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51139A - 冷冻循环装置以及制冷剂泄漏检测方法 - Google Patents

冷冻循环装置以及制冷剂泄漏检测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351139A
CN108351139A CN201680063014.5A CN201680063014A CN108351139A CN 108351139 A CN108351139 A CN 108351139A CN 201680063014 A CN201680063014 A CN 201680063014A CN 108351139 A CN108351139 A CN 1083511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temperature
temperature sensor
cycle device
freezing cy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6301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351139B (zh
Inventor
铃木康巨
驹井隆雄
前田晃
川岛充
高木昌彦
田中健裕
渡部和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3511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511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3511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511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of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22Preventing, detecting or repairing leaks of refrigeration fluids
    • F25B2500/222Detecting refrigerant lea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冷冻循环装置具备:制冷剂回路,使制冷剂循环;温度传感器,设置于制冷剂回路中的与钎焊部相邻的部位或者与制冷剂配管彼此接合的接合部相邻的部位;以及控制部,构成为根据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判定有无制冷剂泄漏,温度传感器与钎焊部或者接合部一起被绝热件覆盖。

Description

冷冻循环装置以及制冷剂泄漏检测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冷冻循环装置以及制冷剂泄漏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记载了空气调节机。该空气调节机具备:气体传感器,设置于室内机的外表面,检测制冷剂;以及控制部,进行在气体传感器检测到制冷剂时使室内送风风扇旋转的控制。在该空气调节机中,在制冷剂从与室内机连接的延长配管向室内泄漏的情况下、或在室内机内部泄漏的制冷剂经由室内机的框体的间隙向室内机的外部流出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气体传感器检测到泄漏制冷剂。另外,通过在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时使室内送风风扇旋转,从设置于室内机的框体的吸入口吸入室内的空气,从吹出口向室内吹出空气,所以能够使泄漏的制冷剂扩散。
专利文献2记载了冷冻装置。该冷冻装置具备:温度传感器,检测液体制冷剂的温度;以及制冷剂泄漏判断部,在压缩机停止时温度传感器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以超过预定速度的方式下降时,判断为制冷剂泄漏。温度传感器配置于制冷剂回路中的液体制冷剂有可能积累的地方、具体而言配置于室内热交换器的头部的下部。在该文献中,记载了能够根据液体制冷剂温度的急速的下降而可靠地检测制冷剂的急速的泄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59969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3610812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专利文献1记载的空气调节机使用气体传感器作为制冷剂检测部件。然而,气体传感器的检测特性容易随时间流逝而变化,所以专利文献1记载的空气调节机存在有可能无法长期地可靠地检测制冷剂的泄漏的问题。
另一方面,专利文献2记载的冷冻装置不使用气体传感器作为制冷剂检测部件,而使用具有长期可靠性的温度传感器作为制冷剂检测部件。然而,在压缩机停止时,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分布未必是可控制的。因此,在配置有温度传感器的部分积累的液体制冷剂的量发生偏差,所以制冷剂泄漏时的气化热所引起的制冷剂温度的降低程度也发生偏差。另外,制冷剂的泄漏不限于发生在液体制冷剂积累的部位。在液体制冷剂积累的部位以外的部位发生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由于首先主要泄漏气体制冷剂,所以直至在液体制冷剂积累的部位处液体制冷剂气化而制冷剂温度降低以前需要时间。因此,专利文献2记载的冷冻装置存在有可能无法响应性好地检测制冷剂的泄漏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长期地可靠且响应性好地检测制冷剂的泄漏的冷冻循环装置以及制冷剂泄漏检测方法。
本发明的冷冻循环装置具备:制冷剂回路,使制冷剂循环;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制冷剂回路中的与钎焊部相邻的部位、或者与制冷剂配管彼此接合的接合部相邻的部位;以及控制部,构成为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判定有无制冷剂泄漏,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钎焊部或者所述接合部一起被绝热件覆盖。
另外,在本发明的制冷剂泄漏检测方法中,检测使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中的与钎焊部相邻且与所述钎焊部一起被绝热件覆盖的部位、或者与制冷剂配管彼此接合的接合部相邻且与所述接合部一起被绝热件覆盖的部位的温度,根据所述温度判定有无制冷剂泄漏。
根据本发明,能够长期地可靠且响应性好地检测制冷剂的泄漏。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1的外观结构的前视图。
图3是示意地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的前视图。
图4是示意地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的侧视图。
图5是示意地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负载侧热交换器7及其周边部件的结构的前视图。
图6是示出图5所示的绝热件82d的结构的变形例的示意图。
图7是示出图5所示的绝热件82d的结构的另一变形例的示意图。
图8是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1中制冷剂从接头部15b泄漏时由温度传感器94a检测出的温度的时间变化的例子的图表。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控制部30所执行的制冷剂泄漏检测处理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控制部30所执行的制冷剂泄漏检测处理的另一例子的流程图。
(符号说明)
