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19135A - 基于神经网络鲁棒自适应的空间柔性系统展开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神经网络鲁棒自适应的空间柔性系统展开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319135A CN108319135A CN201810046967.1A CN201810046967A CN108319135A CN 108319135 A CN108319135 A CN 108319135A CN 201810046967 A CN201810046967 A CN 201810046967A CN 108319135 A CN108319135 A CN 10831913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torised units
- node
- neural network
- autonomous
- matrix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13/00—Adaptive control systems, i.e. systems automatically adjusting themselves to have a performance which is optimum according to some preassigned criterion
- G05B13/02—Adaptive control systems, i.e. systems automatically adjusting themselves to have a performance which is optimum according to some preassigned criterion electric
- G05B13/04—Adaptive control systems, i.e. systems automatically adjusting themselves to have a performance which is optimum according to some preassigned criterion electric involving the use of models or simulators
- G05B13/042—Adaptive control systems, i.e. systems automatically adjusting themselves to have a performance which is optimum according to some preassigned criterion electric involving the use of models or simulators in which a parameter or coefficient is automatically adjusted to optimise the performan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Feedback Control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神经网络鲁棒自适应的空间柔性系统展开控制方法,建立适于控制器设计的空间飞网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自主机动单元状态受限条件下,设计动力学模型的控制器输入U;然后针对设计的控制器,证明了闭环系统的稳定性;针对设计的控制器,证明自主机动单元满足状态约束。积极效果:考虑由于系绳连接,自主机动单元存在状态约束的实际条件,采用基于神经网络的鲁棒自适应分布式一致性控制方法,设计了空间飞网机器人在展开过程中存在有界扰动条件下的控制器,4个自主机动单元在满足状态约束的条件下,能达到期望状态,实现构型的协同一致性,降低柔性网的颤振,保持很好的柔性网网型。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空间柔性系统展开控制技术的研究,涉及一种基于神经网络鲁棒自适应的空间柔性系统展开控制方法,具体涉及绳系航天器系统展开过程中状态受限条件下,实现期望构型的神经网络鲁棒自适应协同一致性。
背景技术
绳系航天器系统是一种具有绳系结构的空间柔性机器人系统,具有强适应性和高安全性,在空间在轨服务和维修中将会扮演重要的角色。本专利所提出的空间飞网机器人系统是一种典型的空间柔性机器人系统。
空间飞网机器人系统是一种特殊的多智能体系统,各自主机动单元之间依靠系绳连接,使单元之间的相对状态产生约束。柔性网是一种高自由度的欠驱动非线性系统,不恰当的展开方式可能导致柔性网的剧烈颤振,甚至造成自主机动单元与柔性网,或者柔性网与主连接绳的缠绕等危险情形。实现状态受限条件下自主机动单元的协同一致性控制对网型保持和降低柔性网的颤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已有的专利中,在设计自主机动单元的控制律时还没有相关专利考虑自主机动单元的状态约束条件。
