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88317B - 打印设备 - Google Patents

打印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688317B
CN108688317B CN201711284038.6A CN201711284038A CN108688317B CN 108688317 B CN108688317 B CN 108688317B CN 201711284038 A CN201711284038 A CN 201711284038A CN 108688317 B CN108688317 B CN 10868831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ea
region
print
character string
wrapp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28403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688317A (zh
Inventor
伊藤直人
河合润也
野原修平
井上晴满
佐藤幸彦
松元春树
村山健太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6883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883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6883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8831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3/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 B41J13/0009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control of the transport of the copy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407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marking on special material
    • B41J3/4075Tape printers; Label prin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8Controlling printhead for accurately positioning print image on printing material, e.g. with the intention to control the width of margi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36Blanking or long feeds; Feeding to a particular line, e.g. by rotation of platen or feed roller
    • B41J11/42Controlling printing material conveyance for accurate alignment of the printing material with the printhead; Print register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5/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continuous form, e.g. web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31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B41J2/32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using thermal hea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31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B41J2/32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using thermal heads
    • B41J2/32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using thermal heads by selective transfer of ink from ink carrier, e.g. from ink ribbon or shee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38Drives, motors, controls or automatic cut-off devices for the entire printing mechanism

Landscapes

  • Printers Characterized By Their Purpos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Labeling Devices (AREA)
  • Handling Of Sheets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Abstract

打印设备包括:输送器,输送介质,介质包括彼此堆叠的透明基材层和分离层,在介质中沿着与堆叠方向正交的第一方向限定:第一区域,介质的与分离层接触的部分是可附着的;第二区域,位于第一区域的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侧上,介质的与分离层接触的部分是不可附着的;第三区域,位于第二区域的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侧上,介质的与分离层接触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是可附着的;打印机;控制器,执行:获取包裹方式信息,示意使用第一和第二包裹方式中的哪种;取决于获取的包裹方式信息示意第一还是第二包裹方式,改变输送器和打印机的控制。打印设备能以与包裹方式的差异对应的方式生产打印介质。

Description

打印设备
技术领域
以下公开涉及一种打印设备,该打印设备被构造成在介质上执行打印。
背景技术
专利文件1(JP-T-2011-524154)公开了一种例如被绕缆线或圆柱形被包裹部件包裹的介质(打印介质)。该介质包括彼此堆叠的基材层、粘合剂层和分离层。在基材层的表面上打印期望的字符。
发明内容
顺便提及,有多种如上所述包裹打印介质的包裹方式。包裹方式的一个实例是如下包裹方式,在该包裹方式中,在打印介质的一部分被绕被包裹部件包裹的状态下,在将基材层的一侧部分的后表面和基材层的另一侧部分的后表面彼此附着之后,将打印介质绕被包裹部件包裹。该包裹方式可以在下文中被称为“第一包裹方式”。当在该情况下使得打印介质的除了被附着部分之外的部分不可附着时,打印介质能够绕被包裹部件旋转。
包裹方式的另一个实例是如下包裹方式,在该包裹方式中,基材层的末端部分被附着到被包裹部件,并且然后将其它部分绕被包裹部件包裹。该包裹方式可以在下文中被称为“第二包裹方式”。因为在该情况下末端粘着到被包裹部件,所以打印介质不能够绕被包裹部件旋转。
当以传统技术中的上述两种包裹方式将介质贴附到被包裹部件时,介质的一侧端部分利用粘合剂被附着到被包裹部件的外周部分,并且然后介质的随后的部分被绕被包裹部件包裹,从而形成柱形部件,使得介质的另一侧端部分利用粘合剂被附着到所述一侧端部分的外周表面。用户然后在介质粘着到被包裹部件的状态下沿着在所述一侧部分和所述另一侧部分之间形成的穿孔破坏该介质,由此该一侧部分被从该介质的其它部分分离。作为结果,完成能够绕被包裹部件旋转的介质。然而,在该情况下,用户需要如上所述破坏穿孔。该破坏可能产生附加力(诸如被包裹部件的扭曲),这可能不幸地影响介质和被包裹部件的耐久性。
在用户实际上选择性地使用第一包裹方式和第二包裹方式中的一种包裹方式时,在一些情况下取决于在上述两种包裹方式之间使用哪种包裹方式,优选地改变生产打印介质的方式。
例如,在第二包裹方式的情况下,基材层的末端部分首先被附着到被包裹部件,并且然后将其它部分绕被包裹部件包裹,从而使得难以引起包裹中的错位。作为对照,在第一包裹方式的情况下,当在该介质的部分被绕被包裹部件包裹的状态下将基材层的所述一侧部分的后表面和基材层的所述另一侧部分的后表面彼此附着时,在附着中的错位易于发生,这可能导致包裹中的错位。相应地,当以第一包裹方式生产打印介质时,减小在附着中的错位的设置是优选的。
在传统技术中,在所述两种包裹方式之间的这种差异未被特别地考虑。
相应地,本公开的一种形态涉及一种打印设备,该打印设备能够以与包裹方式的差异对应的方式生产打印介质。
在本公开的一种形态中,一种打印设备包括:输送器,所述输送器被构造成输送介质,所述介质包括在堆叠方向上彼此堆叠的透明基材层和分离层,其中在所述介质中沿着第一方向限定多个区域,所述第一方向正交于所述堆叠方向,并且其中所述多个区域包括:(i)第一区域,在所述第一区域中,所述介质的与所述分离层接触的部分是可附着的;(ii)第二区域,所述第二区域位于所述第一区域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一侧上,并且在所述第二区域中,所述介质的与所述分离层接触的部分是不可附着的;和(iii)第三区域,所述第三区域位于所述第二区域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所述一侧上,并且在所述第三区域中,所述介质的与所述分离层接触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是可附着的;打印机,所述打印机被构造成在由所述输送器输送的所述介质上打印字符,其中在其上打印所述字符的所述介质是打印介质;和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被构造成控制所述输送器和所述打印机。所述控制器被构造成执行:获取包裹方式信息,所述包裹方式信息示意在(a)第一包裹方式和(b)第二包裹方式之间使用哪种包裹方式,在所述第一包裹方式中,在将所述打印介质的所述透明基材层的在所述第一区域中的部分的第一表面和所述打印介质的所述透明基材层的在所述第三区域中的部分的第一表面彼此附着从而所述打印介质绕被包裹部件定位之后,将所述打印介质的在所述第二区域和所述第三区域中的部分绕所述被包裹部件包裹,在所述第二包裹方式中,在将所述打印介质的所述透明基材层的在所述第一区域中的所述部分的所述第一表面附着到所述被包裹部件之后,将所述打印介质的在所述第二区域和所述第三区域中的所述部分绕所述被包裹部件包裹;并且取决于获取的所述包裹方式信息示意所述第一包裹方式还是所述第二包裹方式,改变所述输送器和所述打印机的控制。
在该打印设备中,介质由输送器输送,并且由打印机在介质上形成字符。打印介质被包裹在例如缆线或圆柱形被包裹部件的外周表面上。打印介质的包裹方式大致地被划分成两种包裹方式。一种包裹方式是如下包裹方式(第一包裹方式),其中,在打印介质的一部分被绕被包裹部件包裹的状态下,基材层的在第一区域中的部分的第一表面(后表面)和基材层的在第三区域中的部分的第一表面被彼此附着,并且然后打印介质的在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中的部分被绕被包裹部件包裹。在该情况下,因为打印介质的在第一区域中的部分不粘着到被包裹部件,并且打印介质的在第二区域中的部分是不可附着的,所以打印介质能够绕被包裹部件旋转。
另一种包裹方式是如下包裹方式(第二包裹方式),其中,在基材层的在第一区域中的部分的第一表面被附着到被包裹部件之后,打印介质的在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中的部分被绕被包裹部件包裹。在该情况下,因为打印介质的在第一区域中的部分粘着到被包裹部件,所以打印介质不能够绕被包裹部件旋转。
打印介质的生产(由打印机和输送器执行)的方式在一些情况下优选地取决于在上述两种包裹方式之间使用哪种包裹方式而改变。
在第二包裹方式的情况下,在基材层的在第一区域中的部分的第一表面被附着到被包裹部件的状态下,打印介质的在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中的部分被绕被包裹部件包裹,从而使得难以引起包裹中的错位。作为对照,在第一包裹方式的情况下,当在打印介质的部分被绕被包裹部件包裹的状态下将基材层的在第一区域中的部分的第一表面和基材层的在第三区域中的部分的第一表面彼此附着时,在附着中的错位易于发生,这可能导致包裹中的错位。
为了解决该问题,在第一包裹方式的情况下,例如,控制器优选地执行控制以在打印介质的在第一区域和第三区域中的部分上形成标记,使得标记在第一方向上被布置在一直线上。标记可以由打印机形成。在一个标记被预先打印在介质上的情况下,另一个标记可以被附加地打印,使得这些标记在第一方向上被布置在一直线上。该控制生产的打印介质具有在第一方向上布置的两个标记。因此,通过以第一包裹方式在附着中对齐两个标记,能够防止在附着中的错位和在包裹中的错位。
另一方面,在第二包裹方式的情况下,因为在包裹中的错位不易于发生,所以几乎没有需要如上所述设置标记。
用户可能想可靠地用打印介质的在第三区域中的部分覆盖在打印介质的在第二区域中的部分上形成的字符等。在该情况下,在第一包裹方式的情况下,包裹的长度比在第二包裹方式的情况下短,从而导致不能用打印介质的在第三区域中的部分覆盖全部字符的可能性。
相应地,在第一包裹方式的情况下,控制器优选地执行控制使得:第二区域的允许打印字符的部分与在第二包裹方式中不同。
鉴于以上,被构造成控制输送器和打印机的控制器的控制取决于包裹方式信息示意第一包裹方式还是第二包裹方式而改变。该改变使得控制器能够执行适合于每一种包裹方式的控制,从而导致提高的对用户的方便性。
在所述打印设备中,所述控制器被构造成在所述第二区域中设定占据区域,所述占据区域是所述第二区域的一部分,所述第二区域的所述一部分由字符可打印区域占据,字符能够由所述打印机打印在所述字符可打印区域中。当获取的所述包裹方式信息示意所述第一包裹方式时所述占据区域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位置不同于当获取的所述包裹方式信息示意所述第二包裹方式时所述占据区域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所述位置。
在所述打印设备中,所述控制器被构造成执行:当获取的所述包裹方式信息示意所述第一包裹方式时,控制所述打印机执行至少一种以下打印:(i)在所述介质的在所述第一区域中的部分和所述介质的在所述第二区域中的第一区域侧部分中的一个上打印第一标记;和(ii)在所述第三区域和所述介质的在所述第二区域中的第三区域侧部分中的一个上打印第二标记,从而将所述第一标记和所述第二标记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布置在一直线上,其中所述介质的在所述第二区域中的所述第一区域侧部分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中心离所述第一区域比所述第二区域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中心离所述第一区域近,并且所述介质的在所述第二区域中的所述第三区域侧部分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中心离所述第三区域比所述第二区域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所述中心离所述第三区域近;并且当获取的所述包裹方式信息示意所述第二包裹方式时,不引起所述打印机在所述介质上打印所述第一标记和所述第二标记。
在所述打印设备中,所述介质进一步包括被设置在所述第二区域中的打印背景层。所述控制器被构造成执行:在平面视图中在所述打印背景层中设定字符可打印区域,其中所述字符可打印区域是字符能够由所述打印机打印的区域;并且设定占据区域的在第二方向上的长度,使得当获取的所述包裹方式信息示意所述第一包裹方式时所述占据区域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所述长度小于当获取的所述包裹方式信息示意所述第二包裹方式时所述占据区域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所述长度,其中所述占据区域是所述打印背景层的一部分,所述打印背景层的所述一部分由所述字符可打印区域占据,并且所述第二方向正交于所述堆叠方向和所述第一方向中的每一个方向。
在所述打印设备中,所述介质进一步包括在所述透明基材层和所述分离层之间在所述第一区域中设置的粘合剂层。
效果
上述打印设备能够以与包裹方式的差异对应的方式生产打印介质。
附图说明
当结合附图考虑时,通过阅读实施例的以下详细说明,将更好地理解本公开的目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其中:
图1是用于解释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标签生产设备的总体结构的视图;
图2A是示意在打印之前打印带的平面视图;
图2B是示意在打印之后打印带的平面视图;
图3A是打印标签的展开平面视图;
图3B是沿着图2B中的线IIIB-IIIB截取的剖视图;
图4A到图4C是用于解释将打印标签贴附到被包裹部件的过程的视图;
图5是示意打印标签的使用实例的透视图;
图6A和图6B是每一幅均示意将打印标签贴附到缆线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7A是附着方式与图3A中的打印标签不同的打印标签的平面视图;
图7B是沿着图7A中的线VIIB-VIIB截取的剖视图;
