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03435A - 中冷器 - Google Patents
中冷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603435A CN108603435A CN201680081479.3A CN201680081479A CN108603435A CN 108603435 A CN108603435 A CN 108603435A CN 201680081479 A CN201680081479 A CN 201680081479A CN 108603435 A CN108603435 A CN 10860343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in
- cooling medium
- charge
- super charge
- heat exchan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3
- 239000002826 cool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0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98 cooling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4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9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7
- 238000009835 boi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4087 circ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162 cor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253 clad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679 sold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411 alumi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815 fa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907 flu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450 motiv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61 regional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52 repet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643 water by typ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29/00—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provision for charging or scavenging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2B25/00, F02B27/00 or F02B33/00 - F02B39/00; Details thereof
- F02B29/04—Cooling of air intake supply
- F02B29/045—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heat exchangers, e.g. pipes, plates, ribs, insulation, materials, or manufacturing and assembly
- F02B29/0462—Liquid cooled heat exchang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29/00—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provision for charging or scavenging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2B25/00, F02B27/00 or F02B33/00 - F02B39/00; Details thereof
- F02B29/04—Cooling of air intake supply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9/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9/0031—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being formed by paired plates touching each other
- F28D9/004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being formed by paired plates touching each other the plates having openings therein for circulation of at least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from one conduit to another
- F28D9/0056—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being formed by paired plates touching each other the plates having openings therein for circulation of at least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from one conduit to another with U-flow or serpentine-flow inside conduits; with centrally arranged openings on the plat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2060/00—Cooling circuits using auxiliaries
- F01P2060/02—Intercooler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 Supercharger (AREA)
