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411414A - 纱线卷取机 - Google Patents

纱线卷取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411414A
CN108411414A CN201810066777.6A CN201810066777A CN108411414A CN 108411414 A CN108411414 A CN 108411414A CN 201810066777 A CN201810066777 A CN 201810066777A CN 108411414 A CN108411414 A CN 1084114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readiness
job
mobile workbench
job pos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06677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伊藤诚
须佐见浩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chine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chine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chinery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chine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4114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1141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4/00Winding, coiling, or depositing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54/02Winding and traversing material on to reels, bobbins, tubes, or like package cores or formers
    • B65H54/22Automatic winding machines, i.e. machines with servicing units for automatically performing end-finding, interconnecting of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controlling and fault-detecting of the running material and replacing or removing of full or empty cores
    • B65H54/26Automatic winding machines, i.e. machines with servicing units for automatically performing end-finding, interconnecting of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controlling and fault-detecting of the running material and replacing or removing of full or empty cores having one or more servicing units moving along a plurality of fixed winding 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4/00Winding, coiling, or depositing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54/70Other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yarn-winding machines
    • B65H54/707Suction generating system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15/00Piecing arrangements ; Automatic end-finding, e.g. by suction and reverse package rotation; Devices for temporarily storing yarn during piecing
    • D01H15/013Carriages travelling along the machi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30Handled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2701/31Textiles threads or artificial strands of fila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eplacing, Conveying, And Pick-Finding For Filamentary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纱线卷取机,其构成为,能够使作业台车(3)停止于连接管(59)与排出管道(9)的开口(9a)连接且能够对卷取单元(2)进行作业的作业位置(P1)、以及位于相互邻接的两个作业位置(P1)之间且连接管(59)不与开口(9a)连接的待机位置(P2)。

Description

纱线卷取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纱线卷取机。
背景技术
