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502597A - 卷绕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卷绕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502597A
CN108502597A CN201810284266.1A CN201810284266A CN108502597A CN 108502597 A CN108502597 A CN 108502597A CN 201810284266 A CN201810284266 A CN 201810284266A CN 108502597 A CN108502597 A CN 1085025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et
substrate sheet
winding
substrate
m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28426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能木直安
杨以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ka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k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ka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mika Technolo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5025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0259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18/00Winding webs
    • B65H18/08Web-winding mechanisms

Landscapes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Storage Of Web-Like Or Filamentary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卷绕结构及其形成方法。卷绕结构包括芯体、衬底片材、及主片材。衬底片材卷绕在芯体上,并包括第N‑1卷层及第N卷层。第N卷层为卷绕在第N‑1卷层上的最外侧卷层。第N‑1卷层具有第一外衬表面。第N卷层具有第二外衬表面。主片材卷绕在衬底片材上,并具有一末端部分设置在衬底片材的第一外衬表面上。主片材是在衬底片材的第二外衬表面上跨过小于主片材之厚度的一高度差而卷绕至末端部分上。本发明的卷绕结构能改善压痕转印现象,避免主片材因为压痕成为不良品的问题,而提高主片材能够应用在产品的可使用部分。

Description

卷绕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卷绕结构及其形成方法,且特别是有关于缩减卷绕高度差的卷绕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在光学膜的制造方法中,一般是先制造出大面积的片材,再将片材裁切成较小面积的片状作为应用。片材生产的最后步骤是将片材进行收卷。片材可以收卷状态存放在制造工厂或运送,直至被取出加工。而加工方式也可应用滚轮卷开片材并连续传动进行加工。片材的收卷方式及卷绕结构会影响片材性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有关于一种卷绕结构及其形成方法,以改善现有技术中卷绕结构造成的压痕转印现象影响主片材使用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出一种卷绕结构,其包括芯体、衬底片材、及主片材。衬底片材卷绕在芯体上,并包括第N-1卷层及第N卷层。第N卷层为卷绕在第N-1卷层上的最外侧卷层。第N-1卷层具有第一外衬表面。第N卷层具有第二外衬表面。主片材卷绕在衬底片材上,并具有一末端部分设置在衬底片材的第一外衬表面上。主片材是在衬底片材的第二外衬表面上跨过小于主片材的厚度的一高度差而卷绕至末端部分上。
其中,该主片材的该末端部分具有一侧片材表面,该第N卷层具有一侧衬表面,该高度差为该侧片材表面的顶边缘与该侧衬表面的顶边缘之间的高度差。
其中,该主片材的厚度大于或等于该衬底片材。
其中,更包括一双面胶带,黏着在该衬底片材的该第一外衬表面与该主片材的该末端部分之间。
其中,该双面胶带的厚度小于该衬底片材。
其中,该高度差为0。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出一种卷绕结构,其包括芯体、衬底片材、及主片材。衬底片材卷绕在芯体上,并具有凹口。凹口是由衬底片材的非平行的第一平面及第二平面定义出。主片材卷绕在衬底片材上。主片材具有一末端部分设置在衬底片材的凹口中。
其中,该主片材是在该衬底片材的外衬表面上跨过小于该主片材的厚度的一高度差而卷绕至该末端部分上。
其中,该高度差为0。