1:室内机;2:室外机;3:压缩机;4: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5:热源侧热交换器;5f:室外送风风扇;6:减压装置;7:负载侧热交换器;7f:室内送风风扇;9a、9b:室内配管;10a、10b:延长配管;11:吸入配管;12:吐出配管;13a、13b:延长配管连接阀;14a、14b、14c:检修口;15a、15b、16a、16b:接头部;20:分隔部;20a:风路开口部;25:电气部件箱;26:操作部;30:控制部;40:制冷剂回路;61:头部主管;62、62-1、62-2、62-3:头部分支管;63、63-1、63-2:室内制冷剂分支管;70:散热片;71:传热管;71a、71b:端部;72:毛细管(hair-pin pipe);73:U型弯管;81:风路;82a、82b、82c、82d:绝热件;82d1、82d2、82d3、82d4:绝热部件;82d1a、82d2a:端部;82d1b、82d2b:端面;83:带;91:吸入空气温度传感器;92:热交换器液管温度传感器;93:热交换器二相管温度传感器;94a、94b、94c、94d:温度传感器;107:叶轮;108:风扇壳体;108a:吹出开口部;108b:吸入开口部;111:框体;112:吸入口;113:吹出口;114a:第一前表面面板;114b:第二前表面面板;114c:第三前表面面板;115a:下部空间;115b:上部空间;W、W1、W2、W3、W4、W5、W6:钎焊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冷冻循环装置以及制冷剂泄漏检测方法。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冷冻循环装置,例示空气调节装置。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此外,在包括图1的以下附图中,有时各结构部件的尺寸的关系和形状等与实际的尺寸的关系和形状等不同。
如图1所示,空气调节装置具有使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40。制冷剂回路40具有将压缩机3、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热源侧热交换器5(例如室外热交换器)、减压装置6以及负载侧热交换器7(例如室内热交换器)经由制冷剂配管依次环状地连接的结构。另外,空气调节装置例如具有设置于室外的室外机2作为热源部件。进而,空气调节装置例如具有设置于室内的室内机1作为负载部件。室内机1与室外机2之间经由作为制冷剂配管的一部分的延长配管10a、10b连接。
作为在制冷剂回路40中循环的制冷剂,例如使用HFO-1234yf、HFO-1234ze等微可燃性制冷剂、或者R290、R1270等强可燃性制冷剂。既可以将作为单一制冷剂来使用,也可以将这些制冷剂混合2种以上作为混合制冷剂来使用。以下,有时将具有微可燃水平以上(例如在ASHRAE34的分类中2L以上)的燃烧性的制冷剂称为“可燃性制冷剂”。另外,作为在制冷剂回路40中循环的制冷剂,还能够使用具有不燃性(例如在ASHRAE34的分类中1)的R22、R410A等不燃性制冷剂。这些制冷剂例如在大气压下具有比空气大的密度。
压缩机3是对吸入的低压制冷剂进行压缩并吐出为高压制冷剂的流体装置。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在制冷运转时和制热运转时切换制冷剂回路40内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作为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例如使用四通阀。热源侧热交换器5是在制冷运转时作为散热器(例如冷凝器)发挥功能、在制热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热交换器。热源侧热交换器5进行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与由后述的室外送风风扇5f供给的室外空气的热交换。减压装置6是使高压制冷剂减压而成为低压制冷剂的装置。作为减压装置6,例如使用能够调节开度的电子膨胀阀等。负载侧热交换器7是在制冷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在制热运转时作为散热器(例如冷凝器)发挥功能的热交换器。负载侧热交换器7进行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与由后述的室内送风风扇7f供给的空气的热交换。在此,制冷运转是指对负载侧热交换器7供给低温低压的制冷剂的运转,制热运转是指对负载侧热交换器7供给高温高压的制冷剂的运转。
室外机2容纳有压缩机3、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热源侧热交换器5以及减压装置6。另外,室外机2容纳有对热源侧热交换器5供给室外空气的室外送风风扇5f。室外送风风扇5f与热源侧热交换器5对置地设置。通过使室外送风风扇5f旋转,生成通过热源侧热交换器5的空气流。作为室外送风风扇5f,例如使用螺旋桨式风扇。室外送风风扇5f在该室外送风风扇5f生成的空气流中例如配置于热源侧热交换器5的下游侧。
在室外机2,作为制冷剂配管,配置有连接当制冷运转时成为气体侧的延长配管连接阀13a与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的制冷剂配管、与压缩机3的吸入侧连接的吸入配管11、与压缩机3的吐出侧连接的吐出配管12、连接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与热源侧热交换器5的制冷剂配管、连接热源侧热交换器5与减压装置6的制冷剂配管、以及连接当制冷运转时成为液体侧的延长配管连接阀13b与减压装置6的制冷剂配管。延长配管连接阀13a具备能够切换打开和关闭的二通阀,其一端安装有接头部16a(例如喇叭形接头)。另外,延长配管连接阀13b具备能够切换打开和关闭的三通阀。延长配管连接阀13b的一端安装有在作为对制冷剂回路40填充制冷剂的前序作业的抽真空时使用的检修口14a,另一端安装有接头部16b(例如喇叭形接头)。
在吐出配管12中,在制冷运转时以及制热运转时都流动被压缩机3压缩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吸入配管11中,在制冷运转时以及制热运转时都流动经过蒸发作用的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或者两相制冷剂。低压侧的带喇叭形接头的检修口14b连接于吸入配管11,高压侧的带喇叭形接头的检修口14c连接于吐出配管12。检修口14b、14c被用于在空气调节装置的装配时或修理时的试运转时连接压力计来测量运转压力。
室内机1容纳有负载侧热交换器7。另外,室内机1容纳有对负载侧热交换器7供给空气的室内送风风扇7f。通过使室内送风风扇7f旋转,生成通过负载侧热交换器7的空气流。作为室内送风风扇7f,根据室内机1的方式而使用离心风扇(例如多叶片式风扇、涡轮风扇等)、横流风扇、斜流风扇、轴流风扇(例如螺旋桨式风扇)等。本例子的室内送风风扇7f在该室内送风风扇7f生成的空气流中配置于负载侧热交换器7的上游侧,但也可以配置于负载侧热交换器7的下游侧。
关于室内机1的制冷剂配管中的气体侧的室内配管9a,对于与气体侧的延长配管10a的连接部设置有用于连接延长配管10a的接头部15a(例如喇叭形接头)。另外,关于室内机1的制冷剂配管中的液体侧的室内配管9b,对于与液体侧的延长配管10b的连接部设置有用于连接延长配管10b的接头部15b(例如喇叭形接头)。
另外,室内机1设置有检测从室内吸入的室内空气的温度的吸入空气温度传感器91、检测负载侧热交换器7的制冷运转时的入口部(制热运转时的出口部)处的液体制冷剂的温度的热交换器液管温度传感器92、检测负载侧热交换器7的二相制冷剂的温度(蒸发温度或者冷凝温度)的热交换器二相管温度传感器93等。进而,室内机1设置有后述的制冷剂泄漏检测用的温度传感器94a、94b、94c、94d(图1中未图示)。这些各温度传感器91、92、93、94a、94b、94c、94d向控制室内机1或者空气调节装置整体的控制部30输出检测信号。
控制部30具有具备CPU、ROM、RAM、I/O端口、定时器等的微型计算机(以下有时称为“微型机”)。控制部30能够与操作部26(参照图2)之间相互进行数据通信。操作部26受理用户的操作,向控制部30输出基于操作的操作信号。本例子的控制部30根据来自操作部26的操作信号或来自传感器类的检测信号等,控制包括室内送风风扇7f的动作的室内机1或者空气调节装置整体的动作。控制部30既可以设置于室内机1的框体内,也可以设置于室外机2的框体内。另外,控制部30也可以包括设置于室外机2的室外机控制部和设置于室内机1且能够与室外机控制部进行数据通信的室内机控制部。
接下来,说明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剂回路40的动作。首先,说明制冷运转时的动作。在图1中,实线箭头表示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制冷剂回路40构成为在制冷运转过程中制冷剂流路通过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而被切换为如实线所示,从而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流入到负载侧热交换器7。
