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49250B - 液体喷出头、记录装置以及液体喷出头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液体喷出头、记录装置以及液体喷出头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349250B
CN108349250B CN201680065980.0A CN201680065980A CN108349250B CN 108349250 B CN108349250 B CN 108349250B CN 201680065980 A CN201680065980 A CN 201680065980A CN 108349250 B CN108349250 B CN 10834925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path
groove
common
connection
individu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6598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349250A (zh
Inventor
小林直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Corp filed Critical Kyocer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3492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492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3492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492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Production of nozzles
    • B41J2/1607Production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14201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14201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 B41J2/14209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of finger type, chamber walls consisting integrally of piezoelectric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Production of nozzles
    • B41J2/1607Production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 B41J2/1609Production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of finger type, chamber walls consisting integrally of piezoelectric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Production of nozzles
    • B41J2/162Manufacturing of the nozzle plat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Production of nozzles
    • B41J2/1621Manufacturing processes
    • B41J2/1623Manufacturing processes bonding and adhes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Production of nozzles
    • B41J2/1621Manufacturing processes
    • B41J2/1626Manufacturing processes etch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8Ink recirculation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14201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 B41J2/14209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of finger type, chamber walls consisting integrally of piezoelectric material
    • B41J2002/14225Finger type piezoelectric element on only one side of the chamb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002/14419Manifol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002/14459Matrix arrangement of the pressure chamb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002/14491Electrical conn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202/00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or thermal heads
    • B41J2202/01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heads
    • B41J2202/12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heads with ink circulating through the whole print hea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202/00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or thermal heads
    • B41J2202/01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heads
    • B41J2202/20Modu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article Formation And Scattering Control In Inkjet Printers (AREA)

Abstract

液体喷出头的第1流路构件具备隔着粘接剂层叠的多个板。在第1板形成有:构成第2共同流路的第2槽;以及从第2槽的壁面通往第2槽且分别构成多个第3单独流路的多个第1槽。第2板与第1板的上表面粘接,构成第2共同流路的上表面。第1板在作为第2槽的一端的端部位置与多个第1槽相对于第2槽壁面的连接位置当中位于最靠端部位置侧的连接位置之间,具备从第2槽的壁面延出的延出部。

Description

液体喷出头、记录装置以及液体喷出头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液体喷出头、记录装置以及液体喷出头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作为印刷用头,例如已知通过向记录介质上喷出液体来进行各种印刷的液体喷出头。液体喷出头具有形成液体流过的流路的流路构件。流路构件通过隔着粘接剂将多个板层叠来构成。流路构件的流路通过在多个板形成孔(例如,凹槽或贯通槽)来构成,具有共同流路以及与共同流路连接的多个喷出单元。各喷出单元具有:与共同流路连接的单独流路、与单独流路连接的加压室以及与加压室连接的喷出孔。通过对加压室加压,从喷出孔喷出液体。朝向加压室的液体的供给是经由单独流路,由共同流路完成的。此外,也存在通过将加压室的液体经由单独流路回收到共同流路而进行液体的循环的技术。
在专利文献1和2中,多个共同流路彼此在其两端被结合。因此,在构成流路构件的板中,在分别构成多个共同流路的多个贯通槽彼此之间,构成浮岛状的部分。浮岛状部分与板的其他部分(外框)孤立,因此在层叠板之前,浮岛状部分会从板脱落。因此,在专利文献1和2中,设置了将构成共同流路的贯通槽两侧的壁面彼此连接且比板更薄的连接部,将浮岛状部分彼此连结的同时将浮岛状部分和外框连结,使得浮岛状部分不会脱落。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JP特开2004-114519号公报
专利文献2:JP特开2009-234096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液体喷出头的一实施方式具备流路构件和多个加压部。所述流路构件具备隔着粘接剂层叠的多个板。通过形成于多个所述板的孔,构成共同流路以及与所述共同流路连接的多个喷出单元。多个所述喷出单元中的每一个具备:喷出孔;与所述喷出孔连接的加压室;以及与所述加压室和所述共同流路连接的单独流路。多个所述加压部分别对多个所述加压室进行加压。多个所述板包括第1板和第2板。所述第1板具备:构成所述共同流路的共同流路用槽;以及从所述共同流路用槽的两侧的壁面当中的一个壁面通往所述共同流路用槽且分别构成多个所述单独流路的多个单独流路用槽。所述第2板与所述第1板的上表面粘接,构成所述共同流路的上表面。所述共同流路用槽的所述一个壁面沿所述共同流路用槽具有连接范围和非连接范围。所述连接范围连接有多个所述单独流路用槽。所述非连接范围与所述连接范围相邻,将多个所述单独流路用槽设成非连接状态,分别比所述连接范围中多个所述单独流路用槽相对于所述一个壁面的连接位置的、相邻的连接位置彼此的距离长。所述第1板在所述非连接范围具备从所述一个壁面延出的至少一个延出部。
本公开的液体喷出头的一实施方式具备流路构件和多个加压部。流路构件具备隔着粘接剂层叠的多个板。通过形成于多个所述板的孔,构成共同流路以及与所述共同流路连接的多个喷出单元。多个所述喷出单元中的每一个具备:喷出孔;与所述喷出孔连接的加压室;以及与所述加压室和所述共同流路连接的单独流路。多个所述加压部分别对多个所述加压室进行加压。多个所述板包括第1板和第2板。所述第1板具备:构成所述共同流路的共同流路用槽;以及从所述共同流路用槽的两侧的壁面当中的一个壁面通往所述共同流路用槽且分别构成多个所述单独流路的多个单独流路用槽。所述第2板与所述第1板的上表面粘接,构成所述共同流路的上表面。所述共同流路用槽的所述一个壁面沿所述共同流路用槽具有连接范围和非连接范围。所述连接范围连接有多个所述单独流路用槽。所述非连接范围与所述连接范围相邻,将多个所述单独流路用槽设成非连接状态,分别比所述连接范围中的多个所述单独流路用槽相对于所述一个壁面的连接位置的、相邻的连接位置彼此的距离长。所述第1板在所述非连接范围具备从所述一个壁面通往所述共同流路用槽的至少一个虚拟流路用槽。由所述虚拟流路用槽构成未与所述多个喷出单元连接的虚拟流路。
