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574366B - 马达及小齿轮轴的组装方法 - Google Patents

马达及小齿轮轴的组装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574366B
CN108574366B CN201810171309.5A CN201810171309A CN108574366B CN 108574366 B CN108574366 B CN 108574366B CN 201810171309 A CN201810171309 A CN 201810171309A CN 108574366 B CN108574366 B CN 10857436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ad
motor
motor shaft
shaft
opposi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17130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574366A (zh
Inventor
松木照一
石川哲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Heavy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Heavy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Heavy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Heavy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5743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743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5743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743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3Couplings; Details of shaf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 H02K7/11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with gea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00Couplings for rigidly connecting two coaxial shafts or other movable machine elements
    • F16D1/06Couplings for rigidly connecting two coaxial shafts or other movable machine elements for attachment of a member on a shaft or on a shaft-end
    • F16D1/08Couplings for rigidly connecting two coaxial shafts or other movable machine elements for attachment of a member on a shaft or on a shaft-end with clamping hub; with hub and longitudinal key
    • F16D1/0852Couplings for rigidly connecting two coaxial shafts or other movable machine elements for attachment of a member on a shaft or on a shaft-end with clamping hub; with hub and longitudinal key with radial clamping between the mating surfaces of the hub and shaft
    • F16D1/0858Couplings for rigidly connecting two coaxial shafts or other movable machine elements for attachment of a member on a shaft or on a shaft-end with clamping hub; with hub and longitudinal key with radial clamping between the mating surfaces of the hub and shaft due to the elasticity of the hub (including shrink fi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8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ea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250/00Manufacturing; Assembly
    • F16D2250/0084Assembly or disassembl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 Gear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有助于提高在马达轴上组装有小齿轮轴的马达的生产率的技术。本发明的马达(12)具备:马达轴(32),在其负载侧端部具有凹部(32b);小齿轮轴(34),其压入于凹部(32b)内;及负载侧轴承(36)和负载相反侧轴承(38),其支承马达轴(32),该马达(12)还具备荷载传递用结构(40),其能够将朝向负载相反侧作用于马达轴(32)上的推力荷载(Fa)传递给除了负载侧轴承(36)及负载相反侧轴承(38)以外的荷载承受部件(64)。

Description

马达及小齿轮轴的组装方法
本申请主张基于2017年3月13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7-047482号的优先权。该日本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参考援用于本说明书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马达及小齿轮轴的组装方法。
背景技术
在马达中,为了能够将马达轴的旋转动力传递给减速机或被驱动装置,有时在马达轴组装有小齿轮轴。作为其一例,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马达,其中,在马达轴设置有凹部,并且小齿轮轴通过热压配合压入于该凹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63599号公报
