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099681A - 车载充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载充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099681A
CN108099681A CN201810062880.3A CN201810062880A CN108099681A CN 108099681 A CN108099681 A CN 108099681A CN 201810062880 A CN201810062880 A CN 201810062880A CN 108099681 A CN108099681 A CN 1080996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board
side wall
pcb
perforation
printed circu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06288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099681B (zh
Inventor
李宁川
邓志江
郭杭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Fute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Fute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Fute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Fute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Priority to CN201810062880.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099681B/zh
Publication of CN1080996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0996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0996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0996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8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power electronics, e.g. for inverters for controlling motor
    • H05K7/20927Liquid coolant without phase chan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1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the charging station and the vehicle
    • B60L53/14Conductive energy transf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载充电装置,涉及电动汽车充电装置技术领域,包括:散热基座、电路板组件、磁性组件和电容组件;散热基座包括底板和立于底板的侧墙,且底板与侧墙连接,以使底板和侧墙共同构成立体空间,挡墙将立体空间分割为第一容置空间及第二容置空间;电路板组件位于第一容置空间内,磁性组件位于第二容置空间内,并通过至少一个金属片与电路板组件连接;电容组件位于电路板组件上,并通过至少一个锁固件连接于电路板组件。各器件之间的电连接通过机械结构件使各组件构成一个整体并同时实现电连接,实现了减小连接失效的概率,增加了车载充电装置的可靠性,且组装时节省人工的有益效果。

Description

车载充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汽车充电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载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油电混合车或电动汽车具有经济、节能、环保等优点,在能源短缺危机下,成为各大车厂研发重点。
作为电动汽车的关键配套零部件之一,车载充电机OBC是指安装在电动车上、利用交流电网对电池组进行充电的装置,它将交流动力电缆线插入到电动汽车的插座中给电动汽车充电。它实质上是一种电源转化装置,它通过输入线束从电网接入交流电,并由其输出线束输出高压直流电为车载高压电池包(Battery Pack)提供充电服务,并通过自身通信端口与电池管理系统(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BMS)保持实时交互通信。
但是,传统的车载充电机内部连接不可靠,容易出现连接失效的情况发生,且制造工艺繁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载充电装置,以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车载充电机内部连接不可靠,容易出现连接失效的情况发生,且制造工艺繁琐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车载充电装置,包括:散热基座、电路板组件、磁性组件和电容组件;散热基座包括底板和立于底板的侧墙,且底板与侧墙连接,以使底板和侧墙共同构成立体空间,散热基座还包括挡墙,挡墙将立体空间分割为第一容置空间及第二容置空间;电路板组件位于第一容置空间内,磁性组件位于第二容置空间内,并通过至少一个金属片与电路板组件连接;电容组件位于电路板组件上,并通过至少一个锁固件连接于电路板组件。