本公开的记录装置的一实施方式具备:上述的液体喷出头;输送部,对所述液体喷出头输送记录介质;以及控制部,控制所述液体喷出头。
本公开的液体喷出头的制造方法的一实施方式是上述的液体喷出头的制造方法,该制造方法具备:在所述第2板的下表面的整面配置所述粘接剂的步骤;以及将配置了所述粘接剂的所述第2板的下表面重叠于所述第1板的上表面的步骤。
附图说明
图1(a)是示意性表示包括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液体喷出头的记录装置的侧视图,(b)是示意性表示包括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液体喷出头的记录装置的俯视图。
图2是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液体喷出头的分解立体图。
图3(a)是图2的液体喷出头的立体图,(b)是图2的液体喷出头的剖视图。
图4(a)是头部主体的分解立体图,(b)是从第2流路构件的下表面观察的立体图。
图5(a)是透过第2流路构件的一部分观察的头部主体的俯视图,(b)是透过第2流路构件观察的头部主体的俯视图。
图6是将图5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俯视图。
图7(a)是喷出单元的立体图,(b)是喷出单元的俯视图,(c)是表示喷出单元上的电极的俯视图。
图8(a)是图7(b)的VIIIa-VIIIa线剖视图,(b)是图7(b)的VIIIb-VIIIb线剖视图。
图9是表示液体喷出单元的内部的流体的流动的概念图。
图10是将形成第1流路构件的板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第1流路构件的制造方法的过程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12(a)~(c)分别是第1流路构件的制造过程中的板的剖视图或俯视图。
图13是表示形成第3单独流路的板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14(a)是图13的XIVa-XIVa线处剖视图,(b)是图13的区域XIVb的放大图,(c)是图14(b)的XIVc-XIVc线处剖视图。
图15(a)以及(b)分别是变形例涉及的与图14(a)以及图14(c)相当的剖视图。
图16(a)以及(b)分别是示意性表示变形例涉及的流路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打印机的整体结构)
使用图1,说明包括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液体喷出头2的彩色喷墨打印机1(以下,称为打印机1)。
打印机1通过将记录介质P从输送辊74a输送到输送辊74b,从而使记录介质P针对液体喷出头2相对地移动。控制部76基于图像、字符的数据,控制液体喷出头2,向记录介质P喷出液体,使液滴击中记录介质P,在记录介质P上进行印刷。
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喷出头2相对于打印机1被固定,打印机1是所谓的行式打印机。作为记录装置的其他实施方式,可列举所谓的串行打印机。另外,液体喷出头2虽然可以相对于铅垂方向在任意朝向上使用,但是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图1的纸面上方设为上方侧,有时会使用上面等用语。
在打印机1,与记录介质P大致平行地固定平板状的头部搭载框架70。在头部搭载框架70设置有20个孔(未图示),20个液体喷出头2被搭载在各个孔中。五个液体喷出头2构成一个头部群72,打印机1具有四个头部群72。
如图1(b)所示,液体喷出头2形成为细长的长条形状。在一个头部群72内,沿与记录介质P的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排列三个液体喷出头2,而对于其他两个液体喷出头2而言,沿输送方向在错开的位置处,在三个液体喷出头2之间分别各排列一个。相邻的液体喷出头2被配置成,可通过各液体喷出头2印刷的范围在记录介质P的宽度方向上相连或者一端重复,由此能够在记录介质P的宽度方向上进行无间隙的印刷。
沿记录介质P的输送方向配置四个头部群72。从未图示的液体箱向各液体喷出头2供给墨水。对属于一个头部群72的液体喷出头2供给相同颜色的墨水,利用四个头部群印刷四种颜色的墨水。从各头部群72喷出的墨水的颜色例如是品红色(M)、黄色(Y)、青色(C)以及黑色(K)。
另外,对于搭载于打印机1的液体喷出头2的个数而言,若是以单色对一个液体喷出头2所能印刷的范围进行印刷,则也可以是一个。包括在头部群72中的液体喷出头2的个数、或者头部群72的个数可根据要印刷的对象、印刷条件而适当变更。例如,为了进一步进行多色印刷,也可以增加头部群72的个数。此外,通过配置多个以同色印刷的头部群72,并在输送方向上交替地印刷,从而能够加快印刷速度、即输送速度。此外,也可以准备多个以同色印刷的头部群72,在与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错开配置,从而提高记录介质P的宽度方向上的分辨率。
此外,除了印刷带颜色的墨水以外,为了进行记录介质P的表面处理,也可以印刷涂布剂(coating agent)等液体。
打印机1在记录介质P上进行印刷。记录介质P处于卷绕在输送辊74a的状态,在通过两个输送辊74c之间后,通过搭载于头部搭载框架70的液体喷出头2的下侧。之后,通过两个输送辊74d之间,最终被输送辊74b回收。
作为记录介质P,除印刷用纸以外,也可以是布等。此外,也可以取代记录介质P而将打印机1设为输送输送带的方式,记录介质除了是滚筒状以外,也可以是放置于输送带上的单张纸、裁剪的布、木材或者瓷砖等。进一步地,也可以从液体喷出头2喷出包括导电性粒子的液体,由此印刷电子设备的布线图案等。此外,也可以从液体喷出头2向反应容器等喷出给定量液体的化学药剂、包括化学药剂的液体,使其发生反应等,从而制作化学药品。
此外,也可以是在打印机1安装位置传感器、速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控制部76根据从来自各传感器的信息获知的打印机1各部的状态,控制打印机1的各部。特别是,若从液体喷出头2喷出的液体的喷出特性(喷出量、喷出速度等)受到了外部的影响,则可以根据液体喷出头2的温度、液体箱的液体的温度、液体箱的液体施加到液体喷出头2的压力,改变在液体喷出头2中使液体喷出的驱动信号。
(液体喷出头的整体结构)
接着,使用图2~10说明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液体喷出头2。另外,在图5、6中为了容易理解附图,用实线描绘了处于其他部件下方的应以虚线描绘的流路等。此外,在图5(a)中,透过第2流路构件6的一部分来进行表示,在图5(b)中,透过第2流路构件6的全部来进行表示。此外,在图9中,以虚线表示以往的液体的流动,以实线表示喷出单元15的液体的流动,以长虚线表示从第2单独流路14供给的液体的流动。
另外,在附图中,图示了第1方向D1、第2方向D2、第3方向D3、第4方向D4、第5方向D5以及第6方向D6。第1方向D1是第1共同流路20以及第2共同流路24延伸的方向的一侧,第4方向D4是第1共同流路20以及第2共同流路24延伸的方向的另一侧。第2方向D2是第1统一流路22以及第2统一流路26延伸的方向的一侧,第5方向D5是第1统一流路22以及第2统一流路26延伸的方向的另一侧。第3方向D3是与第1统一流路22以及第2统一流路26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一侧,第6方向D6是与第1统一流路22以及第2统一流路26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另一侧。
如图2所示,液体喷出头2具备:头部主体2a、外壳50、散热板52、布线基板54、按压构件56、弹性构件58、信号传递部60、驱动器IC(Integrated Circuit)62。另外,液体喷出头2只要具备头部主体2a即可,可以不必一定具备外壳50、散热板52、布线基板54、按压构件56、弹性构件58、信号传递部60以及驱动器IC62。
液体喷出头2从头部主体2a引出信号传递部60,信号传递部60与布线基板54电连接。信号传递部60例如是柔性布线基板。在信号传递部60设置有对液体喷出头2的驱动进行控制的驱动器IC62。驱动器IC62经由弹性构件58,通过按压构件56按压散热板52。另外,省略了支承布线基板54的支承构件的图示。
散热板52可由金属或者合金形成,为了将驱动器IC62的热散热到外部而设置该散热板52。散热板52通过螺钉或者粘接剂与外壳50接合。
外壳50搭载在头部主体2a上,由外壳50和散热板52覆盖构成液体喷出头2的各构件。外壳50具备开口50a、50b、50c和隔热部50d。开口50a分别被设置成与第3方向D3以及第6方向D6对置,并配置散热板52。开口50b向下方开口,经由开口50b将布线基板54以及按压构件56配置到外壳50的内部。开口50c向上方开口,容纳设置在布线基板54的连接器(未图示)。
隔热部50d被设置成从第2方向D2向第5方向D5延伸,且配置在散热板52和头部主体2a之间。由此,能够降低散热板52散出的热传热到头部主体2a的可能性。外壳50可由金属、合金或者树脂形成。
(头部主体的整体结构)
如图4(a)所示,头部主体2a从第2方向D2向第5方向D5构成较长的平板形状,具有第1流路构件4、第2流路构件6、压电致动基板40。头部主体2a在第1流路构件4上设置有压电致动基板40和第2流路构件6。压电致动基板40搭载在图4(a)所示的虚线的区域。压电致动基板40为了对设置在第1流路构件4的多个加压室10(参照图8)进行加压而设置,且具有多个位移元件48(参照图8)。
(流路构件的整体结构)
第1流路构件4在内部形成有流路,将从第2流路构件6供给的液体引导到喷出孔8(参照图8)。第1流路构件4的一个主面形成加压室面4-1,且在加压室面4-1形成有开口20a、24a、28c、28d。开口20a从第2方向D2沿第5方向D5排列,且被配置在加压室面4-1的第3方向D3上的端部处。开口24a从第2方向D2沿第5方向D5排列,且被配置在加压室面4-1的第6方向D6上的端部处。开口28c设置在比开口20a更靠第2方向D2以及第5方向D5的外侧。开口28d设置在比开口24a更靠第2方向D2以及第5方向D5的外侧。
第2流路构件6在内部形成有流路,将从液体箱供给的液体引导到第1流路构件4。第2流路构件6设置在第1流路构件4的加压室面4a-1的外周部上,且在压电致动基板40的搭载区域的外侧经由粘接剂(未图示)与第1流路构件4接合。
(第2流路构件(统一流路))
如图4、5所示,第2流路构件6形成有贯通孔6a、开口6b、6c、6d、22a、26a。贯通孔6a形成为从第2方向D2向第5方向D5延伸,且被配置在比压电致动基板40的搭载区域更靠外侧的位置处。在贯通孔6a中插入信号传递部60。
开口6b设置在第2流路构件6的上表面,被配置在第2流路构件6的第2方向D2上的端部处。开口6b从液体箱向第2流路构件6供给液体。开口6c设置在第2流路构件6的上表面,被配置在第2流路构件的第5方向D5上的端部处。开口6c从第2流路构件6将液体回收到液体箱中。开口6d设置在第2流路构件6的下表面,在由开口6d形成的空间内配置有压电致动基板40。
