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16342A - 新型生态挡土墙 - Google Patents
新型生态挡土墙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316342A CN108316342A CN201810345156.1A CN201810345156A CN108316342A CN 108316342 A CN108316342 A CN 108316342A CN 201810345156 A CN201810345156 A CN 201810345156A CN 108316342 A CN108316342 A CN 10831634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ole
- osculum
- cantilever
- planting
- building bloc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4873 ancho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373 indent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689 soil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41000251468 Actinopterygii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3
- 241001465754 Metazo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143060 Americamysis bahi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238557 Decapod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65 in-situ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48 po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575 sto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2258 trans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29/00—Independent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Retaining walls
- E02D29/02—Retaining or protecting walls
- E02D29/025—Retaining or protecting walls made up of similar modular elements stacked without mortar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3/00—Engineering works in connection with control or use of streams, rivers, coasts, or other marine sites; Sealings or joints for engineering works in general
- E02B3/04—Structures or apparatus for, or methods of, protecting banks, coasts, or harbours
- E02B3/12—Revetment of banks, dams, watercourses, or the like, e.g. the sea-floor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3/00—Engineering works in connection with control or use of streams, rivers, coasts, or other marine sites; Sealings or joints for engineering works in general
- E02B3/04—Structures or apparatus for, or methods of, protecting banks, coasts, or harbours
- E02B3/12—Revetment of banks, dams, watercourses, or the like, e.g. the sea-floor
- E02B3/14—Preformed blocks or slabs for forming essentially continuous surfaces; Arrangements thereof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Paleontology (AREA)