发明内容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了避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神经网络鲁棒自适应的空间柔性系统展开控制方法,是设计一种状态受限条件下空间飞网机器人展开控制方法,该方法能实现空间飞网的快速展开和稳定网型的保持。
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神经网络鲁棒自适应的空间柔性系统展开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步骤1、建立适于控制器设计的空间飞网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
在轨道坐标系O'xyz建立模型,第i个节点的动力学方程为:
其中,mi为节点i的质量,Ni是与节点i相邻的节点的集合,Di是作用在节点i上的外界扰动,Gi是节点i的重力,Gi=-μmiRi/||Ri||3,μ=3.986005×1014m3/s2是地球引力常数,||·||表示向量的Euclid范数;
利用弹簧-质量杆模型建立柔性网的动力学模型,柔性网相邻两个编织节点之间的轴向弹性力Fij为:
其中E为柔性网编织系绳的杨氏弹性模量,A为编织系绳的横截面积,l0为柔性网网格单元的未变形边长,rij是相邻编织节点i和j之间的距离,ξ是系绳的阻尼系数,其中c是编织系绳的阻尼率,m是编织网格边长的名义质量,是从编织节点i指向节点j的单位矢量在轨道坐标系中的表达形式;
编织节点i在地球赤道惯性坐标系中的绝对位置Ri为:
Ri=R0+REOri
其中,R0为柔性网中心在惯性坐标系中的绝对位置,REO是轨道坐标系到惯性坐标系的旋转矩阵,ri是编织节点i在轨道坐标系中的相对位置;
自主机动单元j在轨道坐标系中的动力学方程为:
其中 是机动单元j的质量,I3是3维的单位矩阵,qj是机动单元j在轨道坐标系中的位置,qj=[xj yj zj]T,和分别是机动单元j的控制输入和作用在单元j上的外界扰动,假设扰动存在未知上界,即
斜对称矩阵Cj和非线性项gj分别为:
其中,ω和分别是系统的轨道角速度和轨道角加速度,设系统在圆轨道上作匀速圆周运动,也就是R0表示轨道半径,Rj表示机动单元j到地球中心的距离,
步骤2、自主机动单元状态受限条件下,设计动力学模型控制器输入U:
对动力学模型进行变量代换:
其中为qi的一阶导数,qid为自主机动单元i的期望位置状态向量,为qid的一阶导数,则动力学模型转化成如下形式:
其中:
定义自主机动单元i的邻接位置跟踪误差为:
其中aij为自主机动单元之间信息交互邻接矩阵A的第i行、j列的元素,表示自主机动单元i和j之间信息交互的权值,bi为表示机动单元i与平台之间的通信关系矩阵B=diag(b1,b2,…,bn)的元素,lij为自主机动单元之间的通讯拓扑图的Laplacian矩阵L的元素;
自主机动单元i的邻接位置跟踪误差重新写为:
其中:为直积,H=L+B表示空间飞网机器人系统的通讯矩阵
设计自主机动单元i的控制律Ui如下:
Ui=ui1+ui2+ui3+ui4
ui1=-kiei
其中ui1为系统PD反馈控制项,ki为正常数;ui2为估计非线性项fi(xi)的神经网络输出项,是最优神经网络权矩阵Wi的估计值,Si(xi)为神经网络隐含层的输出;ui3是鲁棒项,用于抵消神经网络估计项的估计误差和作用于系统的扰动;ui4用来限制状态变量xi在有界范围,sgn(·)表示符号函数;
其中,神经网络权矩阵估计和鲁棒项增益的自适应律为:
其中χi、Wmaxi、λi、γi和δmi0为正常数,tr(·)表示矩阵的迹,tanh(·)表示双曲正切函数,δmi是鲁棒项增益的最优值,表示为δmi的估计。其中Ni为神经元的个数,sj(xi)(j=1,…,Ni)为高斯基函数;
其中μij=[μij1 … μijm]T是第j个隐层神经元的中心点向量值。σij>0为隐含层神经元j的高斯基函数的宽度;
函数φi(xi)定义:
其中νi为正常数,且Pi为正常数,满足m为自主机动单元的个数,式中d>0表示自主机动单元的状态变量的约束;
以步骤2的控制器对空间飞网机器人进行控制。
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基于神经网络鲁棒自适应的空间柔性系统展开控制方法,建立适于控制器设计的空间飞网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自主机动单元状态受限条件下,设计动力学模型的控制器输入U;然后针对设计的控制器,证明了闭环系统的稳定性;针对设计的控制器,证明自主机动单元满足状态约束。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积极效果:考虑由于系绳连接,自主机动单元存在状态约束的实际条件,采用基于神经网络的鲁棒自适应分布式一致性控制方法,,设计了空间飞网机器人在展开过程中存在有界扰动条件下的控制器,4个自主机动单元在满足状态约束的条件下,能达到期望状态,实现构型的协同一致性,降低柔性网的颤振,保持很好的柔性网网型。
附图说明