开口22a设置在第2流路构件6的下表面,被设置成从第2方向D2向第5方向D5延伸。开口22a形成在第2流路构件6的第3方向D3上的端部处,被设置成比贯通孔6a更靠第3方向D3一侧。
开口22a与开口6b连通,利用第1流路构件4将开口22a密封,从而形成第1统一流路22c第1统一流路22形成为从第2方向D2向第5方向D5延伸,向第1流路构件4的开口20a以及开口28c供给液体。
开口26a设置在第2流路构件6的下表面,被设置成从第2方向D2向第5方向D5延伸。开口26a形成在第2流路构件6的第6方向D6上的端部处,被设置成比贯通孔6a更靠第6方向D6一侧。
开口26a与开口6c连通,利用第1流路构件4将开口26a密封,从而形成第2统一流路26。第2统一流路26形成为从第2方向D2向第5方向D5延伸,且从第1流路构件4的开口24a以及开口28d回收液体。
通过以上的结构,在第2流路构件6中,从液体箱供给到开口6b的液体被供给到第1统一流路22,并经由开口22a流入第1共同流路20,由此向第1流路构件4供给液体。并且,由第2共同流路24回收的液体经由开口26a流入第2统一流路26,经由开口6c而将液体回收到外部。另外,可以不设置第2流路构件6。
(第1流路构件(共同流路以及喷出单元))
如图5~8所示,第1流路构件4通过将多个板4a~4m层叠而形成,具有加压室面4-1和喷出孔面4-2。在加压室面4-1上搭载压电致动基板40,从在喷出孔面4-2处开口的喷出孔8喷出液体。多个板4a~4m可由金属、合金或者树脂形成。
第1流路构件4形成了多个第1共同流路20、多个第2共同流路24、多个端部流路28、多个喷出单元15和多个虚拟喷出单元17,且在加压室面4-1形成了开口20a、24a。
第1共同流路20被设置成从第1方向D1向第4方向D4延伸,且形成为与开口20a连通。此外,从第2方向D2向第5方向D5排列有多个第1共同流路20。
第2共同流路24被设置成从第4方向D4向第1方向D1延伸,且形成为与开口24a连通。此外,从第2方向D2向第5方向D5排列有多个第2共同流路24,且在相邻的第1共同流路20彼此之间配置第2共同流路24。因此,从第2方向D2向第5方向D5互相交替地配置第1共同流路20以及第2共同流路24。
在第1流路构件4中面向第2共同流路24设置有减振室32(图8(b))。即,隔着减振器30面向第2共同流路24来配置减振室32。减振器30具有第1减振器30a和第2减振器30b。减振室32具有第1减振室32a和第2减振室32b。隔着第1减振器30a在第2共同流路24之上设置第1减振室32a。隔着第2减振器30b在第2共同流路24之下设置第2减振室32b。这样,由于具有减振器30,从而能够使侵入到第2共同流路24的压力波衰减。
端部流路28形成在第1流路构件4在第2方向D2上的端部处以及第5方向D5上的端部处。端部流路28具有宽幅部28a、狭窄部28b、开口28c、28d。从开口28c供给的液体按照宽幅部28a、狭窄部28b、宽幅部28a以及开口28d的顺序流动,从而流过端部流路28。由此,在端部流路28中存在液体,并且液体流过端部流路28,端部流路28的温度被液体均一化。因此,对于第1流路构件4而言,从第2方向D2的端部以及第5方向D5的端部散热的可能性降低。此外,通过在第2方向D2的端部配置端部流路28,从而能够加快第2统一流路26上的位于第2方向D2的一端的开口24a附近的流速,能够抑制液体包括的颜料等的沉降。同样,通过在第5方向D5的端部配置端部流路28,能够加快第1统一流路22上的位于第2方向D2的一端的开口20a附近的流速,能够抑制液体包括的颜料等的沉降。
(喷出单元的形状)
如图7(a)所示,喷出单元15具有喷出孔8、加压室10、第1单独流路12、第2单独流路14和第3单独流路16。喷出单元15设置在相邻的第1共同流路20与第2共同流路24之间,在第1流路构件4的平面方向上形成为矩阵状。喷出单元15具有喷出单元列15a和喷出单元行15b。从第1方向D1向第4方向D4排列喷出单元列15a。从第2方向D2向第5方向D5排列喷出单元行15b。
此外,加压室10具有加压室列10c和加压室行10d。喷出孔列8a以及加压室列10c也同样地从第1方向D1向第4方向D4排列。此外,喷出孔行8b以及加压室行10d也同样地从第2方向D2向第5方向D5排列。另外,一行的喷出孔行8b由与属于两行加压室行10d的加压室10相连的喷出孔8构成。
第1方向D1及第4方向D4与第2方向D2及第5方向D5构成的角度偏离了直角。因此,属于沿第1方向D1配置的喷出孔列8a的喷出孔8分别被配置成向第2方向D2偏离了距该直角的偏离量。并且,由于在第2方向D2上排列配置喷出孔列8a,所以属于不同的喷出孔列8a的喷出孔8被配置成向第2方向D2偏离了相应量。综上,在第2方向D2上以一定间隔排列配置第1流路构件4的喷出孔8。由此,能够利用由喷出的液体形成的像素填埋给定的范围来进行印刷。
在图6中,若将喷出孔8投影到第3方向D3以及第6方向D6,则在虚拟直线R的范围内可投影32个喷出孔8,在虚拟直线R内以360dpi的间隔排列各喷出孔8。由此,若在与虚拟直线R正交的方向上输送记录介质P来进行印刷,则能以360dpi的分辨率进行印刷。
虚拟喷出单元17(虚拟加压室11)设置在位于最靠第2方向D2侧的第1共同流路20与位于最靠第2方向D2侧的第2共同流路24之间。此外,虚拟喷出单元17也设置在位于最靠第5方向D5侧的第1共同流路20与位于最靠第5方向D5侧的第2共同流路24之间。虚拟喷出单元17为了使位于最靠第2方向D2或第5方向D5侧的喷出单元列15a的喷出稳定而设置。
如图7(a)所示,喷出单元15具有喷出孔8、加压室10、第1单独流路12、第2单独流路14和第3单独流路16。在液体喷出头2中,从第1单独流路12以及第2单独流路14向加压室10供给液体,第3单独流路16从加压室10回收液体。
加压室10具有加压室主体10a和部分流路10b。加压室主体10a在俯视下呈圆形状,部分流路10b从加压室主体10a的中心朝向下方延伸。加压室主体10a构成为通过从设置在加压室主体10a上的位移元件48接受压力,从而对部分流路10b中的液体施加压力。
加压室主体10a是直立圆柱形状,平面形状呈圆形状。由于平面形状是圆形状,从而能够使位移量以及因位移产生的加压室10的体积变化变大。部分流路10b是直径比加压室主体10a小的直立圆柱形状,平面形状是圆形状。此外,从加压室面4-1观察时,部分流路10b配置在收敛于加压室主体10a内的位置处。
另外,部分流路10b也可以是朝向喷出孔8侧截面积变小的圆锥形状或者圆台形状。由此,能够增大第1共同流路20以及第2共同流路24的宽度,使液体的供给以及排出稳定化。
沿第1共同流路20的两侧配置加压室10,构成单侧各有一列共计两列的加压室列10c。第1共同流路20和在其两侧排列的加压室10经由第1单独流路12以及第2单独流路14被连接。
此外,沿第2共同流路24的两侧配置加压室10,构成单侧各有一列共计两列的加压室列10c。第2共同流路24和在其两侧排列的加压室10经由第3单独流路16被连接。
第1单独流路12将第1共同流路20和加压室主体10a连接。第1单独流路12在从第1共同流路20的上表面朝向上方延伸后,朝向第5方向D5延伸,并朝向第4方向D4延伸后,再次朝向上方延伸,与加压室主体10a的下表面连接。
第2单独流路14将第1共同流路20和部分流路10b连接。第2单独流路14从第1共同流路20的下表面朝向第5方向D5延伸,并朝向第1方向D1延伸后,与部分流路10b的侧面连接。
第3单独流路16将第2共同流路24和部分流路10b连接。第3单独流路16从第2共同流路24的侧面朝向第2方向D2延伸,并朝向第4方向D4延伸后,与部分流路10b的侧面连接。第3单独流路16的流路阻力比第2单独流路14的流路阻力小。
通过以上这样的结构,在第1流路构件4中,经由开口20a供给到第1共同流路20的液体经由第1单独流路12以及第2单独流路14流入加压室10,一部分液体从喷出孔8喷出。并且,剩余的液体从加压室10经由第3单独流路16流入第2共同流路24,并经由开口24a从第1流路构件4被排出到第2流路构件6。
(压电致动器)
在第1流路构件4的上表面接合包括位移元件48的压电致动基板40,使各位移元件48位于加压室10上。压电致动基板40占有与加压室10形成的加压室群大致相同形状的区域。此外,各加压室10的开口通过将压电致动基板40接合到第1流路构件4的加压室面4-1而被堵塞。
压电致动基板40具有由作为压电体的两片压电陶瓷层40a、40b构成的层叠构造。这些压电陶瓷层40a、40b分别具有20μm程度的厚度。压电陶瓷层40a、40b都横跨多个加压室10而延续。
这些压电陶瓷层40a、40b例如由具有强非传导性的钛酸锆酸铅(PZT)系、NaNbO3系、BaTiO3系、(BiNa)NbO3系、BiNaNb5O15系等陶瓷材料构成。另外,压电陶瓷层40b工作为振动板,但不必一定是压电体,可以代替使用不是压电体的其他陶瓷层、金属板。
在压电致动基板40形成有共同电极42、单独电极44和连接电极46。在压电陶瓷层40a和压电陶瓷层40b之间的区域遍及面方向的大致整个面而形成共同电极42。并且,单独电极44配置在压电致动基板40的上表面中与加压室10对置的位置处。
压电陶瓷层40a中被单独电极44和共同电极42夹持的部分在厚度方向上被极化,成为对单独电极44施加电压时发生位移的单晶构造的位移元件48。因此,压电致动基板40具有多个位移元件48。
共同电极42可由Ag-Pd系等金属材料形成,共同电极42的厚度可以设为2μm程度。共同电极42在压电陶瓷层40a上具有共同电极用表面电极(未图示),共同电极用表面电极经由贯通压电陶瓷层40a而形成的过孔与共同电极42相连,并被接地,保持地电位。
单独电极44由Au系等金属材料形成,且具有单独电极主体44a和引出电极44b。如图7(c)所示,单独电极主体44a在俯视下大致形成为圆形状,且形成得比加压室主体10a小。从单独电极主体44a引出引出电极44b,在引出的引出电极44b上形成有连接电极46。
连接电极46例如由包括玻璃粉的银-钯构成,以15μm程度的厚度形成为凸状。连接电极46与设置在信号传递部60的电极电接合。
(喷出动作)
接着,说明液体的喷出动作。在来自控制部76的控制下,经由驱动器IC62等,通过供给到单独电极44的驱动信号,位移元件48发生位移。作为驱动方法,可使用所谓的引击驱动。
使用图9、10,详细说明液体喷出头2的喷出单元15。另外,在图9中,以实线表示实际的液体的流动,以虚线表示以往的液体的流动,以长虚线表示从第2单独流路14供给的液体的流动。
喷出单元15具备喷出孔8、加压室10、第1单独流路12、第2单独流路14和第3单独流路16。第1单独流路12及第2单独流路14与第1共同流路20(参照图8)连接,第3单独流路16与第2共同流路24连接。因此,喷出单元15从第1单独流路12以及第2单独流路14供给液体,通过第3单独流路16回收未喷出的液体。
第1单独流路12被连接在加压室主体10a的第1方向D1侧。第2单独流路14被连接在部分流路10b的第4方向D4侧。第3单独流路16被连接在部分流路10b的第1方向D1侧。
从第1单独流路12供给的液体经过加压室主体10a后朝向下方流过部分流路10b,一部分从喷出孔8被喷出。未从喷出孔8喷出的液体经由第3单独流路16被回收到喷出单元15的外部。
从第2单独流路14供给的液体其一部分从喷出孔8被喷出。未从喷出孔8喷出的液体在部分流路10b内流向上方,经由第3单独流路16被回收到喷出单元15的外部。
在此,如图9所示,从第1单独流路12供给的液体流过加压室主体10a以及部分流路10b,从喷出孔8被喷出。以往的喷出单元中的液体的流动如虚线所示那样,从加压室主体10a的中央部一致地以大致直线状流向喷出孔8。
若发生这样的流动,则部分流路10b当中位于第2单独流路14的出口的相反侧的区域80附近就会变成液体难以流动的结构,例如有可能会在区域80附近产生液体滞留的区域。