- Revet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生态挡土墙,所述新型生态挡土墙为第一砌块和第二砌块堆砌形成,而且所述第一砌块和所述第二砌块可以堆砌形成不同坡度和需求的挡墙设计;同时,所述第一砌块和所述第二砌块上具有四通八达的孔、槽结构以及互锁结构,这样在河道等条件下运用时不但提高了抗洪搞汛能力及土体与水体的物质交换能力,而且避免了通过橡胶棒、销钉等媒介连接的连接方式,施工完成后的墙体结构配合紧凑,从而有利于提高挡墙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利建筑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新型生态挡土墙。
背景技术
传统的河道挡墙或护坡一般都采用石块堆垒、混凝土现浇等方式修筑,不仅施工比较麻烦,成本较高,而且建成后因其上不能生长植物而使河岸缺乏生机,破坏河道中水生动植物的生态环境。为解决这些问题,目前的河道挡墙或护坡主要采用生态砌块搭叠成型,用生态砌块建成的河道挡墙或护坡不仅可以种植植物或植被,富有生机和美感,而且可以有效保护河道中鱼虾的生存环境,利于生态平衡。
然而,相关技术中的挡墙搭叠成型时通常需要采用橡胶棒、销钉等媒介以连接相连两生态砌块。这种连接方式不仅不耐用,安全性低,而且施工麻烦。同时,构成挡墙的砌块结构单一,不能不同坡度和需求的挡墙设计。
因此,有必要提供对现有的挡墙进行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生态挡土墙,该新型生态挡土墙避免了通过橡胶棒、销钉等媒介以连接左右两生态砌块,而且还能满足不同坡度和需求的挡墙设计。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新型生态挡土墙,其包括第一墙体及固设于所述第一墙体上的第二墙体,所述第一墙体由多个第一砌块堆砌形成,所述第二墙体由多个第二砌块堆砌形成,所述第一砌块包括第一砌块本体以及贯穿所述第一砌块本体且间隔设置的孔结构和第一锚固孔,所述第一砌块包括第一砌块本体以及设于所述第一砌块本体上的第一植生孔、第一排水孔、四个第一锚固孔、四个吊装孔及三个第一排水槽,所述第一砌块本体包括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的第一侧面,所述第一侧面包括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前侧面和第一后侧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前侧面和所述第一后侧面且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左侧面和第一右侧面,在所述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一左侧面和所述第一右侧面均延伸形成有对称设置的第一悬臂,其中一所述第一悬臂凸起形成有第一凸块,另一所述第一悬臂凹陷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凸块的形状和尺寸相匹配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植生孔和所述第一排水孔沿所述前后方向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排水孔相对于所述第一植生孔更靠近所述第一前侧面,所述第一植生孔和所述第一排水孔之间的隔墙上设有连通所述第一植生孔和所述第一排水孔的第一连通槽,所述第一植生孔和所述第一排水孔沿所述左右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所述第一锚固孔,两个所述吊装孔靠近所述第一前侧面设置,另外两个所述吊装孔靠近所述第一后侧面设置,三个所述第一排水槽分别靠近所述第一前侧面设置的自两个所述吊装孔和所述第一排水孔延伸至所述第一前侧面,所述第一锚固孔和所述吊装孔贯穿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二砌块包括第二砌块本体以及设于所述第二砌块本体上的第二植生孔、第二排水孔、四个第二锚固孔及三个第二排水槽,所述第二砌块本体包括沿所述上下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的第二侧面,所述第二侧面包括沿所述前后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二前侧面和第二后侧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二前侧面和所述第二后侧面且沿所述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二左侧面和第二右侧面,在所述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二左侧面和所述第二右侧面均延伸形成有对称设置的第三悬臂,其中一所述第三悬臂凸起形成有第二凸块,另一所述第三悬臂凹陷形成有与所述第二凸块的形状和尺寸相匹配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植生孔和所述第二排水孔沿所述前后方向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二排水孔相对于所述第二植生孔更靠近所述第二前侧面,所述第二植生孔和所述第二排水孔之间的隔墙上设有连通所述第二植生孔和所述第二排水孔的第二连通槽,所述第二植生孔和所述第二排水孔沿所述左右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所述第二锚固孔,三个所述第二排水槽分别自设于所述第二排水孔两侧的两个所述第二锚固孔和所述第二排水孔延伸至所述第二前侧面,所述第二锚固孔贯穿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其中,所述第一锚固孔和所述第二锚固孔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均为其在所述左右方向上的尺寸的2‐4倍;在所述左右方向上,相邻两所述第一砌块通过所述第一凸块插入所述第一凹槽内锁定在一起,相邻两所述第二砌块通过所述第二凸块插入所述第二凹槽内锁定在一起;在所述上下方向上,相邻两所述第一砌块通过所述第一锚固孔贯通并在贯通的所述第一锚固孔内插入钢筋和浇注混凝土锁定在一起,相邻两所述第二砌块通过所述第二锚固孔贯通并在贯通的所述第二锚固孔内插入钢筋和浇注混凝土锁定在一起,相邻的所述第一砌块和所述第二砌块通过所述第一锚固孔与所述第二锚固孔贯通并在贯通的所述第一锚固孔和所述第二锚固孔内插入钢筋和浇注混凝土锁定在一起。
