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425741B - 内燃机 - Google Patents

内燃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425741B
CN108425741B CN201810132345.0A CN201810132345A CN108425741B CN 108425741 B CN108425741 B CN 108425741B CN 201810132345 A CN201810132345 A CN 201810132345A CN 108425741 B CN108425741 B CN 10842574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mber
sub
communication hole
opening portion
internal combus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13234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425741A (zh
Inventor
森幸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4257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257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4257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2574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19/00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precombustion chambers
    • F02B19/08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precombustion chambers the chamber being of air-swirl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19/00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precombustion chambers
    • F02B19/12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precombustion chambers with positive igni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19/00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precombustion chambers
    • F02B19/16Chamber shapes or constructions not specific to sub-groups F02B19/02 - F02B19/10
    • F02B19/18Transfer passages between chamber and cylind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23/00Other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shape or construction of combustion chambers to improve operation
    • F02B23/08Other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shape or construction of combustion chambers to improve operation with positive igni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13/00Sparking plugs
    • H01T13/54Sparking plugs having electrodes arranged in a partly-enclosed ignition chamb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bustion Methods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内燃机。内燃机包括:主燃烧室;连接到主燃烧室的进气端口;连接到主燃烧室的排气端口;副室;以及在副室中的火花塞。副室被设置在进气开口部分和排气开口部分之间,并且通过多个连通孔连接到主燃烧室。所述连通孔包括设置在进气开口部分侧上的第一连通孔和设置在排气开口部分侧上的第二连通孔。第一连通孔比第二连通孔更靠近活塞。第一连通孔倾斜以便随着第一连通孔从副室的外侧朝向内侧定位而更靠近活塞。

Description

