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790612B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790612B
CN108790612B CN201810281270.2A CN201810281270A CN108790612B CN 108790612 B CN108790612 B CN 108790612B CN 201810281270 A CN201810281270 A CN 201810281270A CN 108790612 B CN108790612 B CN 10879061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sipe
width
circumferential
partition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28127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790612A (zh
Inventor
镰田信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 Tir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189897.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361360B/zh
Publication of CN1087906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906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7906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9061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04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shape of the si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41Circumferential groo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58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04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shape of the sipe
    • B60C2011/122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shape of the sipe having different shape within the pattern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通过形成周向刀槽花纹以及宽度方向刀槽花纹而提高接地性的充气轮胎,不仅能抑制周向上还能抑制宽度方向上的不均匀磨损程度增大。充气轮胎(1)具备由沿轮胎周向延伸的主沟(11、12)划分出的陆地部(20),陆地部具有: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周向刀槽花纹(23);在周向刀槽花纹的轮胎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侧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宽度方向刀槽花纹(22);以及位于周向刀槽花纹与宽度方向刀槽花纹的宽度方向一端部之间且将这些刀槽花纹彼此隔开的间隔壁部(24),在轮胎宽度方向上,间隔壁部在陆地部的表面上的宽度(W)设定为表面的自周向刀槽花纹起算的一侧的接地宽度(W0)的1/3以下,其轮胎径向内侧部分的宽度形成为比表面上的宽度大。

Description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对于具有由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多个主沟区划出的陆地部(例如肋条)的充气轮胎,已知:因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周向刀槽花纹、以及与该周向刀槽花纹交叉地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宽度方向刀槽花纹而使得陆地部的刚性降低,从而能够实现陆地部的接地性的均匀化。
然而,在以交叉的方式形成周向刀槽花纹和宽度方向刀槽花纹的情况下,容易在由周向刀槽花纹和宽度方向刀槽花纹的交叉部分断的陆地部之间产生刚性差,并容易因该刚性差而产生周向上的不均匀磨损。
对此,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如下充气轮胎:该充气轮胎在周向刀槽花纹与宽度方向刀槽花纹之间形成有将它们彼此隔开的间隔壁部。借助间隔壁部而将位于上述交叉部的轮胎周向两侧的陆地部连结起来,因此,轮胎周向上的刚性差有所降低,从而轮胎周向上的不均匀磨损得到抑制。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99118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充气轮胎中,因形成间隔壁部而使得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刚性差增大,因此,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不均匀磨损程度会增大。然而,专利文献1中不仅对于抑制轮胎周向上的不均匀磨损程度的增大未给出特别的启示,而且对于抑制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不均匀磨损程度的增大也未给出特别的启示。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充气轮胎,该充气轮胎因形成有周向刀槽花纹以及宽度方向刀槽花纹而提高了接地性,并且,不仅能够抑制周向上的不均匀磨损程度的增大,还能够抑制宽度方向上的不均匀磨损程度的增大。
