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121108B - 面状照明装置 - Google Patents

面状照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121108B
CN108121108B CN201710927403.4A CN201710927403A CN108121108B CN 108121108 B CN108121108 B CN 108121108B CN 201710927403 A CN201710927403 A CN 201710927403A CN 108121108 B CN108121108 B CN 10812110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ing
light source
external connection
connection portion
source uni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92740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121108A (zh
Inventor
枝光贵志
古田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nebeaMitsumi Inc
Original Assignee
MinebeaMitsumi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nebeaMitsumi Inc filed Critical MinebeaMitsumi Inc
Publication of CN1081211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211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1211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2110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3Direct backlight with LED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81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aspects of the light guide and light source in the lighting device peculiar to the adaptation to planar light guides, e.g. concerning packaging
    • G02B6/0083Details of electrical connections of light sources to drivers, circuit boards, or the lik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66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characterised by the light source being coupled to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68Arrangements of plural sources, e.g. multi-colour light sour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81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aspects of the light guide and light source in the lighting device peculiar to the adaptation to planar light guides, e.g. concerning packaging
    • G02B6/0086Positioning aspects
    • G02B6/009Positioning aspects of the light source in the packag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12Electrical detai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Cooling, Sealing, Or The Like Of Lighting Devic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Fastening Of Light Sources Or Lamp Hold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面状照明装置,即便在使用顶视型的LED的情况下也实现轻薄化。实施方式的面状照明装置具备:基板,其具有带形的带状部与从带状部的中央部朝向带状部的短边方向突出的外部连接部,并且设置有作为一个主面的搭载面以及作为与搭载面相反的一侧的面的布线面;多个光源单元,它们设置为多个光源被串联连接,在两端侧分别具有第一极与第二极,并在基板的带状部的搭载面沿长边方向排列配置,光源的发光面与导光板的侧面对置;第一布线,其设置于布线面,并且共用地连接外部连接部与第一极之间;以及第二布线,其设置于布线面,并且连接外部连接部与第二极之间。

Description

面状照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面状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存在顶视型的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配置为与导光板的侧面对置的面状照明装置。在该面状照明装置中,例如,串联连接多个LED而构成的光源单元被并联连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98905号公报
然而,若将多个光源单元并联连接,则由于在安装该光源单元的基板中,必须使多数的布线沿基板的短边方向排列绕行,所以不得不加宽基板的短边方向的宽度。由此,该基板的短边方向的宽度受影响,存在对面状照明装置的轻薄化造成妨碍的担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即便在使用顶视型的LED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轻薄化的面状照明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实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面状照明装置具备基板、多个光源单元、第一布线以及第二布线。上述基板具有带形的带状部以及从上述带状部的中央部朝向上述带状部的短边方向突出的外部连接部,并且设置有作为一个主面的搭载面以及作为与上述搭载面相反的一侧的面的布线面。多个上述光源单元设置为串联连接多个光源,并且在多个上述光源单元的两端侧分别具有第一极与第二极,且在上述基板的上述带状部的上述搭载面沿上述带状部的长边方向排列配置,上述光源的发光面与导光板的侧面对置。上述第一布线设置于上述基板的上述布线面,并且共用地将上述外部连接部与上述第一极之间连接。上述第二布线设置于上述基板的上述布线面,并且将上述外部连接部与上述第二极之间连接。而且,上述外部连接部相对于多个上述光源单元设置为一个,与一个外部连接部对应的全部上述光源单元的上述第一极设置为相比该光源单元的上述第二极远离该外部连接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即便在使用顶视型的LED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轻薄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面状照明装置的外观的一个例子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A-A线的剖视图。
