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98411A - 热敏转印用的图像数据的制作方法、图像形成方法以及图像显示设备 - Google Patents

热敏转印用的图像数据的制作方法、图像形成方法以及图像显示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698411A
CN108698411A CN201780013001.1A CN201780013001A CN108698411A CN 108698411 A CN108698411 A CN 108698411A CN 201780013001 A CN201780013001 A CN 201780013001A CN 108698411 A CN108698411 A CN 10869841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transfer
image data
grayscale
transfer bel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1300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698411B (zh
Inventor
岸本康
丸龟知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ppan Inc
Original Assignee
Toppan Prin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ppan Prin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ppan Print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6984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984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6984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9841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52Arrangement for printing a discrete number of tones, not covered by group B41J2/205, e.g. applicable to two or more kinds of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40Picture signal circuits
    • H04N1/40087Multi-toning, i.e. converting a continuous-tone signal for reproduction with more than two discrete brightnesses or optical densities, e.g. dots of grey and black inks on white pap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31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B41J2/32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using thermal heads
    • B41J2/32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using thermal heads by selective transfer of ink from ink carrier, e.g. from ink ribbon or shee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26Thermography ; Marking by high energetic means, e.g. laser otherwise than by burning,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used
    • B41M5/382Contact thermal transfer or sublimation process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40Picture signal circuits
    • H04N1/405Halftoning, i.e. converting the picture signal of a continuous-tone original into a corresponding signal showing only two lev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2BOOKBINDING; ALBUMS; FILES; SPECIAL PRINTED MATTER
    • B42DBOOKS; BOOK COVERS; LOOSE LEAVES; PRINTED MATTER CHARACTERISED BY IDENTIFICATION OR SECURITY FEATURES; PRINTED MATTER OF SPECIAL FORMAT OR STY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DEVICES FOR USE THEREWITH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MOVABLE-STRIP WRITING OR READING APPARATUS
    • B42D25/00Information-bearing cards or sheet-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identification or security features; Manufacture thereof
    • B42D25/30Identification or security features, e.g. for preventing forgery
    • B42D25/328Diffraction gratings; Hologra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2BOOKBINDING; ALBUMS; FILES; SPECIAL PRINTED MATTER
    • B42DBOOKS; BOOK COVERS; LOOSE LEAVES; PRINTED MATTER CHARACTERISED BY IDENTIFICATION OR SECURITY FEATURES; PRINTED MATTER OF SPECIAL FORMAT OR STY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DEVICES FOR USE THEREWITH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MOVABLE-STRIP WRITING OR READING APPARATUS