本发明提供一种充气轮胎,该充气轮胎具备:多个主沟,它们沿轮胎周向延伸;以及多个陆地部,它们由所述多个主沟或者由这些主沟和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横沟划分而成,所述陆地部具有:周向刀槽花纹,其沿轮胎周向延伸;宽度方向刀槽花纹,其在所述周向刀槽花纹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至少一侧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以及间隔壁部,其位于所述周向刀槽花纹与所述宽度方向刀槽花纹之间,将所述周向刀槽花纹与所述宽度方向刀槽花纹彼此隔开,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所述间隔壁部在所述陆地部的表面上的宽度W设定为:所述表面的自所述周向刀槽花纹起算的所述一侧的接地宽度的1/3以下,所述间隔壁部的轮胎径向内侧部分的宽度形成为比所述间隔壁部的所述表面上的宽度W大。
根据本发明,由于位于宽度方向刀槽花纹的轮胎周向两侧的陆地部由间隔壁部连接,因此,降低了这些陆地部之间的周向上的刚性差。并且,间隔壁部在陆地部表面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宽度W设定为从周向刀槽花纹至接地端的长度的1/3以下,因此,借助宽度方向刀槽花纹而适当地降低了陆地部的刚性、且抑制了间隔壁部的表面侧的刚性变得过高,其结果,降低了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刚性差。因而,利用周向刀槽花纹和宽度方向刀槽花纹能够降低陆地部的刚性而实现接地性的均匀化,并且还能够抑制这些陆地部的轮胎周向以及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刚性差增大,因此,不仅能够抑制轮胎周向上的不均匀磨损程度增大,还能够抑制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不均匀磨损程度增大。
并且,对于间隔壁部而言,与表面侧相比,在轮胎径向内侧形成为更大的宽度,因此,容易有效地提高基端部侧的刚性,例如即使在作用有转弯时等的横向力的情况下,也能抑制过大的变形而抑制干路抓地力降低。
另外,借助间隔壁部而将隔着宽度方向刀槽花纹的轮胎周向两侧的陆地部连接起来,因此,在硫化成型时,橡胶能够在上述陆地部之间流动,从而能抑制因橡胶流动不良而引起的缺胶。
优选地,从轮胎周向观察时,所述间隔壁部的位于所述宽度方向刀槽花纹侧的侧部具有从所述表面沿与该表面垂直的方向朝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面垂直部分。
根据本结构,容易使间隔壁部的表面侧的刚性适当地降低。并且,即使在磨损发展时,也容易维持宽度方向刀槽花纹的刀槽花纹长度,从而容易维持接地性的均匀化。
另外,优选地,所述面垂直部分的轮胎径向上的长度H为所述宽度方向刀槽花纹的沟深的1/2以下。
根据本结构,容易使间隔壁部的表面侧的刚性适当地降低。若面垂直部分比宽度方向刀槽花纹的沟深的1/2大,则间隔壁部的刚性降低余量增大。另外,所述面垂直部分的轮胎径向上的长度H可以为0.5mm以上。
另外,优选地,所述周向刀槽花纹形成为相对于所述表面垂直,相对于沿轮胎径向延伸的直线具有倾斜角度θ2,所述间隔壁部的所述宽度W、所述面垂直部分的轮胎径向上的所述长度H、以及所述倾斜角度θ2满足W≥Htanθ2的关系。
根据本结构,关于间隔壁部的面垂直部分,至少能够与以倾斜角度θ2倾斜的部分的轮胎宽度方向分量相应地确保间隔壁部的宽度W,因此,容易确保间隔壁部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刚性。
另外,优选地,从轮胎周向观察时,所述间隔壁部的位于所述宽度方向刀槽花纹侧的侧部具有朝向轮胎径向内侧且朝所述宽度方向刀槽花纹侧倾斜的倾斜部分,相对于从所述侧部和所述表面的交点通过且与该表面垂直地延伸的直线,所述倾斜部分的倾斜角度θ1为45°以下。
根据本结构,能够适当地提高间隔壁部的刚性。若倾斜角度θ1大于45°,则间隔壁部的刚性会变得过高,从而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刚性差会过度扩大。特别是在磨损发展时,间隔壁部的表面上的宽度容易增大,从而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刚性差扩大而使得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不均匀磨损程度增大。另外,相对于从所述侧部和所述表面的交点通过且与该表面垂直地延伸的直线,所述倾斜部分的倾斜角度θ1可以为5°以上。
另外,优选地,所述倾斜部分的所述倾斜角度θ1在所述倾斜角度θ2以上。
另外,优选地,充气轮胎具备:多个主沟,它们沿轮胎周向延伸;以及多个陆地部,它们由所述多个主沟或者由这些主沟以及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横沟划分而成,其中,所述陆地部具有:周向刀槽花纹,其沿轮胎周向延伸;宽度方向刀槽花纹,其在所述周向刀槽花纹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至少一侧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以及间隔壁部,其位于所述周向刀槽花纹与所述宽度方向刀槽花纹之间,将所述周向刀槽花纹与所述宽度方向刀槽花纹彼此隔开,从轮胎周向观察时,所述间隔壁部在位于所述宽度方向刀槽花纹侧的侧部具有:面垂直部分,其从所述陆地部的表面沿与该面垂直的方向朝轮胎径向内侧延伸;以及倾斜部分,其朝向轮胎径向内侧且朝所述宽度方向刀槽花纹侧倾斜,相对于从所述侧部和所述表面的交点通过且与该表面垂直地延伸的直线,所述倾斜部分的倾斜角度θ1为45°以下。并且,相对于从所述侧部和所述表面的交点通过且与该表面垂直地延伸的直线,所述倾斜部分的倾斜角度θ1可以为5°以上。