内燃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燃机,在该内燃机中,在设置在主燃烧室中的副室中执行火花点火。
背景技术
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报No.8-284665(JP 8-284665A)公开了一种具有主燃烧室和设置在主燃烧室中的副室的内燃机。副室通过连通孔连接到主燃烧室。在压缩过程中,主燃烧室中的空气燃料混合物中的一部分通过连通孔进入副室。在副室中设置有火花塞,并且通过在副室中执行火花点火来开始燃烧。在副室中产生的火焰通过连通孔被喷出到主燃烧室。
发明内容
关于在设置在主燃烧室中的副室中执行火花点火的内燃机,本申请的发明人着眼于以下观点。即,当在副室中残留有大量的来自先前循环的残留气体时,副室中的可燃性和燃烧性恶化。为了提高副室的可燃性和燃烧性,有效地执行副室中的吹扫是重要的。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执行在内燃机的副室中的吹扫的技术,在该内燃机中,在设置在主燃烧室中的副室中执行火花点火。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涉及一种内燃机,该内燃机包括:主燃烧室,所述主燃烧室介于气缸盖和面对气缸盖的活塞之间;进气端口,所述进气端口被设置在气缸盖中,并且在进气开口部分处连接到主燃烧室;排气端口,所述排气端口被设置在气缸盖中,并且在排气开口部分处连接到主燃烧室;副室,所述副室被设置在进气开口部分和排气开口部分之间的气缸盖上,并且所述副室通过多个连通孔连接到主燃烧室;以及火花塞,所述火花塞被设置成在副室中执行点火。所述连通孔包括:第一连通孔,所述第一连通孔被设置在副室的侧壁中的进气开口部分侧上;以及第二连通孔,所述第二连通孔被设置在侧壁中的排气开口部分侧上。第一连通孔比第二连通孔更靠近活塞。第一连通孔倾斜以便随着第一连通孔从副室的外侧朝向内侧定位而更靠近活塞。
在根据本发明的方面的内燃机中,第二连通孔可以倾斜以便随着第二连通孔从副室的内侧朝向外侧定位而更靠近活塞。
在根据本发明的方面的内燃机中,第一连通孔可以从副室的外侧朝向内侧变窄。
在根据本发明的方面的内燃机中,第二连通孔可以从副室的内侧朝向外侧变窄。
在根据本发明的方面的内燃机中,连通孔还可以包括第三连通孔,所述第三连通孔被设置在副室的底壁中。
在根据本发明的方面的内燃机中,从进气开口部分朝向排气开口部分的方向可以是第一方向,并且底壁可以随着底壁沿着第一方向定位而更靠近活塞。
在根据本发明的方面的内燃机中,第三连通孔可以从副室的内侧朝向外侧变窄。
在下文中,为了描述,将在主燃烧室中观察时接近活塞的方向称为“D方向”,并且将与D方向相反的方向称为“U方向”。从进气端口供给的进气流的方向是包括D方向分量的倾斜方向。根据本发明的方面,这样的进气流被用于在副室中吹扫。
根据本发明的方面,副室的连通孔包括进气侧上的第一连通孔和排气侧上的第二连通孔。第一连通孔比第二连通孔更靠近活塞,即,位于D方向上更远的一侧上。以这种方式,足够量的进气流通过第一连通孔被引入到副室中。第一连通孔倾斜,以便随着第一连通孔从副室的外侧朝向内侧定位而沿着D方向进一步前移。因此,在包括D方向分量的倾斜方向上的进气流变得更容易通过第一连通孔进入副室。如上所述,更容易将足够量的进气流吸入在副室中。吸入到副室中的气体经由布置在U方向侧上的第二连通孔被排出到副室外。因此,在副室的内部,产生了U方向上的吹扫气体流。结果,吹扫气体在副室中的大部分区域中扩散。由此,副室中的吹扫性能被进一步提高。由于在副室中的吹扫被有效地执行,所以残留气体减少,且因此副室中的可燃性和燃烧性被进一步提高。
根据本发明的方面,排气侧上的第二连通孔倾斜,以便随着该第二连通孔从副室的内侧朝向外侧定位而沿着D方向进一步前移。第二连通孔的倾斜方向与主燃烧室中的滚流的方向一致。因此,通过第二连通孔排出到主燃烧室的吹扫气体起到进一步强化滚流的作用。这有助于改善主燃烧室中的燃烧性。
根据本发明的方面,进气侧上的第一连通孔从副室的外侧向内侧变窄。因此,进气流易于通过第一连通孔进入副室,而副室中的吹扫气体难以从第一连通孔流出到副室的外侧。因此,副室中的吹扫性能被进一步提高。
根据本发明的方面,排气侧上的第二连通孔从副室的内侧朝向外侧变窄。因此,副室中的吹扫气体易于从第二连通孔排出到外侧,而主燃烧室中的气体难以通过第二连通孔进入副室。因此,副室中的吹扫性能被进一步提高。另外,燃烧时的射流也易于从排气侧上的第二连通孔喷出。喷出到排气侧的射流进一步强化了在燃烧时在主燃烧室中产生的滚流。由于燃烧时的滚流被强化,所以主燃烧室中的燃烧性被进一步提高。
根据本发明的方面,第三连通孔被设置在副室的底壁中。沿着副室的底壁的进气流产生负压,并且由于负压,副室中的气体通过第三连通孔被吸出。即,促进了副室中的吹扫,且因此吹扫性能被进一步提高。
根据本发明的方面,副室的底壁倾斜以便沿着进气流的方向。在该情形中,进气更易于沿着底壁流动。因此,负压增加,且因此进一步促进了通过负压进行的副室中的吹扫。
根据本发明的方面,第三连通孔从副室的内侧朝向外侧变窄。因此,副室中的吹扫气体易于从第三连通孔排出到外侧,而主燃烧室中的气体难以通过第三连通孔进入副室。因此,副室中的吹扫性能被进一步提高。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并且其中:
图1是示意性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内燃机的构造示例的截面图;
