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135759A - 吸收性物品 - Google Patents
吸收性物品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135759A CN108135759A CN201680056213.3A CN201680056213A CN108135759A CN 108135759 A CN108135759 A CN 108135759A CN 201680056213 A CN201680056213 A CN 201680056213A CN 108135759 A CN108135759 A CN 10813575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iber
- skin side
- absorbent commodity
- diameter portion
- ski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1—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outer layers
- A61F13/511—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吸收性物品(10)包括正面片(2)、背面片(3)和设置于该两个片(2、3)之间的吸收体(4)。正面片(2)具有向肌肤相对面侧突出的多个肌肤侧凸部(21)和位于肌肤侧凸部(21)之间的肌肤侧凹部。正面片(2)由沿着相互交叉的不同的两个方向交替且连续地配置有肌肤侧凸部(21)和肌肤侧凹部的凹凸结构的无纺布(1)构成。无纺布(1)包括具有纤维直径互不相同的大径部(17)和小径部(16)的构成纤维(11)。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轻度失禁护垫、生理用卫生巾等的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为了减小与肌肤的接触面积以减轻闷湿而提高使用感,在吸收性物品中使用有凹凸结构的正面片。作为包括凹凸结构的正面片的吸收性物品,已知有例如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吸收性物品。
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如下吸收性物品:包括顶部片,该顶部片在长度方向上连续地形成有包括顶部区域、底部区域和该顶部区域与该底部区域之间的壁部区域的波形。
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吸收性物品是本申请人之前提案的,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如下吸收性物品:正面片具有一体地在厚度方向上被赋形的多个凸部和凹部,该凸部和该凹部在俯视交叉的不同的方向上交替地邻接配置而形成凹凸形状,在该正面片的凸部与防漏层之间形成有空间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1386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4-79291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吸收性物品,该吸收性物品包括吸收性主体,该吸收性主体具有:形成肌肤相对面的透液性的正面片、形成非肌肤相对面的背面片和设置于该两片之间的吸收体,且具有与穿着者的前后方向对应的纵向和与该纵向正交的横向。上述正面片由凹凸结构的无纺布形成,该凹凸结构的无纺布具有向肌肤相对面侧突出的多个肌肤侧凸部和位于多个该肌肤侧凸部之间的肌肤侧凹部,且多个该肌肤侧凸部和该肌肤侧凹部沿着相互交叉的不同的两个方向交替且连续地配置。上述无纺布包括具有纤维直径互不相同的大径部和小径部的构成纤维。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所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失禁护垫的肌肤相对面侧(正面片侧)的俯视图。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的Ⅱ-Ⅱ截面的端面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失禁护垫所具有的正面片的主要部分放大立体图。
图4是图3所示的正面片的主要部分放大示意截面图。
图5是说明形成图3所示的正面片的无纺布的构成纤维彼此在热熔接部被固定的状态的图。
图6是表示形成图3所示的正面片的无纺布的制造所优选使用的制造装置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图6所示的制造装置所具有的延伸部的示意图。
图8是表示在图7所示的延伸部使纤维片延伸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9(a)~图9(c)是说明在相邻的熔接部之间的1根构成纤维形成多个小径部和大径部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图6所示的制造装置所具有的延伸部的前半部分的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11是表示图6所示的制造装置所具有的延伸部的后半部分的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包括在长度方向上连续地形成波形形状的顶部片,因此,能够抑制体液向宽度方向的扩散面积。但是,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吸收性物品的顶部片的波形在长度方向上连续地形成,因此,虽然顶部片能够灵活地追随在宽度方向的运动,但却难以灵活地追随在长度方向的运动。
另一方面,关于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形成正面片的凹凸形状的凸部和凹部在俯视交叉的不同的方向上交替地配置,因此,与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吸收性物品相比,能够进一步减小与肌肤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减轻闷湿,使用感进一步提高。此外,关于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凸部和凹部在俯视交叉的不同的方向上交替地配置,因此,与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吸收性物品相比,凸部能够灵活地追随在宽度方向上的运动,且也能够灵活地追随在长度方向上的运动。但是,有使正面片的凸部更加灵活地追随在宽度方向上的运动亦更加灵活地追随在长度方向上的运动的需求。
因而,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消除上述现有技术所具有的缺点的吸收性物品。
以下,参照附图基于作为本发明所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失禁护垫10对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进行说明。图1中表示有从正面片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失禁护垫10的俯视图,图2中表示有本实施方式的失禁护垫10的截面图。本实施方式的失禁护垫10如图1和图2所示,具有形成肌肤相对面的透液性的正面片2、形成非肌肤相对面的背面片3和设置于该两个片2、3之间的吸收体4。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肌肤相对面是失禁护垫10中穿着失禁护垫10时朝向穿着者的肌肤侧的面,非肌肤相对面是失禁护垫10中穿着失禁护垫10时朝向与肌肤侧相反的一侧(穿衣侧)的面。此外,纵向X与失禁护垫10的长度方向一致,横向Y与失禁护垫10的宽度方向(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一致。
在失禁护垫10中,如图1和图2所示,正面片2包覆吸收体4的肌肤相对面的整个区域,从吸收体4的沿着纵向X的两侧缘向横向Y的外侧延伸。另一方面,背面片3包覆吸收体4的非肌肤相对面的整个区域,且进一步从吸收体4的沿着纵向X的两侧缘向横向Y的外侧延伸,与后述防漏翻边5一同形成侧翼部10S。在失禁护垫10的背面片3侧的非肌肤抵接面设置有用于在短裤等的内衣进行固定的粘接部(图示省略)。背面片3与防漏翻边5在从吸收体4的沿着纵向X两侧缘起的延伸部利用粘接剂、热封合、超声波封合等公知的接合方法相互接合。另外,正面片2和背面片3各自与吸收体4之间也可以利用粘接剂接合。
作为背面片3的形成材料能够没有特别限制地使用作为吸收性物品的背面片一直以来所使用的各种材料等,例如,能够使用液体不透过性或拨水性的树脂膜、树脂膜与无纺布的层压片等。
在失禁护垫10中,吸收体4如图2所示,由吸收性芯40和包着该吸收性芯40的包芯片41构成。俯视时,吸收体4为带有圆角的大致矩形的形状。
吸收性芯40能够由例如纸浆等的吸液性纤维的积纤体或该吸液性纤维与吸水性聚合物的混合积纤体构成。作为构成吸收性芯40的吸液性纤维,例如能够列举纸浆纤维、人造纤维、棉纤维、醋酸纤维素等纤维素类的亲水性纤维。在纤维素类的亲水性纤维以外,还可以包含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类纤维、聚酯、聚酰胺等缩聚类纤维等。作为吸水性聚合物,例如能够列举聚丙烯酸钠、(丙烯酸-乙烯醇)共聚物、聚丙烯酸钠交联体、(淀粉-丙烯酸)接枝共聚物、(异丁烯-顺丁烯二酸酐)共聚物和其皂化物、聚天冬氨酸等。纤维和吸水性聚合物分别能够组合使用一种或两种以上。