进一步的,电路板组件包括第一印刷电路板,磁性组件包括磁性组件本体和第二印刷电路板;磁性组件本体的绕线与第二印刷电路板连接,至少一个金属片的一端与第一印刷电路板连接,金属片的另一端与第二印刷电路板连接,以使电路板组件与磁性组件形成电连接。
进一步的,第二印刷电路板包括至少一个导电焊盘;第二印刷电路板内的布线分别与磁性组件本体的绕线和导电焊盘电连接,金属片上设置有贯孔,导电焊盘上设置有穿孔,金属片贴于导电焊盘上,并且通过连接件贯穿贯孔与穿孔,以使电路板组件、金属片、导电焊盘、第二印刷电路板和磁性组件形成电连接。
进一步的,金属片呈L形,第一印刷电路板和第二印刷电路板位于两个不同的平面,L形金属片的一端插入第一印刷电路板上,L形金属片的另一端设置有贯孔,并贴于第二印刷电路板远离磁性组件本体的一侧,第二印刷电路板上设置有穿孔,并通过连接件贯穿贯孔与穿孔。
进一步的,车载充电装置还包括框架;框架设置为一个或多个,每个框架至少容置两个金属片。
进一步的,框架远离第一印刷电路板的一端设置有横梁,横梁上设置至少两个穿孔,每一个穿孔中穿过并容置一个金属片。
进一步的,锁固件与电容组件的引脚连接;锁固件包括至少一个突耳,突耳上设置穿孔,电路板组件上包括连接柱,连接柱的一端连接于第一印刷电路板,连接柱的另一端为中空结构,中空结构的侧壁设置有螺纹,锁固件还包括螺丝,螺丝穿过突耳上的穿孔伸入到中空结构内,并与中空结构的侧壁的螺纹连接,以使电容组件与电路板组件之间形成电连接。
进一步的,电容组件相对于第一印刷电路板水平放置,锁固件包括正极性锁固件和负极性锁固件,正极性锁固件和负极性锁固件均包括铜排和至少一个突耳,正极性的铜排连接电容组件的正极,负极性的铜排连接电容组件的负极,并且正极性铜排和负极性铜排相对于第一印刷电路板垂直设置,突耳和铜排垂直设置,以使突耳上的穿孔与第一印刷电路板平行设置,螺丝依次穿过突耳上的穿孔和连接柱的中空结构时,以使突耳和连接柱实体接触。
进一步的,电容组件包括电容组件本体、上固定壳和下固定壳,电容组件本体容置于上固定壳和下固定壳之间,上固定壳与下固定壳之间通过至少一个卡扣件卡合;下固定壳的外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突出结构,突出结构上设置有穿孔,螺丝穿过突出结构的穿孔及第一印刷电路板上的固定柱,而将电容组件作为一个整体固定于电路板组件上。
进一步的,车载充电装置还包括第一EMC电路、第二EMC电路和信号板;散热基座的侧墙包括第一侧墙、第二侧墙、第三侧墙及第四侧墙,第一侧墙和第四侧墙相对设置,第二侧墙和第三侧墙相对设置,第一侧墙上设置有第一功率接线端、第二功率接线端及信号接线端,电路板组件位于挡墙与第一侧墙之间,第一EMC电路设置于电路板组件之上,第一EMC电路位于电容板组件与第二侧墙之间,且靠近第一功率接线端,第二EMC电路设置于电路板组件之上,第二EMC电路位于电容板组件与第三侧墙之间,且靠近第二功率接线端,信号板设置于电路板组件上,信号板位于电容组件与第一侧墙之间,且靠近信号接线端,磁性组件位于挡墙与第四侧墙之间。
进一步的,散热基座还包括U形冷却液流道;U形冷却液流道位于底板远离电路板组件的一侧;U形冷却液流道设置有冷却液流道入口和冷却液流道出口,冷却液流道入口和冷却液流道出口位于第一侧墙上;U形冷却液流道的一侧从冷却液流道入口延伸至第四侧墙,并从靠近第二侧墙的一侧延伸至靠近第三侧墙的一侧,构成U形冷却液流道的背部,再继续从第四侧墙延伸至第一侧墙的冷却液流道出口而构成U形冷却液流道结构的另一侧。
进一步的,电路板组件还包括第一组开关管和第二组开关管,散热基座还包括位于第一容置空间的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第一印刷电路板包括第一中空结构和第二中空结构,第一组开关管及第二组开关管分别设置于第一中空结构和第二中空结构内,并分别水平设于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上;第一凸台与U形冷却液流道的一侧对应设置,第二凸台与U形冷却液流道的另一侧对应设置,磁性组件与U形冷却液流道的背部对应设置。
本发明提供的车载充电装置,包含:散热基座,包括底板、第一侧墙、第二侧墙、第三侧墙、第四侧墙及一档墙,第一侧墙、第二侧墙、第三侧墙、第四侧墙及一档墙立于底板上,其中第一侧墙与第四侧墙相对,第二侧墙与第三侧墙相对,挡墙连接第二侧墙与第三侧墙,挡墙、第一侧墙、第二侧墙及第三侧墙构成第一容置空间,挡墙、第四侧墙、第二侧墙及第三侧墙构成第二容置空间;还包括电路板组件,电路板组件包括位于第一容置空间内的第一印刷电路板;还包括磁性组件,磁性组件包括位于第二容置空间内的磁性组件本体和第二印刷电路板,第二印刷电路板包括至少一个导电焊盘及布线,布线分别与磁性组件本体的绕线及导电焊盘连接;还包括至少一个金属片,金属片的一端连接于第一印刷电路板,金属片的另一端设置有贯孔,导电焊盘设置有穿孔,金属片的另一端贴于第二印刷电路板的导电焊盘上,并且导电焊盘上的穿孔与金属片的另一端上的贯孔对应,并通过第一连接件穿过金属片的另一端上的贯孔与导电焊盘上的穿孔,以使金属片的另一端与导电焊盘实体接触,以使电路板组件与磁性组件形成电连接;还包括位于第一容置空间内的电容组件,并设置于电路板组件之上;还包括至少一个锁固件,包括正极性锁固件、负极性锁固件及第二连接件,正极性锁固件及负极性锁固件分别包括铜排及至少一个突耳,正极性的铜排连接电容组件的电容组件本体的正极,负极性的铜排连接电容组件的电容组件本体的负极,并且正极性的铜排和负极性的铜排相对于第一印刷电路板垂直设置,突耳和铜排垂直设置,以使突耳上的穿孔与第一印刷电路板平行设置,电路板组件包括连接柱,连接柱的一端连接第一印刷电路板,连接柱的另一端为中空结构,第二连接件穿过突耳上的穿孔和连接柱的中空结构,以使突耳和连接柱实体接触,以使电容组件和电路板组件之间形成电连接。
进一步的,车载充电装置还包括框架,框架远离第一印刷电路板的一端包括横梁,横梁上包括至少两个穿孔,每一个穿孔中穿过并容置一个金属片。
进一步的,第一连接件及第二连接件为螺丝。
进一步的,电容组件还包括上固定壳及下固定壳,电容组件本体容置于上固定壳与下固定壳之间,下固定壳的外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突出结构,突出结构上设置有穿孔,螺丝穿过突出结构的穿孔及第一印刷电路板上的固定柱,而将电容组件作为一个整体固定于电路板组件上。
