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140766A - 蓄电装置及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蓄电装置及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140766A
CN108140766A CN201680056811.0A CN201680056811A CN108140766A CN 108140766 A CN108140766 A CN 108140766A CN 201680056811 A CN201680056811 A CN 201680056811A CN 108140766 A CN108140766 A CN 1081407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ce
charge storage
exterior body
storage element
storage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5681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140766B (zh
Inventor
西川隆太郎
殿西雅光
川井雄太
鹤田彰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Original Assignee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filed Critical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1407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407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1407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407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OR LIGHT-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10Multiple hybrid or EDL capacitors, e.g. arrays or modu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OR LIGHT-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78Cases; Housings; Encapsulations; Mountings
    • H01G11/82Fixing or assembling a capacitive element in a housing, e.g. mounting electrodes, current collectors or terminals in containers or encapsul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OR LIGHT-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84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of hybrid or EDL capacitors, or component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of a single cell or a single battery
    • H01M50/116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of a single cell or a single battery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124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of a single cell or a single battery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having a layered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09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71Lids or covers for the racks or secondary cas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89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spacing elements or positioning means within frames, racks or packs
    • H01M50/291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spacing elements or positioning means within frames, racks or pack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47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 H01M50/55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on the same side of the cel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of a single cell or a single battery
    • H01M50/116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of a single cell or a single battery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117Inorganic material
    • H01M50/119Met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18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22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the casings or racks
    • H01M50/227Organic materia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Abstract

一种具备蓄电元件(300)和外装体(11)的蓄电装置(10),其具备粘接体,该粘接体注入于蓄电元件(300)的相邻的两个面即第一面及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面与外装体(11)的内表面之间,将该至少一个面和外装体(11)的内表面面粘接。

Description

蓄电装置及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蓄电元件和外装体的蓄电装置及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已知有在外装体的内侧收容着多个蓄电元件的蓄电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蓄电装置中,多个蓄电元件(蓄电池单元)通过粘接剂等粘接于外装体(电池模块壳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9772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以往的蓄电装置中,存在着在制造过程中有时将蓄电元件粘接于外装体的工序变得复杂的情况。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该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将蓄电元件容易地粘接于外装体的蓄电装置及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一种蓄电装置,具备粘接体,第一面及第二面是所述蓄电元件的相邻的两个面,该粘接体被注入于所述第一面及所述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面与所述外装体的内表面之间,将该至少一个面和所述外装体的内表面面粘接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蓄电装置,能够将蓄电元件容易地粘接于外装体。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分解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时的各构成要素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蓄电元件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外装体主体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5A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蓄电元件收容于外装体主体的内侧的状态下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5B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蓄电元件收容于外装体主体的内侧的状态下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中的将蓄电元件粘接于外装体的工序的流程图。