作为包芯片41,优选使用棉纸或无纺布等透水性的纤维片。此外,包芯片41如图2所示,可以利用一个片包着吸收性芯40的整体,也可以利用2个以上的包芯片包着吸收性芯40的整体,例如也可以利用不同的片包覆吸收性芯40的肌肤抵接面侧和非肌肤抵接面侧。
在失禁护垫10中,防漏翻边5如图1和图2所示,配置于正面片2的肌肤相对面中沿着纵向X的两侧部。而且,防漏翻边5以在俯视时与吸收体4的沿着纵向X的左右两侧部重叠的方式遍及正面片2的纵向X的全长地配置。防漏翻边5具有在纵向X上分别延伸的自由端和固定区域。固定区域位于正面片2上,防漏翻边5在该固定区域与正面片2固定。此外,防漏翻边5的该固定区域向横向Y外侧延伸,该延伸部位与背面片3的横向Y的延伸部位接合而形成侧翼部10S。防漏翻边5在其自由端的附近的位置以伸长状态安装有沿着纵向X延伸的弹性部件。通过该弹性部件的收缩,防漏翻边5的自由端与固定端之间的位置朝向穿着者的身体侧大致L字状地立起。防漏翻边5在穿着中立起而阻止液体的侧漏。
作为防漏翻边5能够无特别限制地使用在该技术领域一直以来所使用的各种材料,例如,能够使用液体不透过性或拨水性的树脂膜、树脂膜与无纺布的层叠体等。
在失禁护垫10中,正面片2和背面片3如图1所示,从吸收体4的纵向X的前端和后端分别向纵向X的外侧延伸,在这些延伸部,利用粘接剂、热封合、超声波封合等的公知的接合方法相互接合而形成端部封合部。
在失禁护垫10中,如图1和图2所示,在其肌肤相对面(正面片2的肌肤相对面)形成有正面片2和吸收体4向背面片3侧一体地凹陷而形成的一对线状压缩槽7。各线状压缩槽7在纵向X上延伸,以朝向失禁护垫10的在纵向X上延伸的二等分线向内侧描绘出弧形的方式形成。线状的压缩槽7中的“线状”指槽(凹陷部)的形状不限于在俯视时是直线,也包括曲线。另外,各线可以是连续线也可以是断续线。例如,线状压缩槽7也可以由不连续的多个点压花所形成的列构成。由此形成的线状压缩槽7能够抑制体液向吸收体4的平面方向的扩散,有效地防止从失禁护垫10的周围的液体泄漏。
对失禁护垫10的正面片2进行详细叙述,正面片2如图3和图4所示,包括向肌肤相对面侧突出而具有内部空间S1的多个肌肤侧凸部21和位于多个肌肤侧凸部21之间的肌肤侧凹部。在失禁护垫10中,在俯视正面片2时,肌肤侧凸部21和肌肤侧凹部沿着相互交叉的不同的两个方向交替且连续地配置。此处,不同的两个方向优选的是,该平面内的任意的第一方向和与其交叉的第二方向以30度以上90度以下的角度交叉,例如在失禁护垫10是以90度交叉。即,例如在失禁护垫10中,两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是横向Y,两个方向中的另一个方向是纵向X。因而,在俯视正面片2时,肌肤侧凸部21和非肌肤侧凸部22沿着纵向X和横向Y交替且连续地配置。更详细地进行叙述,在失禁护垫10中,正面片2如图3和图4所示,包括向非肌肤相对面侧突出的具有内部空间S2的多个非肌肤侧凸部22和位于多个非肌肤侧凸部22之间的肌肤侧凹部。在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从肌肤相对面侧观察到的凸部是肌肤侧凸部21,肌肤侧凹部成为非肌肤侧凸部22。反过来,从非肌肤相对面侧观察到的凸部是非肌肤侧凸部22,非肌肤侧凹部成为肌肤侧凸部21。因而,肌肤侧凸部21与非肌肤侧凸部22的一部分是共有的。该共有的部分是指后述的环状结构的壁部21W和后述的环状结构的壁部22W。
在失禁护垫10中,关于正面片2,如图3和图4所示,肌肤侧凸部21在其顶部21T与其内部空间S1的开口部21H之间具有环状结构的壁部21W。此外,非肌肤侧凸部22在其顶部22T与其内部空间S2的开口部22H之间具有环状结构的壁部22W。在失禁护垫10中,关于肌肤侧凸部21和非肌肤侧凸部22,其顶部21T和顶部22T形成为具有圆弧的圆锥台形状或半球状。另外,肌肤侧凸部21和非肌肤侧凸部22的突出形状不限于上述形状,可以是任何突出形状。例如也可以是圆锥、圆锥台、棱锥、棱锥台、斜圆锥等的锥体形状。在失禁护垫10中,肌肤侧凸部21和非肌肤侧凸部22保持有与其外径相似的顶部具有圆弧的圆锥台形状或半球状的内部空间S1和内部空间S2。
在失禁护垫10中,从肌肤相对面侧俯视正面片2时,肌肤侧凸部21的壁部21W以肌肤侧凸部21的顶部21T为中心形成为环状结构。此外,从非肌肤相对面侧俯视正面片2时,非肌肤侧凸部22的壁部22W以非肌肤侧凸部22的顶部22T为中心形成为环状结构。而且,肌肤侧凸部21的壁部21W如图4所示,与非肌肤侧凸部22的壁部22W共有相同的部位。此处“环状”只要在俯视正面片2时形成为无端的连续形状就没有特别的限制,在俯视正面片2时是圆形、椭圆形、矩形、多边形等任何形状均可。从很好地维持正面片2的连续状态的观点出发,优选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环状结构。进一步,将“环状”作为立体形状表示,能够列举圆柱状、斜圆柱状、椭圆柱状、切头圆锥状、切头斜圆锥状、切头椭圆锥状、切头四棱锥状、切头斜四棱锥状等任意的环结构,从实现连续的片状态的观点出发,优选为圆柱状、椭圆柱状、切头圆锥状、切头椭圆锥状。
在失禁护垫10中,正面片2如图3所示,由在纵向X和横向Y配置有多个肌肤侧凸部21和非肌肤侧凸部22的凹凸结构的无纺布1构成。此外,在失禁护垫10中,如图2所示,正面片2在作为肌肤侧凹部的非肌肤侧凸部22与邻接的下侧片8接合,在肌肤侧凸部21与下侧片8之间形成有内部空间S1。在失禁护垫10中,下侧片8是配置于正面片2与吸收体4之间的、包括无纺布的第二片。此外,构成正面片2的无纺布1如图5所示,包括具有纤维直径互不相同的大径部17和小径部16、16的构成纤维11。
上述第二片是不同于正面片2和吸收体4的、在该技术领域中被称为子层片的片材。该第二片承担如下功能:提高液体从正面片2向吸收体4的透液性,减少被吸收体4吸收的液体向正面片2的回液。该第二片配置于吸收体4的肌肤相对面上即可,但在失禁护垫10中,其包覆吸收体4的肌肤相对面的整个区域。
作为上述第二片,能够无特别限制地使用该技术领域中一直以来所使用的各种材料,例如,能够使用亲水性无纺布或亲水性的纤维集合体。关于该第二片,其克重优选为10g/m2以上50g/m2以下,进而优选为15g/m2以上25g/m2以下。此外,该第二片优选的是,其厚度优选为0.1mm以上5mm以下。
正面片2与作为下侧片8的第二片的接合可以通过热熔接进行接合,也可以利用热熔型粘接剂等粘接剂接合,也可以利用其他接合方法接合。利用粘接剂接合时,粘接剂能够使用公知的方式,例如隙缝式涂敷枪、螺旋喷枪、喷枪、或点式涂敷枪进行涂敷。作为涂敷的粘接剂,例如优选使用热熔粘接剂。热熔粘接剂的涂敷量优选为3g/m2以上10g/m2以下。
对于构成正面片2的无纺布1进行详细的说明。
在图3中表示有在本实施方式的失禁护垫10中用作正面片2的无纺布1(以下称为“无纺布1”)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图3所示的无纺布1的厚度方向的截面的示意图。图5是图3所示的无纺布1的构成纤维11的放大示意图。在失禁护垫10中,无纺布1如图5所示,包括多个将构成纤维11彼此的交点热熔接而成的熔接部12。此外,在构成正面片2的无纺布1中,肌肤侧凸部21和非肌肤侧凸部22交替地配置的“一个方向”是与失禁护垫10的纵向X相同的方向,在无纺布1中,肌肤侧凸部21和非肌肤侧凸部22交替地配置的“一个方向”也标记为X方向。
更具体而言,无纺布1如图4所示,具有正背两面a、b的截面形状均向厚度方向(Z方向)的上方突出的多个肌肤侧凸部21和正背两面a、b的截面形状均向无纺布的厚度方向(Z方向)的下方突出的非肌肤侧凸部22。肌肤侧凸部21和非肌肤侧凸部22沿着X方向和Y方向各自交替且连续地配置。
在失禁护垫10中,如后文所述,无纺布1是对纤维片1a使用包括彼此啮合的一对凹凸辊401、402的钢质匹配压花辊实施凹凸加工而制造得到的。上述无纺布1的一个方向(X方向)是与在对纤维片1a实施凹凸加工而制造无纺布1时的机械方向(MD,行进方向)相同的方向,与上述无纺布1的一个方向(X方向)正交的方向(Y方向)是与正交于上述机械方向(MD,行进方向)的正交方向(CD,辊轴方向)相同的方向。
在失禁护垫10中,无纺布1的构成纤维11包含高伸长度纤维。此处,构成纤维11所包含的高伸长度纤维不仅指在原料纤维的阶段为高伸长度的纤维,还指在制造出的无纺布1的阶段亦为高伸长度的纤维。作为“高伸长度纤维”,除具有弹性(弹性体)而伸缩的伸缩性纤维以外,能够列举:通过例如像日本专利特开2010-168715号公报的段落[0033]中记载的那样,以低速熔融纺丝而获得复合纤维后,不进行延伸处理而进行加热处理和/或卷缩处理所获得的、因加热使得树脂的结晶状态发生变化而长度延长的热伸长性纤维;使用聚丙烯或聚乙烯等树脂以纺丝速度较低的条件制造的纤维;或在结晶化度低的聚乙烯-聚丙烯共聚物或聚丙烯中干掺聚乙烯进行纺丝而制造出的纤维等。这些纤维中,高伸长度纤维优选为具有热熔接性的芯鞘型复合纤维。芯鞘型复合纤维可为同心的芯鞘型,也可以为偏心的芯鞘型,也可以为并列(side by side)型,也可以为异形型,但特别优选为同心的芯鞘型。从纤维采取任何形态时均能够制造柔软且肌肤触感等优异的无纺布等的观点出发,高伸长度纤维的纤度在原料的阶段优选为1.0dtex以上10.0dtex以下,更优选为2.0dtex以上8.0dtex以下。
无纺布1的构成纤维11在高伸长度纤维以外也可以包含其他的纤维而构成,但优选为仅由高伸长度纤维构成。作为其他的纤维,能够列举例如包含熔点不同的2种成分且被实施了延伸处理而得的非热伸长性的芯鞘型热熔接性复合纤维、或本来不具有热熔接性的纤维(例如棉、纸浆等的天然纤维、人造丝或醋酸纤维等)等。在无纺布1除高伸长度纤维以外也包含其它的纤维而构成时,该无纺布1中的高伸长度纤维的比率优选为50质量%以上100质量%以下,进而优选为80质量%以上100质量%以下。
作为高伸长度纤维的热伸长性纤维是在原料的阶段未被实施延伸处理或被实施了弱延伸处理的复合纤维,例如具有构成芯部的第一树脂成分和构成鞘部的包含聚乙烯树脂的第二树脂成分,第一树脂成分具有比第二树脂成分高的熔点。第一树脂成分是体现该纤维的热伸长性的成分,第二树脂成分是体现热熔接性的成分。使用差示扫描型热量计(精工电子有限公司制造的DSC6200),对裁断得细小的纤维试样(样品重量2mg)以升温速度10℃/min进行热分析,测定各树脂的熔解峰值温度,以该熔解峰值温度定义第一树脂成分和第二树脂成分的熔点。在第二树脂成分的熔点利用该方法无法明确地测定出时,将该树脂定义为“不具有熔点的树脂”。此时,作为第二树脂成分的分子开始流动的温度,将第二树脂成分熔接至能够计测纤维的熔接点强度的程度的温度作为软化点,使用该软化点代替熔点。