从压缩机3吐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首先流入到热源侧热交换器5。在制冷运转过程中,热源侧热交换器5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即,热源侧热交换器5进行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与由室外送风风扇5f供给的室外空气的热交换,制冷剂的冷凝热被散热到室外空气。由此,流入到热源侧热交换器5的制冷剂冷凝而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高压的液体制冷剂流入到减压装置6,被减压而成为低压的两相制冷剂。低压的两相制冷剂经由延长配管10b流入到室内机1的负载侧热交换器7。在制冷运转过程中,负载侧热交换器7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即,负载侧热交换器7进行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与由室内送风风扇7f供给的空气(例如室内空气)的热交换,从空气吸收制冷剂的蒸发热。由此,流入到负载侧热交换器7的制冷剂蒸发而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或者两相制冷剂。另外,由室内送风风扇7f供给的空气通过制冷剂的吸热作用而被冷却。通过负载侧热交换器7蒸发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或者两相制冷剂经由延长配管10a以及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被吸入到压缩机3。吸入到压缩机3的制冷剂被压缩而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制冷运转过程中,反复进行以上的循环。
接下来,说明制热运转时的动作。在图1中,虚线箭头表示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制冷剂回路40构成为在制热运转过程中制冷剂流路通过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而被切换为如虚线所示,从而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流入到负载侧热交换器7。在制热运转时,制冷剂按照与制冷运转时相反的方向流动,负载侧热交换器7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即,负载侧热交换器7进行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与由室内送风风扇7f供给的空气的热交换,制冷剂的冷凝热被散热到空气。由此,由室内送风风扇7f供给的空气通过制冷剂的散热作用而被加热。
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1的外观结构的前视图。图3是示意地示出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的前视图。图4是示意地示出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的侧视图。图4中的左方示出了室内机1的前表面侧(室内空间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室内机1,例示了设置于作为空调对象空间的室内空间的地面的落地型的室内机1。此外,以下说明中的各结构部件彼此的位置关系(例如上下关系等)原则上是将室内机1设置成可使用的状态时的关系。
如图2~图4所示,室内机1具备具有纵长的长方体状的形状的框体111。在框体111的前表面下部,形成有吸入室内空间的空气的吸入口112。本例子的吸入口112设置于在框体111的上下方向上比中央部靠下方且是地面附近的位置。在框体111的前表面上部、即高度比吸入口112高的位置(例如框体111的上下方向上的比中央部靠上方的位置),形成有将从吸入口112吸入的空气吹出到室内的吹出口113。在框体111的前表面中的比吸入口112靠上方且比吹出口113靠下方的位置,设置有操作部26。操作部26经由通信线与控制部30连接,能够与控制部30之间相互进行数据通信。在操作部26中,能够通过用户的操作而进行空气调节装置的运转开始操作、运转结束操作、运转模式的切换、设定温度以及设定风量的设定等。在操作部26中,作为对用户报告信息的报告部,设置有显示部或者声音输出部等。
框体111是中空的箱体,在框体111的前表面形成有前表面开口部。框体111具备相对前表面开口部可装卸地安装的第一前表面面板114a、第二前表面面板114b以及第三前表面面板114c。第一前表面面板114a、第二前表面面板114b以及第三前表面面板114c都具有大致长方形平板状的外形。第一前表面面板114a相对框体111的前表面开口部的下部可装卸地安装。在第一前表面面板114a,形成有上述吸入口112。第二前表面面板114b在第一前表面面板114a的上方相邻地配置,相对框体111的前表面开口部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可装卸地安装。在第二前表面面板114b,设置有上述操作部26。第三前表面面板114c在第二前表面面板114b的上方相邻地配置,相对框体111的前表面开口部的上部可装卸地安装。在第三前表面面板114c,形成有上述吹出口113。
框体111的内部空间被大致分成作为送风部的下部空间115a和位于下部空间115a的上方且作为热交换部的上部空间115b。下部空间115a与上部空间115b之间被分隔部20分隔。分隔部20例如具有平板状的形状,被配置为大致水平。在分隔部20,至少形成有作为下部空间115a与上部空间115b之间的风路的风路开口部20a。通过将第一前表面面板114a从框体111拆下而在前表面侧露出下部空间115a,通过将第二前表面面板114b以及第三前表面面板114c从框体111拆下而在前表面侧露出上部空间115b。即,分隔部20被设置的高度与第一前表面面板114a的上端或者第二前表面面板114b的下端的高度大致一致。在此,分隔部20可以与后述的风扇壳体108一体地形成,也可以与后述的排水盘一体地形成,还可以与风扇壳体108以及排水盘独立地形成。
在下部空间115a,配置有使从吸入口112向吹出口113的空气的流动在框体111内的风路81中发生的室内送风风扇7f。本例子的室内送风风扇7f是具备未图示的马达和叶轮107的多叶片式风扇,其中叶轮107与马达的输出轴连接并沿周方向例如等间隔地配置有多个叶片。叶轮107的旋转轴被配置成与框体111的纵深方向大致平行。作为室内送风风扇7f的马达,使用非刷式的马达(例如感应马达或者DC无刷马达等)。因此,不会在室内送风风扇7f旋转时出现火花。
室内送风风扇7f的叶轮107被旋涡状的风扇壳体108覆盖。风扇壳体108例如与框体111独立地形成。在风扇壳体108的旋涡中心附近,形成有经由吸入口112向风扇壳体108内吸入室内空气的吸入开口部108b。吸入开口部108b被配置成与吸入口112对置。另外,在风扇壳体108的旋涡的切线方向上,形成有吹出送风空气的吹出开口部108a。吹出开口部108a被配置成朝向上方,经由分隔部20的风路开口部20a与上部空间115b连接。换言之,吹出开口部108a经由风路开口部20a与上部空间115b连通。吹出开口部108a的开口端与风路开口部20a的开口端之间可以直接连接,也可以经由管道部件等间接地连接。
另外,在下部空间115a,例如设置有容纳构成控制部30的微型机、各种电气部件、基板等的电气部件箱25。
上部空间115b在由室内送风风扇7f产生的空气的流动中与下部空间115a相比位于下游侧。在上部空间115b内的风路81中,配置有负载侧热交换器7。在负载侧热交换器7的下方,设置有接受在负载侧热交换器7的表面冷凝而成的冷凝水的排水盘(未图示)。排水盘可以形成为分隔部20的一部分,也可以与分隔部20独立地形成而配置于分隔部20上。
在室内送风风扇7f被驱动时,从吸入口112吸入室内空气。被吸入的室内空气通过负载侧热交换器7而成为调节空气,从吹出口113被吹出到室内。
图5是示意地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的负载侧热交换器7及其周边部件的结构的前视图。如图5所示,本例子的负载侧热交换器7是具有多张散热片70和多个传热管71的板翅管型的热交换器,其中多张散热片70是隔开预定的间隔而并联地配置的,多个传热管71贯通多张散热片70并使制冷剂在内部流通。传热管71包括具备贯通多张散热片70的长的直管部的多个毛细管72、和使相邻的毛细管72彼此连通的多个U型弯管73。毛细管72与U型弯管73之间通过钎焊部W而接合。在图5中,用黑圆点表示钎焊部W。此外,传热管71的根数可以是1根也可以是多根。另外,构成1根传热管71的毛细管72的根数可以是1根也可以是多根。热交换器二相管温度传感器93设置于在传热管71中位于制冷剂的路径的中间部的U型弯管73。
对气体侧的室内配管9a连接有圆筒状的头部主管61。对头部主管61分支地连接有多个头部分支管62。对多个头部分支管62中的各个头部分支管连接有传热管71的一方的端部71a。对液体测的室内配管9b分支地连接有多个室内制冷剂分支管63。对多个室内制冷剂分支管63中的各个室内制冷剂分支管连接有传热管71的另一方的端部71b。热交换器液管温度传感器92设置于室内配管9b。
室内配管9a与头部主管61之间、头部主管61与头部分支管62之间、头部分支管62与传热管71之间、室内配管9b与室内制冷剂分支管63之间以及室内制冷剂分支管63与传热管71之间通过钎焊部W而分别接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负载侧热交换器7的钎焊部W(在此,包括室内配管9a、头部主管61、头部分支管62、室内制冷剂分支管63、室内配管9b等周边部件的钎焊部W)配置于上部空间115b。室内配管9a、9b贯通分隔部20从上部空间115b向下部空间115a朝下被拉出。连接室内配管9a与延长配管10a之间的接头部15a和连接室内配管9b与延长配管10b之间的接头部15b配置于下部空间115a。