其中,该主片材的该末端部分具有一侧片材表面,该高度差为该侧片材表面的顶边缘与该第一平面的顶边缘之间的高度差。
其中,更包括一双面胶带,配置在该凹口中,并用以将该末端部分黏接至该衬底片材的该第二平面。
其中,该第一平面与该第二平面构成一L形状。
其中,该衬底片材包括分别在不同卷层的一第一衬底片材与一第二衬底片材,该第一平面是该第一衬底片材与该第二衬底片材的一共平面,该第二平面是该第一衬底片材与该第二衬底片材的另一共平面。
其中,更包括一双面胶带,配置在该凹口中,并用以将该末端部分黏接至该衬底片材的该第二平面,其中该双面胶带与该主片材的厚度和等于该第一衬底片材与该第二衬底片材的厚度和。
其中,该第一平面的厚度等于该双面胶带与该主片材的该厚度和,或等于该第一衬底片材与该第二衬底片材的该厚度和。
根据本发明的又另一方面,提出一种卷绕结构的形成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将衬底片材卷绕在芯体上。对衬底片材进行切割步骤,以形成凹口。将主片材的一末端部分放置在衬底片材的凹口中,然后卷绕其余部分在衬底片材上。
其中,将该衬底片材卷绕在芯体上包括:
将一第一衬底片材卷绕在该芯体上;及
将一第二衬底片材卷绕在该第一衬底片材上;
其中,该切割步骤是对该第一衬底片材及该第二衬底片材进行。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卷绕结构能改善压痕转印现象,避免主片材因为压痕成为不良品的问题,而提高主片材能够应用在产品的可使用部分。
附图说明
图1A至图1C绘示根据一实施例的卷绕结构的形成方法。
图2A至图2D绘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卷绕结构的形成方法。
图3绘示一实施例的卷绕结构。
图4A至图4B绘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卷绕结构的形成方法。
其中,附图标记:
102、502、802、902:卷绕结构
104、304、904:衬底片材
104':第一卷层
104″:第二卷层
104S':第一外衬表面
104S″:第二外衬表面
104W':第一侧衬表面
104W″:第二侧衬表面
105:偏光板片材
106:芯体
116:双面胶带
161:离型膜
163:保护膜
167:偏光子
169:保护膜
171:表面保护膜
218:主片材
218':第一阶层
218″:第二阶层
218E':末端部分
218W':侧片材表面
304A:第一衬底片材
304B:第二衬底片材
350:第一平面
352:第二平面
354、954:凹口
G1、G2:高度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以一些实施例做说明。须注意的是,本发明并非显示出所有可能的实施例,未于本发明提出的其他实施方式也可能可以应用。再者,图式上的尺寸比例并非按照实际产品等比例绘制。因此,说明书和图示内容仅作叙述实施例用,而非作为限缩本发明保护范围。另外,实施例中的叙述,例如细部结构、工艺步骤和材料应用等等,仅为举例说明之用,并非对本发明欲保护范围做限缩。实施例的步骤和结构细节可在不脱离本揭露的精神和范围内根据实际应用工艺的需要而加以变化与修饰。以下是以相同/类似的符号表示相同/类似的元件做说明。
图1A至图1C绘示根据一实施例的卷绕结构102的形成方法。
请参照图1A,衬底片材104卷绕在芯体106上,其中衬底片材104由内至外依序包括第一卷层104'及第二卷层104″。第一卷层104'具有第一外衬表面104S'及第一侧衬表面104W'。第二卷层104″即为衬底片材104跨过第一卷层104'的第一侧衬表面104W'并邻接在第一外衬表面104S'上的部分。位于衬底片材104最外侧的第二卷层104″具有第二外衬表面104S″及第二侧衬表面104W″。第二侧衬表面104W″邻接在第一外衬表面104S'及第二外衬表面104S″之间。
一实施例中,芯体106的材质包括聚氯乙烯(PVC)、玻璃纤维、或其他合适的材料。芯体106可具有实心圆柱、空心圆柱、或其他合适的长柱形状。
一实施例中,衬底片材104可为泡沫塑料、泡棉、气垫膜。所述泡沫塑料为聚苯乙烯泡沫塑料、聚乙烯泡沫塑料、聚氨酯泡沫塑料、聚氯乙烯泡沫塑料中的任意一种。衬底片材104也可为单层或多层的光学膜片材。一实施例中,衬底片材104的厚度介于100μm~500μm。
一实施例中,衬底片材104是以一双面胶带(图未示)固定于芯体106上。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衬底片材104可为偏光板片材,并具有均一的厚度。一实施例中,可利用回收或不合规格的偏光板片材,如图1B所示的偏光板片材105,其包括衬底片材104与离型膜161,衬底片材104包括保护膜163、偏光子167、保护膜169、及表面保护膜171,在撕除离型膜161后,直接将衬底片材104贴附于芯体106之上。
偏光子167可为聚乙烯醇(PVA)膜可通过皂化聚醋酸乙烯树脂制得。聚醋酸乙烯树脂的例子包括醋酸乙烯的单聚合物,即聚醋酸乙烯,以及醋酸乙烯的共聚合物和其他能与醋酸乙烯进行共聚合的单体。其他能与醋酸乙烯进行共聚合的单体的例子包括不饱和羧酸(例如丙烯酸、甲基丙烯酸、丙烯酸乙酯、正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烯烃(例如乙烯、丙烯、1-丁烯、2-甲基丙烯)、乙烯醚(例如乙基乙烯醚、甲基乙烯醚、正丙基乙烯醚、异丙基乙烯醚)、不饱和磺酸(例如乙烯基磺酸、乙烯基磺酸钠)等等。
