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146069B - 印刷装置 - Google Patents

印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146069B
CN108146069B CN201711217499.1A CN201711217499A CN108146069B CN 108146069 B CN108146069 B CN 108146069B CN 201711217499 A CN201711217499 A CN 201711217499A CN 108146069 B CN108146069 B CN 10814606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dium
printing
roller pair
unit
ro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21749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146069A (zh
Inventor
东海良次
古林広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1460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460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1460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4606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5/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continuous form, e.g. webs
    • B41J15/04Supporting, feeding, or guiding devices; Mountings for web rolls or spindles
    • B41J15/042Supporting, feeding, or guiding devices; Mountings for web rolls or spindles for loading rolled-up continuous copy material into printers, e.g. for replacing a used-up paper roll; Point-of-sale printers with openable casings allowing access to the rolled-up continuous copy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9Detecting type of paper, e.g. by automatic reading of a code that is printed on a paper package or on a paper roll or by sensing the grade of translucency of the pap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95Detecting means for copy material, e.g. for detecting or sensing presence of copy material or its leading or trailing en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36Blanking or long feeds; Feeding to a particular line, e.g. by rotation of platen or feed roller
    • B41J11/42Controlling printing material conveyance for accurate alignment of the printing material with the printhead; Print register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64Applications of scales or indica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3/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 B41J13/02Rollers
    • B41J13/025Special roller holding or lifting means, e.g. for temporarily raising one roller of a pair of nipping rollers for inserting printing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5/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continuous form, e.g. webs
    • B41J15/04Supporting, feeding, or guiding devices; Mountings for web rolls or spindles
    • B41J15/046Supporting, feeding, or guiding devices; Mountings for web rolls or spindles for the guidance of continuous copy material, e.g. for preventing skewed conveyance of the continuous copy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5/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continuous form, e.g. webs
    • B41J15/04Supporting, feeding, or guiding devices; Mountings for web rolls or spindles
    • B41J15/048Conveyor belts or like feed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5/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continuous form, e.g. webs
    • B41J15/16Means for tensioning or winding the web
    • B41J15/165Means for tensioning or winding the web for tensioning continuous copy material by use of redirecting rollers or redirecting nonrevolving guid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5/00Actions or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5/20Auxiliary type mechanisms for printing distinguishing marks, e.g. for accenting, using dead or half-dead key arrangements, for printing marks in telegraph printers to indicate that machine is receiving

Landscapes

  • Handling Of Sheets (AREA)
  • Ink Jet (AREA)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 Controlling Rewinding, Feeding, Winding, Or Abnormalities Of Web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顺利地实施使用者将介质安置在输送部的辊对上而开始印刷之前的工作的印刷装置。印刷装置具备:具有对介质进行夹持并输送的辊对的输送部、对辊对所输送的介质M进行印刷的印刷部、和在与辊对相比靠下游侧对介质或者标记进行检测的第一传感器。而且,印刷装置具备能够将辊对驱动成无法夹持介质的非夹持状态和能够夹持介质的夹持状态的第一电机、和对输送部以及第一电机进行控制而实施对介质的安置进行辅助的辅助动作的控制部。控制部在辊对的非夹持状态下,在第一传感器检测到介质或者标记时,实施包括使辊对夹持介质的夹持动作和实施介质的输送与反向输送的偏斜矫正动作在内的辅助动作。

Description

印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用者通过手动方式而将介质安置在辊对上并具备输送部的印刷装置。
背景技术
在这种印刷装置中安装卷绕有例如介质的供给用的卷筒体(卷筒状介质),并设置有输送装置,该输送装置将从卷筒体中放卷的介质向印刷部进行印刷的印刷区域输送(例如专利文献1、2等)。当使用者更换卷筒体时,通过手动方式从更换后的卷筒体上拉出介质的顶端部,并而将该拉出的介质的顶端部插入至构成输送部的辊对中,从而实施将介质安置在输送部上的安置工作。