图7是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中的将蓄电元件粘接于外装体的工序的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中的将蓄电元件粘接于外装体的工序的流程图。
图9是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中的将蓄电元件粘接于外装体的工序的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中的将蓄电元件粘接于外装体的工序的流程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中的将蓄电元件粘接于外装体的工序的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的外装体主体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的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中的将蓄电元件粘接于外装体的工序的流程图。
图14是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的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中的将蓄电元件粘接于外装体的工序的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的蓄电元件收容于外装体主体的内侧的状态下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6A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变形例5的蓄电元件收容于外装体主体的内侧的状态下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6B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变形例5的蓄电元件收容于外装体主体的内侧的状态下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变形例6的蓄电元件收容于外装体主体的内侧的状态下的结构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上述以往的蓄电装置,存在着制造过程中有时将蓄电元件粘接于外装体的工序变得复杂的问题。即,在以往的蓄电装置中,一般而言,在蓄电元件的外表面或外装体的内表面涂布粘接剂并将蓄电元件粘接于外装体,但有时涂布该粘接剂的作业困难。例如,在利用粘接剂涂布用设备将粘接剂涂布于蓄电元件或外装体的涂布对象面的情况下,需要使该设备向该涂布对象面精确地移动,并且需要使该设备沿着该涂布对象面精确地移动。这样,由于涂布粘接剂的作业,有时将蓄电元件粘接于外装体的工序变得复杂。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将蓄电元件容易地粘接于外装体的蓄电装置及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一种蓄电装置,具备蓄电元件和外装体,所述蓄电装置还具备粘接体,第一面及第二面是所述蓄电元件的相邻的两个面,该粘接体被注入于所述第一面及所述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面与所述外装体的内表面之间,将该至少一个面和所述外装体的内表面面粘接
由此,蓄电装置具备注入于蓄电元件的相邻的两个面中的至少一个面与外装体的内表面之间的粘接体。在此,在向外装体的内侧注入粘接体的情况下,只要使粘接体注入用设备向外装体的内侧移动并注入粘接体即可,因此,与向蓄电元件或外装体涂布粘接剂相比,通常能够容易地进行。因此,蓄电装置由于具备注入于外装体的内侧的粘接体的结构,因此,能够将蓄电元件容易地粘接于外装体。
另外,也可以在上述外装体的内表面中的通过上述粘接体与上述蓄电元件面粘接的部分形成向上述蓄电元件突出的凸部。
由此,在外装体的与蓄电元件的粘接面形成有凸部,因此,能够通过凸部的高度限定粘接体的厚度。因此,能够将粘接体的厚度设定成最佳的厚度,因此,能够将蓄电元件容易且牢固地粘接于外装体。
另外,也可以在上述外装体的内表面上且在上述凸部的侧方形成有横切上述凸部的上述粘接体的流路。
由此,在凸部的侧方形成有粘接体的流路,因此,在注入粘接体后,在粘接体的量较多的情况下,能够使粘接体经由该流路流出,另外,在粘接体的量较少的情况下,能够经由该流路使粘接体流入。因此,能够通过该流路调整粘接体的量,因此,能够将蓄电元件容易且牢固地粘接于外装体。
另外,上述流路也可以沿着上述外装体的内表面延伸设置,且被越接近上述流路而间隔变得越窄的两个上述凸部夹持配置。
由此,在粘接体的流路的两侧配置有越接近该流路而间隔变得越窄的两个凸部,因此,在粘接体的量较多的情况下,多余的粘接体被该凸部引导而流至该流路,并从该流路流出。因此,能够利用该凸部使多余的粘接体容易地流出,因此,能够容易地调整粘接体的量。
另外,也可以在上述外装体的内表面,针对各个上述蓄电元件形成有多个上述凸部。
由此,对每个蓄电元件形成有多个凸部,因此,能够利用多个凸部支撑各个蓄电元件,并且容易地粘接于外装体。
另外,从上述凸部的突出方向观察,上述凸部的至少一部分可以配置在与从上述蓄电元件具有的电极端子到上述蓄电元件的端部为止的区域重合的位置。
由此,凸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从蓄电元件的电极端子到端部为止的区域的正下方,因此,能够在按压蓄电元件的电极端子或端部而固定蓄电元件时,相对于外装体稳定地固定蓄电元件。
另外,上述蓄电元件也可以不从上述外装体的壁面露出地配置于上述外装体的内侧。
由此,蓄电装置为蓄电元件不从外装体的壁面露出的结构,因此,能够抑制注入的粘接体向外装体的外侧溢出,并且将蓄电元件容易地粘接于外装体。
另外,上述外装体也可以在内侧具有分隔上述蓄电元件的收容部的分隔部。
由此,蓄电装置为蓄电元件配置于在外装体内由分隔部分隔的收容部的结构,因此,能够容易地定位蓄电元件,并且将蓄电元件容易地粘接于外装体。
另外,上述外装体也可以具有在内表面与上述第一面及上述第二面之间形成间隙的凹部,上述粘接体注入于上述凹部,将上述第一面及上述第二面和上述外装体的内表面面粘接。
由此,蓄电装置成为通过注入于外装体的凹部的粘接体粘接蓄电元件的相邻的两个面和外装体的结构,因此,能够将蓄电元件容易且牢固地粘接于外装体。
另外,上述粘接体也可以注入于作为上述第一面的上述蓄电元件的底面与上述外装体的内表面之间、以及从作为上述第二面的上述蓄电元件的侧面的下端到规定高度为止的面与上述外装体的内表面之间。
由此,蓄电装置具备注入至蓄电元件的侧面的规定高度的粘接体,因此,能够将蓄电元件容易且牢固地粘接于外装体。
另外,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一种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该蓄电装置具备蓄电元件和外装体,该制造方法包括:配置工序,在所述外装体的内侧配置所述蓄电元件;注入工序,向所述外装体的内侧注入粘接体;粘接工序,通过进行所述配置工序及所述注入工序,使所述蓄电元件的相邻的两个面即第一面及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面与所述外装体的内表面面粘接。
由此,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中,通过向外装体的内侧注入粘接剂等粘接体,使蓄电元件的相邻的两个面中的至少一个面与外装体的内表面面粘接。在此,在向外装体的内侧注入粘接体的情况下,只要使粘接体注入用设备向外装体的内侧移动并注入粘接体即可,因此,与向以往的蓄电元件或外装体涂布粘接体的情况相比,通常能够容易地进行。因此,通过向外装体的内侧注入粘接体,能够将蓄电元件容易地粘接于外装体。
另外,上述注入工序也可以在上述配置工序之后,包括向上述第一面及上述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面与上述外装体的内表面之间注入粘接体的配置后注入工序。
由此,在将蓄电元件配置于外装体的内侧之后,向蓄电元件的至少一个面与外装体的内表面之间注入粘接体,由此,能够将蓄电元件容易地粘接于外装体。
另外,上述配置后注入工序中,可以向上述第一面及上述第二面与上述外装体的内表面之间注入粘接体,在上述粘接工序中,使上述第一面及上述第二面与上述外装体的内表面面粘接。
由此,通过向蓄电元件的相邻的两个面与外装体的内表面之间注入粘接体,将蓄电元件的该两个面粘接于外装体的内表面。由此,能够将蓄电元件容易且牢固地粘接于外装体。
另外,上述注入工序也可以在上述配置工序之前,包括向上述外装体的内侧的与上述第一面相对的面注入粘接体的配置前注入工序,在上述配置工序中,以在上述第一面及上述第二面与上述外装体的内表面之间配置粘接体的方式,将上述蓄电元件配置于上述外装体的内侧,在上述粘接工序中,使上述第一面及上述第二面与上述外装体的内表面面粘接。
由此,在将蓄电元件配置于外装体的内侧之前,向与蓄电元件的第一面相对的外装体的面注入粘接体,并且以在第一面及第二面与外装体的内表面之间转移粘接体的方式配置蓄电元件,由此,将蓄电元件粘接于外装体。由此,能够将蓄电元件容易且牢固地粘接于外装体。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及其制造方法。此外,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均表示本发明优选的一个具体例。以下的实施方式中表示的数值、形状、材料、构成要素、构成要素的配置位置及连接形式、制造方法中的各工序、各工序的顺序等为示例,不具有限定本发明的意思。另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中,将表示最上位概念的独立请求中未记载的构成要素作为任意的结构要素进行说明。另外,在各图中,尺寸等未严格地图示。
(实施方式)
首先,说明蓄电装置10的结构。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0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分解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0时的各构成要素的分解立体图。
