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139561B - 摄像装置及摄像方法 - Google Patents

摄像装置及摄像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139561B
CN108139561B CN201680056245.3A CN201680056245A CN108139561B CN 108139561 B CN108139561 B CN 108139561B CN 201680056245 A CN201680056245 A CN 201680056245A CN 108139561 B CN108139561 B CN 10813956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main object
distance
main
subje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5624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139561A (zh
Inventor
中丸文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1395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395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1395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3956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28Systems for automatic generation of focusing signa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28Systems for automatic generation of focusing signals
    • G02B7/34Systems for automatic generation of focusing signals using different areas in a pupil plan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18Focusing aids
    • G03B13/30Focusing aids indicating depth of field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32Means for focusing
    • G03B13/34Power focusing
    • G03B13/36Autofocus system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7/00Image analysis
    • G06T7/10Segmentation; Edge detection
    • G06T7/194Segmentation; Edge detection involving foreground-background segment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7/00Image analysis
    • G06T7/50Depth or shape recover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7/00Image analysis
    • G06T7/80Analysis of captured images to determine intrinsic or extrinsic camera parameters, i.e. camera calibr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1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ased on recognised objec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1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ased on recognised objects
    • H04N23/611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ased on recognised objects where the recognised objects include parts of the human bod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 H04N23/63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for displaying additional information relating to control or operation of the camera
    • H04N23/635Region indicators; Field of view indicat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04N23/672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based on the phase difference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04N23/675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comprising setting of focusing reg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9Control of means for changing angle of the field of view, e.g. optical zoom objectives or electronic zoom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6/00Systems for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between different pieces of apparatus, e.g. for exchanging trimming information, for photo finish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Indication In Cameras, And Counting Of Exposures (AREA)
  • Automatic Focus Adjustment (AREA)
  • Focus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较准确地且在较短时间内将焦点对准主要被摄体的摄像装置及摄像方法。在相机装置(A)及其他相机装置(B)中拍摄主要被摄体(OA)的移动区域(40)。在相机装置(A)中,从拍摄图像识别主要被摄体(OA)。在相机装置(A)中接收从相机装置(B)发送的表示主要被摄体(OA)的位置的数据,在主要被摄体(OA)的位置的前后设定焦点吻合对象范围。以在焦点吻合对象范围内对准焦点的方式限制相机装置(A)的对焦透镜的移动。

Description

摄像装置及摄像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摄像装置及摄像方法。
背景技术
当使用自动对焦的相机(包含带相机功能的移动电话、智能手机)来进行摄影时,设定自动对焦区域,在该所设定的区域内定位主要被摄体。并且,如摄影体育的竞赛者等时等,还可以考虑适合于摄影多个移动的被摄体时的摄影方法(专利文献1)及使用多台相机来摄影被摄体的相机控制系统(专利文献2)等。而且,还有如下装置:对用设置于摄像装置外部的对焦命令装置来指定的被摄体高精度对准焦距的装置(专利文献3)、在动态图像摄影中也对被摄体高速对准焦点的装置(专利文献4)、在难以目视被摄体的状况下也对被摄体准确对焦的装置(专利文献5)及缩短对焦时间的装置(专利文献6)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472506号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2000-8324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公开2014-206583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公开2011-75735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专利公开2009-8842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专利公开2013-21390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仅仅将焦点对准在自动对焦区域内的被摄体,当主要被摄体脱离自动对焦区域时,导致焦点对准主要被摄体以外的被摄体。在专利文献1、2、4中所记载的装置中,若主要被摄体脱离自动对焦区域,或主要被摄体变得在其他被摄体的后面,则导致焦点对准其他被摄体,从而欲将焦点对准主要被摄体,也无法立即对准焦点。并且,专利文献3中所记载的装置中,在图像上确定被摄体而进行对焦,但有时对焦需花费时间。并且,专利文献5中所记载的装置中,计算出至被摄体的距离,基于该距离进行对焦,但有时会花费时间。而且,专利文献6中所记载的装置中,并不检测主要被摄体的位置。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较准确地且在较短时间内将焦点对准主要被摄体。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基于第1发明的摄像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位置确定信息获取单元,获取确定实空间中的主要被摄体的位置的位置确定信息;摄像单元,拍摄拍摄范围而获得拍摄图像;主要被摄体识别单元,识别通过摄像单元获得的拍摄图像中的主要被摄体;对焦控制单元,将在通过在位置确定信息获取单元中获取的位置确定信息确定的位置的前后规定的范围,作为将焦点对准在范围内存在的被摄体而进行拍摄的焦点吻合对象范围,来限制对焦透镜的移动;对焦单元,通过对焦控制单元的控制而驱动对焦透镜;及摄像控制单元,将通过主要被摄体识别单元识别出的主要被摄体的主要被摄体像,通过由对焦单元驱动的对焦透镜而对焦于受光面并由摄像单元来拍摄。
