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16234A - 新型生态型河道挡土墙系统 - Google Patents

新型生态型河道挡土墙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316234A
CN108316234A CN201810345595.2A CN201810345595A CN108316234A CN 108316234 A CN108316234 A CN 108316234A CN 201810345595 A CN201810345595 A CN 201810345595A CN 108316234 A CN108316234 A CN 1083162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taining wall
hole
osculum
cantilever
plan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34559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蒋双全
马正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Full Water Ec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nan Full Water Ec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an Full Water Ec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nan Full Water Ec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345595.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316234A/zh
Publication of CN1083162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1623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3/00Engineering works in connection with control or use of streams, rivers, coasts, or other marine sites; Sealings or joints for engineering works in general
    • E02B3/04Structures or apparatus for, or methods of, protecting banks, coasts, or harbours
    • E02B3/06Moles; Piers; Quays; Quay walls; Groynes; Breakwaters ; Wave dissipating walls; Quay equipment
    • E02B3/066Quay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3/00Engineering works in connection with control or use of streams, rivers, coasts, or other marine sites; Sealings or joints for engineering works in general
    • E02B3/04Structures or apparatus for, or methods of, protecting banks, coasts, or harbours
    • E02B3/12Revetment of banks, dams, watercourses, or the like, e.g. the sea-floor
    • E02B3/14Preformed blocks or slabs for forming essentially continuous surfaces; Arrangements thereof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3/00Engineering works in connection with control or use of streams, rivers, coasts, or other marine sites; Sealings or joints for engineering works in general
    • E02B3/16Sealings or joi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Revet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生态型河道挡土墙系统,其包括原土层、基底、挡土墙、压顶、防渗土工膜及反滤土工布,反滤土工布与防渗土工膜、土工格栅、挡土墙及基底围合形成多个收容空间,多个收容空间内均填充有级配碎石,其中,挡土墙为第一砌块和第二砌块堆砌形成的具有四通八达的孔、槽结构的挡土墙,第一砌块和第二砌块上设置有互锁结构以实现挡土墙在左右方向上的连接。本发明的新型生态型河道挡土墙系统不仅提高了抗洪搞汛能力、土体与水体的物质交换能力、避免水土流失问题以及避免了通过橡胶棒、销钉等媒介连接的连接方式,而且还能有效防止虾蟹打洞对土体千万破坏。

Description

新型生态型河道挡土墙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利建筑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新型生态型河道挡土墙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的河道挡土墙系统一般都采用石块堆垒、混凝土现浇等方式修筑,不仅施工比较麻烦,成本较高,而且建成后因其上不能生长植物而使河岸缺乏生机,破坏河道中水生动植物的生态环境。为解决这些问题,目前的河道挡土墙系统主要采用砌块搭叠成型,用砌块建成的河道挡墙或护坡不仅可以种植植物或植被,富有生机和美感,而且可以有效保护河道中鱼虾的生存环境,利于生态平衡。
然而,相关技术中的新型生态型河道挡土墙系统不仅抗洪抗汛能力差,也不利于土体与水体的物质交换;同时,砌块搭叠成型时通常需要采用橡胶棒、销钉等媒介以连接相连两砌块,这种连接方式不仅不耐用,安全性低,而且施工麻烦。