根据本结构,倾斜部分朝向轮胎径向内侧且不朝周向刀槽花纹侧倾斜地延伸,因此,能够适当地提高间隔壁部的轮胎径向内侧的刚性。若倾斜部分的倾斜角度θ1小于倾斜角度θ2,则倾斜部分朝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且朝周向刀槽花纹侧倾斜地延伸,因此,间隔壁部的刚性容易降低。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对于通过形成周向刀槽花纹以及宽度方向刀槽花纹而提高接地性的充气轮胎而言,不仅能够抑制周向上的不均匀磨损程度增大,还能够抑制宽度方向上的不均匀磨损程度增大。
附图说明
图1是展开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的胎面花纹的平面图。
图2是图1中的II-II线处的剖视图。
图3是图1中的III-III线处的剖视图。
图4是示出变形例所涉及的间隔壁部的、与图2相同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另一变形例所涉及的间隔壁部的、与图2相同的剖视图。
图6A是示出比较例1所涉及的充气轮胎的、与图2相同的剖视图。
图6B是示出比较例2所涉及的充气轮胎的、与图2相同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12 中央主沟
13、14 外侧主沟
20 中央陆地部
22 宽度方向刀槽花纹
23 周向刀槽花纹
24 间隔壁部
25 面垂直部分
26 倾斜部分
30、40 中间陆地部
50、60 胎肩陆地部
52 宽度方向刀槽花纹
53 周向刀槽花纹
54 间隔壁部
55 面垂直部分
56 倾斜部分
W 间隔壁部的表面侧的宽度
W0 接地宽度
H 面垂直部分的轮胎径向高度
H0 宽度方向刀槽花纹的沟深
CL 轮胎赤道线
GL 接地端
θ1 倾斜部分的倾斜角度
θ2 周向刀槽花纹的倾斜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其中,以下说明在本质上不过是示例而已,并不谋求由此对本发明、其应用物或者其用途进行限制。另外,附图是示意性的附图,各尺寸的比率等与现实情况有所不同。
图1是展开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1的胎面部2的胎面花纹的平面图。此外,为了便于说明,将在轮胎周向上朝向图中右侧的方向称为F侧,并将朝向图中左侧的方向称为R侧。
如图1所示,在胎面部2形成有沿轮胎周向延伸的4条主沟11~14。具体而言,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有2条中央主沟11、12,在上述中央主沟11、12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分别形成有2条外侧主沟13、14。中央主沟11、12分别位于隔着轮胎赤道线CL的两侧。
在中央主沟11、12之间区划出中央陆地部20。在中央主沟11与外侧主沟13之间区划出中间陆地部30,在中央主沟12与外侧主沟14之间区划出中间陆地部40。并且,在外侧主沟13、14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分别区划出胎肩陆地部50、60。
即,胎面部2借助沿轮胎周向延伸的4条主沟11~14而构成为:具有沿轮胎周向延伸的5个陆地部20、30、40、50、60的肋条花纹。
在中央陆地部20形成有: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横纹沟21和宽度方向刀槽花纹22;以及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周向刀槽花纹23。
在此,在本说明书中,有时采用周向刀槽花纹、宽度方向刀槽花纹等措辞,这些刀槽花纹是指在轮胎硫化模具中利用板状的刀槽花纹刀片而形成的花纹。换言之,刀槽花纹意味着沟宽约为1.5mm以下、且相互对置的沟壁面在接地的状态下彼此接触的沟。
横纹沟21在轮胎周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从与中央主沟11连通的一端部朝向中央主沟12侧且朝轮胎周向的F侧倾斜地延伸,另一端部在超过中央陆地部20内的轮胎赤道线CL的位置处形成终端。
周向刀槽花纹23在位于轮胎周向上相邻的位置的一对横纹沟21、21之间沿轮胎周向延伸,从位于轮胎周向的F侧的横纹沟21的另一端部沿朝向轮胎周向的R侧且朝中央主沟11侧倾斜的方向延伸,并到达位于轮胎周向的R侧的横纹沟21。
宽度方向刀槽花纹22位于轮胎周向上相邻的一对横纹沟21、21之间的轮胎周向上的大致中央,并从中央主沟11侧朝向中央主沟12侧且朝轮胎周向的F侧倾斜地延伸。宽度方向刀槽花纹22在周向刀槽花纹23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形成有一对,具有位于中央主沟11侧的第一宽度方向刀槽花纹22A、以及位于中央主沟12侧的第二宽度方向刀槽花纹22B。
第一宽度方向刀槽花纹22A从与中央主沟11连通的一端部向中央主沟12侧延伸,另一端部相对于周向刀槽花纹23具有间隔地在中央陆地部20内形成终端。同样地,第二宽度方向刀槽花纹22B从与中央主沟12连通的一端部向中央主沟11侧延伸,另一端部相对于周向刀槽花纹23具有间隔地在中央陆地部20内形成终端。
换言之,在第一宽度方向刀槽花纹22A以及第二宽度方向刀槽花纹22B与周向刀槽花纹23之间分别形成有作为未形成刀槽花纹的实心部分的间隔壁部24。
在中间陆地部30,在轮胎周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横纹沟31以及刀槽花纹32。横纹沟31从与外侧主沟13连通的一端部沿朝向中央主沟11侧且朝轮胎周向的F侧倾斜的方向延伸,另一端部在中间陆地部30内形成终端。刀槽花纹32从横纹沟31的另一端部沿横纹沟31的延伸方向延伸且到达中央主沟11。
在中间陆地部40,在轮胎周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横纹沟41。横纹沟41从与外侧主沟14连通的一端部沿朝向中央主沟12侧且朝轮胎周向的R侧倾斜的方向延伸,另一端部在中间陆地部40内形成终端。
在胎肩陆地部50形成有: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横纹沟51和宽度方向刀槽花纹52;以及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周向刀槽花纹53。横纹沟51在轮胎周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横纹沟51从与胎肩陆地部50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部连通的一端部沿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且朝轮胎周向的F侧略微倾斜的方向延伸,另一端部在胎肩陆地部50内的外侧主沟13侧形成终端。
