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284154A - 一种碳刷支架的连续模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碳刷支架的连续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284154A
CN108284154A CN201810365858.6A CN201810365858A CN108284154A CN 108284154 A CN108284154 A CN 108284154A CN 201810365858 A CN201810365858 A CN 201810365858A CN 108284154 A CN108284154 A CN 1082841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nding
plate
angle
bending part
engaging lu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36585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284154B (zh
Inventor
蒋建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nshan Czech Precision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nshan Czech Precision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shan Czech Precision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nshan Czech Precision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365858.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284154B/zh
Publication of CN1082841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841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2841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841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37/00Tools as parts of machin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B21D37/08Dies with different parts for several steps in a proce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5/00Bending sheet metal along straight lines, e.g. to form simple curv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ending Of Plates, Rods, And Pip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模具制造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碳刷支架的连续模具,包括依次设置在连续模上模和连续模下模之间的第一连接耳折弯工位,第二连接耳折弯工位,第一侧板折弯工位以及第二侧板折弯工位;第一连接耳折弯工位用于对第一连接耳相对底板折弯第一角度,第二连接耳折弯工位用于对第二连接耳相对第一板折弯第二角度,第一侧板折弯工位用于对第一侧板相对底板折弯第三角度,第二侧板折弯工位用于对第二侧板相对底板做回形折弯,第一角度、第二角度以及第三角度均小于或等于90°。本发明分别通过输送装置传送物料,通过上述四个折弯工位依次对碳刷支架各个部位依次折弯,能够实现连续作业,避免了人工上下料,提高了加工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碳刷支架的连续模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模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碳刷支架的连续模具。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电子,汽车及工程机械的更新升级越来越快。冲压产品被应用在越来越多的领域。
例如冲击钻上用于支撑碳刷的碳刷支架,一般先通过冲压工艺在薄材上冲裁出碳刷支架的基材,然后通过单个模具依次折弯,将碳刷支架的基材制成成品,碳刷支架基材的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其为薄片状,包括底板50,与底板50连接的第一侧板30和第二板70,与所述第二板70连接的第一板60,与所述第一板60连接的第二侧板40,与底板50连接的第一连接耳10以及与第一板60连接的第二连接耳20;第一板60和底板50分别位于第二板70的两侧,第二板70和第二侧板40分别位于第一板60的两侧。折弯时,第一连接耳10需要相对底板50弯折90°,第二连接耳20需要相对第一板60弯折90°,第一侧板30需要相对底板50弯折90°,第二侧板40需要相对底板50做回形折弯,即,第二侧板40相对第一板60折弯90°,第一板60相对第二板70折弯90°,第二板70相对底板50折弯90°,并且向同方向一侧折弯。由于碳刷支架需要多次折弯,针对每个折弯工序均需设置模具,并且在各个工序之间需要工人进行手工上料、下料,增加了操作的复杂度,降低了加工效率。
