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724951A - 液体收容体和盒 - Google Patents

液体收容体和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724951A
CN108724951A CN201810257551.4A CN201810257551A CN108724951A CN 108724951 A CN108724951 A CN 108724951A CN 201810257551 A CN201810257551 A CN 201810257551A CN 108724951 A CN108724951 A CN 1087249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protrusion
liquid container
box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25755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吉本久晃
近藤和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7249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2495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3Outer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13Inner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14201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B41J2/17523Ink conn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66Ink level or ink residue contro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21Ink jet for multi-colour printing
    • B41J2/2103Features not dealing with the colouring process per se, e.g. construction of printers or heads, driving circuit adapt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12Guards, shields or dust excluders
    • B41J29/13Cases or cov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21Ink jet for multi-colour printing
    • B41J2/2107Ink jet for multi-colour prin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ink properties
    • B41J2/2114Ejecting specialized liquids, e.g. transparent or processing liquids
    • B41J2/2117Ejecting white liqui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66Ink level or ink residue control
    • B41J2002/17573Ink level or ink residue control using optical means for ink level indic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66Ink level or ink residue control
    • B41J2002/17576Ink level or ink residue control using a floater for ink level indication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 Packag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液体收容体和盒。液体收容体具备收容部、口栓及板。收容部是收容液体的挠性构件且具有在X方向和Y方向上延伸的表面。口栓设置在收容部的X方向两端部即前端部和后端部中的前端部。板固定于收容部的表面。板的X方向前端部具有向X方向中的从收容部离开的前方向突出的第一突出部。

Description

液体收容体和盒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收容液体的液体收容体和能够收容液体收容体的盒。
背景技术
存在收容液体的液体收容体和能够收容液体收容体的盒。日本专利公开2006年第103061号公报所记载的墨包具备收容墨液的主体和用于供给墨液的墨液供给口。平板粘贴于主体的一方的侧面部。墨盒具备在与平板对向的侧面内侧设置的滑动用构件。通过将平板沿着滑动用构件插入,墨包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装配于墨盒。
在该公报所记载的墨包中,墨液供给口设置在主体的长度方向一端部。主体具有比平板向长度方向两侧延伸的部位即延伸部。由于延伸部比平板向长度方向两侧延伸,因此平板难以支撑延伸部。因而,主体在延伸部处容易挠曲。即,主体在长度方向上容易挠曲,因此墨包的处理有可能变得不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长度方向上难以挠曲的液体收容体和能够收容液体收容体的盒。
技术方案1的液体收容体具备:收容部,是收容液体的挠性构件,且具有在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上延伸的面,所述长度方向及所述宽度方向与规定方向交叉;口栓,设置于所述收容部的所述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即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中的所述第一端部;及板,固定于所述面,所述板的所述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向所述长度方向中的从所述收容部离开的离开方向突出的突出部。即,突出部向长度方向中的从收容部离开的离开方向突出。因而,板能够支撑收容部的长度方向两端部中的至少一个,因此液体收容体在长度方向上难以挠曲。
在技术方案2的液体收容体中,所述板的所述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中的至少一个包括板端部,该板端部具有比所述第一端部向所述离开方向突出的所述突出部,所述板端部设置在从所述口栓沿所述宽度方向离开的位置。即,具有突出部的板端部从口栓沿宽度方向离开。因而,在将板与收容部彼此固定的作业时,板与口栓不容易相互干扰。而且,由于突出部比第一端部沿离开方向突出,因此收容部的口栓侧难以挠曲。
在技术方案3的液体收容体中,所述收容部具有口栓连通部,该口栓连通部是与设于所述第一端部的所述口栓连通的部位,所述板端部设置在从所述口栓连通部沿所述宽度方向离开的位置。即,即使口栓连通部是以使液体朝向口栓通过的方式鼓出的形状,板端部在宽度方向上也是与口栓连通部分离开的。因而,板与口栓连通部不容易相互干扰。
在技术方案4的液体收容体中,所述板具有切口部,该切口部使在所述收容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一端部从所述口栓连通部朝向所述第二端部延伸的部位向所述规定方向中的从所述收容部朝向所述板的方向露出。即,即使部位是以使液体朝向口栓连通部通过的方式鼓出的形状,板也不支撑与切口部在规定方向上对向的部位。因而,板与收容部的部位不容易相互干扰。
在技术方案5的液体收容体中,所述口栓设置在离所述收容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即第三端部和第四端部中的所述第三端部比离所述第四端部近的位置,所述突出部在所述口栓与所述第四端部之间比所述第一端部向所述离开方向突出。因而,能够使突出部在宽度方向上长,因此板端部能够更稳定地支撑第一端部。
在技术方案6的液体收容体中,所述突出部具有贯通所述突出部的孔部。即,在板适当地固定于收容部的状态下,收容部不覆盖突出部的孔部。因而,制造液体收容体的作业者能够以突出部的孔部为基准将板相对于收容部准确地定位。
在技术方案7的液体收容体中,所述孔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设置于所述突出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与所述口栓之间。因而,制造液体收容体的作业者通过在突出部的宽度方向两侧的接近孔部的一侧配置口栓,能够将板相对于收容部准确地定位。
在技术方案8的液体收容体中,所述板在与所述收容部的所述面重叠的区域中通过粘结构件而粘结于所述面,所述板具有表示成为所述粘结构件的配置对象的区域的定位记号。因而,制造液体收容体的作业者能够基于板的定位记号而在准确的位置配置粘结构件。
在技术方案9的液体收容体中,所述口栓设置在离所述收容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即第三端部和第四端部中的所述第三端部比离所述第四端部近的位置,所述板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一端部具有比所述第三端部向所述宽度方向中的从所述收容部离开的方向突出的第一凸部。即,由于第一凸部比第三端部向宽度方向中的从收容部离开的方向突出,因此板能够支撑收容部的第三端部。因而,液体收容体在宽度方向上难以挠曲,尤其是位于接近口栓的位置的第三端部难以挠曲。而且,作业者通过使用第一凸部而容易搬运液体收容体。
在技术方案10的液体收容体中,所述板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一端部具有多个所述第一凸部。因而,第三端部能够由多个第一凸部更稳定地支撑。而且,作业者通过使用多个第一凸部而容易搬运液体收容体。
在技术方案11的液体收容体中,所述板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另一端部具有比所述第四端部向所述宽度方向中的从所述收容部离开的方向突出的第二凸部。即,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向宽度方向中的从收容部离开的两个方向突出。因而,板能够支撑收容部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即第三端部和第四端部,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收容部在宽度方向上的挠曲。而且,作业者通过使用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而更容易搬运液体收容体。
在技术方案12的液体收容体中,所述第一凸部和所述第二凸部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具有互不相同的长度。因而,制造液体收容体的作业者基于具有互不相同的长度方向长度的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能够将板相对于收容部在准确的宽度方向上固定。