此外,在这些图中,将Z轴方向表示为上下方向,以下说明中,将Z轴方向作为上下方向进行说明,但根据使用方式不同,还考虑Z轴方向未成为上下方向的情况,因此,Z轴方向不限于成为上下方向。以下的图中均一样。
蓄电装置10是能够以来自外部的电力进行充电,并能够将电力放电至外部的装置。例如,蓄电装置10是用于电力储存及用作电源等的电池模块。如图1及图2所示,蓄电装置10具备外装体11和收容于外装体11内侧的多个蓄电元件300及汇流条400等。
外装体11是构成蓄电装置10的外装体的矩形(箱状)容器(模块壳体)。即,外装体11配置于蓄电元件300及汇流条400的外侧,将这些蓄电元件300等配置于规定的位置,保护蓄电元件300等免受冲击等的影响。另外,外装体11例如由聚碳酸酯(PC)、聚丙烯(PP)、聚乙烯(PE)、聚苯硫醚树脂(PPS)、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T)或ABS树脂等绝缘性树脂材料构成。外装体11由此避免蓄电元件300等与外部的金属部件等接触。
在此,外装体11具有外装体主体100和盖体200。
外装体主体100是构成外装体11的主体部的部件,具体而言,是在上部形成有开口的有底矩形筒状的外壳。多个蓄电元件300从该开口插入而被收容于外装体主体100内。具体而言,外装体主体100在内侧具有多个分隔部120,在该多个分隔部120中的相邻的两个分隔部120之间插入收容各蓄电元件300。外装体主体100的结构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盖体200是构成外装体11的盖部的部件,是关闭外装体主体100的开口的扁平的矩形盖部件。另外,在盖体200上设置有正极外部端子210和负极外部端子220。蓄电装置10经由该正极外部端子210和负极外部端子220,用来自外部的电力进行充电,并将电力放电至外部。
此外,外装体主体100和盖体200可以由相同材质的部件形成,也可以由不同材质的部件形成。另外,还可以在外装体11的内侧配置电路基板及继电器等电气设备。
蓄电元件300是能够进行充电和放电的二次电池(单电池),更具体而言,是锂离子二次电池等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蓄电元件300具有扁平的矩形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8个蓄电元件300沿X轴方向排列收容于外装体11内。此外,蓄电元件300不限于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也可以是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以外的二次电池,还可以是电容器。另外,收容于外装体11内的蓄电元件300的个数也没有限定。蓄电元件300的详细结构将后述。
汇流条400是配置于多个蓄电元件300的上方,将多个蓄电元件300彼此电连接的金属等的导电性板状部件。具体而言,汇流条400在相邻的蓄电元件300中连接一个蓄电元件300的正极端子或负极端子和另一蓄电元件300的负极端子或正极端子。在本实施方式中,汇流条400将蓄电元件300两两并联地连接而构成4组蓄电元件组,并将该4组蓄电元件组串联连接。此外,汇流条400也可以将8个蓄电元件300全部串联连接,也可以是其它结构。
接着,详细地说明蓄电元件300的结构。图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蓄电元件300的外观的立体图。
如该图所示,蓄电元件300具备容器310、正极端子320、负极端子330。此外,在容器310的内侧配置电极体(发电要素)、正极集电体、负极集电体等,并且注入有电解液(非水电解质)等液体,省略图示这些要素,也省略详细说明。
容器310是长方体形状(矩形)的容器,在该图的Z轴方向减号侧具有底面部311,在X轴方向两侧的侧面具有长侧面部312,在Y轴方向两侧的侧面具有短侧面部313,在Z轴方向加号侧具有容器盖部314。底面部311是形成容器310的底面的矩形部位,长侧面部312是形成容器310的长侧面的矩形部位,短侧面部313是形成容器310的短侧面的矩形部位。另外,容器盖部314是构成容器310的盖的矩形部件。
即,容器310由底面部311、两个长侧面部312、两个短侧面部313构成矩形筒状且具有底的容器主体,由容器盖部314关闭该容器主体的开口。具体而言,容器310在将电极体等收容于该容器主体的内侧后,将该容器主体和容器盖部314焊接,由此密封内部。
此外,容器310(容器主体及容器盖部314)的材质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优选为不锈钢、铝、铝合金等能够焊接的金属。另外,在容器盖部314设置有释放容器310内侧的压力的排气阀,但省略详细的说明。
另外,收容于容器310的电极体可以是卷绕负极、正极、隔膜而形成的卷绕型形状,也可以是叠层了平板状极板的形状。另外,作为用于电极体的正极活物质或负极活物质,只要不损害蓄电元件300的性能,就能够使用适当的公知材料。另外,作为注入于容器310的电解液,只要不损害蓄电元件300的性能,其种类也没有特别限制,可选择各种电解液。
正极端子320是经由正极集电体与电极体的正极电连接的电极端子,负极端子330是经由负极集电体与电极体的负极电连接的电极端子,均安装于容器盖部314。即,正极端子320及负极端子330是将储存于电极体的电力向蓄电元件300的外部空间导出,且为了在电极体中储存电力而用于向蓄电元件300的内部空间导入电力的金属制电极端子。在本实施方式中,蓄电元件300以使正极端子320及负极端子330朝向上方的状态配置。
具体而言,蓄电装置10所具备的多个蓄电元件300中配置于正极外部端子210侧(图2中,X轴方向加号侧)的蓄电元件300的正极端子320经由汇流条400与正极外部端子210连接。另外,同样地,该多个蓄电元件300中配置于负极外部端子220侧(图2中,X轴方向减号侧)的蓄电元件300的负极端子330经由汇流条400与负极外部端子220连接。另外,其它蓄电元件300的正极端子320或负极端子330经由汇流条400与其它蓄电元件300的正极端子320或负极端子330连接。
接着,详细地说明外装体11的外装体主体100的结构。图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外装体主体100的结构的立体图。
如该图所示,外装体主体100具有箱体110和分隔部120。另外,箱体110具有:配置于Z轴方向减号侧的底壁部111、配置于Y轴方向两侧的两个侧壁部112、配置于X轴方向两侧的两个侧壁部113。
底壁部111是形成外装体主体100的底壁的矩形且平板形状的部位。另外,侧壁部112是从底壁部111的长边侧的端缘立设的、形成外装体主体100的长侧壁的矩形且平板形状的部位。另外,侧壁部113是从底壁部111的短边侧的端缘立设的、形成外装体主体100的短侧壁的矩形且平板形状的部位。
即,箱体110是由底壁部111和包围底壁部111的四周的侧壁部112、113构成且在上部形成有开口的有底矩形筒状的部件。此外,在箱体110中,除了该上部的开口以外,不形成开口。即,在底壁部111及侧壁部112、113不形成开口。
分隔部120是配置于箱体110的内侧,将多个蓄电元件300之间分隔的矩形且平板形状的隔板。分隔部120配置于多个蓄电元件300中的相邻的两个蓄电元件300之间及端部的蓄电元件300的侧方,即,分隔部120配置于将各个蓄电元件300从两侧夹持的位置。具体而言,分隔部120配置于两个侧壁部112之间,与底壁部111和两个侧壁部112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8个蓄电元件300,配置有9个分隔部120。
利用该分隔部120,在外装体主体100的内侧形成有蓄电元件300的收容部130。收容部130是由两个分隔部120、箱体110的底壁部111及两个侧壁部112包围的长方体形状的空间,收容蓄电元件300。即,收容部130是利用分隔部120分隔箱体110的内部空间的蓄电元件300的收容部,蓄电元件300从箱体110的上部的开口插入两个分隔部120之间,由此,收容于外装体主体100内的收容部130。换言之,外装体主体100在内侧具有分隔出蓄电元件300的收容部130的分隔部120。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8个蓄电元件300,配置有8个收容部130。
另外,如上所述,在箱体110的壁面(底壁部111及侧壁部112、113)未形成开口,因此,在形成收容部130的外装体主体100的壁面上未形成开口。因此,蓄电元件300未从外装体主体100的壁面露出,而是配置于外装体主体100内侧的收容部130。此外,只要蓄电元件300不从外装体主体100的壁面露出,也可以在外装体主体100的壁面形成螺丝孔或排气口等一些开口。
接着,说明多个蓄电元件300被收容于外装体主体100的内侧的状态下的结构。图5A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蓄电元件300收容于外装体主体100的内侧的状态下的结构平面图。具体而言,该图是从Z轴方向加号侧观察从蓄电装置10去除盖体200及汇流条400的结构时的平面图。另外,图5B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蓄电元件300收容于外装体主体100的内侧的状态下的结构剖视图。具体而言,该图是将图5A所示的结构以VB-VB截面切断时的剖视图。
如这些图所示,多个蓄电元件300分别被收容配置于由外装体主体100内侧的分隔部120分隔的多个收容部130中的每一个。具体而言,各个蓄电元件300收容于收容部130的中央部分,底面部311与外装体主体100的底壁部111相对,两个长侧面部312与两个分隔部120分别抵接,容器盖部314朝向上方。
而且,在蓄电元件300的底面部311与外装体主体100的底壁部111之间配置有粘接体510。即,粘接体510是注入(充填)于蓄电元件300的底面部311的外表面(第一面)与外装体主体100的底壁部111的内表面之间,将底面部311的外表面(第一面)和底壁部111的内表面面粘接的粘接剂。
此外,面粘接是指该外表面和该内表面在面状区域被粘接的状态,排除以线状区域粘接的状态以及以点状区域粘接的状态等。在本实施方式中,粘接体510配置于蓄电元件300的底面部311的整个外表面,底面部311的外表面和外装体主体100的底壁部111的内表面面粘接。另外,作为粘接剂,可使用注入(充填)之前为液体状且通过成为固体形状而面粘接的粘接剂,或者使用在注入前为凝胶状或热熔粘接剂这样成为固体形状的粘接剂等。