例如,在日本特开2014-9052号公报中公开有一种纱线卷取机(细纱机),多个卷取单元(纺纱单元)在排列方向上并列,并设置有能够在该排列方向上移动的作业台车(接头台车)。在该纱线卷取机中设置有通过吸引装置使内部成为负压状态的排出管道,在该排出管道上在上述排列方向上形成有多个开口。开口通常由闸门关闭。当作业台车朝作业对象的卷取单元移动时,闸门使开口开放,设置于作业台车的连接管与开口连接。由此,作业台车能够进行利用了负压(吸引力)的接头作业等作业。
以往,当在连接管与开口连接的位置(以下,称作“作业位置”)上作业台车对卷取单元进行了作业之后,如果没有来自其他卷取单元的作业请求,则作业台车直接在作业位置上进行待机。但是,例如,与连接管连接的吸嘴以及吸管等吸引部件朝大气开放,因此,在作业台车在作业位置上停止的期间,即便不进行作业在吸引部件中也产生空气的流动,排出管道的吸引装置消耗电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抑制朝作业台车供给负压的吸引装置的消耗电力。
本发明为一种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具备:多个卷取单元,在排列方向上并列;排出管道,沿着上述排列方向延伸,在上述排列方向上形成有多个开口;多个闸门,对上述多个开口进行开闭;作业台车,具有经由上述开口与上述排出管道连接的连接管,能够沿着上述排列方向移动;以及吸引装置,与上述排出管道连接,上述作业台车能够停止于作业位置,上述连接管与上述开口连接,能够对上述卷取单元进行作业;以及待机位置,位于相互邻接的两个上述作业位置之间,上述连接管不与上述开口连接。
根据本发明,在不对卷取单元进行作业时,使作业台车停止于待机位置,由此能够通过闸门关闭未连接有连接管的开口,因此能够抑制吸引装置的消耗电力。
在本发明中优选为,上述待机位置是与上述作业位置邻接的位置。
由此,能够抑制作业结束后的吸引装置的消耗电力。
在本发明中优选为,上述作业台车在上述作业位置上对于上述卷取单元的作业结束后,朝与该作业位置邻接的上述待机位置移动。
由此,作业台车能够迅速地移动到待机位置。
在本发明中优选为,上述作业台车能够在规定的作业区域中对多个上述卷取单元进行作业,上述作业台车在上述作业位置上对于上述卷取单元的作业结束后,朝比该作业位置更接近上述作业区域的中心的上述待机位置移动。
由此,作业台车能够缩短与更多的卷取单元之间的距离。因而,在从这些卷取单元存在接下来的作业请求的情况下,能够缩短作业台车移动所需要的时间。
在本发明中优选为,纱线卷取机还具备对上述作业台车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部。
通过控制部进行各种判断以及决定,由此能够提高作业台车的作业效率等。
在本发明中优选为,上述控制部基于上述多个卷取单元各自的作业发生频度,决定使上述作业台车停止的上述待机位置。
由此,例如,能够使作业台车在接近作业发生频度较高的卷取单元的待机位置上待机,能够提高作业效率。
在本发明中优选为,上述控制部使上述作业台车在上述作业位置上对于上述卷取单元的作业结束后,朝与用于对上述作业发生频度最高的上述卷取单元进行作业的上述作业位置邻接的上述待机位置移动。
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作业效率。
在本发明中优选为,上述控制部在使上述作业台车从上述作业位置朝上述待机位置移动时,判断是否经过了该移动所需要的所需时间,在经过了上述所需时间的情况下使上述作业台车停止。
由此,即便不在作业台车上设置用于识别待机位置的传感器等,也能够使作业台车停止于待机位置。
在本发明中优选为,上述控制部能够基于第1速度模式以及第2速度模式对上述作业台车的移动进行控制,上述第1速度模式是从上述作业位置朝与该作业位置邻接的上述作业位置移动时的速度模式,上述第2速度模式是从上述作业位置朝从该作业位置离开两个以上作业位置的上述作业位置移动时的速度模式、且是与上述第1速度模式相比最高速度更快的速度模式,上述控制部在使上述作业台车从上述作业位置朝与该作业位置邻接的上述待机位置移动时,使上述作业台车以上述第1速度模式移动。
由此,能够使作业台车高精度地停止于待机位置。
在本发明中优选为,上述控制部为,当上述作业台车在上述待机位置上停止时接受到来自上述卷取单元的作业请求信号时,使上述作业台车从该待机位置移动到能够对发出了作业请求信号的上述卷取单元进行作业的上述作业位置。
由此,能够迅速地对于发出了作业请求信号的卷取单元开始作业。
在本发明中优选为,上述控制部为,当在上述作业位置上对于上述卷取单元的作业结束时、接受到来自该卷取单元以外的卷取单元的作业请求信号的情况下,在作业结束后,使上述作业台车不在上述待机位置停留而移动到能够对发出了作业请求信号的上述卷取单元进行作业的上述作业位置。
如此,当在作业结束时接受到作业请求信号的情况下,不在待机位置停留而直接从当前的作业位置移动到下一个作业位置,由此能够迅速地开始作业。
在本发明中优选为,上述作业台车具有进行接头作业的接头装置,上述控制部使上述作业台车在上述作业位置上对于上述卷取单元的接头作业结束后,朝上述待机位置移动。
由此,能够抑制接头作业结束后的吸引装置的消耗电力。
在本发明中优选为,上述控制部使上述作业台车在上述作业位置上对于上述卷取单元的接头作业结束后经过了规定的待机时间之后,朝上述待机位置移动。
一般情况下,在进行了接头作业的卷取单元中,在接头作业的紧后容易产生断纱。因而,在接头作业结束后,直接在作业位置上停止规定的待机时间,由此,在产生了断纱的情况下能够立即进行接头作业。
在本发明中优选为,上述闸门为,在上述作业台车移动到上述作业位置时,通过上述连接管抵接而切换成使上述开口开放的开放位置,在上述作业台车从上述作业位置离开时,通过上述连接管抵接而切换成将上述开口关闭的封闭位置。
由此,能够不需要用于使闸门动作的特别的机构以及电动部件。
在本发明中优选为,纱线卷取机还具备表示上述待机位置的待机位置显示部,上述作业台车具有对上述待机位置显示部进行检测的检测部。
在该情况下,控制部利用来自检测部的检测信号对作业台车的移动进行控制,由此能够使作业台车高精度地停止于待机位置。
在本发明中优选为,上述多个卷取单元以一定间隔配置,在上述排列方向上,上述作业位置和与该作业位置邻接的上述待机位置之间的距离,比邻接的两个上述卷取单元的排列间距的距离短。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细纱机的整体构成的主视图。