保护膜163、169的材料可选自:纤维素系树脂、丙烯酸系树脂、非结晶性聚烯烃系树脂、聚酯系树脂、聚碳酸酯系树脂及其组合,具体可包括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纤维素系树脂是指纤维素中部分的羟基被乙酸酯化的树脂,或是一部分被乙酸酯化、一部分被其他酸酯化的混合酯。纤维素系树脂较佳为纤维素酯系树脂,更佳为乙酰基纤维素系树脂,例如三乙酰基纤维素、二乙酰基纤维素、纤维素乙酸酯丙酸酯、纤维素乙酸酯丁酸酯等,被充分酯化的纤维素称三醋酸纤维素(triacetatecellulose,TAC)、丙烯酸树脂膜、聚芳香羟树脂膜、聚醚树脂膜、环聚烯烃树脂膜(例如聚冰片烯树脂膜)、聚碳酸酯系树脂例如由碳酸与二醇或双酚所形成的聚酯,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聚丙稀(Polypropylene,PP)、聚乙烯(polyethylene,PE)、非结晶性聚烯烃系树脂例如环状烯烃单体(共)聚合物(cyclo olefin(co)polymers,COC/COP),由降冰片烯、环戊二烯、二环戊二烯、四环十二碳烯等开环聚合物,或与烯烃类的共聚合物所构成、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以及上述任意组合所组成的一族群。除此之外,保护膜163、169的材料还可例如是(甲基)丙烯酸系、胺基甲酸酯系、丙烯酸胺基甲酸酯系、环氧系、聚硅氧系等热硬化性树脂或紫外线硬化型树脂。此外,也可进一步对上述保护膜163、169实行表面处理,例如,抗眩光处理、抗反射处理、硬涂处理、带电防止处理或抗污处理等。
一些实施例中,离型膜161与表面保护膜171可与保护膜163、169的材料相同或相异,其材料可选自:纤维素系树脂、丙烯酸系树脂、非结晶性聚烯烃系树脂、聚酯系树脂、聚碳酸酯系树脂及其组合。离型膜161与表面保护膜171尚可包括一光固化型胶材,或其它合适的材料。光固化型胶材选自丙烯酸类树脂、聚酯树脂、聚碳酸酯树脂以及非晶性聚烯烃类树脂等组合物,光固化型胶材可以包含光聚合性化合物,其中光固化型胶材中使用的光聚合性化合物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可列举出:聚酯丙烯酸酯、聚氨酯丙烯酸酯、聚丁二烯丙烯酸酯、有机硅丙烯酸酯、环氧丙烯酸酯等丙烯酸类单体;氢化环氧类单体、脂环式环氧类单体、脂肪族环氧类单体等环氧类单体、环氧丙烯酸酯预聚物、丙烯酸酯预聚物、聚氨酯丙烯酸酯预聚物、脂肪族聚氨酯丙烯酸酯预聚物、芳香族聚氨酯丙烯酸酯预聚物、聚酯丙烯酸酯预聚物等,且可以单独使用或者混合使用两种以上的上述材料。
接着,请参照图1C,提供一双面胶带116,将一黏着面黏贴在衬底片材104的第一卷层104'的第一外衬表面104S'上。一实施例中,双面胶带116可具有均一的厚度,并小于衬底片材104的厚度。
主片材218的第一阶层218的末端部分218E'可通过双面胶带116黏着固定在衬底片材104的第一卷层104'上,其余部分则依据缠绕,并顺应卷叠。一般而言,主片材218的末端部分218E'是尽量靠近衬底片材104的第二卷层104″配置。举例来说,一实施例中,主片材218的末端部分218E'具有侧片材表面218W',其面对衬底片材104的第二卷层104″的第二侧衬表面104W″。一实施例中,侧片材表面218W'可邻接第二侧衬表面104W″。
如图1C所示,主片材218的第一阶层218'从末端部分218E'顺应卷叠在衬底片材104的第一卷层104'上、然后卷叠在衬底片材104的第二卷层104″上,然后主片材218跨过末端部分218E'的侧片材表面218W'而卷叠在末端部分218E'(或第一阶层218')上的部份即为第二阶层218″,可以此类推主片材218的第三、第四、或更高阶层的卷绕结构。一实施例中,主片材218是偏光板片材。主片材218也可包括其它材质,或其它光学片材。一实施例中,主片材218可为单层或多层的光学片材。一实施例中,主片材218可具有均一的厚度,介于100μm~500μm,并可大于或等于衬底片材104的厚度。由于末端部分218E'的侧片材表面218W'被衬底片材104的第二卷层104″遮蔽,因此主片材218从衬底片材104的第二卷层104″叠至末端部分218E'需要跨越的高度差G1可小于主片材218(或末端部分218E')的厚度。高度差G1即为侧片材表面218W'的顶边缘与第二侧衬表面104W″的顶边缘之间的高度差。一实施例中,高度差G1可趋近于0。
一比较例中,卷绕结构的主片材218是直接卷绕在芯体106上,而主片材218需跨越等于自身单一阶层整个厚度的高度差,因此对应高度差的部分容易发生明显压痕转印问题,其中以最靠近第一阶层218'的第二阶层218″转印问题最为严重,甚至可能被判断为不良部分而无法应用至产品。另一比较例中,若主片材218是通过双面胶带固定后再卷绕在芯体106上,会产生更大的高度差。相对地,本发明的实施例利用衬底片材104使得主片材218得以从第一阶层218'跨越小于自身厚度的高度差G1进行更高阶层的卷绕,因此能改善压痕转印现象,避免主片材218因为压痕成为不良品的问题,而提高主片材218能够应用在产品的可使用部分。
