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100043B - 后车身结构 - Google Patents

后车身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100043B
CN108100043B CN201710542512.4A CN201710542512A CN108100043B CN 108100043 B CN108100043 B CN 108100043B CN 201710542512 A CN201710542512 A CN 201710542512A CN 108100043 B CN108100043 B CN 10810004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ar upper
vehicle body
body structure
coupling unit
structure ac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54251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100043A (zh
Inventor
车炆洙
韩胤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yundai Motor Co
Ki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Hyundai Motor Co
Kia Motor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yundai Motor Co, Kia Motors Corp filed Critical Hyundai Motor Co
Publication of CN1081000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000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1000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000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62D21/152Front or rear fram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3/00Combined superstructure and frame, i.e. monocoque construc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3/00Combined superstructure and frame, i.e. monocoque constructions
    • B62D23/005Combined superstructure and frame, i.e. monocoque constructions with integrated chassis in the whole shell, e.g. meshwork, tubes, or the li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7/00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7/06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readily releasable
    • B62D27/065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readily releasable using screwthrea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9/00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 B62D29/008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predominantly of light alloys, e.g. extrud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后车身结构,其包括:左侧和右侧的后上侧构件,所述左侧和右侧的后上侧构件的端部分别连接至左侧和右侧的中柱构件以及中柱横向增强构件,所述左侧和右侧的后上侧构件沿着宽度方向设置在左侧和右侧,所述左侧和右侧的中柱构件沿着车辆的宽度方向设置在左侧和右侧并形成为沿着车辆的高度方向延伸,所述中柱横向增强构件形成为沿着宽度方向延伸从而连接左侧和右侧的中柱构件。后上横向构件形成为沿着宽度方向延伸从而连接左侧和右侧的后上侧构件。

Description

后车身结构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16年11月25日在韩国知识产权局所提出的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16-0158696号的优先权和权益,并通过引用将其全部内容纳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后车身结构。
