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592171U - 电池接线端子机构、动力电池系统及电动车辆 - Google Patents

电池接线端子机构、动力电池系统及电动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592171U
CN209592171U CN201920582015.1U CN201920582015U CN209592171U CN 209592171 U CN209592171 U CN 209592171U CN 201920582015 U CN201920582015 U CN 201920582015U CN 209592171 U CN209592171 U CN 2095921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discharge connection
charging terminals
connection terminal
nega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58201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申望屏
伍伟东
陈耀坤
张华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Center Power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Center Power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Center Power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Center Power 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582015.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59217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5921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59217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池接线端子机构、动力电池系统及电动车辆。该电池接线端子机构包括,包括固定板,设于固定板上的充电接线端子组件和放电接线端子组件,以及串联组件;充电接线端子组件包括穿设于固定板上的正充电接线端子、以及负充电接线端子;放电接线端子组件包括穿设于固定板上的正放电接线端子、以及负放电接线端子;其中,正放电接线端子和正充电接线端子并排设置,负放电接线端子和负充电接线端子并排设置;串联组件包括连接正放电接线端子和正充电接线端子的第一串接金属板,以及连接负放电接线端子和负充电接线端子的第二串接金属板。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方案,不仅满足一般的性能要求和消除安全隐患,而且装配、维修和更换方便简单。

Description

电池接线端子机构、动力电池系统及电动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动力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变速箱的电池接线端子机构、动力电池系统及电动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全球经济面临着巨大的能源危机,节能减排和发展可替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更是人类迫在眉睫的需求。面对当今国内乃至全球日益严格的尾气排放标准及未来的能源危机,各大汽车厂商都在研发低排放的新能源技术,以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其中纯电动车辆是目前各大车企大力研发的领域之一。
在电动车辆中,动力电池系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动力电池系统中,正、负极接线端子机构作为动力电池系统与外部进行电能交换的输出/输入接口,在电路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从而使电流流动以实现电能传输,是动力电池系统极为重要的功能组件。而且,正、负极接线端子机构连接的可靠和取卸方便,使之成为高压控制箱和动力电池箱之间必不可少的配件,而正、负极接线端子机构承载着高电压和大电流的输送,一旦出事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正、负极接线端子机构除了要满足一般的性能要求和消除安全隐患外,还要求装配、维修和更换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接线端子机构、动力电池系统及电动车辆,不仅满足一般的性能要求和消除安全隐患,而且装配、维修和更换方便简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池接线端子机构,包括固定板,设于所述固定板上的充电接线端子组件和放电接线端子组件,以及串接所述充电接线端子组件和放电接线端子组件的的串联组件;
所述充电接线端子组件包括穿设于所述固定板上的正充电接线端子、以及与所述正充电接线端子邻近的负充电接线端子;
所述放电接线端子组件包括穿设于所述固定板上的正放电接线端子、以及与所述正放电接线端子邻近的负放电接线端子;其中,所述正放电接线端子和所述正充电接线端子并排设置为第一端子排,所述负放电接线端子和所述负充电接线端子并排设置为第二端子排,且所述第一端子排与所述第二端子排错位设置;