作为构成鞘部的第二树脂成分,如上所述包括聚乙烯树脂。作为该聚乙烯树脂,能够列举低密度聚乙烯(LDPE)、高密度聚乙烯(HDPE)、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LLDPE)等。特别优选密度为0.935g/cm3以上0.965g/cm3以下的高密度聚乙烯。构成鞘部的第二树脂成分优选为聚乙烯树脂单体,也能够混合其它树脂。作为混合的其它树脂,能够列举聚丙烯树脂、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等。但是,构成鞘部的第二树脂成分优选的是,鞘部的树脂成分中的50质量%以上、特别优选70质量%以上100质量%以下为聚乙烯树脂。另外,该聚乙烯树脂优选微晶尺寸为10nm以上20nm以下,更优选微晶尺寸为11.5nm以上18nm以下。
作为构成芯部的第一树脂成分,能够无特别限制地使用熔点比作为鞘部的构成树脂的聚乙烯树脂高的树脂成分。作为构成芯部的树脂成分,例如能够列举聚丙烯(PP)等聚烯烃类树脂(除聚乙烯树脂以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等聚酯类树脂等。进而,也能够使用聚酰胺类聚合物或树脂成分为2种以上的共聚物等。也能够混合使用多种树脂,此时,芯部的熔点设为熔点最高的树脂的熔点。从容易制造无纺布的观点发出,构成芯部的第一树脂成分的熔点与构成鞘部的第二树脂成分的熔点的差(前者-后者)优选为20℃以上,此外,优选为150℃以下。
作为高伸长度纤维的热伸长性纤维中的第一树脂成分的优选取向指数,根据使用的树脂自然有所不同,在例如第一树脂成分为聚丙烯树脂时,取向指数优选为60%以下,更优选为40%以下,进而优选为25%以下。在第一树脂成分为聚酯时,取向指数优选为25%以下,更优选为20%以下,进而优选为10%以下。另一方面,第二树脂成分的取向指数优选为5%以上,更优选为15%以上,进而优选为30%以上。取向指数是构成纤维的树脂的高分子链的取向的程度的指标。
第一树脂成分和第二树脂成分的取向指数能够根据日本专利特开2010-168715号公报的段落[0027]~[0029]记载的方法求得。另外,热伸长性复合纤维中的各树脂成分达到上述取向指数的方法记载于日本专利特开2010-168715号公报的段落[0033]~[0036]。
此外,高伸长度纤维的伸长度(延伸度)在原料的阶段优选为100%以上800%以下,更优选为200%以上500%以下,进而优选为250%以上400%以下。通过使用具有该范围的伸长度的高伸长度纤维,该纤维在延伸装置内顺利地伸长,之前叙述的从小径部向大径部转变的变化点邻接于熔接部,肌肤触感良好。
高伸长度纤维的伸长度依据JISL-1015,以测定环境温湿度20±2℃、65±2%RH、拉力试验机的夹持间隔20mm、拉伸速度20mm/min的条件下的测定为基准。另外,以从已经制造出的无纺布采取纤维以测定伸长度时为开始,无法使夹持间隔为20mm时,换言之在测定的纤维的长度不满20mm时,将夹持间隔设定为10mm或5mm而进行测定。
高伸长度纤维中的第一树脂成分与第二树脂成分的比率(质量比、前者﹕后者)在原料的阶段优选为10﹕90~90﹕10,特别优选为20﹕80~80﹕20,尤其优选为50﹕50~70﹕30。高伸长度纤维的纤维长度根据无纺布的制造方法而使用恰当的长度。在例如后述那样利用梳棉法制造无纺布时,优选将纤维长度设为30~70mm左右。
高伸长度纤维的纤维直径在原料的阶段根据无纺布的具体的用途恰当地选择。在使用无纺布作为吸收性物品的正面片等的吸收性物品的构成部件时,优选使用10μm以上35μm以下、特别优选使用15μm以上30μm以下。上述纤维直径利用以下方法测定。
[纤维的纤维直径的测定]
作为纤维的纤维直径,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日本电子(股)公司制造JCM-5100),将纤维的截面放大至200倍~800倍进行观察而测定纤维的直径(μm)。纤维的截面使用Feather剃刀(产品编号FAS-10、Feather安全剃刀(股)制造)将纤维切断而获得。对抽取的1根纤维在5个部位测定近似圆形时的纤维直径,将分别测定所得的5处的值的平均值作为纤维的直径。
作为在原料的阶段为高伸长度纤维的热伸长性纤维,在上述热伸长性纤维以外,也能够使用日本专利第4131852号公报、日本专利特开2005-350836号公报、日本专利特开2007-303035号公报、日本专利特开2007-204899号公报、日本专利特开2007-204901号公报和日本专利特开2007-204902号公报等记载的纤维。
在失禁护垫10中,如图5所示,关注无纺布1的构成纤维11内的一根构成纤维11,该构成纤维11在相邻的熔接部12、12彼此之间具有由纤维直径较小的2个小径部16、16夹着的纤维直径较大的大径部17。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着眼于无纺布1的构成纤维11内的一根构成纤维11,纤维直径较小的小径部16以大致相同的纤维直径从将与其它构成纤维11的交点热熔接而形成的熔接部12延伸而形成。而且,着眼于该一根构成纤维11,在从相邻的熔接部12、12分别延伸出的小径部16、16彼此之间,纤维直径大于小径部16的大径部17以大致相同的纤维直径延伸而形成。详细地进行叙述,无纺布1具有以下述方式构成的构成纤维11:在着眼于一根构成纤维11时,从相邻的熔接部12、12内的一个熔接部12向另一个熔接部12去,按下述顺序依次配置有一个熔接部12侧的小径部16、1个大径部17、另一个熔接部12侧的小径部16。
如上所述以与无纺布1的刚性较高的熔接部12相邻的方式存在低刚性的小径部16,由此无纺布1的柔软性提高,肌肤触感变得良好。此外,具有多个大径部17、换言之在构成纤维11存在越多的低刚性的小径部16,无纺布1的柔软性越为提高,肌肤触感越为良好。
如图5所示,无纺布1在关注无纺布1的构成纤维11中的一根构成纤维11时,具有在相邻的熔接部12、12彼此之间具有多个(无纺布1中为2个)大径部17的构成纤维11。详细地进行叙述,无纺布1包括以下述方式构成的构成纤维11:关注一根构成纤维11时,从相邻的熔接部12、12中的一个熔接部12向另一个熔接部12去,按下述顺序依次配置有一个熔接部12侧的小径部16、第一个大径部17、小径部16、第二个大径部17、另一个熔接部12侧的小径部16。从肌肤触感提高的观点和无纺布强度降低的观点出发,无纺布1在关注一根构成纤维11时,优选在相邻的熔接部12、12彼此之间具有1个以上5个以下的大径部17,进而优选具有1个以上3个以下的大径部17。
从肌肤触感提高的观点出发,小径部16的纤维直径(直径L16)相对于大径部17的纤维直径(直径L17)的比率(L16/L17)优选为0.8以下,进而优选为0.5以上0.8以下,特别优选为0.55以上0.7以下。具体而言,就肌肤触感提高的观点而言,小径部16的纤维直径(直径L16)优选为5μm以上28μm以下,进而优选为6.5μm以上20μm以下,特别优选为7.5μm以上16μm以下。就肌肤触感提高的观点而言,大径部17的纤维直径(直径L17)优选为10μm以上35μm以下,进而优选为13μm以上25μm以下,特别优选为15μm以上20μm以下。
小径部16和大径部17的纤维直径(直径L16、L17)以与上述的纤维的纤维直径的测定相同的方法测定。
此外,在失禁护垫10中如图5所示,着眼于无纺布1的构成纤维11中的一根构成纤维11时,从与熔接部12邻接的小径部16向大径部17转变的变化点18,配置在从该熔接部12起的相邻的熔接部12、12彼此的间隔T的1/3的范围内。此处,无纺布的变化点18不包括从以较小的纤维直径延伸的小径部16向以比小径部16的纤维直径大的纤维直径延伸的大径部17连续地逐渐变化的部位或连续地以多个阶段变化的部位,而是指纤维直径极端地以一阶发生变化的部位。此外,在上述一根构成纤维11为热伸长性复合纤维时,无纺布的变化点18,不包括由于在构成芯部的第一树脂成分与构成鞘部的第二树脂成分之间剥离而纤维直径变化的状态,而始终指纤维直径基于延伸而变化的部位。
此外,变化点18配置在从熔接部12起的相邻的熔接部12、12彼此的间隔T的1/3的范围内是指,随机抽取无纺布1的构成纤维11,如图5所示那样作为扫描电子显微镜使用日本电子(股)公司制造的JCM-5100(商品名)将该构成纤维11放大至能够观察构成纤维11的相邻的熔接部12、12间(100倍~300倍)。接着,将相邻的熔接部12、12的中心彼此的间隔T三等分而划分出一个熔接部12侧的区域AT、另一个熔接部12侧的区域BT、中央的区域CT。变化点18配置在上述区域AT或上述区域BT。此外,变化点18配置在从该熔接部12起的相邻的熔接部12、12彼此的间隔T的1/3的范围内的无纺布1是指,将无纺布1的构成纤维11随机抽取出20根时,将变化点18配置在上述区域AT或上述区域BT的构成纤维11在20根构成纤维11中至少有1根以上的无纺布。具体而言,就肌肤触感提高的观点而言,优选为1根以上,进而优选为5根以上,特别优选为10根以上。
无纺布1如图4所示在沿着厚度方向Z的截面图中观察无纺布1时,包括顶部区域13a、底部区域13b和位于它们之间的侧部区域13c。顶部区域13a、底部区域13b和侧部区域13c在沿着厚度方向Z的截面观察无纺布1时,将无纺布1的Z方向的厚度三等分,将厚度方向Z的上方的部位作为顶部区域13a、将中央的部位作为侧部区域13c、将下方的部位作为底部区域13b予以区别。无纺布1中,肌肤侧凸部21的顶部由顶部区域13a形成,非肌肤侧凸部22的顶部即肌肤侧凹部由底部区域13b形成。
在失禁护垫10中,对无纺布1沿着其厚度方向Z进行观察时,侧部区域13c的纤维密度优选为比顶部区域13a的纤维密度或底部区域13b的纤维密度低,在失禁护垫10中,如图4所示,侧部区域13c的纤维密度比顶部区域13a的纤维密度和底部区域13b的纤维密度低。此处,纤维密度是指无纺布1的截面中的每单位面积的纤维的根数。因而,侧部区域13c成为与顶部区域13a和底部区域13b相比纤维的根数较少(纤维间距离较大)的稀疏区域,无纺布1整体透气性提高并且通液性也提高。进而,侧部区域13c的纤维密度形成为最小,由此肌肤侧凸部21容易追随穿着者的肌肤的运动,能够实现良好的肌肤触感。为了对侧部区域13c赋予如上所述的纤维密度,依照后述的制造方法制造无纺布1即可。
