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448736B - 一种多路传输的无线充电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路传输的无线充电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448736B
CN108448736B CN201810273259.1A CN201810273259A CN108448736B CN 108448736 B CN108448736 B CN 108448736B CN 201810273259 A CN201810273259 A CN 201810273259A CN 108448736 B CN108448736 B CN 10844873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tting coil
charged
wireless charging
light
c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27325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448736A (zh
Inventor
李垣江
田雨波
魏海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810273259.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448736B/zh
Publication of CN1084487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487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4487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4873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GPHYSICS
    • G07CHECKING-DEVICES
    • G07FCOIN-FREED OR LIKE APPARATUS
    • G07F15/00Coin-freed apparatus with meter-controlled dispensing of liquid, gas or electricity
    • G07F15/06Coin-freed apparatus with meter-controlled dispensing of liquid, gas or electricity with means for prepaying basic charges, e.g. rent for met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4Method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02J50/12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of the resonant typ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7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the reduction of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leakage field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9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detection or optimisation of position, e.g. alignment
    • H02J7/025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多路传输的无线充电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通过扫描机构对无线充电装置底座上的第一待充电设备进行扫描成像,确定第一待充电设备的外形尺寸及第一待充电设备所处位置,扫描机构复位;步骤二、确定位移机构的移动路径;步骤三、控制位移机构上的发射线圈沿着移动路径移动,并检测第一发射线圈的使用功率,记录第一发射线圈的使用功率最大的位置坐标,并将第一发射线圈放置在该位置坐标上;步骤四、抬升第一发射线圈以缩短发射线圈与第一待充电设备中接收线圈之间的距离;步骤五、将第二发射线圈对准第二待充电设备中的接收线圈,进行无线充电。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无线充电方法充电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多路传输的无线充电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充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路传输的无线充电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最为常见的充电解决方案就采用了电磁感应,通过在初级线圈上施加一定频率的交流电,通过电磁感应在次级线圈中产生一定的电流,从而将能量从传输端转移到接收端,从而为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充电。