所述串联组件包括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正放电接线端子和所述正充电接线端子的第一串接金属板,以及两端分别连接所述负放电接线端子和所述负充电接线端子的第二串接金属板。
可选地,所述正放电接线端子和所述正充电接线端子分别设于所述第二端子排的两侧;
或者,所述负放电接线端子和所述负充电接线端子分别设于所述第一端子排的两侧。
可选地,所述第一端子排设于所述固定板的边缘,所述第二端子排设于所述固定板的中部;
或者,所述第一端子排设于所述固定板的中部,所述第二端子排设于所述固定板的边缘。
可选地,所述第一串接金属板和所述第二串接金属板均设置为铜板,且所述第一串接金属板的长度和所述第二串接金属板的长度不同。
可选地,所述正充电接线端子、所述负充电接线端子、所述正放电接线端子、所述负放电接线端子均包括穿设于所述固定板上的端子本体,连接于所述端子本体一端的第一接线端,以及连接于所述端子本体另一端的第二接线端,所述第一接线端与线缆连接,所述第二接线端与所述第一串接金属板或所述第二串接金属板连接。
可选地,所述端子本体包括与所述固定板可拆卸连接的端子连接台,以及设于所述端子连接台中部的端子主体;所述端子主体一端开设有连接孔,所述端子主体另一端设有连接板;
所述第一接线端包括设于所述连接孔中的第一连接螺钉,所述第二接线端包括连接所述连接板和所述第一串接金属板或所述第二串接金属板的第二连接螺钉。
可选地,所述固定板包括板主体,以及开设于所述板主体上的四个端子连接孔,四个所述端子连接孔分别与所述正充电接线端子、所述负充电接线端子、所述正放电接线端子、所述负放电接线端子对应;
所述端子主体穿设于所述端子连接孔中,所述端子连接台通过第三连接螺钉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板主体上。
可选地,分别与所述正充电接线端子、所述负充电接线端子、所述正放电接线端子、所述负放电接线端子连接的四根所述线缆纵向布置或/和横向布置,且四根所述线缆错位布置。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动力电池系统,包括动力电池箱,以及与所述动力电池箱连接的如上所述的电池接线端子机构;
所述动力电池箱包括电池仓,以及设于所述电池仓中的至少一个电池模组结构,所述电池接线端子机构的充电接线端子组件和放电接线端子组件均与所述电池模组结构电连接。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动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动力电池系统。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中,前排两个正(负)接线端子,后排两个负(正)接线端子,并且错位排列,使得在同一方向出线不交叉,提高产品的安全性;增加了纵向出线方式,线缆可以从多个方向出线,提高产品可操作性;正、负接线端子前后错开串联,且两个串接金属板长度不一样,杜绝了接错的风险。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电池接线端子机构设于动力电池箱上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电池接线端子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电池接线端子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电池接线端子机构的固定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电池接线端子机构移除固定板时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多个所述电池接线端子机构的接线端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10-动力电池箱,12-箱盖体,20-电池接线端子机构,30-线缆,210-固定板,212-板主体,214-端子连接孔,220-正充电接线端子,222-端子本体,224-端子连接台,226-第一接线端,228-第二接线端,230-负充电接线端子,240-正放电接线端子,250-负放电接线端子,260-第一串接金属板,270-第二串接金属板。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池接线端子机构20,包括固定板210,设于固定板210上的充电接线端子组件和放电接线端子组件,以及串接充电接线端子组件和放电接线端子组件的的串联组件。通过设置固定板210,一方面便于对充电接线端子组件和放电接线端子组件进行固定,另一方面便于对整个电池接线端子机构20固定到其他结构上。而充电接线端子组件可与充电连接器进行连接以便进行充电,放电连接端子组件可与放电连接器进行连接以便进行放电。
具体地,如图2至图5所示,上述充电接线端子组件可包括穿设于固定板210上的正充电接线端子220、以及与正充电接线端子220邻近的负充电接线端子230。即充电接线端子组件包括相邻设置的正充电接线端子220和负充电接线端子230,二者一端分别与充电连接器的正极和负极电连接,另一端分别与待充电电池的正极和负极电连接。而且,上述放电接线端子组件可包括穿设于固定板上的正放电接线端子240、以及与正放电接线端子240邻近的负放电接线端子250。即放电接线端子组件也包括相邻设置的正放电接线端子240和负放电接线端子250,二者一端分别与放电连接器的正极和负极电连接,另一端分别与待放电电池(可与待充电电池相同)的正极和负极电连接。而且,上述串联组件可包括两端分别连接正放电接线端子240和正充电接线端子220的第一串接金属板260,以及两端分别连接负放电接线端子250和负充电接线端子230的第二串接金属板270。通过第一串接金属板260可方便地将正放电接线端子240和正充电接线端子220进行连接,这样可将二者同时与待放电电池(即待充电电池)的正极进行电连接;而通过第二串接金属板270可方便地将负放电接线端子250和负充电接线端子230进行连接,这样可将二者同时与待放电电池(即待充电电池)的负极进行电连接,接线更加方便简单。