在技术方案13的液体收容体中,所述液体是白色墨液。因而,在收容部内的液体为沉降性高的白色墨液时,作业者能够通过握持突出部而摇晃液体收容体,来搅拌收容部内的白色墨液。
技术方案14的盒是能够收容所述液体收容体的盒,其中,具备:第一爪部,能够与收容于所述盒的所述液体收容体的所述第一凸部卡合;及第二爪部,能够与收容于所述盒的所述液体收容体的所述第二凸部卡合,所述第一爪部和所述第二爪部中的至少一个能够弹性变形。即,收容于盒的液体收容体的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分别与盒的第一爪部和第二爪部卡合。因而,液体收容体能够在盒内稳定地固定。而且,能够弹性变形的第一爪部和第二爪部中的至少一个能够容易地解除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的各卡合状态。因而,液体收容体对于盒的拆装容易。
技术方案15的盒具备两个第一肋,该两个第一肋隔着收容于所述盒的所述液体收容体的所述第一凸部而设置在所述第一凸部的所述长度方向的两侧。即,收容于盒的液体收容体的第一凸部在长度方向上配置于两个第一肋之间。因而,能够抑制液体收容体的长度方向的移动。
技术方案16的盒具备第二肋,该第二肋设置在所述两个第一肋之间,与收容于所述盒的所述液体收容体的所述第一凸部的突出端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对向。因而,与收容于盒的液体收容体的第一凸部的突出端对向的第二肋能够限制液体收容体的宽度方向的移动。
技术方案17的盒具备剩余量检测板,该剩余量检测板从与所述板相反的一侧与收容于所述盒的所述液体收容体的所述收容部接触,通过沿所述规定方向移动来表示所述液体的剩余量,所述剩余量检测板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从所述突出部沿所述规定方向离开的位置。即,剩余量检测板从与板相反的一侧与收容部接触,且剩余量检测板的至少一部分从突出部沿规定方向离开。因而,剩余量检测板能够防止沿规定方向移动的剩余量检测板与板的接触,因此能够准确地检测液体的剩余量。
技术方案18的盒具备:壳体,具有载置所述液体收容体的第一壁、从所述第一壁沿所述规定方向延伸的第二壁、沿所述宽度方向贯通所述第二壁的开口部;及盖,具有隔着所述液体收容体而与所述第一壁在所述规定方向上对向的第三壁、从所述第三壁朝向所述第一壁突出的突出片、在所述突出片上沿所述宽度方向突出并进入所述开口部的卡合爪,所述壳体具有倾斜面,该倾斜面在所述壳体的内侧设置于与所述开口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对向的位置,沿着所述宽度方向中的从所述开口部朝向所述壳体的内侧的方向而向所述规定方向中的从所述第一壁朝向所述第三壁的方向倾斜。因而,在突出片的突出端部能够沿着倾斜面移动时,倾斜面能够将卡合爪向从开口部退出的方向引导。
在技术方案19的盒中,在所述突出片向与所述卡合爪的突出方向相反的一侧发生了弹性变形时,所述倾斜面将所述突出片的突出端部朝向所述壳体的内侧引导,在所述倾斜面引导了所述突出端部时,所述卡合爪从所述开口部退出,且保持与所述第二壁中的所述开口部的周缘接触的状态。即,当突出片向与卡合爪的突出方向相反的一侧弹性变形时,倾斜面将突出端部朝向壳体内侧引导,伴随于此,卡合爪从开口部退出。因而,盖与壳体的卡合状态能够容易地解除。而且,从开口部退出后的卡合爪保持与第二壁中的开口部周缘接触的状态。因而,能够保持盖与壳体的卡合解除的状态。
在技术方案20的盒中,所述壳体具有承受板,该承受板在所述开口部设置于与所述突出片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对向的位置,且能够沿所述宽度方向摆动。即,作业者通过操作承受板,能够使突出片向与卡合爪的突出方向相反的一侧弹性变形。因而,盖与壳体的卡合状态能够容易地解除。
在技术方案21的盒中,所述承受板在所述开口部的内侧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承受板的所述长度方向的长度比所述开口部的所述规定方向的长度大。即,由于具有承受板的长度方向长度比开口部的规定方向长度大的形状,因此承受板的宽度方向的可动范围能够增大。因而,突出片能够沿宽度方向弹性变形至卡合爪从开口部内侧可靠地退出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打印机100的立体图。
图2是液体收容体5的左视图。
图3是板9的左视图。
图4是液体收容体5的主视图。
图5是盒1的从左上前方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6是壳体3的从左上前方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7是壳体3的从左下后方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8是盖4的从右下前方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9是去除了盖4的盒1的左视图。
图10是去除了盖4、收容部7及口栓8的盒1的左视图。
图11是处于组装中途的状态的壳体3和盖4的从左上前方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12是盒1的从左下前方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13是盒1的A-A线向视方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以下说明使用图中箭头表示的左右、前后、上下。参照图1来说明打印机100的概略结构。打印机100是将从盒1供给的墨液向作为打印介质的T恤等布帛喷出来进行打印的喷墨打印机。打印介质也可以是纸等。以下,将图1的上方、下方、右下方、左上方、右上方、左下方分别定义为打印机100的上方、下方、前方、后方、右方、左方来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打印机100具备大致长方体形状的主体部108和比主体部108小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盒装配单元110。主体部108是一边移送布帛一边通过打印头(图示省略)进行打印的部位,具有与公知的布帛打印用的喷墨打印机同样的结构。主体部108具备外壳101、操作部105及台板驱动机构106等。操作部105具有显示器和操作按钮等。台板驱动机构106设置在主体部108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具有台板102、托盘103、驱动带104、一对导轨(图示省略)及台板驱动电动机(图示省略)等。
驱动带104架设于在主体部108的前方和后方配置的滑轮(图示省略)。固定于驱动带104上方的支柱(图示省略)对矩形板状的台板102和托盘103进行支撑。布帛载置于台板102上表面。托盘103是在台板102下方大致平行地配置且比台板102大一圈的板状体。托盘103防止载置于台板102的布帛的一部分(T恤的袖子等)的落下。一对导轨在驱动带104上方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对台板102和托盘103进行引导。当台板驱动电动机经由前述的滑轮对驱动带104进行驱动时,台板102和托盘103沿着一对导轨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台板102和托盘103经由位于外壳101的前表面中央部的开口而相对于外壳101进出。
主体部108在外壳101内部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且台板102上方具备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一对导轨(图示省略)。一对导轨对打印头的滑架(图示省略)进行支撑。打印头固定于滑架下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00具有八个打印头。滑架驱动机构(图示省略)使滑架沿着一对导轨在左右方向上移动。
盒装配单元110是装配盒1的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装配八个盒1。盒1收容能够收容液体的液体收容体5(参照图2)。八个盒1包括四个白色墨液的盒1和各一个的青色、品红色、黄色、黑色这四种颜色的墨液的盒1。青色、品红色、黄色、黑色这四种颜色的墨液总称为彩色墨液。墨液为了使打印完的布帛能够发挥高的洗涤牢固性而包含粘合剂树脂。白色墨液包含氧化钛作为颜料。氧化钛是比重较高的无机颜料,具有高的沉降性。因而,白色墨液是包含沉降性比彩色墨液所包含的成分高的成分的液体。
在左右方向上长的大致矩形形状的开口112设置在盒装配单元110的外壳111的前表面上部。盒装配单元110具有在开口112里侧设置的支架单元(图示省略)。使用者通过开口112来相对于支架单元拆装盒1。本实施方式的盒1以盒1的前侧和上侧分别朝向打印机100的后侧和上侧的姿势通过开口112而相对于支架单元拆装。盒装配单元110具有设于支架单元里侧的连接部(图示省略)。连接部具有用于导出墨液的导出针(图示省略)。
在盒1装配于支架单元时,导出针从口栓用开口333(参照图5)进入主体部2(参照图5)内部且刺入橡胶栓84(参照图4)中央部。导出针的顶端部通过导出针沿X方向贯通橡胶栓84而与积存部74(参照图4)内连通。管(图示省略)的一端部与导出针的基端部连接。管的另一端部与打印头(图示省略)连接。因而,积存部74内的墨液经由导出针导出之后,通过管而向打印头供给。
在本实施方式中,装配于盒装配单元110的八个盒1分别经由管(图示省略)向八个打印头供给墨液。各打印头具有在底面设置的多个微小的喷嘴。喷嘴伴随于压电元件的驱动而向下喷出墨液的液滴。打印机100通过一边使载置有布帛的台板102和滑架移动一边从喷嘴喷出墨液,来向布帛进行打印。
参照图2~图4来说明液体收容体5的结构。以下,将图2的上方、下方、左方、右方、纸面外侧、纸面里侧分别定义为液体收容体5的前方、后方、上方、下方、左方、右方来进行说明。在图2中,板9中的隐藏于收容部7右侧的部分的轮廓由双点划线表示。在图3中,收容部7和口栓8的各轮廓由双点划线表示。
如图4所示,液体收容体5具备收容部7、口栓8及板9。收容部7是在内部收容液体的挠性构件。收容部7是由具有挠性的长方形形状的树脂制的两张片71、72形成的袋状容器。片71、72以各自的一个面彼此对向的状态重叠,且将周缘部分进行热熔敷(热密封)。
由于右侧的片71与左侧的片72重叠熔敷,因此收容部7在左右方向上具有厚度。如图2所示,收容部7在与左右方向正交的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上延伸。收容部7的长度方向为前后方向。收容部7的宽度方向为上下方向。以下,将收容部7的长度方向即前后方向定义为X方向。将收容部7的宽度方向即上下方向定义为Y方向。将收容部7的厚度方向即左右方向定义为Z方向。图4所示的片71的表面71A和片72的表面72A都是在X方向和Y方向上延伸的面。
收容部7具有周围部73、积存部74及口栓连通部75。周围部73是将71、72相互熔敷而得到的部分。积存部74是由周围部73包围的部位且是形成在片71、72之间的空间。在图2和图9中,积存部74由虚线表示。在图3中,表示积存部74的虚线省略。积存部74是在液体收容体5中收容液体的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收容白色墨液作为液体。如图4所示,在收容于液体收容体5的白色墨液的剩余量多时,在积存部74处,片72向从片71离开的方向弯曲。在收容于液体收容体5的白色墨液的剩余量少时,在积存部74处,片72向接近片71的方向挠曲。即,积存部74的Z方向长度根据积存部74内的墨液剩余量而变化。