背景技术
所谓的立体框架车身通过连接常规框架类型的车身构件从而构成车身,立体框架车身包括前车身、中车身和后车身,所述前车身沿着车辆的长度方向设置在前方并且构成发动机室,所述中车身沿着车辆的长度方向设置在中间并且构成乘客室,所述后车身沿着车辆的长度方向设置在后方并且构成行李间。
发动机中置式车辆(midship vehicle)(其中发动机室沿着车辆的长度方向设置在后方)的后车身包括后侧构件和多个车身构件,所述后侧构件沿着车辆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且沿着车辆的宽度方向设置在左右两侧,所述多个车身构件与车顶和后侧构件之间的空间中的桁架结构连接。
在上述立体框架车身的后车身结构中,开发后车身结构的优点是有效地响应后方碰撞事故,进一步稳定地保护燃料箱,并且增大整个结构的强度。
公开于背景技术部分的上述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发明背景技术的理解,因此其可以包含的信息并不构成在本国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涉及后侧构件和外围车身结构。例如,实施方案可以提供后车身结构,所述后车身结构能够通过增大立体框架类型的后车身结构中的强度从而提高车辆的驾驶稳定性,当发生后方碰撞事故时通过适当地吸收冲击而进一步可靠地保护乘客,并稳固地支撑外部输入负载。
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后车身结构可以包括:左侧和右侧的后上侧构件,所述左侧和右侧的后上侧构件的端部分别连接至左侧和右侧的中柱构件以及中柱横向增强构件,所述左侧和右侧的后上侧构件沿着宽度方向设置在左侧和右侧,所述左侧和右侧的中柱构件沿着车辆的宽度方向设置在左侧和右侧并且形成为沿着车辆的高度方向延伸,所述中柱横向增强构件形成为沿着宽度方向延伸从而连接左侧和右侧的中柱构件。后上横向构件可以形成为沿着宽度方向延伸从而连接左侧和右侧的后上侧构件。
左侧和右侧的后上侧构件的每一者可以包括:后上侧前构件,其沿着车辆的长度方向设置在前方;后上侧中构件,其设置在中间,所述后上侧中构件的一端连接至后上侧前构件;以及后上侧后构件,其设置在后方,所述后上侧后构件的一端连接至后上侧中构件。
后上侧前构件可以包括两端和一端,由此形成整个“Y”形状,所述两端分别连接至中柱构件和中柱横向增强构件,所述一端连接至后上侧中构件。
后上侧前构件和后上侧后构件可以通过挤出方法使用铝材料而形成以具有复合横截面或封闭横截面。
后上侧中构件可以通过模具铸造方法使用铝材料而进行模制。
可以进一步包括左侧和右侧的后下侧构件,所述左侧和右侧的后下侧构件在高度方向上设置在后上侧构件的下方,形成为在车辆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并且沿着宽度方向设置在左侧和右侧;后下侧构件可以连接至后上侧构件。
左侧和右侧的后下侧构件可以通过后下横向构件而彼此连接,所述后下横向构件形成为沿着宽度方向延伸。
后上侧构件可以通过前连接件构件和后连接件构件而连接至后下侧构件,所述前连接件构件沿着长度方向设置在前方,所述后连接件构件设置在后方;前连接件构件和后连接件构件可以分别形成为在高度方向上延伸并且设置在左侧和右侧。
可以通过左侧和右侧的后上侧构件、后上横向构件、左侧和右侧的后下侧构件、后下横向构件以及左侧和右侧的后连接件构件而形成正方形的环形结构。
后上侧中构件可以包括:本体板,其完全以矩形形成;上凸缘,其在宽度方向上从本体板的上端边缘向外突出;和下凸缘,其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从本体板的下端边缘向外突出。
可以沿着车辆的长度方向在本体板上以预定间隔设置四个凸台,四个凸台可以形成为分别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向外突出;可以在四个凸台处以插入形式接合组装螺母或者形成螺钉凸起;上悬挂臂可以接合至组装螺母或螺钉凸起。
多个增强肋可以形成为基于凸台的每一者沿径向延伸;可以在多个增强肋中间形成连接增强凸台,所述连接增强凸台从沿着车辆的长度方向放置在前方的前方凸台和放置在后方的后方凸台到设置在前方凸台和后方凸台之间的两个中间凸台将四个凸台连接成一体。
后上侧后构件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封闭箱横截面;联接至后上侧后构件的侧表面的后上横向构件也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封闭箱横截面。
可以沿着后上侧中构件的长度方向在前部由上凸缘、下凸缘和前隔板形成前联接单元,由此后上侧前构件插入至前联接单元以联接;可以沿着后上侧中构件的长度方向在后部由上凸缘、下凸缘和后隔板形成后联接单元,由此后上侧后构件插入至后联接单元以联接。
下凸缘可以靠近前联接单元在高度方向上向上凹陷从而形成箱形前下联接单元,由此前连接件构件插入至前下联接单元以联接;下凸缘可以靠近后联接单元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向上凹陷从而形成箱形后下联接单元,由此后连接件构件插入至后下联接单元以联接。
可以形成至少一个肋沿着长度方向延伸并且在下凸缘的下表面处向下突出,也可以形成至少一个肋在长度方向上延伸并且在本体板的内表面处在向内方向上突出。
后上侧前构件和前连接件构件可以以从外部围绕设置在其中间的燃料箱的形状设置。
后上横向构件可以联接至后上侧后构件,可以在后上侧中构件的后联接单元的内表面处形成多个肋以增强与后上横向构件的联接部分的强度。
可以在后上侧中构件的后联接单元的外表面处形成多个肋从而增强强度。