相对于此,在第1流路构件4中,液体供给用的第1单独流路12以及第2单独流路14与加压室10的互不相同的位置相连。具体来说,例如,第1单独流路12与加压室主体10a连接,第2单独流路14与部分流路10b连接。
因此,能够使从第2单独流路14向部分流路10b供给的液体的流动与从加压室主体10a向喷出孔8供给的液体的流动产生冲撞。由此,能够抑制从加压室主体10a向喷出孔8供给的液体的流动一致地以大致直线状流动的现象,能够降低在部分流路10b内产生液体滞留的区域的可能性。
即,因从加压室主体10a供给到喷出孔8的液体的流动产生的液体的滞留点的位置通过与从加压室主体10a供给到喷出孔8的液体的流动之间的冲撞而发生移动,能够降低在部分流路10b内产生液体滞留的区域的可能性。
此外,在加压室10连接液体回收用的第3单独流路16。具体来说,例如,第3单独流路16与部分流路10b连接。因此,从第2单独流路14流向第3单独流路16的液体的流动会变成横断部分流路10b的内部的结构。其结果,能够使从第2单独流路14流向第3单独流路16的液体以横切从加压室主体10a向喷出孔8供给的液体的流动的方式流动。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在部分流路10b内产生液体滞留的区域的可能性。
另外,第3单独流路16可以与加压室主体10a连接。在该情况下,也能够使从第2单独流路14供给的液体的流动与从加压室主体10a向喷出孔8供给的液体的流动产生冲撞。
(单独流路等的详细形状以及作用)
此外,第3单独流路16与部分流路10b连接,且被连接成比第2单独流路14更靠近加压室主体10a侧。因此,即使在气泡从喷出孔8侵入到部分流路10b的内部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气泡的浮力将气泡排出到第3单独流路16。由此,能够降低因气泡滞留在部分流路10b内而影响向液体传播压力的可能性。
此外,第2单独流路14与部分流路10b的喷出孔8侧连接。由此,能够加快喷出孔8近旁的液体的流速,能够降低包括在液体中的颜料等发生沉降而在喷出孔8产生堵塞的可能性。
此外,当俯视时,第1单独流路12与加压室主体10a的第1方向D1侧连接,第2单独流路14与部分流路10b的第4方向D4侧连接。
因此,当俯视时,从第1方向D1以及第4方向D4的两侧向喷出单元15供给液体。因此,所供给的液体具有第1方向D1的速度分量以及第4方向D4的速度分量。因此,向加压室10供给的液体就会搅拌部分流路10b内部的液体。其结果,能够进一步降低在部分流路10b内产生液体滞留的区域的可能性。
此外,第3单独流路16被连接到部分流路10b的第1方向D1侧,喷出孔8配置在部分流路10b的第4方向D4侧。由此,液体还能够流到部分流路10b的第1方向D1侧,能够降低在部分流路10b的内部产生液体滞留的区域的可能性。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第3单独流路16被连接到部分流路10b的第4方向D4侧,喷出孔8配置在部分流路10b的第1方向D1侧。在该情况下,也能够起到同样的效果。
此外,如图8所示,第3单独流路16被连接到第2共同流路24的加压室主体10a侧。由此,能够使从部分流路10b排出的气泡沿第2共同流路24的上表面流动。由此,能够从第2共同流路24经由开口24a(参照图6)将气泡容易排出到外部。
此外,第3单独流路16的上表面和第2共同流路24的上表面例如是齿齐平。由此,从部分流路10b排出的气泡就会沿第3单独流路16的上表面以及第2共同流路24的上表面流动,能够更容易将其排出到外部。
此外,当俯视时,第1单独流路12被连接到加压室主体10a的第1方向D1侧,部分流路10b的面积重心位于比加压室主体10a的面积重心更靠第4方向D4侧的位置处。即,部分流路10b被连接到加压室主体10a的远离了第1单独流路12的一侧。
由此,加压室主体10a朝向第1方向D1侧供给的液体在加压室主体10a的整个区域扩展后,被供给到部分流路10b。其结果,能够降低在加压室主体10a的内部产生液体滞留的区域的可能性。
此外,当俯视时,在第2单独流路14和第3单独流路16之间配置喷出孔8。由此,从喷出孔8喷出液体时,能够使从加压室主体10a向喷出孔8供给的液体的流动和从第2单独流路14供给的液体的流动产生冲撞的位置发生移动。
即,来自喷出孔8的液体的喷出量会因要印刷的图像而不同,伴随液体的喷出量的增减,部分流路10b内部的液体的举动会发生变化。因此,因液体的喷出量的增减,从加压室主体10a向喷出孔8供给的液体的流动和从第2单独流路14供给的液体的流动产生冲撞的位置就会移动,能够降低在部分流路10b的内部形成液体滞留的区域的可能性。
此外,喷出孔8的面积重心位于比部分流路10b的面积重心更靠第4方向D4侧的位置处。由此,供给到部分流路10b的液体在部分流路10b的整个区域扩展后,被供给到喷出孔8,由此能够降低在部分流路10b的内部产生液体滞留的区域的可能性。
在此,对于液体喷出头2而言,若对加压室10进行加压,压力波就会从加压室主体10a传递到喷出孔8,由此从喷出孔8喷出液体。因此,通过在加压室主体10a中产生的压力波的一部分被传递到第2单独流路14,从而有可能向第1共同流路20传播压力。同样,通过在加压室主体10a中产生的压力波的一部分被传递到第3单独流路16,从而有可能向第2共同流路24传播压力。
并且,若产生向第1共同流路20以及第2共同流路24的压力传播,则有可能会经由与其他喷出单元15连接的第2单独流路14以及第3单独流路16向其他喷出单元15的加压室10传播压力。由此,有可能会产生流体串扰。
相对于此,液体喷出头2具有第3单独流路16的流路阻力比第2单独流路14的流路阻力低的结构。因此,能够实现如下结构,即,对加压室10施加压力时,在加压室主体10a中产生的压力波的一部分就容易经过流路阻力比第2单独流路14低的第3单独流路16而向第2共同流路24进行压力传播,很难向第1共同流路20进行压力传播。
并且,由于在第2共同流路24的上方配置有第1减振室32a,在第2共同流路24的下方配置有第2减振室32b,因此就在第2共同流路24的上方形成第1减振器30a,在第2共同流路24的下方形成第2减振器30b。
由此,能够在第2共同流路24的内部使压力衰减。其结果,能够抑制压力从第2共同流路24向第3单独流路16逆流,能够降低产生流体串扰的可能性。
此外,第3单独流路16与第2共同流路24在第1方向D1上的侧面连接。换言之,第3单独流路16从第2共同流路24的第1方向D1上的侧面沿第1方向D1被引出后,沿第5方向D5被引出,与部分流路10b在第2方向D2上的侧面连接。
因此,能够将第3单独流路16沿平面方向引出,能够在第2共同流路24的上方以及下方确保设置减振室32的空间。其结果,能够高效地在第2共同流路24中使压力衰减。
如图10所示,第3单独流路16由板4f形成。板4f具有加压室面4-1侧的第1面4f-1和喷出孔面4-2侧的第2面4f-2。此外,板4f具有:形成第3单独流路16的第1槽4fl;形成第2共同流路24的第2槽4f2;和形成第1共同流路20的第3槽4f3。此外,在第1槽4f1和第2槽4f2之间设置有隔壁5a。隔壁5a为了划分第1槽4f1和第2槽4f2而设置在每个喷出单元15中。板4f具有将夹着第2共同流路24而对置的隔壁5a彼此相连接的连接部5b。
第1槽4f1贯通板4f,形成部分流路10b和第3单独流路16。因此,第1槽4f1在板4f中形成为矩阵状。第2槽4f2贯通板4f,形成第2共同流路24。
板4f具有将夹着第2共同流路24而对置的隔壁5a彼此相连接的连接部5b。因此,能够提高隔壁5a的刚性,能够降低在隔壁5a产生变形的可能性。其结果,能够使第1槽4f1的形状稳定,能够降低各喷出单元15的第3单独流路16的形状产生偏差的可能性。因此,能够减少各喷出单元15的喷出偏差。另外,由于隔壁5a不是与其他部分孤立的浮岛状部分,所以与专利文献1和2不同,在板4f中,连接部5b不是必须的结构。
此外,连接部5b的厚度例如小于板4f的厚度。由此,能够抑制第2共同流路24的体积变小。其结果,能够抑制第2共同流路24的流路阻力变小。另外,连接部5b能够通过从第2面4f-2进行半蚀刻(并不限于一半厚度的蚀刻)来形成。
此外,第3单独流路16与第2共同流路24的上端部侧连接,第1减振室32a的容积大于第2减振室32b的容积。因此,从第3单独流路16传播的压力波能够利用第1减振器30a来使其衰减。
(液体喷出头的制造方法)
图11是用于说明液体喷出头2的制造方法的图,更具体来说是表示第1流路构件4的制造方法的过程的一例的流程图。另外,该制造方法除流路的具体形状等以外基本上可以与公知的方法相同。
首先,在步骤ST1中,准备板4a~4m。板4a~4m例如通过对由金属等构成的板状构件进行蚀刻(包括半蚀刻)来形成。
在步骤ST2~ST4中,从喷出孔8侧依次层叠板4a~4m。具体来说,首先,在步骤ST2中,在重叠于到当前为止层叠的板的层叠体(最初只有板4m)的上表面的板的下表面,涂布粘接剂。另外,粘接剂例如涂布在板的下表面的整体上。其中,可以对粘接剂进行图案化来进行涂布。在进行了图案化的情况下,例如,能够降低因粘接剂导致流路堵塞的可能性。在对整体进行涂布的情况下,例如,由于图案化的良好与否不会给液体的泄露带来影响,所以品质稳定。
接着,在步骤ST3中,将涂布了该粘接剂的板的下表面重叠到层叠体的上表面。在步骤ST4中,判定全部板4a~4m是否已被层叠,在肯定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T5,在否定的情况下返回步骤ST2。
这样,构成隔着粘接剂(粘接剂层)将板4a~4m层叠而成的层叠体。粘接剂例如是热固性树脂。热固性树脂例如是酚醛树脂、环氧树脂、密胺树脂或者尿素树脂。
在步骤ST5中,对经由由热固性树脂构成的粘接剂而层叠的板4a~4m所构成的层叠体进行加热,使热固性树脂固化。由此,将板4a~4m彼此粘接,制作第1流路构件4。
另外,在构成将板4a~4m分成几个而得到的多个层叠体后,可以将该层叠体彼此粘接,或在将几片板重叠的时间点进行步骤ST5的加热等,这样适当地进行变形。
图12(a)以及图12(b)示意性地表示步骤ST2以及ST3中的多个板的截面。更具体来说,这些图示出了在板4f~4m的层叠体的上表面重叠板4e的下表面的步骤。
根据配置在板4e的下表面的粘接剂81可理解,在粘接剂81的涂布工序(步骤ST2)中,粘接剂81不仅涂布在将板彼此粘接的区域,还涂布在各板的下表面的整个面。例如,在板4e的构成第2共同流路24的上表面的区域也涂布粘接剂81。通过使用这样的涂布方法,例如无论板(构成流路的孔)的形状如何,都能一律使用相同的涂布方法,能够削减生产成本。另外,相对于在第2共同流路24的上表面配置有粘接剂的情况,虽然未图示,但是并未在第2共同流路24的下表面配置粘接剂。其他流路的上表面以及下表面也是同样的。
(单独流路的堵塞)
图12(c)是用于说明在第3单独流路16中产生的课题的示意图,具体来说,是表示板4f的一部分的俯视图。图中,对连接部5b附加了网眼状的阴影。此外,图中的三个第1槽4fl位于最靠第4方向D4的一侧。
在该图中,如用点阴影示出的那样,粘接剂81在固化前顺着第1流路构件4的流路内面流动,有可能将截面积比较小的单独流路堵塞。另外,这样的粘接剂81流动的现象例如在粘接剂81是热固性树脂的情况下,容易在开始加热而粘接剂81软化后且固化之前发生。作为产生流动的力,考虑重力以及流路的上表面与侧面的角部等处的毛细管力。
容易堵塞的是截面积比较小的第1~第3单独流路。其中,第3单独流路16最容易堵塞。其理由例如如下。首先,如上所述,在流路的上表面配置有粘接剂81。由于共同流路与单独流路相比较,宽度较宽,所以相对有大量的粘接剂81配置在上表面。此外,流路上表面的粘接剂81因重力和/或毛细管力,容易顺着流路的上表面与侧面的角部流动。另一方面,第3单独流路16从第2共同流路24的侧面(壁面)通往第2共同流路24,并且第3单独流路16的上表面与第2共同流路24的上表面齐平。因此,顺着第2共同流路24的壁面与上表面的角部流动的比较大量的粘接剂81容易流入第3单独流路16,进而第3单独流路16容易堵塞。