周向刀槽花纹53在胎肩陆地部50的靠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部分以与轮胎周向平行的方式延伸,并形成为:对于在轮胎周向上排列的多个横纹沟51,在这些横纹沟51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内侧部分且在轮胎周向上将这些横纹沟51连接起来。周向刀槽花纹53位于比接地端GL靠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
宽度方向刀槽花纹52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一对横纹沟51、51之间形成有多个,这些宽度方向刀槽花纹52分别沿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且朝轮胎周向的F侧略微倾斜的方向延伸。宽度方向刀槽花纹52包括:第一宽度方向刀槽花纹52A,其形成于周向刀槽花纹53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以及第二宽度方向刀槽花纹52B,其形成于周向刀槽花纹53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周向上相邻的一对横纹沟51、51之间,以大致相等的间隔而形成有3条第一宽度方向刀槽花纹52A,其中,与位于轮胎周向上最靠F侧以及最靠R侧的位置的第一宽度方向刀槽花纹52A分别对应地形成有第二宽度方向刀槽花纹52B。即,在一对横纹沟51、51之间的轮胎周向上的两侧部分,第一宽度方向刀槽花纹52A以及第二宽度方向刀槽花纹52B被配置为相对于周向刀槽花纹53呈十字状,在轮胎周向上的中央部分,仅在周向刀槽花纹53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配置有第一宽度方向刀槽花纹52A。
第一宽度方向刀槽花纹52A构成为: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在胎肩陆地部50内形成终端的闭合刀槽花纹,相对于周向刀槽花纹53在其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具有间隔地形成终端。第二宽度方向刀槽花纹52B从与外侧主沟13连通的一端部朝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相对于周向刀槽花纹53在其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具有间隔地形成终端。
换言之,在第一宽度方向刀槽花纹52A以及第二宽度方向刀槽花纹52B与周向刀槽花纹53之间,分别形成有作为未形成刀槽花纹的实心部分的间隔壁部54。
在胎肩陆地部60形成有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横纹沟61、第一宽度方向刀槽花纹62以及第二宽度方向刀槽花纹63。横纹沟61在轮胎周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横纹沟61从与胎肩陆地部60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部连通的一端部沿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且朝轮胎周向的R侧略微倾斜的方向延伸,另一端部在胎肩陆地部60内的外侧主沟14侧形成终端。
第一宽度方向刀槽花纹62从横纹沟61的另一端部沿其延伸方向朝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延伸、且到达外侧主沟14。第二宽度方向刀槽花纹63形成于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一对横纹沟61、61之间的轮胎周向上的大致中央,并分别沿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且朝轮胎周向的R侧略微倾斜的方向延伸。第二宽度方向刀槽花纹63构成为: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在胎肩陆地部60内形成终端的闭合刀槽花纹。
如图1中虚线所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1中,接地端GL位于胎肩陆地部50、60的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即,位于一对接地端GL之间的部分是在接地状态下与路面抵接的部分,中央陆地部20以及中间陆地部30、40的整个面接地,胎肩陆地部50、60的位于接地端GL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部分接地。
以下,参照图2、图3对间隔壁部24、54进行说明。
图2是沿着图1中的II-II线的剖视图,且是在轮胎周向上观察中央陆地部20的沿着宽度方向刀槽花纹22的截面的图。如图2所示,中央陆地部20的表面构成为相对于轮胎径向正交。宽度方向刀槽花纹22以及周向刀槽花纹23形成为相对于中央陆地部20的表面垂直,即,与轮胎径向平行地延伸。
在第一宽度方向刀槽花纹22A与周向刀槽花纹23之间,形成有将它们相互隔开的第一间隔壁部24A。同样地,在第二宽度方向刀槽花纹22B与周向刀槽花纹23之间,形成有将它们相互隔开的第二间隔壁部24B。对于第一间隔壁部24A以及第二间隔壁部24B而言,在轮胎宽度方向上,与胎面部2的表面侧的部分相比,轮胎径向内侧部分分别形成为更大的宽度。
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第一间隔壁部24A的表面侧的宽度W24A设定为由周向刀槽花纹23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分割为两部分的中央陆地部20中的、形成有第一宽度方向刀槽花纹22A的第一中央陆地部20A的接地宽度W024A的1/3以下。如上所述,中央陆地部20的整个面在接地状态下与路面抵接,因此,接地宽度W024A相当于从周向刀槽花纹23至中央主沟11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长度。