在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备表面印刷用的第一印刷装置部和背面印刷用的第二印刷装置部的印刷装置(连续纸印刷装置)。在该印刷装置中,如果在开始表面印刷之前实施安置工作,则由于未伴随有在实施表面印刷和背面印刷的中途重新安置卷筒体的介质的安置工作,因此,安置工作的次数较少即可。但是,在印刷系统成为大型的基础上,对于无需背面印刷的使用者而言,背面印刷用的第二印刷装置部成为多余的部分。另一方面,在例如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印刷装置中,在从卷筒体中放卷出的介质上实施表面印刷和背面印刷的情况下,需要使用共通的印刷部来实施。在该情况下,在表面印刷结束后且在实施背面印刷之前,由于使用者需要实施将卷筒体的介质重新安置在输送部上的安置工作,因此,安置工作的次数相对变多。在这种引用文献1、2所公开的印刷装置中,虽然频率(次数)不同,但都伴随有将介质安置在辊对上的安置工作。
由于使用者从卷筒体中拉出介质的顶端部并安置在辊对上的安置工作在辊对未夹持介质的非夹持状态下实施,因此,当在安置工作的中途手从介质上离开时,介质会从辊对的间隙中穿过并下落。为了避免该现象,使用者需要用一只手对介质进行按压,同时用另一只手调整好介质,或者对使辊对开闭的操作杆进行操作。这样,存在如下的课题,即,介质的安置工作为麻烦的工作。尤其是,在例如对大张的介质进行印刷的大型的印刷装置中,由于卷筒体为重量物,因此,从卷筒体中拉出介质而实施的安置工作的工作负担较大。另外,在这种印刷装置中,在印刷开始前,实施对介质的偏斜(斜行)进行矫正的偏斜矫正动作。该偏斜矫正动作由于伴随有将介质向输送方向输送的输送动作,因此,会成为在使用者实施印刷开始指示操作之后到开始对介质的图像的印刷为止的等待时间的原因。并且,这些课题并不仅限于使用卷筒体的印刷装置,在将切纸等的单张介质安置在输送部的辊对上的方式的印刷装置中也是大致共同的课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6640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1188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顺利地实施到使用者将介质安置在输送部的辊对上而开始印刷之前的工作的印刷装置。
以下,对用于上文所述的课题的单元以及其作用效果进行记载。
用于解决上文所述的课题的印刷装置具备:输送部,其将由辊对夹持着的介质向输送方向输送;印刷部,其在与所述辊对相比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处对所述介质进行印刷;检测部,其在与所述辊对相比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处,以所述介质或者被标记于所述介质上的标记为检测对象而对所述介质进行检测;驱动部,其能够将所述辊对驱动成隔开无法对所述介质进行夹持的间隙的非夹持状态、和能够对所述介质进行夹持的夹持状态;控制部,其至少对所述输送部以及所述驱动部进行控制,从而实施对所述介质相对于所述输送部的安置进行辅助的辅助动作,所述控制部在所述辊对的所述非夹持状态下,在所述检测部检测出所述介质时,实施包括夹持动作和偏斜矫正动作在内的所述辅助动作,其中,所述夹持动作为,在所述夹持状态下对所述辊对进行驱动从而对所述介质进行夹持的动作,所述偏斜矫正动作为,后续于所述夹持动作而对所述辊对进行旋转控制,从而实施所述介质向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输送和所述介质向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反向输送的动作。
根据该结构,使用者将介质插入至输送部所具备的辊对的间隙中。在辊对隔开间隙的非夹持状态下,当检测部以介质或者被标记于介质上的标记为检测对象而检测出介质时,控制部通过在夹持状态下对辊对进行驱动,从而实施使辊对夹持介质的夹持动作。接下来,控制部实施介质向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输送和介质向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反向输送,从而实施对介质的偏斜(斜行)进行矫正的偏斜矫正动作。因此,通过包括夹持动作和偏斜矫正动作在内的辅助动作,从而使用者易于实施将介质安置在输送部上的工作,在此基础上,由于还实施偏斜矫正动作,因此能够迅速开始介质安置工作后的印刷。因此,能够顺利地实施到使用者将介质安置在输送部的辊对上而开始印刷之前的工作。
在上文所述的印刷装置中,优选为,在将所述检测部设为第一检测部的情况下,还具备第二检测部,所述第二检测部对所述介质的印刷区域内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进行检测,所述控制部在将所述介质向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输送之后,使所述第二检测部对所述介质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进行检测。
根据该结构,在介质被向输送方向的上游侧输送之后,由第二检测部检测出介质的宽度方向的端部。由于介质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的检测在偏斜矫正动作后被实施,因此,能够比较准确地对印刷时的介质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的位置进行检测。
在上文所述的印刷装置中,优选为,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第二检测部所检测出的所述介质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的位置,而确定所述印刷部对所述介质进行印刷的被印刷区域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控制部根据由第二检测部检测出的介质的宽度方向的端部的位置而确定印刷部对介质进行印刷的被印刷区域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被印刷于介质M上的被印刷区域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偏差,并能够实施位置精度较高的印刷。
在上文所述的印刷装置中,优选为,所述控制部在所述偏斜矫正动作中将所述介质向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输送之后,根据所述检测部检测出所述标记的检测结果,而确定将所述介质向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输送时的停止位置。
当采用将介质向上游侧输送直到例如检测到介质的端部(顶端)为止的结构时,会使介质向上游侧过度返回,从而从介质的停止位置起至印刷开始位置为止的输送量相对易于变多。与此相对,根据该结构,并根据标记的检测结果而确定了将介质向输送方向的上游侧输送时的停止位置。例如在偏斜矫正动作结束后,能够避免介质向上游侧的过度返回,同时相对性地减少或消除从停止位置起至印刷开始位置为止的介质的输送量。因此,在偏斜矫正动作结束后,能够比较迅速地开始印刷。
在上文所述的印刷装置中,优选为,具备卷筒状介质支承部,所述卷筒状介质支承部能够对卷绕有印刷前的介质的卷筒状介质进行支承,所述控制部在所述辊对处于所述非夹持状态且所述卷筒状介质支承部进行着旋转的状态下,在所述检测部检测出所述介质或者所述标记时实施所述辅助动作。
根据该结构,除了由检测部所实施的介质或者标记的检测之外,还以检测出卷筒状介质支承部的旋转状态的情况为触发,而开始辅助动作。因此,能够避免检测部错误地检测出使用者的手等而开始辅助动作的情况。
在上文所述的印刷装置中,优选为,还具备:卷筒状介质支承部,其能够对卷绕有印刷前的所述介质的卷筒状介质进行支承;驱动源,其使所述卷筒状介质支承部旋转;第三检测部,其对所述卷筒状介质的旋转方向上的负载或者旋转进行检测,所述控制部在所述驱动源的非驱动状态下,在所述第三检测部检测出所述卷筒状介质的旋转方向上的负载或者旋转时,对所述驱动源进行驱动,从而从所述卷筒状介质中放卷所述介质。
根据该结构,当第三检测部检测出卷筒状介质的旋转方向上的负载或者旋转时,控制部对驱动源进行驱动,从而从卷筒状介质中放卷介质。因此,由于即使在使用者为了将介质安置在辊对上而从卷筒状介质中拉出介质时,也会通过卷筒状介质支承部的旋转驱动而被辅助,因此,能够减轻介质的安置工作的负担。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的印刷装置的模式剖视图。
图2为表示印刷装置的模式俯视图。
图3为表示辊对处于非夹持状态时的变更部的模式侧视图。
图4为表示辊对在第一按压力下处于夹持状态时的变更部的模式侧视图。
图5为表示辊对在第二按压力下处于夹持状态时的变更部的模式侧视图。
图6为表示印刷装置的电气结构的框图。
图7为表示在双面印刷时被印刷在介质的表面上的印刷图案的示意图。
图8为表示介质安置辅助动作控制的流程图。
图9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介质安置辅助动作控制的流程图。
图10为表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介质安置辅助动作控制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种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印刷装置的第一种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印刷装置例如为在大张尺寸的长条的介质上实施印刷(记录)的大幅面打印机。
如图1所示,印刷装置11具备筐体部12、对介质M进行支承的支承部20、在图1中箭头标记所示的方向上对介质M进行输送的输送装置25、在筐体部12内对介质M进行印刷的印刷部50。
在以后的说明中,将沿着与介质M的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在图1中,与纸面正交的方向)的一个方向设为扫描方向X,将在印刷部50实施印刷的位置处输送介质M的方向设为输送方向Y。在本实施方式中,扫描方向X以及输送方向Y为相互交叉(优选为,正交)的方向,且均为与重力方向Z交叉(优选为,正交)的方向。并且,也有时将扫描方向称为宽度方向X。