进一步的,散热基座还包括U形冷却液流道,位于底板远离电路板组件的一侧;U形冷却液流道设置有冷却液流道入口及冷却液流道出口,均位于散热基座的第一侧墙,U形冷却液流道的一侧从冷却液流道入口延伸至第四侧墙,并从靠近第二侧墙的一侧延伸至靠近第三侧墙的一侧,构成U形冷却液流道的背部,再继续从第四侧墙延伸至第一侧墙的冷却液流道出口而构成U形冷却液流道的另一侧;电路板组件还包括第一组开关管和第二组开关管,散热基座的第一容置空间内还包括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第一印刷电路板包括第一中空结构和第二中空结构,第一组开关管及第二组开关管分别设置于第一印刷电路板的第一中空结构和第二中空结构内,并分别水平设于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上,且第一凸台与U形冷却液流道的一侧对应设置,第二凸台与U形冷却液流道的另一侧对应设置,磁性组件与U形冷却液流道的背部对应设置。
本发明提供的车载充电装置,包括:散热基座、电路板组件、磁性组件和电容组件;散热基座包括底板和立于底板的侧墙,且底板与侧墙连接,以使底板和侧墙共同构成立体空间,散热基座还包括挡墙,挡墙将立体空间分割为第一容置空间及第二容置空间;电路板组件位于第一容置空间内,磁性组件位于第二容置空间内,并通过至少一个金属片与电路板组件连接;电容组件位于电路板组件上,并通过至少一个锁固件连接于电路板组件。通过将散热基座分为第一容置空间和第二容置空间,同时将电路板组件设置于第一容置空间内,将磁性组件设置于第二容置空间内,并通过至少一个金属片与电路板组件连接,电容组件位于电路板组件上,并通过至少一个锁固件连接于电路板组件,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车载充电机内部连接不可靠,容易出现连接失效的情况发生,且制造工艺繁琐的技术问题,实现了各器件之间的电连接不通过任何软线,而是通过机械结构件使各组件构成一个整体并同时实现电连接,因此减小了连接失效的概率,增加了车载充电装置的可靠性,且组装时节省人工的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载充电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载充电装置的分解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载充电装置中的散热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车载充电装置的分解图;
图5为本发明又一实施方式的车载充电装置的分解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载充电装置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散热基座;110-底板;111-挡墙;120-侧墙;121-第一侧墙;122-第二侧墙;123-第三侧墙;124-第四侧墙;130-第一容置空间;131-第一凸台;132-第二凸台;140-第二容置空间;150-U形冷却液流道;151-冷却液流道入口;152-冷却液流道出口;200-电路板组件;210-第一印刷电路板;211-连接柱;212-固定柱;220-金属片;300-磁性组件;310-磁性组件本体;320-第二印刷电路板;321-导电焊盘;400-电容组件;410-锁固件;4102-突耳;4104-螺丝;4106-铜排;412-正极性锁固件;414-负极性锁固件;420-电容组件本体;430-上固定壳;440-下固定壳;450-第一卡扣件;460-第二卡扣件;470-突出结构;480-第一组开关管;490-第二组开关管;500-框架;600-第一EMC电路;610-第二EMC电路;620-信号板;630-第一功率接线端;640-第二功率接线端;650-信号接线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如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其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如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如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图1为本实施方式的车载充电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施方式的车载充电装置的分解图;图3为本实施方式的车载充电装置中的散热基座100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另一实施方式的车载充电装置的分解图;图5为又一实施方式的车载充电装置的分解图;图6为本实施方式的车载充电装置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如图1-6所示,本发明提供的车载充电装置,包括:散热基座100、电路板组件200、磁性组件300及电容组件400;散热基座100包括底板110和立于底板110的侧墙120,且底板110与侧墙120连接,以使底板110和侧墙120共同构成立体空间,散热基座100还包括挡墙111,挡墙111将立体空间分割为第一容置空间130及第二容置空间140;电路板组件200位于第一容置空间130内,磁性组件300位于第二容置空间140内,并通过至少一个金属片220与电路板组件200连接;电容组件400位于电路板组件200上,并通过至少一个锁固件410连接于电路板组件200。
如此构成的车载充电装置各器件之间的电连接不通过任何软线,而是通过机械结构件使各组件构成一个整体并同时实现电连接,因此减小了连接失效的概率,增加了车载充电装置的可靠性,且组装时节省人工。
进一步的,电路板组件200包括第一印刷电路板210,磁性组件300包括磁性组件本体310和第二印刷电路板320;磁性组件本体310的绕线与第二印刷电路板320连接,至少一个金属片220的一端与第一印刷电路板210连接,金属片220的另一端与第二印刷电路板320连接,以使电路板组件200与磁性组件300形成电连接。