第1发明还提供一种摄像方法。即,该方法中,位置确定信息获取单元获取确定实空间中的主要被摄体的位置的位置确定信息,摄像单元拍摄拍摄范围而获得拍摄图像,主要被摄体识别单元识别通过摄像单元获得的拍摄图像中的主要被摄体,对焦控制单元将在通过在位置确定信息获取单元中获取的位置确定信息确定的位置的前后规定的范围作为将焦点对准在范围内存在的被摄体而进行拍摄的焦点吻合对象范围,来限制对焦透镜的移动,对焦单元通过对焦控制单元的控制而驱动对焦透镜,摄像控制单元将通过主要被摄体识别单元识别出的主要被摄体的主要被摄体像,通过由对焦单元驱动的对焦透镜而对焦于受光面并由摄像单元来拍摄。
当通过第1位置检测用摄像装置拍摄主要被摄体时,在由第1位置检测用摄像装置发送表示从第1位置检测用摄像装置至主要被摄体的距离的第1距离数据及表示第1位置检测用摄像装置与主要被摄体所成的角度的第1角度数据的情况下,位置确定信息获取单元优选具备:第1接收单元,接收由第1位置检测用摄像装置发送的第1距离数据及第1角度数据;以及第1计算单元,基于由第1接收单元接收的第1距离数据及第1角度数据计算出确定主要被摄体的位置的位置信息。
优选摄像单元的景深越深越扩展焦点吻合对象范围。
还可以具备检测主要被摄体的移动量的检测单元。在该情况下,例如,当通过检测单元检测到的移动量为阈值以上时,扩展焦点吻合对象范围。
当通过第2位置检测用摄像装置拍摄主要被摄体时,在由第2位置检测用摄像装置发送表示从第2位置检测用摄像装置至主要被摄体的距离的第2距离数据及表示第2位置检测用摄像装置与主要被摄体所成的角度的第2角度数据的情况下,第1接收单元例如接收由第1位置检测用摄像装置发送的第1距离数据及第1角度数据以及由第2位置检测用摄像装置发送的第2距离数据及第2角度数据,第1计算单元例如基于由第1接收单元接收的第1距离数据及第1角度数据这一组以及第2距离数据及第2角度数据这一组中的至少一组来计算出确定主要被摄体的位置的位置确定信息。
当通过位置检测装置检测主要被摄体的位置,且通过位置检测装置发送表示主要被摄体的位置的位置确定信息时,位置确定信息获取单元例如优选具备接收由位置检测装置发送的位置确定信息的第2接收单元。
对焦单元可以是如下方式:例如根据通过主要被摄体识别单元识别出主要被摄体,设定包含所识别出的主要被摄体的AF区域,根据通过主要被摄体识别单元未识别出主要被摄体,将预先设定的区域作为AF区域进行设定,并驱动对焦透镜而将焦点对准在所设定的AF区域内存在的被摄体。
对焦单元例如根据通过主要被摄体识别单元识别出主要被摄体,设定包含所识别出的主要被摄体的AF区域,根据通过主要被摄体识别单元未识别出主要被摄体,基于通过在位置确定信息获取单元中获取的位置确定信息确定的位置来设定AF区域,并驱动对焦透镜而将焦点对准在所设定的AF区域内存在的被摄体。
优选从通过第1被摄体位置检测用摄像装置拍摄的主要被摄体的相位差计算出至主要被摄体的距离。
摄像装置还可以具备:AF指令输入单元,输入AF指令;及主要被摄体确定单元,通过从AF指令输入单元输入AF指令,将包含于在通过摄像单元获得的拍摄图像中规定的AF区域中的被摄体确定为主要被摄体。在该情况下,位置确定信息获取单元例如作为获取确定通过主要被摄体确定单元确定的主要被摄体的实空间中的位置的位置确定信息。
摄像装置还可以具备:显示装置,将通过摄像单元获得的拍摄图像显示于显示画面;距离计算单元,计算出至主要被摄体的距离;及显示控制单元,将通过距离计算单元计算出的距离与主要被摄体建立关联并显示于显示画面。
在位置确定信息获取单元中获取的位置确定信息例如确定实空间中的主要被摄体及副被摄体各自的位置。在该情况下,还可以具备副被摄体识别单元,从通过摄像单元获得的拍摄图像识别副被摄体。并且,距离计算单元例如分别计算出至主要被摄体的距离及至副被摄体的距离,显示控制单元例如将通过距离计算单元计算出的距离与所对应的主要被摄体或副被摄体建立关联并显示于显示画面。
摄像装置还可以具备剩余距离计算单元,计算出通过距离计算单元计算出的至主要被摄体的距离和至对焦透镜对准焦点的位置的距离的剩余距离。在该情况下,显示控制单元例如优选将通过剩余距离计算单元计算出的剩余距离与主要被摄体建立关联并显示于显示画面。
在位置确定信息获取单元中获取的位置确定信息例如确定实空间中的主要被摄体及副被摄体各自的位置。在该情况下,还可以具备副被摄体识别单元,从通过摄像单元获得的拍摄图像识别副被摄体。距离计算单元例如分别计算出至主要被摄体的距离及至副被摄体的距离。并且,还可以具备剩余距离计算单元,计算出通过距离计算单元计算出的至主要被摄体的距离和至对焦透镜对准焦点的位置的距离的剩余距离、及通过距离计算单元计算出的至副被摄体的距离和至对焦透镜对准焦点的位置的距离的剩余距离。而且,显示控制单元优选将通过剩余距离计算单元计算出的剩余距离与所对应的主要被摄体或副被摄体建立关联并显示于显示画面。
摄像装置还可以具备:位置计算单元,计算出通过主要被摄体识别单元识别出的主要被摄体的实空间中的位置;不一致判定单元,判定在通过位置计算单元计算出的位置与通过由位置确定信息获取单元获取的位置确定信息确定的主要被摄体的实空间中的位置之间是否存在不一致;及识别控制单元,通过由不一致判定单元判定为不一致,再次进行基于主要被摄体识别单元的主要被摄体的识别。
位置确定信息获取单元例如获取多个位置确定信息。在该情况下,还可以具备可靠度计算单元,基于通过多个位置确定信息确定的主要被摄体的实空间中的多个位置及通过位置计算单元计算出的位置,计算出由识别控制单元进行的主要被摄体的识别的可靠度。而且,优选当通过可靠度计算单元计算出的可靠度为阈值以上时,由对焦单元限制移动而驱动对焦透镜。
摄像装置还可以具备:副被摄体识别单元,从通过摄像单元获得的拍摄图像识别副被摄体;及位置计算单元,计算出通过主要被摄体识别单元识别出的主要被摄体及通过副被摄体识别单元识别出的副被摄体的实空间中的位置。在位置确定信息获取单元中获取的位置确定信息例如确定实空间中的主要被摄体及副被摄体各自的位置。在该情况下,还可以具备:不一致判定单元,判定在通过位置计算单元计算出的位置与通过在位置确定信息获取单元中获取的位置确定信息表示的位置之间是否存在不一致;以及识别控制单元,对在通过不一致判定单元判定为不一致的位置上存在的主要被摄体及副被摄体中的至少一方,再次进行基于主要被摄体识别单元及副被摄体识别单元中的至少一方的识别处理。
位置确定信息获取单元例如接收由安装在主要被摄体中的位置检测装置发送的位置确定信息。
优选从通过第1位置检测用摄像装置拍摄的主要被摄体的大小或主要被摄体的人脸的大小及从第1位置检测用摄像装置的焦距计算出至主要被摄体的距离。
基于第2发明的摄像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位置确定信息获取单元,获取确定实空间中的主要被摄体的位置的位置确定信息;摄像单元,拍摄拍摄范围而获得拍摄图像;光圈控制单元,将光圈控制为使在通过位置确定信息获取单元确定的位置上存在的主要被摄体进入摄像单元的景深的光圈值;及摄像控制单元,使用通过光圈控制单元控制的光圈,通过摄像单元拍摄主要被摄体。
第2发明也提供一种摄像方法。即,该方法中,位置确定信息获取单元获取确定实空间中的主要被摄体的位置的位置确定信息,摄像单元拍摄拍摄范围而获得拍摄图像,光圈控制单元将光圈控制为使在通过位置确定信息获取单元确定的位置上存在的主要被摄体进入摄像单元的景深的光圈值,摄像控制单元使用通过光圈控制单元控制的光圈,通过摄像单元拍摄主要被摄体。
摄像装置还可以具备:主要被摄体识别单元,从通过摄像单元获得的拍摄图像识别主要被摄体;对焦控制单元,将在通过在位置确定信息获取单元中获取的位置确定信息确定的位置的前后规定的范围,作为将焦点对准在范围内存在的被摄体而进行拍摄的焦点吻合对象范围,来限制对焦透镜的移动;及对焦单元,通过对焦控制单元的控制而驱动对焦透镜。在该情况下,优选摄像控制单元将通过主要被摄体识别单元识别出的主要被摄体的主要被摄体像,通过由对焦单元驱动的对焦透镜而对焦于受光面,并利用由光圈控制单元控制的光圈,通过摄像单元来拍摄。
发明效果
根据第1发明,获取确定实空间中的主要被摄体的位置的位置确定信息。将在通过所获取的位置确定信息确定的位置的前后规定的范围,作为将焦点对准在该范围内存在的被摄体而进行拍摄的焦点吻合对象范围来限制对焦透镜的移动。拍摄拍摄范围,识别所获得的拍摄图像中的主要被摄体,该所识别出的主要被摄体的主要被摄体像通过对焦透镜对焦于受光面。确定实空间中的主要被摄体的位置,因此能够较简单地将焦点对准主要被摄体。尤其以将焦点对准在通过位置确定信息确定的位置的前后规定的焦点吻合对象范围内存在的被摄体而进行拍摄的方式限制对焦透镜的移动,因此在较短时间内将焦点对准主要被摄体,从而能够对焦主要被摄体像。
根据第2发明,获取确定实空间中的主要被摄体的位置的位置确定信息,光圈控制为使在通过位置确定信息确定的位置上存在的主要被摄体进入摄像单元的景深的光圈值。使用该光圈拍摄主要被摄体。在第2发明中,主要被摄体也进入景深,因此能够较简单地对焦主要被摄体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相机装置的电结构的框图。
图2是表示相机装置的处理步骤的流程图。
图3是表示相机装置的处理步骤的流程图。
图4示出了移动区域。
图5示出了移动区域。
图6是显示画面的一例。
图7是显示画面的一例。
图8示出了移动区域。
图9示出了移动区域。
图10示出了移动区域。
图11示出了移动区域。
图12是显示画面一例。
图13是表示相机装置的处理步骤的流程图。
图14是表示相机装置的处理步骤的流程图。
图15是显示画面的一例。
图16是显示画面的一例
图17是显示画面的一例。
图18是显示画面的一例。