    • B42D25/00Information-bearing cards or sheet-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identification or security features; Manufacture thereof
    • B42D25/40Manufactur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iscrete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nic Switches (AREA)
  • Thermal Transfer Or Thermal Recording In General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lor, Gradation (AREA)
  • Facsimile Image Signal Circuits (AREA)
  • Credit Card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热敏转印用的图像数据,用于将在转印带形成的转印材料层的一部分转印于中间转印带的图像接收层而在中间转印带形成多个图像单元。热敏转印用的图像数据的制作方法包含如下步骤:根据规定的阈值而将多灰阶的输入图像变换为与输入图像相比灰阶数少的多灰阶的图像;以及针对图像的各灰阶值而进行高频振动处理。

Description

热敏转印用的图像数据的制作方法、图像形成方法以及图像 显示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技术涉及在制造对利用转印带形成的个人认证介质的图像进行显示的图像显示设备时所采用的热敏转印用的图像数据的制作方法、图像形成方法、以及图像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作为个人认证介质的一个例子的护照,具有对持有者的脸部图像进行显示的持有者显示部。脸部照片之类的基于图像打印纸的脸部图像的显示有可能因脸部照片的替换而被篡改,因此近年来对于持有者显示部的形成而采取了如下方法,即,使得脸部图像的信息实现数字化,在册子上使该信息再现。
并且,在简单的脸部图像的数字打印的基础上,对于持有者的脸部图像利用其他图像再现方法,还采用在纸面使其再现并固定的方式。对于这种图像再现方法,例如已知利用荧光墨水对脸部图像进行再现的方法、利用含有无色或淡色的荧光染料和有色颜料的墨水对脸部图像进行再现的方法、以及利用珠光墨颜料对脸部图像进行再现的方法等(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3)。
然而,即使是通过上述图像再现方法而再现的脸部图像,脸部图像所具有的视觉效果也较为简单,因此容易伪造、篡改,难以通过目视的方式判别脸部图像的真伪。
因此,提出了如下方案,即,将包含在转印带形成的衍射光栅在内的转印层的一部分转印于中间转印带的图像接收层,在中间转印带形成多个图像单元,由此制造容易通过目视而判别图像的真伪的图像显示设备(例如,参照专利文献4)。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14186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2-22674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3-170685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许第563737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上述图像显示设备中,灰阶的再现性在通过转印而形成的图像中较差,将多灰阶的输入图像从作为比输入图像的灰阶数小的灰阶数的3灰阶变换为4灰阶左右的图像而进行显示。因此,在输入图像中的灰阶值连续变化的部分,灰阶值变得不连续而导致灰阶的再现性降低。
本公开的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热敏转印用的图像数据的制作方法、图像形成方法以及图像显示设备,在利用转印带形成的图像显示设备中,即使在输入图像中的灰阶值连续变化的部分,也能抑制在通过转印而形成的图像中灰阶的再现性降低的情况,由此能够表现出灰阶值的连续的变化。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公开的技术以下述方式构成。
第1方式是热敏转印用的图像数据的制作方法,该热敏转印用的图像数据用于将在转印带形成的转印材料层的一部分转印于中间转印带的图像接收层而形成多个图像单元,所述制作方法包含如下步骤:根据规定的阈值而将多灰阶的输入图像变换为与所述输入图像相比灰阶数少的多灰阶的图像;以及针对所述图像的各灰阶值而进行高频振动处理。
然后,在第2方式中,优选地,在进行所述高频振动处理之前,还包含如下步骤:将所述输入图像分割为交织的多个区域;以及对所述多个区域中彼此相邻的区域的图像设置灰阶差。
在第3方式中,优选地,分割为所述多个区域的步骤还包含将所述输入图像分割为条带状的步骤。
在第4方式中,优选地,设置所述灰阶差的步骤包含如下步骤:将所述输入图像的灰阶划分为低灰阶范围、中间灰阶范围以及高灰阶范围;在所述低灰阶范围,所述灰阶值越低则将所述灰阶差设为越大;在所述高灰阶范围,所述灰阶值越大则将所述灰阶差设为越大;以及在所述中间灰阶范围,将所述灰阶差设为小于在所述低灰阶范围以及所述高灰阶范围所设定的灰阶差。
在第5方式中,优选地,还包含如下步骤,即,将设置所述灰阶差的区域仅限定为所述灰阶值连续变化的区域。
第6方式是如下图像形成方法,即,使用通过上述热敏转印用的图像数据的制作方法而制成的图像数据,将在所述转印带形成的转印材料层的一部分转印于图像显示设备的图像接收层,利用由转印的转印材料层构成的多个图像单元而形成图像。
第7方式是如下图像形成方法,即,使用通过上述热敏转印用的图像数据的制作方法而制成的图像数据,将在所述转印带形成的转印材料层的一部分转印于中间转印带的图像接收层,利用由转印的转印材料层构成的多个图像单元而形成图像。
在第8方式中,优选地,形成于所述转印带的所述转印材料层具有凸版构造。
第9方式是通过上述图像形成方法而形成的图像显示设备。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技术,在制作构成图像单元的热敏转印用的图像数据时,即使在输入图像中的灰阶值连续变化的部分,也抑制在通过转印而形成的图像中灰阶的再现性的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概略地表示一个实施方式的转印带的一个例子的剖面图。
图2是概略地表示中间转印带的一个例子的剖面图。
图3是概略地表示将转印材料层转印于中间转印带的一个例子的剖面图。
图4是概略地表示将中间转印带转印于个人认证介质的一个例子的剖面图。
图5是通过脸部图像而示意性地表示彩色图像的颜色分解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6是概略地表示将输入图像分解为多个区域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
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根据输入图像的灰阶值而计算出的灰阶值的示意图。
图8是一个实施方式的变换处理的流程图。
图9是一个实施方式的系统图。
图10A是表示利用采用其他方式的热敏转印用的图像数据的制作方法制成的热敏转印用的图像数据而形成的图像的灰阶表现的图。
图10B是表示利用采用一个实施方式的热敏转印用的图像数据的制作方法制成的热敏转印用的图像数据而形成的图像的灰阶表现的图。