对于上部空间115b内的室内配管9a、9b,与在制冷剂回路40的运转控制中使用的热交换器液管温度传感器92以及热交换器二相管温度传感器93独立地,设置有制冷剂泄漏检测用的温度传感器94c、94d。在室内配管9a中的与负载侧热交换器7的钎焊部W相邻的部位,与室内配管9a的外周面接触地设置有温度传感器94c。该温度传感器94c例如设置于比处于最下方的钎焊部W靠下方的位置且该钎焊部W的附近。在室内配管9b中的与负载侧热交换器7的钎焊部W相邻的部位,与室内配管9b的外周面接触地设置有温度传感器94d。该温度传感器94d例如设置于至少比室内配管9b的多个钎焊部W中的处于最下方的钎焊部W靠下方的位置且该钎焊部W的附近。
在室内配管9a、头部主管61、头部分支管62、室内制冷剂分支管63以及室内配管9b的下方,设置有分隔部20即排水盘。因此,原本在上部空间115b中没有特别的必要在室内配管9a、头部主管61、头部分支管62、室内制冷剂分支管63以及室内配管9b的周围设置绝热件。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位于排水盘的上方(例如正上方)的室内配管9a、头部主管61、头部分支管62、室内制冷剂分支管63以及室内配管9b(至少接合它们的钎焊部W)例如利用一个单元(unit)的绝热件82d(例如1个绝热部件、或者隔着接合面贴紧的一对绝热部件)一体地覆盖。如使用图6以及图7后面叙述那样,绝热件82d也可以通过一体地连结的多个绝热部件而构成。为了绝热件82d与这些制冷剂配管贴紧,在各制冷剂配管的外周面与绝热件82d之间仅形成微小的间隙。绝热件82d由空气调节装置厂商在室内机1的制造阶段中安装。
温度传感器94c、94d与负载侧热交换器7的钎焊部W以及室内配管9a、9b等一起被绝热件82d覆盖。即,温度传感器94c设置于绝热件82d的内侧,检测室内配管9a中的被绝热件82d覆盖的部位的温度。温度传感器94d设置于绝热件82d的内侧,检测室内配管9b中的被绝热件82d覆盖的部位的温度。另外,在本例子中,热交换器液管温度传感器92以及热交换器二相管温度传感器93也同样地被绝热件82d覆盖。
下部空间115a内的室内配管9a、9b除了接头部15a、15b的附近以外,被用于防止结露(dew condensation)的绝热件82b覆盖。在本例子中,2根室内配管9a、9b被1个绝热件82b整体地覆盖,但室内配管9a、9b也可以分别被不同的绝热件覆盖。绝热件82b由空气调节装置厂商在室内机1的制造阶段中安装。
在下部空间115a内,与吸入空气温度传感器91独立地,设置有制冷剂泄漏检测用的温度传感器94a、94b。在延长配管10a中的与接头部15a相邻的部位,与延长配管10a的外周面接触地设置有温度传感器94a。该温度传感器94a例如设置于比接头部15a靠下方的位置且该接头部15a的附近。在延长配管10b中的与接头部15b相邻的部位,与延长配管10b的外周面接触地设置有温度传感器94b。该温度传感器94b例如设置于比接头部15b靠下方的位置且该接头部15b的附近。此外,在本例子中,在与连接延长配管10a、10b和室内配管9a、9b的接头部15a、15b相邻的部位,设置有温度传感器94a、94b,但温度传感器94a、94b也可以不设置于与接头部15a、15b相邻的部位,而设置于与制冷剂配管彼此(例如延长配管10a和室内配管9a、或者延长配管10b和室内配管9b等)通过钎焊或者焊接等而被接合的接合部相邻的部位。
延长配管10a、10b除了接头部15a、15b的附近(在本例子中,包括设置温度传感器94a、94b的部位)以外,被用于防止结露的绝热件82c覆盖。在本例子中,2根延长配管10a、10b被1个绝热件82c整体地覆盖,但延长配管10a、10b也可以分别被不同的绝热件覆盖。一般而言,由安置空气调节装置的安置作业人员布置延长配管10a、10b。也可以在购入延长配管10a、10b的时间点已经安装有绝热件82c。或者,也可以安置作业人员独立地布置延长配管10a、10b和绝热件82c,在安置空气调节装置时将绝热件82c安装于延长配管10a、10b。另外,在本例子中,温度传感器94a、94b由安置作业人员安装于延长配管10a、10b。
为了防止结露,通过与绝热件82b、82c独立的绝热件82a覆盖室内配管9a、9b中的接头部15a、15b的附近、延长配管10a、10b中的接头部15a、15b的附近以及接头部15a、15b。在安置空气调节装置时,连接延长配管10a、10b和室内配管9a、9b,进而将温度传感器94a、94b安装于延长配管10a、10b之后,由安置作业人员安装绝热件82a。绝热件82a经常同捆于出厂状态的室内机1。绝热件82a例如具有包括筒轴的平面所分割的圆筒形的形状。绝热件82a以从外侧覆盖绝热件82b、82c各自的端部的方式被卷绕,使用带83来安装。为了绝热件82a与这些制冷剂配管贴紧,在各制冷剂配管的外周面与绝热件82a的内周面之间仅形成微小的间隙。
在室内机1中有可能发生制冷剂泄漏的是负载侧热交换器7的钎焊部W和制冷剂配管彼此接合的接合部(在本例子中是接头部15a、15b)。一般而言,从制冷剂回路40内在大气压下泄漏的制冷剂绝热膨胀而气化,在大气中扩散。在制冷剂绝热膨胀和气化时,制冷剂从周围的空气等夺取热。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有可能发生制冷剂泄漏的钎焊部W以及接头部15a、15b被绝热件82d、82a覆盖。因此,绝热膨胀和气化的制冷剂无法从绝热件82d、82a的外侧的空气夺取热。另外,由于绝热件82d、82a的热容小,所以制冷剂也几乎无法从绝热件82d、82a夺取热。因此,制冷剂主要从制冷剂配管夺取热。另一方面,制冷剂配管自身也被绝热件从外侧的空气绝热。因此,在制冷剂配管的热被制冷剂夺取时,与被夺取的热量对应地制冷剂配管的温度降低,降低的制冷剂配管的温度被维持。由此,泄漏部位附近的制冷剂配管的温度降低至制冷剂的沸点(例如在HFO-1234yf的情况下约-29℃)左右的极低温,并且远离泄漏部位的部位的制冷剂配管的温度也依次降低。
另外,绝热膨胀和气化的制冷剂几乎无法扩散到绝热件82d、82a的外侧的空气,滞留在制冷剂配管与绝热件82d、82a之间的微小间隙。另外,在制冷剂配管的温度降低至制冷剂的沸点时,滞留在微小间隙的气体制冷剂在该制冷剂配管的外周面再次冷凝。通过再次冷凝而液化的泄漏制冷剂经过制冷剂配管的外周面或者绝热件的内周面,在制冷剂配管与绝热件之间的微小间隙向下方流动落下。
此时,在温度传感器94a、94b、94c、94d中,检测在微小间隙流动落下的极低温的液体制冷剂的温度、或者降低至极低温的制冷剂配管的温度。
在此,绝热件82a、82b、82c、82d最好由独立气泡的发泡树脂(例如发泡聚乙烯)形成。由此,能够抑制存在于制冷剂配管与绝热件之间的微小间隙的泄漏制冷剂通过绝热件而泄漏到外侧的空气。另外,作为绝热件的热容也是小的。
图6是示出图5所示的绝热件82d的结构的变形例的示意图。在图6中,作为钎焊部W,示出了室内配管9a与头部主管61之间的钎焊部W1、头部主管61与头部分支管62-1之间的钎焊部W2、头部主管61与头部分支管62-2之间的钎焊部W3、头部主管61与头部分支管62-3之间的钎焊部W4、室内配管9b与室内制冷剂分支管63-1之间的钎焊部W5以及室内配管9b与室内制冷剂分支管63-2之间的钎焊部W6。另外,在图6中,省略了图5所示的钎焊部W中的头部分支管62与传热管71之间的钎焊部W、室内制冷剂分支管63与传热管71之间的钎焊部W以及毛细管72与U型弯管73之间的钎焊部W的图示。
如图6所示,绝热件82d具备一体地连结的至少4个绝热部件82d1、82d2、82d3、82d4。即,通过多个绝热部件82d1、82d2、82d3、82d4形成有实质上一个单元的绝热件82d。在此,绝热部件82d1、82d2、82d3、82d4各自也可以是隔着接合面贴紧的一对绝热部件。在该情况下,如果将一对绝热部件设为1组,则绝热件82d至少具备4组绝热部件82d1、82d2、82d3、82d4。
多个绝热部件82d1、82d2、82d3、82d4中的相邻的2个绝热部件被配置成各自的端部彼此(例如绝热部件82d1的端部82d1a和绝热部件82d2的端部82d2a)遍及整个周长而相互贴紧地重叠。由此,多个绝热部件82d1、82d2、82d3、82d4作为一个单元的绝热件82d无间隙地一体化。
例如,温度传感器94c被绝热部件82d1覆盖。另一方面,钎焊部W1、W2、W3、W4、W5、W6不被绝热部件82d1覆盖而被绝热部件82d2、82d3、82d4中的任意绝热部件覆盖。然而,因为绝热部件82d1、82d2、82d3、82d4一体化为一个单元的绝热件82d,所以在钎焊部W1、W2、W3、W4中的任意钎焊部处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沿着制冷剂配管在微小间隙流动落下的极低温的液体制冷剂的温度、或者降低至极低温的制冷剂配管的温度被温度传感器94c检测到。另外,在钎焊部W5、W6中的任意钎焊部处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泄漏的制冷剂沿着绝热部件82d1、82d2、82d3、82d4各自的接合面之间的微小间隙或绝热部件82d1、82d2、82d3、82d4中的相邻的2个绝热部件之间的微小间隙等在一个单元的绝热件82d的范围内移动。因此,即使在钎焊部W5、W6中的任意钎焊部处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在微小间隙流动落下的极低温的液体制冷剂的温度、或者降低至极低温的制冷剂配管的温度仍被温度传感器94c检测到。
