CN108816712B - 振动产生装置 - Google Patents

振动产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816712B
CN108816712B CN201810567790.XA CN201810567790A CN108816712B CN 108816712 B CN108816712 B CN 108816712B CN 201810567790 A CN201810567790 A CN 201810567790A CN 108816712 B CN108816712 B CN 10881671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ibrator
vibration
elastic support
generating device
magnet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56779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816712A (zh
Inventor
和宇庆朝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ps Alp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ps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s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ps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8167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167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8167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1671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6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IN GENERAL
    • B06B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e.g. FOR PERFORMING MECHANICAL WORK IN GENERAL
    • B06B1/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 B06B1/02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electrical energy
    • B06B1/04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electrical energy operating with electromagnetism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pparatuses For Generation Of Mechanical Vibrations (AREA)
  •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o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使振动体的振动动作稳定的振动产生装置。该振动产生装置具备壳体(10)、收容于壳体(10)的振动体(20)、将振动体(20)支承为能够沿着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振动的弹性支承部(40)、以及使用磁力而沿着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驱动振动体(20)的磁驱动部(50),磁驱动部(50)由配设于振动体(20)侧的第一磁场产生机构和以位于与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上的振动体(20)的延长线上的方式配设于壳体(10)侧的第二磁场产生机构构成,其特征在于,弹性支承部(40)由形成有多个弯折部、和平坦部的板簧构成,多个弯折部以折痕沿着第三方向的方式被弯折,平坦部从多个弯折部中的一个弯折部朝向另一个弯折部延伸。

Description

振动产生装置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1510761815.6、申请日为2015年11月10日、发明名称为“振动产生装置”的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振动产生装置,尤其是涉及具备借助弹性支承构件而可振动地支承在壳体上的振动体的振动产生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搭载于便携信息终端、游戏机等电子设备的振动产生装置得以实用化,该振动产生装置产生在用于得知便携信息终端中的来信的振动、在游戏机中的触觉反馈用的振动等中利用的振动。
作为用于这种用途的现有的振动产生装置,例如,具有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结构。以下,使用图9对现有的振动产生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图9表示现有的振动产生装置的结构的说明图,示出专利文献1所涉及的现有的振动产生装置101的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在图9中,X方向、Y方向以及Z方向分别表示相互正交的三个方向。
如图9所示,专利文献1所涉及的现有的振动产生装置101具备壳体110、收容于壳体110的振动体120、保持振动体120的支承体130、将振动体120和支承体130支承成能够振动的弹性支承构件133、使用磁力来驱动振动体120的磁驱动部140。支承体130是将具有弹性的金属板弯折而形成的箱状的构件,且具有载置振动体120的支承底部131。
弹性支承构件133是将上述的金属板弯折而与支承体130形成为一体的板簧,且具有第一弹性变形部136和第二弹性变形部137。第一弹性变形部136是沿着X方向延伸且以折痕沿着Z方向的方式弯折多次的部分,以在X方向上伸缩的方式发生弹性变形。第二弹性变形部137是以将支承体130的支承底部131与第一弹性变形部136的一方的端部相连而延伸的板状的部分,以在Z方向上挠曲的方式发生弹性变形。而且,弹性支承构件133通过第一弹性变形部136和第二弹性变形部137而将振动体120支承为能够沿着X方向及Z方向振动。
磁驱动部140构成为具有配设于振动体120侧的电磁铁和配设于壳体110侧的永久磁铁。电磁铁由配设于振动体120侧的磁芯121、磁轭122、以及设置在磁芯121的周围的线圈141构成,朝向规定的方向产生交变磁场。永久磁铁是以沿着Y方向而与振动体120邻接的方式配设于壳体110侧的永久磁铁142a及永久磁铁142b。而且,磁驱动部140利用电磁铁与永久磁铁之间的磁力,沿着X方向及Z方向驱动振动体120。