图1A及图1C显示的实施例是以两卷层结构的衬底片材104做说明,其中第一卷层104'可视为第N-1卷层,第二卷层104″可视为第N卷层,N=2。但根据本发明不限于此。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使用其它N个卷层结构的衬底片材,其中最外侧的卷层为第N卷层,邻接在其下方的卷层为第N-1卷层,以此类推其它依序更加靠近芯体106的下方卷层如第N-2卷层等,N=3、4、5、或更大的整数。类似参照图1A及图1C所述的实施例概念,第N-1卷层具有第一外衬表面104S',第N卷层具有第二外衬表面104S″,主片材218以末端部分218E'配置在第一外衬表面104S'上进行卷绕,且通过第N卷层,主片材218得以跨过小于末端部分218E'整个厚度的高度差G1而卷绕至末端部分218E'上并进而顺应卷绕。
图2A至图2D绘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卷绕结构502的形成方法。
请参照图2A,将第一衬底片材304A卷绕在芯体106上。一实施例中,第一衬底片材304A具有均一的厚度。单一卷层的第一衬底片材304A的两相对侧衬表面可尽量靠近,例如两相对侧衬表面可间隔一狭缝彼此面对,或互相邻接。一实施例中,第一衬底片材304A为偏光板片材。其它实施例中,第一衬底片材304A可包括其它材质或其它光学片材。一实施例中,第一衬底片材304A可为单层或多层的光学片材。
请参照图2B,将第二衬底片材304B卷绕在第一衬底片材304A上。一实施例中,第二衬底片材304B具有均一的厚度,并可大于第一衬底片材304A的厚度。单一卷层的第二衬底片材304B的两相对侧衬表面可尽量靠近,例如两相对侧衬表面可间隔一狭缝彼此面对,或互相邻接。一实施例中,第二衬底片材304B为偏光板片材。其它实施例中,第二衬底片材304B可包括其它材质或其它光学片材。一实施例中,第二衬底片材304B可为单层或多层的光学片材。衬底片材304包括分别在不同卷层的第一衬底片材304A与第二衬底片材304B。
一实施例中,第一衬底片材304A与第二衬底片材304B的材料及厚度与衬底片材104相似,在此不再赘述。一实施例中,第一衬底片材304A与第二衬底片材304B的厚度不同,例如第一衬底片材304A的厚度小于第二衬底片材304B的厚度。一实施例中,第一衬底片材304A的厚度介于40-130μm,第二衬底片材304B的厚度介于100μm~500μm。
请参照图2C,对衬底片材304进行一切割步骤,以在第一衬底片材304A与第二衬底片材304B形成第一平面350(例如切割造成的一共平面)与第二平面352(例如切割造成的另一共平面),第一平面350与第二平面352可定义出具有L轮廓的凹口354。一实施例中,第一平面350与第二平面352可互相垂直或形成一锐角或钝角。
一实施例中,第一衬底片材304A与第二衬底片材304B可选用硬度比芯体106小的材质形成,因此比起直接在芯体106上形成凹口的手段,本发明的实施例在衬底片材304中形成凹口354的切割步骤更容易进行,且凹口354的切割轮廓能更精准控制。此外,芯体106的结构并未被破坏,因此能再重复使用,以减少耗用成本。
请参照图2D,双面胶带116的一黏着面可黏着在第二平面352上。可利用双面胶带116相对的另一黏着面将主片材218的末端部分218E'黏接固定至凹口354中,然后卷绕其余部分在衬底片材304上。一般而言,主片材218的末端部分218E'是尽量靠近衬底片材304的第一平面350配置。一实施例中,主片材218具有均一的厚度,介于100μm~500μm,且厚度大于或等于第二衬底片材304B。主片材218的第一阶层218'从末端部分218E'顺应卷叠在衬底片材304上,然后主片材218跨过末端部分218E'的侧片材表面218W'而卷叠在末端部分218E'(或第一阶层218')的部分即为第二阶层218″,可以此类推主片材218的第三、第四、或更高阶层的卷绕结构。其中,主片材218从衬底片材304至末端部分218E'需要跨越的高度差G2小于主片材218(或末端部分218E')的厚度,因此能避免更高阶层发生压痕转印成为不良品的问题。实施例中,高度差G2即为侧片材表面218W'的顶边缘与第一平面350的顶边缘之间的高度差。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衬底片材304A与第二衬底片材304B的厚度和与双面胶带116与主片材218的厚度和大致相同,使高度差G2可趋近于0。
图2A至图2D显示的实施例使用两卷层结构的衬底片材304,且用以形成凹口354的切割深度是停止在芯体106的表面。但根据本发明不限于此。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使用其它卷层数目结构或不同厚度分布的衬底片材,并利用切割步骤在衬底片材中形成凹口用以容纳主片材218的末端部分218E'进而对主片材218进行卷绕,以保护芯体106的表面不致受到切割伤害。切割深度可适当调整以控制凹口的轮廓,以使当主片材218的末端部分218E'放置在凹口中进行卷绕时,得以由小于自身厚度的高度差从第一阶层218'跨至末端部分218E'卷叠第二阶层218″等更高的阶层,从而避免压痕转印成为不良品的问题。
图3绘示一实施例的卷绕结构802,其与图2D的卷绕结构502的差异在于,第一衬底片材304A的厚度可趋近于双面胶带116,第二衬底片材304B的厚度可趋近于主片材218,且第一平面350的厚度(即切割凹口354的深度)等于第一衬底片材304A与第二衬底片材304B的总厚度(即等于双面胶带116与主片材218的总厚度),使得片材218从衬底片材304至末端部分218E'需要跨越的高度差(参照图2D的高度差G2的概念)可趋近于0。
