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502024A - 车辆车顶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车顶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502024A
CN108502024A CN201810119645.5A CN201810119645A CN108502024A CN 108502024 A CN108502024 A CN 108502024A CN 201810119645 A CN201810119645 A CN 201810119645A CN 108502024 A CN108502024 A CN 1085020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of
vehicle
reinforcement
width direction
tra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11964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502024B (zh
Inventor
茶木雄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uki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zuki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uki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Suzuki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5020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020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5020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0202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7/00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7/02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rigi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6Fixed roof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车辆车顶结构。即使在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分的大的区域中不设置增强构件的车辆中,也能通过增加用于车顶面板的支撑部减少车顶面板的振动并且确保后座等的乘客的头部间隙。在一种车辆车顶结构中,其中在车室上部的车顶(1)设置有车顶面板(2),在位于车顶(1)的侧部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车顶轨道(3)设置有增强件(7),并且增强件(7)的一端部(7a)通过焊接接合到车顶轨道(3),另一端部(7b)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延伸,使得该增强件形成为悬臂状,并且该另一端部(7b)通过粘合剂(8)结合到车顶面板(2)。

Description

车辆车顶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车顶结构。
背景技术
在传统的车辆车顶结构中,车顶面板设置于车室上部的车顶。车顶面板在其外周部焊接到车顶轨道(车顶侧轨)、车顶前部构件以及车顶端部构件,并且车顶面板由这些轨道和构件支撑。然而,上述传统结构的车顶面板仅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焊接到车顶轨道,因而,不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间部中支撑车顶面板。另外,还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分别设置于车顶面板的前后部的车顶前部构件与车顶端部构件之间的距离大。这意味着在大的区域中不支撑车顶面板,因而较容易振动。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一些传统的车辆车顶结构设置如下框架结构:其中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车顶构件(车顶增强件)设置于车顶前部构件与车顶端部构件之间以便减少振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2415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上述传统的车辆车顶结构中,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分别设置于车顶面板的前后部的车顶前部构件与车顶端部构件之间的距离大。即使在这些构件之间的前后方向上的特定位置设置额外的车顶构件,也不能使车顶面板的不支撑区域充分地减少,导致减少振动的效果有限。另外,从确保后座等的乘客的头部间隙的角度出发,存在不能设置任何额外的车顶构件的设计限制。
鉴于上述情况完成了本发明,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如下车辆车顶结构:即使在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分的大的区域中不具有增强构件,也能增加用于车顶面板的支撑部,以便在确保后座等的乘客的头部间隙的同时减少车顶面板的振动。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传统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车顶结构,其中在车室上部的车顶设置有车顶面板。在车辆车顶结构中,在位于车顶的侧部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车顶轨道中设置有增强件,并且增强件的一端部通过焊接接合到车顶轨道,另一端部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延伸,使得该增强件形成为悬臂状,并且该另一端部通过粘合剂结合到车顶面板。
发明的效果
如上所述,在根据本发明的车辆车顶结构中,在车室上部的车顶设置有车顶面板。在车辆车顶结构中,在位于车顶的侧部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车顶轨道中设置有增强件,并且增强件的一端部,通过焊接接合到车顶轨道,另一端部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延伸,使得该增强件形成为悬臂状,并且该另一端部通过粘合剂结合到车顶面板。
因此,在本发明的车辆车顶结构中,车顶面板是平面或平缓曲面。另外,即使在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分的大的区域中不具有增强构件的车辆中,也能增加作为用于车顶面板的支撑部的增强件,使得能够提高车顶面板的刚性并有效地减少车顶面板的振动。
另外,在本发明的车辆车顶结构中,在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分中不设置增强件,使得能够确保后座等的乘客的头部间隙,并且减少车顶面板的振动以及提高车室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设置于车室上部的车顶并应用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车顶结构的、从车辆前方侧的左斜上方观察的车顶面板、车顶轨道、车顶前部构件、车顶端部构件、车顶横梁构件以及增强件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增强件及增强件附近的放大立体图。
图3是图2的Z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增强件如何接合到车顶轨道和车顶面板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基于示出的实施方式详细说明本发明。
