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98415A - 印刷装置 - Google Patents

印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698415A
CN108698415A CN201780012524.4A CN201780012524A CN108698415A CN 108698415 A CN108698415 A CN 108698415A CN 201780012524 A CN201780012524 A CN 201780012524A CN 108698415 A CN108698415 A CN 1086984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moving component
medium
printing
foreign matter
printing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1252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酒井伸明
山本崇雄
石川晃
牧嶋祐资
石川大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6984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9841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for treating before, during or after printing or for uniform coating or laminating the copy material before or after prin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14Conditioning of the outside of ink supply systems, e.g. inkjet collector cleaning, ink mist remov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12Guards, shields or dust exclud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17Cleaning arrang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0/00Advancing webs
    • B65H20/02Advancing webs by friction roll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0Registering, tensioning, smoothing or guiding webs
    • B65H23/04Registering, tensioning, smoothing or guiding webs longitudinal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50Auxiliary process performed during handling process
    • B65H2301/51Modifying a characteristic of handled material
    • B65H2301/511Processing surface of handled material upon transport or guiding thereof, e.g. clean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10Rollers
    • B65H2404/14Roller pairs
    • B65H2404/147Roller pairs both nip rollers being drive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50Surface of the elements in contact with the forwarded or guided material
    • B65H2404/56Flexible surface
    • B65H2404/561Bristles, brush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36Plotting

Landscapes

  • Feeding Of Articles By Means Other Than Belts Or Rollers (AREA)
  • Ink Jet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抑制了附着于介质的印刷面上的异物污染记录头、记录头的油墨喷出性能发生变化、图像的印刷质量降低的可能性的印刷装置。所述印刷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输送部(30),其在输送方向(F)上输送介质(M);印刷部,其在所述介质的印刷面(M1)上进行印刷;以及去除部(60),其相对于输送部(30)而被设置在输送方向(F)的上游侧,并以与印刷面(M1)相接的方式设置。

Description

印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印刷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印刷装置的一个示例的喷墨式打印机具备输送介质的输送部、和具有喷出油墨的喷嘴形成面的记录头,并反复交替进行如下的动作而将所需的图像印刷在介质上,所述动作为,在使记录头在与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移动的同时从喷嘴形成面喷出油墨的动作、和在输送方向上输送介质的动作。另外,在印刷图像的部分中,为了使所喷出的油墨正确地喷落在预定的位置上,而使喷嘴形成面以靠近介质的方式被配置,因此,易于被附着于介质上的异物污染。
印刷装置被使用于存在尘土、毛等异物的环境中。因此,环境因素的异物容易附着于介质上而被带入印刷装置中。假设当异物被带入对图像进行印刷的部分中时,有可能产生喷嘴形成面被异物污染、记录头的油墨喷出性能发生变化、图像的印刷质量降低的问题。