优选地,所述第一凸块在所述上下方向上的尺寸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之间的间距相等,所述第二凸块在所述上下方向上的尺寸与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之间的间距相等。
优选地,所述第一凸块和所述第二凸块均呈梯形。
优选地,所述第一排水槽和所述第一连通槽均自所述第一表面向所述第二表面凹陷形成;所述第二排水槽和所述第二连通槽均自所述第三表面向所述第四表面凹陷形成。
优选地,所述第一植生孔自所述第一表面向所述第二表面凹陷形成,所述第一排水孔自所述第一表面延伸至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二植生孔自所述第三表面向所述第四表面凹陷形成,所述第二排水孔自所述第三表面延伸至所述第四表面。
优选地,在所述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一左侧面和所述第一右侧面均还延伸形成有对称设置的第三悬臂,所述第二左侧面和所述第二右侧面均还延伸形成有对称设置的第四悬臂,所述第三悬臂和所述第一悬臂以及所述第四悬臂和所述第二悬臂沿所述前后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三悬臂的尺寸不大于所述第一悬臂的尺寸,所述第四悬臂的尺寸不大于所述第二悬臂的尺寸。
优选地,所述第一前侧面和所述第一后侧面均上形成有多个第一植生槽,多个所述第一植生槽沿所述左右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前侧面和所述第二后侧面均上形成有多个第二植生槽,多个所述第二植生槽沿所述左右方向间隔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植生槽自所述第一表面延伸至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二植生槽自所述第三表面延伸至所述第四表面。
优选地,所述第一砌块还包括开口背离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一叉运槽,所述第一叉运槽沿所述左右方向贯穿所述第一砌块本体;所述第二砌块还包括开口背离所述第三表面的第二叉运槽,所述第二叉运槽沿所述左右方向贯穿所述第二砌块本体。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新型生态挡土墙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新型生态挡土墙为第一砌块和第二砌块堆砌形成,而且所述第一砌块和所述第二砌块可以堆砌形成不同坡度和需求的挡墙设计;同时,所述第一砌块和所述第二砌块上具有四通八达的孔、槽结构以及互锁结构,这样在河道等条件下运用时不但提高了抗洪搞汛能力及土体与水体的物质交换能力,而且避免了通过橡胶棒、销钉等媒介连接的连接方式,施工完成后的墙体结构配合紧凑,从而有利于提高挡墙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为本发明的新型生态挡土墙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新型生态挡土墙中第一砌块的立体图;
图3为图2所示第一砌块的俯视图;
图4为图3所示第一砌块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5为图3所示第一砌块沿B‐B方向的剖视图;
图6为图3所示第一砌块沿C‐C方向的剖视图;
图7为图1所示新型生态挡土墙中第二砌块的立体图;
图8为图7所示第二砌块的俯视图;
图9为图8所示第二砌块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10为图8所示第二砌块沿B‐B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照图1至图10,所述新型生态挡土墙300可以应用于公路、渠道、河道护坡的建设,其包括第一墙体301及固设于所述第一墙体301上的第二墙体303,所述第一墙体301由多个第一砌块1堆砌形成,所述第二墙体303由多个第二砌块3堆砌形成。