而且,振动产生装置101通过弹性支承构件133将振动体120支承为能够沿着X方向及Z方向振动,且磁驱动部140沿着X方向及Z方向驱动振动体120,从而产生沿着X方向及Z方向的所希望的振动。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25730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所涉及的现有的振动产生装置101中,第一弹性变形部136是沿着X方向延伸且以折痕沿着Z方向的方式弯折多次的部分。在第一弹性变形部136为这种构造的情况下,第一弹性变形部136不仅通过伸缩而沿着X方向发生弹性变形,还通过挠曲沿Y方向发生弹性变形。因此,永久磁铁142a吸引振动体120的力与永久磁铁142b吸引振动体120的力之间的平衡偏离的情况下,振动体120被吸引至永久磁铁142a侧或永久磁铁142b侧,从而在偏向Y方向的位置处进行振动。其结果是,具有振动体120的振动动作容易变得不稳定这一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鉴于这种现有技术的实际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振动体的振动动作稳定的振动产生装置。
解决方案
为了解决该技术问题,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振动产生装置具备:壳体;振动体,其收容在所述壳体中;弹性支承部,其将所述振动体支承为能够沿着相互正交的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振动;以及磁驱动部,其使用磁力而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驱动所述振动体,所述磁驱动部包括:第一磁场产生机构,其配设于所述振动体侧;以及第二磁场产生机构,其配设于所述壳体侧,且位于与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上的所述振动体的延长线上,所述振动产生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支承部由形成有平坦部和多个弯折部的板簧构成,所述多个弯折部以折痕沿着所述第三方向的方式被弯折,所述平坦部从所述多个弯折部中的一个弯折部朝向另一个弯折部延伸。
在该结构的振动产生装置中,弹性支承部由形成有平坦部和多个弯折部的板簧构成,所述多个弯折部以折痕沿着与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的方式被弯折,所述平坦部从多个弯折部中的一个弯折部朝向另一个弯折部延伸。这种弯折构造的板簧具有在与折痕正交的方向上容易发生弹性变形而在沿着折痕的方向上难以发生变形这一特征。因此,能够容易使弹性支承部沿着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发生弹性变形,且能够抑制弹性支承部的沿着第三方向的变形。其结果是,能够抑制振动体沿着第三方向的移动,能够使振动体的沿着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的振动动作稳定。
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振动产生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平坦部的避开外周部的位置处形成有开口部。
在该结构的振动产生装置中,通过在平坦部的避开外周部的位置处形成开口部,能够抑制弹性变形部容易沿着第三方向发生变形,并且使弹性变形部容易沿着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发生弹性变形。而且,通过调节开口部的尺寸,能够调节弹性变形部的沿着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的弹性变形的难易度。其结果是,能够使振动体的振动动作稳定,且使振动体容易沿着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振动,并且能够调节振动体的振动的难易度。
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振动产生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支承部形成为,所述平坦部的沿着所述折痕的方向上的尺寸比所述平坦部的沿着延伸方向的尺寸大。
在该结构的振动产生装置中,通过将弹性变形部形成为平坦部的沿着折痕的方向上的尺寸比平坦部的沿着延伸方向的尺寸大,能够进一步抑制弹性变形部的沿着第三方向的变形,能够使振动体的振动动作更加稳定。
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振动产生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支承部具有:
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一弹性系数;以及相对于所述第二方向的第二弹性系数,所述第二弹性系数与所述第一弹性系数不同,所述磁驱动部以与所述第一弹性系数及所述振动体的质量对应的第一固有振动频率沿着所述第一方向驱动所述振动体,并且以与所述第二弹性系数及所述振动体的质量对应的第二固有振动频率沿着所述第二方向驱动所述振动体。
在该结构的振动产生装置中,通过磁驱动部以与第一弹性系数及振动体的质量对应的第一固有振动频率驱动振动体,能够使振动体容易沿着第一方向振动而难以沿着第二方向振动。另外,通过磁驱动部以与第二弹性系数及振动体的质量对应的第二固有振动频率驱动振动体,能够使振动体容易沿着第二方向振动而难以沿着第一方向振动。其结果是,能够使振动体的振动动作稳定,并且能够实现振动体的沿着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的所希望的振动动作。
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振动产生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场产生机构是以沿着所述第三方向产生交变磁场的方式配设于所述振动体侧的电磁铁,所述第二磁场产生机构是以沿着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电磁铁对置的方式配设于所述壳体侧的永久磁铁,所述永久磁铁被磁化为,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分别排列不同的磁极。
