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779871B - 电动阀 - Google Patents

电动阀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779871B
CN108779871B CN201780015206.3A CN201780015206A CN108779871B CN 108779871 B CN108779871 B CN 108779871B CN 201780015206 A CN201780015206 A CN 201780015206A CN 108779871 B CN108779871 B CN 10877987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valve
spool
motor
frust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1520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779871A (zh
Inventor
田边珠实
石黑元康
北见雄希
中川大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ginomiya Seisakusho Inc
Original Assignee
Saginomiya Seisakush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ginomiya Seisakusho Inc filed Critical Saginomiya Seisakush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87798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798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7798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798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1/00Lift valves or globe valves, i.e. cut-off apparatus with closure members having at least a component of their opening and closing mo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closing faces
    • F16K1/32Details
    • F16K1/34Cutting-off parts, e.g. valve members, seats
    • F16K1/36Valve mem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1/00Lift valves or globe valves, i.e. cut-off apparatus with closure members having at least a component of their opening and closing mo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closing faces
    • F16K1/32Details
    • F16K1/34Cutting-off parts, e.g. valve members, seats
    • F16K1/42Valve sea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31/00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 F16K31/02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electric; magnetic
    • F16K31/04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electric; magnetic using a mot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ically Driven Valve-Operating Means (AREA)