图19是表示相机装置的处理步骤的流程图。
图20是表示相机装置的处理步骤的流程图。
图21示出了移动区域。
图22示出了移动区域。
图23是表示可靠性判定的处理步骤的流程图。
图24示出了移动区域。
图25示出了移动区域。
图26是显示画面的一例。
图27是显示画面的一例。
图28是表示人脸的大小、身高及被摄体距离之间的关系的表格。
图29是表示人脸的大小、身高及被摄体距离之间的关系的表格。
图30是表示相机装置的处理步骤的流程图。
图31是表示相机装置的处理步骤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图,是表示相机装置的电结构的框图。
相机装置的整体的动作由控制装置1集中控制。
在相机装置中包含由光圈马达5控制的光圈4。光圈马达5由控制装置1控制。并且,在相机装置中包含由对焦马达8控制的对焦透镜7。对焦马达8也由控制装置1控制。
若拍摄被摄体,则被摄体像通过对焦透镜7成像于CCD(电荷耦合元件(ChargeCoupled Device))10的受光面。从CCD10输出表示被摄体像的影像信号,并在A/D(模拟/数字)转换电路11中转换为数字图像数据。数字图像数据在数字处理电路12中进行伽马校正、白平衡调整等规定的数字处理。
从数字处理电路12输出的数字图像数据赋予至显示控制装置13,通过由显示控制装置13控制显示装置14,所拍摄的被摄体像显示于显示装置14的显示画面上。并且,通过数字图像数据从输出界面(省略图示)赋予至外部的记录装置,所拍摄的数字图像数据记录于记录装置。
相机装置中设置有AF(自动对焦)指令按钮2。来自AF指令按钮2的AF(自动对焦)指令赋予至控制装置1。并且,在相机装置中还包含存储规定数据的存储器6及用于将各种指令赋予至控制装置1的输入装置9。而且,相机装置能够与其他相机装置等进行通信,为了该通信而在相机装置中设置有通信装置3。使用通信装置3能够与其他相机装置之间进行数据通信。
图2及图3是表示相机装置的处理步骤的流程图。图4示出了使用相机装置的状态。
参考图4,在该实施例中,使用多台相机装置A及相机装置B。使用多台相机装置A及相机装置B拍摄共同的主要被摄体。相机装置A及相机装置B均具有图1所示的电结构。在图4中,利用两台相机装置A及B,当然也可以使用3台以上的相机装置。
相机装置A及相机装置B均设为摄影在100m×100m的移动区域40内存在的主要被摄体OA。移动区域40本身无需一定要规定,只要知道相机装置A及相机装置B的实空间中的位置以及主要被摄体OA的实空间上的位置即可。并且,当存在除主要被摄体以外的被摄体(副被摄体)时,只要知道除该主要被摄体以外的被摄体的实空间上的位置即可。主要被摄体OA在移动区域40内移动,但也无需一定要移动。表示主要被摄体OA的特征的数据(若将主要被摄体设为人物,则眼睛的位置、鼻子的位置、嘴的位置、手脚的长度等确定主要被摄体的数据)预先存储于相机装置A及相机装置B的存储器6中。根据该数据,在相机装置A及相机装置B中能够判断所拍摄的被摄体是否为主要被摄体OA。移动区域40能够以坐标来表示,在图4中,若将横向设为X方向,将纵向设为Y方向,则移动区域40的四个角C1、C2、C3及C4各自的坐标成为(0,0)、(100,0)、(0,100)及(100,100)。相机装置A设置于由坐标(0,40)确定的位置,且从该位置拍摄移动区域40内的被摄体。相机装置B设置于由坐标(50,100)确定的位置,且从该位置拍摄移动区域40内的被摄体。相机装置A及相机装置B均可以设置于由这些坐标(0,40)及坐标(50,100)确定的位置以外的位置。
图2及图3所示的处理步骤在相机装置A及相机装置B中通用,但设为对相机装置A(摄像装置)的处理步骤。
相机装置A的用户使用相机装置A的输入装置9对相机装置A设定主要被摄体OA的移动区域40的范围(步骤21)。而且,相机装置A的用户将相机装置A的设置位置(0,40)设定于相机装置A(步骤22)。
通过相机装置A的CCD10(摄像单元)拍摄移动区域40(拍摄范围)而主要被摄体OA被拍摄(步骤23)。通过拍摄获得的拍摄图像中,利用所存储的表示主要被摄体OA的特征的数据,通过控制装置1(主要被摄体识别单元)检测主要被摄体OA(步骤24)(拍摄图像中的主要被摄体的识别)。于是,以对检测到的主要被摄体OA对准焦点的方式(步骤25)通过相机装置A的控制装置1控制对焦马达8。通过对焦马达8控制对焦透镜7的位置。
若以对主要被摄体OA对准焦点的方式确定对焦透镜7的位置,则使用该对焦透镜7的位置、对焦透镜7的焦距等通过控制装置1计算出从相机装置A至主要被摄体OA的距离。基于从相机装置A至主要被摄体OA的距离通过控制装置1计算出主要被摄体OA的实空间中的位置(步骤26)。如图4所示,当主要被摄体OA例如位于相机装置A的前方50m的距离时,主要被摄体OA的实空间上的位置计算成(50,40)。
相机装置B中也进行步骤21至步骤26的处理,从相机装置B至主要被摄体OA的距离为相机装置B的前方60m的距离,主要被摄体OA的实空间的位置计算成(50,40)。
在相机装置A中,若计算出主要被摄体OA的位置,则表示该计算出的主要被摄体OA的位置的数据利用相机装置A的通信装置3而发送至其他相机装置B(步骤27)。相同地,在其他相机装置B中,若计算出实空间中的主要被摄体OA的位置,则由其他相机装置B发送表示该计算出的主要被摄体OA的位置的数据(确定实空间中的主要被摄体OA的位置的位置确定信息),并且通过相机装置A的通信装置3(位置确定信息获取单元)来接收(步骤28)(位置确定信息的获取)。
在相机装置A中,若检测出主要被摄体OA(步骤29中“是”),则通过控制装置1,AF(自动对焦)区域设定于拍摄范围中存在主要被摄体OA的主要被摄体区域(步骤30)。
图6示出了AF区域51设定于主要被摄体区域的情况。
图6示出了显示装置14的显示画面50。在该显示画面50中显示有所拍摄的主要被摄体OA(主要被摄体像)。通过检测主要被摄体OA,包含主要被摄体OA的区域被设定为AF区域51。以AF区域51内所显示的被摄体像对焦的方式确定对焦透镜7的位置。
若未检测出主要被摄体OA(步骤29中“否”),则AF区域51设定于预先设定的区域例如中央区域(步骤31)。
图7示出了AF区域51设定于预先设定的区域的情况。
AF区域51设定于显示装置14的显示画面50的中央。成为以设定于中央的AF区域51内所显示的被摄体像对焦的方式定位对焦透镜7。
可以是如下方式:当未检测出主要被摄体OA时(步骤29中“否”),不是将AF区域51设定于预先设定的区域,而是从相机装置B接收表示主要被摄体OA的位置的数据之后,在通过该数据确定的位置上设定AF区域51。
若设定AF区域51,则在由从其他相机装置B发送的数据表示的主要被摄体OA的位置(50,40)的前后{从相机装置A观察主要被摄体OA的位置(50,40)的前后}规定的范围通过控制装置1设成焦点吻合对象范围(步骤32)。焦点吻合对象范围是指相机装置A将焦点对准该范围内存在的被摄体而进行拍摄的范围,是指在由从其他相机装置B发送的数据表示的主要被摄体OA的位置(由在位置确定信息获取单元中获取的位置信息而确定的位置)的前后规定的范围。以在该焦点吻合对象范围内对准焦点的方式,通过控制装置1(对焦控制单元)限制相机装置A的对焦透镜7的移动(步骤32)。
参考图4,主要被摄体OA的位置由(50,40)来表示,相机装置A中的焦点吻合对象范围RA例如设为(45,40)至(55,40)的范围。
在相机装置B中也进行相同的处理,相机装置B中的焦点吻合对象范围RB例如设为(50,35)至(50,45)的范围。相机装置B中的焦点吻合对象范围RB为相机装置B进行拍摄时所利用的范围,因此当从相机装置B拍摄主要被摄体OA时,成为主要被摄体OA的前后的范围。
若在相机装置A中设定焦点吻合对象范围RA,则限制对焦透镜7的移动,主要被摄体OA的主要被摄体像以通过对焦马达8(对焦单元)移动的对焦透镜7来对焦于CCD10的受光面,主要被摄体OA在控制装置1(摄像控制单元)的控制下被CCD10(摄像装置)拍摄。由此,焦点对准主要被摄体OA而主要被摄体OA被拍摄(步骤33)。只要对相机装置A不赋予结束指令(步骤34中“否”),则重复从步骤23的处理。
相同地,在其他相机装置B中,若设定焦点吻合对象范围RB,则限制对焦透镜7的移动,而主要被摄体OA的主要被摄体像以通过对焦马达8(对焦单元)移动的对焦透镜7来对焦于CCD10的受光面,主要被摄体OA在控制装置1(摄像控制单元)的控制下被CCD10(摄像装置)拍摄。
在该实施例中,对焦透镜7的移动以焦点对准主要被摄体OA的位置的前后的范围的方式被限制,因此即便在主要被摄体OA与相机装置A或相机装置B之间进入除主要被摄体OA以外的碍事的被摄体,也能够事先防止导致焦点对准除该主要被摄体OA以外的碍事的被摄体。当去除了碍事的被摄体时,能够以焦点迅速对准主要被摄体OA的方式进行控制。
并且,在该实施例中,从除相机装置A以外的相机装置B获取主要被摄体OA的位置,并利用所获取的位置来规定焦点吻合对象范围RA及RB,但也可以是如下方式:不是从相机装置B获取,而是利用在相机装置A中计算出的主要被摄体OA的位置来规定焦点吻合对象范围RA及RB。而且,当有3台以上的相机装置时,也可以从除相机装置A以外的2台以上的相机装置接收表示主要被摄体OA的位置的数据,而在由该所接收的数据表示的主要被摄体OA的位置的前后规定焦点吻合对象范围。利用多个数据可知主要被摄体OA的位置,因此该位置的精度变高。
而且,在上述实施例中,关于是否为主要被摄体OA,利用分别在相机装置A及相机装置B中预先存储的特征数据来判断。当存在多个在相机装置A及相机装置B中拍摄的被摄体像时,将表示多个被摄体像的数据发送至其他相机装置,并在接收的相机装置中进行使由所接收的数据表示的多个被摄体像与通过拍摄获得的被摄体像一致的处理。一致的多个被摄体像中,利用预先存储的特征数据,分别识别多个被摄体像(若被摄体像为人物像,则各人物为谁)。在该一致处理中,相机装置A与相机装置B的视角及拍摄方向不同,因此对从其他相机装置发送的图像数据进行视角及拍摄方向转换处理,而成为能够使用从相同的位置拍摄时获得的图像数据。
而且,关于用相机装置A拍摄的主要被摄体OA(当存在其他被摄体时,对其他被摄体也相同)与用相机装置B拍摄的主要被摄体OA是否相同,当主要被摄体OA为人物时,从所有角度拍摄主要被摄体OA,并可以利用多个颜色、模样等的图案匹配;标在主要被摄体OA上的背面编号、号码布编号等编号的检测;标在主要被摄体OA上且用于识别被摄体的字母表等的文字、字符串的检测等。
并且,关于相机装置A及相机装置B的设置位置,可以在相机装置A或相机装置B中利用GP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来检测。
图5示出了在被摄体OA移动后的情况下的例子。