因此,亟需一种碳刷支架的连续模具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刷支架的连续模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碳刷支架的加工过程中需要人工上下料,降低了加工效率,增加了作业的复杂度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碳刷支架的连续模具,包括连续模上模,与所述连续模上模配合的连续模下模,以及用于将碳刷支架在各工位传送的输送装置,该碳刷支架的连续模具还包括依次设置在所述连续模上模和所述连续模下模之间的第一连接耳折弯工位,第二连接耳折弯工位,第一侧板折弯工位以及第二侧板折弯工位;
所述第一连接耳折弯工位用于对碳刷支架的第一连接耳相对碳刷支架的底板折弯第一角度,所述第二连接耳折弯工位用于对碳刷支架的第二连接耳相对碳刷支架的第一板折弯第二角度,所述第一侧板折弯工位用于对碳刷支架的第一侧板相对所述底板折弯第三角度,所述第二侧板折弯工位用于对所述第二侧板相对所述底板做回形折弯,所述第一角度、所述第二角度以及所述第三角度均小于或等于90°。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连接耳折弯工位包括依次设置在所述连续模上模和所述连续模下模之间的第一折弯部和第二折弯部,所述第二折弯部靠近所述第二连接耳折弯工位;
所述第一折弯部用于将所述第一连接耳相对所述底板折弯至第一预折弯角度,所述第二折弯部用于在所述第一折弯部对所述第一连接耳折弯的基础上将所述第一连接耳相对所述底板折弯至第一角度,所述第一预折弯角度小于所述第一角度。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折弯部包括安装在所述连续模上模上的第一凸模,和安装在所述连续模下模上且与所述第一凸模相对设置的第一凹模,所述第一凹模包括与水平面平行设置的第一顶面,以及相对所述第一顶面向斜下方倾斜设置的第一侧面,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一顶面之间的夹角等于第一预折弯角度,所述第一顶面用于支撑所述底板,所述第一凸模能够压紧所述底板并将所述第一连接耳挤压至与所述第一侧面贴合。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折弯部包括安装在所述连续模上模上的第二凸模,和安装在所述连续模下模上且与所述第二凸模相对设置的第二凹模,所述第二凹模包括与水平面平行的第二顶面,以及一端与所述第二顶面连接,另一端相对所述第二顶面向下方延伸的第二侧面,所述第二顶面和所述第二侧面之间的夹角等于所述第一角度,所述第二顶面用于支撑所述底板,所述第二凸模能够压紧所述底板并将所述第一连接耳挤压至与所述第二侧面贴合。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连接耳折弯工位包括依次设置在所述连续模上模和所述连续模下模之间的第三折弯部和第四折弯部,所述第三折弯部和所述第四折弯部分别靠近所述第一连接耳折弯工位和所述第一侧板折弯工位;
第三折弯部用于将所述第二连接耳相对所述第二侧板折弯至第二预折弯角度,所述第四折弯部用于在所述第三折弯部对所述第二连接耳折弯的基础上将所述第二连接耳相对所述第一板折弯至第二角度,所述第二预折弯角度小于所述第二角度。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侧板折弯工位包括依次设置在所述连续模上模和所述连续模下模之间的第五折弯部和第六折弯部,所述第五折弯部和所述第六折弯部分别靠近所述第二连接耳折弯工位和所述第二侧板折弯工位,第五折弯部用于将所述第一侧板相对所述底板折弯至第三预折弯角度,所述第六折弯部用于在所述第五折弯部对所述第一侧板折弯的基础上将所述第一侧板相对所述底板折弯至第三角度,所述第三预折弯角度小于所述第三角度。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侧板折弯工位包括依次设置在所述连续模上模和所述连续模下模之间的第七折弯部、第八折弯部、第九折弯部、第十折弯部、第十一折弯部、第十二折弯部,所述第七折弯部靠近所述第一侧板折弯工位;
所述第七折弯部用于将所述第二侧板相对所述碳刷支架的第一板折弯至第四预折弯角度,所述第八折弯部用于将所述第二侧板相对所述第一板折弯至90°,所述第九折弯部用于将所述第一板相对所述碳刷支架的第二板折弯至第五预折弯角度,所述第十折弯部用于将所述第一板相对所述第二板折弯至90°,所述第十一折弯部用于将所述第二板相对所述底板折弯至第六预折弯角度,所述第十二折弯部用于将所述第二板相对所述底板折弯至90°,所述第四预折弯角度、所述第五预折弯角度和所述第六预折弯角度均小于90°。
作为优选,所述第九折弯部包括安装在所述连续模上模上的第九凸模,和安装在所述连续模下模上且与所述第九凸模相对设置的第九凹模;所述第九凹模包括与水平面平行设置的第九顶面,相对所述第九顶面向斜下方倾斜设置的第九侧面,以及位于所述第九顶面下方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九侧面和所述第九顶面之间的夹角等于第五预折弯角度,所述第九顶面用于支撑所述第二板,所述第九凸模能够压紧所述第二板并将所述第一板挤压至与所述第九侧面贴合,所述第二侧板能够位于所述第一凹槽中。
作为优选,所述第十折弯部包括安装在所述连续模上模上的第十凸模,和安装在所述连续模下模上且与所述第十凸模相对设置的第十凹模,所述第十凹模包括与水平面平行的第十顶面,一端与所述第十顶面的一端垂直连接且位于所述第十顶面下方的的第十侧面,以及位于所述第十顶面下方的第二凹槽;所述第十顶面用于支撑所述第二板,所述第十凸模能够压紧所述第二板并将所述第一板挤压至与所述第十侧面贴合,所述第二侧板能够位于所述第二凹槽中。
