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67897B - 用于建造电梯设备的方法和能够与增加的建筑物高度相匹配的电梯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用于建造电梯设备的方法和能够与增加的建筑物高度相匹配的电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367897B
CN108367897B CN201680071667.8A CN201680071667A CN108367897B CN 108367897 B CN108367897 B CN 108367897B CN 201680071667 A CN201680071667 A CN 201680071667A CN 108367897 B CN108367897 B CN 10836789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vator
counterweight
elevator car
guide rail
drive platfo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7166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367897A (zh
Inventor
安德烈·韦伯
卢卡斯·克里斯蒂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ventio AG
Original Assignee
Inventio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ventio AG filed Critical Inventio AG
Publication of CN1083678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678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3678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6789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9/00Mining-hoist oper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9/00Mining-hoist operation
    • B66B19/002Mining-hoist operation installing or exchanging guide rai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7/00Other common features of elevators
    • B66B7/02Guideways; Guid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7/00Other common features of elevators
    • B66B7/02Guideways; Guides
    • B66B7/023Mounting means therefor
    • B66B7/024Lateral suppor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7/00Other common features of elevators
    • B66B7/02Guideways; Guides
    • B66B7/023Mounting means therefor
    • B66B7/027Mounting means therefor for mounting auxiliary devices

Landscapes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 Types And Forms Of Lift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Abstract

在一种用于在建筑物(3)的电梯竖井(2)中建造电梯设备(1)的方法中,为了将电梯设备的可用的举升高度与建筑物的日益增长的高度相匹配的目的,执行至少一个举升过程。在举升过程中,对电梯驱动机构(15)以及通过柔性的承载机构(19、19’)对电梯轿厢(18)和对重(28)加以承载的驱动平台(14)沿至少一个电梯轿厢导轨(41)得到抬升,其中,在举升过程之前,至少一个电梯轿厢导轨(41)在驱动平台(14)的上方、朝向上方向延长,并且在延长部的区域中,借助至少一个辅助承载件(43)固定在电梯竖井(2)的竖井壁(12)上,并且在举升过程之后,处在驱动平台(14)下方的、至少一个辅助承载件(43)被替换成不同于辅助承载件设计的、最终的导轨保持件(35D)。

Description

用于建造电梯设备的方法和能够与增加的建筑物高度相匹配 的电梯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在处于其建设阶段的建筑物的电梯竖井中建造电梯设备的方法,在所述方法中,为了将电梯设备的能够利用的举升高度与建筑物的日益增加的高度相匹配,执行至少一个举升过程,其中,带有电梯驱动机构的驱动平台和借助至少一个承载机构悬挂在驱动平台上的电梯轿厢沿至少一个电梯轿厢导轨被抬升。
另外,本发明涉及一种根据上述方法设计的电梯设备。
本发明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建造能够与建筑物的日益增加的高度相匹配的电梯设备的方法,其中,对重行驶轨道布置在电梯轿厢的与其中一个电梯轿厢导轨相同的侧面上,其中,在电梯设备的最终状态下,电梯轿厢导轨布置在多个环围对重行驶轨道的导轨保持件上。
背景技术
由FR2694279A1已知一种能够与日益增加的建筑物高度相匹配的电梯设备,这种电梯设备在包括了电梯竖井的建筑物包络中建造。电梯设备包括机械平台,在机械平台上装配有带驱动轮的电梯驱动机构。承载机构围绕驱动轮引导,承载机构一方面引导至电梯轿厢,另一方面引导至对重。为了提高电梯设备的举升高度,机械平台连同电梯轿厢在竖向上能够沿电梯轿厢的导轨抬升。这种抬升借助举升机或起重机来实现,其中,承载机构所需的延长以如下方式实现,使得承载机构延长部从储存卷筒上输送。机械平台在预先确定的位置上、能够通过四个伸缩臂支撑在电梯竖井的竖井壁中,方式为,将伸缩臂以适当的方式推入。在电梯轿厢的其上布置有对重的侧面上,设置有电梯轿厢导轨和两个对重导轨。电梯轿厢导轨和对重导轨从竖井底部延伸通过隐藏的保护底部。