图11是表示转印带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结构图。
图12是概略地表示打印机的一个例子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12对本公开的技术的热敏转印用的图像数据的制作方法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概略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转印带的一个例子的剖面图。
图1所示的转印带101包含基材11、以及由剥离层12支撑为能够剥离的转印材料层102。
基材11例如为树脂薄膜或者树脂片材。基材11例如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三乙酰纤维素、聚碳酸酯、聚酰亚胺等耐热性优异的材料构成。可以在基材11的对转印材料层102进行支撑的主面设置例如含有氟树脂或者硅树脂的脱模层。优选基材11的厚度大于或等于5μm且小于或等于25μm。
转印材料层102包含剥离层12、凸版构造形成层13、反射层14以及粘接层15。
剥离层12形成于基材11上。剥离层12发挥使转印材料层102从基材11的剥离稳定化、且促进粘接层15相对于图像接收层的粘接的作用。剥离层12具有透光性,典型地为透明的结构。对于剥离层12的材料例如能够采用丙烯酸系树脂、聚酯系树脂、纤维素系树脂、环氧树脂等热可塑性树脂。另外,上述剥离层12中可以含有颗粒。作为剥离层12中的颗粒,可以采用无机颗粒、聚合物颗粒。作为无机颗粒,可以采用二氧化硅、氧化铝。作为聚合物颗粒,可以采用PTFE树脂的颗粒、丙烯酸树脂的颗粒。优选剥离层12的厚度大于或等于0.5μm且小于或等于2μm。另外,可以省略剥离层12。
凸版构造形成层13形成于剥离层12上。优选凸版构造形成层13作为凸版构造而具有使光发生衍射的功能。作为使光发生衍射的凸版构造,能举出全息图以及衍射光栅元件。这里,凸版构造形成层13是凸版构造设置于表面的透明层。作为透明层的材料,可以使用光固化性树脂、热固化性树脂以及热可塑性树脂等树脂。此外,凸版构造形成层13可以是体积全息图。优选凸版构造形成层13的厚度大于或等于0.5μm且小于或等于3μm。
反射层14形成于凸版构造形成层13上。可以省略反射层14,但通过设置反射层14提高衍射构造所显示的图像的目视确认性。优选反射层14的厚度大于或等于10nm且小于或等于60nm。
作为反射层14,例如可以使用透明反射层或者不透明的金属反射层。例如可以通过真空蒸镀、溅射等真空成膜法而形成反射层14。
作为透明反射层,例如可以使用由折射率与凸版构造形成层13的折射率不同的透明材料构成的层。由透明材料构成的透明反射层可以具有单层构造,也可以具有多层构造。在透明反射层具有多层构造的情况下,可以将透明反射层设计为,反复产生反射以及干涉。作为用于形成这种透明反射层的透明材料,可以使用透明电介质。作为透明电介质,可以采用无机物的透明电介质、有机物的透明电介质。作为有机物的透明电介质,可以采用三聚氰胺树脂、氟树脂、聚苯乙烯树脂、丙烯酸树脂、以及它们的共聚物。作为无机物的透明电介质,可以采用金属化合物。作为金属化合物的透明电介质,可以使用硫化锌、氧化铝、二氧化钛等。
或者,作为透明反射层,可以使用厚度小于20nm的金属层。作为金属层的材料,例如可以使用铬、镍、铝、铁、钛、银、金以及铜等金属单体或者它们的合金。
作为不透明的金属反射层,除了比透明反射层更厚以外,可以使用与能够用于透明反射层的金属层相同的金属层。
粘接层15形成于反射层14上。粘接层15例如由透明树脂构成。作为透明树脂,例如可以使用热可塑性树脂、热固化性树脂。例如,作为透明树脂,可以使用丙烯酸树脂、聚酯树脂、氯化乙烯-醋酸乙酯共聚物、或者聚酰胺酰亚胺树脂等。另外,上述透明树脂中可以含有颗粒。作为透明树脂中的颗粒,可以采用无机颗粒、聚合物颗粒。作为无机颗粒,可以采用硅、铝。作为聚合物颗粒,可以采用PTFE树脂的颗粒、丙烯酸树脂的颗粒。优选粘接层15的厚度大于或等于1μm且小于或等于5μm。
在基材11的与形成有转印材料层102的面相反的面形成有背涂层16。背涂层16以在对转印带101进行热转印时能够利用作为图像转印头的热敏头进行转印带101的加热转印的方式设置于转印带101。另外,为了提高相对于热敏头的贴合性、改善光滑度、且使导热性变得良好,将背涂层16设置于转印带101。对于背涂层16的材料,例如采用硅丙烯酸酯等。优选背涂层16的厚度大于或等于0.1μm且小于或等于1μm。也可以省略背涂层16。
图2是概略地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中间转印带的一个例子的剖面图。
图2所示的中间转印带201包含基材21、以及由剥离保护层22支撑为能够剥离的图像接收层23。基材21例如是树脂薄膜或者树脂片材。基材21例如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三乙酰纤维素、聚碳酸酯、聚酰亚胺等耐热性优异的材料构成。在基材21的对图像接收层23进行支撑的主面可以设置例如包含氟树脂或者硅树脂的脱模层。优选基材21的厚度大于或等于10μm且小于或等于50μm。
另外,还可以利用热敏头将转印材料层102转印于卡片、纸基材而形成图像。此时,卡片、纸基材可以包含图像接收层23。
卡片可以采用塑料、纸、塑料的复合材料,纸基材可以采用绵纸、涂布纸。对于该塑料,可以采用氯化乙烯、PET、聚碳酸酯。优选卡片的厚度大于或等于0.2mm且小于或等于1mm。优选纸基材的厚度大于或等于0.2mm且小于或等于11mm,优选转印材料层102的厚度大于或等于2μm且小于或等于10μm。
剥离保护层22发挥使得图像接收层23从基材21的剥离实现稳定化、且促进图像接收层23的表面的耐性、即提高耐性的保护层的作用。剥离保护层22具有透光性,典型地为透明的结构。对于剥离保护层22的材料,例如可以单独采用丙烯酸系树脂、聚酯系树脂、聚氨酯树脂、纤维素系树脂、三聚氰胺树脂、聚酰亚胺树脂等各种树脂。或者,对于剥离保护层22的材料,可以采用将上述树脂中的多种树脂混合后的混合物。优选剥离保护层22的厚度大于或等于0.5μm且小于或等于5μm。
另外,可以对剥离保护层22添加各种蜡类、颗粒、低分子物质。作为颗粒,可以采用由氟系或硅系等的树脂构成的颗粒。
图像接收层23由与图1所示的转印带101的粘接层15的贴合性良好的材料构成。优选图像接收层23的厚度大于或等于1μm且小于或等于10μm。
使转印带101的粘接层15、和中间转印带201的图像接收层23贴合,利用作为经由转印带101的背涂层16而形成图像单元的转印头的热敏头对转印材料层102进行加热,将转印材料层102向图像接收层23转印。
图3是概略地表示通过将转印材料层从转印带转印于图2所示的中间转印带而获得的打印后中间转印带301的一个例子的剖面图。图3示出了将转印带101的转印材料层102的一部分转印于中间转印带201的图像接收层23的表面的状态。转印后的多层转印材料层202的集合体在图像接收层23的表面形成为图像。即,转印于中间转印带201的各转印材料层202是图像单元的一个例子。
从观察面观察通过利用热敏头的热转印而转印的转印材料层202的图像单元的形状,典型地为圆点形状或圆点连接而成的细长的形状。换言之,在打印后中间转印带301上,与形成有转印材料层202的面相对的平面图中的各转印材料层202的形状具有圆点形状或者圆点连接而成的细长的形状。上述多个图像单元位于虚拟的平面栅格的正方栅格、或者三角栅格以及矩形栅格等的栅格点上。
这里,优选图像单元的最小中心间距例如大于或等于0.085mm且小于或等于0.169mm,换言之,大于或等于约150dpi且小于或等于约300dpi。如果该尺寸增大,则难以对高精细的图像进行显示。相反,如果该尺寸减小,则图案形状的再现性降低。
此外,热敏头的发热体的大小范围也存有极限,因此通常的热敏头的分辨率大于或等于0.011mm且小于或等于0.021mm,其分辨率大于或等于约1200dpi且小于或等于2400dpi。另外,为了在具有凸版构造形成层13的转印带101进行转印,需要与在通常的色带进行转印时相比而更大的能量,因此热敏头的尺寸为0.042mm左右,分辨率约为600dpi。而且,如果是转印材料层202的图案的分辨率小于热敏头的分辨率的结构,则容易在彼此相邻的转印材料层202形成规定的间隔。
