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732894A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732894A
CN108732894A CN201810150726.1A CN201810150726A CN108732894A CN 108732894 A CN108732894 A CN 108732894A CN 201810150726 A CN201810150726 A CN 201810150726A CN 108732894 A CN108732894 A CN 1087328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in slice
linear velocity
bite
rotary body
image form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15072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732894B (zh
Inventor
菊地和彦
远藤佐助
渡边贵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Toshiba T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Toshiba T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Toshiba TEC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7328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328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7328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328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03G15/2028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copy material in the fixing nip, e.g. introduction guides, stripp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7/00Controlling article feeding, separating, pile-advancing, or associated apparatus, to take account of incorrect feeding, absence of articles, or presence of faulty articles
    • B65H7/20Controlling associated apparatu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9/00Registering, e.g. orientating, articles; Devices therefor
    • B65H9/004Deskewing sheet by abutting against a stop, i.e. producing a buckling of the sheet
    • B65H9/006Deskewing sheet by abutting against a stop, i.e. producing a buckling of the sheet the stop being formed by forwarding means in stand-b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9/00Registering, e.g. orientating, articles; Devices therefor
    • B65H9/04Fixed or adjustable stops or gaug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5Handl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taking place in a specific part of the copy material feeding path
    • G03G15/657Feeding path after the transfer point and up to the fixing point, e.g. guides and feeding means f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carrying an unfused toner imag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5Handl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taking place in a specific part of the copy material feeding path
    • G03G15/6573Feeding path after the fixing point and up to the discharge tray or the finisher, e.g. special treatment of copy material to compensate for effects from the fix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82Special processing for irreversibly adding or changing the sheet copy material characteristics or its appearance, e.g. stamping, annotation printing, punching
    • G03G15/6585Special processing for irreversibly adding or changing the sheet copy material characteristics or its appearance, e.g. stamping, annotation printing, punching by using non-standard toners, e.g. transparent toner, gloss adding devic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00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 B65H5/06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rollers or balls, e.g. between rollers
    • B65H5/068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rollers or balls, e.g. between rollers between one or more rollers or balls and stationary pressing, supporting or guid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535Stable handling of copy medium
    • G03G2215/00556Control of copy medium feeding
    • G03G2215/00561Aligning or deskew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535Stable handling of copy medium
    • G03G2215/00717Detection of physical properties
    • G03G2215/00738Detection of physical properties of sheet thickness or rigidity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919Special copy medium handling apparatus