因此,有必要提供对现有的河道挡土墙系统进行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生态型河道挡土墙系统,该新型生态型河道挡土墙系统不仅提高了抗洪搞汛能力、土体与水体的物质交换能力、避免水土流失问题以及避免了通过橡胶棒、销钉等媒介连接的连接方式,而且还能有效防止虾蟹打洞对土体千万破坏。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新型生态型河道挡土墙系统,其包括:
原土层;
基底,设于河床底部,且其一端插入所述原土层;
挡土墙,固设于所述基底上并与所述原土层间隔设置;
压顶,固设于所述挡土墙远离所述基底的一端并与所述原土层抵接;
防渗土工膜,其一部分嵌设于所述原土层内,另一部分夹设于所述压顶和所述挡土墙之间;以及
多个土工格栅,自所述防渗土工膜向所述基底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所述土工格栅的一部分嵌设于所述原土层内,另一部分夹设于所述挡土墙内;以及
多个反滤土工布,设于所述原土层朝向所述挡土墙的一侧,并分别位于所述土工格栅与所述防渗土工膜之间、相邻两所述土工格栅之间以及所述土工格栅与所述基底之间,且所述反滤土工布与所述防渗土工膜、所述土工格栅、所述挡土墙及所述基底围合形成多个收容空间,多个所述收容空间内均填充有级配碎石;
其中,所述挡土墙包括固设于所述基底上的第一墙体及固设于所述第一墙体上的第二墙体,所述第一墙体由多个第一砌块堆砌形成,所述第二墙体由多个第二砌块堆砌形成;所述第一砌块包括第一砌块本体以及设于所述第一砌块本体上的第一植生孔、第一排水孔、四个第一锚固孔、四个吊装孔及三个第一排水槽,所述第一砌块本体包括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的第一侧面,所述第一侧面包括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前侧面和第一后侧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前侧面和所述第一后侧面且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左侧面和第一右侧面,在所述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一左侧面和所述第一右侧面均延伸形成有对称设置的第一悬臂,其中一所述第一悬臂凸起形成有第一凸块,另一所述第一悬臂凹陷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凸块的形状和尺寸相匹配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植生孔和所述第一排水孔沿所述前后方向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排水孔相对于所述第一植生孔更靠近所述第一前侧面,所述第一植生孔和所述第一排水孔之间的隔墙上设有连通所述第一植生孔和所述第一排水孔的第一连通槽,所述第一植生孔和所述第一排水孔沿所述左右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所述第一锚固孔,两个所述吊装孔靠近所述第一前侧面设置,另外两个所述吊装孔靠近所述第一后侧面设置,三个所述第一排水槽分别自靠近所述第一前侧面设置的两个所述吊装孔和所述第一排水孔延伸至所述第一前侧面,所述第一锚固孔和所述吊装孔贯穿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二砌块包括第二砌块本体以及设于所述第二砌块本体上的第二植生孔、第二排水孔、四个第二锚固孔及三个第二排水槽,所述第二砌块本体包括沿所述上下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的第二侧面,所述第二侧面包括沿所述前后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二前侧面和第二后侧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二前侧面和所述第二后侧面且沿所述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二左侧面和第二右侧面,在所述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二左侧面和所述第二右侧面均延伸形成有对称设置的第三悬臂,其中一所述第三悬臂凸起形成有第二凸块,另一所述第三悬臂凹陷形成有与所述第二凸块的形状和尺寸相匹配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植生孔和所述第二排水孔沿所述前后方向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二排水孔相对于所述第二植生孔更靠近所述第二前侧面,所述第二植生孔和所述第二排水孔之间的隔墙上设有连通所述第二植生孔和所述第二排水孔的第二连通槽,所述第二植生孔和所述第二排水孔沿所述左右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所述第二锚固孔,三个所述第二排水槽分别自设于所述第二排水孔两侧的两个所述第二锚固孔和所述第二排水孔延伸至所述第二前侧面,所述第二锚固孔贯穿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
在所述左右方向上,相邻两所述第一砌块通过所述第一凸块插入所述第一凹槽内锁定在一起,相邻两所述第二砌块通过所述第二凸块插入所述第二凹槽内锁定在一起;在所述上下方向上,相邻两所述第一砌块通过所述第一锚固孔贯通并在贯通的所述第一锚固孔内插入钢筋和浇注混凝土锁定在一起,相邻两所述第二砌块通过所述第二锚固孔贯通并在贯通的所述第二锚固孔内插入钢筋和浇注混凝土锁定在一起,相邻的所述第一砌块和所述第二砌块通过所述第一锚固孔与所述第二锚固孔贯通并在贯通的所述第一锚固孔和所述第二锚固孔内插入钢筋和浇注混凝土锁定在一起。
优选地,所述第一凸块在所述上下方向上的尺寸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之间的间距相等,所述第二凸块在所述上下方向上的尺寸与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之间的间距相等。
优选地,所述第一凸块和所述第二凸块均呈梯形。
优选地,所述第一锚固孔和所述第二锚固孔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均为其在所述左右方向上的尺寸的2‐4倍。
优选地,所述第一排水槽和所述第一连通槽均自所述第一表面向所述第二表面凹陷形成;所述第二排水槽和所述第二连通槽均自所述第三表面向所述第四表面凹陷形成。
优选地,所述第一植生孔自所述第一表面向所述第二表面凹陷形成,所述第一排水孔自所述第一表面延伸至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二植生孔自所述第三表面向所述第四表面凹陷形成,所述第二排水孔自所述第三表面延伸至所述第四表面。