  • Lift Valv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减小最大流量的个体差。通过外螺纹部件与内螺纹部件的螺纹结合将转子的旋转运动变换成直线运动,基于该直线运动使容纳于阀主体内的阀芯沿轴向移动,并且在上述阀芯的上方侧设置背压室,向上述背压室导入阀口内的压力,其中,具备阀座,该阀座具有决定与上述阀芯之间形成的间隙的流量的特性面,在假定了在侧面包含连结上述阀芯的下端外周缘与上述特性面的最短距离的直线而形成于上述阀芯与上述阀座之间的锥台的情况下,上述阀口的最小流路面积形成为比上述阀芯的全开状态时的上述锥台的上述侧面的面积小。

Description

电动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冷冻循环等所使用的电动阀。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公知有柜式空调器、制冷设备所使用的流量控制阀(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流量控制阀中,根据作为流量控制用而将所使用的多个电动阀集中成一个等的控制设备合理化等的背景,希望大口径且在产生了高压力差时也能够发挥良好的工作性的性能,但较大口径的流量控制相对于因磁体的扭矩产生的螺纹推力,因差压而产生的针对阀芯的负载较大,为了使阀芯工作而需要较大的驱动力。
因此,为了提高该阀芯的工作性,采用了以下说明的那样的构造。例如,在图10所示的流量控制阀101中,在与筒状保持部件114的内周面滑动接触的阀芯120装配密封部件137,而在阀室107的上方侧划分出背压室129,并且经由设于阀芯120的导通路124将阀口119内的压力导入背压室129内,通过利用背压室129内的压力(背压),消除作用于闭阀状态下的阀芯120的下压力(作用于闭阀方向的力)和上推力(作用于开阀方向的力)的差压力,减小针对阀芯120的负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3500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上述的发明中,若每个流量控制阀101都在构成部件的加工精度或组装精度上存在偏差,则阀芯120从阀座140的落座部140a开始上升所需要的脉冲的施加量(以下称为开阀点。)也会产生偏差。该情况下,如图11(a)所示,在施加阀芯120的开度成为最大的预定的脉冲量的状态(以下称为全开状态。)下,形成于阀芯120与特性面140b(在阀座140中与阀芯120之间决定间隙142的流量的面。)之间的间隙142的大小也会在每个流量控制阀101产生偏差。
图11(b)是表示开阀点不同的流量控制阀101a、流量控制阀101b、流量控制阀101c这三个流量控制阀101各自的流量特性(流量相对于脉冲的施加量的变化的关系)的图像的曲线图。在图11(b)中,曲线图的横轴表示向步进马达施加的脉冲的施加量,曲线图的纵轴表示流量。另外,曲线图的原点表示未向步进马达施加脉冲的状态下使阀座140落座于落座部140a的完全闭阀状态。
在此,若对流量控制阀101a、流量控制阀101b、流量控制阀101c各自的步进马达施加脉冲,则首先流量控制阀101a的施加量达到开阀点而阀芯120开始上升,接下来,流量控制阀101b的阀芯120、流量控制阀101c的阀芯120开始上升。若进一步继续施加脉冲,施加量成为使阀芯120的开度为最大的预定的脉冲数,则由于各个流量控制阀101的开阀点不同,因此在全开状态下的间隙142的大小上也产生偏差,如圆M内所示,对于最大流量而言,在各个流量控制阀101也产生偏差。
此外,如图12(a)所示,在为了使流量相对于脉冲数的增加比率在中途变化,而使特性面140b的角度在中途变化并使最上部较大地向外侧倾斜的情况下,如图12(b)的圆N内所示,全开状态下的间隙142的大小出现更大的偏差,每个流量控制阀101的最大流量的个体差进一步变大。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最大流量的个体差小的电动阀。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电动阀通过外螺纹部件与内螺纹部件的螺纹结合而将转子的旋转运动变换成直线运动,基于该直线运动使容纳于阀主体内的阀芯沿轴向移动,并且在上述阀芯的上方侧设置背压室,向上述背压室导入阀口内的压力,上述电动阀的特征在于,具备阀座,该阀座具有决定与上述阀芯之间形成的间隙的流量的特性面,在假定了在侧面包含连结上述阀芯的下端外周缘与上述特性面的最短距离的直线而形成于上述阀芯与上述阀座之间的锥台的情况下,上述阀口的最小流路面积形成为比上述阀芯的全开状态时的上述锥台的上述侧面的面积小。