如图1所示,支承部20具备形成介质M的输送路径的第一支承部21、第二支承部22以及第三支承部23、被配置于第二支承部22的下方的抽吸机构24。第一支承部21具有以在输送方向Y上与上游侧相比下游侧较高的方式而倾斜的倾斜面。第二支承部22被设置于与印刷部50对置的位置上,并对实施了印刷的介质M进行支承。第三支承部23具有以在输送方向Y上与上游侧相比下游侧较低的方式而倾斜的倾斜面,并对通过印刷部50而实施了印刷的介质M进行引导。
第二支承部22在对介质M进行支承的支承面上具有未图示的多个抽吸孔,通过抽吸机构24的驱动而经由抽吸孔来对介质M进行抽吸,从而抑制实施了印刷的介质M的翘起。另外,通过在介质M的输送时也对抽吸机构24进行驱动,从而抑制了因介质M的翘起而导致的印刷部50与液体喷射部53的接触。
如图1、图2所示,印刷部50在与辊对41相比靠输送方向Y的下游侧的位置处在介质M上进行印刷。印刷部50在印刷区域PA中具备对介质M喷射油墨的前文所述的液体喷射部53。印刷部50例如采用串行印刷方式,并具备能够沿着扫描方向X而往复移动的滑架52。滑架52通过未图示的滑架电机的驱动而沿着被架设于筐体部12内的导向轴51并沿着扫描方向X进行往复移动。液体喷射部53在与被支承于第二支承部22上的介质M对置的状态下被固定于滑架52上。而且,印刷部50在滑架52沿着扫描方向X移动时通过从液体喷射部53喷射油墨,从而实施在介质M上形成文字或图像的印刷动作。印刷装置11例如在筐体部12的内部具备对图1所示的输送装置25以及印刷部50进行控制的控制部100。并且,作为印刷部50还能够采用行式印刷方式。在该情况下,行式印刷方式的液体喷射部53以在宽度方向X上与介质最大宽度相比稍长的长条状的形状沿着宽度方向X延伸的方式配置,并通过对以固定速度输送的介质M喷射油墨,从而实施印刷动作。
接下来,对输送装置25的结构进行详细叙述。如图1、图2所示,输送装置25具备对介质M进行馈送的馈送部30、沿着输送方向Y而对从馈送部30馈送来的介质M进行输送的输送部40。馈送部30具备保持部33(图2参照)和馈送电机34,保持部33具有卷筒状介质支承部32,卷筒状介质支承部32以可旋转的方式对作为将介质M卷绕成卷筒状的卷筒状介质的一个示例的卷筒体31进行支承,馈送电机34输出使卷筒体31在馈送方向(在图1中,为逆时针方向)以及拉回方向(在图1中,为顺时针方向)的两个方向上旋转的动力。而且,馈送部30具有能够对卷筒体31的旋转方向以及旋转量进行检测的回转式编码器35。
图2所示的保持部33以对宽度方向X的长度(宽度)或圈数不同的多种的卷筒体31进行保持的方式而构成。而且,馈送部30能够实施馈送动作和收卷动作,所述馈送动作为,通过使卷筒体31在馈送方向上旋转从而将介质M向驱动辊46馈送的动作,所述收卷动作为,通过使卷筒体31在拉回方向上进行旋转从而将介质M向输送方向Y的相反方向拉回从而收卷在卷筒体31上的动作。
输送部40具备对介质M进行夹持并沿着输送方向Y对介质M进行输送的辊对41、和向辊对41赋予对介质M进行输送的动力的输送电机42。辊对41例如在输送方向Y上被设置于第一支承部21与第二支承部22之间。辊对41以其轴向沿着扫描方向X延伸的方式而配置。
辊对41通过使被支承于支承台45上的驱动辊46、和被支承于变更部47上的从动辊48成对的方式而构成。驱动辊46通过输送电机42的驱动而在将介质M向输送方向Y的下游侧输送的正转方向(在图1中,为逆时针方向)、和将介质M向输送方向Y的上游侧送回的反转方向(在图1中,为顺时针方向)上进行旋转。并且,输送装置25具备用于对驱动辊46的旋转方向以及旋转量进行检测的回转式编码器49。
在辊对41中,通过使从动辊48将介质M按压在驱动辊46上,从而由驱动辊46和从动辊48对介质M进行夹持。另外,变更部47对从动辊48对于驱动辊46的按压力进行变更。而且,通过在辊对41对介质M进行夹持的状态下使驱动辊46进行旋转(例如正转),从而使介质M沿着输送方向Y而被输送。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与辊对41相比靠输送方向Y的下游侧的位置上,设置有作为检测部的一个示例的第一传感器26,第一传感器26以介质M或者被标记在介质M上的标记90(参照图7)为检测对象而对介质M进行检测。第一传感器26例如在第二支承部22的介质支承面上以使检测部分露出的状态而被埋设,当检测到介质M时输出检测信号,当未检测到介质M时输出非检测信号。另外,在滑架52上,设置有作为第二检测部的一个示例的第二传感器55,第二传感器55对印刷区域PA内的宽度方向X上的端部(侧端)进行检测。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传感器26被配置于在输送方向Y上成为与辊对41相比靠下游侧的位置的印刷区域PA内。尤其是,本实施方式的第一传感器26被配置于在输送方向Y上与液体喷射部53相比靠上游侧的位置处,并兼作介质检测部,所述介质检测部在印刷时对输送方向Y上的介质M的顶端进行检测,并在将介质M配置在输送方向Y的印刷开始位置时而被使用。并且,也可以分别设置第一传感器26和介质检测部。在该情况下,优选为,第一传感器26被配置于印刷区域PA内。在本实施方式中,印刷区域PA是指,在输送方向Y上与辊对41相比靠下游侧,且存在对介质M进行支承的支承部20的区域。另外,狭义而言,如图2所示,印刷区域PA是指,印刷对象的介质M位于筐体部12内的区域的到下游侧的下限为止的区域。这样配置有第一传感器26的印刷区域PA并未被限定于液体喷射部53向介质M喷射油墨的液体喷射区域,还包括通过干燥等而使喷落于介质M上的油墨定影的区域。
如图2所示,变更部47在以可转动的方式被支承于支轴14上的状态下,在扫描方向X上被设置有多个(例如20个),且一个变更部47对一个或者多个(在图2的示例中为四个)的从动辊48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进行支承,其中,支轴14被架设在一对支承框架13上,一对支承框架13被设置于介质M的输送路径的外侧。并且,变更部47的数量以及变更部47所支承的从动辊48的数量能够进行适当的变更。
在支承框架13上,于输送方向Y上成为与支轴14相比靠上游的位置处以可转动的方式而支承有释放轴15,在输送方向Y上成为与释放轴15相比靠上游的位置处以可转动的方式而支承有调节轴16。释放轴15通过作为驱动部的一个示例的第一电机17(也参照图6)的驱动力而进行旋转。另外,调节轴16通过作为其驱动源的第二电机18(也参照图6)的驱动力而进行转动。
如图2所示,在释放轴15的一个端部上,经由例如连杆机构等的机构部36而设置有操作杆37(释放杆)。释放轴15的贯穿机构部36的端部经由电磁离合器38而与第一电机17的输出轴连结。电磁离合器38在第一电机17的驱动时被连接,在除此以外时被切断。第一电机17由于基本上在用户无需对操作杆37进行操作时被驱动,因此,当使用者对操作杆37进行操作时,电磁离合器38处于切断状态,从而以较小的操作力对操作杆37进行操作即可。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在印刷装置11中,操作杆37在前后两侧各设置一个。
如图3所示,变更部47具有弹簧73、转动部件61、臂部件71、第一凸轮65(释放凸轮)和第二凸轮66(调节凸轮),弹簧73通过伸长而产生按压力,转动部件61经由卡合凹部64而以可转动的方式被安装于支轴14上,臂部件71以基端部可相对于转动部件61进行转动的方式被支承,第一凸轮65(释放凸轮)被安装于释放轴15上,第二凸轮66(调节凸轮)被安装于调节轴16上。
转动部件61在输送方向Y上的下游侧端部以转动自如的方式对从动辊48进行支承,并且在被设置于输送方向Y上的上游侧端部的延设部62与弹簧73的第一端(下端)卡止的状态下以能够将支轴14作为中心而转动的方式被支承。并且,从动辊48在将多个从动辊48在输送方向Y上不同的两个位置设为旋转轴线的二列、例如交错排列的状态下,被安装于转动部件61的顶端部处。
臂部件71的基端部(在图3中,为左端部)以经由销72而相对于转动部件61转动自如的状态被支承,其中,销72被设置于,在成为转动部件61的长度方向的输送方向Y上成为卡合凹部64与第二凸轮66之间的位置处。弹簧73的第二端(上端)被卡止于臂部件71的顶端部处(在图3中,为右端部)。并且,臂部件71被设置于,在转动部件61上成为延设部62的上方的位置处。
转动部件61在与支轴14相比成为输送方向的Y上游侧的基端侧,具有能够与第一凸轮65卡合的卡合部67。而且,释放轴15通过第一电机17的驱动力而进行旋转,从而使第一凸轮65被配置于图3所示的旋转角和图4所示的旋转角。当第一凸轮65位于图3所示的旋转角时,辊对41成为隔开无法对介质M进行夹持的间隙的非夹持状态(释放状态)。另一方面,当第一凸轮65位于图4所示的旋转角时,辊对41成为能够对介质M进行夹持的夹持状态(夹压状态)。如此,通过利用第一电机17的驱动力而使第一凸轮65与释放轴15一起进行旋转,从而使辊对41在隔开间隙的非夹持状态、与以能够夹持介质M的方式而闭合的夹持状态之间被切换驱动。
例如,当使用者将从卷筒体31拉出的介质M的顶端部安置在辊对41上时,事前将操作杆37从夹压操作位置操作至释放操作位置,并使从动辊48从图4所示的夹压位置配置在图3所示的释放位置上。由此,辊对41从以能够对介质M进行夹持的程度而闭合的图4所示的夹持状态起,被切换为隔开可插入介质M的间隙的图3所示的非夹持状态。而且,使用者将介质M的顶端部插入至非夹持状态的辊对41的间隙中,并且,通过使辊对41夹持该插入的介质M的顶端部,从而将介质M安置在输送部40上。
关于此介质安置工作,由于介质M比较宽且比较重,因此在现有技术中,需要使用者在用一只手处理介质M的同时用另一只手对操作杆37进行操作,以使介质M插入至向支承部20的前侧下垂、或者避免使所插入的介质因其重量而从辊对41的间隙穿过而下落,从而使得该介质安置工作成为麻烦且负担较大的工作。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1中,实施对由使用者进行的介质安置工作进行辅助的辅助动作。并且,介质M的顶端部是指,为了安置介质M而需要插入与辊对41相比靠输送方向Y的下游侧的部分,通常为从顶端起例如3~100cm的范围内的预定长度的部分。