图4A至图4B绘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卷绕结构902的形成方法。请参照图4A,以单一衬底片材904卷绕在芯体106上多层。一实施例中,衬底片材904为偏光板片材。其它实施例中,衬底片材904可包括其它材质或其它光学片材。一实施例中,衬底片材904可为单层或多层的光学片材。
请参照图4B,然后,以类似图2C与图2D所述的概念,对衬底片材904进行一切割步骤,以形成凹口954,并利用双面胶带116将主片材218的末端部分218E'黏接固定至凹口954中,然后卷绕其余部分在衬底片材904上。一实施例中,凹口954的深度等于双面胶带116与主片材218的总厚度,使得片材218从衬底片材904至末端部分218E'需要跨越的高度差(参照图2D的高度差G2的概念)可趋近于0。
此外,在本发明中,若芯体106的表面有凹凸缺陷或沾附异物时,通过包覆前述的衬底片材,也可更进一步的防止与避免压痕转印成为不良品的问题。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7)

1.一种卷绕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卷绕结构包括:
一芯体;
一衬底片材,卷绕在该芯体上,并包括第N-1卷层及第N卷层,该第N卷层为卷绕在该第N-1卷层上的最外侧卷层,该第N-1卷层具有一第一外衬表面,第N卷层具有一第二外衬表面;及
一主片材,卷绕在该衬底片材上,并具有一末端部分设置在该衬底片材的该第一外衬表面上,其中该主片材是在该衬底片材的该第二外衬表面上跨过小于该主片材的厚度的一高度差而卷绕至该末端部分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绕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主片材的该末端部分具有一侧片材表面,该第N卷层具有一侧衬表面,该高度差为该侧片材表面的顶边缘与该侧衬表面的顶边缘之间的高度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绕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主片材的厚度大于或等于该衬底片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绕结构,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双面胶带,黏着在该衬底片材的该第一外衬表面与该主片材的该末端部分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卷绕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双面胶带的厚度小于该衬底片材。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绕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高度差为0。
7.一种卷绕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卷绕结构包括:
一芯体;
一衬底片材,卷绕在该芯体上,并具有一凹口,该凹口是由该衬底片材的非平行的一第一平面及一第二平面定义出;及
一主片材,卷绕在该衬底片材上,其中该主片材具有一末端部分设置在该衬底片材的该凹口中。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卷绕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主片材是在该衬底片材的外衬表面上跨过小于该主片材的厚度的一高度差而卷绕至该末端部分上。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卷绕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高度差为0。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卷绕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主片材的该末端部分具有一侧片材表面,该高度差为该侧片材表面的顶边缘与该第一平面的顶边缘之间的高度差。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卷绕结构,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双面胶带,配置在该凹口中,并用以将该末端部分黏接至该衬底片材的该第二平面。
12.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卷绕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平面与该第二平面构成一L形状。