图2是纺纱单元以及接头台车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通过接头台车的吸引部件吸引保持纱线的情况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通过接头台车的吸引部件将纱线朝接头装置进行引导的情况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细纱机的电气构成的框图。
图6是表示接头台车的作业区域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接头台车处于作业位置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8是表示接头台车处于待机位置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9A、图9B、图9C是闸门的俯视图。
图10A以及图10B是表示接头台车的速度模式的曲线图。
图11是表示设置有2台接头台车的情况下的作业区域的示意图。
图12是表示位置显示部件的一例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细纱机进行说明。图1所示的细纱机1(纱线卷取机)具备:在规定的排列方向(图1的左右方向)上并列的多个纺纱单元2(卷取单元);能够在排列方向上移动的接头台车3(作业台车);配置在排列方向的一端侧的鼓风箱4;以及配置在排列方向的另一端侧的动力箱5。
各纺纱单元2通过纺纱装置20对从牵伸装置10送来的纤维束T进行纺纱而生成纱线Y,并通过卷取装置40将该纱线Y卷取于筒管B而形成卷装P。接头台车3为,当在某个纺纱单元2中产生了断纱或者纱线切断的情况下,移动到该纺纱单元2并进行接头。在鼓风箱4内配置有用于朝纺纱单元2以及接头台车3供给负压的吸引装置6等。在动力箱5内配置有对各纺纱单元2共通的驱动源(图示省略)等。各纺纱单元2也可以具备专用的驱动源。
在本说明书中,从接头台车3观察,将纱线通道所存在的一侧(图2~图4的左侧)定义为前侧,将其相反侧(图2~图4的右侧)定义为后侧。
纺纱单元2作为主要构成而具备从纤维束T或者纱线Y的行进方向(以下,称作“纱线行进方向”)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依次配置的牵伸装置10、纺纱装置20、纱线贮存装置30以及卷取装置40。
牵伸装置10设置在细纱机1的框架7的上端附近。牵伸装置10从上游侧起依次具备后辊11、第三辊12、中间辊13以及前辊14这四个牵伸辊11~14。在中间辊13上卷挂有橡胶制的龙带15。各牵伸辊11~14被以规定的旋转速度旋转驱动。牵伸装置10具有以与各牵伸辊11~14对置的方式配置的对置辊11a~14a。牵伸装置10将纤维束T的原料即纱条S夹入旋转的牵伸辊11~14和与它们对置的对置辊11a~14a之间而进行输送,由此拉伸(牵伸)成为规定的宽度而生成纤维束T。
纺纱装置20配置在前辊14的紧下游侧。纺纱装置20通过对从牵伸装置10供给的纤维束T进行加捻来对纤维束T进行纺纱,而生成纱线Y。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纺纱装置20,采用利用捻回气流对纤维束T进行加捻的气流式的装置,但是当然也能够采用其他类型的装置。
纱线贮存装置30在纱线行进方向上配置在纺纱装置20与卷取装置40之间。纱线贮存装置30具备贮存辊31、挂纱部件32以及马达33。贮存辊31构成为,能够在其外周面上卷绕一定量的纱线Y并暂时贮存,由马达33旋转驱动。在贮存辊31的下游侧端部安装有能够勾挂纱线Y的挂纱部件32。挂纱部件32在勾挂了纱线Y的状态下与贮存辊31一体旋转,由此向贮存辊31上贮存纱线Y。纱线贮存装置30具有:对纱线Y赋予张力而从纺纱装置20拉出纱线Y的功能;在由接头台车3进行接头作业时,使从纺纱装置20送出的纱线Y滞留而防止纱线Y松弛的功能;以及不使卷取装置40侧的纱线Y的张力变动向纺纱装置20侧传递的功能。也可以在纺纱装置20与纱线贮存装置30之间设置送出辊等拉出辊对,通过拉出辊对从纺纱装置20拉出纱线Y。在该情况下,也可以省略纱线贮存装置30。
在纱线贮存装置30的下游侧设置有用于将从纱线贮存装置30拉出的纱线Y朝下游侧引导的导纱部件34。导纱部件34对从贮存辊31拉出的纱线Y进行引导,以使其在贮存辊31的旋转轴的延长线上通过。
在纱线行进方向上在纺纱装置20与纱线贮存装置30之间设置有对纱线Y的品质进行监视的纱线监视装置21。纱线监视装置21构成为,通过未图示的光学式的传感器对行进的纱线Y的粗细进行监视。纱线监视装置21对纱线Y的纱疵(纱线Y的粗细等存在异常的部位)进行检测。纱线监视装置21并不限定于光学式的传感器,例如也可以是静电电容式的传感器。作为纱疵,纱线监视装置21也可以对纱线Y所含的杂质进行检测。
在由纱线监视装置21检测到纱线Y的纱疵的情况下,纺纱单元2停止朝纺纱装置20供给空气而使纱线Y的生成中断,由此切断纱线Y。另外,也可以在纱线监视装置21的附近配置切断器,通过该切断器来切断纱线Y。
卷取装置40配置在纱线贮存装置30的下游侧,使纱线Y一边横动一边卷取于筒管B而形成卷装P。卷取装置40具备摇架臂41、卷取滚筒42以及横动装置43。
摇架臂41被支承为能够以支轴44为轴进行转动。摇架臂41能够将用于卷取纱线Y的筒管B(卷装P)支承为能够旋转。卷取滚筒42被朝规定的方向以一定的旋转速度旋转驱动。摇架臂41通过以支轴44为轴进行转动,由此能够使筒管B(卷装P)的外周面相对于卷取滚筒42接触或者分离。如此,通过使筒管B(卷装P)的外周面与被旋转驱动的卷取滚筒42接触,由此能够使筒管B(卷装P)朝卷取方向从动旋转,将纱线Y卷取于筒管B(卷装P)的外周面。
横动装置43具有能够引导纱线Y的横动导纱器45。横动导纱器45构成为,通过未图示的驱动源在与卷取滚筒42的轴向平行的方向上往复移动。通过一边旋转驱动卷取滚筒42一边往复驱动横动导纱器45,由此能够使纱线Y一边横动一边卷取为卷装P。也可以在卷取滚筒42上形成横动槽,纺纱单元2不具备横动装置43而通过卷取滚筒42使纱线Y横动。
接着,对接头台车3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在细纱机1中配设有沿着排列方向延伸的轨道8。接头台车3具有用于沿着该轨道8移动的车轮50、以及驱动车轮50的行驶马达51(参照图5),接头台车3能够在多个纺纱单元2的排列方向上自如地行驶。当在某个纺纱单元2中产生了断纱或者纱线切断的情况下,接头台车3移动到该纺纱单元2,进行在纺纱装置20与卷取装置40之间断开的纱线Y的接头。