由FR2694279A1已知的发明的目的在于,减少建筑起重机的使用,方式为,使电梯设备的能够利用的高度时时与日益增加的建筑物高度相匹配,使得在建筑物建造阶段所需的一定的运输利用电梯设备就已经能够执行。但是,所给出的解决方案仅当如下情形时才能应用,即,对重的宽度足够小,使得其对重行驶轨道如在FR2694279A1中所示那样,能够布置在电梯竖井的前壁或后壁与带有其固定元件的、对重一侧的电梯轿厢导轨之间。否则,所提到的电梯轿厢导轨不能布置在其相邻的竖井壁上。此外,这种解决方案需要如下的承载机构布置方案,其中,承载机构大致从电梯轿厢的中心通过驱动轮引导至相对于电梯轿厢错开布置的对重,这仅通过承载机构在相对于电梯轿厢斜向而置的竖向平面中的布置来实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用于在建筑物的电梯竖井中建造电梯设备的方法,在这种方法中,能够将电梯设备的能够利用的举升高度与建筑物的日益增加的高度相匹配,以及提出一种电梯设备,这种电梯设备根据上述方法制造,其中,这种方法还有这种电梯设备不具有根据现有技术所提到的缺陷。特别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这样一种方法以及利用这种方法制造的电梯设备,这种方法和电梯设备实现了,使带有电梯设备的电梯驱动机构的驱动平台在电梯设备的电梯轿厢导轨上的引导,对重行驶轨道布置在电梯轿厢的其中一个电梯轿厢导轨也处于其上的一侧上,并且上面提到的、在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限制得到避免。
下面,提出针对相应的方法、针对利用这种相应的方法制造的电梯设备以及针对能够与日益增加的建筑物高度相匹配的电梯设备的解决方案。另外,给出了有利的、作为补充或替换的改进方案和构造方案。
这种目的的解决方案见于用于在建筑物的电梯竖井中建造电梯设备的方法,在所述方法中,为了将电梯设备的能够利用的举升高度与建筑物日益增加的高度相匹配,执行至少一个举升过程,在所述举升过程中,至少一个对电梯驱动机构以及通过柔性的承载机构对电梯轿厢和对重加以承载的驱动平台沿至少一个电梯轿厢导轨被抬升,在举升过程之前,至少一个电梯轿厢导轨在驱动平台上方朝向上方向移动,并且在延长部的区域中借助至少一个辅助承载件固定在电梯竖井的竖井壁上,并且在举升过程之后,那时处在驱动平台下方的至少一个辅助承载件被不同于辅助承载件地设计的最终的导轨保持件所替换。
在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中,“竖井壁”的表述可以认为是各种类型的对电梯竖井在侧面的限定,在竖井壁上能够固定有电梯设备的部件。特别是当电梯竖井彼此并排布置或者电梯竖井布置在建筑物外面的情况下,竖井壁例如可以仅由钢架构成。
利用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实现的是,驱动平台即便当驱动平台的部件与布置在驱动平台上方的导轨保持件在其最终完工的实施方式中发生碰撞时,仍然能够沿电梯轿厢导轨抬升。这特别是涉及如下的电梯设备,其中,电梯轿厢同布置在电梯轿厢的与其中一个电梯轿厢导轨相同的一侧的对重相配合,并且所述对重的水平横截面不容许对重在电梯轿厢深度方向上来看,布置在沿侧面布置的电梯轿厢导轨的前面或后面。
所述目的的另一解决方案在于如下的电梯设备,其利用同样提到的方法来制造。
下面应用的表述“所产生的对重行驶轨道”应当表示:已经能够用的对重行驶轨道通过装配其他导轨保持件和将对重导轨固定在导轨保持件上,而能够向上和向下移动。也简单地应用术语“对重行驶轨道”,因为从本文中分别得知:指的是已经能够用的部分还是正在产生的部分。
通常,电梯设备(其中,对重行驶轨道布置在电梯轿厢的与其中一个电梯轿厢导轨相同的侧面上)具有多个导轨保持件,其分别带有至少两个相对于竖井壁成直角地伸入电梯竖井中的承载元件和一个横向承载件,其中,每个导轨保持件的承载元件和横向承载件形成了处在水平平面中的、至少部分地包围对重行驶轨道的框架。在此,导轨保持件位置固定地固定在电梯竖井的竖井壁上。在各个导轨保持件之间,设置有竖向间距,竖向间距与结构状况相对应地或多或少是有规律的。于是,在导轨保持件的两个承载元件中的每一个上,可以固定对重导轨,并且在横向承载件上固定有电梯轿厢导轨。在具有能够抬升的驱动平台的电梯设备中,驱动平台能够以如下方式设计,使得其会与这种常见的导轨保持件发生碰撞。因此,在举升过程之前,至少一个电梯导轨在驱动平台上方沿朝上方向延长并且在延长部的区域中,借助至少一个辅助承载件临时地固定在对重一侧的竖井壁上。在此,至少一个辅助承载件一方面确保了在举升过程之前新装配在驱动平台上方的电梯轿厢导轨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辅助承载件以如下方式设计,使得其与常见的导轨保持件不同,在举升过程中不阻碍驱动平台的举升运动。发生在驱动平台上方的、临时用至少一个辅助承载件替代常见的导轨保持件的过程实现了:在举升过程期间,使驱动平台和电梯轿厢在电梯轿厢导轨的在举升过程之前在驱动平台上方、进而在最终的导轨保持件上方朝上延伸的部分上引导。不言而喻的是,在此可以使用多个辅助承载件,这些辅助承载件在将其拆卸之后能够再次用于其他举升过程、也就是继续朝上使用。在电梯设备建造完成之后,辅助承载件也可以用于下一个需要建造的电梯设备,使得这种辅助承载件的应用不会明显使得材料成本变高。
在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的可行的构造变型中,辅助承载件以如下方式设计,使得辅助承载件在装入的状态下、在举升过程中针对整个驱动平台都不形成运动阻碍。
在这里,对于“整个驱动平台”的表述,可以认为是带有所有安装于其上的部件的驱动平台,特别是带有装配在驱动平台上的承载机构滚轮和驱动轮。
凭借这种设计方案变型,实现的是,在具有能够抬升的驱动平台的电梯设备中(其中,驱动平台设计为在举升过程中,不会与布置在驱动平台上方的常见的导轨保持件发生碰撞),主要实现了用于匹配可用的举升高度的举升过程、也就是驱动平台沿至少一个电梯轿厢导轨举升的过程。
在上述方法的另一可行的构造变型中,对重沿竖向的对重行驶轨道运动,对重行驶轨道布置在电梯轿厢的与电梯轿厢导轨相同的侧面上,电梯轿厢导轨固定在至少是所提到的最终的导轨保持件上,承载机构在电梯轿厢与对重之间、通过电梯驱动机构的驱动轮以及通过至少一个支撑在驱动平台上的偏转滚轮来引导,并且至少一个偏转滚轮或驱动轮以如下方式布置,使得其伸入对重行驶轨道中。
由此,相对于现有技术实现的是,用于匹配可用的举升高度的方法即便是如下的电梯设备中也能使用,在该电梯设备中,电梯轿厢与布置在电梯轿厢的与其中一个电梯轿厢导轨相同的侧面上的对重相配合,对重具有水平横截面,水平横截面不容许对重在电梯轿厢深度方向上来看,布置在沿侧面布置的电梯轿厢导轨的前面或后面。