13.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卷绕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衬底片材包括分别在不同卷层的一第一衬底片材与一第二衬底片材,该第一平面是该第一衬底片材与该第二衬底片材的一共平面,该第二平面是该第一衬底片材与该第二衬底片材的另一共平面。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卷绕结构,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双面胶带,配置在该凹口中,并用以将该末端部分黏接至该衬底片材的该第二平面,其中该双面胶带与该主片材的厚度和等于该第一衬底片材与该第二衬底片材的厚度和。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卷绕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平面的厚度等于该双面胶带与该主片材的该厚度和,或等于该第一衬底片材与该第二衬底片材的该厚度和。
16.一种卷绕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形成方法包括:
将一衬底片材卷绕在一芯体上;
对该衬底片材进行一切割步骤,以形成一凹口;及
将一主片材的一末端部分放置在该衬底片材的该凹口中,然后卷绕其余部分在该衬底片材上。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卷绕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将该衬底片材卷绕在该芯体上包括:
将一第一衬底片材卷绕在该芯体上;及
将一第二衬底片材卷绕在该第一衬底片材上;
其中,该切割步骤是对该第一衬底片材及该第二衬底片材进行。
CN201810284266.1A 2018-02-14 2018-04-02 卷绕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Pending CN10850259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05680A TWI669544B (zh) 2018-02-14 2018-02-14 捲繞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TW107105680 2018-02-1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502597A true CN108502597A (zh) 2018-09-07

Family

ID=633800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284266.1A Pending CN108502597A (zh) 2018-02-14 2018-04-02 卷绕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8502597A (zh)
TW (1) TWI669544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84921A (zh) * 2018-09-29 2019-03-19 张家港康得新光电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膜的分卷方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318930A (ja) * 1999-03-05 2000-11-21 Seiko Epson Corp ロール状記録用紙用紙管
JP2003292084A (ja) * 2002-04-01 2003-10-15 Eiko:Kk 紙製等による巻取り捲回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DE20317826U1 (de) * 2003-11-18 2004-02-12 Corenso Elfes Gmbh & Co. Kg Spiralhülse
US20090054219A1 (en) * 2007-08-22 2009-02-26 Hans Wu Spool assembly
CN103249660A (zh) * 2010-12-17 2013-08-14 3M创新有限公司 开放间隙膜卷芯
CN204022136U (zh) * 2014-03-27 2014-12-17 键鸿泡绵有限公司 薄膜固定装置
CN105523443A (zh) * 2014-10-20 2016-04-27 友辉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片材卷绕结构
CN106081742A (zh) * 2016-08-02 2016-11-09 苏州东山精密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薄膜卷芯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23453B2 (ja) * 2012-03-26 2014-11-1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ポリマーフィルムロール、光学フィルム及びポリマーフィルムロール製造方法
JP5889713B2 (ja) * 2012-05-18 2016-03-22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フィルムロールの製造方法