图8A和图8B是用于解释将打印标签贴附到具有大直径的被包裹部件的过程的视图;
图9A和图9B是用于解释将打印标签贴附到具有小直径的被包裹部件的过程的视图;
图10A是示意在使用连续长度带的实例中在打印之前的打印带的平面视图;
图10B是示意在打印之后的打印带的平面视图;
图11A是将标记附加地放在中央部分上的打印标签的一个实例的展开平面视图;
图11B是沿着图11A中的线XIB-XIB截取的剖视图;
图12是示意控制电路的功能构造的框图;
图13是示意由控制电路的中央处理单元(CPU)执行的控制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14是示意在图13中的S1处的处理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15是示意在图14中的S45处的处理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16是用于解释左右边距表格的视图;
图17是示意在图14中的S46处的处理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18是用于解释根据预先在带上打印第一标记的变型的标签生产设备的总体结构的视图;
图19A是示意在打印之前的打印带的平面视图;
图19B是示意在打印之后的打印带的平面视图;
图20是示意控制电路的功能构造的框图;
图21是示意在由控制电路的CPU执行的控制的过程中的标记设定处理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22A是在作为用于第二实施例的前提的构造中打印标签的展开平面视图;
图22B是沿着图22A中的线XXIIB-XXIIB截取的剖视图;
图23A到图23C是用于解释将打印标签贴附到被包裹部件的过程的视图;
图24A和图24B是用于解释在将打印标签贴附到具有小直径的被包裹部件中的问题的剖视图;
图25A和图25B是用于解释在将打印标签贴附到具有大直径的被包裹部件中的问题的剖视图;
图26A是第二实施例中的打印标签的一个实例的展开平面视图;
图26B是沿着图26A中的线XXVIB-XXVIB截取的剖视图;
图27A和图27B是用于解释在将打印标签贴附到具有小直径的被包裹部件中的举动的剖视图;
图28A是第二实施例中的打印标签的另一个实例的展开平面视图;
图28B是沿着图28A中的线XXVIIIB-XXVIIIB截取的剖视图;
图29A和图29B是用于解释在将打印标签贴附到具有大直径的被包裹部件中的举动的剖视图;
图30A是第二实施例中的打印标签的仍另一个实例的展开平面视图;
图30B是沿着图30A中的线XXXB-XXXB截取的剖视图;
图31A是第二实施例中的打印标签的仍另一个实例的展开平面视图;
图31B是沿着图31A中的线XXXIB-XXXIB截取的剖视图;
图32是示意控制电路的功能构造的框图;
图33是示意由控制电路的CPU执行的控制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34是示意在图33中的S44处的处理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35是用于解释字符串可打印区域表格的视图;
图36是用于解释最大行数表格的视图;
图37是用于解释最大字符大小表格的视图;
图38A到图38C是用于解释作为用于将字符串可打印区域中的字符靠近一侧或另一侧放置的变型的前提的打印标签的构造和将该打印标签贴附到被包裹部件的过程的视图;
图39A和图39B是用于解释在将打印标签贴附到具有小直径的被包裹部件中的问题的剖视图;
图40A和图40B是用于解释在将打印标签贴附到具有大直径的被包裹部件中的问题的剖视图;
图41A和图41B是示意在将字符串可打印区域中的字符靠近一侧或另一侧放置的变型中将打印标签的一个实例贴附到被包裹部件的过程的剖视图;
图42A是在将字符串可打印区域中的字符靠近一侧或另一侧放置的变型中打印标签的一个实例的展开平面视图;
图42B是沿着图42A中的线XLIIB-XLIIB截取的剖视图;
图43A和图43B是示意在将字符串可打印区域中的字符靠近一侧或另一侧放置的变型中将打印标签的另一个实例贴附到被包裹部件的过程的剖视图;
图44A是在将字符串可打印区域中的字符靠近一侧或另一侧放置的变型中打印标签的另一个实例的展开平面视图;
图44B是沿着图44A中的线XLIVB-XLIVB截取的剖视图;
图45是示意控制电路的功能构造的框图;
图46是用于解释字符布局表格的视图;
图47是示意在由控制电路的CPU执行的控制的过程中的字符串可打印区域设定处理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48A是第三实施例中的打印标签的展开平面视图;
图48B是沿着图48A中的线XLVIIIB-XLVIIIB截取的剖视图;
图49是示意在以自层叠包裹方式使用打印标签的情况下将打印标签贴附到被包裹部件的过程的剖视图;
图50是示意控制电路的功能构造的框图;
图51是示意在由控制电路的CPU执行的控制的过程中的打印设定处理的过程的流程图;并且
图52是示意表示每一个均由在被附着到一起之后彼此重叠的第一标记和第二标记形成的形状的实例的表格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通过参考绘图描述实施例。
将参考图1-21描述第一实施例。
标签生产设备
将参考图1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标签生产设备。
在图1中,作为打印设备的一个实例的标签生产设备1包括:控制电路2;被构造成接受用户(操作员)的操作的操作装置3;显示器4;被构造成存储各种信息的存储器5;作为输送器的一个实例的输送辊6;作为打印机的一个实例的热头7;和切割器9。
标签生产设备1包括具有能够在其上可移除地安装带盒10的外罩11的盒保持器12。带盒10容纳具有螺旋形形状的带卷10A。注意为了简洁起见,图1示意形式为同心圆的带卷10A。带卷10A是一卷作为带的一个实例的打印带To。带盒10的实例包括:其中卷绕具有通过打印带To的半切割(浅切割:kiss cut)形成的半切割区域HC(见将在下面描述的图2A和2B)的打印带To的模切标签类型的带盒;和其中卷绕无任何半切割区域HC的打印带To的、称为连续类型的带盒(见将在下面描述的图10A和10B)。在标签生产设备1中,能够使用任何类型的带盒10。设置在盒保持器12上的盒传感器CS检测使用了哪一种类型的带盒10。基于该检测,盒传感器CS作为盒类型信息,换言之,相关打印带To的类型的信息向控制电路发送相应的检测信号。注意以下解释是假设使用模切标签类型的带盒10提供的,除非另有规定。
控制电路2包括未示意的中央处理单元(CPU)和只读存储器(ROM)。控制电路2被构造成执行存储在ROM中的各种程序并且在使用存储器5的RAM的暂时存储功能时控制标签生产设备1的总体操作。
输送辊6与热头7相对。从带卷10A进给的打印带To被夹在输送辊6和热头7之间。通过控制电路2(具体地,将在下面描述的控制器500)的控制,输送辊6旋转,从而在从带卷10A抽出打印带To时输送打印带To。在以下说明中,控制电路2的控制在含义上类似于控制器500的控制。
热头7由控制电路2控制以在由输送辊6输送的打印带To的每一个标签部分(将在以后详细地描述)上打印期望的打印对象,诸如字符和数字。
在该实例中,切割器9由控制电路2控制以切割在其上沿着输送方向打印了多个打印标签L(每一个是打印介质的一个实例)的打印带T(将以后详细地描述)。注意可以设置未示意的切割杠杆,从而能够由用户操作以致动切割器9。注意打印带To、T每一个是介质的一个实例。
打印带
图2A示意打印带To。图2A是处于未被打印状态下的打印带To的平面视图。在图2A中,左右方向与输送方向(换言之,带的纵向方向)一致,上下方向与带的宽度方向一致,并且在其上示意图2A的纸页的前后方向与带的厚度方向一致。在图2A中,打印带To具有通过切割基材层21和粘合剂层22而形成的基本矩形半切割区域HC(见将在下面描述的图3B)。打印带To在半切割区域HC内侧的部分是标签部分LA,并且打印带To在半切割区域HC外侧的一个部分是非标签部分LB。注意从其预先剥离非标签部分LB的打印带可以被用作打印带To。标签部分LA被沿着带的纵向方向布置。每一个标签部分LA包括朝向带沿着宽度方向的一侧(在图2A中向下)顺序地布置的粘着区域D1、非粘着区域D2a、非粘着区域D2b和部分粘着区域D3。将在下面描述这些区域。
图2B示意其上形成字符串R的打印带T。在该实例中,图2B是在字符串R被分别打印在区域D1-D4的分别的非粘着区域D2b中的打印背景层25(将在下面描述)上之后打印带T的平面视图。在该实例中,如在图2B中所示意地,作为打印对象的文本对象,即,字符串R(“A01”、“A02”、“A03”等等)顺序地在分别的标签部分LA上由热头7形成以生产打印标签L。而且,标记M1热头7被打印在粘着性区域D1上,并且类似地标记M2被打印在部分粘着性区域D3上。注意打印带T例如可以被如此构造,使得标记M1预先在打印带To上形成,并且标记M2被热头7打印在打印带To上(见将在下面描述的图19)。相反,打印带T可以被如此构造,使得标记M2预先在打印带To上形成,并且标记M1被热头7(未示意)打印在打印带To上。
打印标签
接着将参考图3A和3B描述打印标签L的结构。图3A是从非标签部分LB分离的一个打印标签L的平面视图。图3B是沿着图2B中的线IIIB-IIIB截取的剖视图。
在图3A和3B中,每一个打印标签L由沿着打印标签L的厚度方向(即,图3A中纸页的深度方向和图3B中的左右方向)在图3B中从左侧朝向右侧(在图3A中从前侧朝向后侧)彼此堆叠的透明基材层21、透明粘合剂层22、透明非粘合剂层23和分离层24构成。厚度方向是彼此堆叠这些层的堆叠方向的一个实例。注意因为每一个打印带To、T具有该堆叠结构,所以每一个打印带To、T具有每一个沿着图2A和2B中的左右方向(作为正交于第一方向和厚度方向每一个的第二方向的一个实例)伸长的基材层21、粘合剂层22、非粘合剂层23和分离层24。
其上由热头7形成字符串R的、具有非透明颜色的打印背景层25被设置在基材层21的前表面(即,是其沿着厚度方向的一侧表面的、在图3B中其左表面)的一个部分上。非粘合剂层23被设置在粘合剂层22的一个部分和分离层24的一个部分之间。虽然在该实例中粘合剂层22在基材层21和分离层24之间被设置在基材层21的整个后表面(即,是其沿着厚度方向的另一侧表面的、图3B中的右表面)上,但是粘合剂层22可以被设置在基材层21的后表面的一个部分上。
鉴于以上,沿着正交于厚度方向的方向(即,图3A和3B中的上下方向、将在下面描述的被包裹部件302的周向方向,和第一方向),打印标签L具有四个区域。该四个区域包括:构成图3A和3B中的打印标签L沿着第一方向的上端部分的粘着区域D1(在该实例中作为第一区域的一个实例)(注意图3A和3B中的上侧可以被称为“沿着第一方向的另一侧”);在图3A和3B中与粘着区域D1邻接并且在其下面定位的非粘着区域D2a(在该实例中作为第二区域的一个实例)(注意图3A和3B中的下侧可以被称为“沿着第一方向的一侧”);在图3A和3B中与非粘着区域D2a邻接并且在其下面定位的非粘着区域D2b(在该实例中作为第二区域的另一个实例);和在图3A和3B中与非粘着区域D2b邻接并且在其下面定位的部分粘着区域D3(在该实例中作为第三区域的一个实例)。
在粘着区域D1中,基材层21、粘合剂层22和分离层24被沿着厚度方向从一侧朝向另一侧顺序地堆叠(在图3B中从左侧朝向右侧)。因此,由于粘合剂层22,粘着区域D1的、与分离层24接触的整个部分都具有粘着性。粘着性是在该说明书中的附着性的一个实例。注意粘着区域D1具有沿着第一方向的长度L1。注意在打印标签L中由粘着区域D1占据的区域从打印标签L沿着第一方向的上端以长度L1沿着第一方向延伸,并且在以长度L1从上端延伸的区域中被沿着第二方向介入基材层21沿着第二方向的相对的端部分之间。
在非粘着区域D2a中,基材层21、粘合剂层22、非粘合剂层23和分离层24被沿着厚度方向从一侧朝向另一侧(在图3B中从左侧朝向右侧)顺序地堆叠。因此,因为粘合剂层22的粘着性被非粘合剂层23中断,所以非粘着区域D2a的、与分离层24接触的整个部分都不是粘着性的(非粘着性)。注意非粘着性是在该说明书中的非附着性的一个实例。注意非粘着区域D2a具有沿着第一方向的长度L2。注意在打印标签L中由非粘着区域D2a占据的区域从粘着区域D1的下端以长度L2沿着第一方向延伸,并且在以长度L2从粘着区域D1的下端延伸的区域中被沿着第二方向介入基材层21沿着第二方向的相对的端部分之间。
在非粘着区域D2b中,打印背景层25、基材层21、粘合剂层22、非粘合剂层23和分离层24被沿着厚度方向从一侧朝向另一侧(在图3B中从左侧朝向右侧)顺序地堆叠。因此,因为粘合剂层22的粘着性被非粘合剂层23中断,所以非粘着区域D2b的、与分离层24接触的整个部分都不是粘着性的。在该实例中,打印背景层(墨涂覆层)25例如通过利用适当颜色的墨涂覆基材层21而形成。字符串R(文本“A01”)在打印标签L在作为能够在其上由热头7打印字符的区域预先在非粘着区域D2b中的打印背景层25上设定的字符串打印区域RA中的一个部分上由热头7形成。注意字符串打印区域RA沿着图3A中的第二方向的左和右端部分是热头7不在其上形成任何字符的边距区域RS。因为如将在以后详细描述地,边距区域RS的尺寸是可改变的,所以字符串打印区域RA的尺寸也是可改变的,这也将在以后描述。注意非粘着区域D2b具有沿着第一方向的长度L3。注意在打印标签L中由非粘着区域D2b占据的区域从非粘着区域D2a的下端以长度L3沿着第一方向延伸,并且在以长度L3从非粘着区域D2a的下端延伸的区域中被沿着第二方向介入基材层21沿着第二方向的相对的端部分之间。
部分粘着区域D3包括:在图3A和3B中与非粘着区域D2b邻接并且在其下面设置的非粘着区域D3a(在该实例中作为第一部分区域的一个实例);和在图3A和3B中与非粘着区域D3a邻接并且在其下面设置的粘着区域D3b(在该实例中作为第二部分区域的一个实例),并且在图3A和3B中限定打印标签L沿着第一方向的下端粘着区域D3b。
在非粘着区域D3a中,基材层21、粘合剂层22、非粘合剂层23和分离层24被沿着厚度方向从一侧朝向另一侧(在图3B中从左侧朝向右侧)顺序地堆叠。因此,因为粘合剂层22的粘着性被非粘合剂层23中断,所以非粘着区域D3a的、与分离层24接触的整个部分都不是粘着性的。注意非粘着区域D3a具有沿着第一方向的长度L4A。注意在打印标签L中由非粘着区域D3a占据的区域从非粘着区域D2b的下端以长度L4A沿着第一方向延伸,并且在以长度L4A从非粘着区域D2b的下端延伸的区域中被沿着第二方向介入基材层21沿着第二方向的相对的端部分之间。
在粘着区域D3b中,基材层21、粘合剂层22和分离层24被沿着厚度方向从一侧朝向另一侧(在图3B中从左侧朝向右侧)顺序地堆叠。因此,由于粘合剂层22,粘着区域D3b的一个部分(该部分与分离层24接触)的至少一个部分具有粘着性。注意粘着区域D3b具有沿着第一方向的长度L4B。作为结果,部分粘着区域D3具有沿着第一方向的长度L4(=L4A+L4B),并且部分粘着区域D3的至少一个部分是粘着性的。在打印标签L中由粘着区域D3b占据的区域从非粘着区域D3a的下端以长度L4B沿着第一方向延伸,并且在以长度L4B从非粘着区域D3a的下端延伸的区域中被沿着第二方向介入基材层21沿着第二方向的相对的端部分之间。
注意众所周知的离型加工被至少应用于分离层24与粘着区域D1中的粘合剂层22接触的表面和分离层24与部分粘着区域D3的一个部分(例如,粘着区域D3b)中的粘合剂层22接触的表面。作为结果,当分离层24被剥离时,至少在粘着区域D1和粘着区域D3b中,粘合剂层22依附于基材层21并且保持不从那里分离。离型加工可以不被应用于分离层24与粘着区域D1中的粘合剂层22接触的表面而是被应用于基材层21与粘着区域D1中的粘合剂层22接触的表面。利用这种结构,当分离层24被剥离时,粘合剂层22不保留于粘着区域D1中的基材层21上。在区域D3a中,在该情况下,基材层21、粘合剂层22和分离层24需要被沿着厚度方向从一侧朝向另一侧顺序地堆叠,并且离型加工需要被应用于分离层24。而且,基材层21不具有穿孔或者狭缝(除了半切割区域HC),并且基材层21沿着厚度方向的截面形状沿着第一方向连续。
如上所述,所述两个第一标记M1被热头7打印在粘着区域D1(或者非粘着区域D2a)中的基材层21上从而被沿着图3A中的左右方向(即,第二方向)布置,并且所述两个第二标记M2被热头7打印在部分粘着区域D3(具体地,非粘着区域D3a)中的基材层21上从而被沿着图3A中的左右方向(即,第二方向)布置。
第一标记M1和第二标记M2每一个沿着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位置是通过用于热头7和输送辊6的控制电路2的控制确定的(例如见将在下面描述的周向方向标记位置设定器408和轴向方向标记位置设定器409)。在该实例中,特别地,所述两个第一标记M1和所述两个第二标记M2被如此形成,使得所述两个第一标记M1每一个和所述两个第二标记M2中的相应的一个被沿着图3A中的上下方向(即,第一方向)布置。具体地,图3A中的左第一标记M1的中心和图3A中的左第二标记M2的中心被沿着图3A中的上下方向(即,第一方向)布置,并且类似地图3A中的右第一标记M1的中心和图3A中的右第二标记M2的中心被沿着图3A中的上下方向(即,第一方向)布置。在该实例中,第一标记M1和第二标记M2具有相同的形状(在该实例中正方形)。
如在图3A中所示意地,假设打印标签L被沿着第二方向划分成三个区域,即,左端区域W1、中央区域W2和右端区域W3,标记M1、M2在打印标签L沿着第二方向的相对的端部分,即左端区域W1和右端区域W3上形成。注意第二标记M2可以分别在非粘着区域D2b中在字符串打印区域RA沿着第二方向的相对的端部分上形成。
将打印标签贴附到被包裹部件的过程
图4A-4C示意将打印标签L贴附到被包裹部件的过程的一个实例。在该实例中,图4A-4C示意绕类似圆柱体或者缆线地成形并且具有直径2r的被包裹部件302包裹打印标签L的一个实例。
如在图4A中所示意地,分离层24首先被从具有上述结构的打印标签L剥离以暴露非粘合剂层23等等。在打印标签L由按照该顺序布置的粘着区域D1、非粘着区域D2a、非粘着区域D2b和部分粘着区域D3构成时,打印标签L在粘着区域D1、非粘着区域D2a和非粘着区域D2b中的部分然后被以凹形形状弯曲从而打印标签L已经与分离层24接触的一个部分(在图4A中打印标签L的右部)位于内侧(未示意)上。