优选地,在所述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一左侧面和所述第一右侧面均还延伸形成有对称设置的第三悬臂,所述第二左侧面和所述第二右侧面均还延伸形成有对称设置的第四悬臂,所述第三悬臂和所述第一悬臂以及所述第四悬臂和所述第二悬臂沿所述前后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三悬臂的尺寸不大于所述第一悬臂的尺寸,所述第四悬臂的尺寸不大于所述第二悬臂的尺寸。
优选地,所述第一前侧面和所述第一后侧面均上形成有多个第一植生槽,多个所述第一植生槽沿所述左右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前侧面和所述第二后侧面均上形成有多个第二植生槽,多个所述第二植生槽沿所述左右方向间隔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植生槽自所述第一表面延伸至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二植生槽自所述第三表面延伸至所述第四表面。
优选地,所述第一砌块还包括开口背离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一叉运槽,所述第一叉运槽沿所述左右方向贯穿所述第一砌块本体;所述第二砌块还包括开口背离所述第三表面的第二叉运槽,所述第二叉运槽沿所述左右方向贯穿所述第二砌块本体。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新型生态型河道挡土墙系统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新型生态型河道挡土墙系统包括原土层、基底、挡土墙、压顶、防渗土工膜、多个土工格栅及多个反滤土工布,所述防渗土工膜的一部分嵌设于所述原土层内,另一部分夹设于所述压顶和所述挡土墙之间,多个所述土工格栅间隔设置,且所述土工格栅的一部分嵌设于所述原土层内,另一部分夹设于所述挡土墙内,多个所述反滤土工布设于所述原土层朝向所述挡土墙的一侧,并分别位于所述土工格栅与所述防渗土工膜之间、相邻两所述土工格栅之间以及所述土工格栅与所述基底之间,且所述反滤土工布与所述防渗土工膜、所述土工格栅、所述挡土墙及所述基底围合形成多个收容空间,多个所述收容空间内均填充有级配碎石,其中,所述挡土墙为第一砌块和第二砌块堆砌形成的具有四通八达的孔、槽结构的挡土墙,这样在河道等条件下运用时不但提高了抗洪搞汛能力,而且在提高土体与水体的物质交换能力同时,避免了雨水和河水对土体的冲刷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此外,通过在所述第一砌块和所述第二砌块上设置互锁结构以实现所述挡土墙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的连接,不仅避免了通过橡胶棒、销钉等媒介连接的连接方式,而且施工完成后的墙体结构配合紧凑,能有效防止虾蟹打洞对土体千万破坏,从而提高了挡墙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为本发明的新型生态型河道挡土墙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新型生态型河道挡土墙系统中第一砌块的立体图;
图3为图2所示第一砌块的俯视图;
图4为图3所示第一砌块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5为图3所示第一砌块沿B‐B方向的剖视图;
图6为图3所示第一砌块沿C‐C方向的剖视图;
图7为图1所示新型生态型河道挡土墙系统中第二砌块的立体图;
图8为图7所示第二砌块的俯视图;
图9为图8所示第二砌块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10为图8所示第二砌块沿B‐B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照图1至图10,新型生态型河道挡土墙系统包括原土层100、基底200、挡土墙300、压顶400、防渗土工膜500、多个土工格栅600及多个反滤土工布700。所述基底200设于河床底部,且其一端插入所述原土层100,所述挡土墙300固设于所述基底200上并与所述原土层100间隔设置,所述压顶400固设于所述挡土墙300远离所述基底200的一端并与所述原土层100抵接,所述防渗土工膜500其一部分嵌设于所述原土层100内,另一部分夹设于所述压顶400和所述挡土墙500之间,多个所述土工格栅600自所述防渗土工膜500向所述基底200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所述土工格栅300的一部分嵌设于所述原土层100内,另一部分夹设于所述挡土墙300内,多个所述反滤土工布700设于所述原土层100朝向所述挡土墙300的一侧,并分别位于所述土工格栅600与所述防渗土工膜500之间、相邻两所述土工格栅600之间以及所述土工格栅600与所述基底200之间,且所述反滤土工布700与所述防渗土工膜500、所述土工格栅600、所述挡土墙300及所述基底200围合形成多个收容空间,多个所述收容空间内均填充有级配碎石80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基底200和所述压顶400均为混凝土浇注成型。
需要说明的是,级配碎石800是指由各种大小不同粒级集料组成的混合料。级配碎石一般是由预先筛分成几个(如四个)大小不同粒级的碎石组配而成,也可用未筛分碎石和石屑组配成。未筛分碎石只控制最大粒径(仅过一个规定筛孔的筛)后,由碎石机轧制的未经筛分的碎石料。石屑指碎石场孔径5mm筛下的筛余料,其实际颗粒组成常为0‐10mm,并具有良好的级配。缺乏石屑时,也可以添加细砂砾或粗砂,但其强度和稳定性不如添加石屑的级配碎石。也可以用颗粒组成合适的含细集料较多的砂砾与未筛分碎石配合成级配碎砾石。
所述基底200包括一端插入所述原土层100的承载部201及自所述承载部201远离所述原土层100的一端弯折延伸形成的挡部203。所述挡土墙300固设于所述承载部201上,所述挡部203与所述挡土墙300抵接,且所述挡土墙300位于所述挡部203与所述原土层100之间。
所述挡土墙300包括固设于所述基底200上的第一墙体301及固设于所述第一墙体301上的第二墙体303,所述第一墙体301由多个第一砌块1堆砌形成,所述第二墙体303由多个第二砌块3堆砌形成。