图4是概略地表示将图3所示的打印后中间转印带301转印于作为图像显示设备的个人认证介质的一个例子的剖面图。使图3所示的打印后中间转印带301的图像接收层23与个人认证介质401的被转印体41贴合,对打印后中间转印带301以及个人认证介质401进行加热及加压,将转印材料层202、图像接收层23、以及剥离保护层22热转印于被转印体41。然后,使打印后中间转印带301的基材21从个人认证介质401剥离。
下面,对利用转印带制造图像显示设备时的图像数据的制作方法进行说明。在个人认证介质401的制造中,例如,首先利用拍摄装置对人物的脸部进行拍摄。或者,从打印图像读取脸部图像。由此,作为电子信息而获得图像信息。根据需要而对该脸部图像进行图像处理。
图5是概略地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的颜色分解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
进行颜色分解而从利用拍摄装置获得的彩色图像51分解出R、G、B的光的三原色,制成R图像52、G图像53、B图像54这3幅图像的数据。
这里,在通常使用的JPEG文件中以各色8位(256)的灰阶对彩色图像51进行表现,因此以256灰阶对R图像52、G图像53、B图像54的图像数据进行表现。
在由转印带和热敏头构成的图像显示设备、特别是利用在转印材料层上具有凸版构造的转印带而制造的图像显示设备的情况下,能够表现的灰阶数受到限制,即使根据该256灰阶的数据值而对热敏头进行调整并转印,也难以实现自然的灰阶表现。换言之,难以通过使用转印带、且直接对热敏头进行调整而形成的图像显示设备对与彩色图像51的图像数据的灰阶数等同的灰阶数进行表现。可以根据热敏头的热量而对热敏头进行调制。可以根据对热敏头施加的电力而对热敏头的热量进行调制。
因此,变换为从彩色图像51的灰阶数减去灰阶数的图像,换言之变换为灰阶数较低的图像,因此以针对各颜色、各灰阶值设定的阈值而对输入图像进行分解,针对各灰阶值而对图像实施2值化。而且,在2值化后进行高频振动处理。通过高频振动处理,即使是较低灰阶的图像,也能够对输入图像的灰阶进行模拟表现。在高频振动处理之后,通过将多个灰阶值变换为各灰阶值而能够获得作为转印用的数据的热敏转印用的R图像数据55、热敏转印用的G图像数据56、热敏转印用的B图像数据57。
例如,将彩色图像51的输入图像数据的灰阶数从256灰阶变换为较低灰阶的输出灰阶的4灰阶。这样,变换为具有与输入图像数据相比而灰阶数更少的多个灰阶值的多灰阶的图像数据。
此时,利用针对各颜色的图像数据55、56、57的灰阶值设定的阈值而将各图像数据的灰阶变换为基于输出灰阶值的灰阶。而且,对于图像数据的各像素,针对各灰阶而实施2值化。更详细而言,例如在输出灰阶为4灰阶的情况下,在针对0灰阶至3灰阶的各灰阶在各像素中是否存在具有该灰阶值的像素实施2值化之后,对2值化后的数据进行高频振动处理而生成输出的数据。基于输入图像的灰阶值和输出灰阶值而进行高频振动处理。而且,通过对高频振动处理后的所有灰阶的数据进行合成而生成各颜色的图像数据55、56、57。
高频振动处理是基本上根据圆点的密度而对灰阶进行模拟表现的方法,通过有目的地施加一定概率的噪声而使得阈值处理后的误差扩散的方法。高频振动处理中存在根据预先定义的高频振动行列而进行处理的组织高频振动法、以及围绕误差而进行扩散处理的误差扩散法。
根据通过如上方法而变换后的数据,即使是具有利用在转印材料层上具有凸版构造的转印带和热敏头而形成的图像的图像显示设备,也能够模拟实现较高灰阶的表现。
然而,在灰阶值在图像中连续地变化的渐变区域,即使通过该方法进行数据的变换,也会不连续地看到灰阶。渐变区域是在构成图像的多个像素中,各像素的灰阶值按照像素的排列顺序而连续地变化的区域。此外,在灰阶值连续地变化的渐变区域,彼此相邻的像素间的灰阶值的变化量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3,在多个像素中,按照像素的排列顺序,灰阶值以连续增大或者连续减小的方式变化。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多灰阶的输入图像分割为条带状的多个区域,并且,通过置换量而对相邻的区域的各灰阶的图像设置灰阶差。然后,变换为比输入图像的灰阶数少的输出灰阶的多幅图像。而且,以针对各灰阶值设定的阈值而将输入图像分解,针对各灰阶值实施2值化,成为各灰阶的图像。然后,针对各灰阶的图像而进行高频振动处理。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进行使得各图像数据55、56、57的灰阶数小于彩色图像51的灰阶数的处理之前,对输入图像数据进行交织。在交织的图像中,如图6所示交替地配置具有高于输入图像的灰阶值的灰阶值的图像、以及具有低于输入图像的灰阶值的灰阶值的图像。
图6是概略地表示将本实施方式中的输入图像分解为多个区域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
在灰阶值连续地逐渐变化的渐变区域61,灰阶值在条带状的区域62、区域63、区域64、区域65、区域66、区域67呈阶梯式地变化。换言之,在将渐变区域61分割为多个区域时,分割为具有沿1个方向延伸的线状的多个区域62~67。由此,以使得渐变区域61具有条带状的方式对渐变区域61进行分割。
这里,使区域62的线状的范围扩张至区域63的部分而形成区域620,将该区域620分割为区域62a以及区域62b这2个区域,设置灰阶差并交替地配置这2个区域。此时,如下面说明,在2个区域使用作为用于产生灰阶差的灰阶值的置换量,在区域62a与区域62b之间形成灰阶差。更详细而言,将在对区域62设定的灰阶值的基础上加上置换量所得的值设定为区域62a的灰阶值,将从对区域62设定的灰阶值减去置换量所得的值设定为区域62b的灰阶值。由此,在2个区域间产生灰阶差。
并且,使区域64的线状的范围扩张至区域65的部分而形成区域640,将该区域640分割为区域64a、区域64b这2个区域,设置灰阶差而配置这2个区域。
同样地,使区域66的线状的范围扩张至区域67的部分而形成区域660,将该区域660分割为区域66a、区域66b这2个区域,设置灰阶差而配置这2个区域。
此外,在构成区域640的2个区域间、以及构成区域660的2个区域间形成灰阶差时,也通过与在区域620中且在区域62a与区域62b之间形成灰阶差时相同的方法形成灰阶差。
如上,通过再次构成图像数据,从而关于该渐变区域61,由交织有条带状的多个区域的信息构成,分辨率会变为一半。即,关于与扩张的区域620、640、660重叠的区域63、65、区域67的各区域,因对与该区域相关的信息进行间隔剔除而在再次构成后的数据中不包含这些区域,因此再次构成后的数据相对于再次构成前的数据的分辨率变为1/2。
为了弥补该分辨率的降低,还可以通过反映为灰阶图像而将进行间隔剔除而残留的数据模拟设为超分辨率。作为这一个实施方式,即使利用间隔剔除而残留的数据也能进行同上所述的处理,能够将以像素单位对进行间隔剔除而获得的灰阶图像、以及通过间隔剔除所残留的图像而获得的图像进行平均化所得的图像用作灰阶图像。
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根据输入图像的灰阶而计算出的灰阶的示意图。
曲线图71是确定根据输入图像的灰阶值而设定的灰阶差的置换量的曲线图。在曲线图71中,横轴示出了作为原始的灰阶值的0至255,纵轴示出了与输入图像的灰阶值相应地设定的置换量。
以如下方式进行设定,即,在输入图像的灰阶值中,在作为灰阶值从0至75的范围的低灰阶范围,灰阶越低则置换量越大,在作为灰阶值从75至180的范围的中间灰阶范围,置换量设为0,在作为灰阶值从180至255的范围的高灰阶范围,灰阶越高则置换量越大。即,在确定置换量时,输入图像的灰阶分为低灰阶范围、中间灰阶范围以及高灰阶范围这3个范围。而且,在低灰阶范围,灰阶值越低,彼此相邻的2个区域间的灰阶差越大,在高灰阶范围,灰阶值越高,彼此相邻的2个区域间的灰阶差越大。另外,在中间灰阶范围,使得灰阶差小于在低灰阶范围以及高灰阶范围设定的灰阶值。