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打印机(印刷装置)具有用于去除尘土的尘土去除部件,并通过尘土去除部件来去除附着于辊上的尘土(异物),从而抑制异物的不良影响。详细而言,尘土去除部件为刷子,通过利用刷子来刮落附着于辊上的异物,从而去除异物。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26507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可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印刷装置中,被刷子刮落的异物有可能向周边飞散,附着于介质等上,从而污染喷嘴形成面。而且,由于不具有去除因环境因素而附着于介质上的异物的结构,因此,仍有可能产生如下问题,即,因环境因素而附着于介质上的异物污染喷嘴形成面,记录头的油墨喷出性能发生变化,图像的印刷质量降低。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的至少一部分而完成的发明,能够作为以下的方式或应用例来实现。
应用例1
本应用例所涉及的印刷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输送部,其在输送方向上输送介质;印刷部,其在所述介质的印刷面上进行印刷;以及去除部,其相对于所述输送部而被设置在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并以与所述印刷面相接的方式设置。
环境因素的异物(例如,在空气中飘浮的尘土或绒毛)或环境因素以外的异物(例如,对介质进行操作时的异物、制造介质的工序中的异物等)有可能附着于介质的印刷面上,并污染输送部或印刷部。
由于去除部以相对于输送部而在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与介质的印刷面相接的方式设置,因此,能够通过在输送方向上输送介质来去除附着于介质的印刷面上的异物。通过去除部去除附着于介质的印刷面上的异物,从而使相对于去除部而设置于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输送部、印刷部难以被异物污染。
因此,印刷部难以被异物污染,能够抑制异物的不良影响、例如印刷质量的降低。
应用例2
在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印刷装置中,优选为,所述去除部具有:去除部件,其与所述印刷面相接;以及保持部件,其对所述去除部件进行保持,所述去除部件为纤维的集合体。
当由纤维的集合体构成去除部件时,能够在去除部件的表面(去除部件的与异物相接的面)上设置凹凸。当与异物相接的面具有凹凸时,和与异物相接的面为平滑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强去除异物的力(摩擦力),并提高去除部件的异物去除能力。
而且,当由纤维的集合体构成去除部件时,能够在去除部件的内部设置空间,并将异物捕集(保持)于该空间内。当在去除部件的内部设置空间时,与不在去除部件的内部设置空间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去除部件的异物捕集能力。
应用例3
在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印刷装置中,优选为,所述去除部件具有导电性。
当去除部件具有导电性时,能够对储蓄于介质上的电荷(例如,静电)进行除电。例如,当异物由于静电力而附着于介质上时,通过由去除部件来对介质进行除电,从而减弱使异物附着于介质上的静电力,并易于从介质的印刷面上去除异物。
应用例4
在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印刷装置中,优选为,所述输送部具有多个辊,所述去除部与所述多个辊中的位于所述输送方向的最上游侧的辊相比,位于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
当假设在多个辊中的任意一个上附着异物时,附着于辊上的异物会再次附着于介质的印刷面上,并被带入印刷部,有可能污染印刷部,导致印刷质量的降低。
由于去除部与多个辊中的位于输送方向的最上游侧的辊相比位于靠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因此,附着于介质的印刷面上的异物被去除部去除,从而难以污染多个辊。因此,能够抑制附着于辊上的异物污染印刷部并导致印刷质量的降低的可能性。
应用例5
在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印刷装置中,优选为,具有安置部,所述安置部能够安装以卷筒状收卷有所述介质的卷筒体,并将所述介质向所述输送部放卷,所述去除部被配置在所述安置部与所述输送部之间。
对以卷筒状收卷的介质进行印刷的结构的印刷装置与对单页纸进行印刷的结构的印刷装置相比,能够有效地对长条的介质进行印刷。
由于在使以卷筒状收卷的介质放卷的安置部与输送部之间配置有去除部,因此,附着于介质的印刷面上的异物被去除部去除,从而难以污染相对于去除部而被设置于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输送部、印刷部。
应用例6
在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印刷装置中,优选为,所述保持部件的固定所述去除部件的面相对于与所述印刷面正交的方向而向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倾斜。
在去除部件未与介质相接的情况下,去除部件以与保持部件的固定去除部件的面(以后,称为固定面)平行的方式配置,固定面和去除部件相对于印刷面而具有相同的斜度。例如,当固定面相对于与印刷面正交的方向而向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倾斜地被配置时,去除部件相对于与印刷面正交的方向而向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倾斜地被配置。当固定面相对于与印刷面正交的方向而向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倾斜地被配置时,去除部件相对于与印刷面正交的方向而向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倾斜地被配置。