如图2所示,收容部7的X方向两端部是前端部7A和后端部7B。收容部7的Y方向两端部是下端部7C和上端部7D。口栓8设于收容部7的X方向两端部中的前端部7A。口栓8设置在前端部7A中的离下端部7C比离上端部7D近的位置。即,口栓8位于比收容部7的Y方向中央部靠下端部7C侧处。口栓连通部75是积存部74中的与设于前端部7A的口栓8连通的部位。口栓连通部75为了使白色墨液朝向口栓8通过而以使片71、72鼓出的方式弯曲。
口栓8具备大致圆筒状的主体部81和两个叶片状的连结部82。两个连结部82从主体部81的后端部81A的外周面彼此向相反方向突出。两个连结部82和后端部81A以插入到片71、72之间的状态与周围部73一体地熔敷。因而,口栓8固定于收容部7。非熔敷部81B是主体部81中的不与周围部73熔敷的部分。非熔敷部81B从前端部7A向收容部7前方突出。
口栓8具有沿X方向贯通主体部81内部的圆筒状的中空部83(参照图4)。第一开口83A(参照图2)设置于中空部83的后端部,且经由口栓连通部75与积存部74连通。第二开口83B设置于中空部83的前端部,且向收容部7外部开口。圆柱状的橡胶栓84插入中空部83的第二开口83B侧的端部。橡胶栓84堵住口栓8的第二开口83B,因此积存部74以密闭状态收容白色墨液。在将盒1装配于支架单元(图示省略)时,前述的导出针(图示省略)的顶端部在中空部83内部配置于第一开口83A与橡胶栓84之间。积存部74内的白色墨液通过口栓连通部75且从配置于中空部83内的导出针导出。
如图2、图3所示,板9固定于收容部7的表面71A(参照图4),具有能够支撑收容部7的强度。板9的刚性比片71、72的刚性大。板9可以形成为板纸、树脂板、金属板等,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瓦楞纸的剪裁加工来成形。在本实施方式中,板9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分别与收容部7同样地是X方向和Y方向。如图3所示,板9的X方向两端部是前端部9A和后端部9B。板9的Y方向两端部是下端部9C和上端部9D。如图4所示,板9的Z方向两表面中的固定于表面71A的左表面是固定面9E。固定面9E的相反侧的右表面是安装面9F。
如图3所示,板9具有第一板部91、第二板部92、多个第三板部93及多个第四板部94。第一板部91设于板9的前端部9A且具有第一突出部911和支撑板部912。第一突出部911是第一板部91中的朝向从收容部7离开的前方向突出的部位。第一突出部911比前端部7A向收容部7的前方向突出。
第一突出部911是在Y方向上长的长方形形状。第一突出部911的X方向长度比口栓8的非熔敷部81B(参照图2)的X方向长度小,为非熔敷部81B的X方向长度的2/3左右。第一突出部911的Y方向长度即宽度W1比收容部7的Y方向长度即宽度W0(参照图2)小,为宽度W0的1/2左右。第一突出部911位于从口栓8向上方向离开的位置且比收容部7的上端部7D靠下侧处。即,第一突出部911在Y方向上的口栓8与上端部7D之间比前端部7A向收容部7的前方向突出。
支撑板部912是第一板部91中的位于第一突出部911的后侧的部位。支撑板部912能够支撑收容部7的前端侧部分。支撑板部912的X方向长度为收容部7的X方向长度的1/5左右。支撑板部912的Y方向长度比前述的宽度W0(参照图2)小,详情将在后文叙述。支撑板部912在Y方向上位于收容部7的下端部7C与上端部7D之间。
支撑板部912具有第一支撑部913和第二支撑部914。第一支撑部913是从第一突出部911向后方向延伸的部位且是在Y方向上长的长方形形状。第一突出部911和第一支撑部913形成在X方向上连续的长方形形状的板部。因而,第一支撑部913的Y方向长度与前述的宽度W1相等。第一支撑部913的X方向长度比口栓连通部75(参照图2)的X方向长度大。
第二支撑部914是从第一支撑部913向后方向延伸的部位且是在X方向上长的长方形形状。第一突出部911、第一支撑部913、第二支撑部914的各上边形成在X方向上连续延伸的第一板部91的上边。第二支撑部914比第一支撑部913向下方向延伸。第二支撑部914的Y方向长度即宽度W2比前述的宽度W0小且比前述的宽度W1大,为宽度W0的2/3左右。第二支撑部914的Y方向中央部与收容部7的Y方向中央部大致一致。
具有上述构造的第一板部91整体是将前下角部切口成直角状的长方形形状。切口部95是以将第一板部91的前下角部切口的方式形成的空间。口栓连通部75(参照图2)配置于切口部95的左侧。因而,切口部95使口栓连通部75向右方向露出。第一支撑部913设置在从口栓连通部75向上方向离开的位置。第二支撑部914设置在从口栓连通部75向后方向离开的位置。即,第一板部91位于从口栓8和口栓连通部75沿X方向和Y方向离开的位置。
第二板部92是从第一板部91延伸至板9的后端部9B的部位且是在X方向上长的长方形形状。第二板部92的Y方向长度即宽度W3比前述的宽度W0(参照图2)小且比前述的宽度W2大,为宽度W0的9/10左右。第二板部92在Y方向上位于收容部7的下端部7C与上端部7D之间。第二板部92的Y方向中央部位于比收容部7的Y方向中央部稍靠下侧处。
第二板部92具有第二突出部921和支撑板部922。第二突出部921是第二板部92中的朝向从收容部7离开的后方向突出的部位。第二突出部921比后端部7B向收容部7的后方向突出。第二突出部921是在Y方向上长的长方形形状。支撑板部922是第二板部92中的位于第二突出部921的前侧的部位。支撑板部922能够支撑收容部7的除了前端侧部分之外的X方向整体。支撑板部922的X方向长度为收容部7的X方向长度的4/5左右。
如前所述,宽度W3比宽度W1、W2大。因而,切口部96形成于第一板部91的下侧和第二板部92的前侧。切口部97形成于第一板部91的上侧和第二板部92的前侧。切口部96是以将板9的前下角部切口的方式形成的空间且从前述的切口部95的下侧向后方向延伸。即,切口部95位于第一支撑部913的下方且切口部96位于第二支撑部914的下方。切口部97是以将板9的前上角部切口的方式形成的空间且从前述的第一支撑部913的上侧向后方向延伸。
收容部7的退避部76(参照图2)配置于切口部96的左侧。退避部76是积存部74(参照图2)中的在下端部7C处从口栓连通部75(参照图2)朝向后端部7B延伸的部位。收容部7的非支撑部77(参照图2)配置于切口部97的左侧。板9不对非支撑部77进行支撑。因而,非支撑部77是在收容部7的前上角部处向右方向露出的部位。
多个第三板部93设置在板9的下端部9C。在本实施方式中,六个第三板部93等间隔地在X方向上并列配置且从第二板部92的下边向下方向突出。各第三板部93是在X方向上长的长方形形状且具有第一凸部931。第一凸部931是第三板部93中的朝向从收容部7离开的下方向突出的部位。第一凸部931比下端部7C向收容部7的下方向突出。
最前侧的第三板部93从第二板部92的前下角部向下方向突出。最后侧的第三板部93从第二板部92的后下角部向下方向突出。六个第三板部93的Y方向长度彼此相等。除了最后侧的第三板部93之外的五个第三板部93的X方向长度L1彼此相等。最后侧的第三板部93的X方向长度L2比长度L1小。
多个第四板部94设置于板9的上端部9D。在本实施方式中,五个第四板部94等间隔地在X方向上并列配置且从第二板部92的上边向上方向突出。各第四板部94是在X方向上长的长方形形状且具有第二凸部941。第二凸部941是第四板部94中的朝向从收容部7离开的上方向突出的部位。第二凸部941比上端部7D向收容部7的上方向突出。
最前侧的第四板部94从第二板部92的前上角部向上方向突出。五个第四板部94的Y方向长度彼此相等。五个第四板部94的X方向长度L3彼此相等。长度L3比前述的长度L1小且比前述的长度L2大。各第二凸部941的Y方向长度与各第一凸部931的Y方向长度大致相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长度L1的五个第三板部93的前端位置与五个第四板部94的前端位置位于彼此相等的X方向位置。在Y方向上对向的第三板部93和第四板部94中,第三板部93的后端位置位于比第四板部94的后端位置靠后侧处。即,各第三板部93的后端位置与各第四板部94的后端位置位于互不相同的X方向位置。因而,六个第一凸部931与五个第二凸部941在X方向上位于互不相同的位置。板9的Y方向长度在Y方向上对向的第一凸部931和第二凸部941的X方向位置处最大。将板9的最大的Y方向长度称为宽度W4。即,宽度W4是从第一凸部931下端到第二凸部941上端的长度。
第一突出部911具有第一孔98A,第一孔98A是沿Z方向贯通第一突出部911的孔部。即,第一孔98A在X方向上的规定位置处相对于口栓8在Y方向上并列。第一孔98A在Y方向上设于第一突出部911的Y方向中央部与口栓8之间。即,第一孔98A位于比第一突出部911的Y方向中央部靠切口部95侧处。第二突出部921具有第二孔98B,第二孔98B是沿Z方向贯通第二突出部921的孔部。第二孔98B在Y方向上设置于第二突出部921的Y方向中央部与第二突出部921下端部的大致中间位置。第二孔98B通过将第二突出部921的一部分从后方切口而形成。
板9具有多个标识孔99A~99G作为沿Z方向贯通板9的孔部。标识孔99A~99G表示成为多个粘结构件901~903的配置对象的区域。多个粘结构件901~903配置在固定面9E(参照图4)上。多个粘结构件901~903在固定面9E与表面71A(参照图4)重叠的区域中将板9粘结于收容部7。本实施方式的粘结构件901~903是在X方向上长的长方形形状的双面粘着带。
标识孔99A、99B设于第一板部91且表示成为粘结构件901的配置对象的区域。标识孔99A设置在第一突出部911与第一支撑部913的交界线上。标识孔99A位于比第一支撑部913的Y方向中央部稍靠上侧处。标识孔99B设于第二支撑部914。标识孔99B位于与标识孔99A相同的X方向位置且从标识孔99A向后方向离开的位置。粘结构件901的前下角部和后下角部定位于标识孔99A、99B的各上端部。此时,粘结构件901沿着第一板部91的上边和前述的交界线而适当配置。
标识孔99C、99D设于第一板部91且表示成为粘结构件902的配置对象的区域。标识孔99C设置在第一支撑部913的前下部。标识孔99D设置在第二支撑部914。标识孔99D位于与标识孔99C相同的Y方向位置且从标识孔99C向后方向离开的位置。粘结构件902的前下角部和后下角部定位于标识孔99C、99D的各上端部。此时,粘结构件902以与粘结构件901不重叠的方式适当配置。
标识孔99E~99G设于第二板部92的支撑板部922且表示成为粘结构件903的配置对象的区域。标识孔99E设于支撑板部922的前下部。标识孔99G设于支撑板部922的后下部。标识孔99F设置在标识孔99E与标识孔99G的中间位置。即,标识孔99E~99G彼此在相同的Y方向位置处在X方向上并列。粘结构件903的前下角部、下边中央部、后下角部定位于标识孔99E~99G的各上端部。此时,粘结构件903适当配置于支撑板部922的内侧区域。粘结构件903的Y方向位置与收容部7的Y方向位置大致一致。
上述构造的液体收容体5如以下那样制造。如图3所示,首先,作业者将粘结构件901~903配置于板9的固定面9E(参照图4)。此时,如前所述,作业者将粘结构件901定位于标识孔99A、99B的上侧。作业者将粘结构件902定位于标识孔99C、99D的上侧。作业者将粘结构件903定位于标识孔99E~99G的上侧。
如图2所示,接下来,作业者将在积存部74中收容有白色墨液的收容部7配置于固定面9E。此时,作业者以使收容部7不覆盖第一孔98A和第二孔98B的方式将收容部7的X方向位置定位于第一孔98A与第二孔98B之间。因而,收容部7在X方向上位于第一孔98A与第二孔98B之间。而且,作业者以使收容部7的宽度W0的中央部与板9的宽度W4(参照图3)的中央部大致一致的方式决定收容部7的Y方向位置。此外,作业者将口栓8以与第一孔98A在Y方向上并列的方式进行定位并粘结。此时,作业者将口栓8定位于第一突出部911的Y方向两侧中的接近第一孔98A的下侧。因而,图2所示的液体收容体5完成。作业者通过在上述作业时使用规定工具,能够将收容部7更准确地相对于板9固定。