所述第一砌块1包括第一砌块本体11以及设于所述第一砌块本体11上的第一植生孔12、第一排水孔13、四个第一锚固孔14、四个吊装孔15及三个第一排水槽16。所述第一砌块本体11包括沿上下方向X间隔设置的第一表面111和第二表面112以及连接所述第一表面111和所述第二表面112的第一侧面113,所述第一侧面113包括沿前后方向Y间隔设置的第一前侧面1131和第一后侧面1133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前侧面1131和所述第一后侧面1133且沿左右方向Z间隔设置的第一左侧面1135和第一右侧面1137。在所述左右方向Z上,所述第一左侧面1135和所述第一右侧面1137均延伸形成有对称设置的第一悬臂114,其中一所述第一悬臂114凸起形成有第一凸块115,另一所述第一悬臂114凹陷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凸块115的形状和尺寸相匹配的第一凹槽116。所述第一植生孔12和所述第一排水孔13沿所述前后方向Y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排水孔13相对于所述第一植生孔12更靠近所述第一前侧面1131,所述第一植生孔12和所述第一排水孔13之间的隔墙上设有连通所述第一植生孔12和所述第一排水孔13的第一连通槽17,所述第一植生孔12和所述第一排水孔13沿所述左右方向Z的两侧分别设有所述第一锚固孔14,两个所述吊装孔15靠近所述第一前侧面1131设置,另外两个所述吊装孔15靠近所述第一后侧面1133设置,三个所述第一排水槽16分别自靠近所述第一前侧面1131设置的两个所述吊装孔15和所述第一排水孔13延伸至所述第一前侧面1131,所述第一锚固孔14和所述吊装孔15贯穿所述第一表面111和所述第二表面11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前侧面1131和所述第一后侧面1133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一左侧面1135和所述第一右侧面1137的尺寸。
所述第二砌块3包括第二砌块本体31以及设于所述第二砌块本体31上的第二植生孔32、第二排水孔33、四个第二锚固孔34及三个第二排水槽36,所述第二砌块本体31包括沿所述上下方向X间隔设置的第三表面311和第四表面312以及连接所述第三表面311和所述第四表面312的第二侧面313,所述第二侧面313包括沿所述前后方向Y间隔设置的第二前侧面3131和第二后侧面3133以及连接所述第二前侧面3131和所述第二后侧面3133且沿所述左右方向Z间隔设置的第二左侧面3135和第二右侧面3137,在所述左右方向Z上,所述第二左侧面3135和所述第二右侧面3137均延伸形成有对称设置的第三悬臂314,其中一所述第三悬臂314凸起形成有第二凸块315,另一所述第三悬臂314凹陷形成有与所述第二凸块315的形状和尺寸相匹配的第二凹槽316,所述第二植生孔32和所述第二排水孔33沿所述前后方向Y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二排水孔33相对于所述第二植生孔32更靠近所述第二前侧面3131,所述第二植生孔32和所述第二排水孔33之间的隔墙上设有连通所述第二植生孔32和所述第二排水孔33的第二连通槽37,所述第二植生孔32和所述第二排水孔33沿所述左右方向Z的两侧分别设有所述第二锚固孔34,三个所述第二排水槽36分别自设于所述第二排水孔32两侧的两个所述第二锚固孔34和所述第二排水孔32延伸至所述第二前侧面3131,所述第二锚固孔34贯穿所述第三表面311和所述第四表面31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前侧面3131和所述第二后侧面3133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左侧面3135和所述第二右侧面3137的尺寸。
堆砌时,在所述左右方向Z上,相邻两所述第一砌块1通过所述第一凸块115插入所述第一凹槽116内锁定在一起,相邻两所述第二砌块3通过所述第二凸块315插入所述第二凹槽316内锁定在一起,从而避免了在所述左右方向Z上通过橡胶棒、销钉等媒介连接相邻两块所述第一砌块1以及相邻两块所述第二砌块3;在所述上下方向X上,相邻两所述第一砌块1通过所述第一锚固孔14贯通并在贯通的所述第一锚固孔14内插入钢筋5和浇注混凝土锁定在一起,相邻两所述第二砌块3通过所述第二锚固孔34贯通并在贯通的所述第二锚固孔34内插入钢筋5和浇注混凝土锁定在一起,相邻的所述第一砌块1和所述第二砌块3通过所述第一锚固孔14与所述第二锚固孔34贯通并在贯通的所述第一锚固孔14和所述第二锚固孔34内插入钢筋5和浇注混凝土锁定在一起。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基底200与其相邻的所述第一砌块1内的钢筋5浇注在一起,所述压顶400与其相邻的所述第二砌块3内的钢筋5浇注在一起,从而实现所述新型生态挡土墙300与所述基底200和所述压顶400固定。
其中,所述第一锚固孔14和所述第二锚固孔34在所述前后方向Y上的尺寸均为其在所述左右方向Z上的尺寸的2‐4倍。堆砌时,通过调节上下两块所述第一砌块1的所述第一锚固孔14之间、上下两块所述第二砌块3的所述第二锚固孔34之间以及相邻的所述第一砌块1和所述第二砌块3的所述第一锚固孔14与所述第二锚固孔34之间的对齐程度可以实现不同坡度的新型生态挡土墙的堆砌。
其中,所述第一排水孔13和所述第二排水孔33的设置不仅可以节约材料,而且在所述上下方向X上,相邻两块所述第一砌块1、相邻的所述第一砌块1和所述第二砌块3以及相邻两块所述第二砌块3堆砌时,所述第一排水孔13和所述第二排水孔33也可以作为结构加强孔使用;所述第一植生孔12和所述第二植生孔32起种植植物以及鱼巢功能;所述第一植生孔12和所述第一排水孔13之间的隔墙以及所述第二植生孔32和所述第二排水孔33之间的隔墙可以增强结构强度,且隔墙上设置的所述第一连通槽17和所述第二连通槽37还可以实现所述第一植生孔12和所述第一排水孔13之间以及所述第二植生孔32和所述第二排水孔33之间的水体流通;所述第一排水槽15的设置可以方便所述第一植生孔12和所述第一排水孔13与外界水体交换;所述第二排水槽36的设置可以方便所述第二植生孔32和所述第二排水孔33与外界水体交换。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凸块115在所述上下方向X上的尺寸与所述第一表面111和所述第二表面112之间的间距相等;所述第二凸块315在所述上下方向X上的尺寸与所述第三表面311和所述第四表面312之间的间距相等。