如图2~图4所示,接头台车3具备接头装置52、吸管53(吸引部件)以及吸嘴54(吸引部件)等。接头装置52为,当在纺纱装置20与卷取装置40之间纱线Y断开的情况下,如图4所示,对由吸管53引导的纺纱装置20侧的纱线(上纱线)Y与由吸嘴54引导的卷取装置40侧的纱线(下纱线)Y进行接头。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接头装置52,使用通过捻回气流对上纱线Y与下纱线Y的纱头彼此进行加捻而形成接头的捻接器。接头装置52并不限定于捻接器,例如也可以是将上纱线Y与下纱线Y进行打结的打结器。接头台车3也可以是将下纱线Y朝纺纱装置20引导、并通过重新开始纺纱装置20的纺纱来连接纱线Y的接经器。
吸管53构成为,能够以轴53a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转动。如图3所示,吸管53通过朝上方转动,由此吸管53的前端位于纺纱装置20的下游侧附近,能够将从纺纱装置20纺出的上纱线Y吸入并进行吸引保持。并且,如图4所示,吸管53通过在吸引保持了从纺纱装置20纺出的上纱线Y的状态下朝下方转动,由此能够将上纱线Y引导至接头装置52。
吸嘴54构成为,能够以轴54a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转动。如图3所示,吸嘴54通过朝下方转动,由此吸嘴54的前端位于卷装P的外周面附近,能够将从卷装P拉出的下纱线Y吸入并进行吸引保持。并且,如图4所示,吸嘴54通过在吸引保持了从卷装P拉出的下纱线Y的状态下朝上方转动,由此能够将下纱线Y引导至接头装置52。
接头台车3具有用于使卷装P朝与卷取方向相反的方向即拉出方向旋转的反转辊55。反转辊55安装于连杆机构56,由反转马达57(参照图5)朝与卷取滚筒42相反的方向旋转驱动。连杆机构56通过气缸58而伸缩。通过利用气缸58使连杆机构56伸长,由此如图3所示,反转辊55与从卷取滚筒42分离了的卷装P接触,能够使卷装P朝拉出方向旋转。通过使卷装P朝拉出方向旋转,由此能够通过吸嘴54吸引卷绕于卷装P的下纱线Y的纱头,并引导至接头装置52。
参照图5对细纱机1的电气构成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细纱机1具有中央控制部1a。中央控制部1a构成为,能够在与各纺纱单元2以及接头台车3之间对电信号进行通信,并集中地进行各纺纱单元2以及接头台车3的管理以及控制。对于各纺纱单元2设置有单元控制部2a,该单元控制部2a对纺纱单元2的各部的动作进行控制,并且与中央控制部1a之间进行通信。也可以对于规定数量的纺纱单元2设置一个单元控制部2a。对于接头台车3设置有台车控制部3a,该台车控制部3a对接头台车3的各部的动作进行控制,并且与中央控制部1a之间进行通信。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1台接头台车3在作业区域R中移动,由此能够对该作业区域R中所包括的40台纺纱单元2进行接头作业。对于纺纱单元2依次分配有单元编号Y1~Y40。作业区域R中所包括的纺纱单元2的数量可以为1台以上39台以下,也可以为41台以上100台以下。各纺纱单元2的单元控制部2a能够将包含与自身的单元编号相关的信息的接头请求信号向中央控制部1a发送。中央控制部1a将来自纺纱单元2的接头请求信号向台车控制部3a发送,由此使接头台车3执行接头作业。另外,也可以从单元控制部2a直接向台车控制部3a发送接头请求信号。
图6所示的空白三角P1表示接头台车3对各纺纱单元2进行接头作业时的作业位置,其详细情况将后述。在细纱机1中,设定有多个作业位置P1。涂黑三角P2表示待机位置,该待机位置用于在接头台车3对任一个纺纱单元2都不进行接头作业时、供接头台车3以不行驶而停止的状态进行待机。待机位置P2被设定于在排列方向上邻接的两个作业位置P1之间的中心位置。以下,在各附图中,通过排列方向上的接头台车3的中心位置来表示接头台车3的位置(例如,在图6中表示接头台车3停止在与单元编号Y16的纺纱单元2对应的作业位置P1上的状态)。
如图1所示,在细纱机1中设置有沿着排列方向延伸的排出管道9,排出管道9的一端部与吸引装置6连接。如图2~图4所示,在接头台车3的下端部设置有从台车主体朝下方突出的管状的连接管59。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管59的下端从排出管道9的上表面稍微分离。但是,连接管59的下端也可以抵接于排出管道9的上表面。连接管59构成为,能够与形成于排出管道9的上表面的开口9a连接。
接头台车3的连接管59经由吸引管61与吸管53连接,并且经由吸引管62与吸嘴54连接。在排出管道9的上表面上,以与纺纱单元2的排列间距p相同的间距p,在排列方向上形成有多个开口9a。在接头台车3位于作业位置P1时,连接管59经由任一个开口9a与排出管道9连接。其结果,如图7中箭头所示,形成从吸管53以及吸嘴54经由吸引管61、62、连接管59以及排出管道9而到达吸引装置6的空气流动。由此,能够使吸管53以及吸嘴54的前端产生负压(吸引力)。
在通过接头台车3对某个纺纱单元2进行接头作业的情况下,如图7所示,接头台车3移动到对于该纺纱单元2设置的作业位置P1而停止(在图7中,例示出对中央的纺纱单元2进行接头作业的情况)。在接头台车3位于作业位置P1时,接头装置52位于接头作业对象的纺纱单元2的从正面观察与纱线通道重叠的位置,此外,连接管59与对于该纺纱单元2设置的开口9a连接。由此,能够由接头台车3进行接头作业。多个作业位置P1以与纺纱单元2的排列间距p相同的间距p设定在排列方向上,以使接头台车3能够对各纺纱单元2进行接头作业。
在不进行接头作业的情况下,如图8所示,接头台车3移动到待机位置P2而停止。该待机位置P2位于在排列方向上相互邻接的两个作业位置P1之间的中心位置。与作业位置P1相同,多个待机位置P2以与纺纱单元2的排列间距p相同的间距p设定在排列方向上。在接头台车3位于待机位置P2时,连接管59位于从开口9a偏离的位置(邻接的两个开口9a之间的中心位置)。因而,在接头台车3位于待机位置P2时,连接管59不与排出管道9连接,无法对纺纱单元2进行接头作业。
在排出管道9的上表面设置有用于对各开口9a进行开闭的多个闸门70。本实施方式的闸门70是具有将多个圆弧形状组合而成的轮廓的十字状的薄壁部件。闸门70由中央部70a、以及从中央部70a朝径向外侧突出的四个盖部70b构成。四个盖部70b在周向上以90度的等间隔配置。通过任一个盖部70b覆盖开口9a,由此能够将开口9a关闭。在周向上邻接的两个盖部70b之间形成有作为凹部的开放部70c。通过开放部70c与开口9a重叠,由此开口9a被开放。中央部70a经由支轴71安装于排出管道9的上表面,由此,闸门70能够以支轴71为中心进行转动。