如在图4B中所示意地,被包裹部件302被放置在打印标签L的凹形部分的内部上,并且打印标签L被绕被包裹部件302包裹从而形成包围被包裹部件302的柱形部件。然后,作为打印标签L的末端部分的一个部分的粘着区域D1中的粘合剂层22(注意在将在下面描述的内侧附着中粘着区域D1中的粘合剂层22用作附着部分)和部分粘着区域D3的非粘着区域D3a中的非粘合剂层23(在将在下面描述的内侧附着中用作被附着部分)被附着到一起。该附着可以在下文中被称为“内侧附着”。该附着被如此执行,使得当沿着图4B中的左右方向观察时,粘着区域D1中的所述两个第一标记M1每一个和非粘着区域D3a中的所述两个第二标记M2中的相应的一个位于相同位置处(见图4B和4C)。
在这种状态下,非粘合剂层23沿着第一方向的长度L2、L3、L4A的和至少大于或者等于被包裹部件302的圆周2πr。作为结果,通过粘合剂层22的这些部分的附着,打印标签L的形状被固定,并且打印标签L在不带粘合剂的非粘着区域D2a和非粘着区域D2b中被绕被包裹部件302包裹,由此打印标签L被可旋转地贴附到被包裹部件302。
此后,部分粘着区域D3的、不被用于包围被包裹部件302的其余部分(在该实例中粘着区域D3b)被绕打印标签L在区域D2、D3(见图4C)中的外周部分包裹从而按照该顺序覆盖构成柱形部件的非粘着区域D2a和非粘着区域D2b,从而打印标签L在粘着区域D1和非粘着区域D3a中的被附着部分如由图4B中的箭头G示意地被折叠到内周向侧中(从而作为附着部分的粘着区域D1被沿着箭头A折叠并且与图4B中的区域B形成接触)。打印标签L在部分粘着区域D3的粘着区域D3b中的部分使用粘合剂层22的粘着性附着到打印标签L在非粘着区域D2a和非粘着区域D2b中的外周部分,并且打印标签L到被包裹部件302的贴附完成。
打印标签的使用实例
图5示意打印标签L的一个使用实例。在该实例中,用于被构造成经由有线LAN中继信息的交换式集线器的缆线每一条均被用作被包裹部件302。这些缆线将在下文中被称为“缆线302”。如在图5中所示意地,交换式集线器300具有十六个狭槽301,其中八个在交换式集线器300的上部中形成,并且其它八个在交换式集线器300的下部中形成。在所示意的实例中,示意识别名“A01”-“A08”的板PL被分别设置用于上面的八个狭槽301从而从左按照该顺序布置。而且,示意识别名“A09”-“A16”的板PL被分别设置用于下面的八个狭槽301从而从左按照该顺序布置。
每一条缆线302被连接到狭槽301中的相应的一个。为了易于连接,打印标签L被贴附到分别的缆线302的端部分从而与狭槽301的分别的识别名相同的字符串R被打印在分别的打印标签L上以示意相应的狭槽301。即,其上打印了与板PL的识别名相同的文本的打印标签L被贴附到分别的缆线302以示意每一条缆线302将被连接到哪一个狭槽301。这种构造阐明了在狭槽301和缆线302之间的关系,由此防止错误连接。
图6A和6B每一幅概略地示意其中打印标签L被贴附到缆线302的状态。图6A和6B还示意缆线302的轴线k。如上所述,打印标签L被可旋转地贴附到作为被包裹部件的缆线302。例如,在图6A中示意的状态下,打印标签L处于其中打印了表示“A01”的字符串R的非粘着区域D2b处于在图6A中的前侧上的状态下。注意实际上如在图4C中所示意地透明粘着区域D3b覆盖非粘着区域D2b的外周部分,但是为了简洁起见在图6A和6B中省略了透明粘着区域D3b的示意。例如,当打印标签L从在图6A中示意的状态沿着由虚线箭头示意的方向(即,沿着周向方向)旋转时,打印标签L的部分粘着区域D3如在图6B中所示意地位于前侧上。在打印标签L在图6B中的位置处被固定到缆线302的情况下,字符串R的可视性是低的。然而,因为在该实例中打印标签L能够旋转,所以通过沿着与上述方向反向的方向将打印标签L旋转到图6A中的位置,字符串R的可视性增加。
另一个附着方式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标签生产设备1中,可以以不同于上述方式的附着方式生产打印标签L。图7A是将被以另一个附着方式附着的打印标签L的平面视图。图7A对应于图3A。图7B是沿着图7A中的线VIIB-VIIB截取的剖视图。图7B大体上对应于图3B。在该情况下,通过为在图2A到3B中示意的打印带To、T中的打印标签L的结构(未示意)预先移位打印背景层25而形成图7A和7B中的打印标签L。
在图7A和7B中,打印标签L(换言之,打印带To、T)包括按照该顺序沿着打印标签L的厚度方向在图7B中从左侧朝向右侧彼此堆叠的透明基材层21、透明粘合剂层22、透明非粘合剂层23,和分离层24。
如在上述结构中那样,打印背景层25被设置在基材层21的前表面的一个部分上,并且非粘合剂层23被设置在粘合剂层22的一个部分和分离层24的一个部分之间。
鉴于以上,在该实例中打印标签L沿着第一方向具有四个区域。该四个区域包括:构成打印标签L沿着第一方向的端部分的粘着区域D5(在该实例中作为第一区域的一个实例);在图7A和7B中与粘着区域D5邻接并且在其下面设置的非粘着区域D6a(在该实例中作为第二区域的一个实例);在图7A和7B中与非粘着区域D6a邻接并且在其下面设置的非粘着区域D6b(在该实例中作为第二区域的一个实例);和在图7A和7B中与非粘着区域D6b邻接并且在其下面设置的部分粘着区域D7(在该实例中作为第三区域的一个实例)。
在粘着区域D5中,如在粘着区域D1中那样,基材层21、粘合剂层22和分离层24在图7B中被从左侧朝向右侧顺序地堆叠。粘着区域D5的一个部分(该部分与分离层24接触)具有粘着性。注意粘着区域D5具有沿着第一方向的长度L5。注意在打印标签L中由粘着区域D5占据的区域从打印标签L沿着第一方向的上端以长度L5沿着第一方向延伸,并且在以长度L5从上端延伸的区域中被沿着第二方向介入基材层21沿着第二方向的相对的端部分之间。
在非粘着区域D6a中,如在非粘着区域D2b中那样,打印背景层25、基材层21、粘合剂层22、非粘合剂层23,和分离层24被沿着厚度方向从一侧朝向另一侧(在图7B中从左侧朝向右侧)顺序地堆叠。因此,因为粘合剂层22的粘着性被非粘合剂层23中断,所以非粘着区域D6a与分离层24接触的整个部分都不是粘着性的。打印背景层25是墨涂覆层。字符串R(文本“A01”)由热头7在作为能够在其上由热头7打印字符的区域预先在非粘着区域D6a中的打印背景层25上设定的字符串打印区域RA上形成。注意非粘着区域D6a具有沿着第一方向的长度L6。注意在打印标签L中由非粘着区域D6a占据的区域从粘着区域D5的下端以长度L6沿着第一方向延伸,并且在以长度L6从粘着区域D5的下端延伸的区域中被沿着第二方向介入基材层21沿着第二方向的相对的端部分之间。
在非粘着区域D6b中,如在非粘着区域D2a中那样,基材层21、粘合剂层22、非粘合剂层23,和分离层24被沿着厚度方向从一侧朝向另一侧(在图7B中从左侧朝向右侧)顺序地堆叠。因此,因为粘合剂层22的粘着性被非粘合剂层23中断,所以非粘着区域D6b与分离层24接触的整个部分都不是粘着性的。注意非粘着区域D6b具有沿着第一方向的长度L7。注意在打印标签L中由非粘着区域D6b占据的区域从粘着区域D6a的下端以长度L7沿着第一方向延伸,并且在以长度L7从粘着区域D6a的下端延伸的区域中被沿着第二方向介入基材层21沿着第二方向的相对的端部分之间。
部分粘着区域D7包括:在图7A和7B中与非粘着区域D6b邻接并且在其下面设置的非粘着区域D7a(在该实例中作为第一部分区域的一个实例);和在图7A和7B中与非粘着区域D7a邻接并且在其下面设置的粘着区域D7b(在该实例中作为第二部分区域的一个实例)并且在图7A和7B中限定打印标签L沿着第一方向的下端。
在非粘着区域D7a中,如在非粘着区域D3a中那样,基材层21、粘合剂层22、非粘合剂层23,和分离层24被沿着厚度方向从一侧朝向另一侧(在图8B中从左侧朝向右侧)顺序地堆叠。因此,因为粘合剂层22的粘着性被非粘合剂层23中断,所以非粘着区域D7a与分离层24接触的整个部分都不是粘着性的。注意非粘着区域D7a具有沿着第一方向的长度L8A。在打印标签L中由非粘着区域D7a占据的区域从非粘着区域D6b的下端以长度L8A沿着第一方向延伸,并且在以长度L8A从非粘着区域D6b的下端延伸的区域中被沿着第二方向介入基材层21沿着第二方向的相对的端部分之间。
在粘着区域D7b中,如在粘着区域D3b中那样,基材层21、粘合剂层22,和分离层24被沿着厚度方向从一侧朝向另一侧(在图8B中从左侧朝向右侧)顺序地堆叠。因此,由于粘合剂层22,粘着区域D7b的一个部分(该部分与分离层24接触)的至少一个部分具有粘着性。注意粘着区域D7b具有沿着第一方向的长度L8B。作为结果,部分粘着区域D7具有沿着第一方向的长度L8(=L8A+L8B),并且部分粘着区域D7的至少一个部分是粘着性的。在打印标签L中由粘着区域D7b占据的区域从非粘着区域D7a的下端以长度L8B沿着第一方向延伸,并且在以长度L8B从非粘着区域D7a的下端延伸的区域中被沿着第二方向介入基材层21沿着第二方向的相对的端部分之间。
注意,如在上述结构中那样,众所周知的离型加工被至少应用于分离层24与粘着区域D5中的粘合剂层22接触的表面和分离层24与部分粘着区域D7的一个部分(例如,粘着区域D7b)中的粘合剂层22接触的表面。众所周知的离型加工还被至少应用于基材层21与粘着区域D5中的粘合剂层22接触的表面(即,基材层21沿着厚度方向的另一侧表面)。作为结果,当分离层24被剥离时,粘合剂层22依附于基材层21并且至少在粘着区域D5和粘着区域D7b中保持不被分离。而且,基材层21不具有穿孔或者狭缝,并且基材层21沿着厚度方向的截面形状沿着第一方向连续。
还在该情况下,所述两个第一标记M1由热头7打印在粘着区域D5(或者非粘着区域D2a)中的基材层21上,并且所述两个第二标记M2由热头7打印在部分粘着区域D7,具体地,非粘着区域D7a(或者非粘着区域D6b)中的基材层21上。
如在上述情况下那样,第一标记M1和第二标记M2每一个沿着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位置是通过用于热头7和输送辊6的控制电路2的控制确定的,并且所述两个第一标记M1和所述两个第二标记M2被如此形成,使得所述两个第一标记M1每一个和所述两个第二标记M2中的相应的一个被沿着图7A中的上下方向,即第一方向布置。在该实例中,第一标记M1和第二标记M2具有相同形状(在该实例中正方形)。如在图7A中所示意地,标记M1、M2在打印标签L沿着第二方向的相对的端部分,即左端区域W1和右端区域W3上形成。
将打印标签贴附到被包裹部件的过程
图8A-9B示意在该情况下将打印标签L贴附到被包裹部件的过程的一个实例。图8A和8B示意将打印标签L贴附到具有相对大的直径的被包裹部件302的情形。图9A和9B示意将打印标签L贴附到具有相对小的直径的被包裹部件302的情形。在该实例中,图8A和9A示意绕类似圆柱体或者缆线地成形并且具有直径2r(或者2r′)的被包裹部件302包裹打印标签L的一个实例。
如在图8A和9A中所示意地,分离层24首先被从具有上述结构的打印标签L剥离以暴露非粘合剂层23等等。在打印标签L由按照该顺序布置的粘着区域D5、非粘着区域D6a、非粘着区域D6b和部分粘着区域D7构成时,打印标签L在粘着区域D5、非粘着区域D6a和非粘着区域D6b中的部分然后被以凹形形状弯曲从而打印标签L的、已经与分离层24接触的一个部分(在图8A和9A中打印标签L的右部)位于内侧(未示意)上。
如在图8B和9B中所示意地,被包裹部件302被放置在打印标签L的凹形部分的内部上,并且打印标签L被绕被包裹部件302包裹从而形成包围被包裹部件302的柱形部件。然后,在作为打印标签L的末端部分的一个部分的粘着区域D5中的粘合剂层22(注意在粘着区域D5中的粘合剂层22用作附着部分)在图8B中示意的情况下被附着到在部分粘着区域D7的非粘着区域D7a中作为被附着部分的非粘合剂层23并且在图9B中示意的情况下被附着到在非粘着区域D6b和非粘着区域D7a中作为被附着部分的非粘合剂层23(即,内侧附着得以执行)。该附着被如此执行,使得当沿着图8B和9B中的左右方向观察时,在粘着区域D5中的所述两个第一标记M1每一个和在非粘着区域D7a中的所述两个第二标记M2中的相应的一个位于相同位置处。在这种状态下,非粘合剂层23沿着第一方向的长度L6、L7、L8a的和至少大于或者等于被包裹部件302的圆周2πr、2πr′。作为结果,通过附着,打印标签L的形状被固定,并且在无粘合剂时,打印标签L被绕被包裹部件302包裹,由此打印标签L被可旋转地贴附到被包裹部件302。
此后,部分粘着区域D8的、不被用于包围被包裹部件302的其余部分(在图8B的实例中粘着区域D7b并且在图9B的实例中部分粘着区域D7)被绕打印标签L(未示意)的外周部分包裹从而覆盖柱形部件从而打印标签L的被附着部分被折叠到内周向侧中。打印标签L在部分粘着区域D7的粘着区域D7b中的部分使用粘合剂层22的粘着性被附着到柱形部件的外周部分,并且打印标签L到被包裹部件302的贴附完成。
连续长度带的情形
标签生产设备1能够通过使用连续类型的打印带生产打印标签L。图10A示意连续类型的打印带To的结构。如在图10A中所示意地,在该情况下打印带To不具有如在图2A中所示意的半切割区域HC并且在生产打印标签L时基于控制电路2的控制被切割器9切割成预定尺寸。因此,打印带To不具有非标签部分LB。打印带To被打印带To将被切割器9沿其切割的切割计划线CP划分成多个标签区域Lo(对应于上述实施例中的标签部分LA)。标签区域Lo沿着打印带To的纵向方向彼此连续。
图10B是在字符串R被打印在分别的标签区域Lo上之后打印带T的平面视图。如在图2B中示意的结构中那样,表示“A01”、“A02”、“A03”等等的字符串R分别在标签区域Lo上顺序地形成,并且打印带T被切割器9沿着切割线FC(对应于切割计划线CP)切割以生产打印标签L。注意为了易于理解,图10B示意处于未被分离的状态下的打印标签L,即使打印带T已经被切割器9切割。
在除了相对的端部分之外的部分上打印标记的功能
根据本实施例的标签生产设备1能够根据打印标签L的第二方向尺寸W设定标记M1、M2的数目(见将在下面描述的轴向方向标记位置设定器409和标记数目计算器410)。图11A示意其中除了通过举例如在图3A中所示意地在打印标签L的相对端区域(即,左端区域W1和右端区域W3)上打印的标记M1和标记M2还在中央区域W2上打印标记M1和标记M2的实例。图11B示意沿着图11A中的线XIB-XIB截取的剖视图。图11B对应于图3B。在该情况下,如在图11A和11B中所示意地,热头7和输送辊6由控制电路2控制以打印三个标记M1和三个标记M2。即,在假设粘着区域D1被沿着第二方向划分成三个区域的情况下,第一标记M1被分别打印在粘着区域D1中的左端区域W1、粘着区域D1中的中央区域W2,和粘着区域D1中的右端区域W3上从而在粘着区域D1中的左端区域W1中的第一标记M1和粘着区域D1中的中央区域W2中的第一标记M1之间的距离等于在粘着区域D1中的中央区域W2中的第一标记M1和粘着区域D1中的右端区域W3中的第一标记M1之间的距离。类似地,假设非粘着区域D3a被沿着第二方向划分成三个区域,第二标记M2被分别打印在非粘着区域D3a中的左端区域W1、非粘着区域D3a中的中央区域W2,和非粘着区域D3a中的右端区域W3上从而在非粘着区域D3a中的左端区域W1中的第二标记M2和非粘着区域D3a中的中央区域W2中的第二标记M2之间的距离等于在非粘着区域D3a中的中央区域W2中的第二标记M2和非粘着区域D3a中的右端区域W3中的第二标记M2之间的距离。作为结果,即使在打印标签L沿着第二方向具有相对大的尺寸的情况下,在附着时仍然能够易于执行上述定位。
控制电路
接着将解释用于实现上述功能的控制电路2的构造和控制过程。图12示意控制电路2的功能构造。如在图12中所示意地,控制电路2在功能上包括控制器500、信息获取器400、校正信息获取器405、长度获取器406,和选择接收器407。控制器500包括边距确定器404、周向方向标记位置设定器408、轴向方向标记位置设定器409,和标记数目计算器410。将在以后详细地描述这些元件的功能。
控制过程
接着将参考图13中的流程图解释由控制电路2(具体地,CPU)执行的控制过程。例如当标签生产设备1被打开时,图13中的流程开始。
在S1,控制电路2的CPU对应于用于在打印带To上形成字符串R的、基于操作装置3的操作产生的打印数据执行打印设定处理(将在以后详细地描述)。
在S5,控制电路2的CPU向输送辊6输出控制信号以从带卷10A抽出打印带To,即,CPU控制输送辊6开始输送打印带To。注意在该说明书中当CPU输出控制信号时,CPU可以经由未示意的驱动电路输出控制信号。
控制电路2的CPU在S10确定打印带To是否被以预定量输送并且位于打印开始位置处。例如,该预定量是使得在字符串打印区域RA中的打印带To的末端到达基本与热头7相对的位置所要求的距离。当打印带To未被以预定量输送时(S10:否),CPU重复该处理。当打印带To被以预定量输送时(S10:是),该流程进入S15。
控制电路2的CPU在S15向热头7输出控制信号以基于在S1处的打印设定处理中设定的设定(将在以后详细地描述)开始基于打印数据在由输送辊6输送的打印带To在字符串打印区域RA中的部分上打印字符串R并且打印标记M1、M2。如上所述,在该打印之后,打印带To成为打印带T。
控制电路2的CPU在S20确定热头7在打印带To在字符串打印区域RA中的部分上打印字符串R和热头7打印标记M1、M2是否完成。换言之,CPU确定打印带T是否已经到达打印结束位置。当字符串R和标记M1、M2的打印未完成时(S20:否),CPU重复该处理。当字符串R和标记M1、M2的打印完成时(S20:是),该流程进入S25。
控制电路2的CPU在S25向热头7输出控制信号以停止在由输送辊6输送的打印带To的字符串打印区域(非粘着区域D2b)上的打印。
控制电路2的CPU在S30确定由热头7在其上执行打印的打印带T位于可切割位置处。具体地,例如,在具有在图2A和2B中示意的结构的打印带To、T的情况下,CPU确定切割器9是否与位于相邻打印标签L之间的非标签部分LB相对。例如,在具有在图10A和10B中示意的结构的打印带To、T中,CPU确定切割器9是否与位于相邻打印标签L之间的切割计划线CP相对。当打印带T没有到达可切割位置时(S30:否),CPU重复该处理。当打印带T已经到达可切割位置时,可切割位置(S30:是),该流程进入S35。
控制电路2的CPU在S35向输送辊6输出控制信号以停止从带卷10A进给打印带To。即,在S5开始的、打印带To的输送被停止。
控制电路2的CPU在S40向未示意的致动器,(例如,螺线管)输出控制信号以驱动切割器9切割打印带T(具体地,在打印标签L之间的非标签部分LB或者切割计划线CP)。注意在设置上述切割杠杆的情况下,该处理被省略,并且在于S35停止输送之后控制电路2的CPU等待基于用户经由切割杠杆操作切割器9而切割打印带T。此后在该流程中的该过程结束。
打印设定处理
接着将参考图14解释打印设定处理的详细过程。
图14中的过程在S43开始,在此处控制电路2的信息获取器400获取例如经由操作装置3手动地输入的、相关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相关信息(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或者对应于外径的型号、类型等)。