作为所述第一凸块115和所述第二凸块315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凸块115和所述第二凸块315呈梯形。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第一凸块115和所述第二凸块315呈等腰梯形。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块115和所述第二凸块315还可以为其他形状,例如半圆柱形、方形等。
作为所述第一排水槽16、所述第一连通槽17、所述第二排水槽36及所述第二连通槽37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排水槽16和所述第一连通槽17均自所述第一表面111向所述第二表面112凹陷形成;所述第二排水槽36和所述第二连通槽37均自所述第三表面311向所述第四表面312凹陷形成。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排水槽16和所述第二排水槽36呈半圆柱形结构,所述第一连通槽17和所述第二连通槽37呈V形。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排水槽16和所述第二排水槽36还可以为其他形状,例如方形、V形、梯形等;所述第一连通槽17和所述第二连通槽37还可以为其他形状,例如方形、梯形等。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植生孔32自所述第一表面111向所述第二表面112凹陷形成,所述第一排水孔33自所述第一表面111延伸至所述第二表面112;所述第二植生孔32自所述第三表面311向所述第四表面312凹陷形成,所述第二排水孔33自所述第三表面311延伸至所述第四表面312。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所述左右方向Z上,所述第一左侧面1135和所述第一右侧面1137均还延伸形成有对称设置的第三悬臂117,所述第二左侧面3135和所述第二右侧面3137均还延伸形成有对称设置的第四悬臂317,所述第三悬臂117和所述第一悬臂114以及所述第四悬臂317和所述第二悬臂314沿所述前后方向Y间隔设置;在所述左右方向Z上,所述第三悬臂117的尺寸不大于所述第一悬臂114的尺寸,所述第四悬臂317的尺寸不大于所述第二悬臂314的尺寸。这样,所述第三悬臂117和所述第四悬臂317在加强对应的所述第一砌块1和所述第二砌块3的强度时,又不会妨碍在所述左右方向Z上相邻两所述第一砌块1连接时所述第一凸块115插入所述第一凹槽116以及相邻两所述第二砌块3连接时所述第二凸块315插入所述第二凹槽316。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前侧面1131和所述第一后侧面1133均上形成有多个第一植生槽1139,多个所述第一植生槽1139沿所述左右方向Z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前侧面3131和所述第二后侧面3133均上形成有多个第二植生槽3139,多个所述第二植生槽3139沿所述左右方向Z间隔设置。
作为所述第一植生槽1139和所述第二植生槽3139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植生槽1139自所述第一表面111延伸至所述第二表面112;所述第二植生槽3139自所述第三表面311延伸至所述第四表面31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植生槽1139和所述第二植生槽3139呈半圆柱形结构。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植生槽1139和所述第二植生槽3139还可以为其他形状,例如方形、V形、梯形等。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砌块1还包括开口背离所述第一表面111的第一叉运槽18,所述第一叉运槽18沿所述左右方向Z贯穿所述第一砌块本体11;所述第二砌块3还包括开口背离所述第三表面311的第二叉运槽38,所述第二叉运槽38沿所述左右方向Z贯穿所述第二砌块本体31。这样,在施工中可以使用吊车等悬臂机械对所述第一砌块1进行搬运,同时,可以使用叉车通过所述第一叉运槽18和所述第二叉运槽38对所述第一砌块1和所述第一砌块3进行搬运;此外所述第一叉运槽18和所述第二叉运槽38还可以为水生动物(鱼、虾、蟹等)提供栖息空间。