由此,能够降低形成于全开状态下的阀芯与特性面之间的间隙的大小的偏差产生影响,能够不产生最大流量的个体差。
另外,本发明的电动阀通过外螺纹部件与内螺纹部件的螺纹结合而将转子的旋转运动变换成直线运动,基于该直线运动使容纳于阀主体内的阀芯沿轴向移动,并且在上述阀芯的上方侧设置背压室,向上述背压室导入阀口内的压力,上述电动阀的特征在于,具备阀座,该阀座具有决定与上述阀芯之间形成的间隙的流量的特性面、以及从上述特性面的上端向上方立起且围绕全开状态下的上述阀芯的下端的内周壁,在假定了在侧面包含连结上述阀芯的下端外周缘与上述特性面的最短距离的直线而形成于上述阀芯与上述阀座之间的锥台的情况下,上述阀口的最小流路面积形成为比上述阀芯的上述全开状态时的上述锥台的上述侧面的面积大,在上述全开状态下形成于上述阀芯的外周壁面与上述阀座的上述内周壁之间的圆环状的平面的最小流路面积形成为比上述全开状态下的上述锥台的上述侧面的面积小。
由此,能够降低形成于全开状态下的阀芯与特性面之间的间隙的大小的偏差产生的影响,能够不产生最大流量的个体差。
另外,本发明的电动阀的特征在于,上述阀座内的空间的内周面朝向上方未向内侧倾斜。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电动阀,能过减小最大流量的个体差。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电动阀的剖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电动阀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3是表示在实施方式的电动阀中,形成于阀芯与阀座部件的特性面之间的圆锥台的立体图。
图4是实施例1的电动阀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以及表示比较三个电动阀的流量特性的结果的曲线图。
图5是实施例1的变形例的电动阀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以及表示比较三个电动阀的流量特性的结果的曲线图。
图6是实施例2的电动阀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以及表示比较三个电动阀的流量特性的结果的曲线图。
图7是实施例2的变形例的电动阀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以及表示比较三个电动阀的流量特性的结果的曲线图。
图8是实施例3的电动阀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以及表示比较三个电动阀的流量特性的结果的曲线图。
图9是实施例3的变形例的电动阀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以及表示比较三个电动阀的流量特性的结果的曲线图。
图10是日本特开2014-35006号公报所公开的以往的流量控制阀的剖视图。
图11是图10所示的以往的流量控制阀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以及表示比较三个以往的流量控制阀的流量特性的情况的图像的曲线图。
图12是图10的变形例的以往的流量控制阀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以及表示比较三个流量控制阀的流量特性的情况的图像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电动阀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电动阀2的剖视图。此外,在本说明书中,“上”或者“下”是以图1的状态规定的。即、转子4位于比阀芯17靠上方。
在该电动阀2中,在以非磁性体制且呈筒状的杯形状的外壳60的开口侧的下方,通过焊接等一体地连接有阀主体30。
在此,阀主体30是通过不锈钢钢板的冲压加工而制作的冲压成型品,在内部具有阀室11。另外,在阀主体30固定装配有与阀室11直接连通的不锈钢制或铜制的第一管接头12。并且,在阀主体30的下方内侧装入了形成有截面呈圆形的阀口16的阀座部件30A。在阀座部件30A固定装配有经由阀口16而与阀室11连通的不锈钢制或铜制的第二管接头15。
在外壳60的内周容纳有能够旋转的转子4,在转子4的轴芯部分,经由衬套部件33配置有阀轴41。利用衬套部件33结合的该阀轴41和转子4一边旋转一边沿上下方向一体地移动。此外,在该阀轴41的中间部附近的外周面形成有外螺纹41a。在本实施例中,阀轴41作为外螺纹部件发挥功能。