Abstract
中冷器具备由流路管(21)与翅片(22)层叠配置而成且使流路管的内部的冷却介质与流路管的外部的增压进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部(23)。冷却介质包含第一冷却介质和温度高于第一冷却介质的第二冷却介质。在流路管内形成有供第一冷却介质流动的第一冷却介质流路(25)和供第二冷却介质流动的第二冷却介质流路(26)。第二冷却介质流路与第一冷却介质流路相比配置于增压进气的上游侧。第二冷却介质流路具有使第二冷却介质进行U形转弯的第二U形转弯部(26d)。在第二冷却介质流路中,成为第二U形转弯部的下游侧的下游侧流路(26f)与成为上游侧的上游侧流路(26e)相比位于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上的上游侧。翅片在与下游侧流路的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上的最上游部对应的部位设置有热交换抑制部。
Description
相关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基于2016年2月12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6-024334,并通过参照而将其公开内容编入本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由增压器加压后的增压进气进行冷却的中冷器。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中冷器,使由增压器增压并向发动机供给的增压空气与温度不同的两种冷却水进行热交换来对增压进气进行冷却(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中冷器构成为:高温冷却水在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上游侧以U形转弯的方式流通,并且低温冷却水在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下游侧以U形转弯的方式流通。另外,在高温冷却水流路及低温冷却水流路配置有内翅片,该内翅片用于促进冷却水与增压进气的热交换。
由此,在发动机启动时,能够利用高温冷却水所具有的热来使低温冷却水尽早升温。此外,在利用低温冷却水对增压进气进行冷却之前,能够利用高温冷却水进行预冷,因此能够提高增压进气冷却系统的冷却性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55692号公报
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中冷器中,高温冷却水流路成为下游侧流路与上游侧流路相比配置于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的U形转弯构造。因此,在高温冷却水流路的下游侧流路中,冷却水与高温的增压进气进行热交换,从而冷却水的温度变得容易上升。另外,在高温冷却水流路中,由于采用U形转弯构造、流路的宽度较窄、配置有内翅片等,因此会有冷却水的压力损失增大而冷却水的沸点降低的担忧。
其结果是,有在高温冷却水流路的下游侧流路中冷却水沸腾的担忧。在高温冷却水流路中冷却水沸腾了的情况下,会有如下担忧:导致高温冷却水流路周边的零件的温度上升而使零件强度降低、零件破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以温度不同的两种冷却介质对增压进气进行冷却的中冷器中抑制冷却介质的沸腾。
本发明的一形态的中冷器在由增压器增压并向发动机供给的增压进气与冷却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从而对增压进气进行冷却,其中,该中冷器具备热交换部,该热交换部由流路管与翅片层叠配置而成,且使在流路管的内部流动的冷却介质与在流路管的外部流动的增压进气进行热交换。冷却介质包含第一冷却介质和温度高于第一冷却介质的第二冷却介质。在流路管的内部形成有第一冷却介质流路和第二冷却介质流路,该第一冷却介质流路供第一冷却介质以与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式流动,该第二冷却介质流路供第二冷却介质以与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式流动。第二冷却介质流路与第一冷却介质流路相比配置于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上的上游侧。第一冷却介质流路具有使第一冷却介质进行U形转弯的第一U形转弯部,第二冷却介质流路具有使第二冷却介质进行U形转弯的第二U形转弯部。在第二冷却介质流路中,成为第二U形转弯部的下游侧的下游侧流路与成为第二U形转弯部的上游侧的上游侧流路相比,位于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上的上游侧。翅片至少在与下游侧流路的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上的最上游部对应的部位设置有热交换抑制部,该热交换抑制部对增压进气与第二冷却介质之间的热交换进行抑制。
由此,在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上的最上游部,抑制增压进气的热经由翅片而向出口侧流路的第二冷却水传递。其结果是,能够在第二冷却水容易沸腾的出口侧流路抑制第二冷却水沸腾。由此,能够抑制第二出口侧流路周边的零件的温度上升,从而能够避免零件强度降低、零件破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的增压进气冷却系统的概要的构成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中冷器的立体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流路管及翅片的主视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流路管的内部的示意图。
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流路管及翅片的剖视图。
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翅片的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偏置翅片及百叶式的翅片的剖视图。
图8是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偏置翅片的立体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直翅片及百叶式的翅片的剖视图。