图1为系统的坐标系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实施例、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步骤1,建立展开过程中柔性网和自主机动单元的动力学模型,将自主机动单元的动力学模型转化成便于控制器设计的状态方程形式。该模型中将自主机动单元简化为只有轨道运动,没有姿态运动的质点,4个自主机动单元分别位于柔性网的4个交角处。弹射之后,柔性网相对平台卫星只有平行运动,没有相对转动。
系统的坐标系如附图1所示,坐标系的定义如下:
1、地球赤道惯性坐标系EXYZ:以地球的中心为惯性坐标系的原点,轴Z垂直于地球赤道平面,指向北极;轴X和Y在赤道平面内,其中轴X沿着指向春分点的方向,轴Y与X和Z轴满足右手定则。
2、轨道坐标系O’xyz:以平台卫星的质心为坐标系的原点,轴x沿着轨道半径方向,
从地球中心指向平台卫星的质心;轴y在轨道平面内沿着平台卫星运动的方向;轴
z垂直于轨道平面,满足右手定则。
3、柔性网的本体坐标系Oxbybzb:以柔性网的中心为坐标系的原点,坐标系Oxbybzb平行于坐标系O'xyz。
利用弹簧-质量杆模型建立柔性网的动力学模型,柔性网相邻两个编织节点之间的轴向弹性力Fij为:
其中E为柔性网编织系绳的杨氏弹性模量,A为编织系绳的横截面积,l0为柔性网网格单元的未变形边长,rij是相邻编织节点i和j之间的距离,ξ是系绳的阻尼系数,其中c是编织系绳的阻尼率,m是编织网格边长的名义质量,是从编织节点i指向节点j的单位矢量在轨道坐标系中的表达形式。
编织节点i在地球赤道惯性坐标系中的绝对位置Ri为:
Ri=R0+REOri (2)
其中,R0为柔性网中心在惯性坐标系中的绝对位置,REO是轨道坐标系到惯性坐标系的旋转矩阵,ri是编织节点i在轨道坐标系中的相对位置。第i个节点的动力学方程为:
其中,mi为节点i的质量,Ni是与节点i相邻的节点的集合,Di是作用在节点i上的外界扰动,Gi是节点i的重力,Gi=-μmiRi/||Ri||3,μ=3.986005×1014m3/s2是地球引力常数,||·|| 表示向量的Euclid范数。
自主机动单元j在轨道坐标系中的动力学方程为:
其中 是机动单元j的质量,I3是3维的单位矩阵,qj是机动单元j在轨道坐标系中的位置,qj=[xj yj zj]T,和分别是机动单元j的控制输入和作用在单元j上的外界扰动,假设扰动存在未知上界,即斜对称矩阵Cj和非线性项gj分别为:
其中,ω和分别是系统的轨道角速度和轨道角加速度,本专利假设系统在圆轨道上作匀速圆周运动,也就是R0表示轨道半径,Rj表示机动单元j到地球中心的距离,
进行如下变量代换:
其中为qi的一阶导数,qid为自主机动单元i的期望位置状态向量,为qid的一阶导数。则(4)式可转化成如下形式:
其中:
所述步骤0中,针对自主机动单元状态受限情况下,设计基于神经网络的鲁棒分布式一致性的控制器。
定义自主机动单元i的邻接位置跟踪误差为:
其中aij为自主机动单元之间信息交互邻接矩阵A的第i行、j列的元素,表示自主机动单元i和j之间信息交互的权值,bi为表示机动单元i与平台之间的通信关系矩阵 B=diag(b1,b2,…,bn)的元素,lij为自主机动单元之间的通讯拓扑图的Laplacian矩阵L的元素。
式(9)可以重新写为:
其中:为直积,H=L+B表示空间飞网机器人系统的通讯矩阵。
设计自主机动单元i的控制律Ui如下:
其中ui1为系统PD反馈控制项,ki为正常数;ui2为估计非线性项fi(xi)的神经网络输出项,是最优神经网络权矩阵Wi的估计值,Si(xi)为神经网络隐含层的输出;ui3是鲁棒项,用于抵消神经网络估计项的估计误差和作用于系统的扰动;ui4用来限制状态变量xi在有界范围,sgn(·)表示符号函数。
其中,神经网络权矩阵估计和鲁棒项增益的自适应律为:
其中χi、Wmaxi、λi、γi和δmi0为正常数,tr(·)表示矩阵的迹,tanh(·)表示双曲正切函数,δmi是鲁棒项增益的最优值,表示为δmi的估计。其中Ni为神经元的个数,sj(xi)(j=1,…,Ni)为高斯基函数。
其中μij=[μij1 … μijm]T是第j个隐层神经元的中心点向量值。σij>0为隐含层神经元j的高斯基函数的宽度。
函数φi(xi)定义如下:
其中νi为正常数,且Pi为正常数,满足m为自主机动单元的个数,式中d>0表示自主机动单元的状态变量的约束。
以步骤2的控制器对空间飞网机器人进行控制。
针对设计的控制器,以下证明闭环系统的稳定性:
系统在步骤0中所设计的控制律的作用下,基于Lyapunov方法证明了闭环系统的稳定性。
定义Lyapunov函数如下:
其中是矩阵的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其中 表示Wi的估计误差,表示δmi的估计误差,Im是m阶单位矩阵,m是自主机动单元的个数。
其中
对式(16)进行求导:
其中fi(xi)=Wi TSi(xi)+εi,εi是估计误差。
由式(12)得:
当时,
综上所述:
选取参数δmi≥||εi||+||Δi||
利用不等式:
将式(21)代入式(20)中:
利用不等式0≤|x|-xtanh(x/σ)≤κσ,其中σ>0,κ=0.2785。
将式(23)代入式(22)中得:
将式(25)代入式(24)中:
其中k=min(k1,k2,…,kn),λmax(D)表示矩阵D的最大特征值。