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内燃机的构造示例的平面图;
图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内燃机的副室的构造示例的示意图;
图4是用于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内燃机的副室中的吹扫的示意图;
图5是用于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内燃机的副室中的吹扫的示意图;
图6是示出比较示例的示意图;
图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内燃机的副室的构造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内燃机的副室的构造的另一示例的示意图;
图9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内燃机的副室的构造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10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内燃机的副室的构造的另一示例的示意图;
图11是用于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附加效果的示意图;
图1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内燃机的副室的构造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1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内燃机的副室的构造的另一示例的示意图;
图1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内燃机的副室的构造的又一示例的示意图;并且
图1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内燃机的副室的构造的示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是示意性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内燃机1的构造示例的截面图。内燃机1被构造成主要包括主燃烧室10、进气端口30、排气端口40、副室50以及火花塞60。
主燃烧室10是由气缸体20、活塞22和气缸盖23包围的空间。更具体地,气缸体20设置有形成主燃烧室10的侧壁的圆筒形气缸衬套21(气缸膛)。在附图中,圆筒形气缸衬套21的中心轴线由符号“C”表示。活塞22被布置成能够沿着气缸衬套21的轴向方向往复运动。活塞22的上表面形成主燃烧室10的底表面。气缸盖23安装在气缸体20上以便面对活塞22。作为气缸盖23的底表面的盖底表面24形成主燃烧室10的上表面。如上所述,活塞22和气缸盖23(盖底表面24)彼此面对,并且主燃烧室10介于活塞22和气缸盖23之间。
在此,定义在以下描述中使用的坐标系。“U方向”和“D方向”分别是活塞22的向上移动方向和向下移动方向。“U方向”和“D方向”平行于中心轴线C,并且是彼此相反的方向。在从主燃烧室10的内部观察的情形中,U方向是远离活塞22并且接近盖底表面24的方向。另一方面,D方向是接近活塞22并且远离盖底表面24的方向。与U方向和D方向正交的平面是“X-Y平面”。
进气端口30将进气供给到主燃烧室10。更具体地,进气端口30形成在气缸盖23中并且连接到主燃烧室10。进气端口30相对于主燃烧室10的开口部分是进气开口部分31。即,进气端口30在进气开口部分31处连接到主燃烧室10。进气阀32设置在进气开口部分31中以便能够打开和关闭进气开口部分31。
此外,在进气端口30中设置有燃料喷射阀33。燃料喷射阀33将燃料供给到进气端口30的内部。空气燃料混合物作为进气被供给到主燃烧室10。作为燃料供给系统,可以使用缸内喷射系统来代替端口喷射系统。在缸内喷射系统的情形中,空气从进气端口30被供给到主燃烧室10,并且燃料通过缸内喷射阀直接喷射到主燃烧室10中。
排气端口40排出来自主燃烧室10的排气。更具体地,排气端口40形成在气缸盖23中并且连接到主燃烧室10。排气端口40相对于主燃烧室10的开口部分是排气开口部分41。即,排气端口40在排气开口部分41处连接到主燃烧室10。排气阀42设置在排气开口部分41中以便能够打开和关闭排气开口部分41。
副室50被布置在主燃烧室10中。更具体地,如图1所示,副室50被设置在进气开口部分31和排气开口部分41之间的气缸盖23(盖底表面24)上。副室50从气缸盖23朝向主燃烧室10突出。然而,副室50不干涉在上止点处的活塞22。另外,副室50具有连接到主燃烧室10的多个连通孔51。即,副室50通过连通孔51连接到主燃烧室10。
火花塞60被设置在副室50的上部(在U方向侧上)处,使得能够在副室50中执行火花点火。即,根据该实施例的内燃机1采用通过在副室50中执行火花点火来开始燃烧的系统。
图2示出从U方向观察时(即,在X-Y平面中)的进气开口部分31、排气开口部分41以及副室50的布置示例。