接下来,参照图4、图5,对在变更部47中变更(调节)从动辊48按压其与驱动辊46之间的介质M的按压力的机构进行说明。在本示例中,在弹簧73中使用了拉伸弹簧。尤其优选为,即使在无载荷的状态下也具有线圈彼此紧贴的方向上的力(初始拉伸力=Nf)的拉伸线圈弹簧。在该情况下,弹簧73由于初始拉伸力而处于最収缩的状态的弹簧73成为自然长度,如果不施加超过初始拉伸力的载荷,则不会从自然长度伸长。
第二凸轮66具有距调节轴16的距离连续变化的凸轮面66a,并被配置为,该凸轮面66a与成为臂部件71的基端部与顶端部之间的位置接触。臂部件71通过第二凸轮66的旋转而使抵接位置在凸轮面66a上发生变化,从而以被插穿于基端部中的销72为中心,并以顶端部在使弹簧73伸缩的方向上位移的方式进行转动。
此时,臂部件71作为以从第二凸轮66接受按压力的部分为受力点PE、以基端部为支点PF、以顶端部为作用点PL的杠杆而发挥功能。在臂部件71中,由于受力点PE位于支点PF与作用点PL之间,因此,受力点PE的位移成为与其相比而较大的位移从而在作用点PL处使弹簧73伸长。
而且,如图4所示,当从动辊48位于夹持位置时,通过臂部件71接受第二凸轮66的按压力而使弹簧73伸长,从而产生被支承于转动部件61的顶端部分处的从动辊48将介质M按压在位于从动辊48的下方的驱动辊46上的按压力。如此,由于弹簧73伸长时的施力成为从动辊48的按压力,因此,随着弹簧73的伸长长度变长,从动辊48的按压力变强。也就是说,弹簧73越通过第二凸轮66的旋转角的变化而延伸,则辊对41夹持介质M的夹压力越变强。
当第二凸轮66在从动辊48位于夹持位置的状态下进行旋转从而使臂部件71的转动角度发生变化时,弹簧73的长度阶段性地发生变化。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弹簧73的长度以两个阶段(L0<L1)而发生变化,从而使从动辊48的按压力以两个阶段而发生变化。即,当弹簧73的长度以L0(图3)、L1(图4)这两个阶段而发生变化时,从动辊48的按压力分别以N0、N1(N0<N1)这两个阶段而发生变化。在本示例中,在使用者将安置在输送部40上的介质M插入至辊对41的间隙中之后,第一按压力N0在辊对41夹持该插入的介质M时以及在印刷前对所夹持的介质M进行输送时被使用。另外,第二按压力N1在印刷时对介质M进行输送的辊对41对介质M进行夹持时被使用。并且,在下文中,是指从动辊48相对于驱动辊46的按压力,也称为辊对41的按压力(夹压力)。
并且,例如,也可以通过第二凸轮66的旋转角的调节而使弹簧73的长度以三个阶段以上的多个阶段而发生变化,从而以三个阶段以上的多个阶段而对辊对41的按压力进行调节。在该情况下,例如,也可以在介质安置时根据介质M的种类而对辊对41的第一按压力N0进行调节。另外,也可以在印刷时根据介质M的种类而对辊对41的第二按压力N1进行调节。
例如,在将介质M安置在输送部40上时根据介质M的种类而对辊对41的按压力进行调节的情况下,优选为,以如下所示的方式对按压力进行调节。例如,在标题纸等的较薄或者质地柔软的介质M的情况下,优选为,变更部47选择多个阶段中较弱的力,以作为从动辊48的第一按压力N0。另外,在例如聚氯乙烯树脂的薄膜等的较厚或者质地较硬的介质M的情况下,优选为,变更部47选择多个阶段中较强的力,以作为从动辊48的第一按压力N0。而且,在厚度或者质地的硬度为这些介质的中间的介质M的的情况下,优选为,变更部47选择多个阶段中中间强度的力,以作为辊对41的第一按压力N0。并且,即使在印刷时根据介质M的种类而对辊对41的按压力进行调节的情况下,也优选为,通过同样的想法,根据介质M的种类而对印刷时的辊对41的按压力进行调节,以像厚度较薄或者质地柔软的介质M那样使辊对41的按压力变弱。
接下来,参照图6,对印刷装置11的电气结构进行说明。如图6所示,控制部100具备CPU101(中央处理装置)、ASIC102(Application Specific IC,特定用途集成电路)、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103以及作为存储部的一个示例的非易失性存储器104。在控制部100的输出端子上,电连接有液体喷射部53、抽吸机构24、第一电机17、第二电机18、电磁离合器38、馈送电机34以及输送电机42。在控制部100的输入端子上,电连接有第一传感器26、第二传感器55、回转式编码器35、49以及直线式编码器54。并且,在后文所述的第三实施方式中,对第三传感器39进行说明。
在非易失性存储器104中,存储有用于对液体喷射部53、抽吸机构24、第一电机17、馈送电机34以及输送电机42进行控制的程序PR。在本示例中,作为程序PR之一,包括图8中用流程图表示的介质安置辅助动作控制程序。而且,控制部100通过实施被存储于非易失性存储器104中的程序PR,从而根据来自传感器26、55以及编码器35、49、54的信号等,而对液体喷射部53、抽吸机构24以及各电机17、18、34、42进行控制。
例如,在印刷部50对介质M进行印刷的情况下,控制部100对抽吸机构24进行驱动从而实施介质M的抽吸,同时对输送电机42进行驱动,从而实施使介质M向输送方向Y的输送。另外,与该介质M的输送动作一起,控制部100对馈送电机34进行驱动,从而通过从卷筒体31中放卷介质M,以对介质M进行馈送。而且,在介质M的间歇输送的间隙,通过控制部100实施液体喷射部53的液体喷射正时的控制,从而对介质M印刷图像等。在这样实施介质M向输送方向Y的输送以及印刷的情况下,控制部100根据回转式编码器49所检测出的驱动辊46的旋转量,从而对介质M的输送距离进行控制。
另外,在使用者将介质M安置在输送部40上时,作为对介质M相对于输送部40的安置进行辅助的辅助动作的一个示例,控制部100使印刷装置11进行介质安置辅助动作。使用者在对输送部40安置介质M时,在释放操作位置对操作杆37进行操作,从而将辊对41设为隔开间隙的非夹持状态(参照图4),利用手动方式从卷筒体31拉出介质M,从而将该拉出的介质M的顶端部插入至辊对41的间隙中。
当第一传感器26检测到介质M的顶端时,控制部100对第一电机17、第二电机18、馈送部30(馈送电机34)以及输送部40(输送电机42)等进行控制,从而使印刷装置11实施介质安置辅助动作。详细而言,控制部100在辊对41的非夹持状态下,在第一传感器26检测到介质M时,实施包括夹持动作和偏斜矫正动作在内的介质安置辅助动作,夹持动作为,在夹持状态下对所述辊对41进行驱动从而夹持介质M的动作,偏斜矫正动作为,后续于夹持动作而对辊对41进行旋转控制从而实施介质M向输送方向Y的下游侧的输送和介质M向输送方向Y的上游侧的反向输送的动作。并且,优选为,设置对辊对41是处于非夹持状态还是处于夹持状态进行检测的未图示的传感器。该传感器既可以为对例如操作杆37的操作位置进行检测的传感器,也可以为对第一凸轮65的旋转角进行检测的传感器,还可以为对从动辊48的位置进行检测的传感器。
另外,第一传感器26在例如印刷过程中或者卷筒体31的更换时介质M从支承部20上消失从而从检测状态成为非检测状态时,作为针对由使用者所实施的介质安置工作的准备,控制部100对第二电机18进行驱动,从而将辊对41的按压力调节为介质安置辅助动作时的第一按压力N0。
另外,如图7所示,在印刷装置11实施双面印刷的情况下,在介质M的表面上进行印刷的表面印刷时,在介质M的表面上且在输送方向Y上间歇地对印刷图像PI进行印刷,并且,在输送方向Y上,在印刷图像PI的前后对标记90进行印刷。例如,标记90由以与介质M的颜色(例如白色或者浅色)具有浓度差的颜色(例如黑色或者深色)而被印刷并且沿着与输送方向Y(也就是说介质长度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X延伸的横条构成。并且,标记90在于介质M的背面上进行印刷的背面印刷时被设定为,能够通过第一传感器26而被检测到的位置、形状以及尺寸。关于本示例的第一传感器26,作为一个示例而为非接触传感器,其例如由光学式传感器构成。第一传感器26只要至少能够对介质M进行检测即可,例如也可以为接触式传感器。在该情况下,对标记90进行检测的标记检测用传感器也可以另行设置。
接下来,当印刷装置11在介质M的背面上进行印刷时,第一传感器26对被印刷于介质M的表面上的标记90进行检测,并确定在输送方向Y上以标记90的位置为标准而与表面的印刷图像PI相符的背面用的印刷位置。因此,在介质M的背面上,能够在与介质M的表面的印刷位置相符的位置上对印刷图像PI进行印刷。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印刷图像PI相当于被印刷区域的一个示例。
接下来,对印刷装置11的作用进行说明。以下,当使用者在印刷装置11上安置介质M时,以印刷装置11所实施的介质安置辅助动作为中心进行说明。在印刷装置11的电源导通状态中,控制部100执行图8所示的介质安置辅助动作控制的程序PR。
将进行印刷的介质M安置在印刷装置11上的介质安置工作由使用者通过手动工作来实施。使用者首先将操作杆37从夹压操作位置操作到释放操作位置。通过该操作杆37的操作而使第一凸轮65与释放轴15一起旋转,从而使从动辊48从驱动辊46中远离,由此,辊对41打开,在辊46、48之间形成间隙。接下来,使用者从卷筒体31中拉出介质M,并将该拉出的介质M的顶端部插入至辊对41的间隙中。并且,在辊对41的间隙中插入介质M之前,由于在支承部20上不存在介质M,因此,第一传感器26未检测到介质M(在步骤S11中,为否定判断)。因此,控制部100根据来自第一传感器26的非检测信号,而通过对第二电机18进行驱动从而对第二凸轮66的旋转角进行变更,从而将辊对41的按压力调节为第一按压力N0(夹压力)(步骤S12)。因此,当使用者实施介质M的安置工作时,辊对41已经调节为第一按压力N0。
当使用者将从卷筒体31拉出的介质M的顶端部插入至辊对41的间隙中时,第一传感器26检测到该插入的介质M的顶端部(在步骤S11中,为肯定判断)。当例如对介质M的表面进行印刷时,第一传感器26检测到介质的顶端部。另外,当对介质M的背面进行印刷时,第一传感器26检测到介质的顶端部或者被标记于介质M上的标记90。
控制部100在从第一传感器26中输入检测到介质M的检测信号时,通过对第一电机17进行驱动,从而将辊对41从非夹持状态切换为夹持状态,由此,使辊对41夹持介质M(步骤S13)。此时,当第二电机18被驱动时,第二凸轮66从图6所示的释放时的旋转角向图5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从而变化为图5所示的夹压时的旋转角。其结果为,转动部件61以支轴14为中心并通过弹簧73的施力而向该图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并通过与凸轮66的旋转角相对应的第一按压力N0而使介质M的顶端部被辊对41夹持(夹压)。