图10是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直翅片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多个方式进行说明。对于各方式中与在先的方式中说明了的事项对应的部分,有附加相同的参照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的情况。在各方式中仅对结构的一部分进行说明的情况下,对于结构的其他部分,能够应用在先说明了的其他方式。不仅是在各实施方式中明确表示能够具体地进行组合的部分之间的组合,只要不对组合产生特别的阻碍,则即使未明确表示,也能够将实施方式彼此局部地组合。
(第一实施方式)
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第一实施方式对将本发明的中冷器应用于车辆的增压进气冷却系统的例子进行说明。
在车辆的发动机(即,内燃机)10的进气系统中设置有用于对进气进行增压并向发动机10供给的未图示的增压器。该增压器是为了补偿发动机10的最高输出而设置的。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中的车辆以提高燃油经济性为目的而使发动机10小排气量化,并通过增压器来对伴随该小排气量化而产生的最高输出的降低进行补偿。
在进气系统中增压器的进气流动下游侧设置有对发动机进气进行冷却的中冷器20。该中冷器20起到对由增压器压缩后的增压进气进行冷却而使发动机进气的填充效率提高的作用。
在第一冷却水回路50进行循环的第一冷却水和在第二冷却水回路60进行循环的第二冷却水在中冷器20的内部流通。中冷器20使由增压器压缩后的增压进气与第一冷却水、第二冷却水进行热交换而对增压进气进行冷却。
在第一冷却水回路50设置有使第一冷却水进行循环的水泵51,在第一冷却水回路50中的水泵51与中冷器20之间设置有使第一冷却水的热向外部气体散热而对第一冷却水进行冷却的第一散热器52。
在第二冷却水回路60中设置有水泵61、第二散热器62以及加热器芯63。水泵61使第二冷却水在第二冷却水回路60进行循环。第二散热器62使第二冷却水从发动机10吸收到的热向外部气体散热。加热器芯63使向车室内吹送的送风空气与第二冷却水进行热交换而对送风空气进行加热。中冷器20、第二散热器62及加热器芯63在第二冷却水回路60中并联地配置。
第二冷却水从发动机10吸热。因此,在第一冷却水、第二冷却水在中冷器20的内部流通时,第二冷却水的温度变得比第一冷却水的温度高。也就是说,第一冷却水是低温冷却水,第二冷却水是高温冷却水。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冷却水与本发明的第一冷却介质相当,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冷却水与本发明的第二冷却介质相当。作为第一冷却水、第二冷却水,能够使用LLC(防冻液)、水等。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发动机10传递水泵51、61的驱动动力,但也可以使用电动水泵来作为水泵51、61。
接下来,对于本第一实施方式的中冷器20详细地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中冷器20构成为所谓的叠片型(日文:ドロンカップ型)的热交换器。如图2所示,中冷器20具备热交换部23,该热交换部23由多个流路管21和接合于相邻的流路管21之间的翅片22交替地层叠配置而成。通过将一对板状部件24的外周相互接合而形成流路管21。热交换部23构成为使在流路管21的内部流动的第一冷却水、第二冷却水与在流路管21的外部流动的增压进气进行热交换。层叠的流路管21与流路管21之间的配置有翅片22的空间构成供增压进气流通的增压进气流路。
中冷器20的构成零件中的全部零件或者一部分零件例如由在由铝形成的芯材的表面包覆钎料而成的覆层材料形成。在覆层材料的表面涂布有焊剂的状态下进行加热,从而将中冷器20的各构成零件钎焊接合。
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翅片22是将板状部件弯曲成波形状而成形的波纹翅片。翅片22成为如下形状:构成平面部的壁部22a与构成弯曲部的顶部22b连续的波形状。翅片22在与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成为顶部22b交替位于一方侧和另一方侧地弯曲的波形状。通过壁部22a,层叠的流路管21之间的空间即增压进气流路被划分为多个流路。翅片22构成用于使增压进气与第一冷却水、第二冷却水的传热面积扩大的热交换促进部。
翅片22构成为在壁部22a形成有百叶片22c的百叶式的翅片。翅片22的顶部22b钎焊接合于相邻的流路管21的平坦的外表面侧。翅片22例如能够通过对薄板金属材料实施辊压成形法而成形。对于翅片22,在之后详细地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在流路管21内形成有供第一冷却水流动的第一冷却水流路25和供第二冷却水流动的第二冷却水流路26。在流路管21内,第一冷却水流路25及第二冷却水流路26沿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并联地配置。这些冷却水流路25、26中的冷却水的流动方向成为与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向,具体而言,成为与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冷却水流路25配置于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下游侧,第二冷却水流路26配置于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上游侧。即,本实施方式的中冷器20构成为高温的第二冷却水在增压进气所通过的增压进气通路的上游侧流通,且低温的第一冷却水在增压进气通路的下游侧流通。
第一冷却水流路25及第二冷却水流路26的流路长度相同。这些冷却水流路25、26的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上的长度,即冷却水流路25、26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为第一冷却水流路25比第二冷却水流路26长。
虽然省略图示,但中冷器20具备将第一冷却水向多个流路管21的第一冷却水流路25分配的第一分配箱部和使第一冷却水从多个流路管21的第一冷却水流路25集合的第一集合箱部。虽然同样地省略图示,但中冷器20具备将第二冷却水向多个流路管21的第二冷却水流路26分配的第二分配箱部和使第二冷却水从多个流路管21的第二冷却水流路26集合的第二集合箱部。
流路管21具备使第一冷却水向第一冷却水流路25流入的第一入口部25a和使第一冷却水从第一冷却水流路25流出的第一出口部25b。另外,流路管21具备使第二冷却水向第二冷却水流路26流入的第二入口部26a和使第二冷却水从第二冷却水流路26流出的第二出口部26b。第一入口部25a、第一出口部25b、第二入口部26a及第二出口部26b通过在流路管21形成贯通孔而构成。
在第一冷却水流路25设置有将流路分隔为两个的第一分隔部25c和使第一冷却水进行U形转弯的第一U形转弯部25d。第一冷却水流路25由第一分隔部25c分隔为位于靠近第一入口部25a的一侧的第一上游侧流路25e和位于靠近第一出口部25b的一侧的第一下游侧流路25f。第一上游侧流路25e与第一U形转弯部25d相比位于上游侧,第一下游侧流路25f与第一U形转弯部25d相比位于下游侧。