作为优选,所述连续模上模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上盖板、上模座、上垫板、上夹板、上挡板和脱料板,所述连续模下模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下模板、下垫板和下模座,所述脱料板和所述下模座相互靠近,所述第一连接耳折弯工位,所述第二连接耳折弯工位,所述第一侧板折弯工位以及所述第二侧板折弯工位均设置在所述上垫板和所述下垫板之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实施例通过连续模生产碳刷支架,具体的,分别通过第一连接耳折弯工位,第二连接耳折弯工位,第一侧板折弯工位以及第二侧板折弯工位依次实现对碳刷支架各个部位依次顺序折弯,通过输送装置传送物料,能够实现连续作业,避免了人工上下料,提高了加工效率,并降低了作业复杂度,同时仅需一套连续模具,减少了模具的数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背景技术中碳刷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碳刷支架的连续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连续模具中第一折弯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连续模具中第二折弯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所示连续模具中第三折弯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2所示连续模具中第四折弯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2所示连续模具中第五折弯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2所示连续模具中第六折弯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2所示连续模具中第七折弯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2所示连续模具中第八折弯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2所示连续模具中第九折弯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2所示连续模具中第十折弯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2所示连续模具中第十一折弯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2所示连续模具中第十二折弯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第一连接耳;20、第二连接耳;30、第一侧板;40、第二侧板;50、底板;60、第一板;70、第二板;
1、第一连接耳折弯工位;11、第一折弯部;111、第一凸模;112、第一凹模;1121、第一顶面;1122、第一侧面;12、第二折弯部;121、第二凸模;122、第二凹模;1221、第二顶面;1222、第二侧面;
2、第二连接耳折弯工位;21、第三折弯部;211、第三凸模;212、第三凹模;2121、第三顶面;2122、第三侧面;22、第四折弯部;221、第四凸模;222、第四凹模;2221、第四顶面;2222、第四侧面;
3、第一侧板折弯工位;31、第五折弯部;311、第五凸模;312、第五凹模;3121、第五顶面;3122、第五侧面;32、第六折弯部;321、第六凸模;322、第六凹模;3221、第六顶面;3222、第六侧面;
4、第二侧板折弯工位;41、第七折弯部;411、第七凸模;412、第七凹模;4121、第七顶面;4122、第七侧面;42、第八折弯部;421、第八凸模;422、第八凹模;4221、第八顶面;4222、第八侧面;
43、第九折弯部;431、第九凸模;432、第九凹模;4321、第九顶面;4322、第九侧面;4323、第一凹槽;44、第十折弯部;441、第十凸模;442、第十凹模;4421、第十顶面;4422、第十侧面;4423、第二凹槽;
45、第十一折弯部;451、第十一凸模;452、第十一凹模;4521、第十一顶面;4522、第十一侧面;4523、第三凹槽;46、第十二折弯部;461、第十二凸模;462、第十二凹模;4621、第十二顶面;4622、第十二侧面;4623、第四凹槽;
5、上模座;
6、下模座;
7、碳刷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碳刷支架的连续模具,包括连续模上模、连续下模、输送装置、第一连接耳折弯工位1,第二连接耳折弯工位2,第一侧板折弯工位3以及第二侧板折弯工位4。其中,连续模上模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上盖板、上模座5、上垫板、上夹板、上挡板和脱料板,连续模下模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下模板、下垫板和下模座6,脱料板和下模座6相互靠近,第一连接耳折弯工位1,第二连接耳折弯工位2,第一侧板折弯工位3以及第二侧板折弯工位4均设置在上垫板和下垫板之间,输送装置用于将碳刷支架7沿工站的设置方向依次传送,第一连接耳折弯工位1用于对碳刷支架7的第一连接耳10相对碳刷支架7的底板50折弯第一角度,第二连接耳折弯工位2用于对碳刷支架7的第二连接耳20相对碳刷支架7的第一板60折弯第二角度,第一侧板折弯工位3用于对碳刷支架7的第一侧板30相对底板50折弯第三角度,第二侧板折弯工位4用于对碳刷支架7的第二侧板40相对底板50做回形折弯,本实施例中,第一角度、第二角度以及第三角度均等于90°,当然,第一角度、第二角度以及第三角度也可以根据产品的具体结构设置为小于90°大于0°的其他度数,例如,当第一连接耳10与底板50的角度呈85°时,可以将第一角度设置为85°。输送装置可以为输送带也可以为机械手臂,其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在赘述。
