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235703A - 一种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235703A
CN108235703A CN201780002578.2A CN201780002578A CN108235703A CN 108235703 A CN108235703 A CN 108235703A CN 201780002578 A CN201780002578 A CN 201780002578A CN 108235703 A CN108235703 A CN 1082357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bon
graphite microcrystal
class graphite
carbon nanomaterial
prepa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0257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235703B (zh
Inventor
左宋林
苗萌
赵允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Publication of CN1082357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357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2357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3570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2NANOTECHNOLOGY
    • B82YSPECIFIC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NANOSTRUCTURES; MEASUREMENT OR ANALYSIS OF NANOSTRUCTURES;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NANOSTRUCTURES
    • B82Y30/00Nanotechnology for materials or surface science, e.g. nanocomposit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32/00Carbon; Compounds thereof
    • C01B32/15Nano-sized carbon materia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20/00Solid sorbent compositions or filter aid compositions; Sorbents for chromatography; Processes for preparing, regenerating or reactivating thereof
    • B01J20/02Solid sorbent compositions or filter aid compositions; Sorbents for chromatography; Processes for preparing, regenerating or reactivating thereof comprising inorganic material
    • B01J20/20Solid sorbent compositions or filter aid compositions; Sorbents for chromatography; Processes for preparing, regenerating or reactivating thereof comprising inorganic material comprising free carbon; comprising carbon obtained by carbonising processes
    • B01J20/205Carbon nanostructures, e.g. nanotubes, nanohorns, nanocones, nanobal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20/00Solid sorbent compositions or filter aid compositions; Sorbents for chromatography; Processes for preparing, regenerating or reactivating thereof
    • B01J20/28Solid sorbent compositions or filter aid compositions; Sorbents for chromatography; Processes for preparing, regenerating or reactivating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B01J20/28002Solid sorbent compositions or filter aid compositions; Sorbents for chromatography; Processes for preparing, regenerating or reactivating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or physical properti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hysical properties
    • B01J20/28004Sorbent size or size distribution, e.g. particle size
    • B01J20/28007Sorbent size or size distribution, e.g. particle size with size in the range 1-100 nanometers, e.g. nanosized particles, nanofibers, nanotubes, nanowires or the li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20/00Solid sorbent compositions or filter aid compositions; Sorbents for chromatography; Processes for preparing, regenerating or reactivating thereof
    • B01J20/28Solid sorbent compositions or filter aid compositions; Sorbents for chromatography; Processes for preparing, regenerating or reactivating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B01J20/28014Solid sorbent compositions or filter aid compositions; Sorbents for chromatography; Processes for preparing, regenerating or reactivating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or physical properti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B01J20/28016Particle for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20/00Solid sorbent compositions or filter aid compositions; Sorbents for chromatography; Processes for preparing, regenerating or reactivating thereof
    • B01J20/30Processes for preparing, regenerating, or reactivating
    • B01J20/3085Chemical treatments not covered by groups B01J20/3007 - B01J20/3078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32/00Carbon; Compounds thereof
    • C01B32/05Preparation or purification of carbon not covered by groups C01B32/15, C01B32/20, C01B32/25, C01B32/30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32/00Carbon; Compounds thereof
    • C01B32/20Graphite
    • C01B32/205Prepara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2/0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 C01P2002/7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defined by measured X-ray, neutron or electron diffraction data