在该结构的振动产生装置中,通过电磁铁所产生的交变磁场,能够使电磁铁与永久磁铁侧的一方的磁极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与永久磁铁侧的另一方的磁极相互排斥或相互吸引,通过利用这种电磁铁与永久磁铁之间的磁力,能够使振动体容易沿着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振动。而且,即便磁力在永久磁铁与电磁铁之间进行作用,以抑制了弹性变形部的沿着第三方向的变形,因此能够使振动体的振动动作稳定。因此,这种振动产生装置优选用于利用电磁铁与永久磁铁之间的磁力而驱动振动体的情况。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可使振动体的振动动作稳定的振动产生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产生装置的结构的第一说明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产生装置的结构的第二说明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体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持部与弹性支承部的结构的第一说明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持部与弹性支承部的结构的第二说明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永久磁铁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磁驱动部的驱动方向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体的振动方向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现有的振动产生装置的结构的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振动产生装置
10 壳体
11 主体部
11a 收容部
12 盖部
20 振动体
30 保持部
40 弹性支承部
41 弯折部
42 平坦部
42a 开口部
43 安装部
43a 卡合用爪部
50 磁驱动部
60 电磁铁
61 磁芯
62 线轴
63 线圈
64 端子
70 永久磁铁
71 磁化面
72 狭缝
73 磁化区域
73a 第一磁化区域
73b 第二磁化区域
74 轭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图7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产生装置的结构的第一说明图。图1的(a)是表示振动产生装置1的外观的立体图,图1的(b)是从振动产生装置1卸下盖部12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产生装置的结构的第二说明图,成为振动产生装置1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体的结构的说明图,成为振动体20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持部与弹性支承部的结构的第一说明图。图4的(a)是保持部30与弹性支承部40的立体图,图4的(b)是保持部30与弹性支承部40的主视图。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持部与弹性支承部的结构的第二说明图。图5的(a)是从右侧观察保持部30与弹性支承部40时的侧视图,图5的(b)是与图4的(b)的A1-A1剖面对应的剖视图。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永久磁铁的结构的说明图。图6的(a)是后侧的永久磁铁70的分解立体图,图6的(b)是后侧的永久磁铁70的主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磁驱动部的驱动方向的说明图,成为从前方观察磁芯61时的说明图。图7的(a)示出磁芯61的前端部被磁化为N极时的、前侧的永久磁铁70作用于磁芯61的前端部的磁力的方向,图7的(b)示出磁芯61的前端部被磁化为S极时的、前侧的永久磁铁70作用于磁芯61的前端部的磁力的方向。在图7中,实线的箭头表示作用于磁芯61的磁力的方向。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体的振动方向的说明图,成为从前方观察振动体20、保持部30、以及弹性支承部40时的说明图。图8的(a)示出电磁铁60产生与第一固有振动频率相同的频率的交变磁场时的、振动体20的振动方向,图8的(b)示出电磁铁60产生与第二固有振动频率相同的频率的交变磁场时的、振动体20的振动方向。在图8中,实线的箭头是振动体20容易振动的方向、即振动体20的振动方向,虚线的箭头是振动体20难以振动的方向。
需要说明的是,各图的方向中,以X1为左方,以X2为右方,以Y1为前方,以Y2为后方,以Z1为上方,以Z2为下方。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左右方向为本发明中的第一方向,上下方向为本发明中的第二方向,前后方向为本发明的第三方向。
首先,使用图1至图6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产生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产生装置1是搭载于便携信息终端、游戏机等电子设备的振动产生装置。振动产生装置1所产生的振动例如在用于通知便携信息终端中的收信的振动、或游戏机中的触觉反馈用的振动等中利用。如图1及图2所示,振动产生装置1具备壳体10、振动体20、保持部30、两个弹性支承部40、以及磁驱动部50。
如图1及图2所示,壳体10通过组合主体部11与盖部12而构成。主体部11是由金属板加工而成的大致长方体的箱状的构件,且具有从主体部11的上端部向下方凹陷的大致长方体的凹部即收容部11a。盖部12是由金属板加工而成的大致长方形的板状的构件,安装于主体部11的上端部并从上方覆盖收容部11a。
如图3所示,振动体20是在壳体10的收容部11a中收容的大致长方体的构件。在振动体20上配设有成为磁驱动部50的一部分的电磁铁60。
保持部30与弹性支承部40通过将具有弹性的金属板加工成规定的形状而形成为一体。如图4及图5所示,保持部30是大致长方体的箱状的部分。如图1及图2所示,在保持部30中收容并保持振动体20的下部。
如图4及图5所示,弹性支承部40是将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金属板以折痕沿着前后方向的方式多次弯折而形成的板簧。两个弹性支承部40中的一方从保持部30的左端部向左侧延伸,另一方从保持部30的右端部向右侧延伸。以下,将从保持部30的左端部向左侧延伸的弹性支承部40简称为左侧的弹性支承部40,将从保持部30的右端部向右侧延伸的弹性支承部40简称为右侧的弹性支承部40。
另外,如图4及图5所示,弹性支承部40具有三个弯折部41、两个平坦部42、以及安装部43。弯折部41是沿着折痕被弯折的部分。平坦部42是从三个弯折部41中的一个弯折部朝向另一个弯折部延伸的大致长方形的部分,且具有沿着折痕的方向的边和沿着延伸方向的边。而且,弹性支承部40形成为,平坦部42的沿着折痕方向的尺寸(以下,简称为平坦部42的宽度尺寸)比平坦部42的沿着延伸方向的尺寸(以下,简称为平坦部42的长度尺寸)大。另外,在平坦部42的避开外周部的位置处形成有大致长方形的开口部42a。
