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991827B - 透镜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透镜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991827B
CN107991827B CN201711007161.3A CN201711007161A CN107991827B CN 107991827 B CN107991827 B CN 107991827B CN 201711007161 A CN201711007161 A CN 201711007161A CN 107991827 B CN107991827 B CN 10799182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xis
movable body
base member
drive shaft
le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00716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991827A (zh
Inventor
细川祐宏
游佐尚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D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D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18691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897460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DK Corp filed Critical TD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9918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918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9918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918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1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by relative axial movement of several lenses, e.g. of varifocal objective lens
    • G02B7/1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by relative axial movement of several lenses, e.g. of varifocal objective lens controlled by a microcomput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5/02Lateral adjustment of le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6/00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 G02B26/08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light
    • G02B26/0875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light by means of one or more refract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64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 G02B27/646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compensating for small deviations, e.g. due to vibration or shak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3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permitting adjustmen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6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using retaining rings or spring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00Focusing arrangements of general interest for cameras, projectors or printers
    • G03B3/10Power-operated focus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4Mounting of pick-up tubes,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deviation or focusing co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2205/0007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 of motion blur
    • G03B2205/0015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 of motion blur by displacing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s normal to the optical axi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2205/0053Driving means for the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
    • G03B2205/0061Driving means for the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 using piezoelectric actuato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General Electrical Machinery Utilizing Piezoelectricity,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AREA)

Abstract

透镜驱动装置具备基座构件、相对于基座构件能够移动的可动体、使可动体移动的压电致动器、基座构件侧施力部、可动体侧施力部。基座构件侧施力部对可动体向所述基座构件侧施力。可动体侧施力部对压电致动器向可动体侧施力。

Description

透镜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透镜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一种用于搭载于手机等的摄像装置的透镜驱动装置,已知有采用了平滑冲击驱动机构(Smooth Impact Drive Mechanism,“SIDM”为注册商标)的透镜驱动装置。
采用了平滑冲击驱动机构的透镜驱动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日本专利申请公开2009-93001号公报)中被公开。
该专利文献所公开的透镜驱动装置通过由使用了平滑冲击驱动机构的致动器在相对于光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使透镜单元移动从而实现手抖动修正功能。
在透镜驱动装置中,因为在由致动器使透镜移动的时候,如果没有意图的倾斜等发生于透镜的话则会产生图像的混乱等,所以不优选。因此,在透镜驱动装置的技术领域中,要求在利用致动器的驱动时使可动体稳定地移动。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可动体稳定地移动的透镜驱动装置。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是驱动透镜的透镜驱动装置,具备:基座构件;可动体,相对于基座构件在透镜的光轴方向上重叠地配置并且相对于基座构件能够移动;压电致动器,具有压电元件并且通过使压电元件伸缩从而在相对于透镜的光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使可动体移动;透镜架,在透镜的光轴方向上,相对于可动体在与设置有基座构件的一侧相反侧重叠地配置并能够保持透镜;基座构件侧施力部,被安装于基座构件;可动体侧施力部,被安装于可动体;压电致动器中,另一方的端部卡合于可动体,基座构件侧施力部对可动体向基座构件侧施力,可动体侧施力部对压电致动器向可动体侧施力。
在该透镜驱动装置中,可动体由基座构件侧施力部而向基座构件侧被施力。由此,抑制了可动体从基座构件浮起,并且抑制了相对于基座构件的可动体的晃荡。另外,可动体侧施力部对压电致动器向可动体侧施力。即,成为压电致动器被可动体和可动体侧施力部夹住的状态。这样,通过具备基座构件侧施力部以及可动体侧施力部,从而抑制了可动体从基座构件浮起,并且能够使可动体稳定地移动。
压电致动器也可以是一方的端部被固定于基座构件,另一方的端部卡合于可动体,可动体侧施力部也可以以压电致动器位于比可动体更靠近基座构件侧的位置的状态对压电致动器向可动体侧施力。因为压电致动器被固定于基座构件,所以通过可动体和可动体侧施力部夹入压电致动器从而能够抑制相对于基座构件的可动体的晃荡。
基座构件侧施力部和可动体侧施力部也可以夹着透镜的光轴而相对。在此情况下,基座构件侧施力部以及可动体侧施力部能够在夹着透镜的重心的位置保持可动体。由此,透镜驱动装置由基座构件侧施力部以及可动体侧施力部而能够更加稳定地使可动体移动。
也可以是压电致动器具有压电元件、一方的端部被固定于压电元件的驱动轴,压电致动器中的相对于驱动轴而言位于压电元件侧的端部被固定于基座构件,驱动轴卡合于可动体,可动体侧施力部以驱动轴位于比可动体更靠近基座构件侧的位置的状态对驱动轴向可动体侧施力。在此情况下,驱动轴成为被可动体侧施力部和可动体夹住并且摩擦卡合于可动体侧施力部和可动体的状态。由此,压电致动器通过使压电元件伸缩从而能够在压电元件的伸缩方向上使摩擦卡合于驱动轴的可动体移动。