在去除部件与介质相接的情况下,从介质向去除部件作用有使介质向输送方向弯曲的力(以后,称为输送方向的力),去除部件向输送方向弯曲,介质被向输送方向输送。另一方面,从去除部件向介质作用有对输送方向的力进行抵抗的力(以后,称为阻力)。阻力为相对于输送方向的力的反作用力,并作用于与输送方向相反的方向,会妨碍介质的输送。另外,阻力也会作用于附着于介质的印刷面上的异物上,成为去除异物的力。
当去除部件相对于与印刷面正交的方向而向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倾斜时,与去除部件相对于与印刷面正交的方向而向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倾斜的情况相比,去除部件变得易于向输送方向弯曲,因此,输送方向的力(使介质弯曲的力)变弱,阻力也变弱。由于阻力变弱,因此,变得难以妨碍介质的输送。
因此,为了难以妨碍介质的输送,优选为,去除部件相对于与印刷面正交的方向而向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倾斜地被配置。由于固定面和去除部件相对于印刷面(与印刷面正交的方向)而具有相同的斜度,因此,优选为,保持部件的固定面(固定有去除部件的面)相对于与印刷面正交的方向而向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倾斜地被配置。
应用例7
在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印刷装置中,优选为,所述保持部件的固定所述去除部件的面和所述印刷面所构成的角度为60°~90°。
在去除部件相对于与印刷面正交的方向而向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倾斜地被配置的情况下,当去除部件相对于介质的印刷面而大斜度地被配置时,与去除部件相对于介质的印刷面而小斜度地被配置的情况相比,去除部件难以向输送方向弯曲,因此,输送方向的力变强,阻力也变强。
另一方面,在去除部件相对于与印刷面正交的方向而向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倾斜地被配置的情况下,当去除部件相对于介质的印刷面而小斜度地被配置时,与去除部件相对于介质的印刷面而大斜度地被配置的情况相比,去除部件易于向输送方向弯曲,因此,输送方向的力变弱,阻力也变弱。
由于阻力为对附着于介质的印刷面上的异物进行去除的力,因此,为了增强对附着于介质的印刷面上的异物进行去除的力,优选为,在去除部件相对于与印刷面正交的方向而向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倾斜地被配置的情况下,使去除部件相对于介质的印刷面而大斜度地进行配置,以增强阻力。因此,在去除部件未与介质相接的情况下,优选为,去除部件与印刷面所构成的角度为60°~90°的大斜度。由于固定面和去除部件相对于印刷面而具有相同的斜度,因此,优选为,保持部件的固定面(固定去除部件的面)与印刷面所构成的角度为60°~90°的大斜度。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装置的概要结构的概要图。
图3为表示去除部的状态的概要图。
图4为表示去除部的状态的概要图。
图5为表示去除部的状态的概要图。
图6为表示去除部件的配置尺寸和异物去除率之间的关系的坐标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所涉及的实施方式表示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但并未对本发明进行限定,可以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任意的变更。另外,在以下的各图中,由于将各层或各部位设为可在附图上进行识别的程度的大小,因此,使各层或各部位的比例尺与实际不同。
实施方式
印刷装置的概要
图1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装置的立体图。图2为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装置的概要结构的概要图。
首先,参照图1和图2,对印刷装置10的概要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装置10为处理长条的介质(纸张)M的大幅面打印机(LFP)。印刷装置10具备一对脚部11、被支承于脚部11上的大致长方体状的壳体部12、将介质M向壳体部12放卷(馈送)的安置部20。
在以后的说明中,将沿着重力方向的上下方向设为Z轴,将+Z轴方向设为“上”。将与Z轴交叉的壳体部12的长边方向(介质M的宽度方向)设为X轴,将-X轴方向设为“右”。将与Z轴和X轴这两方交叉的输送介质M的方向设为Y轴,将+Y轴方向设为“前”。
安置部20以从壳体部12的背面(-Y轴侧的面)向上方(+Z轴方向)突出的方式设置。在安置部20中收纳有卷筒体R(图2参照),卷筒体R通过以圆筒状(卷筒状)收卷介质M而成。卷筒体R通过驱动电机(省略图示)而被旋转驱动,由此,介质M从卷筒体R上被放卷,从而被向壳体部12内的印刷主体部40供給。即,印刷装置10具有安置部20,该安置部20能够安装以卷筒状收卷介质M而成的卷筒体R,并将介质M向印刷主体部40放卷。
介质M例如由聚酯等布帛、纸、薄膜等构成。
并且,在安置部20中,以可更换的方式装填有介质M的宽度(X方向的长度)、卷数不同的多个尺寸的卷筒体R。卷筒体R在任意的尺寸下,均会在靠近X方向的第一端侧(在图1中,为右端侧)的状态下被装填于安置部20中。即,在印刷装置10中,在X方向的第一端侧,设定有介质M的对准基准位置。
壳体部12具有馈送口13、排出口15、操作部14等。馈送口13被设置于壳体部12的背面上部。从收纳于安置部20内的卷筒体R放卷的介质M被从馈送口13向壳体部12的内部馈送。操作部14被设置于壳体部12的上部,且被设置于壳体部12的长边方向的右端(-X轴侧的端)。由用户从操作部14输入用于使图像等印刷在介质M上的各种设定。排出口15被设置于壳体部12的前表面上。在印刷主体部40中被印刷的介质M被从排出口15向壳体部12的外部排出。
如图2所示,印刷装置10在壳体部12的内部具备输送部30、印刷主体部40、控制部50和去除部60,输送部30在输送方向F上对介质M进行输送,印刷主体部40在介质M的印刷面M1上进行印刷,控制部50对输送部30、印刷主体部40的动作进行控制,去除部60去除附着于介质M上的异物。
输送部30在输送方向F上对从壳体部12上方的安置部20上放卷的介质M进行输送,并将介质M向印刷主体部40送出。输送部30具有在介质M的输送方向F上位于与印刷主体部40相比靠上游侧的多个辊31、32、33(驱动辊31、从动辊32、引导辊33)。