设为主要被摄体OA从以(50,40)确定的位置移动至以(80,70)确定的位置。
主要被摄体OA移动后,分别用相机装置A及相机装置B拍摄主要被摄体OA,焦点对准主要被摄体OA。在相机装置A中,基于对焦透镜7的移动量可知从相机装置A至主要被摄体OA的距离为85m。并且,由相机装置A的CCD10的受光面中的主要被摄体OA从移动前的位置向移动后的位置的变动可知移动角度α。移动后的主要被摄体OA的位置成为(85×Cosα+0,85×Sinα+40)。并且,在相机装置B中,也基于对焦透镜7的移动量可知从相机装置B至主要被摄体OA的距离为42m。并且,由相机装置B的CCD10的受光面中的主要被摄体OA从移动前的位置向移动后的位置的变动可知移动角度β。移动后的主要被摄体OA的位置成为(42×Sinβ+50,100-42×Cosβ)。
如此,当主要被摄体OA的位置由从相机装置至主要被摄体OA的距离及相机装置与主要被摄体OA所成的角度来表示时,例如,从相机装置B(第1位置检测用摄像装置)向相机装置A发送分别表示这些距离及角度的距离数据及角度数据。所发送的距离数据(第1距离数据)及角度数据(第1角度数据)通过相机装置A(摄像装置)的通信装置3(第1接收单元)来接收,从通过相机装置A的控制装置1(第1计算单元)所接收的距离数据及角度数据计算出确定主要被摄体OA的位置的位置信息(80,70)。
关于主要被摄体OA的位置,可以不利用距离数据及角度数据而利用移动区域40中的空间坐标运算及表格。总之,只要主要被摄体OA的位置从相机装置A赋予至相机装置B,且从相机装置B赋予至相机装置A即可。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相机装置A及相机装置B这两者中拍摄主要被摄体OA,但也可以用相机装置A及相机装置B中的至少一方来拍摄主要被摄体OA。例如,当仅用相机装置A来拍摄主要被摄体OA时,相机装置B可以是用于检测主要被摄体OA的位置的装置。如此,表示检测到的位置的数据从相机装置B发送至相机装置A。
而且,在上述实施例中,焦点吻合对象范围RA及RB设定为主要被摄体OA的位置的前后5m的范围,但也可以根据相机装置A或相机装置B的景深变更焦点吻合对象范围RA及RB的范围。当景深较浅时,可以使焦点吻合对象范围RA及RB的范围变窄,当景深较深时,可以扩大焦点吻合对象范围RA及RB的范围。例如,在光圈4为F4.0、对焦透镜7的焦距为100mm的情况下,当至主要被摄体OA的距离为50m时,将焦点吻合对象范围RA及RB设为30m至70m,在光圈4为F2.0、对焦透镜7的焦距为100mm的情况下,当至主要被摄体OA的距离为50m时,将焦点吻合对象范围RA及RB设为40m至60m,在光圈4为F2.0、对焦透镜7的焦距为400mm的情况下,当至主要被摄体OA的距离为50m时,将焦点吻合对象范围RA及RB设为45m至55m。
而且,通过重复图2及图3的处理,周期性拍摄主要被摄体OA,当主要被摄体OA移动时,基于主要被摄体OA的拍摄周期及主要被摄体OA的移动量,在相机装置A的控制装置1(检测被摄体的移动量的检测单元)及相机装置B的控制装置1中计算出主要被摄体OA的移动量(速度)。当主要被摄体OA的移动量为阈值以上时,若对焦透镜7的移动范围过窄,则焦点不会对准,因此扩大焦点吻合对象范围RA及RB。相反,当主要被摄体OA的移动量小于阈值时,使焦点吻合对象范围RA及RB变窄。
当相机装置A的对焦透镜7的移动范围被限制时,基于从其他相机装置B获取的主要被摄体OA的位置的获取周期及位置的变化量计算出主要被摄体OA的移动量。例如,若将从其他相机装置B获得的位置的获取周期设为1秒,将此时的位置的变化量设为1m,将自动对焦的驱动周期设为0.1秒,则当至主要被摄体OA的距离为50m时,将焦点吻合对象范围RA设为48m至52m。并且,若将从其他相机装置B获得的位置的获取周期设为1秒,将此时的位置的变化量设为2m,将自动对焦的驱动周期设为0.1秒,则当至主要被摄体OA的距离为50m时,将焦点吻合对象范围RA设为45m至55m。而且,将从其他相机装置B获得的位置的获取周期设为1秒,将此时的位置的变化量设为2m,将自动对焦的驱动周期设为0.2秒,则当至主要被摄体OA的距离为50m时,将焦点吻合对象范围RA设为40m至60m。
并且,也能够利用相机装置A中的至主要被摄体OA的距离的历史记录来计算出主要被摄体OA的移动量。在至主要被摄体OA的距离从49m变为50m的情况下,当自动对焦的驱动周期为0.2秒时,将焦点吻合对象范围RA设为48m至52m。在至主要被摄体OA的距离从48m变为50m的情况下,当自动对焦的驱动周期为0.1秒时,将焦点吻合对象范围RA设为47m至53m。
图8及图9示出了另一实施例。图8及图9是利用3台相机装置A、相机装置B及相机装置C拍摄主要被摄体OA的图。
参考图8,在移动区域40除了主要被摄体OA以外还存在被摄体OB。被摄体OB位于以(20,70)确定的位置。并且,除了相机装置A及相机装置B以外还设置有相机装置C。相机装置A及相机装置B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地分别设置于(0,40)及(50,100),相机装置C设置于(70,0)。
分别在相机装置A、相机装置B及相机装置C中拍摄主要被摄体OA,并获得分别表示从各相机装置A、相机装置B及相机装置C至主要被摄体OA的距离及相机装置与主要被摄体OA所成的角度的距离数据及角度数据。从相机装置B(第1位置检测用摄像装置)向相机装置A(摄像装置)发送距离数据(第1距离数据)及角度数据(第1角度数据),且从相机装置C(第2位置检测用摄像装置)向相机装置A发送距离数据(第2距离数据)及角度数据(第2角度数据)。可以由相机装置A的通信装置3(第1接收单元)接收从相机装置B发送的距离数据(第1距离数据)及角度数据(第1角度数据)以及从相机装置C发送的距离数据(第2距离数据)及角度数据(第2角度数据),并基于从相机装置B发送的距离数据(第1距离数据)及角度数据(第1角度数据)这一组以及从相机装置C发送的距离数据(第2距离数据)及角度数据(第2角度数据)这一组中的至少一组,通过相机装置A的控制装置(第1计算单元)1计算出确定主要被摄体OA的位置的位置确定信息。当利用两组数据计算出主要被摄体OA的位置时,能够分别从两组数据计算出主要被摄体OA的位置,并将所得到的位置的平均设为主要被摄体OA的位置。
并且,也可以分别从相机装置B及相机装置C向相机装置A发送表示主要被摄体OA的位置的数据。相机装置A的控制装置1可以利用从相机装置B发送的表示主要被摄体OA的位置的数据来检测主要被摄体OA的位置,也可利用从相机装置C发送的表示主要被摄体OA的位置的数据来检测主要被摄体OA的位置,还可以利用分别从相机装置B及相机装置C发送的表示主要被摄体OA的位置的两个数据来检测主要被摄体OA的位置。当利用两个数据来检测主要被摄体OA的位置时,可以将由两个数据表示的位置的平均位置设为主要被摄体OA的位置。
图9示出了主要被摄体OA及被摄体OB移动后的情况。
设为主要被摄体OA从以(50,40)确定的位置移动至以(80,70)确定的位置,且被摄体OB从以(20,70)确定的位置移动至以(20,48)确定的位置。
在该情况下,在相机装置A与主要被摄体OA之间进入被摄体OB,但设为在相机装置B与主要被摄体OA之间没有进入被摄体OB,在相机装置C与主要被摄体OA之间也没有进入被摄体OB。相机装置A无法检测主要被摄体OA的位置,但相机装置B及相机装置C能够检测主要被摄体OA的位置。仅用相机装置A无法将焦点对准主要被摄体OA,而有时导致焦点会对准被摄体OB,但在该实施例中,从相机装置B及相机装置C向相机装置A发送表示主要被摄体OA的位置的数据,且以焦点对准主要被摄体OA附近的方式限制相机装置A的对焦透镜7的移动。因此,通过自动对焦,事先防止导致焦点对准被摄体OB,在相机装置A中,能够使用从相机装置B及相机装置C发送的数据而将焦点对准存在主要被摄体OA的位置。若被摄体OB进一步移动,而成为相机装置A能够拍摄主要被摄体OA,则相机装置A成为能够迅速地将焦点对准主要被摄体OA。
图10及图11示出了另一实施例。
图10及图11中的相机装置C设置于能够从上方拍摄移动区域40的位置。在图10及图11中,相机装置C设置于移动区域40的大致中央(实质上视为中央的位置),但也可以不在大致中央上设置。
参考图10,在移动区域40存在多个被摄体OC、OD、OE、OF及OG。相机装置C在多个被摄体OC、OD、OE、OF及OG中检测所期望的被摄体(成为主要被摄体)的位置,并将表示其位置的数据发送至相机装置A。可以通过相机装置C检测根据来自相机装置A的命令来确定的被摄体的位置。
若在相机装置A中接收从相机装置C发送的表示位置的数据,则在相机装置A中计算出至基于该数据来确定的位置的距离,并确定焦点吻合对象范围。例如,若从相机装置C向相机装置A发送表示被摄体OE的位置(50,70)的数据,则如图11所示,在相机装置A中计算出至被摄体OE的距离(例如,58m),由相机装置A将53m至63m的范围确定为焦点吻合对象范围。以在该范围内使焦点对准的方式,限制相机装置A的对焦透镜7的移动。
图12是用相机装置A拍摄了图11所示的移动区域40时的相机装置A的显示装置14的显示画面50的一例。
通过相机装置A拍摄被摄体OF、OE及OG。若从相机装置C向相机装置A发送表示被摄体OE的位置(50,70)的数据,则被摄体OE被判断为主要被摄体,成为在存在该主要被摄体的区域内设定AF区域51。焦点对准在AF区域51内存在的被摄体OE。
并且,若被摄体朝后,或朝下,则有时无法识别被摄体。若在所有相机装置中未识别出被摄体,则导致被摄体的位置信息消失。为了防止这种情况,优选也对没有自动对焦的被摄体获取进行了被摄体识别的被摄体的相位差量,而计算出至被摄体的距离。在图12的情况下,拍摄有被摄体OF、OE及OG,计算出各被摄体的被摄体像的相位差量,从而能够由所计算出的相位差量计算出至被摄体OF、OE及OG的距离。由此,能够获取被摄体的位置信息的可能性变高。
图13及图14表示另一实施例,是表示相机装置A的处理步骤的流程图。
当在移动区域40内存在多个被摄体时,该处理步骤为切换主要被摄体的步骤。多个被摄体在移动区域40中移动,当追随主要被摄体时,能够切换所追随的主要被摄体。当然,被摄体可以不移动。
如图8所示,设为在移动区域40设置有相机装置A、相机装置B及相机装置C。利用3台相机装置A、B及C,但也可以利用2台或4台以上的相机装置。设为在移动区域40内存在被摄体OA及被摄体OB。
通过相机装置A的用户,存在被摄体OA的移动区域40及相机装置A的设定位置设定于相机装置A(步骤61、62),通过相机装置A拍摄移动区域40(步骤63)。若通过相机装置A的AF指令按钮2(AF指令输入单元)对相机装置A输入AF指令(步骤64中“是”),则对包含于相机装置A的AF区域内的被摄体进行了被摄体识别,并确认在相机装置A的AF区域内是否包含进行了被摄体识别的被摄体(步骤65)。具体而言,相机装置A中,能够识别移动区域40内存在的被摄体OA的特征数据及能够识别被摄体OB的特征数据预先存储于存储器6中,通过该预先存储的特征数据确认在AF区域内存在的被摄体是否被识别为被摄体OA或被摄体OB。