如图9A所示,在盖部70b覆盖开口9a时,通过排出管道9内的负压而盖部70b与开口9a周围的排出管道9的上表面紧密接触,因此,开口9a被闸门70关闭。在使接头台车3朝作业位置P1移动(使连接管59朝与开口9a相同的位置移动)时,在该过程中,如图9B所示,连接管59的下端部与盖部70b的边缘抵接,并一边使闸门70转动一边进入开放部70c。然后,当接头台车3到达作业位置P1时,如图9C所示,连接管59在位于开放部70c内的状态下与开口9a重叠,连接管59经由开口9a与排出管道9连接。
在接头台车3从作业位置P1离开时,在该过程中,连接管59的下端部与盖部70b的边缘抵接,并使闸门70转动。其结果,如图9A所示,开口9a再次由闸门70关闭。即,本实施方式的闸门70构成为,在接头台车3朝作业位置P1移动时,通过连接管59抵接而切换成使开口9a开放的开放位置,在接头台车3从作业位置P1离开时,通过连接管59抵接而切换成将开口9a关闭的封闭位置。
以往,在作业位置P1上结束了接头作业的接头台车3被控制为,直接在作业位置P1上进行待机直到接受到下一个接头请求信号。但是,如图7所示,在接头台车3位于作业位置P1时,产生从朝大气开放的吸管53以及吸嘴54向排出管道9的空气流动,吸引装置6消耗电力。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不进行接头作业时,使接头台车3在待机位置P2上停止,并通过闸门70将开口9a关闭,由此能够抑制消耗电力。
接受到来自纺纱单元2的接头请求信号的台车控制部3a,使接头台车3移动到对于接头作业对象的纺纱单元2设置的作业位置P1。然后,如图4所示,通过接头装置52将由吸管53引导至接头装置52的上纱线Y与由吸嘴54引导至接头装置52的下纱线Y进行接头。
在进行了接头作业紧后的纺纱单元2中,在从接头作业结束时起到纱线Y的行进稳定为止的1分钟程度的期间,容易再次产生断纱。当在接头作业结束时未接受到来自其他纺纱单元2的接头请求信号的情况下,台车控制部3a不在接头作业结束后立即使接头台车3朝待机位置P2移动,而使其直接在作业位置P1上待机规定的待机时间(例如30秒~60秒)。
当经过待机时间时,台车控制部3a使接头台车3从作业位置P1朝与该作业位置P1邻接的待机位置P2移动。例如,如图6所示,在与当前的作业位置P1邻接的待机位置P2存在于排列方向的两侧的情况下,优选使接头台车3朝与接近接头台车3的作业区域R的中心的一侧(在图6的情况下为右侧)邻接的待机位置P2移动。台车控制部3a使接头台车3在待机位置P2待机,直到接受到下一个接头请求信号。当新接受到接头请求信号时,台车控制部3a使接头台车3移动到对于接头作业对象的纺纱单元2设置的作业位置P1,并使接头台车3执行接头作业。
当在接头作业结束时已经接受到来自其他纺纱单元2的接头请求信号的情况下,台车控制部3a在接头作业结束后,使接头台车3不在任一个待机位置P2停止,而直接移动到对于发出了接头请求信号的纺纱单元2设置的作业位置P1。
在本实施方式中,准备有两个使接头台车3移动时的速度模式。如图10A所示,第1个模式是如下的第1速度模式:在使接头台车3的移动速度以一定的加速度加速到最高速度V1之后,维持速度V1,当接头台车3接近停止位置时,使接头台车3的移动速度以一定的减速度减速,并使接头台车3停止。如图10B所示,第2个模式是如下的第2速度模式:在使接头台车3的移动速度以一定的加速度加速到比速度V1快的最高速度V2之后,维持速度V2,当接头台车3接近停止位置时,在使接头台车3的移动速度首先以一定的减速度减速到速度V1之后,将速度V1维持一定时间,之后进一步从速度V1以一定的减速度进行减速,并使接头台车3停止。在第2速度模式中,也可以使接头台车3的速度从速度V2一次性地成为速度零。
台车控制部3a在使接头台车3移动时,决定应用哪个速度模式,并根据实际的移动距离,计算在第1速度模式的情况下维持最高速度V1的时间、在第2速度模式的情况下维持最高速度V2的时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速度模式与第2速度模式中,应用相同的加速度以及相同的减速度。但是,在第1速度模式与第2速度模式中,也可以使加速度、减速度不同。
在使接头台车3从某个作业位置P1朝与该作业位置P1邻接的作业位置P1移动的情况(移动距离为p)下,应用低速的第1速度模式。在使接头台车3从某个作业位置P1朝从该作业位置P1离开两个以上作业位置的作业位置P1移动的情况(移动距离为2p以上)下,应用高速的第2速度模式。在使接头台车3从某个作业位置P1朝与该作业位置P1邻接的待机位置P2移动的情况(移动距离为p/2)下,应用低速的第1速度模式。
台车控制部3a构成为,在使接头台车3移动时,能够基于移动距离以及行驶马达51的转速(rpm)等,计算移动所需要的所需时间。具体而言,台车控制部3a首先取得接头台车3的移动距离,在移动距离为p以下的情况下选择第1速度模式,在移动距离比p长的情况下选择第2速度模式。在选择了速度模式之后,台车控制部3a基于移动距离计算维持最高速度V1或者V2的时间,并将固定的加速时间以及减速时间与计算出的时间相加,由此计算出移动所需要的所需时间。台车控制部3a也可以代替每次都计算所需时间,而预先存储和与移动距离相应的所需时间有关的表格,并根据需要从该表格中取得所需时间。台车控制部3a在接头台车3的移动开始后,判断是否经过了所需时间,在经过了所需时间的情况下使接头台车3停止,由此能够使接头台车3位于所希望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头台车3(作业台车)构成为,能够停止在:作业位置P1,连接管59与形成于排出管道9的开口9a连接,能够对于纺纱单元2(卷取单元)进行作业;以及待机位置P2,位于相互邻接的两个作业位置P1之间,连接管59不与开口9a连接。因而,在不对纺纱单元2进行接头作业时,使接头台车3停止在待机位置P2,由此能够通过闸门70将不与连接管59连接的开口9a关闭,因此能够抑制吸引装置6的消耗电力。为了抑制吸引装置6的消耗电力,也可以考虑对连接管59设置某种开闭阀,但是存在由于部件个数增多而引起的成本升高以及维护的工时数增加这样的缺点。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不存在这样的缺点。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接头台车3在作业位置P1上对于纺纱单元2的接头作业结束后,移动至待机位置P2并停止。由此,能够抑制接头作业结束后的吸引装置6的消耗电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接头台车3在作业位置P1上对于纺纱单元2的接头作业结束后,朝与该作业位置P1邻接的待机位置P2移动。由此,接头台车3能够迅速地移动至待机位置P2。