引导辊33位于输送部30中的多个辊31、32、33中的输送方向F的最上游侧。引导辊33将从安置部20上放卷的介质M向印刷主体部40引导。从动辊32经由介质M而被压接在驱动辊31上,并进行从动旋转。驱动辊31在其与从动辊32之间夹持介质M。通过由驱动电机(省略图示)对驱动辊31进行旋转驱动,从而使介质M在输送方向F上被输送。
印刷主体部40具备向介质M的印刷面M1喷出的油墨的记录头41、对记录头41进行保持的滑架42、对介质M进行支承的压印板45、以及对滑架42进行支承的导向轴43。
记录头41通过喷出油墨而在介质M的印刷面M1上对图像进行印刷。也就是说,记录头41作为在介质M的印刷面M1上进行印刷的印刷部而发挥功能。并且,印刷部只要为在介质M上进行图像的印刷的结构即可,也可以为将图像转印到介质M上的结构。
记录头41具备多个喷嘴(省略图示),并被构成为,可喷出油墨。对记录头41进行保持的滑架42通过驱动电机(省略图示)的动力而在介质M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往复移动。压印板45在与记录头41对置的上表面上具备以介质M的宽度方向为长边方向的大致矩形形状的面。介质M通过被施加于压印板45上的负压而被抽吸并被支承于压印板45的上表面上。由此,防止了因介质M的浮起而导致的记录品质的下降。
介质M的印刷面M1为,与记录头41的喷嘴形成面41A对置配置并被从记录头41喷出油墨的面。
印刷装置10通过交替反复进行如下的动作而使多个点的列(光栅线)排列在Y方向上,从而将预定的图像印刷在介质M的印刷面M1上,所述动作为,印刷主体部40在使滑架42在X轴方向上往复移动的同时从记录头41向介质M的印刷面M1喷出油墨的动作、和输送部30将介质M在输送方向F上进行输送的动作。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记录头41,例示了搭载于往复移动的滑架42上并在介质M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移动的同时喷出油墨的串行头型,但也可以为在介质M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延伸并被固定且排列的行式头型。
在引导辊33(输送部30)与卷筒体R(安置部20)之间,设置有固定部件18。固定部件18为用于对去除部60进行固定的部件。
如上文所述,在安置部20上,以可更换的方式装填有介质M的宽度、卷数不同的多个尺寸的卷筒体R。用户对所需的卷筒体R进行操作,并将其装填于安置部20。根据该卷筒体R的操作作业、即作业因素,绒毛或尘土等异物有可能附着于介质M的印刷面M1。而且,由于设置了印刷装置10的环境因素,空气中飘浮的尘土或绒毛等异物有可能附着于介质M的印刷面M1上。
当附着于介质M的印刷面M1上的异物通过例如喷出油墨时的油墨的喷流而被卷起,并附着于记录头41的喷嘴形成面41A上时,易于产生无法从设置于喷嘴形成面41A上的多个喷嘴均匀地喷出油墨的不良现象。详细而言,当喷嘴的一部分被异物堵塞时,从被堵塞的喷嘴中难以喷出油墨,由被堵塞的喷嘴形成的光栅线和由未被堵塞的喷嘴形成的光栅线的对比度不同,从而易于产生印刷不均匀等印刷不良现象。
这样,由于作业因素或环境因素而附着于介质M的印刷面M1上的异物有可能污染记录头41的喷嘴形成面41A,导致印刷不均等印刷不良现象。因此,在印刷装置10中,将去除附着于介质M的印刷面M1上的异物的去除部60设置在安置部20和输送部30之间,附着于介质M的印刷面M1上的异物不会被带入到相对于去除部60而靠输送方向F的下游侧处。
即,去除部60被配置在安置部20和输送部30之间。详细而言,去除部60相对于输送部30而被设置于输送方向F的上游侧,并以与介质M的印刷面M1相接的方式设置。更加详细而言,输送部30具有多个辊31、32、33,去除部60与多个辊31、32、33中位于输送方向F的最上游侧的引导辊33相比,位于靠输送方向F的上游侧。
去除部的概要
图3至图5为图2的由虚线包围的区域A的放大图,且为表示去除部的状态的概要图。详细而言,图3为表示在未输送介质M的情况下的去除部60的状态的概要图。图4为表示在输送介质M的情况下的去除部60的状态的概要图。图5为表示在妨碍介质M的输送的情况下的去除部60的状态的概要图。
并且,在图3中,介质M的输送面H通过单点划线表示。介质M的输送面H为相当于介质M的印刷面M1的假想面。
以下,参照图3至图5,对去除部60的概要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去除部60具有保持部件61和去除部件62。去除部件62为,在印刷面M1穿过设置有去除部60的区域时,通过与印刷面M1相接而去除印刷面M1的异物的部件。而且,保持部件61为对去除部件62进行保持的部件。保持部件61为,通过对例如树脂板进行弯折加工从而形成的部件,经由例如粘合薄片(省略图示)而被固定于固定部件18上。保持部件61具有固定去除部件62的面61A。总结说明,去除部60具有与印刷面M1相接的去除部件62、和对去除部件进行保持的保持部件61。
并且,保持部件61例如既可以为被板金加工的金属板,也可以为树脂的成型件。另外,例如既可以通过粘合剂而将保持部件61固定于固定部件18上,也可以使用螺钉等部件而固定于固定部件18上。
去除部件62为在X轴方向上以介质M的宽度方向为长边方向的长方形状(带状的形状)的部件。去除部件62为,通过局部地粘合纤维而被形成的无纺布。即,去除部件62为纤维的集合体。
详细而言,去除部件62为具有导电性的纤维的集合体。构成去除部件62的纤维包括例如由具有双键和单键交替排列的结构的主链的高分子构成的纤维、例如由聚吡咯类高分子、聚噻吩类高分子、聚苯胺类高分子、聚乙炔类高分子等导电性高分子构成的纤维。
去除部件62取出储蓄于介质M中的电荷(静电),并通过将该电荷向空气中放电,从而对储蓄于介质M中的电荷进行除电。在本实施方式中,去除部件62在未被接地连接的状态下被安装于保持部件61上。
并且,去除部件62也可以为被接地连接的结构,当对去除部件62进行接地连接时,能够提高去除部件62的除电能力。
在异物通过静电力而附着于介质M的印刷面M1上的情况下,当通过去除部件62来对介质M进行除电时,静电力变弱,易于去除附着于介质M的印刷面M1上的异物。因此,通过去除部件62具有导电性,从而去除部60易于去除附着于介质M的印刷面M1上的异物。
去除部件62也可以为不具有导电性的纤维的集合体。例如,构成去除部件62的纤维也可以为聚酯类纤维、聚酰胺类纤维、聚烯烃类纤维等合成纤维、乙酸酯等半合成纤维、铜氨纤维或人造丝等再生纤维、棉等天然纤维等。
去除部件62也可以为具有导电性的纤维和不具有导电性的纤维的集合体。
去除部件62也可以为将纤维缠在一起而形成为布状的毛毡。
去除部件62也可以为通过对纤维进行纺织或编织而形成的布。