在外壳60的外周,配置有由未图示的磁轭、线轴以及线圈等构成的定子,由转子4和定子构成步进马达。
在外壳60的顶面固定有导向支撑体52。导向支撑体52具有圆筒部53、和形成于圆筒部53的上端侧的伞状部54,整体通过冲压加工而一体成型。伞状部54成型为与外壳60的顶部内侧大致相同的形状。
在导向支撑体52的圆筒部53内嵌合有兼作阀轴41的导向件的筒部件65。筒部件65由金属或者合成树脂的加入了润滑材料的原料或者实施了表面处理的部件构成,能够旋转地保持阀轴41。
在阀轴41的比衬套部件33靠下方,以相对于阀主体30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固定有阀轴支架6,该阀轴支架6如后文所述在与阀轴41之间构成螺纹结合A,并且具有抑制阀轴41的倾斜的功能。
阀轴支架6由上部侧的筒状小径部6a、下部侧的筒状大径部6b、容纳于阀主体30的内周部侧的嵌合部6c以及环状的凸缘部6f构成。并且,阀轴支架6的凸缘部6f通过焊接等固定于阀芯引导部件72的凸缘部72c的上表面与外壳60之间。另外,在阀轴支架6的内部形成有容纳后述的阀导向件18的容纳室6h。
另外,从该阀轴支架6的筒状小径部6a的上部开口部6g朝向下方形成有内螺纹6d直至预定的深度。
并且,利用形成于阀轴41的外周的外螺纹41a、和形成于阀轴支架6的筒状小径部6a的内周的内螺纹6d构成螺纹结合A。
并且,在阀轴支架6的筒状大径部6b的侧面穿设有均压孔51,利用该均压孔51,将筒状大径部6b内的阀轴支架室83与转子容纳室67(第二背压室)之间连通。通过这样设置均压孔51,从而将容纳外壳60的转子4的空间与阀轴支架6内的空间连通,由此能够顺利地进行阀轴支架6的移动动作。
另外,在阀轴41的下方,以相对于阀轴支架6的容纳室6h能够滑动的方式配置有筒状的阀导向件18。该阀导向件18的顶部21侧通过冲压成型而折弯成大致直角。并且,在该顶部21形成有贯通孔18a。另外,在阀轴41的下方还形成有凸边部41b。
在此,阀轴41以松弛配合状态插入于阀导向件18的贯通孔18a,以便相对于阀导向件18能够旋转而且能够沿径向位移,凸边部41b以相对于阀导向件18能够旋转而且能够沿径向位移的方式配置于阀导向件18内。另外,阀轴41插通贯通孔18a,凸边部41b的上表面配置成与阀导向件18的顶部21对置。此外,凸边部41b的直径比阀导向件18的贯通孔18a大,由此进行阀轴41的防脱。
通过阀轴41和阀导向件18能够相互沿径向移动,从而关于阀轴支架6以及阀轴41的配置位置,不太要求高度的同心安装精度,能得到阀导向件18以及阀芯17的同心性。
在阀导向件18的顶部21与阀轴41的凸边部41b之间设置有在中央部形成有贯通孔的垫圈70。垫圈70优选为高滑性表面的金属制垫圈、氟树脂等高滑性树脂垫圈或者高滑性树脂涂层的金属制垫圈等。
并且,在阀导向件18内容纳有压缩的阀弹簧27和弹簧座35。
另外,在阀主体30的内侧配置有引导阀芯17沿轴向移动的阀芯引导部件72,在阀芯17与阀芯引导部件72之间夹装有密封部件48。
在此,在阀芯17内形成有纵向的孔部17b和横向的导通孔17c来作为均压路。阀口16(第二管接头15内)的压力经由作为均压路的孔部17b、导通孔17c被导入背压室28。
阀芯引导部件72是内部贯通的筒体,具有位于最上方的凸缘部72c、该凸缘部72c下方的大径部72a、以及该大径部72a下方的小径部72b,并通过冲压成形而形成。另外,阀芯引导部件72的大径部72a的外周面侧的直径形成为比阀主体30的内周面侧的直径稍大。即、通过这样设定尺寸,在使阀芯引导部件72与阀主体30组合的情况下,能够使密封部件48紧密地卡定于阀芯引导部件72的内周面。
密封部件48是在截面L字状的环状衬垫48a之间夹住环状的加强板48b而形成的环状的部件。此外,在密封部件48,优选在配置于上方的环状衬垫48a的上侧、以及配置于下方的环状衬垫48a的下侧分别配置有总是对环状衬垫48a向外侧施力的板簧。
接着,对实施方式中的电动阀2的主要部分进行说明。图2是放大实施方式的电动阀2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如图2所示,在阀座部件30A的内周壁面,在阀口16的上方形成有作为在与阀芯17之间决定间隙80的流量的面的特性面31。特性面31具有从阀口16朝向阀芯17向外侧倾斜的研钵形状。另外,阀口16的最小流路面积Sa形成为比阀芯17的下端的外径内侧的截面积Sn小。