侧部区域13c的纤维密度(D13c)相对于顶部区域13a的纤维密度(D13a)或底部区域13b的纤维密度(D13b)的比率(D13c/D13a、D13c/D13a)优选为0.15以上0.9以下,进而优选为0.2以上0.8以下。具体而言,关于无纺布1的纤维密度的具体的值,顶部区域13a的纤维密度(D13a)优选为90根/mm2以上200根/mm2以下,进而优选为100根/mm2以上180根/mm2以下。此外,底部区域13b的纤维密度(D13b)优选为80根/mm2以上200根/mm2以下,进而优选为90根/mm2以上180根/mm2以下。此外,侧部区域13c的纤维密度(D13c)优选为30根/mm2以上80根/mm2以下,进而优选为40根/mm2以上70根/mm2以下。纤维密度的测定方法如下所述。
[顶部区域13a、底部区域13b和侧部区域13c的纤维密度的测定方法]
使用Feather剃刀(产品编号FAS-10、Feather安全剃刀(股)制造)将无纺布沿横向Y在厚度方向Z切断。关于顶部区域13a的纤维密度,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使将无纺布的切断面的厚度在Z方向三等分时的上方的部位即顶部区域13a放大(调整为可计测30~60根左右的纤维截面的倍率,150~500倍)而进行观察,计数每一定面积(0.5mm2左右)的被上述切断面切断的纤维的截面数。接着,换算为每1mm2的纤维的截面数,将此设为顶部区域13a的纤维密度。在3个部位进行测定并进行平均,以作为该样品的纤维密度。同样地,关于底部区域13b的纤维密度,对将无纺布的切断面的厚度在Z方向三等分时的下方的部位进行测定而求得。同样地,关于侧部区域13c的纤维密度,对将无纺布的切断面的厚度在Z方向三等分时的中央的部位进行测定而求得。另外,作为扫描电子显微镜,使用日本电子(股)公司制造的JCM-5100(商品名)。
此外,在失禁护垫10中,如图4所示,无纺布1形成为构成侧部区域13c的构成纤维中的具有变化点的纤维的根数,大于构成顶部区域13a的构成纤维中的具有变化点18的纤维的根数和构成底部区域13b的构成纤维中的具有变化点18的纤维的根数。构成侧部区域13c的构成纤维中的具有变化点的纤维的根数(N13c)相对于构成顶部区域13a的构成纤维中的具有变化点18的纤维的根数(N13a)或构成底部区域13b的构成纤维中的具有变化点18的纤维的根数(N13b)的比率(N13c/N13a、N13c/N13b)优选为2以上20以下,进而优选为5以上20以下。具体而言,关于无纺布1的具有变化点18的纤维的根数的具体的值,构成顶部区域13a的构成纤维中的具有变化点18的纤维的根数(N13a)优选为1根以上15根以下,进而优选为5根以上15根以下。此外,构成底部区域13b的构成纤维中的具有变化点18的纤维的根数(N13b)优选为1根以上15根以下,进而优选为5根以上15根以下。此外,构成侧部区域13c的构成纤维中的具有变化点18的纤维的根数(N13c)优选为5根以上20根以下,进而优选为10根以上20根以下。具有变化点18的纤维的根数的测定方法如下所述。
[构成顶部区域13a、底部区域13b或侧部区域13c的构成纤维中的具有变化点18的纤维的根数的测定方法]
关于构成顶部区域13a的构成纤维11中的具有变化点18的纤维的根数,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使将无纺布1的厚度在Z方向三等分时的上方的部位即顶部区域13a的顶点附近放大(调整为能够计测30~60根左右的纤维截面的倍率,50~500倍)而进行观察,将构成顶部区域13a的构成纤维11随机抽取20根,计数20根构成纤维11中具有变化点18的纤维数。将此设为构成顶部区域13a的构成纤维中的具有变化点18的纤维的根数。在3个部位进行测定并进行平均,以作为该样品的构成顶部区域13a的构成纤维中的具有变化点18的纤维的根数。同样地,关于构成底部区域13b的构成纤维11中的具有变化点18的纤维的根数,对将无纺布的厚度在Z方向三等分时的下方的部位即底部区域13b的底点附近进行测定而求得。同样地,关于构成侧部区域13c的构成纤维11中的具有变化点18的纤维的根数,对将无纺布的厚度在Z方向三等分时的中央的部位进行测定而求得。另外,作为扫描电子显微镜,使用日本电子(股)公司制造的JCM-5100(商品名)。
关于无纺布1的厚度,将无纺布1的侧视时的整体的厚度设为片厚度TS,将该凹凸地弯曲的无纺布1的局部的厚度设为层厚度TL(参照图4)。此处,在失禁护垫10中,片厚度TS与肌肤侧凸部21的高度或非肌肤侧凸部22的高度相同。片厚度TS优选为0.3mm以上7mm以下,更优选为0.7mm以上5mm以下。通过设定该范围,使用时的体液吸收速度较快,能够抑制自吸收体的回液,进而实现适度的缓冲性。
层厚度TL也可以在无纺布1内的各部位不同,顶部区域13a的层厚度TL1优选为0.1mm以上3.0mm以下,更优选为0.2mm以上2.0mm以下。底部区域13b的层厚度TL2优选为0.1mm以上3.0mm以下,更优选为0.2mm以上2.0mm以下。侧部区域13c的层厚度TL3优选为0.1mm以上3.0mm以下,更优选为0.2mm以上2.0mm以下。各层厚度TL1、TL2、TL3的关系设为该范围,由此使用时的体液吸收速度较快,能够抑制自吸收体的回液,进而实现适度的缓冲性。
片厚度TS和层厚度TL利用以下的方法测定。
片厚度TS的测定方法在对无纺布1施加0.05kPa的负载的状态下使用厚度测定器测定。厚度测定器使用OMRON公司制造的激光位移计。厚度测定在10处进行测定,计算它们的平均值以作为厚度。
层厚度TL的测定法是利用KEYENCE制造的数字显微镜VHX-900将片的截面放大约20倍左右,从而测定各层的厚度。
在俯视形成正面片2的无纺布1时,位于最靠近的位置的肌肤侧凸部21的顶部与非肌肤侧凸部22的顶部的间隔优选为1mm以上15mm以下,更优选为1mm以上10mm以下。此外,正面片2中在横向Y相邻的肌肤侧凸部21的顶部彼此的间隔L21(参照图4)优选为2mm以上30mm以下,更优选为2mm以上15mm以下。此外,正面片2中在纵向X相邻的肌肤侧凸部21的顶部彼此的间隔优选为2mm以上30mm以下,更优选为2mm以上15mm以下。
此外,在失禁护垫10中,从截面观察正面片2,从提高失禁护垫10的穿着中的透气性的观点出发,肌肤侧凸部21与下侧片8之间的内部空间S1的高度H(参照图2)优选为比顶部区域13a的层厚度TL1大。具体而言,高度H优选为0.1mm以上6mm以下,更优选为0.6mm以上4mm以下。高度H利用显微镜观察无纺布1的厚度方向Z的截面,在无负载的条件下进行测定。
此外,无纺布1的克重根据用途适宜地选择即可,作为生理用品等吸收性物品用的正面片使用时,以片整体的平均值来计算的话优选为15g/m2以上50g/m2以下,更优选为20g/m2以上40g/m2以下。
此外,在无纺布1的构成纤维11的表面,在原料的阶段也可以附着少量的纤维着色剂、防静电特性剂、润滑剂、亲水剂等的纤维处理剂。
作为使纤维处理剂附着在构成纤维11的表面的方法,能够无特别限制地采用各种公知的方法。例如,能够列举利用喷涂的涂敷、利用狭缝式涂敷机的涂敷、利用辊式转印的涂敷、在纤维处理剂中浸渍等。这些处理可以对网化前的纤维进行,也可以在将纤维以各种方法网化后进行。但是,必须在后述的热风吹送处理前进行处理。在表面附着有纤维处理剂的纤维通过例如热风送风式的干燥机以远低于聚乙烯树脂的熔点的温度(例如120℃以下)进行干燥。
失禁护垫10中用作正面片2的无纺布1利用如下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制造,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熔接步骤,其将包括高伸长度纤维的纤维网布的构成纤维彼此的交点在熔接部热熔接而形成纤维片;和延伸步骤,其使上述纤维片延伸。对用作正面片2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的一个实施方式,举出上述无纺布1的优选的制造方法为例,参照图6进行说明。在图6中示意性地表示有无纺布1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优选的制造装置100。制造装置100适用于热风无纺布的制造。制造装置100从制造工艺的上游侧到下游侧依次具有网布形成部200、热风处理部300、延伸部400和下侧片接合部500。其中,下侧片接合部500是在正面片2(无纺布1)与作为下侧片8的第二片利用热熔接接合的情况下所设置的部件。
在网布形成部200,如图6所示,包括网布形成装置201。作为网布形成装置201,使用梳棉机。作为梳棉机,能够无特别限制地使用与吸收性物品的技术领域中通常使用的梳棉机相同的梳棉机。根据无纺布1的具体的用途,也可以代替梳棉机而使用其它网布制造装置,例如气流成网装置。
如图6所示,热风处理部300包括罩301。在罩301内,能够以通风方式吹送热风。此外,热风处理部300具有包括透气性网的环状的输送带302。输送带302在罩301内旋转。输送带302利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树脂或金属形成。
在罩301内吹送的热风的温度和热处理时间优选调整为使得纤维网布1b的构成纤维11所包含的高伸长度纤维的交点热熔接。更具体而言,热风的温度优选调整为相比于纤维网布1b的构成纤维11内的熔点最低的树脂的熔点高0℃~30℃的温度。热处理时间优选根据热风的温度调整为1秒~5秒。此外,就促进构成纤维11彼此的进一步的交络的观点而言,热风的风速优选为0.3m/秒~1.5m/秒左右。此外,输送速度优选为5m/min~100m/min左右。
如图6、图7所示,延伸部400具有包括能够彼此啮合的一对凹凸辊401、402的钢质匹配压花辊。钢质匹配压花辊是铝合金或钢铁等金属性的圆筒形状的部件,各凹凸辊401、402形成为能够加热。一个凹凸辊401具有在周面均匀地分散的多个柱状凸部401a,另一个凹凸辊402在周面与一个凹凸辊401的柱状凸部401a对应的位置具有供柱状凸部401a进入的柱状凹部402b。此外,另一个凹凸辊402具有在周面均匀地分散的多个柱状凸部402a,一个凹凸辊401在周面与另一个凹凸辊402的柱状凸部402a对应的位置具有供柱状凸部402a进入的柱状凹部401b。一对凹凸辊401、402分别是直径为50mm以上300mm以下程度的旋转辊,通过将来自驱动机构(未图示)的驱动力传递至至少一个旋转轴能够啮合而旋转。作为钢质匹配压花辊的材质,除上述金属外,还能够使用树脂等,但从防止带电的观点出发,优选为金属制成。在钢质匹配压花辊中,除彼此的柱状凸部401a、402a设置于与彼此的柱状凹部402b、401b对应的位置以外,一个凹凸辊401与另一个凹凸辊402是相同的辊。因而,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相同的部分,主要对一个凹凸辊401的柱状凸部401a进行说明。