在各喷出单元列15a的多个喷出单元15(多个第3单独流路16)中,在最靠第2共同流路24的端部侧(例如开口24a侧)与第2共同流路24连接的喷出单元15(第3单独流路16)容易堵塞。作为其理由,例如,可列举第2共同流路24与多个第3单独流路16的连接位置当中最靠端部侧的连接位置P2和第2共同流路24的端部之间的区间(参照图13的非连接区间91)其长度比多个连接位置的间距(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恒定的,但可以不是恒定的)长。即,相比多个连接位置之间间,在非连接区间91存在更大量的粘接剂81,该相对多的粘接剂81会流入与最靠端部侧连接的第3单独流路16。
另外,非连接区间91变长是因为,为了在组装了与喷出单元15对应的位移元件48的压电致动基板40不存在的位置处设置开口24a,需要延长第2共同流路24。此外,是因为为了在开口24a的周围将第1流路构件4和第2流路构件6接合,所以在开口24a的周围设置其接合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共同流路24的两端当中开口24a侧(第4方向D4)的端部和最接近该端部的、第3单独流路16相对于第2共同流路24的连接位置P2之间的距离(非连接区间91的长度)比多个第3单独流路16相对于第2共同流路24的连接位置的间距长,会产生上述这样的问题。第2共同流路24的两端当中与开口24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闭合的端部)和最接近该端部的、第3单独流路16相对于第2共同流路24的连接位置P2之间的距离可以比上述的间距更长,也可以相等,还可以更短。在更长的情况下,会产生与开口24a侧同样的问题。
此外,与本实施方式不同,在共同流路的两端未闭合的情况下(参照专利文献1或者2),在两端会产生与本实施方式的开口24a侧同样的问题。与本实施方式不同,在多个第2共同流路24在板4f处合流而构成歧管流路的情况下,即使各第2共同流路24的端部侧的长度短,合流部分的粘接剂81也会流入端部侧的第3单独流路16,所以会产生同样的堵塞的问题。
第2共同流路24虽然具有开口24a侧的端部和其相反侧的闭合的端部,但是对于在最接近开口24a侧的端部的位置处与第2共同流路24连接的第3单独流路16、和在最接近开口24a的相反侧的端部的位置处与第2共同流路24连接的第3单独流路16来说,前者容易堵塞。作为其理由,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列举,对于与端部之间的距离而言,前者更长,对于有流入的可能性的粘接剂81的量而言,前者更多。
第2共同流路24虽然在两侧的侧面连接了两个喷出单元列15a的第3单独流路16,但是在该两个喷出单元列15a的每一个中,在最接近第2共同流路24的端部的连接位置处的第3单独流路16中,接近第2共同流路24的端部的连接位置P2处的第3单独流路16更容易堵塞。作为其理由,可列举,两个喷出单元列15a的第3单独流路16当中,除了与最靠端部侧连接的第3单独流路16以外,连接部5b位于端部侧,这会抑制来自端部侧的粘接剂81的流动。
(用于降低单独流路的堵塞可能性的结构)
图13是用于说明为了降低上述那样的第3单独流路16中的堵塞可能性的结构的示意图,具体来说,是示出了板4f的一部分的俯视图。此外,图14(a)是图13的XIVa-XIVa线处的剖视图。以下,主要关于第2共同流路24的第4方向D4侧,讲述用于降低单独流路的堵塞可能性的结构。第1方向D1侧与第4方向D4侧相同,可以设置用于降低单独流路的堵塞可能性的结构,也可以不设置。
构成第2共同流路24的第2槽4f2的各壁面沿第2槽4f2具有:连接有构成多个单独流路16的第1槽4fl的连接范围85;以及将第1槽4f1设为非连接状态的非连接范围87。在本实施方式中,非连接范围87是各壁面中多个第1槽4f1相对于第2槽4f2的连接位置当中最靠近第2槽4f2的端部的连接位置P2和第2槽4f2的端部(端部位置P1)之间的范围。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纸面左侧的壁面和纸面右侧的壁面中,连接范围85以及非连接范围87的位置等互不相同。在第4方向D4侧的端部,非连接范围87的长度比连接范围85中多个第1槽4f1相对于第2槽4f2的连接位置的间距(相邻的连接位置彼此的距离)长。
此外,第2槽4f2沿其延伸的方向具有:在两侧壁面的至少一个壁面连接有第1槽4fl的连接区间89;以及在两侧壁面中的任一个壁面都将第1槽4fl设为非连接状态的非连接区间91。在本实施方式中,非连接区间91是多个第1槽4f1相对于第2槽4f2的两侧壁面的连接位置当中位于最靠第2共同流路24的端部(端部位置P1)侧的连接位置P2与端部位置P1之间的范围。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非连接区间91与第2槽4f2的纸面左侧壁面中的非连接范围87大致是同一范围。在图13等中,为了便于说明,连接区间89用与连接范围85相同的箭头来示出其范围。其中,在第1方向D1侧,与第4方向D4侧相反地,纸面右侧的第1槽4f1的连接位置比纸面左侧的第1槽4f1的连接位置位于更靠端部侧的位置处,因此对于连接区间89而言,任一个壁面的连接范围85的位置以及长度都不同。
在这样的结构中,为了降低第3单独流路16堵塞的可能性,首先,第一,板4f中,关于多个第2共同流路24的每一个,在非连接区间91(端部位置P1与连接位置P2之间)至少具有一个与连接部5b相同的延出部5c。通过延出部5c,阻碍了位于比延出部5c更靠端部位置P1侧的粘接剂81向连接位置P2的流动。由此,粘接剂81向连接到连接位置P2的第3单独流路16的流入得到抑制。
此外,第二,板4f中,关于多个第2共同流路24的每一个,在非连接区间91(端部位置P1与连接位置P2之间)至少具有一个从第2槽4f2的两侧的壁面当中在连接位置P2处连接有第3单独流路16的壁面(图13中纸面左侧的壁面)通往第2槽4f2的第4槽4f4。位于比第4槽4f4相对于第2共同流路24的连接位置更靠端部位置P1侧的粘接剂81在到达连接位置P2之前流入到第4槽4f4。由此,粘接剂81向连接到连接位置P2的第3单独流路16的流入得到抑制。
(延出部的详细情况)
延出部5c的结构除了其位置以外与参照图10所说明的用于增强隔壁5a的连接部5b相同。即,延出部5c与第2槽4f2(第2共同流路24)两侧的壁面连接,而且例如通过从下表面侧(喷出孔8侧)进行半蚀刻来形成。
另外,延出部5c与连接部5b不同,对隔壁5a的增强没有帮助,原本是不需要的部件。延出部5c的厚度以及流路方向的大小可以适当设定,此外连接部5b的厚度以及流路方向的大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也可以不设置连接部5b,而仅设置延出部5c。
对于粘接剂81而言,更详细来说,例如,由于被延出部5c阻挡,所以流入第3单独流路16的可能性被降低。此外,例如,粘接剂81若顺着第2共同流路24的上表面与壁面的角部到达延出部5c,则会因第2共同流路24的上表面与延出部5c的端部位置P1侧的面的角部的毛细管力,以横切第2共同流路24的方式沿延出部5c流动。由此,也会抑制粘接剂81流入第3单独流路16。此外,与该角部相反的一侧的角部(第2共同流路24的上表面与延出部5c的连接位置P2侧的面的角部)也因该毛细管力,吸引粘接剂81,因此有助于抑制粘接剂81流入第3单独流路16。
在非连接区间91设置至少一个延出部5c即可。即使是一个,只要设置了延出部5c,则到达连接位置P2的粘接剂81的量多少都会减少,进而,连接位置P2的第3单独流路16被堵塞的可能性就会降低。
在图13中,例示出在第2共同流路24的流路方向上彼此隔着间隔设置有多个(三个)延出部5c的情况。若这样配置多个延出部5c,则例如能够使利用一个延出部5c很难停止流动的量的粘接剂81的流动停止。另外,多个延出部5c的间隔可以适当设定。在图13中,例示出延出部5c的间距与连接部5b的间距(第1槽4f1的间距)大致相同的情况。
延出部5c的位置可以设置在非连接区间91的适当的位置处。即使配置在非连接区间91的任一个位置处,多少都能够减少到达连接位置P2的粘接剂81的量,进而,能够降低连接位置P2的第3单独流路16被堵塞的可能性。
例如,设置有延出部5c,该延出部5c距连接位置P2的距离在多个第3单独流路16相对于第2共同流路24的连接位置的间距以下。在该情况下,位于连接位置P2和延出部5c之间的粘接剂81的量变成位于多个连接位置间的粘接剂81的量以下,因此只有最靠端部侧的第3单独流路16发生堵塞的可能性被降低。另外,这里所说的距离例如是与第2共同流路24的流路方向平行的方向的距离,此外,可以是第1槽4f1在延出部5c侧的缘部与延出部5c在第1槽4f1侧的缘部的距离。
另外,在上述中,根据是否位于关注第2槽4f2两侧的壁面而定义出的非连接区间91内来区分了连接部5b和延出部5c。但是,也可以根据是否位于仅关注一个壁面而定义出的非连接范围87内来区分连接部5b和延出部5c。在另一观点下,在关注了第2槽4f2两侧的壁面当中图13的纸面右侧的壁面的情况下,位于连接位置P2的正上的连接部5b(从纸面下方起第4个连接部5b)对于纸面右侧的壁面来说可以被理解成延出部5c。该延出部5c(兼作连接部5b)有助于降低与纸面右侧的壁面相连接的最靠端部侧的第1槽4f1堵塞的可能性。
(虚拟流路的详细情况)
虚拟流路83例如其整体由第4槽4f4构成。即,板4f的上下的板4e以及4g遍及第4槽4f4的整体,堵塞了第4槽4f4的上下。因此,虚拟流路83的形状与图13所示的第4槽4f4的形状相同。虚拟流路83的形状、宽度以及长度可以适当设定。
在非连接区间91,相对于第2槽4f2(第2共同流路24)的连接了多个第1槽4fl(第3单独流路16)的一个壁面(例如在连接位置P2处连接了第1槽4fl的壁面),至少设置一个第4槽4f4(虚拟流路83)即可。即使在一个壁面设置一个,只要设置了第4槽4f4,则顺着该一个壁面到达连接位置P2的粘接剂81的量多少都会有减少,进而,连接位置P2处的第3单独流路16发生堵塞的可能性就会降低。另外,虽然未特别图示,但是与延出部5c同样地,可以在第2共同流路24的流路方向上相互隔着间隔在一个壁面设置多个第4槽4f4。
此外,第4槽4f4不仅可以设置在第2共同流路24的在连接位置P2处连接了第3单独流路16的壁面,还可以设置在相反侧(图13的纸面右侧)的壁面。即,第4槽4f4可以分别设置在第2共同流路24两侧的壁面。在该情况下,与纸面右侧的壁面连接的第4槽4f4其一端在该纸面右侧的壁面的非连接范围87中与第2槽4f2连接即可,并不一定非要在非连接区间91内与第2槽4f2连接。在另一观点下,与上述的延出部5c同样地,可以仅关注一个壁面来判断第4槽4f4是否被连接在比起多个第1槽4f1相对于第2槽4f2的连接位置当中最靠近端部的连接位置P2,更靠端部位置P1侧的位置处。另外,在图13中,例示出与纸面右侧的壁面连接的第4槽4f4也是一端位于连接位置P2和端部位置P1之间的情况。
虚拟流路83例如其两端通往第2共同流路24。在另一观点下,虚拟流路83将第2共同流路24分流。具体来说,例如,构成虚拟流路83的第4槽4f4的两端与构成第2共同流路24的第2槽4f2的一个壁面连接。即,虚拟流路83的第1端83b在非连接范围87中与第2槽4f2的一个壁面连接,虚拟流路83的第2端83c在非连接范围87或者连接范围85(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前者)中相对于第2槽4f2的一个壁面的第1端83b与连接位置P2侧(连接范围85侧)连接。