    • G03G2215/00945Copy material feeding speed varied over the feed path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Paper Feed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leaning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即使薄片的移动在定影部暂停,也能够抑制转印到薄片上的色调剂图像变模糊。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转印部、定影部和控制部。转印部具有以第一线速度输送薄片的转印旋转体,在薄片上转印色调剂图像。定影部具有:第一旋转体;与第一旋转体相对且与第一旋转体之间形成夹着薄片的夹持点的第二旋转体;对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薄片加热的加热部。控制部进行薄片加减速控制:在薄片的前端到达夹持点前,使第一旋转体的线速度从第一线速度变为比第一线速度快的第二线速度,当薄片的前端到达包括夹持点的出口的薄片的输送路径上的预定范围时,将第一旋转体的线速度从第二线速度开始减速,变为第一线速度。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定影部。例如,定影部具有加热辊(第一旋转体)和加压辊(第二旋转体)。在加热辊和加压辊之间,夹住薄片的部分成为夹持点。加热辊将色调剂热固定到薄片上。
通常,在薄片的输送路径中,形成夹持点的辊等的间隙比沿着输送路径比夹持点更靠近上游侧的部分的间隙窄。因此,当薄片的前端沿着薄片的输送路径到达夹持点时,薄片变得难以沿着输送路径向下游侧移动,在输送路径上薄片的移动暂停。这时,薄片停止的影响沿着输送路径传递到下游侧,从而存在转印到薄片的下游侧的端部上的色调剂图像模糊的问题。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90947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即使薄片的移动暂时停止在定影部,也能够防止转印到该薄片上的色调剂图像模糊的图像形成装置。
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转印部、定影部和控制部。所述转印部具有以第一线速度输送薄片的转印旋转体,并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在所述薄片上。所述定影部包括:第一旋转体;与所述第一旋转体相对,并在自身与所述第一旋转体之间形成夹持所述薄片的夹持点的第二旋转体;以及用于加热转印有所述色调剂图像的所述薄片的加热部。所述控制部进行薄片加减速控制:在所述薄片的前端到达所述夹持点之前,将第一旋转体的线速度由所述第一线速度提高至比所述第一线速度更快的第二线速度,当所述薄片的前端到达包括所述夹持点的出口的所述薄片的输送路径上的规定范围时,将所述第一旋转体的线速度从所述第二线速度开始减速,使其达到所述第一线速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成例的截面示意图。
图2是放大并示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部分的截面示意图。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定影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构成例的截面示意图。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部的构成例的框图。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印刷时的动作例的流程图。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薄片前端的位置与加热辊的线速度变化之间的关系的实例的示意曲线图。
图7是示出用于对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定影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构成例的截面示意图。
图8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路径长度对线速度的比率的优选范围的图。
符号说明
1...图像形成装置;6...输送路径;17...打印机部(转印部);28...供给部;31...驱动辊(转印旋转体);36...定影装置(定影部);46...加热辊(第一旋转体);47...定影带(第二旋转体);57...加热部;61...引导部件;71...控制部;L1...基准线;N...夹持点;P...薄片;Q1...转印出口;Q2...夹持点入口;Q3..夹持点出口;可设定范围(预定范围)...R1;V1...第一线速度;V2...第二线速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是例如多功能外围设备(MFP)、打印机、复印机等。下面,以图像形成装置1是MFP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主体11。主体11的上部设置有包括透明玻璃的原稿台12。原稿台12上设置有自动原稿输送部(ADF)13。主体11的上部设置有操作部14。操作部14具备具有各种键的操作面板14a和触摸面板式的操作和显示部14b。
ADF13的下部设置有扫描部15。扫描部15通过ADF13读取要发送的原稿或放置在原稿台12上的原稿。扫描部15生成原稿的图像数据。例如,扫描部15具有图像传感器16。例如,图像传感器16可以是密合型图像传感器。
图像传感器16在读取放置在原稿台12上的原稿的图像时,沿原稿台12移动。图像传感器16针对原稿图像逐行读取一整页原稿。
当读取由ADF13发送的原稿的图像时,图像传感器16在图1所示的固定位置读取要发送的原稿。
主体11在高度方向的中央部分具有打印机部(转印部)17。主体11在下部具有进纸盒18A、18B以及手动进纸单元18C。
进纸盒18A、18B设置在主体11内部。进纸盒18A、18B按照从上方朝向下方的顺序重叠而设置。
手动进纸单元18C在后述的反转搬送路径39的下方向主体11的侧面突出。
进纸盒18A、18B以及手动进纸单元18C容纳各种尺寸的薄片P。进纸盒18A、18B以及手动进纸单元18C根据中央基准容纳各种尺寸的薄片P。各种尺寸的薄片P沿着薄片P的输送表面,在固定位置上与垂直于薄片P的输送方向的方向即输送正交方向的中心轴对齐。
薄片P的尺寸的实例包括:A4尺寸(297mm×210mm)、A3R尺寸(297mm×420mm)等。其中,括号里的尺寸表示输送正交方向上的长度×输送方向上的长度。
进纸盒18A、18B以及手动进纸单元18C可以容纳不同种类的薄片P。薄片P的种类,例如有一种取决于薄片P的厚度的种类。例如,根据与薄片P的厚度相对应的重量(g/m2),薄片P分为“普通纸”、“厚纸1”、“厚纸2”和“厚纸3”等几种。例如,“普通纸”的重量为60g/m2以上105g/m2以下。“厚纸1”的重量为106g/m2以上163g/m2以下。“厚纸2”的重量为164g/m2以上209g/m2以下。“厚纸3”的重量为210g/m2以上256g/m2以下。
容纳在进纸盒18A、18B以及手动进纸单元18C中的薄片P的种类,例如可以通过操作面板14a或操作/显示部14b来操作输入。已操作输入的薄片P的种类被通知给后述的系统控制部72。
例如,在以下描述中,假设进纸盒18A中容纳有A4尺寸的普通纸(薄片P),进纸盒18B中容纳有A4尺寸的厚纸2(薄片P)而进行说明。
进纸盒18A(18B)具有进纸机构29A(29B)。另外,进纸盒18A(18B)具有进纸机构29A(29B)包括两层意思,即:进纸盒18A具有进纸机构29A,进纸盒18B具有进纸机构29B。这也适用于以下描述。
进纸机构29A(29B)从进纸盒18A(18B)逐张取出薄片P,并将其送到薄片P的输送路径6。输送路径6是由后述的辊31、33、35A、35B、41、输送引导件40、引导部件61等形成的输送薄片P的路径。例如,进纸机构29A(29B)可以包括拾取辊、分离辊和进纸辊。
手动进纸单元18C具有手动进纸机构29C。手动进纸机构29C从手动进纸单元18C逐张取出薄片P并送入输送路径6。
打印机部17基于由扫描仪部15读取的图像数据或由个人计算机等创建的图像数据,在薄片P上形成图像。打印机部17例如是串联式彩色打印机。
打印机部17包括:用于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K)各种颜色的图像形成部20Y、20M、20C和20K、曝光器19、中间转印带21。在本实施方式中,打印机部17具有四个图像形成部20Y、20M、20C和20K。打印机部17具有所谓的四重图像形成部。
另外,打印机部17的构造不限于此,打印机部可以具有两个或三个图像形成部,或者打印机部可以具有五个以上的图像形成部。
图像形成部20Y、20M、20C、20K设置在中间转印带21的下方。图像形成部20Y、20M、20C和20K从中间转印带21的下侧的移动方向(图中从左侧到右侧的方向)上沿从上游侧到下游侧平行设置。
曝光器19将曝光光线LY、LM、LC和LK照射到图像形成部20Y、20M、20C和20K。
曝光器19可以被构成为产生激光扫描光束作为曝光光线。曝光器19可以被构成为包括产生曝光光线的LED等固态扫描元件。
除色调剂的颜色不同以外,各个图像形成部20Y、20M、20C和20K的构成彼此相同。色调剂可以使用通常的彩色色调剂或消色色调剂中的任一种。其中,消色色调剂是在预定温度或更高温度下加热时变成透明的色调剂。图像形成装置1可以是能够使用消色色调剂的图像形成装置,或不能使用消色色调剂的图像形成装置。