在图2中所示的布置示例中,对于单个主燃烧室10设置多个进气开口部分31-1、31-2和多个排气开口部分41-1、41-2。进气开口部分31-1、31-2和排气开口部分41-1、41-2被布置成围绕主燃烧室10的中心轴线C。副室50被布置在主燃烧室10的的中心轴线C的附近。即,副室50被进气开口部分31-1、31-2和排气开口部分41-1、41-2围绕。
上述图1对应于沿着图2中的线I-I截取的截面图。此外,图2中的线B-B是将进气侧和排气侧分开的线。线B-B平行于Y方向并且穿过副室50的位置。当从B-B线(副室50)观察时进气开口部分31-1、31-2所在的一侧是“进气侧”。另一方面,当从B-B线(副室50)观察时排气开口部分41-1、41-2所在的一侧是“排气侧”。
图3更详细地示出了该实施例中的副室50的构造。副室50的侧壁50s平行于U方向和D方向并且正交于X-Y平面。连通孔51形成在侧壁50s中。更具体地,连通孔51包括“进气侧上的第一连通孔51i”和“排气侧上的第二连通孔51e”。第一连通孔51i形成在进气侧上的侧壁50s中。另一方面,第二连通孔51e形成在排气侧上的侧壁50s中。第一连通孔51i和第二连通孔51e中的每一个的数量是任意的。
根据上述的这个实施例的内燃机1中的燃烧过程如下。
在进气过程中,空气燃料混合物从进气端口30被供给到主燃烧室10。在缸内喷射系统的情形中,空气燃料混合物在主燃烧室10中形成。在压缩过程中,主燃烧室10中的空气燃料混合物中的一部分通过连通孔51进入副室50。在预定的点火正时处,火花塞60在副室50中执行火花点火。这样,在副室50中开始燃烧。在副室50中产生的火焰通过连通孔51剧烈地喷出到主燃烧室10(参照图2)。通过连通孔51从副室50喷出到主燃烧室10的火焰也被称为射流70。射流70在主燃烧室10中增长,由此燃烧在主燃烧室10中进行。副室50的连通孔51用作用于将空气燃料混合气体从主燃烧室10引入到副室50中的引入孔,并且用作用于从副室50朝向主燃烧室10喷出射流70的喷孔。
当在副室50中残留有大量的来自先前循环的残留气体时,副室50中的可燃性和燃烧性恶化。为了提高副室50的可燃性和燃烧性,在副室50中有效地执行“吹扫”是重要的。
图4是用于描述根据该实施例的副室50中的吹扫的示意图。图4的格式与上述图1的格式相同。但是,省略了进气阀32和排气阀42的图示。
在进气过程中,进气从进气端口30被吸入到主燃烧室10中,并且在主燃烧室10中产生滚流FT。在图4中,在进气开口部分31的附近的进气流(进气的流动)特别地由符号“FI”表示。由于进气端口30相对于X-Y平面倾斜,所以在进气开口部分31的附近的进气流FI的方向是包括D方向分量的倾斜方向。
根据该实施例,进气流FI被用于副室50中的吹扫。即,使进气流FI中的一部分进入到副室50中,由此执行副室50中的吹扫。更具体地,进气流FI中的一部分通过进气侧上的第一连通孔51i被引入到副室50中。然后,副室50中的吹扫气体通过排气侧上的第二连通孔51e被排出到副室50外。以这种方式,实现了副室50中的吹扫。
此外,根据该实施例的副室50具有用于进一步增强吹扫性能的结构特征。具体地,如图3和图4所示,在将第一连通孔51i与第二连通孔51e进行比较的情形中,第一连通孔51i被相对地布置在D方向侧上,而第二连通孔51e被相对地布置在U方向侧上。换句话说,第一连通孔51i被布置成相对靠近活塞22,而第二连通孔51e被布置成相对靠近气缸盖23(盖底表面24)。
将参考图5更详细地描述根据该实施例的副室50中的吹扫。如上所述,进气流FI的方向是包括D方向分量的倾斜方向。进气流FI通过布置在D方向侧的第一连通孔51i被引入到副室50中。副室50中的吹扫气体通过布置在U方向侧上的第二连通孔51e被排出到副室50外。因此,如图5所示,在副室50中产生在U方向上的吹扫气体的流动。换言之,在副室50的内部,吹扫气体从副室50的底壁的附近50b完全地扩散到火花塞60的附近。即,在副室50中有效地执行吹扫。这样,残留气体减少,且因此副室50中的可燃性和燃烧性被进一步提高。
图6示出比较示例。在该比较示例中,第一连通孔51i和第二连通孔51e之间的位置关系与该实施例的情形中的相反。即,第一连通孔51i被相对地布置在U方向侧上,而第二连通孔51e被相对地布置在D方向侧上。换句话说,第一连通孔51i靠近盖底表面24,而第二连通孔51e靠近副室50的底壁50b。即使在该情形中,当进气流FI进入副室50时,预期吹扫气体在副室50中扩散。
然而,如上所述,进气流FI的方向是包括D方向分量的倾斜方向。换句话说,进气流FI的方向是远离盖底表面24的方向。因此,进气流FI的量在盖底表面24的附近较小,且因此不能够从靠近盖底表面24的第一连通孔51i吸入足够量的进气流FI。
为了将足够量的进气流FI吸入到副室50中,优选的是将第一连通孔51i布置在D方向侧上,如该实施例那样。通过将第二连通孔51e布置成比第一连通孔51i更靠近U方向侧,能够扩散副室50中的吹扫气体。由此,根据该实施例,副室50中的吹扫性能被进一步提高。由于有效地执行副室50中的吹扫,所以残留气体减少,并且因此副室50中的可燃性和燃烧性被进一步提高。
图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副室50的构造的示例的示意图。将酌情省略与上述实施例中的描述重叠的描述。根据该实施例,考虑了进气流FI的方向来设计进气侧上的第一连通孔51i的倾斜。即,第一连通孔51i被形成为使得进气流FI更容易通过第一连通孔51i进入副室50。
更具体而言,第一连通孔51i具有外侧开口52i和内侧开口53i,外侧开口52i是面对副室50的外侧的开口部分,内侧开口53i是面对副室50的内侧的开口部分。在将外侧开口52i与内侧开口53i进行比较的情形中,外侧开口52i相对地位于U方向侧上,而内侧开口53i相对地位于D方向侧上。即,第一连通孔51i倾斜以便随着第一连通孔51i从副室50的外侧朝向内侧定位而在D方向上进一步前移。