图1至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车顶结构。注意,在附图中,箭头Fr的方向表示车辆前方,箭头X的方向表示车辆宽度方向,箭头Y的方向表示车辆前后方向。
如图1至图4所示,应用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车顶结构的在车室上部的车顶1主要包括车顶面板2、车顶轨道3、车顶前部构件4、车顶端部构件5以及车顶横梁构件6。车顶面板2遍及车顶1的整个区域地设置,车顶面板2接合到布置于车顶1的周边部的车顶轨道3、车顶前部构件4和车顶端部构件5。
因此,车顶轨道(还称为车顶侧轨)3与车顶1的左右两侧部以预定距离间隔设置,车顶轨道3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直线状地延伸。并且,车顶前部构件4设置于车顶1的前部侧、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此外,车顶端部构件5设置于车顶1的后部侧、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车顶横梁构件6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位于车顶前部构件4与车顶端部构件5之间并且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设置。另外,车顶横梁构件6具有足以跨越左右两侧的车顶轨道3之间的长度。车顶横梁构件6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左右两侧的端部都通过点焊等接合到车顶轨道3,并且车顶横梁构件6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间部通过粘合剂(例如车顶密封剂)结合到车顶面板2的背面。
如图1至图3所示,设置在本实施方式的车顶轨道3中的是支撑车顶面板2的左右两侧部的一对左右增强件7。这些增强件7彼此相对地设置于左右两侧的车顶轨道3。各增强件7在一端部7a侧的多个位置处通过点焊W等接合到车顶轨道3,并且增强件7还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延伸预定长度,使得该增强件形成为悬臂状,并且增强件7在另一端部7b侧通过粘接剂(例如车顶密封件)8结合到车顶面板2的背面。另外,增强件7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设置于车顶横梁构件6与车顶端部构件5之间。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车顶结构中,增强件7设置于车顶横梁构件6与车顶端部构件5之间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中央位置,由此车顶横梁构件6后方的车辆后方区域被各增强件7前后均等地分割。
如图2至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增强件7在平面图中是长方形的板状构件,并且增强件7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L1小于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尺寸L2(L1<L2)。以即使设置了增强件7也能确保后座等的乘客的头部间隙的方式定义这些尺寸。因此,增强件7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L1被设定为足够大到支撑车顶面板2的侧部,但是没有大到到达至少后座等的乘客的上方位置附近。另外,在位于增强件7的一端部7a侧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形成有纵壁71,纵壁71向车辆下方倾斜地弯曲。纵壁71被设计为与构成车顶轨道3的后侧围内板(quarter inner panel)31和车身侧部外板32的上端接合部33重叠。
然后,增强件7被构造为通过对与后侧围内板31和车身侧部外板32的上端接合部33的外侧面重合的纵壁71施加点焊W而接合到车顶轨道3。因此,纵壁71对应于上端接合部33的倾斜角度地延伸,并且纵壁71延伸到纵壁71能够与上端接合部33重叠的位置。
如图3和图4所示,在位于增强件7的另一端部7b侧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形成平面状(或平缓曲面状)的主体部72,主体部72沿着车顶面板2的背面朝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延伸。主体部72被构造成通过粘合剂8结合到车顶面板2的背面。因此,主体部72具有沿车辆前后方向的涂抹部72a,其中粘合剂8涂抹到涂抹部72a。涂抹部72a在增强件7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位置处凹陷,使得能够涂抹大量的粘合剂8。
此外,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增强件7形成有从与主体部72接合的车顶面板2的表面延伸到纵壁71的加强筋(bead)73。这些加强筋73被形成为用于增强增强件7。上述构造使得即使增强件7呈悬臂状,增强件7也能够充分地支撑车顶面板2。另外,这些加强筋73从主体部72的表面凹陷并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间隔一定距离地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车顶结构中,如图4所示,车顶面板2的侧端部2a配置于车身侧部外板32的上端部32a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车身侧部外板32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形成有轨道槽32b。因此,轨道槽32b与车顶轨道3的上端接合部33间隔开,其中增强件7的纵壁71接合到上端接合部33。这使得能够在不与轨道槽32b干涉的情况下在增强件7中形成加强筋73。
如上所述,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车顶结构中,车顶面板2设置于车室上部的车顶1,并且增强件7设置于位于车顶1的侧部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车顶轨道3中。另外,增强件7的一端部7a通过焊接接合到车顶轨道3,另一端部7b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延伸,使得该增强件形成为悬臂状,并且该另一端部通过粘合剂结合到车顶面板2。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车顶结构中,车顶面板2是平面或平缓曲面,并且即使在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分的大的区域中不具有增强构件的车辆中,车顶面板2也由增强件7支撑,使得能够提高车顶面板2的刚性,减少车顶面板2的振动,并且还减轻闷音(muffledsound)等以提高车室的舒适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车顶结构中,增强件7不设置于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分,而是额外地设置于车顶面板2的外侧部分。因此,能够确保后座等的乘客的头部间隙,使得能够减少车顶面板2的振动以及确保头部间隙。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车顶结构中,车顶前部构件4设置于车顶1的前部侧、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车顶端部构件5设置于车顶1的后部侧、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另外,车顶横梁构件6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设置于车顶前部构件4与车顶端部构件5之间,并且增强件7设置于车顶横梁构件6与车顶端部构件5之间。因此,即使车顶横梁构件6与车顶端部构件5间隔得远并且增强构件不设置于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分的大的区域,增强件7也用作车顶面板2的额外的支撑部,使得能够减少车顶面板2的振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车顶结构中,增强件7设置于车顶横梁构件6与车顶端部构件5之间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中央位置。因此,车顶横梁构件6后方的车辆后方区域被增强件7均等地分割,使得能够有效地减少车顶面板2的振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车顶结构中,增强件7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L1小于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尺寸L2,使得能够确保后座等的乘客的头部间隙。