但目前这种电磁感应式的无线充电方式都存在一个缺陷,需要将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对准,才能实现高效的无线充电过程,当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稍有偏差,就会造成电能传输效率的大幅度下降,而当使用者对充电设备进行充电时,很难将接收线圈与发射线圈对准,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将待充电设备放置在无线充电装置的指定位置,不仅给使用者带来了诸多不便,而且也无法将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对准,从而使得充电效率无法提高。
为此,急需一种多路传输的无线充电方法,使得使用者可以方便的将接收线圈与发射线圈对准,减小发射线圈的漏磁,提高无线充电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路传输的无线充电方法,通过对待充电设备所处位置的扫描识别,判断出接收线圈的位置,从而控制发射线圈的位置,以将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对准,提高能量传输效率,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无线充电方法充电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根据本发明的这些目的和其他优点,提供了一种多路传输的无线充电方法,采用的无线充电装置包括:
底座,其内设置有双轴移动机构,所述底座上部横向移动设置有一滑动板,所述滑动板位于所述双轴移动机构的上端,所述滑动板上转动设置有一灯管,所述灯管与滑动板平行设置,所述灯管的移动范围覆盖所述底座的上部空间,所述滑动板宽度方向一侧的所述底座内侧壁上设置有一感光探测板;所述灯管表面沿轴向开设有一出光带口,所述出光带口对准所述底座的顶部,所述滑动板上设置有一用于测量所述灯管转动角度的角位移测量机构;
发射线圈,其横向设置在所述双轴移动机构的移动端上,所述发射线圈通过一驱动器与电源连接,所述驱动器上设置有一功率监测单元;
透光板,其封闭安装在所述底座顶部,所述透光板与所述灯管间隔一定距离,所述出光带口以一定的角度朝向所述透光板底部;
控制器,其分别与所述角位移测量机构、灯管、感光探测板、驱动器以及双轴移动机构连接;以及
计费模块,其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其中,所述灯管随所述滑动板的移动而转动,使得所述感光探测板保持在所述出光带口以所述透光板为反射面的映射线路上,所述感光探测板接收所述灯管的反射光信号,所述感光探测板的信号输出端连接一图像生成模块,所述图像生成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双轴移动机构设置在所述底座的下部空间,所述双轴移动机构的移动端上设置有一升降机构,所述发射线圈设置在所述升降机构的升降端上;所述滑动板长度方向两端上表面分别设置有一旋转支座,所述旋转支座设置为与所述灯管外径匹配的圆弧结构,所述灯管两端转动设置在所述圆弧结构上,所述圆弧结构上沿着表面周向开设一凹槽,所述凹槽内设置有一圆弧形球栅尺,所述圆弧形球栅尺上套设一读数头,所述读数头与灯管底部连接,所述读数头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圆弧形球栅尺与所述灯管同心设置;
该无线充电装置的多路传输的无线充电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所述双轴移动机构作为无线充电装置的位移机构,将移动设置的滑动板及安装在滑动板上的灯管和感光探测板作为无线充电装置的扫描机构,通过所述扫描机构对无线充电装置底座上的第一待充电设备进行扫描成像,确定第一待充电设备的外形尺寸及第一待充电设备所处位置,扫描机构复位;
步骤二、根据第一待充电设备的外形尺寸及第一待充电设备所处位置,确定所述发射线圈的移动路径;
步骤三、通过所述位移机构同步移动第一发射线圈,控制所述位移机构上的发射线圈沿着所述移动路径移动,控制给所述第一发射线圈一第一激励信号,并检测所述第一发射线圈的使用功率,记录所述第一发射线圈的使用功率最大的位置坐标,并将所述第一发射线圈放置在该位置坐标上;
步骤四、抬升所述第一发射线圈以缩短所述发射线圈与第一待充电设备中接收线圈之间的距离,控制给所述第一发射线圈一第二激励信号,以对第一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充电;
步骤五、当无线充电装置底座上放置有第二待充电设备时,控制第一发射线圈下降回落,通过所述扫描机构对第二待充电设备进行扫描成像,控制扫描机构复位,控制第一发射线圈抬升复位,确定第二待充电设备的外形尺寸及所处位置,通过所述位移机构移动第二发射线圈直到与第二待充电中的接收线圈对准,抬升所述第二发射线圈后对第二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充电。
优选的,通过一透光板封闭在无线充电装置底座顶部,所述扫描机构横向遍历所述透光板底部,以对所述透光板底部进行扫描成像,获得透光板上表面的影像,通过所述影像获知放置在所述透光板上表面待充电设备的外形尺寸和所处位置。
优选的,根据待充电设备的外形尺寸确定待充电设备的主轴线,及主轴线的位置坐标,根据所述主轴线的位置坐标确定所述发射线圈的移动路径,所述移动路径与所述主轴线路径一致。