在像专利文献1的马达那样使用热压配合来组装小齿轮轴的情况下,需要实施对马达轴的凹部进行加热的工作。因此,组装小齿轮轴所需的时间会随之增加,从生产率的观点来看存在改进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是鉴于这种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提高在马达轴上组装有小齿轮轴的马达的生产率的技术。
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涉及一种马达。该马达具备:马达轴,在其负载侧端部具有凹部;小齿轮轴,其压入于所述凹部内;及负载侧轴承和负载相反侧轴承,其支承所述马达轴,该马达还具备荷载传递用结构,其能够将朝向负载相反侧作用于所述马达轴上的推力荷载传递给除了所述负载侧轴承及所述负载相反侧轴承以外的荷载承受部件。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涉及一种马达。该马达具备:马达轴,在其负载侧端部具有凹部;及小齿轮轴,其压入于所述凹部内,其中,在所述小齿轮轴形成有供螺栓从负载侧贯穿的贯穿孔,在所述凹部的底部形成有供所述螺栓拧入的螺孔。
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小齿轮轴的组装方法。该方法是将小齿轮轴组装于马达的马达轴上的方法,其中,所述马达轴在其负载侧端部具有凹部,所述马达具备:负载侧轴承及负载相反侧轴承,其支承所述马达轴;及荷载传递用结构,其能够将朝向负载相反侧作用于所述马达轴上的推力荷载传递给除了所述负载侧轴承及所述负载相反侧轴承以外的荷载承受部件,在该方法中,在处于所述荷载传递用结构能够将所述推力荷载从所述马达轴传递给所述荷载承受部件的状态下,将所述小齿轮轴压入所述凹部。
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小齿轮轴的组装方法。该方法是将小齿轮轴组装于马达的马达轴上的方法,其中,所述马达轴在其负载侧端部具有凹部,在所述小齿轮轴形成有供螺栓从负载侧贯穿的贯穿孔,在所述凹部的底部形成有螺孔,在该方法中,通过将贯穿于所述贯穿孔中的螺栓拧入所述螺孔中,从所述螺栓向所述小齿轮轴施加压入力,从而使所述小齿轮轴压入于所述凹部内。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有助于提高在马达轴上组装有小齿轮轴的马达的生产率的技术。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使用第一实施方式的马达的齿轮马达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小齿轮轴的组装工序的图。
图3是表示使用第二实施方式的马达时的小齿轮轴的组装工序的图。
图4是表示使用第三实施方式的马达时的小齿轮轴的组装工序的图。
图5是表示使用第四实施方式的马达时的小齿轮轴的组装工序的图。
图6是表示使用第五实施方式的马达时的小齿轮轴的组装工序的图。
图7是表示图6的小齿轮轴周围的放大图。
图8(a)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小齿轮轴的组装工序的中途状态的图,图8(b)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小齿轮轴的组装工序的中途状态的另一个图。
图中:12-马达,32-马达轴,32a-负载侧端部,32b-凹部,32d-负载相反侧端面,32h-螺孔,34-小齿轮轴,34c-贯穿孔,36-负载侧轴承,38-负载相反侧轴承,40-荷载传递用结构,44-负载侧罩,46-第一负载相反侧罩,48-第二负载相反侧罩,58-外部空间,64-荷载承受部件,72-抵接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在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中,对相同的构成要件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说明。并且,在各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适当地省略构成要件的一部分,或者适当放大或缩小表示构成要件的尺寸。
(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对构想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马达的背景进行说明。为了提高马达轴上组装有小齿轮轴的马达的生产率,可以考虑利用压入来组装小齿轮轴。在将小齿轮轴压入马达轴时,朝向负载相反侧的推力荷载从小齿轮轴作用于马达轴。通常,该推力荷载由支承马达轴的负载相反侧轴承承受。由此,若作用于马达轴的推力荷载增大,则会对负载相反侧轴承带来负担。尤其,利用压入来组装小齿轮轴的情况下,与利用热压配合的情况相比,作用于马达轴的推力荷载会增大,因此会对负载相反侧轴承带来更大的负担。
作为其对策,本实施方式的马达具备荷载传递用结构,该荷载传递用结构能够将作用于马达轴的朝向负载相反侧的推力荷载传递给荷载承受部件。由此,能够在利用荷载传递用结构使推力荷载从马达轴传递到荷载承受部件的状态下将小齿轮轴压入于马达轴的凹部,从而抑制该压入时对负载相反侧轴承带来的负担。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马达,能够抑制对负载相反侧轴承带来的负担的同时能够将小齿轮轴压入到马达轴的凹部,从而能够有助于提高马达的生产率。以下,对第一实施方式的马达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表示使用第一实施方式的马达12的齿轮马达10的剖视图。齿轮马达10具备马达12及减速机14,且马达12及减速机14一体化。在本说明书中,将马达12的马达轴32的轴向、周向、径向简称为“轴向”、“周向”、“径向”。在马达轴32的轴向上的通过马达轴32的动力传递路径上,将靠近被驱动装置的一侧称为负载侧,将与负载侧相反的一侧称为负载相反侧。首先,对减速机14进行说明。
减速机14具备减速机外壳16、输出部件18及减速机构20。减速机外壳16具有:筒状的外壳主体部22,在其内侧容纳减速机构20;及负载相反侧壁部24,其配置在比减速机构20更靠负载相反侧。本实施方式的外壳主体部22具有配置于负载相反侧的第一主体部件22a和配置于负载侧的第二主体部件22b。
输出部件18用于将马达轴32的旋转动力输出到被驱动装置。输出部件18容纳于外壳主体部22的内侧,并且经由未图示的轴承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外壳主体部22。
减速机构20能够对马达轴32的旋转动力进行减速后传递给输出部件18。本实施方式的减速机构20是分配型的偏心摆动型减速机构。由于这种减速机构20是众所周知的,因此在此简化其说明。
减速机构20具有配置在后述的小齿轮轴34的周围的多个输入齿轮26。在图1中,仅示出了一个输入齿轮26。输入齿轮26与小齿轮轴34的小齿轮部34b啮合。输入齿轮26被贯穿于其中央部的曲轴28支承,并且能够与曲轴28一体地旋转。若输入齿轮26通过小齿轮轴34的旋转而旋转,则小齿轮轴34的旋转被减速后从减速机构20传递到输出部件18。