进一步的,第二印刷电路板320包括至少一个导电焊盘321;第二印刷电路板320内的布线分别与磁性组件本体310的绕线和导电焊盘321电连接,金属片220上设置有贯孔,导电焊盘321上设置有穿孔,金属片220贴于导电焊盘321上,并且通过连接件贯穿贯孔与穿孔,以使电路板组件200、金属片220、导电焊盘321、第二印刷电路板320和磁性组件300形成电连接。
进一步的,金属片220呈L形,第一印刷电路板210和第二印刷电路板320位于两个不同的平面,L形金属片220的一端插入第一印刷电路板210上,L形金属片220的另一端设置有贯孔,并贴于第二印刷电路板320远离磁性组件本体310的一侧,第二印刷电路板320上设置有穿孔,并通过连接件贯穿贯孔与穿孔。
磁性组件300与电路板之间通过金属片220连接,而不通过任何软线连接,因此磁性组件300与电路板组件200形成一个整体,减小了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因震荡而引起失效的概率,连接件可设置为螺丝和螺母。
进一步的,车载充电装置还包括框架500;框架500设置为一个或多个,每个框架500至少容置两个金属片220。
进一步的,框架500远离第一印刷电路板210的一端设置有横梁,横梁上设置至少两个穿孔,每一个穿孔中穿过并容置一个金属片220。
框架500远离第一印刷电路板210的一端包括横梁,横梁上包括四个穿孔,每一穿孔中穿过并容置一金属片220,组装时,将金属片220依次组装于框架500上,再将框架500组装并固定于第一印刷电路板210上,如此,一次组装多个金属片220,减少人工,且一致性较好。实施例中,框架500为塑料框架500。
进一步的,锁固件410与电容组件本体420的引脚连接;锁固件410包括至少一个突耳4102,突耳4102上设置穿孔,电路板组件200上包括连接柱211,连接柱211的一端连接于第一印刷电路板210,连接柱211的另一端为中空结构,中空结构的侧壁设置有螺纹,锁固件410还包括螺丝4104,螺丝4104穿过突耳4102上的穿孔伸入到中空结构内,并与中空结构的侧壁的螺纹连接,以使电容组件400与电路板组件200之间形成电连接。
进一步的,电容组件400相对于第一印刷电路板210水平放置,锁固件410包括正极性锁固件412和负极性锁固件414,正极性锁固件412和负极性锁固件414均包括铜排和至少一个突耳,正极性的铜排连接电容组件本体420的正极,负极性的铜排连接电容组件本体420的负极,并且正极性的铜排和负极性的铜排相对于第一印刷电路板210垂直设置,突耳4102和铜排4106垂直设置,以使突耳4102上的穿孔与第一印刷电路板210平行设置,螺丝4104依次穿过突耳4102上的穿孔和连接柱211的中空结构时,以使突耳和连接柱211实体接触。
如此螺丝4104依次穿过突耳4102上的穿孔和连接柱211上的中空结构时,可使突耳4102和连接柱211实体接触而实现电容组件400与电路板组件200之间的电连接,并且不需要任何软线,且使电容组件400和电路板组件200形成一个整体,减小了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因震荡而引起连接失效的概率。
进一步的,电容组件400包括电容组件本体420、上固定壳430和下固定壳440,电容组件本体420容置于上固定壳430和下固定壳440之间,上固定壳430与下固定壳440之间通过至少一个卡扣件卡合。
为了使电容组件400组合成为一个稳固的整体,上固定壳430与下固定壳440之间通过卡扣件卡合,以使电容组件本体420、上固定壳430与下固定壳440共同构成一个稳固的整体。更具体的,上固定壳430及下固定壳440分别包括至少一个弓形结构,上下固定壳的弓形结构组合构成一个圆筒形结构,电容组件本体420容置于该圆筒形结构内,且上固定壳430的弓形结构的凹陷部包括一个第一卡扣件450,下固定壳440的弓形结构的凸起部包括一第二卡扣件460,第一卡扣件450和第二卡扣件460卡合,本案中第一卡扣件450和第二卡扣件460的结构不做具体限定,只要第一卡扣件450与第二卡扣件460卡扣合即可。
更进一步地,下固定壳440的外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突出结构470,突出结构470上设置有穿孔,螺丝穿过突出结构470的穿孔及第一印刷电路板210上的固定柱212,而将电容组件400作为一个整体固定于电路板组件200上,增加车载充电装置结构的稳定性。在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增加结构稳定性,上固定壳430可进一步包括至少一个穿孔,穿过突耳4102的螺丝4104可首先穿过上固定壳430上的穿孔,而将上固定壳430及电容组件400更进一步的固定于电路板组件200上,且组装时,人手和机械可以从上固定壳430上操作,增加操作空间,减小操作难度。
进一步的,车载充电装置还包括第一EMC电路600、第二EMC电路610和信号板620;散热基座100的侧墙120包括第一侧墙121、第二侧墙122、第三侧墙123及第四侧墙124,第一侧墙121和第四侧墙124相对设置,第二侧墙122和第三侧墙123相对设置,第一侧墙121上设置有第一功率接线端630、第二功率接线端640及信号接线端650,电路板组件200位于挡墙111与第一侧墙121之间,第一EMC电路600设置于电路板组件200之上,第一EMC电路600位于电容组件400与第二侧墙122之间,且靠近第一功率接线端630,第二EMC电路610设置于电路板组件200之上,第二EMC电路610位于电容组件400与第三侧墙123之间,且靠近第二功率接线端640,信号板620设置于电路板组件200上,信号板620位于电容组件400与第一侧墙121之间,且靠近信号接线端650,磁性组件300位于挡墙111与第四侧墙124之间。
其中第一侧墙121和第四侧墙124相对,第二侧墙122和第三侧墙123相对,如此构成的如图1所示的车载充电装置,体积小,功率密度大。一实施例中,第一功率接线端630为功率输入端口,第二功率接线端640为功率输出端口,第一EMC电路600为输入EMC电路,第二EMC电路610为输出EMC电路,输入功率从功率输入端子流经输入EMC电路、电路板组件200及磁性组件300构成的功率变换电路、及输出EMC电路后从功率输出端子流出到负载,控制信号从信号端子到信号板620,信号板620再和电路板组件200之间进行信号的传输,如上的模组布局在进行电气变换时,功率和信号的传输路径比较短,因此损耗小,车载充电装置的效率高,功率密度大。