如上所述的第一连通孔51i的倾斜的方向与包括D方向分量的进气流FI的方向一致。因此,进气流FI变得易于通过第一连通孔51i进入副室50。换言之,易于使进气流FI进入到副室50中。因此,副室50中的吹扫性能被进一步提高。
图8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副室50的构造的另一示例的示意图。在图8所示的示例中,排气侧上的第二连通孔51e也被形成为倾斜。
更具体地,第二连通孔51e具有外侧开口52e和内侧开口53e,外侧开口52e是面对副室50的外侧的开口部分,内侧开口53e是面对副室50的内侧的开口部分。在将外侧开口52e与内侧开口53e进行比较的情形中,外侧开口52e相对地位于D方向侧上,而内侧开口53e相对地位于U方向侧上。即,第二连通孔51e倾斜以便随着第二连通孔51e从副室50的内侧朝向外侧定位而在D方向上进一步前移。
如上所述的第二连通孔51e的倾斜方向与第二连通孔51e的附近的滚流FT的方向(参照图4)一致。因此,通过第二连通孔51e排放到主燃烧室10的吹扫气体起到强化滚流FT的作用。该作用有助于提高主燃烧室10中的燃烧性。
图9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副室50的构造的示例的示意图。将酌情省略与上述实施例中的描述重叠的描述。在该实施例中,进气侧上的第一连通孔51i的直径(截面面积)不是均匀的。更具体地,第一连通孔51i的内侧开口53i的直径小于外侧开口52i的直径。即,第一连通孔51i被形成为从副室50的外侧朝向内侧变窄。
在如上所述的第一连通孔51i的形状的情形中,气体容易从副室50的外侧进入内侧,而气体难以从副室50的内侧流出到外侧。即,进气流FI容易地通过第一连通孔51i进入副室50,而副室50中的吹扫气体难以从第一连通孔51i流出到外侧。因此,副室50中的吹扫性能被进一步提高。
图10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副室50的构造的另一示例的示意图。在图10中所示的示例中,排气侧上的第二连通孔51e的直径(截面面积)也不是均匀的。更具体地,第二连通孔51e的外侧开口52e的直径小于内侧开口53e的直径。即,第二连通孔51e被形成为从副室50的内侧朝向外侧变窄。
在如上所述的第二连通孔51e的形状的情形中,气体容易从副室50的内侧流出到外侧,而气体难以从副室50的外侧进入到内侧。即,副室50中的吹扫气体易于从第二连通孔51e排出到外侧,而主燃烧室10中的气体难以通过第二连通孔51e进入副室50。因此,副室50中的吹扫性能被进一步提高。
图11是用于描述附加效果的示意图。在此,考虑在火花塞60在副室50中执行火花点火之后的燃烧状态,射流70通过第二连通孔51e喷射到主燃烧室10中。
如上所述,第一连通孔51i具有使气体难以从副室50的内侧流出到外侧的形状。另一方面,第二连通孔51e具有使气体易于从副室50的内侧流出到外侧的形状。燃烧时的射流70也同样如此。即,射流70难以从第一连通孔51i喷出而易于从第二连通孔51e喷出。换言之,燃烧时的射流70优先从排气侧上的第二连通孔51e喷射。此外,射流70穿过锥形的第二连通孔51e,使得射流70变得更快且更强大。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在燃烧时,强力射流70从排气侧上的第二连通孔51e喷射。喷出到排气侧的射流70进一步强化在燃烧时在主燃烧室10中产生的滚流。由于燃烧时的滚流被强化,所以主燃烧室10中的燃烧性被进一步提高。即使在仅第二连通孔51e具有锥形形状的情形中,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相同的效果。
图1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副室50的构造的示例的示意图。将酌情省略与上述实施例中的描述重叠的描述。在该实施例中,在副室50的底壁50b形成有第三连通孔51b。即,除了第一连通孔51i和第二连通孔51e以外,副室50的连通孔51还包括第三连通孔51b。
如图12中所示,进气流FI也存在于副室50的底壁50b的附近。沿着底壁50b的进气流FI在底壁50b的附近产生负压。由于该负压,副室50中的气体通过第三连通孔51b被吸出。即,促进了副室50中的吹扫,且因此吹扫性能被进一步提高。
图13是示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副室50的构造的另一示例的示意图。在图13中所示的示例中,底壁50b被倾斜成沿着进气流FI的方向。更具体地,在考虑从进气侧朝向排气侧的方向(图13中的向右方向)的情形中,底壁50b倾斜以便随着底壁50b在从进气侧朝向排气侧的方向上定位而在D方向上进一步前移。在该情形中,进气更容易沿着底壁50b流动。因此,负压增加,且因此进一步促进了通过负压进行的副室50中的吹扫。
图14是示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副室50的构造的又一示例的示意图。第三连通孔51b具有外侧开口52b和内侧开口53b,外侧开口52b是面对副室50的外侧的开口部分,内侧开口53b是面对副室50的内侧的开口部分。第三连通孔51b的外侧开口52b的直径小于内侧开口53b的直径。即,第三连通孔51b被形成为从副室50的内侧朝向外侧变窄。