    • C01P2002/72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defined by measured X-ray, neutron or electron diffraction data by d-values or two theta-values, e.g. as X-ray diagra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2/0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 C01P2002/8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defined by measured data other than those specified in group C01P2002/70
    • C01P2002/82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defined by measured data other than those specified in group C01P2002/70 by IR- or Raman-data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01Particle morphology depicted by an image
    • C01P2004/03Particle morphology depicted by an image obtained by SE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01Particle morphology depicted by an image
    • C01P2004/04Particle morphology depicted by an image obtained by TEM, STEM, STM or AF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60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ize
    • C01P2004/61Micrometer sized, i.e. from 1-100 micromet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60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ize
    • C01P2004/64Nanometer sized, i.e. from 1-100 nanomet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00Physical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40Electric propert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Nanotechnolog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ology (AREA)
  • Carbon And Carbon Compounds (AREA)
  • Separation Using Semi-Permeable Membranes (AREA)
  • Solid-Sorbent Or Filter-Aiding Composi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提供的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是以类石墨微晶为结构单元的碳纳米材料,以100份质量计,在化学组成上包括50~60份的碳,30~50份的氧和1~3份的氢;所述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的结构单元为类石墨微晶;所述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的尺寸为5~10nm;所述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为非荧光性碳纳米材料。本发明还提供了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采用氧化剂溶液对类石墨微晶质炭进行选择性地氧化,刻蚀掉连接于类石墨微晶之间的无定形炭,实现解离类石墨微晶质炭的目的,得到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

Description

一种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碳纳米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碳纳米材料是指至少有一维小于100nm的碳材料。碳纳米材料主要包括四种类型:石墨烯,碳纳米管,碳纳米纤维,碳纳米球。碳纳米材料独特的结构特征,使其具有不同寻常的物理、化学和机械性能等,被认为在一维传导器、超强复合材料、超硬材料、储氢材料、催化剂、催化剂载体、高效吸附剂以及吸波材料等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受到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木炭、竹炭、果壳炭以及由它们活化制备的活性炭、炭黑等传统炭材料,都是类石墨微晶质炭,即构成它们的基本结构单元是类石墨微晶,其结构见图1左图所示。类石墨微晶是指与石墨结构类似的微晶,是由几层六角形碳网平面以近似平行的方式堆积而成。类石墨微晶的尺寸在几个纳米到几十个纳米之间,木炭和活性炭中类石墨微晶的尺寸通常在几个纳米水平。
对于类石墨微晶质炭,可以采用机械研磨的方法将其减少至几百纳米或几十纳米尺寸,其能耗非常高,且研磨过程中无法控制其颗粒尺寸与形貌。或者使用浓硝酸等氧化剂,在一定温度下采用长时间刻蚀活性炭和炭黑表面的方法制备几个纳米大小的能产生荧光的碳量子点。但这些方法都无法实现解离类石墨微晶质炭,制备出以类石墨微晶作为结构基础的碳纳米材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得到了以类石墨微晶为结构基础的碳纳米材料。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以100份质量计,在化学组成上包括50~60份的碳,30~45份的氧和1~3份的氢;所述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的结构单元为类石墨微晶;所述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的粒径为5~10nm;所述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为非荧光性碳纳米材料。
优选的,所述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的厚度≤1.5nm。
优选的,所述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为极性碳纳米材料。
优选的,所述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在酸性水溶液、碱性水溶液和中性水溶液中进行分散。
优选的,所述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含有羧基、羰基、羟基和醚基。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包含如下步骤:
(1)将类石墨微晶质炭原料与氧化剂溶液混合,在微波加热条件下,进行氧化反应,得到氧化料液;所述氧化剂溶液包括第一酸和第二酸的混合溶液;所述第一酸为硝酸,所述第二酸为高氯酸或硫酸;
(2)调节所述步骤(1)得到的氧化料液的pH值至3~8;得到预过滤体系;
(3)将所述步骤(2)得到的预过滤体系进行超滤,得到悬浮液和滤出液;
(4)将所述步骤(3)得到的悬浮液进行分离,得到细密悬浮液;
(5)对所述步骤(4)得到的细密悬浮液进行水分的去除,得到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
优选的,所述类石墨微晶质炭的质量和氧化剂溶液的体积比为1g:(20~50)mL;
所述氧化剂溶液中第一酸和第二酸的摩尔比为(0.5~2):1;
所述氧化剂溶液由第一酸溶液和第二酸溶液混合得到,所述第一酸溶液的质量浓度为65~68%,所述第二酸溶液的质量浓度为70~72%;所述第一酸溶液和第二酸溶液的体积比为1:(0.5~2.5)。
优选的,所述步骤(1)中微波加热的功率为500~1000W。
优选的,所述步骤(1)中微波加热的温度为75~110℃;所述微波加热时间为10~150min。
优选的,所述步骤(1)中类石墨微晶质炭原料包括木炭、竹炭、果壳炭、木质活性炭、果壳活性炭、竹活性炭和煤质活性炭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的,所述步骤(3)中超滤的次数以超滤得到的滤出液的电导率为准,当所述超滤得到的滤出液的电导率达到20us/cm以下时,超滤完成。
优选的,所述步骤(3)中超滤用超滤膜的截留分子量为1000Da。