所述第一砌块1包括第一砌块本体11以及设于所述第一砌块本体11上的第一植生孔12、第一排水孔13、四个第一锚固孔14、四个吊装孔15及三个第一排水槽16。所述第一砌块本体11包括沿上下方向X间隔设置的第一表面111和第二表面112以及连接所述第一表面111和所述第二表面112的第一侧面113,所述第一侧面113包括沿前后方向Y间隔设置的第一前侧面1131和第一后侧面1133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前侧面1131和所述第一后侧面1133且沿左右方向Z间隔设置的第一左侧面1135和第一右侧面1137。在所述左右方向Z上,所述第一左侧面1135和所述第一右侧面1137均延伸形成有对称设置的第一悬臂114,其中一所述第一悬臂114凸起形成有第一凸块115,另一所述第一悬臂114凹陷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凸块115的形状和尺寸相匹配的第一凹槽116。所述第一植生孔12和所述第一排水孔13沿所述前后方向Y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排水孔13相对于所述第一植生孔12更靠近所述第一前侧面1131,所述第一植生孔12和所述第一排水孔13之间的隔墙上设有连通所述第一植生孔12和所述第一排水孔13的第一连通槽17,所述第一植生孔12和所述第一排水孔13沿所述左右方向Z的两侧分别设有所述第一锚固孔14,两个所述吊装孔15靠近所述第一前侧面1131设置,另外两个所述吊装孔15靠近所述第一后侧面1133设置,三个所述第一排水槽16分别自靠近所述第一前侧面1131设置的两个所述吊装孔15和所述第一排水孔13延伸至所述第一前侧面1131,所述第一锚固孔14和所述吊装孔15贯穿所述第一表面111和所述第二表面11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前侧面1131和所述第一后侧面1133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一左侧面1135和所述第一右侧面1137的尺寸。
所述第二砌块3包括第二砌块本体31以及设于所述第二砌块本体31上的第二植生孔32、第二排水孔33、四个第二锚固孔34及三个第二排水槽36,所述第二砌块本体31包括沿所述上下方向X间隔设置的第三表面311和第四表面312以及连接所述第三表面311和所述第四表面312的第二侧面313,所述第二侧面313包括沿所述前后方向Y间隔设置的第二前侧面3131和第二后侧面3133以及连接所述第二前侧面3131和所述第二后侧面3133且沿所述左右方向Z间隔设置的第二左侧面3135和第二右侧面3137,在所述左右方向Z上,所述第二左侧面3135和所述第二右侧面3137均延伸形成有对称设置的第三悬臂314,其中一所述第三悬臂314凸起形成有第二凸块315,另一所述第三悬臂314凹陷形成有与所述第二凸块315的形状和尺寸相匹配的第二凹槽316,所述第二植生孔32和所述第二排水孔33沿所述前后方向Y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二排水孔33相对于所述第二植生孔32更靠近所述第二前侧面3131,所述第二植生孔32和所述第二排水孔33之间的隔墙上设有连通所述第二植生孔32和所述第二排水孔33的第二连通槽37,所述第二植生孔32和所述第二排水孔33沿所述左右方向Z的两侧分别设有所述第二锚固孔34,三个所述第二排水槽36分别自设于所述第二排水孔32两侧的两个所述第二锚固孔34和所述第二排水孔32延伸至所述第二前侧面3131,所述第二锚固孔34贯穿所述第三表面311和所述第四表面31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前侧面3131和所述第二后侧面3133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左侧面3135和所述第二右侧面3137的尺寸。
堆砌时,在所述左右方向Z上,相邻两所述第一砌块1通过所述第一凸块115插入所述第一凹槽116内锁定在一起,相邻两所述第二砌块3通过所述第二凸块315插入所述第二凹槽316内锁定在一起,从而避免了在所述左右方向Z上通过橡胶棒、销钉等媒介连接相邻两块所述第一砌块1以及相邻两块所述第二砌块3;在所述上下方向X上,相邻两所述第一砌块1通过所述第一锚固孔14贯通并在贯通的所述第一锚固孔14内插入钢筋5和浇注混凝土锁定在一起,相邻两所述第二砌块3通过所述第二锚固孔34贯通并在贯通的所述第二锚固孔34内插入钢筋5和浇注混凝土锁定在一起,相邻的所述第一砌块1和所述第二砌块3通过所述第一锚固孔14与所述第二锚固孔34贯通并在贯通的所述第一锚固孔14和所述第二锚固孔34内插入钢筋5和浇注混凝土锁定在一起。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基底200与其相邻的所述第一砌块1内的钢筋5浇注在一起,所述压顶400与其相邻的所述第二砌块3内的钢筋5浇注在一起,从而实现所述挡土墙300与所述基底200和所述压顶400固定。
其中,所述第一排水孔13和所述第二排水孔33的设置不仅可以节约材料,而且在所述上下方向X上,相邻两块所述第一砌块1、相邻的所述第一砌块1和所述第二砌块3以及相邻两块所述第二砌块3堆砌时,所述第一排水孔13和所述第二排水孔33也可以作为结构加强孔使用;所述第一植生孔12和所述第二植生孔32起种植植物以及鱼巢功能;所述第一植生孔12和所述第一排水孔13之间的隔墙以及所述第二植生孔32和所述第二排水孔33之间的隔墙可以增强结构强度,且隔墙上设置的所述第一连通槽17和所述第二连通槽37还可以实现所述第一植生孔12和所述第一排水孔13之间以及所述第二植生孔32和所述第二排水孔33之间的水体流通;所述第一排水槽15的设置可以方便所述第一植生孔12和所述第一排水孔13与外界水体交换;所述第二排水槽36的设置可以方便所述第二植生孔32和所述第二排水孔33与外界水体交换。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凸块115在所述上下方向X上的尺寸与所述第一表面111和所述第二表面112之间的间距相等;所述第二凸块315在所述上下方向X上的尺寸与所述第三表面311和所述第四表面312之间的间距相等。
作为所述第一凸块115和所述第二凸块315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凸块115和所述第二凸块315呈梯形。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第一凸块115和所述第二凸块315呈等腰梯形。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块115和所述第二凸块315还可以为其他形状,例如半圆柱形、方形等。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锚固孔14和所述第二锚固孔34在所述前后方向Y上的尺寸均为其在所述左右方向Z上的尺寸的2‐4倍。堆砌时,通过调节上下两块所述第一砌块1的所述第一锚固孔14之间、上下两块所述第二砌块3的所述第二锚固孔34之间以及相邻的所述第一砌块1和所述第二砌块3的所述第一锚固孔14与所述第二锚固孔34之间的对齐程度可以实现不同坡度的挡土墙的堆砌。