参见图3和图4,第一连接耳折弯工位1包括依次设置在上垫板和下垫板之间的第一折弯部11和第二折弯部12,第二折弯部12靠近第二连接耳折弯工位2。当碳刷支架7的基材被冲裁出来后,通过输送装置将其输送至第一折弯部11,模具合模,第一折弯部11能够将第一连接耳10相对底板50折弯至第一预折弯角度,通过输送装置将其再次输送至第二折弯部12,第二折弯部12在第一折弯部11对第一连接耳10折弯的基础上将第一连接耳10相对底板50进一步折弯至第一角度,通过将第一连接耳10分两次折弯至第一角度,能够保证第一角度的折弯精度。需要在注意的是,当第一角度的数值超过90°时,可以将其按45°的区间进行划分,每45°折弯一次,不足45°同样折弯一次,对于第二角度、第三角度均可采用和第一角度相同的划分方式和折弯方式。
具体的,参见图3,第一折弯部11包括第一凸模111和第一凹模112,第一凸模111安装上模座5上,第一凹模112安装在下模座6上,第一凸模111和一凹模相对设置,两者能够啮合,且均位于上垫板和下垫板之间。第一凹模112包括与水平面平行的第一顶面1121,以及相对第一顶面1121向斜下方倾斜设置的第一侧面1122,第一侧面1122和第一顶面1121之间的夹角等于第一预折弯角度,第一顶面1121用于支撑底板50,合模后,第一凸模111将底板50压紧在第一顶面1121上,并将第一连接耳10挤压至与第一侧面1122贴合的位置,从而将第一连接耳10相对底板50折弯至第一预折弯角度。
参见图4,第二折弯部12包括第二凸模121和第二凹模122,第二凸模121安装在上模座5上,第二凸模121安装在下模座6上,第二凸模121和第二凹模122相对设置,两者能够啮合,且均位于上垫板和下垫板之间。第二凹模122包括与水平面平行的第二顶面1221,以及一端与第二顶面1221连接,另一端相对第二顶面1221向下方延伸的第二侧面1222,第二顶面1221和第二侧面1222的夹角为第一角度,本实施例中第一角度等于90°,因而第二顶面1221和第二侧面1222垂直设置,第二顶面1221用于支撑底板50,合模后,第二凸模121将底板50压紧在第二顶面1221上,并将第一连接耳10挤压至与第二侧面1222贴合的位置,从而将第一连接耳10相对底板50折弯至第一角度。
参见图5和图6,第二连接耳折弯工位2包括依次设置在连续模上模和连续模下模之间的第三折弯部21和第四折弯部22,第三折弯部21和第四折弯部22分别靠近第一连接耳折弯工位1和第一侧板折弯工位3;第三折弯部21用于将第二连接耳20相对碳刷支架7的第一板60折弯至第二预折弯角度,第四折弯部22用于在第三折弯部21对第二连接耳20折弯的基础上将第二连接耳20相对第一板60进一步折弯至第二角度,第二预折弯角度小于第二角度。
具体的,参见图5,第三折弯部21包括第三凸模211和第三凹模212,第三凸模211安装上模座5上,第三凹模212安装在下模座6上,第三凸模211和三凹模对设置,两者能够啮合,且均位于上垫板和下垫板之间。第三凹模212包括与水平面平行的第三顶面2121,以及相对第三顶面2121向斜上方倾斜设置的第三侧面2122,第三侧面2122和第三顶面2121之间的夹角等于第二预折弯角度,第三顶面2121用于支撑第一板60,合模后,第三凸模211将第一板60压紧在第三顶面2121上,并将第二连接耳20挤压至与第三侧面2122贴合的位置,从而将第二连接耳20相对第一板60折弯至第二预折弯角度。
参见图6,第四折弯部22包括第四凸模221和第四凹模222,第四凸模221安装在上模座5上,第四凹模222安装在下模座6上,第四凸模221和四凹模对设置,两者能够啮合,且均位于上垫板和下垫板之间。第四凹模222包括与水平面平行的第四顶面2221,以及一端与第四顶面2221连接,另一端相对第四顶面2221向上方延伸的第四侧面2222,第四顶面2221和第四侧面2222的夹角为第四角度,本实施例中第二角度等于90°,因而第四顶面2221和第四侧面2222垂直设置,第四顶面2221用于支撑第一板60,合模后,第四凸模221将第一板60压紧在第四顶面2221上,并将第二连接耳20挤压至与第四侧面2222贴合的位置,从而将第二连接耳20相对第一板60折弯至第二角度。
参见图7和图8,第一侧板折弯工位3包括依次设置在连续模上模和连续模下模之间的第五折弯部31和第六折弯部32,第五折弯部31和第六折弯部32分别靠近第二连接耳折弯工位2和第二侧板折弯工位4,第五折弯部31用于将第一侧板30相对底板50折弯至第三预折弯角度,第六折弯部32用于在第五折弯部31对第一侧板30折弯的基础上将第一侧板30相对底板50折弯至第三角度,第三预折弯角度小于第三角度。
具体的,参见图7,五折弯部包括第五凸模311和第五凹模312,第五凸模311安装上模座5上,第五凹模312安装在下模座6上,第五凸模311和五凹模相对设置,两者能够啮合,且均位于上垫板和下垫板之间。第五凹模312包括与水平面平行的第五顶面3121,以及相对第五顶面3121向斜下方倾斜设置的第五侧面3122,第五侧面3122和第五顶面3121之间的夹角等于第三预折弯角度,第五顶面3121用于支撑底板50,合模后,第五凸模311将底板50压紧在第五顶面3121上,并将第一侧板30挤压至与第五侧面3122贴合的位置,从而将第一侧板30相对底板50折弯至第三预折弯角度。
参见图8,六折弯部包括第六凸模321和第六凹模322,第六凸模321安装上模座5上,第六凹模322安装在下模座6上,第六凸模321和六凹模相对设置,两者能够啮合,且均位于上垫板和下垫板之间。第六凹模322包括与水平面平行的第六顶面3221,以及一端与第六顶面3221连接,另一端相对第六顶面3221向下方延伸的第六侧面3222,第六顶面3221和第六侧面3222的夹角为第三角度,本实施例中第三角度等于90°,因而第六顶面3221和第六侧面3222垂直设置,第六顶面3221用于支撑底板50,合模后,第六凸模321将底板50压紧在第六顶面3221上,并将第一侧板30挤压至与第六侧面3222贴合的位置,从而将第一侧板30相对底板50折弯至第三角度。
参见图9-14,第二侧板折弯工位4包括依次设置在连续模上模和连续模下模之间的第七折弯部41、第八折弯部42、第九折弯部43、第十折弯部44、第十一折弯部45、第十二折弯部46,其中第七折弯部41靠近第一侧板折弯工位3;第七折弯部41用于将第二侧板40相对第一板60折弯至第四预折弯角度,第八折弯部42用于将第二侧板40相对第一板60折弯至90°,第九折弯部43用于将第一板60相对第二板70折弯至第五预折弯角度,第十折弯部44用于将第一板60相对第二板70折弯至90°,第十一折弯部45用于将第二板70相对底板50折弯至第六预折弯角度,第十二折弯部46用于将第二板70相对底板50折弯至90°,第四预折弯角度、第五预折弯角度和第六预折弯角度均小于90°。