接下来,控制部100对馈送电机34和输送电机42进行驱动,并依次实施介质M向输送方向Y的下游侧的输送、和介质M向输送方向Y的上游侧的反向输送,从而对介质M的偏斜(斜行)进行矫正。即,在偏斜矫正动作中,控制部100对馈送电机34以及输送电机42进行正转驱动,从而将介质向输送方向Y的下游侧输送,在该输送过程中,当基于回转式编码器49的检测信号而得到的介质M向下游侧的输送距离(输送量)达到第一距离时,使两电机34、42的驱动停止,并停止介质M的输送。
在该输送过程中,控制部100以与通过输送电机42的驱动而使辊对41对介质M进行输送的输送速度相比较慢的输送速度,而对馈送电机34进行速度控制。其结果为,介质M被施加有通过由两个电机34、42所实施的介质M的输送速度差而产生的反张力。在这样被施加了反张力的状态下,介质M通过以第一距离进行输送,从而对介质M的偏斜进行矫正。当该偏斜矫正动作结束时,控制部100对馈送电机34以及输送电机42进行反转驱动,从而将介质M向输送方向Y的上游侧输送,并通过使驱动辊46和卷筒状介质支承部32进行反转,从而将介质M向输送方向Y的上游侧反向输送(反向反馈)。
接下来,控制部100对馈送电机34以及输送电机42进行反转驱动,从而将介质M向输送方向Y的上游侧反向输送,当在该反向输送过程中根据回转式编码器35的检测信号而测得介质M向上游侧的输送距离(输送量)达到第二距离时,停止介质M的反向输送。此时,在例如为背面印刷的情况下,控制部100在偏斜矫正动作中将介质M向输送方向Y的下游侧输送之后,也可以根据第一传感器26检测出标记90的检测结果,而确定将介质M向输送方向Y的上游侧输送时的停止位置。在该情况下,虽然优选为,根据位于介质M的起始位置上的标记90的检测结果而确定第二距离,但如果即使是起始位置以外的标记90也能够使介质M停止在印刷开始位置上,则也可以根据该起始位置以外的标记90的检测结果而确定第二距离。通过这样的方式,介质M例如被配置在印刷开始位置上。
接下来,控制部100使滑架52在扫描方向X上进行移动,从而通过第二传感器55而对介质M的扫描方向X上的侧端位置ME(参照图7)进行检测。控制部100根据直线式编码器54的检测信号,而取得滑架52的扫描方向X上的位置,并根据第二传感器55检测到介质M的宽度方向X上的侧端时的滑架52的位置,而取得介质M的侧端位置ME。当至此结束处理时,结束该介质安置辅助控制。
而且,控制部100对未图示的滑架电机进行驱动,从而使滑架52在扫描方向X上进行移动,进而在该移动中途从液体喷射部53向介质M喷射油墨。而且,在印刷装置11为串行打印机的本示例的情况下,通过大致交替实施介质M的间歇输送、和由油墨的喷射所实施的1行(1line)量的印刷,从而在介质M上对印刷图像PI进行印刷。另一方面,在印刷装置11为行式打印机的期间下,通过使1行量的液滴一齐从液体喷射部53向以固定速度被输送的介质M喷射,从而在介质M上对印刷图像PI进行印刷。
在该印刷过程中,以在介质安置辅助动作时检测出的印刷区域PA中的介质M的侧端位置ME为标准,而确定扫描方向X上的印刷位置。在例如印刷装置11为串行打印机的情况下,从滑架52在扫描方向上成为介质M的外侧的预定位置(例如原始位置)起开始扫描,通过从以介质M的侧端位置ME为标准而以距离ΔL(参照图7)进行规定的印刷开始位置起使液体喷射部53开始油墨的喷射,从而对印刷图像PI进行印刷。另外,在印刷装置11为行式打印机的情况下,通过在以介质M的侧端位置ME为标准而以距离ΔL进行规定的1行的印刷位置上使液体喷射部53喷射油墨,从而对印刷图像PI进行印刷。并且,在两面印刷的情况下,至少在表面印刷时图7所示的标记90也与印刷图像PI一起被印刷。
另外,在驱动辊46的表面上,为了获得介质M的输送力而形成有细微的槽或者微观的凹凸。因此,在使用者欲通过手动而安置介质M,并通过从下游侧拉伸介质M而使从例如辊对41的间隙插入的介质M滑动在支承部20上的情况下,存在与驱动辊46的表面摩擦而在介质M的背面上产生划伤等的担心。针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1中,只要使用者将介质M的顶端部插入至辊对41的间隙中即可。当介质M的顶端部被插入至由第一传感器26检测到的位置为止时,介质M将被辊对41夹持(夹压),并通过使夹持介质M的辊对41进行旋转,从而实施介质M的偏斜矫正动作。因此,避免了拉出介质M而与驱动辊46的表面的细微的槽或者凹凸摩擦从而产生细微的划伤的情况。因此,能够在不划伤介质M的情况下安置介质M。
另外,作为辊对41的按压力,使用与印刷部50进行印刷动作时的第二按压力N1(强夹压)相比而较小的第一按压力N0(弱夹压)来进行该介质安置辅助动作。因此,除了难以划伤介质M之外,即使介质M例如为布等的柔软的材质,也难以产生折皱。另外,由于在印刷时通过与介质安置辅助动作时的第一按压力相比而较大的第二按压力来实施介质M的输送,因此在印刷过程中,介质M相对于辊对41的各辊46、48而难以滑动,从而介质M的输送位置精度变高。因此,根据该印刷装置11,能够提供印刷品质较高的印刷物。
另外,在该印刷装置11中,能够实施双面印刷。当实施双面印刷时,除了在介质M的表面上对图像或文件等的印刷图像PI印刷标记90之外,还在输送方向Y上且在印刷图像PI的前后印刷标记90。在印刷结束后,从收卷侧的卷筒体31反向输送介质M,并作为供给侧的卷筒体31而收卷,且作为供给侧的卷筒体31而被更换。在该背面印刷中,与例如表面印刷时相同,在使用者实施介质安置工作时,实施介质安置辅助动作。因此,即使是在表面印刷和背面印刷中使用了共同的印刷部50的印刷装置11,也通过采用介质安置辅助动作,从而在需要在表面印刷和背面印刷中分别实施介质安置工作的程度上,减轻介质安置工作的负担。另外,与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刷装置那样具备表面印刷用的印刷装置部和背面印刷用的印刷装置部的结构相比,印刷装置11只要是小型即可,从而能够减小配置空间。
此后,开始介质M的背面印刷。此时,当第一传感器26检测到标记90时,控制部100根据标记90的位置而掌握与表面印刷位置相对应的背面印刷位置,并对输送部40和印刷部50进行控制,以在该背面印刷位置上进行印刷。其结果为,在介质M的背面上,且在与表面图像相符的位置上印刷背面图像。
另外,即使印刷装置11为处理大张的介质M的比较大型的装置,也在隔着辊对41的上游侧和下游侧的双方上,设置有能够通过手动方式而对辊对41的开闭进行操作的操作杆37。因此,在首先将介质M插入至通过将上游侧(后侧)的操作杆37操作到释放操作位置上而形成的辊对41的间隙中之后,将操作杆37操作在夹压操作位置上而临时性地按压介质M的顶端部。而且,使用者向印刷装置11的前侧移动,从而将下游侧(前侧)的操作杆37操作到释放操作位置上,以隔开辊对41的间隙,在此基础上,实施使介质M沿着输送方向Y而笔直地延伸的姿态调节工作。根据该姿态调节工作,从而使例如介质M的顶端部被第一传感器26检测到。
并且,在介质安置辅助动作中,如果通过第一传感器26的检测而使辊对41对介质M的顶端部进行夹持,则不开始偏斜矫正动作,而是等待由使用者所实施的开关81的操作,如果输入该操作信号,则开始偏斜矫正动作。通过这样的方式,即使在根据第一传感器26的检测而使辊对41夹持介质M之后,使用者也能够根据需要而将操作杆37操作到释放位置上,同时能够实施调整好介质M的姿态的姿态调节工作,当结束该姿态调节工作时,使用者对开关81进行操作,从而开始偏斜矫正动作。
根据上文所述的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以下的效果。
(1)印刷装置11具备将由辊对41夹持的介质M在输送方向Y上输送的输送部40、和在位于与辊对41相比靠输送方向Y的下游侧的印刷区域PA中对介质M进行印刷的印刷部50。另外,印刷装置11具备作为检测部的一个示例的第一传感器26,第一传感器26在与辊对41相比靠输送方向Y的下游侧的位置处,将介质M或者被标记于介质M上的标记90作为检测对象而对介质M进行检测。而且,印刷装置11具备作为驱动部的一个示例的第一电机17和控制部100,第一电机17能够将辊对41驱动为隔开无法对介质M进行夹持的间隙的非夹持状态、与能够对介质M进行夹持的夹持状态,控制部100至少对输送部40以及第一电机17进行控制,并实施对介质M相对于输送部40的安置进行辅助的介质安置辅助动作。在辊对41隔开间隙的非夹持状态下,当第一传感器26检测到介质M时,控制部100实施包括夹持动作和偏斜矫正动作在内的介质安置辅助动作,所述夹持动作为,使辊对41夹持介质M的动作,所述偏斜矫正动作为,通过对辊对41进行旋转控制从而实施介质M的输送和反向输送的动作。因此,不仅使用者易于实施对输送部40的辊对41安置介质M的安置工作,还能够通过一系列的动作而实施至介质M的偏斜矫正动作为止。其结果为,能够在例如介质安置工作之后迅速开始印刷。
(2)印刷装置11还具备作为第二检测部的一个示例的第二传感器55,第二传感器55对介质M的印刷区域PA中的宽度方向X上的侧端(端部)进行检测。控制部100在将介质M向输送方向Y的上游侧输送之后(即偏斜矫正动作后),使第二传感器55对介质M的宽度方向X上的侧端进行检测。因此,由于介质M的宽度方向X上的侧端的检测是在偏斜矫正动作后被实施的,因此,能够比较准确地对印刷时的介质M的宽度方向X上的侧端位置ME(端部的位置)进行检测。当例如以所检测出的侧端位置ME为标准而确定由印刷部50所实施的介质M的宽度方向X上的印刷位置时,能够实施位置精度较高的印刷。
(3)控制部100根据第二传感器55所检测到的介质M的宽度方向X上的侧端位置ME(端部的位置),而决定对印刷部50对介质M进行印刷的被印刷区域(印刷图像PI)的宽度方向X上的位置进行定位的原点。因此,能够对被抑制了介质M的宽度方向X上的位置偏差的被印刷区域进行印刷,并能够获得较高品质的印刷物。
(4)控制部100在偏斜矫正动作中将介质M向输送方向Y的下游侧输送之后,第一传感器26根据对标记90进行检测的检测结果而确定将介质M向输送方向Y的上游侧输送时的停止位置。当采用将介质M向上游侧输送至例如检测到介质M的端部(顶端)为止的结构时,将使介质M向上游侧返回过度,此时的介质M的从停止位置至印刷开始位置为止的输送量相对变得较多。与此相对,在采用该结构的情况下,根据标记90的检测结果而确定将介质M向输送方向Y的上游侧输送时的停止位置。在例如偏斜矫正动作结束后,能够避免介质M向上游侧的返回过度,同时,相对减少或者消除了从停止位置至印刷开始位置为止的介质的输送量。因此,能够在偏斜矫正动作结束后迅速地开始印刷。