优选的,所述步骤(3)的超滤后还得到滤出液;还包括对所述滤出液依次进行浓缩、透析和干燥,得到荧光性碳纳米颗粒;所述荧光性碳纳米颗粒的粒径为1~3nm。
优选的,所述步骤(4)中分离为离心分离;所述离心分离的次数至少为3次,每次离心分离的时间为10min;每次离心分离的转速独立地在4000~8000rpm。
优选的,所述步骤(4)的离心分离后还得到微米级炭颗粒。
优选的,所述步骤(5)中的水分的去除为依次进行浓缩和干燥。
本发明提供了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或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制备方法制备的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作为金属离子吸附剂的应用。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或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制备方法制备的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在制备碳纳米薄膜中的应用。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以100质量份计,在化学组成上包括50~60份的碳,30~45份的氧和1~3份的氢;所述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是以类石墨微晶作为结构基础;所述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的粒径为5~10nm;所述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为非荧光性碳纳米材料。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以类石墨微晶为结构基础的碳纳米材料。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将氧化剂溶液与类石墨微晶质炭混合,然后加热进行氧化,得到氧化料液;其中,氧化剂溶液包括第一酸和第二酸的混合溶液;第一酸为硝酸,第二酸为高氯酸或硫酸;调节所得到的氧化料液的pH值至3~8,得到预过滤体系后,进行超滤洗涤,得到悬浮液;再将所得到的悬浮液依次进行分离、旋蒸浓缩和干燥,得到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采用所述氧化剂溶液在微波加热条件下对类石墨微晶质炭进行氧化,有选择性地氧化刻蚀掉连接于类石墨微晶之间的无定形炭,实现了类石墨微晶质炭的解离,得到类石墨微晶为结构单元的碳纳米材料,避免了对微晶质炭的逐层表面刻蚀,提高了制备效率。
说明书附图
图1为本发明氧化剂溶液氧化解离类石墨微晶质炭的示意图,其中,a为类石墨微晶,b为连接类石墨微晶的物质,c为氧化剂溶液;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得到的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得到的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图的氧原子结合能的拟合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得到的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的红外光谱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得到的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的原子力显微照片;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得到的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的原子力显微镜照片图片的厚度尺寸统计曲线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得到的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的TEM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得到的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在水和甲醇中的分散状态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得到的微米级碳材料的SEM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得到的荧光性碳纳米材料的TEM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得到的荧光性碳纳米材料的尺寸统计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得到的荧光性碳纳米材料的荧光照片;
图13为本发明制备得到的L-CNPs自组装成的碳纳米薄膜的SEM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以100份质量计,在化学组成上,包括50~60份的碳,30~45份的氧和1~3份的氢。在本发明中,以所述类石墨微晶碳材料总质量100份计,所述类石墨微晶碳材料包括50~60份的碳,优选为51~55份。在本发明中,以所述类石墨微晶碳材料总质量100份计,所述类石墨微晶碳材料包括30~45份氧,优选为32~40份,进一步优选为35~38份。在本发明中,以所述类石墨微晶碳材料总质量100份计,所述类石墨微晶碳材料包括1~3份的氢,优选为1.5~2.5份,进一步优选为2份。
在本发明中,所述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的结构单元为类石墨微晶;所述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的粒径为5~10nm,优选为6~8nm,进一步优选为6.5~7nm。在本发明中,所述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的厚度优选≤1.5nm,优选≤1.2nm。
在本发明中,所述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优选为极性碳纳米材料;所述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能够分散于酸性水溶液、中性水溶液和碱性水溶液中;所述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在中性和碱性水中的分散量优选达到40~100mg/L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0~80mg/L;所述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在酸性水中的分散量达到1mg/L。在本发明中,所述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不能分散于强极性溶剂中,例如不能分散于甲醇或乙醇中。
在本发明中,所述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表面含有丰富的表面官能团,极性较强。在本发明中,所述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优选含有羧基、羰基、羟基和醚基。
在本发明中,所述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为非荧光性碳纳米材料,没有荧光性。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包含如下步骤:
(1)将氧化剂溶液与类石墨微晶质炭原料混合,在加热条件下,进行氧化反应,得到氧化料液;所述氧化剂溶液包括第一酸和第二酸的混合溶液;所述第一酸为硝酸,所述第二酸为高氯酸或硫酸;
(2)调节所述步骤(1)得到的氧化料液的pH值至3~8;得到预过滤体系;
(3)将所述步骤(2)得到的预过滤体系进行超滤,得到悬浮液和滤出液;
(4)将所述步骤(3)得到的悬浮液进行分离,得到细密悬浮液;
(5)将所述步骤(4)得到的细密悬浮液进行水分的去除,得到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
本发明将氧化剂溶液与类石墨微晶质炭原料混合,在微波加热条件下,进行氧化反应,得到氧化料液。
在本发明中,所述类石墨微晶质炭的质量和氧化剂溶液的体积比优选为1g:(10~40)mL,进一步优选为1g:(15~35)mL,更优选为1g:(20~30)mL。
在本发明中,所述氧化剂溶液包括第一酸和第二酸的混合溶液;所述第一酸为硝酸,所述第二酸为高氯酸或硫酸。在本发明中,所述氧化剂溶液中第一酸和第二酸的摩尔比优选为(0.5~2):1,进一步优选为(0.8~1.5):1,更优选为(1.0~1.2):1。在本发明中,所述氧化剂溶液优选由第一酸溶液和辅溶液混合得到,所述第一酸溶液的质量浓度优选为65~68%,进一步优选为66~67%;所述第二酸溶液的质量浓度优选为70~72%,进一步优选为71~71.5%。在本发明中,所述氧化剂溶液能够渗透到类石墨微晶质炭的内部,无需在原料表面逐层氧化逐层刻蚀,便于在短时间内实现对类石墨微晶质炭中无定形炭的氧化刻蚀,从而在短时间内导致类石墨微晶质炭的解离,提高碳纳米材料的得率和制备效率。