优选的,将位移机构与发射线圈接触,通过移动位移机构将发射线圈沿着所述移动路径移动,直到遍历所述移动路径,取在该移动路径中发射线圈消耗功率最大时的坐标位置,即为待充电设备中接收线圈的中心对应的坐标位置。
优选的,将发射线圈移动到与接收线圈中心坐标对应位置处,抬升发射线圈直到与透光板底部接触,位移机构复位,等待下一次位移操作。
优选的,所述发射线圈包括若干组内径不同的同心线圈,每个所述同心线圈通过一可控开关与一驱动器连接,所述驱动器与电源连接,通过检测所述驱动器的消耗功率确定所述发射线圈的使用功率。
所述驱动器包括:
与电源连接的电源模块,所述功率监测单元连接在所述电源模块上,所述功率监测单元和电源模块分别与无线充电装置的控制器连接;
振荡电路,其输入端连接所述电源模块的输出端,所述振荡电路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放大器,其输入端与所述振荡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发射线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包含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方法实现了自动将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对准,以提高无线充电效率,减小发射线圈的耗散率,同时为用户提供方便;
2、本发明方法适用于同时对多个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提高了充电装置的使用率。
本发明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发明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具体实施例中无线充电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具体实施例中灯管未安装时单工位无线充电装置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旋转支座结构示意图;
图5是具体实施例中灯管安装后单工位无线充电装置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多工位无线充电装置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局部A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路传输的无线充电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在无线充电装置中设置有一扫描机构和一位移机构,扫描机构用于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扫描成像,以确定待充电设备的外形轮廓尺寸及放置的位置,位移机构用于移动发射线圈,使得发射线圈与待充电设备中的接收线圈对准,以提高无线充电的传输效率。通过一透光板封闭在无线充电装置底座顶部,当第一个待充电设备放置在无线充电装置底座上时,通过所述扫描机构对无线充电装置底座上的第一待充电设备进行扫描成像,确定第一待充电设备的外形尺寸及第一待充电设备所处位置,随后扫描机构复位;
步骤二、根据第一待充电设备的外形尺寸及第一待充电设备所处位置,确定第一发射线圈的移动路径,具体的,根据待充电设备的外形尺寸确定待充电设备的主轴线,及主轴线的位置坐标,根据所述主轴线的位置坐标确定第一发射线圈的移动路径,所述移动路径与所述主轴线路径一致;
步骤三、通过所述位移机构同步移动第一发射线圈,控制所述位移机构上的第一发射线圈沿着所述移动路径移动,也就是控制第一发射线圈沿着主轴线的一端移动到另一端,同时控制给所述第一发射线圈一第一激励信号,并检测所述第一发射线圈的使用功率,记录所述第一发射线圈的使用功率最大的位置坐标,即第一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对准的位置坐标,并将所述第一发射线圈放置在该位置坐标上,将第一发射线圈与第一个待充电设备中的接收线圈对准;
步骤四、抬升所述第一发射线圈以缩短第一发射线圈与第一待充电设备中接收线圈之间的距离,以减小无线传输距离,提高无线充电效率,随后控制给所述第一发射线圈一第二激励信号,以对第一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充电;
步骤五、当无线充电装置底座上放置有第二待充电设备时,控制第一发射线圈下降回落,为扫描机构提供扫描路径,通过所述扫描机构对第二待充电设备进行扫描成像,控制扫描机构复位,控制第一发射线圈抬升复位,对第一个待充电设备继续充电,确定第二待充电设备的外形尺寸及所处位置,通过所述位移机构移动第二发射线圈直到与第二待充电中的接收线圈对准,对准过程与第一发射线圈与第一待充电设备中的接收线圈对准过程一致,随后抬升所述第二发射线圈后对第二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充电。
下面用一个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方法进行说明:
如图2-5所示,无线充电装置包括:底座、设置在底座中的扫描系统和用于移动发射线圈的位移机构、透光板以及控制器。底座100为空腔结构,底座100内设置有用于移动发射线圈的双轴移动机构,发射线圈横向设置在所述双轴移动机构的移动端上,通过控制双轴移动机构来改变发射线圈的位置,所述发射线圈通过一驱动器与电源连接,驱动器控制给发射线圈励磁,产生交变的磁场,以便于接收线圈接收产生电能,用于给待充电设备充电,所述驱动器上设置有一功率监测单元,以实时监测发射线圈的传输功率。