需要说明的是,如弹性支承部40这样的弯折构造的板簧具有在与折痕正交的方向(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上容易发生弹性变形这一特征。即,这种板簧能够通过伸缩而沿着左右方向发生弹性变形,能够通过挠曲而沿着上下方向发生弹性变形。另一方面,这种板簧还具有在沿着折痕的方向(前后方向)上难以变形这一特征,因此优选作为用于抑制沿着前后方向的移动的构件。
另外,在这种弯折构造的板簧中,通常与通过挠曲而沿着上下方向的弹性变形相比,通过伸缩而沿着左右方向的弹性变形更为容易。因此,当将弹性支承部40的相对于左右方向的弹性系数设为第一弹性系数、将弹性支承部40的相对于上下方向的弹性系数设为第二弹性系数时,第一弹性系数与第二弹性系数为不同的值。
安装部43形成在弹性支承部40的前端部。在安装部43的规定的位置处形成有卡合用爪部43a。而且,通过卡合用爪部43a与壳体10的主体部11卡合而将弹性支承部40安装于壳体10。而且,弹性支承部40通过沿着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发生弹性变形,从而将振动体20支承为能够沿着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振动。
需要说明的是,振动体20支承于弹性支承部40,以与第一弹性系数及振动体20的质量对应而决定的第一固有振动频率沿着左右方向振动,并且以与第二弹性系数及振动体20的质量对应而决定的第二固有振动频率沿着上下方向振动。而且,由于第一弹性系数与第二弹性系数为不同的值,因此第一固有振动频率与第二固有振动频率也为不同的值。
如图2所示,磁驱动部50构成为具有配设于振动体20侧的电磁铁60(第一磁场产生机构)、以及配设于壳体10侧的两个永久磁铁70(第二磁场产生机构)。如图3所示,电磁铁60具有磁芯61、线轴62、线圈63以及端子64。磁芯61是由强磁性体构成的方柱状的构件,且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线轴62是由绝缘体构成的筒状的构件,且覆盖磁芯61的外周部。线圈63通过在线轴62的外周部卷绕配线而形成。端子64经由未图示的配线用的构件而将线圈63的两端部与未图示的外部电路连接。
电磁铁60通过在线圈63中流动交流电流,从而沿着前后方向产生磁场,使磁芯61的前端部与后端部被磁化为不同的磁极。而且,通过使线圈63中流动的电流成为交流电流,从而电磁铁60所产生的磁场成为磁场的朝向与电流的朝向的变化对应地变化的交变磁场。而且,在磁芯61的前端部为S极时后端部为N极,在磁芯61的前端部为N极时后端部为S极。电磁铁60产生交变磁场的时机和交变磁场的频率由上述的外部电路控制。
如图2及图6所示,永久磁铁70是大致长方体的板状的磁铁。两个永久磁铁70以位于振动体20的电磁铁60所具有的磁芯61的前后方向上的延长线上(以下,简称为前后方向上的振动体20的延长线上)的方式,分别配设于壳体10的前端部侧和后端部侧。另外,如图6所示,在永久磁铁70上形成有具有沿着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的边的大致长方形的磁化面71。而且,永久磁铁70的磁化面71与电磁铁60的磁芯61前后对置。
另外,在永久磁铁70上形成有沿着从磁化面71的左上方朝向右下方的倾斜方向延伸的狭缝72。而且,磁化面71被狭缝72分割成两个磁化区域73,两个磁化区域73被磁化为互不相同的磁极。这样一来,永久磁铁70被磁化为,沿着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分别排列不同的磁极。
以下,将配设于壳体10的前端部侧的永久磁铁70简称为前侧的永久磁铁70,将配设于壳体10的后端部侧的永久磁铁70简称为后侧的永久磁铁70。另外,将两个磁化区域73中的左下侧的区域设为第一磁化区域73a,将右上侧的区域设为第二磁化区域73b。而且,前侧的永久磁铁70被磁化为,第一磁化区域73a为S极且第二磁化区域73b为N极,后侧的永久磁铁70被磁化为,第一磁化区域73a为N极且第二磁化区域73b为S极,按照这种情形进行说明。
另外,在永久磁铁70上安装有用于使永久磁铁70产生的磁场朝向电磁铁60侧的、作为由强磁性体构成的构件的轭74。振动产生装置1成为这样的结构。
接着,使用图7及图8,对振动产生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如上所述,磁驱动部50具有配设于振动体20侧的电磁铁60和配设于壳体10侧的两个永久磁铁70。而且,电磁铁60通过在线圈63中流动交流的电流而产生交变磁场,使磁芯61的前端部与后端部发生磁化。另外,永久磁铁70以与电磁铁60前后对置的方式配设于壳体10侧。而且,在永久磁铁70的磁化面71上,形成有磁化为互不相同的磁极的第一磁化区域73a和第二磁化区域73b。
而且,如图7的(a)所示,当磁芯61的前端部被磁化为N极时,磁芯61的前端部与前侧的永久磁铁70的第一磁化区域73a相互吸引,与第二磁化区域73b相互排斥。虽未图示,但在磁芯61的前端部被磁化为N极时,磁芯61的后端部被磁化为S极,磁芯61的后端部与后侧的永久磁铁70的第一磁化区域73a相互吸引,与第二磁化区域73b相互排斥。其结果是,在振动体20中,磁力朝向左方及下方进行作用。
另外,如图7的(b)所示,在磁芯61的前端部被磁化为S极时,磁芯61的前端部与前侧的永久磁铁70的第一磁化区域73a相互排斥,与第二磁化区域73b相互吸引。虽未图示,当在磁芯61的前端部被磁化为S极时,磁芯61的后端部被磁化为N极,磁芯61的后端部与后侧的永久磁铁70的第一磁化区域73a相互排斥,与第二磁化区域73b相互吸引。其结果是,在振动体20中磁力朝向右方及上方进行作用。
在磁驱动部50中,每当像这样电磁铁60所产生的磁场的朝向进行反转时,电磁铁60的磁芯61的前端部及后端部与永久磁铁70的第一磁化区域73a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与第二磁化区域73b相互排斥或相互吸引。而且,磁驱动部50利用这种电磁铁60与永久磁铁70之间的磁力,在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上驱动振动体20。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振动体20被弹性支承部40支承为能够沿着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振动。而且,振动体20以与第一弹性系数及振动体20的质量对应而决定的第一固有振动频率沿着左右方向振动,并且以与第二弹性系数及振动体20的质量对应而决定的第二固有振动频率沿着上下方向振动。
因此,如图8的(a)所示,在电磁铁60产生与第一固有振动频率相同频率的交变磁场时,振动体20容易相对于左右方向振动,而难以相对于上下方向振动。其结果是,振动体20沿着左右方向振动。另外,如图8的(b)所示,在电磁铁60产生与第二固有振动频率相同频率的交变磁场时,振动体20容易相对于上下方向振动,而难以相对于左右方向振动。其结果是,振动体20沿着上下方向振动。