对于具有凸版构造的转印带而言,低灰阶和高灰阶的灰阶性较差,因此对各灰阶范围的置换量进行这种设定。
例如,在图6所示的区域62的灰阶值为60的情况下,根据曲线图71,灰阶值为60时的置换量为5。
另外,在区域620所包含的区域62a以及区域62b中,将区域62a的灰阶值设为D1,将区域62b的灰阶值设为D2。如上所述,上述区域的置换量为5,因此设定为D1=60+5=65、D2=60-5=55。
这里,在置换后的灰阶值小于或等于0的情况下、大于或等于256的情况下,分别将灰阶值置换为0、255。此外,在输入图像的灰阶值包含于中间灰阶范围时,置换量为0,因此不会在彼此相邻的2个区域间产生灰阶差。
如果在所有区域进行如上处理,则分辨率降低,另外,在灰阶差相对于原始值较大的区域输出的灰阶差会变得更大,因此对于进行区域分割并设置灰阶差的区域,还能够从输入图像提取渐变区域而进行处理,以使得限定于灰阶连续地变化的渐变区域而进行。
利用这样设定有灰阶差的图像,变换为小于输入图像的灰阶数的多个灰阶数的图像,以针对各灰阶值设定的阈值对图像进行分解,针对各灰阶值通过高频振动处理而实施2值化,从而能够使观察者观察到即使在出现渐变的区域灰阶也连续且自然地变化。
图8中示出了从输入图像变换处理为热敏转印用的图像数据的流程。下面,参照作为变换处理的流程图的图8和作为系统结构图的图9进行说明。此外,图8所示的各种处理是在下面说明的图像变换部中进行的处理。
如图9所示,在用于制作热敏转印用的图像数据的系统S中,将输入图像、即输入图像数据从RGB数据输入部S1输出至输入图像存储装置S2并存储于输入图像存储装置S2。将输入图像从输入图像存储装置S2输入至图像变换部72。在图像变换部72,对输入图像进行图8所示的RGB颜色分解处理701而分解为RGB的各颜色的图像数据。
然后,通过区域分割处理以及灰阶差设定处理702而将RGB的各色的图像数据分割为多个区域、且对彼此相邻的区域的像素间设置灰阶差。
然后,通过灰阶数降低处理703并利用针对各脸部图像数据的灰阶值预先设定的阈值,将RGB的各颜色的图像数据变换为小于输入图像的灰阶数的灰阶。
然后,通过灰阶分解处理以及高频振动处理704并根据各灰阶值而对RGB的各颜色的图像数据进行分解、且进行高频振动处理。
然后,针对RGB的各颜色的图像数据,通过灰阶再设定处理705而将2值化后的各灰阶值分别设定为预先设定的灰阶值。
然后,通过热敏转印用的图像数据合成处理706而将RGB的各颜色的图像数据合成为热敏转印用的图像数据并存储于热敏转印用的图像数据存储装置S3。最后,将存储于热敏转印用的图像数据存储装置S3的热敏转印用的图像数据从热敏转印用的图像数据输出部S4输出至转印装置T。
图10A是表示利用通过采用其他方式的变换方法制成的热敏转印用的图像数据而形成的图像的示意图,图10B是表示利用通过本实施方式的变换方法制成的热敏转印用的图像数据而形成的图像的示意图。
如图10A所示,制作从纸面的左上方朝右下方向而灰阶值连续地逐渐变化的256灰阶的图像文件、即图像数据。以针对各灰阶值设定的阈值将该图像分解为输出灰阶,针对各灰阶值通过高频振动处理而实施2值化,由此将图像数据变换为热敏转印用的图像数据,基于该热敏转印用的图像数据而制成的图像是图像73。
然后,如图10B所示,利用相同的图像文件、即图像数据,并利用通过该实施方式的变换方法制成的热敏转印用的图像数据而形成的图像是图像74。即,将256灰阶的输入图像分割为多个区域,对彼此相邻的区域的图像设置灰阶差。然后,以针对各灰阶设定的阈值分解为4灰阶、且针对各灰阶值通过高频振动处理而实施2值化,由此将图像数据变换为热敏转印用的图像数据,基于该热敏转印用的图像数据而制成的图像是图像74。
在图像73中,能够确认从纸面的左上方朝右下方向变化的阶梯状的斜线,但该斜线在图像74中变淡,渐变的表现性提高。换言之,在图像73中,在图像73中的灰阶值变化的部位,能够确认从纸面的左上方朝向右下方延伸的直线,另一方面,在图像74中,几乎无法确认到这种直线。
如以上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热敏转印用的图像数据的制作方法,将在转印带形成的转印材料层的一部分转印于中间转印带的图像接收层,由此,在利用形成于中间转印带的多个图像单元制造图像显示设备时,能够获得下面的效果。即,在制作用于构成图像单元的热敏转印用的图像数据时,即使在输入图像中的灰阶值连续地变化的部分,也能够制作不会使灰阶的再现性降低的热敏转印用的图像数据。换言之,能够抑制图像数据的灰阶的再现性在利用热敏转印用的图像数据制作的图像显示设备中降低。
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作为热敏转印用的图像数据的制作方法,对将输入图像分割为交织的多个区域、以及在多个区域对彼此相邻的区域的图像设置灰阶差的方法进行了说明。并不局限于此,即使是不包含这2种处理的热敏转印用的图像数据的制作方法,根据包含将输入图像变换为灰阶数较低的多灰阶的图像、以及在变换后的图像中针对各灰阶值而进行高频振动处理的方法,也能够获得下面的效果。即,与简单地将输入图像变换为灰阶数较低的多灰阶的图像的方法相比,能够制作输入图像所具有的灰阶的再现性不会降低的热敏转印用的图像数据。
下面,对利用通过上述的热敏转印用的图像数据的制作方法而制成的热敏转印用的图像数据的图像显示设备的制作方法进行说明。
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转印带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结构图。转印带801形成为与图1所示的转印带101相同的层式结构、且卷绕成卷状。转印带801在长度方向上分割为多个区域,位于各区域的衍射构造的结构互不相同。换言之,在转印带801所包含的多个区域中包含位于各区域的衍射构造互不相同的区域。
即,在转印带801所包含的多个区域中包含R区域81、G区域82、B区域83,各区域在长度方向上按照记载的顺序而反复排列。如果在R区域81、G区域82、B区域83的区域分别在最佳的观察位置进行观察,则位于各区域的凸版构造的空间频率发生变化,以便能够观察到R、G、B的各颜色的衍射光。即,在R区域81、G区域82、以及B区域83,位于各区域的凸版构造的空间频率互不相同。
定位标记84是为了在利用各区域进行打印时使各区域的位置与对转印对象进行转印的转印位置一致而设置的。这里,定位标记84是通过凸版构造而向特定方向射出衍射光的标记。通过利用光源和光传感器的组合而读取来自定位标记84的衍射光,基于读取到的衍射光而进行定位。
然后,形成为与图2所示的中间转印带201相同的层式结构,并且准备卷绕成卷状的中间转印带。而且,使转印带801的粘接层和中间转印带的图像接收层贴合,利用热敏头从转印带801的背涂层对转印带801进行加热,通过将转印材料层向图像接收层转印而形成图像。根据图像数据的灰阶值而对热敏头进行调整,对各图像单元进行转印而将转印材料层向图像接收层转印,由此能够形成图像。能够根据热敏头的热量而对热敏头进行调制。能够通过对热敏头施加的电控制而对热敏头的热量进行调制。为了对电力进行调制,可以采用对其电压进行控制、对电流值进行控制、将电力作为脉冲并以该脉冲的ON幅度和OFF幅度的比率进行控制的任意方法、或者上述方法的组合方法。
对于向热敏头施加的电力值,可以采用与图像数据的灰阶值对应地预设置的值。对于预设置的值,可以设为与转印的各图像数据的灰阶值对应的值。另外,预设置的值还可以与转印的图像数据的灰阶值、以及此前转印的图像数据的灰阶值对应。作为与转印的图像数据的灰阶的值、以及此前转印的图像数据的灰阶值对应地预设置的值,可以设为相应于转印的图像数据的灰阶值、和此前转印的图像数据的灰阶值的差而过激励(over drive)的值。用于转印的灰阶变为比原图像小的灰阶数,因此还能够减少该预设置的值的数量。