本发明的另一方式是驱动透镜的透镜驱动装置,具备:基座构件; X轴可动体,相对于基座构件在透镜的光轴方向上重叠地配置并且相对于基座构件能够移动;X轴压电致动器,具有X轴压电元件并且通过使X轴压电元件伸缩从而在相对于透镜的光轴方向正交的X轴方向上使X轴可动体移动;Y轴可动体,在透镜的光轴方向上相对于X轴可动体在与设置有基座构件的一侧相反侧重叠地配置并且相对于X轴可动体能够移动;Y轴压电致动器,具有Y轴压电元件并且通过使Y 轴压电元件伸缩从而在与透镜的光轴方向相正交且与X轴方向相交叉的Y轴方向上使Y轴可动体移动;透镜架,在透镜的光轴方向上,相对于Y轴可动体在与设置有X轴可动体的一侧相反侧重叠地配置并能够保持透镜;第1施力部,被安装于基座构件;第2施力部,被安装于X轴可动体;第3施力部,被安装于X轴可动体;第4施力部,被安装于Y轴可动体;X轴压电致动器中,一方的端部被固定于基座构件,另一方的端部卡合于X轴可动体,Y轴压电致动器中,一方的端部被固定于X轴可动体,另一方的端部卡合于Y轴可动体,第1施力部对X轴可动体向基座构件侧施力,第2施力部以X轴压电致动器位于比X轴可动体更靠近基座构件侧的位置的状态对X轴压电致动器向 X轴可动体侧施力,第3施力部对Y轴可动体向X轴可动体侧施力,第4施力部以Y轴压电致动器位于比Y轴可动体更靠近X轴可动体侧的位置的状态对Y轴压电致动器向Y轴可动体侧施力。
在该透镜驱动装置中,X轴可动体由第1施力部而向基座构件侧被施力。由此,抑制了X轴可动体从基座构件浮起并且抑制了相对于基座构件的X轴可动体的的晃荡。同样,Y轴可动体由第3施力部而向X轴可动体侧被施力。由此,抑制了相对于X轴可动体的Y轴可动体的晃荡。另外,第2施力部对X轴压电致动器向X轴可动体侧施力。即,成为X轴压电致动器被X轴可动体和第2施力部夹住的状态。因为X轴压电致动器被固定于基座构件,所以抑制了相对于基座构件的 X轴可动体的晃荡。同样,第4施力部对Y轴压电致动器向Y轴可动体侧施力。即,成为Y轴压电致动器被Y轴可动体和第4施力部夹住的状态。因为Y轴压电致动器被固定于X轴可动体,所以抑制了相对于X轴可动体的Y轴可动体的晃荡。这样,通过具备第1施力部~第4施力部,从而抑制了X轴可动体以及Y轴可动体从基座构件浮起,并且能够使X轴可动体以及Y轴可动体稳定地移动。
也可以是第1施力部和第2施力部夹着透镜的光轴而相对,第3 施力部和第4施力部夹着透镜的光轴而相对。在此情况下,第1施力部和第2施力部能够在夹着透镜的重心的位置保持X轴可动体。同样,第3施力部和第4施力部能够在夹着透镜的重心的位置保持Y轴可动体。通过这样配置第1施力部~第4施力部,从而透镜驱动装置能够更加稳定地使X轴可动体以及Y轴可动体移动。
也可以是X轴压电致动器具有X轴压电元件、一方的端部被固定于X轴压电元件的X轴驱动轴,X轴压电致动器中的相对于X轴驱动轴而言位于X轴压电元件侧的端部被固定于基座构件,X轴驱动轴卡合于X轴可动体,第2施力部以X轴驱动轴位于比X轴可动体更靠近基座构件侧的位置的状态对X轴驱动轴向X轴可动体侧施力,Y轴压电致动器具有Y轴压电元件、一方的端部被固定于Y轴压电元件的Y 轴驱动轴,Y轴压电致动器中的相对于Y轴驱动轴而言位于Y轴压电元件侧的端部被固定于X轴可动体,Y轴驱动轴卡合于Y轴可动体,第4施力部以Y轴驱动轴位于比Y轴可动体更靠近X轴可动体侧的位置的状态对Y轴驱动轴向Y轴可动体侧施力。在此情况下,X轴驱动轴成为被第2施力部和X轴可动体夹住并且摩擦卡合于第2施力部和 X轴可动体的状态。由此,X轴压电致动器通过使X轴压电元件伸缩从而能够在X轴压电元件的伸缩方向上使摩擦卡合于X轴驱动轴的X 轴可动体移动。同样,Y轴驱动轴成为被第4施力部和Y轴可动体夹住并且摩擦卡合于第4施力部和Y轴可动体的状态。由此,Y轴压电致动器通过使Y轴压电元件伸缩从而能够在Y轴压电元件的伸缩方向上使摩擦卡合于Y轴驱动轴的Y轴可动体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各种方式,能够使可动体稳定地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图1的透镜驱动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组合了基座构件和X轴可动体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从第2柱部侧观察组合了基座构件和X轴可动体的状态的侧面图。
图5是从第1柱部侧观察组合了基座构件和X轴可动体的状态的侧面图。
图6是沿着图5的VI-VI线进行切断的截面图。
图7是从X轴可动体侧观察组合了基座构件和X轴可动体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8是表示组合了基座构件、X轴可动体以及Y轴可动体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从第4柱部侧观察组合了基座构件、X轴可动体以及Y轴可动体的状态的侧面图。
图10是沿着图9的X-X线进行切断的截面图。
图11是从Y轴可动体侧观察组合了基座构件、X轴可动体以及Y 轴可动体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12是表示组合了基座构件、X轴可动体、Y轴可动体以及透镜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3是从透镜架侧观察组合了基座构件、X轴可动体、Y轴可动体以及透镜架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14是从保持框侧观察组合了基座构件、X轴可动体、Y轴可动体、透镜架以及保持框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15是表示壳体被安装于透镜驱动部的状态的透镜驱动装置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沿着X轴方向切断透镜驱动装置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17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8是表示图17的基座构件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图17的基座构件的上面图。
图20是放大表示图18的X轴致动器支撑部周围的立体图。
图21是表示图17的补助体的立体图。
图22是表示补助体被安装于图17的基座构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3是沿着图22的XXIII-XXIII线进行切断的截面图。
图24是表示图17的可动体的立体图。
图25是表示补助体和可动体被安装于图17的基座构件的状态的上面图。
图26是表示补助体和可动体被安装于图17的基座构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7是沿着图26的XXVII-XXVII线进行切断的截面图。
图28是从别的角度表示补助体和可动体被安装于图17的基座构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9是表示图17的透镜架的立体图。
图30是表示图17的透镜架的上面图。
图31是表示补助体、可动体以及透镜架被安装于图17的基座构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2是表示补助体、可动体以及透镜架被安装于图17的基座构件的状态的上面图。
图33是沿着光轴方向切断图17的透镜驱动装置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还有,在附图的说明中,将相同符号标注于相同要素,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第1实施方式)
首先,对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以及图2所表示的透镜驱动装置1例如被搭载于数码照相机等摄像装置,并驱动透镜4。透镜驱动装置1具备透镜驱动部2、壳体3。透镜驱动装置1具有应该被安装于透镜驱动部2的透镜4的光轴L。
还有,在各个附图中,为了方便说明,表示了XYZ直角坐标系。 Z轴方向成为应该被安装的透镜4的光轴L方向。X轴方向正交于光轴L方向。Y轴方向正交于光轴L方向,且正交于X轴方向。
透镜驱动部2具备基座构件100、X轴可动体200、Y轴可动体300、透镜架400、以及保持框500。基座构件100、X轴可动体200、Y轴可动体300、透镜架400、以及保持框500按该顺序沿着光轴L方向进行排列。
具体来说,X轴可动体200相对于基座构件100在光轴L方向上重叠地配置。Y轴可动体300在光轴L方向上相对于X轴可动体200 在与设置有基座构件100的一侧(基座构件100进行重叠的一侧)相反侧重叠地配置。透镜架400在光轴L方向上相对于Y轴可动体300 在与设置有X轴可动体200的一侧(X轴可动体200进行重叠的一侧) 相反侧重叠地配置。
X轴可动体200相对于基座构件100在X轴方向上可相对移动地被支撑于基座构件100。Y轴可动体300相对于X轴可动体200在Y 轴方向上可相对移动地被支撑于X轴可动体200。透镜架400相对于Y 轴可动体300在光轴L方向上可相对移动地被支撑于Y轴可动体300。
首先,对基座构件100周围的细节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基座构件100在沿着光轴L方向观察的时候是具有4个角部的大致矩形状的板状构件。还有,为了方便说明,在沿着光轴L方向观察的时候,将构成基座构件100的外周缘的4条边分别称作为边H11、边H12、边H13、以及边H14。边H11与边H12相平行,并且沿着X轴方向进行延伸。边H13与边H14相平行,并且沿着Y轴方向进行延伸。在沿着光轴L方向观察基座构件100的时候,各边按边H11、边H14、边 H12、以及边H113的顺序被连接并形成外周缘。
在基座构件100上设置有将光轴L作为中心的圆形的开口部100a。在基座构件100中,多个凸部100b被设置于X轴可动体200被重叠的一侧的面。凸部100b的顶部的沿着Y轴方向的截面成为大致圆弧状。凸部100b沿着X轴方向以带状进行延伸。还有,凸部100b并不限定于以带状进行延伸,也可以是大致半球状。
另外,透镜驱动部2进一步具备第1支撑柱101、第2支撑柱102、第3支撑柱103、以及第4支撑柱104。第1支撑柱101~第4支撑柱 104被设置于基座构件100中的X轴可动体200被重叠的一侧的面,并且从基座构件100朝向X轴可动体200侧立起。第1支撑柱101~第 4支撑柱104被设置于基座构件100的缘部。
详细来说,第1支撑柱101在基座构件100的边H11侧的缘部被设置于边H11的大致中间位置。第2支撑柱102在基座构件100的边 H12侧的缘部被设置于边H12的大致中间位置。第3支撑柱103在基座构件100的边H13侧的缘部被设置于边H13的大致中间位置。第4 支撑柱104在基座构件100的边H14侧的缘部被设置于边H14的大致中间位置。
如图2以及图3所示,透镜驱动部2进一步具备X轴压电致动器 130。X轴压电致动器130为构成平滑冲击驱动机构的致动器。X轴压电致动器130具有压电元件,通过使压电元件伸缩从而在X轴方向上使X轴可动体200移动。详细来说,X轴压电致动器130具备锤部131、 X轴压电元件132、以及X轴驱动轴133。