在此,从特性面31向阀芯17的下端的外周缘引垂线p。该垂线p是连结阀芯17的下端的外周与特性面31的最短距离的直线。在该情况下,如图3所示,在阀芯17的下端与阀座部件30A之间形成了作为在侧面包含垂线p在内的空间的圆锥台92。圆锥台92的侧面积St通过使阀芯17上下移动来变化。另外,施加阀芯17的开度为最大的预定的脉冲数,将使阀芯17位于形成在阀芯17与特性面31之间的间隙80的大小为最大的位置时的圆锥台92的侧面积规定为Stmax(以下称为全开状态时的圆锥台侧面积Stmax。)。
以下,参照附图,对使用本实施方式的电动阀2进行了消除流量的个体差的实验的情况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图4(a)是表示实施例1中的电动阀2的主要部分的概要的剖视图。如图4(a)所示,特性面31从阀口16朝向阀芯17向外侧以恒定的倾斜角度倾斜。另外,阀口16的最小流路面积Sa形成为比全开状态时的圆锥台侧面积Stmax小(Sa<Stmax)。这样,通过设为Sa<Stmax,不论是在从阀芯17侧导入流体并从阀口16导出流体的情况下,还是在从阀口16侧导入流体并从阀芯17侧导出流体的情况下,全开状态时的流量都取决于阀口16的最小流路面积Sa。因此,通过以Sa<Stmax的方式设计电动阀2,从而全开状态时的流量仅受阀口16的最小流路面积Sa支配,不受其它要因(例如,构成电动阀2的部件的加工精度的偏差、电动阀2的组装精度的偏差等)的影响。
接着,使用开阀点不同的三个电动阀2来比较通过间隙80的流量。图4(b)是表示比较电动阀2a、电动阀2b、电动阀2c的流量特性的状况的曲线图。在此,曲线图的横轴表示在使阀芯17开阀的过程中向步进马达施加的脉冲的施加量,曲线图的纵轴表示流量。另外,曲线图的原点表示在未向步进马达施加脉冲的状态下使阀芯17落座于落座部31a的完全闭阀状态。
如图4(b)所示,若对电动阀2a、电动阀2b、电动阀2c各自的步进马达施加脉冲,则首先电动阀2a的施加量达到开阀点而阀芯17开始上升,接下来,电动阀2b的阀芯17、电动阀2c的阀芯17开始上升。若进一步继续对步进马达施加脉冲,则首先电动阀2a成为全开状态,电动阀2a的流量成为最大。在此,如上所述,电动阀2a的阀口16的最小流路面积Sa设计为比全开状态时的圆锥台侧面积Stmax小(Sa<Stmax)。因此,即使进一步施加脉冲而使阀芯17上升,全开状态时的流量(最大的流量)也仅为与阀口16的最小流路面积Sa相应的流量。
接着,电动阀2b成为全开状态,并且电动阀2c成为全开状态。在电动阀2b、电动阀2c中,也与电动阀2a的情况相同,即使进一步施加脉冲而使阀芯17上升,流量也不增加,仅为与阀口16的最小流路面积Sa相应的流量。
根据实施例1的电动阀2,通过将阀口16的最小流路面积Sa形成为比全开状态时的圆锥台侧面积Stmax小(Sa<Stmax),从而能够降低全开状态下的流量的偏差,不会在最大流量上产生每个电动阀的个体差。另外,不需要调整大多部件的尺寸,仅将阀口16的最小流路面积Sa形成为比全开状态时的圆锥台侧面积Stmax小,就能够容易地解决个体差的问题。
此外,在实施例1的电动阀2中,如图5(a)所示,为了使流量相对于脉冲数的增加比率在中途变化,也可以使特性面31的角度在中途变化而使最上部较大地向外侧倾斜。这样,在使特性面31较大地向外侧倾斜的情况下,如果是以往,则如图12(b)所示,可以想到每个流量控制阀的流量的个体差进一步变大的情况。但是,通过将阀口16的最小流路面积Sa形成为比全开状态时的圆锥台侧面积Stmax小(Sa<Stmax),从而如图5(b)所示,能够降低开阀点不同的电动阀2e、电动阀2f、电动阀2g的全开状态下的流量的偏差,不会在电动阀的最大流量上产生个体差。
(实施例2)
图6(a)是表示实施例2中的电动阀2的主要部分的概要的剖视图。在此,实施例2是实施例1的变形例,对于与实施例1相同的结构,省略说明,仅对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如图6(a)所示,阀座部件30A的特性面31从阀口16朝向阀芯17向外侧以恒定的倾斜角度倾斜。另外,在阀座部件30A形成有内周壁32,该内周壁32从特性面31的上端向上方立起,在全开状态下围绕阀芯17的下端。
在此,实施例2的电动阀2设计为全开状态时的圆锥台侧面积Stmax比阀口16的最小流路面积Sa小(Stmax<Sa),因此全开状态时的流量不受阀口16的最小流路面积Sa支配。
另外,实施例2的电动阀2设计为形成于阀芯17的外周壁面与内周壁32之间的圆环状的平面的最小流路面积Ss比全开状态时的圆锥台侧面积Stmax小(Ss<Stmax)。此外,最小流路面积Ss是从形成于内周壁32内的平面的面积Sb减去阀芯17的外径的截面积Sn后的面积(Ss=Sb-Sn)。
这样,通过设为Ss<Stmax,从而不论是在从阀芯17侧导入流体并从阀口16导出流体的情况下、还是在从阀口16侧导入流体并从阀芯17侧导出流体的情况下,全开状态时的流量都取决于形成在阀芯17的外周壁面与内周壁32之间的圆环状的平面的最小流路面积Ss。因此,通过以Ss<Stmax的方式设计电动阀2,从而全开状态时的流量仅受阀口16的最小流路面积Ss支配,不受其它要因的影响。