具体的,参见图9,第七折弯部41包括第七凸模411和第七凹模412,第七凸模411安装上模座5上,第七凹模412安装在下模座6上,第七凸模411和七凹模相对设置,两者能够啮合,且均位于上垫板和下垫板之间,第七凹模412包括与水平面平行的第七顶面4121,以及相对第七顶面4121向斜下方倾斜设置的第七侧面4122,第七侧面4122和第七顶面4121之间的夹角等于第四预折弯角度,第七顶面4121用于支撑第一板60,合模后,第七凸模411将第一板60压紧在第七顶面4121上,并将第二侧板40挤压至与第七侧面4122贴合的位置,从而将第二侧板40相对第一板60折弯至第四预折弯角度。
参见图10,第八折弯部42包括第八凸模421和第八凹模422,第八凸模421安装上模座5上,第八凹模422安装在下模座6上,第八凸模421和八凹模相对设置,两者能够啮合,且均位于上垫板和下垫板之间,第八凹模422包括与水平面平行的第八顶面4221,以及位于第八顶面4221下方且一端和第八顶面4221的一端垂直连接的第八侧面4222,第八顶面4221用于支撑第一板60,合模后,第八凸模421将第一板60压紧在第八顶面4221上,并将第二侧板40挤压至与第八侧面4222贴合的位置,从而将第二侧板40相对第一板60折弯至90°。
参见图11,第九折弯部43包括第九凸模431和第九凹模432,第九凸模431安装上模座5上,第九凹模432安装在下模座6上,第九凸模431和九凹模相对设置,两者能够啮合,且均位于上垫板和下垫板之间;第九凹模432包括与水平面平行的第九顶面4321,相对第九顶面4321向斜下方倾斜设置的第九侧面4322,以及位于第九顶面4321下方的第一凹槽4323;第九侧面4322和第九顶面4321之间的夹角等于第五预折弯角度,第九顶面4321用于支撑第二板70,合模后,第九凸模431将第二板70压紧在第九顶面4321上,并将第一板60挤压至与第九侧面4322贴合的位置,从而将第一板60相对第二板70折弯至第五预折弯角度,同时,随着第一板60相对第二板70逐渐弯折,第二侧板40逐渐进入到第一凹槽4323中,可以防止折弯过程中第二侧板40和第九凹模432发生干涉,需要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板60相对第二板70的折弯方向与第二侧板40相对第一板60的折弯方向相同。
参见图12,第十折弯部44包括安第十凸模441和第十凹模442,第十凸模441安装上模座5上,第十凹模442安装在下模座6上,第十凸模441和十凹模相对设置,两者能够啮合,且均位于上垫板和下垫板之间;第十凹模442包括与水平面平行的第十顶面4421,位于第十顶面4421下方且一端和第十顶面4421的一端垂直连接的第十侧面4422,以及位于第十顶面4421下方的第二凹槽4423;第十顶面4421用于支撑第二板70,合模后,第十凸模441能够压紧第二板70并将第一板60挤压至与第十侧面4422贴合,同时,随着第一板60相对第二板70的弯折,第二侧板40逐渐进入到第二凹槽4423中,可以防止折弯过程中第二侧板40和第十凹模442发生干涉。
参见图13,第十一折弯部45包括第十一凸模451和第十一凹模452,第十一凸模451安装上模座5上,第十一凹模452安装在下模座6上,第十一凸模451和九凹模相对设置,两者能够啮合,且均位于上垫板和下垫板之间;第十一凹模452包括与水平面平行的第十一顶面4521,相对第十一顶面4521向斜下方倾斜设置的第十一侧面4522,以及位于第十一顶面4521下方的第三凹槽4523;第十一侧面4522和第十一顶面4521之间的夹角等于第六预折弯角度,第十一顶面4521用于支撑底板50,合模后,第十一凸模451将底板50压紧在第十一顶面4521上,并将第二板70挤压至与第十一侧面4522贴合的位置,从而将第二板70相对底板50折弯至第五预折弯角度,同时,随着第二板70相对底板50逐渐弯折,第二侧板40以及第一板60逐渐进入到第三凹槽4523中,可以防止折弯过程中第二侧板40和/或第一板60与第十一凹模452发生干涉,需要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二板70相对底板50的折弯方向与第一板60相对第二板70的折弯方向相同。
参见图12,第十二折弯部46包括安第十二凸模461和第十二凹模462,第十二凸模461安装上模座5上,第十二凹模462安装在下模座6上,第十二凸模461和十凹模相对设置,两者能够啮合,且均位于上垫板和下垫板之间;第十二凹模462包括与水平面平行的第十二顶面4621,位于第十二顶面4621下方且一端和第十二顶面4621的一端垂直连接的第十二侧面4622,以及位于第十二顶面4621下方的第四凹槽4623;第十二顶面4621用于支撑底板50,合模后,第十二凸模461能够压紧底板50并将第二板70挤压至与第十二侧面4622贴合,同时,随着第二板70相对底板50的弯折,第二侧板40和第一板60逐渐进入到第四凹槽4623中。
需要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上盖板、上模座5、上垫板、上夹板、上挡板和脱料板相互间的连接关系,以及下模板、下垫板和下模座6相互间的连接关系在此不再赘述。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碳刷支架的连续模具,包括连续模上模,与所述连续模上模配合的连续模下模,以及用于将碳刷支架(7)在各工位传送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依次设置在所述连续模上模和所述连续模下模之间的第一连接耳折弯工位(1),第二连接耳折弯工位(2),第一侧板折弯工位(3)以及第二侧板折弯工位(4);