作为所述第一排水槽16、所述第一连通槽17、所述第二排水槽36及所述第二连通槽37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排水槽16和所述第一连通槽17均自所述第一表面111向所述第二表面112凹陷形成;所述第二排水槽36和所述第二连通槽37均自所述第三表面311向所述第四表面312凹陷形成。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排水槽16和所述第二排水槽36呈半圆柱形结构,所述第一连通槽17和所述第二连通槽37呈V形。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排水槽16和所述第二排水槽36还可以为其他形状,例如方形、V形、梯形等;所述第一连通槽17和所述第二连通槽37还可以为其他形状,例如方形、梯形等。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植生孔32自所述第一表面111向所述第二表面112凹陷形成,所述第一排水孔33自所述第一表面111延伸至所述第二表面112;所述第二植生孔32自所述第三表面311向所述第四表面312凹陷形成,所述第二排水孔33自所述第三表面311延伸至所述第四表面312。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所述左右方向Z上,所述第一左侧面1135和所述第一右侧面1137均还延伸形成有对称设置的第三悬臂117,所述第二左侧面3135和所述第二右侧面3137均还延伸形成有对称设置的第四悬臂317,所述第三悬臂117和所述第一悬臂114以及所述第四悬臂317和所述第二悬臂314沿所述前后方向Y间隔设置;在所述左右方向Z上,所述第三悬臂117的尺寸不大于所述第一悬臂114的尺寸,所述第四悬臂317的尺寸不大于所述第二悬臂314的尺寸。这样,所述第三悬臂117和所述第四悬臂317在加强对应的所述第一砌块1和所述第二砌块3的强度时,又不会妨碍在所述左右方向Z上相邻两所述第一砌块1连接时所述第一凸块115插入所述第一凹槽116以及相邻两所述第二砌块3连接时所述第二凸块315插入所述第二凹槽316。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前侧面1131和所述第一后侧面1133均上形成有多个第一植生槽1139,多个所述第一植生槽1139沿所述左右方向Z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前侧面3131和所述第二后侧面3133均上形成有多个第二植生槽3139,多个所述第二植生槽3139沿所述左右方向Z间隔设置。
作为所述第一植生槽1139和所述第二植生槽3139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植生槽1139自所述第一表面111延伸至所述第二表面112;所述第二植生槽3139自所述第三表面311延伸至所述第四表面31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植生槽1139和所述第二植生槽3139呈半圆柱形结构。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植生槽1139和所述第二植生槽3139还可以为其他形状,例如方形、V形、梯形等。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砌块1还包括开口背离所述第一表面111的第一叉运槽18,所述第一叉运槽18沿所述左右方向Z贯穿所述第一砌块本体11;所述第二砌块3还包括开口背离所述第三表面311的第二叉运槽38,所述第二叉运槽38沿所述左右方向Z贯穿所述第二砌块本体31。这样,在施工中可以使用吊车等悬臂机械对所述第一砌块1进行搬运,同时,可以使用叉车通过所述第一叉运槽18和所述第二叉运槽38对所述第一砌块1和所述第一砌块3进行搬运;此外所述第一叉运槽18和所述第二叉运槽38还可以为水生动物(鱼、虾、蟹等)提供栖息空间。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新型生态型河道挡土墙系统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新型生态型河道挡土墙系统包括原土层100、基底200、挡土墙300、压顶400、防渗土工膜500、多个土工格栅600及多个反滤土工布700,所述防渗土工膜500的一部分嵌设于所述原土层100内,另一部分夹设于所述压顶400和所述挡土墙500之间,多个所述土工格栅600间隔设置,且所述土工格栅600的一部分嵌设于所述原土层100内,另一部分夹设于所述挡土墙300内,多个所述反滤土工布700设于所述原土层100朝向所述挡土墙300的一侧,并分别位于所述土工格栅600与所述防渗土工膜500之间、相邻两所述土工格栅600之间以及所述土工格栅600与所述基底200之间,且所述反滤土工布700与所述防渗土工膜500、所述土工格栅600、所述挡土墙300及所述基底200围合形成多个收容空间,多个所述收容空间内均填充有级配碎石800。其中,所述挡土墙300为第一砌块1和第二砌块3堆砌形成的具有四通八达的孔、槽结构的挡土墙,这样在河道等条件下运用时不但提高了抗洪搞汛能力,而且在提高土体与水体的物质交换能力同时,避免了雨水和河水对土体的冲刷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此外,通过在所述第一砌块1和所述第二砌块3上设置互锁结构以实现所述挡土墙300在所述前后方向Y上的连接,不仅避免了通过橡胶棒、销钉等媒介连接的连接方式,而且施工完成后的墙体结构配合紧凑,能有效防止虾蟹打洞对土体千万破坏,从而提高了挡墙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新型生态型河道挡土墙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原土层;
基底,设于河床底部,且其一端插入所述原土层;
挡土墙,固设于所述基底上并与所述原土层间隔设置;
压顶,固设于所述挡土墙远离所述基底的一端并与所述原土层抵接;
防渗土工膜,其一部分嵌设于所述原土层内,另一部分夹设于所述压顶和所述挡土墙之间;
多个土工格栅,自所述防渗土工膜向所述基底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所述土工格栅的一部分嵌设于所述原土层内,另一部分夹设于所述挡土墙内;以及
多个反滤土工布,设于所述原土层朝向所述挡土墙的一侧,并分别位于所述土工格栅与所述防渗土工膜之间、相邻两所述土工格栅之间以及所述土工格栅与所述基底之间,且所述反滤土工布与所述防渗土工膜、所述土工格栅、所述挡土墙及所述基底围合形成多个收容空间,多个所述收容空间内均填充有级配碎石;