控制电路2的边距确定器404在S45执行左右边距设定处理以基于在S43获取的外径相关信息确定每一个边距区域RS沿着第二方向的长度。左右边距设定处理将在以后参考图15详细地描述。
控制电路2的周向方向标记位置设定器408、轴向方向标记位置设定器409和标记数目计算器410在S46执行用于标记M1、M2的标记设定处理。该标记设定处理将在以后参考图17详细地描述。在完成在S46的处理时,该流程返回S5。
左右边距设定处理
接着将参考图15解释在S45的左右边距设定处理的详细过程。
在图15中示意的左右边距设定处理中,控制电路2的边距确定器404在S47基于在S43获取的外径相关信息确定每一个边距区域RS沿着第二方向的长度。该确定是基于预先存储在存储器5中的左右边距表格执行的。
左右边距表格
图16示意左右边距表格的一个实例。在图16中,通过举例,打印带To、T每一个沿着宽度方向的尺寸是50.8mm。如在图16中所示意地,左右边距表格存储在在S43获取的外径相关信息(在该实例中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和每一个边距区域RS沿着第二方向的长度之间的关系。
如在图16中所示意地,在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是9.1mm的情况下,每一个边距区域RS的长度是1mm。在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是8.1mm的情况下,每一个边距区域RS的长度是1mm。在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是7.1mm的情况下,每一个边距区域RS的长度是1mm。在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是6.1mm的情况下,每一个边距区域RS的长度是1mm。在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是5.1mm的情况下,每一个边距区域RS的长度是2mm。在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是4.1mm的情况下,每一个边距区域RS的长度是2mm。在该左右边距表格中,在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小于或者等于预先假设的预定值(在该实例中6.0mm)的情况下,与在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大于该预定值的情况下相比,每一个边距区域RS的长度更大。
在在S47的处理完成时,该流程返回S46。
标记设定处理
接着将参考图17解释在S47的标记设定处理的详细过程。
图17中的标记设定处理的过程在S51开始,在此处控制电路2的选择接收器407经由操作装置3接受用户的、是否将打印第一标记M1和第二标记M2的选择。即,在本实施例中,用户能够选择是否将要形成标记M1、M2。
然后,控制电路2的CPU在S55确定打印第一标记M1和第二标记M2的、用户的选择是否在S51被接受。当打印第一标记M1和第二标记M2的、用户的选择被接受时(S55:是),该流程进入S60。当不打印标记M1、M2的、用户的选择被接受时(S55:否),该过程结束,并且该流程返回图13中的S5。
控制电路2的长度获取器406在S60获取被打印的打印带T(即,打印标签L)沿着第二方向的长度,该长度例如由用户经由操作装置3输入。即,在本实施例中,在使用在图10中示意的打印带To、T的情况下,将被生产的打印标签L沿着第二方向的长度能够由用户选择。注意,在使用在图2中示意的打印带To、T的情况下,打印标签L沿着第二方向的长度如上所述是基于使用哪一个打印带(To、T)(基于半切割区域HC)唯一地确定的。因此,在该情况下用户经由操作装置3输入该长度。可替代地,控制电路2的CPU可以基于盒传感器CS的检测结果自动地检测该长度。
控制电路2的轴向方向标记位置设定器409和周向方向标记位置设定器408在S65设定在打印标签L的相对端区域,即,左端区域W1和右端区域W3每一个中第一标记M1和第二标记M2(沿着第一方向和沿着第二方向)的位置。在设定沿着第一方向的位置时,例如,在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小(换言之,被包裹部件302窄)的情况下,CPU将沿着上下方向在所述两个标记M1、M2之间的距离设定为短距离,并且在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大(换言之,被包裹部件302粗)的情况下,CPU将沿着上下方向在所述两个标记M1、M2之间的距离设定为长距离。
控制电路2的标记数目计算器410基于在S60由长度获取器406获取的打印标签L的长度在S70计算第一标记M1和第二标记M2沿着第二方向的数目N。具体地,在假设打印标签L的长度被定义为LL并且除了所述两个标记当打印一个或者多个标记时使用的预定设定距离被定义为p的情况下,第一标记M1或者第二标记M2(包括将被添加的一个或者多个标记)的总数N由以下表达式计算:N=(LL/p)+2。即,例如,标记的数目N随着打印标签L的长度LL增加而增加。
控制电路2的CPU在S75确定在S70计算的第一标记M1(或者第二标记M2)的总数N是否大于或者等于三。当总数N大于或者等于三时(S75:是),该流程进入S80。当总数N小于三时(S75:否),该流程进入S85。
控制电路2的轴向方向标记位置设定器409和周向方向标记位置设定器408在S80设定所添加的标记M1、M2(除了其位置在S65确定的所述两个标记的标记M1、M2)沿着第一方向和沿着第二方向的位置,从而全部该三个或更多第一标记M1或者第二标记M2被沿着第二方向均匀地间隔开。
控制电路2的CPU在S85基于在S65(或者S65和S80)的设定结果向显示器4输出显示控制信号从而打印带T上的全部标记M1、M2的位置例如在显示于显示器4上的屏幕被预览。
控制电路2的校正信息获取器405在S90获取相关为全部标记M1、M2设定的位置的校正(包括无任何校正)的校正信息,该校正由用户响应于预览屏幕经由操作装置3执行。即,在本实施例中,用户能够校正在S65(或者S65和S80)的设定结果。
控制电路2的CPU在S95基于在S90的获取结果确定标记M1、M2沿着第一方向和沿着第二方向的位置是否被用户校正。当这些位置被校正时(S95:是),该流程进入S100。当这些位置未被校正时(S95:否),该过程结束,并且该流程返回图13中的S5。
控制电路2的周向方向标记位置设定器408和轴向方向标记位置设定器409在S100基于在S90获取的校正信息校正标记M1、M2沿着第一方向和沿着第二方向的位置,这些位置是在S65(或者S65和S80)设定的。在该处理完成时,该过程结束,并且该流程返回图13中的S5。
第一实施例中的效果
在如上所述第一实施例中,控制电路2控制输送辊6和热头7在粘着区域D1(或者非粘着区域D2a)上打印第一标记M1并且在部分粘着区域D3的非粘着区域D3a上打印第二标记M2从而第一标记M1每一个和第二标记M2中的相应的一个被沿着第一方向布置。如上所述,在另一个结构中,控制电路2控制输送辊6和热头7在粘着区域D5上打印第一标记M1并且在部分粘着区域D7(或者非粘着区域D6b)上打印第二标记M2。利用这种构造,该标签生产设备1能够生产在其上打印了第一标记M1和第二标记M2从而第一标记M1每一个和第二标记M2中的相应的一个被沿着上下方向布置的打印标签L。而且,打印标签L的这些部分被彼此附着从而如上所述相同种类的标记被对齐(见图4B、4C、8B和9B)。相应地,能够防止打印标签L的错位和歪斜并且在适当的姿态中将打印标签L的这些部分彼此附着。特别地,在如上所述具有粘合剂层22的结构中,能够防止粘合剂由于错位和歪斜而被暴露或者脱离打印标签L。这防止了当用户操纵打印标签L时暴露的粘合剂粘着到用户的手并且防止了可能使得被包裹的打印标签L难以旋转的、被包裹的打印标签L由于暴露的粘合剂而粘着到被包裹部件302。
在如上所述第一实施例中,通过使得打印标签L在粘着区域D1和部分粘着区域D3中的部分彼此附着以绕被包裹部件302形成柱形部件,打印标签L被贴附到被包裹部件302。因此,附加力诸如被包裹部件302的扭曲不象在其中打印标签L被绕被包裹部件302包裹并且被沿着穿孔切割的传统结构中那样被施加到打印标签L和被包裹部件302。而且,因为在贴附期间错位和歪斜减小,所以打印标签L能够易于绕被包裹部件302旋转,由此确保从期望角度的可视性。
在本实施例中,周向方向标记位置设定器408基于由信息获取器400获取的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设定标记M1、M2沿着第一方向的位置。在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小(换言之,被包裹部件302窄)的情况下,通过减小沿着上下方向在所述两个标记M1、M2之间的距离,具有对应于被包裹部件302的小外径的小直径的柱形部件能够成形。在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大(换言之,被包裹部件302粗)的情况下,增加沿着上下方向在所述两个标记M1、M2之间的距离能够成形具有对应于被包裹部件302的大外径的大直径的柱形部件并且在柱形部件和被包裹部件302之间形成适当的空间。
在第一实施例中,边距确定器404基于由信息获取器400获取的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设定每一个边距区域RS沿着第二方向的长度。如上所述,在该设定中,在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小的情况下,边距区域RS沿着左右方向的长度增加以增加边距区域RS的尺寸。这种构造防止了在包裹期间在字符串打印区域RA中形成的字符串R(例如,“A001”)被第一标记M1和第二标记M2隐藏,由此防止在字符串打印区域RA中形成的字符串R的可视性降低。
在第一实施例中,标记数目计算器410随着打印标签L沿着第二方向的长度增加而增加标记M1、M2的数目。即使在沿着第二方向伸长的打印标签L的情况下,这种构造仍然促进了附着。
第一实施例的变型
虽然以上已经描述了第一实施例,但是应该理解本公开不限于所示意的实施例的细节,而是可以在不偏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体现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的各种改变和变型。将描述第一实施例的变型。注意与在第一实施例中使用的相同的附图标记被用于标注这些变型的相应的元件,并且其解释被简化或者省去。
1.1.其中第一标记被预先打印在打印带上的情形
图18示意根据本变型的标签生产设备1的总体结构。图18对应于图1。图19A和19B示意在本变型中使用的打印带的结构。图19A和19B分别对应于图2A和2B。
在本变型中,如在图19A中所示意地,第一标记M1(每一个均作为打印标记的一个实例)在与在上述实施例中的那些相同的位置处被预先打印在打印带To上。在该标签生产设备1中,如在图18中所示意地,例如设置了众所周知的标记传感器MS从而以光学方式检测沿着第一方向和沿着第二方向(见图18中的虚线箭头)在打印带To上的第一标记M1的位置。标记传感器M3向控制电路2输出检测信号。
图20示意在本变型中控制电路2的构造。图20对应于图12。在本变型中,如在图20中所示意地,控制器500包括被构造成检测标记M1的位置并且接收从标记传感器M3输出的检测信号的标记位置检测器411。基于由标记位置检测器411基于检测信号检测的标记M1的位置,周向方向标记位置设定器408和轴向方向标记位置设定器409设定标记M2沿着第一方向和沿着第二方向的位置,并且字符串R和标记M2被如上所述地打印。作为结果,如在图19B中所示意地,生产了带有在与在图2B中的那些相同的位置处打印的第二标记M2的打印带T。
图21示意在本变型中执行的标记设定处理的细节。图21对应于图17。在本变型中,如在图21中所示意地,在图17中的S55和S60之间提供了在S57的处理。
即,控制电路2的标记位置检测器411在S57基于从标记传感器MS输出的检测信号检测标记M1沿着第一方向和沿着第二方向的位置。在S65和S80,相对于在S57检测的标记M1的位置,标记M2沿着第一方向和沿着第二方向的位置被设定。除了这些处理之外的处理基本与在图17中的那些相同,并且其解释被省略。
本变型也实现了与在上述实施例中的那些相同的效果。
1.2.其中第二标记被预先打印在打印带上的情形
第二标记M2可以被预先打印在打印带To上。即,在该情况下,第二标记M2(每一个均作为打印标记的另一个实例)在与在上述实施例中的那些相同但是未示意的位置处被预先打印在打印带To上。在该标签生产设备1中,如在图18中所示意地,设置了上述标记传感器MS以向控制电路2的标记位置检测器411输出检测信号。基于由标记位置检测器411基于该检测信号检测的标记M1的位置,周向方向标记位置设定器408和轴向方向标记位置设定器409设定标记M1沿着第一方向和沿着第二方向的位置,并且字符串R和标记M1被如上所述地打印。作为结果,如在图19B中所示意地,生产了带有在与在图2B中的那些相同的位置处打印的第一标记M1的打印带T。
本变型也实现了与在上述实施例中的那些相同的效果。
1.3.其中由操作终端执行标记设定的情形
虽然本公开被应用于能够独自地工作的独立式标签生产设备1,但是本公开不限于此构造。即,上述处理可以在连接到构造与上述标签生产设备类似的标签生产设备的操作终端(作为终端的一个实例)上执行从而信息能够在操作终端和标签生产设备之间传输和接收。在该情况下,该操作终端包括CPU、操作装置,和被构造成存储打印介质生产程序的存储器。
即,CPU首先根据打印介质生产程序执行类似于在图13中的S1的打印设定处理的处理。
CPU然后向构造类似于上述标签生产设备的标签生产设备输出包含相关打印设定处理的信息的打印数据(作为控制过程的一个实例)。在接收到所输出的打印数据时,标签生产设备执行类似于在图13中的S15-S40的处理的处理。这些处理使得操作终端的CPU能够执行已经采用独立式标签生产设备1解释的、对于在打印标签L上的标记的设定。
本变型也实现了与在上述实施例中的那些相同的效果。
第二实施例
接着将解释第二实施例。注意与在第一实施例及其变型中使用的相同的附图标记被用于标注第二实施例的相应的元件,并且其解释被简化或者省去。
背景
将参考图22A-25B解释本实施例的背景。图22A和22B分别对应于图3A和3B。图22A是打印标签L的平面视图。图22B是沿着图22A中的线XXIIB-XXIIB截取的剖视图。
如在图22A和22B中所示意地,在该实例中,分别表示“A01”、“abcdef”、“ghijklm”和“nopqrs”的四行字符串R在非粘着区域D2b中的打印背景层25上形成。当如在图23A-23C中所示意地打印标签L被贴附到被包裹部件时,如上所述,打印标签L被绕被包裹部件302包裹从而形成包围被包裹部件302的柱形部件,并且然后作为打印标签L的末端部分的粘着区域D1中的粘合剂层22(注意粘着区域D1中的粘合剂层22用作附着部分)经由非粘合剂层23被附着到粘合剂层22在部分粘着区域D3的非粘着区域D3a中的一个部分(注意该部分用作被附着部分)(即,内侧附着得以执行)。作为结果,如在图23C中所示意地,在打印背景层25上分别表示“A01”、“abcdef”、“ghijklm”和“nopqrs”的字符串R被打印标签L在粘着区域D3b中的一个部分覆盖(注意图23C中的放大视图示意从在打印标签L在粘着区域D3b中的部分内侧最靠近于此的位置观察的打印背景层25)。然而,因为基材层21和粘合剂层22在粘着区域D3b中的部分是透明的,所以字符串R在视觉上是可辨识的。在图23中,为了使得使得这些层是清楚的,打印背景层25和字符串R被以不同于其它层的方式示意。具体地,打印背景层25由虚线示意,并且字符串R由虚线示意。在其它图中使用了该示意方式。
在小直径的被包裹部件的情况下的不便
图24A和24B示意其中打印标签L被贴附到具有小于在图23A-23C中示意的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的被包裹部件302的一个实例。图24A和24B分别对应于图23B和23C。在该情况下,由于在内侧附着时的包裹(其中由于内侧附着,其余部分被折叠并且被绕外周部分包裹),如在图24B中所示意地,被折叠的打印背景层25可以覆盖字符串R从而使得不可能或者难以在视觉上辨识字符串R。在该实例中,如在图24B中的放大视图中所示意地(注意图24B中的放大视图示意从在打印标签L在粘着区域D3b中的部分内侧最靠近于此的位置观察的打印背景层25),在分别表示“A01”、“abcdef”、“ghijklm”和“nopqrs”的字符串R中,由于打印背景层25,分别表示“A01”和“abcdef”的字符串R在视觉上不被辨识。
在大直径的被包裹部件的情况下的不便
图25A和25B示意其中打印标签L被贴附到具有大于在图23A-23C中示意的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的被包裹部件302的一个实例。图25A和25B分别对应于图23B和23C。
理想地,如在图23A-23C中描述地,在打印背景层25上形成的字符串R被包裹在打印背景层25的外周部分上的粘着区域D3b中的透明基材层21覆盖和保护,从而确保字符串R的可视性,由此防止字符串R被污损或者褪色。
然而,在图25A和25B中示意的情况下,一些字符串R(在该实例中在“A01”、“abcdef”、“ghijklm”和“nopqrs”中的“ghijklm”和“nopqrs”)不被基材层21覆盖并且被暴露(见图25B中的放大视图)。即,不能为了进行保护而利用透明基材层21覆盖该部分。
本实施例中的技术的概述
为了解决该问题,在该第二实施例中,在如上所述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小的情况下,例如,字符串R被打印在打印标签L沿着被包裹部件302的周向方向(沿着打印标签L被包裹的方向)的一侧部分上,由此防止字符串R被打印背景层25覆盖,由此减小可视性降低的程度。具体地,对于在打印背景层25在非粘着区域D2b中的部分上设定的字符串打印区域RA施加了沿着第一方向的限制(例如,对于字符串打印区域RA沿着第一方向的长度或者对于字符串打印区域RA的上端和下端沿着第一方向的位置施加了限制),并且热头7被允许在被限制的字符串打印区域RA上形成字符串R。在这方面,字符串打印区域RA可以在下文中被称为“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在本实施例中,因为边距区域RS不总是被设定(或者被设定为具有固定宽度的区域),所以以下解释省略边距区域RS的示意和解释。