为了将转印材料层向图像接收层转印而形成彩色的图像,在中间转印带的同一部位使R、G、B的三原色的数据重叠而进行转印。换言之,在形成彩色的图像时,能够利用与R、G、以及B分别相关的热敏转印用的图像数据而将彩色图像的图像单元转印于中间转印带中用于形成彩色的图像的1个区域。
在利用热敏头进行转印而形成图像时所使用的热敏转印用的图像数据,是图5所示的热敏转印用的R图像数据55、热敏转印用的G图像数据56、热敏转印用的B图像数据57的数据。在根据热敏转印用的R图像数据55而利用热敏头进行转印的情况下,利用转印带801的R区域81并利用热敏头而转印于中间转印带,在根据热敏转印用的G图像数据56而利用热敏头进行转印的情况下,利用转印带801的G区域82并利用热敏头而进行转印,在根据热敏转印用的B图像数据57而利用热敏头进行转印的情况下,利用B区域83并利用热敏头进行转印。如果观察这样利用热敏头转印的中间转印带,则能够观察到彩色的脸部图像。
然后,使中间转印带的图像接收层与个人认证介质的被转印体贴合,对中间转印带进行加热以及加压,将转印于中间转印带的转印材料层、图像接收层以及剥离保护层热转印于被转印体。然后,使中间转印带的基材从个人认证介质剥离。
根据以上说明的方法,将在转印带形成的转印材料层的一部分转印于中间转印带的图像接收层,由此,在利用形成于中间转印带的多个图像单元制造图像显示设备时,能够获得下面的效果。即,即使在输入图像中的灰阶值连续变化的部分,也能够制作灰阶的再现性不会降低的热敏转印用的图像数据,进而能够制作个人认证介质等的图像显示设备。
此外,转印材料层的被转印的对象并不局限于中间转印带的图像接收层,例如也可以是个人认证介质等之类的图像显示设备所具有的图像接收层。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获得与在中间转印带形成多个图像单元的情况等同的效果。
图12是概略地表示该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一个例子的概略图。
图12所示的打印机901是能够将由凸版构造构成的个别信息图像打印于护照用的册子的打印机。
利用册子插入单元902插入于打印机901内的护照用的册子与通过引物绕出903和引物卷取906而输送的引物带贴合。而且,利用引物转印头904和引物按压辊905而将引物带的引物层转印于册子的被转印面。
这里使用的引物带是为了提高在册子的被转印面和中间转印的转印材料层的贴合性较差的情况下在被转印面对转印材料层进行转印的位置的粘接力,而将引物层转印于册子的色带。引物带由卷状的基材、和可剥离地支撑于基材的引物层构成,引物层的材料为感热粘接剂。
然后,中央单元利用转印带绕出907和转印带卷取909而对转印带进行输送,使从中间转印带绕出911输送的中间转印带与转印带贴合。而且,中央单元利用由热敏头构成的图像转印头908和图像按压辊910而将图像从转印带向中间转印带转印。
能够同时进行该转印带中所包含的图像的转印工序、以及上述的引物层的转印工序。因此,在册子的投入的同时向其他册子进行图像的打印,由此能够缩短至进入下一工序的时间,进而能够缩短总的印刷时间,换言之,能够缩短为了对多个册子进行打印所需的总时间。
然后,利用中间转印带卷取912而对转印有图像的中间转印带进行卷取,利用输送机对转印有引物层的册子进行输送,对中间转印带的图像位置和册子的转印位置进行调整而使它们贴合。并且,贴合的中间转印带和册子从热转印单元913通过而受到加热以及加压,将转印于中间转印带的转印材料层、图像接收层、以及剥离保护层热转印于册子。而且,通过中间转印带卷取912而使中间转印带的基材剥离,册子的最表面成为剥离保护层。
利用册子排出单元914将打印完毕的护照用的册子从打印机901排出,从而完成具有图像的护照的制作。
以上举例示出了作为护照的个人认证介质,但上述技术也可以应用于其他个人认证介质。例如,可以将该技术应用于签证、ID卡片等各种卡片。
个人认证介质的被转印体的材质也可以是除了纸以外的材质。例如可以是塑料基板、金属基板、陶瓷基板或者玻璃基板。
在转印材料层显示的图像在脸部图像的基础上还可以包含其他生物体信息,可以包含其他生物体信息以代替脸部图像。另外,在转印材料层显示的图像在生物体信息的基础上可以包含非生物体个人信息以及非个人信息中的至少一者,还可以包含非生物体个人信息以及非个人信息中的至少一者以代替生物体信息。
标号的说明
101…转印带、102…转印材料层、11…基材、12…剥离层、13…凸版构造形成层、14…反射层、15…粘接层、16…背涂层、201…中间转印带、21…基材、22…剥离保护层、23…图像接收层、202…转印材料层、301…打印后中间转印带、401…个人认证介质、41…被转印体、51…彩色图像、52…R图像、53…G图像、54…B图像、55…热敏转印用的R图像数据、56…热敏转印用的G图像数据、57…热敏转印用的B图像数据、61…渐变区域、62、63、64、65、66、67…区域、62a、62b、64a、64b、66a、66b…区域、620、640、660…区域、71…曲线图、72…图像变换处理部、73…图像、74…图像、801…转印带、81…R区域、82…G区域、83…B区域、84…定位标记、901…打印机、902…册子插入单元、903…引物绕出、904…引物转印头、905…引物按压辊、906…引物卷取、907…转印带绕出、908…图像转印头、909…转印带卷取、910…图像按压辊、911…中间转印带绕出、912…中间转印带卷取、913…热转印单元、914…册子排出单元。

Claims (9)

1.一种热敏转印用的图像数据的制作方法,该热敏转印用的图像数据用于将在转印带形成的转印材料层的一部分转印于图像接收层而形成多个图像单元,其中,
所述制作方法包含如下步骤:
根据规定的阈值而将多灰阶的输入图像变换为与所述输入图像相比灰阶数少的多灰阶的图像;以及
针对所述图像的各灰阶值而进行高频振动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敏转印用的图像数据的制作方法,其中,
在进行所述高频振动处理之前,还包含如下步骤:
将所述输入图像分割为交织的多个区域;以及
对所述多个区域中彼此相邻的区域的图像设置灰阶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敏转印用的图像数据的制作方法,其中,
分割为所述多个区域的步骤,还包含将所述输入图像分割为条带状的步骤。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热敏转印用的图像数据的制作方法,其中,
设置所述灰阶差的步骤包含如下步骤:
将所述输入图像的灰阶划分为低灰阶范围、中间灰阶范围以及高灰阶范围;
在所述低灰阶范围,所述灰阶值越低则将所述灰阶差设为越大;
在所述高灰阶范围,所述灰阶值越大则将所述灰阶差设为越大;以及
在所述中间灰阶范围,将所述灰阶差设为小于在所述低灰阶范围以及所述高灰阶范围所设定的灰阶差。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热敏转印用的图像数据的制作方法,其中,
还包含如下步骤,即,将设置所述灰阶差的区域仅限定为所述灰阶值连续变化的区域。
6.一种图像形成方法,其中,
使用通过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热敏转印用的图像数据的制作方法而制成的图像数据,将在所述转印带形成的所述转印材料层的一部分转印于图像显示设备的图像接收层,利用由转印的转印材料层构成的多个图像单元而形成图像。
7.一种图像形成方法,其中,
使用通过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热敏转印用的图像数据的制作方法而制成的图像数据,将在所述转印带形成的所述转印材料层的一部分转印于中间转印带的图像接收层,利用由转印的转印材料层构成的多个图像单元而形成图像。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中,