构成钢质匹配压花辊的凹凸辊401、402可以加热也可以不加热,但对凹凸辊401、402加热时的加热温度,就使后述纤维片1a的构成纤维11所包含的高伸长度纤维容易延伸的观点而言,优选设为高伸长度纤维内的玻璃态转变温度最高的树脂的玻璃态转变温度以上、且为高伸长度纤维内的熔点最低的树脂的熔点以下。更优选为比纤维的玻璃态转变温度高10℃的温度以上、比熔点低10℃的温度以下,进而优选为比纤维的玻璃态转化温度高20℃的温度以上、比熔点低20℃的温度以下。例如,在纤维中作为芯/鞘构造的纤维使用玻璃态转化温度67℃、熔点258℃的PET(芯)/玻璃态转化温度-20℃、熔点135℃的PE(鞘)时进行加热的情况下,优选加温至67℃以上135℃以下,更优选加温至77℃以上125℃以下,进而优选加温至87℃以115℃以下。
此外,在制造装置100中,纤维片1a的构成纤维11所包含的高伸长度纤维在延伸装置内顺利地伸长,从之前所述的小径部16向大径部17转变的变化点18邻接于熔接部12,就肌肤触感良好的观点而言,凹凸辊401的各柱状凸部401a优选为从凹凸辊401的底部至柱状凸部401a的顶点的高度为0.5mm以上10mm以下,进而优选为1mm以上7mm以下。从同样的观点出发,在旋转轴方向(X方向)上相邻的柱状凸部401a彼此的距离(节距)优选为0.5mm以上20mm以下,进而优选为1mm以上10mm以下,在周向上相邻的柱状凸部401a彼此的距离(节距)优选为0.5mm以上20mm以下,进而优选为1mm以上10mm以下。凹凸辊401的各柱状凸部401a的顶部表面的形状没有特别的制限,但在钢质匹配压花辊中形成为圆形。从同样的观点出发,凹凸辊401的各柱状凸部401a与凹凸辊402的各柱状凸部402a的啮合的深度(各柱状凸部401a与各柱状凸部402a重叠的部分的长度)优选为0.5mm以上,进而优选为1mm以上,并且,优选为10mm以下,进而优选为8mm以下。具体而言,优选为0.5mm以上10mm以下,进而优选为1mm以上8mm以下。并且,从同样的观点出发,机械延伸倍率优选为1.2倍以上3.0倍以下,尤其优选为1.5倍以上2.8倍以下。
下侧片接合部500包括凹凸辊402和表面平滑的平辊501,在凹凸辊402的柱状凸部402a与平辊501的周面之间是通过加热和加压将形成为凹凸形状的无纺布1与下侧片接合的部位。
对使用具有以上结构的制造装置100的无纺布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6所示,在网布形成部200,使用具有高伸长度纤维的短纤维状的构成纤维11作为原料,利用作为梳棉机的网布形成装置201形成纤维网布1b(网布形成步骤)。利用网布形成装置201制造出的纤维网布1b处于其构成纤维11彼此较松地络合的状态,尚未获得作为片的保形性。
接着,如图6所示,将包含高伸长度纤维的纤维网布1b的构成纤维11彼此的交点在熔接部12热熔接而形成纤维片1a(熔接步骤)。具体而言,纤维网布1b在输送带302上被输送,利用热风处理部300,在通过罩301内的期间,以通风方式吹送热风。如此以通风方式吹送热风时,在纤维网布1b的构成纤维11彼此进一步交络的同时,络合的纤维的交点热熔接(参照图9(a)),制造出具有片状的保形性的纤维片1a。
接着,如图6~图8所示,使熔接后的纤维片1a延伸(延伸步骤)。具体而言,将具有作为片的保形性的熔接后的纤维片1a在一对凹凸辊401、402之间输送,如图9(a)~图9(c)所示,使纤维片1a延伸,制造包含具有纤维直径彼此不同的小径部16和大径部17的构成纤维11的无纺布1。优选的是,在相邻的熔接部12、12彼此间的1根构成纤维11中形成由纤维直径较小的2个小径部16、16夹着的纤维直径较大的大径部17,并且在从该熔接部12起的相邻的该熔接部12、12彼此的间隔T的1/3的范围内形成从该小径部16向该大径部17转变的变化点18。
详细地进行叙述,将图9(a)所示的构成纤维11彼此的交点在熔接部12热熔接的纤维片1a如图8所示在一对凹凸辊401、402之间输送,在一个凹凸辊401的柱状凸部401a与另一个凹凸辊402的柱状凹部402b之间、以及另一个凹凸辊402的柱状凸部402a与一个凹凸辊401的柱状凹部401b之间,使纤维片1a在机械方向(MD,行进方向)和正交方向(CD,辊轴方向)上延伸。在使纤维片1a延伸时,图9(a)所示的将构成纤维11彼此固定的相邻的该熔接部12、12彼此之间的区域积极地被伸长。尤其是,如图9(b)所示,在将构成纤维11彼此固定的各熔接部12的附近,首先容易产生局部收缩,关于相邻的熔接部12、12彼此之间的1根构成纤维11,在两端形成2个小径部16、16,由该2个小径部16、16夹着的部分成为大径部17,形成由2个小径部16、16夹着的大径部17。由于像这样在各熔接部12的附近首先容易产生局部收缩,因此从小径部16向大径部17转变的变化点18形成于从该熔接部12起的相邻的该熔接部12、12彼此的间隔T的1/3的范围内。
关于一部分相邻的熔接部12、12彼此之间的1根构成纤维11,如图9(c)所示,在留有能够伸长的余地(伸长余量)的状态下,在一个凹凸辊401的柱状凸部401a与另一个凹凸辊402的柱状凹部402b之间、以及另一个凹凸辊402的柱状凸部402a与一个凹凸辊401的柱状凹部401b之间进一步延伸,该相邻的熔接部12、12彼此之间的大径部17被延伸,在大径部17中形成多个小径部16。
如上所述,根据使用制造装置100的无纺布1的制造方法,能够连续且效率良好地制造具有图5所示的构成纤维11、并且形成为侧部区域13c的纤维密度比顶部区域13a的纤维密度或底部区域13b的纤维密度小的凹凸结构的无纺布1。此外,制造出的无纺布1利用凹凸辊402保持变形为凹凸形状的状态地被输送至下侧片接合部500的片合流部。向片合流部供给从辊状卷绕物8’卷出的第二片用的带状的下侧片8,凹凸形状的无纺布1成为与带状的下侧片8重叠的状态,被导入凹凸辊402与平辊501之间。在凹凸辊402与平辊501之间,凹凸形状的无纺布1中的非肌肤侧凸部22与带状的下侧片8在凹凸辊402的各柱状凸部402a与平辊501的周面之间被加热和加压而接合。通过此举,获得包括无纺布1的正面片2在各柱状凸部401a接合于下侧片8的带状的复合片。带状的复合片在卷取后被导入失禁护垫10的制造线或不进行卷取地导入失禁护垫10的制造线。
上述失禁护垫10通过在上述带状的复合片与带状的背面片3之间配置吸收体4后裁断为单个物品的形状而制造。
对上述失禁护垫10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在失禁护垫10中,正面片2如图3和图4所示,具有向肌肤相对面侧突出的多个肌肤侧凸部21和位于多个肌肤侧凸部21之间的肌肤侧凹部。此外,正面片2如图3所示,由多个肌肤侧凸部21和肌肤侧凹部沿着相互交叉的不同的两个方向交替且连续地配置的凹凸结构的无纺布1构成。因此,在失禁护垫10的穿着中,能够减小与肌肤的接触面积,能够减轻闷湿。此外,构成正面片2的无纺布1如图5所示,包含具有纤维直径相互不同的大径部17和小径部16、16的构成纤维11。因此,在失禁护垫10的穿着中,容易以小径部16为起点弯曲,与肌肤接触的各肌肤侧凸部21能够灵活地追随在纵向X和横向Y上的运动,使用感提高。尤其,在失禁护垫10中,肌肤侧凸部21和肌肤侧凹部沿着纵向X和横向Y交替且连续地配置。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与肌肤的接触面积,能够进一步减轻闷湿。
此外,在失禁护垫10中,如图5所示,着眼于形成正面片2的无纺布1的构成纤维11内的1根构成纤维11,该构成纤维11在相邻的熔接部12、12彼此之间具有由纤维直径较小的2个小径部16、16夹着的纤维直径较大的大径部17。因此,在失禁护垫10的穿着中,与肌肤接触的各肌肤侧凸部21能够更加灵活地追随在纵向X和横向Y的运动,使用感提高。尤其是,在失禁护垫10中,在形成正面片2的无纺布1中,变化点18配置于从熔接部12起的相邻的熔接部12、12彼此的间隔T的1/3的范围内。因此,在失禁护垫10的穿着中,与肌肤接触的各肌肤侧凸部21能够特别灵活地追随在纵向X和横向Y的运动,使用感进一步提高。
此外,在失禁护垫10中,如图4所示,形成正面片2的无纺布1成为肌肤侧凸部21的侧部区域13c的纤维密度比肌肤侧凸部21的顶部区域13a的纤维密度或底部区域13b的纤维密度低。因此,利用失禁护垫10的穿着时的压力,容易以各肌肤侧凸部21的侧部区域13c为起点弯曲,与肌肤接触的各肌肤侧凸部21的顶部区域13a能够更加灵活地追随在纵向X和横向Y的运动,使用感进一步提高。
此外,在失禁护垫10中,无纺布1的构成纤维11中包含有高伸长度纤维。因此,即使经过延伸步骤纤维也不易被切断,因而各肌肤侧凸部21的顶部区域13a不易因失禁护垫10的穿着时的压力而被压扁,能够进一步减小与肌肤的接触面积,能够进一步减轻闷湿。
此外,在失禁护垫10中,如图2所示,正面片2在作为肌肤侧凹部的非肌肤侧凸部22与邻接的下侧片8接合,在肌肤侧凸部21与下侧片8之间形成有内部空间S1。因此,在失禁护垫10的穿着中,能够提高透气性,使用感进一步提高。
以上基于本发明所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失禁护垫10,能够适宜地进行变更。
例如,失禁护垫10所具有的正面片2如图3和图4所示,从侧面观察无纺布1时的整体的厚度即片厚度TS(肌肤侧凸部21的高度、非肌肤侧凸部22的高度)为一定的高度,但从减小在失禁护垫10的穿着中与肌肤的接触面积的观点出发,高度也可以不同,例如,关于配置于纵向X的多个肌肤侧凸部21,各肌肤侧凸部21的高度也可以交替地不同。形成如此配置有各肌肤侧凸部21的正面片2的无纺布1能够例如利用以下制造装置100制造:具有钢质匹配压花辊,其包括以与该肌肤侧凸部21的位置相对应的方式配置有柱状凸部401a和柱状凹部401b的凹凸辊401以及配置有柱状凸部402a和柱状凹部402b的凹凸辊402。