X轴压电元件132为在X轴方向上能够伸缩的元件。X轴压电元件132由压电材料构成。X轴驱动轴133被形成为圆柱状并且以圆柱形状的轴线沿着X轴方向进行延伸的方式被配置。X轴驱动轴133被固定于X轴压电元件132中的伸缩方向的一方的端部。锤部131被固定于X轴压电元件132中的伸缩方向的另一方的端部。
X轴压电致动器130中的一方的端部(锤部131侧的端部)被固定于第1支撑柱101中的边H14侧的面。X轴压电致动器130从第1 支撑柱101中的边H14侧的面沿着X轴方向朝向边H14侧进行延伸。 X轴压电致动器130中的另一方的端部(X轴驱动轴133侧的端部) 卡合于X轴可动体200并使X轴可动体200在X轴方向上移动。
在基座构件100中,在与X轴压电致动器130的X轴驱动轴133 相对的部位,设置有第1凸部105以及第2凸部106。第1凸部105 以及第2凸部106可滑动地抵接于X轴驱动轴133中的基座构件100 侧的面,并且支撑X轴驱动轴133。
接着,对X轴可动体200的结构的细节以及利用基座构件100的 X轴可动体200的支撑结构的细节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X轴可动体200在沿着光轴L方向观察的时候是具有4个角部的大致矩形状的板状构件。在X轴可动体200上设置有将光轴L作为中心的圆形的开口部200a。
在X轴可动体200上设置有在重叠于基座构件100的时候用于避免与第2支撑柱102、第3支撑柱103以及第4支撑柱104的干涉的逃脱部202、203以及204。逃脱部202~204成为使X轴可动体200的外周缘向内侧(开口部200a侧)凹陷的形状。
在X轴可动体200中,朝向Y轴可动体300侧立起的立起部207 以及208被设置于Y轴可动体300被重叠的一侧的面。立起部207以及208被设置于由立起部207和立起部208而在Y轴方向上夹入逃脱部203的位置。
X轴可动体200具有与X轴压电致动器130的X轴驱动轴133相摩擦卡合的X轴摩擦卡合部201。在X轴摩擦卡合部201中,抵接于 X轴驱动轴133的面成为V字状。另外,在X轴摩擦卡合部201中, V字状的金属板被设置于抵接于X轴驱动轴133的部位。
在X轴可动体200中,多个凸部200b被设置于Y轴可动体300 被重叠的一侧的面。凸部200b的顶部的沿着X轴方向的截面成为大致圆弧状。凸部200b沿着Y轴方向以带状进行延伸。还有,凸部200b 并不限定以带状进行延伸,也可以是大致半球状。
如图2以及图3所示,透镜驱动部2进一步具备Y轴压电致动器 230。Y轴压电致动器230是构成平滑冲击驱动机构致动器。Y轴压电致动器230具有压电元件,通过使压电元件伸缩从而在Y轴方向上使 Y轴可动体300移动。详细来说,Y轴压电致动器230具备锤部231、 Y轴压电元件232、以及Y轴驱动轴233。
Y轴压电元件232是在Y轴方向上能够进行伸缩的元件。Y轴压电元件232由压电材料构成。Y轴驱动轴233被形成为圆柱状并且以圆柱形状的轴线沿着Y轴方向进行延伸的方式被配置。Y轴驱动轴233 被固定于Y轴压电元件232中的伸缩方向的一方的端部。锤部231被固定于Y轴压电元件232中的伸缩方向的另一方的端部。
Y轴压电致动器230中的一方的端部(锤部231侧的端部)被固定于设置于X轴可动体200的逃脱部204周围的立起壁部。Y轴压电致动器230从与X轴可动体200的固定部沿着Y轴方向进行延伸。Y 轴压电致动器230中的另一方的端部(Y轴驱动轴233侧的端部)卡合于Y轴可动体300并使Y轴可动体300在Y轴方向上移动。
在X轴可动体200中,在与Y轴压电致动器230的Y轴驱动轴 233相对的部位,设置有第1凸部205以及第2凸部206。第1凸部205 以及第2凸部206可滑动地抵接于Y轴驱动轴233中的X轴可动体200 侧的面,并且支撑Y轴驱动轴233。
接着,对X轴可动体200被重叠于基座构件100的状态进行说明。如图3~图7所示,基座构件100的凸部100b以X轴可动体200被重叠于基座构件100的状态抵接于X轴可动体200的基座构件100侧的面。如图7所示,在沿着光轴L方向观察的时候,第2支撑柱102嵌入于凹状的逃脱部202内。同样,第3支撑柱103嵌入于逃脱部203 内。第4支撑柱104嵌入于逃脱部204内。X轴摩擦卡合部201抵接于X轴驱动轴133中的相对于基座构件100而言位于相反侧的面。即, X轴驱动轴133位于比X轴摩擦卡合部201更靠近基座构件100侧的位置。这样,X轴压电致动器130位于X轴可动体200(X轴可动体 200中的X轴摩擦卡合部201被设置的部位)与基座构件100之间。
另外,如图2、图5以及图6所示,在X轴可动体200上安装有一方的端部被固定于X轴可动体200并且另一方的端部抵接于X轴压电致动器130的X轴驱动轴133的第2施力部(可动体侧施力部)220。第2施力部220具有弹性。第2施力部220在第1凸部105与第2凸部106之间,另一方的端部抵接于X轴驱动轴133。通过第2施力部 220抵接于X轴驱动轴133,从而对X轴驱动轴133向X轴可动体200 侧施力。即,第2施力部220将X轴摩擦卡合部201推压到X轴驱动轴133。因此,成为X轴驱动轴133被第2施力部220和X轴摩擦卡合部201夹住的状态。
由此,X轴摩擦卡合部201摩擦卡合于X轴压电致动器130的X 轴驱动轴133的外周面。通过X轴压电元件132以X轴摩擦卡合部201 摩擦卡合于X轴压电致动器130的X轴驱动轴133的状态在X轴方向上进行伸缩,从而X轴可动体200在X轴方向上进行移动。
另外,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基座构件100上设置有一方的端部被固定于从基座构件100立起的第2支撑柱102的基部并且另一方的端部抵接于X轴可动体200中的Y轴可动体300被重叠的一侧的面的第1施力部(基座构件侧施力部)110。第1施力部110具有弹性。通过第1施力部110抵接于X轴可动体200,从而对X轴可动体200 向基座构件100侧施力。
还有,凸部200c被设置于X轴可动体200中的与第1施力部110 的抵接部。凸部200c的顶部的沿着Y轴方向的截面成为大致圆弧状。凸部200c沿着X轴方向以带状进行延伸。还有,凸部200c并不限定于以带状进行延伸,也可以是大致半球状。
另外,如图4等所示,被设置于基座构件100的多个凸部100b中的至少一个在光轴L方向上位置与被设置于X轴可动体200的凸部 200c大致相一致。由此,在X轴可动体200由第1施力部110而被施力的时候,与第1施力部110对X轴可动体200施力的区域在光轴L 方向上大致相一致的凸部100b受到第1施力部110的作用力。因此,能够防止X轴可动体200相对于基座构件100发生倾斜。
被安装于基座构件100的第1施力部110和被安装于X轴可动体 200的第2施力部220在沿着光轴L方向观察的时候夹着光轴L而相对。
这样,如图6所示,通过由X轴摩擦卡合部201和第2施力部220 夹入被固定于第1支撑柱101的X轴压电致动器130的X轴驱动轴133,并且通过第1施力部110对X轴可动体200施力,从而能够防止相对于基座构件100的X轴可动体200的浮起。
在此,在相对于X轴可动体200施加从基座构件100拉开X轴可动体200的方向的力的情况下,通过第2施力部220弯曲从而能够抑制X轴压电致动器130(X轴压电元件132)的变形。
如图7所示,在沿着光轴L方向观察的时候,第2支撑柱102位于X轴可动体200的逃脱部202内。还有,在图7中,为了图示逃脱部202周围而表示卸掉了第1施力部110的状态。逃脱部202的内壁面和第2支撑柱102的X轴方向的端部在X轴方向上相对。第2支撑柱102以在X轴可动体200在X轴方向上进行移动的时候第2支撑柱 102的X轴方向的端部抵接于逃脱部202的内壁面的方式被形成。这样,第2支撑柱102具有限制由X轴压电致动器130移动的X轴可动体200的移动范围的功能。
在第2支撑柱102上,也可以设置有朝向开口部100a侧进行突出的凸部102a以及凸部102b。连接凸部102a的顶部和凸部102b的顶部的线沿着X轴方向。第2支撑柱102也可以通过使凸部102a以及凸部 102b抵接于X轴可动体200的逃脱部202的内壁面,从而对X轴可动体200中的沿着X轴方向的移动进行导向。这样,在将凸部102a以及凸部102b设置于第2支撑柱102的情况下,能够防止将沿着光轴L方向的轴(平行于光轴L的轴)作为旋转轴的X轴可动体200的旋转。
另外,如图7所示,在沿着光轴L方向观察的时候,第3支撑柱 103位于X轴可动体200的逃脱部203内。同样,第4支撑柱104位于X轴可动体200的逃脱部204内。由此,由第3支撑柱103以及第 4支撑柱104能够防止将沿着光轴L方向的轴(平行于光轴L的轴) 作为旋转轴的X轴可动体200的旋转。还有,在X轴方向上,在第3 支撑柱103与逃脱部203之间以及第4支撑柱104与逃脱部204之间以不妨碍由X轴压电致动器130使X轴可动体200在X轴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设置规定的间隙。
接着,对Y轴可动体300的结构的细节以及利用X轴可动体200 的Y轴可动体300的支撑结构的细节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Y轴可动体300在沿着光轴L方向观察的时候是具有4个角部的大致矩形状的板状构件。在Y轴可动体300上设置有将光轴L作为中心的圆形的开口部300a。
在Y轴可动体300上设置有在重叠于X轴可动体200的时候用于避免与立起部207以及208的干涉的逃脱部303。逃脱部303成为使Y 轴可动体300的外周缘向内侧(开口部300a侧)凹陷的形状。
Y轴可动体300如图9以及图10所示具有与Y轴压电致动器230 的Y轴驱动轴233相摩擦卡合的Y轴摩擦卡合部301。在Y轴摩擦卡合部301中,抵接于Y轴驱动轴233的面成为V字状。另外,在Y轴摩擦卡合部301中,V字状的金属板被设置于抵接于Y轴驱动轴233 的部位。
接着,对Y轴可动体300被重叠于X轴可动体200的状态进行说明。如图8~图11所示,X轴可动体200的凸部200b以Y轴可动体300 被重叠于X轴可动体200的状态抵接于Y轴可动体300的X轴可动体 200侧的面。如图11所示,在沿着光轴L方向观察的时候立起部207、立起部208以及第3支撑柱103嵌入到凹状的逃脱部303内。Y轴摩擦卡合部301抵接于Y轴驱动轴233中的相对于X轴可动体200而言位于相反侧的面。即,Y轴驱动轴233位于比Y轴摩擦卡合部301更靠近X轴可动体200侧的位置。这样,Y轴压电致动器230位于Y轴可动体300(Y轴可动体300中的Y轴摩擦卡合部301被设置的部位) 与X轴可动体200之间。
另外,如图2、图9以及图10所示,在Y轴可动体300上安装有一方的端部被固定于Y轴可动体300并且另一方的端部抵接于Y轴压电致动器230的Y轴驱动轴233的第4施力部320。第4施力部320 具有弹性。第4施力部320在第1凸部205与第2凸部206之间,另一方的端部抵接于Y轴驱动轴233。通过第4施力部320抵接于Y轴驱动轴233,从而对Y轴驱动轴233向Y轴可动体300侧施力。即,第4施力部320将Y轴摩擦卡合部301推压到Y轴驱动轴233。因此,成为Y轴驱动轴233被第4施力部320和Y轴摩擦卡合部301夹住的状态。
由此,Y轴摩擦卡合部301摩擦卡合于Y轴压电致动器230的Y 轴驱动轴233的外周面。通过Y轴压电元件232以Y轴摩擦卡合部301 摩擦卡合于Y轴压电致动器230的Y轴驱动轴233的状态在Y轴方向上进行伸缩,从而Y轴可动体300在Y轴方向上进行移动。
