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988682B - 单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提花织物织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单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提花织物织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988682B
CN107988682B CN201810013861.1A CN201810013861A CN107988682B CN 107988682 B CN107988682 B CN 107988682B CN 201810013861 A CN201810013861 A CN 201810013861A CN 107988682 B CN107988682 B CN 10798868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eft
warp
tissue
color
fabr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01386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988682A (zh
Inventor
周赳
彭稀
刘志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JUT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JU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JUT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JUT
Priority to CN201810013861.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988682B/zh
Publication of CN1079886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886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9886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8868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21/00Lappet- or swivel-woven fabric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Woven Fabric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单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提花织物织造方法,属于浮纹织物织造方法技术领域。以甲经和乙经构成的经向纱线,甲纬、乙纬和丙纬组成的纬向纱线作为处理对象,进行组织结构模型的构建、显色组织设计、里组织设计、接结组织设计、色卡组织流程设计、最大有效显色数的获得、数码图案设计、组合结构设计形成单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组合结构图,设定经纬密度,按该织物组合结构图,织造即得单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提花织物。将本申请应用于提花织物织造,获得单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结构的提花织物。

Description

单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提花织物织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单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提花织物织造方法,属于浮纹织物织造方法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分层组合设计模式的提出与实践,有效解决了数码图像直接用于数码提花织物结构设计的技术问题,使提花织物设计突破了传统提花织物设计的诸多局限。目前,基于分层组合设计模式的双经双纬渐变显色提花织物设计方法已经提出,为了增加织物表面的渐变显色效果,在双经双纬渐变显色提花织物设计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单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提花织物的结构设计方法,由于双经三纬结构变化复杂,目前还没有单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结构设计方法的文献记载。
基于此,做出本申请。
发明内容
为了丰富现有提花织物表面显色效果,本申请基于分层组合设计模式,提出一种以双经三纬为组合方式的渐变显色提花织物组织结构设计方法,采用两组经线与三组纬线进行交织,任意一组纬纱在织物表面渐变显色,其余二组纬纱背衬在织物反面不显色,通过双层配置的经纬纱线的相互配合来完成单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提花织物的设计。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单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提花织物织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组织结构模型的构建
①在组织结构设计中,根据表里经及表里纬的不同选择及组合,确定织物的组织结构模型,其中,经向纱线包括甲经和乙经,两者从左至右按比例排列形成织物的经向组织组合,纬向纱线包括甲纬、乙纬和丙纬,三者从上至下按比例排列形成织物的纬向组织组合,经向组合优选为甲经、乙经从左至右按1:1排列比排列,纬向纱线组合优选为甲纬、乙纬、丙纬从上至下按1:1:1排列比排列。