此外,失禁护垫10具有的正面片2如图3所示,包括具有内部空间S1的多个肌肤侧凸部21和具有内部空间S2的多个非肌肤侧凸部22,在俯视正面片2时,肌肤侧凸部21和非肌肤侧凸部22沿着纵向X和横向Y交替且连续的有规则地配置,但也可以随机配置。像这样随机配置有肌肤侧凸部21和非肌肤侧凸部22的无纺布1能够利用例如如下制造装置100制造:具有钢质匹配压花辊,其包括以与随机的肌肤侧凸部21和非肌肤侧凸部22的位置对应的方式配置有柱状凸部401a和柱状凹部401b的凹凸辊401以及配置有柱状凸部402a和柱状凹部402b的凹凸辊402。
此外,失禁护垫10具有的正面片2如图4所示,环状结构的壁部21W、22W(侧部区域13c)的纤维密度成为在整周比肌肤侧凸部21的顶部21T(顶部区域13a)的纤维密度和非肌肤侧凸部22的顶部22T(底部区域13b)的纤维密度低,但也可以是壁部21W、22W(侧部区域13c)的一部分的纤维密度比顶部区域13a的纤维密度和底部区域13b的纤维密度低。此种壁部21W、22W(侧部区域13c)的一部分的纤维密度较低的无纺布1能够通过以下方式制造。具体而言,例如如图10所示使用在辊轴方向上交替地配置有遍及辊的周面的旋转方向整周延伸的大径凸部403、404和小径凹部(未图示)的、彼此啮合的一对凹凸辊401、402,首先,向一对凹凸辊401、402之间输送纤维片1a,制造在Y方向上交替地配置有在X方向上连续延伸的筋状的凸条部23和凹条部24的凹凸结构的无纺布1的前体1c。在前体1c中,与凸条部23和凹条部24之间的壁部对应的侧部区域13c在X方向上连续地延伸,侧部区域13c的纤维密度比凸条部23的顶部区域13a的纤维密度和凹条部24的底部区域13b的纤维密度低。接着,如图11所示,能够使用在辊的旋转方向上间隔性地配置有在辊的周面沿辊轴方向连续地延伸的压纹凸状部405的凸辊406和平辊407,向凸辊406与平辊407之间输送前体1c,制造在X方向上间隔性地配置有在Y方向上连续地延伸的筋状的压纹部的、壁部21W、22W(侧部区域13c)的一部分的纤维密度较低的无纺布1。
此外,在失禁护垫10中,如图2和图3所示,正面片2包括具有内部空间S1的多个肌肤侧凸部21和具有内部空间S2的多个非肌肤侧凸部22,但也可以不具有内部空间S1、S2。即,失禁护垫10具有的正面片2如图3所示,也可以是多个肌肤侧凸部21和多个非肌肤侧凸部22为实心的片。
此外,在失禁护垫10中,如图2所示,正面片2在其非肌肤侧凸部22与邻接的作为下侧片8的第二片接合,但也可以不配置第二片。代替第二片,正面片2也可以在其非肌肤侧凸部22与邻接的作为下侧片8的包芯片41接合。
此外,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除失禁护垫以外,也可以是卫生护垫(阴道分泌物护垫)、生理用卫生巾等。
关于上述实施方式,进一步公开以下的吸收性物品。
<1>
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包括形成肌肤相对面的透液性的正面片、形成非肌肤相对面背面片和设置于该两个片之间的吸收体,且具有与穿着者的前后方向对应的纵向和与该纵向正交的横向,其中,
上述正面片由凹凸结构的无纺布形成,该凹凸结构的无纺布具有向肌肤相对面侧突出的多个肌肤侧凸部和位于多个该肌肤侧凸部之间的肌肤侧凹部,多个该肌肤侧凸部和该肌肤侧凹部沿着彼此交叉的不同的两个方向交替且连续地配置,
上述无纺布包含具有纤维直径互不相同的大径部和小径部的构成纤维。
<2>
如上述<1>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无纺布包括多个将构成纤维彼此的交点热熔接而成的熔接部,
着眼于1根上述构成纤维时,该构成纤维在相邻的上述熔接部彼此之间具有由2个上述小径部夹着的上述大径部。
<3>
如上述<1>或<2>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无纺布的构成纤维中包含有高伸长度纤维。
<4>
如上述<3>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高伸长度纤维的伸长度在原料的阶段优选为100%以上800%以下,更优选为200%以上500%以下,进而优选为250%以上400%以下。
<5>
如上述<1>至<4>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无纺布的片厚度为0.3mm以上7mm以下,优选为0.7mm以上5mm以下。
<6>
如上述<1>至<5>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正面片在上述肌肤侧凹部与邻接的下侧片接合,在该下侧片与上述肌肤侧凸部之间形成有内部空间。
<7>
如上述<6>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观察上述正面片的截面,上述下侧片与上述肌肤侧凸部之间的内部空间的高度比上述肌肤侧凸部的顶部的层厚度大。
<8>
如上述<6>或<7>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观察上述正面片的截面,上述肌肤侧凸部与上述下侧片之间的内部空间的高度为0.1mm以上6mm以下,优选为0.6mm以上4mm以下。
<9>
如上述<6>至<8>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在上述正面片与上述吸收体之间配置有包括无纺布的第二片,该第二片是上述下侧片。
<10>
如上述<9>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第二片的克重为10g/m2以上50g/m2以下,优选为15g/m2以上25g/m2以下。
<11>
如上述<9>或<10>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第二片的厚度为0.1mm以上5mm以下。
<12>
如上述<1>至<11>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无纺布具有向非肌肤相对面侧突出的多个非肌肤侧凸部和位于多个该非肌肤侧凸部之间的非肌肤侧凹部,从肌肤相对面侧观察,上述肌肤侧凹部成为上述非肌肤侧凸部,从非肌肤相对面侧观察,上述非肌肤侧凹部成为上述肌肤侧凸部。
<13>
如上述<12>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俯视上述无纺布时,位于最靠近的位置的上述肌肤侧凸部的顶部与上述非肌肤侧凸部的顶部的间隔为1mm以上15mm以下,优选为1mm以上10mm以下。
<14>
如上述<1>至<13>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无纺布具有顶部区域、底部区域和位于它们之间的侧部区域,
上述肌肤侧凸部的顶部由上述顶部区域形成,上述肌肤侧凹部由上述底部区域形成,
上述侧部区域的纤维密度比上述顶部区域的纤维密度或上述底部区域的纤维密度低。
<15>
如上述<14>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侧部区域的纤维密度比上述顶部区域的纤维密度和上述底部区域的纤维密度低。
<16>
如上述<14>或<15>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侧部区域的纤维密度(D13c)相对于上述顶部区域的纤维密度(D13a)、或上述底部区域的纤维密度(D13b)的比率(D13c/D13a、D13c/D13a)为0.15以上0.9以下,优选为0.2以上0.8以下。
<17>
如上述<14>至<16>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底部区域的纤维密度(D13b)为80根/mm2以上200根/mm2以下,优选为90根/mm2以上180根/mm2以下。
<18>
如上述<14>至<17>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侧部区域的纤维密度(D13c)为30根/mm2以上80根/mm2以下,优选为40根/mm2以上70根/mm2以下。
<19>
如上述<14>至<18>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构成上述侧部区域的构成纤维中的具有从上述小径部向上述大径部转变的变化点的纤维的根数,大于构成上述顶部区域的构成纤维中的具有从上述小径部向上述大径部转变的变化点的纤维的根数和构成上述底部区域的构成纤维中的具有从上述小径部向上述大径部转变的变化点的纤维的根数。
<20>
如上述<14>至<19>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构成上述侧部区域的构成纤维中的具有从上述小径部向上述大径部转变的变化点的纤维的根数(N13c)相对于构成上述顶部区域的构成纤维中的具有从上述小径部向上述大径部转变的变化点的纤维的根数(N13a)、或构成上述底部区域的构成纤维中的具有从上述小径部向上述大径部转变的变化点的纤维的根数(N13b)的比率(N13c/N13a、N13c/N13b)为2以上20以下,优选为5以上20以下。
<21>
如上述<14>至<20>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构成上述顶部区域的构成纤维中的具有从上述小径部向上述大径部转变的变化点的纤维的根数(N13a)为1根以上15根以下,优选为5根以上15根以下。
<22>
如上述<14>至<21>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构成上述底部区域的构成纤维中的具有从上述小径部向上述大径部转变的变化点的纤维的根数(N13b)为1根以上15根以下,优选为5根以上15根以下。
<23>
如上述<14>至<22>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构成上述侧部区域的构成纤维中的具有从上述小径部向上述大径部转变的变化点的纤维的根数(N13c)为5根以上20根以下,优选为10根以上20根以下。
<24>