另外,如图8所示,在X轴可动体200上设置有一方的端部被固定于立起部208并且另一方的端部抵接于Y轴可动体300中的透镜架 400被重叠的一侧的面的第3施力部210。第3施力部210具有弹性。通过第3施力部210抵接于Y轴可动体300,从而对Y轴可动体300 向X轴可动体200侧施力。
还有,凸部300c被设置于Y轴可动体300中的与第3施力部210的抵接部。凸部300c的顶部的沿着X轴方向的截面成为大致圆弧状。凸部300c沿着Y轴方向以带状进行延伸。还有,凸部300c并不限定于以带状进行延伸,也可以是大致半球状。
另外,如图3以及图8等所示,被设置于X轴可动体200的多个凸部200b中的至少一个在光轴L方向上位置与被设置于Y轴可动体 300的凸部300c大致相一致。由此,在Y轴可动体300由第3施力部210而被施力的时候,与第3施力部210对Y轴可动体300施力的区域在光轴L方向上大致相一致的凸部200b受到第3施力部210的作用力。因此,能够防止Y轴可动体300相对于X轴可动体200发生倾斜。
被安装于X轴可动体200的第3施力部210和被安装于Y轴可动体300的第4施力部320在沿着光轴L方向观察的时候夹着光轴L而相对。
这样,通过由Y轴摩擦卡合部301和第4施力部320夹入被固定于X轴可动体200的Y轴压电致动器230的Y轴驱动轴233,并且通过第3施力部210对Y轴可动体300施力,从而能够防止相对于X轴可动体200的Y轴可动体300的浮起。
在此,在相对于Y轴可动体300施加从X轴可动体200拉开的方向的力的情况下,通过第4施力部320弯曲从而能够抑制Y轴压电致动器230(Y轴压电元件232)的变形。
如图11所示,在沿着光轴L方向观察的时候,立起部207以及208 位于Y轴可动体300的逃脱部303内。还有,在图11中,为了图示逃脱部303周围而表示卸掉了第3施力部210的状态。逃脱部303的内壁面与立起部207以及立起部208在Y轴方向上相对。立起部207以及208以在Y轴可动体300在Y轴方向上进行移动的时候立起部207 以及立起部208抵接于逃脱部303的内壁面的方式被形成。这样,立起部207以及208具有限制由Y轴压电致动器230移动的Y轴可动体 300的移动范围的功能。
在立起部207上也可以设置有朝向开口部200a侧进行突出的凸部 207a。同样,在立起部208上也可以设置有朝向开口部200a侧进行突出的凸部208a。连接凸部207a的顶部和凸部208a的顶部的线沿着Y 轴方向。也可以通过立起部207以及208使凸部207a以及凸部208a 抵接于Y轴可动体300的逃脱部303的内壁面,从而对Y轴可动体300 中的沿着Y轴方向的移动进行导向。这样,在将凸部207a以及208a 设置于限制Y轴可动体300的移动范围的立起部207以及208的情况下,能够防止将沿着光轴L方向的轴(平行的轴)作为旋转轴的Y轴可动体300的旋转。
接着,对透镜架400的结构的细节、以及利用Y轴可动体300的透镜架400的支撑结构的细节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透镜驱动部2 进一步具备使透镜架400移动的Z轴压电致动器330。Z轴压电致动器 330是构成平滑冲击驱动机构的致动器。Z轴压电致动器330具有压电元件,通过使压电元件伸缩从而在光轴L方向上使透镜架400移动。详细来说,Z轴压电致动器330具备锤部331、Z轴压电元件332、以及Z轴驱动轴333。
Z轴压电元件332是在光轴L方向上能够进行伸缩的元件。Z轴压电元件332由压电材料构成。Z轴驱动轴333被形成为圆柱状并且以圆柱形状的轴线沿着光轴L方向进行延伸的方式被配置。Z轴驱动轴333 被固定于Z轴压电元件332中的伸缩方向的一方的端部。锤部331被固定于Z轴压电元件332中的伸缩方向的另一方的端部。
Z轴压电致动器330中的一方的端部(锤部331侧的端部)被嵌入并固定于被设置于Y轴可动体300的凹状的安装部305(参照图11) 内。Z轴压电致动器330从与Y轴可动体300的固定部沿着光轴L方向进行延伸。Z轴压电致动器330中的另一方的端部(Z轴驱动轴333 侧的端部)卡合于透镜架400并使透镜架400在光轴L方向上移动。
在透镜架400上设置有将光轴L作为中心的圆形的开口部400a。在透镜架400的开口部400a上安装有透镜4。即,透镜架400能够保持透镜4。透镜4既可以是由多个透镜构成的透镜单元,也可以是单一的透镜。如图2以及图12所示,透镜架400以被Y轴可动体300中朝向透镜架400侧立起的侧壁部304包围的方式被配置。透镜架400具有旋转阻挡凸部402。旋转阻挡凸部402被嵌入到被设置于Y轴可动体300的侧壁部304的缺口部302内。通过旋转阻挡凸部402被嵌入到缺口部302内从而能够防止将光轴L作为旋转轴的透镜架400的旋转。
在透镜架400上如图12以及图13所示具有与Z轴压电致动器330 的Z轴驱动轴333相摩擦卡合的Z轴摩擦卡合部401。在Z轴摩擦卡合部401中,抵接于Z轴驱动轴333的面成为V字状。另外,在Z轴摩擦卡合部401中,V字状的金属板被设置于抵接于Z轴驱动轴333 的部位。
在透镜架400的外周面上安装有按压构件420。按压构件420具有弹性。按压构件420其一方的端部被固定于透镜架400,其另一方的端部抵接于Z轴驱动轴333。按压构件420对Z轴驱动轴333向Z轴摩擦卡合部401侧施力。即,按压构件420将Z轴摩擦卡合部401推压于Z轴驱动轴333。因此,成为Z轴驱动轴333被按压构件420和Z 轴摩擦卡合部401夹住的状态。
由此,Z轴摩擦卡合部401摩擦卡合于Z轴压电致动器330的Z 轴驱动轴333的外周面。通过Z轴压电元件332以Z轴摩擦卡合部401 摩擦卡合于Z轴压电致动器330的Z轴驱动轴333的状态在光轴L方向上进行伸缩,从而透镜架400在Z轴方向上进行移动。
如图2以及图14所示,保持框500在沿着光轴L方向观察的时候成为包围透镜架400的大致四角框形状。保持框500被安装于Y轴可动体300的侧壁部304的前端部。保持框500的角部的内周面抵接于Z 轴压电致动器330的Z轴驱动轴333。由此,Z轴压电致动器330其Z 轴驱动轴333侧的端部被保持框500支撑。因此,即使是从外部施加冲击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相对于Y轴可动体300的Z轴压电致动器 330的倾斜。
接着,对相对于透镜驱动部2安装壳体3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 15以及图16所示,壳体3以将构成透镜驱动部2的各个结构要素中基座构件100以外的结构要素容纳于内部的方式覆盖基座构件100。如图 1以及图6等所示,在第1支撑柱101以及第2支撑柱102的外侧面上分别设置有卡合凸部B。在壳体3上,将卡合孔3b设置于在覆盖基座构件100的时候对应于卡合凸部B的位置。通过第1支撑柱101以及第2支撑柱102的卡合凸部B嵌入到壳体3的卡合孔3b内,从而壳体 3卡合于卡合凸部B。由此,壳体3被固定于透镜驱动部2。
另外,如图16所示,在卡合凸部B嵌入到卡合孔3b的状态下,壳体3的内面抵接于第3支撑柱103的前端部以及第3支撑柱103中朝向透镜驱动部2外侧的面和第4支撑柱104的前端部以及第4支撑柱104中朝向透镜驱动部2的外侧的面。同样,壳体3的内面抵接于第1支撑柱101的前端部以及第1支撑柱101中朝向透镜驱动部2的外侧的面和第2支撑柱102的前端部以及第2支撑柱102中朝向透镜驱动部2的外侧的面。由此,第1支撑柱101~第4支撑柱104从壳体 3的内侧支撑壳体3。
即,通过第1支撑柱101~第4支撑柱104的前端部抵接于壳体3 的内面,从而能够抑制壳体3中的光轴L方向的变形(壳体3接近于基座构件100的方向的变形)。另外,通过朝向第1支撑柱101~第4 支撑柱104的外侧的面抵接于壳体3的内面,从而能够抑制壳体3中的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的变形。
第1实施方式如以上所述构成,在该透镜驱动装置1中,X轴可动体200由第1施力部110而向基座构件100侧被施力。由此,X轴可动体200从基座构件100浮起的情况被抑制,并且相对于基座构件 100的X轴可动体200的晃荡被抑制。同样,Y轴可动体300由第2 施力部220 而向X轴可动体200侧被施力。由此,相对于X可动体200 的Y轴可动体300的晃荡被抑制。
另外,第2施力部220对X轴压电致动器130向X轴可动体200 侧施力。即,成为X轴压电致动器130的X轴驱动轴133被X轴可动体200的X轴摩擦卡合部201和第2施力部220夹住的状态。因为X 轴压电致动器130被固定于被设置于基座构件100的第1支撑柱101,所以相对于基座构件100的X轴可动体200的晃荡被抑制。同样,第 4施力部320对Y轴压电致动器230向Y轴可动体300侧施力。即,成为Y轴压电致动器230的Y轴驱动轴233被Y轴可动体300的Y轴摩擦卡合部301和第4施力部320夹住的状态。因为Y轴压电致动器230被固定于X轴可动体200,所以相对于X轴可动体200的Y轴可动体300的晃荡被抑制。
这样,通过具备第1施力部110、第2施力部220、第3施力部210以及第4施力部320从而抑制了X轴可动体200以及Y轴可动体300 从基座构件100浮起,并且能够使X轴可动体200以及Y轴可动体300 稳定地移动。
第1施力部110和第2施力部220夹着光轴L而相对,第3施力部210和第4施力部3 20夹着光轴L而相对。在此情况下,第1施力部 110以及第2施力部220能够在夹着透镜4的重心的位置保持X轴可动体200。同样,第3施力部210以及第4施力部320能够在夹着透镜 4的重心的位置保持Y轴可动体300。这样,通过这样配置第1施力部 110、第2施力部220、第3施力部210以及第4施力部320,从而能够更加稳定地使X轴可动体200以及Y轴可动体300移动。
X轴压电致动器130的X轴驱动轴133被第2施力部220和X轴摩擦卡合部201夹住,并且摩擦卡合于第2施力部220和X轴摩擦卡合部201。由此,X轴压电致动器130通过使X轴压电元件132伸缩从而能够在X轴压电元件132的伸缩方向上使摩擦卡合于X轴驱动轴 133的X轴可动体200移动。同样,Y轴压电致动器230的Y轴驱动轴233被第4施力部320和Y轴摩擦卡合部301夹住,并且摩擦卡合于第4施力部320和Y轴摩擦卡合部301。由此,Y轴压电致动器230通过使Y轴压电元件232伸缩从而能够在Y轴压电元件232的伸缩方向上使摩擦卡合于Y轴驱动轴233的Y轴可动体300移动。
以上,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第1施力部110和第2施力部220夹着光轴L而相对并不是必须的。同样,第3施力部210和第4施力部320 夹着光轴L而相对并不是必须的。
另外,透镜驱动部2并不限定于使用第1施力部110、第2施力部220 、第3施力部210以及第4施力部320来将X轴可动体200以及Y 轴可动体300保持于基座构件100。例如,透镜驱动部2也可以为使用第1施力部110以及第2施力部220而仅使X轴可动体200保持于基座构件100的结构。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7所表示的透镜驱动装置1A 例如被搭载于数码照相机等摄像装置,并驱动透镜4A。透镜驱动装置 1A具备透镜驱动部2A、壳体3A。透镜驱动装置1A具有应该被安装于透镜驱动部2A的透镜4A的光轴L。
还有,在各个附图中,为了方便说明,表示了XYZ直角坐标系。Z轴方向成为应该被安装的透镜4A的光轴L方向。X轴方向正交于光轴L方向。Y轴方向正交于光轴L方向,且正交于X轴方向。