另外,在蓄电元件300的短侧面部313与外装体主体100的侧壁部112之间形成有间隙131。即,间隙131是在收容部130的内侧由短侧面部313、侧壁部112、底壁部111、分隔部120包围而形成的空间。本实施方式中,在蓄电元件300的两短侧面侧(Y轴方向两侧),在短侧面部313与侧壁部112之间形成有两个间隙131。
而且,在蓄电元件300的短侧面部313与外装体主体100的侧壁部112之间的间隙131配置有粘接体511。即,粘接体511是注入于蓄电元件300的短侧面部313的外表面(第二面)与外装体主体100的侧壁部112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131,将短侧面部313的外表面(第二面)和侧壁部112的内表面面粘接的粘接剂。本实施方式中,粘接体511注入至蓄电元件300的短侧面部313的高度的1/5~1/4程度,但注入高度没有特别限定。
如上,蓄电装置10具备粘接体,该粘接体注入于蓄电元件300的相邻的两个面即第一面(底面部311的外表面)及第二面(短侧面部313的外表面)中的至少一个面与外装体11的内表面之间,将该至少一个面和外装体11的内表面面粘接。本实施方式中,蓄电装置10具备粘接体510、511,该粘接体510、511注入于第一面(底面部311的外表面)及第二面(短侧面部313的外表面)这两个面与外装体主体100的内表面之间,将该两个面和外装体主体100的内表面面粘接。
接着,说明蓄电装置10的制造方法。此外,以下,详细说明蓄电装置10的制造方法中的将蓄电元件300粘接于外装体11的工序,其它工序则省略说明。
图6是表示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0的制造方法中将蓄电元件300粘接于外装体11的工序流程图。另外,图7是说明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0的制造方法中将蓄电元件300粘接于外装体11的工序的图。
首先,如图6所示,作为注入工序(配置前注入工序),向外装体11的内侧注入粘接体(S102)。即,在后述的配置工序之前,向外装体11的内侧的与蓄电元件300的第一面相对的面注入粘接体。具体而言,如图7的(a)所示,向外装体11的内侧的与蓄电元件300的第一面(底面部311的外表面)相对的面(外装体主体100的底壁部111的内表面)注入粘接体510。
返回图6,接着,作为配置工序,在外装体11的内侧配置蓄电元件300(S104)。即,以在蓄电元件300的第一面与外装体11的内表面之间配置粘接体的方式,将蓄电元件300配置于外装体11的内侧。具体而言,如图7的(b)所示,以在底面部311的外表面与底壁部111的内表面之间配置粘接体510的方式,将蓄电元件300配置于外装体主体100的内侧。
此外,在外装体主体100的壁面未形成开口,因此,该配置工序中,不使蓄电元件300从外装体11的壁面露出,在由外装体11内侧的分隔部120分隔的蓄电元件300的收容部130配置蓄电元件300。
返回图6,接着,作为注入工序(配置后注入工序),向外装体11的内侧注入粘接体(S106)。即,在配置工序之后,向蓄电元件300的第一面及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面与外装体11的内表面之间注入粘接体。本实施方式中,在配置后注入工序中,向蓄电元件300的第二面与外装体11的内表面之间注入粘接体。具体而言,如图7的(c)所示,向蓄电元件300的第二面(短侧面部313的外表面)与外装体11的内表面(外装体主体100的侧壁部112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131注入粘接体511。
返回图6,接着,作为粘接工序,通过进行配置工序及注入工序(配置前注入工序,配置后注入工序),使蓄电元件300的相邻的两个面即第一面及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面与外装体11的内表面面粘接(S108)。本实施方式中,在粘接工序中,使蓄电元件300的第一面及第二面与外装体11的内表面面粘接。即,在配置工序及注入工序之后,通过干燥等凝固粘接体510及511,使蓄电元件300的底面部311的外表面及短侧面部313的外表面与外装体主体100的底壁部111的内表面及侧壁部112的内表面面粘接。
如上,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0的制造方法,通过向外装体11的内侧注入粘接剂等粘接体,使蓄电元件300的相邻的两个面中的至少一个面与外装体11的内表面面粘接。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向蓄电元件300的相邻的两个面与外装体11的内表面之间注入粘接体,使蓄电元件300的该两个面与外装体11的内表面面粘接。
在此,在向外装体11的内侧注入粘接体的情况下,只要使粘接体注入用设备向外装体11的内侧移动并注入粘接体即可,因此,与向以往的蓄电元件300或外装体11涂布粘接体的情况相比,通常能够容易地进行。因此,通过向外装体11的内侧注入粘接体,能够使蓄电元件300容易地粘接于外装体11。另外,通过将蓄电元件300的相邻的两个面粘接于外装体11的内表面,能够将蓄电元件300容易且牢固地粘接于外装体11。
另外,在将蓄电元件300配置于外装体11的内侧之后,通过向蓄电元件300的至少一个面(第二面)与外装体11的内表面之间注入粘接体,能够将蓄电元件300的第二面容易地粘接于外装体11的内表面。
另外,以往的蓄电装置中,在将蓄电元件粘接于外装体时,有可能蓄电元件的位置偏移,或粘接体从形成于外装体的开口溢出。在蓄电元件的位置偏移的情况下,需要修正蓄电元件的位置的偏移,在粘接体从外装体的开口溢出的情况下,需要处理溢出的粘接体,因此,将蓄电元件粘接于外装体的工序变得复杂。
相比之下,在蓄电装置10的制造方法中,通过在外装体11内的蓄电元件300的收容部130配置蓄电元件300,能够容易地定位蓄电元件300。另外,蓄电元件300不会从外装体11的壁面露出,且在外装体11的内侧配置蓄电元件300,因此,能够抑制注入的粘接体向外装体11的外侧溢出。
另外,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0,具备向蓄电元件300的相邻的两个面中的至少一个面与外装体11的内表面之间注入的粘接体。本实施方式中,具备注入于蓄电元件300的相邻的两个面即第一面及第二面与外装体11的内表面之间的粘接体510、511。因此,如上所述,蓄电装置10能够将蓄电元件300容易地粘接于外装体11。
另外,蓄电装置10将蓄电元件300配置于在外装体11内由分隔部120分隔的收容部130,因此,能够容易地定位蓄电元件300,并且能够将蓄电元件300容易地粘接于外装体11。
另外,蓄电装置10为蓄电元件300不会从外装体11的壁面露出的结构,因此,能够抑制注入的粘接体向外装体11的外侧溢出,并且能够将蓄电元件300容易地粘接于外装体11。
另外,通过将蓄电元件300固定于外装体11,限制在外装体11内的蓄电元件300的移动,因此,能够抑制蓄电元件300移动而对汇流条400造成负担。另外,能够抑制蓄电元件300在外装体11内与其它部件碰撞而产生声音,带来品质的上升。另外,不需要约束蓄电元件300的约束部件,因此,能够降低零件数量,实现成本降低。
(变形例1)
接着,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上述实施方式中,在配置工序(图6的S104)之后,进行配置后注入工序(图6的S106)。但是,本变形例中,不进行配置后注入工序。
图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蓄电装置10的制造方法中将蓄电元件300粘接于外装体11的工序流程图。另外,图9是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蓄电装置10的制造方法中将蓄电元件300粘接于外装体11的工序的图。
首先,如图8所示,作为注入工序(配置前注入工序),向外装体11的内侧注入粘接体(S202)。即,在后述的配置工序之前,向外装体11的内侧的与蓄电元件300的第一面相对的面注入粘接体。具体而言,如图9的(a)所示,向外装体11的内侧的与蓄电元件300的第一面(底面部311的外表面)相对的面(外装体主体100的底壁部111的内表面)注入粘接体520。在此,本变形例中,注入比上述实施方式中的配置前注入工序(图6的S102)中注入的粘接体510的量更多的量(例如,粘接体510与粘接体511的合计量)的粘接体520。
返回图8,接着,作为配置工序,在外装体11的内侧配置蓄电元件300(S204)。即,以在蓄电元件300的第一面及第二面与外装体11的内表面之间配置粘接体的方式,将蓄电元件300配置于外装体11的内侧。具体而言,如图9的(b)所示,以在蓄电元件300的第一面(底面部311的外表面)与底壁部111的内表面之间配置粘接体521,并在蓄电元件300的第二面(短侧面部313的外表面)与侧壁部112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131配置粘接体522的方式,将蓄电元件300配置于外装体主体100的内侧。
即,通过将蓄电元件300插入外装体主体100的内侧,粘接体520的一部分从蓄电元件300的底面部311侧向短侧面部313侧移动。这样,残留于底面部311侧的粘接体520成为粘接体521,向短侧面部313侧移动的粘接体520成为粘接体522。
此外,与上述实施方式一样,在外装体主体100的壁面未形成开口,因此,该配置工序中,不使蓄电元件300从外装体11的壁面露出,而在外装体11内侧的由分隔部120分隔的蓄电元件300的收容部130配置蓄电元件300。
返回图8,接着,作为粘接工序,通过配置工序及注入工序(配置前注入工序),使蓄电元件300的相邻的两个面即第一面及第二面与外装体11的内表面面粘接(S208)。即,在配置工序及注入工序之后,通过干燥等凝固粘接体521及522,由此,蓄电元件300的底面部311的外表面及短侧面部313的外表面与外装体主体100的底壁部111的内表面及侧壁部112的内表面面粘接。
如上,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蓄电装置10的制造方法,能够实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特别是在本变形例中,在将蓄电元件300配置于外装体11的内侧之前,以向与蓄电元件300的第一面相对的外装体11的面注入粘接体,且粘接体转移到第一面及第二面与外装体11的内表面之间的方式配置蓄电元件300,由此,将蓄电元件300粘接于外装体11。由此,能够将蓄电元件300容易且牢固地粘接于外装体11。
(变形例2)
