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52418B - 自动烹饪设备 - Google Patents

自动烹饪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652418B
CN108652418B CN201810285253.6A CN201810285253A CN108652418B CN 108652418 B CN108652418 B CN 108652418B CN 201810285253 A CN201810285253 A CN 201810285253A CN 108652418 B CN108652418 B CN 10865241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h
conveying
mounting
air chamber
wire c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28525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652418A (zh
Inventor
陈晓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i Gehui
Original Assignee
Lei Gehu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i Gehui filed Critical Lei Gehui
Priority to CN201810285253.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652418B/zh
Publication of CN1086524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524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6524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524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aking, Grill, Roasting (AREA)
  • Food-Manufactur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动烹饪设备,包括机架、若干配菜装置、若干配料装置,以及设置于所述机架的加热装置、烹饪装置以及传动装置;各所述配菜装置、各所述配料装置分别设置在所述传动装置上,所述传动装置用于分别将各所述配菜装置、各所述配料装置输送到所述烹饪装置上方;所述烹饪装置设置容器与烹饪器。上述自动烹饪设备,通过将配菜装置、配料装置设置在传动装置上,并且传动装置用于将各配菜装置、各配料装置输送到烹饪装置上方,从而用户可以方便快捷的进行烹饪。

Description

自动烹饪设备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5年6月29日、申请号为2015103726471、发明创造名称为“自动烹饪设备”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厨房用具,特别是涉及自动烹饪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健康饮食是一种人们追求的生活方式,传统的煮菜做饭的做法是用对购买回来的食物清洗加工后,放入炒锅或者煮锅进行烹饪,其中的过程还需要用户进行菜式的搭配,并进行不同口味不同风格的调味。
当用户需要烹饪较多菜式或者需要进行不同口味的调料时,用户需要反复地进行菜式的搭配以及对放进锅里的菜品进行调味,显然,会降低烹饪的效率。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如何方便快捷地进行烹饪的问题,提供一种自动烹饪设备。
一种自动烹饪设备,包括机架、若干配菜装置、若干配料装置,以及设置于所述机架的加热装置、烹饪装置以及传动装置;各所述配菜装置、各所述配料装置分别设置在所述传动装置上,所述传动装置用于分别将各所述配菜装置、各所述配料装置输送到所述烹饪装置上方;所述烹饪装置设置容器与烹饪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传动装置设置升降架,各所述配菜装置、各所述配料装置分别设置在所述升降架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升降架设置传动轨,各所述配菜装置、各所述配料装置分别设置在所述传动轨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升降架设置往复式升降机,用于进行升降后返回预定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升降架设置升降控制按键,其连接所述往复式升降机,用于控制所述往复式升降机进行一次升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烹饪器还设置震动部,用于上下震动所述容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震动部设置环形弹性件及其震动控制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烹饪器还设置摇晃部,用于左右摇晃所述容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摇晃部设置一对摇晃弹性臂及其摇晃控制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容器内部凸起设置若干凸部。