在如上所述的第三连通孔51b的形状的情形中,气体易于从副室50的内侧流出到外侧,而气体难以从副室50的外侧进入内侧。即,副室50中的吹扫气体易于从第三连通孔51b排出到外侧,而主燃烧室10中的气体难以通过第三连通孔51b进入副室50。因此,副室50中的吹扫性能被进一步提高。
只要不存在矛盾,还能够组合上述第一实施例至第四实施例中的多个实施例。
例如,图15示出了图8中所示的示例与图10中所示的示例的组合。第一连通孔51i被形成为随着第一连通孔51i从副室50的外侧朝向内侧定位而在D方向上进一步前移,并且从副室50的外侧朝向内侧变窄。第二连通孔51e被形成为随着第二连通孔51e从副室50的内侧朝向外侧定位而在D方向上进一步前移,并且从副室50的内侧朝向外侧变窄。以此方式,获得了第二实施例和第三实施例两者的效果。

Claims (7)

1.一种内燃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燃烧室,所述主燃烧室介于气缸盖和面对所述气缸盖的活塞之间;
进气端口,所述进气端口被设置在所述气缸盖中,并且在进气开口部分处连接到所述主燃烧室;
排气端口,所述排气端口被设置在所述气缸盖中,并且在排气开口部分处连接到所述主燃烧室;
副室,所述副室被设置在所述进气开口部分和所述排气开口部分之间的所述气缸盖上,并且所述副室通过多个连通孔连接到所述主燃烧室;以及
火花塞,所述火花塞被设置成在所述副室中执行点火,其中:
所述连通孔包括:
第一连通孔,所述第一连通孔被设置在所述副室的侧壁中的进气开口部分侧上,以及
第二连通孔,所述第二连通孔被设置在所述侧壁中的排气开口部分侧上;
所述第一连通孔比所述第二连通孔更靠近所述活塞;并且
所述第一连通孔倾斜以便随着所述第一连通孔从所述副室的外侧朝向内侧定位而更靠近所述活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通孔倾斜以便随着所述第二连通孔从所述副室的内侧朝向外侧定位而更靠近所述活塞。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通孔从所述副室的外侧朝向内侧变窄。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通孔从所述副室的内侧朝向外侧变窄。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孔还包括第三连通孔,所述第三连通孔被设置在所述副室的底壁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进气开口部分朝向所述排气开口部分的方向是第一方向;并且
所述底壁随着所述底壁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定位而更靠近所述活塞。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通孔从所述副室的内侧朝向外侧变窄。
CN201810132345.0A 2017-02-13 2018-02-09 内燃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42574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24075 2017-02-13
JP2017024075A JP6565952B2 (ja) 2017-02-13 2017-02-13 内燃機関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25741A CN108425741A (zh) 2018-08-21
CN108425741B true CN108425741B (zh) 2020-01-17

Family

ID=611987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132345.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425741B (zh) 2017-02-13 2018-02-09 内燃机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196963B2 (zh)
EP (1) EP3361068B1 (zh)
JP (1) JP6565952B2 (zh)
CN (1) CN108425741B (zh)
BR (1) BR102018002752A2 (zh)
RU (1) RU2675953C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2078375A (ja) * 2019-03-27 2022-05-25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副室式内燃機関
DE102020000534B4 (de) 2020-01-29 2021-09-02 Daimler Ag Verbrennungskraftmaschin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insbesondere für einen Kraftwagen
JP7388224B2 (ja) * 2020-02-12 2023-11-29 マツダ株式会社 プレチャンバを備える内燃機関