接着,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上述实施方式中,在配置工序(图6的S104)之前进行配置前注入工序(图6的S102)。但是,本变形例中,在配置工序之前进行涂布工序。
图10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蓄电装置10的制造方法中将蓄电元件300粘接于外装体11的工序流程图。另外,图11是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蓄电装置10的制造方法中将蓄电元件300粘接于外装体11的工序的图。
首先,如图10所示,作为涂布工序,向蓄电元件300的第一面涂布粘接体(S302)。具体而言,如图11的(a)所示,向蓄电元件300的第一面(底面部311的外表面)涂布粘接体530。
返回图10,接着,作为配置工序,在外装体11的内侧配置蓄电元件300(S304)。具体而言,如图11的(b)所示,以在蓄电元件300的第一面(底面部311的外表面)与外装体主体100的底壁部111的内表面之间配置粘接体530的方式,将蓄电元件300配置于外装体主体100的内侧。此外,该配置工序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配置工序(图6的S104)相同,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返回图10,接着,作为注入工序(配置后注入工序),向外装体11的内侧注入粘接体(S306)。具体而言,如图11的(c)所示,向蓄电元件300的第二面(短侧面部313的外表面)与外装体11的内表面(外装体主体100的侧壁部112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131注入粘接体531。此外,该配置后注入工序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配置后注入工序(图6的S106)相同,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返回图10,接着,作为粘接工序,通过进行涂布工序、配置工序及注入工序(配置后注入工序),使蓄电元件300的相邻的两个面即第一面及第二面与外装体11的内表面面粘接(S308)。即,在配置工序及注入工序之后,通过干燥等凝固粘接体530及531,蓄电元件300的底面部311的外表面及短侧面部313的外表面与外装体主体100的底壁部111的内表面及侧壁部112的内表面面粘接。
如上,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蓄电装置10的制造方法,能够实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特别是在本变形例中,在将蓄电元件300配置于外装体11的内侧之前,向蓄电元件300的第一面涂布粘接体,由此,能够将蓄电元件300的第一面固定于外装体11。
(变形例3)
接着,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上述实施方式中,在配置工序(图6的S104)之前进行配置前注入工序(图6的S102)。但是,本变形例中,不进行配置前注入工序。
图1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的外装体主体101的结构的剖视图。具体而言,该图是与图5B的外装体主体100对应的图。另外,图1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的蓄电装置10的制造方法中将蓄电元件300粘接于外装体11的工序流程图。另外,图14是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的蓄电装置10的制造方法中将蓄电元件300粘接于外装体11的工序的图。
如图12所示,本变形例的外装体11具备具有底壁部111a、111b的外装体主体101,以代替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有底壁部111的外装体主体100。底壁部111a是配置于外装体主体101的底壁部中的中央部分的部位。底壁部111b是以从Y轴方向两侧将底壁部111a置于中间的方式配置于底壁部111a的该两侧的部位,与侧壁部112连接。
在此,底壁部111a配置于从底壁部111b向上方突出的位置。即,在外装体主体101,在底壁部111a的位置(中央部分)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凸部。
另外,也可以说底壁部111b配置于从底壁部111a向下方凹下的位置。即,在外装体主体101,在底壁部111b的位置(Y轴方向两侧)形成有具有空间140的凹部。在此,空间140是配置于蓄电元件300的收容部130的下方的空间。通过该空间140,在蓄电元件300配置于外装体主体101的内侧的情况下,在外装体主体101的内表面与蓄电元件300的底面部311的外表面及短侧面部313的外表面之间形成间隙。即,外装体11具有在内表面与蓄电元件300的第一面及第二面之间形成间隙的凹部。
此外,分隔部120的形状可以与上述实施方式一样为矩形,也可以为了分隔相邻的收容部130及空间140,底部具有沿着底壁部111b突出的形状。
在这种外装体主体101的结构中,以下,详细地说明将蓄电元件300粘接于外装体11的工序。
首先,如图13所示,作为配置工序,在外装体11的内侧配置蓄电元件300(S404)。即,以在蓄电元件300的第一面及第二面与外装体11的内表面之间可配置粘接体的方式,将蓄电元件300配置于外装体11的内侧。具体而言,如图14的(a)及(b)所示,以在蓄电元件300的第一面(底面部311的外表面)及第二面(短侧面部313的外表面)与外装体主体101的底壁部111b的内表面及侧壁部112的内表面之间可配置粘接体的方式,将蓄电元件300配置于外装体主体101的内侧。
即,在外装体主体101的底壁部111a载置蓄电元件300,底壁部111a的内表面与底面部311的外表面进行抵接。在该状态下,在外装体主体101的底壁部111b的位置形成有凹部,因此,在底面部311的外表面及短侧面部313的外表面与底壁部111b的内表面及侧壁部112的内表面之间形成空间140及间隙131。而且,能够在该空间140及间隙131配置粘接体。
返回图13,接着,作为注入工序(配置后注入工序),向外装体11的内侧注入粘接体(S406)。即,向蓄电元件300的第一面及第二面与外装体11的内表面之间注入粘接体。具体而言,如图14的(c)所示,向蓄电元件300的第一面(底面部311的外表面)及第二面(短侧面部313的外表面)与外装体11的内表面(外装体主体101的底壁部111b的内表面及侧壁部112的内表面)之间的空间140及间隙131注入粘接体540。
返回图13,接着,作为粘接工序,通过进行配置工序及注入工序(配置后注入工序),使蓄电元件300的相邻的两个面即第一面及第二面与外装体11的内表面面粘接(S408)。即,在配置工序及注入工序之后,通过干燥等凝固粘接体540,蓄电元件300的底面部311的外表面及短侧面部313的外表面与外装体主体101的底壁部111b的内表面及侧壁部112的内表面面粘接。这样,粘接体540注入于外装体主体101的凹部,将蓄电元件300的第一面及第二面和外装体11的内表面面粘接。
如上,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的蓄电装置10的制造方法,能够实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特别是在本变形例中,通过向蓄电元件300的相邻的两个面与外装体11的内表面之间注入粘接体,将蓄电元件300的该两个面粘接于外装体11。由此,能够将蓄电元件300容易且牢固地粘接于外装体11。
另外,根据本变形例的蓄电装置10,通过注入于外装体11的凹部的粘接体粘接蓄电元件300的相邻的两个面和外装体11,因此,能够将蓄电元件300容易且牢固地粘接于外装体11。
(变形例4)
接着,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上述实施方式中,外装体主体100具有平板状的底壁部111。但是,在本变形例中,外装体主体具有形成凸部的壁部。
图1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的蓄电元件300收容于外装体主体102的内侧的状态下的结构剖视图。
如该图所示,本变形例的外装体11具备具有底壁部111c的外装体主体102,以代替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有底壁部111的外装体主体100。而且,在底壁部111c形成有向蓄电元件300突出的凸部114。此外,该图中还图示有从斜上方观察未配置粘接体510的状态下的底壁部111c的凸部114时的放大图。
凸部114是形成于外装体11的内表面中的通过粘接体510与蓄电元件300面粘接的部分的凸部,沿着外装体11的内表面延伸设置。在本变形例中,在底壁部111c的内表面形成有沿着底壁部111c的内表面延伸设置的截面为三角形的凸部114a~114d。凸部114a及114b是配置于蓄电元件300的正极侧的凸部,凸部114c及114d是配置于蓄电元件300的负极侧的凸部。此外,凸部114(凸部114a~114d)的突出高度例如约低于1mm。
另外,在外装体11的内表面上(底壁部111c的内表面上)且凸部114的侧方形成有横切凸部114的粘接体510的流路115。具体而言,流路115被越接近流路115间隔变得越窄的两个凸部114夹持配置。即,凸部114a及114b以越朝向Y轴方向加号侧而间隔变得越窄的方式配置,在凸部114a及114b的Y轴方向加号侧的前端部之间形成空间,该空间成为正极侧的流路115。凸部114c及114d也一样,越朝向Y轴方向减号侧而间隔变得越窄,且在Y轴方向减号侧的前端部之间形成空间,该空间成为负极侧的流路115。
在此,从凸部114的突出方向(Z轴方向)观察,凸部114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与从蓄电元件300具有的电极端子至蓄电元件300的端部为止的区域(该图的区域R)重合的位置。具体而言,在本变形例中,凸部114a及114b配置于蓄电元件300的正极端子320的正下方,凸部114c及114d配置于蓄电元件300的负极端子330的正下方。因此,流路115也配置于正极端子320及负极端子330的正下方。这样,在外装体11的内表面上,针对各个蓄电元件300,形成有多个凸部114。