于是,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车顶结构中,车顶面板2的侧端部2a配置于车身侧部外板32的上端部32a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并且轨道槽32b形成于车身侧部外板32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另一方面,在增强件7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形成有向车辆下方弯曲的纵壁71。另外,增强件7利用与上端接合部33重叠的纵壁71接合在构成车顶轨道3的后侧围内板31和车身侧部外板32的上端接合部33。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车顶结构中,轨道槽32b和车顶轨道3的上端接合部33间隔开,使得能够在不需要考虑与轨道槽32b的干涉的情况下在增强件7中形成加强筋73。另外,增强件7形成有从与主体部72接合的车顶面板2的表面延伸到纵壁71的加强筋73,使得能够增强增强件7,并且即使增强件7呈悬臂状也能牢固地支撑车顶面板2。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车顶结构中,增强件7具有沿车辆前后方向的、用于涂抹粘合剂8的涂抹部72a。这使得能够将增强件7在另一端部7b侧更牢固地固定到车顶面板2的背面以减少可能在车顶面板2中沿各方向产生的振动。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如上所述;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可以基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做出各种变形和改变。
例如,在以上实施方式中,左右两侧的车顶轨道3都具有一个增强件7,但是如果车顶横梁构件6与车顶端部构件5之间的距离大并且车顶横梁构件6后方的车辆后方区域大,则可以在左右两侧的车顶轨道3中设置多个增强件7。
[附图标记说明]
1 车顶
2 车顶面板
2a 侧端部
3 车顶轨道
4 车顶前部构件
5 车顶端部构件
6 车顶横梁构件
7 增强件
7a 一端部
7b 另一端部
8 粘合剂
31 后侧围内板
32 车身侧部外板
32a 上端部
32b 轨道槽
33 上端接合部
71 纵壁
72 主体部
72a 涂抹部
73 加强筋
L1 增强件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
L2 增强件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尺寸

Claims (6)

1.一种车辆车顶结构,其中在车室上部的车顶设置有车顶面板,其特征在于,在位于所述车顶的侧部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车顶轨道设置有增强件,并且
所述增强件的一端部通过焊接接合到所述车顶轨道,另一端部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延伸,使得该增强件形成为悬臂状,并且该另一端部通过粘合剂结合到所述车顶面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车顶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车顶的前部侧设置有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车顶前部构件,并且在所述车顶的后部侧设置有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车顶端部构件,
在所述车顶前部构件与所述车顶端部构件之间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设置有车顶横梁构件,并且
所述增强件设置于所述车顶横梁构件与所述车顶端部构件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车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件设置于所述车顶横梁构件与所述车顶端部构件之间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中央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车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件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增强件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车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顶面板的侧端部位于车身侧部外板的上端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并且所述车身侧部外板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设置有轨道槽,
所述增强件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形成有向车辆下方弯曲的纵壁,并且所述增强件在构成所述车顶轨道的后侧围内板和所述车身侧部外板的上端接合部与所述纵壁重合并接合到一起,并且
所述增强件形成有从与所述增强件接合的所述车顶面板的表面延伸到所述纵壁的加强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车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件具有沿车辆前后方向的、用于涂抹所述粘合剂的部分。
CN201810119645.5A 2017-02-27 2018-02-06 车辆车顶结构 Active CN10850202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34699A JP6508575B2 (ja) 2017-02-27 2017-02-27 車両ルーフ構造
JP2017-034699 2017-02-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502024A true CN108502024A (zh) 2018-09-07
CN108502024B CN108502024B (zh) 2021-02-12

Family

ID=631124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119645.5A Active CN108502024B (zh) 2017-02-27 2018-02-06 车辆车顶结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508575B2 (zh)
CN (1) CN108502024B (zh)
DE (1) DE102017131028B4 (zh)
FR (1) FR3063267B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318996B2 (en) 2020-09-09 2022-05-03 Nissan North America, Inc. Vehicle roof structure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L1011184C2 (nl) * 1998-09-14 2000-03-15 Inalfa Ind Bv Open-dakconstructie voor een voertuig.