针对设计的控制器,证明自主机动单元的状态变量满足约束条件。
选择Wmaxi,满足tr(Wi TWi)≤Wmaxi,令则
当时,满足;当且时,则满足;当且时,dLWi/dt=0;综上,满足
选择
当时,当时,当时,综上,有界,设Pi≥0,则
选择
利用反证法,假设自主机动单元p的状态不满足约束,此时||xp(t1)||=d,且当0≤t≤t1时,||xi(t)||≤d,i=1,2,…,n。
式(29)转化为:
其中ep为自主机动单元p定义的误差,xp是单元p的状态向量,lpp是Laplacian矩阵第p个对角元素,lpj是Laplacian矩阵p行、j列的一个元素,xj是单元j的状态向量,δmp是单元p对应控制律的鲁棒项最优增益,Wmaxp是单元p对应的神经网络权矩阵的界, Np是单元p对应控制律的神经网络项的神经元个数,Pp是单元p对应的的上界,φp(xp)是单元p对应控制律的状态约束项的函数。
当取时,与假设矛盾,则假设不成立,所以||xi(t)||≤d,i=1,2,…,n对任意时间都成立。
所以,当取时,自主机动单元的状态变量满足约束条件,即||xi(t)||≤d。
Claims (1)
1.一种基于神经网络鲁棒自适应的空间柔性系统展开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步骤1、建立适于控制器设计的空间飞网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
在轨道坐标系O'xyz建立模型,第i个节点的动力学方程为:
其中,mi为节点i的质量,Ni是与节点i相邻的节点的集合,Di是作用在节点i上的外界扰动,Gi是节点i的重力,Gi=-μmiRi/||Ri||3,μ=3.986005×1014m3/s2是地球引力常数,||·||表示向量的Euclid范数;
利用弹簧-质量杆模型建立柔性网的动力学模型,柔性网相邻两个编织节点之间的轴向弹性力Fij为:
其中E为柔性网编织系绳的杨氏弹性模量,A为编织系绳的横截面积,l0为柔性网网格单元的未变形边长,rij是相邻编织节点i和j之间的距离,ξ是系绳的阻尼系数,其中c是编织系绳的阻尼率,m是编织网格边长的名义质量,是从编织节点i指向节点j的单位矢量在轨道坐标系中的表达形式;
编织节点i在地球赤道惯性坐标系中的绝对位置Ri为:
Ri=R0+REOri
其中,R0为柔性网中心在惯性坐标系中的绝对位置,REO是轨道坐标系到惯性坐标系的旋转矩阵,ri是编织节点i在轨道坐标系中的相对位置;
自主机动单元j在轨道坐标系中的动力学方程为:
其中 是机动单元j的质量,I3是3维的单位矩阵,qj是机动单元j在轨道坐标系中的位置,qj=[xj yj zj]T,和分别是机动单元j的控制输入和作用在单元j上的外界扰动,假设扰动存在未知上界,即
斜对称矩阵Cj和非线性项gj分别为:
其中,ω和分别是系统的轨道角速度和轨道角加速度,设系统在圆轨道上作匀速圆周运动,也就是R0表示轨道半径,Rj表示机动单元j到地球中心的距离,
步骤2、自主机动单元状态受限条件下,设计动力学模型控制器输入U:
对动力学模型进行变量代换:
其中为qi的一阶导数,qid为自主机动单元i的期望位置状态向量,为qid的一阶导数,则动力学模型转化成如下形式:
其中:
定义自主机动单元i的邻接位置跟踪误差为:
其中aij为自主机动单元之间信息交互邻接矩阵A的第i行、j列的元素,表示自主机动单元i和j之间信息交互的权值,bi为表示机动单元i与平台之间的通信关系矩阵B=diag(b1,b2,…,bn)的元素,lij为自主机动单元之间的通讯拓扑图的Laplacian矩阵L的元素;
自主机动单元i的邻接位置跟踪误差重新写为:
其中:为直积,H=L+B表示空间飞网机器人系统的通讯矩阵
设计自主机动单元i的控制律Ui如下:
Ui=ui1+ui2+ui3+ui4
ui1=-kiei
其中ui1为系统PD反馈控制项,ki为正常数;ui2为估计非线性项fi(xi)的神经网络输出项,是最优神经网络权矩阵Wi的估计值,Si(xi)为神经网络隐含层的输出;ui3是鲁棒项,用于抵消神经网络估计项的估计误差和作用于系统的扰动;ui4用来限制状态变量xi在有界范围,sgn(·)表示符号函数;
其中,神经网络权矩阵估计和鲁棒项增益的自适应律为:
其中χi、Wmaxi、λi、γi和δmi0为正常数,tr(·)表示矩阵的迹,tanh(·)表示双曲正切函数,δmi是鲁棒项增益的最优值,表示为δmi的估计。其中Ni为神经元的个数,sj(xi)(j=1,…,Ni)为高斯基函数;
其中μij=[μij1 … μijm]T是第j个隐层神经元的中心点向量值。σij>0为隐含层神经元j的高斯基函数的宽度;
函数φi(xi)定义:
其中νi为正常数,且Pi为正常数,满足m为自主机动单元的个数,式中d>0表示自主机动单元的状态变量的约束;
以步骤2的控制器对空间飞网机器人进行控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046967.1A CN108319135B (zh) | 2018-01-18 | 2018-01-18 | 基于神经网络鲁棒自适应的空间柔性系统展开控制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046967.1A CN108319135B (zh) | 2018-01-18 | 2018-01-18 | 基于神经网络鲁棒自适应的空间柔性系统展开控制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319135A true CN108319135A (zh) | 2018-07-24 |