进一步的,散热基座100还包括U形冷却液流道150;U形冷却液流道150位于底板110远离电路板组件200的一侧;U形冷却液流道150设置有冷却液流道入口151和冷却液流道出口152,冷却液流道入口151和冷却液流道出口152位于第一侧墙121上;U形冷却液流道150的一侧从冷却液流道入口151延伸至第四侧墙124,并从靠近第二侧墙122的一侧延伸至靠近第三侧墙123的一侧,构成U形冷却液流道150的背部,再继续从第四侧墙124延伸至第一侧墙121的冷却液流道出口152而构成U形冷却液流道150结构的另一侧。
在功率变换过程中,功率器件如开关管、磁性组件300等会产生很多热,如不及时、有效的散热,将影响车载充电装置的变换效率,甚至会损坏车载充电装置,因此散热是车载充电装置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温度低的冷却液从冷却液流道入口151流经冷却液流道,吸收车载充电装置功率变换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而变成温度高的冷却液从冷却液流道出口152流出。
进一步的,电路板组件200还包括第一组开关管480和第二组开关管490,散热基座100还包括位于第一容置空间130的第一凸台131和第二凸台132;第一印刷电路板210包括第一中空结构和第二中空结构,第一组开关管480及第二组开关管490分别设置于第一中空结构和第二中空结构内,并分别水平设于第一凸台131和第二凸台132上;第一凸台131与U形冷却液流道150的一侧对应设置,第二凸台132与U形冷却液流道150的另一侧对应设置,磁性组件300与U形冷却液流道150的背部对应设置。
如此,第一组开关管480与第二组开关管490产生的热量可以分别通过第一凸台131与第二凸台132传至冷却液流道,磁性组件300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散热基座100的底板110传至冷却液流道,则车载充电装置中发热量较大的器件产生的热量都通过热导率较高的基座及冷却液直接散热,因此车载充电装置内器件可以工作在较佳状态,功率转换效率高,功率密度高。
另外,如上所述第一功率接线端630、第二功率接线端640、信号端650、冷却液流道入口151和冷却液流道出口152均位于散热基座100的第一侧墙121,如此可进一步减小散热基座100的体积,提高车载充电装置的功率密度。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7)

1.一种车载充电装置,包括:散热基座、电路板组件、磁性组件和电容组件;
所述散热基座包括底板和立于所述底板的侧墙,且所述底板与所述侧墙连接,以使所述底板和所述侧墙共同构成立体空间,所述散热基座还包括挡墙,所述挡墙将所述立体空间分割为第一容置空间及第二容置空间;
所述电路板组件位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内,所述磁性组件位于所述第二容置空间内,并通过至少一个金属片与所述电路板组件连接;
所述电容组件位于所述电路板组件上,并通过至少一个锁固件连接于所述电路板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组件包括第一印刷电路板,所述磁性组件包括磁性组件本体和第二印刷电路板;
所述磁性组件本体的绕线与所述第二印刷电路板连接,至少一个所述金属片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印刷电路板连接,所述金属片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印刷电路板连接,以使所述电路板组件与所述磁性组件形成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印刷电路板包括至少一个导电焊盘;
所述第二印刷电路板内的布线分别与所述磁性组件本体的绕线和所述导电焊盘电连接,所述金属片上设置有贯孔,所述导电焊盘上设置有穿孔,所述金属片贴于所述导电焊盘上,并且通过连接件贯穿所述贯孔与所述穿孔,以使所述电路板组件、所述金属片、所述导电焊盘、所述第二印刷电路板和所述磁性组件形成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载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片呈L形,所述第一印刷电路板和所述第二印刷电路板位于两个不同的平面,L形所述金属片的一端插入所述第一印刷电路板上,L形所述金属片的另一端设置有所述贯孔,并贴于所述第二印刷电路板远离所述磁性组件本体的一侧,所述第二印刷电路板上设置有穿孔,并通过连接件贯穿所述贯孔与所述穿孔。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框架;
所述框架设置为一个或多个,每个所述框架至少容置两个所述金属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载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远离所述第一印刷电路板的一端设置有横梁,所述横梁上设置至少两个穿孔,每一个所述穿孔中穿过并容置一个所述金属片。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固件与所述电容组件的引脚连接;