透镜驱动部2A如图17所示具备基座构件1100、补助体1200、可动体1300、透镜架1400、X轴致动器1130、Y轴致动器(压电致动器) 1230、以及Z轴致动器1330。透镜驱动部2A进一步具备以覆盖透镜架1400的周围的方式被配置的框构件1500。
在基座构件1100的一方的面上配置有补助体1200等各个构件。在透镜架1400上安装有透镜4A。透镜架1400由X轴致动器1130以及Y轴致动器1230的工作而相对于基座构件1100在X轴方向以及Y 轴方向上进行移动。透镜架1400由Z轴致动器1330的工作而相对于基座构件1100在Z轴方向上进行移动。
首先,对基座构件1100周围的细节进行说明。如图18以及图19 所示,基座构件1100具备基座主体部1110、致动器安装部1111、阻挡部1112、第1支柱部1113、第2支柱部1114、以及X轴致动器支撑部 1120。
基座主体部1110在沿着光轴L方向观察的时候被形成为具有4个角部的大致矩形的板状。还有,为了方便说明,在沿着光轴L方向观察的时候将构成基座主体部1110的外周缘的4条边分别称作为边 H1011、边H1012、边H1013、以及边H1014。边H1011与边H1012 相平行,并且沿着Y轴方向进行延伸。边H1013与边H1014相平行,并且沿着X轴方向进行延伸。在沿着光轴L方向观察基座主体部1110 的时候以边H1011、边H1014、边H1012、以及边H1013的顺序连接各边并形成外周缘。边H1011以及边H1012的长度短于边H1013以及边H1014的长度。
在基座主体部1110上设置有将光轴L作为中心(光轴L通过)的圆形的开口部1110a。在沿着光轴L方向观察的时候,开口部1110a的中心位置(光轴L)相对于大致矩形板状的基座主体部1110的中心位置进行偏心。具体来说,在沿着光轴L方向观察的时候开口部1110a 被设置于比边H1011更靠近边H1012侧的位置。
X轴致动器支撑部1120被设置于基座主体部1110中的配置补助体 1200的一侧的面。X轴致动器支撑部1120在基座主体部1110的面上被设置于连接边H1011和边H1014的角部附近。X轴致动器支撑部1120 从基座主体部1110侧支撑X轴致动器1130(X轴驱动轴1132)。如图 20所示,X轴致动器支撑部1120具备第1支撑部1121、第2支撑部 1122以及壁部1123。还有,在图20中,为了表示X轴致动器支撑部 1120的细节而省略了X轴致动器1130。
第1支撑部1121和第2支撑部1122在X轴方向上被排列配置。第1支撑部1121位于比第2支撑部1122更靠近边H1011侧的位置。在第1支撑部1121与第2支撑部1122之间设置规定的间隙。在第1 支撑部1121以及第2支撑部1122的顶部分别设置沿着X轴方向进行延伸的截面大致U字状的沟槽1121a以及1122a。壁部1123被设置于第1支撑部1121与第2支撑部1122之间。壁部1123将第1支撑部1121 以及第2支撑部1122中的边H1104侧的端部彼此连结。基座主体部 1110和X轴致动器支撑部1120被一体地设置。
如图18以及图19所示,X轴致动器1130被设置于基座主体部1110 中的补助体1200被配置的一侧的面。X轴致动器1130被设置于基座主体部1110中的连接边H1011和边H1014的角部附近。X轴致动器 1130为构成平滑冲击驱动机构的致动器。X轴压电致动器1130具备角柱状的X轴压电元件1131、X轴驱动轴1132、以及锤部1133。
X轴压电元件1131为在X轴方向上能够伸缩的元件。X轴压电元件1131由压电材料构成。作为压电材料能够使用锆钛酸铅(所谓PZT)、水晶、铌酸锂(LiNbO3)、铌钽酸钾(K(Ta,Nb)O3)、钛酸钡(BaTiO3)、钛酸锂(LiTaO3)以及钛酸锶(SrTiO3)等无机压电材料。
X轴压电元件1131也可以是由上述压电材料构成的多层压电层和多层电极层被交替层叠的层叠结构。通过控制施加于X轴压电元件 1131的电压从而能够控制X轴压电元件1131的伸缩。X轴压电元件 1131如果是在X轴方向上能够伸缩的形状的话则并不限定于角柱状,也可以是圆柱状。
X轴驱动轴1132被形成为圆柱状并且以圆柱形状的轴线沿着X轴方向进行延伸的方式被配置。X轴驱动轴1132由包含碳纤维等纤维的复合树脂材料构成。
X轴驱动轴1132中的X轴方向的一方的端部被固定于X轴压电元件1131中的X轴方向的一方的端部。X轴驱动轴1132的两端部分别容纳于第1支撑部1121的沟槽1121a以及第2支撑部1122的沟槽 1122a内。壁部1123的立起方向的前端部在沿着光轴L方向观察的时候从基座主体部1110的边H1014侧支撑X轴驱动轴1132。
锤部1133被固定于X轴压电元件1131中的X轴方向的另一方的端部。锤部1133由钨或钨合金等比重高的材料形成,并且以重于X轴驱动轴1132的方式被设计。通过使锤部1133重于X轴驱动轴1132从而在X轴压电元件1131进行伸缩的时候能够容易使X轴驱动轴1132侧位移。
致动器安装部1111被设置于基座主体1110中的补助体1200被配置的一侧的面。致动器安装部1111以在比X轴致动器支撑部1120更靠近边H1012侧的位置上从基座主体部1110立起的方式被设置。锤部 1133中的相对于X轴压电元件1131被固定的一侧为相反侧的面被固定于致动器安装部1111。由此,X轴致动器1130成为X轴驱动轴1132 被X轴致动器支撑部1120支撑并被固定于致动器安装部1111的状态。
X轴致动器1130在沿着光轴L方向观察的时候以X轴驱动轴1132 侧朝向外侧的方式被配置。即,X轴致动器1130中的X轴驱动轴1132 侧的端部朝向从透镜架1400分开的一侧(参照图31等)。
对于X轴压电元件1131与X轴驱动轴1132的固定、X轴压电元件1131与锤部1133的固定、以及锤部1133与致动器安装部1111的固定来说,使用例如环氧粘结剂等粘结剂。
阻挡部1112、第1支柱部1113以及第2支柱部1114分别被设置于基座主体部1110中的补助体1200被配置的一侧的面。阻挡部1112、第1支柱部1113以及第2支柱部1114分别以从基座主体部1110中的补助体1200被配置的一侧的面立起的方式被设置。
阻挡部1112被设置于基座主体部1110的边H1013的附近。阻挡部1112限制可动体1300中的X轴方向的移动范围。关于利用阻挡部 1112的移动范围的限制的细节,在后面进行叙述。
第1支柱部1113在基座主体部1110的面上被设置于连接边H1012 和边H1013的角部。第2支柱部1114在基座主体部1110的面上被设置于连接边H1012和边H1014的角部。第1支柱部1113以及第2支柱部1114从内侧支撑壳体3A。致动器安装部1111、阻挡部1112、第1支柱部1113以及第2支柱部1114与基座主体部1110一体地设置。
突起部T1011~T1013被设置于基座主体部1110中的补助体1200 被配置的一侧的面。突起部T1011在基座主体部1110的面上被设置于连接边H1011和边H1013的角部附近。突起部T1012在基座主体部1110 的面上被设置于阻挡部1112与第1支柱部1113之间的位置。突起部 T1013在基座主体部1110的面上被设置于连接边H1012和边H1014的角部附近。突起部T1011~T1013和基座主体部1110被一体地设置。突起部T1011~T1013例如既可以是半球状也可以是顶部为平坦的凸状。
接着,对补助体1200的结构的细节进行说明。如图21所示,补助体1200是在被安装于基座构件1100的时候沿着Y轴方向进行延伸的棒状构件。补助体1200具备补助体主体部1210以及Y轴致动器支撑部1220。补助体主体部1210和Y轴致动器支撑部1220被一体地设置。
在补助体主体部1210上设置有X轴摩擦卡合部1240。X轴摩擦卡合部1240被设置于补助体主体部1210中的相对于Y轴致动器支撑部1220被连接的一侧为相反侧的端部。X轴摩擦卡合部1240被设置于补助体主体部1210的外面中的在补助体1200被安装于基座构件1100的时候朝向X轴致动器1130侧的面。X轴摩擦卡合部1240被形成为在补助体1200被安装于基座构件1100的时候沿着X轴方向进行延伸的大致V字沟槽状。在X摩擦卡合部1240上安装有大致V字状的金属板1241(参照图23)。X摩擦卡合部1240经由金属板1241而抵接于X轴驱动轴1132。
在补助体主体部1210上安装有第1施力部1242(参照图23)。第 1施力部1242为弹性构件。第1施力部1242的一方的端部被固定于补助体主体部1210。第1施力部1242的另一方的端部(前端部)与X 轴摩擦卡合部1240相对。
在补助体主体部1210中的相对于X轴摩擦卡合部1240被设置的一侧为相反侧的面上设置有突起部T1021。突起部T1021位于补助体主体部1210中X轴摩擦卡合部1240被设置的一侧的端部附近。突起部T1021和补助体主体部1210被一体地设置。突起部T1021例如既可以是半球状也可以是顶部平坦的凸状。突起部T1021在补助体1200从基座主体部1110浮起的情况下抵接于壳体3A的内面。
Y轴致动器支撑部1220在补助体1200被安装于基座构件1100的状态下从基座主体部1110侧支撑Y轴致动器1230(Y轴驱动轴1232)。 Y轴致动器支撑部1220具备与被设置于基座构件1100的X轴致动器支撑部1120相同的结构。具体来说,Y轴致动器支撑部1220具备第1支撑部1221、第2支撑部1222以及壁部1223。
第1支撑部1221和第2支撑部1222以在补助体1200被安装于基座构件1100的时候沿着Y轴方向进行排列的方式被设置。第2支撑部 1222被设置于比第1支撑部1221更靠近补助体主体部1210侧。在第 1支撑部1221与第2支撑部1222之间设置规定的间隙。在第1支撑部 1221以及第2支撑部1222的顶部上分别设置有在补助体1200被安装于基座构件1100的时候沿着Y轴方向进行延伸的截面大致U字状的沟槽1221a以及1222a。壁部1223被设置于第1支撑部1221与第2支撑部1222之间,并连接第1支撑部1221和第2支撑部1222。壁部1223 在以补助体1200被安装于基座构件1100的状态沿着光轴L方向观察的时候将第1支撑部1221以及第2支撑部1222中的基座主体部1110 的边H1011侧的端部彼此连结。
接着,对补助体1200被安装于基座构件1100的状态进行说明。如图21~图23所示,补助体1200被重叠配置于基座构件1100中的光轴L方向的一方的面上。补助体1200在沿着光轴L方向观察的时候在基座主体部1110的面上被配置于开口部1110a与边H1011之间的区域。补助体1200中的X轴摩擦卡合部1240被设置的一侧的端部位于边 H1011和边H1014被连接的角部附近。补助体1200中的Y轴致动器支撑部1220被设置的一侧的端部位于边H1011和边H1013被连接的角部附近。
X轴摩擦卡合部1240经由金属板1241而抵接于X轴驱动轴1132。X轴摩擦卡合部1240以由X轴致动器支撑部1120夹入X轴驱动轴1132 的方式进行工作并抵接于X轴驱动轴1132。第1施力部1242的前端部在第1支撑部1121与第2支撑部1122之间的位置上抵接于X轴驱动轴1132。第1施力部1242的前端部在将X轴驱动轴1132推压到X 轴摩擦卡合部1240的方向上对X轴驱动轴1132施力。由此,成为X 轴驱动轴1132被第1施力部1242的前端部和X轴摩擦卡合部1240夹住的状态。即,成为X轴摩擦卡合部1240经由金属板1241而摩擦卡合于X轴驱动轴1132的状态。
Y轴致动器支撑部1220的基座主体部1110侧的面以补助体1200 被安装于基座构件1100的状态抵接于被设置于基座主体部1110的突起部T1011(参照图23)。通过用X轴摩擦卡合部1240和第1施力部 1242来夹住X轴驱动轴1132,从而成为补助体1200在X轴方向上能够移动地被支撑于基座构件1100的状态。即,补助体1200其一方的端部经由X轴致动器1130而被支撑于基座构件1100,其另一方的端部由突起部T1011而被支撑于基座构件1100。
