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702043B - 旋转电机和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旋转电机和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702043B
CN108702043B CN201680082757.7A CN201680082757A CN108702043B CN 108702043 B CN108702043 B CN 108702043B CN 201680082757 A CN201680082757 A CN 201680082757A CN 108702043 B CN108702043 B CN 10870204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rtions
notch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frame
side surfac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8275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702043A (zh
Inventor
铃木健生
平田健一
古贺裕
大户基道
白水洋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skawa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askawa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skawa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Yaskawa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7020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020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7020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020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4Stato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4Stato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02K1/146Stato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consisting of a generally annular yoke with salient poles
    • H02K1/148Sectional cor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8Means for mounting or fastening magnetic stationary parts on to, or to, the stator structures
    • H02K1/185Means for mounting or fastening magnetic stationary parts on to, or to, the stator structures to outer sta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2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of stator or rotor bodies
    • H02K15/022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of stator or rotor bodies with salient poles or claw-shaped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13/00Specific aspec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nd not covered by codes H02K2201/00 - H02K2211/00
    • H02K2213/03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numerical values, ranges, mathematical expressions or similar inform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ron Core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旋转电机和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即使在从框架向旋转电机的定子铁芯的外周作用较大的压缩力的情况下,也能够缓和产生于分割铁芯的压缩应力,并且能够抑制产生局部的应力集中。旋转电机(1)具有:框架(4);定子铁芯(5),其固定于框架(4)的内周面,具有在圆周方向上配置的多个分割铁芯(20);槽(30),其沿轴向设置于分割铁芯(20)的外周面的所述圆周方向的中心位置;以及第1突出部(32),其设置于槽(30)的底部(31),朝径向的外侧突出。