接着,使用开阀点不同的三个电动阀2来比较通过间隙80的流量。图6(b)是表示比较电动阀2i、电动阀2j、电动阀2k的流量特性的状况的曲线图。如图6(b)所示,若对电动阀2i、电动阀2j、电动阀2k各自的步进马达施加脉冲,则首先施加量以电动阀2i、电动阀2j、电动阀2k的顺序达到开阀点而阀芯17开始上升。这期间,圆锥台92的侧面积St根据特性面31的倾斜角度以恒定的增加率增加。
若进一步对步进马达施加脉冲而阀芯17上升,则由内周壁32限制圆锥台92的侧面积St扩展,圆锥台92的侧面积St不会增加。在此,如上所述,形成于阀芯17的外周壁面与内周壁32之间的圆环状的平面的最小流路面积Ss设计为比全开状态时的圆锥台侧面积Stmax小(Ss<Stmax)。因此,全开状态时的流量取决于阀芯17的尺寸和内周壁32的尺寸,仅受最小流路面积Ss支配,因此不受其它要因的影响。因而即使进一步施加脉冲而使阀芯17上升,全开状态时的流量(最大的流量)也仅为与阀口16的最小流路面积Ss相应的流量。
具体而言,首先,电动阀2i的圆锥台92的侧面积St成为全开状态时的圆锥台侧面积Stmax,电动阀2i的流量成为最大。接着,电动阀2j的圆锥台92的侧面积St成为全开状态时的圆锥台侧面积Stmax,电动阀2j的流量成为最大。并且,成为电动阀2k的圆锥台的全开状态时的圆锥台侧面积Stmax,电动阀2k的流量成为最大。
根据实施例2的电动阀2,通过将形成于阀芯17的外周壁面与内周壁32之间的圆环状的平面的最小流路面积Ss形成为比全开状态时的圆锥台侧面积Stmax小(Ss<Stmax),来降低间隙80的大小的偏差,从而能够不产生最大流量的个体差。另外,不需要调整大多部件的尺寸,仅调整阀芯17与内周壁32的尺寸,就能够容易地解决个体差的问题。
此外,在实施例2的电动阀2中,如图7(a)所示,为了使流量相对于脉冲数的增加比率在中途变化,也可以使特性面31的角度在中途变化。即使在该情况下,通过将形成于阀芯17的外周壁面与内周壁32之间的圆环状的平面的最小流路面积Ss形成为比全开状态时的圆锥台侧面积Stmax小(Ss<Stmax),从而如图7(b)所示,能够降低开阀点不同的电动阀2l、电动阀2m、电动阀2n的间隙80的大小的偏差,不会在电动阀的最大流量上产生个体差。
(实施例3)
图8(a)是表示实施例3中的电动阀2的主要部分的概要的剖视图。如图8(a)所示,就电动阀2而言,在实施例2的电动阀2中,使阀座部件30A的内周壁32朝向上方稍微向外侧倾斜。因此,在使图8(a)所示的内周壁32向下方延长的情况下,左右的内周壁32的延长线以预定的角度θs交叉(θs>0°)。此外,实施例3是实施例2的变形例,因此对于与实施例2相同的结构,省略说明,仅对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图8(b)是表示比较开阀点不同的电动阀2q、电动阀2r、电动阀2s的流量特性的状况的曲线图。如图8(b)所示,若对步进马达施加脉冲,施加量以电动阀2q、电动阀2r、电动阀2s的顺序达到开阀点而阀芯17上升,则由内周壁32限制圆锥台92的侧面积St扩展,圆锥台92的侧面积St不会增加。在此,形成于阀芯17的外周壁面与内周壁32之间的圆环状的平面的最小流路面积Ss设计为比全开状态时的圆锥台侧面积Stmax小(Ss<Stmax)。因此,全开状态时的流量取决于阀芯17的尺寸和内周壁32的尺寸,仅受最小流路面积Ss支配,不受其它要因的影响。因而,即使进一步施加脉冲而使阀芯17上升,全开状态时的流量(最大的流量)也仅为与阀口16的最小流路面积Ss相应的流量。
在此,在实施例3中,阀座部件30A的内周壁32稍微倾斜,最小流路面积Ss为恒定,因此如在实施例2中说明的那样,虽然不能完全限制圆锥台92的侧面积St的增加,但能够大幅度地抑制侧面积St的增加,因此能够降低间隙80的大小的偏差。
根据实施例3的电动阀2,通过将形成于阀芯17的外周壁面与内周壁32之间的圆环状的截面的最小流路面积Ss形成为比全开状态时的圆锥台侧面积Stmax小(Ss<Stmax),来降低间隙80的大小的偏差,从而能够减小最大流量的个体差。另外,通过使阀座部件30A的内周壁32朝向上方稍微向外侧倾斜,从而能够降低流量的个体差,并且能够容易注射成型阀座部件30A。