以X轴摩擦卡合部1240摩擦卡合于X轴驱动轴1132的状态,X 轴压电元件1131在X轴方向上进行伸缩,从而补助体1200相对于基座构件1100在X轴方向上进行移动。
如图22以及图23所示,在补助体1200上设置有Y轴致动器1230。 Y轴致动器1230为构成平滑冲击驱动机构的致动器。Y轴压电致动器 1230具备角柱状的Y轴压电元件1231,Y轴驱动轴1232、以及锤部 1233。
Y轴压电元件1231为在Y轴方向上能够伸缩的元件。Y轴压电元件1231由压电材料构成。Y轴压电元件1231的材料以及形状等与X 轴压电元件1131相同,所以省略详细的说明。
Y轴驱动轴1232被形成为圆柱状并且以圆柱形状的轴线沿着Y轴方向进行延伸的方式被配置。Y轴驱动轴1232由包含碳纤维等纤维的复合树脂材料构成。
Y轴驱动轴1232中的Y轴方向的一方的端部被固定于Y轴压电元件1231中的Y轴方向的一方的端部。Y轴驱动轴1232的两端部分别容纳于第1支撑部1221的沟槽1221a以及第2支撑部1222的沟槽 1222a内。壁部1223的立起方向的前端部在沿着光轴L方向观察的时候从基座主体部1110的边H1011侧支撑Y轴驱动轴1232。
锤部1233被固定于Y轴压电元件1231中的Y轴方向的另一方的端部。锤部1233的材料以及功能等与锤部1133相同,省略详细的说明。
锤部1233被固定于补助体主体部1210中的朝向Y轴致动器支撑部1220侧的面。由此,Y轴致动器1230成为Y轴驱动轴1232被Y 轴致动器支撑部1220支撑并被固定于补助体主体部1210的状态。
Y轴致动器1230在沿着光轴L方向观察的时候以Y轴驱动轴1232 侧朝向外侧的方式被配置。即,Y轴致动器1230中的Y轴驱动轴1232 侧的端部朝向从透镜架1400分开的一侧(参照图31)。
如图23所示,在沿着X轴方向观察的时候光轴L通过补助体1200。另外,X轴致动器1130和Y轴致动器1230在沿着X轴方向观察的时候被设置于夹着光轴L而相对的位置。
接着,对可动体1300的结构的细节进行说明。如图24所示,可动体1300具备可动体主体部1310、第1侧壁部1311、第2侧壁部1312、第3侧壁部1313、第4侧壁部1314、隆起部1315、突出部1316、以及Y轴摩擦卡合部1340。
可动体主体部1310在沿着光轴L方向观察的时候被形成为具有4 个角部的大致矩形的板状。还有,为了便于说明,将在沿着光轴L观察的时候构成可动体主体部1310的外周缘的4条边分别称作为边 H1031、边H1032、边H1033以及边H1034。在可动体主体部1310上设置将光轴L作为中心(光轴L通过)的圆形的开口部1310a。被设置于可动体主体部1310的开口部1310a的直径比被设置于基座构件 1100的开口部1110a的直径小规定长度(参照图33)。
如图24以及图25所示,边H1031在以可动体1300被重叠于基座构件1100的状态沿着光轴L方向观察的时候是相对于开口部1310a位于基座构件1100的边H1011侧的边。同样,边H1032是相对于开口部 1310a位于基座构件1100的边H1012侧的边。边H1033是相对于开口部1310a位于基座构件1100的边H1013侧的边。边H1034是相对于开口部1310a位于基座构件1100的边H1014侧的边。
如图24所示,第1侧壁部1311在可动体主体部1310中的连接边 H1031和边H1034的角部从可动体主体部1310向透镜架1400被配置的一侧立起。第2侧壁部1312在可动体主体部1310中的连接边H1032 和边H1034的角部从可动体主体部1310向透镜架1400被配置的一侧立起。还有,第2侧壁部1312从连接边H1032和边H1034的角部向第1侧壁部1311侧以规定长度进行延伸。
第3侧壁部1313在可动体主体部1310中的连接边H1032和边 H1033的角部从可动体主体部1310向透镜架1400被配置的一侧立起。第4侧壁部1314在可动体主体部1310中的连接边H1033和边H1031 的角部从可动体主体部1310向透镜架1400被配置的一侧立起。突出部1316被设置于第4侧壁部1314的立起方向的前端部。突出部1316 从第4侧壁部1314的前端部向外侧(从开口部1310a分开的一侧)进行突出。
凹陷成矩形状的致动器保持部1310b被设置于可动体主体部1310 中的透镜架1400被配置的一侧的面。致动器保持部1310b位于连接边 H1032和边H1034的角部附近。
隆起部1315在可动体主体部1310中的配置透镜架1400的一侧的面上被设置于边H1033的附近。隆起部1315其隆起的顶部沿着X轴方向进行延伸。隆起部1315以Y轴方向上的截面成为大致圆弧状的方式从可动体主体部1310突出。在隆起部1315的隆起的顶部也可以设置平坦部。
Y轴摩擦卡合部1340被设置于突出部1316。Y轴摩擦卡合部1340 被设置于突出部1316的外面中的在可动体1300被安装于基座构件 1100以及补助体1200的时候朝向Y轴致动器1230侧的面(参照图26)。 Y轴摩擦卡合部1340被形成为在可动体1300被安装于基座构件1100 的时候沿着Y轴方向进行延伸的大致V字沟槽状(参照图26以及图 27)。在Y轴摩擦卡合部1340上安装有大致V字状的金属板1341。Y 轴摩擦卡合部1340经由金属板1341而抵接于Y轴驱动轴1232。
在突出部1316上安装有第2施力部(可动体侧施力部)1342。第 2施力部1342为弹性构件。第2施力部1342的一方的端部被固定于突出部1316。第2施力部1342的另一方的端部(前端部)与Y轴摩擦卡合部1340相对。
在突出部1316上设置有突起部T1031。突起部T1031被设置于突出部1316中相对于设置Y轴摩擦卡合部1340的一侧为相反侧的面。突起部T1031和突出部1316被一体地设置。突起部T1031例如可以是半球状也可以是顶部为平坦的凸状。突起部T1031在可动体1300从基座主体部1110浮起的情况下抵接于壳体3A的内面。
在可动体主体部1310的边H1033上设置朝向开口部1310a侧凹陷的凹部H1033a。
接着,对可动体1300被安装于基座构件1100以及补助体1200的状态进行说明。如图24~图28所示,可动体1300相对于基座主体部 1110被重叠配置于与补助体1200相同侧。可动体1300在沿着光轴L 方向观察的时候以开口部1310a和基座主体部1110的开口部1110a进行连通的方式被重叠于基座主体部1110的面上。补助体1200和可动体1300被配置于基座主体部1110中的相同面上,并且互相邻接。如图25所示,补助体1200和可动体1300在沿着光轴L方向观察的时候互相不重叠。但是,对于可动体1300的突出部1316,为了使Y轴摩擦卡合部1340卡合于Y轴驱动轴1232而与补助体1200相重叠。
Y轴摩擦卡合部1340经由金属板1341而抵接于Y轴驱动轴1232。 Y轴摩擦卡合部1340以由Y轴致动器支撑部1220夹入Y轴驱动轴 1232的方式进行工作并抵接于Y轴驱动轴1232。第2施力部1342的前端部在第1支撑部1221与第2支撑部1222之间的位置上抵接于Y轴驱动轴1232。第2施力部1342的前端部在将Y轴驱动轴1232推压到Y轴摩擦卡合部1340的方向上对Y轴驱动轴1232施力。即,第2 施力部1342对Y轴致动器1230向可动体1300(突出部1316)侧施力。由此,成为Y轴驱动轴1232被第2施力部1342的前端部和Y轴摩擦卡合部1340夹住的状态。即,成为Y轴摩擦卡合部1340经由金属板 1341而摩擦卡合于Y轴驱动轴1232的状态。这样,Y轴致动器1230 卡合于可动体1300。
可动体主体部1310的基座主体部1110侧的面以可动体1300被安装于基座构件1100以及补助体1200的状态抵接于被设置于基座主体部1110的突起T1012以及T1013。通过用Y轴摩擦卡合部1340和第2 施力部1342来夹住Y轴驱动轴1232,从而成为可动体1300在Y轴方向上可移动地被支撑于基座构件1100以及补助体1200的状态。即,可动体1300,设置了Y轴摩擦卡合部1340的一侧经由Y轴致动器1230 而被支撑于补助体1200,相对于设置了X轴摩擦卡合部1240的一侧的相反侧由突起部T1012以及T1013而被支撑于基座构件1100。
以Y轴摩擦卡合部1340摩擦卡合于Y轴驱动轴1232的状态,Y 轴压电元件1231在Y轴方向上进行伸缩,从而可动体1300相对于补助体1200在Y轴方向上进行移动。
通过Y轴摩擦卡合部1340卡合于Y轴驱动轴1232,从而可动体 1300在X轴方向上与补助体1200一起进行移动。因此,通过补助体 1200相对于基座构件1100在X轴方向上移动并且可动体1300相对于补助体1200在Y轴方向上移动,从而可动体1300相对于基座构件1100 在X轴方向上以及在Y轴方向上移动。
如图25所示,在沿着光轴L方向观察的时候,阻挡部1112的一部分进入到凹部H1033a内。凹部H1033a的壁面和阻挡部1112的外面在Y轴方向上相对。另外,凹部H1033a的壁面和阻挡部1112的外面在X轴方向上相对。在补助体主体部1210的边H1034侧的侧壁部上,将与X轴致动器支撑部1120的第2支撑部1122相对的部位作为阻挡部H1034a。
在可动体1300沿着Y轴方向移动到从阻挡部1112分开的一侧的情况下,阻挡部H1034a抵接于第2支撑部1122。在补助体1200沿着 Y轴方向在接近于阻挡部1112的方向上进行移动的情况下,凹部 H1033a的壁面抵接于阻挡部1112。即,阻挡部1112以及第2支撑部1122作为限制补助体1200的Y轴方向的移动范围的阻挡机构来发挥功能。在补助体1200沿着X轴方向进行移动的情况下,凹部H1033a 的壁面抵接于阻挡部1112。即,阻挡部1112作为限制补助体1200的 X轴方向的移动范围的阻挡机构来发挥功能。
在基座构件1100上设置有按压构件(基座构件侧施力部)1150。按压构件1150的一方的端部被固定于基座主体部1110,另一方的端部 (前端部)抵接于隆起部1315的顶部。按压构件1150为弹性构件。按压构件1150的前端部朝向基座主体部1110侧对隆起部1315施力。即,按压构件1500对可动体1300向基座构件1100侧施力。由此,能够防止可动体1300从基座主体部1110浮起。因为Y轴摩擦卡合部1340 抵接于Y轴驱动轴1232,所以能够防止补助体1200中的Y轴致动器支撑部1220侧的端部从基座主体部1110浮起。由此,能够防止补助体1200以及可动体1300从基座主体部1110浮起。
如图25以及图26所示,在可动体1300上安装有Z轴致动器1330。 Z轴致动器1330为构成平滑冲击驱动机构的致动器。Z轴致动器1330 具备角柱状的Z轴压电元件1331、Z轴驱动轴1332、以及锤部1333。
Z轴压电元件1331为在Z轴方向上能够伸缩的元件。Z轴压电元件1331由压电材料构成。Z轴压电元件1331的材料以及形状等与X 轴压电元件1131相同,所以省略详细的说明。
Z轴驱动轴1332被形成为圆柱状并且以圆柱形状的轴线沿着Z轴方向进行延伸的方式被配置。Z轴驱动轴1332由包含碳纤维等纤维的复合树脂材料构成。
Z轴驱动轴1332中的Z轴方向的一方的端部被固定于Z轴压电元件1331中的Z轴方向的一方的端部。锤部1333被固定于Z轴压电元件1331中的Z轴方向的另一方的端部。锤部1333的材料以及功能等与锤部1133相同,省略详细的说明。
通过锤部1333被嵌入并固定于被设置于可动体主体部1310的致动器保持部1310b,从而Z轴致动器1330被保持于可动体1300。Z 轴致动器1330经由透镜架1400而与补助体1200相对。
接着,对透镜架1400的结构的细节进行说明。如图29以及图30 所示,透镜架1400具备透镜架主体部1410、旋转阻挡凸部1420、第3 施力部1430、以及Z轴摩擦卡合部1440。