去除部件62优选为,由机械强度或刚性优异的纤维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去除部件62的纤维(具有导电性的纤维)具有与例如聚乙烯或尼龙相比较高的杨氏模量(机械强度)。
如图3所示,在去除部件62未与介质M的印刷面M1接触的情况下,去除部件62被配置为,与保持部件61的面61A平行,去除部件62和保持部件61的面61A相对于输送面H而具有相同的斜度。而且,在从X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去除部件62为在与输送面H(输送方向F)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平面,且不具有弯曲的曲面。
并且,在去除部件62未与介质M的印刷面M1接触的情况下,去除部件62只要被配置为与保持部件61的面61A大致平行即可,且也可以并不是完全平行。另外,在从X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去除部件62也可以为具有弯曲的曲面的结构。
如图3所示,将去除部件62和输送面H所构成的角度设为θ,以后,称为去除部件62的配置角度θ。去除部件62的配置角度θ为去除部件62和输送面H所构成的角度,且为去除部件62和输送方向F所构成的角度。去除部件62相对于与输送面H正交的方向而向输送方向F的上游侧倾斜地被配置,去除部件62的配置角度θ为锐角。
去除部件62的顶端62A与输送面H之间的分离距离(与输送面H正交的方向的距离)为D,以后,称为去除部件62的配置尺寸D。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定去除部件62的配置尺寸D,以使去除部件62的顶端62A稳定地与介质M的印刷面M1相接(成为图4所示的状态)。即,调节去除部件62的与X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长度(去除部件62的短边的长度),以使去除部件62的顶端62A稳定地与介质M的印刷面M1相接。
在去除部件62未与介质M的印刷面M1接触的情况下,去除部件62和保持部件61的面61A相对于输送面H而具有相同的斜度,由于输送面H相当于介质M的印刷面M1,因此,保持部件61的面61A相对于与印刷面M1(输送面H)正交的方向而向输送方向F的上游侧倾斜地被配置。
而且,由于去除部件62的配置角度θ为保持部件61的面61A和印刷面M1(输送面H)所构成的角度,因此,通过对保持部件61的面61A和印刷面M1所构成的角度进行调节,从而能够对去除部件62的配置角度θ进行调节。
如图4所示,当介质M从安置部20向输送部30进行输送时,去除部件62与介质M的印刷面M1接触,从介质M向去除部件62作用有输送方向F的力。因此,去除部件62的顶端62A在输送方向F上弯曲,去除部件62的面62B与介质M的印刷面M1相接。
去除部件62的面62B为与附着于介质M的印刷面M1上的异物相接的面。
由于去除部件62为大量的纤维的集合体,因此,去除部件62的面62B具有大量的凹凸。例如,当去除部件62为具有平滑的表面的部件(例如,橡胶板)时,去除部件62的面62B不具有大量的凹凸。
当去除部件62的面62B具有大量的凹凸时,与去除部件62的面62B不具有大量的凹凸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从去除部件62的面62B向介质M的印刷面M1作用的力(摩擦力)。由于从去除部件62的面62B向介质M的印刷面M1作用的力成为去除附着于介质M的印刷面M1上的异物的力,因此,去除部件62易于去除附着于介质M的印刷面M1上的异物。
因此,通过由纤维的集合体构成去除部件62,并在去除部件62的面62B上设置凹凸,从而能够提高去除部件62的异物去除能力。
由于去除部件62为大量的纤维的集合体,因此,能够在内部形成大量的空间(空洞)。当在去除部件62的内部形成空间时,能够将通过去除部件62的面62B而被去除的异物收纳(保持)于该空间内,从而抑制异物的飞散。即,当去除部件62在内部具有空间时,与去除部件62在内部不具有空间的情况相比,能够将更多的异物收纳(保持)于去除部件62的内部,并捕集更多的异物。
因此,通过由纤维的集合体来构成去除部件62,并在去除部件62的内部形成空间,从而能够提高去除部件62的异物捕集能力。
并且,优选为,为了避免去除部件62的异物捕集能力劣化,通过清扫部件(省略图示)而定期地除去被去除部件62捕集的异物。例如,通过代替介质M而输送粘合薄片,从而能够容易地除去被去除部件62捕集的异物。
例如,当由刷子构成去除部件62时,与由纤维的集合体构成去除部件62的情况相比,刷子内部的空间变得过大,难以在刷子的内部捕集(存储)异物。因此,通过去除部件62的面62B而被去除的异物易于穿过刷子的内部,再次附着于介质M的印刷面M1上。
例如,在由橡胶板构成去除部件62的情况下,由于橡胶板在内部未充分设置有对异物进行收纳(保持)的空间,因此,附着于介质M的印刷面M1上的异物有可能飞散(扩散)。而且,当由橡胶板构成去除部件62时,有可能在介质M的印刷面M1上产生褶皱或损伤等不良现象。
并且,由于去除部件62在面62B处与介质M的印刷面M1相接,因此,难以在介质M的印刷面M1上产生褶皱或损伤等不良现象。
并且,由于去除部件62在面62B处与介质M的印刷面M1相接,因此,难以在介质M的印刷面M1上产生褶皱或损伤等不良现象。
这样,当由纤维的集合体来构成去除部件62时,与由刷子或橡胶板来构成去除部件62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去除部件62的异物去除能力及异物捕集能力,而且,难以在介质M的印刷面M1上产生褶皱或损伤等不良现象。
因此,优选为,去除部件62为纤维的集合体。
图5为,以相对于与输送面H正交的方向而向输送方向F的下游侧倾斜的方式将去除部件62固定于保持部件61的面61A上的情况下的示意图。在图5中,去除部件62被固定于保持部件61的面61A上,以使去除部件62的配置角度θ成为钝角。
并且,在图5中,为了易于理解妨碍介质M的输送的状态,去除部件62以未弯曲的状态而被图示。
当介质M被从安置部20向输送部30进行输送,介质M的顶端与去除部件62相接时,从介质M向去除部件62作用有使去除部件62向输送方向F弯曲的力,去除部件62向输送方向F弯曲,且介质M在输送方向F上被输送。另一方面,从去除部件62向介质M作用有对使去除部件62向输送方向F弯曲的力进行抵抗的力。
以后,将从介质M向去除部件62作用的使去除部件62向输送方向F弯曲的力称为输送方向的力J。将对从去除部件62向介质M作用的使去除部件62向输送方向F弯曲的力进行抵抗的力称为阻力K。
阻力K为相对于输送方向的力J的反作用力,并作用于与输送方向F相反的方向,妨碍了介质M的输送。另外,阻力K也作用于在介质M的印刷面M1上附着的异物上,而成为去除异物的力。
