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035632A - 用于车辆的拉手集成座 - Google Patents

用于车辆的拉手集成座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035632A
CN108035632A CN201711157106.2A CN201711157106A CN108035632A CN 108035632 A CN108035632 A CN 108035632A CN 201711157106 A CN201711157106 A CN 201711157106A CN 108035632 A CN108035632 A CN 1080356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knob
hood
integrated base
charging port
port ca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15710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业鹏
杨永成
王金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1157106.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035632A/zh
Publication of CN1080356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035632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79/00Mounting or connecting vehicle locks or parts thereof
    • E05B79/02Mounting of vehicle locks or parts thereof
    • E05B79/06Mounting of handles, e.g. to the wing or to the lock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5/00Details of vehicle lock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E05B77/00 - E05B83/00
    • E05B85/10Handles

Landscapes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的拉手集成座,所述拉手集成座包括:集成座本体;发动机盖拉手和充电口盖拉手,所述发动机盖拉手设置在所述集成座本体上且与所述车辆的发动机盖锁相连,所述充电口盖拉手设置在所述集成座本体上且与所述车辆的充电口盖锁相连。根据本发明的拉手集成座,通过将发动机盖拉手和充电口盖拉手集成安装在拉手集成座上,从而实现轻量化,充电口盖拉手位置设置更加合理,且节省了工人的安装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并使充电口盖拉手与手指的接触面积增大,更加符合人机工程学,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实现了发动机盖拉手和充电口盖拉手可单独工作的效果,且发动机盖拉手和充电口盖拉手之间不相互影响。

Description

用于车辆的拉手集成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制造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拉手集成座。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车辆的发动机盖拉手和充电口盖拉手均采用独立设置,设置在不同的安装位置。其中,充电口盖拉手通常设置在左裙板上,位置不合理,驾驶员在上车时易踩到充电口盖拉手;发动机盖拉手和充电口盖拉手彼此单独设置,占用了较大的安装空间且占用较多的安装时间,且发动机盖拉手和充电口盖拉手的总成本高,充电口盖拉手与手指的接触面积较小,结构设计不合理。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拉手集成座,所述拉手集成座占用空间小,可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根据本发明的拉手集成座包括集成座本体;发动机盖拉手和充电口盖拉手,所述发动机盖拉手设置在所述集成座本体上且与所述车辆的发动机盖锁相连,所述充电口盖拉手设置在所述集成座本体上且与所述车辆的充电口盖锁相连。
根据本发明的拉手集成座,通过将发动机盖拉手和充电口盖拉手集成安装在拉手集成座上,从而实现轻量化,充电口盖拉手位置设置更加合理,且节省了工人的安装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并使充电口盖拉手与手指的接触面积增大,更加符合人机工程学,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实现了发动机盖拉手和充电口盖拉手可单独工作的效果,且发动机盖拉手和充电口盖拉手之间不相互影响。