在透镜架主体部1410上设置将光轴L作为中心的圆形的开口部 1410a。被设置于透镜架主体部1410的开口部1410a的直径比被设置于可动体1300的开口部1310a的直径小规定长度(参照图33)。在透镜架主体部1410的开口部1410a上能够安装(能够保持)透镜4A。即,开口部1410a的壁面成为用于安装透镜4A(图17)的透镜安装部。透镜4A既可以是由多个透镜构成的透镜单元也可以是单一的透镜。
旋转阻挡凸部1420从透镜架主体部1410的外周面沿着正交于光轴L的方向进行突出。
Z轴摩擦卡合部1440被设置于透镜架主体部1410的外周面。Z轴摩擦卡合部1440被设置于夹着光轴L而与旋转阻挡凸部1420大致相对的位置。Z轴摩擦卡合部1440被形成为在透镜架1400被安装于可动体1300的时候沿着Z轴方向进行延伸的大致V字沟槽状。在Z摩擦卡合部1440上安装有大致V字状的金属板1441。Z摩擦卡合部1440 经由金属板1441而抵接于Z轴驱动轴1332。
第3施力部1430被安装于透镜架主体部1410的外周面。第3施力部1430为弹性构件。第3施力部1430的一方的端部被固定于透镜架主体部1410。第3施力部1430的另一方的端部(前端部)与Z轴摩擦卡合部1440相对。
接着,对透镜架1400被安装于可动体1300的状态进行说明。如图31以及图32所示,透镜架1400在光轴L方向上,相对于可动体1300 在与设置有基座构件1100的一侧(基座构件1100进行重叠的一侧) 相反侧重叠地配置。透镜架1400在沿着光轴L方向观察的时候以连通开口部1410a和可动体1300的开口部1310a的方式被重叠于可动体主体部1310的面上。
透镜架主体部1410被第1侧壁部1311、第2侧壁部1312、第3 侧壁部1313、以及第4侧壁部1314包围。由此,透镜架1400限制相对于可动体1300的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的移动。透镜架1400在光轴L方向上可移动地被保持于可动体1300。如图32所示,在沿着光轴 L方向观察的时候,透镜架1400和补助体1200互相不重叠。Z轴致动器1330经由透镜架1400而与补助体1200相对。
基座构件1100的开口部1110a被设置于比边H1011更靠近边 H1012侧的位置。因此,在沿着光轴L方向观察的时候,透镜架1400 被配置于比基座构件1100的边H1011侧的端部(一方的端部)更接近于边H1012侧的端部(另一方的端部)的位置。另外,补助体1200被配置于比基座构件1100的边H1012侧的端部(另一方的端部)更接近于边H1011侧的端部(一方的端部)的位置。
旋转阻挡凸部1420在Y轴方向上位于第1侧壁部1311与第4侧壁部1314之间。因为旋转阻挡凸部1420位于第1侧壁部1311与第4 侧壁部1314之间,所以能够防止透镜架1400将光轴L作为中心进行旋转。
Z轴摩擦卡合部1440经由金属板1441而抵接于Z轴驱动轴1332。第3施力部1430经由透镜架主体部1410而与补助体1200相对。第3 施力部1430的前端部抵接于Y轴驱动轴1232。第3施力部1430的前端部在将Z轴驱动轴1332推压到Z轴摩擦卡合部1440的方向上对Z轴驱动轴1332施力。由此,成为由第3施力部1430的前端部和Z轴摩擦卡合部1440来夹住Z轴驱动轴1332的状态。即,成为Z轴摩擦卡合部1440经由金属板1441而摩擦卡合于Z轴驱动轴1332的状态。
通过Z轴压电元件1331以Z轴摩擦卡合部1440摩擦卡合于Z轴驱动轴1332的状态在Z轴方向上进行伸缩,从而透镜架1400相对于可动体1300在Z轴方向上进行移动。
接着,对框构件1500的细节进行说明。如图17所示,框构件1500 在沿着光轴L方向观察的时候成为包围透镜架1400的大致四角框状。框构件1500被安装于被设置于可动体1300的第1侧壁部1311、第2 侧壁部1312、第3侧壁部1313、以及第4侧壁部1314的前端部。
在框构件1500的内周面上设置有支撑Z轴致动器1330的Z轴驱动轴的Z轴致动器支撑部1510。Z轴致动器支撑部1510在沿着光轴L 方向观察的时候抵接于Z轴驱动轴1332的外周面中的离光轴L远的一侧的部位。
接着,对壳体3A被安装于透镜驱动部2A的状态进行说明。如图 17以及图32所示,壳体3A以将构成透镜驱动部2A的各个结构要素中基座构件1100以外的结构要素容纳于内部的方式覆盖基座主体部 1110。在壳体3A上设置将光轴L作为中心的开口部1003a。被设置于基座构件1100的第1支柱部1113以及第2支柱部1114的前端部抵接于壳体3A的内面并支撑壳体3A。
接着,对被连接于各个致动器的电气配线、检测补助体1200等的位置的传感器、以及被连接于各个传感器的电气配线进行说明。首先,对被设置于基座构件1100的电气配线以及传感器进行说明。如图18 以及图19所示,霍尔传感器HS1001、霍尔传感器HS1002、2根电气配线W1011、2根电气配线W1012、2根电气配线W1013、4根电气配线W1021、4根电气配线W1022、以及4根电气配线W1023被设置于基座主体部1110中的配置可动体1300等的一侧的面。
2根电气配线W1011的一端分别被连接于X轴致动器1130的X 轴压电元件1131,另一端分别延伸到基座主体部1110的边H1011为止。电气配线W1011将电力提供给X轴压电元件1131。
2根电气配线W1012分别被设置于基座主体部1110中的边H1011 的附近。2根电气配线W1012的一端分别位于基座主体部1110中的边 H1011的附近,另一端分别延伸到基座主体部1110的边H1011为止。
2根电气配线W1013被设置于连接基座主体部1110的边H1012 和边H1014的角部附近。2根电气配线W1013的一端分别位于基座主体部1110中的边H1014的附近,另一端分别延伸到基座主体部1110 的边H1012为止。
4根电气配线W1023中的3根电气配线W1023的一端分别位于基座主体部1110中的边H1014的附近,另一端分别被延伸到基座主体部 1110的边H1012为止。剩余的1根电气配线W1023的一端位于基座主体部1110中的边H1014的附近,另一端延伸到基座主体部1110的边 H1011为止。
霍尔传感器HS1001作为检测相对于基座构件1100进行移动的补助体1200位置的位置传感器来发挥功能。霍尔传感器HS1001被设置于基座主体部1110的边H1011的附近。在霍尔传感器HS1001上分别连接有4根电气配线W1021的一端。4根电气配线W1021的另一端分别延伸到基座主体部1110的边H1011为止。
霍尔传感器HS1002作为检测相对于基座构件1100进行移动的可动体1300位置的位置传感器来发挥功能。霍尔传感器HS1002被设置于连接基座主体部1110的边H1012和边H1013的角部附近。在霍尔传感器HS1002上分别连接有4根电气配线W1022的一端。4根电气配线W1022的另一端分别延伸到基座主体部1110的边H1012为止。
在基座主体部1110的端部位置上,将控制电路以及驱动电路等的配线分别连接于各电气配线W1011~W1013,W1021~W1023。
接着,对被设置于补助体1200的电气配线等进行说明。如图20 所示,在补助体1200,设置有磁铁MG1001、以及2根电气配线W1032。磁铁MG1001被安装于补助体主体部1210中的与基座主体部1110相对的面上。如图23等所示,被设置于基座构件1100的霍尔传感器HS1001和磁铁MG1001在Z轴方向上相对。霍尔传感器HS1001根据与补助体1200一起移动的磁铁MG1001的磁场的变化,检测相对于基座构件1100的补助体1200的位置。X轴致动器1130根据霍尔传感器 HS1001的检测结果被反馈控制。
2根电气配线W1032的一端被连接于Y轴致动器1230的Y轴压电元件1231。2根电气配线W1032的另一端分别被连接于2根悬挂线 SW1012的一端。悬挂线SW1012为具有导电性的弹性构件。如图22 所示,2根悬挂线SW1012的另一端分别被连接于电气配线W1012的另一方的端部。相对于Y轴压电元件1231,经由被设置于基座主体部 1110的电气配线1012、悬挂线SW1012、被设置于补助体1200的电气配线W1032而被提供电力。
接着,对被设置于可动体1300的电气配线等进行说明。如图24 所示,在可动体1300上设置有磁铁MG1002、霍尔传感器HS1003、4 根电气配线W1033、以及2根电气配线W1043。
磁铁MG1002被设置于可动体主体部1310中的第3侧壁部1313 侧的角部。如图27等所示,被设置于基座构件1100的霍尔传感器 HS1002和磁铁MG1002在Z轴方向上相对。霍尔传感器HS1002根据与可动体1300一起移动的磁铁MG1002的磁场的变化,检测相对于基座构件1100的可动体1300的位置。Y致动器1230根据霍尔传感器 HS1002的检测结果被反馈控制。
如图24所示,霍尔传感器HS1003作为检测相对于可动体1300 在Z轴方向上进行移动的透镜架1400的位置传感器来发挥功能。霍尔传感器HS1003被设置于第2侧壁部1312中的光轴L侧的面。在霍尔传感器HS1003上分别连接有4根电气配线W1033的一端。4 根电气配线W1033的另一端分别延伸到从可动体主体部1310立起的第2侧壁部1312的前端部(顶部)为止。
如图18以及图28所示,被设置于基座构件1100的4根电气配线 W1023的一端和被设置于可动体1300的4根电气配线W1033的另一端分别被4根悬挂线SW1023连接。悬挂线SW1023为具有导电性的弹性构件。
如图24以及图26等所示,2根电气配线W1043的一端分别被连接于Z轴致动器1330的Z轴压电元件1331,另一端分别延伸到第2 侧壁部1312的前端部为止。
如图18以及图28所示,被设置于基座构件1100的2根电气配线 W1013的一端和被设置于可动体1300的2根电气配线W1043的另一端分别被2根悬挂线SW1013连接。悬挂线SW1013为具有导电性的弹性构件。相对于Z轴压电元件1331,经由被设置于基座主体部1110的电气配线1013、悬挂线SW1013、被设置于可动体1300的电气配线 W1043而被提供电力。
接着,对透镜架1400进行说明。如图30所示,在透镜架1400上设置有磁铁MG1003。磁铁MG1003在透镜架主体部1410的外周面上被设置于Z轴摩擦卡合部1440的附近的位置。如图32等所示,在可动体1300的第2侧壁部1312上设置的霍尔传感器HS1003和磁铁 MG1003在Y轴方向上相对。霍尔传感器HS1003根据与透镜架1400 一起移动的磁铁MG1003的磁场的变化,检测相对于可动体1300的透镜架1400的位置。Z轴致动器1330根据霍尔传感器HS1003的检测结果被反馈控制。
第2实施方式如以上所述构成,该透镜驱动装置1A中,可动体1300由按压构件1150而向1100侧被施力。由此,抑制了可动体1300 从基座构件1100浮起,相对于基座构件1100的可动体1300的晃荡被抑制。另外,第2施力部1342对Y轴致动器1230向可动体1300(突出部1316)侧施力。即,成为Y轴致动器1230被可动体1300(突出部1316)和第2施力部1342夹住的状态。补助体1200卡合于被固定于基座构件1100的X轴致动器1130。这样,通过具备按压构件1150 以及第2施力部1342,从而能够抑制可动体1300从基座构件1100浮起,并且能够稳定地使可动体1300 移动。

Claims (7)

1.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是驱动透镜的透镜驱动装置,
具备:
基座构件;