在上述方法的另一可行的构造变型中,最终的导轨保持件包括第一承载元件和第二承载元件,第一和第二承载元件在举升过程之前或之后、在几乎相同的高度上、在所产生的对重行驶轨道的彼此相对置的侧面上固定在竖井壁上并且伸入电梯竖井中。为了制成最终的导轨保持件,将未延伸穿过所产生的对重行驶轨道延伸的横向承载件整合到导轨保持件中,方式为,横向承载件在其一端上与第一承载元件的伸入电梯竖井中的端部连接,在其另一端上与第二承载元件的伸入电梯竖井中的端部连接。
由此实现的是,在举升过程之后,电梯轿厢导轨能够与然后装配的横向承载件连接,使得通过横向承载件实现电梯轿厢导轨与两个承载元件之间的间接连接,进而实现电梯轿厢导轨与竖井壁之间的间接连接。于是,承载元件和横向承载件构成的最终的导轨保持件连同竖井壁一起包围对重行驶轨道,其中,最终的导轨保持件与临时装配的辅助承载件相反地,容许对重沿对重行驶轨道不受阻碍地沿竖向行驶。利用这种最终的导轨保持件,确保了对布置在对重行驶轨道的侧面上的电梯轿厢导轨的固定。
在上述方法的另一可行的构造变型中,至少一个辅助承载件在举升过程之前、在驱动平台上方间接地或直接地以如下方式固定在竖井壁上,使得其至少部分地延伸通过所产生的对重行驶轨道并且在此不阻碍驱动平台的举升过程,并且在举升过程之后,拆掉那时处在驱动平台下方的至少一个辅助承载件,并且换成最终的导轨保持件,导轨保持件的部件布置在所产生的对重行驶轨道的外部、但是至少部分地布置在整个驱动平台的竖向投影内部。
通过应用具有上述方法步骤的方法,这里的目的可以针对电梯设备的多种实施方式利用能够匹配的可用举升高度、以简单的方式实现。
在上述方法的另一可行的构造变型中,在举升过程之前,将两个对应于导轨保持件的承载元件在驱动平台上方固定在竖井壁上,其中,在承载元件之间延伸的是所产生的对重行驶轨道,在举升过程之前,至少一个辅助承载件临时地、间接或直接地固定在竖井壁上,其中,辅助承载件至少部分地延伸通过所产生的对重行驶轨道,在举升过程之前,电梯轿厢导轨朝上延长至辅助承载件,并且在其延长部的区域中,临时固定在辅助承载件上,并且在举升过程之后,将未延伸穿过所产生的对重行驶轨道的横向承载件整合到最终的导轨保持件中,将电梯轿厢导轨固定在横向承载件上并且拆掉辅助承载件。最终的导轨保持件的承载元件连同所属的辅助承载件的装配在举升过程之前并且在驱动平台上方由于更好的可达到性而能够比在举升过程之后在驱动平台下方的情况更容易实施。此外,承载元件和辅助承载件的共同可行的排齐节约了装配时间。
在上述方法的另一可行的构造变型中,在举升过程中,至少是带有电梯驱动机构的驱动平台沿电梯轿厢导轨抬升,其中,驱动平台在电梯轿厢导轨的临时装配在辅助承载件上的部分上引导。在此,不言而喻的是,一般附加于电梯轿厢导轨(其在举升过程之前和期间固定在辅助承载件上,并且在举升过程之后固定在最终的导轨保持件上)还存在至少一个另外的电梯轿厢导轨。这种另外的电梯轿厢导轨特别是可以固定在与其上布置有对重行驶轨道的竖井壁相对置的竖井壁上。此外,有利的是,至少在举升过程中,驱动平台还有电梯轿厢或者对重被抬升,并且在此至少在电梯轿厢导轨上引导,电梯轿厢导轨临时装配在至少一个辅助承载件上。例如,可以在举升过程中,将电梯轿厢与驱动平台联接,并且与驱动平台一同抬升。有利的是,在举升过程期间,对重保持在其最下方的位置中得到支撑。承载机构在该过程中所需的延伸通过在承载机构的处于对重一侧的固定点上给出承载机构的相应长度来实现,其中,承载机构从承载机构储存单元上开卷。不言而喻的是,在上述过程之前,承载机构在对重一侧的固定点被解除,并且在举升过程结束后再次产生固定点。所提到的承载机构储存单元例如可以装配在竖井底部上。
在上述方法的另一可行的构造变型中,最终的导轨保持件的第一承载元件和第二承载元件至少几乎在相同的高度上、在对重行驶轨道的彼此相对置的侧面上装配在电梯竖井中,其中,第一对重导轨与第一承载元件连接,第二对重导轨与第二承载元件连接,并且借助承载机构与电梯轿厢共同悬挂在驱动平台上的对重在第一对重导轨和第二对重导轨上引导。在这种构造方案中,在举升过程之前,就已经可以在导轨保持件的承载元件上装配有对重导轨,对重导轨也在举升过程之后相应保持装配。
在上述方法的另一可行的构造变型中,辅助承载件临时地、间接或直接地以如下方式固定在竖井壁上,使得辅助承载件从电梯竖井的竖井壁出发,基本上沿水平在电梯竖井中延伸穿过所产生的对重行驶轨道的中间区域。这具有如下优点,在辅助承载件的两侧,在对重行驶轨道内提供两个大致相同宽度的空间,在所述空间内,分别能够将承载机构引导至对重。当抬升驱动平台时,可以通过将空间分隔,而能够防止承载机构发生较大振动以及承载机构彼此间发生接触。
在上述方法的另一可行的构造变型中,至少是电梯轿厢导轨的在驱动平台上方所需的延长部以及用于对布置于电梯轿厢的对重一侧的电梯轿厢导轨的延长部加以固定的辅助承载件从在驱动平台上方临时安装的、能够上升和下降的装配平台出发,得到装配。
这特别是具有如下优点,所提到的部件能够得到装配,而装配人员不受到坠落威胁。
在上述方法的另一可行的构造变型中,在举升过程中,承载机构延长,其中,承载机构的延伸部从承载机构储存单元出发,与基于新能够利用的举升高度额外的长度需求相对应地得到补充或开卷。
利用这种方法步骤,避免了:在每次对电梯设备的可用的举升高度进行匹配之后,必须更换承载机构。
在上述方法的另一可行的构造变型中,在举升过程之后,处在驱动平台下方的导轨保持件通过安装其横向承载件而被送入其最终状态中,横向承载件与布置在电梯轿厢的对重一侧的电梯轿厢导轨连接,并且拆掉在举升过程之后同样处在驱动平台下方的辅助承载件。
在上述方法的另一可行的构造变型中,横向承载件的安装、横向承载件与布置在电梯轿厢的对重一侧的电梯轿厢导轨的连接以及辅助承载件的拆卸在举升过程结束之后或者在电梯设备再次投入运行之后,通过从悬挂在驱动平台上的、能够受控地沿竖向行驶的电梯轿厢的屋顶出发进行操作的装配人员来执行。按照这种方式,如下问题得到解决,所提到的方法步骤能够无危险地在驱动平台下方执行。
由此,利用这种电梯设备能够在早期建设阶段就已经实现了对人员、货物和其他材料沿竖向输送。在此情况下,在逐渐在高度上得到建造的电梯竖井中的建造与建设进展相对应地实现。这已经在早期的时间点上实现了在任何天气条件下快速、可靠而且安全的竖向运输。特别是电梯设备在此可以从建设一开始直至持久安装时都得到利用。这主要实现了,在建筑物部分建成的情况下,就已经能够从下向上建成、出租和嵌入楼层。恰好在针对私人用途和/或商业用途的大规模高层建筑项目中,由此获得了经济效益方面明显的改善以及明显更加有利的最初基准期限(Erstbezugszeitraum)。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实施例在后面的说明书中借助附图详细阐释。其中:
图1以对应于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的示意图示出在建筑物的电梯竖井中的、能够与日益增加的建筑物高度相匹配的电梯设备;