当在相机装置A的AF区域内包含进行了被摄体识别的被摄体时(步骤65中“是”),通过相机装置A中所包含的控制装置1(主要被摄体确定单元)确定(步骤67)为AF区域内所包含的被摄体为主要被摄体。例如,若通过控制装置1判断为在AF区域内包含被摄体OA,则通过控制装置1确定被摄体OA为主要被摄体,若通过控制装置1判断为在AF区域内包含被摄体OB,则通过控制装置1确定被摄体OB为主要被摄体。
分别表示在移动区域40存在且进行了被摄体识别的被摄体OA及被摄体OB的位置的数据(位置确定信息)与表示关于被摄体OA的数据及关于被摄体OB的数据的识别数据一同从其他相机装置B及相机装置C发送至相机装置A。在相机装置A中,由通信装置3(位置确定信息获取单元)接收从其他相机装置B及相机装置C发送的表示位置的数据及识别数据(步骤68)。被摄体OA及被摄体OB中的任一个成为主要被摄体,从而接收确定所确定的主要被摄体的实空间中的位置的位置确定信息。在相机装置A中,由确定为主要被摄体的被摄体OA或被摄体OB的位置数据表示的位置的前后通过控制装置1确定为焦点吻合对象范围,通过控制装置1(对焦控制单元)控制对焦透镜7的移动范围(步骤69)。对焦透镜7通过对焦马达8(对焦单元)控制,焦点对准所确定的主要被摄体(步骤70)。如此,能够将所期望的被摄体确定为主要被摄体。
当在相机装置A的AF区域内不包含进行了被摄体识别的被摄体时(步骤65中“否”),进行以使焦点对准预先设定的AF区域内所包含的被摄体的方式定位对焦透镜7的自动对焦处理(步骤66)。
若AF指令再次输入到相机装置A,则重复从步骤65的处理。通过以使欲变更为主要被摄体的被摄体进入AF区域的方式变更相机装置A的相机角度,能够变更为主要被摄体。
图15及图16示出了变形例。
图15为相机装置A的显示画面50的一例。
如图10所示,设为在移动区域40内包含被摄体OC、OD、OE、OF及OG。
如图14步骤68所示,表示被摄体OC、OD、OE、OF及OG的位置的数据与识别这些被摄体OC、OD、OE、OF及OG的识别数据一同从其他相机装置B等发送至相机装置A,在相机装置A中接收表示位置的数据及识别数据。例如,被摄体OE为主要被摄体,除被摄体OE以外的被摄体能够理解为副被摄体。使用所接收的表示位置的数据及相机装置A的设置位置通过相机装置A的控制装置1(距离计算单元)计算出从相机装置A至被摄体OC、OD、OE、OF及OG的各被摄体的距离(基于距离计算单元的至主被摄体的距离及至副被摄体的距离的计算)。在显示装置14的显示画面50形成通过显示控制装置13(显示控制单元)显示从相机装置A至被摄体OC、OD、OE、OF及OG的各被摄体的距离的距离显示区域52。通过控制装置1(主被摄体识别单元、副被摄体识别单元)识别主被摄体OE及副被摄体OC、OD及OG。在距离显示区域52显示从相机装置A至被摄体OC、OD、OE、OF及OG的各被摄体的距离。当在相机装置A中识别被摄体且能够计算出至该被摄体的距离时,显示至该被摄体的距离,且与该被摄体对应地显示“Y”这一文字。当在相机装置A中无法识别被摄体,或无法计算出至被摄体的距离时,与该被摄体对应地显示“N”这一文字。当将显示“Y”这一文字的被摄体(图15所示的例子中为被摄体OC、OD、OE及OG)设为主要被摄体时(在图13步骤65中,在AF区域内包含被摄体时等),在该主要被摄体存在的位置的前后规定焦点吻合对象范围,因此即便在该主要被摄体与相机装置A之间进入其他被摄体,也能够事先防止导致焦点对准其他被摄体。
而且,在图15所示的距离显示区域52,关于被设为主要被摄体的被摄体(被摄体OE),明暗反转而显示。因此,相机装置A的用户较简单的知道被摄体中哪一被摄体为主要被摄体。
图16是显示装置14的显示画面50的一例。
在图16所示的例子中,与图15所示的例子相同地,从除相机装置A以外的其他相机装置发送表示移动区域40内存在的被摄体的位置的数据及被摄体的识别数据,并在相机装置A中接收。通过相机装置A的控制装置1从所接收的位置数据及相机装置A的设置位置计算出被摄体的位置。在相机装置A中所拍摄的被摄体(在图16所示的例子中为主被摄体OE以及副被摄体OF及OG)显示于显示画面50,通过显示控制装置13(显示控制单元)在该所显示的被摄体的下方在括号内显示距相机装置A的距离。在主要被摄体OE存在的位置的前后规定焦点吻合对象范围,因此即便在该主要被摄体OE与相机装置A之间进入其他被摄体,也能够事先防止导致焦点对准其他被摄体。
而且,在图16所示的例子中,关于被设为主要被摄体的被摄体(被摄体OE),也明暗反转而显示。因此,相机装置A的用户较简单的知道被摄体中哪一被摄体为主要被摄体。
也可以并用如图15所示那样的距离显示区域52的距离显示及如图16所示那样的在被摄体的下方的距离显示。
图17及图18示出了另一变形例。
图17与图15对应,是显示装置14的显示画面50的一例。
在图17所示的例子中,在显示画面50中显示距离显示区域52A。与图15所示的例子相同地,从其他相机装置B等向相机装置A发送表示移动区域40中所包含的被摄体OC、OD、OE、OF及OG的位置的数据及在该位置上存在的被摄体的识别数据。在相机装置A中接收表示这些位置的数据及识别数据,利用相机装置A的设置位置,在相机装置A的控制装置1中计算出从相机装置A至被摄体OE以及副被摄体OC、OD、OF及OG的位置的各被摄体的距离。并且,在相机装置A的控制装置1中基于对焦透镜7的位置计算出至当前焦点对准的被摄体的距离。通过控制装置1(剩余距离计算单元)计算出至当前焦点对准的被摄体的距离和至主被摄体OE以及副被摄体OC,OD,OF及OG的各位置(通过控制装置1识别副被摄体OC、OD、OF及OG。控制装置1成为副被摄体识别单元)的剩余距离。计算出的剩余距离分别与被摄体OC、OD、OE、OF及OG对应而显示于距离显示区域52A。已知至被摄体的剩余距离,因此相机装置A的用户即使在用户自己将焦点对准被摄体的情况下等也能够较简单地将焦点对准所期望的被摄体。
图18与图16对应,是显示装置14的显示画面50的一例。
在图18所示的例子中,也与图17所示的例子相同地,通过相机装置A的控制装置1计算出至被摄体的剩余距离。计算出的剩余距离与被摄体建立关联并显示。在图18所示的例子中,也已知至被摄体的剩余距离,因此相机装置A的用户即使在用户自己将焦点对准被摄体的情况下等也能够较简单地将焦点对准所期望的被摄体。
在图17及图18中的任意例子中,对确定为主要被摄体的被摄体,关于剩余距离等,也明暗反转而显示。
在图15至图18中,主要被摄体为被摄体OE,但能够将其他被摄体OG等定义为副被摄体,不仅对主要被摄体OE,还对副被摄体计算出从相机装置A至副被摄体的距离及剩余距离,且显示。当将主要被摄体OE变更为副被摄体OG等时,也能够利用这些距离及剩余距离。
图19至图22是表示另一实施例的图。在该实施例中,判定移动区域40中所包含的被摄体的位置关系是否为异常。若判定为异常,则对其判定为异常的被摄体进行再识别处理。被摄体识别的精度得到提高。
图19及图20是表示相机装置A的处理步骤的流程图。图21及图22示出了移动区域40以及相机装置A、相机装置B及相机装置C的关系。在图21及图22中,设为被摄体OE为主要被摄体。
在相机装置A中,设定主要被摄体OE的移动区域40(步骤71),且设定相机装置A的设置位置(步骤72)。在相机装置A中拍摄移动区域40(步骤73),利用相机装置A中所存储的特征数据从拍摄图像检测所有被摄体OC、OD、OE、OF及OG(步骤74),计算出检测到的所有被摄体OC、OD、OE、OF及OG的模糊量(步骤75),从计算出的模糊量,通过相机装置A的控制装置1计算出所有被摄体OC、OD、OE、OF及OG的位置(步骤76)。表示计算出的所有被摄体OC、OD、OE、OF及OG的位置的位置数据及被摄体的识别数据发送至其他相机装置B及相机装置C(步骤77)。并且,在相机装置A中接收从其他相机装置B及相机装置C发送的所有被摄体OC、OD、OE、OF及OG的位置数据及识别数据(步骤78)。
在相机装置A的控制装置1(不一致判定单元)中判定在相机装置A中计算出的被摄体OC、OD、OE、OF及OG的位置与在相机装置B或相机装置C中计算且由从相机装置B或相机装置C发送的表示位置的数据来表示的被摄体OC、OD、OE、OF及OG的位置是否不一致、是否为异常(步骤79)。通过控制装置1(不一致判定单元)来判定至少主要被摄体OE的位置是否为异常即可。如上所述,当然也可以通过控制装置1来判定除主要被摄体OE以外的副被摄体OC、OD、OF及OG的位置是否不一致。当为异常时,被认为异常的被摄体的位置及被摄体的识别数据从相机装置A发送至其他相机装置B及相机装置C。并且,当在其他相机装置B或相机装置C中被认为被摄体的位置异常时,从其他相机装置B或相机装置C向相机装置A发送被认为位置异常的被摄体的位置及被摄体的识别数据,并在相机装置A中接收(步骤80)。对判定为位置异常的被摄体,在相机装置A中进行再识别处理(步骤81)。在其他相机装置B及相机装置C中也与相机装置A相同地,对判定为位置异常的被摄体,通过控制装置1(识别控制单元)进行再识别处理。当在再识别处理中获得的结果成为与上一次结果不同的结果时,表示该结果的被摄体的识别数据及被摄体的位置数据发送至其他相机装置。
关于被摄体的位置是否异常,基于相同的被摄体是否在相同的位置上存在来判断。只要认为在预先设定的阈值内的距离内存在相同的被摄体,则判断为相同的被摄体在相同的位置上存在。并且,当被认为在相同的位置上存在的被摄体的数量根据相机装置而不同时,判断为位置异常。
参考图21,设为在相机装置A中将被摄体OE识别为被摄体OE,且将被摄体OE的位置计算成(48,69)。相同地,设为在相机装置B中将被摄体OE识别为被摄体OE,且将被摄体OE的位置计算成(51,70)。并且,设为在相机装置C中将被摄体OE误识别为被摄体OC,将误识别为被摄体OC的被摄体OC的位置计算成(51,71)。在相机装置A及相机装置B中识别出的被摄体OE及在相机装置C中识别出的被摄体OC成为在大致相同的位置上存在,在相机装置A中判断为主要被摄体OE的位置异常,从而进行主要被摄体OE的再识别处理。
返回到图20,在相机装置A中,通过控制装置1(可靠度计算单元)判定主要被摄体的可靠性(步骤82)。主要被摄体的可靠性是指,对主要被摄体OE的位置的准确率、对判断成主要被摄体OE的被摄体判断为实际主要被摄体OE的准确率。