参照图5~图8来说明盒1的结构。以下,将图5的上方、下方、左下方、右上方、左上方、右下方分别定义为盒1的左方、右方、前方、后方、下方、上方来进行说明。如图5所示,盒1的主体部2为箱状体。主体部2的长度方向为前后方向,主体部2的宽度方向为上下方向。主体部2具备后述的壳体3和盖4。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业者以使液体收容体5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上下方向与盒1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上下方向分别一致的方式将液体收容体5收容在主体部2内。因而,主体部2的长度方向即前后方向对应于前述的X方向。主体部2的宽度方向即上下方向对应于前述的Y方向。主体部2的厚度方向即左右方向对应于前述的Z方向。
如图5、图6所示,壳体3具有右壁30、下壁31、上壁32、前壁33及后壁34。右壁30是在X方向和Y方向上延伸的大致五边形形状的壁部。下壁31、上壁32、前壁33、后壁34沿着右壁30的外周从右壁30向左方向以大致相同的长度延伸。右壁30、下壁31、上壁32、前壁33、后壁34分别形成主体部2的右表面、下表面、上表面、前表面、后表面。前壁33具有前表面部331和斜面部332。前表面部331与上壁32垂直地连接。斜面部332将下壁31与前表面部331倾斜地连结。
如图5所示,盖4以左壁40为主体。左壁40是在X方向和Y方向上延伸的壁部且是与壳体3的右壁30对应的大致五边形形状。左壁40与右壁30对向并形成主体部2的左表面。
如图6所示,前表面部331具有在Z方向上长的长方形形状的露出用开口334。露出用开口334是用于使后述的露出部26向主体部2前侧露出的开口部。斜面部332具有圆形形状的口栓用开口333。口栓用开口333是用于从收容在主体部2内的液体收容体5的收容部7(参照图4)导出白色墨液的开口部。液体收容体5以使口栓8的第二开口83B(参照图4)与口栓用开口333对向的方式配置在主体部2内。右壁30具有在与口栓用开口333对向的位置设置的口栓配置部301。口栓配置部301是向右侧凹陷的部位。口栓配置部301将口栓8相对于壳体3定位固定。
用于检测收容于液体收容体5(参照图4)的液体的剩余量的剩余量检测板25设于壳体3。剩余量检测板25是大致L字状的板构件。轴部27设置在下壁31的上表面上的左端部附近。剩余量检测板25的一端部与轴部27连结。轴部27在下壁31的前端侧部分位于比口栓配置部301靠后侧处。剩余量检测板25从轴部27向上方向延伸至壳体3的Y方向中央部,而且朝向露出用开口334而向前上方向延伸。矩形板状的露出部26设置于剩余量检测板25的另一端部。露出部26经由露出用开口334向主体部2的前侧露出。轴部27将剩余量检测板25支撑为能够沿Z方向转动且通过扭转弹簧(图示省略)的弹性力对剩余量检测板25向右方向施力。
配置面30A是右壁30的左表面中的配置板9(参照图4)的平面。配置面30A处的下壁31与上壁32的Y方向距离比前述的板9的宽度W4(参照图3)稍大。多个下爪部51、多个肋52、一对肋53、多个上爪部54及销55A、55B为了将板9(参照图4)固定于准确的位置而设置在壳体3。
多个下爪部51与多个第一凸部931(参照图2)对应地在X方向上并列设置。各下爪部51配置在与对应的第一凸部931的X方向中央部对应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五个下爪部51与五个长度L1的第一凸部931对应地设置。各下爪部51是从下壁31向上方向突出且在X方向上长的板状突起。各下爪部51位于从配置面30A稍向左方向离开的位置。
各下爪部51的X方向长度为第一凸部931的X方向长度以下,为所述长度L1(参照图3)的1/6左右。各下爪部51的Y方向长度为第一凸部931的Y方向长度以下,为第一凸部931的Y方向长度的1/2左右。各下爪部51与配置面30A的Z方向距离与第一凸部931的Z方向长度大致相等。
多个肋52与多个第一凸部931对应地在X方向上并列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肋52与五个长度L1的第一凸部931分别对应地设置。一个肋52与一个长度L2的第一凸部931对应地设置。即,合计存在十一个肋52。与长度L1的第一凸部931对应的两个肋52配置于各下爪部51的X方向两侧即前侧和后侧。与长度L2的第一凸部931对应的一个肋52配置在与最后侧的下爪部51的X方向中央部对应的位置。
各肋52是从下壁31沿配置面30A向上方向突出且在X方向上长的突状。各肋52的X方向长度与下爪部51的X方向长度为相同程度。各肋52的Z方向长度与第一凸部931的Z方向长度大致相等。各肋52与上壁32的Y方向距离与宽度W4(参照图3)大致相等。
一对肋53与多个第一凸部931(参照图2)中的最前侧的第一凸部931的两端部对应地在X方向上并列设置。即,一对肋53与最接近口栓8(参照图4)的第一凸部931对应地设置。各肋53设置在将配置面30A与下壁31连接的角部。各肋53是沿着配置面30A和下壁31在Y方向和Z方向上延伸的板状突起。
各肋53的Y方向长度为第一凸部931的Y方向长度以下,且与下爪部51的Y方向长度为相同程度。各肋53的Z方向长度为第一凸部931的Z方向长度以上。前侧的肋53位于剩余量检测板25的稍后侧。前侧的肋53与后侧的肋53的X方向距离与长度L1(参照图3)大致相等。与最前侧的第一凸部931对应的下爪部51和两个肋52在X方向上位于一对肋53之间。
如图7所示,多个上爪部54与多个第二凸部941(参照图4)对应地在X方向上并列设置。各上爪部54配置在比对应的第二凸部941的X方向中央部稍靠后侧处。在本实施方式中,五个上爪部54与五个第二凸部941对应地设置。各上爪部54具有开口部541、臂部542及突起543。开口部541是将连接右壁30与上壁32的角部进行切口而形成的部位。臂部542是在开口部541内侧从开口部541的左缘部向右方向延伸的板状部。臂部542能够通过弹性变形而在开口部541内侧沿Y方向摆动。
突起543从臂部542向下方向突出。突起543位于从配置面30A稍向左方向离开的位置。突起543具有从臂部542的下表面向右下方向延伸的倾斜面。突起543的X方向长度为第二凸部941的X方向长度以下,为所述长度L3(参照图3)的1/6左右。突起543的Y方向长度为第二凸部941的Y方向长度以下,为第二凸部941的Y方向长度的1/2左右。突起543与配置面30A的Z方向距离与第二凸部941的Z方向长度大致相等。
如图6所示,销55A是设置在配置面30A的前端侧部分且从右壁30向左方向突出的圆柱体。销55A设置在与第一孔98A(参照图2)对应的位置且直径比第一孔98A的直径稍小。销55B是设置在配置面30A的后端侧部分且从右壁30向左方向突出的圆柱体。销55B设置在与第二孔98B(参照图2)对应的位置且直径比第二孔98B的直径稍小。
如图6、图7所示,多个下卡合部61、多个上卡合部62、一对前卡合部63及一对后卡合部64为了将盖4(参照图5)固定于准确的位置而设置在壳体3。
多个下卡合部61是贯通下壁31的在X方向上长的长方形形状的开口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七个下卡合部61在X方向上并列设置。最前侧的下卡合部61位于下壁31的前端侧部分。从前侧起的第二个下卡合部61在X方向上位于轴部27与前侧的肋53之间。最后侧的下卡合部61在X方向上位于最后侧的两个肋52的中间位置。其余的四个下卡合部61分别在X方向上位于彼此相邻的两个下爪部51的中间位置。
多个上卡合部62与多个下卡合部61在Y方向上对应地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七个上卡合部62与七个下卡合部61在Y方向上对向且在X方向上并列。后侧的五个上卡合部62分别配置在上爪部54的后侧。如图7、图12所示,各上卡合部62具有开口部621、承受板622、限制部623(参照图12)、倾斜面624、引导面625及保持面626。
开口部621是将连接右壁30与上壁32的角部进行切口而形成的部位且是在X方向上长的长方形形状。承受板622是在开口部621内侧从开口部621的前缘部向后方向延伸的板状部。承受板622的X方向长度比开口部621的Z方向长度大。承受板622能够通过弹性变形而在开口部621内侧沿Y方向摆动。承受板622具有凸部622A和凹部622B。凸部622A是在承受板622的后端侧部分向右方向突出的部位。凹部622B是在承受板622的后端侧部分从左侧向右方向凹陷的部位。
如图12所示,限制部623是形成开口部621的右壁30的上端部中的与凸部622A在Y方向上对向的部位。如图7所示,倾斜面624是右壁30中的从限制部623的左端部向左下方向伸的面。倾斜面624在壳体3内侧设置在与开口部621在Y方向上对向的位置。倾斜面624沿着从开口部621朝向壳体3内侧的下方向而向从右壁30朝向左壁40(参照图5)的左方向倾斜。引导面625是在上壁32的左端部向右下方向延伸的面。引导面625是在凹部622B的左侧沿X方向延伸的长方形形状。保持面626是上壁32的下表面中的位于引导面625与开口部621之间的部位。
如图6所示,一对前卡合部63是设置于斜面部332中的口栓用开口333的Y方向两侧且沿Y方向延伸的长方形形状的开口部。一对后卡合部64是在后壁34上在Y方向上并列设置且向前方向稍突出的方框状的部位。
如图8所示,多个下突出片41、多个上突出片42、一对前突出片43及一对后突出片44作为向右方向突出的多个突出片而设置在盖4的左壁40的周缘部。多个下突出片41与多个下卡合部61(参照图6)对应地在X方向上并列设置。各下突出片41具有能够与对应的下卡合部61卡合的卡合爪41A(参照图13)。在本实施方式中,七个下突出片41与七个下卡合部61对应地设置。
多个上突出片42与多个上卡合部62(参照图7)对应地在X方向上并列设置。各上突出片42的Z方向长度比下突出片41、前突出片43、后突出片44的各Z方向长度大。如图11所示,各上突出片42的右端部是突出端部42C。各上突出片42在比突出端部42C稍靠左侧处具有朝向上方向突出的卡合爪42A和倾斜部42B。卡合爪42A是沿X方向延伸的板状突起且能够与开口部621(参照图7)卡合。倾斜部42B从卡合爪42A的X方向中央部向右方向延伸。倾斜部42B沿着右方向而向接近上突出片42的上表面的下方向弯曲。
如图8所示,一对前突出片43与一对前卡合部63(参照图6)对应地在Y方向上并列设置。各前突出片43具有能够与对应的前卡合部63卡合的卡合爪。一对后突出片44与一对后卡合部64(参照图6)对应地在Y方向上并列设置。各后突出片44具有能够与对应的后卡合部64卡合的卡合爪。
向右方向突出的多个按压部45A~45E和支撑部46设置于左壁40的右表面。各按压部45A~45E的Z方向长度与上突出片42的Z方向长度为相同程度。按压部45A在左壁40的前端侧部分设置于与销55A(参照图6)对应的位置。按压部45A是具有在Y方向上长的椭圆状开口的筒状部且具有销55A的直径以上的内径。按压部45B是在按压部45A的上侧设置的小径的圆筒体。按压部45B设置在与剩余量检测板25(参照图6)的稍上侧对应的位置。
按压部45C是在左壁40的下端部附近设置的板状突起。按压部45C在X方向上设置于与前侧的肋53(参照图6)和最前侧的下爪部51(参照图6)夹着的区域对应的位置。按压部45D在左壁40的后端侧部分设置于与销55B(参照图6)对应的位置。按压部45D是具有在Y方向上长的椭圆状开口的筒状部且具有销55B的直径以上的内径。按压部45E是在按压部45D的上侧设置的小径的圆筒体。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者能够按照以下的顺序将未使用的液体收容体5安装于盒1。首先,使用者将液体收容体5固定于壳体3。接下来,使用者在固定有液体收容体5的壳体3上固定盖4。因而,收容有液体收容体5的盒1完成。以下,参照图9~图13来说明将液体收容体5向盒1安装的顺序。
参照图9、图10来说明将液体收容体5向壳体3固定的顺序。使用者使剩余量检测板25以从右壁30(参照图5、图6)离开的方式向左侧移动。接下来,使用者使液体收容体5从壳体3的左上侧向配置面30A与剩余量检测板25之间移动。因而,板9的安装面9F(参照图4)与配置面30A(参照图6)对向且口栓8与口栓配置部301对向。