图3A是示意地表示实施方式的基板的搭载面侧的主视图。
图3B是示意地表示实施方式的基板的布线面侧的主视图。
图4A是示意地表示比较例1中的基板的搭载面侧的主视图。
图4B是示意地表示比较例1中的基板的布线面侧的主视图。
图5A是示意地表示比较例2中的基板的搭载面侧的主视图。
图5B是示意地表示比较例2中的基板的布线面侧的主视图。
图6A是示意地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基板的搭载面侧的主视图。
图6B是示意地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基板的布线面侧的主视图。
图7A是示意地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基板的搭载面侧的主视图。
图7B是示意地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基板的布线面侧的主视图。
图8A是示意地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的基板的搭载面侧的主视图。
图8B是示意地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的基板的布线面侧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面状照明装置;12…基板;12a…搭载面;12b…布线面;12c…带状部;12d…外部连接部;12e…对置区域;14…LED(光源);14a…发光面;15…导光板;15a…侧面;24、24A~24F…光源单元;50、50A~50F…正极;51、51A~51F…负极;60…第一布线;61、61A~61F…第二布线;70…第一端子;71、71A~71F…第二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实施方式的面状照明装置。此外,附图中的各要素的尺寸关系、各要素的比率等存在与现实不同的情况。在附图的相互间,也存在包含相互的尺寸关系、比率不同的部分的情况。
<面状照明装置的概要>
首先,使用图1说明面状照明装置10的概要。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面状照明装置10的外观的一个例子的主视图。如图1所示,实施方式的面状照明装置10从有效区域40射出光,该有效区域40是未被遮光片30覆盖的射出区域。即,通过遮光片30规定有效区域40。
实施方式的面状照明装置10被用作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灯。该液晶显示装置例如在智能手机中使用。
此外,在图1中,比右侧的遮光片30靠左侧的遮光片30的宽度较宽。这是因为右侧的遮光片30覆盖不包含后述的LED14、基板12等在内的比较窄的区域,另一方面,左侧的遮光片30覆盖包含后述的LED14、基板12等在内的比较宽的区域。左侧的遮光片30的宽度例如为1.5mm。
<面状照明装置的详细结构>
接下来,使用图2说明面状照明装置10的详细结构。图2是图1的A-A线的剖视图。如图2所示,面状照明装置10包含框架11、基板12、连接部件13、LED14、导光板15、第一连结部件16、第二连结部件17、扩散片18、棱镜片19、反射片21以及遮光片30。
框架11是对基板12、连接部件13、LED14、导光板15、第一连结部件16、第二连结部件17、扩散片18以及棱镜片19进行收纳的部件。框架11的刚性与光的反射率较大,框架11例如是不锈钢制的板金框架。框架11具有底部11a与侧壁部11b。
底部11a是沿导光板15的后述背面15c扩展的部位。底部11a具有底面11c。该底面11c具有平面11c1与形成于后述的凹部11e的凹状的面11c2。其中,在凹状的面11c2载置有LED14、导光板15的至少一部分。
侧壁部11b是沿导光板15的后述侧面15a的长边朝光从底部11a射出的方向(底面11c中的平面11c1的法线方向)一体地立起的部位。侧壁部11b具有侧面11d。
另外,在底部11a形成有凹部11e。凹部11e是形成为向与光从底面11c的侧面11d侧的部分沿侧面11d射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凹陷的部位。凹部11e在底部具有凹状的面11c2。而且,凹部11e的宽度形成为供第一连结部件16配置于凹状的面11c2那样的宽度。
基板12例如是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柔性印刷电路)。基板12是具有2个主面并且在一个主面亦即搭载面12a安装有LED14的基板。而且,在与搭载面12a相反的一侧的主面亦即布线面12b设置有第一布线60(参照图3B)与第二布线61A~61D(参照图3B)。
基板12具有带形的带状部12c与从带状部12c的底边侧向下方突出的外部连接部12d。该外部连接部12d插通在框架11的凹部11e形成的贯通孔(未图示),并且在凹部11e的与凹状的面11c2相反的面侧向平面11c1侧折弯。
另外,在基板12以将外部连接部12d与多个LED14之间相连的方式形成有第一布线60与第二布线61A~61D。而且,外部连接部12d与外部电源(未图示)连接,经由第一布线60、第二布线61A~61D将来自该外部电源的电力供给至多个LED14,由此能够使多个LED14发光。基板12的详细结构后面叙述。
连接部件13是相对于框架11的侧面11d固定基板12的部件。连接部件13例如是绝缘性的双面胶带。而且,通过连接部件13的一个面粘贴于基板12的布线面12b,另一面粘贴于侧面11d,从而相对于侧面11d固定基板12。
LED14是点状的光源(点状光源)。LED14例如是由蓝色LED与黄色荧光体构成的疑似白色LED。LED14作为整体形成为长方体状,是在与安装于基板12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具有发光面14a的所谓顶视型的LED。
在实施方式中,LED14设置有多个。另外,多个LED14在使其发光面14a与导光板15的侧面15a对置的状态下沿侧面15a的长边方向排列配置。而且,多个LED14朝向侧面15a产生光。这样,多个LED14发出向导光板15的侧面15a入射的光。多个LED14的详细配置后面叙述。
导光板15使用透明材料(例如聚碳酸酯树脂)形成为平板状。导光板15在其外表面具有侧面15a、主面15b与背面15c。
侧面15a是供从LED14的发光面14a发出的光入射的入射面。另外,主面15b是供从侧面15a入射的光向外侧射出的射出面。并且,在与主面15b相反的一侧的面亦即背面15c形成有例如由多个点构成的光路变更图案。
通过形成该光路变更图案,在导光板15内行进的光的方向被改变,从主面15b高效地射出光。即,实施方式的面状照明装置10是所谓的边光型的照明装置。
第一连结部件16是配置于LED14与底面11c的凹状的面11c2之间以及导光板15与底面11c的凹状的面11c2之间而使导光板15与LED14光学式以及机械式地连结的部件。