在第二冷却水流路26设置有将流路分隔为两个的第二分隔部26c和使第二冷却水进行U形转弯的第二U形转弯部26d。第二冷却水流路26由第二分隔部26c分隔为位于靠近第二入口部26a的一侧的第二上游侧流路26e和位于靠近第二出口部26b的一侧的第二下游侧流路26f。第二上游侧流路26e与第二U形转弯部26d相比配置于上游侧,第二下游侧流路26f与第二U形转弯部26d相比配置于下游侧。
如上所述,第二冷却水流路26与第一冷却水流路25相比配置于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上游侧。因此,从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上游侧开始按照第二下游侧流路26f、第二上游侧流路26e、第一下游侧流路25f、第一上游侧流路25e的顺序配置。也就是说,设置于流路管21的多个流路25e、25f、26e、26f中的第二冷却水流路26的第二下游侧流路26f配置于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上的最上游部。
增压进气的温度随着从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上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而逐渐降低。因此,增压进气的温度在通过与第二下游侧流路26f中的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上的最上游部对应的部位时最高。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入口部25a、第一出口部25b、第二入口部26a及第二出口部26b配置于流路管21的长度方向上的一侧的端部(即,图4的左侧端部)。它们从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上游侧开始按照第二出口部26b、第二入口部26a、第一出口部25b、第一入口部25a的顺序配置。另外,第一U形转弯部25d及第二U形转弯部26d配置于流路管21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侧的端部(即,图4的右侧端部)。
在第一冷却水流路25配置有将第一冷却水流路25分割成多个细流路的第一内翅片27。第一内翅片27分别配置于第一冷却水流路25的第一上游侧流路25e及第一下游侧流路25f。在第二冷却水流路26配置有将第二冷却水流路26分割成多个细流路的第二内翅片28。第二内翅片28分别配置于第二冷却水流路26的第二上游侧流路26e及第二下游侧流路26f。
在第二冷却水流路26中,由于采用U形转弯构造、流路宽度较窄、配置有第二内翅片28等,因此第二冷却水的压力损失增大而第二冷却水的沸点降低。另外,由于增压进气在流动方向上的上游侧温度较高、增压进气与流路管21中的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上的最上游部直接接触等,因此尤其是在第二下游侧流路26f流通的第二冷却水的温度容易上升。
接着,基于图5、6对本实施方式的翅片22的结构进行说明。图5是图4的V-V剖视图。图6是图5的VI-VI剖视图,展示有翅片22的三个壁部22a。
如图5、图6所示,在翅片22的壁部22a,通过将壁部22a切开立起而一体地形成有百叶窗状的百叶片22c。通过百叶片22c能够使翅片22的热传导率提高而使传热性能提高。
如图6所示,百叶片22c相对于壁部22a以预先确定的角度切开立起,且沿着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在壁部22a设置有多个。在形成于同一壁部22a的相邻的百叶片22c之间,形成有可供空气流通的百叶片间通路22d。另外,在并联配置的多个壁部22a,以相同的模式形成有多个百叶片22c。
如图6所示,在一个壁部22a存在多个百叶片群,百叶片群由相邻的多个百叶片22c平行地设置而成。在图6中,在一个壁部22a图示出两个百叶片群。包含于同一百叶片群的多个百叶片22c相对于壁部22a的倾斜方向相同。
在相邻的百叶片群之间设置有转向部22e。在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上,以转向部22e为边界,上游侧的百叶片群与下游侧的百叶片群相对于壁部22a的百叶片22c的倾斜方向相反。
如图5、图6所示,在壁部22a的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上的最上游部设置有平面状的上游侧平面部22f。上游侧平面部22f构成未形成有百叶片22c的非百叶部。翅片22中的除了上游侧平面部22f之外的部位(即,百叶片22c及转向部22e)构成百叶部。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上的上游侧平面部22f的长度比相邻的百叶片22c之间的距离即百叶片间距LP长。
在图4中,单点划线所包围的部位表示与翅片22的上游侧平面部22f对应的部位。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翅片22的上游侧平面部22f从第二下游侧流路26f中的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上的最上游部设置到第二下游侧流路26f的宽度方向长度的1/2为止。因此,在与流路管21的第二下游侧流路26f对应的部位,在翅片22设置有上游侧平面部22f和百叶片22c这两方。另外,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在第二冷却水的流动方向上,上游侧平面部22f设置成遍及第二下游侧流路26f的流路整体。也就是说,在构成翅片22的全部壁部22a设置有上游侧平面部22f。
在上游侧平面部22f未形成有百叶片22c,因此与形成有百叶片22c的部位相比,翅片22的热传导率变低。在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上,在设置有上游侧平面部22f的上游侧,热传导率低于设置有百叶片22c的下游侧,增压进气与翅片22之间的热交换被抑制。也就是说,上游侧平面部22f构成对增压进气与在第二冷却水流路26流通的第二冷却水之间的热交换进行抑制的热交换抑制部。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第一实施方式,在以温度不同的两种冷却水对增压进气进行冷却的中冷器20中,在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上的最上游部设置未在翅片22形成有百叶片22c的上游侧平面部22f。由此,在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上的最上游部,能够抑制增压进气的热经由翅片22而向第二出口侧流路26f的第二冷却水传递。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在第二冷却水容易沸腾的第二出口侧流路26f第二冷却水沸腾。由此,能够抑制第二出口侧流路26f周边的零件的温度上升,从而能够避免零件强度降低、零件破损。