即,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温度传感器94c和钎焊部W1、W2、W3、W4、W5、W6被具备多个绝热部件82d1、82d2、82d3、82d4的一个单元的绝热件82d一体地覆盖。因此,能够通过温度传感器94c检测到由于在钎焊部W1、W2、W3、W4、W5、W6中的任意钎焊部处制冷剂泄漏而产生的极低温。
同样地,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温度传感器94d和钎焊部W1、W2、W3、W4、W5、W6被具备多个绝热部件82d1、82d2、82d3、82d4的一个单元的绝热件82d一体地覆盖。因此,也能够通过温度传感器94d检测到由于在钎焊部W1、W2、W3、W4、W5、W6中的任意钎焊部处制冷剂泄漏而产生的极低温。
图7是示出图5所示的绝热件82d的结构的另一变形例的示意图。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多个绝热部件82d1、82d2、82d3、82d4中的相邻的2个绝热部件被配置成各自的端面彼此(例如绝热部件82d1的端面82d1b和绝热部件82d2的端面82d2b)遍及整个周长而相互贴紧地相接。根据图7所示的结构,也能够通过温度传感器94c、94d检测到由于在钎焊部W1、W2、W3、W4、W5、W6中的任意钎焊部处制冷剂泄漏而产生的极低温。
如图6以及图7所示,绝热件82d未必需要通过1个绝热部件或者一对绝热部件构成,也可以通过一体地连结的多个绝热部件或者多组绝热部件构成。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使各绝热部件82d1、82d2、82d3、82d4的大小减小到易于进行安装作业的程度,所以能够改善制造室内机1时的作业性。另外,作为各绝热部件82d1、82d2、82d3、82d4,能够使用同一形状的绝热部件,所以能够实现绝热部件的标准化、即实现制造成本的减少。
图8是示出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1中制冷剂从接头部15b泄漏时由温度传感器94b检测出的温度的时间变化的例子的图表。图表的横轴表示从泄漏开始起的经过时间[秒],纵轴表示温度[℃]。在图8中,一并示出使泄漏速度为1kg/h时的温度的时间变化和使泄漏速度为10kg/h时的温度的时间变化。作为制冷剂,使用HFO-1234yf。
如图8所示,通过泄漏的制冷剂绝热膨胀而气化,从泄漏刚刚开始后,温度传感器94b的检测温度开始降低。在从泄漏开始起经过几秒~十几秒后制冷剂的再次冷凝所引起的液化开始时,温度传感器94b的检测温度急剧降低至作为HFO-1234yf的沸点的约-29℃。之后,温度传感器94b的检测温度以约-29℃维持。
这样,通过制冷剂的泄漏部位被绝热件覆盖,能够无时间延迟地检测制冷剂泄漏所引起的温度降低。另外,通过制冷剂的泄漏部位被绝热件覆盖,即使在泄漏速度比较小的1kg/h的情况下,也能够响应性好地检测制冷剂泄漏所引起的温度降低。
图9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的控制部30所执行的制冷剂泄漏检测处理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例如,仅在空气调节装置被供给电力的状态(即对空气调节装置供给电力的断路器为接通状态)下且室内送风风扇7f停止时,以预定的时间间隔反复执行该制冷剂泄漏检测处理。在室内送风风扇7f的运转过程中室内的空气被搅拌,所以假使制冷剂泄漏,制冷剂浓度也不会局部地变高。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在室内送风风扇7f停止时执行制冷剂泄漏检测处理。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冷剂泄漏检测用的温度传感器与室内送风风扇7f一起容纳于室内机1的框体111内,但在制冷剂泄漏检测用的温度传感器未容纳于室内机1的框体111内的情况下,也可以仅在室内送风风扇7f停止时执行制冷剂泄漏检测处理。由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室内的制冷剂浓度局部地变高。此外,在搭载有能够向室内机1供给电力的电池或者无停电电源装置的情况下,在断路器为断路状态的情况下,也可以执行制冷剂泄漏检测处理。
在本实施方式中,并行地执行使用温度传感器94a、94b、94c、94d中的各个温度传感器的制冷剂泄漏检测处理。在以下的说明中,仅以使用温度传感器94b的制冷剂泄漏检测处理为例子进行说明。
在图9的步骤S1中,控制部30获取温度传感器94b的检测温度的信息。
接下来,在步骤S2中,判定温度传感器94b的检测温度是否低于预先设定的阈值温度(例如-10℃)。阈值温度也可以设定为制冷运转时的负载侧热交换器7的蒸发温度的下限(例如3℃。后述详细内容)等。在判定为检测温度低于阈值温度的情况下,进入到步骤S3,在判定为检测温度为阈值温度以上的情况下,结束处理。
在步骤S3中,判定为制冷剂泄漏。控制部30在判定为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也可以使室内送风风扇7f运转。由此,室内的空气被搅拌,能够使泄漏的制冷剂扩散,所以能够防止制冷剂浓度局部地变高。因此,即使在作为制冷剂使用可燃性制冷剂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形成可燃浓度区域。
另外,控制部30在判定为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也可以将空气调节装置的系统的状态设定为“异常”,不许可室内送风风扇7f以外的设备运转。
另外,控制部30在判定为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设置于操作部26的报告部(显示部或者声音输出部)对用户报告异常。例如,控制部30使设置于操作部26的显示部显示“发生气体泄漏。请开窗”等指示事项。由此,能够使用户立刻认识到制冷剂泄漏以及应采取换气等应对措施,所以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制冷剂浓度局部地变高。
图10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的控制部30所执行的制冷剂泄漏检测处理的另一例子的流程图。在图10的步骤S11中,控制部30获取温度传感器94b的检测温度的信息。
在步骤S12中,控制部30计算温度传感器94b的检测温度的时间变化。例如,在每1分钟获取温度传感器94b的检测温度的情况下,也可以将从本次获取到的检测温度减去1分钟前获取到的检测温度而得到的值作为检测温度的时间变化。此外,在检测温度降低时,检测温度的时间变化成为负的值。因此,在检测温度降低时,检测温度越急剧变化,则检测温度的时间变化越小。
在步骤S13中,判定温度传感器94b的检测温度的时间变化是否低于阈值(例如-20℃/分)。在判定为检测温度的时间变化低于阈值的情况下,进入到步骤S14,在判定为检测温度的时间变化为阈值以上的情况下,结束处理。
在步骤S14中,判定为制冷剂泄漏,进行与图9的步骤S3同样的处理。
接下来,说明制冷剂泄漏检测处理的又一例子。对各温度传感器使用电阻根据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热敏电阻。热敏电阻的电阻在温度变高时变小,在温度变低时变大。基板安装有与热敏电阻串联连接的固定电阻。对热敏电阻以及固定电阻例如施加DC5V的电压。由于热敏电阻的电阻根据温度而变化,所以对热敏电阻施加的电压(分压)根据温度而变化。控制部30通过将对热敏电阻施加的电压的值换算为温度,获取各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
热敏电阻的电阻值的范围是根据要检测的温度范围而设定的。在对热敏电阻施加的电压脱离与检测温度范围对应的电压范围的情况下,有时通过控制部30检测到表示温度为检测温度范围以外的错误。
此外,在图3~图5等所示的结构中,独立地设置有检测负载侧热交换器7的制冷剂温度的温度传感器(例如热交换器液管温度传感器92、热交换器二相管温度传感器93)、以及制冷剂泄漏检测用的温度传感器94a、94b、94c、94d。然而,例如热交换器液管温度传感器92能够兼用作制冷剂泄漏检测用的温度传感器94d。热交换器液管温度传感器92被与覆盖钎焊部W的绝热件82d同一的绝热件82d覆盖、且设置于经由制冷剂配管与钎焊部W热连接的部位,所以能够检测钎焊部W附近处的极低温化现象。