Description

旋转电机和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公开的实施方式涉及旋转电机和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公知有在由多个分割铁芯构成定子铁芯的旋转电机中,当由于针对框架的热压配合、压入等而在分割铁芯中产生了较大的压缩应力时,铁损增加,效率下降。
因此,为了缓和分割铁芯的压缩应力,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如下马达:设置有位于分割铁芯的外周面的中心部且槽形状的第1缺口,在该第1缺口的底面的一部分中还设置有第2缺口。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36101号公报(图8)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现有技术中,由于压缩应力局部地集中于第2缺口的位置,因此,该应力集中可能成为通过磁轭部的磁通的妨碍。此外,越靠定子铁芯的层叠方向的端部侧,则从框架作用于定子铁芯的外周面的压缩力越大,因此,在压缩力较大的情况下,层叠方向端部附近的钢板在第2缺口的位置处挠曲,可能从分割铁芯剥离。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从框架向定子铁芯的外周作用较大的压缩力的情况下也能够缓和产生于分割铁芯的压缩应力且能够抑制产生局部的应力集中的旋转电机和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根据本发明的一个观点,应用一种旋转电机,该旋转电机具有:框架;定子铁芯,其固定于所述框架的内周面,具有在圆周方向上配置的多个分割铁芯;槽,其沿轴向设置于所述分割铁芯的外周面的所述圆周方向的中心位置;以及第1突出部,其设置于所述槽的底部,朝径向的外侧突出。
应用一种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该旋转电机具有:定子铁芯,其具有多个分割铁芯;槽,其沿轴向设置于所述分割铁芯的外周面;以及第1突出部,其设置于所述槽的底部,朝径向的外侧突出,该制造方法具有以下步骤:配置成在圆周方向上对所述多个分割铁芯进行连接而形成所述定子铁芯;以及通过热压配合将框架固定于所述定子铁芯的外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即使在从框架向旋转电机的定子铁芯的外周作用较大的压缩力的情况下,也能够缓和产生于分割铁芯的压缩应力,并且能够抑制产生局部的应力集中。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整体结构的一例的轴向剖视图。
图2是示出旋转电机的整体结构的一例的图1的II-II截面中的剖视图。
图3是示出分割铁芯的结构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4是示出设置在分割铁芯的外周面上的槽的截面形状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产生于分割铁芯的压缩应力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6A是示出槽对分割铁芯的压缩应力的缓和作用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6B是示出槽对分割铁芯的压缩应力的缓和作用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6C是示出槽对分割铁芯的压缩应力的缓和作用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6D是示出槽对分割铁芯的压缩应力的缓和作用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7是示出比较例1的分割铁芯的结构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8是示出比较例2的分割铁芯的结构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从框架作用于定子铁芯的外周面的压缩力与定子铁芯的轴向位置的关系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10是示出分割铁芯的圆周方向两侧的端部进行凹凸嵌合的变形例中的分割铁芯的构造的一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以下,为了方便说明旋转电机等的结构,有时适当使用上下左右前后等方向,但不对旋转电机等的各结构的位置关系进行限定。
<1.旋转电机的整体结构>
使用图1和图2,对本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1的整体结构的一例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旋转电机1的整体结构的一例的轴向剖视图。图2是示出旋转电机1的整体结构的一例的横剖视图,是图1的II-II截面中的横截面。
如图1和图2所示,旋转电机1具备定子2、转子3、框架4、负载侧支架11和负载相反侧支架13。旋转电机1被用作马达或者发电机。
转子3具有轴10、设在轴10的外周的转子铁心15和配置在转子铁心15上的多个永久磁铁(省略图示)。转子铁芯15是在轴向上层叠多个电磁钢板而构成的,配置成在径向上与定子2相对。