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头台车3能够在规定的作业区域R中对多个纺纱单元2进行接头作业,接头台车3在作业位置P1上对于纺纱单元2的接头作业结束后,朝比该作业位置P1更接近作业区域R的中心的待机位置P2移动。由此,接头台车3能够缩短与更多的纺纱单元2之间的距离。因而,在从这些纺纱单元2存在接下来的作业请求的情况下,接头台车3能够缩短移动所需要的时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对接头台车3的动作进行控制的台车控制部3a(控制部)。通过由台车控制部3a进行各种判断以及决定,由此能够使接头台车3的作业效率等提高。
在本实施方式中,台车控制部3a为,在使接头台车3从作业位置P1朝待机位置P2移动时,判断是否经过了该移动所需要的所需时间,在经过了所需时间的情况下使接头台车3停止。因而,即便不对接头台车3设置用于识别待机位置P2的传感器等,也能够使接头台车3在待机位置P2上停止。
在本实施方式中,台车控制部3a能够基于第1速度模式以及第2速度模式对接头台车3的移动进行控制,该第1速度模式是从作业位置P1朝与该作业位置P1邻接的作业位置P1移动时的速度模式,该第2速度模式是从作业位置P1朝从该作业位置P1离开两个以上作业位置的作业位置P1移动时的速度模式、且是与第1速度模式相比最高速度更快的速度模式,在使接头台车3从作业位置P1朝与该作业位置P1邻接的待机位置P2移动时,使接头台车3以第1速度模式移动。在使接头台车3朝邻接的待机位置P2移动的情况下,应用低速的第1速度模式,由此能够使接头台车3高精度地停止在待机位置P2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台车控制部3a为,当接头台车3在待机位置P2上停止时接受到来自纺纱单元2的接头请求信号(作业请求信号)时,使接头台车3从该待机位置P2移动到能够对发出了接头请求信号的纺纱单元2进行接头作业的作业位置P1。由此,能够对发出了接头请求信号的纺纱单元2迅速地开始接头作业。
在本实施方式中,台车控制部3a为,当在作业位置P1上对于纺纱单元2的接头作业结束时从该纺纱单元2以外的纺纱单元2接受到接头请求信号的情况下,在接头作业结束后,使接头台车3不在待机位置P2停留而移动到能够对发出了接头请求信号的纺纱单元2进行接头作业的作业位置P1。如此,当在接头作业结束时接受到作业请求信号的情况下,不在待机位置P2停留而直接从当前的作业位置P1移动到下一个作业位置P1,由此能够迅速地开始接头作业。
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头台车3具有进行接头作业的接头装置52,台车控制部3a使接头台车3在作业位置P1上对于纺纱单元2的接头作业结束后朝待机位置P2移动。由此,能够抑制接头作业结束后的吸引装置6的消耗电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台车控制部3a为,当在作业位置P1上对于纺纱单元2的接头作业结束后经过了规定的待机时间之后,使接头台车3朝待机位置P2移动。一般情况下,在进行了接头作业的纺纱单元2中,在接头作业的紧后容易产生断纱。因而,在接头作业结束后,使接头台车3直接在作业位置P1上停止规定的待机时间,由此在产生了断纱的情况下能够立即进行接头作业。
在本实施方式中,闸门70构成为,在接头台车3朝作业位置P1移动时,通过连接管59抵接而切换成使开口9a开放的开放位置,在接头台车3从作业位置P1离开时,通过连接管59抵接而切换成将开口9a关闭的封闭位置。由此,能够不需要用于使闸门70动作的特别的机构以及电动部件。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能够应用本发明的方式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如以下例示的那样,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1台接头台车3对全部纺纱单元2进行接头作业,但也可以通过多台接头台车3进行接头作业。参照图11,作为一例,说明通过2台接头台车3(3A、3B)对40台纺纱单元2(单元编号Y1~Y40)进行接头作业的情况。在图11中,为了方便而成为接头台车3A与3B在不同的轨道上行驶的图,但是实际上接头台车3A与3B在共通的轨道8上行驶。
作业区域RA表示接头台车3A能够行驶的区域,在作业区域RA中包括单元编号Y1~Y24的纺纱单元2。作业区域RB表示接头台车3B能够行驶的区域,在作业区域RB中包括单元编号Y17~Y40的纺纱单元2。作业区域RC表示作业区域RA与作业区域RB重复的区域、即接头台车3A、3B的双方能够行驶的区域,在作业区域RC中包括单元编号Y17~Y24的纺纱单元2。
当中央控制部1a接受到来自纺纱单元2的接头请求信号时,对于能够对该纺纱单元2进行接头作业的接头台车3发送接头请求信号。具体而言,在从单元编号Y1~Y16的纺纱单元2发出了接头请求信号的情况下,对接头台车3A发送接头请求信号。在从单元编号Y25~Y40的纺纱单元2发出了接头请求信号的情况下,对接头台车3B发送接头请求信号。在从单元编号Y17~Y24的纺纱单元2发出了接头请求信号的情况下,例如,对位于更接近发出了接头请求信号的纺纱单元2的位置的接头台车3A(或者3B)发送接头请求信号。
接受到接头请求信号的接头台车3A(或者3B)的台车控制部3a,使接头台车3A(或者3B)移动到对于接头作业对象的纺纱单元2设置的作业位置P1。在接头作业结束后,台车控制部3a使接头台车3从作业位置P1朝与该作业位置P1邻接的待机位置P2移动。此时,也可以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在接头作业结束后不立即使接头台车3朝待机位置P2移动,而使其在作业位置P1上直接待机规定的待机时间。