在下文中,将以图像形成部20K为例,对图像形成部20Y、20M、20C和20K共同的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图像形成部20K具有感光鼓22K。感光鼓22K沿旋转方向t旋转。在感光鼓22K的周围,沿着旋转方向t设置有充电器23K、显影器24K、一次转印辊25K和清洁器26K等。
图像形成部20K的充电器23K均匀地对感光鼓22K的表面充电。
曝光器19基于图像数据产生调制的曝光光线LK。曝光光线LK曝光感光鼓22K的表面。曝光器19在感光鼓22K上形成静电潜像。
显影器24K通过施加显影偏压的显影辊24a而将黑色色调剂供应到感光鼓22K。显影器24K使感光鼓22K上的静电潜像显影。
清洁器26K具有抵接感光鼓22K的刮板27K。刮板27K除去感光鼓22K表面上的残余色调剂。
图像形成部20Y、20M和20C包括:与图像形成部20K的感光鼓22K、充电器23K、一次转印辊25K、清洁器26K和刮板27K同样的感光鼓22Y、22M和22C,充电器23Y、23M、23C,一次转印辊25Y、25M、25C,清洁器26Y、26M、26C,刮板27Y、27M、27C。
图像形成部20Y、20M和20C具有显影器24Y、24M和24C,它们对应于图像形成部20K的显影器24K,只有色调剂的颜色不同。
如图1所示,在图像形成部20Y、20M、20C和20K的上方设置有供给部28。
供给部28分别向显影器24Y、24M、24C和24K供应色调剂。供给部28具有色调剂盒28Y、28M、28C和28K。色调剂盒28Y、28M、28C和28K分别包含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的色调剂。
每个色调剂盒28Y、28M、28C、28K设置有用于使主体11检测每个色调剂盒中容纳的色调剂种类的标记部(未图示出)。标记部至少包括:色调剂盒28Y、28M、28C和28K的色调剂的颜色信息,以及用于识别是通常色调剂还是消色色调剂的信息。
中间转印带21循环移动。中间转印带21缠绕在驱动辊(转印旋转体)31和多个从动辊32上。驱动辊31通过后述的驱动马达77a进行旋转,从而以处理线速度即第一线速度输送薄片P。
如图2所示,中间转印带21从上方与感光鼓22Y、22M、22C和22K接触。
在感光鼓22K(22Y、22M、22C)的上侧,在夹着中间转印带21而与感光鼓22K(22Y、22M、22C)相对的位置上设置有一次转印辊25K(25Y,25M、25C)。一次转印辊25K(25Y、25M、25C)设置在中间转印带21的内侧。
当一次转印辊25K(25Y、25M、25C)被施加一次转印电压时,将感光鼓22K(22Y、22M、22C)上的色调剂图像一次转印至中间转印带21上。
驱动辊31隔着中间转印带21与二次转印辊33相对。中间转印带21与二次转印辊33之间的抵接部构成二次转印位置b。驱动辊31旋转驱动中间转印带21。
当薄片P通过二次转印位置b时,二次转印电压被施加到二次转印辊33。当二次转印电压被施加到二次转印辊33时,二次转印辊33将中间转印带21上的色调剂图像二次转印到薄片P。优选驱动辊31和二次转印辊33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在下文中,将输送路径6上的驱动辊31输送薄片P的出口称为转印出口Q1。转印出口Q1是与二次转印位置b相同的位置(也包括重合位置)。
如图1所示,带清洁器34设置在夹着中间转印带21与多个从动辊32中的一个相对的位置上。带清洁器34从中间转印带21上去除中间转印带21上残留的转印色调剂。
在从进纸盒18A到二次转印辊33的输送路径6上,设置有进纸辊35A和对齐辊41。进纸辊35A通过进纸机构29A输送从进纸盒18A的内部取出的薄片P。
对齐辊41调整从进纸辊35A供应的薄片P的前端在相互抵接的位置处的位置。对齐辊41的相互抵接位置(参见图2中的点a)构成调节位置。当色调剂图像的前端到达二次转印位置b时,对齐辊41输送薄片P,以使薄片P上的色调剂图像的转印区域的前端到达二次转印位置b。这里所指的色调剂图像的转印区域是除薄片P中的端部留白的形成区域之外的区域。
如图2所示,在对齐辊41与中间转印带21之间设置有用于引导薄片P的输送的输送引导件42、43。输送引导件42引导其上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薄片P的正面。输送引导件43引导其上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薄片P的正面的背面。在输送引导件42和43的下端部之间形成有面对对齐辊41的调节位置a的入口开口。在输送引导件42和43的上端部之间形成有供薄片P插入的出口开口。出口开口在面对由驱动辊31和位于驱动辊31下方的从动辊32张挂的中间转印带21的位置处开口。
如图1所示,在从进纸盒18B到进纸辊35A的输送路径6上设置有进纸辊35B。进纸辊35B通过进纸机构29B将从进纸盒18B取出的薄片P向进纸辊35A输送。
在手动进纸机构29C和对齐辊41之间,通过输送引导件40形成有输送路径6。手动进纸机构29C将从手动进纸单元18C取出的薄片P向输送引导件40输送。沿着输送引导件40移动的薄片P到达对齐辊41。
在薄片P的输送方向上的二次转印辊33的下游侧(图的上侧)设置有定影装置(定影部)36。
在薄片P的输送方向的定影装置36的下游侧(图的左上侧)设置有输送辊37。输送辊37将薄片P排出到排纸部38。
在薄片P的输送方向上的定影装置36的下游侧(图的右侧)设置有反转输送路径39。反转输送路径39将薄片P反转并引导至二次转印辊33。执行双面打印时使用反转输送路径39。
接下来,将详细描述定影装置36。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36的主要部分的构成例的示意截面图。
定影装置36具有:加热辊(第一旋转体)46、定影带(第二旋转体)47、加压辊48、带加热辊49、垫50以及热敏电阻51、52。
加热辊46具有芯部46a、弹性层46b和脱模层46c。
芯部46a是金属圆筒形部件。例如,芯部46a可以由具有耐热性的铝合金制成。例如,芯部46a的厚度是0.9mm。
芯部46a的两个端部经由轴承(未图示出)由定影装置36的支撑部件(未图示出)支撑。芯部46a沿着加热辊46的中心轴线O1延伸。中心轴线O1在图示的深度方向(输送正交方向)上延伸。芯部46a可围绕中心轴线O1旋转。在芯部46a的轴向端部设有齿轮(未图示)。齿轮将旋转驱动力传递到加热辊46。齿轮传递的旋转驱动力由驱动马达55(参照图4)产生。驱动马达55产生的旋转驱动力经由连接至驱动马达55的传递机构(未图示)传递给齿轮。
驱动马达55的种类不受特别限制,只要能够进行速度控制即可。例如,驱动马达55可以使用直流无刷马达、脉冲马达、超声波马达等。
当旋转驱动力传递到齿轮时,加热辊46围绕中心轴线O1沿图示的逆时针方向旋转。
如图3所示,弹性层46b层叠在芯部46a的外周面上。弹性层46b形成在比输送正交方向上的薄片P的通过区域更宽的范围内。例如,弹性层46b由耐热的橡胶材料形成。弹性层46b也可以由硅橡胶形成。例如,弹性层46b的厚度为200μm(微米)。
脱模层46c层叠在弹性层46b的外周面上。脱模层46c由氟树脂等对色调剂脱模性良好的树脂材料形成。例如,可以举出导电PFA(聚四氟乙烯)作为用于脱模层46c的优选材料的例子。例如,脱模层46c的厚度为50μm。
例如,加热辊46的外径为40mm。
加热辊46的外周面至少在薄片P的通过区域的输送正交方向的范围内形成为倒冠形状。这里所说的倒冠形状,是外径从轴向中央向两端部逐渐增大的形状。加热辊46的倒冠形状的最大直径和最小直径之间的差(以下称为反向冠量)可以是100μm。
加热辊46的倒冠形状可以通过改变芯部46a和弹性层46b中的至少一个的厚度来形成。
在加热辊46的内部插入有作为加热部57的卤素灯57a、57b。卤素灯57a、57b的两端部分别向加热辊46的芯部46a的外部突出。卤素灯57a、57b的两端部由定影装置36中的灯座(未图示出)支撑。
卤素灯57a、57b通过加热辊46加热已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薄片P。
定影带47是无端带。定影带47的宽度(输送正交方向上的长度)比能够通过的薄片P的最大宽度更宽。定影带47由耐受加热辊46的加热的耐热材料构成。在定影带47的外周面上可以层叠氟树脂。
例如,定影带47可以使用外周面被PFA管覆盖的聚酰亚胺基材。例如,聚酰亚胺基材的厚度可以为60μm以上70μm以下。
定影带47在内周面上卷绕两个辊48、49。定影带47在外周面上卷绕加热辊46的一部分。定影带47面向加热辊46。这里使用的术语“面向”也包括接触状态。
另外,定影带47卷绕的辊的数量不限于两个,也可以是三个以上。
当未夹置薄片P时,加热辊46和定影带47抵接的部位形成将薄片P夹持在加热辊46和定影带47之间的夹持点N。当沿着加热辊46的中心轴线O1观察时,夹持点N沿加热辊46的外周表面弯曲。输送正交方向上的夹持点N的长度比输送正交方向上的薄片P的通过区域更长。沿着加热辊46的圆周方向的夹持点N的宽度(在下文中,夹持点宽度)根据转印到薄片P上的色调剂图像的热定影所需的热量来确定。
以下,有时会将沿着薄片P的输送路径6在薄片P的输送方向上的夹持点N的上游侧的端部称为夹持点N的入口Q2。有时会将沿着薄片P的输送路径6在薄片P的输送方向上的夹持点N的下游侧的端部称为夹持点N的出口Q3
加压辊48和带加热辊49设置在定影带47的内侧。加压辊48和带加热辊49对定影带47施加张力。带加热辊49和加压辊48沿着定影装置36中的薄片P的输送方向按顺序设置。
带加热辊49设置得比加压辊48更靠近驱动辊31。带加热辊49和加压辊48彼此分离。
加压辊48设置在加热辊46的中心轴线O1的上方,并设置为夹着定影带47与加热辊46相对。加压辊48隔着定影带47按压加热辊46。在加压辊48和带加热辊49之间与加热辊46相对的定影带47的部位缠绕在加热辊46上。