可以在前联接单元和前下联接单元之间的拐角部分处设置增强部分,所述增强部分具有覆盖拐角部分的形状。
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后车身结构,后侧构件由后上侧构件和后下侧构件构成,后上侧构件由后上侧后构件、后上侧中构件和后上侧前构件构成,所述后上侧后构件在发生后方碰撞事故时吸收冲击使其减小,所述后上侧中构件支撑后悬挂臂和动力系,所述后上侧前构件通过与客舱连接而分散负载并且保护燃料箱,由此使得结构强度的增大并带来后方碰撞的冲击分散效果。
左侧和右侧的后上侧构件通过后上横向构件而彼此连接,左侧和右侧的后下侧构件通过后下横向构件而彼此连接,后下侧构件和后下横向构件通过后连接件构件而连接至后上侧构件和后上横向构件,由此形成环形结构,因此有效地增大后车身的结构强度使得可以以稳固支撑的方式安装动力系,并且后车身的扭转强度增大从而可以提高车辆的驾驶稳定性。
后上侧中构件连接至后上悬挂臂,径向肋设置在上悬挂臂联接部分处使得后上悬挂臂的安装强度增大,由此通过后上悬挂臂有效地支撑输入的负载。
后上侧后构件和后上横向构件具有复合横截面,由此负载传递和分散可以是有效的且扭转强度可以增大。
后上侧中构件分别连接至前连接件构件、后连接件构件、后上侧前构件和后上侧后构件,增强肋在构件的每个联接部分的拐角部分处形成,由此力矩减小且构件的每一者的连接强度可以增大。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后车身结构的立体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后车身结构的基本部分的立体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后车身结构的侧视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后上侧后构件和后上横向构件的横截面图。
图5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后上侧构件的横截面图。
图6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后上侧中构件的横截面图。
图7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后车身结构的俯视图。
图8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后上侧中构件的立体图。
图9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后上侧中构件的后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10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后上侧中构件的前部的放大侧视图。
结合附图可以使用如下附图标记:
10:中柱构件
20:后上侧构件
30:后下侧构件
40:后上横向构件
50:后下横向构件
60:前连接件构件
70:后连接件构件
80:上悬挂臂
90:车轮
100:燃料箱。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将参考所附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车辆中的前门设备。
参考图1,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框架类型(车身框架构件彼此连接)的后车身结构表示车身结构沿着车辆的高度方向延伸并且沿着车辆的宽度方向设置在左侧和右侧,从而沿着车辆的长度方向在形成客舱骨架的中柱构件10的后方形成。
左侧和右侧的中柱构件10通过中柱横向增强构件12而彼此连接,所述中柱横向增强构件12形成为沿着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
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后车身结构可以包括:后上侧构件20和后下侧构件30;所述后上侧构件20形成为沿着车辆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且沿着车辆的宽度方向设置在左侧和右侧;所述后下侧构件30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设置在后上侧构件20的下方,形成为沿着车辆的长度方向延伸并沿着车辆的宽度方向设置在左侧和右侧。
后上侧构件20可以构造成分成后上侧前构件22、后上侧中构件24和后上侧后构件26,所述后上侧前构件22沿着车辆的长度方向设置在前方,所述后上侧中构件24设置在中间,所述后上侧后构件26设置在后方。
后上侧前构件22的一端可以连接至中柱横向增强构件12,后上侧前构件22的另一端可以连接至后上侧中构件24的一端,而后上侧中构件24的另一端可以连接至后上侧后构件26的一端。
左侧和右侧的后上侧构件20可以通过后上横向构件40而彼此连接,所述后上横向构件40形成为沿着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
左侧和右侧的后下侧构件30可以通过后下横向构件50而彼此连接,所述后下横向构件50形成为沿着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
后上侧前构件22具有整体“Y”形状并包括两端和另一端,两端中的一端连接至中柱构件10,两端中的另一端连接至中柱横向增强构件12。