JP2001233243A (ja) * 2000-02-22 2001-08-28 Mitsubishi Automob Eng Co Ltd 車両のルーフ構造
CN103796907A (zh) * 2011-09-12 2014-05-1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顶盖结构
CN104828148A (zh) * 2014-02-06 2015-08-1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组件及组装车辆的方法
CN105745138A (zh) * 2013-11-19 2016-07-0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上部构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401041C2 (de) * 1993-01-29 2001-09-13 Volkswagen Ag Schwingungsgefährdetes plattenförmiges Bauteil, insbesondere Kraftfahrzeug-Aufbauteil
DE102006021881A1 (de) * 2006-05-11 2007-11-22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Detroit Kraftfahrzeugkarosseri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S7641272B2 (en) * 2008-02-19 2010-01-05 Nissan Technical Center North America, Inc. Vehicle body structure
DE102009010913A1 (de) * 2009-02-27 2010-09-02 Dr.Ing.H.C.F.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Baukastensystem für eine Kraftfahrzeugkarosserie
JP5736927B2 (ja) * 2011-04-18 2015-06-1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骨格構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L1011184C2 (nl) * 1998-09-14 2000-03-15 Inalfa Ind Bv Open-dakconstructie voor een voertuig.
JP2001233243A (ja) * 2000-02-22 2001-08-28 Mitsubishi Automob Eng Co Ltd 車両のルーフ構造
CN103796907A (zh) * 2011-09-12 2014-05-1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顶盖结构
CN105745138A (zh) * 2013-11-19 2016-07-0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上部构造
CN104828148A (zh) * 2014-02-06 2015-08-1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组件及组装车辆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7131028A1 (de) 2018-08-30
FR3063267A1 (fr) 2018-08-31
FR3063267B1 (fr) 2020-11-06
JP6508575B2 (ja) 2019-05-08
CN108502024B (zh) 2021-02-12
JP2018140666A (ja) 2018-09-13
DE102017131028B4 (de) 2021-06-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041054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103038125B (zh) 车身后部结构
JP6252617B2 (ja)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JP2009040100A (ja) 車両上部構造
CN108725588B (zh) 车身底板构造
US10870451B2 (en) Vehicle chassis front section structure
CN109466638B (zh) 车身构造
JP5075949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103619695B (zh) 车辆前部的下部车体结构
JP6913300B2 (ja) 車両後部構造
CN204095914U (zh) 后轮罩加强装置及具有该后轮罩加强装置的车辆
EP2412612B1 (en) Side sill structure for automobile
JP2019089488A (ja) 車両のボディ骨格構造
JP2019034643A (ja) 車体上部構造
JP2013099984A (ja) 車体上部構造
JP6549758B2 (ja) 車体構造
CN108502024A (zh) 车辆车顶结构
JP6099207B2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KR101795206B1 (ko) 차량의 조인트부 강성 증대 구조
JP6229675B2 (ja) 車両の上部車体構造
JP6900797B2 (ja) 車体上部構造
CN104249776A (zh) 车体横梁结构
US10106198B2 (en) Vehicle upper body structure
JP6237670B2 (ja) 車両の上部車体構造
JP7310458B2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