所述第一连接耳折弯工位(1)用于对碳刷支架(7)的第一连接耳(10)相对碳刷支架(7)的底板(50)折弯第一角度,所述第二连接耳折弯工位(2)用于对碳刷支架(7)的第二连接耳(20)相对碳刷支架(7)的第一板(60)折弯第二角度,所述第一侧板折弯工位(3)用于对碳刷支架(7)的第一侧板(30)相对所述底板(50)折弯第三角度,所述第二侧板折弯工位(4)用于对所述第二侧板(40)相对所述底板(50)做回形折弯,所述第一角度、所述第二角度以及所述第三角度均小于或等于9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刷支架的连续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耳折弯工位(1)包括依次设置在所述连续模上模和所述连续模下模之间的第一折弯部(11)和第二折弯部(12),所述第二折弯部(12)靠近所述第二连接耳折弯工位(2);
所述第一折弯部(11)用于将所述第一连接耳(10)相对所述底板(50)折弯至第一预折弯角度,所述第二折弯部(12)用于在所述第一折弯部(11)对所述第一连接耳(10)折弯的基础上将所述第一连接耳(10)相对所述底板(50)折弯至第一角度,所述第一预折弯角度小于所述第一角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碳刷支架的连续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弯部(11)包括安装在所述连续模上模上的第一凸模(111),和安装在所述连续模下模上且与所述第一凸模(111)相对设置的第一凹模(112),所述第一凹模(112)包括与水平面平行设置的第一顶面(1121),以及相对所述第一顶面(1121)向斜下方倾斜设置的第一侧面(1122),所述第一侧面(1122)和所述第一顶面(1121)之间的夹角等于第一预折弯角度,所述第一顶面(1121)用于支撑所述底板(50),所述第一凸模(111)能够压紧所述底板(50)并将所述第一连接耳(10)挤压至与所述第一侧面(1122)贴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碳刷支架的连续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折弯部(12)包括安装在所述连续模上模上的第二凸模(121),和安装在所述连续模下模上且与所述第二凸模(121)相对设置的第二凹模(122),所述第二凹模(122)包括与水平面平行的第二顶面(1221),以及一端与所述第二顶面(1221)连接,另一端相对所述第二顶面(1221)向下方延伸的第二侧面(1222),所述第二顶面(1221)和所述第二侧面(1222)之间的夹角等于所述第一角度,所述第二顶面(1221)用于支撑所述底板(50),所述第二凸模(121)能够压紧所述底板(50)并将所述第一连接耳(10)挤压至与所述第二侧面(1222)贴合。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碳刷支架的连续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耳折弯工位(2)包括依次设置在所述连续模上模和所述连续模下模之间的第三折弯部(21)和第四折弯部(22),所述第三折弯部(21)和所述第四折弯部(22)分别靠近所述第一连接耳折弯工位(1)和所述第一侧板折弯工位(3);
第三折弯部(21)用于将所述第二连接耳(20)相对所述第二侧板(40)折弯至第二预折弯角度,所述第四折弯部(22)用于在所述第三折弯部(21)对所述第二连接耳(20)折弯的基础上将所述第二连接耳(20)相对所述第一板(60)折弯至第二角度,所述第二预折弯角度小于所述第二角度。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碳刷支架的连续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折弯工位(3)包括依次设置在所述连续模上模和所述连续模下模之间的第五折弯部(31)和第六折弯部(32),所述第五折弯部(31)和所述第六折弯部(32)分别靠近所述第二连接耳折弯工位(2)和所述第二侧板折弯工位(4),第五折弯部(31)用于将所述第一侧板(30)相对所述底板(50)折弯至第三预折弯角度,所述第六折弯部(32)用于在所述第五折弯部(31)对所述第一侧板(30)折弯的基础上将所述第一侧板(30)相对所述底板(50)折弯至第三角度,所述第三预折弯角度小于所述第三角度。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碳刷支架的连续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板折弯工位(4)包括依次设置在所述连续模上模和所述连续模下模之间的第七折弯部(41)、第八折弯部(42)、第九折弯部(43)、第十折弯部(44)、第十一折弯部(45)、第十二折弯部(46),所述第七折弯部(41)靠近所述第一侧板折弯工位(3);
所述第七折弯部(41)用于将所述第二侧板(40)相对所述碳刷支架(7)的第一板(60)折弯至第四预折弯角度,所述第八折弯部(42)用于将所述第二侧板(40)相对所述第一板(60)折弯至90°,所述第九折弯部(43)用于将所述第一板(60)相对所述碳刷支架(7)的第二板(70)折弯至第五预折弯角度,所述第十折弯部(44)用于将所述第一板(60)相对所述第二板(70)折弯至90°,所述第十一折弯部(45)用于将所述第二板(70)相对所述底板(50)折弯至第六预折弯角度,所述第十二折弯部(46)用于将所述第二板(70)相对所述底板(50)折弯至90°,所述第四预折弯角度、所述第五预折弯角度和所述第六预折弯角度均小于9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碳刷支架的连续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九折弯部(43)包括安装在所述连续模上模上的第九凸模(431),和安装在所述连续模下模上且与所述第九凸模(431)相对设置的第九凹模(432);所述第九凹模(432)包括与水平面平行设置的第九顶面(4321),相对所述第九顶面(4321)向斜下方倾斜设置的第九侧面(4322),以及位于所述第九顶