此时,使用者使板9的下端部9C(参照图3)接近配置面30A的下端部,且将多个第一凸部931配置在分别对应的下爪部51的右侧。因而,各第一凸部931夹在对应的下爪部51与配置面30A之间而与对应的下爪部51卡合。而且,长度L1(参照图3)的各第一凸部931的下端部从上侧与对应的两个肋52接触。长度L2(参照图3)的第一凸部931的下端部从上侧与对应的一个肋52接触。最前侧的第一凸部931配置在一对肋53之间。接下来,使用者在各第一凸部931卡合于各下爪部51的状态下使板9的上端部9D(参照图3)接近配置面30A的上端部。此时,使用者如以下那样将各第二凸部941与对应的上爪部54卡合。首先,使用者使第二凸部941从左侧与突起543(参照图7)接触,且将上端部9D朝向配置面30A(参照图6)按压。因而,第二凸部941在突起543的倾斜面上向右方向滑动。其结果,第二凸部941对突起543向上方向施力,因此臂部542(参照图7)向上方向进行弹性变形。第二凸部941当移动至突起543的右侧时配置在配置面30A上。此时,臂部542的弹性变形解除,因此突起543向下方向移动至第二凸部941的左侧。因而,第二凸部941夹在突起543与配置面30A之间而与上爪部54卡合。而且,使用者在将全部的第二凸部941卡合于分别对应的上爪部54之后,将壳体3的销55A、55B分别插入板9的第一孔98A和第二孔98B(参照图2)。其结果,口栓8装配于口栓配置部301,且橡胶栓84(参照图4)经由口栓用开口333(参照图5)向前方向露出。一对肋53将最接近口栓配置部301的第一凸部931定位。因而,口栓8能够相对于口栓配置部301准确地定位。
如以上那样,液体收容体5以安装面9F与配置面30A进行面接触的状态固定于壳体3。最后,使用者使剩余量检测板25从左侧与片72(参照图4)接触。剩余量检测板25通过扭转弹簧(图示省略)的弹性力而维持与片72接触的状态。剩余量检测板25隔着积存部74而位于板9的相反侧且通过与第一板部91在Z方向上重叠的位置而延伸。剩余量检测板25在口栓连通部75的后侧向上方向延伸,而且比第一突出部911向前上方向延伸。因而,剩余量检测板25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从第一突出部911向左方向离开的位置。
露出部26经由露出用开口334(参照图5)向前方向露出。如前所述,积存部74的Z方向长度根据积存于内部的白色墨液的剩余量而变化。剩余量检测板25的Z方向位置根据积存部74的Z方向长度的变化而变化。因而,露出部26的Z方向位置也变化。使用者通过经由露出用开口334确认露出部26的Z方向位置,能够识别液体收容体5的墨液剩余量。打印机100(参照图1)也可以具备经由露出用开口334检测露出部26的Z方向位置的光学传感器。打印机100能够基于光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来确认液体收容体5的墨液剩余量。
由于剩余量检测板25从左侧与积存部74的前端侧部分接触,因此剩余量检测板25对墨液剩余量的检测精度的影响大。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于第一板部91的粘结构件901、902粘结于积存部74的前端侧部分。而且,一对肋53对最接近剩余量检测板25的第一凸部931的X方向移动进行限制。因而,能够抑制积存部74的前端侧部分的X方向移动,因此能够抑制墨液剩余量的检测精度的恶化。
当积存部74的墨液剩余量减少时,片71、72(参照图4)之间的距离减小,因此片71、72容易挠曲。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切口部96(参照图3)的左侧配置的退避部76(参照图2)是板9不进行支撑的部位。因而,在积存部74的墨液剩余量减少时,片71、72容易在从口栓连通部75延伸的退避部76处发生挠曲。因而,容易将退避部76内的墨液向口栓连通部75引导,因此能够抑制在口栓连通部75附近墨液枯竭的情况。而且,挠曲的片71、72容易产生褶皱。在片71、72发生了挠曲时,片71、72的褶皱容易在板9不进行支撑的退避部76处产生。因而,即使在积存部74的墨液剩余量减少时,也能够使在积存部74产生的褶皱向退避部76退避。其结果,能够抑制墨液剩余量的检测精度的恶化。
而且,固定于壳体3的液体收容体5如以下那样定位。多个下爪部51和多个上爪部54通过限制分别对应的第一凸部931和第二凸部941的Z方向移动来限制液体收容体5整体的Z方向移动。因而,能够限制积存部74的Z方向移动,因此能够抑制由剩余量检测板25引起的墨液剩余量的检测精度的恶化。
多个肋52通过限制分别对应的第一凸部931的Y方向移动来限制液体收容体5整体的Y方向移动。因而,多个第一凸部931难以从分别对应的下爪部51脱落,因此能够防止在主体部2内板9的固定状态解除。一对肋53通过限制最前侧的第一凸部931的X方向移动来限制液体收容体5整体的X方向移动。因而,能够防止以主体部2内的收容部7的X方向移动为起因而在片71、72产生褶皱。
参照图11~图13来说明在固定有液体收容体5的壳体3上固定盖4的顺序。图13示出图5、图12所示的A-A线处的盒1的向视方向剖面。如图12所示,A-A线通过承受板622的后端侧部分中的凹部622B的稍前侧。
如图11所示,使用者在盖4的左壁40的右表面与壳体3内侧面对且左壁40的下端部与下壁31的左端部接触的状态下,使左壁40的上端部向朝向上壁32的右方向移动。此时,使用者在壳体3内侧将多个下突出片41的卡合爪41A(参照图13)与分别对应的下卡合部61卡合。而且,使用者在壳体3内侧将一对前突出片43的卡合爪与分别对应的前卡合部63卡合,且将一对后突出片44的卡合爪与分别对应的后卡合部64卡合。而且,多个上突出片42分别如以下那样与对应的上卡合部62卡合。
当左壁40的上端部移动至上壁32的左端部附近时,上突出片42的倾斜部42B与上卡合部62的引导面625(参照图7、图13)接触。当使用者进一步使左壁40的上端部向右方向移动时,倾斜部42B沿着引导面625滑动。此时,倾斜部42B逐渐向下方向移动,因此上突出片42逐渐向下方向挠曲。当倾斜部42B向右方向移动至越过引导面625的位置时,卡合爪42A与保持面626接触。当使用者进一步使左壁40的上端部向右方向移动时,卡合爪42A的上端部一边与保持面626接触一边向右方向滑动,伴随于此,突出端部42C一边与倾斜面624接触一边向左下方向滑动。
如图12、图13所示,当卡合爪42A的上端部越过保持面626而向右方向滑动时,突出端部42C越过倾斜面624而向左方向滑动。此时,卡合爪42A的上端部能够通过弹性力向开口部621移动,因此上卡合部62通过弹性力而恢复为卡合状态。卡合爪42A从壳体3内侧进入开口部621。因而,卡合爪42A卡合于开口部621的左缘部。此时,上突出片42的右端侧部分的上表面与承受板622的后端侧部分的下表面在Y方向上对向。倾斜部42B配置在凹部622B内侧。突出端部42C配置在倾斜面624的上侧。
如以上那样,盖4固定于壳体3,因此在主体部2收容有液体收容体5的盒1完成。在盒1内部,液体收容体5载置于右壁30,且左壁40隔着液体收容体5而与右壁30在Z方向上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切口部95(参照图3)的左侧配置的口栓连通部75(参照图9)是板9不进行支撑的部位。因而,能够防止口栓连通部75与板9接触而变形。因而,在积存部74内朝向前侧的白色墨液经由口栓连通部75顺畅地朝向口栓8。
而且,当如图9、图10所示那样盖4固定于壳体3时,按压部45A~45E从左侧按压板9且支撑部46从左侧支撑收容部7的一部分。在图9、图10中,按压部45A~45E、支撑部46由双点划线表示。
如图9所示,壳体3的销55A插入按压部45A内部且按压部45A按压第一突出部911。按压部45B在比按压部45A靠上侧处按压第一突出部911的上端部。剩余量检测板25通过按压第一突出部911的按压部45A、45B之间而延伸。壳体3的销55B插入按压部45D内部且按压部45D按压第二突出部921。按压部45E在比按压部45D靠上侧处按压第二突出部921。因而,在盒1内部按压板9的X方向两端部,因此液体收容体5更可靠地固定。
如图10所示,按压部45C在前侧的肋53与最前侧的下爪部51之间按压最前侧的第一凸部931。因而,在盒1内部按压板9的Y方向端部,因此液体收容体5更可靠地固定。而且,按压部45A~45C在剩余量检测板25的附近按压板9。因而,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对墨液剩余量的检测精度的影响大的积存部74的前端侧部分的移动。
如图9所示,支撑部46配置在与板9的切口部97(参照图3)在Z方向上对向的位置且沿X方向延伸。支撑部46从左侧与收容部7的非支撑部77对向。非支撑部77是收容部7中的板9不进行支撑的部位,因此容易根据重力等外力而挠曲。非支撑部77容易向与右壁30(参照图11)相反的一侧即左侧挠曲。当非支撑部77挠曲时,积存部74的前端侧部分的Z方向长度变化。因而,墨液剩余量的检测精度可能会恶化。在本实施方式中,非支撑部77在Z方向上配置于支撑部46与右壁30之间。由于支撑部46限制非支撑部77的挠曲,因此能够抑制墨液剩余量的检测精度的恶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者能够按照以下的顺序将使用完的液体收容体5从盒1卸下。参照图11~图13来说明将液体收容体5从盒1卸下的顺序。在图13中,发生了弹性变形的上突出片42由双点划线表示。
首先,使用者如以下那样解除各上卡合部62的卡合状态。如图12、图13所示,使用者将承受板622向下方向按压。因而,承受板622以承受板622的前端部为中心向下方向弹性变形。此时,承受板622的后端侧部分与上突出片42的右端侧部分接触且使上突出片42向下方向弹性变形。即,上突出片42向与卡合爪42A的突出方向相反的一侧弹性变形。伴随于上突出片42的弹性变形,突出端部42C沿着倾斜面624向左下方向移动且卡合爪42A从开口部621内侧向下方向移动。
如图12所示,当承受板622向下方向弹性变形规定量时,凸部622A通过与限制部623接触来限制承受板622向下方向的移动。此时,如图13所示,卡合爪42A从开口部621退出且在开口部621的稍左侧保持与保持面626接触的状态。因而,上突出片42保持向下方向弹性变形的状态。具体而言,突出端部42C保持移动至倾斜面624的下侧的状态。即,通过使用者按压承受板622,上突出片42能够解除卡合状态且能够保持非卡合状态。
因而,使用者通过取代直接按压卡合爪42A而在Y方向上按压在X方向和Z方向上延伸的承受板622,能够解除上突出片42的卡合状态。卡合爪42A的面积比承受板622的面积小。因而,与直接按压卡合爪42A相比,在经由承受板622间接按压卡合爪42A时对使用者的手指等施加的负荷小。而且,由于解除了卡合状态的上突出片42保持非卡合状态,因此卡合爪42A难以再次进入开口部621。因而,使用者仅通过依次按压多个承受板622就能够容易地解除全部的上突出片42的卡合状态。
如图11所示,使用者在全部的上突出片42的卡合状态解除之后,在左壁40的下端部与下壁31的左端部接触的状态下使左壁40的上端部向从上壁32离开的左方向移动。此时,使用者将一对前突出片43的卡合爪从分别对应的前卡合部63卸下且将一对后突出片44的卡合爪从分别对应的后卡合部64卸下。然后,使用者通过使左壁40的下端部从下壁31的左端部离开,来将全部的下突出片41的卡合爪41A(参照图13)从分别对应的下卡合部61卸下。如以上那样,盖4从壳体3卸下。
接下来,使用者如以下那样解除各上爪部54的卡合状态。如图9所示,使用者通过从壳体3内侧将突起543(参照图7)的倾斜面向上方向按压而使臂部542(参照图7)向上方向弹性变形。因而,突起543(参照图7)从第二凸部941向上方向离开。使用者在使臂部542向上方向弹性变形的状态下将第二凸部941从配置面30A(参照图6)向左侧拉开。因而,上爪部54的卡合状态解除。
使用者在解除了全部的上爪部54的卡合状态之后,使剩余量检测板25以从右壁30(参照图5)离开的方式向左侧移动且将液体收容体5从壳体3的内部向左上方向拉出。因而,各第一凸部931从对应的下爪部51与配置面30A之间脱出,因此全部的下爪部51的卡合状态解除。如以上那样,液体收容体5向壳体3外部回收并从盒1卸下。因而,使用者通过在将使用完的液体收容体5从盒1卸下之后,将未使用的液体收容体5安装于盒1,能够自由地更换收容于盒1的液体收容体5。