负载侧支架11设置于框架4的负载侧(图1中右侧),负载相反侧支架13设置于框架4的负载相反侧(图1中左侧)。设置在负载侧支架11上的负载侧轴承12和设置在负载相反侧支架13上的负载相反侧轴承14将轴10支承成绕旋转轴心AX旋转自如。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负载侧”是负载安装于旋转电机1的方向、即,在该例子中是轴10突出的方向(图1中右侧),“负载相反侧”是负载侧的相反方向(图1中左侧)。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轴向”是沿着轴10(转子3)的旋转轴心AX的方向,“圆周方向”是绕旋转轴心AX的圆周方向,“径向”是以旋转轴心AX为中心的径向。
定子2以在径向上与转子3相对的方式设置于框架4的内周面。定子2具有:定子铁芯5,其设置于框架4的内周面;线圈骨架6,其安装于定子铁芯5;绕组7,其卷绕于线圈骨架6。为了对定子铁芯5和绕组7进行电绝缘,线圈骨架6由绝缘性材料构成。另外,线圈骨架6可以是片状的绝缘体。
如图2所示,定子铁芯5是在圆周方向上连接多个(在图示的例子中为12个)分割铁芯20(也称作铁芯片)而构成。各分割铁芯20在轴向上层叠通过例如冲切加工而形成为规定形状的多个电磁钢板而构成。分割铁芯20具有大致圆弧状的磁轭部21、以及与磁轭部21一体地设置的齿部22。齿部22具有:主体部22a,其设置成从磁轭部21向径向内侧突出;以及加宽部22b,其设置于主体部22a的内周侧前端,扩大了圆周方向的宽度。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相邻的加宽部22b彼此的前端在圆周方向上隔开,也可以接触。
各分割铁芯20在磁轭部21的圆周方向的一端部具有平坦的接触面24,在圆周方向的另一端部具有与相邻的分割铁芯20的上述接触面24接触的平坦的接触面26。多个分割铁芯20以在圆周方向上相邻的分割铁芯20的一个分割铁芯20的接触面26与另一个分割铁芯20的接触面24抵接的方式,配置成圆环形。由此,构成定子铁芯5。
在将线圈骨架6和绕组7安装于齿部22之后,各分割铁芯20在圆周方向上配置而形成定子铁芯5。而且,在通过压入或者热压配合等将该定子铁芯5固定于框架4的内周面之后,使用树脂进行模制。其结果,如图1所示,定子铁芯5(分割铁芯20)、线圈骨架6、绕组7借助由树脂构成的树脂部17被固定为一体。为了减少通过压缩配合等将定子铁芯5安装于框架4的内周面时的向槽19等的应力集中,在各分割铁芯20的外周面上沿着轴向设置有槽30。
如图2所示,安装于各个齿部22的绕组7收纳于在圆周方向上相邻的齿部22之间的槽19中,绕组7的卷绕层的相对的侧部彼此隔着间隙19a配置。在模制时,在间隙19a中压入树脂,填充树脂部17。
另外,不一定需要树脂部17,也可以是未使用树脂对定子铁芯5(分割铁芯20)、线圈骨架6、绕组7进行一体化的结构。
<2.分割铁芯的槽的截面形状>
使用图3和图4,对分割铁芯20的槽30的截面形状(与轴向正交的截面形状)的一例进行说明。另外,在图3中省略了线圈骨架6和树脂部17等的图示(后述的图5、图10也同样如此)。
如图3和图4所示,槽30沿着轴向设置于分割铁芯20的外周面的圆周方向的大致中心位置处。槽30具有朝框架4的内周面开口的开口部30a。
如图4所示,分割铁芯20在槽30的底部31具有第1突出部32。第1突出部32从底部31向径向的外侧呈大致梯形地突出。另外,第1突出部32的形状不限于梯形,例如也可以是矩形、圆弧形。此外,槽30具有在圆周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两个侧面33。两个侧面33设置成以随着朝向径向的内侧圆周方向的槽宽度减小的方式相对于径向倾斜规定角度。其结果,侧面33朝向接触面24、26的槽侧的端部方向。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侧面33设置成与该侧面33正交的法线n通过接触面24、26的径向的内侧端部附近。
此外,槽30具有与框架4的内周面接触的两个第2突出部34。两个第2突出部34设置成从两个侧面33各自的径向的外侧端部起向彼此接近的方向突出。
此外,槽30具有两个锐角形的第1缺口部35和两个锐角形的第2缺口部36。两个第1缺口部35分别设置在第1突出部32与两个侧面33之间。第2缺口部36分别设置在两个侧面33与两个第2突出部34之间。
如图4所示,第1缺口部35和第2缺口部36的与轴向正交的截面形状是倒角成圆弧状的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构成分割铁芯20的1张钢板的板厚为t的情况下,设定成:第1缺口部35的曲率半径R1小于板厚t、第2缺口部36的曲率半径R2大于板厚t。例如,在钢板的板厚t为0.35mm的情况下,第1缺口部35的曲率半径R1设定为0.3mm,第2缺口部36的曲率半径R2设定为0.4mm。此外,第2突出部34的沿着径向的厚度L考虑对钢板进行冲孔加工时的形状的精度,例如设定为板厚t的2倍以上(在上述的例子中为0.7mm以上)。
另外,第1突出部32的圆周方向两侧的角部32a、第2突出部34的前端部的径向外侧和内侧的角部34a也是倒角成适当的曲率半径的圆弧状的形状。
<3.槽对分割铁芯的压缩应力的缓和作用)
使用图5和图6A~图6D,说明槽30对分割铁芯20的压缩应力的缓和作用的一例。另外,图5的阴影所示的区域表示压缩应力比较高的区域(高于规定值的区域)。
如图5所示,当通过热压配合、压入等将定子铁芯5固定于框架4时,通过来自框架4的紧固而向各分割铁芯20作用朝向径向内侧的压缩力Fr,在各分割铁芯20中产生压缩应力。特别是,在分割铁芯20在圆周方向两端具有的与相邻的分割铁芯20接触的接触面24、26的框架4侧的角部20a、槽19侧的角部20b、以及磁轭部21与齿部22之间的角部20c附近,压缩应力变得比较高。槽30承受并吸收来自分割铁芯20内的各方向的压缩应力,但特别有效地承受并吸收来自上述压缩应力比较高的部位(角部20a、角部20b、角部20c)的方向的压缩应力Fa、Fb、Fc,缓和产生于分割铁芯20的压缩应力。以下,说明槽30对各力的缓和作用的详细情况。