具体而言,在LED14的光轴(例如LED14的厚度方向的中心)与导光板15的光轴(例如导光板15的厚度方向的中心)一致的状态下,或者在LED14的下表面与导光板15的背面15c共面的状态下,第一连结部件16使LED14的发光面14a与导光板15的侧面15a连结。第一连结部件16是包含基材16a与粘着层16b并且仅粘着层16b侧能够粘合的部件。
基材16a例如是PET,粘着层16b例如是双面胶带。粘着层16b粘合于导光板15的背面15c的靠近LED14的至少一部分,并且粘合于LED14的底面11c侧的面的靠近导光板15的至少一部分。
在该第一连结部件16安装有LED14的底面11c侧的面的至少一部分与导光板15的背面15c的至少一部分。由此,第一连结部件16能够使LED14的发光面14a与导光板15的侧面15a连结。
例如,即便在LED14的厚度与导光板15的厚度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够使LED14的底面11c侧的面与导光板15的背面15c共面,而连结LED14与导光板15。因此,根据实施方式,能够通过第一连结部件16使LED14与导光板15的光的结合效率稳定。
这里,说明假定第一连结部件16的两面均能够粘合的情况。此时,相对于底面11c固定LED14与导光板15。因此,若任何力从外部施加于面状照明装置10,则存在LED14与导光板15无法避开该力而导致破损的担忧。
然而,由于实施方式的第一连结部件16仅配置粘着层16b的一侧能够粘合,所以未相对于底面11c固定LED14以及导光板15。由此,LED14以及导光板15能够避开来自外部的力。因此,根据实施方式的面状照明装置10,能够抑制LED14以及导光板15产生破损。
第二连结部件17是相对于LED14以及导光板15配置于与第一连结部件16相反的一侧并且使LED14与导光板15光学式以及机械式地连结的部件。具体而言,第二连结部件17使LED14的发光面14a与导光板15的侧面15a连结。第二连结部件17配置于后述的扩散片18与LED14以及扩散片18与导光板15之间。
第二连结部件17例如是双面胶带,一个面粘贴于LED14的与底面11c相反的一侧的面的靠近导光板15的至少一部分,并且粘贴于导光板15的主面15b的靠近LED14的至少一部分。
即,在第二连结部件17安装有LED14的与底面11c相反的一侧的面的至少一部分以及导光板15的主面15b的至少一部分。因此,能够通过第二连结部件17使LED14的发光面14a与导光板15的侧面15a连结。
另外,第二连结部件17的另一面粘贴于扩散片18的侧壁部11b侧的至少一部分。由此,第二连结部件17使扩散片18固定于导光板15,所以能够抑制扩散片18从导光板15浮起。因此,根据实施方式,能够抑制从有效区域40射出的光的亮度、亮度分布等亮度特性的劣化。
扩散片18是配置于导光板15的主面15b侧并且对从主面15b射出的光进行扩散的部件。具体而言,扩散片18以覆盖主面15b以及LED14的与底面11c相反的一侧的面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配置。
棱镜片19是相对于扩散片18配置于与导光板15相反的一侧并且进行扩散片18所扩散的光的配光控制而射出进行配光控制后的光的部件。
反射片21是反射从导光板15的背面15c泄露的光并使其再次返回至导光板15的部件。反射片21在通过双面胶带22固定于底面11c的平面11c1上的状态下,配置于导光板15的背面15c与底面11c之间。
双面胶带22例如是白色的双面胶带,一个面粘贴于反射片21的一部分,另一面粘贴于底面11c的平面11c1。由此,反射片21固定于底面11c上。
遮光片30是如下部件:配置为覆盖棱镜片19的侧壁部11b侧的一部分,遮挡从导光板15的主面15b中的一部分区域射出的光。从而规定从面状照明装置10射出光的有效区域40。
遮光片30包含第一遮光片30a与第二遮光片30b。第一遮光片30a例如是能够遮挡光的单面胶带,一端侧的部分粘贴于框架11的侧壁部11b的外侧的面。
第二遮光片30b例如是能够遮挡光的双面胶带。在第二遮光片30b所具有的2个面中,一个面的一端侧粘贴于第一遮光片30a的另一端侧的一部分,一个面的另一端侧粘贴于棱镜片19的侧壁部11b侧的一部分。
另外,第二遮光片30b的另一面粘贴于将面状照明装置10作为背光灯使用的液晶显示装置(未图示)。由此,能够将面状照明装置10固定于该液晶显示装置。
<基板的详细结构以及LED的详细配置>
接下来,使用图3A以及图3B说明实施方式的基板12的详细结构以及LED14的详细配置。图3A是示意地表示实施方式的基板12的搭载面12a侧的主视图,图3B是示意地表示实施方式的基板12的布线面12b侧的主视图。
如图3A以及图3B所示,基板12具有带状部12c与外部连接部12d。带状部12c是细长的带状部位。外部连接部12d是从带状部12c的长边方向L的中央部沿带状部12c的短边方向S突出的部位。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带状”是指不必如图3A以及图3B等所示那样为直线状,例如可以对应于导光板15的侧面15a的形状等为曲线状,也可以折弯。
而且,如图3A所示,在基板12的带状部12c的搭载面12a设置有串联连接有多个LED14的光源单元24A~24D。例如,如图3A所示,在光源单元24A~24D分别设置有5个LED14。
此外,设置于一个光源单元24的LED14并不限定于5个,可以为。并且,在各个光源单元24中,所设置的LED14的数量也可以不同。另外,如上述所述,在以下的说明中对光源单元24A~24D统称的情况下,存在称为光源单元24的情况。
光源单元24A~24D分别具有作为第一极的正极50A~50D与作为第二极的负极51A~51D。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存在如下情况:在对正极50A~50D统称的情况下,称为正极50,在对负极51A~51D统称的情况下,称为负极51。
另外,在一个光源单元24中,多个LED14沿带状部12c的长边方向L排列设置,并且在长边方向L的一端侧配置有正极50,在另一端侧配置有负极51。而且,4个光源单元24A~24D沿带状部12c的长边方向L排列设置。
在该4个光源单元24A~24D中,光源单元24A、24B将外部连接部12d作为基点设置于带状部12c的一侧(在图3A中左侧)。另外,剩余的光源单元24C、24D将外部连接部12d作为基点设置于带状部12c的另一侧(在图3A中右侧)。
这里,4个光源单元24A~24D的正极50A~50D设置为均相比对应的负极51A~51D远离外部连接部12d。即,在全部光源单元24中,负极51设置于比对应的正极50靠外部连接部12d侧的位置。
接下来,参照图3B说明向4个光源单元24A~24D供给电力的布线的结构。
上述4个光源单元24A~24D中的正极50A~50D以及负极51A~51D分别经由贯通孔等而与基板12的相反侧的主面亦即布线面12b相连。因此,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为了容易理解,针对通过贯通孔等分别被连接的布线面12b侧的部位,也称为正极50A~50D以及负极51A~51D。
在外部连接部12d的布线面12b侧设置有与外部电源(未图示)的高电压侧连接的第一端子70。而且,该第一端子70与第一布线60连接。该第一布线60从第一端子70沿带状部12c的短边方向S延伸,经由负极51B与负极51C之间,而与接点60a相连。这里,接点60a配置为接近带状部12c的与设置外部连接部12d的长边相反的一侧的长边。
并且,第一布线60从接点60a向带状部12c的长边方向L的两端侧分支,并且分支后的第一布线60b、60c沿长边方向L延伸。而且,在分支后的第一布线60中,向配置光源单元24A、24B的一侧延伸的第一布线60b进一步从正极50A、50B的附近沿带状部12c的短边方向S延伸,并与正极50A、50B分别相连。
另外,在分支后的第一布线60中,向配置光源单元24C、24D的一侧延伸的第一布线60c进一步从正极50C、50D的附近沿带状部12c的短边方向S延伸,并与正极50C、50D分别相连。如说明至此那样,第一布线60通过一个布线而共用地将第一端子70与正极50A~50D之间连接。