如图4所示,在去除部件62相对于与输送面H正交的方向而向输送方向F的上游侧倾斜地被配置的情况下,与去除部件62相对于与输送面H正交的方向而向输送方向F的下游侧倾斜地被配置的情况相比,去除部件62易于向输送方向F弯曲,因此,输送方向的力J(使介质M弯曲的力)变弱,阻力K也变弱。由于阻力K变弱,因此,难以妨碍介质M的输送,介质M被向输送方向F输送。
如图5所示,在去除部件62相对于与输送面H正交的方向而向输送方向F的下游侧倾斜地被配置的情况下,介质M有可能会在与输送方向F交叉的方向上翘曲,而妨碍介质M的输送。
详细而言,在去除部件62相对于与输送面H正交的方向而向输送方向F的下游侧倾斜地被配置的情况下,与去除部件62相对于与输送面H正交的方向而向输送方向F的上游侧倾斜地被配置的情况相比,去除部件62难以向输送方向F弯曲,因此,输送方向的力J变强,阻力K也变强。当阻力K变强时,介质M受到变强的阻力K的影响,易于在与输送方向F交叉的方向上翘曲,有可能妨碍介质M的输送。
因此,为了难以妨碍介质M的输送,优选为,去除部件62相对于与输送面H正交的方向而向输送方向F的上游侧倾斜地被配置。在去除部件62未与介质M的印刷面M1接触的情况下,由于去除部件62相对于输送面H的斜度相当于保持部件61的面61A相对于输送面H的斜度,输送面H相当于介质M的印刷面M1,因此,保持部件61的固定有去除部件62的面61A优选为,相对于与介质M的印刷面M1正交的方向而向输送方向F的上游侧倾斜。
这样,去除部件62的弯曲容易度会影响使去除部件62向输送方向F弯曲的输送方向的力J和相对于输送方向的力J的反作用力即阻力K。即,当去除部件62的配置角度θ变小,去除部件62变得易于弯曲时,使去除部件62弯曲的输送方向的力J和阻力K变弱。当去除部件62的配置角度θ变大,去除部件62变得难以弯曲时,使去除部件62弯曲的输送方向的力J和阻力K变强。因此,阻力K根据去除部件62的配置角度θ而发生变化。
由于阻力K为去除附着于介质M的印刷面M1上的异物的力,因此,为了提高去除部件62的异物去除能力,在未妨碍介质M的输送的范围内,阻力K越强则越是优选。即,为了提高去除部件62的异物去除能力,在未妨碍介质M的输送的范围内,去除部件62的配置角度θ越大则越是优选。
去除部件的配置角度的优选条件
图6为表示去除部件的配置尺寸和异物去除率之间的关系的坐标图。该图的横轴为去除部件62的配置尺寸D,该图的纵轴为异物去除率。在该图中,图示了去除部件62的配置角度θ为30°、45°、60°、70°、80°、90°的情况下的去除部件62的配置尺寸D和异物去除率之间的关系。
异物去除率为,由去除部60从印刷面M1中去除的异物数量相对于由去除部60去除异物前的附着于印刷面M1上的异物数量的比例。
发明人对异物去除率与所印刷的图像的印刷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评价,发现当异物去除率大于80%时,实质上抑制了由异物带来的不良影响(印刷质量的降低),印刷装置10能够稳定地实现供实用的印刷质量。
而且,当由于构成印刷装置10的部件的尺寸公差、组装公差而使去除部件62的配置尺寸D小于X1时,会产生去除部件62的顶端62A未与介质M的印刷面M1接触的情况。在假设去除部件62的顶端62A未与介质M的印刷面M1接触的情况下,去除部件62的异物去除能力会极度降低。因此,优选为,去除部件62的配置尺寸D在X1以上。
另外,当将去除部件62的配置尺寸D的设计值(目标值)设为X2时,通过部件的尺寸公差或组装公差,而将去除部件62的配置尺寸D控制在X1~X3的范围内。由于为了实现印刷装置10的小型化,优选为,去除部件62的配置尺寸D较小,因此,优选为,将去除部件62的配置尺寸D的设计值(目标值)设为X2,以将去除部件62的配置尺寸D控制在X1~X3的范围内。
因此,在去除部件62的配置尺寸D在X1~X3的范围内的情况下,当异物去除率大于80%时,印刷装置10能够稳定地实现可供实用的印刷质量。即,在去除部件62的配置尺寸D处于X1~X3的范围内的情况下,异物去除率大于80%的去除部件62的配置角度θ成为如下的优选条件,即,印刷装置10能够稳定地实现可供实用的印刷质量的优选条件。
以下,参照图6,对去除部件62的配置角度θ的优选条件进行说明。
图6如所示,在去除部件62的配置角度θ为30°的情况下,在去除部件62的配置尺寸D为X1~X3的范围内,异物去除率在大致68%~91%的范围内。详细而言,在去除部件62的配置尺寸D为X1~X2的范围内,异物去除率大于80%,因此,印刷装置10能够实现可用于实用的印刷质量。可是,当去除部件62的配置尺寸D大于X2时,异物去除率慢慢降低,异物去除率小于80%,因此,印刷装置10无法稳定地实现可用于实用的印刷质量。
可以认为,当去除部件62的配置尺寸D大于X2时,即当去除部件62的短边方向的长度变长时,去除部件62变得易于弯曲,阻力K(去除异物的力)变弱,因此,异物去除率降低。
在去除部件62的配置角度θ为45°的情况下,在去除部件62的配置尺寸D为X2~X3的范围内,异物去除率在大致75%~88%的范围内,具有小于能够实现可用于实用的印刷质量的异物去除率(80%)的部分,因此,印刷装置10无法稳定地实现能可用于实用的印刷质量。
如上所述,当去除部件62的配置尺寸D变大时,去除部件62易于弯曲,阻力K(去除异物的力)变弱,因此,在去除部件62的配置角度θ为45°的情况下,产生异物去除率小于80%的部分。
另一方面,当去除部件62的配置尺寸D变大时,去除部件62的面62B与介质M的印刷面M1的接触面积变大,因此,阻力K长时间地从去除部件62的面62B作用于异物上。当阻力K所作用的时间变长时,可以认为,阻力K变弱的影响被抵消,在去除部件62的配置尺寸D为X2~X3的范围内,异物去除率反而变大。
可以认为,在去除部件62的配置角度θ为60°的情况下,由于与去除部件62的配置角度θ为30°或45°的情况相比,阻力K(去除异物的力)变强,因此,异物去除率变大。因此,在去除部件62的配置角度θ为60°的情况下,在去除部件62的配置尺寸D为X1~X3的范围内,由于异物去除率在大致83%~96%的范围内,大于能够实现可用于实用的印刷质量的异物去除率(80%),因此,印刷装置10能够稳定地实现可用于实用的印刷质量。
可以认为,在去除部件62的配置角度θ为70°的情况下,与去除部件62的配置角度θ为30°或45°的情况相比,阻力K(去除异物的力)也变强,因此,异物去除率也会变大。因此,在去除部件62的配置角度θ为70°的情况下,在去除部件62的配置尺寸D为X1~X3的范围内,由于异物去除率在大致83%~92%的范围内,大于能够实现可用于实用的印刷质量的异物去除率(80%),因此,印刷装置10能够稳定地实现可用于实用的印刷质量。