需要说明的是,凸部114只要一部分配置于该图的区域R的范围内,就可配置于任何位置,但优选配置在将蓄电元件300与外装体11粘接时按压蓄电元件300的位置的正下方。例如,凸部114a及114b优选配置于蓄电元件300的正极端子320的Y轴方向中心位置的正下方,或蓄电元件300的容器盖部314的正极侧(Y轴方向加号侧)端部的正下方。另外,凸部114c及114d优选配置于蓄电元件300的负极端子330的Y轴方向中心位置的正下方,或蓄电元件300的容器盖部314的负极侧(Y轴方向减号侧)端部的正下方。另外,从使粘接体510均匀流出的观点来看,流路115优选配置于容器盖部314的X轴方向中心位置的正下方。
在上述结构中,向底壁部111c的凸部114a及114b与凸部114c及114d之间、凸部114a及114b的右侧方及凸部114c及114d的左侧方注入粘接体510。然后,在底壁部111c上载置蓄电元件300,并从上方按压,由此,蓄电元件300与外装体11粘接。此时,如果在凸部114a及114b与凸部114c及114d之间注入有大量的粘接体510,多余的粘接体510会被凸部114引导而从流路115流出。另外,粘接体510还将被挤出至蓄电元件300的短侧面部313的外表面与外装体主体102的侧壁部112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131(该图的粘接体511)。
需要说明的是,在粘接体510从流路115流出的情况下,成为在流路115内配置有粘接体510的状态,而在粘接体510不从流路115流出的情况下,流路115内不会配置有粘接体510,从而成为空间。另外,可以在凸部114与蓄电元件300的底面部311之间配置粘接体510,也可以不进行配置。另外,可以不向间隙131挤出粘接体511,也可以在将蓄电元件300配置于外装体主体102内之后,向间隙131注入粘接体511。
如上,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的蓄电装置10,能够实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特别是在本变形例中,在外装体11的与蓄电元件300的粘接面上形成有凸部114,因此,能够通过凸部114的高度限定粘接体510的厚度。因此,能够将粘接体510的厚度设定成最佳的厚度,因此,能够将蓄电元件300容易且牢固地粘接于外装体11。
另外,在凸部114的侧方形成有粘接体510的流路115,因此,在注入粘接体510之后,在粘接体510的量较多的情况下,能够使粘接体510经由流路115流出,另外,在粘接体510的量较少的情况下,能够经由流路115使粘接体510流入。因此,能够利用流路115调整粘接体510的量,因此,能够将蓄电元件300容易且牢固地粘接于外装体11。
另外,在粘接体510的流路115的两侧配置有越接近流路115而间隔变得越窄的两个凸部114,因此,在粘接体510的量较多的情况下,多余的粘接体510被凸部114引导而流至流路115,并从流路115流出。因此,能够利用凸部114容易地使多余的粘接体510流出,因此,能够容易地调整粘接体510的量。
另外,针对每个蓄电元件300形成多个凸部114,因此,能够利用多个凸部114支撑各个蓄电元件300,并容易地粘接于外装体11。
另外,凸部114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从蓄电元件300的电极端子至端部为止的区域的正下方,因此,在按压蓄电元件300的电极端子或端部而固定蓄电元件300时,能够相对于外装体11稳定地固定蓄电元件300。
此外,形成于外装体主体102的底壁部111c的凸部114及流路115的个数及形状不限于上述。作为凸部114及流路115的其它例,例如可考虑以下的结构。
凸部114的截面不限于三角形,也可以是三角形以外的多边形(四边形等),或者是半圆形、半长圆形、半椭圆形等由曲线构成的形状等。但是,在凸部114的截面,越朝向上端而宽度越窄的形状使粘接体难以残留在前端,故而优选。另外,在凸部114的截面是由曲线构成的形状的情况下,能够分散从上方受到的力。
另外,作为凸部114,也可以沿着蓄电元件300的底面部311形成3条以上的凸部。在该情况下,根据底面部311的形状改变凸部114的高度,由此能够将蓄电元件300牢固地固定于外装体11。例如,在底面部311向上方翘曲的情况下,越朝向中央部分,越增大凸部114的高度。
另外,凸部114可以不沿着底壁部111c的内表面直线地延伸设置,也可以曲线地延伸设置,例如也可以是S字、V字、U字、W字形状等的弯曲或弯折的形状。另外,凸部114也可以是棱柱形状、圆柱形状或半球形状等未延伸设置的形状。例如,可通过皱纹加工形成凸部114。在该情况下,能够增加蓄电元件300与底壁部111c的接触面积,可实现提高外装体11的强度。
另外,凸部114也可以是沿Y轴方向延伸设置的形状,另外,也可以是在X轴方向、Y轴方向及倾斜方向中的多个方向上延伸交叉的形状(例如网眼状)。
另外,凸部114也可以不通过加工形成,而是将残留了加工粗糙度的状态下的形状作为凸部114。
另外,流路115也可以不配置于两个凸部114之间,配置于凸部114的侧方的空间也可以成为流路115。另外,流路115也可以是一个凸部114的上表面凹下而形成的空间,该凹下的截面形状可以是矩形、V字形、U字形等任意形状。或者,流路115可以是形成于凸部114的贯通孔,该贯通孔的截面形状可以是多边形、圆形、半圆形等任意形状。即,流路115只要是横切凸部114的流路(空间)即可,形状没有限定。
(变形例5)
接着,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5B所示,粘接体511仅注入至蓄电元件300的短侧面部313的较低位置。但是,在本变形例中,粘接体注入至蓄电元件300的短侧面部313的较高位置。
图16A及图16B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变形例5的蓄电元件300收容于外装体主体100的内侧的状态下的结构剖视图。具体而言,该图是与图5B对应的图。
首先,如图16A所示,粘接体512被注入至蓄电元件300的短侧面部313的上端部。即,向蓄电元件300的第一面(底面部311的外表面)与外装体11的内表面(外装体主体100的底壁部111的内表面)之间注入粘接体510,并向蓄电元件300的第二面(短侧面部313的外表面)与外装体11的内表面(外装体主体100的侧壁部112的内表面)之间注入粘接体512。
此外,粘接体512的注入高度没有特别限定,但在本变形例中,成为上述实施方式的注入高度以上(例如,蓄电元件300的短侧面部313的高度的1/4以上)。这样,粘接体512注入于作为第一面的蓄电元件300的底面与外装体11的内表面之间、以及从作为第二面的蓄电元件300的侧面的下端到规定高度的面与外装体11的内表面之间。
另外,如图16B所示,蓄电装置10在蓄电元件300的上方具备用于相对于蓄电元件300定位汇流条400的汇流条框架600,粘接体513也可以注入至汇流条框架600的高度。
如上,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变形例5的蓄电装置10,能够实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特别是在本变形例中,蓄电装置10具备注入至蓄电元件300的侧面的规定高度的粘接体,因此,能够将蓄电元件300容易且牢固地粘接于外装体11。另外,在图16B中,汇流条框架600还具有将蓄电元件300从上方压入固定于外装体主体100的功能,因此,利用粘接体513,汇流条框架600能够将蓄电元件300更牢固地固定于外装体主体100。
(变形例6)
接着,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6。上述实施方式中,外装体主体100具有配置于两个侧壁部112之间的分隔部120。但是,本变形例中,外装体主体具有肋状的分隔部。
图1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变形例6的蓄电元件300收容于外装体主体103的内侧的状态下的结构平面图。具体而言,该图是与图5A对应的图。
如图17所示,外装体主体103具有分隔部121,以代替上述实施方式的外装体主体100的分隔部120。分隔部121是从侧壁部112突出的矩形且平板形状的肋。即,分隔部121缺少上述实施方式的分隔部120的中央部分。
而且,向由分隔部121形成的间隙131注入粘接体511。这样,分隔部121只要是能够形成可注入粘接体511的间隙131的形状,就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形状。
如上,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变形例6的蓄电装置10,能够实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特别是在本变形例中,能够将分隔部121形成得较小,因此,能够降低外装体主体103的材料使用量。
此外,也可以是并非代替上述实施方式的所有的分隔部120而设置分隔部121,而是在某些部位设置上述实施方式的分隔部120。例如,在该图中,两个蓄电元件300并联连接而构成1组蓄电元件组,4组蓄电元件组串联连接,优选在串联连接的蓄电元件300之间配置上述实施方式的分隔部120。因此,也可以在蓄电元件组之间配置上述实施方式的分隔部120,在蓄电元件组内的蓄电元件300之间配置本变形例的分隔部121。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的蓄电装置10,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即,应认为此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在所有方面都是示例而非限制。本发明的范围由要求保护的范围而非上述说明来表示,包含与要求保护的范围等同的含义及范围内的全部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蓄电装置10具备多个蓄电元件300,但蓄电装置10也可以仅具备一个蓄电元件300。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粘接体为粘接剂。但是,粘接体不限于粘接剂,也可以是双面胶带、或称为魔术贴(注册商标)或Velcro(注册商标)Tape等的拆装自如地粘接的钩环扣结构等。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粘接体配置于所有的蓄电元件300的两短侧面侧。但是,在某些蓄电元件300中也可以在任一一方的短侧面侧不配置粘接体。例如,在上述变形例3中,外装体主体101也可以仅在一方的侧壁部112侧具有一个底壁部111b(仅形成一个凹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粘接体被注入于第一面(底面部311的外表面)及第二面(短侧面部313的外表面)的两个面与外装体11的内表面之间并将该两个面和外装体11的内表面面粘接。但是,也可以是,粘接体不注入于第一面及第二面的任一面与外装体11的内表面之间,不将该任一面和外装体11的内表面面粘接。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除变形例3以外)中,蓄电元件300的底面部311的外表面与外装体主体的底壁部111的内表面在整个面面粘接。但是,面粘接的区域不限于整个面,也可以是一部分区域。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蓄电元件300的容器盖部314朝向上方配置。即,将蓄电元件300的底面部311的外表面作为第一面,将短侧面部313的外表面设为第二面。但是,蓄电元件300的容器盖部314也可以朝向侧方配置。即,例如,也可以将蓄电元件300的短侧面部313的外表面作为第一面,将底面部311的外表面或容器盖部314的外表面作为第二面。另外,也可以是容器盖部314朝向下方配置,并将容器盖部314的外表面作为第一面。另外,也可以将长侧面部312的外表面作为第一面或第二面。