接下来,说明将4个光源单元24A~24D的负极51A~51D与外部连接部12d之间连接的布线的结构。光源单元24A的负极51A与第二布线61A连接。该第二布线61A在沿短边方向S的朝向外部连接部12d的方向延伸之后,沿长边方向L的朝向外部连接部12d的方向延伸。
而且,第二布线61A在带状部12c中的面对外部连接部12d的区域亦即对置区域12e,将朝向改变为短边方向S的朝向外部连接部12d的方向,并与设置于外部连接部12d的布线面12b侧的第二端子71A相连。
此外,除第二端子71A之外,在外部连接部12d的布线面12b侧还设置有第二端子71B、71C、71D。该第二端子71A~71D均是与外部电源的低电压侧连接的端子。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对第二端子71A~71D统称的情况下,存在称为第二端子71的情况。
另外,第二端子71A~71D在外部连接部12d的突出方向侧的边缘部沿长边方向L按照第二端子71A、第二端子71B、第二端子71C、第二端子71D的顺序排列配置。而且,上述第一端子70配置于第二端子71B与第二端子71C之间。
此外,在实施方式中,第一端子70以及第二端子71A~71D全部设置于基板12的布线面12b侧。然而,例如,也可以通过贯通孔等将第一布线60或者第二布线61A~61D绕行至搭载面12a侧,由此在外部连接部12d的搭载面12a侧设置第一端子70或者第二端子71A~71D中的至少一个。
光源单元24B的负极51B与第二布线61B连接。该第二布线61B沿短边方向S的朝向外部连接部12d的方向延伸,在第一布线60与第二布线61A之间通过,与第二端子71B相连。
光源单元24C的负极51C与第二布线61C连接。该第二布线61C沿短边方向S的朝向外部连接部12d的方向延伸,在第一布线60与后述的第二布线61D之间通过,与第二端子71C相连。
光源单元24D的负极51D与第二布线61D连接。该第二布线61D在沿短边方向S的朝向外部连接部12d的方向延伸之后,沿长边方向L的朝向外部连接部12d的方向延伸。而且,第二布线61D在带状部12c的对置区域12e,将朝向改变为短边方向S的朝向外部连接部12d的方向,并与第二端子71D相连。
如上述所述,第二布线61A~61D将第二端子71A~71D与负极51A~51D之间分别独立地连接。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对第二布线61A~61D统称的情况下,存在称为第二布线61的情况。
在说明至此的实施方式中,沿带状部12c的长边方向L延伸并且沿短边方向S排列绕行的并列布线的数量最多为2根。上述2根并列布线在带状部12c中的从对置区域12e的边缘部至负极51A的区域12f1中,由第一布线60b与第二布线61A形成。
另外,上述2根并列布线在带状部12c中的从对置区域12e的边缘部至负极51D的区域12f2中,也由第一布线60c与第二布线61D形成。
这样,在并列地将布线从一个外部连接部12d连接至4个光源单元24A~24D的情况下,根据实施方式,能够将沿带状部12c的长边方向L延伸并且沿短边方向S排列绕行的并列布线的数量最多形成为2根。
接下来,参照图4A~图5B,说明在并列地将布线从一个外部连接部12d连接至4个光源单元24A~24D的情况下沿带状部12c的长边方向L延伸并且沿短边方向S排列绕行的并列布线的数量在各种比较例中如何形成。
图4A是示意地表示比较例1中的基板12的搭载面12a侧的主视图,图4B是示意地表示比较例1中的基板12的布线面12b侧的主视图。
此外,在比较例1中,在4个光源单元24A~24D中,光源单元24C、24D中的正极50C、50D以及负极51C、51D的朝向与实施方式不同。因为除此以外的部分与实施方式相同,所以相同的部位省略说明。
如图4A所示,在4个光源单元24A~24D中,光源单元24A、24B的正极50A、50B设置为相比对应的负极51A、51B远离外部连接部12d。另一方面,剩余的光源单元24C、24D的正极50C、50D设置于相比对应的负极51C、51D靠近外部连接部12d的位置。换言之,在全部光源单元24中,正极50以及负极51的朝向全部配置为相同朝向。
在这样的光源单元24C、24D的配置中,与光源单元24C、24D连接的第一布线60以及第二布线61C、61D的配置如图4B所示。
在从接点60a分支的第一布线60中,向配置光源单元24C、24D的一侧延伸的第一布线60c进一步从正极50C、50D的附近沿带状部12c的短边方向S延伸,并与正极50C、50D分别相连。
与光源单元24C的负极51C连接的第二布线61C在沿短边方向S的朝向外部连接部12d的方向延伸之后,沿长边方向L的朝向外部连接部12d的方向延伸。而且,第二布线61C在带状部12c的对置区域12e,将朝向改变为短边方向S的朝向外部连接部12d的方向,并与第二端子71C相连。
与光源单元24D的负极51D连接的第二布线61D在沿短边方向S的朝向外部连接部12d的方向延伸之后,沿长边方向L的朝向外部连接部12d的方向延伸。而且,第二布线61D在对置区域12e,将朝向改变为短边方向S的朝向外部连接部12d的方向,并与第二端子71D相连。
在具有这样的布线的结构的比较例1中,沿带状部12c的长边方向L延伸并且沿短边方向S排列绕行的并列布线的数量最多为3根。上述3根并列布线在带状部12c中的从对置区域12e的边缘部至负极51C的区域12g中,由第一布线60c、第二布线61C与第二布线61D形成。
图5A是示意地表示比较例2中的基板12的搭载面12a侧的主视图,图5B是示意地表示比较例2中的基板12的布线面12b侧的主视图。
此外,在比较例2中,全部光源单元24中的正极50以及负极51的朝向与实施方式不同。因为除此以外的部分与实施方式相同,所以相同的位置省略说明。
如图5A所示,4个光源单元24A~24D的正极50A~50D设置于相比对应的负极51A~51D靠近外部连接部12d的位置。在这样的光源单元24A~24D的配置中,与光源单元24A~24D连接的第一布线60以及第二布线61A~61D的配置如图5B所示。
在从接点60a分支的第一布线60中,向配置光源单元24A、24B的一侧延伸的第一布线60b进一步从正极50A、50B的附近沿带状部12c的短边方向S延伸,并与正极50A、50B分别相连。
另外,在从接点60a分支的第一布线60中,向配置光源单元24C、24D的一侧延伸的第一布线60c进一步从正极50C、50D的附近沿带状部12c的短边方向S延伸,并与正极50C、50D分别相连。
与光源单元24A的负极51A连接的第二布线61A在沿短边方向S的朝向外部连接部12d的方向延伸之后,沿长边方向L的朝向外部连接部12d的方向延伸。而且,第二布线61A在对置区域12e将朝向改变为短边方向S的朝向外部连接部12d的方向,并与第二端子71A相连。
与光源单元24B的负极51B连接的第二布线61B在沿短边方向S的朝向外部连接部12d的方向延伸之后,沿长边方向L的朝向外部连接部12d的方向延伸。而且,第二布线61B在对置区域12e将朝向改变为短边方向S的朝向外部连接部12d的方向,并与第二端子71B相连。
与光源单元24C的负极51C连接的第二布线61C在沿短边方向S的朝向外部连接部12d的方向延伸之后,沿长边方向L的朝向外部连接部12d的方向延伸。而且,第二布线61C在对置区域12e将朝向改变为短边方向S的朝向外部连接部12d的方向,并与第二端子71C相连。
与光源单元24D的负极51D连接的第二布线61D在沿短边方向S的朝向外部连接部12d的方向延伸之后,沿长边方向L的朝向外部连接部12d的方向延伸。而且,第二布线61D在对置区域12e将朝向改变为短边方向S的朝向外部连接部12d的方向,并与第二端子71D相连。
在具有这样的布线的结构的比较例2中,沿带状部12c的长边方向L延伸并且沿短边方向S排列绕行的并列布线的数量最多为3根。上述3根并列布线在带状部12c中的从对置区域12e的边缘部至负极51B的区域12h中,由第一布线60b、第二布线61A与第二布线61B形成。
另外,上述3根并列布线在带状部12c中的从对置区域12e的边缘部至负极51C的区域12g中,也由第一布线60c、第二布线61C与第二布线61D形成。