如上述<1>至<23>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关于配置于上述纵向的多个上述肌肤侧凸部,各该肌肤侧凸部的高度交替地不同。
<25>
如上述<1>至<24>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小径部的纤维直径相对于上述大径部的纤维直径的比率为0.8以下。
<26>
如上述<1>至<25>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无纺布具有多个上述肌肤侧凸部和上述肌肤侧凹部沿着上述纵向和上述横向交替且连续地配置的凹凸结构。
<27>
如上述<1>至<26>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正面片中的在上述横向上相邻的上述肌肤侧凸部的顶部彼此的间隔为2mm以上30mm以下,优选为2mm以上15mm以下。
<28>
如上述<1>至<27>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正面片中的在纵向上相邻的上述肌肤侧凸部的顶部彼此的间隔为2mm以上30mm以下,优选为2mm以上15mm以下。
工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根据本发明,能够减小与肌肤的接触面积而减轻闷湿,并且正面片的凸部能够更加灵活地追随在纵向和横向的运动,使用感提高。
Claims (28)
1.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具有吸收性主体,并且具有与穿着者的前后方向对应的纵向和与该纵向正交的横向,所述吸收性主体包括形成肌肤相对面的透液性的正面片、形成非肌肤相对面的背面片和设置于该两个片之间的吸收体,所述吸收性物品的特征在于:
所述正面片由凹凸结构的无纺布形成,该凹凸结构的无纺布具有向肌肤相对面侧突出的多个肌肤侧凸部和位于多个该肌肤侧凸部之间的肌肤侧凹部,多个该肌肤侧凸部和该肌肤侧凹部沿着彼此交叉的不同的两个方向交替且连续地配置,
所述无纺布包含具有纤维直径互不相同的大径部和小径部的构成纤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纺布包括多个将构成纤维彼此的交点热熔接而成的熔接部,
着眼于1根所述构成纤维时,该构成纤维在相邻的所述熔接部彼此之间具有由2个所述小径部夹着的所述大径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纺布的构成纤维中包含有高伸长度纤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高伸长度纤维的伸长度在原料的阶段为100%以上800%以下。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纺布的片厚度为0.3mm以上7mm以下。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面片在所述肌肤侧凹部与邻接的下侧片接合,在该下侧片与所述肌肤侧凸部之间形成有内部空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观察所述正面片的截面时,所述下侧片与所述肌肤侧凸部之间的内部空间的高度比所述肌肤侧凸部的顶部的层厚度大。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观察所述正面片的截面时,所述肌肤侧凸部与所述下侧片之间的内部空间的高度为0.1mm以上6mm以下。
9.如权利要求6~8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正面片与所述吸收体之间配置有包括无纺布的第二片,该第二片是所述下侧片。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片的克重为10g/m2以上50g/m2以下。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片的厚度为0.1mm以上5mm以下。
12.如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纺布具有向非肌肤相对面侧突出的多个非肌肤侧凸部和位于多个该非肌肤侧凸部之间的非肌肤侧凹部,从肌肤相对面侧观察时,所述肌肤侧凹部成为所述非肌肤侧凸部,从非肌肤相对面侧观察时,所述非肌肤侧凹部成为所述肌肤侧凸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俯视所述无纺布时,位于最靠近的位置的所述肌肤侧凸部的顶部与所述非肌肤侧凸部的顶部的间隔为1mm以上15mm以下。
14.如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纺布具有顶部区域、底部区域和位于它们之间的侧部区域,
所述肌肤侧凸部的顶部由所述顶部区域形成,所述肌肤侧凹部由所述底部区域形成,
所述侧部区域的纤维密度比所述顶部区域的纤维密度或所述底部区域的纤维密度低。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部区域的纤维密度比所述顶部区域的纤维密度和所述底部区域的纤维密度低。
16.如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部区域的纤维密度(D13c)相对于所述顶部区域的纤维密度(D13a)、或所述底部区域的纤维密度(D13b)的比率(D13c/D13a、D13c/D13a)为0.15以上0.9以下。
17.如权利要求14~16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部区域的纤维密度(D13b)为80根/mm2以上200根/mm2以下。
18.如权利要求14~17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部区域的纤维密度(D13c)为30根/mm2以上80根/mm2以下。
19.如权利要求14~18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侧部区域的构成纤维中的具有从所述小径部向所述大径部转变的变化点的纤维的根数,大于构成所述顶部区域的构成纤维中的具有从所述小径部向所述大径部转变的变化点的纤维的根数和构成所述底部区域的构成纤维中的具有从所述小径部向所述大径部转变的变化点的纤维的根数。
20.如权利要求14~19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侧部区域的构成纤维中的具有从所述小径部向所述大径部转变的变化点的纤维的根数(N13c),相对于构成所述顶部区域的构成纤维中的具有从所述小径部向所述大径部转变的变化点的纤维的根数(N13a)、或构成所述底部区域的构成纤维中的具有从所述小径部向所述大径部转变的变化点的纤维的根数(N13b)的比率(N13c/N13a、N13c/N13b)为2以上20以下。
21.如权利要求14~20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顶部区域的构成纤维中的具有从所述小径部向所述大径部转变的变化点的纤维的根数(N13a)为1根以上15根以下。
22.如权利要求14~21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底部区域的构成纤维中的具有从所述小径部向所述大径部转变的变化点的纤维的根数(N13b)为1根以上15根以下。
23.如权利要求14~22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侧部区域的构成纤维中的具有从所述小径部向所述大径部转变的变化点的纤维的根数(N13c)为5根以上20根以下。
24.如权利要求1~2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配置于所述纵向的多个所述肌肤侧凸部中,各该肌肤侧凸部的高度交替地不同。
25.如权利要求1~2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小径部的纤维直径相对于所述大径部的纤维直径的比率为0.8以下。
26.如权利要求1~2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纺布具有多个所述肌肤侧凸部和所述肌肤侧凹部沿着所述纵向和所述横向交替且连续地配置的凹凸结构。
27.如权利要求1~26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面片中的在所述横向上相邻的所述肌肤侧凸部的顶部彼此的间隔为2mm以上30mm以下。
28.如权利要求1~27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面片中的在纵向上相邻的所述肌肤侧凸部的顶部彼此的间隔为2mm以上30mm以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5-204298 | 2015-10-16 | ||
JP2015204298A JP6704236B2 (ja) | 2015-10-16 | 2015-10-16 | 吸収性物品 |
PCT/JP2016/080343 WO2017065204A1 (ja) | 2015-10-16 | 2016-10-13 | 吸収性物品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135759A true CN108135759A (zh) | 2018-06-08 |
CN108135759B CN108135759B (zh) | 2021-03-16 |
Family
ID=585172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80056213.3A Active CN108135759B (zh) | 2015-10-16 | 2016-10-13 | 吸收性物品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704236B2 (zh) |