另外,根据本第一实施方式,能够以在翅片22的局部不形成百叶片22c这样简单的手段设置上游侧平面部22f,并能够得到上述效果。因此,由于翅片22能够通过与以往相同的辊压成形来制造,因此能够不降低生产性地对中冷器20进行制造。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仅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图7是本第二实施方式的翅片22、29的剖视图,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图6对应。如图7所示,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在相邻的流路管21之间设置有两种翅片22、29。
在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设置有百叶式的翅片22。除了未设置有上游侧平面部22f这一点,本第二实施方式的百叶式的翅片22成为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所说明的百叶式的翅片相同的结构。在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上的上游侧设置有偏置翅片29。
lei如图8所示,偏置翅片29成为如下形状:构成平面部的壁部29a与构成弯曲部的顶部29b连续的波形状。偏置翅片29在与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成为顶部29b交替位于一方侧和另一方侧地弯曲的波形状。通过壁部29a,层叠的流路管21之间的空间即增压进气流路被划分为多个流路。在壁部29a设置有多个局部切开立起的切起部29c。壁部29a与切起部29c沿着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交替地配置为锯齿状。
百叶式的翅片22与偏置翅片29分体地构成。也就是说,百叶式的翅片22与偏置翅片29分离。
偏置翅片29中的相邻的壁部29a的间距即翅片间距FP2比百叶式的翅片22的相邻的壁部22a彼此的间距即翅片间距FP1长。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偏置翅片29的翅片间距FP2成为百叶式的翅片22的翅片间距FP1的两倍的长度。
与作为百叶式的翅片而构成的百叶式的翅片22相比,作为偏置翅片而构成的偏置翅片29的热传导率低。因此,在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上,与设置有百叶式的翅片22的下游侧相比,在设置有偏置翅片29的上游侧处热传导率低,增压进气与翅片29之间的热交换被抑制。也就是说,本第二实施方式的偏置翅片29构成对增压进气与在第二冷却水流路26流通的第二冷却水之间的热交换进行抑制的热交换抑制部。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第二实施方式,在以温度不同的两种冷却水对增压进气进行冷却的中冷器20中,在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上的最上游部设置与百叶式的翅片22相比热传导率低的偏置翅片29。由此,在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上的最上游部,能够抑制增压进气的热经由偏置翅片29而向第二出口侧流路26f的第二冷却水传递。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在第二冷却水容易沸腾的第二出口侧流路26f第二冷却水沸腾。由此,能够抑制第二出口侧流路26f周边的零件的温度上升,从而能够避免零件强度降低、零件破损。
另外,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偏置翅片29的翅片间距FP2大于百叶式的翅片22的翅片间距FP1。由此,也使得偏置翅片29的热传导率比百叶式的翅片22的热传导率。因此,在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上的最上游部,能够有效地抑制增压进气的热经由偏置翅片29而向第二出口侧流路26f的第二冷却水传递,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在第二出口侧流路26f第二冷却水沸腾。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第三实施方式中,仅对与上述各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相比,本第三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在百叶式的翅片22的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上游侧设置有直翅片30。
图9是本第三实施方式的翅片22、29的剖视图,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图6对应且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图7对应。如图9所示,在本第三实施方式中,在相邻的流路管21之间设置有两种翅片22、30。在本第三实施方式中,在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上的上游侧设置有直翅片30。
直翅片30成为如下形状:构成平面部的壁部30a与构成弯曲部的顶部30b连续的波形状。直翅片30在与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成为顶部29b交替位于一方侧和另一方侧地弯曲的波形状。通过壁部30a,层叠的流路管21之间的空间即增压进气流路被划分为多个流路。直翅片30的壁部30a沿着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直线延伸。
百叶式的翅片22与直翅片30分体地构成。也就是说,百叶式的翅片22与直翅片30分离。
直翅片30的相邻的壁部30a的间距即翅片间距FP3比百叶式的翅片22的相邻的壁部22a彼此的间距即翅片间距FP1长。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直翅片30的翅片间距FP3成为百叶式的翅片22的翅片间距FP1的两倍的长度。