面(4321)下方的第一凹槽(4323);所述第九侧面(4322)和所述第九顶面(4321)之间的夹角等于第五预折弯角度,所述第九顶面(4321)用于支撑所述第二板(70),所述第九凸模(431)能够压紧所述第二板(70)并将所述第一板(60)挤压至与所述第九侧面(4322)贴合,所述第二侧板(40)能够位于所述第一凹槽(4323)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碳刷支架的连续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十折弯部(44)包括安装在所述连续模上模上的第十凸模(441),和安装在所述连续模下模上且与所述第十凸模(441)相对设置的第十凹模(442),所述第十凹模(442)包括与水平面平行的第十顶面(4421),一端与所述第十顶面(4421)的一端垂直连接且位于所述第十顶面(4421)下方的的第十侧面(4422),以及位于所述第十顶面(4421)下方的第二凹槽(4423);所述第十顶面(4421)用于支撑所述第二板(70),所述第十凸模(441)能够压紧所述第二板(70)并将所述第一板(60)挤压至与所述第十侧面(4422)贴合,所述第二侧板(40)能够位于所述第二凹槽(4423)中。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刷支架的连续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续模上模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上盖板、上模座(5)、上垫板、上夹板、上挡板和脱料板,所述连续模下模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下模板、下垫板和下模座(6),所述脱料板和所述下模座(6)相互靠近,所述第一连接耳折弯工位(1),所述第二连接耳折弯工位(2),所述第一侧板折弯工位(3)以及所述第二侧板折弯工位(4)均设置在所述上垫板和所述下垫板之间。
CN201810365858.6A 2018-04-23 2018-04-23 一种碳刷支架的连续模具 Active CN10828415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365858.6A CN108284154B (zh) 2018-04-23 2018-04-23 一种碳刷支架的连续模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365858.6A CN108284154B (zh) 2018-04-23 2018-04-23 一种碳刷支架的连续模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84154A true CN108284154A (zh) 2018-07-17
CN108284154B CN108284154B (zh) 2023-09-01

Family

ID=628347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365858.6A Active CN108284154B (zh) 2018-04-23 2018-04-23 一种碳刷支架的连续模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284154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94381A (zh) * 2019-08-07 2019-11-01 江苏利通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器背板的边框成型工艺
CN111618134A (zh) * 2020-06-01 2020-09-04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折弯机
CN111790788A (zh) * 2020-06-29 2020-10-20 东莞市鼎通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五金模具错位折弯成型机
CN112570526A (zh) * 2019-09-29 2021-03-30 昆山嘉丰盛精密电子有限公司 P型折边折弯工艺
CN112974594A (zh) * 2019-12-12 2021-06-18 昆山嘉丰盛精密电子有限公司 内扣式折边折弯工艺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42621A (ja) * 1988-11-21 1990-05-31 Hitachi Ltd 連続箱曲げ装置
CN103697632A (zh) * 2013-12-10 2014-04-02 无锡微研有限公司 平行流翅片定片距折弯部及其折弯机构
CN104128439A (zh) * 2014-06-26 2014-11-05 梧州恒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折弯落料的连续生产工艺
CN204220765U (zh) * 2014-09-24 2015-03-25 上海德真工贸有限公司 一种刷握生产用级进模
CN204220759U (zh) * 2014-09-24 2015-03-25 上海德真工贸有限公司 90°弯折型插片生产用级进模
CN204220767U (zh) * 2014-09-24 2015-03-25 上海德真工贸有限公司 双耳式刷握生产用级进模
CN204220775U (zh) * 2014-09-24 2015-03-25 上海德真工贸有限公司 有叉刷握生产用级进模
CN204220768U (zh) * 2014-09-24 2015-03-25 上海德真工贸有限公司 盒式刷握生产用级进模
CN206632212U (zh) * 2017-03-06 2017-11-14 上海强精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加工微波炉顶部外壳的连续模具