另外,也可以是两端与一个壁面连接的形态以外的形态。例如,与本实施方式不同,在虚拟流路83不仅包括板4f的孔而且还包括板4f以外的板的孔的情况下,虚拟流路83的两端当中的一个端可以被连接到第2共同流路24的内面的远离了上述的一个壁面的位置处(例如上表面的中央侧区域、下表面、相反侧的壁面)。
通过这样将虚拟流路83的两端与第2共同流路24连接,从而例如在虚拟流路83中,只要粘接剂81不堵塞,就不会产生停滞不前的情况。因此,在使用液体喷出头2时,液体在虚拟流路83中也会循环,使液体的滞留得到抑制。
图14(b)是图13的区域XIVb的放大图。图14(c)是图14(b)的XIVc-XIVc线处的剖视图。
如这些图所示,虚拟流路83可以具备截面积比虚拟流路83当中的其他部分小的小截面部83a。流入虚拟流路83中的粘接剂81例如被小截面部83a阻挡,和/或,被小截面部83a处的毛细管力捕获。因此,可抑制流入虚拟流路83的粘接剂81流到虚拟流路83之外(第2共同流路24内),进而,可降低第3单独流路16堵塞的可能性。
小截面部83a是通过将虚拟流路83的宽度以及厚度双方或者一方在一部分处减少来构成的。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虚拟流路83的厚度在一部分处减少来构成小截面部83a。这样的厚度比其他部分小的小截面部83a例如可以按照如下方式构成,即,利用板4f的半蚀刻,形成将第4槽4f4的壁面彼此连接的梁部5d。另外,如图14(c)所例示,截面积的变化可以是分阶段的(在虚拟流路83的内面产生高低差),也可以是逐渐变化。
小截面部83a位于比虚拟流路83在流路方向上的中央位置更靠第2端83c侧的位置处。换言之,小截面部83a位于比虚拟流路83在流路方向上的中央位置更靠下游侧的位置处。另外,这里所说的下游侧是取代最靠端部位置P1侧的第3单独流路16而流入虚拟流路83的粘接剂81的下游侧,不是使用液体喷出头2时的液体(墨水等)的下游侧。
例如,如图示的例子那样,在虚拟流路83的两端从第2槽4f2的一个壁面(图14(b)的纸面左侧的壁面)通往第2共同流路24的情况下,虚拟流路83的两端当中相对于一个端部位于连接位置P2侧的另一个端部侧是下游侧。此外,例如,在虚拟流路83的一端从第2槽4f2的一个壁面通往第2共同流路24,另一端从远离了所述一个壁面的位置(例如第2共同流路24的相反侧的壁面、上表面的中央侧区域、下表面或者壁面的下表面侧的区域)通往第2共同流路24的情况下,该另一端是下游侧的端部。
这样,通过使小截面部83a关于粘接剂81的流动而位于虚拟流路83的下游侧,从而例如与小截面部83a位于虚拟流路83的上游侧的情况(该情况也包括在本公开涉及的技术中)相比较,容易使很多粘接剂81流入虚拟流路83中。
另外,虽然叙述了关于第2槽4f2(第2共同流路24)的、在连接位置P2处连接了第1槽4f1(第3单独流路16)的壁面(纸面左侧的壁面)处的虚拟流路83设置小截面部83a的情况,但是也可以针对相反侧(图13的纸面右侧)的壁面处的虚拟流路83设置小截面部83a。此时的小截面部83a的位置、形状以及大小等也可以与上述相同。
(延出部和虚拟流路的组合)
延出部5c以及虚拟流路83不必双方都设置,可以仅设置其中一方。其中,通过设置双方,可有效地降低第3单独流路16堵塞的可能性。
特别是,在第4槽4f4(虚拟流路83)的一端相对于延出部5c与端部位置P1(连接范围85的相反侧)侧相邻的情况下,向连接位置P2的流动因延出部5c而受阻的粘接剂81会流入虚拟流路83中,可成倍地增加粘接剂81向第3单独流路16流动的抑制效果。另外,在第4槽4f4的两端通往第2槽4f2(第2共同流路24)的情况下,第4槽4f4中与延出部5c相邻的一端例如是端部位置P1侧的端部。这里所说的相邻例如不仅包括延出部5c和虚拟流路83在第2共同流路24的流路方向上无间隙地相邻的情况,还包括以比较微小的距离(例如蚀刻误差的两倍以内)分离的情况。
延出部5c如已经叙述的那样,对隔壁5a的增强没有帮助,原本是不需要的部件。但是,在设置虚拟流路83并且构成虚拟流路83的第4槽4f4的两端与第2槽4f2连接的情况下,由于产生浮岛状部分,所以有助于容易处理该浮岛状部分。
(变形例)
图15(a)以及图15(b)是与变形例涉及的图14(a)以及图14(c)相当的剖视图。另外,以下,基本上,仅叙述与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未特别言及的点与实施方式相同。
在图15(a)的变形例中,第1槽4f1(第3单独流路16)以及第4槽4f4(虚拟流路83)利用板4f的半蚀刻来形成。半蚀刻例如对板4f的上表面侧进行,在该变形例中,也是第3单独流路16以及虚拟流路83的上表面与第2共同流路24的上表面齐平。
在这样的结构中,也会产生在第3单独流路16中粘接剂81容易堵塞这样的问题。此外,对于虚拟流路83而言,通过导入粘接剂81,从而能够降低第3单独流路16堵塞的可能性。
此外,在图15(a)的变形例中,延出部5c不是通过从板4f的下表面侧起的半蚀刻而是通过从板4f的上表面侧起的半蚀刻形成的。因此,延出部5c的上表面比第2共同流路24的上表面低,在两者之间会产生比较小的间隙。
因此,变形例的延出部5c通过在延出部5c与第2共同流路24的上表面之间产生的毛细管力而捕获粘接剂81。由此,粘接剂81流入第3单独流路16的可能性得到降低。在粘接剂81的量比较多的情况下,粘接剂81很难通过毛细管力以横切第2共同流路24的方式沿延出部5c扩展并超过延出部5c而到达第3单独流路16。被捕获的粘接剂81的量例如能够通过增大延出部5c在俯视下的面积等来增加。因此,相比实施方式的延出部5c,能够捕获更多的粘接剂81。
此外,在图15(b)的变形例中,构成小截面部83a的梁部5d不是通过从板4f的下表面侧起的半蚀刻而是通过从板4f的上表面侧起的半蚀刻形成的。该梁部5d能够通过在梁部5d与虚拟流路83的上表面之间产生的毛细管力来捕获粘接剂81。
另外,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板4f是第1板的一例,板4e是第2板的一例,第2共同流路24是共同流路的一例,第3单独流路16是单独流路的一例,第2槽4f2是共同流路用槽的一例,第1槽4f1是单独流路用槽的一例,第4槽4f4是虚拟流路用槽的一例。
图16(a)以及图16(b)是分别示意性表示第2共同流路24(第2槽4f2)以及第3单独流路16(第1槽4f1)等的变形例的俯视图。即,是表示第1板(在实施方式中是板4f)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在图16(a)所示的变形例中,与实施方式的第2槽4f2相当的共同流路用槽101被设为是环状延伸的槽。更具体来说,例如,共同流路用槽101具有并列延伸的多个(图示的例子中是两条)主槽101a和将主槽101a的端部彼此连接的连通槽101b。主槽101a例如以直线状延伸,连通槽101b例如弯曲地延伸。与实施方式的第1槽4f1相当的单独流路用槽103与主槽101a的壁面连接。换言之,在连通槽101b处不连接单独流路用槽103。
对于这样的共同流路用槽101以及单独流路用槽103,也可以应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用于降低单独流路用槽103堵塞的可能性的结构。例如,共同流路用槽101的各壁面具有:连接有多个单独流路用槽103的连接范围85;以及将多个单独流路用槽103设为非连接状态且比连接范围85中多个单独流路用槽103相对于共同流路用槽101的连接位置的间距长的非连接范围87。另外,在图16(a)中,仅对相互相邻的连接范围85以及非连接范围87当中的一组附加了符号。在非连接范围87中设置有延出部5c以及虚拟流路83(与第4槽4f4对应的虚拟流路用槽105)。
另外,也可以理解为,由一个主槽101a和与其连接的一个或者两个连通槽101b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来构成一个共同流路用槽。
在图16(b)所示的变形例中,与实施方式的第2槽4f2相当的共同流路用槽111被设为歧管状的槽。更具体来说,例如,共同流路用槽111具有:并列延伸的多个(图示的例子中是两条)分支槽111a;以及分支槽111a集合而成的集合槽111b。各分支槽111a例如是将图16(a)的主槽101a和图16(a)的连通槽101b的一部分包括在内的形状。集合槽111b例如比分支槽111a粗,且延伸到外侧。与实施方式的第1槽4f1相当的单独流路用槽103与图16(a)相同。
对于这样的共同流路用槽111以及单独流路用槽113,也可以应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用于降低单独流路用槽103堵塞的可能性的结构。例如,共同流路用槽111的各壁面具有:连接有多个单独流路用槽103的连接范围85;以及将多个单独流路用槽103设为非连接状态且比连接范围85中的多个单独流路用槽103相对于共同流路用槽101的连接位置的间距长的非连接范围87。另外,在图16(b)中,仅对相互相邻的连接范围85以及非连接范围87当中的一组附加了符号。并且,在非连接范围87中设置有延出部5c以及虚拟流路83(与第4槽4f4对应的虚拟流路用槽105)。
在图16(b)的变形例中,电可以忽视集合槽111b,与图16(a)同样地,在连通槽101b中定义非连接范围87。在该情况下,可以与图16(a)同样地,将两个分支槽111a理解为一个共同流路用槽,也可以将一个分支槽111a理解为一个共同流路用槽。此外,在图16(b)的变形例中,在纸面下方,在从单独流路用槽103到共同流路用槽111的端部很长的情况下,可以在该端部侧与实施方式同样地定义非连接范围87。
除了上述结构以外,虽然未特别图示,但是也可以在图16(a)的变形例中设置集合槽111b,或者在图16(b)的变形例中省略集合槽111b等,这样将共同流路用槽以及单独流路用槽设为各种形状即可。
本公开涉及的技术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或者变形例,只要不脱离其主旨就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液体喷出头以及记录装置的制造方法可以不必一定存在产生粘接剂堵塞的可能性。即使没有粘接剂堵塞的可能性,例如,延出部5c可以有助于对第2共同流路24的端部侧的压力波进行反射或者分散,从而抑制在第2共同流路24的端部侧形成驻波的情况。虚拟流路83也是同样的。
例如,作为加压部,示出了通过压电致动的压电变形来对加压室10进行加压的例子,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可以设置成如下的加压部,即,在每个加压室10设置发热部,通过发热部的热来加热加压室10内部的液体,通过液体的热膨胀来进行加压。
单独流路用槽(第1槽4f1)可以通过对板4f的下表面侧进行半蚀刻来构成。在另一观点下,第3单独流路16的上表面可以不与第2共同流路24的上表面齐平。即使在该情况下,由于在重叠于构成第2共同流路24的上表面的板4e的下表面的板4f中,第3单独流路16通往第2共同流路24,所以与在其他板形成第1槽4f1的情况相比较,粘接剂81容易流入第3单独流路16。此外,第3单独流路16也可以构成为包括板4f以外的板的槽。例如,可以在板4e或者4g中形成有重叠于第1槽4f1的凹槽或者贯通槽。
延出部5c并不限于遍及共同流路用槽(第2槽4f2)两侧的壁面的结构,可以不是从一个壁面延出并到达另一个壁面的结构。此外,延出部5c可以根据板4f的整个厚度来构成,也可以从两侧对板4f进行半蚀刻来设置在板4f的厚度方向上的中央侧。可以采用关于第1槽4f1的贯通槽、上表面侧的凹槽以及下表面侧的凹槽这三个形态、和关于延出部5c的整个厚度、仅下表面侧的厚度、仅上表面侧的厚度及中央侧的厚度这四个形态的组合(3×4=12形态)中的任一个。此外,用于第1槽4f1的半蚀刻和用于延出部5c的半蚀刻可以不是同一厚度。