检测负载侧热交换器7的制冷剂温度的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范围是根据通常运转时的负载侧热交换器7的温度范围而设定的。例如,通过负载侧热交换器7的冻结保护,制冷剂回路40被控制为避免制冷运转时的蒸发温度降低到3℃以下。另外,例如通过用于防止压缩机3的故障的防止冷凝温度(冷凝压力)过度上升保护,制冷剂回路40被控制为避免制热运转时的冷凝温度上升到60℃以上。在该情况下,通常运转时的负载侧热交换器7的温度范围为3℃~60℃。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发生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在泄漏部位附近的温度传感器中检测到与负载侧热交换器7的温度范围大幅不同的极低温。在该情况下,在检测到表示温度为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范围以外的错误的情况下,控制部30也可以判断为由该温度传感器检测到极低温,判定为制冷剂泄漏。
根据该结构,与图3~图5等所示的结构同样地,能够长期地可靠且响应性好地检测制冷剂的泄漏。另外,根据该结构,能够减少温度传感器的个数,所以能够削减空气调节装置的制造成本。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变形例。在图3~图5等所示的结构中,温度传感器94a、94b、94c、94d设置于比钎焊部W或者接合部(例如接头部15a、15b)靠下方的位置,但温度传感器94a、94b、94c、94d也可以设置于比钎焊部W或者接合部靠上方或者侧方的位置。例如,温度传感器94a、94b也可以设置于图5所示的下部空间115a内的室内配管9a、9b中的比接头部15a、15b靠上方或者侧方的位置且被绝热件82b覆盖的部位(例如进而被绝热件82a覆盖的部位)。由此,能够通过空气调节装置厂商将温度传感器94a、94b安装于室内配管9a、9b。因此,在安置空气调节装置时无需安装温度传感器94a、94b,所以能够提高安置作业性。
因为室内配管9a、9b的外周面与绝热件82a、82b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是微小的,所以在接头部15a、15b附近由于再次冷凝而液化的极低温的制冷剂由于毛细管现象,不仅向下方移动,还向上方以及侧方移动。因此,即使温度传感器94a、94b设置于接头部15a、15b的上方或者侧方的位置,也能够检测极低温的制冷剂的温度。
另外,例如热交换器二相管温度传感器93能够兼用作制冷剂泄漏检测用的温度传感器94d。
例如,在某1个钎焊部W处泄漏并由于再次冷凝而液化的极低温的制冷剂由于毛细管现象而沿着绝热件82d与制冷剂配管之间的微小间隙、或者绝热件82d的接合面之间的微小间隙在绝热件82d的范围内移动。热交换器二相管温度传感器93与设置有该热交换器二相管温度传感器93的U型弯管73、其它U型弯管73、室内配管9a、9b、头部主管61等的钎焊部W被同一绝热件82d一体地覆盖。因此,热交换器二相管温度传感器93能够检测在被绝热件82d覆盖的各钎焊部W处泄漏的极低温的制冷剂的温度。
如以上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冷冻循环装置具备:制冷剂回路40,使制冷剂循环;温度传感器94a、94b、94c、94d,设置于制冷剂回路40中的与钎焊部(例如负载侧热交换器7的钎焊部W)相邻的部位、或者与制冷剂配管彼此接合的接合部(例如接头部15a、15b)相邻的部位;以及控制部30,构成为根据温度传感器94a、94b、94c、94d的检测温度判定有无制冷剂泄漏,其中温度传感器94a、94b、94c、94d与钎焊部或者接合部一起被绝热件82a、82b、82d覆盖。
根据该结构,作为制冷剂检测部件,能够使用温度传感器94a、94b、94c、94d,所以能够长期地可靠地检测制冷剂的泄漏。另外,根据该结构,温度传感器94a、94b、94c、94d与钎焊部或者接合部一起被绝热件82a、82b、82d覆盖,所以能够无时间延迟地检测钎焊部或者接合部处的制冷剂泄漏所引起的温度降低。因此,能够响应性好地检测制冷剂的泄漏。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冷冻循环装置中,控制部30也可以构成为在检测温度低于阈值温度的情况下判定为制冷剂泄漏。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冷冻循环装置中,控制部30也可以构成为在检测温度的时间变化低于阈值的情况下判定为制冷剂泄漏。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冷冻循环装置中,也可以构成为还具备送风风扇(例如室内送风风扇7f),控制部30仅在上述送风风扇停止时判定有无制冷剂泄漏。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冷冻循环装置中,也可以构成为还具备送风风扇(例如室内送风风扇7f)和容纳上述送风风扇的框体(例如框体111),温度传感器(例如温度传感器94a、94b、94c、94d)容纳于上述框体,控制部30仅在上述送风风扇停止时判定有无制冷剂泄漏。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冷冻循环装置中,温度传感器94a、94b、94c、94d也可以设置于比钎焊部或者接合部靠下方的位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冷冻循环装置中,温度传感器94a、94b、94c、94d也可以设置于比钎焊部或者接合部靠上方或者侧方的位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冷冻循环装置中,温度传感器94a、94b、94c、94d也可以被与覆盖钎焊部或者接合部的绝热件82a、82b、82d同一的绝热件82a、82b、82d覆盖。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冷冻循环装置中,绝热件82d也可以包括多个绝热部件82d1、82d2、82d3、82d4。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冷冻循环装置中,多个绝热部件82d1、82d2、82d3、82d4中的相邻的2个绝热部件也可以被配置成各自的端部彼此(例如绝热部件82d1的端部82d1a和绝热部件82d2的端部82d2a)相互重叠。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冷冻循环装置中,多个绝热部件82d1、82d2、82d3、82d4中的相邻的2个绝热部件也可以被配置成各自的端面彼此(例如绝热部件82d1的端面82d1b和绝热部件82d2的端面82d2b)相互相接。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冷冻循环装置中,钎焊部或者接合部也可以被多个绝热部件82d1、82d2、82d3、82d4中的第一绝热部件82d2、82d3、82d4覆盖,温度传感器94c被多个绝热部件82d1、82d2、82d3、82d4中的第二绝热部件82d1覆盖。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冷冻循环装置中,检测热交换器的制冷剂温度(例如液管温度或者二相管温度)的温度传感器也可以兼用作温度传感器94a、94b、94c、94d。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制冷剂泄漏检测方法中,检测使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40中的与钎焊部(例如负载侧热交换器7的钎焊部W)相邻且与该钎焊部一起被绝热件82d覆盖的部位、或者与制冷剂配管彼此接合的接合部(例如接头部15a、15b)相邻且与该接合部一起被绝热件82a、82b覆盖的部位的温度,根据该温度判定有无制冷剂泄漏。根据该结构,能够长期地可靠且响应性好地检测制冷剂的泄漏。
其它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而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室内机1,举例为落地型的室内机,但本发明还能够应用于天花型卡式、天花型暗装式、吊挂式、壁挂式等其它室内机。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为制冷剂泄漏检测用的温度传感器设置于室内机1的结构,但制冷剂泄漏检测用的温度传感器也可以设置于室外机2(例如室外机2的框体内)。在该情况下,制冷剂泄漏检测用的温度传感器设置于与热源侧热交换器5等的钎焊部相邻的部位,与该钎焊部一起被绝热件覆盖。或者,制冷剂泄漏检测用的温度传感器设置于在室外机2内与制冷剂配管彼此接合的接合部相邻的部位,与该接合部一起被绝热件覆盖。控制部30根据制冷剂泄漏检测用的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判定有无制冷剂泄漏。根据该结构,能够长期地可靠且响应性好地检测室外机2中的制冷剂的泄漏。在此,由于在室外送风风扇5f的运转过程中室外机2的周围的空气被搅拌,所以假使在室外机2中制冷剂泄漏,在室外机2的周围制冷剂浓度也不会局部地变高。因此,例如在室外送风风扇5f和上述温度传感器容纳于室外机2的框体等情况下,也可以仅在室外送风风扇5f停止时进行使用上述温度传感器的有无制冷剂泄漏的判定。