当对主要被摄体OE具有可靠性时(步骤83中“是”),该主要被摄体OE的位置的前后的位置设定为焦点吻合对象范围,且以焦点对准该焦点吻合对象范围的方式控制对焦透镜7的移动(步骤84)。当对主要被摄体OE不具有可靠性时(步骤83中“否”),跳过步骤84的处理。对主要被摄体OE对准焦点(步骤85)。只要不赋予结束指令(步骤86中“否”),则再次重复从步骤73的处理。
并且,如图22所示,在相机装置A中,设为将主要被摄体OE判断为主要被摄体OE,计算成位置(48,69),将被摄体OG判断为被摄体OG,计算成位置(21,71)。并且,在相机装置B中,设为将主要被摄体OE作为主要被摄体OE,计算成位置(51,70)。而且,在相机装置C中,设为将主要被摄体OE误判断为被摄体OG,计算成位置(52,73)。成为在大致相同的位置上存在不同的被摄体OE及OG,因此在相机装置A中,进行再识别处理(步骤81)。并且,在相机装置A中计算出的被摄体OG的位置(21,71)与在相机装置C中误识别出的被摄体OG的位置(52,73)之间的差过大,因此在相机装置A中对被摄体OG进行再识别处理。如此,还可以对副被摄体OG进行再识别处理。在相机装置B及相机装置C中也与相机装置A相同地,对被摄体OE及OG进行再识别处理是不言而喻的。
图23是可靠性判定处理步骤(图20的步骤82的处理步骤)的流程图。
参考图21,判定对主要被摄体的识别率是否为第1阈值以上(步骤91)。对主要被摄体的识别率是指在多个相机装置中被识别为主要被摄体的数量的比例,成为(被识别为主要被摄体的相机装置的数量)/(多个相机装置的数量)。在图21所示的例子中,相机装置A及相机装置B将主要被摄体OE识别为主要被摄体OE,相机装置C将主要被摄体OE识别为被摄体OG,因此对主要被摄体的识别率成为2/3。
只要对主要被摄体OE的识别率为第1阈值以上(步骤91中“是”),则获得被认为在与主要被摄体OE大致相同的位置上存在的被摄体的各相机装置中的最大检测被摄体数(作为被摄体而检测到的最大数)。最大检测被摄体数为,无需识别为确定的被摄体,只要知道被摄体的数量即可,且作为存在于各相机装置A、相机装置B及相机装置C每个相机装置的相同的位置的被摄体而检测到的被摄体数的数量。例如,在各相机装置A、相机装置B及相机装置C中,在(50,70)的位置上分别检测一个被摄体,因此最大检测被摄体数成为1。接着,检测在与主要被摄体OE大致相同的位置上存在的识别被摄体数。识别被摄体数为在大致相同的位置上存在的被摄体中识别为主要被摄体OE的数量。关于在(50,70)的位置上存在的主要被摄体,相机装置A及相机装置B识别为主要被摄体OE,相机装置C识别为主要被摄体OG,因此识别被摄体数成为2。如此,判定检测到的最大检测被摄体数是否为识别被摄体数以下(步骤92)。只要最大检测被摄体数为识别被摄体数以下(步骤92中“是”),则将主要被摄体判定为主要被摄体的相机装置的数量较多,因此判断为具有可靠性(步骤94)。
只要最大检测被摄体数多于识别被摄体数(步骤92中“否”),则计算出与主要被摄体OE存在的位置大致相同的位置上的主要被摄体OE识别率。相机装置A及相机装置B识别为主要被摄体OE,相机装置C识别为被摄体OG,因此识别率成为2/3。只要该识别率为第2阈值以上(步骤93中“是”),则判断为具有可靠性(步骤94)。
当主要被摄体OE的识别率小于第1阈值(步骤91中“否”),或主要被摄体的大致相同的位置上的识别率小于第2阈值时(步骤93中“否”),判断为不具有可靠性(步骤95)。
在上述实施例中,判断出对主要被摄体OE的可靠性,但不仅对主要被摄体OE,同样地,通过控制装置1还可以对其他副被摄体OC等判定可靠性。
图24及图25示出了变形例。
设为在移动区域40的位置(15,10)、(75,15)、(50,70)、(80,50)及(20,70)上存在被摄体OC、OD、OE、OF及OG。在这些被摄体OC、OD、OE、OF及OG中分别安装有位置检测装置{发信器、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装置等}100。从位置检测装置100发送所存在的位置。从分别安装在被摄体OC、OD、OE、OF及OG中的位置检测装置100发送分别表示被摄体OC、OD、OE、OF及OG的位置的数据及识别该位置的被摄体的数据,并在相机装置A的通信装置3(位置确定信息接收单元)中接收。在相机装置A中从所接收的表示位置的数据及识别被摄体的数据计算出至主要被摄体OE的距离(58m)。如此,若计算出从相机装置A至主要被摄体OE的距离,则在该主要被摄体OE的前后设定焦点吻合对象范围,从而限制相机装置A的对焦透镜7的移动范围。
图26及图27是表示变形例的图,示出了显示装置14的显示画面50。图28及图29示出了人脸的大小、身高及至被摄体的距离之间的关系。
图26是利用所拍摄的被摄体的人脸的大小而计算出至被摄体的距离时所利用的图。
设为检测到被摄体OE、OF及OG。通过相机装置A的控制装置1从各被摄体OE、OF及OG中检测各人脸的区域102、101及103。通过控制装置1从检测到的人脸的大小(像素数)计算出至被摄体OE、OF及OG的各被摄体的距离。当对焦透镜7的焦距为100mm时,利用图28所示的表格,当对焦透镜7的焦距为400mm时,利用图29所示的表格。存储有与对焦透镜7的焦距对应的表格,利用与对焦透镜7的焦距对应的表格,从检测到的人脸的区域的大小(像素数)计算出至被摄体的距离。
图27是利用所拍摄的被摄体的身高而计算出至被摄体的距离时所利用的图。
设为检测到被摄体OE、OF及OG。通过相机装置A的控制装置1从各被摄体OE、OF及OG中分别检测身高HE、HF及HG。通过控制装置1从检测到的身高(像素数)计算出至被摄体OE、OF及OG的各被摄体的距离。当对焦透镜7的焦距为100mm时,利用图28所示的表格,当对焦透镜7的焦距为400mm时,利用图29所示的表格。存储有与对焦透镜7的焦距对应的表格,利用与对焦透镜7的焦距对应的表格,从检测到的身高(像素数)计算出至被摄体的距离。
不仅人脸的大小及身高,还可以利用脚的长度、躯干的长度及眼睛的大小等来计算出至被摄体的距离。并且,当被摄体为人物时,可以在被摄体上别上大小测量用标记,并利用该标记来计算出至被摄体的距离。而且,在各被摄体中预先已知人脸的大小及身高等时,可以用该已知的人脸的大小、身高等来变更表格,或进行校正。
图30及图31是表示另一实施例的图,是表示相机装置A的处理步骤的流程图。
设定主要被摄体的移动区域40(步骤111),且设定相机装置A的设置位置(步骤112)。通过相机装置A的控制装置1从所拍摄的图像中识别主要被摄体。若通过相机装置A拍摄移动区域40(步骤113),且从AF指令按钮2输入AF指令(步骤114),则从其他相机装置发送表示主要被摄体的位置的数据及主要被摄体的识别数据,在相机装置A中接收该所发送的表示位置的数据及主要被摄体的识别数据(步骤115)。
以使主要被摄体进入相机装置A的景深的方式通过控制装置1确定光圈4的光圈值(步骤116),以成为所确定的光圈值的方式通过控制装置1(光圈控制单元)控制光圈马达5(步骤117)。
以焦点对准基于从其他相机装置发送的表示主要被摄体的位置的数据而确定的位置的被摄体的方式,通过控制装置1计算出对焦透镜7的位置(步骤118),通过对焦马达8使对焦透镜7移动至该计算出的位置(步骤119)。若AF指令输入到相机装置A,则再次重复从步骤115的处理。
即便在相机装置A中不具有自动对焦功能,也能够将焦点对准主要被摄体。当然,可以在相机装置A中具有自动对焦功能,也可以如上述那样以进入景深的方式控制光圈的光圈值。
符号说明
1-控制装置(主要被摄体识别单元、对焦控制单元、摄像控制单元、第1计算单元、检测单元、距离计算单元、显示控制单元、副被摄体识别单元、剩余距离计算单元、位置计算单元、不一致计算单元、识别控制单元、可靠度计算单元、光圈控制单元),2-AF指令按钮(AF指令输入单元),3-通信装置(位置确定信息获取单元、第1接收单元、第2接收单元),8-对焦马达(对焦单元),10-CCD(摄像单元),14-显示装置,A-相机装置(摄像装置),B、C-相机装置(第1位置检测用摄像装置)。

Claims (21)

1.一种摄像装置,其具备:
位置确定信息获取单元,其获取确定实空间中的主要被摄体的位置的位置确定信息;
摄像单元,其拍摄拍摄范围而获得拍摄图像;
主要被摄体识别单元,其识别通过上述摄像单元获得的拍摄图像中的主要被摄体;
对焦控制单元,其将在通过上述位置确定信息获取单元获取的位置确定信息确定的位置的前后规定的范围,作为将焦点对准在上述范围内存在的被摄体而进行拍摄的焦点吻合对象范围,来限制对焦透镜的移动;
对焦单元,其通过上述对焦控制单元的控制而驱动对焦透镜;及
摄像控制单元,其将通过上述主要被摄体识别单元识别出的主要被摄体的主要被摄体像,通过由上述对焦单元驱动的对焦透镜而对焦于受光面并由上述摄像单元来拍摄,
当通过第1位置检测用摄像装置拍摄了主要被摄体时,由上述第1位置检测用摄像装置发送表示从上述第1位置检测用摄像装置至主要被摄体的距离的第1距离数据及表示上述第1位置检测用摄像装置与主要被摄体所成的角度的第1角度数据,
上述位置确定信息获取单元具备:
第1接收单元,其接收由上述第1位置检测用摄像装置发送的上述第1距离数据及上述第1角度数据;以及
第1计算单元,其基于由上述第1接收单元接收的上述第1距离数据及上述第1角度数据计算出确定主要被摄体的位置的位置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
上述摄像单元的景深越深,则越扩展上述焦点吻合对象范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
所述摄像装置还具备检测单元,该检测单元检测上述主要被摄体的移动量,
当通过上述检测单元检测到的移动量为阈值以上时,扩展上述焦点吻合对象范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
当通过第2位置检测用摄像装置拍摄主要被摄体时,由上述第2位置检测用摄像装置发送表示从上述第2位置检测用摄像装置至主要被摄体的距离的第2距离数据及表示上述第2位置检测用摄像装置与主要被摄体所成的角度的第2角度数据,
上述第1接收单元接收由上述第1位置检测用摄像装置发送的上述第1距离数据及上述第1角度数据以及由上述第2位置检测用摄像装置发送的上述第2距离数据及上述第2角度数据,
上述第1计算单元基于由上述第1接收单元接收的上述第1距离数据及上述第1角度数据这一组以及上述第2距离数据及上述第2角度数据这一组中的至少一组来计算出确定主要被摄体的位置的位置确定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
通过位置检测装置检测主要被摄体的位置,由上述位置检测装置发送表示主要被摄体的位置的位置确定信息,
上述位置确定信息获取单元具备:
第2接收单元,其接收由上述位置检测装置发送的位置确定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
上述对焦单元根据通过上述主要被摄体识别单元识别出上述主要被摄体的情况,设定包含所识别出的主要被摄体的AF区域,根据未通过上述主要被摄体识别单元识别出上述主要被摄体的情况,将预先设定的区域设定为AF区域,并驱动对焦透镜而将焦点对准在所设定的AF区域内存在的被摄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
上述对焦单元根据通过上述主要被摄体识别单元识别出主要被摄体的情况,设定包含所识别出的上述主要被摄体的AF区域,根据未通过上述主要被摄体识别单元识别出上述主要被摄体的情况,基于由上述位置确定信息获取单元获取的位置确定信息确定的位置来设定AF区域,并驱动对焦透镜而将焦点对准在所设定的AF区域内存在的被摄体。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
基于通过上述第1位置检测用摄像装置拍摄的上述主要被摄体的相位差来计算出至上述主要被摄体的距离。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还具备:
AF指令输入单元,其输入AF指令;及
主要被摄体确定单元,其通过从上述AF指令输入单元输入AF指令,将包含于在通过上述摄像单元获得的拍摄图像中规定的AF区域中的被摄体确定为上述主要被摄体,
上述位置确定信息获取单元获取位置确定信息,该位置确定信息确定通过上述主要被摄体确定单元确定的上述主要被摄体在实空间中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还具备:
显示装置,其将通过上述摄像单元获得的拍摄图像显示于显示画面;
距离计算单元,其计算出至上述主要被摄体的距离;及
显示控制单元,其将通过上述距离计算单元计算出的距离与上述主要被摄体关联起来显示于上述显示画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
在上述位置确定信息获取单元中获取的位置确定信息确定实空间中的主要被摄体及副被摄体各自的位置,
所述摄像装置还具备副被摄体识别单元,该副被摄体识别单元从通过上述摄像单元获得的拍摄图像识别副被摄体,
上述距离计算单元分别计算出至上述主要被摄体的距离及至副被摄体的距离,
上述显示控制单元将通过上述距离计算单元计算出的距离与所对应的主要被摄体或副被摄体关联起来显示于上述显示画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摄像装置,其还具备:
剩余距离计算单元,其计算出通过上述距离计算单元计算出的至主要被摄体的距离和至对焦透镜对准焦点的位置的距离之间的剩余距离,
上述显示控制单元将通过上述剩余距离计算单元计算出的剩余距离与主要被摄体关联起来显示于上述显示画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
在上述位置确定信息获取单元中获取的位置确定信息确定实空间中的主要被摄体及副被摄体各自的位置,
所述摄像装置还具备副被摄体识别单元,该副被摄体识别单元从通过上述摄像单元获得的拍摄图像识别副被摄体,
上述距离计算单元分别计算出至主要被摄体的距离及至副被摄体的距离,
所述摄像装置还具备剩余距离计算单元,该剩余距离计算单元计算出通过上述距离计算单元计算出的至主要被摄体的距离与至对焦透镜对准焦点的位置的距离之间的剩余距离、及通过上述距离计算单元计算出的至副被摄体的距离与至对焦透镜对准焦点的位置的距离之间的剩余距离,
上述显示控制单元将通过上述剩余距离计算单元计算出的剩余距离与所对应的主要被摄体或副被摄体关联起来显示于上述显示画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还具备:
位置计算单元,其计算出通过上述主要被摄体识别单元识别出的主要被摄体在实空间中的位置;
不一致判定单元,其判定在通过上述位置计算单元计算出的位置与通过上述位置确定信息获取单元获取的位置确定信息所确定的主要被摄体在实空间中的位置之间是否存在不一致;及
识别控制单元,其在由上述不一致判定单元判定为不一致的情况下,再次进行上述主要被摄体识别单元所执行的主要被摄体的识别。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
上述位置确定信息获取单元获取多个位置确定信息,
所述摄像装置还具备可靠度计算单元,该可靠度计算单元基于通过多个位置确定信息确定的主要被摄体在实空间中的多个位置及通过上述位置计算单元计算出的位置,计算出由上述识别控制单元进行的主要被摄体的识别的可靠度,
当通过上述可靠度计算单元计算出的可靠度为阈值以上时,由上述对焦单元限制移动而驱动对焦透镜。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还具备:
副被摄体识别单元,其从通过上述摄像单元获得的拍摄图像识别副被摄体;及
位置计算单元,其计算出通过上述主要被摄体识别单元识别出的主要被摄体及通过上述副被摄体识别单元识别出的副被摄体在实空间中的位置,
上述位置确定信息获取单元所获取的位置确定信息确定实空间中的主要被摄体及副被摄体各自的位置,
所述摄像装置还具备:
不一致判定单元,其判定在通过上述位置计算单元计算出的位置与通过由上述位置确定信息获取单元获取的位置确定信息表示的位置之间是否存在不一致;以及
识别控制单元,其对在通过上述不一致判定单元判定为不一致的位置上存在的主要被摄体及副被摄体中的至少一方,再次进行上述主要被摄体识别单元及上述副被摄体识别单元中的至少一方所执行的识别处理。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
上述位置确定信息获取单元接收由安装在主要被摄体中的位置检测装置发送的位置确定信息。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
根据通过上述第1位置检测用摄像装置拍摄的主要被摄体的大小或主要被摄体的脸的大小及上述第1位置检测用摄像装置的焦距计算出至主要被摄体的距离。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
所述摄像装置具备光圈控制单元,该光圈控制单元将光圈控制为如下的光圈值:使在通过位置确定信息获取单元确定的位置上存在的主要被摄体进入上述摄像单元的景深,
摄像控制单元将通过主要被摄体识别单元识别出的主要被摄体的主要被摄体像,通过由对焦单元驱动的对焦透镜而对焦于受光面,并利用由上述光圈控制单元控制的光圈,通过摄像单元来拍摄上述主要被摄体。
20.一种摄像方法,其中,
位置确定信息获取单元获取位置确定信息,该位置确定信息确定实空间中的主要被摄体的位置,
摄像单元拍摄拍摄范围而获得拍摄图像,
主要被摄体识别单元根据通过上述摄像单元获得的拍摄图像识别上述主要被摄体,
对焦控制单元将在通过上述位置确定信息获取单元获取的位置确定信息确定的位置的前后规定的范围,作为将焦点对准在上述范围内存在的被摄体而进行拍摄的焦点吻合对象范围,来限制对焦透镜的移动,
对焦单元通过上述对焦控制单元的控制而驱动对焦透镜,
摄像控制单元将通过上述主要被摄体识别单元识别出的主要被摄体的主要被摄体像,通过由上述对焦单元驱动的对焦透镜而对焦于受光面并通过上述摄像单元来拍摄,
当通过第1位置检测用摄像装置拍摄了上述主要被摄体时,由上述第1位置检测用摄像装置发送表示从上述第1位置检测用摄像装置至上述主要被摄体的距离的第1距离数据及表示上述第1位置检测用摄像装置与上述主要被摄体所成的角度的第1角度数据,上述位置确定信息获取单元的第1接收单元接收由上述第1位置检测用摄像装置发送的上述第1距离数据及上述第1角度数据,并且上述位置确定信息获取单元的第1计算单元基于由上述第1接收单元接收的上述第1距离数据及上述第1角度数据计算出确定上述主要被摄体的位置的位置信息。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摄像方法,其中,
光圈控制单元将光圈控制为如下的光圈值:使在通过上述位置确定信息获取单元确定的位置上存在的上述主要被摄体进入上述摄像单元的景深,
上述摄像控制单元使用通过上述光圈控制单元控制的光圈,通过上述摄像单元来拍摄上述主要被摄体。
CN201680056245.3A 2015-09-30 2016-08-15 摄像装置及摄像方法 Active CN10813956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93023 2015-09-30
JP2015193023 2015-09-30
PCT/JP2016/073842 WO2017056757A1 (ja) 2015-09-30 2016-08-15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39561A CN108139561A (zh) 2018-06-08
CN108139561B true CN108139561B (zh) 2020-09-15

Family

ID=584231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56245.3A Active CN108139561B (zh) 2015-09-30 2016-08-15 摄像装置及摄像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389932B2 (zh)
JP (1) JP6522768B2 (zh)
CN (1) CN108139561B (zh)
WO (1) WO201705675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80068578A (ko) 2016-12-14 2018-06-2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복수의 센서를 이용하여 객체를 인식하는 전자 기기 및 방법
EP4246214A3 (en) 2017-03-21 2023-12-06 Magic Leap, Inc. Methods, devices, and systems for illuminating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JP6960755B2 (ja) * 2017-03-27 2021-11-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記憶媒体