与作为百叶式的翅片而构成的百叶式的翅片22相比,作为直翅片而构成的直翅片30的热传导率低。因此,在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上,与设置有百叶式的翅片22的下游侧相比,在设置有直翅片30的上游侧处热传导率低,增压进气与翅片30之间的热交换被抑制。也就是说,本第三实施方式的直翅片30构成对增压进气与在第二冷却水流路26流通的第二冷却水之间的热交换进行抑制的热交换抑制部。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第三实施方式,在以温度不同的两种冷却水对增压进气进行冷却的中冷器20中,在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上的最上游部设置与百叶式的翅片22相比热传导率低的直翅片30。由此,在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上的最上游部,能够抑制增压进气的热经由直翅片30而向第二出口侧流路26f的第二冷却水传递。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在第二冷却水容易沸腾的第二出口侧流路26f第二冷却水沸腾。由此,能够抑制第二出口侧流路26f周边的零件的温度上升,从而能够避免零件强度降低、零件破损。
另外,在本第三实施方式中,直翅片30的翅片间距FP3比百叶式的翅片22的翅片间距FP1大。由此,也使得直翅片30的热传导率比百叶式的翅片22的热传导率低。因此,在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上的最上游部,能够有效地抑制增压进气的热经由直翅片30而向第二出口侧流路26f的第二冷却水传递,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在第二出口侧流路26f第二冷却水沸腾。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如下的种种变形。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翅片22的上游侧平面部22f构成为从第二下游侧流路26f中的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上的最上游部设置到第二下游侧流路26f的宽度方向长度的1/2为止,但不限于此。翅片22的上游侧平面部22f在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上只要至少设置于与第二下游侧流路26f的最上游部对应的部位即可。也就是说,相对于图4所示的结构,上游侧平面部22f可以缩短或者可以延长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上的长度。在延长上游侧平面部22f中的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上的长度的情况下,可以将上游侧平面部22f以与第二冷却水流路26的整体对应的方式延长。这是由于,在未设置有百叶片22c的上游侧平面部22f,也能够确保翅片22与流路管21之间的热交换。也就是说,对于翅片22,在与第二冷却水流路26对应的部位设置有上游侧平面部22f并在与第一冷却水流路25对应的部位设置有百叶片22c即可。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翅片22的上游侧平面部22f在第二冷却水的流动方向上设置成遍及第二下游侧流路26f的整体,但不限于此。翅片22的上游侧平面部22f在第二冷却水的流动方向上至少设置于第二下游侧流路26f的最下游部(即,接近第二出口部26b的一侧)即可。
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偏置翅片29及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直翅片30在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上都只要至少设置在与第二下游侧流路26f的最上游部对应的部位即可。另外,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偏置翅片29及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直翅片30在第二冷却水的流动方向上至少设置于第二下游侧流路26f的最下游部(即,接近第二出口部26b的一侧)即可。
本发明以实施例为基准进行了记述,但应当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该实施例、构造。本发明也包含各种变形例和等同范围内的变形。此外,各种组合、方式,以及仅包含它们的一个要素、包含一个要素以上或以下的其他组合、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的范畴和思想范围。
Claims (5)
1.一种中冷器,在由增压器增压并向发动机(10)供给的增压进气与冷却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从而对所述增压进气进行冷却,其特征在于,
该中冷器具备热交换部(23),该热交换部由流路管(21)与翅片(22)层叠配置而成,且使在所述流路管的内部流动的所述冷却介质与在所述流路管的外部流动的所述增压进气进行热交换,
所述冷却介质包含第一冷却介质和温度高于所述第一冷却介质的第二冷却介质,
在所述流路管的内部形成有第一冷却介质流路(25)和第二冷却介质流路(26),该第一冷却介质流路供所述第一冷却介质以与所述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式流动,该第二冷却介质流路供所述第二冷却介质以与所述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式流动,
所述第二冷却介质流路与所述第一冷却介质流路相比配置于所述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上的上游侧,
所述第一冷却介质流路具有使所述第一冷却介质进行U形转弯的第一U形转弯部(25d),所述第二冷却介质流路具有使所述第二冷却介质进行U形转弯的第二U形转弯部(26d),
在所述第二冷却介质流路中,成为所述第二U形转弯部的下游侧的下游侧流路(26f)与成为所述第二U形转弯部的上游侧的上游侧流路(26e)相比,位于所述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上的上游侧,
所述翅片至少在与所述下游侧流路的所述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上的最上游部对应的部位设置有热交换抑制部,该热交换抑制部对所述增压进气与所述第二冷却介质之间的热交换进行抑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冷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抑制部至少设置于与所述下游侧流路的所述第二热介质的流动方向上的最下游部对应的部位。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中冷器,其中,
所述翅片构成为百叶式的翅片,该百叶式的翅片在构成波形状的截面的壁部(22a)形成有多个百叶片(22c),