在设置有多台接头台车3A以及3B的情况下,如上述那样使接头台车3A的作业区域RA与接头台车3B的作业区域RB的一部分重复的情况不是必须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作业位置P1上结束了接头作业之后,使接头台车3朝与该作业位置P1邻接的待机位置P2移动。但是,也可以使接头台车3移动到所邻接的待机位置P2以外的待机位置P2。例如,也可以使接头台车3朝最接近作业区域R的中心的待机位置P2移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排列方向上在作业位置P1的两侧存在待机位置P2的情况下,在作业位置P1上结束了接头作业之后,朝作业区域R的中心侧的待机位置P2移动。但是,也可以使接头台车3朝与作业区域R的中心相反侧的待机位置P2移动。
台车控制部3a也可以基于多个纺纱单元2各自中的作业发生频度,来决定使接头台车3停止的待机位置P2。由此,能够使接头台车3在接近作业发生频度较高的纺纱单元2的待机位置P2上待机,能够提高作业效率。例如,优选为,台车控制部3a使接头台车3在作业位置P1上对于纺纱单元2的接头作业结束后,朝与用于对作业发生频度最高的纺纱单元2进行作业的作业位置P1邻接的待机位置P2移动。由此,能够使接头台车3在接近作业发生频度最高的纺纱单元2的待机位置P2上待机,能够进一步提高作业效率。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台车控制部3a基于预先取得的所需时间,使接头台车3移动。但是,也可以构成为,对于细纱机1设置表示作业位置P1以及/或者待机位置P2的位置显示部,并且对于接头台车3设置检测位置显示部的检测部。在图12中作为一例而表示的位置显示部件80为,沿着排列方向设置在接头台车3的上方,具有表示各作业位置P1的多个作业位置显示部81、以及表示各待机位置P2的多个待机位置显示部82。在接头台车3的上端部设置有由能够检测作业位置显示部81以及待机位置显示部82的非接触式传感器等构成的检测部63。台车控制部3a能够基于来自检测部63的检测信号对接头台车3的移动进行控制。由此,能够使接头台车3高精度地停止到作业位置P1以及/或者待机位置P2上。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相互邻接的两个作业位置P1之间的中心位置上设定待机位置P2。但是,待机位置P2只要是接头台车3的连接管59不妨碍闸门70关闭开口9a的位置即可,也可以是两个作业位置P1之间的中心位置以外的位置。
闸门70的具体构成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构成。例如,也可以采用电动式的开闭阀。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基于两个速度模式对接头台车3的移动进行控制,但是所使用的速度模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三个以上。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使细纱机1的接头台车3在待机位置P2上待机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能够应用本发明的装置并不限定于细纱机1。例如,在自动络纱机的落纱台车的吸嘴等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地与排出管道连接的情况下,也可以使该落纱台车在作业位置与作业位置之间的待机位置上待机。

Claims (16)

1.一种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多个卷取单元,在排列方向上并列;
排出管道,沿着上述排列方向延伸,在上述排列方向上形成有多个开口;
多个闸门,对上述多个开口进行开闭;
作业台车,具有经由上述开口与上述排出管道连接的连接管,能够沿着上述排列方向移动;以及
吸引装置,与上述排出管道连接,
上述作业台车能够停止于:作业位置,上述连接管与上述开口连接,能够对上述卷取单元进行作业;以及待机位置,位于相互邻接的两个上述作业位置之间,上述连接管不与上述开口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作业台车在上述作业位置上对于上述卷取单元的作业结束后,朝上述待机位置移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待机位置是与上述作业位置邻接的位置。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作业台车能够在规定的作业区域中对多个上述卷取单元进行作业,
上述作业台车在上述作业位置上对于上述卷取单元的作业结束后,朝比该作业位置更接近上述作业区域的中心的上述待机位置移动。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对上述作业台车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部基于上述多个卷取单元各自的作业发生频度,决定使上述作业台车停止的上述待机位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部使上述作业台车在上述作业位置上对于上述卷取单元的作业结束后,朝与用于对上述作业发生频度最高的上述卷取单元进行作业的上述作业位置邻接的上述待机位置移动。
8.如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部在使上述作业台车从上述作业位置朝上述待机位置移动时,判断是否经过了该移动所需要的所需时间,在经过了上述所需时间的情况下使上述作业台车停止。
9.如权利要求5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部能够基于第1速度模式以及第2速度模式对上述作业台车的移动进行控制,
上述第1速度模式是从上述作业位置朝与该作业位置邻接的上述作业位置移动时的速度模式,
上述第2速度模式是从上述作业位置朝从该作业位置离开两个以上作业位置的上述作业位置移动时的速度模式、且是与上述第1速度模式相比最高速度更快的速度模式,
上述控制部在使上述作业台车从上述作业位置朝与该作业位置邻接的上述待机位置移动时,使上述作业台车以上述第1速度模式移动。