在本发明中,所述集成座本体包括:底板;第一衬板和第二衬板,所述第一衬板和所述第二衬板均设置在所述底板上且彼此间隔设置,所述第一衬板和所述第二衬板之间还设置有拉手轴;其中,所述发动机盖拉手和所述充电口盖拉手均可转动地套设在所述拉手轴上,从而通过拉手轴将发动机盖拉手和充电口盖拉手安装在集成座本体上,可实现发动机盖拉手和充电口盖拉手的集成。
可选地,拉手集成座还包括:套设在所述拉手轴上的第一扭簧和第二扭簧,所述第一扭簧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衬板上,所述第一扭簧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发动机盖拉手上,所述第二扭簧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衬板上,所述第二扭簧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充电口盖拉手上。通过设置第一扭簧和第二扭簧,且第一扭簧与发动机盖拉手配合,第二扭簧与充电口盖拉手配合,从而可使拉手集成座上的发动机盖拉手和充电口盖拉手在被拉动后自动回位。
进一步地,所述集成座本体还包括:拉线固定板,所述拉线固定板设置在所述底板上且向上延伸,所述拉线固定板上设置分别设置有发动机盖锁拉线固定点和充电口盖锁拉线固定点,从而可将发动机盖锁拉线和充电口盖锁拉线固定在拉线固定板上。
可选地,所述发动机盖锁拉线固定点和所述充电口盖锁拉线固定点均构造为喇叭状的开口结构。这样的结构便于拉线进入开口结构,且可有效地防止拉线从发动机盖锁拉线固定点和充电口盖锁拉线固定点处脱出,提高拉手集成座的可靠性。
可选地,所述发动机盖拉手构造为“L”形且包括:第一板部和第二板部,所述第一板部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拉手轴上,所述第二板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板部的自由端且朝向所述充电口盖拉手延伸,第二板部的设置可增大用户拉动发动机盖拉手时,手指与发动机盖拉手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用户体验,且在拉动发动机盖拉手时,可防止第一板部和第二板部与充电口盖拉手接触而产生干扰。
进一步地,所述发动机盖拉手上设置有多道加强筋,从而可提高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的结构强度,且可提高发动机盖拉手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所述集成座本体还包括:垫圈,所述垫圈与所述拉手轴卡接配合以将所述发动机盖拉手和所述充电口盖拉手间隔开,从而可有效地防止拉动发动机盖拉手或充电口盖拉手时,发动机盖拉手和充电口盖拉手之间相互干扰。
进一步地,所述垫圈将所述拉手轴划分为第一轴段和第二轴段,所述发动机盖拉手可转动地套设在所述第一轴段上,所述充电口盖拉手可转动地套设在所述第二轴段上;所述第二轴段的横截面的外轮廓包括:弧形段和连接所述弧形段两端的水平段,所述垫圈上设置有供所述第二轴段穿过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形状与所述第二轴段的横截面形状相同,从而便于将垫圈夹设在发动机盖拉手与充电口盖拉手之间。
可选地,所述充电口盖拉手的宽度为W,所述充电口盖拉手的长度为L,其中所述W满足:15mm≤W≤20mm,所述L满足:15mm≤L≤30mm。当充电口盖拉手的长度和宽度在这个范围内时,用户手指与充电口盖拉手的接触面积更加合理,可使手指受到的压强减少,符合人机工程学,从而可提高用户体验。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拉手集成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的集成座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的发动机盖拉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的充电口盖拉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发明的拉手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发明的垫圈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拉手集成座100、
集成座本体1、底板11、第一衬板12、第二衬板13、拉线固定板14、
发动机盖锁拉线固定点141、充电口盖锁拉线固定点142、线束卡扣安装孔143、
配合孔15、
发动机盖拉手2、第一板部21、第二板部22、加强筋23、第一拉手轴安装部24、
充电口盖拉手3、第二拉手轴安装部31、
拉手轴4、第一轴段41、第二轴段42、限位面43、
第一扭簧5、
第二扭簧6、
垫圈7、安装孔7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6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拉手集成座100,根据本发明的拉手集成座100包括集成座本体1、发动机盖拉手2和充电口盖拉手3,发动机盖拉手2设在集成座本体1上且与车辆的发动机盖锁相连,充电口盖拉手3设置在集成座本体1上且与车辆的充电口盖锁相连。发动机盖拉手2和充电口盖拉手3集成设置在集成座本体1上,且发动机盖拉手2和充电口盖拉手3可分别单独工作,即在拉动发动机盖拉手2或充电口盖拉手3时,发动机盖拉手2和充电口盖拉手3之间不相互干扰。