其中,上述正放电接线端子240和正充电接线端子220可并排设置为第一端子排,上述负放电接线端子250和负充电接线端子230可并排设置为第二端子排,且第一端子排与第二端子排错位设置。这样,可将正放电接线端子240、正充电接线端子220设置为一排,便于通过第一串接金属板260对二者进行串接;可将负放电接线端子250、负充电接线端子230也设置为一排,便于通过第二串接金属板270对二者进行串接;而且,通过将第一端子排和第二端子排进行错位布置,即可将正放电接线端子240和正充电接线端子220与负放电接线端子250和负充电接线端子230进行错位布置,而且由于正放电接线端子240与负放电接线端子250相邻,正充电接线端子220和负充电接线端子230相邻,使得当充放电接线端子(即正放电接线端子240、负充电接线端子230、正充电接线端子220、负放电接线端子250)在同一方向出线的时候,连接充放电接线端子的线缆就不会出现交叉,而且接线空间更大,还便于通过串接金属板对充放电接线端子进行串联,降低了操作难度和成本。
而且,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正放电接线端子240和正充电接线端子220可分别设于第二端子排的两侧。即将正放电接线端子240和正充电接线端子220设置在负放电接线端子250和负充电接线端子230的两侧,而且正放电接线端子与负放电接线端子相邻,正充电接线端子与负充电接线端子相邻,接线整齐但不会出现交叉,而且接线空间大,便于进行操作。
此外,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负放电接线端子250和负充电接线端子230可分别设于第一端子排的两侧。即将负放电接线端子250和负充电接线端子230设置在正放电接线端子240和正充电接线端子220的两侧,而且正放电接线端子240与负放电接线端子250相邻,正充电接线端子220与负充电接线端子230相邻,同样使得接线整齐但不会出现交叉,而且接线空间大,便于进行操作。
而且,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端子排可设于固定板210的边缘,第二端子排设于固定板210的中部。即可将正放电接线端子240和正充电接线端子220设置在靠近固定板210边缘位置处,而将负放电接线端子250和负充电接线端子230设置在固定板210的中间位置处,便于进行接线操作。
此外,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端子排可设于固定板210的中部,第二端子排可设于固定板210的边缘。即可将负放电接线端子250和负充电接线端子230设置在靠近固定板210边缘位置处,而将正放电接线端子240和正充电接线端子220设置在固定板210的中间位置处,便于进行接线操作。
此外,上述第一串接金属板260和第二串接金属板270均可设置为铜板,且第一串接金属板260的长度和第二串接金属板270的长度不同。铜板的导电性能更佳,而通过将两块金属板的长度设置得不同,可以方便地对二者进行区别,避免接错线。具体地,可使第一串接金属板260的长度大于第二串接金属板270的长度,也可使第二串接金属板270的长度大于第一串接金属板260的长度。
此外,上述正充电接线端子220、负充电接线端子230、正放电接线端子240、负放电接线端子250均可包括穿设于固定板210上的端子本体222,连接于端子本体222一端的第一接线端226,以及连接于端子本体222另一端的第二接线端228,第一接线端226与线缆30连接,第二接线端228与第一串接金属板260或第二串接金属板270连接。通过端子本体222便于将整个接线端子固定到固定板210上,还便于对端子本体222两端的第一接线端226和第二接线端228进行电连通。而通过端子本体222一端的第一接线端226,可通过线缆30与充电连接器或放电连接器进行电连接;通过端子本体222另一端的第二接线端228,可方便地与第一串接金属板260或第二串接金属板270进行电连接,然后通过导线将第一串接金属板260或第二串接金属板270与充电电池(即放电电池)进行电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上述端子本体222可包括与固定板210可拆卸连接的端子连接台224,以及设于端子连接台224中部的端子主体。而端子主体一端开设有连接孔,端子主体另一端设有连接板。而且,第一接线端226可包括设于连接孔中的第一连接螺钉,第二接线端228可包括连接连接板和第一串接金属板260或第二串接金属板270的第二连接螺钉。通过第一连接螺钉可以方便地对线缆30进行拆卸连接,以便与充电连接器或放电连接器进行连接;通过第二连接螺钉可以方便地对导线进行拆卸电连接,以便与充电电池或放电电池进行可拆卸电连接。而且,通过将第一接线端226设置为第一连接螺钉和连接孔的形式,接线和拆卸方便简单;通过将第二接线端228设为第二连接螺钉和连接板的形式,接线和拆卸也很方便简单。
而且,如图4所示,上述固定板210可包括板主体212,以及开设于板主体212上的四个端子连接孔214,四个端子连接孔214分别与正充电接线端子220、负充电接线端子230、正放电接线端子240、负放电接线端子250对应,即可将正充电接线端子、负充电接线端子、正放电接线端子、负放电接线端子分别安设在四个端子连接孔214处。而且,上述端子主体可穿设于端子连接孔214中,端子连接台224通过第三连接螺钉可拆卸地连接于板主体212上。通过端子连接台224可将接线端子可拆卸地固定在固定板210上,并适当端子主体两端分别位于固定板两侧,即使得第一接线端和第二接线端分别位于固定板两侧,便于进行接线走线。