(3-1.对压缩力Fr的缓和作用)
通常,在旋转电机1中,由于框架4的内径、壁厚的偏差、分割铁芯20的外径的偏差等而从框架4向定子铁芯5的外周面作用的压缩力Fr产生偏差。该压缩力Fr的偏差使分割铁芯20产生不均匀的压缩应力、变形等,成为铁损增加的一个原因。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A中虚线所示,相对于来自框架4的压缩力Fr,以与框架4的内周面接触的方式设置的两个第2突出部34以根部(与侧面33之间的连接部。第2缺口部36)为支点,与压缩力Fr对应地朝径向内侧挠曲。由此,可缓和来自框架4的压缩力Fr的偏差。这时,设置于侧面33与第2突出部34之间的第2缺口部36作为使第2突出部34相对于侧面33挠曲的弹簧发挥作用。由此,可促进由于压缩力Fr引起的第2突出部34向径向内侧的挠曲,能够提高缓和压缩力Fr的偏差的效果。
(3-2.对压缩应力Fa的缓和作用)
如图6B中虚线所示,相对于从各方向作用于槽30的压缩应力中的、特别是来自接触面24、26的框架4侧的角部20a的方向的压缩应力Fa,两个第2突出部34和两个侧面33以第1缺口部35为支点向槽30的内侧挠曲,由此,有效地吸收压缩应力Fa。这时,设置在第1突出部32与两个侧面33之间的两个第1缺口部35作为使侧面33相对于第1突出部32挠曲的弹簧发挥作用。由此,可促进由于压缩应力Fa引起的第2突出部34和侧面33的挠曲,能够提高缓和压缩应力Fa的效果。
(3-3.针对压缩应力Fb的缓和作用)
如图6C中虚线所示,与上述压缩应力Fa同样,相对于从各方向作用于槽30的压缩应力中的、特别是来自接触面24、26的槽9侧的角部20b的方向的压缩应力Fb,两个第2突出部34和两个侧面33以第1缺口部35为支点向槽30的内侧挠曲,由此,有效地吸收压缩应力Fb。这时,如上所述,设定成侧面33的法线n通过接触面24、26的槽侧端部附近,两个侧面33的朝向与压缩应力Fb成大致直角,因此,尤其能够提高侧面33对压缩应力FB的吸收效果。
(3-4.对压缩应力Fc的缓和作用)
如图6D中虚线所示,相对于从各方向作用于槽30的压缩应力中的、特别是来自磁轭部21与齿部22之间的角部20c的方向的压缩应力Fc,两个侧面33承受压缩应力Fc而向槽30的内侧挠曲,并且,第1突出部32承受压缩应力Fc而以向径向外侧移动的方式挠曲,由此,有效地吸收压缩应力Fc。这时,第2缺口部36作为使侧面33相对于第2突出部34向内侧挠曲的弹簧发挥作用,并且,第1缺口部35作为使第1突出部32与侧面33之间的角度发生变动而使第1突出部32向外侧挠曲的弹簧发挥作用。由此,可促进由于压缩应力Fc引起的两个侧面33的挠曲和第1突出部32的挠曲,能够提高压缩应力Fc的吸收效果。
另外,如上述那样,在槽30从圆周方向两侧承受压缩应力Fa、Fb、Fc的情况下,第1突出部32克服这些压缩应力而以顶起的方式发挥作用。由此,能够在整个槽30中缓和分割铁芯20产生的压缩应力,抑制槽30的底部31产生局部的应力集中。
<4.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
本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1大致如下这样组装。在将线圈骨架6和绕组7安装于齿部22之后,各分割铁芯20配置成在圆周方向上连接而形成定子铁芯5。然后,通过压入或者热压配合等将该定子铁芯5固定于框架4的内侧。然后,定子铁芯5和安装于定子铁芯5的多个绕组7等通过树脂部17进行一体化。这样地组装定子2。
接着,设置有轴10的负载侧支架11使轴10和转子3插入到定子2的内侧,并固定于框架4的负载侧。然后,负载相反侧支架13使轴10压入到负载相反侧轴承14,固定于框架4的负载相反侧。根据以上内容,旋转电机1组装完成。另外,组装负载侧支架11和负载相反侧支架13的顺序可以与上述顺序相反。
<5.比较例的槽形状、课题>
在说明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之前,说明比较例的槽形状和课题的一例。
如图7所示,在比较例1的定子铁芯5’中,在各分割铁芯20’的外周面的圆周方向中心位置处设置有随着朝向径向内侧圆周方向的宽度扩大的形状(等腰梯形形状。所谓燕尾槽形状)的槽30’。在该情况下,由于压缩力Fr的偏差,分割铁芯20容易产生不均匀的压缩应力、变形等,该压缩力Fr的偏差由于框架4的内径、壁厚的偏差、分割铁芯20的外径的偏差等而引起。此外,相对于从各方向作用于槽30’的压缩应力中的、特别是来自角部20b的方向的压缩应力Fb或来自角部20c的方向的压缩应力Fc,底部31顶起,吸收效果较差。即,分割铁芯20’中产生的压缩应力的缓和效果不充分。
另一方面,如图8所示,在比较例2的定子铁芯5”中,在各分割铁芯20”的槽30”的底部31设置有第2槽40。利用该第2槽40,可减少底部31的顶起作用,能够提高针对压缩应力Fb、Fc的吸收效果。但是,由于压缩应力局部地集中于第2槽40的位置,因此,该应力集中可能妨碍通过磁轭部21的磁通。
此外,如图9所示,从框架4作用于定子铁芯5的外周面的压缩力Fr(压缩应力)在定子铁芯5的层叠方向(轴向)上的端部附近处变大。由此,在压缩力Fr较大的情况下,层叠方向端部附近的钢板在第2槽40的位置处由于局部的应力集中而向轴向外侧挠曲,可能产生来自分割铁芯20”的剥离。