WO2017056505A1 (ja) * 2015-10-02 2017-04-06 株式会社美方 ウェブ材の巻き取り方法及び巻芯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318930A (ja) * 1999-03-05 2000-11-21 Seiko Epson Corp ロール状記録用紙用紙管
JP2003292084A (ja) * 2002-04-01 2003-10-15 Eiko:Kk 紙製等による巻取り捲回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DE20317826U1 (de) * 2003-11-18 2004-02-12 Corenso Elfes Gmbh & Co. Kg Spiralhülse
US20090054219A1 (en) * 2007-08-22 2009-02-26 Hans Wu Spool assembly
CN103249660A (zh) * 2010-12-17 2013-08-14 3M创新有限公司 开放间隙膜卷芯
CN204022136U (zh) * 2014-03-27 2014-12-17 键鸿泡绵有限公司 薄膜固定装置
CN105523443A (zh) * 2014-10-20 2016-04-27 友辉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片材卷绕结构
CN106081742A (zh) * 2016-08-02 2016-11-09 苏州东山精密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薄膜卷芯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84921A (zh) * 2018-09-29 2019-03-19 张家港康得新光电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膜的分卷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69544B (zh) 2019-08-21
TW201935046A (zh) 2019-09-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240154B1 (ko) 폴리에스테르 필름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및 그의 용도
TWI272185B (en) Surface protective film and laminate formed therefrom
US20100188751A1 (en) Optical films with internally conformable layers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films
TW200841056A (en) Thin and flexible light guide element
TWI442099B (zh) Surface bump film and light diffusing sheet
KR20090084709A (ko) 편광판의 제조 방법
JP5792425B2 (ja) 反射防止フィルム製造用組成物、反射防止フィルム、反射防止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偏光板、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6680347B2 (ja) 積層体
JP5625278B2 (ja) 反射防止フィルム、偏光板、および表示装置
CN107076915B (zh) 偏振板卷
TWI671202B (zh) 片狀膜的製造方法
CN108502597A (zh) 卷绕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KR20160150026A (ko) 프로텍트 필름을 갖는 편광판의 제조 방법
KR20170100647A (ko) 미소구체 처리된 에지가 구비된 웨브 권취 롤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TWI696005B (zh) 捲繞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WO2016063669A1 (ja) 偏光板ロール
JPWO2003004270A1 (ja) 巻回積層体
CN109283608B (zh) 光学片
JP5153493B2 (ja) 基材レス機能性部材の製造方法
JP5153494B2 (ja) 基材レス機能性部材の製造方法
JP6678274B1 (ja) 積層フィルム巻回体、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付き積層体、及び偏光板
KR20190104901A (ko) 편광판 및 편광판의 제조 방법
KR20190141594A (ko) 광학 적층체 및 그 제조 방법
TW201833200A (zh) 附有塗敷層之薄膜之製造方法
JP2012177005A (ja) 粘着剤付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