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制冷剂回路40的钎焊部,主要举例为负载侧热交换器7的钎焊部W以及热源侧热交换器5的钎焊部,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制冷剂回路40的钎焊部除了存在于负载侧热交换器7以及热源侧热交换器5以外,还存在于室内机1内的室内配管9a、9b与接头部15a、15b之间、室外机2内的吸入配管11与压缩机3之间、室外机2内的吐出配管12与压缩机3之间等其它部位。因此,制冷剂泄漏检测用的温度传感器也可以设置于制冷剂回路40中的与负载侧热交换器7以及热源侧热交换器5以外的钎焊部相邻的部位,与该钎焊部一起被绝热件覆盖。通过该结构,也能够长期地可靠且响应性好地检测制冷剂回路40中的制冷剂的泄漏。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制冷剂回路40的接合部,主要举例为室内机1的接头部15a、15b,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制冷剂回路40的接合部还包括室外机2的接头部16a、16b等。因此,制冷剂泄漏检测用的温度传感器也可以设置于制冷剂回路40中的与接头部15a、15b以外的接合部(例如接头部16a、16b)相邻的部位,与该接合部一起被绝热件覆盖。通过该结构,也能够长期地可靠且响应性好地检测制冷剂回路40中的制冷剂的泄漏。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冷冻循环装置,举例为空气调节装置,但本发明还能够应用于热泵热水供给器、冷却器、陈列柜等其它冷冻循环装置。
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及变形例能够相互组合而实施。

Claims (13)

1.一种冷冻循环装置,具备:
制冷剂回路,使制冷剂循环;
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制冷剂回路中的与钎焊部相邻的部位、或者与制冷剂配管彼此接合的接合部相邻的部位;以及
控制部,构成为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判定有无制冷剂泄漏,
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钎焊部或者所述接合部一起被绝热件覆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冻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构成为在所述检测温度低于阈值温度的情况下判定为制冷剂泄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冻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构成为在所述检测温度的时间变化低于阈值的情况下判定为制冷剂泄漏。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冷冻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冷冻循环装置还具备送风风扇,
所述控制部构成为仅在所述送风风扇停止时判定有无制冷剂泄漏。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冷冻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比所述钎焊部或者所述接合部靠下方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冷冻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比所述钎焊部或者所述接合部靠上方或者侧方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冷冻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温度传感器被与覆盖所述钎焊部或者所述接合部的绝热件同一的绝热件覆盖。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冷冻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绝热件具备多个绝热部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冷冻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绝热部件中的相邻的2个绝热部件被配置成各自的端部彼此相互重叠。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冷冻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绝热部件中的相邻的2个绝热部件被配置成各自的端面彼此相互相接。
11.根据权利要求8~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冷冻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钎焊部或者所述接合部被所述多个绝热部件中的第一绝热部件覆盖,
所述温度传感器被所述多个绝热部件中的第二绝热部件覆盖。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冷冻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温度传感器兼用作检测热交换器的制冷剂温度的温度传感器。
13.一种制冷剂泄漏检测方法,
检测使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中的与钎焊部相邻且与所述钎焊部一起被绝热件覆盖的部位、或者与制冷剂配管彼此接合的接合部相邻且与所述接合部一起被绝热件覆盖的部位的温度,
根据所述温度判定有无制冷剂泄漏。
CN201680063014.5A 2015-11-09 2016-10-17 冷冻循环装置以及制冷剂泄漏检测方法 Active CN1083511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PCT/JP2015/081514 2015-11-09
PCT/JP2015/081514 WO2017081735A1 (ja) 2015-11-09 2015-11-09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及び冷媒漏洩検知方法
PCT/JP2016/080641 WO2017081988A1 (ja) 2015-11-09 2016-10-17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及び冷媒漏洩検知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51139A true CN108351139A (zh) 2018-07-31
CN108351139B CN108351139B (zh) 2020-10-20

Family

ID=586950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63014.5A Active CN108351139B (zh) 2015-11-09 2016-10-17 冷冻循环装置以及制冷剂泄漏检测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80292118A1 (zh)
EP (1) EP3306237B1 (zh)
JP (1) JP6157789B1 (zh)
CN (1) CN108351139B (zh)
WO (2) WO201708173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89250A (zh) * 2018-11-15 2020-05-22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制冷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396277B1 (en) * 2015-12-21 2019-11-2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JP6656406B2 (ja) * 2016-11-16 2020-03-0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冷媒漏洩検知方法
JP6614389B1 (ja) 2019-07-12 2019-12-0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の室内機