<6.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解决上述比较例1和比较例2的课题。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槽30的底部31设置有朝径向的外侧突出的第1突出部32。该第1突出部32以在槽30从圆周方向两侧承受压缩应力Fa、Fb、Fc等的情况下顶起的方式发挥作用,能够抑制如上述比较例2那样在底部31产生局部的应力集中的情况。另一方面,在底部31设有第1突出部32,其结果,在该第1突出部32与侧面33之间形成凹部(第1缺口部35),借助基于该凹部的槽30的挠曲,能够比上述比较例1更提高针对压缩应力Fb、Fc等的吸收效果。根据以上内容,能够在整个槽30中缓和产生于分割铁芯20的压缩应力,抑制产生局部的应力集中的情况。其结果,能够减少对通过磁轭部21的磁通的影响,并且,能够防止层叠方向端部附近的钢板的剥离。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是,槽30具有两个侧面33,该两个侧面33以圆周方向的槽宽朝向径向的内侧减小的方式,在圆周方向上相对地设置。
由此,能够使槽30的侧面33朝向接触面24、26的槽9侧。其结果,能够使用两个侧面33承受并吸收作用于槽30的压缩应力中的、特别是来自接触面24、26的槽9侧的角部20b的方向的压缩应力Fb。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是,槽30具有两个第2突出部34,该两个第2突出部34与框架4的内周面接触,设置成从两个侧面33各自的径向的外侧端部向彼此接近的方向突出。
由此,两个第2突出部34能够以根部(与侧面33之间的连接部)为支点,与来自框架4的压缩力Fr对应地挠曲。其结果,能够缓和来自框架4的压缩力Fr的偏差,能够抑制分割铁芯20中产生不均匀的压缩应力、变形等的情况。
此外,能够利用第2突出部34缩窄开口部30a的宽度,与上述比较例1、比较例2相比,更能够增大框架4的内周面与分割铁芯20的外周面的接触面积。由此,能够确保作为用于使定子2的热散出的主路的导热面积,因此,能够提高散热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是,槽30具有两个锐角形的第1缺口部35,该两个第1缺口部35分别设置于第1突出部32与两个侧面33之间。由此,起到如下效果。
即,第1缺口部35作为使第1突出部32与侧面33之间的角度与作用于槽30的压缩应力对应地变化的(使侧面33相对于第1突出部32挠曲的)弹簧发挥作用。由此,能够有效地吸收作用于槽30的压缩应力Fa、Fb、Fc。
此外,作用于分割铁芯20的两端的接触面24、26的压缩力由于框架4的内径、壁厚的偏差、分割铁芯20的外径的偏差等而分别不同。在槽30中,第1缺口部35设置于第1突出部32的圆周方向两侧,因此,能够与其大小对应地吸收从圆周方向两侧作用的不同的压缩应力。由此,即使在分割铁芯20产生了局部的应力集中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该集中应力分散地扩散到在圆周方向上配置成圆环形的多个分割铁芯20整体。其结果,能够使各分割铁芯20中的压缩应力均等化。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是,槽30具有两个锐角形的第2缺口部36,该两个第2缺口部36设置于两个侧面33与两个第2突出部34之间。由此,起到如下效果。
即,第2缺口部36作为使第2突出部34与侧面33之间的角度与从框架4作用于第2突出部34的压缩力Fr对应地发生变化的(使第2突出部34相对于侧面33挠曲的)弹簧发挥作用。由此,能够提高缓和来自框架4的压缩力Fr的偏差的效果,抑制分割铁芯20中产生不均匀的压缩应力、变形等的情况。此外,特别是,能够在压缩应力Fc作用于槽30时使第2突出部34与侧面33之间的角度发生变化,有效地吸收压缩应力Fc。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是,分割铁芯20层叠多个钢板而构成,第1缺口部35和第2缺口部36的与轴向正交的截面形状是倒角成圆弧状的形状,第1缺口部35的曲率半径R1小于钢板的板厚t,第2缺口部36的曲率半径R2大于钢板的板厚t。
由此,与第2缺口部36的弹簧作用相比,能够提高第1缺口部35的弹簧作用。其结果,能够将第2突出部34的刚性保持为规定大小以上,并提高压缩应力Fa、Fb等的吸收效果。这样,能够使槽30的形状成为最适于与从各方向作用的压缩应力的大小对应地吸收这些压缩应力的形状,提高吸收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是,分割铁芯20在圆周方向上的两侧的端部分别具有与相邻的分割铁芯20接触的接触面24、26,侧面33设置成与该侧面33正交的法线n通过接触面24、26中的径向的内侧端部附近。
由此,能够使槽30的侧面33朝向接触面24、26的槽侧的端部,因此,能够提高吸收作用于槽30的压缩应力中的、特别是来自接触面24、26的槽侧的角部20b的方向的压缩应力Fb的效果。
<7.变形例>
另外,公开的实施方式不限于上述内容,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和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分割铁芯20的圆周方向的两侧的端部为平坦的接触面24、26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分割铁芯彼此进行凹凸嵌合的结构。即,也可以是,各分割铁芯在圆周方向的一侧的端部的接触面上具有突出部,在圆周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的接触面上具有与相邻的分割铁芯的突出部卡合的凹部。图10示出本变形例的一例。
如图10所示,本变形例的分割铁芯20A在圆周方向的一侧的端部的接触面124上具有突出部125,在圆周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的接触面126上具有与相邻的分割铁芯20A的突出部125嵌合的凹部127。突出部125的截面形状(与轴向正交的截面形状)是径向的宽度朝向圆周方向一侧的前端变小的锥形(在该例子中为梯形。也可以是三角形)。凹部127的截面形状是与突出部125对应的形状、即径向的开口宽度朝向圆周方向一侧的前端变小的形状。定子铁芯5A通过使在圆周方向上相邻的分割铁芯20A的一个分割铁芯20A的凹部127与另一个分割铁芯20A的突出部125嵌合并在圆周方向上彼此连结而构成。