加压辊48具有芯部48a和弹性层48b。
芯部48a由金属制成。旋转轴48c分别从芯部48a的两端部延伸。旋转轴48c与中心轴O2同轴。旋转轴48c经由轴承(未图示出)由定影装置36中的支撑部件(未图示出)支撑。旋转轴48c能够绕中心轴线O2旋转。
弹性层48b层叠在芯部48a的外周面上。弹性层48b可以由橡胶层构成。弹性层48b也可以由硅橡胶层等构成。例如,弹性层48b的厚度为2mm。例如,加压辊48的外径是21mm。
加压辊48的外周面至少在薄片P的通过区域的输送正交方向的范围内形成正冠形状。这里所说的正冠形状是外径从轴向中央向两端部逐渐减小的形状。加压辊48的正冠形状的最大直径和最小直径之差(在下文中称为正向冠量)确定为使得相应于加热辊46的反向冠量,抵接部分的压力分布变得适当。例如,在对应于上述加热辊46的具体尺寸例子100μm的反向冠量的情况下,加压辊48的正向冠量可以是680μm。
通过使加压辊48成为正冠形状,能够抑制定影带47靠近输送正交方向。
加压辊48通过按压弹簧59从图中右侧向左侧按压。按压弹簧59被固定在省略了定影装置36的符号的支撑部件上。按压弹簧59对定影带47施加张力。此外,按压弹簧59将加压辊48按压在加热辊46上。
带加热辊49具有金属的芯部49a。卤素灯60被插入到金属芯部49a的内部。卤素灯60通过芯部49a加热定影带47。
在芯部49a的外周面上层叠有弹性层49b。在这种情况下,弹性层49b的表层可以涂覆有脱模性良好的材料。例如,将PFA涂层用于该涂层等。
带加热辊49通过轴承(未图示出)由定影装置36中的支撑部件(未图示出)支撑。带加热辊49能够以在图示的深度方向(输送正交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O3为中心旋转。
带加热辊49可以由张力弹簧(未图示出)等按压。带加热辊49可以通过被张力弹簧按压而对定影带47施加张力。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带加热辊49的中心轴线O3的位置相对于定影装置36的支撑部件固定。
优选加热辊46、定影带47、加压辊48和带加热辊49在同一平面上旋转。而且,优选该同一平面与驱动辊31和二次转印辊33旋转的上述平面平行。
垫50设置在定影带47的内侧。垫50设置在加压辊48和带加热辊49之间且隔着定影带47与加热辊46相对的位置。垫50通过弹簧等(未图示出)向定影带47加压。
通过使用垫50,夹持宽度稳定。
通过后述的驱动马达77a,加热辊46旋转,从而定影带47、加压辊48和带加热辊49旋转。用于使该加热辊46旋转的驱动马达77a和用于使上述驱动辊31旋转的驱动马达77a是互不相同的驱动马达77a。
热敏电阻51与加热辊46的外周面抵接。热敏电阻51检测加热辊46的外周面的温度。由热敏电阻51检测的加热辊46的外周面的温度用于控制定影装置36中的加热辊46的温度。
热敏电阻52与卷绕在带加热辊49上的定影带47的外周面抵接。热敏电阻52检测定影带47的外周面的温度。由热敏电阻52检测的定影带47的外周面的温度用于控制定影装置36中的带加热辊49的温度。
在驱动辊31、二次转印辊33和定影装置36之间设置有第一引导部件62和第二引导部件63作为引导部件61。引导部件62、63设置在转印出口Q1与夹持点N的入口Q2之间。第一引导部件62和第二引导部件63从输送路径6的上游侧向下游侧依次设置。
第一引导部件62具有主体62a和引导板62b。主体62a固定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主体11等上。引导板62b设置在主体62a的边缘部,引导薄片P。
第二引导部件63具有主体63a、第一引导板63b和第二引导板63c。主体63a固定在主体11等上。引导板63b、63b设置在主体63a的边缘部,引导薄片P。
引导部件62和63不设置在连接转印出口Q1和夹持点N的入口Q2的基准线L1上。引导部件62、63设置在基准线L1的一侧。例如,一侧是相对于基准线L1远离加热辊46的方向。
引导板63b、63b设置成相对于基准线L1向一侧凹陷。
接下来,对图像形成装置1的控制部71的构成进行说明。
图4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的控制部71的构成例的框图。然而,在图4中,为便于查看,由后缀Y、M、C和K区分的部件由删除这些后缀后的符号统一表示。例如,感光鼓22表示感光鼓22Y、22M、22C和22K。充电器23,显影器24和一次转印辊25也同样。
在参考图4的说明中,基于图4中的描述,有时可以使用省略后缀Y、M、C和K后的符号。
如图4所示,控制部71包括系统控制部72、只读存储器(ROM)73、随机存取存储器(RAM)74、接口(I/F)75、输入输出控制电路76、进纸和输送控制电路77、图像形成控制电路78以及定影控制电路79。
系统控制部72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整体。系统控制部72通过执行存储在后述的ROM73或RAM74中的程序来实现用于形成图像的处理功能。
作为系统控制部72的装置构成,例如,可以使用CPU等处理器。
例如,系统控制部72具有普通纸印刷模式和厚纸印刷模式,作为与要印刷的薄片P的种类(薄片P的重量)对应的控制模式即薄片控制模式。当薄片控制模式是普通纸印刷模式时,系统控制部72不使加热辊46的线速度比驱动辊31输送薄片P的第一线速度更快。另一方面,当薄片控制模式是厚纸印刷模式时,系统控制部72执行薄片加减速控制,如稍后所述将加热辊46的线速度从第一线速度改变为比第一线速度更快的第二线速度,并再次设定为第一线速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重量阈值将106g/m2的值存储在后述的控制部71的ROM73中。当薄片P的种类是重量阈值以上的厚纸1、厚纸2和厚纸3时,薄片控制模式变成厚纸印刷模式,系统控制部72执行薄片加减速控制。当薄片P的种类小于重量阈值时,薄片控制模式变为普通薄片印刷模式,系统控制部72不执行薄片加减速控制。
另外,系统控制部72中,进行薄片加减速控制的条件不限于此,系统控制部72也可以与薄片P的种类无关地进行薄片加减速控制,也可以仅在厚纸2和厚纸3时进行薄片加减速控制。
系统控制部72具有色调剂印刷模式和色调剂消去模式作为色调剂控制模式,该色调剂控制模式是基于是否使用色调剂来进行印刷的控制模式。当色调剂控制模式是色调剂印刷模式时,使用色调剂盒28Y、28M、28C和28K中的任一个执行印刷。另一方面,当色调剂控制模式是色调剂消去模式时,不进行图像形成。在消色色调剂消去模式中,是让以消色色调剂形成图像的使用过的薄片P通过。定影温度设定为使消色色调剂透明的温度。
根据薄片控制模式和色调剂控制模式,分别设定适当的定影温度。
ROM73存储控制图像形成处理的基本操作的控制程序和控制数据等。在ROM73中,重量阈值等被预先确定并存储为控制数据。例如,重量阈值为106g/m2
RAM74是控制部71中的工作存储器。例如,ROM73的控制程序或控制数据根据需要被加载到RAM74中。此外,RAM74临时存储从输入输出控制电路76发送的图像数据或从系统控制部72发送的数据。
例如,假定存储有下述信息,即:A4尺寸的普通纸容纳在进纸盒18A中,A4尺寸的厚纸2容纳在进纸盒18B中。
I/F75与连接到主体11的连接设备进行通信。例如,I/F75中可通信地连接有扫描仪部15。此外,I/F75可以连接外部设备。外部设备的例子包括用户终端、传真机等。
输入输出控制电路76控制操作面板14a和操作/显示部14b。输入输出控制电路76将从操作面板14a和操作/显示部14b接收的操作输入发送到系统控制部72。
进纸/输送控制电路77控制包括在主体11中的驱动系统。例如,驱动系统包括:进纸机构29A、29B、进纸辊35A、35B,手动进纸机构29C以及用于驱动对齐辊41的驱动马达77a。更优选设置多个驱动马达77a。
进纸/输送控制电路77电连接多个传感器77b。例如,多个传感器77b包括多个薄片检测传感器。多个薄片检测传感器设置在主体11的输送路径6上,或进纸盒18A、18B以及手动进纸单元18C的内部。各个薄片检测传感器用于检测设置位置上有无薄片P。
各传感器77b的检测输出从进纸/输送控制电路77发送到系统控制部72。
进纸/输送控制电路77基于来自系统控制部72的控制信号和传感器77b的检测输出,控制驱动马达77a。
图像形成控制电路78基于来自系统控制部72的控制信号分别控制感光鼓22、充电器23、曝光器19、显影器24、一次转印辊25和二次转印辊33。
定影控制电路79基于来自系统控制部72的控制信号,分别控制定影装置36的驱动马达55、卤素灯57a、57b和60。
定影控制电路79电连接热敏电阻51和52。热敏电阻51和52分别将加热辊46和定影带47的温度信息发送到定影控制电路79。
定影控制电路79基于来自系统控制部72的控制信号和热敏电阻51、52的温度信息,进行卤素灯57a、57b、60的点灯控制。
对于控制部71执行的控制的详情,将与图像形成装置1的操作一起说明。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1的操作进行说明。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印刷时的操作示例的流程图。
图像形成装置1根据图5所示的流程,执行图5所示的ACT1至ACT9,在薄片P上印刷图像。
在ACT1,图像形成装置1读取图像数据。
例如,图像数据的读取可以通过使扫描部15读取原稿来进行。这种情况下,操作者在原稿台12或ADF13上放置原稿。然后,操作者通过操作部14进行扫描部15的开始扫描的操作输入。扫描部15读取的图像数据通过I/F75存储在RAM74中。