即,在于图26A和26B中示意的实例中,如果可能的话,则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在图26A和26B中被设定在在非粘着区域D2b中延伸通过打印背景层25的部分沿着第一方向的中心的中心线m下方。换言之,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被设定在中心线m沿着第一方向的一侧上。即,在图26A和26B中,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的上端的位置位于中心线m下方,这减小了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沿着图26A和26B中的上下方向(沿着第一方向)的尺寸(高度)。
为能够在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上打印的字符串R的行数和字体尺寸设定了最大值,换言之,行数和字体尺寸被限制。在该实例中,使得字符串R的字体尺寸小于在图22中的实例中的那些,并且在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上的行数被从四个减小到两个,从而并非分别表示“A01”、“abcdef”、“ghijklm”和“nopqrs”的四个字符串R而是仅仅分别表示“A01”和“abcdef”的所述两个字符串R被打印。
结果,如在分别对应于图24A和24B的图27A和27B中所示意地,因为如上所述即使在打印标签L被贴附到被包裹部件302之后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仍然被移位,所以打印背景层25不覆盖全部字符串R(“A01”和“abcdef”),从而确保可视性。
另一方面,在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大的情况下,字符串R被打印在打印标签L沿着被包裹部件302的周向方向的另一侧部分上,由此透明区域可靠地覆盖打印背景层25,由此确保可视性并且防止字符串R被污损或者褪色。具体地,如在图28A和28B中所示意地,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在图28A和28B中被设定在在非粘着区域D2b中延伸通过打印背景层25的部分沿着第一方向的中心的中心线m上方。换言之,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被设定在中心线m沿着第一方向的另一侧上。即,在图28A和28B中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的下端的位置位于中心线m上方,这减小了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的高度。
如在上述情况下那样,为能够在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上打印的字符串R的行数和字体尺寸设定了最大值,换言之,行数和字体尺寸被限制。在该实例中,使得字符串R的字体尺寸小于在图22中的实例中的那些,并且在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上的行数被从四个减小到两个,从而并非分别表示“A01”、“abcdef”、“ghijklm”和“nopqrs”的该四个字符串R而是仅仅分别表示“A01”和“abcdef”的所述两个字符串R被打印。
结果,如在分别对应于图24A和24B的图29A和29B中所示意地,因为如上所述即使在打印标签L被贴附到被包裹部件302之后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仍然被移位,所以全部字符串R(“A01”和“abcdef”)均被基材层21覆盖,由此确保字符串R的可视性和保护。
中心对齐
接着将参考图30A-31B解释在本实施例中的技术的其它实例。在这些实例中,如在图22中的情况下那样,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沿着第一方向的中心线与中心线m相对齐(中心对齐)。
在于图30中示意的实例中,在不改变字体尺寸时,并非分别表示“A01”、“abcdef”、“ghijklm”和“nopqrs”的字符串R而是仅仅分别表示“A01”和“abcdef”的字符串R被打印,由此当与图22中的实例相比较时减小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的高度。在于图31中示意的实例中,使得分别表示“A01”、“abcdef”、“ghijklm”和“nopqrs”的字符串R的每一个字符的字体尺寸小于在图22中的实例中的字体尺寸,由此当与图22中的实例相比较时减小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的高度。
在这些情形的任何一个中,当与图22中的情形相比较时,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的下端和上端的位置均朝向沿着周向方向的一侧或者另一侧移位,由此实现与上述那些相同的效果。
控制电路
接着将解释用于实现在本实施例中的上述功能的控制电路2的构造和控制过程。图32示意控制电路2的功能构造。在本实施例中,如在图32中所示意地,控制电路2在功能上仅仅包括控制器500和信息获取器400。控制器500仅仅包括区域设定器401。这些元件的功能将在以后详细地描述。
接着将解释在第二实施例中由控制电路2执行的打印设定处理的过程。
打印设定处理的详细过程
图33示意在本实施例中执行的打印设定处理。图33对应于图14。在本实施例中,如在图33中所示意地,替代在图14中的S45和S46的处理地提供了在S44的处理。
即,如在第一实施例中那样,在信息获取器400在S43获取外径相关信息之后,该流程进入S44。
控制电路2的区域设定器401在S44执行用于基于在S43获取的外径相关信息可调节地设定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的字符串可打印区域设定处理。在该处理完成时,该过程结束,并且该流程返回图13中的S5。
字符串可打印区域的设定
接着将参考图34解释字符串可打印区域设定处理的过程。
图34中的过程在S101开始,在此处控制电路2的CPU接收由用户经由操作装置3输入的对齐基准位置信息。对齐基准位置信息示意对于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的设定是上述中心对齐(见图30和31)还是另一个类型的对齐(见图26和28)。即,在本实施例中,用户被允许将对齐类型选择为中心对齐和上述通常对齐中的任何一个。
控制电路2的CPU在S103确定在S101是否接收到示意使用中心对齐的选择。当未接收到中心对齐的选择时,即,当接收到上述通常对齐的选择时(S103:否),该流程进入S105。当接收到中心对齐的选择时(S103:是),该流程进入S117。
在S105、S108、S111和S114,控制电路2的区域设定器401基于在S43获取的外径相关信息(在上述实例中的外径)设定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的下端的位置、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的高度、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中的最大行数,和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中的最大字符大小(字体尺寸)。该设定是参考存储在存储器5(作为第一存储装置的一个实例)中的字符串可打印区域表格执行的。
字符串可打印区域表格
图35示意字符串可打印区域表格的一个实例。在图35中,通过举例,打印带To、T每一个沿着宽度方向的尺寸是50.8mm。如在图35中所示意地,字符串可打印区域表格存储在在S43获取的外径相关信息(在该实例中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相应的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的下端的位置、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的高度、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中的字符串R的最大行数和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中的字符串R的每一个字符的最大字符大小之间的关系。注意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的下端的位置由距设定在打印标签L沿着第一方向的一端(例如,在图22A中的打印标签L的情况下粘着区域D3b的下端)处的基准位置(0mm)的距离(mm)表示。
在该表格中,如在图35中所示意地,例如,在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是9.1mm的情况下,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的下端的位置是29.6mm,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的高度是6.4mm,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中的最大行数是二,并且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中的最大字符大小是17pt。类似地,例如,在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是8.1mm的情况下,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的下端的位置是26.4mm,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的高度是9.6mm,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中的最大行数是三,并且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中的最大字符大小是26pt。类似地,例如,在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是7.1mm的情况下,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的下端的位置是23.3mm,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的高度是12.7mm,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中的最大行数是四,并且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中的最大字符大小是34pt。类似地,例如,在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是6.1mm的情况下,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的下端的位置是23.3mm,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的高度是12.7mm,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中的最大行数是四,并且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中的最大字符大小是34pt。类似地,例如,在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是5.1mm的情况下,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的下端的位置是23.3mm,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的高度是12.7mm,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的最大行数是四,并且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中的最大字符大小是34pt。类似地,例如,在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是4.1mm的情况下,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的下端的位置是23.3mm,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的高度是12.7mm,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中的最大行数是四,并且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中的最大字符大小是34pt。类似地,例如,在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是3.1mm的情况下,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的下端的位置是23.3mm,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的高度是9.6mm,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中的最大行数是三,并且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中的最大字符大小是26pt。类似地,例如,在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是2.1mm的情况下,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的下端的位置是23.3mm,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的高度是6.4mm,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中的最大行数是二,并且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中的最大字符大小是17pt。
根据在字符串可打印区域表格中的设定,CPU执行控制以基于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可调节地设定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沿着第一方向的另一侧端(对应于第二端部分的位置的、它在图26A中的上端)和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沿着第一方向的一侧端(对应于第一端部分的位置的、它在图26A中的下端)。具体地,例如,CPU执行控制,从而与在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预定直径并且小于或者等于第二预定直径(例如,7.1mm)的情况下相比,在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小于第一预定直径(例如,4.1mm)的情况下,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沿着第一方向的另一侧端(在图26A中其上端)更加靠近沿着第一方向的一侧(图26A中的下侧),并且从而与在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预定直径并且小于或者等于第二预定直径(例如,7.1mm)的情况下相比,在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大于第二预定直径(例如,7.1mm)的情况下,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沿着第一方向的一侧端(即,在图26A中其下端)更加靠近沿着第一方向的另一侧(在图26A中的上侧)。
在该控制中,在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小于第一预定直径(例如,4.1mm)的情形和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预定直径并且小于或者等于第二预定直径(例如,7.1mm)的情形之间,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沿着第一方向的一侧端(即,在图26A中其下端)位于沿着第一方向的相同位置处。类似地,在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大于第二预定直径(例如,7.1mm)的情形和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预定直径并且小于或者等于第二预定直径(例如,7.1mm)的情形之间,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沿着第一方向的另一侧端(在图26A中其上端)位于沿着第一方向的相同位置处。