10.如权利要求5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部为,当上述作业台车在上述待机位置上停止时接受到来自上述卷取单元的作业请求信号时,使上述作业台车从该待机位置移动到能够对发出了作业请求信号的上述卷取单元进行作业的上述作业位置。
11.如权利要求5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部为,当在上述作业位置上对于上述卷取单元的作业结束时、接受到来自该卷取单元以外的卷取单元的作业请求信号的情况下,在作业结束后,使上述作业台车不在上述待机位置停留而移动到能够对发出了作业请求信号的上述卷取单元进行作业的上述作业位置。
12.如权利要求5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作业台车具有进行接头作业的接头装置,
上述控制部使上述作业台车在上述作业位置上对于上述卷取单元的接头作业结束后,朝上述待机位置移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部使上述作业台车在上述作业位置上对于上述卷取单元的接头作业结束后经过了待机时间之后,朝上述待机位置移动。
14.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闸门为,在上述作业台车朝上述作业位置移动时,通过上述连接管抵接而切换成使上述开口开放的开放位置,在上述作业台车从上述作业位置分离时,通过上述连接管抵接而切换成将上述开口关闭的封闭位置。
15.如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表示上述待机位置的待机位置显示部,
上述作业台车具有对上述待机位置显示部进行检测的检测部。
16.如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卷取单元以一定间隔配置,
在上述排列方向上,上述作业位置和与该作业位置邻接的上述待机位置之间的距离,比邻接的两个上述卷取单元的排列间距的距离短。
CN201810066777.6A 2017-02-10 2018-01-24 纱线卷取机 Pending CN10841141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22789 2017-02-10
JP2017022789A JP2018127741A (ja) 2017-02-10 2017-02-10 糸巻取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11414A true CN108411414A (zh) 2018-08-17

Family

ID=609973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066777.6A Pending CN108411414A (zh) 2017-02-10 2018-01-24 纱线卷取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3360830A1 (zh)
JP (1) JP2018127741A (zh)
CN (1) CN108411414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009052A (ja) 2012-06-28 2014-01-20 Murata Mach Ltd 繊維機械
JP2015059277A (ja) * 2013-09-17 2015-03-30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糸巻取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127741A (ja) 2018-08-16
EP3360830A1 (en) 2018-08-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903226B2 (ja) 合成の糸の溶融紡糸及び巻き取りのための装置
JP6080152B2 (ja) 紡績機及びつなぎ合わせ工程の前に紡績糸の端部を除去する方法
JP5837064B2 (ja) 複数のマルチフィラメント糸を溶融紡糸し、延伸しかつ巻き上げる装置
JP5519435B2 (ja) 紡糸巻取装置
EP2573023B1 (en) Yarn winding machine and yarn winding unit
JP2013067935A (ja) 紡績機及び紡績機における糸の製造を中断する方法
CN103010816B (zh) 纱线卷取机
CN104816981B (zh) 筒管安装装置以及纱线卷取机
CN103014942B (zh) 纺纱机
CN103010848A (zh) 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卷绕单元
CN105645178B (zh) 纱线卷取机
JPH11107031A (ja) 糸条製造装置
CN105253703A (zh) 纱线卷取机以及纱线卷取方法
US10907278B2 (en) Method for automatically piecing a thread at a workstation of a textile machine, and textile machine
CN104828648A (zh) 筒管放置装置及纱线卷绕机
CN103510209B (zh) 纤维机械
EP2749517B1 (en) Spinning machine
JP2014227249A (ja) 糸巻取機
CN103014964A (zh) 纤维机械
CN105648584A (zh) 芯线供给装置以及纺纱机械
CN110158207B (zh) 空气纺纱机和空气纺纱方法
EP3438334B1 (en) Air spinning machine and display control method
CN108411414A (zh) 纱线卷取机
CN106167201A (zh) 纱线卷取机
CN109969862A (zh) 纱线卷取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817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