此外,分别与正充电接线端子220、负充电接线端子230、正放电接线端子240、负放电接线端子250的第一接线端226连接的四根线缆30纵向布置或/和横向布置,且四根线缆30错位布置。即可使得与正充电接线端子220、负充电接线端子230连接的两根线缆纵向布置,与正放电接线端子240、负放电接线端子250连接的两根线缆纵向布置;或者,正充电接线端子220、负充电接线端子230连接的两根线缆30横向布置,与正放电接线端子220、负放电接线端子230连接的两根线缆30横向布置,但是前者和后者向相反的方向延伸;或者,正充电接线端子220、负充电接线端子230连接的两根线缆30横向布置,与正放电接线端子240、负放电接线端子250连接的两根线缆30纵向布置;或者,正充电接线端子220、负充电接线端子230连接的两根线缆30纵向布置,与正放电接线端子240、负放电接线端子250连接的两根线缆30横向布置;或者,正充电接线端子220、正放电接线端子240连接的两根线缆30横向布置,与负充电接线端子230、负放电接线端子250连接的两根线缆30纵向布置;或者,正充电接线端子220、正放电接线端子240连接的两根线缆30纵向布置,与负充电接线端子230、负放电接线端子250连接的两根线缆30横向布置。同理,与与正充电接线端子220、负充电接线端子230、正放电接线端子240、负放电接线端子250的第二接线端228连接的多根导线也可纵向布置或/和横向布置,且多根导线不交错。
此外,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动力电池系统,包括动力电池箱10,以及与动力电池箱10连接的如上所述的电池接线端子机构20。通过电池接线端子机构20可连接充电连接器或放电连接器对动力电池箱10进行充电或放电。而且,动力电池箱10可包括电池仓,以及设于电池仓中的至少一个电池模组结构,电池接线端子机构的充电接线端子组件和放电接线端子组件均与电池模组结构电连接。即电池接线端子机构的第一串接金属板和第二串接金属板可与电池模组结构的正极和负极对应电连接,便于对电池模组结构进行充放电。
而且,上述电池仓可包括顶部开口的筒状主仓体,以及盖设于该主仓体顶部的箱盖体12,电池模组结构可容纳于主仓体中的腔体中,电池接线端子机构20可设于箱盖体12上。而且,该电池仓中可设置一个电池模组结构,也可设置多个电池模组结构。当设置多个电池模组结构时,这些电池模组结构可排列设置为一层,也可设置为多层,相邻的电池模组结构之间可具有间隙。针对不同大小的电池仓可放置数量不等的模块化电池模组结构,以满足不同容量和尺寸的电池箱要求,并通过并串联搭配方式不同,组成不同电压和电流的模组,实现动力电池系统的模组模块化。这样无论是后续的维修、互换电池模组及电池梯次利用都带来许多便捷性。
而且,上述电池模组结构可包括支架结构,设于支架结构上的至少一个电池模组单元。这样,可将电池模组化设置,并用支架结构对电池模组单元进行固定,可以根据需要在支架结构上设置相应数量电池模组单元,可以适应不同的规格需求。而且,当其中一个电池模组单元出现问题时,可对其进行更换维护,无需拆装更换所有的电池。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动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动力电池系统。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中,前排两个正(负)接线端子,后排两个负(正)接线端子,并且错位排列,使得在同一方向出线不交叉,提高产品的安全性;增加了纵向出线方式,线缆可以从多个方向出线,提高产品可操作性;正、负接线端子前后错开串联,且两个串接金属板长度不一样,杜绝了接错的风险。可以避免高压正负线缆交叉而存在的安全隐患,即可避免当车辆在行驶过程中造成电缆长期震动,导致线缆之间相互摩擦或者牵制,使得线缆一端的锁付螺丝松动,或牵动与锁付螺丝连接的电子元器件,而影响连接的可靠性和线缆寿命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电池接线端子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板,设于所述固定板上的充电接线端子组件和放电接线端子组件,以及串接所述充电接线端子组件和放电接线端子组件的串联组件;
所述充电接线端子组件包括穿设于所述固定板上的正充电接线端子、以及与所述正充电接线端子邻近的负充电接线端子;
所述放电接线端子组件包括穿设于所述固定板上的正放电接线端子、以及与所述正放电接线端子邻近的负放电接线端子;其中,所述正放电接线端子和所述正充电接线端子并排设置为第一端子排,所述负放电接线端子和所述负充电接线端子并排设置为第二端子排,且所述第一端子排与所述第二端子排错位设置;
所述串联组件包括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正放电接线端子和所述正充电接线端子的第一串接金属板,以及两端分别连接所述负放电接线端子和所述负充电接线端子的第二串接金属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接线端子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放电接线端子和所述正充电接线端子分别设于所述第二端子排的两侧;
或者,所述负放电接线端子和所述负充电接线端子分别设于所述第一端子排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接线端子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排设于所述固定板的边缘,所述第二端子排设于所述固定板的中部;
或者,所述第一端子排设于所述固定板的中部,所述第二端子排设于所述固定板的边缘。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接线端子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串接金属板和所述第二串接金属板均设置为铜板,且所述第一串接金属板的长度和所述第二串接金属板的长度不同。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接线端子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充电接线端子、所述负充电接线端子、所述正放电接线端子、所述负放电接线端子均包括穿设于所述固定板上的端子本体,连接于所述端子本体一端的第一接线端,以及连接于所述端子本体另一端的第二接线端,所述第一接线端与线缆连接,所述第二接线端与所述第一串接金属板或所述第二串接金属板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接线端子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本体包括与所述固定板可拆卸连接的端子连接台,以及设于所述端子连接台中部的端子主体;所述端子主体一端开设有连接孔,所述端子主体另一端设有连接板;