上述自动烹饪设备,通过将配菜装置、配料装置设置在传动装置上,并且传动装置用于将各配菜装置、各配料装置输送到烹饪装置上方,从而用户可以方便快捷的进行烹饪。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自动烹饪设备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配菜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配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加热装置的线盘本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例如,请参阅图1和图2,一种自动烹饪设备10,其包括机架100、若干配菜装置200、若干配料装置300,以及设置于所述机架100的加热装置400、烹饪装置500以及传动装置600;各所述配菜装置、各所述配料装置分别设置在所述传动装置上,所述传动装置用于分别将各所述配菜装置、各所述配料装置输送到所述烹饪装置上方。
又如,请参阅图1和图2,自动烹饪设备10包括机架100、若干配菜装置200、若干配料装置300、加热装置400、烹饪装置500、传动装置600以及单片机。加热装置400、烹饪装置500以及传动装置600设置于机架100上,例如,传动装置600设置有二个,分别设置在烹饪装置500上方对称的两侧,并且两个传动装置600与烹饪装置500呈倒“品”字型结构,烹饪装置位于下方,两个传动装置并排设置于上方。各配菜装置200、各配料装置300分别设置在传动装置600上,传动装置600用于分别将各配菜装置200、各配料装置300输送到烹饪装置500上方,例如,单片机单独设置于机架100远离加热装置400、烹饪装置500以及传动装置600的一侧,用于输入或者输出指令,统一协调控制整个自动烹饪设备10的运行与停止。
例如,机架100为框架结构,采用铝合金、钢铁或者硬质木质材料制成。为了防止机架100在厨房的潮湿或者油腻的环境下形容产生腐蚀,机架100还在其外表面涂上有防腐蚀化学涂料,或者采用镀金等防腐手段。可以理解,机架100用于支承加热装置400、烹饪装置500以及传动装置600,为支承加热装置400、烹饪装置500以及传动装置600等提供可操作的稳定平台。例如,机架100采用上部、中部、下部顺序叠加设置的框架结构,即,下部用于放置加热装置400,中部用于适配烹饪装置500,上部用于为烹饪装置500形成保护罩,防止一些异物落入烹饪装置500。为了方便独立使用自动烹饪设备10,例如,可以在机架100的下部的背离上部和中部的一侧设置一支撑架,用于支撑整个机架100,使得使用自动烹饪设备10的时候不受场地的限制。
请参阅图3,配菜装置200包括配菜部210、出菜口220、第一传送部230和送菜部240,配菜部210、出菜口220、第一传送部230、送菜部240按预设规定的分布要求设置于传动装置600上。例如,配菜部210、出菜口220、第一传送部230、送菜部240顺序设置于传动装置600上。例如,配菜部210开设有半球形凹部。例如,配菜部210包括具有一定容积的球形凹部,各菜式收容于球形凹部的配菜部210。为了方便将较长的菜切割短,例如,配菜部210还设置有切割刀以及控制切割刀开启或者关断的切割刀控制器。出菜口220开设于配菜部210靠近第一传送部230的一端,用于将容置于配菜部210内的菜传输送入第一传送部230,优选的,为了将配菜部210内的菜移出配菜部210,出菜口220还设置有延伸至配菜部210内部的收集臂以及收集臂动力装置,其中,收集臂以及收集臂动力装置共同或同步受控于切割刀控制器,收集臂设置有与配菜部210内部适配的弧形状爪子。例如,所述弧形状爪子设置弧形连接部以及分别与所述弧形连接部相连接的弧形接触部;又如,所述弧形接触部中的弧形的弧度与所述弧形连接部中的弧形的弧度相异设置。这样,通过弧形状爪子可以将配菜部210内部的菜全部清理至出菜口220并进一步送入第一传送部230。切割刀控制器以及收集臂动力装置通过信号导电线连接于单片机。
例如,第一传送部230包括传送带以及为传送带提供动力的传送带动力装置。例如,所述传送带设置于所述出菜口及所述送菜部之间的区域。第一传送部230设置于出菜口220下方,用于将来自出菜口220的菜式传送至送菜部240。为了智能的方便将自出菜口220的菜式传送至送菜部240,例如,传送带还设置有重力感应器。例如,重力感应器为重力传感器。例如,所述传送带还设置有重力感应器,所述重力感应器与所述传送带动力装置连接。例如,所述重力感应器设置于所述第一传送部的朝向所述出菜口的一侧。当菜式进入第一传送部230后,重力感应器感受到重力后,根据压力效应原理,将重力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将信号通过设置在传送带以及传送带动力装置之间的导电线传递至传送带动力装置,传送带动力装置接受到信号后加快传送带的移动速度,这样,通过传送带动力装置设置预设参数,即可对在需要送菜的时候增加传送带动力装置的功率,在不需要送菜的时候降低传送带动力装置的功率,以达到智能调节送菜的作用,节约电能。