在本实施方式中,板9具备比收容部7沿X方向延伸的第一突出部911和第二突出部921。因而,液体收容体5在X方向上难以挠曲,且使用者通过把持这些突出部而容易搬运液体收容体5。而且,板9具备比收容部7沿Y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一凸部931和多个第二凸部941。因而,液体收容体5在X方向和Y方向这两个方向上难以挠曲,且使用者通过把持这些凸部而更容易搬运液体收容体5。因而,使用者能够顺畅地执行将液体收容体5相对于壳体3拆装的作业。白色墨液因重力等而容易沉降于积存部74的下端部。使用者通过在将液体收容体5固定于壳体3之前把持第一突出部911和第二突出部921来摇晃液体收容体5,能够在积存部74内搅拌白色墨液。
如以上说明那样,本实施方式公开一种具备收容部7、口栓8及板9的液体收容体5。收容部7是收容液体的挠性构件,且具有在与Z方向交叉的X方向和Y方向上延伸的表面71A。口栓8设置在收容部7的X方向两端部即前端部7A和后端部7B中的前端部7A。板9固定于表面71A。板9的X方向的一端部即前端部9A具有第一突出部911。第一突出部911向X方向中的从收容部7离开的前方向突出。因而,板9能够支撑收容部7的X方向的前端部7A,因此液体收容体5在X方向上难以挠曲。而且,作业者通过使用第一突出部911而容易搬运液体收容体5。
在本实施方式中,板9的X方向另一端部即后端部9B具有第二突出部921。第二突出部921向X方向中的从收容部7离开的后方向突出。即,第一突出部911和第二突出部921向X方向中的从收容部7离开的两个方向突出。因而,板9能够支撑收容部7的X方向两端部即前端部7A和后端部7B,因此液体收容体5能够更可靠地抑制收容部7在X方向上的挠曲。而且,作业者通过使用第一突出部911和第二突出部921而更容易搬运液体收容体5。
板9的前端部9A包含第一板部91。第一板部91具有比前端部7A向前方向突出的第一突出部911。第一板部91设置在从口栓8沿Y方向离开的位置。即,具有第一突出部911的第一板部91从口栓8沿Y方向离开。因而,在将板9与收容部7彼此固定的作业时,板9与口栓8相互难以干涉。而且,由于第一突出部911比前端部7A向前方向突出,因此收容部7的口栓8侧难以挠曲。
收容部7具有口栓连通部75。口栓连通部75是与设于前端部7A的口栓8连通的部位。第一板部91设置在从口栓连通部75沿Y方向离开的位置。即,即使口栓连通部75是以使液体朝向口栓8通过的方式鼓出的形状,第一板部91也从口栓连通部75沿Y方向离开。因而,板9与口栓连通部75不容易相互干扰。
板9具有切口部96。退避部76在收容部7的Y方向下端部从口栓连通部75朝向后端部7B延伸。切口部96使退避部76向Z方向中的从收容部7朝向板9的右方向露出。即,即使退避部76是以使液体朝向口栓连通部75通过的方式鼓出的形状,板9也不支撑与切口部96在Z方向上对向的退避部76。因而,板9与退避部76不容易相互干扰。而且,在收容部7产生的褶皱能够向从口栓连通部75延伸的退避部76退避。
口栓8设置在收容部7的Y方向两端部即下端部7C和上端部7D中的相比上端部7D更接近下端部7C的位置。第一突出部911在口栓8与上端部7D之间比前端部7A向前方向突出。因而,能够使第一突出部911在Y方向上长,因此第一板部91能够更稳定地支撑前端部7A。
第一突出部911具有贯通第一突出部911的第一孔98A。即,在板9适当地固定于收容部7的状态下,收容部7不覆盖第一孔98A。因而,制造液体收容体5的作业者能够以第一孔98A为基准将板9相对于收容部7准确地定位。而且,当将液体收容体5收容于壳体3时,销55A插入第一孔98A。因而,液体收容体5能够稳定地固定于壳体3。
第一孔98A在X方向上的规定位置处相对于口栓8在Y方向上并列。因而,制造液体收容体5的作业者通过将第一孔98A和口栓8配置成彼此在Y方向上并列,能够将板9相对于收容部7准确地定位。
第一孔98A在Y方向上设于第一突出部911的Y方向中央部与口栓8之间。因而,制造液体收容体5的作业者通过在第一突出部911的Y方向两侧中的接近第一孔98A的一侧配置口栓8,能够将板9相对于收容部7准确地定位。
板9在与收容部7的表面71A重叠的区域中通过粘结构件901~903而粘结于表面71A。板9具有标识孔99A~99G。标识孔99A~99G是表示成为粘结构件901~903的配置对象的区域的定位记号。因而,制造液体收容体5的作业者能够基于标识孔99A~99G将粘结构件901~903配置在准确的位置。本实施方式的标识孔99A~99G是形成于板9的孔,因此容易在板9上设置。
口栓8设置在收容部7的Y方向两端部即下端部7C和上端部7D中的相比上端部7D更接近下端部7C的位置。板9的Y方向一端部即下端部9C具有第一凸部931。第一凸部931比下端部7C向Y方向中的从收容部7离开的下方向突出。即,由于第一凸部931比下端部7C向Y方向中的从收容部7离开的方向突出,因此板9能够支撑收容部7的下端部7C。因而,液体收容体5在Y方向上难以挠曲,尤其是位于接近口栓8的位置的下端部7C难以挠曲。而且,作业者通过使用第一凸部931而容易搬运液体收容体5。
板9的下端部9C具有多个第一凸部931。因而,收容部7的下端部7C能够由多个第一凸部931更稳定地支撑。而且,作业者通过使用多个第一凸部931而更容易搬运液体收容体5。
板9的Y方向另一端部即上端部9D具有第二凸部941。第二凸部941比上端部7D向Y方向中的从收容部7离开的上方向突出。即,第一凸部931和第二凸部941向Y方向中的从收容部7离开的两个方向突出。因而,板9能够支撑收容部7的Y方向两端部即下端部7C和上端部7D,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收容部7在Y方向上的挠曲。而且,作业者通过使用第一凸部931和第二凸部941而更容易搬运液体收容体5。
第一凸部931和第二凸部941在X方向上具有互不相同的长度。因而,制造液体收容体5的作业者基于具有互不相同的X方向长度的第一凸部931和第二凸部941能够将板9相对于收容部7以准确的Y方向进行固定。
收容部7收容的液体是白色墨液。因而,作业者在收容部7内的液体为沉降性高的白色墨液时,能够通过握持第一突出部911等而摇晃液体收容体5来搅拌收容部7内的白色墨液。
另外,本实施方式公开一种能够收容液体收容体5的盒1。盒1具备下爪部51和上爪部54。下爪部51能够与收容于盒1的液体收容体5的第一凸部931卡合。上爪部54能够与收容于盒1的液体收容体5的第二凸部941卡合。上爪部54能够弹性变形。上爪部54只要至少能够向与收容于盒1的液体收容体5的板9相反的一侧弹性变形即可。
即,收容于盒1的液体收容体5的第一凸部931和第二凸部941分别卡合于盒1的下爪部51和上爪部54。因而,液体收容体5能够稳定地固定在盒1内。而且,能够弹性变形的上爪部54能够容易地解除第一凸部931和第二凸部941的各卡合状态。因而,液体收容体5相对于盒1的拆装容易。
盒1具备两个肋53。两个肋53隔着收容于盒1的液体收容体5的第一凸部931而设置在第一凸部931的X方向两侧。即,收容于盒1的液体收容体5的第一凸部931在X方向上配置于两个肋53之间。因而,能够限制液体收容体5的X方向的移动。
盒1具备设置在两个肋53之间的肋52。肋52与收容于盒1的液体收容体5的第一凸部931的突出端在Y方向上对向。因而,与收容于盒1的液体收容体5的第一凸部931的突出端对向的肋52能够限制液体收容体5的Y方向的移动。
另外,连接配置面30A与下壁31的角部在壳体3的树脂成形时有时会产生带有圆角的锥部。此时,如果将液体收容体5收容于壳体3,则第一凸部931会上到锥部。因而,板9的Y方向位置可能无法准确地定位。在本实施方式中,肋52设置在连接配置面30A与下壁31的角部。因而,收容于壳体3的板9的Y方向位置能够准确地定位。
盒1具备剩余量检测板25。剩余量检测板25从与板9相反的一侧与收容于盒1的液体收容体5的收容部7接触,且通过在Z方向上移动来表示液体的剩余量。剩余量检测板25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从第一突出部911沿Z方向离开的位置。即,剩余量检测板25从与板9相反的一侧与收容部7接触,且剩余量检测板25的至少一部分从第一突出部911沿Z方向离开。因而,剩余量检测板25能够防止在Z方向上移动的剩余量检测板25与板9的接触,因此能够准确地检测液体的剩余量。
盒1具备壳体3和盖4。壳体3具有右壁30、上壁32及开口部621。右壁30载置液体收容体5。上壁32从右壁30沿Z方向延伸。开口部621沿Y方向贯通上壁32。盖4具有左壁40、上突出片42及卡合爪42A。左壁40隔着液体收容体5而与右壁30在Z方向上对向。上突出片42从左壁40朝向右壁30突出。卡合爪42A在上突出片42上沿Y方向突出且进入开口部621。壳体3具有倾斜面624。倾斜面624在壳体3内侧设置在与开口部621在Y方向上对向的位置。倾斜面624沿着从开口部621朝向壳体3内侧的下方向而向从右壁30朝向左壁40的左方向倾斜。因而,在上突出片42的突出端部42C能够沿着倾斜面624移动时,倾斜面624能够将卡合爪42A向从开口部621退出的方向引导。
在上突出片42向与卡合爪42A的突出方向相反的一侧弹性变形时,倾斜面624将上突出片42的突出端部42C朝向壳体3内侧引导。在倾斜面624引导突出端部42C时,卡合爪42A从开口部621退出,且保持与上壁32中的开口部621周缘接触的状态。即,当上突出片42向与卡合爪42A的突出方向相反的一侧弹性变形时,倾斜面624将突出端部42C朝向壳体3内侧引导,伴随于此,卡合爪42A从开口部621退出。因而,盖4与壳体3的卡合状态能够容易地解除。而且,从开口部621退出后的卡合爪42A保持与上壁32中的开口部621周缘接触的状态。因而,能够保持盖4与壳体3的卡合解除的状态。
壳体3具有承受板622。承受板622在开口部621设置于与上突出片42在Y方向上对向的位置,且能够沿Y方向摆动。即,使用者等通过操作承受板622,能够使上突出片42向与卡合爪42A的突出方向相反的一侧弹性变形。因而,盖4与壳体3的卡合状态能够容易地解除。
承受板622在开口部621内侧沿X方向延伸。承受板622的X方向长度比开口部621的Z方向长度大。即,由于承受板622的X方向长度比开口部621的Z方向长度大,因此承受板622的Y方向的可动范围能够增大。因而,上突出片42能够沿Y方向弹性变形至卡合爪42A从开口部621内侧可靠地退出的位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白色墨液是本发明的液体的一例。Z方向是本发明的规定方向的一例。X方向是本发明的长度方向的一例。Y方向是本发明的宽度方向的一例。表面71A是本发明的面的一例。前端部9A是本发明的第一端部的一例。后端部7B是本发明的第二端部的一例。前方向是本发明的离开方向的一例。第一突出部911是本发明的突出部的一例。第一板部91是本发明的板端部的一例。退避部76是本发明的部位的一例。切口部96是本发明的切口部的一例。下端部7C是本发明的第三端部的一例。上端部7D是本发明的第四端部的一例。第一孔98A是本发明的孔部的一例。标识孔99A~99G是本发明的定位记号的一例。
下爪部51是本发明的第一爪部的一例。上爪部54是本发明的第二爪部的一例。肋53是本发明的第一肋的一例。肋52是本发明的第二肋的一例。右壁30是本发明的第一壁的一例。上壁32是本发明的第二壁的一例。开口部621是本发明的开口部的一例。左壁40是本发明的第三壁的一例。上突出片42是本发明的突出片的一例。卡合爪42A是本发明的卡合爪的一例。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形。收容于液体收容体5的液体也可以是彩色墨液、墨液以外的液体。收容部7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只要是与规定方向交叉的方向即可。口栓8也可以设置在收容部7中的前端部7A或后端部7B的Y方向中央部,还可以设置在下端部7C或上端部7D。板9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如以下那样变更。