其中,所述挡土墙包括固设于所述基底上的第一墙体及固设于所述第一墙体上的第二墙体,所述第一墙体由多个第一砌块堆砌形成,所述第二墙体由多个第二砌块堆砌形成;所述第一砌块包括第一砌块本体以及设于所述第一砌块本体上的第一植生孔、第一排水孔、四个第一锚固孔、四个吊装孔及三个第一排水槽,所述第一砌块本体包括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的第一侧面,所述第一侧面包括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前侧面和第一后侧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前侧面和所述第一后侧面且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左侧面和第一右侧面,在所述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一左侧面和所述第一右侧面均延伸形成有对称设置的第一悬臂,其中一所述第一悬臂凸起形成有第一凸块,另一所述第一悬臂凹陷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凸块的形状和尺寸相匹配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植生孔和所述第一排水孔沿所述前后方向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排水孔相对于所述第一植生孔更靠近所述第一前侧面,所述第一植生孔和所述第一排水孔之间的隔墙上设有连通所述第一植生孔和所述第一排水孔的第一连通槽,所述第一植生孔和所述第一排水孔沿所述左右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所述第一锚固孔,两个所述吊装孔靠近所述第一前侧面设置,另外两个所述吊装孔靠近所述第一后侧面设置,三个所述第一排水槽分别靠近所述第一前侧面设置的自两个所述吊装孔和所述第一排水孔延伸至所述第一前侧面,所述第一锚固孔和所述吊装孔贯穿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二砌块包括第二砌块本体以及设于所述第二砌块本体上的第二植生孔、第二排水孔、四个第二锚固孔及三个第二排水槽,所述第二砌块本体包括沿所述上下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的第二侧面,所述第二侧面包括沿所述前后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二前侧面和第二后侧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二前侧面和所述第二后侧面且沿所述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二左侧面和第二右侧面,在所述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二左侧面和所述第二右侧面均延伸形成有对称设置的第三悬臂,其中一所述第三悬臂凸起形成有第二凸块,另一所述第三悬臂凹陷形成有与所述第二凸块的形状和尺寸相匹配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植生孔和所述第二排水孔沿所述前后方向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二排水孔相对于所述第二植生孔更靠近所述第二前侧面,所述第二植生孔和所述第二排水孔之间的隔墙上设有连通所述第二植生孔和所述第二排水孔的第二连通槽,所述第二植生孔和所述第二排水孔沿所述左右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所述第二锚固孔,三个所述第二排水槽分别自设于所述第二排水孔两侧的两个所述第二锚固孔和所述第二排水孔延伸至所述第二前侧面,所述第二锚固孔贯穿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
在所述左右方向上,相邻两所述第一砌块通过所述第一凸块插入所述第一凹槽内锁定在一起,相邻两所述第二砌块通过所述第二凸块插入所述第二凹槽内锁定在一起;在所述上下方向上,相邻两所述第一砌块通过所述第一锚固孔贯通并在贯通的所述第一锚固孔内插入钢筋和浇注混凝土锁定在一起,相邻两所述第二砌块通过所述第二锚固孔贯通并在贯通的所述第二锚固孔内插入钢筋和浇注混凝土锁定在一起,相邻的所述第一砌块和所述第二砌块通过所述第一锚固孔与所述第二锚固孔贯通并在贯通的所述第一锚固孔和所述第二锚固孔内插入钢筋和浇注混凝土锁定在一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生态型河道挡土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块在所述上下方向上的尺寸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之间的间距相等,所述第二凸块在所述上下方向上的尺寸与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之间的间距相等。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新型生态型河道挡土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块和所述第二凸块均呈梯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生态型河道挡土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锚固孔和所述第二锚固孔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均为其在所述左右方向上的尺寸的2‐4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生态型河道挡土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水槽和所述第一连通槽均自所述第一表面向所述第二表面凹陷形成;所述第二排水槽和所述第二连通槽均自所述第三表面向所述第四表面凹陷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生态型河道挡土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植生孔自所述第一表面向所述第二表面凹陷形成,所述第一排水孔自所述第一表面延伸至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二植生孔自所述第三表面向所述第四表面凹陷形成,所述第二排水孔自所述第三表面延伸至所述第四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生态型河道挡土墙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一左侧面和所述第一右侧面均还延伸形成有对称设置的第三悬臂,所述第二左侧面和所述第二右侧面均还延伸形成有对称设置的第四悬臂,所述第三悬臂和所述第一悬臂以及所述第四悬臂和所述第二悬臂沿所述前后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三悬臂的尺寸不大于所述第一悬臂的尺寸,所述第四悬臂的尺寸不大于所述第二悬臂的尺寸。