同样地,第二间隔壁部24B的表面侧的宽度W24B设定为形成有第二宽度方向刀槽花纹22B的第二中央陆地部20B的接地宽度W024B的1/3以下。接地宽度W024B相当于从周向刀槽花纹23至中央主沟12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长度。
间隔壁部24在位于宽度方向刀槽花纹22侧的侧部具有从中央陆地部20的表面沿与该表面垂直的方向朝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面垂直部分25。如上所述,中央陆地部20的表面相对于轮胎径向正交,因此,面垂直部分25与轮胎径向平行地延伸。面垂直部分25的轮胎径向上的长度H设定为宽度方向刀槽花纹22的沟深H0的1/2以下。
另外,间隔壁部24在位于宽度方向刀槽花纹22侧的侧部具有朝向轮胎径向内侧且朝所述宽度方向刀槽花纹侧倾斜的倾斜部分26。倾斜部分26形成为比面垂直部分25更靠轮胎径向内径侧。优选地,倾斜部分26形成于轮胎径向上的内径侧的端部(宽度方向刀槽花纹22的沟底侧),由此,在发生磨损时,能抑制宽度方向刀槽花纹22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减小。
倾斜部分26的倾斜角度θ1设定为相对于从间隔壁部24的所述侧部和胎面部2的表面的交点通过且相对于该表面垂直地延伸的直线L在45°以下。由此,在发生磨损时,能抑制宽度方向刀槽花纹22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减小。另外,优选倾斜角度θ1设定为5°以上,由此,能够有效地使间隔壁部24在轮胎径向上的内径侧的基端部形成为较大的宽度。
图3是沿着图1中的III-III线的剖视图,且是在轮胎周向上观察胎肩陆地部50的沿着宽度方向刀槽花纹52的截面的图。形成于胎肩陆地部50的间隔壁部54具有与形成于中央陆地部20的间隔壁部24大致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对共通部分的说明,主要对相对于间隔壁部24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胎肩陆地部50的表面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且朝轮胎径向内侧倾斜。因此,以相对于胎肩陆地部50的表面垂直地延伸的方式而形成的周向刀槽花纹53,相对于轮胎径向具有倾斜角度θ2。具体而言,周向刀槽花纹53沿朝向轮胎径向内侧且朝轮胎宽度方向内侧以倾斜角度θ2而倾斜的方向延伸。
另外,如上所述,胎肩陆地部50的直至接地端GL为止的部分接地,因此,位于周向刀槽花纹53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第一间隔壁部54A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宽度W54A设定为接地宽度W054A的1/3以下。接地宽度W054A相当于从周向刀槽花纹53至接地端GL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长度。
另一方面,位于周向刀槽花纹53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第二间隔壁部54B的整个面接地,因此,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宽度W54B设定为接地宽度W054B的1/3以下。接地宽度W054B相当于从周向刀槽花纹53至外侧主沟13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长度。
另外,第一宽度方向刀槽花纹52A的沟深H0趋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而逐渐减小。在该情况下,间隔壁部54的面垂直部分55的高度H形成为沟深H0最深的部分、即间隔壁部54侧的端部处的沟深H0的1/2以下。
根据以上说明的充气轮胎1,能实现以下效果。此外,关于以下效果,虽然以中央陆地部20为例进行说明,但在胎肩陆地部50也能实现同样的效果。
(1)在中央陆地部20,利用间隔壁部24将位于宽度方向刀槽花纹22的轮胎周向上的两侧的陆地部连接起来,因此,能减小这些陆地部之间的周向上的刚性差。并且,间隔壁部24的陆地部表面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宽度W设定为接地宽度W0的1/3以下,因此,利用宽度方向刀槽花纹22能适当地降低陆地部的刚性,并且能抑制间隔壁部24的表面侧的刚性变得过高,其结果,能降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刚性差。因而,利用周向刀槽花纹23和宽度方向刀槽花纹22能够降低中央陆地部20的刚性而实现接地性的均匀化,并且还能够抑制这些陆地部在轮胎周向以及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刚性差增大,因此,不仅能够抑制轮胎周向上的不均匀磨损程度的增大,还能够抑制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不均匀磨损程度的增大。
(2)并且,对于间隔壁部24而言,与表面侧相比,轮胎径向上的内侧部分形成为更大的宽度,因此,容易有效地提高基端部侧的刚性,例如即使在作用有转弯时等的横向力的情况下,也能抑制过大的变形而抑制干路抓地力降低。
(3)另外,借助间隔壁部24而将隔着宽度方向刀槽花纹22的轮胎周向两侧的陆地部连接起来,因此,在硫化成型时,橡胶能够在上述陆地部之间流动,从而能抑制因橡胶流动不良而引起的充气不良。
(4)间隔壁部24在表面侧具有面垂直部分25,因此,容易使表面侧的刚性适当地降低。并且,即使在磨损发展时也容易维持宽度方向刀槽花纹22的刀槽花纹长度,从而容易维持接地性的均匀化。
(5)间隔壁部24的面垂直部分25设定为宽度方向刀槽花纹22的沟深H0的1/2以下,因此,容易使间隔壁部24的表面侧的刚性适当地降低。若面垂直部分25比宽度方向刀槽花纹22的沟深H0的1/2大,则间隔壁部24的刚性降低量增大。