例如,图像数据可以经由I/F75从与图像形成装置1连接的外部设备读取。从外部设备读取的图像数据被存储在RAM74中。
图像数据包括印刷设定的信息。印刷设定的信息中至少包括用于印刷图像数据的薄片P的尺寸、印刷方向和印刷张数的信息。当从扫描部15读取图像数据时,薄片P的尺寸、印刷方向、印刷张数的信息使用扫描部15的原稿读取信息或者由操作部14预设的信息。
以下,作为示例,以从扫描部15读取图像数据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例如,假设操作者已让设备读取了A4尺寸的原稿。
图像数据读取后,ACT1结束,执行ACT2。
在ACT2中,操作者通过操作操作部14等来选择薄片控制模式。以下,举一例,以操作者选择厚纸2的薄片P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在这种情况下,薄片控制模式会自动切换到厚纸印刷模式。
其中,对普通纸印刷模式和厚纸印刷模式中加热辊46的线速度进行说明。在图6中,横轴表示从后述的点a'沿着输送路径6的长度,纵轴表示加热辊46的线速度。虚线所示的折线L3表示薄片控制模式为普通纸印刷模式时的加热辊46的线速度,实线所示的折线L4表示薄片控制模式为厚纸印刷模式时的加热辊46的线速度。折线L3、L4中,薄片P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端(以下,称为薄片P的前端)的位置与加热辊46的线速度之间的关系表示薄片P沿理想输送路径6输送时的对应关系。
点a'只要位于进纸盒18A、18B或手动进纸单元18C与二次转印位置b的点b之间即可,没有特别限定。点a'可以被用作对齐位置a。图6中从横轴上的a'点到a'点的输送路径6的长度La'为零。当薄片P的前端位于点a'时,加热辊46的线速度在普通纸印刷模式和厚纸印刷模式下都是第一线速度V1。
在图6的横轴中,长度Lb、Lc、Ld、Le、Lf、Lg是从与图3的点b、c、d、e、f、g位置对应的点a'沿着输送路径6的长度。
如图3所示,点d相当于夹持点N的入口Q2(也包括重合的位置)。
点c位于第二引导部件63与点d之间的设计上的输送路径6上。路径长度cd(长度Ld与长度Lc之间的差值)被设定为大于点d附近的薄片P的输送位置的变化的长度。
点e与夹持点N的出口Q3是相同的位置(包括重合位置)(Le-Ld)是夹持点宽度的大小。
点g位于点e与输送辊37(参见图1)之间的输送路径6上。例如,路径长度eg大于0mm且在10mm以下。
点f位于点e与点g之间的输送路径6上。
当薄片控制模式是普通纸印刷模式时,如图6中的折线L3所示,加热辊46的线速度维持第一线速度V1直到点c。加热辊46的线速度在点c开始减速,在到达点g之前减为比第一线速度V1慢的第三线速度V3
之后,加热辊46的线速度维持第三线速度V3直至点g。加热辊46的线速度在点g开始加速,并达到第一线速度V1
另一方面,当薄片控制模式是厚纸印刷模式时,如折线L4所示,加热辊46的线速度在点a'和点b之间的输送路径6上的点a”处开始加速,加速至比第一线速度V1快的第二线速度V2。加热辊46的线速度在到达作为二次转印位置b的点b之前达到第二线速度V2。之后,加热辊46的线速度在到达点f之前将维持第二线速度V2
点f的位置可以是从点e沿着输送路径6在预定范围内向上游侧和下游侧移动的位置。优选从图6所示的点e到上游侧的路径长度ef(长度Le与长度Lf的差值)为第一长度阈值D1以下,即为3.0mm以下。往上游侧的路径长度ef更优选为2.5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mm以下。另一方面,往下游侧的路径长度ef优选为第二长度阈值D2以下,即5.0mm以下。往下游侧的路径长度ef更优选为2.5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mm以下。
如此地,点f的可设定范围(规定范围)R1处于从点e的上游侧3.0mm的位置到下游侧的5.0mm的位置的范围内。可设定范围R1包括夹持点N的出口Q3,即点e。
第二线速度V2对第一线速度V1的比率优选为1.02以上1.10以下,更优选为1.05以上1.08以下。
加热辊46的线速度在薄片P的前端到达点f时,从第二线速度V2开始减速。加热辊46的线速度在点f与点g之间的输送路径6上的点f'处减速至比第一线速度V1快且比第二线速度V2慢的第四线速度V4。加热辊46的线速度在点f'与点g之间维持第四线速度V4。加热辊46的线速度在点g处开始减速,并达到第一线速度V1。就是说,加热辊46的线速度分两级减速。
另外,可以不在输送路径6上设置点f',对加热辊46的线速度进行一级减速。
这里,返回图像形成装置1的动作说明。
其中,为简单起见,以符合操作者选择的薄片P种类的薄片P被容纳在进纸盒18A和18B中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如果进纸盒18A、18B中不存在与操作者所选择的薄片P的种类相符合的薄片P,则系统控制部72向操作/显示部14b和外部设备发送警告消息。系统控制部72提示操作者重新选择薄片P的种类。
由此,完成ACT2。
当ACT2结束时,执行ACT3。在ACT3中,操作者通过操作操作部14等来选择色调剂控制模式。以下,举一例,以操作者选择了色调剂印刷模式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系统控制部72基于所选择的控制模式,将开始定影装置36的预热操作的控制信号发送到定影控制电路79。定影控制电路79开始定影装置36的预热操作。
定影控制电路79接通卤素灯57a和57b中的至少一个,以及卤素灯60。定影控制电路79在监视热敏电阻51和52的检测输出的同时,控制加热辊46和定影带47,以使其达到预定的定影温度。定影控制电路79通过热敏电阻51和52的检测输出,检测预热操作的结束。
预热操作结束后,定影控制电路79将薄片P的输送许可信号发送至系统控制部72。
当色调剂控制模式的选择完成时,ACT3结束。
当ACT3结束时,执行ACT4。在ACT4中,供给由ACT2选择的薄片P。具体而言,系统控制部72将开始供应薄片P的控制信号发送至进纸/输送控制电路77。进纸/输送控制电路77基于来自系统控制部72的控制信号进行控制,以从容纳所选择的A4尺寸厚纸2的薄片P的进纸盒18B中供应薄片P。具体而言,进纸机构29B被驱动。另外,进纸/输送控制电路77驱动到达对齐辊41的输送路径6中的进纸辊35A、35B。此时加热辊46的线速度是第一线速度V1
薄片P在薄片P的前端抵接对齐辊41的状态下在二次转印位置b处停止。
由此,完成了ACT4。
在ACT4之后,执行ACT5。在ACT5中,开始在中间转印带21上形成色调剂图像。更具体而言,系统控制部72判定是否已经从定影控制电路79接收到输送许可信号。如果已经接收到输送许可信号,则系统控制部72向进纸/输送控制电路77、图像形成控制电路78和定影控制电路79发送控制信号,以开始形成色调剂图像。
进纸/输送控制电路77、图像形成控制电路78和定影控制电路79分别并行地开始控制操作。
由此,完成ACT5。
图像形成控制电路78按顺序开始图像形成部20Y、20M、20C和20K的图像形成过程。在各图像形成部20Y、20M、20C和20K中,通过来自曝光器19的曝光光线LY、LM、LC和LK将静电潜像写入感光鼓22Y、22M、22C和22K的表面上。每个静电潜像通过显影器24Y、24M、24C和24K显影。
显影的色调剂图像通过一次转印辊25Y、25M、25C、25K被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1上。通过每次一次转印,使得各个色调剂图像形成区域彼此重叠。层叠在中间转印带21上的各个色调剂图像通过中间转印带21向二次转印位置b输送。
与这样的图像形成控制电路78的操作并行地执行ACT6。在ACT6中,在色调剂图像到达预定位置的时刻,驱动对齐辊41的驱动马达77a被进纸/输送控制电路77驱动。通过驱动马达77a开始对齐辊41的旋转。对齐辊41开始旋转的时刻是当色调剂图像的前端到达二次转印位置b时,薄片P上的色调剂图像的转印区域的前端到达二次转印位置b的时刻。对齐辊41以第一线速度V1旋转。
例如,通过进纸/输送控制电路77,加热辊46的线速度在a”点从第一线速度V1开始加速,变成比第一线速度V1快的第二线速度V2。也就是说,加热辊46的线速度在薄片P的前端到达夹持点N之前,变成第二线速度V2
之后,对齐辊41旋转,以保持第一线速度V1直到薄片P的前端到达点g。此后,对齐辊41的旋转停止。
由此,完成ACT6。
当ACT6结束,且薄片P的前端到达二次转印位置b时,执行ACT7。
在ACT7中,中间转印带21上的色调剂图像被二次转印到薄片P。具体而言,进纸/输送控制电路77使驱动辊31以第一线速度V1旋转。图像形成控制电路78在直到薄片P的前端到达二次转印位置b的时间内,对二次转印辊33施加二次转印电压。色调剂图像被二次转印到经过二次转印位置b的薄片P上。二次转印辊33以相同的线速度在与中间转印带21相反的方向上旋转。在进行二次转印的同时,以处理线速度即第一线速度在输送方向上输送薄片P。已通过二次转印位置b的薄片P沿着输送路径6向定影装置36输送。
在薄片P的后端已通过二次转印位置b之后,图像形成控制电路78停止施加二次转印电压。
当已通过二次转印位置b的薄片P进入定影装置36时,执行ACT8。在ACT8中,通过定影装置36将色调剂图像定影在薄片P上。
如图3所示,薄片P沿着引导部件62、63进入加热辊46和定影带47之间。即,薄片P在引导部件62、63与薄片P之间未形成多少间隙的状态下向定影装置36输送。