后上侧前构件22和后上侧后构件26可以通过挤出方法使用铝材料而形成从而具有复合横截面或封闭横截面。
后上侧中构件24可以通过模具铸造方法使用铝材料而模制。
后上侧构件20可以通过前连接件构件60和后连接件构件70而连接至后下侧构件30,所述前连接件构件60沿着车辆的长度方向设置在前方,所述后连接件构件70设置在后方。
前连接件构件60和后连接件构件70可以分别形成为沿着车辆的高度方向延伸。
前连接件构件60和后连接件构件70可以沿着车辆的宽度方向设置在左侧和右侧。
因此,通过左侧和右侧的后上侧构件20和与左侧和右侧的后上侧构件20连接的后上横向构件40、左侧和右侧的后下侧构件30和与左侧和右侧的后下侧构件30连接的后下横向构件50以及左侧和右侧的后连接件构件70而完全形成正方形的环形结构,由此提高车辆的后方碰撞响应性能。
参考图2和图3,后上侧中构件24可以包括本体板241、上凸缘242和下凸缘243,所述本体板241完全以矩形形成,所述上凸缘242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从本体板241的上端边缘向外突出,所述下凸缘243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从本体板241的下端边缘向外突出。
沿着车辆的长度方向在本体板241上以预定间隔设置四个凸台244,四个凸台244可以分别形成为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向外突出。
在四个凸台244的每一者中,可以以插入形式接合组装螺母245或者可以直接形成螺钉凸起。
而且,多个增强肋246可以形成为基于每个凸台244沿径向延伸,在多个增强肋246中间,连接增强凸台246a从沿着车辆的长度方向放置在前方的前方凸台244到放置在后方的后方凸台244和放置在它们之间的两个中间凸台244将四个凸台244连接成一体。
四个组装螺母245可以两两彼此邻接地形成一对从而分成两对组装螺母,上悬挂臂80的两端可以接合至两对组装螺母,而上悬挂臂80的另一端可以接合至车轮90。(参考图1)
因此,车轮90可以通过上悬挂臂80支撑至后上侧中构件24(即后车身)。
而且,增强肋246增大凸台244(上悬挂臂80接合至所述凸台244)的外围强度,从而进一步稳定地支撑上悬挂臂80,由此提高车辆的驾驶稳定性。
参考图4,后上侧后构件26可以进一步包括一个或两个竖直设置的封闭箱横截面262,而联接至后上侧后构件26的侧表面的后上横向构件40也可以包括一个或两个封闭箱横截面402,由此增大后车身的扭转强度并带来有效的负载分布。
参考图2和图5,根据车辆的长度方向在后上侧中构件24的前部由上凸缘242、下凸缘243和前隔板247形成前联接单元247a,由此后上侧前构件22插入至前联接单元247a以联接,而根据车辆的长度方向在后上侧中构件24的后部也由上凸缘242、下凸缘243和后隔板248形成后联接单元248a,由此后上侧后构件26插入至后联接单元248a以联接。
而且,下凸缘243可以靠近前联接单元247a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向上凹陷以形成箱形前下联接单元249a,前连接件构件60可以插入至前下联接单元249a以联接,下凸缘243可以靠近后联接单元248a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向上凹陷以形成箱形后下联接单元249b,后连接件构件70可以插入至后下联接单元249b以联接。
构件插入其中以联接的上述联接单元和结构可以增大后上侧中构件24和构件22、26、60和70之间的联接强度。
参考图6和图8,至少一个肋243a形成为沿着长度方向延伸并在下凸缘243的下表面向下突出,至少一个肋241a也形成为沿着长度方向延伸并在本体板241的内表面处在向内方向上突出,由此增大后上侧中构件24的抗弯强度。
参考图3和图7,后上侧前构件22和前连接件构件60以从外部围绕设置在它们之间的燃料箱100的形状设置,从而当发生外部撞击或碰撞事故时适当地保护燃料箱100,由此防止由于燃料箱100损坏在燃料泄漏时发生火灾。
参考图8,在后上侧中构件24的后联接单元248a的内表面处形成多个肋248b用于增强强度,当后上横向构件40联接至与后联接单元248a联接的后上侧后构件26的内表面时,多个肋248b增强联接部分处的强度。
参考图9,在后上侧中构件20的后下联接单元249b的外表面处形成多个肋248c用于增强强度,当后连接件构件70联接至后上侧中构件24时,多个肋248c增强联接部分处的强度。
参考图10,还在前联接单元247a和前下联接单元249a之间的拐角部分处设置增强块249c,所述增强块249c具有覆盖拐角部分的形状。
由于在每个构件连接至所述后上侧中构件24的部分处形成增强肋或增强部分,因此可以增大后上侧中构件24和与其连接的构件之间的连接强度,且可以改进焊枪的进入。
虽然参考目前被视为是实际的示例性实施方案描述本发明,但是应理解本发明并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案,相反,本发明旨在覆盖包括在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之内的各种修改形式和等效形式。

Claims (16)

1.一种后车身结构,包括:
左侧和右侧的后上侧构件,所述左侧和右侧的后上侧构件的端部分别连接至左侧和右侧的中柱构件以及中柱横向增强构件,所述左侧和右侧的后上侧构件沿着宽度方向设置在左侧和右侧,所述左侧和右侧的中柱构件沿着车辆的宽度方向设置在左侧和右侧并形成为沿着车辆的高度方向延伸,所述中柱横向增强构件形成为沿着宽度方向延伸以连接左侧和右侧的中柱构件;以及