在本发明中,所述类石墨微晶质炭原料优选包括生物质炭,进一步优选包括木炭、竹炭、果壳炭、木质活性炭、果壳活性炭、竹活性炭和煤质活性炭中的一种或多种。在本发明中,当所述类石墨微晶质炭原料为木炭、竹炭或果壳炭时,所述类石墨微晶质炭原料的制备方法优选包括:将生物质原料进行炭化得到类石墨微晶质炭。本发明对所述炭化的具体实施方式没有特殊要求,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生物质炭化方式即可。当所述类石墨微晶质炭原料为木质活性炭、果壳活性炭或竹活性炭时,所述类石墨微晶质炭原料的制备方法优选包括:将生物质原料进行活化得到类石墨微晶质炭。本发明对所述活性炭的制备方式没有特殊要求,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生物质活化方式即可。
本发明对所述氧化剂溶液与类石墨微晶质炭原料的混合方式没有特殊要求,采用本领域所熟知的物料混合方式即可。
所述混合后,本发明将所述混合后的料液在微波加热条件下,进行氧化反应,得到氧化料液。在本发明中,所述微波加热的功率优选为500~800W,进一步优选为550~750W;所述微波加热的温度优选为75~110℃,进一步优选为80~100℃;所述微波加热的时间优选为10~150min,进一步优选为20~120min,更优选为30~60min。本发明对所述微波加热的提供形式没有特殊要求,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微波加热方式即可;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微波加热在微波合成仪中完成。
如图1氧化剂溶液氧化解离类石墨微晶质炭的示意图所示,在本发明中,所述混合后的料液在加热条件下实现对类石墨微晶质炭原料的氧化过程,将所述类石墨微晶质炭原料中连接类石墨微晶的无定形碳氧化刻蚀掉,实现了有选择性地氧化刻蚀掉连接于类石墨微晶之间的无定形炭,解离类石墨微晶质炭,得到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无需对原料进行逐层刻蚀。图1中,a为类石墨微晶结构单元,b为连接类石墨微晶的物质,c为氧化剂溶液。
在本发明中,所述氧化反应优选在搅拌条件下进行;本发明对所述搅拌的具体实施方式没有特殊要求,以能实现类石墨微晶质炭和氧化剂溶液的充分接触即可。
所述氧化反应后,本发明优选将所述氧化后的产物冷却至室温,得到氧化料液。本发明对所述冷却的具体实施方式没有特殊要求,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降温冷却方式即可。
得到氧化料液后,本发明调节所述氧化反应得到的氧化料液的pH值至3~8,得到预过滤体系。在本发明中,所述pH值的调节剂优选为碱性溶液,进一步优选为氨水、氢氧化钾溶液或氢氧化钠溶液。在本发明中,所述碱性溶液与所述氧化反应后剩余的酸发生中和反应,防止强酸性和具有强氧化性的溶液对过滤容器的腐蚀。本发明对所述碱性溶液的质量浓度和用量没有特殊要求,以能得到目标pH值的预过滤体系即可;在本发明中,所述预过滤体系的pH值为3~8,优选为6~7。
得到预过滤体系后,本发明将所述得到的预过滤体系进行超滤,得到悬浮液。在本发明中,所述超滤的次数优选至少为一次,所述超滤的次数优选以超滤得到的滤出液的电导率为准,当所述超滤得到的滤出液的电导率低于20us/cm时,超滤完成。本发明对所述滤出液电导率的测试方式没有特殊要求,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即可。在本发明中,所述超滤用超滤膜的截留分子量优选为10000Da;本发明对所述超滤膜的具体来源没有特殊要求,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超滤膜的市售商品即可。在本发明中,所述超滤洗涤优选为将所述预过滤体系流经所述超滤膜,得到滤出液和截留液;当所述滤出液并非无色透明且电导率未降低至20us/cm以下时,继续采用所述超滤膜对截留液进行超滤洗涤,得到滤出液和截留液;采用所述超滤膜对不断洗涤得到的截留液进行超滤,直至当次滤出液电导率在20us/cm以下为止,此时滤出液是无色透明的。在本发明中,当超滤完毕后,保留在超滤杯的截留液为悬浮液。
所述超滤后得到滤出液,本发明优选还包括对所述滤出液依次进行浓缩、透析和干燥,得到荧光性碳纳米颗粒。在本发明中,所述浓缩的方式优选为旋蒸浓缩;本发明对所述旋蒸浓缩的方式没有特殊要求,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旋蒸浓缩方式即可。当所述超滤洗涤的次数不止一次时,本发明优选收集每次超滤洗涤得到的滤出液,用于所述浓缩。
所述浓缩后,本发明优选将所得到的浓缩液进行透析,去除浓缩液中的盐分,得到提纯浓缩液。在本发明中,所述透析用透析膜的截留分子量优选为500Da。
本发明优选对所述提纯浓缩液进行干燥,得到荧光性碳纳米颗粒。在本发明中,所述干燥优选为冷冻干燥;本发明对所述冷冻干燥的具体实施方式没有特殊要求,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冷冻干燥方式即可。在本发明中,所述荧光性碳纳米颗粒的粒径优选为1~3nm。
所述超滤后得到悬浮液,本发明将所述悬浮液进行分离,得到细密悬浮液。在本发明中,所述超滤除去较粗的炭颗粒,得到含有细小炭颗粒的悬浮液,即为细密悬浮液。在本发明中,所述分离优选为离心分离。在本发明中,所述离心分离的次数优选至少为3次,进一步优选为4~8次,更优选为5~6次;每次离心分离的时间优选为10min。在本发明中,每次离心分离的转速独立地优选在4000~8000rpm,进一步优选为4200~8000rpm,更优选为5000~6000rpm。在本发明中,所述分离实现所述悬浮液中微米级碳颗粒从悬浮液中分离,从而得到炭颗粒的悬浮液和微米级碳颗粒。
本发明对所述得到的细密悬浮液进行水分去除,得到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本发明对所述水分的去除方式没有特殊要求,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能够实现水分的去除的方式即可。在本发明中,所述水分的去除优选为依次进行浓缩和干燥;所述浓缩进一步优选为旋蒸浓缩;所述干燥优选为加热干燥或冷冻干燥。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冷冻干燥的压力优选在15Pa以下;所述加热干燥的温度优选为110℃。在本发明中,所述干燥后得到的干燥料即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
在本发明中,所述类石墨微晶质炭原料被氧化后得到三类碳材料:微米级碳材料(CMP),类石墨微晶碳材料(L-CNPs)以及荧光性碳纳米材料(S-CNPs);微米级碳材料(CMP)是从氧化反应后的料液超滤得到的悬浮液中离心分离得到的大尺寸炭颗粒;类石墨微晶碳材料(L-CNPs)是将超滤得到的悬浮液分离出CMP后的悬浮液经干燥后得到;荧光性碳纳米材料(S-CNPs)是通过氧化反应后对超滤得到的滤出液经浓缩透析和干燥得到。其中L-CNPs不具有发生荧光的性质,而S-CNPs能够发生荧光,S-CNPs的尺寸比L-CNPs小;并且类石墨微晶质炭原料炭在被氧化剂氧化后还产生了二氧化碳等气体,这在制备过程中能观察非常明显的气体产物产生。原料炭被氧化的反应形式如下:原料炭→MCC+S-CNP+L-CNP+Gaseousproducts。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作为金属离子吸附剂的应用。在本发明中,所述金属离子优选为铜离子和/或铅离子。本发明对所述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作为金属离子吸附剂的应用方式没有特殊要求,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实施方式即可。
本发明将所述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投加到金属盐溶液中,实现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对金属离子的吸附,得到金属-碳纳米复合材料。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在制备碳纳米薄膜中的应用。在本发明中,所述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在制备碳纳米薄膜中的应用优选为所述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自组装成碳纳米薄膜;所述碳纳米薄膜的厚度优选为5~100nm。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进行详细的说明,但是不能把它们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
实施例1
将硝酸与高氯酸按照物质的量之比为1:1的比例混合,将酸A溶液与酸B溶液按照体积比1:1.1混合配制氧化剂溶液,其中硝酸溶液的质量浓度为65%,高氯酸溶液的质量浓度为70%。
将4.00g的60~80目的椰壳活性炭与100mL的氧化剂溶液混合,将混合液放入微波合成仪中,在微波功率为500W下加热至100℃,搅拌反应60min后停止加热;
将反应液冷却至室温,加入碱性溶液中和酸液至溶液的pH值达到5。将调好pH的反应液转移至超滤杯中,使用截留分子量为1000Da的超滤膜对反应物进行超滤洗涤,直至滤出液变为无色透明且电导率低于20us/cm时为止。
将超滤杯中的悬浮液在转速4000rpm的离心机中重复离心分离3次,每次10min,除去大的颗粒,收集离心分离得到的大颗粒,即为微米级颗粒(CMP);将每次超滤洗涤过程滤出液收集为一体,用于旋蒸浓缩,然后透析除去浓缩的滤出液中盐分,最后经冷冻干燥后得到小粒径的荧光性碳纳米颗粒(S-CNPs);将离心分离后的悬浮液进行旋蒸浓缩,然后冷冻干燥或加热干燥的方式除去水分,得到类石墨微晶碳纳米颗粒(L-CNPs)。