图2以从以II标示的视向出发的示意图示出图1中所示的电梯设备;
图3以正视图示出在为了匹配建筑物高度所需的举升过程之前电梯设备的细节图示;
图4以俯视图示出根据图3的细节图示;
图5以正视图示出在为了匹配建筑物高度所需的举升过程之后电梯设备的细节图示;
图6以俯视图示出根据图3的细节图示。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以对应于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的示意图示出在建筑物的电梯竖井2中的、能够与日益增加的建筑物高度相匹配的电梯设备1。图2以在图1中以II标示的视向示出图1中所示的电梯设备1。电梯竖井包括两个在图1中可见的竖井壁10、11以及两个在图2中可见的竖井壁12、13。
电梯设备1与处于建设中的建筑物的新达到的较大的高度的匹配基本上以如下方式实现,临时固定在电梯竖井2中的驱动平台14(在其上借助承载机构19、19’以能够上升和下降的方式悬挂有电梯轿厢18和对重28)在举升过程的进程中被抬升到较高的建筑物水平高度,并且在那里重新被临时固定,其中,承载机构的有效长度在举升过程期间与新的举升高度相匹配,并且接下来,电梯设备再次投入运行。在达到电梯设备1的所设置的最大高度时,可以将驱动平台14(在有设置的情况下)作为机房底面持久地加以固定。
在图1中,例如示出楼层4A至4G,或者与之相关的楼层底面4A至4G。实际上,在建造建筑物期间,可以产生多个这样的楼层。楼层4G(其在这里临时地表现为最上方的楼层并且必要时才至少部分地建造)在这里用于支撑竖井屋顶3、竖井屋顶保护电梯竖井2免受天气影响,以及阻挡在任何情况下可能掉落的物体。
下面,电梯设备1参照图1和图2进一步阐释。电梯设备1具有驱动平台14,驱动平台包括电梯驱动机构15、用于将驱动平台14支撑在电梯竖井中的支撑装置16以及保护屋顶17。带有电梯驱动机构15的驱动平台14在此借助支撑装置16支撑在建筑物上,其中,支撑装置16一方面支撑在竖井壁10的壁龛8中,并且另一方面支撑在楼层底面4C上。保护屋顶17主要用于保护免于掉落的物体。
另外,电梯设备包括电梯轿厢18和对重28,电梯轿厢和对重借助承载机构19、19’悬挂在驱动平台14上并且能够借助承载机构由电梯驱动机构15沿两个电梯轿厢导轨41、42或两个对重导轨38、39上下驱动。为了简化图示,在图1和图2中,电梯轿厢导轨41、42通过虚线示出,对重导轨38、39通过点划线示出。承载机构19、19’从承载机构储存单元20中出来,沿竖向朝上引导至支承在驱动平台14上的转向滚轮21。从转向滚轮21出发,承载机构19、19’沿竖向向下延伸穿过安装在驱动平台上的第一承载机构固定装置22,直至达到与电梯轿厢18连接的轿厢承载滚轮23、24。借助轿厢承载滚轮23、24使承载机构19、19’在电梯轿厢18下方引导通过。接下来,承载机构19、19’沿竖向向上延伸,并且包绕偏转滚轮25、电梯驱动机构15的驱动轮26以及偏转滚轮27、27’。借助偏转滚轮27、27’使承载机构19、19’朝向对重行驶轨道44偏转,并且沿竖向引导至与对重28连接的对重承载滚轮29、29’,包绕该对重承载滚轮,并且最后延伸至第二承载机构固定装置30,在那里,承载机构与驱动平台14连接。
在电梯竖井的上端部的区域中,在楼层4F的水平高度上布置有抬升装置6,抬升装置在举升过程之前、借助另一抬升装置或者借助起重机已被抬升到该水平高度上。抬升装置6用于,在举升过程中,借助牵引机构6.1将整个驱动平台14连同悬挂于其上的电梯轿厢18和对重28抬升到与当前的建筑物高度相匹配的新水平高度上。将驱动平台装配在承载框架5上,承载框架支撑在竖井壁10的壁龛7中,以及支撑在楼层底面4F上。在竖井壁10上,在本实施例中还设置有其他壁龛8、9,其能够用于支撑设备部件。但是,替代壁龛7、8、9,也可以考虑其他支撑的可行方案,例如支撑在固定于竖井壁10上的支撑元件上。另外,可以替代支撑于楼层底面4A至4F的方案,也可以实现支撑在支撑元件上的方案,支撑元件固定在与竖井壁10相对置的竖井壁11上。
在电梯轿厢18和对重28如前面介绍那样悬挂在驱动平台14上的方案中,承载机构19、19’的能够用于电梯轿厢18的运行举升的长度能够从承载机构储存单元20中延长出来,这时,这一过程在为了匹配能够利用的举升高度所执行的举升过程的进展中需要。为此目的,承载机构19、19’能够借助第一承载机构固定装置22夹紧或释放。在举升过程之前,例如对重28放在电梯竖井2的下部区域中,电梯轿厢18固定在驱动平台14上,电梯驱动机构15的制动器松闸,并且释放承载机构固定装置22。当在接下来的举升过程中将驱动平台14连同电梯轿厢18借助抬升装置6抬升时,将对此所需的承载机构延长部从承载机构储存单元20中拉出。但也可以实现电梯轿厢18和对重28的其他类型的悬挂方案,例如承载机构19、19’跟随引导的其他方案。
在驱动平台14被抬升装置6抬升的举升过程之前,抬升装置6例如必须借助另一抬升装置或起重器以足够的高度、例如3层楼高高于驱动平台14地定位和固定。接下来,驱动平台14可以被抬升到电梯竖井2中所希望的位置上并且支撑在那里。于是,驱动平台14例如以2层楼高高于楼层4C地设置,在楼层4C上,驱动平台以定位于图1、2中所示的初始状态中。驱动平台14在举升过程之后就处在楼层4E上,其中,驱动平台一方面支撑在楼层底面4E上,另一方面支撑在竖井壁10的壁龛9中。但是,当建设进展相应高时,在举升过程中,还可以执行跨越多个楼层抬升。另外,不言而喻的是,在举升过程中,驱动平台14的举升不一定受限于楼层高度的整数倍。
从图1和图2中可以看出,在驱动平台14的保护屋顶与抬升装置6的承载框架5之间临时安装有装配平台32,装配平台能够借助能够从装配平台来控制的提升装置33通过牵引机构33.1升高和降低。装配平台32主要用作作业台面,从其上出发,分别在举升过程之前,对对重导轨38、39和电梯轿厢导轨41、42的在驱动平台14上方所需的延长部以及用于临时固定布置在电梯轿厢的对重一侧的电梯轿厢导轨41的延长部的辅助承载件43进行装配。辅助承载件43的目的和工作原理在下面详细阐释。
在举升过程之前和之后,执行的是用于建造或延长对重28的导轨以及电梯轿厢18进而还有能够抬升的驱动平台14的导轨的装配步骤。在下面,装配步骤也参照图3至图6进一步介绍。
电梯设备1在运行状态下具有多个导轨保持件35.1至35.9,导轨保持件在该实施例中,安装在竖井壁12上,导轨保持件在其最终状态下,用于固定两个对重导轨38、39,并且用于固定布置于电梯轿厢18的对重一侧的电梯轿厢导轨41。
在图3(正视图)和图4(俯视图)中,布置在驱动平台14下方的、最终的导轨保持件35.5在与驱动平台14的伸入对重行驶轨道44中的部分相结合下示出。最终的导轨保持件35.5具有承载元件36、37,其中,承载元件36在这里被称为第一承载元件36,承载元件37在这里被称为第二承载元件37。承载元件36、37例如实施为L形角形件,并且固定在建筑物的竖井壁12上。在第一承载元件36上固定有第一对重导轨38。在第二承载元件37上固定有第二对重导轨39。在最终状态下,导轨保持件35.5还具有与承载元件36、37连接的横向承载件40,在横向承载件上固定有布置在电梯轿厢18的对重一侧的电梯轿厢导轨41。