可以理解的是,其中发动机盖拉手2通过发动机盖拉线与发动机盖锁相连,可以通过拉动发动机盖拉手2带动发动机盖拉线以打开发动机盖锁,从而打开发动机盖;充电口盖拉手3通过充电口拉线与充电口盖锁相连,可以通过拉动充电口盖拉手3带动充电口盖拉线以打开充电口盖锁,从而打开充电口盖。
根据本发明的拉手集成座100,通过将发动机盖拉手2和充电口盖拉手3集成设置在集成座本体1上,发动机盖拉手2和充电口盖拉手3的装配更加容易,节省了发动机盖拉手2和充电口盖拉手3的安装空间和安装时间,且在使用发动机盖拉手2和充电口盖拉手3时,二者之间不会相互干扰,使操作更加方便,可有效地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如图1和图2所示,进一步地,集成座本体1包括底板11、第一衬板12和第二衬板13,第一衬板12和第二衬板13均设置在底板11上且第一衬板12和第二衬板13间隔设置,第一衬板12和第二衬板13之间还设置有拉手轴4,发动机盖拉手2和充电口盖拉手3均可转动地套设在拉手轴4上,从而通过拉手轴4将发动机盖拉手2和充电口盖拉手3安装在集成座本体1上,可实现发动机盖拉手2和充电口盖拉手3的集成。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衬板12和第二衬板13上设有与拉手轴4配合的配合孔15,且发动机盖拉手2上设置有第一拉手轴安装部24,充电口盖拉手3上设置有第二拉手轴安装部31。在安装拉手轴4时,拉手轴4可依次穿过第一拉手轴安装部24和第二拉手轴安装部31,并通过与第一衬板12和第二衬板13上的配合孔15固定在集成座本体1上,从而将发动机盖拉手2和充电口盖拉手3固定在集成座本体1上。
可选地,拉手轴4可通过铆接的方式固定在第一衬板12和第二衬板13上,从而使拉手轴4与第一衬板12和第二衬板13之间的连接更加牢固。
可选地,如图2所示,底板11上设有十字形的加强结构,可有效提高底板11的结构强度,且底板11与第一衬板12和第二衬板13之间的底板11的横截面呈“几”字型,从而可使底板11的结构更加牢固。在底板11上还设有固定孔,固定孔可与螺纹紧固件配合以将拉手集成座100固定至车身上,可将拉手集成座100安装在车辆的左A柱下内板上,从而节省了安装空间,且避免人为踩踏,增长充电口盖的使用寿命。
如图5所示,进一步地,拉手集成座100还包括套设在拉手轴4上的第一扭簧5和第二扭簧6,第一扭簧5的一端固定在第一衬板12上,第一扭簧5的另一端固定在发动机盖拉手2上,第二扭簧6的一端固定在第二衬板13上,第二扭簧6的另一端固定在充电口盖拉手3上。其中,第一扭簧5和第二扭簧6为分段式设计,可分别与对应的衬板和拉手配合。在转动发动机盖拉手2时,第一扭簧5被旋紧并产生扭转力,当松开发动机盖拉手2后,发动机盖拉手2在第一扭簧5的扭转力的作用下复位(即回位至被拉动前的位置);在转动充电口盖拉手3时,第二扭簧6被旋紧并产生扭转力,当松开充电口盖拉手3后,充电口盖拉手3在第二扭簧6的扭转力的作用下复位(即回位至被拉动前的位置)。通过设置第一扭簧5和第二扭簧6,可将被拉动后的发动机盖拉手2和充电口盖拉手3复位(即回位至被拉动前的位置)。
如图2所示,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集成座本体1还包括拉线固定板14,拉线固定板14设置在底板11上,且向上延伸,拉线固定板14上设置分别设置有发动机盖锁拉线固定点141和充电口盖锁拉线固定点142,从而可将发动机盖锁拉线和充电口盖锁拉线固定在拉线固定板14上。
可选地,拉线固定板14上还可设有线束卡扣安装孔143,从而可对线束的走向进行导向,使线束的布局更加合理。
如图2所示,进一步地,发动机盖锁拉线固定点141和充电口盖锁拉线固定点142均构造为喇叭状的开口结构,开口结构为在拉线固定板14上从上向下延伸且开口宽度逐渐减小的结构,且在发动机盖锁拉线固定点141和充电口盖锁拉线固定点142处为收口状。这样的结构便于拉线进入开口结构,且可有效地防止拉线从发动机盖锁拉线固定点141和充电口盖锁拉线固定点142处脱出,提高拉手集成座100的可靠性。
如图1和图3所示,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发动机盖拉手2构造为“L”形,且发动机盖拉手2包括第一板部21和第二板部22,第一板部21可转动地设置在拉手轴4上,第二板部22设置在第一板部21的自由端且朝向充电口盖拉手3延伸,第二板部22的设置可增大用户拉动发动机盖拉手2时手指与发动机盖拉手2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用户体验,且在拉动发动机盖拉手2时,可防止第一板部21和第二板部22与充电口盖拉手3接触而产生干扰。
可选地,如图1所示,第一板部21和第二板部22的高度与充电口盖拉手3的高度不同,从而可防止在拉动发动机盖拉手2和充电口盖拉手3时,发动机盖拉手2和充电口盖拉手3之间相互影响。
如图3所示,进一步地,发动机盖拉手2上设置有多道加强筋23,从而可提高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的结构强度,且可提高发动机盖拉手2的使用寿命。
如图1和图6所示,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集成座本体1还包括垫圈7,垫圈7与拉手轴4卡接配合以将发动机盖拉手2和充电口盖拉手3间隔开,从而可有效地防止拉动发动机盖拉手2或充电口盖拉手3时,发动机盖拉手2和充电口盖拉手3之间相互干扰。