例如,送菜部240设置于第一传送部230远离出菜口220的靠近烹饪装置500的传动装置600上,用于配合传动装置600将来自第一传送部230的菜式倒入烹饪装置500。
请参阅图4,配料装置300包括若干配料部310、若干出料口320、第二传送部330以及送料部340,各配料部310、出料口320、第二传送部330以及送料部340按预设规定的分布要求设置于传动装置600上。例如,各所述配料部、所述出料口、所述第二传送部以及所述送料部设置设置于所述传动装置上。例如,各配料部310、出料口320、第二传送部330以及送料部340对称设置于配菜装置200的一侧,使得配菜操作与配料操作互不冲突,即配菜装置200和配料装置300协调一致地协助进行烹饪。例如,配料部310成一排设置有三个,分别装入油、盐和酱料,又如,配料部310可能根据日常的需要自由增加数量,实际烹饪过程中,不需要用到的配料部310可以不开启使用。本实施例中,只根据日常中经常用到的油、盐和酱料等成一字型排列设置在靠近第二传送部330的上方。
例如,出料口320开设于配料部310底部靠近第二传送部330的一侧。例如,根据配料部310的数量为三个,对应地设置有三个出料口320。例如,至少一配料装置300设置定额输出部,用于每次输出一定额度的配料。例如,定额输出部为定容输出部。为了根据不同的烹饪要求以及不同口感的需要,出料口320还设置有开启或者关断出料口320的出料阀门以及出料阀门控制器,以控制出料口320的输入量。进一步的,出料阀门控制器与单片机电连接,接受单片机对各出料阀门的指令控制,使得各出料口320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进行开启以及开启的时间,以控制出料口320的输入量,进而适配烹饪要求与不同口感。
例如,第二传送部330包括传送带以及为传送带提供动力的传送带动力装置。第二传送部330设置于出料口320下方,用于将来自出料口320的菜式传送至送菜部240。为了避免将来自不同出料口320的酱料混合并同路输送到烹饪装置500,例如,第二传送部330根据出料口320的数量设置有若干导料槽,例如,当开设有三个出料口320时,对应的设置有三个导料槽,这样,可以将单一的酱料输送至烹饪装置500,避免了当仅需要某一酱料时,由于之前的混合使用,导致仅输送某一酱料时也混入了其它酱料,进而烹饪出与预设口味不同的食物。又如,由于部分酱料,例如,油、生抽等,是可流动性较大的液体,为了节约电能,例如,将第二传送部330成一角度倾斜设置在传动装置600上,第二传送部330靠近烹饪装置500的一端为倾斜的底端,例如,第二传送部330成30度角倾斜设置在传动装置600上,这样,当烹饪时需要使用到可流动性较大的液体酱料时,不需要开启传送带动力装置也可以将酱料送入烹饪装置500以供烹饪,此时,只需要开启出料口320即可,方便快捷且节能环保。
例如,送料部340设置于第二传送部330远离出料口320的靠近烹饪装置500的传动装置600上,用于配合传动装置600将来自第二传送部330的酱料输送至烹饪装置500。
请参阅图5,加热装置400包括微晶面板410、炉框420以及线盘本部430,微晶面板410、炉框420以及线盘本部430一同组装成加热装置400。加热装置400采用将电能转化为热能的电磁感应原理,以达到加热烹饪装置500的功能。在其它实施例中,加热装置400还可以通过接入可燃气并提供点火以及燃烧平台等模块实现明火加热烹饪装置500的功能。
例如,微晶面板410在材料的选择上采用黑晶玻璃面板,或者钢化丝印玻璃板,这样,在支承烹饪装置500的同时也可以传导来自烹饪装置500的热量,同时,线盘本部430发出的磁场可以完全透过微晶面板410,不损耗电磁场能量。例如,微晶面板410制成长方形或者圆形等形状,其面积大小适配烹饪装置500,即微晶面板410面积大小大约在30-50cm2之间,例如,微晶面板410面积大小为35cm2。微晶面板410厚度在2.0-4.0cm,例如,微晶面板410厚度为3cm。
由于在烹饪过程中,烹饪装置500产生的热量会直接传导至与之接触的微晶面板410,故,为了防止烹饪装置500产生的热量溢出至微晶面板410,例如,微晶面板410的朝向烹饪装置500的一侧面设置有隔热涂料,例如,隔热涂料为隔绝传导型涂料,这样,利用隔绝传导型涂料的热传导率极低、使热能传导几乎隔绝、将温差环境隔离等特点,使得烹饪装置500产生的热量除了空气散热等外可以充分地利用在烹饪上,提高电能的转化利用效率。
例如,炉框420包括微晶面板槽421、风扇安装位422和控制面板槽423,微晶面板槽421、风扇安装位422和控制面板槽423一体成型。为了配合微晶面板410的安装,微晶面板槽421适配微晶面板410的形状,且其截面积略大于微晶面板410的截面积,即,在微晶面板槽421的四周还留有至少1mm的空间以供安装微晶面板410。为了支承安装微晶面板410,微晶面板槽421相向的内侧壁设置有阶梯位424,阶梯位424的竖起面的高度适配微晶面板410的厚度,大约在2.0-4.0cm之间,例如,阶梯位424的高度为3mm。阶梯位424的横向面的宽度至少凸出于阶梯位424的竖起面1cm。例如,阶梯位424的横向面的宽度为1.5cm,使得阶梯位424可以提供较大的支承面以嵌入微晶面板410。这样,在安装微晶面板410至微晶面板槽421时,预先在阶梯位424涂装胶粘料,然后将将微晶面板410嵌入微晶面板槽421即可,例如,利用压胶的工艺将微晶面板410嵌入微晶面板槽421,组装方便快捷。
例如,风扇安装位422用于将散热用的风扇安装在背向微晶面板410的炉框420的一侧,即风扇朝向线盘本部430,这样,在风扇工作时,冷风从微晶面板410吹向线盘本部430,以驱散线盘本部430的热量。控制面板槽423用于安装指示灯以及控制按键,以设置参数的形式控制线盘本部430的工作状态。下面结合图6详细说明风扇结合线盘本部430为线盘本部430散热的结构及功能。