可以认为,在去除部件62的配置角度θ为80°的情况下,与去除部件62的配置角度θ为30°或45°的情况相比,阻力K(去除异物的力)也变强,因此,异物去除率也会变大。因此,在去除部件62的配置角度θ为80°的情况下,在去除部件62的配置尺寸D为X1~X3的范围内,由于异物去除率在大致83%~92%的范围内,大于能够实现可用于实用的印刷质量的异物去除率(80%),因此,印刷装置10能够稳定地实现可用于实用的印刷质量。
可以认为,在去除部件62的配置角度θ在90°的情况下,与去除部件62的配置角度θ为30°或45°的情况相比,阻力K(去除异物的力)也变强,因此,异物去除率也会变大。因此,在去除部件62的配置角度θ为90°的情况下,在去除部件62的配置尺寸D为X1~X3的范围内,由于异物去除率在大致86%~92%的范围内,大于能够实现可用于实用的印刷质量的异物去除率(80%),因此,印刷装置10能够稳定地实现可用于实用的印刷质量。
因此,为了印刷装置10能够稳定地实现可用于实用的印刷质量,优选为,去除部件62的配置角度θ为60°~90°。
在去除部件62未与介质M的印刷面M1接触的情况下,去除部件62的配置角度θ为保持部件61的面61A与印刷面M1所构成的角度,因此,优选为,保持部件61的固定有去除部件62的面61A与介质M的印刷面M1所构成的角度为60°~90°。
并且,安置部20并非本申请中的必须的结构要素。即,本申请所涉及的印刷装置既可以具有安置部20,也可以不具有安置部20。而且,本申请中的介质M既可以为以卷筒状被收卷在卷筒体R上的结构,也可以为单页纸(每一张都被切离的结构)。
符号说明
10…印刷装置;11…脚部;12…壳体部;13…馈送口;14…操作部;15…排出口;18…固定部件;30…输送部;31…驱动辊;32…从动辊;33…引导辊;40…印刷主体部;41…记录头;41A…喷嘴形成面;42…滑架;45…压印板;50…控制部;60…去除部;61…保持部件;62…去除部件;F…输送方向;M…介质;M1…印刷面。

Claims (7)

1.一种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输送部,其在输送方向上输送介质;
印刷部,其在所述介质的印刷面上进行印刷;以及
去除部,其相对于所述输送部而被设置在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并以与所述印刷面相接的方式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去除部具有:
去除部件,其与所述印刷面相接;以及
保持部件,其对所述去除部件进行保持,
所述去除部件为纤维的集合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去除部件具有导电性。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送部具有多个辊,
所述去除部与所述多个辊中的位于所述输送方向的最上游侧的辊相比,位于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安置部,所述安置部能够安装以卷筒状收卷有所述介质的卷筒体,并将所述介质向所述输送部放卷,
所述去除部被配置在所述安置部与所述输送部之间。
6.如权利要求2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部件的固定所述去除部件的面相对于与所述印刷面正交的方向而向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倾斜。
7.如权利要求2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部件的固定所述去除部件的面和所述印刷面所构成的角度为60°以上且90°以下。
CN201780012524.4A 2016-02-23 2017-01-31 印刷装置 Pending CN10869841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31700 2016-02-23
JP2016031700 2016-02-23
PCT/JP2017/003490 WO2017145674A1 (ja) 2016-02-23 2017-01-31 印刷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98415A true CN108698415A (zh) 2018-10-23

Family

ID=596851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12524.4A Pending CN108698415A (zh) 2016-02-23 2017-01-31 印刷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639887B2 (zh)
JP (1) JPWO2017145674A1 (zh)
CN (1) CN108698415A (zh)
BR (1) BR112018017040A2 (zh)
WO (1) WO201714567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7186148A (ja) 2016-04-08 2017-10-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KR102137949B1 (ko) * 2016-07-28 2020-07-28 휴렛-팩커드 디벨롭먼트 컴퍼니, 엘.피. 인쇄 매체 상에 마찰을 초래하기 위한 와이퍼 롤
US11780947B2 (en) * 2017-03-29 2023-10-10 Mitsui Chemicals, Inc. Photocurable composition, denture base, and plate denture
CN113264401B (zh) * 2021-05-31 2022-08-23 韦俊 一种口罩生产机的布料延展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44154U (zh) * 1979-09-12 1981-04-21
JPH0299658U (zh) * 1989-01-24 1990-08-08
JPH03239279A (ja) * 1990-02-16 1991-10-24 Hitachi Koki Co Ltd プリンタの用紙除電装置
CN1264648A (zh) * 1999-02-23 2000-08-30 星精密株式会社 用于打印机的清洁器、清洁系统及清洁方法
JP2002296921A (ja) * 2001-03-30 2002-10-09 Kanegafuchi Chem Ind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CN102177023A (zh) * 2008-10-10 2011-09-07 惠普开发有限公司 自动清理空气惰轮