如图1和图5所示,进一步地,垫圈7将拉手轴4划分为第一轴段41和第二轴段42,发动机盖拉手2可转动地套设在第一轴段41上,充电口盖拉手3可转动地套设在第二轴段42上。第二轴段42的横截面的外轮廓包括:弧形段和连接弧形段两段的水平段,垫圈7上设置有供第二轴段42穿过的安装孔71,安装孔71的形状与第二轴段42的横截面形状相同。可以理解的是,第二轴段42的横截面面积小于第一轴段41的横截面面积,即第一轴段41与第二轴段42之间设置有限位面43。垫圈7可从第二轴段42方向套设在第二轴段42上,并可将垫圈7向第一轴段41方向移动直至垫圈7与限位面43接触,限位面43可限制垫圈7向第一轴段41方向移动,从而便于将垫圈7夹设在发动机盖拉手2与充电口盖拉手3之间。
如图4所示,可选地,充电口盖拉手3的宽度为W,充电口盖拉手3的长度为L,其中W满足:15mm≤W≤20mm,L满足:15mm≤L≤30mm。当充电口盖拉手3的长度和宽度在这个范围内时,用户手指与充电口盖拉手3的接触面积更加合理,可使手指受到的压强减少,符合人机工程学,从而可提高用户体验。
可以理解的是,拉手集成座100可适用于纯电动汽车,也可适用于油电混合汽车等。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拉手集成座100,通过将发动机盖拉手2和充电口盖拉手3集成安装在拉手集成座100上,从而实现轻量化,充电口盖拉手3位置设置更加合理,且节省了工人的安装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并使充电口盖拉手3与手指的接触面积增大,更加符合人机工程学,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实现了发动机盖拉手2和充电口盖拉手3可单独工作,且发动机盖拉手2和充电口盖拉手3之间不相互影响。
下面参照图1-图6对拉手集成座100的安装过程及使用过程进行描述:
第一扭簧5与发动机盖拉手2配合,第二扭簧6与充电口盖拉手3配合,并将与第一扭簧5配合后的发动机盖拉手2、垫圈7和与第二扭簧6配合后的充电口盖拉手3依次穿过拉手轴4,且发动机盖拉手2设置在第一轴段41处,充电口盖拉手3设置在第二轴段42处,垫圈7套设在第二轴段42处,且夹设在发动机盖拉手2和充电孔盖拉手之间,并将拉手轴4与第一衬板12和第二衬板13的配合孔15配合固定,将第一扭簧5与第一衬板12配合固定,将第二扭簧6与第二衬板13配合固定。可将发动机盖锁拉线固定在发动机盖锁拉线固定点141,并将发动机盖锁拉线与发动机盖拉手2相连,从而通过拉动发动机盖拉手2可带动发动机盖锁拉线移动;将充电口盖锁拉线固定在充电口盖锁拉线固定点142,并将充电口盖锁拉线与充电口盖拉手3相连,从而通过拉动充电口盖拉手3可电动充电口盖锁拉线移动。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过程并非拉手集成座100生产中的安装顺序,仅为各部件之间的安装关系。
当拉动发动机盖拉手2时,发动机盖拉手2带动发动机盖锁拉线移动以打开发动机盖锁,从而将发动机盖打开,当不再拉动发动机盖拉手2时,发动机盖拉手2受到第一扭簧5的扭转力,将发动机盖拉手2复位(即拉动发动机盖拉手2前的位置);当拉动充电口盖拉手3时,充电口盖拉手3带动充电口盖锁拉线移动以打开充电口盖锁,从而将充电口盖打开,当不再拉动充电口盖拉手3时,充电口盖拉手3受到第二扭簧6的扭转力,将充电口盖拉手3复位(即拉动充电口盖拉手3前的位置),发动机盖拉手2和充电口盖拉手3在工作过程中不会相互影响。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用于车辆的拉手集成座(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集成座本体(1);
发动机盖拉手(2)和充电口盖拉手(3),所述发动机盖拉手(2)设置在所述集成座本体(1)上且与所述车辆的发动机盖锁相连,所述充电口盖拉手(3)设置在所述集成座本体(1)上且与所述车辆的充电口盖锁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拉手集成座(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座本体(1)包括:
底板(11);
第一衬板(12)和第二衬板(13),所述第一衬板(12)和所述第二衬板(13)均设置在所述底板(11)上且彼此间隔设置,所述第一衬板(12)和所述第二衬板(13)之间还设置有拉手轴(4);其中
所述发动机盖拉手(2)和所述充电口盖拉手(3)均可转动地套设在所述拉手轴(4)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拉手集成座(1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套设在所述拉手轴(4)上的第一扭簧(5)和第二扭簧(6),所述第一扭簧(5)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衬板(12)上,所述第一扭簧(5)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发动机盖拉手(2)上,所述第二扭簧(6)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衬板(13)上,所述第二扭簧(6)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充电口盖拉手(3)