请参阅图6,线盘本部430包括线盘壳体430a、线盘430b、电路板430c、上风扇430d、下风扇430e、上迂回部430f、下迂回部430g、入风口430h、通风槽430i、上风室430j、通风孔430k、中风室430l、下风室430m、导电线430n、安装柱430p、至少二个固定部430q以及出风口430s。例如,所述线盘本部包括二个所述固定部,其分别设置于靠近所述线盘壳体顶部与底部的位置。所述上风室、所述中风室及所述下风室彼此连通。
例如,线盘430b、电路板430c、上风扇430d、下风扇430e、上迂回部430f、下迂回部430g、导电线430n、通风槽430i、安装柱430p、固定部430q设置于所述线盘壳体430a内部。例如,靠近线盘壳体430a的项部的固定部430q与线盘壳体430a的项部形成所述上风室430j。例如,靠近线盘壳体430a的底部的固定部430q与线盘壳体430a的底部形成所述下风室430m。例如,靠近线盘壳体430a的底部的固定部430q与安装柱430p之间形成所述中风室430l。
例如,线盘壳体430a的外形适配炉框420,其朝向炉框420的一侧还设置有若干炉框安装位,用于将炉框420安装组合至线盘壳体430a。例如,线盘壳体430a的外形为方形的中空框架体,采用硬质塑料制成,线盘壳体430a中空的内部在竖直方向由上到下,分别被两块固定部430q分隔设置成三个风室:上风室430j、中风室430l、下风室430m,其中,上风室430j通过通风孔430k连通中风室430l,下风室430m通过下风扇430e连通中风室430l,这样,上风室430j、中风室430l和下风室430m相互连通透气后可以将线盘本部430的热量通过风冷形式带出线盘本部430外环境。
为了控制冷风从上风室430j进入并经过中风室430l带走热量后从下风室430m流出,例如,入风口430h、通风槽430i、上风扇430d和上迂回部430f等设置于上风室430j。例如,入风口430h开设于上风室430j一侧壁,沿着入风口430h周缘还延伸设置有阵列排布的若干栅格,用于防止蟑螂蚊虫等进入。对应地,上风扇430d设置于相对入风口430h的上风室430j另一侧壁上,并且,上风扇430d与入风口430h之间还通过塑料板形成通风槽430i,即,通风槽430i连通入风口430h,并且,通风槽430i密封设置,其仅与上风扇430d和入风口430h连通。这样,在上风扇430d工作时,通风槽430i位于上风扇430d与入风口430h两侧的压强不均等,并且,通风槽430i位于上风扇430d侧的压强小于通风槽430i位于入风口430h侧的压强,使得入风口430h可以不断地为上风扇430d送入冷风以供散热。为了便于迅速流向通风孔430k,例如,上风室430j的靠近上风扇430d一侧的内侧壁上还设置有上迂回部430f,上迂回部430f为半球形或者圆弧形凹槽,并且,半球形或者圆弧形凹槽内部表面光滑以减少摩擦生热,其半球形或者圆弧形的开口朝向通风孔430k,使得上风扇430d工作时,冷风吹向上迂回部430f时,理论上可无损或减少损失,折回至通风孔430k,并流向中风室430l。
例如,冷风进入上风室430j后经过通风孔430k后进入中风室430l。线盘壳体430a内部的位于上风室430j的下侧的两个固定部430q形成中风室430l,并且,线盘430b安装于靠近上风室430j的一侧的固定部430q上,线盘430b还通过导电线430n与电路板430c电连接,并且,电路板430c还通过安装柱430p安装固定于远离上风室430j的固定部430q。为了加强线盘430b的散热效果,线盘430b采用耐高温铜线,例如,耐高温铜线的线盘430b的加工绕线形式有疏绕以及密绕,其结构有中空双环、双层和单层盘等。优选的,采用双层铝的聚能高效线盘430b,例如,采用19股、24圈的或者高频的21股、24圈或者高频的40股、23圈等双层结构的线盘430b,以提升线盘430b的能源效率,并利用铝的优越的导电性能,进一步地提升散热效率。
为了提升线盘本部430的安全性能,电路板430c还设置有熔断器,例如,熔断器包括保险丝,例如,熔断器安装在电源输入端,使得当电路板430c的电流异常时,例如,电压升高或者电流过载时,熔断器自身熔断切断电源与电路板430c的电连接,以保证电路安全运行。例如,电路板430c还设置有安全开关,例如,安全开关包括两种热胀冷缩系数不一样的金属片压在一起制成的双金属片,例如,在双金属片的形变的作用范围内设置有电源按键开关,在双金属片受热发生形变时双金属片作用在电源按键开关,即当电路板430c因散热不良导致温度过高时,安全开关可以断开电源,以保证电路安全运行。
例如,中风室430l产生的热量在风流压强差的作用下从中风室430l经过下风扇430e进入下风室430m。即,下风扇430e工作时,中风室430l与下风室430m产生压强差,在压强差的作用下,中风室430l的风流向下风室430m。可以理解,下风室430m由中风室430l底部的固定部430q和线盘本部430的底部构成。中风室430l的风流进入下风室430m后,在下迂回部430g的作用下流向出风口430s,最终,带差热量的风流经由出风口430s排出线盘本部430。
为使得整个自动烹饪设备10在使用上更加符合人体工程学,例如,加热装置400设置在机架100的下部,与机架100的下部一体成型,或者说,机架100的下部构成加热装置400的框架支承部分,例如,机架100的下部所在的平面即可放置烹饪装置500,同时,在开启加热装置400的情况下,可以加热烹饪装置500,从而达到烹饪食物的作用。