形成于所述转印带的所述转印材料层具有凸版构造。
9.一种图像显示设备,其中,
所述图像显示设备通过权利要求6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而形成。
CN201780013001.1A 2016-02-26 2017-02-24 热敏转印用的图像数据的制作方法、图像形成方法以及图像显示设备 Active CN10869841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35490 2016-02-26
JP2016035490 2016-02-26
PCT/JP2017/007039 WO2017146199A1 (ja) 2016-02-26 2017-02-24 サーマル転写用の画像データの作成方法、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表示デバイス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98411A true CN108698411A (zh) 2018-10-23
CN108698411B CN108698411B (zh) 2020-04-10

Family

ID=596855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13001.1A Active CN108698411B (zh) 2016-02-26 2017-02-24 热敏转印用的图像数据的制作方法、图像形成方法以及图像显示设备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471736B2 (zh)
EP (1) EP3421249B1 (zh)
JP (1) JP6888608B2 (zh)
KR (1) KR20180114047A (zh)
CN (1) CN108698411B (zh)
WO (1) WO2017146199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85411A (zh) * 2020-11-12 2022-05-13 邑流微测股份有限公司 影像分析方法与影像分析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07004B2 (ja) * 2018-06-11 2022-07-27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表示体の製造方法
JP7409318B2 (ja) 2018-11-27 2024-01-09 Toppan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画像データの生成方法、表示体の製造方法、プログラム、コンピュータ読み取り可能な記録媒体及び表示体の製造装置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46522A (ja) * 1995-07-28 1997-02-14 Canon Inc 画像処理方法、プリント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CN1314846A (zh) * 1998-08-26 2001-09-26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方法及图像形成体
US6614459B2 (en) * 2001-02-05 2003-09-02 Rohm Co., Ltd. Thermal printer capable of performing error diffusion
US6870642B2 (en) * 1998-11-02 2005-03-2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Halftoning by enhanced error diffusion
EP1946932A1 (en) * 2005-11-02 2008-07-23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Thermal record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printed object
CN101252635A (zh) * 2007-02-22 2008-08-27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处理装置和图像处理方法
CN101331501A (zh) * 2006-04-27 2008-12-24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信息记录介质、自信息记录介质的信息读取方法及图像检测装置
CN101361026A (zh) * 2006-09-27 2009-02-04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光学元件、带标签物品、光学配套元件及判断方法
US7961962B2 (en) * 2005-12-14 2011-06-14 Oce-Techonologies B.V.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for halftoning digital images
JP2014076614A (ja) * 2012-10-11 2014-05-01 Toppan Printing Co Ltd 接着転写リボン、接着転写リボンを用いた個人認証媒体およびその個人認証媒体の製造方法
CN104090319A (zh) * 2009-08-13 2014-10-08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图像显示体及带标签的物品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75563A (en) * 1986-02-03 1992-12-2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ink sheet cassette usable in the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US5239926A (en) * 1992-01-29 1993-08-31 Datacard Corporation Card printer apparatus and method
US6106172A (en) * 1998-02-24 2000-08-22 Eastman Kodak Company Method and printer utilizing a single microprocessor to modulate a printhead and implement printing functions
JP2000141863A (ja) 1998-11-18 2000-05-23 Ruminooba Seiko:Kk 蛍光体印刷物
JP4788043B2 (ja) 2001-01-31 2011-10-05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用インク組成物、インクジェット用インク、偽造防止画像形成体、および偽造防止画像形成体の製造方法、並びに画像形成体の偽造の判別方法
JP2003170685A (ja) 2001-12-10 2003-06-17 Toshiba Corp 個人認証媒体及び溶融型熱転写インクリボン