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生态型河道挡土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前侧面和所述第一后侧面均上形成有多个第一植生槽,多个所述第一植生槽沿所述左右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前侧面和所述第二后侧面均上形成有多个第二植生槽,多个所述第二植生槽沿所述左右方向间隔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新型生态型河道挡土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植生槽自所述第一表面延伸至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二植生槽自所述第三表面延伸至所述第四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生态型河道挡土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砌块还包括开口背离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一叉运槽,所述第一叉运槽沿所述左右方向贯穿所述第一砌块本体;所述第二砌块还包括开口背离所述第三表面的第二叉运槽,所述第二叉运槽沿所述左右方向贯穿所述第二砌块本体。
CN201810345595.2A 2018-04-17 2018-04-17 新型生态型河道挡土墙系统 Pending CN10831623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345595.2A CN108316234A (zh) 2018-04-17 2018-04-17 新型生态型河道挡土墙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345595.2A CN108316234A (zh) 2018-04-17 2018-04-17 新型生态型河道挡土墙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16234A true CN108316234A (zh) 2018-07-24

Family

ID=628986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345595.2A Pending CN108316234A (zh) 2018-04-17 2018-04-17 新型生态型河道挡土墙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316234A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16342A (zh) * 2018-04-17 2018-07-24 湖南全水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新型生态挡土墙
CN109555109A (zh) * 2018-10-12 2019-04-02 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昆明高原湖泊国际研究中心) 一种对含有重金属的尾矿渣进行原位阻控的系统
CN110055932A (zh) * 2019-04-28 2019-07-26 浙江省围海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生态砌块施工方法
CN110670628A (zh) * 2019-10-09 2020-01-10 湖南全水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装配式新型生态挡土墙砌块及其施工安装方法
CN110670541A (zh) * 2019-10-09 2020-01-10 湖南全水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装配式生态护坡及其施工方法
CN110670627A (zh) * 2019-10-09 2020-01-10 湖南全水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装配式生态挡土墙及其施工方法
CN110820797A (zh) * 2019-11-13 2020-02-21 南宁学院 一种两段式防滑坡挡土墙
CN116240918A (zh) * 2023-05-12 2023-06-09 青岛丰拓力行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挡土墙及其施工方法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81083A (zh) * 1999-07-19 2001-01-24 扬州市勘测设计研究院土工新技术研究所 一种加筋挡土墙
CN1563611A (zh) * 2004-04-14 2005-01-12 程卫国 挡土块
US20080267718A1 (en) * 2004-04-01 2008-10-30 Modalco Pty Ltd Reinforced Soil Retaining Wall System and Method of Construction
CN204238177U (zh) * 2014-11-11 2015-04-01 河海大学 一种组合式几字形砌块的生态土工结构
CN104514227A (zh) * 2014-12-12 2015-04-15 黄靓 一种可变坡的空间交错互嵌式生态砌块挡土墙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CN204370473U (zh) * 2014-12-26 2015-06-03 石家庄铁道大学 预制模块式面板土工格栅加筋尾矿砂挡墙
CN205012366U (zh) * 2015-09-22 2016-02-03 盐城市荣立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一种挡土墙及其砌砖
CN106337435A (zh) * 2016-10-09 2017-01-18 重庆交通大学 一种拼装式涵洞端部挡墙结构及施工方法
CN206495231U (zh) * 2016-12-30 2017-09-15 无锡市城归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自嵌式干垒石挡土墙
CN206784317U (zh) * 2017-05-14 2017-12-22 海宁市利益建材有限公司 挡墙