接着,对马达12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2是伺服马达。马达12主要具备马达外壳30、马达轴32、小齿轮轴34、负载侧轴承36、负载相反侧轴承38及荷载传递用结构40。
马达外壳30具备马达框架42、负载侧罩44、第一负载相反侧罩46及第二负载相反侧罩48。
马达框架42呈筒状,在其内侧容纳有定子50和转子52。定子50固定于马达框架42并且能够产生用于使转子52旋转的旋转磁场。转子52能够通过其与定子50所产生的旋转磁场之间的磁相互作用而进行旋转。马达轴32设置成能够与转子52一体地旋转。
负载侧罩44覆盖马达框架42的负载侧开口部,并通过螺栓固定于马达框架42。本实施方式的负载侧罩44兼作减速机外壳16的负载相反侧壁部24。但是,负载侧罩44也可以不兼作减速机外壳16的负载相反侧壁部24,负载侧罩44可以与负载相反侧壁部24分体设置。负载侧罩44将马达外壳30的内部空间30a与设置在比该内部空间30a更靠负载侧的另一空间54进行隔离。本实施方式的另一空间54是指减速机外壳16的内部空间。
负载侧罩44形成有沿轴向贯穿负载侧罩44且供马达轴32贯穿的第一贯穿孔44a。在马达轴32与第一贯穿孔44a之间夹装有油封56。油封56抑制封入于减速机外壳16内的润滑油泄漏。油封56设置在第一贯穿孔44a的比负载侧开口端缘44b更靠负载相反侧位置。
在负载侧罩44的第一贯穿孔44a的负载相反侧部分,形成有第一嵌入部44c。在第一嵌入部44c中,通过间隙嵌合嵌入有负载侧轴承36,负载侧罩44支承第一嵌入部44c内的负载侧轴承36。另外,负载侧轴承36也可以通过过盈嵌合嵌入于第一嵌入部44c。
第一负载相反侧罩46覆盖马达框架42的负载相反侧开口部,并且通过螺栓固定于马达框架42。第一负载相反侧罩46将马达外壳30的内部空间30a与设置在比该内部空间30a更靠负载相反侧的其他空间48A、58进行隔离。本实施方式中的其他空间48A、58是指,第二负载相反侧罩48内部的罩内空间48A和马达外壳30的外部的外部空间58。
在第一负载相反侧罩46形成有沿轴向贯穿第一负载相反侧罩46且供马达轴32贯穿的第二贯穿孔46a。在第一负载相反侧罩46的第二贯穿孔46a的负载侧部分形成有第二嵌入部46b。在第二嵌入部46b,通过间隙嵌合嵌入有负载相反侧轴承38,第一负载相反侧罩46支承第二嵌入部46b内的负载相反侧轴承38。另外,负载相反侧轴承38也可以通过过盈嵌合而嵌入于第二嵌入部46b中。
第二负载相反侧罩48配置在比第一负载相反侧罩46更靠负载相反侧。第二负载相反侧罩48具有有底筒状的罩部48a及从罩部48a的开口端缘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凸缘部48b。凸缘部48b与第一负载相反侧罩46的负载相反侧壁面抵接,并且通过安装螺栓60可装卸地安装于第一负载相反侧罩46。
马达轴32的负载侧端部32a从负载侧罩44向负载侧突出。马达轴32具有形成在负载侧端部32a上的凹部32b。凹部32b形成为从马达轴32的负载侧端面向负载相反侧凹陷。
马达轴32的负载相反侧端部32c从第一负载相反侧罩46向负载相反侧突出。第二负载相反侧罩48的罩部48a从负载相反侧和径向外侧覆盖马达轴32的负载相反侧端部32c。
在马达轴32的负载相反侧端部32c的周围配置有旋转角检测装置62。旋转角检测装置62用于检测马达轴32的旋转角,旋转角检测装置62例如为旋转编码器。旋转角检测装置62的检测信号输出到外部控制装置(未图示),并用于外部控制装置对马达12的控制。旋转角检测装置62具备容纳发光元件、受光元件等检测元件的壳体62a。马达轴32的负载相反侧端部32c的一部分从壳体62a向负载相反侧突出。第二负载相反侧罩48的罩部48a从负载相反侧和径向外侧覆盖旋转角检测装置62。
马达轴32的负载相反侧端部32c上并未安装有用于冷却马达外壳30的风扇。该风扇是指,设置成能够与马达轴32一体地旋转,并且通过其旋转产生用于冷却马达外壳30的气流的风扇。
小齿轮轴34与马达轴32同轴设置。小齿轮轴34具有压入于马达轴32的凹部32b内的轴部34a及设置在比轴部34a更靠负载侧的小齿轮部34b。轴部34a通过过盈嵌合嵌入于马达轴32的凹部32b内,且能够与马达轴32一体地旋转。在小齿轮部34b的外周面上形成有与输入齿轮26啮合的多个齿部。通过输入齿轮26和小齿轮部34b之间的啮合,马达轴32的旋转动力经由小齿轮轴34传递到输入齿轮26。
负载侧轴承36支承马达轴32的位于比转子52更靠负载侧的负载侧部分以使其旋转自如。负载侧轴承36例如为滚动轴承等。负载侧轴承36的内圈通过过盈嵌合固定于马达轴32的负载侧部分。
负载相反侧轴承38支承马达轴32的位于比转子52更靠负载相反侧的负载相反侧部分以使其旋转自如。负载相反侧轴承38例如为滚动轴承等。负载侧轴承36的内圈通过过盈嵌合固定于马达轴32的负载相反侧部分。
图2是表示小齿轮轴34的组装工序的图。荷载传递用结构40能够将作用于马达轴32的推力荷载Fa传递给除了负载侧轴承36及负载相反侧轴承38以外的荷载承受部件64。在将小齿轮轴34压入于马达轴32的凹部32b内时,该推力荷载Fa朝向负载相反侧作用于马达轴32。
在本实施方式中,荷载传递用结构40是马达轴32的负载相反侧端面32d。在不存在第二负载相反侧罩48时,该马达轴32的负载相反侧端面32d暴露在位于第一负载相反侧罩46的负载相反侧的外部空间58。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在不存在第二负载相反侧罩48时”是指:将第二负载相反侧罩48安装于第一负载相反侧罩46之前的阶段。
荷载承受部件64配置在比第一负载相反侧罩46更靠负载相反侧的外部空间58。荷载承受部件64为作用于马达轴32的推力荷载Fa的传递目的地。在荷载承受部件64设置有用于承受来自马达轴32的推力荷载Fa的承受面64a。本实施方式的承受面64a为平坦面。马达轴32的负载相反侧端面32d直接与荷载承受部件64的承受面64a抵接。由此,成为能够将马达轴32的推力荷载Fa从马达轴32传递给荷载承受部件64的状态。
以下,对使用上述马达12时的小齿轮轴34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将马达12的构成组件组装到马达外壳30,从而准备小齿轮轴34尚未组装到马达轴32的半成品66。在此,作为组装对象的构成组件包括马达轴32、负载侧轴承36、负载相反侧轴承38、定子50、转子52、旋转角检测装置62等,但是不包括第二负载相反侧罩48。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半成品66上组装有减速机外壳16的第一主体部件22a,但尚未组装有减速机14的其他构成组件(减速机构20等)。由此,在第一主体部件22a的内部确保能够配置冲模的空间。
接下来,将马达12的半成品66设置成利用荷载传递用结构40能够将马达轴32的推力荷载Fa从马达轴32传递给荷载承受部件64的状态(以下称为荷载可传递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荷载传递用结构40(即,马达轴32的负载相反侧端面32d)与荷载承受部件64的承受面64a抵接,使马达12的半成品66成为荷载可传递状态。