从图3和图4中可辨识的是,驱动平台14包括伸入对重行驶轨道44中的构件、特别是带有其支承件的偏转滚轮27、27’以及驱动平台14的对其进行支撑的部件,驱动平台在带有布置于电梯轿厢18的对重一侧的电梯轿厢导轨41的电梯设备1中用于使承载机构19、19’以如下方式引导,使得承载机构接下来沿竖向、也就是平行于对重行驶轨道44地延伸至对重承载滚轮29(在图3和图4中不可见)。因为伸入对重行驶轨道44中的构件(其在电梯设备的另一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呈驱动机构的驱动轮的形式存在)不可避免,所以一定发生的是,驱动平台14不能被抬升经过带有已装配的横向承载件40的最终的导轨保持件35.1至35.9。
这种问题的解决方案在于,在举升过程之前,对重一侧的电梯轿厢导轨41在驱动平台14上方沿向上方向延长,并且在延长部的区域中借助至少一个辅助承载件43固定在电梯竖井2的竖井壁12上,并且在举升过程之后,将那时处在驱动平台14下方的至少一个辅助承载件43替换成不同于辅助承载件设计的最终的导轨保持件35.1至35.9。
当驱动平台14在举升过程进行中行驶经过最终的行驶保持件之后,图1和图2中在驱动平台14下方示出的最终的导轨保持件35.1-35.5被送至其最终的状态中。优选的是,这在举升过程结束之后或者在电梯设备再次投入运行之后,通过从能够受控地沿竖向行驶的电梯轿厢18的屋顶出发进行操作的装配人员来执行。图1和图2中在驱动平台14上方示出的、非最终的导轨保持件35.6至35.9能够有利地、但不是必须地在举升过程之前,就已经连同所提到的辅助承载件43从前面介绍的装配平台32得到装配。非最终的导轨保持件35.6至35.9区别于最终的导轨保持件35.1-35.5之处在于,导轨保持件的横向承载件40还未装配。
图5(正视图)和图6(俯视图)以在举升过程之前存在的状况示出驱动平台14,连同其如结合图3和图4介绍那样伸入对重行驶轨道44中的偏转滚轮27、27’。在驱动平台14上方示出多个在驱动平台14的上方临时固定在竖井壁12上的辅助承载件43中的一个,所述辅助承载件以如下方式设计,使得其在所提到的偏转滚轮27、27’之间、直至对重一侧的电梯轿厢导轨41能够伸入驱动平台中,而在举升过程中不对驱动平台14的向上运动构成阻碍。在此,辅助承载件43必须足够稳定地实施,以便能够将电梯轿厢导轨41至少在举升过程期间以足够程度加以固定。另外,在图6中示出多个在驱动平台14上方才部分地装配的导轨保持件35.6至35.9中的一个35.6,这些导轨保持件包括固定在竖井壁12上的承载元件36、37。承载元件在对应的正视图(图5)中不可见,因为被辅助承载件43遮挡。在承载元件36、37上有利地在举升过程之前就已经固定有对重导轨38、39的延长部。导轨保持件35.6至35.9的承载元件36、37还有至少一个辅助承载件43优选从能够上升和下降的装配平台32上已得到装配。如果辅助承载件中的一个、例如图1中的辅助承载件43.6或者导轨保持件中的一个、例如图1中的导轨保持件35.6从装配平台32出发无法达到地需要安装在驱动平台14的区域中,则这样的安装过程可以从驱动平台14上执行。辅助承载件43大致居中地布置导轨保持件35的承载元件部件36、37之间。辅助承载件43的准确位置基于电梯轿厢导轨41的规定的位置来获得。通过辅助承载件43将对重一侧的电梯轿厢导轨41的从驱动平台14向上延伸的延长部与竖井壁12连接。另一在图1和图2中通过虚线42示意示出的电梯轿厢导轨42在举升过程之前同样朝向上方延长。第二电梯轿厢导轨42在竖井壁13上的延长和固定同样可以从能够上升和下降的装配平台32上实现。
为了执行举升过程,驱动平台14连同临时与该驱动平台连接的电梯轿厢借助抬升装置6通过牵引机构6.1来抬升。在此情况下,同时将额外的承载机构从承载机构储存单元20上释放。在抬升时,驱动平台14在举升过程之前延长的电梯轿厢导轨41、42上引导,电梯轿厢18也在电梯轿厢导轨上引导。特别是偏转滚轮27、27’和驱动平台14的承载偏转滚轮的构件在此伸入对重行驶轨道44中,对重行驶轨道在所有导轨保持件35.1至35.9的承载元件36、37之间朝上延伸。偏转滚轮27、27’与导轨保持件35E至35H的碰撞以如下方式避免,还不将横向承载件40装配在所提到的导轨保持件上,并且对对重一侧的电梯轿厢导轨41加以固定的辅助承载件43以如下方式设计和定位,使得辅助承载件能够在偏转滚轮27或驱动平台的承载偏转滚轮的构件之间引导通过。当驱动平台14足够远地朝向上方抬升和固定,并且电梯设备已在此为运行做好准备时,从能够沿竖向行驶的电梯轿厢18的屋顶出发,横向承载件40一方面在其分别对应的、在这时处于驱动平台下方的导轨保持件的第一承载元件36的端部45上,以及另一方面在第二承载元件37的端部46上得到装配进而整合于其中,使得在这时,导轨保持件35.1至35.8处在其最终状态下。接下来,电梯轿厢导轨41最后固定在横向承载件上并且拆下辅助承载件43。
在本实施例中,在执行了举升过程之后,驱动平台14支撑在楼层4E的高度上。驱动平台14的支撑装置16可以为此具有能够驶出和驶入的臂。在另一建设进程中,在该高度上建起额外的楼层,相应地将屋顶5继续朝上设置。于是,抬升装置6也继续朝上设置。接下来,另一举升过程可以针对驱动平台14实施。在建成的建筑物中,还可行的是,驱动平台14直接被用于可以说形成机房底面。但是也可以考虑其他解决方案,其中,驱动平台14完全或部分被移除。
在本实施例中,在电梯轿厢18的正面54上存在电梯轿厢门55。对重行驶轨道44处在电梯轿厢18的没有门的相邻侧面56上,在相邻侧面上也有承载机构19、19’沿着引导。另外,设置有另一无门的相邻侧面57,该相邻侧面与无门的相邻侧面56相背,并且在该相邻侧面上同样有承载机构19、19’沿着引导。与正面54相背的背侧在该实施方式中同样被提供用于在那里安装电梯轿厢门。
在该实施例中,电梯轿厢导轨41借助角形型材59与横向承载件40连接。但是也可以考虑其他固定件。另外,承载元件36、37也可以间接地与竖井壁12连接。另外,可以考虑的是,设置有如下的承载结构,在其上能够将元件固定在电梯竖井2中。于是,起承载作用的竖井壁12可能不再需要。
本发明不受限于所介绍的实施例。

Claims (13)

1.一种用于在建筑物的电梯竖井(2)中建造电梯设备(1)的方法,在所述方法中,为了将电梯设备的可用的举升高度与建筑物的日益增长的高度相匹配的目的,执行至少一个举升过程,在举升过程中,至少一个对电梯驱动机构(15)以及通过柔性的承载机构(19、19’)对电梯轿厢(18)和对重(28)加以承载的驱动平台沿至少一个电梯轿厢导轨(41)得到抬升,其特征在于,