由于加热辊46的线速度是第二线速度V2,因此,定影带47、加压辊48和带加热辊49以第二线速度V2一起旋转。
夹持点N被加热至与控制模式相对应的定影温度。
定影控制电路79根据薄片P的前端位置进行控制,以使加热辊46的线速度根据折线L4而改变。
当薄片P的前端到达夹持点N的入口Q2时,加热辊46的线速度比驱动辊31的线速度快,因此,例如图7所示,薄片P以沿基准线L1的方式延伸,薄片P与第二引导部件63分离,在薄片P与第二引导部件63之间形成间隙S。另一方面,当沿着中心轴线O1观察时,夹持点N是弯曲的,并且薄片P是厚纸2。由于相对较厚的薄片P难以沿着夹持点N的形状弯曲,因此,当薄片P的前端到达夹持点N的入口Q2时,与薄片P的基端侧的输送速度相比,有时薄片P的前端侧的输送速度会变慢。这种情况下,看起来薄片P的移动暂停在定影装置36中。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在薄片P和第二引导部件63之间形成间隙S,因此,如图3所示,薄片P以沿着第二引导部件63弯曲(弯曲)的方式变形。换句话说,间隙S是薄片P的挠曲量。由此,对薄片P的前端侧施加的冲击被传递到薄片P的基端侧,可抑制转印到薄片P上的色调剂图像变模糊。
另外,如果加热辊46的线速度快于驱动辊31的线速度的期间持续过长,则薄片P被加热辊46拉向下游侧,且转印到薄片P上的色调剂图像有可能会模糊。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薄片加减速控制中将加热辊46的线速度从第二线速度V2设置为第一线速度V1,可抑制由于薄片P被加热辊46拉向下游侧而引起的色调剂图像的模糊。
另外,在图6中,假定点f以点e的位置为中心沿着输送路径6进入到比第一长度阈值D1进入上游侧的位置更靠近上游侧的范围R2。当加热辊46的线速度从该点f开始减速时,有可能转印到薄片P上的色调剂图像会在输送方向上收缩。另一方面,假定点f以点e的位置为中心沿着输送路径6进入到比第二长度阈值D2进入下游侧的位置更靠近下游侧的范围R3。当加热辊46的线速度从该点f开始减速时,转印到薄片P上的色调剂图像有可能会在输送方向上拉伸。
由此,ACT8结束。
在ACT8之后,执行ACT9。
在ACT9中,薄片P被排出。从定影装置36排出的薄片P到达输送辊37。输送辊37将薄片P排出到排纸部38。
如上所述,完成了在一张薄片P上的图像形成。
另外,在ACT2中,当操作者选择普通纸薄片P时,薄片控制模式自动设置为普通纸印刷模式。
这种情况下,在ACT4中,进纸/输送控制电路77基于来自系统控制部72的控制信号进行控制,以从容纳所选A4尺寸普通纸的薄片P的进纸盒18A供应薄片P。具体而言,进纸机构29A被驱动。
在ACT8中,定影控制电路79根据薄片P的前端位置进行控制,以使加热辊46的线速度根据折线L3而变化。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系统控制部72执行薄片加减速控制。由此,薄片P沿着基准线L1延伸,因此,即使薄片P的移动在定影装置36中暂停,由于薄片P弯曲,赋予薄片P的前端侧的冲击传递到薄片P的基端侧,从而能够抑制转印到薄片P上的色调剂图像变模糊。
引导部件61设置在基准线L1的一侧。当薄片P沿着基准线L1延伸时,在薄片P与引导部件61之间形成间隙S。由此,薄片P的移动在定影装置36中暂停时,能够抑制转印到薄片P上的色调剂图像变模糊,并且,当薄片P被输送时,能够通过引导部件61引导所输送的薄片P。
控制部71在薄片P的重量在重量阈值以上时,进行薄片加减速控制。由于在薄片P不足重量阈值时,薄片P比较容易沿夹持点N的形状弯曲,因此,不需要薄片加减速控制。
当供给部28将消色色调剂供应到打印机部17时,为确保用于消除消色色调剂的颜色的加热长度,夹持点宽度需要相对较长。当夹持点宽度较长时,薄片P的移动在定影装置36中暂停。即使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执行本实施方式的薄片加减速控制,也能够抑制转印到薄片P上的色调剂图像变模糊。
另外,对加热辊46的线速度开始减速的点f进行实验,并对结果进行更详细的说明。这里,假设第二线速度V2对第一线速度V1的比率是R。
如果比率R小,则与点f进入上述范围R2的情况相同,转印到薄片P上的色调剂图像有可能在输送方向上收缩。另一方面,如果比率R小,则与点f进入上述范围R3的情况相同,转印到薄片P上的色调剂图像有可能在输送方向上拉伸。对于比率R,路径长度ef的优选范围如图8所示。在图8中,路径长度ef在下游侧表示为正值,在上游侧表示为负值。换句话说,路径长度ef是以下游侧为正,相对于夹持部N的出口Q3而沿着输送路径6的长度。在图中由Δ符号示出的测试结果表示相对于比率R的、色调剂图像不容易模糊的可设定范围R1中沿输送路径6的上游侧端的位置。图中的○表示相对于比率R的、色调剂图像不容易模糊的可设定范围R1中沿着输送路径6的下游侧端的位置。
由Δ表示的测试结果的线性表达式的近似直线L6,是将相对于夹持点N的出口Q3沿着输送路径6移动到下游侧的长度设为M1(mm)而由(1)式表示。
M1=-44.5R+46.1...(1)
另一方面,由○表示的测试结果的线性表达式的近似直线L7,是将相对于夹持点N的出口Q3沿着输送路径6移动到下游侧的长度设为M2(mm)而由(2)式表示。
M2=-32.5R+38.1...(2)
另外,在该图中,示出了对应于路径长度ef为2.5mm时的位置的线L8和L9
将点f的位置设定在相对于夹持点N的出口Q3沿着输送路径6向下游侧移动了长度M1的位置到移动了长度M2的位置之间,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相应于比率R转印到薄片P的色调剂图像变模糊。
在该实施方式中,当薄片P的移动在定影装置36中暂停,且薄片P弯曲时,一般认为薄片P不会干扰构成图像形成装置1的部件。在这种情况下,图像形成装置1也可以不具有引导部件61。
在定影装置36中,假设第二旋转体是输送带47。然而,第二旋转体也可以是辊,定影装置也可以不具有输送带。
各个进纸盒18A、18B以及手动进纸单元18C可以具有用于检测薄片P的重量的称重传感器。例如,在这种情况下,当操作者通过操作操作部14等选择进纸盒18A、18B以及手动进纸单元18C中的任何一个时,所选择的进纸盒18A、18B以及手动进纸单元18C的称重传感器检测薄片P的重量。然后,可以基于检测的薄片P的重量,自动切换薄片控制模式。
根据上述说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通过具有控制部71,即使薄片P的移动在定影装置36中暂停,也能够抑制转印到该薄片P上的色调剂图像变模糊。
虽然说明了几个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示例而提出的,并非旨在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进行实施,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被包括在发明的范围和宗旨中,同样地被包括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均等的范围内。

Claims (5)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转印部,具有以第一线速度输送薄片的转印旋转体,在所述薄片上转印色调剂图像;
定影部,具有:第一旋转体、与所述第一旋转体相对且在自身与所述第一旋转体之间形成夹着所述薄片的夹持点的第二旋转体、对转印有所述色调剂图像的所述薄片进行加热的加热部;以及
控制部,进行薄片加减速控制:在所述薄片的前端到达所述夹持点前,使所述第一旋转体的线速度从所述第一线速度变为比所述第一线速度快的第二线速度,当所述薄片的前端到达包括所述夹持点的出口的所述薄片的输送路径上的预定范围时,将所述第一旋转体的线速度从所述第二线速度开始减速,以成为所述第一线速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引导所述薄片的引导部件,设置在所述输送路径上的所述转印旋转体输送所述薄片的出口即转印出口与所述夹持点的入口之间,且在连接所述转印出口和所述夹持点的入口的基准线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控制部在所述薄片的重量在预定的重量阈值以上时,进行所述薄片加减速控制。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当所述第二线速度与所述第一线速度的比率为R时,
沿所述预定范围的所述输送路径的上游侧的所述前端是相对于所述夹持点的出口沿所述输送路径向下游侧移动了式1表示的长度M1毫米之后的位置,
沿所述预定范围的所述输送路径的下游侧的所述前端是相对于所述夹持点的出口沿所述输送路径向下游侧移动了式2表示的长度M2毫米之后的位置,
M1=-44.5R+46.1...式1
M2=-32.5R+38.1...式2。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向所述转印部供应消色色调剂的供给部。
CN201810150726.1A 2017-04-21 2018-02-13 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873289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84731A JP6916032B2 (ja) 2017-04-21 2017-04-21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084731 2017-04-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732894A true CN108732894A (zh) 2018-11-02