接下来,在马达12的半成品66处于荷载可传递状态的状态下,将小齿轮轴34的轴部34a朝向负载相反侧压入于马达轴32的凹部32b内。在该压入工序中,使用冲模等对小齿轮轴34施加压入力。该压入工序在将马达12的半成品66及荷载承受部件64通过夹具等固定的状态下进行。该压入工序在未对马达轴32或小齿轮轴34进行加热的常温环境下进行。小齿轮轴34压入于马达轴32的凹部32b内直至该凹部32b的底面抵接。另外,也可以在小齿轮轴34刚要抵接于马达轴32的凹部32b的底面之前停止小齿轮轴34的压入。在将小齿轮轴34压入于马达轴32的凹部32b之后,将第二负载相反侧罩48安装于第一负载相反侧罩46。
由此,在将小齿轮轴34压入于马达轴32的凹部32b内时,作用于马达轴32的推力荷载Fa传递到荷载承受部件64,从而抑制对负载相反侧轴承38带来负担。在本实施方式中,推力荷载Fa从马达轴32的负载相反侧端面32d传递到荷载承受部件64。即,推力荷载Fa从马达轴32的荷载传递用结构40传递到荷载承受部件64。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荷载传递用结构40是马达轴32的负载相反侧端面32d,因此在组装小齿轮轴34时,不需要对马达轴32装卸其他部件。并且,由于马达12具备覆盖马达轴32的负载相反侧端面32d的第二负载相反侧罩48,因此能够保护马达轴32不与外部物体接触,从而能够确保安全。
另外,在此,对荷载传递用结构40(即,马达轴32的负载相反侧端面32d)从第一负载相反侧罩46向负载相反侧突出的例子进行了说明。除此之外,在使马达轴32的负载相反侧端面32d暴露于外部空间58的情况下,该负载相反侧端面32d也可以不从第一负载相反侧罩46向负载相反侧突出。此时,例如,可以在荷载承受部件64上设置向负载侧突出且能够插入于第一负载相反侧罩46的第二贯穿孔46a内的突起部,并在该突起部的前端部设置承受面64a。由此,也能够设为上述荷载可传递状态。
(第二实施方式)
图3是表示使用第二实施方式的马达12时的小齿轮轴34的组装工序的图。第一实施方式与第二实施方式的马达12的区别主要在于荷载传递用结构40不同。第二实施方式的荷载传递用结构40是形成在马达轴32的负载相反侧端面32d上的内螺纹孔32e。该内螺纹孔32e作为可装卸地安装后述的螺栓部件68的安装部而发挥功能。
螺栓部件68安装在马达轴32的内螺纹孔32e中。螺栓部件68作为将马达轴32的推力荷载从马达轴32传递给荷载承受部件64的荷载传递部件70而发挥功能。螺栓部件68还作为从马达轴32的负载相反侧端面32d向负载相反侧突出的突出部件而发挥功能。螺栓部件68仅在小齿轮轴34的组装工序中安装于马达轴32上,在组装完马达12之后则从马达轴32卸下。
螺栓部件68具有形成有外螺纹部的螺栓轴部68a及设置在螺栓轴部68a的基端侧的头部68b。通过将螺栓轴部68a拧入马达轴32的内螺纹孔32e中从而将螺栓部件68安装于马达轴32。在螺栓部件68的头部68b形成有与荷载承受部件64的承受面64a抵接的抵接面70a。在本实施方式中,抵接面70a为平坦面。在不存在第二负载相反侧罩48时,螺栓部件68暴露在位于第一负载相反侧罩46的负载相反侧的外部空间58。
以下,对使用上述马达12时的小齿轮轴34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首先,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准备小齿轮轴34尚未组装到马达轴32的半成品66。
接下来,将螺栓部件68安装在荷载传递用结构40(即,马达轴32的内螺纹孔32e),并使该螺栓部件68的抵接面70a与荷载承受部件64的承受面64a抵接。由此,成为利用荷载传递用结构40(即,内螺纹孔32e)能够将马达轴32的推力荷载Fa从马达轴32传递到荷载承受部件64的荷载可传递状态。
接下来,在马达12的半成品66处于荷载可传递状态的状态下,将小齿轮轴34的轴部34a朝向负载相反侧压入于马达轴32的凹部32b内。之后,从马达轴32的内螺纹孔32e卸下螺栓部件68,并将第二负载相反侧罩48安装在第一负载相反侧罩46上。
由此,在将小齿轮轴34压入于马达轴32的凹部32b内时,作用于马达轴32的推力荷载Fa传递到荷载承受部件64,从而抑制对负载相反侧轴承38带来负担。在本实施方式中,推力荷载Fa从马达轴32的内螺纹孔32e经由螺栓部件68传递到荷载承受部件64。即,推力荷载Fa从马达轴32的荷载传递用结构40经由荷载传递部件70传递到荷载承受部件64。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螺栓部件68安装在马达轴32的负载相反侧端面32d,能够将与荷载承受部件64抵接的抵接面70a配置在从马达轴32的负载相反侧端面32d向负载相反侧偏离的位置。由此,不管马达轴32从第一负载相反侧罩46突出的突出尺寸如何,只需通过调整螺栓部件68的轴向尺寸,即可容易使马达12的半成品66成为荷载可传递状态。因此,在将马达12的半成品66设为荷载可传递状态时,容许减小马达轴32的突出尺寸的设计或不使马达轴32从第一负载相反侧罩46突出的设计。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从马达轴32的负载相反侧端面32d朝向负载相反侧突出的突出部件为螺栓部件68并且供该突出部件安装的安装部是内螺纹孔32e的例子进行了说明。该突出部件和安装部的组合并不限定于螺栓部件68和内螺纹孔32e的组合。例如,可以将安装部设为设置在马达轴32的负载相反侧端面32d上的凹部,并将突出部件设为其一部分压入于该凹部中并且以与马达轴32同轴的方式延伸的柱状体。并且,在像本实施方式那样荷载传递用结构40为安装部的情况下,也可以在马达轴32的负载相反侧的端部32c安装风扇。
(第三实施方式)
图4是表示使用第三实施方式的马达12时的小齿轮轴34的组装工序的图。在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中,对荷载承受部件64与马达12为分体部件的例子进行了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荷载承受部件64是马达12的负载侧罩44。在该负载侧罩44的负载侧壁面上设置有用于承受来自马达轴32的推力荷载Fa的承受面64a。本实施方式的承受面64a设置在第一贯穿孔44a的负载侧开口周缘部。本实施方式的承受面64a为平坦面且呈与马达轴32同心的环状。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形成在马达轴32的负载相反侧端面32d的内螺纹孔32e(安装部)为荷载传递用结构40而且安装在该内螺纹孔32e的螺栓部件68为荷载传递部件70的例子进行了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荷载传递用结构40是形成在马达轴32的负载侧部分的贯穿孔32f。该贯穿孔32f作为可装卸地保持后述的抵接部件72的保持部而发挥功能。该贯穿孔32f设置在负载侧罩44的承受面64a附近。更具体而言,贯穿孔32f设置在与负载侧罩44的承受面64a在轴向上重叠或大致重叠的位置。并且,贯穿孔32f设置在马达轴32的比凹部32b更靠负载相反侧位置。贯穿孔32f沿着与马达轴32的轴向正交的方向直线状延伸。
本实施方式的荷载传递部件70是贯穿于马达轴32的贯穿孔32f中而被该贯穿孔32f保持的抵接部件72。由此,抵接部件72相对于马达轴32的轴向位置得到保持。抵接部件72仅在小齿轮轴34的组装工序中被马达轴32保持,在组装完马达12之后则从马达轴32卸下。