CN108319135B CN108319135B (zh) | 2019-12-27 |
Family
ID=628949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046967.1A Active CN108319135B (zh) | 2018-01-18 | 2018-01-18 | 基于神经网络鲁棒自适应的空间柔性系统展开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8319135B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063307A (zh) * | 2018-07-26 | 2018-12-21 | 西北工业大学 | 一种可机动飞网抓捕目标的碰撞位移和碰撞力计算方法 |
CN110209194A (zh) * | 2019-06-06 | 2019-09-06 | 西北工业大学 | 一种空间绳系编队的稳定展开控制方法 |
CN113885318A (zh) * | 2021-09-15 | 2022-01-04 | 北京理工大学 | 弱引力小天体柔性附着位姿协同控制方法 |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83427A (ja) * | 1992-09-04 | 1994-03-25 | Japan Atom Energy Res Inst | 柔軟マニピュレータの作業点位置制御システム |
WO2006005669A2 (de) * | 2004-07-09 | 2006-01-19 |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 System zur informationsextraktion und/oder informationsbewertung |
EP2026589B1 (en) * | 2007-08-10 | 2011-02-23 | Honda Research Institute Europe GmbH | Online calibration of stereo camera systems including fine vergence movements |
CN103955220A (zh) * | 2014-04-30 | 2014-07-30 | 西北工业大学 | 一种空间绳系机器人跟踪最优轨迹协调控制方法 |
CN104143021A (zh) * | 2014-07-17 | 2014-11-12 | 西北工业大学 | 一种空间绳网机器人的逼近动力学建模方法 |
CN104898418A (zh) * | 2015-04-13 | 2015-09-09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一种挠性卫星自适应神经网络滑模姿态控制方法 |
CN104915509A (zh) * | 2015-06-19 | 2015-09-16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基于神经网络的大变形柔性体动态受力测量信息转换方法 |
CN104950678A (zh) * | 2015-06-17 | 2015-09-30 | 浙江工业大学 | 一种柔性机械臂系统的神经网络反演控制方法 |
CN106774315A (zh) * | 2016-12-12 | 2017-05-31 | 深圳市智美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机器人自主导航方法和装置 |
CN106774379A (zh) * | 2017-03-09 | 2017-05-31 | 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 | 一种智能超螺旋强鲁棒姿态控制方法 |
CN107194039A (zh) * | 2017-04-26 | 2017-09-22 | 西北工业大学 | 一种基于改进高斯伪谱法的空间柔性系统展开控制方法 |
CN107390523A (zh) * | 2017-07-13 | 2017-11-24 | 西北工业大学 | 空间绳系复合体系统的自适应神经网络动态面控制器 |
-
2018
- 2018-01-18 CN CN201810046967.1A patent/CN10831913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83427A (ja) * | 1992-09-04 | 1994-03-25 | Japan Atom Energy Res Inst | 柔軟マニピュレータの作業点位置制御システム |