板9也可以具备第一突出部911和第二突出部921中的至少一者。第一突出部911和第二突出部921各自的位置、形状、数量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变更。在口栓8设置于前端部7A的Y方向中央部时,第一突出部911只要在口栓8的Z方向两侧的至少一方比前端部7A突出即可。板9也可以不设置多个第一凸部931和多个第二凸部941,还可以设置多个第一凸部931和多个第二凸部941中的至少一者。第一凸部931和第二凸部941各自的数量、形状、位置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变更,也可以是彼此为相同数量的第一凸部931和第二凸部941在X方向上设置在彼此相同的位置。
板9也可以不设置第一孔98A,还可以在第一突出部911设置多个第一孔98A。在板9上不设置第一孔98A时,壳体3不需要销55A。板9也可以不设置第二孔98B,还可以在第二突出部921设置多个第二孔98B。在板9上不设置第二孔98B时,壳体3不需要销55B。第一孔98A与第二孔98B各自的形状、位置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变更。收容部7与板9也可以取代由三个粘结构件901~903粘结而由其他数量的粘结构件粘结,还可以由具有长方形以外的形状的粘结构件粘结。板9也可以不设置标识孔99A~99G。此时,板9可以设置打印表示成为粘结构件的配置对象的区域的线或图形等而得到的定位记号。
壳体3也可以不设置多个下爪部51、多个肋52、一对肋53及多个上爪部54中的至少一者。多个下爪部51、多个肋52、一对肋53及多个上爪部54各自的位置、形状、数量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变更,一对肋53也可以与全部的第一凸部931对应地设置。只要多个上爪部54和多个下爪部51中的至少一者能够通过弹性变形而沿Y方向摆动即可。
盖4也可以不设置多个下突出片41、多个上突出片42、一对前突出片43及一对后突出片44中的至少一者。壳体3也可以不设置多个下卡合部61、多个上卡合部62、一对前卡合部63及一对后卡合部64中的至少一者。上卡合部62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不设置倾斜面624,还可以不设置承受板622。承受板622也可以是在Z方向上长的板状。

Claims (21)

1.一种液体收容体(5),其特征在于,具备:
收容部(7),是收容液体的挠性构件,且具有在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上延伸的面(71A),所述长度方向及所述宽度方向与规定方向交叉;
口栓(8),设置于所述收容部的所述长度方向的两端部(7A、7B)即第一端部(7A)和第二端部(7B)中的所述第一端部;及
板(9),固定于所述面,
所述板的所述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向所述长度方向中的从所述收容部离开的离开方向突出的突出部(9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收容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的所述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中的至少一个包括板端部(91),该板端部(91)具有比所述第一端部向所述离开方向突出的所述突出部,
所述板端部设置在从所述口栓沿所述宽度方向离开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收容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容部具有口栓连通部(75),该口栓连通部(75)是与设于所述第一端部的所述口栓连通的部位,
所述板端部设置在从所述口栓连通部沿所述宽度方向离开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收容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具有切口部(95、96、97),该切口部(95、96、97)使在所述收容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一端部从所述口栓连通部朝向所述第二端部延伸的部位(76)向所述规定方向中的从所述收容部朝向所述板的方向露出。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收容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口栓设置在离所述收容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两端部(7C、7D)即第三端部(7C)和第四端部(7D)中的所述第三端部比离所述第四端部近的位置,
所述突出部在所述口栓与所述第四端部之间比所述第一端部向所述离开方向突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收容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具有贯通所述突出部的孔部(98A)。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体收容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孔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设置于所述突出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与所述口栓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收容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在与所述收容部的所述面重叠的区域中通过粘结构件(901、902、903)而粘结于所述面,
所述板具有表示成为所述粘结构件的配置对象的区域的定位记号(99A、99B、99C、99D、99E、99F、99G)。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收容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口栓设置在离所述收容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两端部(7C、7D)即第三端部(7C)和第四端部(7D)中的所述第三端部比离所述第四端部近的位置,
所述板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一端部具有比所述第三端部向所述宽度方向中的从所述收容部离开的方向突出的第一凸部(931)。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体收容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一端部具有多个所述第一凸部(931)。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液体收容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另一端部具有比所述第四端部向所述宽度方向中的从所述收容部离开的方向突出的第二凸部(941)。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体收容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凸部和所述第二凸部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具有互不相同的长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收容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是白色墨液。
14.一种盒,是能够收容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液体收容体的盒(1),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爪部(51),能够与收容于所述盒的所述液体收容体的所述第一凸部卡合;及
第二爪部(54),能够与收容于所述盒的所述液体收容体的所述第二凸部卡合,
所述第一爪部和所述第二爪部中的至少一个能够弹性变形。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
具备两个第一肋(53),该两个第一肋(53)隔着收容于所述盒的所述液体收容体的所述第一凸部而设置在所述第一凸部的所述长度方向的两侧。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
具备第二肋(52),该第二肋(52)设置在所述两个第一肋之间,与收容于所述盒的所述液体收容体的所述第一凸部的突出端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对向。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
具备剩余量检测板(25),该剩余量检测板(25)从与所述板相反的一侧与收容于所述盒的所述液体收容体的所述收容部接触,通过沿所述规定方向移动来表示所述液体的剩余量,
所述剩余量检测板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从所述突出部沿所述规定方向离开的位置。
18.根据权利要求14~17中任一项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具备:
壳体(3),具有载置所述液体收容体的第一壁(30)、从所述第一壁沿所述规定方向延伸的第二壁(32)、沿所述宽度方向贯通所述第二壁的开口部(621);及
盖(4),具有隔着所述液体收容体而与所述第一壁在所述规定方向上对向的第三壁(40)、从所述第三壁朝向所述第一壁突出的突出片(42)、在所述突出片上沿所述宽度方向突出并进入所述开口部的卡合爪(42A),
所述壳体具有倾斜面(624),该倾斜面(624)在所述壳体的内侧设置于与所述开口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对向的位置,沿着所述宽度方向中的从所述开口部朝向所述壳体的内侧的方向而向所述规定方向中的从所述第一壁朝向所述第三壁的方向倾斜。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突出片向与所述卡合爪的突出方向相反的一侧发生了弹性变形时,所述倾斜面将所述突出片的突出端部(42C)朝向所述壳体的内侧引导,
在所述倾斜面引导了所述突出端部时,所述卡合爪从所述开口部退出,且保持与所述第二壁中的所述开口部的周缘接触的状态。
20.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承受板(622),该承受板(622)在所述开口部设置于与所述突出片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对向的位置,且能够沿所述宽度方向摆动。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受板在所述开口部的内侧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
所述承受板的所述长度方向的长度比所述开口部的所述规定方向的长度大。