对制备得到的类石墨微晶碳纳米颗粒进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测试结果如图2所示;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的碳谱拟合分析图如图3所示。由图2和图3可知,制备得到的类石墨微晶碳纳米颗粒含有丰富的羧基、羰基与C-O单键。
将制备得到的类石墨微晶碳纳米颗粒进行红外光谱分析,测试结果如图4所示。
由图4可知,制备得到的类石墨微晶碳纳米颗粒含有较强的芳环骨架振动峰(1590cm-1),而且含有较强的羰基振动峰(1735cm-1),以及羟基的伸缩振动峰(1398cm-1)。表明,得到的类石墨微晶碳纳米颗粒中含有大量的羧基、羰基以及羟基。
将制备得到的类石墨微晶碳纳米颗粒进行原子力显微分析,原子力显微照片如5所示;根据测得的原子力显微照片中颗粒厚度尺寸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类石墨微晶碳纳米颗粒的尺寸数据,如6所示。由图6可知,所制备的碳纳米颗粒的厚度尺寸不超过1.5纳米,与类石墨微晶通常由几层六角形碳网平面所构成一致。
本发明得到的L-CNPs的大小尺寸为5~10纳米宽,厚度小于1.5纳米。并且,在微米级炭颗粒与10纳米以下的L-CNPs之间,几乎没有发现任何尺寸在微米与10纳米之间的炭颗粒,不管是在哪种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下,即使是小于30分钟反应时间下,也没有尺寸在微米与10纳米颗粒之间的颗粒。因此,可以肯定,在反应过程中,不是通过表面逐层刻蚀达到制备出小于10纳米尺寸的炭颗粒,而是通过断开类石墨微晶之间的连接,形成了L-CNPs为主要的炭颗粒产物(除气体反应物外)。而且,L-CNPs的得率能够达到40%以上,足以说明其L-CNPs是来源于微晶质炭的基本结构单位类石墨微晶的氧化物。
将制备得到的类石墨微晶碳纳米颗粒进行透射电子显微分析,结果如图7所示。由图7可知,所制备的类石墨微晶碳纳米颗粒的尺寸在5~10纳米左右之间。
将制备得到的类石墨微晶碳纳米颗粒进行分散性分析,在水中的分散状态如图8中的a所示;将类石墨微晶碳纳米颗粒分散于水中,静置2个月后的状态如图8中的b所示;类石墨微晶碳纳米颗粒在甲醇中的分散状态如图8中c所示。由图8可知,制备得到的类石墨微晶碳纳米颗粒可以很好的分散在水中,形成悬浮液,并且能够稳定存在;但不能分散在甲醇溶剂中。表明,制备得到的类石墨微晶碳纳米颗粒表面含有丰富的表面官能团,极性较强。
对制备得到的微米级碳颗粒进行扫描电镜扫描,结果如图9所示;由图9可知,碳颗粒的尺寸在微米级水平。
对制备得到的荧光性碳纳米颗粒进行透射电子显微分析,结果如图10所示,针对透射电子显微分析进行粒径分布统计分析,结果如11所示。结合图10和图11可知,该碳纳米颗粒的尺寸小于3nm。对制备得到的荧光性纳米颗粒进行荧光分析,测试结果如图12所示,由图12可知,该纳米颗粒具有荧光性。
实施例2
按照实施例1的方式进行碳材料的制备,区别在于,在微波加热条件下的搅拌反应的时间30min。
实施例3
按照实施例1的方式进行碳材料的制备,区别在于,在微波加热条件下的搅拌反应的时间10min。
实施例4
按照实施例1的方式进行碳材料的制备,区别在于,在微波加热条件下的搅拌反应的时间90min。
实施例5
按照实施例1的方式进行碳材料的制备,区别在于,在微波加热条件下的搅拌反应的时间120min。
分别将实施例1~5制备得到的微米级颗粒(CMP)、荧光性碳纳米颗粒(S-CNPs)和类石墨微晶碳纳米颗粒(L-CNPs)产率进行测试计算,产率=产物的质量/原料炭的质量,得到不同反应时间下,三种产物的产率,结果如表1所示。
分别将实施例1~5制备得到的微米级颗粒(CMP)、荧光性碳纳米颗粒(S-CNPs)和类石墨微晶碳纳米颗粒(L-CNPs)的得率进行测试计算,得率=产物中碳原子的质量/原料炭中碳原子的质量,得到不同反应时间下,原料中碳原子转换为各类产物的得率,结果如表1所示。
表1实施例1~5中三种产物的产率以及原料中碳原子转换为各类产物的得率数值
由表1可知,当反应时间延长到30分钟时,尤其是10分钟到30分钟之间,L-CNPs产物的得率急剧增大,达到77.85%,而CMP的得率急剧减少,S-CNP的得率很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即原料炭在氧化过程中,除生成了气体产物外,主要得到了L-CNPs。这说明,原料炭的氧化不是通过表面刻蚀,逐渐减少炭颗粒粒径直至10纳米以下的;而是通过选择性氧化连接微晶的无定形炭,使大的炭颗粒解体,释放出以类石墨微晶为基础的碳纳米材料,即L-CNPs。
根据原料炭中碳原子的转化率,由表1可知,原料炭氧化30分钟后,原料中的碳原子主要转化为L-CNPs和气体产物,较大颗粒CMP和最小尺寸颗粒S-CNPs的量很少,L-CNPs的纳米炭材料占原料炭的碳原子转化率可以达到50%(氧化时间为30min),即使在氧化时间为120min的情况下,其转化率也能达到30%。因此,很明显,在很短的氧化时间里,就可以制备得到大量的L-CNPs纳米颗粒;而且,可以看出,当氧化时间从10min延长到30min时,原料炭能够非常快速地解离成纳米颗粒L-CNPs。这说明氧化剂渗透到炭结构内部,在短时间内氧化刻蚀掉连接类石墨微晶的无定形炭,从而在短时间内导致类石墨微晶炭的解离。
分别对实施例1~5制备得到的类石墨微晶碳纳米颗粒(L-CNPs)进行元素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实施例1~5制备得到的类石墨微晶碳纳米颗粒的元素含量
由表2可知,所制备的L-CNPs新型碳纳米材料含有53~55%,34~35.3%的氧含量,且有大于2.0%的氢元素含量,说明L-CNPs中含有大量的含氧基团。不管氧化时间长短,所制备的L-CNPs的碳元素、氧元素、氮元素和氢元素含量基本保持不变。这表明在不同氧化时间下所制备的L-CNPs的C:O:H的比值基本不变,这充分说明由同一种原料炭所制备的L-CNPs具有相同的化学组成与结构,而且粒径大小也基本保持不变。因为如果粒径减少,必然引起C:O元素的比例发生较明显变化。这也进一步说明,L-CNPs是基于类石墨微晶得到的碳纳米材料。
实施例6
将硝酸与高氯酸按照物质的量之比为1:1的比例混合,将硝酸溶液与高氯酸溶液按照体积比1:1.1,混合配制氧化剂溶液,其中硝酸溶液的质量浓度为65%,高氯酸溶液的的质量浓度为70%。
将4.00g的椰壳活性炭与100mL的氧化剂溶液混合,将混合液放入微波合成仪中,在微波功率为500W下加热至70℃,搅拌反应60min后停止加热,得到反应液;
将反应液冷却至室温,加入碱性溶液中和酸液至溶液的pH值达到5。将调好pH的反应液转移至超滤杯中,使用截留分子量为1000Da的超滤膜对反应物进行超滤洗涤,直至滤出液变为无色透明且电导率低于20us/cm时为止。
将超滤杯中的悬浮液在转速4000rpm的离心机中重复离心分离3次,每次10min,除去大的颗粒,收集离心分离得到的大颗粒,即为微米级颗粒;将每次超滤洗涤过程滤出液收集为一体,用于旋蒸浓缩,然后透析除去浓缩的滤出液中盐分,最后经冷冻干燥后得到小粒径的荧光性碳纳米颗粒;将离心分离后的悬浮液进行旋蒸浓缩,然后冷冻干燥或加热干燥的方式除去水分,得到碳纳米颗粒。
实施例7
按照实施例6的方式进行碳材料的制备,区别在于,在微波加热的温度为80℃。
实施例8
按照实施例6的方式进行碳材料的制备,区别在于,在微波加热的温度为90℃。
实施例9
按照实施例6的方式进行碳材料的制备,区别在于,在微波加热的温度为100℃。
分别将实施例6~9制备得到的微米级颗粒(CMP)、荧光性碳纳米颗粒(S-CNPs)和类石墨微晶碳纳米颗粒(L-CNPs)产率进行测试计算,产率=产物的质量/原料炭的质量,得到不同反应时间下,三种产物的得率,结果如表3所述。
分别将实施例6~9制备得到的微米级颗粒(CMP)、荧光性碳纳米颗粒(S-CNPs)和类石墨微晶碳纳米颗粒(L-CNPs)的得率进行测试计算,得率=产物中碳原子的质量/原料炭中碳原子的质量,得到不同反应时间下,原料中碳原子转换为各类产物的得率,结果如表3所示。
表3实施例6~9中三种产物的产率以及原料中碳原子转换为各类产物的得率数值
从表3可以看出,当温度低于70℃时,氧化反应仅仅发生在炭的表面,氧化反应不能得到纳米尺寸的炭颗粒。当温度上升到80℃时,开始获得大于10%的L-CNP,但没有发现S-CNP,此时,原料炭颗粒基本还没有破裂,主要以微米级的炭颗粒存在。90℃下,L-CNP碳纳米材料获得了77%的得率,超过了其它任何产物的得率。从碳原子的转化率来看,原料中有44%的碳原子转化为L-CNP。随着氧化温度的进一步升高,L-CNP的得率减少,S-CNP有所增多。
分别对实施例6~9制备得到的类石墨微晶碳纳米颗粒(L-CNPs)进行元素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表4实施例6~9制备得到的类石墨微晶碳纳米颗粒的元素分析结果
与表2相似,在不同反应温度下所制备的L-CNP的碳、氧、氢和氮元素含量都基本相似,表明在不同温度下所制备的L-CNP的C:O:H的比值基本不变,再一次说明由同一种原料炭所制备的L-CNP具有高度相似的化学组成与结构,而且粒径大小也基本保持不变。
实施例10
将硝酸与高氯酸按照物质的量之比为1:2的比例混合,将硝酸溶液与高氯酸溶液按照体积比1:2.2混合配制氧化剂溶液,其中硝酸溶液的质量浓度为65%,高氯酸的质量浓度为70%。
将4.00g的椰壳活性炭与100mL的氧化剂溶液混合,将混合液放入微波合成仪中,在微波功率为500W下加热至100℃,搅拌反应60min后停止加热。
将反应液冷却至室温,加入碱性溶液中和酸液至溶液的pH值达到5。将调好pH的反应液转移至超滤杯中,使用截留分子量为1000Da的超滤膜对反应物进行超滤洗涤,直至滤出液变为无色透明且电导率低于20us/cm时为止。
将超滤杯中的悬浮液在转速4000rpm的离心机中重复离心分离3次,每次10min,除去大的颗粒,收集离心分离得到的大颗粒,即为微米级颗粒;将每次超滤洗涤过程滤出液收集为一体,用于旋蒸浓缩,然后透析除去浓缩的滤出液中盐分,最后经冷冻干燥后得到小粒径的荧光性碳纳米颗粒;将离心分离后的悬浮液进行旋蒸浓缩,然后冷冻干燥或加热干燥的方式除去水分,得到碳纳米颗粒。
实施例11