(5)操作杆37的释放轴15中的与操作杆37相比靠外侧的端部经由电磁离合器而与第一电机17连结。因此,通常预先将电磁离合器38设为切断状态,而在为了对第一凸轮65进行驱动从而需要实施第一电机17的驱动时,将电磁离合器38接通。也就是说,控制部100在需要对第一电机17进行驱动时将电磁离合器38接通,而在除此以外时将电磁离合器38切断。因此,能够以较轻的力而对操作杆37进行操作。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9,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控制部100所实施的介质安置辅助动作的控制内容的一部分有所不同。其他结构与第一种实施方式相同。在印刷装置11处于电源导通的状态下,控制部100实施图9所示的介质安置辅助动作控制的程序PR。
如图9所示,如果第一传感器26未检测到介质(在步骤S11中,为否定判断),则对第二电机18进行驱动,从而对辊对41的按压力进行调节(步骤S12)。例如,当伴随着上一次的印刷的结束,应该印刷的介质M从支承部20上消失时,作为介质安置辅助动作的准备,将辊对41的按压力调节为第一按压力N0。此后,使用者从更换的卷筒体31或者回卷的卷筒体31中拉出介质M,通过预先将操作杆37操作至释放位置,从而将该拉出的介质M的顶端部插入至处于非夹持状态的辊对41的间隙中。于是,以该插入的介质M或者被标记于介质M上的标记90为检测对象,通过第一传感器26而检测到介质M。
控制部100在第一传感器26检测到介质时(在S11中,为肯定判断),接下来对是否检测到卷筒体31的旋转进行判断(步骤S20)。例如使用者在为了进行介质安置工作而从卷筒体31中拉出介质M时,使卷筒状介质支承部32与卷筒体31一起开始向放卷方向旋转,该卷筒体31以及卷筒状介质支承部32的旋转根据回转式编码器35的检测信号而被检测出。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当由第一传感器26所实施的介质M的检测(在S11中,为肯定判断)和由回转式编码器35所实施的卷筒体31的旋转的检测(在S20中,为肯定判断)的双方的条件均成立时,控制部100视为使用者已将介质M的顶端部插入至辊对41的间隙中。而且,控制部100在步骤S11和S20的双方的条件均成立时,开始一系列的介质安置辅助动作(步骤S13~S15)。
例如,使用者在辊对41附近实施介质安置工作时的手有可能被第一传感器26检测到。在该情况下,无法对第一传感器26的检测对象是介质M还是手进行辨别,但在是手的情况下,卷筒体31的旋转将不会被检测到。因此,当第一传感器26检测到使用者的手时,不开始介质安置辅助动作。另一方面,在通过将使用者拉出的介质M的顶端部插入至非夹持状态的辊对41的间隙中而使第一传感器26成为检测状态的情况下,控制部100根据回转式编码器35的检测信号而检测到卷筒体31的旋转。通过这样在判断条件中纳入卷筒体31的旋转的有无,从而能够对使用者的手被第一传感器26检测到的情况、和将使用者从卷筒体31中拉出的介质M的顶端部插入至辊对41的间隙中而被第一传感器26检测到的情况进行辨别。因此,控制部100能够仅在介质M的顶端部被插入至辊对41的间隙中的情况下,使介质安置辅助动作实施。
并且,通过使用者抽出介质M而实施的卷筒体31的旋转的检测、和通过使用者将介质M的顶端部插入至辊对41的间隙中而实施的第一传感器26的检测有时会由于各自的工作时刻或介质M的挠曲等的关系而在前后方向上多少有些偏差。因此,如果第一传感器26的检测与卷筒体31的旋转的检测之间的时刻的偏差在例如设定时间的范围(例如0秒以上且2秒以下的范围)内,则也可以视为图9中的步骤S11和S20的各个判断条件均成立。
如以上详细叙述的那样,根据该第二实施方式,除了能够获得所述第一种实施方式的效果(1)~(5)之外,还能够获得以下所示的效果。
(6)具备能够对卷绕有印刷前的介质M的卷筒体31(卷筒状介质)进行支承的卷筒状介质支承部32,在辊对41处于非夹持状态、且卷筒状介质支承部32进行旋转的状态下,当第一传感器26检测到介质M或者标记90时,控制部100实施介质安置辅助动作。也就是说,在由第一传感器26所实施的介质M或者标记90的检测之外,以检测出卷筒状介质支承部32的旋转状态的情况为触发,开始实施介质安置辅助动作。因此,能够避免由于检测部错误地检测到使用者的手等而开始介质安置辅助动作的情况。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0,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该第三实施方式在控制部100所实施的介质安置辅助动作的控制内容的一部分上与所述各实施方式有所不同。其他结构与第一种实施方式相同。
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1具备图6所示的作为第三检测部的一个示例的第三传感器39。第三传感器39对卷筒体31的旋转方向上的负载(以下,也称为“旋转负载”)或者旋转进行检测。在采用第三传感器39对卷筒体31的旋转负载进行检测的结构的情况下,作为第三传感器39,使用了例如转矩传感器或应变传感器等、输出与所施加的负载(例如转矩或者力)相对应的检测值的传感器。通过第三传感器39,从而检测出使用者欲从卷筒体31中拉出介质M而作用于卷筒体31上的旋转方向(在本示例中,为放卷方向)上的负载(例如转矩)。当由第三传感器39检测出的卷筒体31的旋转负载的检测值超过阈值时,控制部100通过在正转方向上对作为卷筒状介质支承部32的驱动源的一个示例的馈送电机34进行驱动,从而从卷筒体31中放卷介质M。
另外,在采用第三传感器39对卷筒体31的旋转进行检测的结构的情况下,作为第三传感器39,例如能够转用回转式编码器35。在该情况下,当使用者欲从卷筒体31中拉出介质M而使卷筒体31开始向放卷方向旋转时,控制部100在馈送电机34的非驱动状态下根据回转式编码器35(第三传感器39)的检测信号而检测出该旋转。于是,控制部100通过在正转方向上对馈送电机34进行驱动,从而从卷筒体31中放卷介质M。并且,第三传感器39只要能够对卷筒体31或者卷筒状介质支承部32的旋转负载或者旋转进行检测,则也可以使用其他的传感器。
以下,参照图10,对印刷装置11的作用进行说明。如图10所示,只要第一传感器26未检测到介质(在步骤S11中,为否定判断),则对第二电机18进行驱动,从而对辊对41的按压力进行调节(步骤S12)。辊对41被调节为与例如印刷动作时的第二按压力N1相比而较弱的第一按压力N0(<N1)。
接下来,控制部100对是否为介质安置辅助模式进行判断。使用者在使印刷装置11辅助介质安置工作的情况下,对开关81进行操作,从而指示印刷装置11进行介质安置辅助动作。控制部100在根据来自开关81的操作信号而接受介质安置动作的指示时,从通常模式转移至介质安置辅助模式。控制部100将被存储于例如非易失性存储器104的预定存储区域中的模式标志的值从例如“0”切换至“1”。另一方面,在无需进行介质安置辅助动作的情况下,使用者不选择由开关81的操作而实现的介质安置辅助模式。在该情况下,成为通常模式。如果不是介质安置辅助模式(即如果是通常模式)(在S31中,为否定判断),则使处理返回步骤S11。另一方面,在是介质安置辅助模式的情况下(在S31中,为肯定判断),则控制部100对是否检测到卷筒体31的旋转负载或者旋转进行判断(步骤S32)。
如果未检测到卷筒体31的旋转负载或者旋转(在S32中,为否定判断),则返回步骤S11。另一方面,如果检测到卷筒体31的旋转负载或者旋转(在S32中,为肯定判断),则控制部100对馈送电机34进行驱动,从而以低速且预定量对介质M进行馈送(步骤S33)。例如,当使用者欲从卷筒体31中拉出介质M的顶端部而轻轻拉动介质M时,此时,在卷筒体31上产生旋转负载或者旋转。当检测到此时的卷筒体31的旋转负载或者旋转时(在S32中,为肯定判断),通过使馈送电机34以低速而进行旋转,从而使介质M缓慢地从卷筒体31中被放卷。因此,即使使用者并未大力地拉出介质M或者并未仅通过手动方式而使卷筒体31向放卷方向旋转,但由于为了将介质M的顶端部插入至辊对41的间隙中所需的预定量的介质M自动被放卷,因此,减轻了到使用者将介质M的顶端部插入至辊对41的间隙中为止的工作负担。并且,在此,在辅助动作中表示介质M的馈送速度的“低速”是指,作为使用者而易于实施将介质M安置在辊对41上的工作的速度,而并非指与印刷中的介质速度相比为低速的情况。低速例如是指,能够以例如3~10秒的范围内的预定时间而放卷为了将介质M安置在辊对41上所需的从卷筒体31的放卷量(预定量)的速度。
而且,当使用者将介质M的顶端部插入至辊对41的间隙中时,如果该介质M的顶端部被第一传感器26检测到(在S11中,为肯定判断),则控制部100使馈送电机34的驱动停止(步骤S34)。接下来,控制部100开始实施介质安置辅助动作(步骤S13~S15)。并且,在夹持介质M之后(S13),偏斜矫正动作(S14)也可以在使用者通过开关81的操作而指示印刷装置11开始时被开始实施。根据该结构,在辊对41夹持介质的顶端部之后,使用者根据需要,能够在开始偏斜矫正动作之前实施调整好介质M的姿态的工作,并能够在完成到调整好介质M的姿态为止的安置的时刻,使印刷装置11实施偏斜矫正动作。因此,能够将由偏斜矫正动作所产生的偏斜矫正后的介质M的姿态设为更加适当的姿态。其结果为,能够提高对偏斜矫正动作后的介质实施的印刷的品质。
如以上详细叙述的那样,根据该第三实施方式,除了所述第一种实施方式的效果(1)~(5)之外,还能够获得以下所示的效果。
(7)印刷装置11具备:卷筒状介质支承部32,其能够对卷绕有印刷前的介质M的卷筒体31进行支承;作为驱动源的一个示例的馈送电机34,其使卷筒状介质支承部32旋转;第三传感器39,其对卷筒体31的旋转方向的负载(旋转负载)或者旋转进行检测。控制部100在馈送电机34的非驱动状态下,当第三传感器39检测到卷筒体31的旋转负载或者旋转时,对馈送电机34进行驱动,从而从卷筒体31中放卷介质M。因此,当使用者为了将介质M安置在辊对41上而从卷筒体31中拉出介质M时,由于通过卷筒状介质支承部32的放卷方向的旋转驱动而对该拉出工作进行辅助,因此,能够减轻介质M的安置工作时的使用者的负担。
并且,上文所述的实施方式也能够变更为如下的方式。