所述底座100上部横向移动设置有一滑动板500,所述滑动板500位于所述双轴移动机构的上端,所述滑动板500上转动设置有一灯管410,所述灯管410与滑动板500平行设置,并随滑动板500一起移动,且滑动板500移动在灯管的上端空间,所述灯管410的移动范围覆盖所述底座100的上部空间,以覆盖探照底座100的顶部空间,所述滑动板500宽度方向一侧的所述底座内侧壁上设置有一感光探测板800,用于接收灯管410的反射光信号。
本实施例中,灯管410采用的是红外灯管,在所述灯管410表面沿轴向开设有一出光带口411,灯管410只能从出光带口411中向外出射光线。所述出光带口411对准所述底座100的顶部,所述滑动板500上设置有一用于测量所述灯管410转动角度的角位移测量机构,以便于精确的控制灯管410的转动角度,使得灯管410从底座100顶部的反射光能反射到感光探测板800上。
透光板700封闭安装在所述底座100顶部,所述透光板700与所述灯管410顶部间隔一定距离,也就是灯管410移动设置在透光板700下方,且所述出光带口411以一定的角度朝向所述透光板700底部;同时,所述灯管410随滑动板500的移动而转动,且感光探测板800处在所述出光带口411以所述透光板700为反射面的映射线路上,也就是说,探测光线从出光带口411中向外出射,照射在透光板底部,随着滑动板500的移动灯管不断转动,以调整初设光线与透光板之间的入射角度,探测光线逐渐历遍透光板底部,探测光线照射在透光板底部经反射至感光探测板800上,感光探测板800接收从透光板底部的反射光信号,以实时处于反射光线的线路上,直到灯管410的出射光线历遍整个透光板700的底部,也就是从透光板底部的反射光线反射至感光探测板800上,直至探测光线历遍透光板底部。
初始状态时,滑动板500位于底座一端,根据角位移测量机构的测量结构来调整灯管410的出光带口411的朝向,使得感光探测板800处在所述出光带口411以所述透光板700为反射面的映射线路上,随着滑动板的移动而不断转动灯管,使得感光探测板保持在所述出光带口以所述透光板为反射面的映射线路上,所述感光探测板接收所述灯管的反射光信号,直到探测光线扫描整个透光板底部。
感光探测板800的信号输出端连接一图像生成模块,所述图像生成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器连接。图像生成模块采集感光探测板800上的反射光信号,生成透光板底部的影像。在没有待充电设备放置在透光板上时,探测光线透过透光板,图像生成模块生成的关于透光板底部的影像中没有阴影区域;当待充电设备放置在透光板上端时,就会产生遮光区域,图像生成模块生成关于待充电设备外形的图像,双轴移动机构根据待充电设备外形来控制发射线圈的移动路径,最终将发射线圈快速与接收线圈自动对准,之后进行充电,提高充电效率。
控制器分别与角位移测量机构、灯管410、感光探测板800、驱动器以及双轴移动机构连接,用于控制各个部分的执行动作。计费模块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用于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收费。
具体的,当触发计费模块时,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投币支付等方式进行付费,单次付费后可以进行一个计时过程的充电,付费后,即触发计费模块,控制器接收到触发信号后,灯管上电,控制灯管410转动,将灯管从出光带口411出射的探测光线从近端向远端逐渐历遍透光板底部,在此过程中,角位移测量机构实时监测灯管的转动角度和所处位置,根据灯管的转动角度来调整滑动板500的移动行程和灯管410的转动过程,使得感光探测板800始终处于探测光线的反射路径上,以接收从透光板底部反射回来的反射光信号,直到扫描成像过程结束,滑动板500和灯管410复位。
图像生成模块根据感光探测板800上接收的反射光信号,生成透光板底部的影像,从该影像中识别阴影区域及其对应的位置,即识别出该待充电设备的外形尺寸及待充电设备所处在透光板上的位置,通常待充电设备的外形为规则的矩形,接收线圈处于该矩形长度方向中心线的某一位置,根据待充电设备的位置及外形尺寸,来设定双轴移动机构移动路径,控制驱动器发出激励信号,同时功率监测单元实时监测驱动器的使用功率,双轴移动机构驱动发射线圈沿着待充电设备对应矩形的长度方向移动,直到功率监测单元探测到驱动器使用功率最大的位置坐标,即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对准的位置坐标,最后将发射线圈放置在该位置坐标上,也就是将发射线圈放置在充电效率最高的位置坐标上,控制驱动器的励磁,以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充电。直到计费周期结束或者将待充电设备从透光板上移走,断开发射线圈上的励磁,充电过程结束。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底座100第二端设置有一容置空腔200,其内横向设置有一直线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210、丝杆220以及移动设置在丝杆220上的滑块230,所述丝杆220的方向与所述灯管的长度方向垂直,所述容置空腔200侧壁上贯穿开设一第一导向槽240,所述滑动板500第一端贯穿所述第一导向槽240与所述滑块230底部连接,所述第一导向槽对面侧的所述底座100侧壁上对应开设一导轨槽110,所述滑动板500第二端滑动设置在所述导轨槽110中,第一导向槽240和导轨槽110平行设置,为滑动板500的移动提供导向。