(6)倾斜部分26的倾斜角度θ1设定为45°以下,因此,能够适当地提高间隔壁部24的刚性。若倾斜角度θ1大于45°,则间隔壁部24的刚性会变得过高,从而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刚性差会过度扩大。特别是在磨损发展时,间隔壁部24的表面上的宽度容易增大,使得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刚性差扩大而导致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不均匀磨损程度增大。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间隔壁部24的宽度W设定为接地宽度W0的1/3以下,但间隔壁部24的表面侧的宽度W也可以设定为0。在该情况下,未形成面垂直部分25,在胎面部2的表面侧的端部形成有倾斜部分26。即,如图4所示,周向刀槽花纹23和宽度方向刀槽花纹22在间隔壁部24的表面侧的端部连通,间隔壁部24可以以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部从表面朝向轮胎径向内侧且朝从周向刀槽花纹23离开的方向倾斜地延伸的方式形成为较大的宽度。
另外,如图5所示,也可以将间隔壁部24的表面侧的宽度W确保为规定宽度以上,且仅去除面垂直部分25而从表面侧的端部至轮胎径向上的内侧端部形成倾斜部分26。另外,可以将间隔壁部24的宽度W设定为周向刀槽花纹23的沟宽W1(参照图2)的1/2以上,例如设定为0.3mm以上5mm以下。
关于形成于胎肩陆地部50的间隔壁部54,可以考虑周向刀槽花纹53的倾斜角度θ2来通过以下的(式1)而设定表面侧的宽度W54
【数学式1】
W54≥H54×tanθ2
由此,关于间隔壁部54的面垂直部分55,至少能够与以倾斜角度θ2而倾斜的部分的轮胎宽度方向分量相应地确保间隔壁部54的宽度W54,因此,容易确保间隔壁部54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刚性。特别是在转弯时等与中央陆地部20相比更容易作用有横向力的胎肩陆地部50侧,通过确保间隔壁部54的宽度而能够抑制间隔壁部54的刚性降低。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间隔壁部24的面垂直部分25的长度H设定为宽度方向刀槽花纹22的沟深H0的1/2以下,但也可以优选,将面垂直部分25的长度H设定为0.5mm以上、且宽度方向刀槽花纹22的沟深H0的1/3以下。由此,利用面垂直部分25能够抑制磨损时的宽度方向刀槽花纹22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减小,并能够在轮胎径向上确保较大的倾斜部分26而提高间隔壁部24的刚性。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倾斜部分26的倾斜角度θ1设定为不足45°,但关于形成于胎肩陆地部50的间隔壁部54,倾斜角度θ1也可以设定为倾斜角度θ2以上。例如在将间隔壁部54的倾斜部分56的倾斜角度θ1设定为倾斜角度θ2的情况下,倾斜部分56与轮胎径向平行地延伸。
即,间隔壁部54的倾斜部分56朝向轮胎径向内侧且不朝周向刀槽花纹23侧倾斜地延伸,因此,能够适当地提高间隔壁部54的轮胎径向内侧的刚性。若倾斜部分56的倾斜角度θ1小于倾斜角度θ2,则倾斜部分56朝向轮胎径向内侧且朝周向刀槽花纹23侧倾斜地延伸,因此,间隔壁部54的刚性容易降低。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周向刀槽花纹23与一对宽度方向刀槽花纹22配置为十字状,但并不局限于此。即,多个宽度方向刀槽花纹22在隔着周向刀槽花纹23的两侧可以形成于轮胎周向上的不同位置,另外,也可以仅形成于周向刀槽花纹23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一侧。
【实施例】
关于比较例1、2以及实施例1、2的充气轮胎,对轮胎周向不均匀磨损性能、轮胎宽度方向不均匀磨损性能、以及利用轮胎硫化模具在硫化成型时是否产生缺胶进行了评价试验。各充气轮胎具有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胎面花纹,但在比较例1中并未形成间隔壁部,在比较例2中,间隔壁部的结构不同。
如图6A所示,在比较例1中,周向刀槽花纹123和宽度方向刀槽花纹122连通而并未形成间隔壁部。如图6B所示,在比较例2中,在周向刀槽花纹223与宽度方向刀槽花纹222之间形成有间隔壁部224。间隔壁部224形成为沿相对于表面垂直的方向延伸,并未形成趋向轮胎径向内径侧而宽度增大的倾斜部分。另外,间隔壁部224的表面侧的宽度W224设定为接地宽度W0224的55%。
实施例1、2中的间隔壁部为图2所示的间隔壁部24,表面侧的宽度W24不同。在实施例1中,间隔壁部24的表面侧的宽度W24设定为周向刀槽花纹23的沟宽的1/2即0.3mm。在实施例2中,宽度W24设定为接地宽度W024的1/3。
使得比较例1、2以及实施例1、2的充气轮胎构成为195/65R15的轮胎尺寸,将该充气轮胎组装于轮辋尺寸为15英寸、轮辋宽度为6J的车轮,并将其装配于气压为230kPa且排气量为1.8L的试验车辆,由此在柏油路面上实施了10,000km的行驶试验。
在行驶试验之后,对在陆地部产生的不均匀磨损量进行了测定。利用测定值的倒数、并以将比较例1的结果设为100的指数而在表1中示出了试验结果。该指数值越大,不均匀磨损量越小,意味着耐不均匀磨损性越优异。此外,若指数值为99以上,则能维持与比较例1相当的优异的不均匀磨损性。另外,关于是否产生缺胶,由×表示产生缺胶的情况,由○表示未产生缺胶的情况。
【表1】
Figure BDA0001614719410000141
根据表1明确可知:对于周向刀槽花纹与宽度方向刀槽花纹之间形成有间隔壁部的实施例1、2所涉及的充气轮胎而言,与比较例1相比,轮胎周向上的不均匀磨损性能均有所提高。特别是对于间隔壁部的表面侧的宽度较大地构成的实施例2所涉及的充气轮胎而言,轮胎周向上的耐不均匀磨损性大幅提高。此外,关于比较例2,与轮胎周向上的不均匀磨损相比,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不均匀磨损量较大,因此,由“-”表示轮胎周向上的耐不均匀磨损性。