DE102017211038A1 (de) * 2017-06-29 2019-01-03 Robert Bosch Gmbh Verfahren zum Einstellen einer Kamera
JP7324639B2 (ja) * 2019-07-23 2023-08-10 日本放送協会 被写体位置推定装置、フォーカス補助装置、及び、それらのプログラム
JP7289754B2 (ja) 2019-08-08 2023-06-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制御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21032964A (ja) * 2019-08-20 2021-03-01 エスゼット ディージェイアイ テクノロジー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Sz Dji Technology Co.,Ltd 制御装置、撮像システム、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10737276B (zh) * 2019-11-06 2023-03-31 达闼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 预警方法、巡逻机器人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43600B2 (ja) 1977-11-18 1983-09-28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送風機
JPH06337346A (ja) * 1993-05-28 1994-12-06 Nikon Corp 自動合焦装置
JP2000083246A (ja) * 1998-09-04 2000-03-21 Canon Inc カメラ制御システム、カメラ制御方法、およびその処理を実行するプログラムを記憶した記録媒体
JP2005167517A (ja) 2003-12-01 2005-06-23 Olympus Corp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装置のキャリブレーション方法及び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
US7733412B2 (en) * 2004-06-03 2010-06-0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pickup apparatus and image pickup method
JP2006018246A (ja) * 2004-06-03 2006-01-19 Canon Inc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方法
JP2006311345A (ja) * 2005-04-28 2006-11-09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デジタルカメラ
JP4207980B2 (ja) * 2006-06-09 2009-01-14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制御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2009008842A (ja) 2007-06-27 2009-01-15 Fujifilm Corp 撮影システム、撮影装置、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10093422A (ja) * 2008-10-06 2010-04-22 Canon Inc 撮像装置
JP2011075735A (ja) 2009-09-30 2011-04-14 Canon Inc 撮像装置
JP5865120B2 (ja) * 2012-02-27 2016-02-17 株式会社ザクティ 電子カメラ
JP2013213903A (ja) 2012-04-02 2013-10-17 Xacti Corp 撮像装置
JP5991755B2 (ja) * 2012-11-16 2016-09-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自動焦点検出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6112925B2 (ja) * 2013-03-15 2017-04-12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表示機器及び表示方法
JP5472506B2 (ja) 2013-03-19 2014-04-16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複数の移動対象物の追跡撮影システム及び撮影制御方法
JP6108925B2 (ja) * 2013-04-11 2017-04-05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フォーカス調整システム、フォーカス指示装置、フォーカス調整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483661B2 (ja) * 2014-03-20 2019-03-13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撮像制御装置、撮像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103986877B (zh) * 2014-05-29 2017-09-26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图像获取终端和图像获取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522768B2 (ja) 2019-05-29
WO2017056757A1 (ja) 2017-04-06
US20180205875A1 (en) 2018-07-19
CN108139561A (zh) 2018-06-08
US10389932B2 (en) 2019-08-20
JPWO2017056757A1 (ja) 2018-04-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139561B (zh) 摄像装置及摄像方法
JP5789091B2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
TWI521255B (zh) 自動對焦方法、其自動對焦裝置和其影像擷取裝置
JP5178553B2 (ja) 撮像装置
CN107707871B (zh) 图像处理设备、摄像设备、图像处理方法和存储介质
KR100729280B1 (ko) 스테레오 카메라를 장착한 이동단말기를 이용한 홍채인식시스템 및 그 방법
JP5371686B2 (ja) 撮像装置、撮像方法、及び撮像システム
US20120275648A1 (en) Imaging device and imaging method and program
KR20070118036A (ko) 촬상 장치와 촬상 장치 제어 방법, 및 컴퓨터 프로그램
KR20080027443A (ko) 촬상장치 및 촬상장치 제어방법과, 컴퓨터 프로그램
CN103227903A (zh) 一种关于获取数字图像的方法
JP5171468B2 (ja)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
US20170142409A1 (en) Imaging processing apparatus,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and program
JP2009522683A (ja) ステレオカメラを装着した移動端末機を利用した虹彩認識システム及び虹彩認識方法
EP4294031A3 (en) Automatic generation of all-in-focus images with a mobile camera
CN112673621A (zh) 自动对焦方法、装置、云台、设备和存储介质
WO2009100778A1 (en) Improved rotation independent face detection.
JP4888249B2 (ja) 焦点検出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JP4996568B2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09092747A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方法
US20130076868A1 (en) Stereoscopic imaging apparatus, face detec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s of controlling operation of same
US20130093856A1 (en) Stereoscopic imaging digital camera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operation of same
JP2014039165A (ja) 追尾機能付き撮影装置
JP7175595B2 (ja) 撮像装置、制御装置、撮像システム及び撮像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
KR20170023494A (ko) 카메라를 구비하는 장치에서 사진 촬영 지원 기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