按照实施例11的方式进行碳材料的制备,区别在于,氧化剂溶液中硝酸与高氯酸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实施例12
按照实施例11的方式进行碳材料的制备,区别在于,氧化剂溶液制备中硝酸与高氯酸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分别将实施例10~12制备得到的微米级颗粒(CMP)、荧光性碳纳米颗粒(S-CNPs)和类石墨微晶碳纳米颗粒(L-CNPs)的得率进行测试计算,得率=产物中碳原子的质量/原料炭中碳原子的质量,得到不同反应时间下,原料中碳原子转换为各类产物的得率,结果如表5所示。由表5可知,混合酸中两种酸的比值明显影响炭的氧化和各种产物的得率。当两种酸的物质的量的比值为1:1时,L-CNPs的得率最高,达到68.4%,其所含的碳原子占原料炭的碳原子的40.5%。
表5实施例10~12中原料中碳原子转换为各类产物的得率数值
分别对实施例10~12制备得到的类石墨微晶碳纳米颗粒(L-CNPs)进行元素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
表6实施例10~12制备得到的类石墨微晶碳纳米颗粒的元素分析结果
由表6可知,不同混酸所制备的L-CNP的碳元素、氧元素、氮元素和氢元素差别不大。并与不同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下制备的L-CNP具有相似的元素含量,进一步表明它们具有相似的结构,来源相同,都是类石墨微晶的氧化衍生物。
实施例13
将硝酸与高氯酸按照物质的量之比为1:1的比例混合,将硝酸溶液与高氯酸溶液按照体积比1:1.1混合配制氧化剂溶液,其中硝酸溶液的质量浓度为65%,高氯酸的质量浓度为70%。
将4.00g的60~80目的椰壳活性炭与100mL的氧化剂溶液混合,将混合液放入微波合成仪中,在微波功率为500W下加热至100℃,搅拌反应60min后停止加热;
将反应液冷却至室温,加入碱性溶液中和酸液至溶液的pH值达到5。将调好pH的反应液转移至超滤杯中,使用截留分子量为1000Da的超滤膜对反应物进行超滤洗涤,直至滤出液变为无色透明且电导率低于20us/cm时为止。
将超滤杯中的悬浮液在转速4000rpm的离心机中重复离心分离3次,每次10min,除去大的颗粒,收集离心分离得到的大颗粒,即为微米级颗粒;将每次超滤洗涤过程滤出液收集为一体,用于旋蒸浓缩,然后透析除去浓缩的滤出液中盐分,最后经冷冻干燥后得到小粒径的荧光性碳纳米颗粒;将离心分离后的悬浮液进行旋蒸浓缩,然后冷冻干燥或加热干燥的方式除去水分,得到碳纳米颗粒。
实施例14
按照实施例13的方式进行碳材料的制备,区别在于,将实施例11中所用的椰壳活性炭替换为木质炭化料。
实施例15
按照实施例13的方式进行碳材料的制备,区别在于,将实施例11中所用的椰壳活性炭替换为杉木活性炭。
分别将实施例13~15制备得到的微米级颗粒(CMP)、荧光性碳纳米颗粒(S-CNPs)和类石墨微晶碳纳米颗粒(L-CNPs)产率进行测试计算,产率=产物的质量/原料炭的质量,得到不同反应时间下,三种产物的得率,结果如表7所示。
分别将实施例13~15制备得到的微米级颗粒(CMP)、荧光性碳纳米颗粒(S-CNPs)和类石墨微晶碳纳米颗粒(L-CNPs)的得率进行测试计算,得率=产物中碳原子的质量/原料炭中碳原子的质量,得到不同反应时间下,原料中碳原子转换为各类产物的得率,结果如表7所示。
表7实施例13~15中三种产物的产率以及原料中碳原子转换为各类产物的得率数值
由表7可知,采用不同的活性炭与炭化料都可以制备得到得率超过40%的L-CNP。
分别对实施例13~15制备得到的类石墨微晶碳纳米颗粒(L-CNPs)进行元素分析,结果如表8所示。
表8实施例13~15制备得到的类石墨微晶碳纳米颗粒的元素分析结果
从表8可以看出,不同原料所制备的L-CNP的元素含量差别明显。而前面的实施例都是采用同一种原料炭,它在不同的温度、两种酸的用量以及反应时间所制备的L-CNP几乎都具有相同的碳、氧元素含量。这是由于不同原料炭中的类石墨微晶结构有差异造成。这进一步证明了L-CNP是来源于类石墨微晶。
实施例16
将质量百分比65%硝酸与95%的硫酸按照物质的量之比为1:1的比例混合。
将4.00g的椰壳活性炭与100mL的混酸溶液混合,将混合液放入微波合成仪中,在微波功率为500W条件下加热至100℃,搅拌反应30min后停止加热,得到反应液;
将反应液冷却至室温,加入碱性溶液中和酸液至溶液的pH值达到5。将调好pH的反应液转移至超滤杯中,使用截留分子量为1000Da的超滤膜对反应物进行超滤洗涤,直至滤出液变为无色透明且电导率低于20us/cm时为止。
将超滤杯中的悬浮液在转速4000rpm的离心机中重复离心分离3次,每次10min,除去大的颗粒,收集离心分离得到的大颗粒,即为微米级颗粒;将每次超滤洗涤过程滤出液收集为一体,用于旋蒸浓缩,然后透析除去浓缩的滤出液中盐分,最后经冷冻干燥后得到小粒径的荧光性碳纳米颗粒;将离心分离后的悬浮液进行旋蒸浓缩,然后冷冻干燥或加热干燥的方式除去水分,得到碳纳米颗粒。
得到的CMP为0.186g,L-CNPs为2.474g,S-CNPs为0.045g。制得的L-CNPs的碳、氧、氢元素含量分别为56.8%,29.4%和1.03%。
分别对实施例2~16制备得到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进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测试结果与实施例1测试结果一致,可知,制备得到的类石墨微晶碳纳米颗粒含有丰富的羧基、羰基与C-O单键,其中C-C含量占71.86%,C-O为12.82%,C=O为1.65%,COO为13.67%。
分别对实施例2~16制备得到的类石墨微晶碳纳米颗粒进行红外光谱分析,测试结果与图4一致。同样能够明确,得到的类石墨微晶碳纳米颗粒中含有大量的羧基、羰基以及羟基。
将制备得到的类石墨微晶碳纳米颗粒进行原子力显微分析,并根据测得的原子力显微照片中颗粒尺寸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类石墨微晶碳纳米颗粒的厚度尺寸不超过1.5纳米,与类石墨微晶通常由几层层六角形碳网平面所构成一致。
并对实施例2~16制备得到的类石墨微晶碳纳米颗粒进行透射电子显微分析,可知,制备得到的类石墨微晶碳纳米颗粒的尺寸在5~10纳米左右之间。
对实施例2~16制备得到的类石墨微晶碳纳米颗粒进行分散性分析,可知能够分散于水中,并能稳定存在,但不能分散于甲醇中。
由以上实施例可知,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得到了以类石墨微晶为结构单元的碳纳米材料。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采用氧化剂溶液在微波加热条件下仅需要10~100min的氧化时间即可实现对类石墨微晶质炭进行氧化刻蚀,实现了有选择性地氧化刻蚀掉连接于类石墨微晶之间的无定形炭,解离得到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无需对原料进行逐层刻蚀,提高了制备效率,远低于现有技术中为了完成氧化刻蚀的耗时10小时以上的耗时时间。
实施例17
分别配制浓度为0.00125mol/L,0.0025mol/L,0.005mol/L,0.01mol/L,0.02mol/L,0.04mol/L,0.08mol/L的硝酸铅溶液,并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Pb2+的准确浓度,作为Pb2 +初始浓度,记为Ci(mg/mL)。
依次量取25mL上述不同浓度的硝酸铅溶液,并分别装入单独的离心管中,然后每个离心管中加入25mgL-CNPs并使之混合均匀。
用5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硝酸溶液调节混合物的pH值为6.9,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硝酸溶液体积使用量筒计量,加入前后的体积差即为加入量。加入液体的总体积记为Va(mL)。
将盛有混合物的离心管置于恒温震荡床内,保持25℃恒温震荡24h,震荡速率为每分钟震荡150次。
震荡结束后对混合物进行离心(3000r/min),并使用220nm的尼龙滤头对上清液进行过滤,使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滤液的Pb2+的浓度,作为吸附后的平衡浓度,记为Ce(mg/L)。
每个初始浓度下,当L-CNPs对Pb2+的吸附达到平衡后的吸附量Qe(mg/g)按照以下公式计算:Qe=1000(25Ci-Ce(25+Va))/25,吸附效果如表9所示。
表9实施例17中L-CNPs对Pb2+的吸附效果数据
初始浓度mg/L 平衡浓度mg/L 吸附量mg/g
16560.0 4592.0 11279.2
8352.0 3447.2 4604.0
4244.0 2117.2 2045.6
1944.4 603.0 1325.6
972.6 59.2 912.6
471.3 0 471.3
由表9可知,本发明提供的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对溶液中的铅离子都有很高的吸附量,尤其是在高浓度的金属离子溶液中,本发明提供的类石墨碳纳米材料对铅离子的吸附量达到本身质量的10倍之多,几乎是普通吸附材料的10倍之多。
实施例18
分别配制浓度为0.00125mol/L,0.0025mol/L,0.005mol/L,0.01mol/L,0.02mol/L,0.04mol/L,0.08mol/L的硝酸铜溶液,并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Cu2+的准确浓度,作为Cu2 +初始浓度,记为Ci(mg/mL)。
依次量取25mL上述不同浓度的硝酸铜溶液,并分别装入单独的离心管中,然后每个离心管中加入25mgL-CNPs并使之混合均匀。