在举升过程之前,至少一个电梯轿厢导轨(41)在驱动平台(14)的上方、朝向上方向延长,并且在延长部的区域中,借助至少一个辅助承载件(43)固定在电梯竖井(2)的竖井壁(12)上,并且在举升过程之后,处在驱动平台(14)下方的至少一个辅助承载件(43)被替换成不同于辅助承载件设计的、最终的导轨保持件(35D)。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辅助承载件(43)设计为,使得辅助承载件在装入的状态下、在举升过程中,针对整个驱动平台(14)都不构成运动阻碍。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重(28)沿竖向的对重行驶轨道(44)运动,对重行驶轨道布置在与电梯轿厢(18)的电梯轿厢导轨(41)相同的侧面上,电梯轿厢导轨固定在至少是所提到的最终的导轨保持件(35D)上,以及
承载机构(19、19’)在电梯轿厢(18)与对重(28)之间、借助电梯驱动机构(15)的驱动轮(26)以及借助至少一个支撑在驱动平台(14)上的偏转滚轮(27)而得到引导,其中,至少是偏转滚轮(27)或驱动轮(26)伸入对重行驶轨道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最终的导轨保持件(35D)包括第一承载元件(36)和第二承载元件(37),第一和第二承载元件在举升过程之前或之后,在几乎相同的高度上、在所产生的对重行驶轨道(44)的彼此相对置的侧面(52、53)上固定在竖井壁(12)上并且伸入电梯竖井(2)中;并且为了建成最终的导轨保持件(35D),在举升过程之后,将未延伸穿过所产生的对重行驶轨道(44)延伸的横向承载件(40)在其一端上与第一承载元件(36)的伸入电梯竖井(2)中的端部(45)连接,在其另一端上与第二承载元件(37)的伸入电梯竖井(2)中的端部(46)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个辅助承载件(43)在举升过程之前、在驱动平台(14)上方以如下方式固定在竖井壁(12)上:使得辅助承载件至少部分地延伸通过相应的对重行驶轨道(44),而不阻碍驱动平台(14)的举升过程,并且
在举升过程之后,拆掉处在驱动平台(14)下方的至少一个辅助承载件(43),并且换成最终的导轨保持件(35D),最终的导轨保持件的、处在所产生的对重行驶轨道(44)之外的部件却至少部分地布置在整个驱动平台的竖向投影内。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举升过程之前,将两个对应于导轨保持件(35D)的承载元件(36、37)在驱动平台(14)上方固定在竖井壁(12)上,其中,所产生的对重行驶轨道(44)在承载元件(36、37)之间延伸,以及
在举升过程之前,至少一个辅助承载件(43)临时地、间接或直接地固定在竖井壁上,其中,辅助承载件至少部分地延伸通过所产生的对重行驶轨道(44),并且
在举升过程之前,电梯轿厢导轨(41)向上延长至辅助承载件(43)并且在其延长部的区域中临时地固定在辅助承载件上,并且
在举升过程之后,将未延伸通过所产生的对重行驶轨道(44)的横向承载件(40)整合到导轨保持件(35D)中,电梯轿厢导轨(41)固定在横向承载件(40)上,并且拆掉辅助承载件(43)。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举升过程时,至少是带有电梯驱动机构(15)的驱动平台(14)沿着电梯轿厢导轨(41)抬升,其中,驱动平台(14)在电梯轿厢导轨(41)的临时装配在辅助承载件(43)上的部分上引导。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最终的导轨保持件(35D)的第一承载元件(36)和第二承载元件(37)至少几乎在相同的高度上、在所产生的对重行驶轨道(44)的彼此相对置的侧面上,装配在电梯竖井(2)中,其中,第一对重导轨(38)与第一承载元件(36)连接,第二对重导轨(39)与第二承载元件(37)连接,并且借助承载机构(19、19’)与电梯轿厢(18)共同悬挂在驱动平台(14)上的对重(28)在第一和第二对重导轨(38、39)上引导。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辅助承载件(43)临时地、间接或直接地固定在电梯竖井(2)的竖井壁(12)上,其中,辅助承载件(43)以如下方式得到固定:使得辅助承载件从电梯竖井(2)的竖井壁(12)出发,基本上沿水平延伸通过所产生的对重行驶轨道(44)的中间区域而进入电梯竖井(2)中。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至少是电梯轿厢导轨(41、42)的在驱动平台(14)上方所需的延长部以及用于临时固定布置在电梯轿厢的对重一侧的电梯轿厢导轨(41)的延长部的辅助承载件(43)从在驱动平台(14)上方临时安装的、能够上升和下降的装配平台(32)得到装配。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举升过程中,承载机构(19、19’)被延长,其中,承载机构的延长部从承载机构储存单元(20)出来,对应于额外的长度需求地得到补充或者开卷。
1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举升过程之后,处在驱动平台(14)下方的导轨保持件(35.1至35.5)通过安装横向承载件(40)而被送入其最终状态中,横向承载件(40)与布置在电梯轿厢(18)的对重一侧的电梯轿厢导轨(41)连接,并且拆掉在举升过程之后同样处在驱动平台(14)下方的辅助承载件(43)。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横向承载件(40)的安装、横向承载件(40)与布置在电梯轿厢(18)的对重一侧的电梯轿厢导轨(41)的连接以及拆掉辅助承载件(43)的过程在举升过程结束之后或者当电梯设备再次投入运行之后,由从电梯轿厢(18)的屋顶进行操作的装配人员来执行。
CN201680071667.8A 2015-12-14 2016-12-13 用于建造电梯设备的方法和能够与增加的建筑物高度相匹配的电梯设备 Active CN10836789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15199820.0 2015-12-14
EP15199820 2015-12-14
PCT/EP2016/080727 WO2017102684A1 (de) 2015-12-14 2016-12-13 Verfahren zum errichten einer aufzugsanlage und an zunehmende gebäudehöhe anpassbare aufzugsanlag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67897A CN108367897A (zh) 2018-08-03