另外,关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耐不均匀磨损性,实施例1、2所涉及的充气轮胎为99以上,尽管具有间隔壁部,但相对于比较例1,恶化也得到抑制。可以认为这是因为:通过将间隔壁部的宽度设定为接地宽度W0的1/3以下,抑制了间隔壁部的刚性过度增大。特别是对于间隔壁部的宽度W设定为较小的0.3mm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充气轮胎而言,相对于比较例1,恶化得到了抑制。
关于是否产生缺胶,在确保了间隔壁部的宽度W的比较例2、实施例1、2所涉及的充气轮胎中,并未产生缺胶。可以认为:借助间隔壁部而能够使橡胶在轮胎硫化成型时流动,因此并未产生缺胶。另一方面,在周向刀槽花纹123和宽度方向刀槽花纹122连通而不存在间隔壁部的比较例1所涉及的充气轮胎中,产生了缺胶。

Claims (8)

1.一种充气轮胎,该充气轮胎具备:多个主沟,它们沿轮胎周向延伸;以及多个陆地部,它们由所述多个主沟或者由这些主沟以及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横沟划分而成,其中,
所述陆地部具有:
周向刀槽花纹,其沿轮胎周向延伸;
宽度方向刀槽花纹,其在所述周向刀槽花纹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至少一侧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以及
间隔壁部,其位于所述周向刀槽花纹与所述宽度方向刀槽花纹的宽度方向一端部之间,将所述周向刀槽花纹与所述宽度方向刀槽花纹彼此隔开,
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所述间隔壁部在所述陆地部的表面上的宽度W设定为:所述表面的自所述周向刀槽花纹算起的所述一侧的接地宽度的1/3以下,所述间隔壁部的轮胎径向内侧部分的宽度形成为比所述表面上的宽度W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从轮胎周向观察时,所述间隔壁部的位于所述宽度方向刀槽花纹侧的侧部具有从所述表面沿与该表面垂直的方向朝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面垂直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面垂直部分的轮胎径向上的长度H为所述宽度方向刀槽花纹的沟深的1/2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面垂直部分的轮胎径向上的长度H为0.5mm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周向刀槽花纹形成为相对于所述表面垂直,相对于沿轮胎径向延伸的直线具有倾斜角度θ2,
所述间隔壁部的所述宽度W、所述面垂直部分的轮胎径向上的所述长度H、以及所述倾斜角度θ2满足W≥Htanθ2的关系。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从轮胎周向观察时,所述间隔壁部的位于所述宽度方向刀槽花纹侧的侧部具有朝向轮胎径向内侧且朝所述宽度方向刀槽花纹侧倾斜的倾斜部分,
相对于从所述侧部和所述表面的交点通过且与该表面垂直地延伸的直线,所述倾斜部分的倾斜角度θ1为45°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从轮胎周向观察时,所述间隔壁部的位于所述宽度方向刀槽花纹侧的侧部具有朝向轮胎径向内侧且朝所述宽度方向刀槽花纹侧倾斜的倾斜部分,
相对于从所述侧部和所述表面的交点通过且与该表面垂直地延伸的直线,所述倾斜部分的倾斜角度θ1为5°以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周向刀槽花纹形成为相对于所述表面垂直,且相对于沿轮胎径向延伸的直线具有倾斜角度θ2,
所述倾斜部分的所述倾斜角度θ1在所述倾斜角度θ2以上。
CN201810281270.2A 2017-04-27 2018-04-02 充气轮胎 Active CN10879061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89897.2A CN111361360B (zh) 2017-04-27 2018-04-02 充气轮胎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88805A JP6387144B1 (ja) 2017-04-27 2017-04-27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7-088805 2017-04-27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89897.2A Division CN111361360B (zh) 2017-04-27 2018-04-02 充气轮胎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790612A CN108790612A (zh) 2018-11-13
CN108790612B true CN108790612B (zh) 2020-06-30

Family

ID=6344428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89897.2A Active CN111361360B (zh) 2017-04-27 2018-04-02 充气轮胎
CN201810281270.2A Active CN108790612B (zh) 2017-04-27 2018-04-02 充气轮胎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89897.2A Active CN111361360B (zh) 2017-04-27 2018-04-02 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387144B1 (zh)