如至此所示那样,根据实施方式,与比较例1以及比较例2相比,在并列地将布线从一个外部连接部12d连接至4个光源单元24A~24D的情况下,能够减少沿带状部12c的长边方向L延伸并且沿短边方向S排列绕行的布线的最大数量。
由此,即便缩窄带状部12c的短边方向S的宽度,也能够没有问题地使并列布线绕行。因此,根据实施方式,由于能够缩窄带状部12c的短边方向S的宽度,所以在使用顶视型的LED14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面状照明装置10的轻薄化。
在图3A以及图3B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与负极51A~51D连接的第二布线61A~61D全部独立地与第二端子71A~71D连接。由此,即便在多个光源单元24中电压下降的值相互不同的情况下,由于负极侧的第二布线61以及第二端子71分别独立地设置于光源单元24,所以也能够使全部光源单元24稳定地发光,而不受其他光源单元24的影响。
另一方面,在多个光源单元24中电压下降的值不同的情况下,即便正极侧的第一布线60共用,也不会产生不良情况等。而且,通过在全部的光源单元24中将第一布线60设为共用,与使第一布线60独立地绕行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沿短边方向S排列绕行的布线的最大数量。
即,根据实施方式,通过在全部的光源单元24中将正极侧的第一布线60设为共用,能够进一步减少沿短边方向S排列绕行的布线的最大数量。
另外,在实施方式中,第一布线60从第一端子70经由与外部连接部12d邻接的一对光源单元24B、24C的负极51B、51C之间而与接点60a相连,该接点60a配置为接近带状部12c的与设置外部连接部12d的长边相反的一侧的长边。
由此,至接近带状部12c的与设置外部连接部12d的长边相反的一侧的长边的位置(这里为接点60a)为止,尽管没有沿长边方向L延长布线,仅沿短边方向S延长布线,也能够形成第一布线60。因此,在从接点60a将第一布线60共用于全部正极50地进行绕行时,能够使沿带状部12c的长边方向L延伸并且沿短边方向S排列绕行的第一布线60的数量为1根。
即,根据实施方式,通过使第一布线60经由外部连接部12d的负极51B、51C之间而与接点60a相连,能够进一步减少沿带状部12c的长边方向L延伸并且沿短边方向S排列绕行的布线的最大数量。
并且,在实施方式中,与外部连接部12d邻接的光源单元24B、24C的负极51B、51C设置于基板12的带状部12c的面对外部连接部12d的对置区域12e。由此,即便连接负极51B与第二端子71B的第二布线61B、以及连接负极51C与第二端子71C的第二布线61C均没有沿长边方向L延长,仅沿短边方向S延长,也能够形成布线。
即,通过将与外部连接部12d邻接的光源单元24B、24C的负极51B、51C配置于对置区域12e,能够不会增加沿带状部12c的长边方向L延伸的布线的数量地形成第二布线61B、61C。因此,根据实施方式,能够进一步减少沿带状部12c的长边方向L延伸并且沿短边方向S排列绕行的并列布线的数量。
<变形例>
以下,说明实施方式的基板12的各种变形例。图6A是示意地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基板12的搭载面12a侧的主视图,图6B是示意地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基板12的布线面12b侧的主视图。
变形例1涉及的基板12在如下方面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在搭载面12a还追加有光源单元24E,搭载有5个光源单元24。除此以外的部位与实施方式相同,所以其他部位省略详细说明。
如图6A所示,在基板12的带状部12c的搭载面12a,设置有串联连接有多个LED14的5个光源单元24A~24E。
这里,在5个光源单元24A~24E中,光源单元24A、24B将外部连接部12d作为基点设置于带状部12c的一侧(在图6A中左侧)。另外,剩余的光源单元24C~24E将外部连接部12d作为基点设置于带状部12c的另一侧(在图6A中右侧)。即,与实施方式相比,在与光源单元24D邻接的位置追加有光源单元24E。
外部连接部12d是从带状部12c的长边方向L的与中央部相当的位置沿带状部12c的短边方向S突出的部位。此外,在变形例1中,如图6A所示,虽然外部连接部12d配置为从带状部12c的长边方向L的中心的位置位移,但这是为了将奇数个(5个)的光源单元24在可能的范围均衡地配置于带状部12c的两侧。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对外部连接部12d配置为从带状部12c的长边方向L的中心的位置位移的情况,也能够将外部连接部12d视为从带状部12c的长边方向L的与中央部相当的位置突出的部位。
而且,5个光源单元24A~24E的正极50A~50E设置为均相比对应的负极51A~51E远离外部连接部12d。即,在全部的光源单元24中,负极51设置于比对应的正极50靠外部连接部12d侧的位置。
接下来,参照图6B说明向5个光源单元24A~24E供给电力的布线的结构。
在变形例1中被追加的光源单元24E的正极50E与第一布线60连接。与实施方式相同,该第一布线60从第一端子70沿带状部12c的短边方向S延伸,经由负极51B与负极51C之间,而与接点60a相连。
并且,第一布线60从接点60a向带状部12c的长边方向L的两端侧分支,该分支的第一布线60b、60c沿长边方向L延伸。而且,在分支的第一布线60中,向配置光源单元24C~24E的一侧延伸的第一布线60c进一步从正极50E的附近沿带状部12c的短边方向S延伸,并与正极50E相连。
另外,在变形例1中被追加的光源单元24E的负极51E与第二布线61E连接。该第二布线61E在沿短边方向S的朝向外部连接部12d的方向延伸之后,沿长边方向L的朝向外部连接部12d的方向延伸。而且,第二布线61E在带状部12c的对置区域12e,将朝向改变为短边方向S的朝向外部连接部12d的方向,并与第二端子71E相连。
这里,在变形例1中,沿带状部12c的长边方向L延伸并且沿短边方向S排列绕行的并列布线的数量最多为3根。该3根并列布线在带状部12c中的从对置区域12e的边缘部至负极51D的区域12f2中,由第一布线60c、第二布线61D与第二布线61E形成。
这样,在并列地将布线从一个外部连接部12d连接至5个光源单元24A~24E的情况下,根据变形例1,能够使沿带状部12c的长边方向L延伸并且沿短边方向S排列绕行的并列布线的数量最多为3根。
接下来,参照图7A以及图7B说明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涉及的基板12。图7A是示意地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基板12的搭载面12a侧的主视图,图7B是示意地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基板12的布线面12b侧的主视图。
变形例2涉及的基板12在如下方面与上述变形例1不同:在搭载面12a还追加有光源单元24F,搭载有6个光源单元24。除此以外的部位与变形例1相同,所以其他部位省略详细说明。
如图7A所示,在基板12的带状部12c的搭载面12a设置有串联连接有多个LED14的6个光源单元24A~24F。
这里,在6个光源单元24A~24F中,光源单元24A、24B、24F将外部连接部12d作为基点设置于带状部12c的一侧(在图7A中左侧)。另外,剩余的光源单元24C~24E将外部连接部12d作为基点设置于带状部12c的另一侧(在图7A中右侧)。即,与变形例1相比,在与光源单元24A邻接的位置追加有光源单元24F。
而且,6个光源单元24A~24F的正极50A~50F设置为均相比对应的负极51A~51F远离外部连接部12d。即,在全部的光源单元24中,负极51设置于比对应的正极50靠外部连接部12d侧的位置。