CN207092014U (zh) * 2017-06-02 2018-03-13 浙江舜业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生态砌块
CN208578001U (zh) * 2018-04-17 2019-03-05 湖南全水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新型生态型河道挡土墙系统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81083A (zh) * 1999-07-19 2001-01-24 扬州市勘测设计研究院土工新技术研究所 一种加筋挡土墙
US20080267718A1 (en) * 2004-04-01 2008-10-30 Modalco Pty Ltd Reinforced Soil Retaining Wall System and Method of Construction
CN1563611A (zh) * 2004-04-14 2005-01-12 程卫国 挡土块
CN204238177U (zh) * 2014-11-11 2015-04-01 河海大学 一种组合式几字形砌块的生态土工结构
CN104514227A (zh) * 2014-12-12 2015-04-15 黄靓 一种可变坡的空间交错互嵌式生态砌块挡土墙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CN204370473U (zh) * 2014-12-26 2015-06-03 石家庄铁道大学 预制模块式面板土工格栅加筋尾矿砂挡墙
CN205012366U (zh) * 2015-09-22 2016-02-03 盐城市荣立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一种挡土墙及其砌砖
CN106337435A (zh) * 2016-10-09 2017-01-18 重庆交通大学 一种拼装式涵洞端部挡墙结构及施工方法
CN206495231U (zh) * 2016-12-30 2017-09-15 无锡市城归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自嵌式干垒石挡土墙
CN206784317U (zh) * 2017-05-14 2017-12-22 海宁市利益建材有限公司 挡墙
CN207092014U (zh) * 2017-06-02 2018-03-13 浙江舜业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生态砌块
CN208578001U (zh) * 2018-04-17 2019-03-05 湖南全水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新型生态型河道挡土墙系统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16342A (zh) * 2018-04-17 2018-07-24 湖南全水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新型生态挡土墙
CN109555109A (zh) * 2018-10-12 2019-04-02 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昆明高原湖泊国际研究中心) 一种对含有重金属的尾矿渣进行原位阻控的系统
CN110055932A (zh) * 2019-04-28 2019-07-26 浙江省围海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生态砌块施工方法
CN110670628A (zh) * 2019-10-09 2020-01-10 湖南全水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装配式新型生态挡土墙砌块及其施工安装方法
CN110670541A (zh) * 2019-10-09 2020-01-10 湖南全水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装配式生态护坡及其施工方法
CN110670627A (zh) * 2019-10-09 2020-01-10 湖南全水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装配式生态挡土墙及其施工方法
CN110820797A (zh) * 2019-11-13 2020-02-21 南宁学院 一种两段式防滑坡挡土墙
CN116240918A (zh) * 2023-05-12 2023-06-09 青岛丰拓力行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挡土墙及其施工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16234A (zh) 新型生态型河道挡土墙系统
US20230203770A1 (en) Ecological revetment for regulating wandering rivers
US5123780A (en) Precast permeable breakwater unit
KR200407940Y1 (ko) 녹화용 식생옹벽 구조물
KR100460284B1 (ko) 생태 블록들의 결합체
CN210597205U (zh) 一种改进的生态防洪护坡挡墙砌块
CN208578001U (zh) 新型生态型河道挡土墙系统
CN208578007U (zh) 生态砌块
CN208578061U (zh) 新型生态挡土墙
JP3416097B2 (ja) 生態安定化ブロック
CN108316342A (zh) 新型生态挡土墙
KR100953377B1 (ko) Pla를 소재로 사출 성형된 상자 형상의 조립형 pla에코 블록
CN215405859U (zh) 一种模块化重力式生态护岸结构
KR20050105137A (ko) 어소 및 옹벽겸용블럭과 그 시공방법
KR20070048511A (ko) 녹화용 식생옹벽 구조물
CN214940371U (zh) 一种水利工程组合挡土墙结构
KR100406812B1 (ko) 격자형 망태블럭
CN209082421U (zh) 生态板桩
CN208072379U (zh) 挡土墙顶盖板
JP3071698B2 (ja) コンクリートブロック構築物
CN108265677A (zh) 新型生态砌块
KR100994426B1 (ko) 사면보강형 조경블럭
CN208578008U (zh) 新型生态砌块
CN108316245A (zh) 生态砌块
CN220888497U (zh) 一种抗径流抗侵蚀生态防护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