本发明提供的新型生态挡土墙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新型生态挡土墙300为第一砌块1和第二砌块3堆砌形成,而且所述第一砌块1和所述第二砌块3可以堆砌形成不同坡度和需求的挡墙设计;同时,所述第一砌块1和所述第二砌块3上具有四通八达的孔、槽结构以及互锁结构,这样在河道等条件下运用时不但提高了抗洪搞汛能力及土体与水体的物质交换能力,而且避免了通过橡胶棒、销钉等媒介连接的连接方式,施工完成后的墙体结构配合紧凑,从而有利于提高挡墙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新型生态挡土墙,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墙体及固设于所述第一墙体上的第二墙体,所述第一墙体由多个第一砌块堆砌形成,所述第二墙体由多个第二砌块堆砌形成,所述第一砌块包括第一砌块本体以及设于所述第一砌块本体上的第一植生孔、第一排水孔、四个第一锚固孔、四个吊装孔及三个第一排水槽,所述第一砌块本体包括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的第一侧面,所述第一侧面包括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前侧面和第一后侧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前侧面和所述第一后侧面且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左侧面和第一右侧面,在所述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一左侧面和所述第一右侧面均延伸形成有对称设置的第一悬臂,其中一所述第一悬臂凸起形成有第一凸块,另一所述第一悬臂凹陷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凸块的形状和尺寸相匹配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植生孔和所述第一排水孔沿所述前后方向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排水孔相对于所述第一植生孔更靠近所述第一前侧面,所述第一植生孔和所述第一排水孔之间的隔墙上设有连通所述第一植生孔和所述第一排水孔的第一连通槽,所述第一植生孔和所述第一排水孔沿所述左右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所述第一锚固孔,两个所述吊装孔靠近所述第一前侧面设置,另外两个所述吊装孔靠近所述第一后侧面设置,三个所述第一排水槽分别靠近所述第一前侧面设置的自两个所述吊装孔和所述第一排水孔延伸至所述第一前侧面,所述第一锚固孔和所述吊装孔贯穿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二砌块包括第二砌块本体以及设于所述第二砌块本体上的第二植生孔、第二排水孔、四个第二锚固孔及三个第二排水槽,所述第二砌块本体包括沿所述上下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的第二侧面,所述第二侧面包括沿所述前后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二前侧面和第二后侧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二前侧面和所述第二后侧面且沿所述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二左侧面和第二右侧面,在所述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二左侧面和所述第二右侧面均延伸形成有对称设置的第三悬臂,其中一所述第三悬臂凸起形成有第二凸块,另一所述第三悬臂凹陷形成有与所述第二凸块的形状和尺寸相匹配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植生孔和所述第二排水孔沿所述前后方向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二排水孔相对于所述第二植生孔更靠近所述第二前侧面,所述第二植生孔和所述第二排水孔之间的隔墙上设有连通所述第二植生孔和所述第二排水孔的第二连通槽,所述第二植生孔和所述第二排水孔沿所述左右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所述第二锚固孔,三个所述第二排水槽分别自设于所述第二排水孔两侧的两个所述第二锚固孔和所述第二排水孔延伸至所述第二前侧面,所述第二锚固孔贯穿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其中,所述第一锚固孔和所述第二锚固孔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均为其在所述左右方向上的尺寸的2‐4倍;在所述左右方向上,相邻两所述第一砌块通过所述第一凸块插入所述第一凹槽内锁定在一起,相邻两所述第二砌块通过所述第二凸块插入所述第二凹槽内锁定在一起;在所述上下方向上,相邻两所述第一砌块通过所述第一锚固孔贯通并在贯通的所述第一锚固孔内插入钢筋和浇注混凝土锁定在一起,相邻两所述第二砌块通过所述第二锚固孔贯通并在贯通的所述第二锚固孔内插入钢筋和浇注混凝土锁定在一起,相邻的所述第一砌块和所述第二砌块通过所述第一锚固孔与所述第二锚固孔贯通并在贯通的所述第一锚固孔和所述第二锚固孔内插入钢筋和浇注混凝土锁定在一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生态挡土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块在所述上下方向上的尺寸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之间的间距相等,所述第二凸块在所述上下方向上的尺寸与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之间的间距相等。