CN108367897B true CN108367897B (zh) 2020-04-14

Family

ID=548498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71667.8A Active CN108367897B (zh) 2015-12-14 2016-12-13 用于建造电梯设备的方法和能够与增加的建筑物高度相匹配的电梯设备

Country Status (11)

Country Link
US (1) US10807833B2 (zh)
EP (1) EP3390263B1 (zh)
CN (1) CN108367897B (zh)
AU (1) AU2016374028B2 (zh)
CA (1) CA3006023A1 (zh)
HK (1) HK1251539A1 (zh)
MX (1) MX2018007137A (zh)
MY (1) MY194382A (zh)
PH (1) PH12018501040A1 (zh)
RU (1) RU2721376C2 (zh)
WO (1) WO201710268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R112019006854A2 (pt) * 2016-11-30 2019-06-25 Inventio Ag equipamento de elevador e processo para construção de um equipamento de elevador
WO2019068469A1 (de) * 2017-10-06 2019-04-11 Inventio Ag Verfahren zum errichten einer aufzugsanlage mit zunehmender nutzbarer hubhöhe
EP3807205B1 (de) * 2018-06-14 2022-05-18 Inventio AG Verfahren zum errichten einer aufzugsanlage
CN110844743B (zh) * 2018-08-21 2022-07-12 奥的斯电梯公司 跃层电梯和跃层方法
WO2020088979A1 (de) 2018-10-30 2020-05-07 Inventio Ag Verfahren zum installieren einer aufzugsanlage
CN109205445B (zh) * 2018-11-23 2019-08-02 燕山大学 一种用于安装电梯导轨的自爬升机器人
EP3898490B1 (de) * 2018-12-18 2023-02-01 Inventio Ag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baustelleneinrichtung und baustelleneinrichtung
EP3766818B1 (en) * 2019-07-16 2023-06-07 KONE Corporation A method and an arrangement for installing elevator guide rails into an elevator shaft
EP3816088B1 (en) * 2019-10-31 2023-07-12 KONE Corporation A self-climbing elevator arrangement for use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building
CN114728769A (zh) * 2019-11-08 2022-07-08 因温特奥股份公司 用于电梯竖井中的安装装置
AU2020403849A1 (en) * 2019-12-18 2022-06-30 Inventio Ag Method for erecting a lift installation
EP3838828B1 (en) * 2019-12-19 2023-02-08 KONE Corporation Elevator arrangement and method
US20230042428A1 (en) * 2020-01-20 2023-02-09 Inventio Ag Lifting device for lifting a payload within an elevator shaft in a controllable manner
EP3865448A1 (en) * 2020-02-12 2021-08-18 KONE Corporation Method for constructing elevator
US20230113785A1 (en) * 2020-03-30 2023-04-13 Inventio Ag Positioning aid for positioning a nut on a guide rail of an elevator system
CN113620147A (zh) 2020-05-09 2021-11-09 奥的斯电梯公司 在建筑物的建造过程中使用的跃升电梯系统和跃升方法
US20230339727A1 (en) * 2020-06-26 2023-10-26 Inventio Ag Method for building an elevator system, and elevator system suitable for carrying out the method
CN115734933A (zh) * 2020-06-30 2023-03-03 因温特奥股份公司 运输系统
DE102023102305A1 (de) 2023-01-31 2024-04-11 Tk Elevator Innovation And Operations Gmbh Hebeanordnung und Verfahren zum Bewegen einer Maschinenplattform oder einer Aufzuganlagen-Maschinenraumeinhei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694279A1 (fr) * 1992-08-03 1994-02-04 Otis Elevator Co Ascenseur ou monte-charges, suivant l'avancement du gros-Óoeuvre de la construction de bâtiments.