磁驱动部50利用这种交变磁场的频率与振动体20的振动容易度之间的关系,通过与第一固有振动频率相同频率的交变磁场而使振动体20沿着左右方向振动,通过与第二固有振动频率相同频率的交变磁场而使振动体20沿着上下方向振动。以下,将通过与第一固有振动频率相同频率的交变磁场而使振动体20沿着左右方向振动的情况简称为以第一固有振动频率沿左右方向驱动振动体20,将通过与第二固有振动频率相同频率的交变磁场使振动体20沿着上下方向振动的情况简称为以第二固有振动频率沿上下方向驱动振动体20。
接着,对使振动体20的振动动作稳定的方法进行说明。如上所述,如弹性支承部40这样的弯折构造的板簧具有在与折痕正交的方向上容易发生弹性变形,而在沿着折痕的方向上难以发生变形这一特征。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这种弯折构造的板簧的特征,来抑制弹性支承部40的沿着前后方向的变形。而且,由此抑制振动体20沿着前后方向的移动,使振动体20的沿着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的振动动作稳定。
而且,在这种弯折构造的板簧中,平坦部42的宽度尺寸越大于平坦部42的长度尺寸,则在沿着折痕的方向上越难以发生变形。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这种弯折构造的板簧的特征,将弹性支承部40形成为,平坦部42的宽度尺寸比平坦部42的长度尺寸大,由此,容易抑制弹性支承部40的沿着前后方向的变形。
另外,在这种弯折构造的板簧中,平坦部42的外周部对弹性支承部40向沿着折痕的方向的变形的难易度的影响较大,而平坦部42的避开外周部的部分(靠中央部的部分)的影响比平坦部42的外周部的影响小。另一方面,通过在避开平坦部42的外周部的部分形成开口部42a,使平坦部42的相对于与折痕正交的方向(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的机械强度下降,能够使弹性支承部40容易在与折痕正交的方向上发生弹性变形。
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这种弯折构造的板簧的特征,在平坦部42的避开外周部的位置处形成开口部42a,由此,抑制了弹性支承部40容易沿着前后方向发生变形的情况,使弹性支承部40容易沿着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发生弹性变形。而且,通过调节开口部42a的尺寸,从而能够调节弹性支承部40的沿着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的弹性变形的难易度。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1中,弹性支承部40的弹性支承部40是形成有多个弯折部41和大致长方形的两个平坦部42的板簧,该多个弯折部41以折痕沿与左右方向(第一方向)及上下方向(第二方向)正交的前后方向(第三方向)的方式弯折,该两个平坦部42从多个弯折部41中的一个弯折部朝向另一个弯折部延伸。这种弯折构造的板簧具有在与折痕正交的方向上容易发生弹性变形、而在沿着折痕的方向上难以发生变形这一特征。因此,能够使弹性支承部40容易沿着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发生弹性变形,且抑制弹性支承部40的沿着前后方向的变形。其结果是,即便通过电磁铁60(第一磁场产生机构)与永久磁铁70(第二磁场产生机构)之间的磁力而向振动体20施加沿着前后方向的力,也能够抑制振动体20的沿着前后方向的移动,能够使振动体20的沿着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的振动动作稳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1中,通过在平坦部42的避开外周部的位置处形成开口部42a,从而能够抑制弹性支承部40容易沿着前后方向发生变形,并且使弹性支承部40容易沿着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发生弹性变形。而且,通过调节开口部42a的尺寸,能够调节弹性支承部40的沿着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的弹性变形的难易度。其结果是,能够使振动体20的振动动作稳定,且使振动体20容易沿着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振动,并且能够调节振动体20的振动的难易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1中,通过将弹性支承部40形成为,平坦部42的宽度尺寸(沿着折痕的方向的尺寸)比平坦部42的长度尺寸(沿着延伸方向的尺寸)大,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弹性支承部40的沿着前后方向的变形,能够使振动体20的振动动作更加稳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1中,磁驱动部50通过以与第一弹性系数及振动体20的质量对应的第一固有振动频率驱动振动体20,从而能够使振动体20容易沿着左右方向振动,而难以沿着上下方向振动。另外,磁驱动部50通过以与第二弹性系数及振动体20的质量对应的第二固有振动频率驱动振动体20,从而能够使振动体20容易沿着上下方向振动,而难以沿着左右方向振动。其结果是,能够使振动体20的振动动作稳定,并实现振动体20的沿着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的所希望的振动动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1中,通过电磁铁60所产生的交变磁场,能够使电磁铁60侧的磁芯61与作为永久磁铁70侧的一方的磁极的第一磁化区域73a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与作为永久磁铁70侧的另一方的磁极的第二磁化区域73b相互排斥或相互吸引。而且,通过利用这种电磁铁60与永久磁铁70之间的磁力,能够使振动体20容易沿着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振动。而且,即便磁力在永久磁铁70与电磁铁60之间进行作用,也抑制了弹性支承部40的沿着前后方向的变形,因此能够使振动体20的振动动作稳定。因此,这种振动产生装置1优选用于利用电磁铁60与永久磁铁70之间的磁力而驱动振动体20的情况。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则能够适当变更。
例如,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只要能够实现规定的功能,则可以适当变更振动产生装置1的结构。例如,也可以将两个弹性支承部40直接安装于振动体20。在该情况下,不需要保持部30。另外,振动产生装置1还可以进一步具备上述以外的构件。
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只要能够实现规定的功能,则可以对壳体10、保持部30、弹性支承部40的材质或形状适当进行变更。例如,作为弹性支承部40的板簧的弯折次数也可以是上述以外的次数。另外,平坦部42的形状、开口部42a的形状也可以是上述以外的形状。另外,也可以使用与保持部30不同的构件来形成弹性支承部40,然后将弹性支承部40与保持部30组合。