WO2006005669A2 (de) * | 2004-07-09 | 2006-01-19 |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 System zur informationsextraktion und/oder informationsbewertung |
EP2026589B1 (en) * | 2007-08-10 | 2011-02-23 | Honda Research Institute Europe GmbH | Online calibration of stereo camera systems including fine vergence movements |
CN103955220A (zh) * | 2014-04-30 | 2014-07-30 | 西北工业大学 | 一种空间绳系机器人跟踪最优轨迹协调控制方法 |
CN104143021A (zh) * | 2014-07-17 | 2014-11-12 | 西北工业大学 | 一种空间绳网机器人的逼近动力学建模方法 |
CN104898418A (zh) * | 2015-04-13 | 2015-09-09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一种挠性卫星自适应神经网络滑模姿态控制方法 |
CN104950678A (zh) * | 2015-06-17 | 2015-09-30 | 浙江工业大学 | 一种柔性机械臂系统的神经网络反演控制方法 |
CN104915509A (zh) * | 2015-06-19 | 2015-09-16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基于神经网络的大变形柔性体动态受力测量信息转换方法 |
CN106774315A (zh) * | 2016-12-12 | 2017-05-31 | 深圳市智美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机器人自主导航方法和装置 |
CN106774379A (zh) * | 2017-03-09 | 2017-05-31 | 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 | 一种智能超螺旋强鲁棒姿态控制方法 |
CN107194039A (zh) * | 2017-04-26 | 2017-09-22 | 西北工业大学 | 一种基于改进高斯伪谱法的空间柔性系统展开控制方法 |
CN107390523A (zh) * | 2017-07-13 | 2017-11-24 | 西北工业大学 | 空间绳系复合体系统的自适应神经网络动态面控制器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ZHONGJIE MENG: "《Underactuated control of swing in orbit debris towing removal via tether space robots》", 《2017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BIOMIMETICS (ROBIO)》 * |
孟中杰: "《自主机动飞网机器人动力学建模与网型保持方法》", 《宇航学报》 *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063307A (zh) * | 2018-07-26 | 2018-12-21 | 西北工业大学 | 一种可机动飞网抓捕目标的碰撞位移和碰撞力计算方法 |
CN109063307B (zh) * | 2018-07-26 | 2019-10-18 | 西北工业大学 | 一种可机动飞网抓捕目标的碰撞位移和碰撞力计算方法 |
CN110209194A (zh) * | 2019-06-06 | 2019-09-06 | 西北工业大学 | 一种空间绳系编队的稳定展开控制方法 |
CN110209194B (zh) * | 2019-06-06 | 2021-11-16 | 西北工业大学 | 一种空间绳系编队的稳定展开控制方法 |
CN113885318A (zh) * | 2021-09-15 | 2022-01-04 | 北京理工大学 | 弱引力小天体柔性附着位姿协同控制方法 |
CN113885318B (zh) * | 2021-09-15 | 2023-09-12 | 北京理工大学 | 弱引力小天体柔性附着位姿协同控制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319135B (zh) | 2019-12-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707751B (zh) | 航天器终端接近的有限时间饱和避碰控制方法 | |
US9146557B1 (en) | Adaptive control method for unmanned vehicle with slung load | |
Javadi-Moghaddam et al. | An adaptive neuro-fuzzy sliding mode based genetic algorithm control system for under water remotely operated vehicle | |