本实施方式的抵接部件72是长条体,并且抵接部件72以能够沿其长度方向(图中的左右方向)插拔的方式贯穿于马达轴32的贯穿孔32f中。抵接部件72及贯穿孔32f的剖面形状形成为能够彼此嵌合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抵接部件72的剖面形状呈方柱状,因此贯穿孔32f的剖面形状为能够与抵接部件72嵌合的方孔状。
抵接部件72具有与负载侧罩44的承受面64a抵接的抵接面70a。本实施方式的抵接面70a是面向负载相反侧的平坦面,其设置在抵接部件72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抵接部件72的抵接面70a与负载侧罩44的承受面64a以面接触的状态抵接。另外,马达轴32的贯穿孔32f的负载侧内壁面与抵接部件72的负载侧外壁面也以面接触的状态抵接。
以下,对使用上述马达12时的小齿轮轴34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首先,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准备小齿轮轴34尚未组装到马达轴32的半成品66。此时,与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不同,可以将第二负载相反侧罩48组装于马达12的半成品66上。
接下来,将抵接部件72插入于荷载传递用结构40(即,马达轴32的贯穿孔32f)中,以使马达轴32的贯穿孔32f保持抵接部件72,并使该抵接部件72的抵接面70a与负载侧罩44承受面64a抵接。由此,成为利用荷载传递用结构40能够将马达轴32的推力荷载Fa从马达轴32传递给负载侧罩44的荷载可传递状态。
接下来,在马达12的半成品66处于荷载可传递状态的状态下,将小齿轮轴34的轴部34a朝向负载相反侧压入马达轴32的凹部32b内。之后,从马达轴32的贯穿孔32f拔出抵接部件72。
由此,在将小齿轮轴34压入于马达轴32的凹部32b内时,作用于马达轴32的推力荷载Fa传递到负载侧罩44,从而抑制对负载相反侧轴承38带来负担。在本实施方式中,推力荷载Fa从马达轴32的贯穿孔32f经由抵接部件72传递到负载侧罩44。即,推力荷载Fa从马达轴32的荷载传递用结构40经由荷载传递部件70传递到负载侧罩44。
(第四实施方式)
图5是表示使用第四实施方式的马达12时的小齿轮轴34的组装工序的图。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对形成在马达轴32的负载侧部分的贯穿孔32f为荷载传递用结构40的例子进行了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在马达轴32的负载侧部分的槽部32g成为荷载传递用结构40。该槽部32g沿周向形成在马达轴32的负载侧部分的外周面上。该槽部32g作为可装卸地保持后述的抵接部件72的保持部而发挥功能。
本实施方式的抵接部件72具有:挡圈72a,其嵌入于槽部32g中(即,荷载传递用结构40)而被槽部32g保持;及环部件72b,其夹持于负载侧罩44的承受面64a与挡圈72a之间。挡圈72a呈其一部分被切除的环状,从而能够沿径向扩径。马达轴32的负载侧部分贯穿于环部件72b的内侧。通过使挡圈72a嵌入于马达轴32的槽部32g中并且使环部件72b夹持于负载侧罩44与挡圈72a之间,将抵接部件72保持于马达轴32的槽部32g。此时,抵接部件72相对于马达轴32的轴向位置得到保持。
以下,对使用上述马达12时的小齿轮轴34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首先,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地准备小齿轮轴34尚未组装到马达轴32的半成品66。
接下来,使马达轴32的负载侧部分插入抵接部件72的环部件72b的内侧,并将该环部件72b朝向负载相反侧移动直至与负载侧罩44的承受面64a抵接。之后,将抵接部件72的挡圈72a嵌入马达轴32的槽部32g,从而相对于马达轴32保持挡圈72a及环部件72b(即抵接部件72)的轴向位置。由此,成为利用荷载传递用结构40(即,槽部32g)能够将马达轴32的推力荷载Fa从马达轴32传递给负载侧罩44的荷载可传递状态。
接下来,在马达12的半成品66处于荷载可传递状态的状态下,将小齿轮轴34的轴部34a朝向负载相反侧压入马达轴32的凹部32b。之后,使抵接部件72的挡圈72a扩径从而从马达轴32的槽部32g卸下挡圈72a,之后从马达轴32卸下抵接部件72的环部件72b。
由此,在将小齿轮轴34压入于马达轴32的凹部32b时,作用于马达轴32的推力荷载Fa传递到负载侧罩44,从而抑制对负载相反侧轴承38带来负担。在本实施方式中,推力荷载从马达轴32的槽部32g经由抵接部件72传递到负载侧罩44。即,推力荷载Fa从马达轴32的荷载传递用结构40经由荷载传递部件70传递到负载侧罩44。
另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对保持与负载侧罩44抵接的抵接部件72的保持部为贯穿孔32f的例子进行了说明,而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对该保持部为槽部32g的例子进行了说明。该保持部并不限定于这些。并且,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关于抵接部件72,对嵌入于保持部(即,槽部32g)的第一部件为挡圈72a并且夹持于负载侧罩44的承受面64a与挡圈72a之间的第二部件为环部件72b的例子进行了说明。该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组合并不限定于挡圈72a和环部件72b。例如,第一部件也可以是贯穿于作为保持部而形成在马达轴32上的贯穿孔中的长条体。并且,也可以作为保持部在马达轴32上形成外螺纹部,将作为抵接部件72的螺母体安装在该外螺纹部。
(第五实施方式)
图6是表示使用第五实施方式的马达12时的小齿轮轴34的组装工序的图。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为了抑制压入小齿轮轴34时对负载相反侧轴承38带来负担而将荷载传递用结构40设置在马达12上的例子进行了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实现相同的目的,采用以下结构,从而代替在马达12上设置荷载传递用结构40。
图7是图6的小齿轮轴34周围的放大图。在小齿轮轴34中形成有用于从负载侧插入压入螺栓74的贯穿孔34c。如后述,压入螺栓74用于将小齿轮轴34压入于马达轴32的凹部32b内。贯穿孔34c沿马达轴32的轴向形成。贯穿孔34c沿轴向贯穿小齿轮轴34,并且朝向小齿轮轴34的轴向上的两侧开口。贯穿孔34c是容许压入螺栓74无需旋转即可沿径向插拔的钻孔。在马达轴32的凹部32b的底部形成有用于拧入压入螺栓74的螺孔32h。螺孔32h形成为从凹部32b的底面朝向负载相反侧凹陷,并且朝向负载侧开口。