此外,在实施例3的电动阀2中,如图9(a)所示,为了使流量相对于脉冲数的增加比率在中途变化,也可以使特性面31的角度在中途变化。即使在该情况下,通过将形成于阀芯17的外周壁面与内周壁32之间的圆环状的截面的最小流路面积Ss形成为比全开状态时的圆锥台侧面积Stmax小(Ss<Stmax),从而如图9(b)所示,能够降低开阀点不同的电动阀2t、电动阀2u、电动阀2v的间隙80的大小的偏差,能够减小电动阀的最大流量的个体差。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均压路,以在阀芯17内设置孔部17b、导通孔17c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不必在阀芯17内设置均压路。例如,也可以代替在阀芯17内设置均压路,而另外配置将阀口16的压力导入背压室28的配管部件。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具备如下构造的电动阀2为例进行了说明,即,在阀芯17与阀芯引导部件72之间夹装密封部件48,通过均压路将阀口16的压力导入背压室28,从而消除作用于阀芯17的压力产生的力,但也可以是不具备这种构造的电动阀。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形成于阀芯17的下端与特性面31之间的锥台也可以不是严格意义的圆锥台。
符号的说明
2—电动阀,16—阀口,17—阀芯,30A—阀座部件,31—特性面,32—内周壁,41—阀轴,80—间隙,92—圆锥台,p—垂线,Sa—最小流路面积,Sn—截面积,Ss—最小流路面积,St—圆锥台的侧面积,Stmax—全开状态时的圆锥台侧面积。

Claims (2)

1.一种电动阀,通过外螺纹部件与内螺纹部件的螺纹结合而将转子的旋转运动变换成直线运动,基于该直线运动使容纳于阀主体内的阀芯沿轴向移动,并且在上述阀芯的上方侧设置背压室,向上述背压室导入阀口内的压力,上述电动阀的特征在于,
具备阀座,该阀座具有决定与上述阀芯之间形成的间隙的流量的特性面、以及从上述特性面的上端向上方立起且围绕全开状态下的上述阀芯的下端的内周壁,
在假定了在侧面包含连结上述阀芯的下端外周缘与上述特性面的最短距离的直线而形成于上述阀芯与上述阀座之间的锥台的情况下,
上述阀口的最小流路面积形成为比上述阀芯的上述全开状态时的上述锥台的上述侧面的面积大,
在上述全开状态下形成于上述阀芯的外周壁面与上述阀座的上述内周壁之间的圆环状的平面的最小流路面积形成为比上述全开状态下的上述锥台的上述侧面的面积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阀,其特征在于,
上述阀座内的空间的内周面朝向上方未向内侧倾斜。
CN201780015206.3A 2016-03-29 2017-01-13 电动阀 Active CN10877987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65702A JP6532836B2 (ja) 2016-03-29 2016-03-29 電動弁
JP2016-065702 2016-03-29
PCT/JP2017/000963 WO2017168942A1 (ja) 2016-03-29 2017-01-13 電動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779871A CN108779871A (zh) 2018-11-09
CN108779871B true CN108779871B (zh) 2019-11-01

Family

ID=599641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15206.3A Active CN108779871B (zh) 2016-03-29 2017-01-13 电动阀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532836B2 (zh)
CN (1) CN108779871B (zh)
WO (1) WO201716894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06214B (zh) * 2017-12-14 2023-05-19 浙江中宝自控元件有限公司 一种流量控制阀
CN209196130U (zh) * 2018-08-02 2019-08-02 浙江盾安禾田金属有限公司 空调及其电子膨胀阀
JP7448947B2 (ja) 2020-06-25 2024-03-13 株式会社レクザム ニードルバルブ
CN114352730A (zh) * 2020-10-12 2022-04-15 浙江盾安人工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流量调节阀