所述锁固件包括至少一个突耳,所述突耳上设置穿孔,所述电路板组件上包括连接柱,所述连接柱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印刷电路板,所述连接柱的另一端为中空结构,所述中空结构的侧壁设置有螺纹,所述锁固件还包括螺丝,所述螺丝穿过所述突耳上的穿孔伸入到所述中空结构内,并与所述中空结构的侧壁的螺纹连接,以使所述电容组件与所述电路板组件之间形成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载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组件相对于所述第一印刷电路板水平放置,所述锁固件包括正极性锁固件和负极性锁固件,所述正极性锁固件和所述负极性锁固件均包括铜排和至少一个突耳,所述正极性的铜排连接所述电容组件的正极,所述负极性的铜排所述连接电容组件的负极,并且所述正极性铜排和所述负极性铜排相对于所述第一印刷电路板垂直设置,所述突耳和所述铜排垂直设置,以使所述突耳上的所述穿孔与所述第一印刷电路板平行设置,螺丝依次穿过所述突耳上的穿孔和所述连接柱的中空结构时,以使所述突耳和所述连接柱实体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载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组件包括电容组件本体、上固定壳和下固定壳,所述电容组件本体容置于所述上固定壳和所述下固定壳之间,所述上固定壳与所述下固定壳之间通过至少一个卡扣件卡合;所述下固定壳的外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突出结构,所述突出结构上设置有穿孔,螺丝穿过所述突出结构的穿孔及所述第一印刷电路板上的固定柱,而将所述电容组件作为一个整体固定于所述电路板组件上。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EMC电路、第二EMC电路和信号板;
所述散热基座的侧墙包括第一侧墙、第二侧墙、第三侧墙及第四侧墙,所述第一侧墙和所述第四侧墙相对设置,所述第二侧墙和所述第三侧墙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侧墙上设置有第一功率接线端、第二功率接线端及信号接线端,所述电路板组件位于所述挡墙与所述第一侧墙之间,所述第一EMC电路设置于所述电路板组件之上,所述第一EMC电路位于所述电容板组件与所述第二侧墙之间,且靠近所述第一功率接线端,所述第二EMC电路设置于所述电路板组件之上,所述第二EMC电路位于所述电容板组件与所述第三侧墙之间,且靠近所述第二功率接线端,所述信号板设置于所述电路板组件上,所述信号板位于所述电容组件与所述第一侧墙之间,且靠近所述信号接线端,所述磁性组件位于所述挡墙与所述第四侧墙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载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基座还包括U形冷却液流道;
所述U形冷却液流道位于所述底板远离所述电路板组件的一侧;所述U形冷却液流道设置有冷却液流道入口和冷却液流道出口,所述冷却液流道入口和所述冷却液流道出口位于所述第一侧墙上;
所述U形冷却液流道的一侧从所述冷却液流道入口延伸至所述第四侧墙,并从靠近所述第二侧墙的一侧延伸至靠近所述第三侧墙的一侧,构成所述U形冷却液流道的背部,再继续从所述第四侧墙延伸至所述第一侧墙的所述冷却液流道出口而构成所述U形冷却液流道结构的另一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载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组件还包括第一组开关管和第二组开关管,所述散热基座还包括位于第一容置空间的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
所述第一印刷电路板包括第一中空结构和第二中空结构,所述第一组开关管及所述第二组开关管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中空结构和所述第二中空结构内,并分别水平设于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上;
所述第一凸台与所述U形冷却液流道的一侧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凸台与所述U形冷却液流道的另一侧对应设置,所述磁性组件与所述U形冷却液流道的背部对应设置。
13.一种车载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散热基座,包括底板、第一侧墙、第二侧墙、第三侧墙、第四侧墙及一档墙,第一侧墙、第二侧墙、第三侧墙、第四侧墙及一档墙立于底板上,其中第一侧墙与第四侧墙相对,第二侧墙与第三侧墙相对,挡墙连接第二侧墙与第三侧墙,所述挡墙、所述第一侧墙、所述第二侧墙及所述第三侧墙构成第一容置空间,所述挡墙、所述第四侧墙、所述第二侧墙及所述第三侧墙构成第二容置空间;
还包括电路板组件,所述电路板组件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内的第一印刷电路板;
还包括磁性组件,所述磁性组件包括位于所述第二容置空间内的磁性组件本体和第二印刷电路板,所述第二印刷电路板包括至少一个导电焊盘及布线,所述布线与所述磁性组件本体的绕线及导电焊盘连接;
还包括至少一个金属片,所述金属片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印刷电路板,所述金属片的另一端设置有贯孔,所述导电焊盘设置有穿孔,所述金属片的另一端贴于所述第二印刷电路板的所述导电焊盘上,并且所述导电焊盘上的穿孔与所述金属片的另一端上的贯孔对应,并通过第一连接件穿过所述金属片的另一端上的贯孔与所述导电焊盘上的穿孔,以使所述金属片的另一端与所述导电焊盘实体接触,以使电路板组件与磁性组件形成电连接;
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内的电容组件,并设置于所述电路板组件之上;