而且,例如,CPU执行控制从而使得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中的最大行数R在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小于第一预定直径(例如,4.1mm)的情况下比在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预定直径并且小于或者等于第二预定直径(例如,7.1mm)的情况下更小,并且从而使得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中的最大行数R在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大于第二预定直径(例如,7.1mm)的情况下比在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预定直径(例如,4.1mm)并且小于或者等于第二预定直径(例如,7.1mm)的情况下更小。
而且,例如,CPU执行控制从而使得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中的最大字符大小在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小于第一预定直径(例如,4.1mm)的情况下比在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预定直径并且小于或者等于第二预定直径(例如,7.1mm)的情况下更小,并且从而使得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中的最大字符大小在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大于第二预定直径(例如,7.1mm)的情况下比在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预定直径(例如,4.1mm)并且小于或者等于第二预定直径(例如,7.1mm)的情况下更小。
当如上所述在S105-S114的处理完成时,该过程结束,并且该流程返回图13中的S5。
当CPU在S103确定接收到中心对齐的选择时,控制电路2的区域设定器401在S117和S120基于在S43获取的外径相关信息设定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中的最大行数和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中的最大字符大小(字体尺寸)。这些设定是分别参考存储在存储器5(作为第二和第三存储装置的一个实例)中的最大行数表格和最大字符大小表格执行的。
最大行数表格
图36示意最大行数表格的一个实例。在图36中,通过举例,打印带To、T每一个沿着宽度方向的尺寸是50.8mm。如在图36中所示意地,最大行数表格存储在在S43获取的外径相关信息(在该实例中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和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中的字符串R的最大行数之间的关系。
在该表格中,例如,在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是9.1mm的情况下,不设定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中的最大行数(即,不允许打印)。在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是8.1mm的情况下,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中的最大行数是二。在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是7.1mm的情况下,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中的最大行数是四。在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是6.1mm的情况下,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中的最大行数是四。在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是5.1mm的情况下,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中的最大行数是四。在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是4.1mm的情况下,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中的最大行数是四。在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是3.1mm的情况下,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中的最大行数是二。在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是9.1mm的情况下,不设定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中的最大行数(即,不允许打印)。
最大字符大小表格
图37示意最大字符大小表格的一个实例。在图37中,通过举例,打印带To、T每一个沿着宽度方向的尺寸是50.8mm。如在图37中所示意地,最大字符大小表格存储在在S43获取的外径相关信息(在该实例中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和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中的字符串R的每一个字符的最大字符大小(字体尺寸)之间的关系。
在该表格中,例如,在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是9.1mm的情况下,不设定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中的最大字符大小(即,不允许打印)。在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是8.1mm的情况下,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中的最大字符大小是18pt。在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是7.1mm的情况下,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中的最大字符大小是34pt。在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是6.1mm的情况下,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中的最大字符大小是34pt。在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是5.1mm的情况下,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中的最大字符大小是34pt。在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是4.1mm的情况下,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中的最大字符大小是34pt。在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是3.1mm的情况下,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中的最大字符大小是18pt。在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是2.1mm的情况下,不设定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中的最大字符大小(即,不允许打印)。
因为在该情况下采用中心对齐,所以虽然未在该表格中规定,但是控制电路2的区域设定器401将打印背景层25的中心线m(换言之,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的中心线)的位置(中心位置)设定为在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小于第一预定直径(例如,4.1mm)的情形和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预定直径并且小于或者等于第二预定直径(例如,7.1mm)的情形之间沿着第一方向相同的位置。而且,控制电路2的区域设定器401将中心线m设定为在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大于第二预定直径(例如,7.1mm)的情形和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预定直径(例如,4.1mm)并且小于或者等于第二预定直径(例如,7.1mm)的情形之间沿着第一方向相同的位置。
当如上所述在S117和S120的处理完成时,该过程结束,并且该流程返回图13中的S5。注意并不是必要地执行在S117对于最大行数的设定和在S120对于最大字符大小的设定这两者,并且CPU可以执行这些处理中的一个。
第二实施例中的效果
在如上所述第二实施例中,基于相关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相关信息,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被可调节地设定。作为结果,在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小的情况下,例如,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被设定为更加靠近沿着第一方向的一侧(在图26中下侧)的位置,并且在中心对齐的情况下,相对于中心线m,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的高度减小,由此防止字符串R如在图24中所示意地被打印背景层25覆盖,从而使得可视性降低的程度减小。而且,在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大的情况下,例如,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被设定为更加靠近沿着第一方向的另一侧(在图28中上侧)的位置,并且在中心对齐的情况下,相对于中心线m,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的高度减小,由此不象图25中的情形那样,可靠地利用透明基材层21覆盖打印在打印背景层25上的字符串R,由此确保可视性并且防止字符串R被污损或者褪色。在如上所述本实施例中,能够满足用户对于字符串R的需要以改进用户方便性。
第二实施例的变型
虽然以上已经描述了第二实施例,但是应该理解本公开不限于所示意的实施例的细节,而是可以在不偏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体现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的各种改变和变型。将描述第二实施例的变型。注意与在第一和第二实施例和第一实施例的变型中使用的相同的附图标记被用于标注这些变型的相应的元件,并且其解释被简化或者省去。
即,虽然在第二实施例中关于在图22中示意的结构,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被可调节地设定(即,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的高度和位置是可改变的),但是本公开不限于此构造。在一种变型中,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中的字符串R可以在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被固定时更加靠近沿着第一方向的一侧或者另一侧。接着将参考图38A-47解释该变型。
图38A-38C示意是用于本变型的前提的打印标签L的结构和贴附方式。如在图38C中所示意地,在该实例中,分别表示“B01”和“xxyyzz”的两行字符串R在非粘着区域D2b中的打印背景层25上形成。
当打印标签L被贴附到被包裹部件时,如上所述,打印标签L被绕被包裹部件302包裹从而形成包围被包裹部件302的柱形部件,并且然后作为打印标签L的末端部分的粘着区域D1中的粘合剂层22(注意粘着区域D1中的粘合剂层22用作附着部分)经由非粘合剂层23被附着到粘合剂层22在部分粘着区域D3的非粘着区域D3a中的一个部分(注意该部分用作被附着部分)(即,内侧附着得以执行)。作为结果,如在图38C中所示意地,在打印背景层25上分别表示“B01”和“xxyyzz”的字符串R被打印标签L在粘着区域D3b中的一个部分覆盖(注意图38C中的放大视图示意从在打印标签L在粘着区域D3b中的部分内侧最靠近于此的位置观察的打印背景层25)。然而,因为基材层21和粘合剂层22在粘着区域D3b中的部分是透明的,所以字符串R在视觉上是可辨识的。
在小直径的被包裹部件的情况下的不便
图39A和39B示意其中打印标签L被贴附到具有小于在图38A-38C中示意的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的被包裹部件302的一个实例。图39A和39B分别对应于图38A和38B。在该情况下,由于在内侧附着时的包裹(其中由于内侧附着,其余部分被折叠并且被绕外周部分包裹),如在图39B中所示意地,被折叠的打印背景层25可以覆盖字符串R从而使得不可能或者难以在视觉上辨识字符串R。在该实例中,如在图39B中的放大视图中所示意地(注意图39B中的放大视图示意从在打印标签L在粘着区域D3b中的部分内侧最靠近于此的位置观察的打印背景层25),在分别表示“B01”和“xxyyzz”的字符串R中,由于打印背景层25,表示“B01”的字符串R在视觉上不被辨识。
在大直径的被包裹部件的情况下的不便
图40A和40B示意其中打印标签L被贴附到具有大于在图38A-38C中示意的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的被包裹部件302的一个实例。图40A和40B分别对应于图38B和38C。
理想地,如在图38A-38C中描述地,在打印背景层25上形成的字符串R被包裹在打印背景层25的外周部分上的粘着区域D3b中的透明基材层21覆盖和保护,从而确保字符串R的可视性,由此防止字符串R被污损或者褪色。
然而,在图40A和40B中示意的情况下,字符串R中的一个(在该实例中“B01”和“xxyyzz”中的“xxyyzz”)不被基材层21覆盖并且被暴露(见图40B中的放大视图)。即,不能为了进行保护而利用透明基材层21覆盖该部分。
本实施例中的技术的概述
为了解决该问题,在本变型中,在如上所述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小的情况下,例如,如在图41A和41B中所示意地,在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的位置无任何改变时,整个字符串R的位置比在图40A和40B中的情况下更加靠近图41A和41B中的下侧定位。注意能够在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上打印的字符串R的行数和字体尺寸也不被改变。由于该布置,在所示意的实例中,因为如上所述即使在打印标签L被贴附到被包裹部件302之后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仍然移位,所以打印背景层25不覆盖全部字符串R(“B01”和“xxyyzz”),从而确保可视性。应该指出,在如在该实例中那样两行字符串R的情况下不出现任何问题,但是在三行或更多行字符串R的情况下,从底部起第一和第二字符串R位于打印背景层25外侧,但是其它字符串R被打印背景层25覆盖。相应地,特别地在行数小的情况下和在将被打印的区域的高度低的情况下,本变型是有效的。
图42A和42B示意在该情况下打印标签L的结构。图42A和42B分别对应于图26A和26B。如在图42A和42B中所示意地,整个字符串R尽可能靠近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沿着第一方向的一侧端地在位于图42A中的中心线m下方的位置处被布置在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中。
另一方面,在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大的情况下,如在图43A和43B中所示意地,在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的位置无任何改变时,整个字符串R的位置比在图40A和40B中的情况下更加靠近图43A和43B中的上侧定位。如在上述情况下那样,能够在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上打印的字符串R的行数和字体尺寸也不被改变。由于该布置,如在图43A和43B中所示意地,因为如上所述即使在打印标签L被贴附到被包裹部件302之后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仍然被移位,所以全部字符串R(“B01”和“xxyyzz”)均可靠地被透明基材层21覆盖,由此确保可视性并且防止字符串R被污损或者褪色。应该指出,在如在该实例中那样两行字符串R的情况下不出现任何问题,但是在三行或更多行字符串R的情况下,从顶部起第一和第二字符串R被基材层21覆盖,但是其它字符串R被暴露而不被基材层21覆盖。相应地,特别地在行数小的情况下和在将被打印的区域的高度低的情况下,本变型是有效的。