后上横向构件,其形成为沿着宽度方向延伸以连接左侧和右侧的后上侧构件,
其中,左侧和右侧的后上侧构件的每一者包括:
后上侧前构件,其沿着车辆的长度方向设置在前方;
后上侧中构件,其设置在中间,所述后上侧中构件的一端连接至后上侧前构件;以及
后上侧后构件,其设置在后方,所述后上侧后构件的一端连接至后上侧中构件,
其中,后上侧中构件包括:
本体板,其完全以矩形形成;
上凸缘,其在宽度方向上从本体板的上端边缘向外突出;以及
下凸缘,其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从本体板的下端边缘向外突出,
其中:
沿着车辆的长度方向在本体板处以预定间隔设置四个凸台;
所述四个凸台形成为分别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向外突出;
在四个凸台处形成螺钉凸起或者以插入形式接合组装螺母;
上悬挂臂接合至组装螺母或螺钉凸起,
其中:
多个增强肋形成为基于凸台的每一者沿径向延伸;
在多个增强肋中间形成连接增强凸台,所述连接增强凸台从沿着车辆的长度方向放置在前方的前方凸台和放置在后方的后方凸台到设置在前方凸台与后方凸台之间的两个中间凸台将四个凸台连接成一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车身结构,其中,后上侧前构件包括分别连接至中柱构件和中柱横向增强构件的两端以及连接至后上侧中构件的一端,由此形成整个“Y”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车身结构,其中,后上侧前构件和后上侧后构件通过利用挤出方法使用铝材料而形成以具有复合横截面或封闭横截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车身结构,其中,后上侧中构件通过模具铸造方法使用铝材料而模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车身结构,进一步包括:
左侧和右侧的后下侧构件,所述左侧和右侧的后下侧构件在高度方向上设置在后上侧构件的下方,所述左侧和右侧的后下侧构件形成为在车辆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并沿着宽度方向设置在左侧和右侧;
后下侧构件连接至后上侧构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车身结构,其中,左侧和右侧的后下侧构件通过后下横向构件而彼此连接,所述后下横向构件形成为沿着宽度方向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车身结构,其中:
后上侧构件通过前连接件构件和后连接件构件而连接至后下侧构件,所述前连接件构件沿着长度方向设置在前方,所述后连接件构件设置在后方;
所述前连接件构件和后连接件构件分别形成为在高度方向上延伸并设置在左侧和右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后车身结构,其中,通过左侧和右侧的后上侧构件、后上横向构件、左侧和右侧的后下侧构件、形成为沿着宽度方向延伸的后下横向构件以及左侧和右侧的后连接件构件而形成正方形的环形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车身结构,其中:
后上侧后构件包括封闭箱横截面;
联接至后上侧后构件的侧表面的后上横向构件也包括封闭箱横截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车身结构,其中,一个肋形成为沿着长度方向延伸并在下凸缘的下表面处向下突出,第二个肋形成为在长度方向上延伸并在本体板的内表面处在向内方向上突出。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车身结构,其中,所述后上侧前构件和前连接件构件以从外部围绕设置在后上侧前构件和前连接件构件之间的燃料箱的形状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车身结构,其中:
沿着后上侧中构件的长度方向在前部由上凸缘、下凸缘和前隔板形成前联接单元,由此后上侧前构件插入至前联接单元以联接;
沿着后上侧中构件的长度方向在后部由上凸缘、下凸缘和后隔板形成后联接单元,由此后上侧后构件插入至后联接单元以联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后车身结构,其中:
下凸缘靠近前联接单元在高度方向上向上凹陷以形成箱形前下联接单元,由此前连接件构件插入至前下联接单元以联接;
下凸缘靠近后联接单元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向上凹陷以形成箱形后下联接单元,由此后连接件构件插入至后下联接单元以联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后车身结构,其中,在前联接单元和前下联接单元之间的拐角部分处设置增强部分,所述增强部分具有覆盖拐角部分的形状。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后车身结构,其中:
后上横向构件联接至后上侧后构件;
在后上侧中构件的后联接单元的内表面处形成多个肋从而增强与后上横向构件的联接部分的强度。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后车身结构,其中,在后上侧中构件的后联接单元的外表面处形成多个肋从而增强强度。