CN108732894B CN108732894B (zh) 2022-05-24

Family

ID=619724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150726.1A Active CN108732894B (zh) 2017-04-21 2018-02-13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209652B1 (zh)
EP (1) EP3392715B1 (zh)
JP (1) JP6916032B2 (zh)
CN (1) CN108732894B (zh)

Citation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440870A (en) * 1987-08-07 1989-02-13 Canon Kk Fixing device for image forming device
KR890007130A (ko) * 1987-10-23 1989-06-19 야먀모도 다꾸마 상형성 장치에 적용된 흡착형 용지 반송기구
US4914484A (en) * 1988-05-31 1990-04-03 Sharp Kabushiki Kaisha Toner image fixing apparatus for an image forming machine
US5373354A (en) * 1991-08-26 1994-12-13 Hitachi, Ltd. Color electrophotographic device and method
CN1111366A (zh) * 1992-11-13 1995-11-08 三田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成型设备及在其上所用的定影盖和纸张传送装置
CN1164677A (zh) * 1996-02-06 1997-11-12 夏普公司 成像装置
US5749040A (en) * 1995-07-20 1998-05-0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correcting curl of sheet
JPH1184745A (ja) * 1997-09-03 1999-03-30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方法並びに画像形成制御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
JP2000221830A (ja) * 1999-02-01 2000-08-11 Canon Inc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282072A (ja) * 2000-03-31 2001-10-12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196054A (ja) * 2004-01-09 2005-07-21 Sharp Corp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定着機構部の制御方法
CN1885201A (zh) * 2005-06-23 2006-12-27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定影单元和使用其的成像设备
CN101004581A (zh) * 2006-01-17 2007-07-25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JP2007233073A (ja) * 2006-03-01 2007-09-13 Oki Da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310031A (ja) * 2007-06-14 2008-12-25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20090028615A1 (en) * 2007-07-25 2009-01-29 Kyocera Mita Corporation Belt conveyo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090208236A1 (en) * 2008-02-15 2009-08-20 Sharp Kabushiki Kaisha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10229169A1 (en) * 2010-03-16 2011-09-22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Image forming system
EP2369427A2 (en) * 2010-03-18 2011-09-28 Ricoh Company, Ltd.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US20110236085A1 (en) * 2010-03-25 2011-09-29 Fuji Xerox Co., Ltd. Conveying device,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20093549A1 (en) * 2010-10-14 2012-04-19 Sharp Kabushiki Kaisha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30243463A1 (en) * 2012-03-15 2013-09-1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JP2015069092A (ja) * 2013-09-30 2015-04-13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160018768A1 (en) * 2014-07-15 2016-01-21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onveyance speed control method of recording medium i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5404110A (zh) * 2014-09-05 2016-03-16 株式会社东芝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动作方法
US20170038714A1 (en) * 2015-08-06 2017-02-0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316230A (ja) * 2002-04-26 2003-11-07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5089371B2 (ja) * 2007-12-25 2012-12-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00322684A1 (en) * 2009-06-19 2010-12-23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Fuser f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488986B2 (en) * 2010-10-29 2013-07-16 Eastman Kodak Company Controlling speed to reduce image quality artifacts
JP2015055678A (ja) * 2013-09-10 2015-03-23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111410A (ja) * 2015-12-18 2017-06-22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440870A (en) * 1987-08-07 1989-02-13 Canon Kk Fixing device for image forming device
KR890007130A (ko) * 1987-10-23 1989-06-19 야먀모도 다꾸마 상형성 장치에 적용된 흡착형 용지 반송기구
US4914484A (en) * 1988-05-31 1990-04-03 Sharp Kabushiki Kaisha Toner image fixing apparatus for an image forming machine