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新型生态挡土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块和所述第二凸块均呈梯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生态挡土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水槽和所述第一连通槽均自所述第一表面向所述第二表面凹陷形成;所述第二排水槽和所述第二连通槽均自所述第三表面向所述第四表面凹陷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生态挡土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植生孔自所述第一表面向所述第二表面凹陷形成,所述第一排水孔自所述第一表面延伸至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二植生孔自所述第三表面向所述第四表面凹陷形成,所述第二排水孔自所述第三表面延伸至所述第四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生态挡土墙,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一左侧面和所述第一右侧面均还延伸形成有对称设置的第三悬臂,所述第二左侧面和所述第二右侧面均还延伸形成有对称设置的第四悬臂,所述第三悬臂和所述第一悬臂以及所述第四悬臂和所述第二悬臂沿所述前后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三悬臂的尺寸不大于所述第一悬臂的尺寸,所述第四悬臂的尺寸不大于所述第二悬臂的尺寸。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生态挡土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前侧面和所述第一后侧面均上形成有多个第一植生槽,多个所述第一植生槽沿所述左右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前侧面和所述第二后侧面均上形成有多个第二植生槽,多个所述第二植生槽沿所述左右方向间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型生态挡土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植生槽自所述第一表面延伸至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二植生槽自所述第三表面延伸至所述第四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生态挡土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砌块还包括开口背离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一叉运槽,所述第一叉运槽沿所述左右方向贯穿所述第一砌块本体;所述第二砌块还包括开口背离所述第三表面的第二叉运槽,所述第二叉运槽沿所述左右方向贯穿所述第二砌块本体。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345156.1A CN108316342A (zh) | 2018-04-17 | 2018-04-17 | 新型生态挡土墙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345156.1A CN108316342A (zh) | 2018-04-17 | 2018-04-17 | 新型生态挡土墙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316342A true CN108316342A (zh) | 2018-07-24 |
Family
ID=628977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345156.1A Pending CN108316342A (zh) | 2018-04-17 | 2018-04-17 | 新型生态挡土墙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8316342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113023A (zh) * | 2018-08-10 | 2019-01-01 | 衡阳市金铭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挡护砌块、邻水土壤挡护结构及生态沟渠 |
CN112302243A (zh) * | 2020-10-12 | 2021-02-02 | 武汉创勇建材科技有限公司 | 多功能砌块和应用方法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4000757U (zh) * | 2014-08-21 | 2014-12-10 | 郭雪松 | 一种生态砌块 |
KR20160004535A (ko) * | 2014-07-03 | 2016-01-13 | 한동권 | 소파 블록 |
CN105714847A (zh) * | 2016-02-03 | 2016-06-29 | 宜昌泰格斯通新型工程材料有限公司 | 一种加筋土挡墙混凝土模块及其组合方法 |
CN105926537A (zh) * | 2016-06-22 | 2016-09-07 |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护坡砌块 |