CN201810257551.4A 2017-03-28 2018-03-27 液体收容体和盒 Pending CN10872495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62423A JP2018164999A (ja) 2017-03-28 2017-03-28 液体収容体及びカートリッジ
JP2017-062423 2017-03-2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724951A true CN108724951A (zh) 2018-11-02

Family

ID=636728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257551.4A Pending CN108724951A (zh) 2017-03-28 2018-03-27 液体收容体和盒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80281435A1 (zh)
JP (1) JP2018164999A (zh)
CN (1) CN108724951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07373B (zh) * 2021-03-19 2023-08-2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JP2022144519A (ja) 2021-03-19 2022-10-0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603516A2 (en) * 1992-12-22 1994-06-29 Hewlett-Packard Company Ink cartridge with ink reservoir and printhead
JPH0880618A (ja) * 1994-09-12 1996-03-26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H11240167A (ja) * 1998-02-24 1999-09-07 Konica Corp インクカセット
US20050151813A1 (en) * 2004-01-14 2005-07-14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k pack, ink cartridge and ink supplying device
JP2006103061A (ja) * 2004-10-01 2006-04-20 Kiwa Kagaku Kogyo Kk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これに用いるインクパッケージ
CN101524921A (zh) * 2003-08-08 2009-09-0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容器
CN101559676A (zh) * 2008-04-14 2009-10-21 株式会社理光 记录液容器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US20090284573A1 (en) * 2008-05-15 2009-11-19 Hiroaki Kambe Ink cartridge
US20100141716A1 (en) * 2008-11-26 2010-06-10 Toshiya Kanesaka Ink cartridge and residual amount display method
CN101850660A (zh) * 2003-08-08 2010-10-0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容器
US20120120166A1 (en) * 2008-02-20 2012-05-17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Contain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52793B2 (ja) * 1990-12-10 1998-05-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該装置用インクタ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JP4277605B2 (ja) * 2003-07-31 2009-06-1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DE602005021730D1 (de) * 2004-08-23 2010-07-22 Konica Minolta Med & Graphic Tintenstrahlpatrone für Tintenstrahlaufzeichnungsgerät, Tintenstrahlaufzeichnungsgerät und Tintenversorgungsverfahren
US7886801B2 (en) * 2006-11-08 2011-02-15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Of Canada Apparatus and process for stacking pieces of material
US8544995B2 (en) * 2010-12-28 2013-10-0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k cartridge
US8608299B1 (en) * 2012-12-21 2013-12-17 Jetbest Corporation Ink cartridge with replaceable ink bag
JP6144210B2 (ja) * 2014-01-16 2017-06-07 株式会社キーエンス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の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ボトル
JP7147133B2 (ja) * 2017-06-30 2022-10-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ユニット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603516A2 (en) * 1992-12-22 1994-06-29 Hewlett-Packard Company Ink cartridge with ink reservoir and printhead
JPH0880618A (ja) * 1994-09-12 1996-03-26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H11240167A (ja) * 1998-02-24 1999-09-07 Konica Corp インクカセット
CN101524921A (zh) * 2003-08-08 2009-09-0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容器
CN101850660A (zh) * 2003-08-08 2010-10-0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容器
US20050151813A1 (en) * 2004-01-14 2005-07-14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k pack, ink cartridge and ink supplying device
JP2006103061A (ja) * 2004-10-01 2006-04-20 Kiwa Kagaku Kogyo Kk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これに用いるインクパッケージ
US20120120166A1 (en) * 2008-02-20 2012-05-17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Container
CN101559676A (zh) * 2008-04-14 2009-10-21 株式会社理光 记录液容器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US20090284573A1 (en) * 2008-05-15 2009-11-19 Hiroaki Kambe Ink cartridge
US20100141716A1 (en) * 2008-11-26 2010-06-10 Toshiya Kanesaka Ink cartridge and residual amount display metho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164999A (ja) 2018-10-25
US20180281435A1 (en) 2018-10-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127884B1 (en) Ink bag adapter, adapter-equipped ink bag, and printing apparatus
EP1798045B1 (en) Liquid container
JP4086888B2 (ja) インク収納容器
JP3455798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それに用いる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とインク補充具
CN108724951A (zh) 液体收容体和盒
EP1815994B1 (en) Liquid container
JP2015196300A (ja) カートリッジケース
CN107009750B (zh) 盒壳体
JP5287518B2 (ja) 液体吐出装置
JP6372369B2 (ja) 液体収容体
JP2006116786A (ja) 液体収納容器および該容器用ホルダ
CN208006487U (zh) 打印机
EP3421247B1 (en) Liquid storage unit
JP6287162B2 (ja) 記録装置及び複合機
JP3962856B2 (ja) 印刷装置
US8807722B2 (en) Ink cartridge and inkjet printer
JP2005199497A (ja)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インク残量検出装置
JP7111009B2 (ja) Icチップホルダ
JP6838280B2 (ja) カートリッジ、印刷材供給装置、印刷装置
JP4048500B2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3812388B2 (ja) 印刷装置
JP2018062139A (ja) 液体収容容器、および、収容箱
MXPA97005776A (en) Ink jet registration head, ink jet head cartridge, and it jet registration apparatus
JP2006168124A (ja) インクホル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