CN (2) CN11136136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16710B2 (ja) * 2019-06-14 2022-08-10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170769B2 (ja) * 2021-03-18 2022-11-14 Toyo Tire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4416A (ja) * 1991-07-19 1993-02-02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乗用車用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JPH0891023A (ja) * 1994-09-26 1996-04-09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タクシー用ラジアルタイヤ
KR20120121833A (ko) * 2011-04-27 2012-11-06 스미토모 고무 고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공기 타이어
EP2990230A1 (en) * 2013-04-25 2016-03-02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Pneumatic tire
JP2016199118A (ja) * 2015-04-09 2016-12-01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L134151C (zh) * 1965-04-29 Michelin & Cie
FR2483332A1 (fr) * 1980-05-28 1981-12-04 Kleber Colombes Pneumatique pour vehicule de tourisme
JP4053654B2 (ja) * 1998-05-14 2008-02-27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JP5129840B2 (ja) * 2010-06-28 2013-01-30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603966B2 (ja) * 2013-03-26 2014-10-08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6092059B2 (ja) * 2013-09-13 2017-03-08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4416A (ja) * 1991-07-19 1993-02-02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乗用車用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JPH0891023A (ja) * 1994-09-26 1996-04-09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タクシー用ラジアルタイヤ
KR20120121833A (ko) * 2011-04-27 2012-11-06 스미토모 고무 고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공기 타이어
EP2990230A1 (en) * 2013-04-25 2016-03-02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Pneumatic tire
JP2016199118A (ja) * 2015-04-09 2016-12-01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184144A (ja) 2018-11-22
CN111361360A (zh) 2020-07-03
JP6387144B1 (ja) 2018-09-05
CN111361360B (zh) 2022-04-01
CN108790612A (zh) 2018-11-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94575B2 (en) Tire
EP3178668B1 (en) Pneumatic tire
US10836215B2 (en) Tire
US9783005B2 (en) Pneumatic tire
US10675917B2 (en) Tire
US10967681B2 (en) Tire
EP2314464B1 (en) Pneumatic tire
US10046607B2 (en) Winter tire
US10266013B2 (en) Pneumatic tire
CA2969727C (en) Pneumatic tire
EP3269564A1 (en) Pneumatic tire
CN107639975B (zh) 轮胎
CN108068554B (zh) 轮胎
US10427469B2 (en) Pneumatic tire
EP3305554B1 (en) Pneumatic tire
CN110662660A (zh) 充气轮胎
US20170066291A1 (en) Tire
CN110561985B (zh) 充气轮胎
CN108790612B (zh) 充气轮胎
US10232670B2 (en) Pneumatic tire
JP2018134992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10000092B2 (en) Pneumatic tire
CN108790616B (zh) 充气轮胎
CN114683776B (zh) 充气轮胎
JP2013103567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TOKYO ELECTRON Ltd.

Applicant after: TOYO TIRE & RUBBER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ELECTRON Ltd.

Applicant before: TOYO TIRE & RUBBER Co.,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