以下,对使用上述马达12时的小齿轮轴34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首先,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准备小齿轮轴34尚未组装到马达轴32的半成品66。
接下来,将压入螺栓74从负载侧插入小齿轮轴34的贯穿孔34c中,并使压入螺栓74的螺栓轴部74a的一部分从贯穿孔34c朝向负载相反侧突出。在该状态下,如图8(a)所示,将压入螺栓74的螺栓轴部74a插入马达轴32的凹部32b内,并将该螺栓轴部74a拧入马达轴32的螺孔32h中。在此,压入螺栓74的螺栓轴部74a设定为其从小齿轮轴34的贯穿孔34c突出的尺寸Lb大于马达轴32的凹部32b的从负载侧开口部到底面的轴向上的尺寸La。由此,直至压入螺栓74的螺栓轴部74a拧入马达轴32的螺孔32h中为止,无需使小齿轮轴34的轴部34a压入到马达轴32的凹部32b内。
之后,如图8(b)所示,对压入螺栓74施加螺栓紧固方向的旋转力Fc,从而使压入螺栓74的螺栓轴部74a通过该旋转力Fc而拧入到螺孔32h中。若对压入螺栓74施加螺栓紧固方向的旋转力Fc,则通过压入螺栓74的螺栓轴部74a的外螺纹与螺孔32h的内螺纹的接触,该旋转力Fc会转换成朝向负载相反侧的压入力Fd。该压入力Fd作用于压入螺栓74,并从压入螺栓74的头部74b施加到小齿轮轴34上。通过施加到小齿轮轴34的该压入力Fd,小齿轮轴34压入到马达轴32的凹部32b内。在小齿轮轴34压入于马达轴32的凹部32b内之后,小齿轮轴34相对于凹部32b的压入量会随着压入螺栓74的朝向螺栓紧固方向的旋转量的增大而增大。
若小齿轮轴34压入至与马达轴32的凹部32b的底面接触,则使压入螺栓74向与螺栓紧固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直至压入螺栓74的螺栓轴部74a从马达轴32的螺孔32h中拔出。之后,从小齿轮轴34的贯穿孔34c拔出压入螺栓74的螺栓轴部74a。另外,除此之外,也可以使压入螺栓74保持拧入于螺孔32h中的状态,还可以将其他部件插入于小齿轮轴34的贯穿孔34c中。
在此,在拧入压入螺栓74时,作用于压入螺栓74的压入力Fd的反作用力Fe会作用于马达轴32的螺孔32h。该反作用力Fe朝向与朝向负载相反侧(图中的下侧)的压入力Fd相反的一侧的负载侧(图中的上侧)作用,从而抵消压入力Fd。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将小齿轮轴34压入时,从小齿轮轴34作用于马达轴32的压入力Fd会被从压入螺栓74作用于马达轴32的反作用力Fe抵消,由此能够减小作用于负载侧轴承36的推力荷载Fa。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也能够在抑制对负载相反侧轴承38带来负担的同时将小齿轮轴34压入于马达轴32的凹部32b中,从而能够有助于提高马达12的生产率。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小齿轮轴34压入马达轴32的凹部32b内时,不需要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荷载承受部件64。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小齿轮轴34的贯穿孔34c和马达轴32的螺孔32h进行组合的简单的结构,即可容易地将小齿轮轴34压入于马达轴32的凹部32b内。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上述实施方式只不过是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具体例。实施方式的内容并不限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且在不脱离权利要求范围所规定的发明思想的范围内,能够进行构成要件的变更、添加、删除等诸多设计变更。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针对能够进行这种设计变更的内容,标注“实施方式的”或“在实施方式中”等标记来进行了说明,但并不意味着没有这种标记的内容就不允许设计变更。并且,在附图的剖面标注的阴影并不限定标注阴影的对象的材质。
以上,对马达12与减速机14一体化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马达12也可以不与减速机14一体化。并且,对减速机14的减速机构20为分配型的偏心摆动型减速机构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减速机构的种类并不受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使用简单行星型的行星齿轮减速机构等。并且,对小齿轮轴34将旋转动力传递给减速机14的减速机构20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小齿轮轴34也可以将旋转动力传递给被驱动装置。
以上,对马达12具备第二负载相反侧罩48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马达12也可以不具备第二负载相反侧罩48。此时,想要得到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效果,只需让荷载传递用结构40(即,马达轴32的负载相反侧端面32d)暴露在位于比第一负载相反侧罩46更靠负载相反侧的外部空间58即可。并且,想要得到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效果,只需让安装在马达轴32的安装部的突出部件暴露在位于比第一负载相反侧罩46更靠负载相反侧的外部空间58即可。
在第一实施方式至第四实施方式中说明的荷载传递用结构40、或者第五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小齿轮轴34的贯穿孔34c与马达轴32的螺孔32h的组合可以与其它实施方式中记载的结构组合使用。例如,可以像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那样将安装部设置在马达轴32的负载相反侧端面32d,并且像第三实施方式及第四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那样将保持部设置在马达轴32的负载侧部分。并且,也可以将安装部设置在马达轴32的负载相反侧端面32d,并且像第五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那样使用小齿轮轴34的贯穿孔34c与马达轴32的螺孔32h的组合。
以上,对旋转角检测装置62配置在马达轴32的负载相反侧端部32c的周围的例子进行了说明。旋转角检测装置62的配置位置并不受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容纳于马达外壳30内。并且,马达12也可以不具备旋转角检测装置62。并且,对旋转角检测装置62为旋转编码器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其具体例并不受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采用旋转变压器等。