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拉手集成座(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座本体(1)还包括:拉线固定板(14),所述拉线固定板(14)设置在所述底板(11)上且向上延伸,所述拉线固定板(14)上设置分别设置有发动机盖锁拉线固定点(141)和充电口盖锁拉线固定点(14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拉手集成座(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盖锁拉线固定点(141)和所述充电口盖锁拉线固定点(142)均构造为喇叭状的开口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拉手集成座(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盖拉手(2)构造为“L”形且包括:第一板部(21)和第二板部(22),所述第一板部(21)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拉手轴(4)上,所述第二板部(22)设置在所述第一板部(21)的自由端且朝向所述充电口盖拉手(3)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拉手集成座(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盖拉手(2)上设置有多道加强筋(23)。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拉手集成座(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座本体(1)还包括:垫圈(7),所述垫圈(7)与所述拉手轴(4)卡接配合以将所述发动机盖拉手(2)和所述充电口盖拉手(3)间隔开。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拉手集成座(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垫圈(7)将所述拉手轴(4)划分为第一轴段(41)和第二轴段(42),所述发动机盖拉手(2)可转动地套设在所述第一轴段(41)上,所述充电口盖拉手(3)可转动地套设在所述第二轴段(42)上;
所述第二轴段(42)的横截面的外轮廓包括:弧形段和连接所述弧形段两端的水平段,所述垫圈(7)上设置有供所述第二轴段(42)穿过的安装孔(71),所述安装孔(71)的形状与所述第二轴段(42)的横截面形状相同。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拉手集成座(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口盖拉手(3)的宽度为W,所述充电口盖拉手(3)的长度为L,其中所述W满足:15mm≤W≤20mm,所述L满足:15mm≤L≤30mm。
CN201711157106.2A 2017-11-20 2017-11-20 用于车辆的拉手集成座 Withdrawn CN10803563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157106.2A CN108035632A (zh) 2017-11-20 2017-11-20 用于车辆的拉手集成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157106.2A CN108035632A (zh) 2017-11-20 2017-11-20 用于车辆的拉手集成座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035632A true CN108035632A (zh) 2018-05-15

Family

ID=620925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157106.2A Withdrawn CN108035632A (zh) 2017-11-20 2017-11-20 用于车辆的拉手集成座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035632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081943A1 (en) * 2020-09-17 2022-03-17 Nissan North America, Inc. Hood release lever cover assembly for a vehicle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029910U (zh) * 2011-03-11 2011-11-09 宁波汽车软轴软管有限公司 引擎盖和加油口复合型手柄总成
CN203211092U (zh) * 2013-02-21 2013-09-25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 一种加油口盖开启手柄总成结构
JP5447779B2 (ja) * 2009-01-29 2014-03-19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オープナー構造