CN107700428A (zh) * | 2017-10-23 | 2018-02-16 | 吴金钻 | 生态重力式挡墙 |
CN207092014U (zh) * | 2017-06-02 | 2018-03-13 | 浙江舜业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生态砌块 |
CN108316234A (zh) * | 2018-04-17 | 2018-07-24 | 湖南全水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 新型生态型河道挡土墙系统 |
CN208578061U (zh) * | 2018-04-17 | 2019-03-05 | 湖南全水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 新型生态挡土墙 |
-
2018
- 2018-04-17 CN CN201810345156.1A patent/CN108316342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160004535A (ko) * | 2014-07-03 | 2016-01-13 | 한동권 | 소파 블록 |
CN204000757U (zh) * | 2014-08-21 | 2014-12-10 | 郭雪松 | 一种生态砌块 |
CN105714847A (zh) * | 2016-02-03 | 2016-06-29 | 宜昌泰格斯通新型工程材料有限公司 | 一种加筋土挡墙混凝土模块及其组合方法 |
CN105926537A (zh) * | 2016-06-22 | 2016-09-07 |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护坡砌块 |
CN207092014U (zh) * | 2017-06-02 | 2018-03-13 | 浙江舜业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生态砌块 |
CN107700428A (zh) * | 2017-10-23 | 2018-02-16 | 吴金钻 | 生态重力式挡墙 |
CN108316234A (zh) * | 2018-04-17 | 2018-07-24 | 湖南全水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 新型生态型河道挡土墙系统 |
CN208578061U (zh) * | 2018-04-17 | 2019-03-05 | 湖南全水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 新型生态挡土墙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113023A (zh) * | 2018-08-10 | 2019-01-01 | 衡阳市金铭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挡护砌块、邻水土壤挡护结构及生态沟渠 |
CN112302243A (zh) * | 2020-10-12 | 2021-02-02 | 武汉创勇建材科技有限公司 | 多功能砌块和应用方法 |
CN112302243B (zh) * | 2020-10-12 | 2022-01-04 | 武汉创勇建材科技有限公司 | 多功能砌块和应用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316234A (zh) | 新型生态型河道挡土墙系统 | |
CN208578007U (zh) | 生态砌块 | |
CN208578061U (zh) | 新型生态挡土墙 | |
CN108316342A (zh) | 新型生态挡土墙 | |
KR100626572B1 (ko) | 축조 블록 | |
CN208578001U (zh) | 新型生态型河道挡土墙系统 | |
KR200445890Y1 (ko) | 어소형 식생 옹벽블록 | |
JP3416097B2 (ja) | 生態安定化ブロック | |
KR200447510Y1 (ko) | 생태 옹벽축조블록 | |
KR20060056837A (ko) | 옹벽 축조용 블록 | |
CN208072379U (zh) | 挡土墙顶盖板 | |
CN108316245A (zh) | 生态砌块 | |
CN215405859U (zh) | 一种模块化重力式生态护岸结构 | |
CN208578008U (zh) | 新型生态砌块 | |
KR20050105137A (ko) | 어소 및 옹벽겸용블럭과 그 시공방법 | |
CN108265677A (zh) | 新型生态砌块 | |
CN211547618U (zh) | 一种适用于亲水岸边的生态护坡连锁砖 | |
JP3700138B2 (ja) | 水辺護岸用コンクリートブロック合成体およびコンクリートブロック護岸 | |
CN205475202U (zh) | 槽型板桩 | |
KR20100128214A (ko) | 어소 겸용 식생옹벽블록 | |
KR100406812B1 (ko) | 격자형 망태블럭 | |
JP2739561B2 (ja) | 魚巣ブロック | |
CN218417979U (zh) | 一种贯通型鱼巢砌块 | |
KR200420315Y1 (ko) | 어소 및 옹벽 겸용블록 | |
CN219011099U (zh) | 一种组合式生态鱼巢砖挡墙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