CN203818765U (zh) * 2014-03-05 2014-09-10 蚌埠天成包装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纸张印刷机的纸张除尘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35950A (ja) 1982-08-23 1984-02-27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インク記録装置
JPS59100737U (ja) * 1982-12-27 1984-07-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複写機等における紙粉除去装置
JPH01286879A (ja) * 1987-12-29 1989-11-17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H0361982A (ja) 1989-07-31 1991-03-18 Mita Ind Co Ltd 紙粉除去装置
JPH10265075A (ja) 1997-03-24 1998-10-0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カード用プリンタ
US7731348B2 (en) * 2005-04-25 2010-06-08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JP2017186148A (ja) * 2016-04-08 2017-10-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JP6740694B2 (ja) * 2016-04-28 2020-08-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44154U (zh) * 1979-09-12 1981-04-21
JPH0299658U (zh) * 1989-01-24 1990-08-08
JPH03239279A (ja) * 1990-02-16 1991-10-24 Hitachi Koki Co Ltd プリンタの用紙除電装置
CN1264648A (zh) * 1999-02-23 2000-08-30 星精密株式会社 用于打印机的清洁器、清洁系统及清洁方法
JP2002296921A (ja) * 2001-03-30 2002-10-09 Kanegafuchi Chem Ind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CN102177023A (zh) * 2008-10-10 2011-09-07 惠普开发有限公司 自动清理空气惰轮
CN203818765U (zh) * 2014-03-05 2014-09-10 蚌埠天成包装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纸张印刷机的纸张除尘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047285A1 (en) 2019-02-14
BR112018017040A2 (pt) 2018-12-26
WO2017145674A1 (ja) 2017-08-31
JPWO2017145674A1 (ja) 2018-12-13
US10639887B2 (en) 2020-05-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98415A (zh) 印刷装置
US8192011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discharging static in a printer
CN103802501A (zh) 输送装置及记录装置
CN105984244B (zh) 输送装置及印刷装置
CN107264074A (zh) 印刷装置
US9844943B2 (en) Wiping mechanism, liquid droplet jetting apparatus, and wiping method
US10059128B2 (en) Printing apparatus
EP3165369B1 (en) Printing apparatus
JP2012187726A (ja) 液体噴射ヘッドモジュール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CN102133817B (zh) 喷液装置
JP5583182B2 (ja) ヘッド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液滴吐出装置
JP7311716B2 (ja) 印刷機械、および少なくとも1つの印刷モジュールの少なくとも1つのノズルバーをクリーニングする方法
JP7299426B2 (ja) 印刷機械、および少なくとも1つの印刷モジュールの少なくとも1つのノズルバーをクリーニングする方法
US20110102507A1 (e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JP5629984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2381057A (zh) 接地结构和记录装置
JP2012086943A (ja) 搬送装置、液体噴射装置及び搬送方法
EP1658980A1 (en) Inkjet Printer
JP2019064060A (ja) 記録装置
CN202428803U (zh) 液滴排出装置
JP2021091513A (ja) カード供給装置
US20160023490A1 (en) Recording apparatus
JP2024021779A (ja)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WO2022138276A1 (ja) ヘッドメンテナンスシステム、印刷システム及びヘッドメンテナンス方法
JP2024021778A (ja)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1023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