WO2021050699A1 (en) * 2019-09-12 2021-03-18 Carrier Corporation Initial power up or power outage refrigerant purge
US11248849B2 (en) * 2019-10-15 2022-02-15 Lennox Industries Inc. Detecting loss of charge in HVAC systems
WO2022244158A1 (ja) * 2021-05-19 2022-11-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媒漏洩検知装置及び冷媒漏洩検知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0823A (zh) * 1996-10-18 1998-05-0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制冷装置
JP2000230761A (ja) * 1999-02-09 2000-08-22 Zexel Corp 冷媒漏洩検出手段の取付構造
CN103225847A (zh) * 2012-01-27 2013-07-3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以及具备该热交换器的空调机
CN204100499U (zh) * 2013-08-26 2015-01-1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CN104422087A (zh) * 2013-08-26 2015-03-1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以及制冷剂泄漏检测方法
CN104487790A (zh) * 2012-07-23 2015-04-0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空调装置、制冷剂泄漏探测装置以及制冷剂泄漏探测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46375A (ja) * 1998-11-05 2000-05-26 Hitachi Ltd 冷凍装置
WO2003027587A1 (fr) * 2001-09-19 2003-04-03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Refrigerateur-congelateur, controleur pour refrigerateur-congelateur, et procede de determination de fuite de refrigerant
JP2007078203A (ja) * 2005-09-12 2007-03-2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配管温度センサー取り付け部品
JP2009068772A (ja) * 2007-09-13 2009-04-02 Nissan Motor Co Ltd 空調装置,シール状態検出方法及び冷媒漏れ検出器
JP5665937B1 (ja) * 2013-09-13 2015-02-0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16125694A (ja) * 2014-12-26 2016-07-1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0823A (zh) * 1996-10-18 1998-05-0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制冷装置
JP2000230761A (ja) * 1999-02-09 2000-08-22 Zexel Corp 冷媒漏洩検出手段の取付構造
CN103225847A (zh) * 2012-01-27 2013-07-3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以及具备该热交换器的空调机
CN104487790A (zh) * 2012-07-23 2015-04-0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空调装置、制冷剂泄漏探测装置以及制冷剂泄漏探测方法
CN204100499U (zh) * 2013-08-26 2015-01-1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CN104422087A (zh) * 2013-08-26 2015-03-1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以及制冷剂泄漏检测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89250A (zh) * 2018-11-15 2020-05-22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制冷设备
CN111189250B (zh) * 2018-11-15 2021-05-25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制冷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306237A4 (en) 2018-06-06
WO2017081988A1 (ja) 2017-05-18
JPWO2017081988A1 (ja) 2017-11-09
EP3306237A1 (en) 2018-04-11
WO2017081735A1 (ja) 2017-05-18
CN108351139B (zh) 2020-10-20
JP6157789B1 (ja) 2017-07-05
EP3306237B1 (en) 2019-06-19
US20180292118A1 (en) 2018-10-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51139A (zh) 冷冻循环装置以及制冷剂泄漏检测方法
CN108369048B (zh) 制冷循环装置
CN207395264U (zh) 制冷循环装置以及制冷循环系统
US20220090979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leak management utilizing sub-barometric refrigerant conduit sleeves
CN106030222A (zh) 空调装置
US10859299B2 (e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and refrigerant leakage detection method
US11604032B2 (en) Finned heat exchanger U-bends, manifolds, and distributor tubes
US20190170385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etecting and responding to refrigerant leaks in heating, ventilating,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
CN106766433A (zh) 制冷循环装置
US10935998B2 (en) Economizer temperature extrapol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US10634437B2 (en) Heat exchanger coil prototyping system
US11668496B2 (en) Supplemental cooling for an HVAC system
US10830538B2 (en) Variable circuitry heat exchanger system
CN107923682A (zh) 冷冻循环装置及其设置方法
JP6070390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CN102486523A (zh) 一种空调关机状态硬件检测方法
JP7042927B2 (ja) 室外機
Qidwai Heating performance impact on a mechanical packaged heat pump using all aluminum indoor heat exchanger and reduced copper outdoor heat exchanger
JP2013257087A (ja) 空気調和機
KR20050099801A (ko) 분리형 공기조화기의 연결배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