CN201710542512.4A 2016-11-25 2017-07-05 后车身结构 Active CN10810004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6-0158696 2016-11-25
KR1020160158696A KR101886087B1 (ko) 2016-11-25 2016-11-25 후방 차체구조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00043A CN108100043A (zh) 2018-06-01
CN108100043B true CN108100043B (zh) 2021-11-02

Family

ID=621929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542512.4A Active CN108100043B (zh) 2016-11-25 2017-07-05 后车身结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246133B2 (zh)
KR (1) KR101886087B1 (zh)
CN (1) CN10810004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56792B2 (ja) * 2018-09-27 2020-09-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構造
KR102660342B1 (ko) 2019-04-11 2024-04-23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의 후방 차체 구조
KR20210070809A (ko) * 2019-12-05 2021-06-15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차체
US11713083B2 (en) * 2021-06-24 2023-08-01 Volvo Car Corporation Subframe assembly for a vehicle utilizing scaleable multi-cell extruded siderail members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60345A (en) * 1984-10-10 1987-04-28 Mr. Gasket Company Vehicle space frame, castings therefor and method for remote construction
JP2010247610A (ja) * 2009-04-14 2010-11-04 Honda Motor Co Ltd 車体後部構造
CN203248274U (zh) * 2013-05-31 2013-10-23 宁波裕隆汽车制泵有限公司 车用气缸盖罩
CN104709355A (zh) * 2013-12-17 2015-06-17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前车身加强结构
CN205440543U (zh) * 2016-03-11 2016-08-10 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身框架及使用其的汽车
KR20170019755A (ko) * 2015-08-12 2017-02-22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후방 차체 구조
CN106476896A (zh) * 2016-10-11 2017-03-08 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身骨架及具有该车身骨架的汽车
CN206086893U (zh) * 2016-07-29 2017-04-12 奇瑞新能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车身骨架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334682A (en) * 1970-09-17 1973-10-24 Lancer Boss Ltd Loader vehicles
US4045075A (en) * 1975-12-18 1977-08-30 Pulver Donald W Automobile body frame and envelope construction
CN2147166Y (zh) * 1992-06-15 1993-11-24 张中顺 自行车雨披筒
CN2152702Y (zh) * 1993-05-11 1994-01-12 王法源 减振器
JPH1129063A (ja) * 1997-07-14 1999-02-02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車のリヤフレーム構造
US6139094A (en) * 1998-05-04 2000-10-31 Aluminum Company Of America Rocker to pillar joint
ITTO20010435A1 (it) * 2001-05-08 2002-11-08 Fiat Auto Spa Telaio di supporto per un autoveicol, e autoveicolo provvisto di taletelaio di supporto.