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只要能够实现规定的功能,则可以对磁驱动部50的结构适当进行变更。例如,也可以将永久磁铁70配设于壳体10的前端部侧或后端部侧的任一方。另外,只要是沿着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分别排列不同的磁极,则狭缝72的形状也可以是上述以外的形状。另外,也可以沿着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排列被磁化为各自不同的磁极的多个永久磁铁而配设于壳体10。
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只要能够实现规定的功能,则磁驱动部50电可以以第一固有振动频率、第二固有振动频率以外的振动频率来驱动振动体20。例如磁驱动部50不仅可以以第一固有振动频率沿着左右方向驱动振动体20,且以第二固有振动频率沿着上下方向驱动振动体20,还可以以第一固有振动频率与第二固有振动频率的中间的振动频率沿着倾斜方向驱动振动体20。

Claims (2)

1.一种振动产生装置,其具备:
壳体;
振动体,其收容在所述壳体中;
弹性支承部,其将所述振动体支承为能够沿着相互正交的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振动;以及
磁驱动部,其使用磁力而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驱动所述振动体,
所述磁驱动部包括:
第一磁场产生机构,其配设于所述振动体侧;以及
第二磁场产生机构,其配设于所述壳体侧,
所述弹性支承部具有:
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一弹性系数;以及
相对于所述第二方向的第二弹性系数,所述第二弹性系数与所述第一弹性系数不同,
所述磁驱动部能够以与所述第一弹性系数及所述振动体的质量对应的第一固有振动频率沿着所述第一方向驱动所述振动体,并且能够以与所述第二弹性系数及所述振动体的质量对应的第二固有振动频率沿着所述第二方向驱动所述振动体,
所述振动产生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磁驱动部以所述第一固有振动频率与所述第二固有振动频率之间的中间振动频率而在包含所述第一方向的成分和所述第二方向的成分的方向上驱动所述振动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磁场产生机构是以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产生交变磁场的方式配设于所述振动体侧的电磁铁,
所述第二磁场产生机构是以沿着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电磁铁对置的方式配设于所述壳体侧的永久磁铁。
CN201810567790.XA 2014-11-14 2015-11-10 振动产生装置 Active CN10881671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32051 2014-11-14
JP2014232051A JP6253157B2 (ja) 2014-11-14 2014-11-14 振動発生装置
CN201510761815.6A CN105598022B (zh) 2014-11-14 2015-11-10 振动产生装置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761815.6A Division CN105598022B (zh) 2014-11-14 2015-11-10 振动产生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816712A CN108816712A (zh) 2018-11-16
CN108816712B true CN108816712B (zh) 2020-06-23

Family

ID=55978684

Famil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567455.XA Active CN108787405B (zh) 2014-11-14 2015-11-10 振动产生装置
CN201810567790.XA Active CN108816712B (zh) 2014-11-14 2015-11-10 振动产生装置
CN201510761815.6A Active CN105598022B (zh) 2014-11-14 2015-11-10 振动产生装置
CN201810567213.0A Active CN108855846B (zh) 2014-11-14 2015-11-10 振动产生装置
CN201810567853.1A Active CN108927315B (zh) 2014-11-14 2015-11-10 振动产生装置
CN201810567901.7A Active CN108704825B (zh) 2014-11-14 2015-11-10 振动产生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567455.XA Active CN108787405B (zh) 2014-11-14 2015-11-10 振动产生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761815.6A Active CN105598022B (zh) 2014-11-14 2015-11-10 振动产生装置
CN201810567213.0A Active CN108855846B (zh) 2014-11-14 2015-11-10 振动产生装置
CN201810567853.1A Active CN108927315B (zh) 2014-11-14 2015-11-10 振动产生装置
CN201810567901.7A Active CN108704825B (zh) 2014-11-14 2015-11-10 振动产生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253157B2 (zh)
CN (6) CN10878740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77580B2 (ja) 2016-06-10 2020-04-08 任天堂株式会社 ゲームコントローラ
WO2017212663A1 (ja) 2016-06-10 2017-12-14 任天堂株式会社 ゲームコントローラ
JP7083226B2 (ja) 2016-06-10 2022-06-10 任天堂株式会社 ゲームコントローラ
JP6893763B2 (ja) 2016-06-10 2021-06-23 任天堂株式会社 ゲームコントローラ
JP6782567B2 (ja) 2016-06-10 2020-11-11 任天堂株式会社 ゲームコントローラ