另外,分割铁芯20A的上述以外的结构与上述图3所示的分割铁芯20相同,因此,省略说明。在本变形例中,也发挥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另外,在以上的说明中,当存在“垂直”“平行”“平面”等记载时,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记载。即,这些“垂直”“平行”“平面”允许设计上、制造上的公差和误差,是“实质上垂直”“实质上平行”“实质上为平面”的意思。
此外,在以上的说明中,当存在外观上的尺寸、大小、形状、位置等“同一”“相同”“相等”“不同”等记载时,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记载。即,这些“同一”“相等”“不同”允许设计上、制造上的公差、误差,是“实质上同一”“实质上相同”“实质上相等”“实质上不同”的意思。
此外,除了以上叙述的方法以外,还可以适当组合上述实施方式、变形例的方法来利用。另外,虽然没有一一例示,但上述实施方式、变形例可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施加各种变更来实施。
标号说明
1:旋转电机;4:框架;5:定子铁芯;20:分割铁芯;20b:角部(内侧端部);24:接触面;26:接触面;30:槽;31:底部;32:第1突出部;33:侧面;34:第2突出部;35:第1缺口部;36:第2缺口部;n:法线;R1:曲率半径;R2:曲率半径;t:板厚。

Claims (5)

1.一种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电机具有:
框架;
定子铁芯,其固定于所述框架的内周面,具有在圆周方向上配置的多个分割铁芯;
槽,其沿轴向设置于所述分割铁芯的外周面的所述圆周方向的中心位置;以及
第1突出部,其设置于所述槽的底部,朝径向的外侧突出,
所述槽具有:
两个侧面,该两个侧面以随着朝向所述径向的内侧所述圆周方向的槽宽度减小的方式在所述圆周方向上相对地设置;
两个第2突出部,该两个第2突出部与所述框架的所述内周面接触,并且在所述两个侧面各自的所述径向的外侧端部具有根部,该两个第2突出部设置成从该根部向彼此接近的方向突出;
两个锐角形的第1缺口部,该两个第1缺口部分别设置在所述第1突出部与所述两个侧面之间;以及
两个锐角形的第2缺口部,该两个第2缺口部分别设置在所述两个侧面与所述两个第2突出部之间,
所述第1缺口部和所述第2缺口部的与所述轴向正交的截面形状是倒角成圆弧状的形状,所述第1缺口部的曲率半径小于所述第2缺口部的曲率半径。
2.一种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电机具有:
框架;
定子铁芯,其固定于所述框架的内周面,具有在圆周方向上配置的多个分割铁芯;
槽,其沿轴向设置于所述分割铁芯的外周面的所述圆周方向的中心位置;以及
第1突出部,其设置于所述槽的底部,朝径向的外侧突出,
所述槽具有:
两个侧面,该两个侧面以随着朝向所述径向的内侧所述圆周方向的槽宽度减小的方式在所述圆周方向上相对地设置;
两个第2突出部,该两个第2突出部与所述框架的所述内周面接触,设置成从所述两个侧面各自的所述径向的外侧端部向彼此接近的方向突出;
两个锐角形的第1缺口部,该两个第1缺口部分别设置在所述第1突出部与所述两个侧面之间;以及
两个锐角形的第2缺口部,该两个第2缺口部分别设置在所述两个侧面与所述两个第2突出部之间,
所述分割铁芯是层叠多个钢板而构成的,
所述第1缺口部和所述第2缺口部的与所述轴向正交的截面形状是倒角成圆弧状的形状,
所述第1缺口部的曲率半径小于所述钢板的板厚,
所述第2缺口部的曲率半径大于所述钢板的板厚。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割铁芯在所述圆周方向上的两侧的端部分别具有与相邻的所述分割铁芯接触的接触面,
所述侧面设置成与该侧面正交的法线通过所述接触面的所述径向的内侧端部附近。
4.一种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该旋转电机具有:框架;定子铁芯,其固定于所述框架的内周面,具有在圆周方向上配置的多个分割铁芯;槽,其沿轴向设置于所述分割铁芯的外周面的所述圆周方向的中心位置;以及第1突出部,其设置于所述槽的底部,朝径向的外侧突出,
所述槽具有:
两个侧面,该两个侧面以随着朝向所述径向的内侧所述圆周方向的槽宽度减小的方式在所述圆周方向上相对地设置;
两个第2突出部,该两个第2突出部与所述框架的所述内周面接触,并且在所述两个侧面各自的所述径向的外侧端部具有根部,该两个第2突出部设置成从该根部向彼此接近的方向突出;
两个锐角形的第1缺口部,该两个第1缺口部分别设置在所述第1突出部与所述两个侧面之间;以及
两个锐角形的第2缺口部,该两个第2缺口部分别设置在所述两个侧面与所述两个第2突出部之间,
所述第1缺口部和所述第2缺口部的与所述轴向正交的截面形状是倒角成圆弧状的形状,所述第1缺口部的曲率半径小于所述第2缺口部的曲率半径,
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具有以下步骤:
配置成在圆周方向上对所述多个分割铁芯进行连接而形成所述定子铁芯;以及
通过热压配合将框架固定于所述定子铁芯的外侧。
5.一种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该旋转电机具有:框架;定子铁芯,其固定于所述框架的内周面,具有在圆周方向上配置的多个分割铁芯;槽,其沿轴向设置于所述分割铁芯的外周面的所述圆周方向的中心位置;以及第1突出部,其设置于所述槽的底部,朝径向的外侧突出,