US20210340899A1 (en) * 2020-05-04 2021-11-04 Southwest Research Institute Passive Pre-Chamber Ignition with Varying Nozzle Size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11306648B1 (en) 2020-10-19 2022-04-1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Combustion pre-chamber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DE102021133013B3 (de) 2021-12-14 2023-05-17 Iav Gmbh Ingenieurgesellschaft Auto Und Verkehr Vorbrennkammer mit Zündeinrichtung und Brennstoffzuführeinrichtung
WO2023157050A1 (ja) * 2022-02-15 2023-08-24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副室燃焼4ストロークエンジン
JP7426511B2 (ja) 2022-02-15 2024-02-01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副室燃焼4ストロークエンジン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10081127A (ko) * 2001-01-31 2001-08-29 정화섭 전차용 디젤엔진의 예연소실구조
JP2006132415A (ja) * 2004-11-05 2006-05-25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副室パイロット着火式ガスエンジン
JP2006177248A (ja) * 2004-12-22 2006-07-06 Nissan Motor Co Ltd 副室式内燃機関
CN103628969A (zh) * 2012-08-22 2014-03-12 卡特彼勒发动机有限及两合公司 内燃机的预燃烧室及其操作方法
CN104508276A (zh) * 2012-09-20 2015-04-08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副室式燃气发动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U37944A1 (ru) * 1932-02-28 1934-07-31 А.П. Движков Двигатель внутреннего горени
SU383857A1 (ru) * 1971-03-15 1973-05-23 Предкамера тепловой машины
US4080938A (en) * 1974-11-13 1978-03-28 Toyota Jidosh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Combustion apparatus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S5157310A (en) * 1974-11-13 1976-05-19 Toyota Motor Co Ltd Nainenkikanno fukunenshoshitsu
JPS5419441Y2 (zh) * 1977-03-31 1979-07-18
DE3025926A1 (de) * 1980-07-09 1982-02-04 Robert Bosch Gmbh, 7000 Stuttgart Fremdgezuendete brennkraftmaschine mit wenigstens einem hauptbrennraum und einer diesem zugeordneten zuendkammer
US4421079A (en) * 1982-09-30 1983-12-20 Ford Motor Company Diesel engine combination fuel vaporizer and air/fuel mixer
US4596214A (en) * 1984-02-01 1986-06-24 Honda Giken Kabushiki Kaisha Combustion chamber system for kerosine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RU2089737C1 (ru) * 1993-12-30 1997-09-10 Альмир Вагисович Адельшин Двигатель внутреннего сгорания
JPH08284665A (ja) * 1995-04-14 1996-10-29 Mazda Motor Corp エンジンの燃焼制御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JP4229048B2 (ja) * 2004-11-04 2009-02-2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燃料噴射装置および調整方法