CN107685107A (zh) * 2017-10-13 2018-02-13 厦门市榕鑫达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触头支撑座成型工装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42621A (ja) * 1988-11-21 1990-05-31 Hitachi Ltd 連続箱曲げ装置
CN103697632A (zh) * 2013-12-10 2014-04-02 无锡微研有限公司 平行流翅片定片距折弯部及其折弯机构
CN104128439A (zh) * 2014-06-26 2014-11-05 梧州恒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折弯落料的连续生产工艺
CN204220765U (zh) * 2014-09-24 2015-03-25 上海德真工贸有限公司 一种刷握生产用级进模
CN204220759U (zh) * 2014-09-24 2015-03-25 上海德真工贸有限公司 90°弯折型插片生产用级进模
CN204220767U (zh) * 2014-09-24 2015-03-25 上海德真工贸有限公司 双耳式刷握生产用级进模
CN204220775U (zh) * 2014-09-24 2015-03-25 上海德真工贸有限公司 有叉刷握生产用级进模
CN204220768U (zh) * 2014-09-24 2015-03-25 上海德真工贸有限公司 盒式刷握生产用级进模
CN206632212U (zh) * 2017-03-06 2017-11-14 上海强精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加工微波炉顶部外壳的连续模具
CN107685107A (zh) * 2017-10-13 2018-02-13 厦门市榕鑫达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触头支撑座成型工装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94381A (zh) * 2019-08-07 2019-11-01 江苏利通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器背板的边框成型工艺
CN112570526A (zh) * 2019-09-29 2021-03-30 昆山嘉丰盛精密电子有限公司 P型折边折弯工艺
CN112974594A (zh) * 2019-12-12 2021-06-18 昆山嘉丰盛精密电子有限公司 内扣式折边折弯工艺
CN111618134A (zh) * 2020-06-01 2020-09-04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折弯机
CN111618134B (zh) * 2020-06-01 2023-11-24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折弯机
CN111790788A (zh) * 2020-06-29 2020-10-20 东莞市鼎通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五金模具错位折弯成型机
CN111790788B (zh) * 2020-06-29 2022-06-28 东莞市鼎通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五金模具错位折弯成型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84154B (zh) 2023-09-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84154A (zh) 一种碳刷支架的连续模具
RU2698002C1 (ru) Способ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штампованного изделия, пресс и линия прессования
CN104226749B (zh) 一种用于制造hfw焊管的u成型工艺
CN201969801U (zh) 板料成形用柔性拉边装置
CN206951968U (zh) 一种负角度折弯一次成型的模具
CN206500517U (zh) 一种用于冲压模具上的折弯装置
CN110475624A (zh) 冲压成形装置及冲压成形品的制造方法
CN208099061U (zh) 一种碳刷支架的连续模具
JP2018164919A5 (zh)
CN208321833U (zh) 一种支架的连续折弯模具
CN208099091U (zh) 一种可加工连续折弯件的连续模具
CN208146775U (zh) 一种笔夹的连续折弯模具
CN202137265U (zh) 一种转接头包方端子模具
CN108326142B (zh) 一种异形托架的连续成型模具
CN210115349U (zh) 一种用于焊接钢管的折弯装置
CN211360322U (zh) 一种防起皱成型模具
CN106345904B (zh) 一种接插件级进模
CN108500136A (zh) 一种卡接件的预成型模具及该卡接件的成型工艺
CN216324372U (zh) 一种加热金属折弯工装
CN211071482U (zh) 一种通用立式卷耳环弯曲模具
CN205571084U (zh) 一种用于加工弯头的气动式折弯模具
CN102441601A (zh) 月牙形u形厚钢板落料零件落料工艺及落料模的替代工艺及模具
CN205324406U (zh) 矩形金属管件校正模具结构
CN210208288U (zh) 一种折弯冲压模具
CN216137956U (zh) 一种雨刮器连杆送料及预成型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