为了方便用户对食物进行烹饪,烹饪装置500设置有容器与烹饪器。例如,所述容器设置于所述烹饪器上。例如,烹饪器还设置震动部,用于上下震动容器。例如,震动部设置环形弹性件及其震动控制器。例如,烹饪器还设置摇晃部,用于左右摇晃容器。例如,摇晃部设置一对摇晃弹性臂及其摇晃控制器。例如,容器内部凸起设置若干凸部,用于搅拌容器内部的食物。例如,容器磁悬浮设置在机架100上,以方便用户进行烹饪。这样,在震动部和摇晃部的作用下,用户在烹饪过程的只需进行适当的监控而不用对烹饪装置500进行用力震动或者摇晃,特别适合大火爆炒食物时需要反复震动或者摇晃烹饪装置500,结构简单实用,省心省力。
为方便用户对食物进行烹饪前的搅拌,例如,烹饪装置500设置第一安装部与第二安装部,搅拌部位于第一安装部与第二安装部之间,且搅拌部、第一安装部与第二安装部一体设置。例如,烹饪装置500设置第一安装位与第二安装位,第一安装部转动设置于第一安装位,第二安装部转动设置于第二安装位。这样,用户在烹饪前可以对食物进行充分的搅拌,以使食物在烹饪过程受热或者受到均匀的调料。
例如,传动装置600设置传动轨;传动轨设置若干第一安装座以及若干第二安装座;每一配菜装置200设置于对应的一个第一安装座;每一配料装置300设置于对应的一个第二安装座;烹饪装置500设置有搅拌部。例如,搅拌部设置铲形区。例如,配菜装置200转动设置于第一安装座,用于受控时转动以倾倒其上的配菜。例如,每一第一安装座设置一转动控制器,用于控制其上配菜装置200转动。
为了进一步的方便用户对食物进行搅拌,例如,第一安装部的转动轴与第二安装部的转动轴位于同一直线上。第一安装部的转动轴与第二安装部的转动轴两者受控同时转动,或者其一受控转动,带动另一同步转动;例如,烹饪装置500设置搅拌控制器,用于控制第一安装部与第二安装部同时转动,以旋转搅拌部。又如,烹饪装置500设置搅拌控制器,用于控制第一安装部或第二安装部其一转动,另一受力同步转动,以旋转搅拌部。这样,由搅拌控制器控制第一安装部与第二安装部,在精准地对食物进行搅拌的同时,也方便用户掌握对食物进行搅拌的程度。
为了方便安装搅拌部并在需要使用搅拌部方便取出,例如,烹饪装置500的周缘设置环形滑轨,搅拌部设置第一安装端,其滑动设置于环形滑轨。例如,搅拌部还设置第二安装端,其滑动设置于环形滑轨。例如,第一安装端与第二安装端设置于一穿过环形滑轨的圆心的直线上。这样,搅拌部可以自由的在环形滑轨在移动,方便用户对搅拌部的使用与收纳。
为了例如,传动装置600设置传动轨;传动轨设置若干第一安装座以及若干第二安装座;每一配菜装置200设置于对应的一个第一安装座;每一配料装置300设置于对应的一个第二安装座。例如,第二安装座设置至少一安装环,配料装置300倒置穿过安装环。例如,第二安装座设置两个安装环。例如,安装环具有环形横截面以及楔形纵截面。例如,楔形纵截面为直角梯形。例如,直角梯形的直角远离配料装置300。
为了方便配菜和配料,例如,传动装置600设置升降架,各配菜装置200、各配料装置300分别设置在升降架上。例如,升降架设置传动轨,各配菜装置200、各配料装置300分别设置在传动轨上。例如,升降架设置往复式升降机,用于进行升降后返回预定位置。例如,升降架设置升降控制按键,其连接往复式升降机,用于控制往复式升降机进行一次升降。这样,在升降架的作用下,用户可以非常方便地进行电控或者手动调料,并且实现自动配菜与配料。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

1.一种自动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若干配菜装置、若干配料装置,以及设置于所述机架的加热装置、烹饪装置、传动装置以及单片机;
各所述配菜装置、各所述配料装置分别设置在所述传动装置上,所述传动装置用于分别将各所述配菜装置、各所述配料装置输送到所述烹饪装置上方;
所述烹饪装置设置容器与烹饪器;其中,
传动装置设置有二个,分别设置在烹饪装置上方对称的两侧,并且两个传动装置与烹饪装置呈倒“品”字型结构,烹饪装置位于下方,两个传动装置并排设置于上方;
单片机单独设置于机架远离加热装置、烹饪装置以及传动装置的一侧,用于输入或者输出指令,统一协调控制整个自动烹饪设备的运行与停止;
机架采用上部、中部、下部顺序叠加设置的框架结构,下部用于放置加热装置,中部用于适配烹饪装置,上部用于为烹饪装置形成保护罩,机架采用铝合金、钢铁或者硬质木质材料制成,机架还在其外表面涂上有防腐蚀化学涂料或者采用镀金;
配菜装置包括配菜部、出菜口、第一传送部和送菜部,配菜部、出菜口、第一传送部、送菜部设置于传动装置上;配菜部开设有半球形凹部;配菜部包括具有一定容积的球形凹部,各菜式收容于球形凹部的配菜部;配菜部还设置有切割刀以及控制切割刀开启或者关断的切割刀控制器;出菜口开设于配菜部靠近第一传送部的一端,用于将容置于配菜部内的菜传输送入第一传送部;出菜口还设置有延伸至配菜部内部的收集臂以及收集臂动力装置,其中,收集臂以及收集臂动力装置共同或同步受控于切割刀控制器,收集臂设置有与配菜部内部适配的弧形状爪子;所述弧形状爪子设置弧形连接部以及分别与所述弧形连接部相连接的弧形接触部;所述弧形接触部中的弧形的弧度与所述弧形连接部中的弧形的弧度相异设置;切割刀控制器以及收集臂动力装置通过信号导电线连接于单片机;
第一传送部包括传送带以及为传送带提供动力的传送带动力装置;所述传送带设置于所述出菜口及所述送菜部之间的区域;第一传送部设置于出菜口下方,用于将来自出菜口的菜式传送至送菜部;传送带还设置有重力感应器;重力感应器为重力传感器;所述重力感应器与所述传送带动力装置连接;所述重力感应器设置于所述第一传送部的朝向所述出菜口的一侧;
送菜部设置于第一传送部远离出菜口的靠近烹饪装置的传动装置上,用于配合传动装置将来自第一传送部的菜式倒入烹饪装置;