所述滑块230上设置有一转动机构,所述转动机构的控制端与所述控制器连接,转动机构随滑块230同步移动,所述灯管410一端贯穿所述第一导向槽240与所述转动机构的输出轴连接,转动机构的输出轴与灯管的长度方向一致,转动机构用于驱动灯管410转动,随着滑动板的移动而控制灯管410的转动,从出光带口411中向外出射光线逐渐历遍底座100的上端空间,也就是透光板底部,角位移测量机构用于测量转动机构的转动角度和位置,以反馈精确控制灯管410的转动角度和位置。
当充电时,滑动板受直线驱动机构驱动而移动,同时转动机构驱动灯管转动扫描,角位移测量机构实时监测灯管的转动角度和所处的角度位置,根据滑动板的移动位置调整灯管的转动角度,驱动电机210调整滑动板500的移动过程,转动机构调整灯管的转动过程,使得滑动板500处于探测光线的反射路径上,从出光带口411发出的带形出射光线照射在透光板底部后形成带形的反射光信号,该带形反射光正好落入在感光探测板800上,以接收从透光板底部反射回来的反射光信号,直到扫描结束。
所述驱动器包括:
与电源连接的电源模块,所述功率监测单元连接在所述电源模块上,用于监测电源模块的输出功率,所述功率监测单元和电源模块分别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振荡电路,其输入端连接所述电源模块的输出端,以此提供一个变化的励磁信号,所述振荡电路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放大器,其输入端与所述振荡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发射线圈,励磁信号经放大器放大后为发射线圈励磁,最终给接收线圈提供励磁,为待供电设备充电。
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一轨迹判断模块,其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轨迹判断模块用于生成所述双轴移动机构的移动路径控制信号。当识别出待充电设备的外形后,轨迹判断模块根据该外形来确定待充电设备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及其坐标位置,将该信号反馈至控制器中,控制器根据轨迹判断模块生成的轨迹信号来驱动双轴移动机构动作,使得发射线圈中心沿着待充电设备长度方向的中心线移动,直到将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对准。
所述滑动板500长度方向两端分别设置有一旋转支座300,所述旋转支座300设置为与所述灯管外径匹配的圆弧结构,所述灯管两端转动设置在所述圆弧结构上,以便于灯管转动,所述圆弧结构上沿着表面周向开设一凹槽310,所述凹槽310内设置有一圆弧形球栅尺320,所述圆弧形球栅尺320上套设一读数头330,所述读数头与灯管底部连接,随灯管的转动而在圆弧形球栅尺320上同步转动,读数头330采集灯管的转动角度和所处位置,所述读数头330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器连接,将采集信息反馈至控制器,以反馈控制灯管的转动,所述圆弧形球栅尺320与所述灯管同心设置,保证读数头与灯管同心转动,提高对灯管转动角度的测量精度。
所述双轴移动机构设置在所述底座100的下部空间,所述双轴移动机构的移动端630上设置有一第一升降机构,所述发射线圈设置在所述第一升降机构的升降端上,以调整发射线圈的高度,当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对准后,通过第一升降机构来控制发射线圈的高度,将发射线圈向上抬升,减小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之间的间距,最终提高充电效率。
具体的,所述双轴移动机构包括第一单轴移动机构610和设置在所述第一单轴移动机构610上的一个第二单轴移动机构620,所述发射线圈设置在所述第二单轴移动机构620的移动端630上,所述第一单轴移动机构610与所述灯管410长度方向垂直,所述第二单轴移动机构620与所述灯管410长度方向平行。通过控制第一单轴移动机构610和第二单轴移动机构620动作,即可将发射线圈移动到底座内的目标位置,本发明中,通过第一单轴移动机构610和第二单轴移动机构620配合动作,将发射线圈移动到接收线圈正下端,使得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自动对准,以提高无线充电效率,减小发射线圈的耗散率,同时为用户提供方便,用户只要将待充电设备放置在透光板上端即可。
如图6-7所示,设置有两个结构相同的第二单轴移动机构620和640,可以理解的是,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多个第二单轴移动机构,每个所述第二单轴移动机构的底部垂直延伸设置有一对支撑座621,所述支撑座621底部的内侧壁上横向延伸一导向块622,导向块622朝向支撑座621内部设置,所述第一单轴移动机构610两侧壁上沿长度方向对应开设有一第二导向槽612,所述导向块622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二导向槽612中,所述第二单轴移动机构620底部通过所述支撑座621悬空架设在所述第一单轴移动机构610上,使得第二单轴移动机构620底部与第一单轴移动机构610顶部间隔一定距离,所述第一单轴移动机构610的移动端611穿梭设置在所述第二单轴移动机构620的下端。
一对所述支撑座621之间的所述第二单轴移动机构620底部开设有一定位腔,所述第一单轴移动机构610的移动端611上设置有一第二升降机构,所述第二升降机构的升降端选择性伸入到所述定位腔中。