还包括至少一个锁固件,包括正极性锁固件、负极性锁固件及第二连接件,正极性锁固件及负极性锁固件分别包括铜排及至少一个突耳,所述正极性的铜排连接所述电容组件的一电容组件本体的正极,负极性的铜排连接所述电容组件的一电容组件本体的负极,并且所述正极性的铜排和所述负极性的铜排相对于所述第一印刷电路板垂直设置,所述突耳和所述铜排垂直设置,以使所述突耳上的一穿孔与所述第一印刷电路板平行设置,所述电路板组件包括连接柱,所述连接柱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印刷电路板,所述连接柱的另一端为中空结构,所述第二连接件依次穿过所述突耳上的穿孔和所述连接柱的中空结构,以使所述突耳和所述连接柱实体接触,以使所述电容组件和所述电路板组件之间形成电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载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框架,所述框架远离所述第一印刷电路板的一端包括横梁,所述横梁上包括至少两个穿孔,每一个穿孔中穿过并容置一个所述金属片。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载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及所述第二连接件为螺丝。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载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组件还包括上固定壳及下固定壳,所述电容组件本体容置于所述上固定壳与所述下固定壳之间,所述下固定壳的外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突出结构,所述突出结构上设置有穿孔,螺丝穿过所述突出结构的穿孔及所述第一印刷电路板上的固定柱,而将所述电容组件作为一个整体固定于所述电路板组件上。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载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基座还包括U形冷却液流道,位于所述底板远离所述电路板组件的一侧;所述U形冷却液流道设置有冷却液流道入口及冷却液流道出口,均位于散热基座的第一侧墙,所述U形冷却液流道的一侧从所述冷却液流道入口延伸至所述第四侧墙,并从靠近所述第二侧墙的一侧延伸至靠近所述第三侧墙的一侧,构成所述U形冷却液流道的背部,再继续从所述第四侧墙延伸至所述第一侧墙的所述冷却液流道出口而构成所述U形冷却液流道的另一侧;所述电路板组件还包括第一组开关管和第二组开关管,所述散热基座的第一容置空间内还包括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所述第一印刷电路板包括第一中空结构和第二中空结构,所述第一组开关管及所述第二组开关管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印刷电路板的第一中空结构和第二中空结构内,并分别水平设于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上,且所述第一凸台与所述U形冷却液流道的一侧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凸台与所述U形冷却液流道的另一侧对应设置,所述磁性组件与所述U形冷却液流道的背部对应设置。
CN201810062880.3A 2018-01-23 2018-01-23 车载充电装置 Active CN10809968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062880.3A CN108099681B (zh) 2018-01-23 2018-01-23 车载充电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062880.3A CN108099681B (zh) 2018-01-23 2018-01-23 车载充电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099681A true CN108099681A (zh) 2018-06-01
CN108099681B CN108099681B (zh) 2023-06-27

Family

ID=622187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062880.3A Active CN108099681B (zh) 2018-01-23 2018-01-23 车载充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099681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46719A (zh) * 2019-01-18 2019-03-29 浙江万安亿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车载充电装置
CN113330825A (zh) * 2020-06-24 2021-08-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汽车及车载充电机
CN114126305A (zh) * 2020-08-28 2022-03-01 威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控制器装置
US11523550B2 (en) 2019-10-08 2022-12-06 Lear Corporation Electrical assembly enclosure
US11785740B2 (en) 2020-06-26 2023-10-10 Lear Corporation High-voltage junction box coolant baffle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093982A1 (en) * 2008-01-25 2009-07-30 Iskralab D.O.O. Power switching module
US20100025126A1 (en) * 2008-07-29 2010-02-04 Hitachi, Ltd. Power Conversion Apparatus and Electric Vehicle
CN202019333U (zh) * 2011-03-24 2011-10-26 重庆红宇精密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电动汽车的电机驱动控制器的结构