接下来,参照图7B说明向6个光源单元24A~24F供给电力的布线的结构。
在变形例2中被追加的光源单元24F的正极50F与第一布线60连接。该第一布线60与变形例1相同,从第一端子70沿带状部12c的短边方向S延伸,经由负极51B与负极51C之间,而与接点60a相连。
并且,第一布线60从接点60a向带状部12c的长边方向L的两端侧分支,该分支的第一布线60b、60c沿长边方向L延伸。而且,在分支的第一布线60中,向配置光源单元24A、24B的一侧延伸的第一布线60b进一步从正极50F的附近沿带状部12c的短边方向S延伸,并与正极50F相连。
另外,在变形例1中被追加的光源单元24F的负极51F与第二布线61F连接。该第二布线61F在沿短边方向S的朝向外部连接部12d的方向延伸之后,沿长边方向L的朝向外部连接部12d的方向延伸。而且,第二布线61F在带状部12c的对置区域12e,将朝向改变为短边方向S的朝向外部连接部12d的方向,并与第二端子71F相连。
这里,在变形例2中,沿带状部12c的长边方向L延伸并且沿短边方向S排列绕行的并列布线的数量最多为3根。该3根并列布线在带状部12c中的从对置区域12e的边缘部至负极51A的区域12f1,由第一布线60b、第二布线61A与第二布线61F形成。
另外,该3根并列布线在带状部12c中的从对置区域12e的边缘部至负极51D的区域12f2,也由第一布线60c、第二布线61D与第二布线61E形成。
这样,在并列地将布线从一个外部连接部12d连接至6个光源单元24A~24F的情况下,根据变形例2,能够使沿带状部12c的长边方向L延伸并且沿短边方向S排列绕行的并列布线的数量最多为3根。
接下来,参照图8A以及图8B说明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涉及的基板12。图8A是示意地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的基板12的搭载面12a侧的主视图,图8B是示意地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的基板12的布线面12b侧的主视图。
变形例3涉及的基板12在除去光源单元24A~24D中的光源单元24A搭载有3个光源单元24这方面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除此以外的部位与实施方式相同,所以其他部位省略详细说明。
如图8A所示,在基板12的带状部12c的搭载面12a设置有串联连接有多个LED14的3个光源单元24B~24D。
这里,在3个光源单元24B~24D中,光源单元24B将外部连接部12d作为基点设置于带状部12c的一侧(在图8A中左侧)。另外,剩余的光源单元24C、24D将外部连接部12d作为基点设置于带状部12c的另一侧(在图8A中右侧)。即,与实施方式相比,与光源单元24B邻接的位置的光源单元24A被除去。
外部连接部12d是从带状部12c的长边方向L的与中央部相当的位置沿带状部12c的短边方向S突出的部位。此外,在变形例3中,与变形例1相同,外部连接部12d也配置为从带状部12c的长边方向L的中心的位置位移,但这是为了将奇数个(3个)的光源单元24在可能的范围均衡地配置于带状部12c的两侧。
因此,在变形例3中,与变形例1相同,也能够将外部连接部12d视为从带状部12c的长边方向L的与中央部相当的位置突出的部位。
而且,3个光源单元24B~24D的正极50B~50D设置为均相比对应的负极51B~51D远离外部连接部12d。即,在全部的光源单元24中,负极51设置于比对应的正极50靠外部连接部12d侧的位置。
接下来,参照图8B说明向3个光源单元24B~24D供给电力的布线的结构。
在与在变形例3中被除去的光源单元24A相连的布线中,第一布线60的从正极50B的附近向正极50A延伸的部分被除去。另外,与负极51A相连的第二布线61A和第二端子71A均被除去。
这里,在变形例3中,沿带状部12c的长边方向L延伸并且沿短边方向S排列绕行的并列布线的数量最多为2根。上述2根并列布线在带状部12c中的从对置区域12e的边缘部至负极51D的区域12f2,由第一布线60c与第二布线61D形成。
这样,在并列地将布线从一个外部连接部12d连接至3个光源单元24B~24D的情况下,根据变形例3,能够使沿带状部12c的长边方向L延伸并且沿短边方向S排列绕行的并列布线的数量最多为2根。
如在至此为止的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1~3中说明那样,在相对于多个光源单元24设置一个外部连接部12d时,在光源单元24的数量为3个或者4个的情况下,能够使沿带状部12c的长边方向L延伸并且沿短边方向S排列绕行的并列布线的数量最多为2根。
另外,在相对于多个光源单元24设置一个外部连接部12d时,在光源单元24的数量为5个或者6个的情况下,能够使沿带状部12c的长边方向L延伸并且沿短边方向S排列绕行的并列布线的数量最多为3根。
这样,在实施方式中,在相对于N个(N≧3)光源单元24设置一个外部连接部12d的情况下,若N为奇数个,则能够使沿带状部12c的长边方向L延伸并且沿短边方向S排列绕行的并列布线的数量最多为(N+1)/2根。另外,若N为偶数个,则能够使沿带状部12c的长边方向L延伸并且沿短边方向S排列绕行的并列布线的数量最多为N/2根。
即,根据实施方式,在相对于多个光源单元24设置一个外部连接部12d时,若在配置3个以上的光源单元24的情况下,则能够将沿带状部12c的长边方向L延伸并且沿短边方向S排列绕行的并列布线的数量最小化。
并且,根据实施方式,由于相对于多个光源单元24将外部连接部12d设置为一个即可,所以能够使将外部连接部12d的第一端子70以及第二端子71与外部电源相连的连接用的部件的数量为1组。因此,因为能够减少在将该连接用的部件与外部连接部12d的第一端子70以及第二端子71连接时所需要的时间,所以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如上述所述,根据实施方式,在相对于一个外部连接部12d搭载多个光源单元24的基板12中,与共用的布线亦即第一布线60连接的全部正极50配置为相比对应的负极51远离外部连接部12d。由此,能够减少沿带状部12c的长边方向L延伸并且沿短边方向S排列绕行的并列布线的数量,所以能够缩窄带状部12c的短边方向S的宽度。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将光源单元24的第一极设为正极50,将第二极设为负极51,但也可以将第一极设为负极51,将第二极设为正极50。即,也可以将光源单元24的负极51设为均比对应的正极50远离外部连接部12d。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示出基板12的搭载面12a朝向与LED14的发光面14a相同的方向的所谓顶视型LED的发光装置,但并不限定于该例。例如,也可以对基板12的搭载面12a与发光面14a大致垂直的所谓侧视型LED的发光装置应用上述实施方式。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将基板12的与搭载面12a相反一侧的面用作布线面12b,并且在该布线面12b设置第一布线60与第二布线61,但布线面12b并不限定于基板12的与搭载面12a相反的一侧的面。
例如,也可以将基板12由多层FPC构成,将在该多层FPC的内部形成的中间层用作布线面12b。通过这样将多层FPC的中间层用作布线面12b,例如能够在基板12的搭载面12a的相反侧的面层叠绝缘层与散热用的金属层。而且,通过追加该绝缘层与散热用的金属层,能够进一步实现散热性高的基板12。并且,该中间层并不限定于1层,也可以为多层。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在基板12设置有一个外部连接部12d,但设置于基板12的外部连接部12d并不限定于一个。