第二单轴移动机构620的移动端630和第二单轴移动机构640的移动端650上分别设置有一个发射线圈,当有第一个待充电设备放置在透光板上充电时,根据第一个待充电设备的位置,控制移动端630上的发射线圈与第一个待充电设备的接收线圈对准充电。
具体的,将第一单轴移动机构610的移动端611移动到第二单轴移动机构620底部的定位腔下方,控制第一单轴移动机构610的移动端611上设置有一第二升降机构上升,直到其升降端伸入到第二单轴移动机构620底部的定位腔中,随后,控制第一单轴移动机构610的移动端611带动整个第二单轴移动机构620在第一单轴移动机构610上移动,配合移动端630的移动,带动其上的发射线圈移动,直到与第一个待充电设备的接收线圈对准充电。随后,移动端611上的第二升降机构下降,直到复位,使得移动端611与第二单轴移动机构620底部脱离,最后,该发射线圈通过移动端630上的第一升降机构抬升,缩短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的距离,以提高充电效率。
当放置有第二个待充电设备时,控制移动端630上的第一升降机构将其上的发射线圈暂时下降,为滑动板500的扫描移动提供空间,以此来确定第二个待充电设备的位置,随后,滑动板500复位,将控制移动端650上的发射线圈与第二个待充电设备的接收线圈对准充电,移动端650上发射线圈的移动过程与移动端630上发射线圈的移动过程一致,不再叙述,将第二单轴移动机构640上的发射线圈通过移动端650上的第一升降机构抬升,缩短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的距离,以提高充电效率。从而实现同时对多个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提高了充电装置的使用率。
所述发射线圈包括若干组内径不同的同心线圈,各个同心线圈同轴设置,每个所述同心线圈通过一可控开关与所述驱动器连接,所述可控开关的控制端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通常,各个待充电设备上的接收线圈规格不定,可以根据常规的几种接收线圈的尺寸来设置几个同轴设置的同心线圈,当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对准后,在同一个激励信号的前提下,逐个切换各个可控开关,通过不同的同心线圈对接收线圈进行励磁充电,功率监测单元实时监测每个同心线圈的传输功率,最终选取传输功率最大的那个同心线圈对接收线圈进行励磁充电,也就是选取与接收线圈最为匹配的同心线圈对其无线充电,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无线充电效率,避免针对不同的充电设备只选用一种固定的规格的发射线圈对其充电,没有考虑接收线圈的不同规格。
由上所述,本发明方法实现了自动将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对准,以提高无线充电效率,减小发射线圈的耗散率,同时为用户提供方便;同时,本发明方法可以同时对多个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提高了充电装置的使用率。进一步的,发射线圈可以升降,以将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之间的间距最小化,以提高充电效率。另一方面,发射线圈设置成同轴设置的多个同心线圈,以挑选与接收线圈最为匹配的同心线圈对其充电,进一步提高了无线充电效率。
尽管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发明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的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发明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Claims (6)

1.一种多路传输的无线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的无线充电装置包括:
底座,其内设置有双轴移动机构,所述底座上部横向移动设置有一滑动板,所述滑动板位于所述双轴移动机构的上端,所述滑动板上转动设置有一灯管,所述灯管与滑动板平行设置,所述灯管的移动范围覆盖所述底座的上部空间,所述滑动板宽度方向一侧的所述底座内侧壁上设置有一感光探测板;所述灯管表面沿轴向开设有一出光带口,所述出光带口对准所述底座的顶部,所述滑动板上设置有一用于测量所述灯管转动角度的角位移测量机构;
发射线圈,其横向设置在所述双轴移动机构的移动端上,所述发射线圈通过一驱动器与电源连接,所述驱动器上设置有一功率监测单元;
透光板,其封闭安装在所述底座顶部,所述透光板与所述灯管间隔一定距离,所述出光带口以一定的角度朝向所述透光板底部;
控制器,其分别与所述角位移测量机构、灯管、感光探测板、驱动器以及双轴移动机构连接;以及
计费模块,其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其中,所述灯管随所述滑动板的移动而转动,使得所述感光探测板保持在所述出光带口以所述透光板为反射面的映射线路上,所述感光探测板接收所述灯管的反射光信号,所述感光探测板的信号输出端连接一图像生成模块,所述图像生成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双轴移动机构设置在所述底座的下部空间,所述双轴移动机构的移动端上设置有一升降机构,所述发射线圈设置在所述升降机构的升降端上;所述滑动板长度方向两端上表面分别设置有一旋转支座,所述旋转支座设置为与所述灯管外径匹配的圆弧结构,所述灯管两端转动设置在所述圆弧结构上,所述圆弧结构上沿着表面周向开设一凹槽,所述凹槽内设置有一圆弧形球栅尺,所述圆弧形球栅尺上套设一读数头,所述读数头与灯管底部连接,所述读数头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圆弧形球栅尺与所述灯管同心设置;