Claims (10)

1.一种马达,其具备:
马达轴,在其负载侧端部具有凹部;
小齿轮轴,其压入于所述凹部内;及
负载侧轴承和负载相反侧轴承,其支承所述马达轴,
所述马达的特征在于,
还具备:荷载传递用结构,其能够将朝向负载相反侧作用于所述马达轴上的推力荷载传递给除了所述负载侧轴承及所述负载相反侧轴承以外的荷载承受部件;及
第一负载相反侧罩,其支承所述负载相反侧轴承,
所述荷载传递用结构为暴露在位于比所述第一负载相反侧罩更靠负载相反侧的外部空间的所述马达轴的负载相反侧端面,并且在所述马达轴的负载相反侧端面暴露于外部空间的状态下成为能够将所述推力荷载从所述马达轴传递给所述荷载承受部件的荷载可传递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覆盖所述马达轴的负载相反侧端面的第二负载相反侧罩,
在不存在所述第二负载相反侧罩时,作为所述荷载传递用结构的所述马达轴的负载相反侧端面暴露在位于比所述第一负载相反侧罩更靠负载相反侧的外部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轴的负载相反侧端面具有安装部作为所述荷载传递用结构,在所述安装部上能够安装从所述第一负载相反侧罩朝向负载相反侧突出的突出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覆盖所述马达轴的负载相反侧端面的第二负载相反侧罩。
5.一种马达,其具备:
马达轴,在其负载侧端部具有凹部;
小齿轮轴,其压入于所述凹部内;及
负载侧轴承和负载相反侧轴承,其支承所述马达轴,
所述马达的特征在于,
还具备:荷载传递用结构,其能够将朝向负载相反侧作用于所述马达轴上的推力荷载传递给除了所述负载侧轴承及所述负载相反侧轴承以外的荷载承受部件;及
负载侧罩,其支承所述负载侧轴承且作为所述荷载承受部件,
所述马达轴具有保持部作为所述荷载传递用结构,所述保持部能够保持与所述负载侧罩抵接的抵接部件。
6.一种马达,其具备:
马达轴,在其负载侧端部具有凹部;及
小齿轮轴,其压入于所述凹部内,
所述马达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小齿轮轴形成有供螺栓从负载侧贯穿的贯穿孔,
在所述凹部的底部形成有供所述螺栓拧入的螺孔,
在所述贯穿孔及螺孔未紧固有所述螺栓。
7.一种将小齿轮轴组装于马达的马达轴上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轴在其负载侧端部具有凹部,
所述马达具备:
负载侧轴承及负载相反侧轴承,其支承所述马达轴;及
荷载传递用结构,其能够将朝向负载相反侧作用于所述马达轴上的推力荷载传递给除了所述负载侧轴承及所述负载相反侧轴承以外的荷载承受部件,
在所述方法中,在处于所述荷载传递用结构能够将所述推力荷载从所述马达轴传递给所述荷载承受部件的状态下,将所述小齿轮轴压入所述凹部,
所述马达还具备支承所述负载相反侧轴承的第一负载相反侧罩,
所述荷载传递用结构为暴露在位于比所述第一负载相反侧罩更靠负载相反侧的外部空间的所述马达轴的负载相反侧端面,并且在所述马达轴的负载相反侧端面暴露于外部空间的状态下成为能够将所述推力荷载从所述马达轴传递给所述荷载承受部件的荷载可传递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将小齿轮轴组装于马达的马达轴上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轴的负载相反侧端面具有安装部作为所述荷载传递用结构,在所述安装部上能够安装朝向负载相反侧突出的突出部件,
在所述方法中,在使安装在所述安装部的突出部件与配置在外部空间的荷载承受部件抵接的状态下,将所述小齿轮轴压入所述凹部。
9.一种将小齿轮轴组装于马达的马达轴上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轴在其负载侧端部具有凹部,
所述马达具备:
负载侧轴承及负载相反侧轴承,其支承所述马达轴;及
荷载传递用结构,其能够将朝向负载相反侧作用于所述马达轴上的推力荷载传递给除了所述负载侧轴承及所述负载相反侧轴承以外的荷载承受部件,
在所述方法中,在处于所述荷载传递用结构能够将所述推力荷载从所述马达轴传递给所述荷载承受部件的状态下,将所述小齿轮轴压入所述凹部,
所述马达还具备支承所述负载侧轴承的负载侧罩作为所述荷载承受部件,
所述马达轴具有保持部作为所述荷载传递用结构,所述保持部能够保持抵接部件,
在所述方法中,在使由所述保持部保持的抵接部件与所述负载侧罩抵接的状态下,将所述小齿轮轴压入所述凹部。
10.一种将小齿轮轴组装于马达的马达轴上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轴在其负载侧端部具有凹部,
在所述小齿轮轴形成有供螺栓从负载侧贯穿的贯穿孔,
在所述凹部的底部形成有螺孔,
在所述方法中,通过将贯穿于所述贯穿孔中的螺栓拧入所述螺孔中,从所述螺栓向所述小齿轮轴施加压入力,从而使所述小齿轮轴压入于所述凹部内,在完成该小齿轮轴的压入后拔出所述螺栓。
CN201810171309.5A 2017-03-13 2018-03-01 马达及小齿轮轴的组装方法 Active CN10857436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47482 2017-03-13
JP2017047482A JP6905359B2 (ja) 2017-03-13 2017-03-13 モータ及びピニオン軸の組み付け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574366A CN108574366A (zh) 2018-09-25
CN108574366B true CN108574366B (zh) 2021-01-15

Family

ID=632592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171309.5A Active CN108574366B (zh) 2017-03-13 2018-03-01 马达及小齿轮轴的组装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2) JP6905359B2 (zh)
CN (1) CN108574366B (zh)
DE (1) DE102018105194B4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05359B2 (ja) 2017-03-13 2021-07-21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モータ及びピニオン軸の組み付け方法
JP2021048660A (ja) * 2019-09-17 2021-03-25 株式会社ニッセイ モータ及び圧入部材の組み付け方法
JP7114553B2 (ja) * 2019-11-12 2022-08-08 オリエンタルモーター株式会社 モーターとピニオンギヤの締結構造及び方法