US6906736B2 (en) * 2002-02-19 2005-06-14 Polaroid Corporation Technique for printing a color image
WO2006095902A1 (ja) * 2005-03-11 2006-09-14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転写箔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物
JP4296353B2 (ja) * 2005-07-26 2009-07-15 シンフォニア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熱転写プリンタ
US8456699B2 (en) * 2009-09-21 2013-06-04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System and method for creating a data-bearing image
JP5637371B2 (ja) 2010-09-24 2014-12-10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体、転写箔及びラベル付き物品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46522A (ja) * 1995-07-28 1997-02-14 Canon Inc 画像処理方法、プリント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CN1314846A (zh) * 1998-08-26 2001-09-26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方法及图像形成体
US6870642B2 (en) * 1998-11-02 2005-03-2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Halftoning by enhanced error diffusion
US6614459B2 (en) * 2001-02-05 2003-09-02 Rohm Co., Ltd. Thermal printer capable of performing error diffusion
EP1946932A1 (en) * 2005-11-02 2008-07-23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Thermal record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printed object
US7961962B2 (en) * 2005-12-14 2011-06-14 Oce-Techonologies B.V.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for halftoning digital images
CN101331501A (zh) * 2006-04-27 2008-12-24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信息记录介质、自信息记录介质的信息读取方法及图像检测装置
CN101361026A (zh) * 2006-09-27 2009-02-04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光学元件、带标签物品、光学配套元件及判断方法
CN101252635A (zh) * 2007-02-22 2008-08-27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处理装置和图像处理方法
CN104090319A (zh) * 2009-08-13 2014-10-08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图像显示体及带标签的物品
JP2014076614A (ja) * 2012-10-11 2014-05-01 Toppan Printing Co Ltd 接着転写リボン、接着転写リボンを用いた個人認証媒体およびその個人認証媒体の製造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85411A (zh) * 2020-11-12 2022-05-13 邑流微测股份有限公司 影像分析方法与影像分析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421249A1 (en) 2019-01-02
JP6888608B2 (ja) 2021-06-16
CN108698411B (zh) 2020-04-10
US10471736B2 (en) 2019-11-12
US20190016151A1 (en) 2019-01-17
EP3421249B1 (en) 2022-10-26
JPWO2017146199A1 (ja) 2019-01-31
KR20180114047A (ko) 2018-10-17
WO2017146199A1 (ja) 2017-08-31
EP3421249A4 (en) 2019-03-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72848B (zh) 图像显示体及带标签的物品
CN100489695C (zh) 着色的全息照相印刷材料
JP6380100B2 (ja) ホログラム転写箔、画像表示体の作製方法、画像表示体及び個人認証媒体
CN108698411A (zh) 热敏转印用的图像数据的制作方法、图像形成方法以及图像显示设备
US10857829B2 (en) Display member, booklet, ID car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display member, and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display member
JP2010072382A (ja) 回折格子記録媒体
JP7077958B2 (ja) 記録方法、光学フィルム、および位相変調構造体
JP5915055B2 (ja) 画像形成体および個人認証媒体並びに画像形成体の形成方法および個人認証媒体の形成方法
JP5609096B2 (ja) ブランク媒体及び転写箔
JP2001071698A (ja) Ovd形成媒体の偽造防止方法及び偽造防止を施したovd転写箔及びovd形成媒体
US11222574B2 (en) Method of producing display
JP2008039889A (ja) 微細な凹凸構造による隠し画像
US11909939B2 (en) Method of generating image data, method of producing display, program,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and display production system
JP5949860B2 (ja) 画像表示体、物品
JP2001180192A (ja) Ovd画像付き媒体及びその作製方法と作製システム、並びにovd転写シート
KR20210075997A (ko) 일체화 3 차원 표시체 및 식별 정보 기록 방법
JP5919621B2 (ja) 画像表示体及び情報媒体
JP2001018563A (ja) Ovd画像付き媒体及びその製造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