例如,在将8个光源单元24搭载于基板12的情况下,通过在每4个光源单元24,设置一个外部连接部12d(即,外部连接部12d合计设置2个),能够如实施方式所示那样,使沿带状部12c的长边方向L延伸并且沿短边方向S排列绕行的并列布线的数量最多为2根。
通过这样对应于被搭载的光源单元24的数量而适当地调整外部连接部12d的数量,能够兼得面状照明装置10的轻薄化与制造成本的降低。
如以上所述,实施方式的面状照明装置10具备基板12、多个光源单元24、第一布线60以及第二布线61。基板12具有带形的带状部12c以及从带状部12c的中央部朝向带状部12c的短边方向S突出的外部连接部12d,并且设置有作为一个主面的搭载面12a以及作为与搭载面12a相反的一侧的面的布线面12b。多个光源单元24设置为串联连接多个光源(LED14),并且在两端侧分别具有第一极(正极50)与第二极(负极51),并在基板12的带状部12c的搭载面12a沿带状部12c的长边方向L排列配置,光源(LED14)的发光面14a与导光板15的侧面15a对置。第一布线60设置于基板12的布线面12b,并且共用地将外部连接部12d与第一极(正极50)之间连接。第二布线61设置于基板12的布线面12b,并且将外部连接部12d与第二极(负极51)之间连接。而且,外部连接部12d相对于多个光源单元24设置为一个,与一个外部连接部12d对应的全部光源单元24的第一极(正极50)设置为相比光源单元24的第二极(负极51)远离外部连接部12d。由此,即便在使用顶视型的LED14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面状照明装置10的轻薄化。另外,在使用侧视型的LED的情况下,能够实现面状照明装置的入光侧的窄框化。
另外,在实施方式的面状照明装置10中,第二布线61设置有多个,多个第二布线61将外部连接部12d与多个第二极(负极51)之间独立地连接。由此,能够使全部光源单元24稳定地发光。
另外,在实施方式的面状照明装置10中,第一布线60从外部连接部12d经由与外部连接部12d邻接的一对光源单元24B、24C的第二极(负极51B、51C)之间,而延伸至接近带状部12c的与设置外部连接部12d的长边相反的一侧的长边的位置(接点60a)。由此,能够进一步减少沿带状部12c的长边方向L延伸并且沿短边方向S排列绕行的布线的最大数量。
另外,在实施方式的面状照明装置10中,与外部连接部12d邻接的光源单元24B、24C的第二极(负极51B、51C)配置于基板12的带状部12c的面对外部连接部12d的对置区域12e。由此,能够进一步减少沿带状部12c的长边方向L延伸并且沿短边方向S排列绕行的布线的数量。
另外,在实施方式的面状照明装置10中,光源单元24相对于一个外部连接部12d设置有3个以上。由此,能够将沿带状部12c的长边方向L延伸并且沿短边方向S排列绕行的并列布线的数量最小化。
另外,在实施方式的面状照明装置10中,第一极是正极50,第二极是负极51,由此能够使全部光源单元24稳定地发光。
另外,并不通过上述实施方式限定本发明。适当地组合上述各构成要素而构成的技术方案包含于本发明。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容易地导出进一步的效果、变形例。因此,本发明的更宽范围的方式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Claims (5)

1.一种面状照明装置,其中,具备:
基板,该基板具有带形的带状部以及从所述带状部的中央部朝向所述带状部的短边方向突出的外部连接部;
多个光源单元,所述多个光源单元设置为串联连接多个光源,并在所述多个光源单元的两端侧分别具有第一极与第二极,且沿着所述基板的所述带状部的长边方向配置,所述光源的发光面与导光板的侧面对置;
第一布线,该第一布线在所述带状部的与设置所述外部连接部的长边相反的一侧具有沿着所述带状部的长边方向配置的布线,并将所述外部连接部与所述第一极之间连接;以及
第二布线,该第二布线将所述外部连接部与所述第二极之间连接,
与一个外部连接部对应的全部所述光源单元的所述第一极设置为相比该光源单元的所述第二极远离该外部连接部,
所述第二布线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布线将所述外部连接部与多个所述第二极之间独立地连接,能够对所述多个光源单元独立地进行电力供给,
所述第一布线具有从所述外部连接部沿着所述带状部的短边方向延伸的布线,该布线经由与所述外部连接部邻接的一对所述光源单元的所述第二极之间,而延伸至接近所述带状部的与设置所述外部连接部的长边相反的一侧的长边的位置,并与沿着所述带状部的长边方向配置的布线连接,
将所述第一极和沿着所述带状部的长边方向配置的布线连接的布线均配置于与所述外部连接部相反的一侧,
所述第二布线均配置于所述外部连接部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中,
与所述外部连接部邻接的一对所述光源单元的所述第二极配置于所述基板的所述带状部的面对所述外部连接部的对置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中,
所述光源单元相对于一个外部连接部设置有3个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中,
所述光源单元相对于一个外部连接部设置有3个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极是正极,所述第二极是负极。
CN201710927403.4A 2016-11-30 2017-09-22 面状照明装置 Active CN10812110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32584 2016-11-30
JP2016232584A JP6689180B2 (ja) 2016-11-30 2016-11-30 面状照明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21108A CN108121108A (zh) 2018-06-05
CN108121108B true CN108121108B (zh) 2021-02-05

Family

ID=621901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927403.4A Active CN108121108B (zh) 2016-11-30 2017-09-22 面状照明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120122B2 (zh)
JP (1) JP6689180B2 (zh)
CN (1) CN108121108B (zh)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084790A (ja) * 2006-09-28 2008-04-10 Kofu Casio Co Ltd 面光源装置とそれを用いた画像表示モジュール
CN101416102A (zh) * 2006-04-07 2009-04-22 夏普株式会社 发光装置以及具备该发光装置的照明装置和液晶显示装置
JP2012013722A (ja) * 2010-06-29 2012-01-19 Funai Electric Co Ltd 液晶モジュール
CN102444838A (zh) * 2010-10-13 2012-05-09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Led组件及包括该led组件的液晶显示设备
CN102506399A (zh) * 2011-11-11 2012-06-20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电路板电路装置及光源装置