配料装置包括若干配料部、若干出料口、第二传送部以及送料部,各配料部、出料口、第二传送部以及送料部按预设规定的分布要求设置于传动装置上;各配料部、出料口、第二传送部以及送料部对称设置于配菜装置的一侧;
出料口开设于配料部底部靠近第二传送部的一侧;至少一配料装置设置定额输出部,用于每次输出一定额度的配料;定额输出部为定容输出部;出料口还设置有开启或者关断出料口的出料阀门以及出料阀门控制器,以控制出料口的输入量;出料阀门控制器与单片机电连接,接受单片机对各出料阀门的指令控制;
第二传送部包括传送带以及为传送带提供动力的传送带动力装置;第二传送部设置于出料口下方,用于将来自出料口的菜式传送至送菜部;第二传送部根据出料口的数量设置有若干导料槽;第二传送部成一角度倾斜设置在传动装置上,第二传送部靠近烹饪装置的一端为倾斜的底端;
送料部设置于第二传送部远离出料口的靠近烹饪装置的传动装置上,用于配合传动装置将来自第二传送部的酱料输送至烹饪装置;
加热装置包括微晶面板、炉框以及线盘本部,微晶面板、炉框以及线盘本部一同组装成加热装置;微晶面板面积大小在30-50cm2之间;微晶面板厚度在2.0-4.0cm;微晶面板的朝向烹饪装置的一侧面设置有隔热涂料,隔热涂料为隔绝传导型涂料;
炉框包括微晶面板槽、风扇安装位和控制面板槽,微晶面板槽、风扇安装位和控制面板槽一体成型;微晶面板槽相向的内侧壁设置有阶梯位,阶梯位的竖起面的高度适配微晶面板的厚度,阶梯位的高度为3mm;阶梯位的横向面的宽度为1.5cm;
风扇安装位用于将散热用的风扇安装在背向微晶面板的炉框的一侧;控制面板槽用于安装指示灯以及控制按键,以设置参数的形式控制线盘本部的工作状态;
线盘本部包括线盘壳体、线盘、电路板、上风扇、下风扇、上迂回部、下迂回部、入风口、通风槽、上风室、通风孔、中风室、下风室、导电线、安装柱、二个固定部以及出风口;二个所述固定部分别设置于靠近所述线盘壳体顶部与底部的位置;所述上风室、所述中风室及所述下风室彼此连通;
线盘、电路板、上风扇、下风扇、上迂回部、下迂回部、导电线、通风槽、安装柱、固定部设置于所述线盘壳体内部;靠近线盘壳体的项部的固定部与线盘壳体的项部形成所述上风室;靠近线盘壳体的底部的固定部与线盘壳体的底部形成所述下风室;靠近线盘壳体的底部的固定部与安装柱之间形成所述中风室;
线盘壳体的外形适配炉框,其朝向炉框的一侧还设置有若干炉框安装位,用于将炉框安装组合至线盘壳体;线盘壳体的外形为方形的中空框架体,采用硬质塑料制成,线盘壳体中空的内部在竖直方向由上到下,分别被两块固定部分隔设置成三个风室:上风室、中风室、下风室,其中,上风室通过通风孔连通中风室,下风室通过下风扇连通中风室;
入风口、通风槽、上风扇和上迂回部设置于上风室;入风口开设于上风室一侧壁,沿着入风口周缘还延伸设置有阵列排布的若干栅格;对应地,上风扇设置于相对入风口的上风室另一侧壁上,并且,上风扇与入风口之间还通过塑料板形成通风槽,即,通风槽连通入风口,并且,通风槽密封设置,其仅与上风扇和入风口连通;
冷风进入上风室后经过通风孔后进入中风室;线盘壳体内部的位于上风室的下侧的两个固定部形成中风室,并且,线盘安装于靠近上风室的一侧的固定部上,线盘还通过导电线与电路板电连接,并且,电路板还通过安装柱安装固定于远离上风室的固定部;线盘采用双层铝的聚能高效线盘,采用19股、24圈的或者高频的21股、24圈或者高频的40股、23圈双层结构的线盘;
电路板还设置有熔断器,熔断器包括保险丝,熔断器安装在电源输入端;电路板还设置有安全开关,安全开关包括两种热胀冷缩系数不一样的金属片压在一起制成的双金属片,在双金属片的形变的作用范围内设置有电源按键开关,在双金属片受热发生形变时双金属片作用在电源按键开关;
加热装置设置在机架的下部,与机架的下部一体成型;
烹饪装置设置有容器与烹饪器;所述容器设置于所述烹饪器上;烹饪器还设置震动部,用于上下震动容器;震动部设置环形弹性件及其震动控制器;烹饪器还设置摇晃部,用于左右摇晃容器;摇晃部设置一对摇晃弹性臂及其摇晃控制器;容器内部凸起设置若干凸部,用于搅拌容器内部的食物;容器磁悬浮设置在机架上;
烹饪装置设置第一安装部与第二安装部,搅拌部位于第一安装部与第二安装部之间,且搅拌部、第一安装部与第二安装部一体设置;烹饪装置设置第一安装位与第二安装位,第一安装部转动设置于第一安装位,第二安装部转动设置于第二安装位;
传动装置设置传动轨;传动轨设置若干第一安装座以及若干第二安装座;每一配菜装置设置于对应的一个第一安装座;每一配料装置设置于对应的一个第二安装座;烹饪装置设置有搅拌部;搅拌部设置铲形区;配菜装置转动设置于第一安装座,用于受控时转动以倾倒其上的配菜;每一第一安装座设置一转动控制器,用于控制其上配菜装置转动;
第一安装部的转动轴与第二安装部的转动轴位于同一直线上;第一安装部的转动轴与第二安装部的转动轴两者受控同时转动,或者其一受控转动,带动另一同步转动;烹饪装置设置搅拌控制器,用于控制第一安装部与第二安装部同时转动,以旋转搅拌部;烹饪装置设置搅拌控制器,用于控制第一安装部或第二安装部其一转动,另一受力同步转动,以旋转搅拌部;
烹饪装置的周缘设置环形滑轨,搅拌部设置第一安装端,其滑动设置于环形滑轨;搅拌部还设置第二安装端,其滑动设置于环形滑轨;第一安装端与第二安装端设置于一穿过环形滑轨的圆心的直线上;
传动轨设置若干第一安装座以及若干第二安装座;每一配菜装置设置于对应的一个第一安装座;每一配料装置设置于对应的一个第二安装座;第二安装座设置至少一安装环,配料装置倒置穿过安装环;第二安装座设置两个安装环;安装环具有环形横截面以及楔形纵截面;楔形纵截面为直角梯形;直角梯形的直角远离配料装置;