US5373354A (en) * 1991-08-26 1994-12-13 Hitachi, Ltd. Color electrophotographic device and method
CN1111366A (zh) * 1992-11-13 1995-11-08 三田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成型设备及在其上所用的定影盖和纸张传送装置
US5749040A (en) * 1995-07-20 1998-05-0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correcting curl of sheet
CN1164677A (zh) * 1996-02-06 1997-11-12 夏普公司 成像装置
JPH1184745A (ja) * 1997-09-03 1999-03-30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方法並びに画像形成制御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
JP2000221830A (ja) * 1999-02-01 2000-08-11 Canon Inc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282072A (ja) * 2000-03-31 2001-10-12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196054A (ja) * 2004-01-09 2005-07-21 Sharp Corp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定着機構部の制御方法
CN1885201A (zh) * 2005-06-23 2006-12-27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定影单元和使用其的成像设备
CN101004581A (zh) * 2006-01-17 2007-07-25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JP2007233073A (ja) * 2006-03-01 2007-09-13 Oki Da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310031A (ja) * 2007-06-14 2008-12-25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20090028615A1 (en) * 2007-07-25 2009-01-29 Kyocera Mita Corporation Belt conveyo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090208236A1 (en) * 2008-02-15 2009-08-20 Sharp Kabushiki Kaisha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10229169A1 (en) * 2010-03-16 2011-09-22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Image forming system
EP2369427A2 (en) * 2010-03-18 2011-09-28 Ricoh Company, Ltd.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US20110236085A1 (en) * 2010-03-25 2011-09-29 Fuji Xerox Co., Ltd. Conveying device,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20093549A1 (en) * 2010-10-14 2012-04-19 Sharp Kabushiki Kaisha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30243463A1 (en) * 2012-03-15 2013-09-1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JP2015069092A (ja) * 2013-09-30 2015-04-13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160018768A1 (en) * 2014-07-15 2016-01-21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onveyance speed control method of recording medium i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5404110A (zh) * 2014-09-05 2016-03-16 株式会社东芝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动作方法
US20170038714A1 (en) * 2015-08-06 2017-02-0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209652B1 (en) 2019-02-19
EP3392715B1 (en) 2020-06-17
JP2018180485A (ja) 2018-11-15
EP3392715A1 (en) 2018-10-24
JP6916032B2 (ja) 2021-08-11
CN108732894B (zh) 2022-05-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54544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information detector
US8433235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56776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process controlling method
US20140212160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757617B2 (en) Sheet feed timing
JP5409676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135176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JP647862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8732894A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18120121A (ja) 定着装置
US20190324394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recording medium, and control method
JP549282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9475664B2 (en) Document conveyance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8345199A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20240100865A1 (en) Medium mend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5154096A (ja) 記録材検知機構、およびそれを利用した画像形成装置
JP375185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の搬送ガイド
JP2002258657A (ja)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定着装置の清掃方法
JPH0727123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094365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02556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330295A (ja) 定着装置
JP583239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254447A (ja) 用紙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07462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