虚拟流路83可以不与喷出单元15连接。因此,例如,虚拟流路83可以从第2共同流路24延伸而走到尽头,或者与虚拟喷出单元17连接,或者与第1共同流路20连接。虚拟流路用槽(第4槽4f4)可以通过对板4f的下表面侧进行半蚀刻来构成。在另一观点下,虚拟流路83的上表面可以不与第2共同流路24的上表面齐平。在该情况下,与在其他板形成第4槽4f4的情况相比较,粘接剂81容易流入虚拟流路83。
构成第2共同流路24的上表面的板4e可以通过对下表面进行半蚀刻来构成第2共同流路24的上部。此外,板4e可以通过下表面的半蚀刻或者通常的蚀刻来构成第3单独流路16和/或虚拟流路83的上表面侧的一部分。
实施方式的第3单独流路可以不是用于液体的回收,而是用于液体的供给。即,由第1板(4f)的槽形成的单独流路可以是供给用,也可以是回收用。此外,流路构件可以仅具有液体供给用的单独流路,而不具有回收用的单独流路。
粘接剂并不限于热固性树脂。这是因为,只要在粘接剂固化之前具有流动性,粘接剂就有可能在单独流路内发生堵塞。因此,粘接剂可以是常温下固化的材料。
符号说明
1…彩色喷墨打印机
2…液体喷出头
2a…头部主体
4…第1流路构件
4a~4m…板
4-1…加压室面
4-2…喷出孔面
4f1…第1槽(单独流路用槽)
4f2…第2槽(共同流路用槽)
4f4…第4槽(虚拟流路用槽)
5c…延出部
6…第2流路构件
6a…贯通孔
6b,6c…开口
8…喷出孔
8a…喷出孔列
8b…喷出孔行
10…加压室
10a…加压室主体
10b…部分流路
10c…加压室列
10d…加压室行
11…虚拟加压室
12…第1单独流路
14…第2单独流路
15…喷出单元
16…第3单独流路(单独流路)
20…第1共同流路(共同流路)
20a…开口
22…第1统一流路
22a…开口
24…第2共同流路
24a…开口
26…第2统一流路
26a…开口
28…端部流路
28a…宽幅部
28b…狭窄部
28c,28d…开口
30…减振器
30a…第1减振器
30b…第2减振器
32…减振室
32a…第1减振室
32b…第2减振室
40…压电致动基板
40a,40b…压电陶瓷层
42…共同电极
44…单独电极
44a…单独电极主体
44b…引出电极
46…连接电极
48…位移元件
50…外壳
50a,50b,50c…开口
50d…隔热部
52…散热板
54…布线基板
56…按压构件
58…弹性构件
60…信号传递部
62…驱动器IC
70…头部搭载框架
72…头部群
74a,74b,74c,74d…输送辊
76…控制部
83…虚拟流路
83a…小截面部
83b…第1端
83c…第2端
85…连接范围
87…非连接范围
89…连接区间
91…非连接区间
P…记录介质
D1…第1方向
D2…第2方向
D3…第3方向
D4…第4方向
D5…第5方向
D6…第6方向
P1…端部位置
P2…连接位置

Claims (21)

1.一种液体喷出头,具备:
流路构件,该流路构件具备隔着粘接剂层叠的多个板,通过形成于多个所述板的孔来构成共同流路以及与所述共同流路连接的多个喷出单元,多个所述喷出单元的每一个具备喷出孔、与所述喷出孔连接的加压室以及与所述加压室和所述共同流路连接的单独流路;以及
多个加压部,分别对多个所述加压室进行加压,
多个所述板包括:
第1板,形成了构成所述共同流路的共同流路用槽以及多个单独流路用槽,各单独流路用槽从所述共同流路用槽的两侧的壁面当中的一个壁面通往所述共同流路用槽且分别构成多个所述单独流路;以及
第2板,与所述第1板的上表面通过粘接剂粘接,构成所述共同流路的上表面,
所述共同流路用槽的所述一个壁面沿所述共同流路用槽具有:
连接范围,连接有多个所述单独流路用槽;以及
非连接范围,与所述连接范围相邻,将多个所述单独流路用槽设成非连接状态,且分别比所述连接范围中的多个所述单独流路用槽相对于所述一个壁面的连接位置的、相邻的连接位置彼此的距离长,
所述第1板在所述非连接范围内具备从所述一个壁面延出的至少一个延出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出头,其中,
所述共同流路用槽是具有两端的形状,
所述非连接范围是多个所述单独流路用槽相对于所述一个壁面的连接位置当中最靠近所述共同流路用槽的一端的连接位置与所述一端之间的范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喷出头,其中,
所述延出部与所述共同流路用槽的两侧的壁面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喷出头,其中,
所述共同流路的上表面和所述单独流路的上表面齐平。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喷出头,其中,
所述延出部的上表面低于所述共同流路的上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喷出头,其中,
在所述第1板还形成有从所述共同流路用槽的另一个壁面通往所述共同流路用槽且分别构成多个所述单独流路的多个单独流路用槽,
所述共同流路用槽沿该共同流路用槽具有:
连接区间,在所述共同流路用槽的两侧的壁面的至少一方连接多个所述单独流路用槽;以及
非连接区间,与所述连接区间相邻,在所述共同流路用槽的两侧的壁面中的任一个壁面中将多个所述单独流路用槽都设成非连接状态,分别比所述连接范围中的多个所述单独流路用槽相对于所述一个壁面的连接位置的相邻的连接位置彼此的距离长,
所述延出部位于所述非连接区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喷出头,其中,
所述第1板在所述非连接范围沿所述共同流路的流路方向互相隔着间隔具备多个所述延出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喷出头,其中,
最靠近所述连接范围的所述延出部和多个所述单独流路用槽相对于所述一个壁面的连接位置当中最靠近所述非连接范围的连接位置之间的距离在所述连接范围中的多个所述单独流路用槽相对于所述一个壁面的连接位置的间距以下。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出头,其中,
所述第1板在所述非连接范围具备从所述一个壁面通往所述共同流路用槽的至少一个虚拟流路用槽,通过所述虚拟流路用槽构成不与所述多个喷出单元连接的虚拟流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体喷出头,其中,
所述虚拟流路用槽的通往所述共同流路用槽的位置相对于所述延出部,与所述连接范围的相反侧相邻。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液体喷出头,其中,
所述虚拟流路的两端通往所述共同流路。
12.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液体喷出头,其中,
所述非连接范围中的相对于所述共同流路用槽的连接位置最靠近所述连接范围的所述虚拟流路的所述连接位置、和多个所述单独流路用槽相对于所述一个壁面的连接位置当中最靠近所述非连接范围的连接位置之间的距离,在所述连接范围中的多个所述单独流路用槽相对于所述一个壁面的连接位置的间距以下。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喷出头,其中,
在所述第2板的下表面当中的构成所述共同流路的上表面的区域也配置有所述粘接剂。
14.一种液体喷出头,具备:
流路构件,该流路构件具备隔着粘接剂层叠的多个板,通过形成于多个所述板的孔来构成共同流路以及与所述共同流路连接的多个喷出单元,多个所述喷出单元的每一个具备喷出孔、与所述喷出孔连接的加压室以及与所述加压室和所述共同流路连接的单独流路;以及
多个加压部,分别对多个所述加压室进行加压,
多个所述板包括:
第1板,形成了构成所述共同流路的共同流路用槽以及多个单独流路用槽,各单独流路用槽从所述共同流路用槽的两侧的壁面当中的一个壁面通往所述共同流路用槽且分别构成多个所述单独流路;以及
第2板,与所述第1板的上表面通过粘接剂粘接,构成所述共同流路的上表面,
所述共同流路用槽的所述一个壁面沿所述共同流路用槽具有:
连接范围,连接有多个所述单独流路用槽;以及
非连接范围,与所述连接范围相邻,将多个所述单独流路用槽设成非连接状态,且分别比所述连接范围中的多个所述单独流路用槽相对于所述一个壁面的连接位置的、相邻的连接位置彼此的距离长,
所述第1板在所述非连接范围具备从所述一个壁面通往所述共同流路用槽的至少一个虚拟流路用槽,通过所述虚拟流路用槽构成不与多个所述喷出单元连接的虚拟流路。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液体喷出头,其中,
所述虚拟流路的两端通往所述共同流路。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液体喷出头,其中,
所述虚拟流路具备截面积比该虚拟流路当中的其他部分小的小截面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液体喷出头,其中,
在所述虚拟流路的两端当中,将在所述非连接范围与所述一个壁面连接的一端设为第1端,将所述一个壁面的相对于所述第1端而言与所述连接范围侧连接的另一端、或者所述共同流路的与远离了所述一个壁面的位置连接的另一端设为第2端时,
所述小截面部位于比所述虚拟流路在流路方向上的中央位置更靠所述第2端侧的位置处。
18.根据权利要求14~17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出头,其中,
所述非连接范围中的相对于所述共同流路用槽的连接位置最靠近所述连接范围的所述虚拟流路的所述连接位置、和多个所述单独流路用槽相对于所述一个壁面的连接位置当中最靠近所述非连接范围的连接位置之间的距离,在所述连接范围中的多个所述单独流路用槽相对于所述一个壁面的连接位置的间距以下。
19.根据权利要求14~17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出头,其中,
在所述第2板的下表面当中的构成所述共同流路的上表面的区域也配置有所述粘接剂。
20.一种记录装置,具备:
权利要求1~19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出头;
输送部,对所述液体喷出头输送记录介质;以及
控制部,控制所述液体喷出头。
21.一种液体喷出头的制造方法,是权利要求1~19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出头的制造方法,具备:
在所述第2板的下表面的整个面配置所述粘接剂的步骤;以及
将配置了所述粘接剂的所述第2板的下表面重叠到所述第1板的上表面的步骤。
CN201680065980.0A 2015-11-11 2016-11-10 液体喷出头、记录装置以及液体喷出头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083492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21261 2015-11-11
JP2015221261 2015-11-11
PCT/JP2016/083392 WO2017082354A1 (ja) 2015-11-11 2016-11-10 液体吐出ヘッド、記録装置、および液体吐出ヘッド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49250A CN108349250A (zh) 2018-07-31