所述热交换抑制部构成为未形成有所述百叶片的非百叶部(22f)。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中冷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翅片包含百叶式的翅片(22)和偏置翅片(29),该百叶式的翅片在构成波形状的截面的壁部(22a)形成有多个百叶片(22c),该偏置翅片在构成波形状的截面的壁部(29a)形成有局部切开立起的切起部(29c),
所述偏置翅片与所述百叶式的翅片分体地构成,
所述热交换抑制部由所述偏置翅片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中冷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翅片具有百叶式的翅片(22)和直翅片(30),该百叶式的翅片在构成波形状的截面的壁部(22a)形成有多个百叶片(22c),该直翅片的构成波形状的截面的壁部(30a)直线状地延伸,
所述直翅片与所述百叶式的翅片分体地构成,
所述热交换抑制部由所述直翅片构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024334 | 2016-02-12 | ||
JP2016024334A JP6432539B2 (ja) | 2016-02-12 | 2016-02-12 | インタークーラ |
PCT/JP2016/087726 WO2017138260A1 (ja) | 2016-02-12 | 2016-12-19 | インタークーラ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603435A true CN108603435A (zh) | 2018-09-28 |
CN108603435B CN108603435B (zh) | 2021-01-01 |
Family
ID=595630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80081479.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603435B (zh) | 2016-02-12 | 2016-12-19 | 中冷器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655530B2 (zh) |
JP (1) | JP6432539B2 (zh) |
CN (1) | CN108603435B (zh) |
DE (1) | DE112016006417B4 (zh) |
WO (1) | WO2017138260A1 (zh)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147785A (ja) * | 1992-11-04 | 1994-05-27 | Hitachi Ltd | ヒートポンプ用室外熱交換器 |
KR20030032102A (ko) * | 2001-10-10 | 2003-04-26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난방성능 향상을 위한 인터쿨러 구조 |
CN1629590A (zh) * | 2003-09-29 | 2005-06-22 | 三电有限公司 | 热交换装置 |
CN101441041A (zh) * | 2007-11-22 | 2009-05-27 | 株式会社电装 | 热交换器 |
JP2015155692A (ja) * | 2014-01-14 | 2015-08-27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インタークーラ |
JP2015183908A (ja) * | 2014-03-24 | 2015-10-22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熱交換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311193A (en) * | 1980-07-14 | 1982-01-19 | Modine Manufacturing Company | Serpentine fin heat exchanger |
JP4117429B2 (ja) * | 1999-02-01 | 2008-07-16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熱交換器用フィン |
DE19962391A1 (de) * | 1999-12-23 | 2001-06-28 | Behr Industrietech Gmbh & Co | Ladeluftkühler |
FR2829533B1 (fr) | 2001-09-07 | 2004-04-23 |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 Dispositif perfectionne de regulation thermique de l'air d'admission d'un moteur a combustion interne de vehicule automobile |
EP1488184B1 (de) * | 2002-03-09 | 2007-12-05 | Behr GmbH & Co. KG | Wärmetauscher |
FR2847005B1 (fr) | 2002-11-12 | 2005-02-18 |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 Dispositif perfectionne de regulation thermique de l'air d'admission d'un moteur et de gaz d'echappement recircules emis par ce moteur |
FR2852678B1 (fr) | 2003-03-21 | 2005-07-15 | Valeo Thermique Moteur Sa | Systeme de refroidissement a basse temperature d'un equipement, notamment d'un equipement de vehicule automobile, et echangeurs de chaleur associes |
JP4079119B2 (ja) * | 2004-05-27 | 2008-04-23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熱交換器 |
WO2006041206A1 (en) * | 2004-10-13 | 2006-04-20 | Showa Denko K.K. | Evaporator |
DE102006008826B4 (de) | 2006-02-25 | 2012-03-22 | Audi Ag | Thermische Entdrosselung bei aufgeladenen Verbrennungsmotoren |
SE532837C2 (sv) * | 2008-03-28 | 2010-04-20 | Titanx Engine Cooling Holding | Värmeväxlare, såsom en laddluftkylare |