US7044535B2 (en) * 2002-07-16 2006-05-16 Dana Corporation Structural composite body closure panels for use with a vehicular space frame assembly
DE10235382B4 (de) 2002-08-02 2007-01-25 Dr.Ing.H.C. F. Porsche Ag Aufbaustruktur eines Personenkraftwagens
CN2695531Y (zh) * 2003-09-18 2005-04-27 上海乙轩现代楼梯有限公司 一种螺旋楼梯
GB0322910D0 (en) * 2003-09-30 2003-11-05 Meritor Heavy Vehicle Braking Brake caliper and brake pad
US7665800B2 (en) * 2006-05-16 2010-02-23 Magna International Inc. Truck box space frame
JP5207130B2 (ja) * 2008-09-24 2013-06-12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構造
JP5548409B2 (ja) 2009-08-25 2014-07-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フレーム構造
JP5435350B2 (ja) * 2009-12-24 2014-03-05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の下部構造
CN202413919U (zh) * 2011-11-22 2012-09-05 东风汽车公司 横向安装增强梁
CN202764633U (zh) * 2012-09-26 2013-03-06 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 多功能悬架支座
CN104713402B (zh) * 2013-12-13 2016-08-17 清华大学 一种多层螺旋式换热管束的套装方法
CN103707731B (zh) * 2013-12-30 2017-01-11 郑州精益达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客车用后空气悬架系统
US10661835B2 (en) * 2014-01-24 2020-05-26 500 Group, Inc. Vehicle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60345A (en) * 1984-10-10 1987-04-28 Mr. Gasket Company Vehicle space frame, castings therefor and method for remote construction
JP2010247610A (ja) * 2009-04-14 2010-11-04 Honda Motor Co Ltd 車体後部構造
CN203248274U (zh) * 2013-05-31 2013-10-23 宁波裕隆汽车制泵有限公司 车用气缸盖罩
CN104709355A (zh) * 2013-12-17 2015-06-17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前车身加强结构
KR20170019755A (ko) * 2015-08-12 2017-02-22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후방 차체 구조
CN205440543U (zh) * 2016-03-11 2016-08-10 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身框架及使用其的汽车
CN206086893U (zh) * 2016-07-29 2017-04-12 奇瑞新能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车身骨架结构
CN106476896A (zh) * 2016-10-11 2017-03-08 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身骨架及具有该车身骨架的汽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00043A (zh) 2018-06-01
KR20180059291A (ko) 2018-06-04
US20180148097A1 (en) 2018-05-31
KR101886087B1 (ko) 2018-08-07
US10246133B2 (en) 2019-04-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39627B (zh) 车辆后部构造
CN108100043B (zh) 后车身结构
US9764705B2 (en) Vehicle connecting member and vehicle front section structure
CN109204551B (zh) 车身前部结构
US9422007B2 (en) Vehicle body front part structure
US8328272B2 (en) Lower structure of vehicle body rear portion
US10086881B2 (en) Front vehicle body structure
CN108394471B (zh) 车辆框架结构
US10252750B2 (en) Vehicular frame
CN110901362B (zh) 车辆下部结构
CN103253120B (zh) 车辆后部结构
CN110304152B (zh)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CN111169544B (zh) 用于车辆的载荷分布结构
CN110304151B (zh)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CN112739611B (zh) 车身下部结构
CN111267956B (zh) 车身结构
KR20170068326A (ko) 전기 자동차용 배터리 조립 구조
US10279846B2 (en) Rear end structure of vehicle body
US20210284245A1 (en) Vehicle body
KR20200120164A (ko) 차량의 차체
JP7177816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111989258B (zh) 汽车车身结构
CN110920757B (zh) 车辆的下部结构
US9493131B2 (en) Structure for front of vehicle body
KR20220085231A (ko) 후방 차체 구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