所述槽具有:
两个侧面,该两个侧面以随着朝向所述径向的内侧所述圆周方向的槽宽度减小的方式在所述圆周方向上相对地设置;
两个第2突出部,该两个第2突出部与所述框架的所述内周面接触,设置成从所述两个侧面各自的所述径向的外侧端部向彼此接近的方向突出;
两个锐角形的第1缺口部,该两个第1缺口部分别设置在所述第1突出部与所述两个侧面之间;以及
两个锐角形的第2缺口部,该两个第2缺口部分别设置在所述两个侧面与所述两个第2突出部之间,
所述分割铁芯是层叠多个钢板而构成的,所述第1缺口部和所述第2缺口部的与所述轴向正交的截面形状是倒角成圆弧状的形状,所述第1缺口部的曲率半径小于所述钢板的板厚,所述第2缺口部的曲率半径大于所述钢板的板厚,
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具有以下步骤:
配置成在圆周方向上对所述多个分割铁芯进行连接而形成所述定子铁芯;以及
通过热压配合将框架固定于所述定子铁芯的外侧。
CN201680082757.7A 2016-02-29 2016-02-29 旋转电机和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0870204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6/056032 WO2017149593A1 (ja) 2016-02-29 2016-02-29 回転電機及び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702043A CN108702043A (zh) 2018-10-23
CN108702043B true CN108702043B (zh) 2021-02-02

Family

ID=597426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82757.7A Active CN108702043B (zh) 2016-02-29 2016-02-29 旋转电机和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855120B2 (zh)
EP (1) EP3425770B1 (zh)
JP (1) JP6593731B2 (zh)
CN (1) CN108702043B (zh)
WO (1) WO201714959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09929B2 (ja) * 2017-02-10 2021-01-06 株式会社三井ハイテック 環状鉄心片及び環状鉄心
KR102031852B1 (ko) * 2018-05-08 2019-10-1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전동식 압축기
JP6714118B1 (ja) * 2019-02-18 2020-06-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0980000Y (zh) * 2006-11-13 2007-11-21 广东威灵电机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电动机的定子铁心
CN103380563A (zh) * 2011-02-21 2013-10-3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的单元铁芯
WO2015063871A1 (ja) * 2013-10-29 2015-05-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永久磁石埋込型電動機、圧縮機、および冷凍空調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87769B2 (en) * 2000-11-30 2002-12-03 Emerson Electric Co.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structing a segmented stator
US7012350B2 (en) * 2001-01-04 2006-03-14 Emerson Electric Co. Segmented stator switched reluctance machine
JP2005051941A (ja) * 2003-07-30 2005-02-24 Toyota Motor Corp 分割ステータコア
JP2005110464A (ja) * 2003-10-02 2005-04-2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電動機のステータコア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DE102005051506A1 (de) * 2005-10-26 2007-05-16 Sew Eurodrive Gmbh & Co Elektromotor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Elektromotors
JP4841536B2 (ja) * 2007-11-30 2011-12-2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モータ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冷媒圧縮機