另外,使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所包含的构成要素任意组合而构成的形式也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内。例如,也可以将变形例3的结构应用于其它变形例中,也可以将变形例4的结构应用于其它变形例中,也可以将变形例5的结构应用于其它变形例中,也可以将变形例6的结构应用于其它变形例中。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等具备蓄电元件的蓄电装置等。
符号说明
10 蓄电装置
11 外装体
100、101、102、103 外装体主体
110 箱体
111、111a、111b、111c 底壁部
112、113 侧壁部
114、114a、114b、114c、114d 凸部
115 流路
120、121 分隔部
130 收容部
131 间隙
140 空间
200 盖体
210 正极外部端子
220 负极外部端子
300 蓄电元件
310 容器
311 底面部
312 长侧面部
313 短侧面部
314 容器盖部
320 正极端子
330 负极端子
400 汇流条
510、511、512、513、520、521、522、530、531、540 粘接体
600 汇流条框架

Claims (14)

1.一种蓄电装置,具备蓄电元件和外装体,其中,
具备粘接体,第一面及第二面是所述蓄电元件的相邻的两个面,该粘接体被注入于所述第一面及所述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面与所述外装体的内表面之间,将该至少一个面和所述外装体的内表面面粘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在所述外装体的内表面中通过所述粘接体与所述蓄电元件面粘接的部分形成有向所述蓄电元件突出的凸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在所述外装体的内表面上且所述凸部的侧方形成有横切所述凸部的所述粘接体的流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所述流路沿着所述外装体的内表面延伸设置,且所述流路被两个所述凸部夹持配置,越接近所述流路,两个所述凸部的间隔变得越窄。
5.如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在所述外装体的内表面,针对各个所述蓄电元件形成有多个所述凸部。
6.如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从所述凸部的突出方向观察,所述凸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与从所述蓄电元件具有的电极端子到所述蓄电元件的端部的区域重合的位置。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所述蓄电元件以不从所述外装体的壁面露出的方式配置于所述外装体的内侧。
8.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所述外装体在内侧具有分隔所述蓄电元件的收容部的分隔部。
9.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所述外装体具有在内表面与所述第一面及所述第二面之间形成间隙的凹部,
所述粘接体被注入于所述凹部,将所述第一面及所述第二面和所述外装体的内表面面粘接。
10.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所述粘接体被注入于作为所述第一面的所述蓄电元件的底面与所述外装体的内表面之间,以及被注入于从作为所述第二面的所述蓄电元件的侧面的下端到规定高度的面与所述外装体的内表面之间。
11.一种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该蓄电装置具备蓄电元件和外装体,该制造方法包括:
配置工序,在所述外装体的内侧配置所述蓄电元件;
注入工序,向所述外装体的内侧注入粘接体;
粘接工序,通过进行所述配置工序及所述注入工序,使所述蓄电元件的相邻的两个面即第一面及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面与所述外装体的内表面面粘接。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注入工序包括在所述配置工序之后向所述第一面及所述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面与所述外装体的内表面之间注入粘接体的配置后注入工序。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配置后注入工序中,向所述第一面及所述第二面与所述外装体的内表面之间注入粘接体,
在所述粘接工序中,使所述第一面及所述第二面与所述外装体的内表面面粘接。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注入工序包括在所述配置工序之前向所述外装体的内侧的与所述第一面相对的面注入粘接体的配置前注入工序,
在所述配置工序中,将所述蓄电元件配置于所述外装体的内侧,从而在所述第一面及所述第二面与所述外装体的内表面之间配置粘接体,
在所述粘接工序中,使所述第一面及所述第二面与所述外装体的内表面面粘接。
CN201680056811.0A 2015-09-29 2016-08-09 蓄电装置及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0814076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92336 2015-09-29
JP2015-192336 2015-09-29
PCT/JP2016/073442 WO2017056742A1 (ja) 2015-09-29 2016-08-09 蓄電装置及び蓄電装置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40766A true CN108140766A (zh) 2018-06-08
CN108140766B CN108140766B (zh) 2021-03-30

Family

ID=584234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56811.0A Active CN108140766B (zh) 2015-09-29 2016-08-09 蓄电装置及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114718B2 (zh)
EP (1) EP3358640A4 (zh)
JP (1) JP6863286B2 (zh)
CN (1) CN108140766B (zh)
WO (1) WO201705674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28368A (zh) * 2019-12-06 2021-06-0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池组及其分解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62316A (zh) * 2016-05-20 2016-07-13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箱
DE102018115717A1 (de) * 2018-06-28 2020-01-02 Lisa Dräxlmaier GmbH Energiespeichereinrichtung und herstellverfahren
DE102018131340B3 (de) 2018-12-07 2020-06-10 Bente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Stromschienenanordnung und Kraftfahrzeug
CN113841467A (zh) * 2019-05-23 2021-12-24 3M创新有限公司 用于电子设备中的部件的紧固件
CN117533110A (zh) * 2019-11-29 2024-02-09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包和电动车
USD911933S1 (en) * 2020-07-10 2021-03-02 Inventus Power, Inc. Battery
USD910546S1 (en) * 2020-07-10 2021-02-16 Inventus Power, Inc. Battery
KR20230021502A (ko) * 2021-08-05 2023-02-14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배터리 팩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26590A (ja) * 1997-10-22 1999-05-11 Toshiba Battery Co Ltd 電池パック