用5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硝酸溶液调节混合物的PH值为4.6,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硝酸溶液体积使用量筒计量,加入前后的体积差即为加入量。加入液体的总体积记为Va(mL)。
将盛有混合物的离心管置于恒温震荡床内,保持25℃恒温震荡24h,震荡速率为每分钟震荡150次。
震荡结束后对混合物进行离心(3000r/min),并使用220nm的尼龙滤头对上清液进行过滤,使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滤液的Cu2+的浓度,作为吸附后的平衡浓度,记为Ce(mg/L)。
每个初始浓度下,当L-CNPs对Cu2+的吸附达到平衡后的吸附量Qe(mg/g)按照以下公式计算:Qe=1000(25Ci-Ce(25+Va))/25,吸附效果如表10所示。
表10实施例18中L-CNPs对Cu2+的吸附效果数据
初始浓度mg/L 平衡浓度mg/L 吸附量mg/g
5201.6 4585.6 472.8
2612.8 2372.8 160.4
1346.4 1173.6 153.2
627.4 483.4 135.8
306.6 172.4 133.0
153.0 24.4 128.6
由表11可知,本发明提供的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对溶液中的铜离子也具有很高的吸附量。大大高于活性炭等多孔炭材料的吸附量,它们通常只有几十mg/g;相当或稍优于氧化石墨烯等对铜离子的吸附量。
实施例19将L-CNPs冷冻干燥得到的碳纳米材料固体呈现出片状,该片状的宽度尺寸可以达到几十微米以上,但其厚度则只有100纳米左右,扫描电镜分析结果如图13所示,表明这些分散在水溶液的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在失去水的过程中具有自助装成纳米薄膜的趋势,具有制作碳纳米薄膜的应用潜力。
对比例1
将硝酸与高氯酸按照物质的量之比为1:1的比例混合,将酸A溶液与酸B溶液按照体积比1:1.1混合配制氧化剂溶液,其中硝酸溶液的质量浓度为65%,高氯酸溶液的质量浓度为70%。
将4.00g的60~80目的椰壳活性炭与100mL的氧化剂溶液混合,采用油浴的方式将混合液加热至100℃,搅拌反应30min后停止加热;以下的操作与实施例2完全相同。
从4.00g椰壳炭得到CMP3.865g,L-CNPs为0.003g,S-CNPs为0.000g。对比实施例2和对比例1可以看出,油浴的加热方式几乎不能制备得到L-CNPs,不能解离类石墨微晶质炭制备得到本发明所述的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即在油浴加热条件下,这些混合的氧化性溶液不能解离类石墨微晶质炭材料。
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8)

1.一种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以100份质量计,在化学组成上包括50~60份的碳,30~45份的氧和1~3份的氢;所述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的结构单元为类石墨微晶;所述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的粒径为5~10nm;所述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为非荧光性碳纳米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的厚度≤1.5nm。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为极性碳纳米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在酸性水溶液、碱性水溶液和中性水溶液中进行分散。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含有羧基、羰基、羟基和醚基。
6.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包含如下步骤:
(1)将氧化剂溶液与类石墨微晶质炭原料混合,在微波加热条件下,进行氧化,得到氧化料液;所述氧化剂溶液包括第一酸和第二酸的混合溶液;所述第一酸为硝酸,所述第二酸为高氯酸或硫酸;
(2)调节所述步骤(1)得到的氧化料液的pH值至3~8;得到预过滤体系;
(3)将所述步骤(2)得到的预过滤体系进行超滤,得到悬浮液和滤出液;
(4)将所述步骤(3)得到的悬浮液进行分离,得到细密悬浮液;
(5)将所述步骤(4)得到的细密悬浮液进行水分的去除,得到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类石墨微晶质炭原料的质量和氧化剂溶液的体积比为1g:(20~50)mL;
所述氧化剂溶液中第一酸和第二酸的摩尔比为(0.5~2):1;
所述氧化剂溶液由第一酸溶液和第二酸溶液混合得到,所述第一酸溶液的质量浓度为65~68%,所述第二酸溶液的质量浓度为70~72%;所述第一酸溶液和第二酸溶液的体积比为1:(0.5~2.5)。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微波加热的功率为500~1000W。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微波加热的温度为75~110℃;所述微波加热的时间为10~150min。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类石墨微晶质炭原料包括木炭、竹炭、果壳炭、木质活性炭、果壳活性炭、竹活性炭和煤质活性炭中的一种或多种。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超滤的次数以超滤得到的滤出液的电导率为准,当所述超滤得到的滤出液的电导率达到20us/cm以下时,超滤完成。
12.根据权利要求6或1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超滤用超滤膜的截留分子量为1000Da。
13.根据权利要求6或1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的超滤后还得到滤出液;还包括对所述滤出液依次进行浓缩、透析和干燥,得到荧光性碳纳米颗粒;所述荧光性碳纳米颗粒的粒径为1~3nm。
14.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分离为离心分离;所述离心分离的次数至少为3次,每次离心分离的时间为10min;每次离心分离的转速独立地在4000~8000rpm。
15.根据权利要求6或1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的分离后还得到微米级碳颗粒。
16.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中的水分的去除为依次进行浓缩和干燥。
17.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或权利要求6~16任意一项所述制备方法制备的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作为金属离子吸附剂的应用。
18.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或权利要求6~16任意一项所述制备方法制备的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在制备碳纳米薄膜中的应用。
CN201780002578.2A 2017-12-08 2017-12-21 一种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ctive CN10823570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7/115233 WO2019109337A1 (zh) 2017-12-08 2017-12-08 一种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35703A true CN108235703A (zh) 2018-06-29
CN108235703B CN108235703B (zh) 2019-01-04

Family

ID=626454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02578.2A Active CN108235703B (zh) 2017-12-08 2017-12-21 一种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103850B2 (zh)
EP (1) EP3572375B1 (zh)
JP (1) JP6762417B2 (zh)
CN (1) CN108235703B (zh)
WO (1) WO2019109337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60284A (zh) * 2021-10-25 2021-12-31 南京林业大学 一种简单且超快制备碳气凝胶的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53524B (zh) * 2021-04-23 2022-11-18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竹木材三维孔框架的磁性金属复合材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4031067A (zh) * 2021-11-02 2022-02-11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具有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碳点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77900A (zh) * 2014-12-15 2015-04-01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一种微波法制备多色荧光石墨烯量子点的方法