JP7440107B2 (ja) 2022-01-19 2024-02-28 株式会社不二工機 電動弁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320711A (ja) * 1999-03-08 2000-11-24 Saginomiya Seisakusho Inc 電動式コントロールバルブ
CN1869482A (zh) * 2005-05-27 2006-11-29 株式会社不二工机 电动阀
CN202149235U (zh) * 2011-07-08 2012-02-22 浙江三花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阀
JP2014035006A (ja) * 2012-08-08 2014-02-24 Saginomiya Seisakusho Inc 流量制御弁
JP2014081046A (ja) * 2012-10-17 2014-05-08 Saginomiya Seisakusho Inc 流量制御弁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84088A (ja) * 2005-03-31 2006-10-19 Daikin Ind Ltd 膨張弁及び冷凍装置
JP2007309133A (ja) * 2006-05-16 2007-11-29 Calsonic Kansei Corp 制御弁
JP2010019378A (ja) * 2008-07-11 2010-01-28 Denso Corp 膨張弁
JP2014051996A (ja) * 2012-09-05 2014-03-20 Saginomiya Seisakusho Inc 流量制御弁
JP6516960B2 (ja) * 2013-11-08 2019-05-22 株式会社不二工機 電動弁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320711A (ja) * 1999-03-08 2000-11-24 Saginomiya Seisakusho Inc 電動式コントロールバルブ
CN1869482A (zh) * 2005-05-27 2006-11-29 株式会社不二工机 电动阀
CN202149235U (zh) * 2011-07-08 2012-02-22 浙江三花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阀
JP2014035006A (ja) * 2012-08-08 2014-02-24 Saginomiya Seisakusho Inc 流量制御弁
JP2014081046A (ja) * 2012-10-17 2014-05-08 Saginomiya Seisakusho Inc 流量制御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532836B2 (ja) 2019-06-19
CN108779871A (zh) 2018-11-09
WO2017168942A1 (ja) 2017-10-05
JP2017180569A (ja) 2017-10-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779871B (zh) 电动阀
JP5510686B2 (ja) 電動弁及びその止め装置
JP5606511B2 (ja) 電動切換弁
CN103574131B (zh) 流量控制阀
CN108953620B (zh) 电动阀
CN105937644A (zh) 电动阀
US10030786B2 (en) Adjustable damping valve arrangement
CN107631033B (zh) 电动阀
KR102408886B1 (ko) 밸브 코어 조립체
JP2016089870A (ja) 電動弁
CN108700215A (zh) 电动阀
JP6392686B2 (ja) 電動弁
CN108700216A (zh) 电动阀
JP6951571B2 (ja) 電動弁
CN108779869A (zh) 电动阀以及冷冻循环系统
JP6228621B2 (ja) 電動弁
CN108700217B (zh) 电动阀
JP6722274B2 (ja) 電動弁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システム
JP2021152381A (ja) 流路切換弁
CN109983268A (zh) 电动阀
CN112460860A (zh) 电子膨胀阀
CN103791111A (zh) 一种流量调节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