该无线充电装置的多路传输的无线充电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所述双轴移动机构作为无线充电装置的位移机构,将移动设置的滑动板及安装在滑动板上的灯管和感光探测板作为无线充电装置的扫描机构,通过所述扫描机构对无线充电装置底座上的第一待充电设备进行扫描成像,确定第一待充电设备的外形尺寸及第一待充电设备所处位置,扫描机构复位;
步骤二、根据第一待充电设备的外形尺寸及第一待充电设备所处位置,确定第一发射线圈的移动路径;
步骤三、通过所述位移机构同步移动第一发射线圈,控制所述位移机构上的第一发射线圈沿着所述移动路径移动,控制给所述第一发射线圈一第一激励信号,并检测所述第一发射线圈的使用功率,记录所述第一发射线圈的使用功率最大的位置坐标,并将所述第一发射线圈放置在该位置坐标上;
步骤四、抬升所述第一发射线圈以缩短所述发射线圈与第一待充电设备中接收线圈之间的距离,控制给所述第一发射线圈一第二激励信号,以对第一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充电;
步骤五、当无线充电装置底座上放置有第二待充电设备时,控制第一发射线圈下降回落,通过所述扫描机构对第二待充电设备进行扫描成像,控制扫描机构复位,控制第一发射线圈抬升复位,确定第二待充电设备的外形尺寸及所处位置,通过所述位移机构移动第二发射线圈直到与第二待充电中的接收线圈对准,抬升所述第二发射线圈后对第二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充电;
其中,所述步骤三中,将位移机构与第一发射线圈接触,通过移动位移机构将第一发射线圈沿着所述移动路径移动,直到遍历所述移动路径,取在该移动路径中第一发射线圈消耗功率最大时的坐标位置,即为待充电设备中接收线圈的中心对应的坐标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路传输的无线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一透光板封闭在无线充电装置底座顶部,所述扫描机构横向遍历所述透光板底部,以对所述透光板底部进行扫描成像,获得透光板上表面的影像,通过所述影像获知放置在所述透光板上表面待充电设备的外形尺寸和所处位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路传输的无线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待充电设备的外形尺寸确定待充电设备的主轴线,及主轴线的位置坐标,根据所述主轴线的位置坐标确定发射线圈的移动路径,所述移动路径与所述主轴线路径一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路传输的无线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发射线圈移动到与接收线圈中心坐标对应位置处,抬升发射线圈直到与透光板底部接触,位移机构复位,等待下一次位移操作。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路传输的无线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发射线圈包括若干组内径不同的同心线圈,每个所述同心线圈通过一可控开关与一驱动器连接,所述驱动器与电源连接,通过检测所述驱动器的消耗功率确定发射线圈的使用功率。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路传输的无线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器包括:
与电源连接的电源模块,所述功率监测单元连接在所述电源模块上,所述功率监测单元和电源模块分别与无线充电装置的控制器连接;
振荡电路,其输入端连接所述电源模块的输出端,所述振荡电路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放大器,其输入端与所述振荡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发射线圈。
CN201810273259.1A 2018-03-29 2018-03-29 一种多路传输的无线充电方法 Active CN10844873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273259.1A CN108448736B (zh) 2018-03-29 2018-03-29 一种多路传输的无线充电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273259.1A CN108448736B (zh) 2018-03-29 2018-03-29 一种多路传输的无线充电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48736A CN108448736A (zh) 2018-08-24
CN108448736B true CN108448736B (zh) 2020-09-04

Family