JP4623217B2 (ja) * 2008-08-06 2011-02-0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燃料供給ポンプ
DE102009010782A1 (de) * 2009-02-26 2010-09-09 Bühler Motor GmbH Stator für einen elektronisch kommutierten Gleichstrommotor
WO2014128938A1 (ja) * 2013-02-22 2014-08-2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永久磁石埋込型電動機、圧縮機、および冷凍空調装置
CN104600880A (zh) * 2013-10-30 2015-05-06 河南超微电动汽车有限公司 定子分体交流伺服电机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0980000Y (zh) * 2006-11-13 2007-11-21 广东威灵电机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电动机的定子铁心
CN103380563A (zh) * 2011-02-21 2013-10-3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的单元铁芯
WO2015063871A1 (ja) * 2013-10-29 2015-05-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永久磁石埋込型電動機、圧縮機、および冷凍空調装置
CN204517521U (zh) * 2013-10-29 2015-07-2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永久磁铁嵌入式电动机、压缩机和制冷空调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水轮发电机组定子铁芯工地配装工艺;唐鹏程;《人民长江》;20120714(第13期);47-50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7149593A1 (ja) 2017-09-08
EP3425770A4 (en) 2019-09-11
JPWO2017149593A1 (ja) 2018-10-18
EP3425770B1 (en) 2021-01-13
EP3425770A1 (en) 2019-01-09
US20180342913A1 (en) 2018-11-29
CN108702043A (zh) 2018-10-23
US10855120B2 (en) 2020-12-01
JP6593731B2 (ja) 2019-10-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735636B2 (en) Rotor and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aving the same
CN106877536B (zh) 电动机的永磁体转子
JP6328319B2 (ja) 電機子および回転電機
WO2017141361A1 (ja) 回転電機及び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
CN108702043B (zh) 旋转电机和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
CN210041478U (zh) 永磁转子
CN108702042B (zh) 旋转电机和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
CN109075627B (zh) 旋转电机和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
WO2019171099A1 (ja) 回転電機のロータおよび回転電機の口一タコア支持構造
JP6416417B2 (ja)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回転電機、および回転電機の固定子の製造方法
JP5900180B2 (ja) 回転電機の回転子鉄心
CN112640258B (zh) 旋转电机
JP2014003785A (ja) 永久磁石式回転電機
JP7224987B2 (ja) 回転電機
JP7211883B2 (ja) ステータおよびモータ
JP7424539B2 (ja) 界磁子
JP7251514B2 (ja) ステータコア
JP2014023233A (ja)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
WO2021075275A1 (ja) ステータコア、ステータユニット及びモータ
US20240136868A1 (en) Stator core, stator unit, and motor
KR102143030B1 (ko) 하이브리드 고정자, 이를 이용한 모터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KR20230100112A (ko) 모터
JP2022121924A (ja) ロータ及び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2014054044A (ja) ステータ及びこのステータを備えた回転電機
JP2016158403A (ja) 電機子および回転電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