·在所述第三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代替对卷筒体31的旋转方向的负载或者旋转进行检测的方式而采用如下方式,即,以使用者的开关81的操作为触发,而使馈送电机34向卷筒体31的放卷方向进行旋转驱动。例如,以开关81的操作为触发而开始介质M的放卷动作。在该情况下,由于从开关81的操作起经过一定时间后对馈送电机34进行驱动,因此,能够给予使用者到抓持介质M的顶端部为止的准备时间。
·偏斜矫正动作也可以通过抽吸机构24的驱动而使支承部20吸附介质M的同时进行输送。例如,当第一传感器26检测到介质M时,控制部100通过对第一电机17进行驱动而使辊对41从非夹持状态成为夹持状态,从而使辊对41夹持介质M。接下来,控制部100对馈送电机34以及输送电机42进行驱动控制,并将介质M向输送方向Y的下游侧输送。接下来,控制部100对抽吸机构24进行驱动,并且对第一电机17进行驱动,从而将辊对41从夹持状态切换为非夹持状态,在该状态下,在将介质M吸附在支承部20上的同时向输送方向Y的上游侧进行反向输送。在该反向输送过程中,矫正了介质M的偏斜。
·在偏斜矫正动作中,介质M的偏斜的矫正只要在实施介质M向输送方向Y的下游侧的输送和介质M向的输送方向Y的上游侧的反向输送中的至少一方的过程中实施即可。例如,也可以在介质M的反向输送时通过与输送部40的输送速度相比而加快馈送部30的输送速度以产生速度差,从而实施反向输送时的偏斜矫正动作。
·从动辊48设为在输送方向Y的不同的两个位置上每1列在宽度方向X上错开位置而排列的交错配置,但也可以为全部排列成1列的1列配置。
·被安置于输送部的辊对41上的介质并未被限定于卷筒状介质,也可以为预定长度的切纸等的单张介质。即使例如为单张介质,但只要是长条介质,且只要在辊对41上安置介质时存在介质安置辅助动作,就能够以比较简单且较小的负担而进行由使用者所实施的介质的安置工作。另外,并未被限定于长条介质,也可以为A0尺寸、B0尺寸、A4尺寸等的规格尺寸等的介质。在该情况下,印刷装置也可以为不具备具有卷筒状介质支承部32的保持部33而无法使用卷筒状介质的装置。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电磁离合器38设置于在释放轴15的轴向上与操作杆37相反的一侧。另外,也可以不设置电磁离合器38。即,也可以不经由电磁离合器而对第一电机17的输出轴和释放轴15进行连结。
·第一传感器26也可以代替埋设于支承部20内并对介质M的背面进行检测的结构,而设置于可对介质的表面进行检测的位置。例如,既可以配置在与介质M的输送路径相比靠液体喷射部53侧(例如上侧),也可以安装在滑架52上。
·也可以不设置第二凸轮66,而通过以三个阶段以上的多个阶段而对第一凸轮65的旋转角进行调节,从而对辊对41的按压力(夹压力)进行调节。即,在使辊对41开闭时的操作杆37的两个操作位置(夹压位置与释放位置)之间的范围内,以一个阶段以上来设定与第一凸轮65的旋转角相应的按压力。即使采用该结构,也能够在辅助动作中根据介质M的种类而以多个阶段对辊对41的按压力进行调节。在该情况下,控制部100在实施辅助动作时未对第二电机18进行控制。
·也可以不设置变更部47,而在辅助动作和印刷动作中将输送介质M时的辊对41的按压力设为相同。
·为了实施辅助动作,控制部100只要至少对第一电机17以及输送部40(输送电机42)进行控制即可。如果例如介质为单页纸等的单张介质,则也可以不对馈送部进行驱动而仅通过输送部的驱动控制来实施伴随有介质的输送和反向输送的偏斜矫正动作。
·印刷装置的控制部100所实施的辅助动作的控制除了通过执行程序的计算机并由软件来实现之外,也可以例如通过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C)等的电路(例如半导体集成电路)而利用硬件来实现,或者通过软件和硬件的协同工作来实现。
·介质并未限定于纸张,也可以为合成树脂制的薄膜或薄片、布、无妨布、金属箔、金属薄膜等。
·印刷装置并未限定于串行打印机或行式打印机,也可以为滑架能够在主扫描方向和副扫描方向的两个方向移动的横向式打印机。
·印刷装置除了为喷墨式式打印机之外,也可以为点击式打印机、电子照片式打印机或热转印式打印机。另外,印刷装置也可以为向由基材构成的卷筒状介质喷出树脂液滴从而使三维立体物成形的3D打印机。
符号说明
11…印刷装置;12…筐体部;17…作为驱动部的一个示例的第一电机;18…第二电机;20…支承部;24…抽吸机构;26…作为检测部(第一检测部)的一个示例的第一传感器;30…馈送部;31…作为卷筒状介质的一个示例的卷筒体;32…卷筒状介质支承部;34…作为驱动源的一个示例的馈送电机;35…构成第三检测部的一个示例的回转式编码器;38…电磁离合器;39…作为第三检测部的一个示例的第三传感器;40…输送部;41…辊对;42…输送电机;50…印刷部;52…滑架;53…液体喷射部;55…作为第二检测部的一个示例的第二传感器;81…开关;90…标记;100…控制部;X…宽度方向(扫描方向);Y…输送方向;M…介质;PA…印刷区域;PR…程序;PI…作为被印刷区域的一个示例的印刷图像;PE…作为端部的位置的一个示例的侧端位置。

Claims (6)

1.一种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输送部,其将由辊对夹持着的介质向输送方向输送;
印刷部,其在与所述辊对相比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处对所述介质进行印刷;
检测部,其在与所述辊对相比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处,以所述介质或者被标记于所述介质上的标记为检测对象,而对所述介质进行检测;
驱动部,其能够将所述辊对驱动成隔开了无法对所述介质进行夹持的间隙的非夹持状态、和能够对所述介质进行夹持的夹持状态;
控制部,其至少对所述输送部以及所述驱动部进行控制,从而实施对所述介质相对于所述输送部的安置进行辅助的辅助动作,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辊对的所述非夹持状态下,在所述检测部检测到所述介质时,实施包括夹持动作和偏斜矫正动作在内的所述辅助动作,其中,所述夹持动作为,将所述辊对驱动成所述夹持状态从而对所述介质进行夹持的动作,所述偏斜矫正动作为,后续于所述夹持动作而对所述辊对进行旋转控制,从而实施所述介质向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输送和所述介质向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反向输送的动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检测部设为第一检测部的情况下,还具备第二检测部,所述第二检测部对所述介质的印刷区域内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进行检测,
所述控制部在将所述介质向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输送之后,使所述第二检测部检测所述介质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第二检测部所检测出的所述介质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的位置,而确定所述印刷部对所述介质进行印刷的被印刷区域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位置。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偏斜矫正动作中将所述介质向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输送之后,根据所述检测部检测出所述标记的检测结果,而确定将所述介质向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输送时的停止位置。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卷筒状介质支承部,所述卷筒状介质支承部能够对卷绕有印刷前的介质的卷筒状介质进行支承,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辊对处于所述非夹持状态且所述卷筒状介质支承部进行着旋转的状态下,在所述检测部检测出所述介质或者所述标记时实施所述辅助动作。
6.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
卷筒状介质支承部,其能够对卷绕有印刷前的所述介质的卷筒状介质进行支承;
驱动源,其使所述卷筒状介质支承部旋转;
第三检测部,其对所述卷筒状介质的旋转方向上的负载或者旋转进行检测,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驱动源的非驱动状态下,在所述第三检测部检测出所述卷筒状介质的旋转方向上的负载或者旋转时,对所述驱动源进行驱动从而从所述卷筒状介质中放卷所述介质。
CN201711217499.1A 2016-12-02 2017-11-28 印刷装置 Active CN10814606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34740A JP2018089843A (ja) 2016-12-02 2016-12-02 印刷装置
JP2016-234740 2016-12-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46069A CN108146069A (zh) 2018-06-12
CN108146069B true CN108146069B (zh) 2020-11-10

Family

ID=622407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217499.1A Active CN108146069B (zh) 2016-12-02 2017-11-28 印刷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315443B2 (zh)
JP (1) JP2018089843A (zh)