所述第一接线端包括设于所述连接孔中的第一连接螺钉,所述第二接线端包括连接所述连接板和所述第一串接金属板或所述第二串接金属板的第二连接螺钉。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接线端子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包括板主体,以及开设于所述板主体上的四个端子连接孔,四个所述端子连接孔分别与所述正充电接线端子、所述负充电接线端子、所述正放电接线端子、所述负放电接线端子对应;
所述端子主体穿设于所述端子连接孔中,所述端子连接台通过第三连接螺钉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板主体上。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接线端子机构,其特征在于,分别与所述正充电接线端子、所述负充电接线端子、所述正放电接线端子、所述负放电接线端子连接的四根所述线缆纵向布置或/和横向布置,且四根所述线缆错位布置。
9.一种动力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动力电池箱,以及与所述动力电池箱连接的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接线端子机构;
所述动力电池箱包括电池仓,以及设于所述电池仓中的至少一个电池模组结构,所述电池接线端子机构的充电接线端子组件和放电接线端子组件均与所述电池模组结构电连接。
10.一种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动力电池系统。
CN201920582015.1U 2019-04-24 2019-04-24 电池接线端子机构、动力电池系统及电动车辆 Active CN20959217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582015.1U CN209592171U (zh) 2019-04-24 2019-04-24 电池接线端子机构、动力电池系统及电动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582015.1U CN209592171U (zh) 2019-04-24 2019-04-24 电池接线端子机构、动力电池系统及电动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592171U true CN209592171U (zh) 2019-11-05

Family

ID=683464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582015.1U Active CN209592171U (zh) 2019-04-24 2019-04-24 电池接线端子机构、动力电池系统及电动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59217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20961A (zh) * 2019-04-24 2019-06-21 深圳市雄韬电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接线端子机构、动力电池系统及电动车辆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20961A (zh) * 2019-04-24 2019-06-21 深圳市雄韬电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接线端子机构、动力电池系统及电动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89778A (zh) 能量储存器
CN202271862U (zh) 用于电动汽车的电池Pack设备
CN103427050A (zh) 电源装置
CN108099681A (zh) 车载充电装置
CN111890934B (zh) 一种模块化高压配电盒
CN209592171U (zh) 电池接线端子机构、动力电池系统及电动车辆
CN102856797A (zh) 易检修紧凑型高压配电盒
CN109920961A (zh) 电池接线端子机构、动力电池系统及电动车辆
CN113665383A (zh) 模块化的外部ac充电装置
CN209642560U (zh) 一种基于模块化的动力总成子模块组件
CN210652757U (zh) 燃料电池系统的高压箱
CN115390489B (zh) 模块化集成式电驱控制器及其驱动方法
CN201294336Y (zh) 一种集成式配电盒总成
CN218300111U (zh) 电池系统及电动作业机械
CN105437980A (zh) 用于车辆的高压配电模块及具有它的车辆
CN115295900A (zh) 交流动力电池总成、控制方法
CN210212105U (zh) 一种集成式控制器及采用该控制器的直流充电桩
CN110098424A (zh) 一种燃料电池高压集成装置、系统以及汽车
CN208118975U (zh) 控制电路的pcb电路板和高压配电箱pdu
CN210011585U (zh) 一种模块化动力总成一体化底盘
CN208284537U (zh) 一种可灵活拼合的电池模组
CN218298811U (zh) 模块化集成式电驱控制器
CN220865231U (zh) 一种直流输出装置
CN201918461U (zh) 一种电池组模块
CN218102681U (zh) 一种储能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