图44A和44B示意在该情况下打印标签L的结构。图44A和44B分别对应于图38A和38B。如在图44A和44B中所示意地,整个字符串R尽可能靠近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沿着第一方向的另一侧端地在位于图44A中的中心线m上方的位置处被布置在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中。
图45示意在本变型中控制电路2的构造。图45对应于图32。在本变型中,如在图45中所示意地,替代区域设定器401地,控制器500包括打印位置设定器414。该打印位置设定器414基于从信息获取器400获取的外径相关信息设定在打印背景层25在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中的部分中字符串R的位置对齐。例如,该设定是参考预先存储在存储器5(作为第四存储装置的一个实例)中的字符布局表格执行的。
字符布局表格
图46示意字符布局表格的一个实例。在图46中,通过举例,打印带To、T每一个沿着宽度方向的尺寸是50.8mm。如在图46中所示意地,字符布局表格存储在在S43获取的外径相关信息(在该实例中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和字符串R的位置对齐之间的关系。
在该表格中,例如,在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是9.1mm的情况下,字符串R的位置对齐是对应于朝向沿着第一方向的另一侧对齐的顶部对齐。在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是8.1mm的情况下,字符串R的位置对齐是对应于朝向沿着第一方向的另一侧对齐的顶部对齐。在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是7.1mm的情况下,字符串R的位置对齐不是将在下面描述的顶部对齐或者底部对齐,而是中心对齐(等价于上述中心对齐)。在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是6.1mm的情况下,字符串R的位置对齐是中心对齐。在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是5.1mm的情况下,字符串R的位置对齐是中心对齐。在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是4.1mm的情况下,字符串R的位置对齐是中心对齐。在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是3.1mm的情况下,字符串R的位置对齐是对应于朝向沿着第一方向的一侧对齐的底部对齐。在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是2.1mm的情况下,字符串R的位置对齐是底部对齐。
图47示意在本变型中由标记位置检测器411参考字符布局表格执行的标记设定处理的细节。图47对应于图34。
在本变型中,图47中的过程在S130开始,在此处控制电路2的打印位置设定器414在S130基于在S43获取的外径相关信息确定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是否小于预设标准直径。例如,该标准直径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预定直径并且小于或者等于第二预定直径(例如,4.1-7.1mm)。在本变型中,例如,该标准直径是4.1mm的第一标准直径(作为第一外径的一个实例)。当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小于第一标准直径时(S130:是),该流程进入S150。当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大于或者等于第一标准直径时(S130:否),该流程进入S135。
控制电路2的打印位置设定器414在S135基于在S43获取的外径相关信息确定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是否大于第二标准直径(作为第二外径的一个实例),该第二标准直径大于第一标准直径。例如,第二标准直径是7.1mm。当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大于第二标准直径时(S135:是),该流程进入S145。当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小于或者等于第二标准直径时(S135:否),该流程进入S140。
控制电路2的打印位置设定器414在S140将打印位置对齐设定为中心对齐。在该处理完成时,该过程结束,并且该流程返回图13中的S5。
控制电路2的打印位置设定器414在S145将打印位置对齐设定为顶部对齐。在该处理完成时,该过程结束,并且该流程返回图13中的S5。
控制电路2的打印位置设定器414在S150将打印位置对齐设定为底部对齐。在该处理完成时,该过程结束,并且该流程返回图13中的S5。
由于该过程,CPU基于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执行控制,从而当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小于第一标准直径(例如,4.1mm)时,打印位置对齐被设定为朝向沿着第一方向的一侧的对齐,并且从而当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大于第二标准直径(例如,7.1mm)时,打印位置对齐被设定为朝向沿着第一方向的另一侧的对齐。
在如上所述本变型中,例如,在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小的情况下,整个字符串R朝向沿着第一方向的一侧(图42中的下侧)在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中移位以防止字符串R如在图39中所示意地被打印背景层25覆盖,由此减小可视性降低的程度。另一方面,例如,在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大的情况下,不象在图40中的情形那样,整个字符串R朝向沿着第一方向的另一侧(图28中的上侧)在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中移位以利用透明基材层21覆盖在打印背景层25上打印的字符串R,由此确保可视性并且防止字符串R被污损或者褪色。在如上所述本变型中,如在第二实施例中那样,能够满足用户对于字符串R的需要以改进用户方便性。
第三实施例
接着将解释第三实施例。注意与在第一实施例及其变型中使用的相同的附图标记被用于标注第三实施例的相应的元件,并且其解释被简化或者省去。
可旋转标签包裹方式和自层叠包裹方式
例如,如上所述通常认为绕被包裹部件302包裹打印标签L的包裹方式包括:如上所述其中打印标签L被绕被包裹部件302包裹从而能够旋转的可旋转标签包裹方式(作为第一包裹方式的一个实例);和其中打印标签L被绕被包裹部件302包裹从而不能够旋转的自层叠包裹方式(作为第二包裹方式的一个实例)。
在以可旋转标签包裹方式使用打印标签L的情况下,如在例如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描述地,基材层21在粘着区域D1中的部分的后表面和基材层21在部分粘着区域D3中的部分的后表面在打印标签L被绕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周表面包裹的状态下被彼此附着,并且然后打印标签L在非粘着区域D2a和部分粘着区域D3中的部分被绕被包裹部件302包裹(例如见图8和23)。在该情况下,因为打印标签L在粘着区域D1中的部分不被附着到被包裹部件302,并且打印标签L在非粘着区域D2a中的部分不是粘着性的,所以打印标签L能够绕被包裹部件302旋转。
图48A和48B示意以自层叠包裹方式使用打印标签L的一个实例。图48A和48B分别大体上对应于图3A和3B。如在图48A和48B中所示意地,不象在图3A和3B中示意的结构,标记M1、M2不被打印在打印标签L上。当打印标签L被贴附到被包裹部件302时,如在图49中所示意地,基材层21在粘着区域D1中的部分的后表面(图49中的右表面)经由粘合剂层22被附着到被包裹部件302,并且然后打印标签L在非粘着区域D2a和部分粘着区域D3中的部分如由箭头H示意地被顺序地绕被包裹部件302包裹。在该情况下,因为基材层21在粘着区域D1中的部分经由粘合剂层22粘着到被包裹部件302,所以打印标签L不能够绕被包裹部件302旋转。
如上所述,相同打印带To可以用于上述两种包裹方式(在图2A中示意的打印带To可以在上述实例中用于上述两种包裹方式),并且例如在上述两种包裹方式之间仅仅使用是不同的。然而,在标签生产设备1中,生产打印标签L(由热头7和输送辊6执行)的方式在一些情况下优选地取决于在上述两种包裹方式之间使用哪一种包裹方式而改变。
即,例如,在自层叠包裹方式的情况下,如上参考图49所述,在基材层21在粘着区域D1中的部分被附着到被包裹部件302的状态下,打印标签L在非粘着区域D2a和部分粘着区域D3中的部分被绕被包裹部件302包裹,从而使得难以在包裹时引起错位。
作为对照,在可旋转标签包裹方式的情况下,如上参考例如图4所述,当基材层21在粘着区域D1中的部分的后表面(图4A中的右表面)和基材层21在部分粘着区域D3中的部分的后表面(图4A中的左表面)在打印标签L的部分被绕被包裹部件302包裹的状态下被彼此附着时,在附着时错位易于发生,这可以在包裹时导致错位。
为了解决该问题,在可旋转标签包裹方式的情况下,CPU优选地执行控制以在打印标签L在粘着区域D1和部分粘着区域D3中的部分上形成标记M1、M2从而如在第一实施例中那样标记M1每一个和标记M2中的相应的一个被沿着第一方向布置在一直线上。标记M1、M2可以由打印机形成。在标记M1或者M2预先在打印带To上形成的情况下,CPU执行控制以附加地打印其它标记从而标记M1每一个和标记M2中的相应的一个被沿着上下方向布置在一直线上。该控制产生带有沿着第一方向布置的所述两个标记M1、M2的打印标签L。因此,通过在以可旋转标签包裹方式附着时将所述两个标记彼此对齐,能够防止在附着时的错位和在包裹时的错位(例如见第一实施例中的图4B和4C)。另一方面,在自层叠包裹方式的情况下,因为在包裹时的错位不易于发生,所以几乎没有需要如上所述地设置标记。
如上在第二实施例中参考例如图25和29所述,用户可能希望可靠地利用基材层21覆盖在非粘着区域D2a中形成的字符串R。在该情况下,在可旋转标签包裹方式的情况下,包裹长度比在自层叠包裹方式的情况下更短,从而引起不能利用基材层21覆盖全部字符串R的可能性。即,在可旋转标签包裹方式的情况下,CPU优选地执行控制从而非粘着区域D2a的、在其上允许打印字符串R的部分(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与在自层叠包裹方式的情况下不同。
在该第三实施例中,取决于打印标签L被以可旋转标签包裹方式还是自层叠包裹方式包裹,CPU改变对于输送辊6和热头7的控制。
控制电路
接着将解释用于在本实施例中实现上述功能的控制电路2的构造和控制过程。图50示意控制电路2的功能构造。在本实施例中,如在图50中所示意地,除了在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中设置的控制器500、信息获取器400、校正信息获取器405、长度获取器406和选择接收器407,控制电路2还包括包裹方式信息获取器403。
除了在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中设置的边距确定器404、周向方向标记位置设定器408、轴向方向标记位置设定器409、标记数目计算器410和区域设定器401,控制器500还包括第二区域控制器402、标记控制器412和禁用控制器413。
包裹方式信息获取器403获取示意打印标签L将被以可旋转标签包裹方式还是自层叠包裹方式包裹的包裹方式信息。由包裹方式信息示意的包裹方式由用户经由操作装置3输入。即,在本实施例中,允许用户选择将以可旋转标签包裹方式还是自层叠包裹方式包裹打印标签L。
取决于由包裹方式信息获取器403获取的包裹方式信息示意可旋转标签包裹方式还是自层叠包裹方式,控制器500改变对于输送辊6和热头7的控制。以下将具体地解释该处理。
即,区域设定器401基于由包裹方式信息获取器403获取的包裹方式信息以与在第二实施例中相同的方式发挥功能。在可旋转标签包裹方式的情况下,区域设定器401基于由信息获取器400获取的相关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相关信息设定其中允许由热头7打印字符串R的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的占据区域。即,在获取的包裹方式信息示意可旋转标签包裹方式的情形和包裹方式信息示意自层叠包裹方式的情形之间,区域设定器401将是非粘着区域D2b的、由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占据的区域的占据区域沿着第一方向的位置设定为不同的位置。具体地,在包裹方式信息示意可旋转标签包裹方式的情况下,如参考图34解释地,在不同于中心对齐的对齐的情况下,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沿着第一方向的一侧端的位置和高度(包括在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中的字符串R的最大行数和最大字符大小)被可调节地设定以当与不带这种设定的自层叠包裹方式的情形相比较时改变占据区域的位置,并且在中心对齐的情况下,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中的字符串R的最大行数、最大字符大小等等被可调节地设定以当与不带这种设定的自层叠包裹方式的情形相比较时改变占据区域的位置。
在由包裹方式信息获取器403获取的包裹方式信息示意可旋转标签包裹方式的情况下,第二区域控制器402以与在第二实施例中相同的方式使得边距确定器404发挥功能以当与包裹方式信息示意自层叠包裹方式的情形相比较时减小是打印背景层25的、由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占据的区域的占据区域沿着第二方向的长度。具体地,在获取的包裹方式信息示意可旋转标签包裹方式的情况下,如参考图15解释地,在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小于或者等于预先假设的预定值的情况下,当与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大于预定值的情形相比较时,第二区域控制器402增加每一个边距区域RS的长度,以当与不带这种设定的自层叠包裹方式的情形相比较时减小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的占据区域。
在可旋转标签包裹方式的情况下,标记控制器412以与在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的方式使得周向方向标记位置设定器408和轴向方向标记位置设定器409发挥功能。即,标记控制器412控制热头7和输送辊6执行在粘着区域D1或者非粘着区域D2a上打印第一标记M1和在部分粘着区域D3上打印第二标记M2中的至少一个,从而标记M1每一个和标记M2中的相应的一个被沿着第一方向布置在一直线上。禁用控制器413基于由包裹方式信息获取器403获取的包裹方式信息执行控制。即,在获取的包裹方式信息示意自层叠包裹方式的情况下,禁用控制器413禁用标记控制器412的功能。在获取的包裹方式信息示意可旋转标签包裹方式的情况下,禁用控制器413不禁用标记控制器412的功能。
打印设定处理
图51示意在本实施例中由控制电路的CPU执行以实现上述技术的打印设定处理。图51对应于图14。如在图51中所示意地,在本实施例中,控制电路2的包裹方式信息获取器403在S41获取示意将以可旋转标签包裹方式还是自层叠包裹方式包裹打印标签L的包裹方式信息。
控制电路2的禁用控制器413在S42确定在S41获取的包裹方式信息是否示意可旋转标签包裹方式。当在S41获取的包裹方式信息不示意可旋转标签包裹方式时(S42:否),该过程结束,并且该流程返回图13中的S5而不执行在S43、S44、S45和S46的处理。在该情况下,特别地,跳过在S46的处理对应于禁用标记控制器412的功能。当在S41获取的包裹方式信息示意可旋转标签包裹方式时(S42:是),类似于在图14和33中地,该流程进入S43。
如在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那样,控制电路2的信息获取器400在S43获取例如经由操作装置3手动地输入的、相关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相关信息(被包裹部件302的外径或者对应于外径的型号、类型等)。
在类似于图33中的S44,如在第二实施例中那样,控制电路2的区域设定器401执行字符串可打印区域设定处理(见图34)以基于在S43获取的外径相关信息可调节地设定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
在类似于图14中的S45,如在第一实施例中那样,控制电路2的第二区域控制器402和边距确定器404执行左右边距设定处理以基于在S43获取的外径相关信息确定每一个边距区域RS沿着第二方向的长度(见图15)。
在类似于图14中的S46,控制电路2的标记控制器412、周向方向标记位置设定器408、轴向方向标记位置设定器409和标记数目计算器410如在第一实施例中那样为标记M1、M2执行标记设定处理(见图17)。在该处理完成时,该过程结束,并且该流程返回图13中的S5。
第三实施例中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如上所述,用于控制输送辊6和热头7的控制电路2的控制器500的控制取决于包裹方式信息示意可旋转标签包裹方式还是自层叠包裹方式而改变。该改变使得控制器能够执行适合于每一种包裹方式的控制,从而使得用户方便性得到改进。