CN (1) CN10814606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72092B2 (ja) * 2017-03-10 2020-10-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供給装置およびプリント装置
JP7144735B2 (ja) * 2018-09-26 2022-09-3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媒体搬送装置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JP7135666B2 (ja) * 2018-09-26 2022-09-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媒体搬送装置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JP7148866B2 (ja) * 2018-11-30 2022-10-0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媒体搬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
JP7275578B2 (ja) * 2018-12-28 2023-05-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US20220219203A1 (en) * 2019-05-03 2022-07-14 Opex Corporation Document Imag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Imaging Documents
JP7310429B2 (ja) * 2019-08-09 2023-07-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原稿読取装置、及び制御方法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39321A (ja) * 1995-07-27 1997-02-10 Kofu Nippon Denki Kk 印字用紙搬送装置
JP2003034454A (ja) * 2001-07-18 2003-02-07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CN1576040A (zh) * 2003-07-17 2005-02-09 佳能株式会社 纸张输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576209A (zh) * 2003-07-23 2005-02-09 佳能株式会社 纸张输送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读取装置
CN1757586A (zh) * 2004-07-28 2006-04-12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片材传送装置
JP2007153556A (ja) * 2005-12-06 2007-06-21 Canon Inc シート材斜行補正装置及びシート材処理装置
JP2007290310A (ja) * 2006-04-27 2007-11-08 Canon Finetech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4475169B2 (ja) * 2005-05-12 2010-06-09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プリンタ
CN102424293A (zh) * 2010-08-10 2012-04-2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输送装置及记录装置
CN105984244A (zh) * 2015-03-20 2016-10-0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输送装置及印刷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61366B2 (ja) 2002-08-07 2007-08-22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ロール紙装填機構
JP2009166403A (ja) 2008-01-18 2009-07-30 Ricoh Co Ltd 連続紙印刷装置
JP5531322B2 (ja) 2009-07-03 2014-06-25 株式会社ミマキエンジニアリング メディア搬送機構及びプリンタ装置、並びにメディア搬送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39321A (ja) * 1995-07-27 1997-02-10 Kofu Nippon Denki Kk 印字用紙搬送装置
JP2003034454A (ja) * 2001-07-18 2003-02-07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CN1576040A (zh) * 2003-07-17 2005-02-09 佳能株式会社 纸张输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576209A (zh) * 2003-07-23 2005-02-09 佳能株式会社 纸张输送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读取装置
CN1757586A (zh) * 2004-07-28 2006-04-12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片材传送装置
JP4475169B2 (ja) * 2005-05-12 2010-06-09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プリンタ
JP2007153556A (ja) * 2005-12-06 2007-06-21 Canon Inc シート材斜行補正装置及びシート材処理装置
JP2007290310A (ja) * 2006-04-27 2007-11-08 Canon Finetech Inc 画像形成装置
CN102424293A (zh) * 2010-08-10 2012-04-2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输送装置及记录装置
CN105984244A (zh) * 2015-03-20 2016-10-0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输送装置及印刷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80154661A1 (en) 2018-06-07
JP2018089843A (ja) 2018-06-14
CN108146069A (zh) 2018-06-12
US10315443B2 (en) 2019-06-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146069B (zh) 印刷装置
US10315445B2 (en) Printing apparatus and sheet winding method
US10059131B2 (en) Sheet feeding apparatus and print apparatus
US9579907B2 (en) Printing apparatus
JP5562182B2 (ja) 画像記録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6410575B2 (ja) シート供給装置およびプリント装置
JP2009179414A (ja) プリント装置
US10427431B2 (en) Sheet supplying apparatus and printing apparatus
JP6561521B2 (ja) 搬送装置及び印刷装置
CN108608748B (zh) 打印设备、控制方法和非暂时性存储介质
JP4517926B2 (ja) プリンタの記録紙ローディング方法
JP6976697B2 (ja) 印刷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8146917B2 (en) Conveying device with roller separating unit
US9878866B2 (en) Recording device and conveyance device
JP2010082846A (ja) 画像記録装置
US7976232B2 (en) Printer for feeding a cut sheet and a continuous sheet
JP2010100391A (ja) カール検出装置および記録装置
JP2021014343A (ja) シート供給装置
JP2019023132A (ja) 搬送装置および記録装置
JP4333571B2 (ja) プリンタ
JP201008927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199582A (ja) プリント装置
JP2021017300A (ja) シート供給装置、プリント装置、および制御方法
JP2008114433A (ja) 画像記録装置および画像記録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06315804A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プリン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