传动装置设置升降架,各配菜装置、各配料装置分别设置在升降架上;升降架设置传动轨,各配菜装置、各配料装置分别设置在传动轨上;升降架设置往复式升降机,用于进行升降后返回预定位置;升降架设置升降控制按键,其连接往复式升降机,用于控制往复式升降机进行一次升降。
CN201810285253.6A 2015-06-29 2015-06-29 自动烹饪设备 Active CN10865241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285253.6A CN108652418B (zh) 2015-06-29 2015-06-29 自动烹饪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372647.1A CN104983294B (zh) 2015-06-29 2015-06-29 自动烹饪设备
CN201810285253.6A CN108652418B (zh) 2015-06-29 2015-06-29 自动烹饪设备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372647.1A Division CN104983294B (zh) 2015-06-29 2015-06-29 自动烹饪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52418A CN108652418A (zh) 2018-10-16
CN108652418B true CN108652418B (zh) 2020-09-22

Family

ID=5429530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372647.1A Active CN104983294B (zh) 2015-06-29 2015-06-29 自动烹饪设备
CN201810285253.6A Active CN108652418B (zh) 2015-06-29 2015-06-29 自动烹饪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372647.1A Active CN104983294B (zh) 2015-06-29 2015-06-29 自动烹饪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0498329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62600B (zh) * 2017-10-16 2021-01-12 苏福生 一种烹饪传送配料机
CN110150924A (zh) * 2018-02-24 2019-08-23 钱月英 一种基于自动化烹饪运输的智能餐厅服务系统
CN109102431A (zh) * 2018-08-10 2018-12-28 王金虎 无人餐厅
CN109805747B (zh) * 2019-02-02 2021-01-26 广东智源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自动烹饪系统的储料架及自动烹饪系统
CN110363686A (zh) * 2019-07-24 2019-10-22 西安食神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人餐厅服务系统及其实现方法
CN110594814B (zh) * 2019-09-05 2021-01-19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一种吸油烟机
CN111007744B (zh) * 2019-12-23 2023-05-12 普琅德智能装备科技(江苏)有限公司 自动烹饪系统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12645A (en) * 2000-02-16 2000-09-05 Chang; Shien-Fang Automatic cooking machine
CN1399934A (zh) * 2002-07-05 2003-03-05 康文朝 自动炒菜机
CN101147653A (zh) * 2006-09-18 2008-03-2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具有冷却装置的加热烹饪器和控制该加热烹饪器的方法
CN102764062A (zh) * 2012-07-05 2012-11-07 周林斌 磁力震动多角度旋转炒锅的方法
CN104013300A (zh) * 2014-06-27 2014-09-03 广东顺德金易厨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炒菜机
CN104643897A (zh) * 2015-02-15 2015-05-27 深圳减字科技有限公司 智能烹饪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70215A (ja) * 1986-01-21 1987-07-27 株式会社 原田食品 中華鍋自動振り機
CA2483414A1 (en) * 2002-04-22 2003-10-30 Restaurant Technology, Inc. Automated food processing system and method
US8869680B2 (en) * 2007-04-13 2014-10-28 Ulrich Maurer Deep fryer arrangement