ID=631978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273259.1A Active CN108448736B (zh) 2018-03-29 2018-03-29 一种多路传输的无线充电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44873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196070A1 (zh) * 2018-04-12 2019-10-1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装置和调整发射线圈位置的方法
CN109462293A (zh) * 2018-09-27 2019-03-12 深圳市华禹无线供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全方向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接收线圈位置确定方法
CN110212615A (zh) * 2019-06-28 2019-09-0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底座及无线充电底座控制方法
CN112230021B (zh) * 2019-07-15 2022-11-11 中惠创智(深圳)无线供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供电测试系统用测试台架
CN113452147A (zh) * 2020-03-26 2021-09-2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盒及无线充电系统
CN113937896A (zh) * 2020-06-29 2022-01-1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模块及无线充电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68102A (zh) * 2008-09-03 2010-03-10 一品光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分配成像的扫描方法及其扫描装置
CN103618350A (zh) * 2013-11-26 2014-03-05 深圳市合元科技有限公司 可供多台待充电设备同时充电的无线充电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68102A (zh) * 2008-09-03 2010-03-10 一品光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分配成像的扫描方法及其扫描装置
CN103618350A (zh) * 2013-11-26 2014-03-05 深圳市合元科技有限公司 可供多台待充电设备同时充电的无线充电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48736A (zh) 2018-08-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448736B (zh) 一种多路传输的无线充电方法
US10427549B2 (en) Aligning and match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wireless charging of automobile
JP5643886B2 (ja) 充電台
US8248028B2 (en) Device housing a battery and charging pad
US9268739B2 (en) Data acquisition method in substrat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sensor substrate
CN1624465A (zh) 磁共振成像装置和该装置中的图像生成方法
CN113039860B (zh) 使用无线充电部件在符号读取器和符号读取器托架之间建立双向通信链路的装置和方法
CN103441579A (zh) 无线充电能量发射装置
JP2010183706A (ja) 充電台
CN110394556A (zh) 一种双工位基板全自动激光打标机
WO2020211170A1 (zh) 绕线式无感电阻器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CN104567685A (zh) 半导体晶片的检测装置
CN204359271U (zh) 半导体晶片的检测装置
EP4136737A1 (en) Self-alignment for wireless charging
CN108377040B (zh) 一种自动定向传输的无线充电装置
CN108448737B (zh) 一种具有识别功能的无线充电装置
CN108448751B (zh) 一种具有自动定位功能的无线充电装置
CN108448750B (zh) 一种高充电效率的无线充电装置
JP5737012B2 (ja) 電力供給システム、電力供給方法及び電力供給装置
CN209355876U (zh) 摄像头同轴度检测设备
CN110515031A (zh) 一种电能表检测设备
CN114609148B (zh) 一种晶圆检测设备
CN112649762B (zh) 一种变压器检测装置
CN106483477A (zh) 一种磁通量3d测试平台
CN106197276B (zh) 自动测量平台原点粗精协同对准装置及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