CN108349250B true CN108349250B (zh) 2020-02-04

Family

ID=586954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65980.0A Active CN108349250B (zh) 2015-11-11 2016-11-10 液体喷出头、记录装置以及液体喷出头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471717B2 (zh)
EP (1) EP3369573B1 (zh)
JP (1) JP6159498B1 (zh)
CN (1) CN108349250B (zh)
WO (1) WO201708235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566309B (en) * 2017-09-08 2021-06-16 Xaar Technology Ltd A metho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a MEMS device
JP7014065B2 (ja) * 2018-06-29 2022-02-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液体吐出装置
JP7035853B2 (ja) * 2018-06-29 2022-03-1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ヘッド、液体吐出装置
JP7180246B2 (ja) * 2018-09-27 2022-11-3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ヘッド
JP7275872B2 (ja) * 2019-06-03 2023-05-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ヘッド
JP7310362B2 (ja) * 2019-06-28 2023-07-1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ヘッド
JP2021079615A (ja) * 2019-11-19 2021-05-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ヘッド
CN114867609B (zh) * 2019-12-27 2023-06-30 京瓷株式会社 液体喷出头以及记录装置
WO2023233861A1 (ja) * 2022-06-01 2023-12-0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314832A (ja) * 1996-05-28 1997-12-09 Ricoh Co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
US6536879B2 (en) * 2000-09-22 2003-03-25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Laminated and bonded construction of thin plate parts
JP3743883B2 (ja) * 2000-11-28 2006-02-08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ヘッドの形成方法
US6705708B2 (en) * 2001-02-09 2004-03-16 Seiko Espon Corporation Piezoelectric thin-film element, ink-jet head using the sam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e thereof
JP2004148509A (ja) * 2001-10-04 2004-05-27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噴射ヘッド
US6955420B2 (en) * 2002-05-28 2005-10-18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Thin plate stacked structure and ink-jet recording head provided with the same
US7311380B2 (en) 2002-09-26 2007-12-25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kjet head
JP3876804B2 (ja) 2002-09-26 2007-02-0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
JP2004358872A (ja) * 2003-06-06 2004-12-24 Fuji Xerox Co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ヘッド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5022088A (ja) * 2003-06-30 2005-01-27 Brother Ind Ltd 薄板部材の積層接着構造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
JP3876854B2 (ja) * 2003-06-30 2007-02-0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
US7690770B2 (en) * 2003-07-08 2010-04-06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Sheet-member stacked structure, lead frame, lead-frame stacked structure, sheet-member stacked and adhered structure, and ink jet printer head
JP2005246946A (ja) * 2004-02-03 2005-09-15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ヘッド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ヘッドの製造方法
JP4224822B2 (ja) * 2004-05-07 2009-02-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ヘッド
WO2005111506A2 (en) * 2004-05-07 2005-11-24 Paplinski Dennis M Ignition system for flammable material
JP4333584B2 (ja) * 2005-01-07 2009-09-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
JP2006347010A (ja) * 2005-06-16 2006-12-28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ヘッド
JP4826732B2 (ja) * 2005-10-26 2011-11-3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滴噴射装置
JP2007196593A (ja) * 2006-01-27 2007-08-09 Brother Ind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4582171B2 (ja) 2008-03-27 2010-11-1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滴吐出ヘッド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
KR20110046975A (ko) * 2009-10-29 2011-05-06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바이패스 밸브 구조를 가지는 적층 기판, 이를 이용한 잉크젯 프린트 헤드 및 마이크로 펌프
JP2013063557A (ja) * 2011-09-16 2013-04-11 Ricoh Co Ltd 液体吐出ヘッド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036238A (ja) * 2013-08-15 2015-02-2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ヘッド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7082354A1 (ja) 2017-05-18
EP3369573B1 (en) 2020-04-15
US20180354266A1 (en) 2018-12-13
EP3369573A1 (en) 2018-09-05
CN108349250A (zh) 2018-07-31
JP6159498B1 (ja) 2017-07-05
EP3369573A4 (en) 2018-12-05
JPWO2017082354A1 (ja) 2017-11-09
US10471717B2 (en) 2019-11-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49250B (zh) 液体喷出头、记录装置以及液体喷出头的制造方法
JP6340478B2 (ja)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記録装置
JP6298929B2 (ja)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記録装置
JP6209671B2 (ja)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記録装置
JP6648288B2 (ja)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記録装置
CN108349248B (zh) 液体喷出头以及记录装置
JP6248181B2 (ja)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記録装置
US7744194B2 (en) Liquid ejection head
CN110356114B (zh) 液体喷出头以及记录装置
CN109641461B (zh) 液体喷出头以及记录装置
CN109641459B (zh) 液体喷出头以及记录装置
CN109641460B (zh) 液体喷出头以及记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