CN104591169A (zh) * 2015-01-19 2015-05-06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自分散的类石墨微晶材料,分散液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69345A (zh) * 2008-05-08 2008-09-24 郴州高鑫铂业有限公司 载体炭表面的氧化处理方法
AR085413A1 (es) * 2011-03-15 2013-10-02 Peerless Worldwide Llc Breve sintesis del grafeno, sus derivados y las nanoparticulas abrasivas y sus varios usos, entre otros, como aditivos de lubricantes, beneficiosos en terminos tribologicos
US20130266501A1 (en) * 2011-07-05 2013-10-10 Rutger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 Direct Production of Large and Highly Conductive Low-Oxygen Graphene Sheets and Monodispersed Low-Oxygen Graphene Nanosheets
CN103748035B (zh) * 2011-08-18 2016-02-10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形成石墨烯及氧化石墨烯盐的方法、以及氧化石墨烯盐
JP2016525997A (ja) * 2013-05-02 2016-09-01 ウィリアム・マーシュ・ライス・ユニバーシティ 石炭とコークスからグラフェン量子ドットを生成する方法
KR20170070031A (ko) * 2014-10-13 2017-06-21 하이보 쉬 탄소계 삼차원재료 단부면을 전기화학적으로 산화 및 절단하여 제조되는 산화 그래핀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6538357B2 (ja) * 2015-01-21 2019-07-03 株式会社東芝 フェノール類吸着用吸着材、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吸着装置
JP2017137214A (ja) * 2016-02-03 2017-08-10 国立大学法人 熊本大学 アミノ基含有炭素材料の製造方法、及びアミノ基含有炭素材料
CN107343374B (zh) * 2016-04-29 2020-05-15 徐海波 一种石墨烯导热涂层改性的散热器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77900A (zh) * 2014-12-15 2015-04-01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一种微波法制备多色荧光石墨烯量子点的方法
CN104591169A (zh) * 2015-01-19 2015-05-06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自分散的类石墨微晶材料,分散液及其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刘斌等: ""稻壳活性炭对水中燃料的吸附特性及其回收利用"", 《环境科学学报》 *
黄杜斌等: ""氧化无烟煤的谱学研究"",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60284A (zh) * 2021-10-25 2021-12-31 南京林业大学 一种简单且超快制备碳气凝胶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109337A1 (zh) 2019-06-13
JP6762417B2 (ja) 2020-09-30
JP2020504068A (ja) 2020-02-06
US11103850B2 (en) 2021-08-31
EP3572375B1 (en) 2022-03-02
EP3572375A4 (en) 2020-04-08
CN108235703B (zh) 2019-01-04
US20200384438A1 (en) 2020-12-10
EP3572375A1 (en) 2019-11-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105407B1 (en) Continuous methods and apparatus of functionalizing carbon nanotube
Pan et al. Preparation of carbon quantum dots/TiO 2 nanotubes composites and their visible light catalytic applications
CN108235703B (zh) 一种类石墨微晶碳纳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Zhang et al. Nondestructive covalent functionalization of carbon nanotubes by selective oxidation of the original defects with K2FeO4
JP7078038B2 (ja) 繊維状炭素ナノ構造体分散液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繊維状炭素ナノ構造体
CN102807209A (zh) 一种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方法
Wu et al. Fabrication of N, P-codoped reduced graphene oxide and its application for organic dye removal
CN112265981B (zh) 一种木质素纳米胶束制备碳纳米管的方法
CN102179182A (zh) 碳纳米纤维膜的制备方法
Zhang et al. Fabrication of Au/CNT hollow fiber membrane for 4-nitrophenol reduction
JPWO2018168346A1 (ja) 表面処理された炭素ナノ構造体の製造方法
CN109107574A (zh) 银基含氧酸盐/氧化石墨烯气凝胶的制备方法及其制得的气凝胶和应用
JP2003246613A (ja) 金属添加炭素材料の製造方法及びこの方法により製造された金属添加炭素材料を用いた燃料電池用電極材料、化学反応用触媒担体、ガス貯蔵材
Zhang et al. Preparation of discrete cage-like oxidized hollow carbon spheres with vertically aligned graphene-like nanosheet surface for high performance Pb2+ absorption
KR20210128176A (ko) 그래핀-탄소나노튜브 복합체의 제조방법
CN108430918B (zh) 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
WO2005085132A2 (en) Amplification of carbon nanotubes via seeded-growth methods
CN114455577B (zh) 一种高效环保羧基功能化石墨烯量子点及其制备方法
Hewer et al. One-pot green synthesis of cerium oxide–carbon microspheres and their catalytic ozonation activity
Li et al. Synthesis of phosphonic acid silver-graphene oxide nanomaterials with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through ultrasonic-assisted method
CN113731499B (zh) 一种1d/3d分等级异质结磁性半导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4308108A (zh) 金属负载MXene/C3N4异质微球光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397488A (zh) 一种增加碳纳米管比表面积的后处理方法
TRINH et al.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organic contaminants by BiVO4/graphene oxide nanocomposite
CN110947381B (zh) 炭黑限制型纳米金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