CN (1) | CN108135759B (zh) |
WO (1) | WO2017065204A1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220054319A1 (en) * | 2018-12-21 | 2022-02-24 | Paul Hartmann Ag | Array of absorbent dressings for the treatment of wounds |
CN114828797A (zh) * | 2019-12-26 | 2022-07-29 |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 吸收性物品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603653A (zh) * | 2020-12-09 | 2021-04-06 | 福建恒安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亲水梯度的纸尿裤用立体面层材料生产工艺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798603A (en) * | 1987-10-16 | 1989-01-17 | Kimberly-Clark Corporation | Absorbent article having a hydrophobic transport layer |
US20050148962A1 (en) * | 2001-10-01 | 2005-07-07 | Raphael Warren | Skin care compositions on a thin sanitary napkin |
CN101061978A (zh) * | 2006-04-28 | 2007-10-31 | 花王株式会社 | 吸收性物品 |
JP2009172354A (ja) * | 2007-12-28 | 2009-08-06 | Kao Corp | 吸収性物品 |
CN101557929A (zh) * | 2006-12-28 | 2009-10-14 | 花王株式会社 | 伸缩片材及其制造方法 |
CN101563054A (zh) * | 2006-11-06 | 2009-10-21 |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 吸收性物品 |
JP2012077401A (ja) * | 2010-09-30 | 2012-04-19 | Uni Charm Corp | 不織布、及び上記不織布を含む吸収性物品、並びに上記不織布の形成方法 |
CN103908376A (zh) * | 2014-03-26 | 2014-07-09 | 厦门延江工贸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开孔结构的立体无纺布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268662B2 (ja) * | 2009-01-09 | 2013-08-21 | 花王株式会社 | 吸収性物品の表面シート |
JP6099030B2 (ja) * | 2011-06-23 | 2017-03-22 | 花王株式会社 | 吸収性物品 |
JP5869336B2 (ja) * | 2011-12-27 | 2016-02-24 | 花王株式会社 | 吸収性物品 |
JP6108417B2 (ja) * | 2014-10-17 | 2017-04-05 | 花王株式会社 | 吸収性物品 |
JP2016079529A (ja) * | 2014-10-17 | 2016-05-16 | 花王株式会社 | 不織布 |
-
2015
- 2015-10-16 JP JP2015204298A patent/JP6704236B2/ja active Active
-
2016
- 2016-10-13 WO PCT/JP2016/080343 patent/WO201706520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6-10-13 CN CN201680056213.3A patent/CN10813575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798603A (en) * | 1987-10-16 | 1989-01-17 | Kimberly-Clark Corporation | Absorbent article having a hydrophobic transport layer |
US20050148962A1 (en) * | 2001-10-01 | 2005-07-07 | Raphael Warren | Skin care compositions on a thin sanitary napkin |
CN101061978A (zh) * | 2006-04-28 | 2007-10-31 | 花王株式会社 | 吸收性物品 |
CN101563054A (zh) * | 2006-11-06 | 2009-10-21 |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 吸收性物品 |
CN101557929A (zh) * | 2006-12-28 | 2009-10-14 | 花王株式会社 | 伸缩片材及其制造方法 |
JP2009172354A (ja) * | 2007-12-28 | 2009-08-06 | Kao Corp | 吸収性物品 |
JP2012077401A (ja) * | 2010-09-30 | 2012-04-19 | Uni Charm Corp | 不織布、及び上記不織布を含む吸収性物品、並びに上記不織布の形成方法 |
CN103908376A (zh) * | 2014-03-26 | 2014-07-09 | 厦门延江工贸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开孔结构的立体无纺布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220054319A1 (en) * | 2018-12-21 | 2022-02-24 | Paul Hartmann Ag | Array of absorbent dressings for the treatment of wounds |
CN114828797A (zh) * | 2019-12-26 | 2022-07-29 |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 吸收性物品 |
CN114828797B (zh) * | 2019-12-26 | 2023-05-02 |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 吸收性物品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135759B (zh) | 2021-03-16 |
JP2017074282A (ja) | 2017-04-20 |
JP6704236B2 (ja) | 2020-06-03 |
WO2017065204A1 (ja) | 2017-04-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517516B (zh) | 吸收性物品 | |
JP4975089B2 (ja) | 不織布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EP2420375B1 (en) | Emboss roller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urface sheet using emboss roller and absorbent article employing surface sheet | |
CN101389236B (zh) | 用于紧固件包容元件的无纺网 | |
JP5689616B2 (ja) | 不織布 | |
KR101541678B1 (ko) | 흡수체, 및 상기 흡수체를 포함하는 흡수성 물품 | |
CN106456403A (zh) | 一次性尿布 | |
CN106794082A (zh) | 吸收性物品 | |
CN108135759A (zh) | 吸收性物品 | |
WO2010074207A1 (ja) | 不織布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103080399A (zh) | 无纺布和无纺布的制造方法 | |
CN107923097B (zh) | 凹凸薄片的制造方法 | |
JP6542974B2 (ja) | 肌触り感に優れた長繊維不織布 | |
CN103221195B (zh) | 片材熔接体的制造方法和片材熔接体 | |
CN108366885A (zh) | 吸收性物品 | |
JP5386341B2 (ja) | 使い捨ておむつ | |
JP5514536B2 (ja) | 使い捨ておむつ | |
JP6396753B2 (ja) | 吸収性物品 | |
CN105517523A (zh) | 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及无纺布 | |
CN108348375A (zh) | 吸收性物品 | |
JP5315229B2 (ja) | 不織布の製造方法 | |
JP5203349B2 (ja) | 不織布 | |
JP2019092989A (ja) | 吸収性シート | |
JP6580435B2 (ja) | 吸収性物品 | |
JP2021094302A (ja) | 吸収性物品用表面シート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