Takemori et al. | Ladder climbing with a snake robot | |
CN109605365A (zh) | 一种空间机器人抓捕控制系统、强化学习方法及动力学建模方法 | |
Alothman et al. | Quadrotor transporting cable-suspended load using iterative linear quadratic regulator (ilqr) optimal control | |
CN108319135A (zh) | 基于神经网络鲁棒自适应的空间柔性系统展开控制方法 | |
Stilwell et al. | Redundant manipulator techniques for partially decentralized path planning and control of a platoon of autonomous vehicles | |
CN112965371B (zh) | 基于固定时间观测器的水面无人艇轨迹快速跟踪控制方法 | |
Tran et al. | Distributed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based adaptive strictly negative imaginary formation controllers for unmanned aerial vehicles in time-varying environments | |
Shojaei | Three-dimensional tracking control of 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s with limited torque and without velocity sensors | |
Omran et al. | Optimal task space control design of a Stewart manipulator for aircraft stall recovery | |
Cui et al. | Leader-follower formation control of underactuated auvs with leader position measurement | |
CN112650233A (zh) | 死区限制下基于反步法与自适应动态规划的无人船轨迹跟踪最优控制方法 | |
CN111722533A (zh) | 针对含有传感器故障的多时滞系统滑模预测容错控制方法 | |
Lori et al. | Transportation of an unknown cable-suspended payload by a quadrotor in windy environment under aerodynamics effects | |
Zhao et al. | Four-dimensional trajectory generation for UAVs based on multi-agent Q learning | |
Feng et al. | Variable admittance interaction control of UAVs via 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 | |
Yu et al. | Hierarchical jumping optimization for hydraulic biped wheel-legged robots | |
Davidi et al. | Formation flight using multiple integral backstepping controllers | |
Elhaki et al. | Saturated output-feedback hybrid reinforcement learning controller for submersible vehicles guaranteeing output constraints | |
Meng et al. | Maneuver guidance and formation maintenance for control of leaderless space-robot teams | |
Lau et al. | Co-operative tensegrity-based formation control algorithm for a multi-aircraft system | |
Nguyen et al. | Formation control of mobile robots | |
Luo et al. | Adaptive backstepping design for a longitudinal UAV model utilizing a fully tuned growing radial basis function network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