WO2012086452A1 (ja) * 2010-12-21 2012-06-2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CN102623447A (zh) * 2011-12-30 2012-08-01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发光二极管模块
JP2012234724A (ja) * 2011-05-02 2012-11-29 Funai Electric Co Ltd Led光源装置
CN103091900A (zh) * 2011-10-31 2013-05-08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东 液晶显示装置
CN103369830A (zh) * 2013-02-08 2013-10-23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源模块及电路板电路装置
CN104989987A (zh) * 2015-06-19 2015-10-21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Led灯条、背光模组以及液晶显示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95523B2 (ja) 2007-05-30 2013-09-18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液晶表示装置
JP5255960B2 (ja) * 2008-09-04 2013-08-07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イースト 液晶表示装置
JP2011228205A (ja) * 2010-04-22 2011-11-10 Funai Electric Co Ltd 表示装置
EP3204686B1 (en) * 2014-10-08 2019-07-17 RealD Spark, LLC Connection unit for a directional backlight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16102A (zh) * 2006-04-07 2009-04-22 夏普株式会社 发光装置以及具备该发光装置的照明装置和液晶显示装置
JP2008084790A (ja) * 2006-09-28 2008-04-10 Kofu Casio Co Ltd 面光源装置とそれを用いた画像表示モジュール
JP2012013722A (ja) * 2010-06-29 2012-01-19 Funai Electric Co Ltd 液晶モジュール
CN102444838A (zh) * 2010-10-13 2012-05-09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Led组件及包括该led组件的液晶显示设备
WO2012086452A1 (ja) * 2010-12-21 2012-06-2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JP2012234724A (ja) * 2011-05-02 2012-11-29 Funai Electric Co Ltd Led光源装置
CN103091900A (zh) * 2011-10-31 2013-05-08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东 液晶显示装置
CN102506399A (zh) * 2011-11-11 2012-06-20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电路板电路装置及光源装置
CN102623447A (zh) * 2011-12-30 2012-08-01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发光二极管模块
CN103369830A (zh) * 2013-02-08 2013-10-23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源模块及电路板电路装置
CN104989987A (zh) * 2015-06-19 2015-10-21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Led灯条、背光模组以及液晶显示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21108A (zh) 2018-06-05
US10120122B2 (en) 2018-11-06
JP2018092705A (ja) 2018-06-14
JP6689180B2 (ja) 2020-04-28
US20180149805A1 (en) 2018-05-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655087B2 (ja) 面状照明装置
CN107544111B (zh) 面状照明装置
CN107621711B (zh) 显示装置
US8840297B2 (en) Back-light module
WO2014208733A1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US10353136B2 (en) Planar illumination apparatus and substrate
CN107559609B (zh) 面状照明装置和基板
KR20160081599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6220765B2 (ja) 面状照明装置
US9111472B2 (en) Light-emitting diode module, backlight assembly having the LED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backlight assembly
JP2014096312A (ja) 面状ライトユニット
KR20120107759A (ko) 광원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JP2009104801A (ja) 液晶モジュール
JP5163380B2 (ja)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CN108121108B (zh) 面状照明装置
US20200278488A1 (en) Illumination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WO2009110134A1 (ja) 発光モジュール、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US11042061B2 (en) Planar illumination device
JP6462032B2 (ja) 面状照明装置及び基板
JP6826684B2 (ja) 面状照明装置
KR20130073471A (ko) 인쇄회로기판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유닛
JP2018014410A (ja) 面状照明装置
JP6675440B2 (ja) 面状照明装置
CN113950641B (zh) 面状照明装置
US20220252777A1 (en) Linear light-emitting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