在本实施例中,特别地,在可旋转标签包裹方式的情形和自层叠包裹方式的情形之间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的占据区域是不同的。例如,该处理使得能够如上所述可靠地利用打印标签L在部分粘着区域D3中的部分覆盖打印标签L在非粘着区域D2b中的部分上的字符串R。
在本实施例中,特别地,仅仅在可旋转标签包裹方式的情况下,标记控制器412对于周向方向标记位置设定器408和轴向方向标记位置设定器409的控制才被有效地执行,由此生产带有被布置成使得标记M1每一个和标记M2中的相应的一个被沿着第一方向布置在一直线上(例如见图3)的第一标记M1和第二标记M2的打印标签L。作为结果,能够如上所述防止打印标签L的错位和歪斜。
在本实施例中,特别地,在包裹方式信息示意可旋转标签包裹方式的情况下,当与包裹方式信息示意自层叠包裹方式的情形相比较时,第二区域控制器402减小是打印背景层25的、由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占据的区域的占据区域沿着第二方向的长度。这种减小防止了在字符串可打印区域RA中形成的字符串R在上述包裹时被标记M1、M2隐藏,从而使得可视性降低的程度减小。
在上述解释中,可附着性的一个实例是粘合剂层22的粘合剂的粘着(粘着性),但是本公开不限于此构造。例如,本公开可以使用各种结构,包括:用于例如明信片并且其中一旦被剥离标签的伪粘着(pseudo-adhesive)部分便不能被附着的压力伪粘着性结构;和类似例如用于包裹的树脂薄片的、其中标签的一些部分通过静电附着到彼此的结构。例如,伪粘着性材料可以具有材料在附着之前被润湿,并且一旦被干燥和剥离,该材料便不能被再次附着的这种性质。
注意第一标记M1和第二标记M2可以具有不同形状。图52示意在具有不同形状的第一标记M1和第二标记M2附着之后的形状的实例。在第一标记M1是带有黑色边界的白色圆,并且第二标记M2是小于第一标记M1的实心黑色圆的情况下,当所述两个标记M1、M2通过上述附着彼此重叠时,能够在白色圆内观察到小黑色圆,从而使得用户易于辨识重叠状态。
在第一标记M1是实心黑色圆并且第二标记M2是小于第一标记M1的实心黑色圆的情况下,当所述两个标记M1、M2通过上述附着彼此重叠时,小实心黑色圆被大实心黑色圆隐藏,从而使得用户易于辨识重叠状态(即,重叠是适当的,如果第二标记M2不偏离第一标记M1定位的话)。
在第一标记M1是十字并且第二标记M2是通过以45度旋转第一标记M1而形成的十字的情况下,当所述两个标记M1、M2通过上述附着彼此重叠时,所述两个十字形成带有侧线的星号,从而使得用户易于辨识重叠状态。
在第一标记M1是实心黑色正方形并且第二标记M2是小于第一标记M1的实心黑色正方形的情况下,当所述两个标记M1、M2通过上述附着彼此重叠时,小实心黑色正方形被大实心黑色正方形隐藏,从而使得用户易于辨识重叠状态(即,重叠是适当的,如果第二标记M2不偏离第一标记M1定位的话)。
虽然在上述解释中术语“相同”、“相等”、“不同”等被用于外观中的尺寸和大小,但是这些术语不是严格地使用的。即,允许在设计和制造中的公差和误差,并且“相同”、“相等”和“不同”可以分别被解释为“基本相同”、“基本相等”和“基本不同”。
图1、12、18、32、45和50中的每一个箭头示意信号流的一个实例并且不限制信号流的一个或者多个方向。
可以在不偏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修改图13-15、17、21、33、34、46和图51中的每一个流程图。例如,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可以被添加到或者被从流程图删除,并且在流程图中这些处理的顺序可以改变。
根据需要,在上述实施例和变型中的技术可以被组合。
本公开不限于所示意的实施例和变型的细节,而是可以在不偏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被体现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的各种改变和变型。

Claims (5)

1.一种打印设备,包括:
输送器,所述输送器被构造成输送介质,所述介质包括在堆叠方向上彼此堆叠的透明基材层和分离层,其中在所述介质中沿着第一方向限定多个区域,所述第一方向正交于所述堆叠方向,并且其中所述多个区域包括:(i)第一区域,在所述第一区域中,所述介质的与所述分离层接触的部分是可附着的;(ii)第二区域,所述第二区域位于所述第一区域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一侧上,并且在所述第二区域中,所述介质的与所述分离层接触的部分是不可附着的;和(iii)第三区域,所述第三区域位于所述第二区域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所述一侧上,并且在所述第三区域中,所述介质的与所述分离层接触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是可附着的;
打印机,所述打印机被构造成在由所述输送器输送的所述介质上打印字符,其中在其上打印所述字符的所述介质是打印介质;和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被构造成控制所述输送器和所述打印机,
其中所述控制器被构造成执行:
获取包裹方式信息,所述包裹方式信息示意在(a)第一包裹方式和(b)第二包裹方式之间使用哪种包裹方式,在所述第一包裹方式中,在将所述打印介质的所述透明基材层的在所述第一区域中的部分的第一表面和所述打印介质的所述透明基材层的在所述第三区域中的部分的第一表面彼此附着从而所述打印介质绕被包裹部件定位之后,将所述打印介质的在所述第二区域和所述第三区域中的部分绕所述被包裹部件包裹,在所述第二包裹方式中,在将所述打印介质的所述透明基材层的在所述第一区域中的所述部分的所述第一表面附着到所述被包裹部件之后,将所述打印介质的在所述第二区域和所述第三区域中的所述部分绕所述被包裹部件包裹;并且
取决于获取的所述包裹方式信息示意所述第一包裹方式还是所述第二包裹方式,改变所述输送器和所述打印机的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设备,
其中所述控制器被构造成在所述第二区域中设定占据区域,所述占据区域是所述第二区域的一部分,所述第二区域的所述一部分由字符可打印区域占据,字符能够由所述打印机打印在所述字符可打印区域中,并且
其中当获取的所述包裹方式信息示意所述第一包裹方式时所述占据区域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位置不同于当获取的所述包裹方式信息示意所述第二包裹方式时所述占据区域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所述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设备,其中所述控制器被构造成执行:
当获取的所述包裹方式信息示意所述第一包裹方式时,控制所述打印机执行至少一种以下打印:(i)在所述介质的在所述第一区域中的部分和所述介质的在所述第二区域中的第一区域侧部分中的一个上打印第一标记;和(ii)在所述第三区域和所述介质的在所述第二区域中的第三区域侧部分中的一个上打印第二标记,从而将所述第一标记和所述第二标记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布置在一直线上,其中所述介质的在所述第二区域中的所述第一区域侧部分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中心离所述第一区域比所述第二区域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中心离所述第一区域近,并且所述介质的在所述第二区域中的所述第三区域侧部分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中心离所述第三区域比所述第二区域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所述中心离所述第三区域近;并且
当获取的所述包裹方式信息示意所述第二包裹方式时,不引起所述打印机在所述介质上打印所述第一标记和所述第二标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打印设备,
其中所述介质进一步包括被设置在所述第二区域中的打印背景层,并且
其中所述控制器被构造成执行:
在平面视图中在所述打印背景层中设定字符可打印区域,其中所述字符可打印区域是字符能够由所述打印机打印的区域;并且
设定占据区域的在第二方向上的长度,使得当获取的所述包裹方式信息示意所述第一包裹方式时所述占据区域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所述长度小于当获取的所述包裹方式信息示意所述第二包裹方式时所述占据区域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所述长度,其中所述占据区域是所述打印背景层的一部分,所述打印背景层的所述一部分由所述字符可打印区域占据,并且所述第二方向正交于所述堆叠方向和所述第一方向中的每一个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打印设备,其中所述介质进一步包括在所述透明基材层和所述分离层之间在所述第一区域中设置的粘合剂层。
CN201711284038.6A 2017-03-31 2017-12-07 打印设备 Active CN10868831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73184A JP2018171868A (ja) 2017-03-31 2017-03-31 印刷装置
JP2017-073184 2017-03-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88317A CN108688317A (zh) 2018-10-23
CN108688317B true CN108688317B (zh) 2021-04-30

Family

ID=636720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284038.6A Active CN108688317B (zh) 2017-03-31 2017-12-07 打印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112421B2 (zh)
JP (1) JP2018171868A (zh)
CN (1) CN10868831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63812B2 (ja) 2020-03-31 2024-04-0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編集装置、画像形成方法、編集プログラム、および印刷システム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32267B1 (en) * 1997-07-03 2001-05-15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Thermal transfer shee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CN1708406A (zh) * 2002-10-31 2005-12-14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胶带打印控制设备和程序
CN101393588A (zh) * 2007-09-19 2009-03-25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打印指示装置、打印装置、打印系统及打印指示方法
CN101448647A (zh) * 2006-05-18 2009-06-03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打印带和打印盒
JP2016137683A (ja) * 2015-01-29 2016-08-04 サトー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プリンタ
CN106103119A (zh) * 2014-04-28 2016-11-09 佐藤控股株式会社 打印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263201B2 (en) 2008-05-09 2012-09-11 Panduit Corp. Self-laminating rotating cable marker label with breakaway portion
JP5962919B2 (ja) * 2013-02-13 2016-08-0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32267B1 (en) * 1997-07-03 2001-05-15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Thermal transfer shee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CN1708406A (zh) * 2002-10-31 2005-12-14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胶带打印控制设备和程序
US7052196B2 (en) * 2002-10-31 2006-05-30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Width and lengthwise direction tape printing control device and program
CN101448647A (zh) * 2006-05-18 2009-06-03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打印带和打印盒
US8192099B2 (en) * 2006-05-18 2012-06-05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Print tape and a print cassette
CN101393588A (zh) * 2007-09-19 2009-03-25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打印指示装置、打印装置、打印系统及打印指示方法
CN106103119A (zh) * 2014-04-28 2016-11-09 佐藤控股株式会社 打印机
JP2016137683A (ja) * 2015-01-29 2016-08-04 サトー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プリン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80281476A1 (en) 2018-10-04
CN108688317A (zh) 2018-10-23
US10112421B2 (en) 2018-10-30
JP2018171868A (ja) 2018-11-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88353B (zh) 打印设备、待打印介质、存储指令的非瞬时存储介质
CN100543801C (zh) 连续自层压式标签
US20060222429A1 (en) Printing/processing system, printing device, processing device, printing/processing apparatus, method for controlling printing/processing system, program, and storage medium
JP2004058669A (ja) プリント媒体のタイプを識別する方法及び装置
JP2008094103A (ja) ラベルライター用テープ及びこれが収納されるテープカセット
CN108688352B (zh) 介质和带盒
WO2019246495A2 (en) Method for processing heat transfer labels
CN108688317B (zh) 打印设备
EP3382679A1 (en) Medium and tape cartridge
CN108688354B (zh) 打印设备
JP2008272994A (ja) 補強用テープ及び印刷装置
JP5891776B2 (ja) 印刷装置
JP4056241B2 (ja) テープ印字装置
US11561741B2 (en) Computer-readable medium, apparatus, printing apparatus and printing system
JP5240512B2 (ja) テープ印刷装置
CN113632158B (zh) 介质和缠绕剥离标签的方法
KR20140116414A (ko) 라벨 조립체 및 사용 방법
US20110234720A1 (en) Multi-Part Form Made Using Single Pass/Single Web Manufacturing Process
US20210095164A1 (en) Tape cassette including tape and cover film, and method of creating labels with the tape cassette
EP3382680A1 (en) Medium and tape cartridge
JP4545528B2 (ja) バーコードラベル
WO2004001572A1 (ja) ラベルライター用テープ及びこれが収納されるテープカセット
JP6575145B2 (ja) 台紙レスラベル用紙、プリンタ
CN115891448A (zh) 打印装置、存储介质及标签制作方法
JP2020044758A (ja) 印刷装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