CN101683236A (zh) * 2008-09-27 2010-03-31 深圳市爱可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或半自动烹调设备及其投料机构
CN102595987A (zh) * 2009-07-15 2012-07-18 弗瑞马斯特公司 用于深敞口桶式油炸系统的自动化托架/吊篮升降系统
CN201652565U (zh) * 2009-11-05 2010-11-24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电磁炉面板隔热垫
CN202303535U (zh) * 2011-07-27 2012-07-04 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电磁炉面板结构
CN203263013U (zh) * 2013-05-05 2013-11-06 塔里木大学 一种家庭自动炒菜机
CN204006172U (zh) * 2014-07-08 2014-12-10 杭州信多达电器有限公司 分腔式结构电磁炉
CN104257308A (zh) * 2014-09-07 2015-01-07 宋大勇 调味料投放控制方法及投放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12645A (en) * 2000-02-16 2000-09-05 Chang; Shien-Fang Automatic cooking machine
CN1399934A (zh) * 2002-07-05 2003-03-05 康文朝 自动炒菜机
CN101147653A (zh) * 2006-09-18 2008-03-2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具有冷却装置的加热烹饪器和控制该加热烹饪器的方法
CN102764062A (zh) * 2012-07-05 2012-11-07 周林斌 磁力震动多角度旋转炒锅的方法
CN104013300A (zh) * 2014-06-27 2014-09-03 广东顺德金易厨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炒菜机
CN104643897A (zh) * 2015-02-15 2015-05-27 深圳减字科技有限公司 智能烹饪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83294A (zh) 2015-10-21
CN108652418A (zh) 2018-10-16
CN104983294B (zh) 2018-10-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52418B (zh) 自动烹饪设备
US7285751B2 (en) Automatic electric muffin maker
CN201831650U (zh) 一种电子慢炖锅
CN201230816Y (zh) 热风自动烧烤烹饪锅
CN101969822B (zh) 便携式烹饪装置
CN100506135C (zh) 带耐温玻璃盖的电烧烤炉
CN107019411B (zh) 多功能炒菜机
KR20050001706A (ko) 조리기기
CN204970791U (zh) 传动烹饪设备
CN103462522A (zh) 新型炸锅
CN105030038B (zh) 烹饪设备
CN210124575U (zh) 一种旋转烹饪炒菜机
CN205391020U (zh) 红外煎烤机
CN210227787U (zh) 一种烹饪设备
CN205433270U (zh) 烹饪设备
CN104983293B (zh) 炒菜设备
KR20110073407A (ko) 히터일체형 복수히터 전기그릴
CN212326114U (zh) 一种食品烹饪用具有搅拌功能的煲粥锅
CN215127562U (zh) 一种空气炸锅加热装置
CN214678592U (zh) 多功能加热锅具
CN204862587U (zh) 烹饪设备
CN204839080U (zh) 烹饪设备
CN204970792U (zh) 烹饪设备
CN204862588U (zh) 烹饪设备
CN209995927U (zh) 一种旋转翻炒式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826

Address after: No. 158, Yangsi village, Zhang'an street, Jiaojiang District, Tai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Lei Gehui

Address before: 512500 Jiangkou street, No. 21, Jiangkou District, Taiping Town, Shixing County, Shaoguan, Guangdong

Applicant before: He Shufang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Chen Xiaohui

Inventor after: Feng Xiaoping

Inventor before: Chen Xiao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