JP2007297942A (ja) * 2006-04-28 2007-11-15 Nissan Motor Co Ltd 内燃機関の点火装置
JP4972030B2 (ja) * 2008-05-09 2012-07-11 大阪瓦斯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及びエンジン用点火プラグ
DE102010032412B4 (de) * 2010-07-27 2012-03-08 Dkt Verwaltungs-Gmbh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r Zündelektrode für eine Vorkammerzündkerze und Vorkammerzündkerze
WO2016075358A1 (en) * 2014-11-12 2016-05-19 Wärtsilä Finland Oy A prechamber assembly adaptable in a cylinder head of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nd a cylinder head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10081127A (ko) * 2001-01-31 2001-08-29 정화섭 전차용 디젤엔진의 예연소실구조
JP2006132415A (ja) * 2004-11-05 2006-05-25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副室パイロット着火式ガスエンジン
JP2006177248A (ja) * 2004-12-22 2006-07-06 Nissan Motor Co Ltd 副室式内燃機関
CN103628969A (zh) * 2012-08-22 2014-03-12 卡特彼勒发动机有限及两合公司 内燃机的预燃烧室及其操作方法
CN104508276A (zh) * 2012-09-20 2015-04-08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副室式燃气发动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196963B2 (en) 2019-02-05
BR102018002752A2 (pt) 2018-10-30
JP6565952B2 (ja) 2019-08-28
EP3361068A1 (en) 2018-08-15
JP2018131911A (ja) 2018-08-23
US20180230895A1 (en) 2018-08-16
EP3361068B1 (en) 2019-09-25
CN108425741A (zh) 2018-08-21
RU2675953C1 (ru) 2018-12-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425741B (zh) 内燃机
CN108625975B (zh) 内燃机
CN111164285B (zh) 用于机动车的内燃机
US20160053668A1 (en) Prechamber assembly for engine
JP5437136B2 (ja) 内燃機関用のスパークプラグ
CN108026880B (zh) 发动机
US20160053667A1 (en) Prechamber assembly for an engine
CN109973203B (zh) 内燃机
JP2018131912A (ja) 内燃機関
US6928978B2 (en) In-cylinder direct-injection engine and cylinder head
JP2007162665A (ja) 内燃機関の掃気装置
CN115777041A (zh) 具有优化的盖的预燃室火花塞以及内燃机
CN108026881B (zh) 发动机
JP2006132437A (ja) 燃料噴射弁取付構造
US9605585B2 (e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n particular for a motor vehicle, and a method for operating such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2008286181A (ja) 内燃機関
JP4222256B2 (ja) 内燃機関の制御装置
JP7147962B2 (ja) 副室式内燃機関
JP2018155148A (ja) 内燃機関
JP2009019539A (ja) 筒内直接噴射式内燃機関
JPH10122092A (ja) 直接噴射式ディーゼル機関の燃焼装置
JP6636836B2 (ja) 直噴式エンジンの燃焼室構造
JP2019027303A (ja) 内燃機関
JP2018115589A (ja) 内燃機関
JP2018115588A (ja) 内燃機関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11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