CN204110172U (zh) * 2014-09-19 2015-01-21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汽车发动机盖开启的装置及汽车
CN204161144U (zh) * 2014-10-17 2015-02-18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充电接口装置及电动汽车
CN205135165U (zh) * 2015-11-30 2016-04-06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盖与充电口盖开启把手
CN206551868U (zh) * 2017-01-22 2017-10-13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油箱盖开启手柄装置及汽车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47779B2 (ja) * 2009-01-29 2014-03-19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オープナー構造
CN202029910U (zh) * 2011-03-11 2011-11-09 宁波汽车软轴软管有限公司 引擎盖和加油口复合型手柄总成
CN203211092U (zh) * 2013-02-21 2013-09-25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 一种加油口盖开启手柄总成结构
CN204110172U (zh) * 2014-09-19 2015-01-21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汽车发动机盖开启的装置及汽车
CN204161144U (zh) * 2014-10-17 2015-02-18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充电接口装置及电动汽车
CN205135165U (zh) * 2015-11-30 2016-04-06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盖与充电口盖开启把手
CN206551868U (zh) * 2017-01-22 2017-10-13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油箱盖开启手柄装置及汽车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081943A1 (en) * 2020-09-17 2022-03-17 Nissan North America, Inc. Hood release lever cover assembly for a vehicl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491708B2 (ja) 電動自転車用バッテリ収納装置
EP2623351B1 (en) Arrangement structure for charging port cover
EP2871723B1 (en) Charging port device for electric vehicle
CN103806772B (zh) 双发动机罩锁扣总成
US9446673B2 (en) Charging port device for electric vehicle
US20130047687A1 (en) Power supply plug locking device
CN108035632A (zh) 用于车辆的拉手集成座
CN101752621B (zh) 充电口组件
CN108162778A (zh) 一种落地轨道式移动智能充电系统
CN112339870B (zh) 一种充电口盖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GB2475962A (en) A handle module with shield for a vehicle door
JP2009006830A (ja) コンソールボックス
CN102126481A (zh) 电动转向锁定装置
JP5212150B2 (ja) 自動車用収納ボックス構造
CN207450044U (zh) 电动汽车滑盖式充电盒以及电动汽车
CN106274452B (zh) 一种开关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01847705B (zh) 一种蓄电池正极桩头
CN206256792U (zh) 用于发动机的二级锁装置
JP4640076B2 (ja) 車両の排水構造及び排水路形成方法
CN208682738U (zh) 多功能票据盒
CN207212053U (zh) 一种用于汽车的背门和行李箱门的门锁
CN206968372U (zh) 车轮保护装置及车辆
CN104340055B (zh) 缆索防松弛装置和设有该装置的燃料门装置
CN209112127U (zh) 一种散热器格栅开启盖板结构
CN104374007B (zh) 分体挂壁式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515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