CN111371246B (zh) * 2020-03-09 2021-07-09 贵州航天林泉电机有限公司 一种轨道巡检车用风冷结构电驱动总成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74831A (ja) * 1987-01-16 1988-07-19 Daido Metal Kogyo Kk ブシユまたはベアリングの圧入方法およびその工具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434366A (en) 1967-05-29 1969-03-25 Emerson Electric Co Modular drive and gear reduction unit
JPS5914343A (ja) * 1982-07-16 1984-01-25 Toshiba Corp 回転軸圧入装置
JPH01183330A (ja) * 1988-01-18 1989-07-21 Fuji Elelctrochem Co Ltd モータの軸端にギヤを圧入する装置
JP2716237B2 (ja) * 1990-02-27 1998-02-18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モータのバランス構造
JPH07274436A (ja) * 1994-03-31 1995-10-20 Suzuki Motor Corp 電動車両用駆動装置
JP2005240416A (ja) * 2004-02-26 2005-09-08 Nidec-Shimpo Corp シートシャッタ駆動装置
JP5105143B2 (ja) * 2006-12-12 2012-12-19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US7830062B2 (en) * 2006-12-12 2010-11-09 Nidec Corporation Motor having round and angular coils
JP5063722B2 (ja) * 2010-03-19 2012-10-3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動式駆動装置およびそれを搭載した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327724B2 (ja) * 2010-11-11 2013-10-30 株式会社安川電機 回転電機、ロボット、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中空軸
DE102011090128B4 (de) * 2011-12-29 2020-11-26 Seg Automotive Germany Gmbh Elektrische Maschine und Verfahren zu deren Montage
JP5948882B2 (ja) * 2012-01-17 2016-07-06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電動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CN203406744U (zh) * 2013-08-23 2014-01-22 叶建丰 电机用旋转编码器
JP2016063599A (ja) 2014-09-17 2016-04-25 ナブテスコ株式会社 減速機付モータ
JP6382167B2 (ja) 2015-08-31 2018-08-29 瓜生製作株式会社 打撃工具
CN205992839U (zh) * 2016-08-28 2017-03-01 宜昌博远电子有限公司 用于微电机转子加工的通用台具
JP6905359B2 (ja) 2017-03-13 2021-07-21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モータ及びピニオン軸の組み付け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74831A (ja) * 1987-01-16 1988-07-19 Daido Metal Kogyo Kk ブシユまたはベアリングの圧入方法およびその工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905359B2 (ja) 2021-07-21
JP7149381B2 (ja) 2022-10-06
CN108574366A (zh) 2018-09-25
JP2021145546A (ja) 2021-09-24
DE102018105194B4 (de) 2022-10-13
JP2018152998A (ja) 2018-09-27
DE102018105194A1 (de) 2018-09-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574366B (zh) 马达及小齿轮轴的组装方法
CN107524761B (zh) 减速机以及致动器
EP2562438A2 (en) Shaft coupling structure and steering system
US20160178045A1 (en) Rotary actuator and strain wave gearing reduction drive unit
JP2019533410A (ja) モータと減速機とが連結された入力軸構造
US20160264171A1 (en) Housing structure and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CN105691185B (zh) 轮毂驱动总成
JP2007285472A (ja) 減速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01336606A (ja) ディファレンシャル装置
WO2016006545A1 (ja) 関節駆動装置
JP5853616B2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5168186A (ja) ハウジングの防水構造および電動機
JP2018096432A (ja) 外れ防止構造、駆動力伝達装置、及び駆動力伝達装置の製造方法
KR101865948B1 (ko) 전기자동차의 구동모터
JP2010242949A (ja) ボールねじ装置
JP5278089B2 (ja) ファイナルドライブユニットのピニオン軸構造
JP2010236598A (ja) ボールねじ装置
JP4576162B2 (ja) 減速機シリーズ
US20140311262A1 (en) Electric actuator
CN216742783U (zh) 扭矩传递组件及电动机执行器
JP2020026191A (ja) 操舵装置
EP3045753B1 (en) Bearing structure
JP2006082610A (ja)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07137315A (ja) ラックピニオン式油圧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212360718U (zh) 减速机和动力输出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