CN107069610A (zh) * 2017-01-23 2017-08-18 深圳市品川能源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汽车高压配电箱
CN207859981U (zh) * 2018-01-23 2018-09-14 杭州富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车载充电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093982A1 (en) * 2008-01-25 2009-07-30 Iskralab D.O.O. Power switching module
US20100025126A1 (en) * 2008-07-29 2010-02-04 Hitachi, Ltd. Power Conversion Apparatus and Electric Vehicle
CN202019333U (zh) * 2011-03-24 2011-10-26 重庆红宇精密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电动汽车的电机驱动控制器的结构
CN107069610A (zh) * 2017-01-23 2017-08-18 深圳市品川能源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汽车高压配电箱
CN207859981U (zh) * 2018-01-23 2018-09-14 杭州富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车载充电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46719A (zh) * 2019-01-18 2019-03-29 浙江万安亿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车载充电装置
US11523550B2 (en) 2019-10-08 2022-12-06 Lear Corporation Electrical assembly enclosure
CN113330825A (zh) * 2020-06-24 2021-08-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汽车及车载充电机
US11785740B2 (en) 2020-06-26 2023-10-10 Lear Corporation High-voltage junction box coolant baffle
CN114126305A (zh) * 2020-08-28 2022-03-01 威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控制器装置
CN114126305B (zh) * 2020-08-28 2024-02-06 威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控制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099681B (zh) 2023-06-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099681A (zh) 车载充电装置
CN104704649B (zh) 具有汇流条组件的电池模块和包括该电池模块的电池组
CN102306717B (zh) 一种电动汽车用动力锂离子电池包及其制作方法
WO2021098805A1 (zh) 电池包和车辆
WO2020056858A1 (zh) 新能源汽车用能源系统
CN108248447A (zh) 一种电动汽车电力电子系统集成控制器
CN109786596A (zh) 一种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系统
CN111890934B (zh) 一种模块化高压配电盒
CN113991237A (zh) 一种1500v储能电池簇
CN109244304A (zh) 一种电动车电池组
CN207875431U (zh) 一种电动汽车电力电子系统集成控制器
CN207859981U (zh) 车载充电装置
CN208149100U (zh) 一种汽车高压集成控制单元
CN209804783U (zh) 一种动力电池系统
CN218888434U (zh) 一种电机控制器和车辆
CN216213928U (zh) 一种便于安装维护的储能电池簇
CN214625760U (zh) 一种高压配电盒的结构
CN212323159U (zh) 电池包高压回路连接装置
CN209592171U (zh) 电池接线端子机构、动力电池系统及电动车辆
CN107634583A (zh) 一种储能控制模块
CN109068525A (zh) 一种dc-dc功率模块的标准机箱结构
CN206117201U (zh) 一种超级电容储能柜
CN212124910U (zh) 充电机以及充换电站
CN214625278U (zh) 电池包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9833052U (zh) 一种用于动力电池组的高压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313300 No. 505, Wenchang Road, Dipu street, Anji County, Hu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Zhejiang Fute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10000 floor 1-5, building 7, No.6 xiyuanjiu Road, Xihu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HANGZHOU EV-TECH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