EP3254739B1 (en) * 2016-06-10 2020-03-25 Nintendo Co., Ltd. Game controller
JP6770076B2 (ja) 2016-09-14 2020-10-14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振動発生装置
CN110337778B (zh) * 2017-03-02 2022-03-01 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振动产生装置及电子设备
JP2020146594A (ja) * 2017-07-13 2020-09-17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振動発生装置
JP2019025390A (ja) * 2017-07-26 2019-02-21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振動発生装置
JP2020157171A (ja) * 2017-07-27 2020-10-01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振動発生装置
JP6864097B2 (ja) 2017-08-03 2021-04-21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振動発生装置
JP2020174415A (ja) * 2017-08-03 2020-10-22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振動発生装置
JP6911146B2 (ja) * 2017-11-20 2021-07-28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振動発生装置
CN111344936A (zh) * 2017-11-20 2020-06-26 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振动产生装置
CN108855847A (zh) * 2018-07-19 2018-11-23 池州市弘港科技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双频双向微型线性振动器
CN113382808B (zh) * 2019-03-14 2022-08-16 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振动生成装置
JP7410705B2 (ja) * 2019-12-18 2024-01-10 ニデックインスツルメンツ株式会社 アクチュエータおよび触覚デバイス
JP7402006B2 (ja) * 2019-09-30 2023-12-20 ニデックインスツルメンツ株式会社 アクチュエータ
CN114902165A (zh) 2019-12-27 2022-08-12 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操作装置
WO2021215318A1 (ja) * 2020-04-23 2021-10-28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振動発生装置
WO2022006839A1 (zh) * 2020-07-10 2022-01-13 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线性马达
WO2022006837A1 (zh) * 2020-07-10 2022-01-13 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线性马达
CN113991914B (zh) * 2021-09-30 2023-01-24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振动马达
CN113839539B (zh) * 2021-10-25 2022-12-20 汉得利(常州)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方向触觉执行器
CN114221511B (zh) * 2021-12-13 2023-07-14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振动装置及电子产品
KR102557860B1 (ko) * 2023-02-03 2023-07-21 에이유에스피코리아 주식회사 햅틱 액추에이터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570578U (zh) * 2010-12-17 2012-12-05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振动发生装置
CN103302016A (zh) * 2012-03-16 2013-09-18 日本电产精密株式会社 振动产生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U1551430A1 (ru) * 1987-10-26 1990-03-23 Рижский политехниче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им.А.Я.Пельше Вибрацион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US5528697A (en) * 1991-05-17 1996-06-18 Namiki Precision Jewel Co., Ltd. Integrated vibrating and sound producing device
KR100580242B1 (ko) * 1999-10-21 2006-05-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마이크로 액츄에이터
JP3521830B2 (ja) * 2000-02-14 2004-04-26 ミネベア株式会社 携帯用通信装置における報知装置
TWI237434B (en) * 2000-09-29 2005-08-01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Linear oscillator
JP3494980B2 (ja) * 2000-11-20 2004-02-09 帝国通信工業株式会社 振動発生器
JP5076063B2 (ja) * 2006-03-30 2012-11-21 秋田県 アクチュエータ
JP4795839B2 (ja) * 2006-04-17 2011-10-19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振動発生装置
JPWO2010026883A1 (ja) * 2008-09-05 2012-02-02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リニアモータおよびリニアモータを備えた携帯機器