可动体,相对于所述基座构件在所述透镜的光轴方向上重叠地配置并且相对于所述基座构件能够移动;
压电致动器,具有压电元件并且通过使所述压电元件伸缩从而在相对于所述透镜的光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使所述可动体移动;
透镜架,在所述透镜的光轴方向上,相对于所述可动体在与设置有所述基座构件的一侧相反侧重叠地配置,并能够保持所述透镜;
基座构件侧施力部,被安装于所述基座构件;以及
可动体侧施力部,被安装于所述可动体,
所述压电致动器卡合于所述可动体,
所述基座构件侧施力部对所述可动体从所述透镜架侧向所述基座构件侧施力,
所述可动体侧施力部对所述压电致动器从所述基座构件侧向所述可动体侧施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电致动器中,一方的端部被固定于所述基座构件,另一方的端部卡合于所述可动体,
所述可动体侧施力部在所述压电致动器位于比所述可动体更靠近所述基座构件侧的位置的状态下,对所述压电致动器向所述可动体侧施力。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座构件侧施力部和所述可动体侧施力部夹着所述透镜的光轴而相对。
4.如权利要求2或者3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电致动器具有:
所述压电元件;以及
一方的端部被固定于所述压电元件的驱动轴,
所述压电致动器中的相对于所述驱动轴而言位于所述压电元件侧的端部被固定于所述基座构件,
所述驱动轴卡合于所述可动体,
所述可动体侧施力部在所述驱动轴位于比所述可动体更靠近所述基座构件侧的位置的状态下,对所述驱动轴向所述可动体侧施力。
5.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是驱动透镜的透镜驱动装置,
具备:
基座构件;
X轴可动体,相对于所述基座构件在所述透镜的光轴方向上重叠地配置,并且相对于所述基座构件能够移动;
X轴压电致动器,具有X轴压电元件并且通过使所述X轴压电元件伸缩从而在相对于所述透镜的光轴方向正交的X轴方向上使所述X轴可动体移动;
Y轴可动体,在所述透镜的光轴方向上相对于所述X轴可动体在与设置有所述基座构件的一侧相反侧重叠地配置,并且相对于所述X轴可动体能够移动;
Y轴压电致动器,具有Y轴压电元件并且通过使所述Y轴压电元件伸缩从而在与所述透镜的光轴方向正交且与所述X轴方向交叉的Y轴方向上使所述Y轴可动体移动;
透镜架,在所述透镜的光轴方向上,相对于所述Y轴可动体在与设置有所述X轴可动体的一侧相反侧重叠地配置,并且能够保持透镜;
第1施力部,被安装于所述基座构件;
第2施力部,被安装于所述X轴可动体;
第3施力部,被安装于所述X轴可动体;以及
第4施力部,被安装于所述Y轴可动体,
所述X轴压电致动器中,一方的端部被固定于所述基座构件,另一方的端部卡合于所述X轴可动体,
所述Y轴压电致动器中,一方的端部被固定于所述X轴可动体,另一方的端部卡合于所述Y轴可动体,
所述第1施力部对所述X轴可动体向所述基座构件侧施力,
所述第2施力部在所述X轴压电致动器位于比所述X轴可动体更靠近所述基座构件侧的位置的状态下,对所述X轴压电致动器向所述X轴可动体侧施力,
所述第3施力部对所述Y轴可动体向所述X轴可动体侧施力,
所述第4施力部在所述Y轴压电致动器位于比所述Y轴可动体更靠近所述X轴可动体侧的位置的状态下,对所述Y轴压电致动器向所述Y轴可动体侧施力。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施力部和所述第2施力部夹着所述透镜的光轴而相对,
所述第3施力部和所述第4施力部夹着所述透镜的光轴而相对。
7.如权利要求5或者6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X轴压电致动器具有:
所述X轴压电元件;以及
一方的端部被固定于所述X轴压电元件的X轴驱动轴,
所述X轴压电致动器中的相对于所述X轴驱动轴而言位于所述X轴压电元件侧的端部被固定于所述基座构件,
所述X轴驱动轴卡合于所述X轴可动体,
所述第2施力部在所述X轴驱动轴位于比所述X轴可动体更靠近所述基座构件侧的位置的状态下,对所述X轴驱动轴向所述X轴可动体侧施力,
所述Y轴压电致动器具有:
所述Y轴压电元件;以及
一方的端部被固定于所述Y轴压电元件的Y轴驱动轴,
所述Y轴压电致动器中的相对于所述Y轴驱动轴而言位于所述Y轴压电元件侧的端部被固定于所述X轴可动体,
所述Y轴驱动轴卡合于所述Y轴可动体,
所述第4施力部在所述Y轴驱动轴位于比所述Y轴可动体更靠近所述X轴可动体侧的位置的状态下,对所述Y轴驱动轴向所述Y轴可动体侧施力。
CN201711007161.3A 2016-10-26 2017-10-25 透镜驱动装置 Active CN10799182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09712 2016-10-26
JP2016209712 2016-10-26
JP2017-186915 2017-09-27
JP2017186915A JP6897460B2 (ja) 2016-10-26 2017-09-27 レンズ駆動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991827A CN107991827A (zh) 2018-05-04
CN107991827B true CN107991827B (zh) 2020-08-18

Family

ID=619695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007161.3A Active CN107991827B (zh) 2016-10-26 2017-10-25 透镜驱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0409029B2 (zh)
CN (1) CN10799182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93325B2 (ja) * 2016-07-29 2020-05-13 Tdk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6717100B2 (ja) * 2016-07-29 2020-07-01 Tdk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7439707B2 (ja) * 2020-09-11 2024-02-28 Tdk株式会社 光学駆動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11936B2 (ja) * 1999-11-22 2007-05-09 コニカミノルタフォト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像振れ補正装置
JP2008089803A (ja) * 2006-09-29 2008-04-17 Fujinon Corp 撮像装置
JP2009093001A (ja) 2007-10-10 2009-04-30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撮像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5932295B2 (ja) * 2011-11-01 2016-06-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れを有するレンズ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JP5966383B2 (ja) * 2012-01-26 2016-08-10 Tdk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
EP3168667B1 (en) * 2014-07-11 2021-09-01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Lens driving device, camera module, and camera mounting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80113276A1 (en) 2018-04-26
CN107991827A (zh) 2018-05-04
US10409029B2 (en) 2019-09-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991748B (zh) 透镜驱动装置
CN107991827B (zh) 透镜驱动装置
US10247955B2 (en) Lens drive device
US7567284B2 (en) Encoder, lens-implement and digital camera
US20180031856A1 (en) Lens drive device
JP2020013065A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US10247956B2 (en) Lens drive device
CN112334810B (zh) 透镜驱动装置
JP7073957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6897460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6569643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CN107577025B (zh) 透镜驱动装置
JP6635002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6863146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US10317699B2 (en) Lens drive device
JP6863140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7007130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2020013064A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WO2020017216A1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6642532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US11860442B2 (en) Optical driving device
JP6908007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6690447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6852715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