US8191365B2 (en) | 2008-10-30 | 2012-06-05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Intercooler system for engine air charger |
DE102010063324A1 (de) | 2010-12-17 | 2012-06-21 | Behr Gmbh & Co. Kg | Vorrichtung zur Kühlung von Ladeluft, System zum Konditionieren von Ladeluft und Ansaugmodul für einen Verbrennungsmotor |
JP6011474B2 (ja) | 2013-06-21 | 2016-10-19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車両用冷却装置 |
DE102013010537B4 (de) * | 2013-06-25 | 2016-03-31 | Modine Manufacturing Company | Wärmetauscher in einem Gehäuse |
JP6201886B2 (ja) | 2014-01-06 | 2017-09-27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吸気冷却装置 |
US20150300757A1 (en) * | 2014-04-17 | 2015-10-22 | Enterex America LLC | Heat exchanger tube insert |
JP6327032B2 (ja) | 2014-07-17 | 2018-05-23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吸気冷却装置 |
JP2016024334A (ja) | 2014-07-21 | 2016-02-08 | 日本精機株式会社 | 表示装置 |
DE102016006127B4 (de) * | 2015-06-08 | 2022-12-29 | Modine Manufacturing Company | Ladeluftkühler und Verfahren |
-
2016
- 2016-02-12 JP JP2016024334A patent/JP6432539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6-12-19 DE DE112016006417.9T patent/DE112016006417B4/de active Active
- 2016-12-19 CN CN201680081479.3A patent/CN108603435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6-12-19 US US16/076,714 patent/US10655530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6-12-19 WO PCT/JP2016/087726 patent/WO201713826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147785A (ja) * | 1992-11-04 | 1994-05-27 | Hitachi Ltd | ヒートポンプ用室外熱交換器 |
KR20030032102A (ko) * | 2001-10-10 | 2003-04-26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난방성능 향상을 위한 인터쿨러 구조 |
CN1629590A (zh) * | 2003-09-29 | 2005-06-22 | 三电有限公司 | 热交换装置 |
CN101441041A (zh) * | 2007-11-22 | 2009-05-27 | 株式会社电装 | 热交换器 |
JP2015155692A (ja) * | 2014-01-14 | 2015-08-27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インタークーラ |
JP2015183908A (ja) * | 2014-03-24 | 2015-10-22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熱交換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432539B2 (ja) | 2018-12-05 |
US10655530B2 (en) | 2020-05-19 |
DE112016006417B4 (de) | 2022-12-15 |
US20190048786A1 (en) | 2019-02-14 |
CN108603435B (zh) | 2021-01-01 |
WO2017138260A1 (ja) | 2017-08-17 |
DE112016006417T5 (de) | 2018-11-15 |
JP2017141755A (ja) | 2017-08-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7622589U (zh) | 热交换器 | |
CN105917094B (zh) | 中冷器 | |
JP6011481B2 (ja) | 熱交換器用フィン | |
US20150241142A1 (en) | Heat Exchanger Insert | |
BRPI0906068B1 (pt) | trocador de calor compreendendo tubos com aletas ranhuradas | |
JP5803768B2 (ja) | 熱交換器用フィンおよび熱交換器 | |
GB2479262A (en) | Heat exchanger having upper and lower corrugated fins intersecting with one another | |
CN104937362B (zh) | 热交换器 | |
JP2015017776A5 (zh) | ||
JP6708172B2 (ja) | インタークーラ | |
JP2011112331A (ja) | 排ガス用熱交換器 | |
CN109072765B (zh) | 中冷器 | |
CN108603435A (zh) | 中冷器 | |
WO2019229180A1 (en) | A core of a heat exchanger comprising corrugated fins | |
JP5772608B2 (ja) | 熱交換器 | |
CN108699947A (zh) | 中冷器 | |
JP3622297B2 (ja) | 熱交換器 | |
KR101609688B1 (ko) | 열교환기 | |
JP6599121B2 (ja) | 熱交換器及び廃熱回収装置 | |
JP2008089270A (ja) | インタークーラ | |
CN109489466A (zh) | 一种具有交错凹凸结构的换热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