JP2010069356A (ja) * 2008-09-16 2010-04-02 Sanyo Electric Co Ltd 往復振動器
US20110204732A1 (en) * 2008-10-28 2011-08-25 Hideaki Miyamoto Linear motor and mobile device having linear motor
JP2010239851A (ja) * 2009-03-10 2010-10-21 Sanyo Electric Co Ltd 振動モータ及び携帯機器
KR20100119970A (ko) * 2009-05-04 2010-11-12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선형 진동 장치
KR101090428B1 (ko) * 2009-07-07 2011-12-07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선형 진동자
US9553497B2 (en) * 2009-07-22 2017-01-24 Mplus Co., Ltd. Horizontal linear vibrator
JP2011030370A (ja) * 2009-07-27 2011-02-10 Sanyo Electric Co Ltd 振動モータ
CN201708677U (zh) * 2009-10-19 2011-01-12 常州美欧电子有限公司 扁平线性振动电机
JP5659426B2 (ja) * 2010-02-16 2015-01-28 日本電産セイミツ株式会社 振動発生装置
JP2011230067A (ja) * 2010-04-28 2011-11-17 Alps Electric Co Ltd 振動発生装置
JP2012125135A (ja) * 2010-07-27 2012-06-28 Nihon Densan Seimitsu Kk 振動発生装置
KR101796094B1 (ko) * 2010-09-01 2017-11-09 주식회사 이엠텍 수평 진동 모터
KR101171619B1 (ko) * 2010-11-30 2012-08-06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진동발생장치
US20120146557A1 (en) * 2010-12-09 2012-06-14 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ibration generating module, actuator using the same, handheld device, method for generating vibration and recording medium thereof
JP5461381B2 (ja) * 2010-12-17 2014-04-02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振動発生装置
KR101188055B1 (ko) * 2011-01-25 2012-10-05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진동발생장치
KR101388726B1 (ko) * 2011-09-30 2014-04-28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선형 진동모터
US20130099600A1 (en) * 2011-10-24 2013-04-25 Lg Innotek Co., Ltd. Linear vibrator
US9467033B2 (en) * 2012-02-07 2016-10-11 Lg Electronics Inc. Vibration motor and mobile terminal having the same
JP5923798B2 (ja) * 2012-04-16 2016-05-25 日本電産セイミツ株式会社 振動発生装置
JP5997009B2 (ja) * 2012-11-01 2016-09-21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振動発生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570578U (zh) * 2010-12-17 2012-12-05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振动发生装置
CN103302016A (zh) * 2012-03-16 2013-09-18 日本电产精密株式会社 振动产生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98022B (zh) 2018-06-29
JP6253157B2 (ja) 2017-12-27
CN108927315B (zh) 2020-04-10
CN108855846B (zh) 2020-04-10
CN105598022A (zh) 2016-05-25
CN108816712A (zh) 2018-11-16
CN108704825B (zh) 2020-10-16
CN108787405A (zh) 2018-11-13
JP2016096677A (ja) 2016-05-26
CN108855846A (zh) 2018-11-23
CN108704825A (zh) 2018-10-26
CN108787405B (zh) 2020-06-23
CN108927315A (zh) 2018-12-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816712B (zh) 振动产生装置
US10847296B2 (en) Vibration generating device
US20200274432A1 (en) Vibration generating device
CN111316543B (zh) 振动产生装置
JP6499261B2 (ja) 振動発生装置
CN211830531U (zh) 线性振动马达和电子设备
WO2019021969A1 (ja) 振動発生装置
JP6539714B2 (ja) 振動発生装置
JP2019025390A (ja) 振動発生装置
JP6526162B2 (ja) 振動発生装置
WO2019013085A1 (ja) 振動発生装置
JP2018029483A (ja) 振動発生装置
CN111921828B (zh) 振动产生装置
JP6416364B2 (ja) 振動発生装置
JP6539715B2 (ja) 振動発生装置
CN115427160B (zh) 振动产生装置
WO2019013083A1 (ja) 振動発生装置
CN113382808B (zh) 振动生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after: Alpine Alpine Company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before: Alps Electric Co., 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