CN104334490A (zh) * 2012-05-23 2015-02-04 通力股份公司 电梯装置和方法
CN104340813A (zh) * 2014-10-30 2015-02-11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梯安装施工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51736A (en) * 1973-03-20 1974-12-03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installing elevator hoistway equipment
SU622741A1 (ru) * 1976-09-16 1978-09-05 Московское Монтажное Управление Треста "Союзлифтмонтаж"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 монтажа направл ющих подъемника
SU1047814A1 (ru) * 1982-01-04 1983-10-15 Центральное Проектно-Конструкторское Бюро По Лифтам Всесоюзного Промышленного Объединения По Производству Лифтов "Союзлифтмаш" Способ монтажа направл ющей в шахте лифта и направл юща дл кабины лифта
US5065843A (en) * 1990-05-16 1991-11-19 Otis Elevator Company Method for installing elevator system components
JPH06321456A (ja) * 1993-05-12 1994-11-22 Hitachi Building Syst Eng & Service Co Ltd ガイドレールの吊り雇
FI91849C (fi) * 1993-09-10 1994-08-25 Kone Oy Menetelmä johteiden kiinnittämiseksi ja säätämiseksi
US6672013B1 (en) * 2000-11-02 2004-01-06 Otis Elevator Company Method of installing elevator rails
US7635049B2 (en) * 2002-12-02 2009-12-22 Kone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stalling an elevator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building
CN100564225C (zh) * 2003-09-29 2009-12-02 奥蒂斯电梯公司 用于安装尤其是无任何机房的电梯的轿厢驱动机器的方法,以及所获得的电梯
FI117335B (fi) * 2004-07-30 2006-09-15 Kone Corp Menetelmä hissin asentamiseksi ja hissi
FI119983B (fi) * 2006-05-24 2009-05-29 Kone Corp Menetelmä ja järjestelmä hissin johteiden asentamiseksi
FI118644B (fi) * 2006-11-17 2008-01-31 Kone Corp Menetelmä ja laitteisto konehuoneettoman hissin asentamiseksi rakennuksen rakentamisvaiheessa
FI122066B (fi) * 2009-12-31 2011-08-15 Kone Corp Menetelmä hissin valmistamisessa
DE102012111622A1 (de) * 2012-11-29 2014-06-05 Thyssenkrupp Elevator Ag Aufzuganlage für ein im Bau befindliches Gebäude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694279A1 (fr) * 1992-08-03 1994-02-04 Otis Elevator Co Ascenseur ou monte-charges, suivant l'avancement du gros-Óoeuvre de la construction de bâtiments.
CN104334490A (zh) * 2012-05-23 2015-02-04 通力股份公司 电梯装置和方法
CN104340813A (zh) * 2014-10-30 2015-02-11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梯安装施工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80273349A1 (en) 2018-09-27
PH12018501040A1 (en) 2019-01-28
RU2018125274A (ru) 2020-01-16
EP3390263A1 (de) 2018-10-24
WO2017102684A1 (de) 2017-06-22
RU2721376C2 (ru) 2020-05-19
AU2016374028A1 (en) 2018-07-05
AU2016374028B2 (en) 2019-09-19
RU2018125274A3 (zh) 2020-03-12
CA3006023A1 (en) 2017-06-22
HK1251539A1 (zh) 2019-02-01
EP3390263B1 (de) 2020-03-25
CN108367897A (zh) 2018-08-03
MX2018007137A (es) 2018-08-15
US10807833B2 (en) 2020-10-20
MY194382A (en) 2022-1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67897B (zh) 用于建造电梯设备的方法和能够与增加的建筑物高度相匹配的电梯设备
US20200277158A1 (en) Method for constructing an elevator system having increasing usable lifting height
US7467691B2 (en) Elevator installation, a method of operating this elevator installation, and method of modernizing an elevator installation
JP2018070362A (ja) エレベータの据付方法
CN109153539B (zh) 电梯的曳引机安装方法
US11845638B2 (en) Method for installing an elevator system
CN104364181A (zh) 电梯装置
KR102052787B1 (ko) 엘리베이터 균형추 반출입 장치
CN107555289B (zh) 无机房电梯的改装方法及无机房电梯
CN114127002B (zh) 电梯的安装方法以及安装辅具
CN108698792B (zh) 电梯装置
JP5665666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106629323A (zh) 一种固定电梯导轨的机架座
CN106429727A (zh) 无机房电梯系统
JP6754324B2 (ja) 機械駐車装置リプレース方法およびリプレース型機械駐車装置
JP4371499B2 (ja) ダブルデッキエレベーター
US20240017964A1 (en) Construction elevator arrangement and a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CN111566038B (zh) 电梯及其改造方法
JP2013216483A (ja) 工事用エレベーターの揚程延長工法
JP4986029B2 (ja) ストック設備
JP2015009967A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及びその改修方法
JP4454744B2 (ja) 仮設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CN118076554A (zh) 用于安装升降机的导轨的装置和方法
CN109516344A (zh) 一种无机房电梯的导轨锁装置
JP2018178564A (ja) 機械駐車装置リプレース方法およびリプレース型機械駐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251539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