US20050069763A1 (en) * 2003-09-29 2005-03-31 Ji-Jun Hong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with high safet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722504A (zh) * 2004-05-31 2006-01-18 三星Sdi株式会社 可再充电电池组和从壳体上分离芯组的方法
EP1804328A1 (en) * 2005-12-29 2007-07-04 Samsung SDI Co., Ltd. Polymer battery pack
CN101807713A (zh) * 2009-02-18 2010-08-18 三星Sdi株式会社 制造二次电池的方法和用此方法制造的二次电池
CN101926022A (zh) * 2007-12-06 2010-12-22 法雷奥电机设备公司 包括用于接收超高电容储存单元的托架的供电设备
CN102447086A (zh) * 2010-10-13 2012-05-09 日立车辆能源株式会社 蓄电模块及蓄电装置
CN102810654A (zh) * 2011-06-02 2012-12-05 株式会社东芝 二次电池装置、二次电池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03296226A (zh) * 2012-03-05 2013-09-11 三星Sdi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215304A (en) 1963-06-21 1965-11-02 Walter Glass Battery case
GB1204789A (en) 1967-03-02 1970-09-0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Storage battery
US7103826B2 (en) * 2003-07-31 2006-09-05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Memory system and controller for same
US20050238955A1 (en) 2004-04-26 2005-10-27 Hooke John W Battery and battery terminal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JP4747539B2 (ja) 2004-09-13 2011-08-17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電池パック
JP5011678B2 (ja) * 2005-08-12 2012-08-29 ソニー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
JP2009277433A (ja) 2008-05-13 2009-11-26 Toshiba Corp バッテリパック
JP2010097723A (ja) 2008-10-14 2010-04-30 Toshiba Corp 電池パック
JP5542549B2 (ja) 2009-08-31 2014-07-09 株式会社東芝 二次電池装置
JP2012119158A (ja) 2010-11-30 2012-06-21 Sanyo Electric Co Ltd 組電池とこれを装備する電動車両
US9213070B2 (en) 2011-05-31 2015-12-15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Calculation method, calculation system, and calculation apparatus
CN103959506B (zh) 2011-11-24 2016-09-2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蓄电装置以及车辆
JP2013157112A (ja) * 2012-01-27 2013-08-15 Toshiba Corp 組電池
JP2014060088A (ja) 2012-09-19 2014-04-03 Toshiba Corp 二次電池装置および二次電池システム
JP6079589B2 (ja) 2013-11-28 2017-02-15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電池パック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396033B2 (ja) 2014-02-25 2018-09-26 株式会社東芝 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電池セル
JP6822048B2 (ja) * 2016-10-12 2021-01-27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26590A (ja) * 1997-10-22 1999-05-11 Toshiba Battery Co Ltd 電池パック
US20050069763A1 (en) * 2003-09-29 2005-03-31 Ji-Jun Hong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with high safet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722504A (zh) * 2004-05-31 2006-01-18 三星Sdi株式会社 可再充电电池组和从壳体上分离芯组的方法
EP1804328A1 (en) * 2005-12-29 2007-07-04 Samsung SDI Co., Ltd. Polymer battery pack
CN101926022A (zh) * 2007-12-06 2010-12-22 法雷奥电机设备公司 包括用于接收超高电容储存单元的托架的供电设备
CN101807713A (zh) * 2009-02-18 2010-08-18 三星Sdi株式会社 制造二次电池的方法和用此方法制造的二次电池
CN102447086A (zh) * 2010-10-13 2012-05-09 日立车辆能源株式会社 蓄电模块及蓄电装置
CN102810654A (zh) * 2011-06-02 2012-12-05 株式会社东芝 二次电池装置、二次电池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03296226A (zh) * 2012-03-05 2013-09-11 三星Sdi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28368A (zh) * 2019-12-06 2021-06-0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池组及其分解方法
CN112928368B (zh) * 2019-12-06 2023-07-2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池组及其分解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863286B2 (ja) 2021-04-21
WO2017056742A1 (ja) 2017-04-06
EP3358640A1 (en) 2018-08-08
US20180269438A1 (en) 2018-09-20
JPWO2017056742A1 (ja) 2018-07-12
US11114718B2 (en) 2021-09-07
EP3358640A4 (en) 2018-08-08
CN108140766B (zh) 2021-03-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140766A (zh) 蓄电装置及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JP6743359B2 (ja) 蓄電装置
KR101223732B1 (ko) 리튬 폴리머 배터리용 배터리 팩
CN107946502A (zh) 蓄电装置
CN107636857A (zh) 蓄电装置
CN214254576U (zh) 端盖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JP6743664B2 (ja) 蓄電装置及び蓄電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13251241A (ja) 二次電池装置および二次電池装置の製造方法
US11870028B2 (en) Electric vehicle battery cell with internal series connection stacking
CN105406141B (zh) 蓄电装置
US20160211493A1 (en) Battery pack having electric insulating member
CN104183815A (zh) 二次电池
KR20200114784A (ko) 이차 전지용 전지 케이스 및 파우치 형 이차 전지
KR100880385B1 (ko) 안전성을 향상시키는 절연부재를 포함하고 있는 이차전지
CN108369999A (zh) 蓄电元件及蓄电元件的制造方法
EP3054499B1 (en) Battery pack comprising electrically insulating pack case
CN105355827A (zh) 一种智能锂电电瓶
JP2017098220A (ja) 電池を製造する方法および電池
CN210692597U (zh) 装配便捷的电池顶盖结构
CN114024082A (zh) 电池、电池模组以及电池包
KR20130070740A (ko) 신규한 구조의 전지팩
JP2020035581A (ja) 蓄電素子
JP2022119461A (ja) 蓄電装置
JP2013251123A (ja) 角形二次電池
JP2017073213A (ja) 蓄電装置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