②当显色表经为甲经,显色表纬为甲纬时,甲经与甲纬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乙经与乙纬、丙纬作为里经、里纬,背衬在织物反面;当显色表经为甲经,显色表纬为乙纬时,甲经与乙纬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乙经与甲纬、丙纬作为里经、里纬,背衬在织物反面;当显色表经为甲经,显色表纬为丙纬时,甲经与丙纬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乙经与甲纬、乙纬作为里经、里纬,背衬在织物反面;当显色表经为乙经,显色表纬为甲纬时,乙经与甲纬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甲经与乙纬、丙纬作为里经、里纬,背衬在织物反面;当显色表经为乙经,显色表纬为乙纬时,乙经与乙纬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甲经与甲纬、丙纬作为里经、里纬,背衬在织物反面;当显色表经为乙经,显色表纬为丙纬时,乙经与丙纬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甲经与甲纬、乙纬作为里经、里纬,背衬在织物反面。
(2)显色组织设计
选择所需的基本组织,设计显色组织,基本组织的有效选择范围为原组织中的斜纹或缎纹,经、纬组织循环数相同为N,N在5到48之间,以基本组织为基础,设计一组影光组织作为显色组织,组织点加强方向为纬向,
当M=N时,显色组织的数目最小,为(N-1)个,
当M=1时,显色组织的数目最大,为[N(N-2)+1]个,
N表示组织循环数,M为影光组织组织点加强数。
(3)里组织设计
根据显色组织的特点并遵循交织平衡的原则,里组织的组织循环数与显色组织循环数相同或互为整倍数关系,为满足织物结构交织平衡的技术要求,显色组织和里组织的经、纬交织次数要求相同,在单纬渐变显色里组织结构设计中,有两组纬纱分别与里经交织,形成里组织一和里组织二,考虑到经纬交织平衡和织物反面显色效果,在里层的两纬采用全遮盖结构设计方法,里组织一始终遮盖里组织二。
(4)接结组织设计
①接结组织的组织循环数与显色组织循环数相同或成整倍数关系,
②当显色组织为基本组织纬向加强得到的影光组织时,选择里经表纬接结法对显色组织及里组织进行接结,设计接结点为经组织点,与接结点相邻的左、右表经的组织点必须是经组织点,确保接结点能被表经遮盖。
(5)色卡组织流程设计
①在表经与表纬的交织位置绘制显色组织,在里经与里纬的交织位置绘制里组织,表经与里纬的交织点经线全部提升,即全部为经组织点;里经与表纬的交织点经线全部下沉,即全部为纬组织点,上述组织设计中,甲经、乙经优选为从左到右1:1排列,甲纬、乙纬、丙纬优选为从上到下1:1:1排列,
②当显色组织为基本组织纬向加强得到的影光组织时,在里经与表纬的交织位置绘制接结组织,
③根据单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组织结构模型特征,依次完成六种交织结构的组合设计,并建立组织库,分别是甲经甲纬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组织库、甲经乙纬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组织库、甲经丙纬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组织库、乙经甲纬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组织库、乙经乙纬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组织库、乙经丙纬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组织库。
(6)最大有效显色数计算方法
单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提花织物结构的最大显色能力与基本组织循环成正比,最大显色数目优选为:[N(N-2)+1]×6,N表示基本组织循环数。
(7)数码图案设计
设计的数码图案是计算机位图模式,数码图案由六种色彩构成,在每种色彩上再设计渐变色,渐变色的级别少于最大显色组织数,形成具有六种渐变色效果的数码图案。
(8)组合结构设计
将数码图案中的六种渐变色分别对应六个组织库,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将每种渐变色替换成对应组织库中的组织,形成单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组合结构图。
(9)生产应用
将单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组合结构图加上选纬信息,设定经纬密度,选择二组经线、三组纬线,按照上述步骤得到的织物结构图,织造即得单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提花织物。
本申请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如下:
本申请以甲经和乙经构成的经向纱线、甲纬、乙纬和丙纬组成的纬向纱线作为处理对象,两组经线与三组纬线进行交织,任意一组纬纱在织物表面渐变显色,其余二组纬纱背衬不显色,通过双层配置的经纬纱线的相互配合来表达提花织物的渐变显色效果,进行组织结构模型的构建、显色组织设计、里组织设计、接结组织设计、色卡组织流程设计、最大有效显色数的获得、数码图案设计、组合结构设计形成单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组合结构图,设定经纬密度,按该织物组合结构图织造即得单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提花织物。
应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开发出单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提花织物,该织物结构中的双经三纬同时参与渐变显色,织物表面的渐变显色能够达到六种渐变效果,在本申请技术方案约束下,设计的数码图像中的六组渐变效果可以任意穿插,根据设计效果六组渐变效果可以任意选择对应的组织库,实现各种效果的单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的提花织物设计和生产,并满足织物大批量生产的技术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提花织物的结构模型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提花织物纬向加强的最少影光显色组织(一次加强的影光组织组织点加强数为组织循环数);
图3为本申请提花织物里组织一和接结组织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提花织物里组织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A结构型单纬渐变显色色卡组织流程设计示意图;
图6为图1中A结构型纬向过渡影光组织作为显色组织的单纬渐变显色色卡组织库;
图7为本申请获得提花织物的一种实物效果图。
图中标号:1.丙纬;2.乙纬;3.甲纬;4.甲经;5.乙经。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以8枚5飞经缎作为基本组织为例详细说明该申请的实施方法。
1.在组织结构设计中,根据表里经及表里纬的不同选择及组合,分析归纳得到六种结构型,如图1所示,其中经向组合为甲经4、乙经5从左至右按1:1排列比排列,纬向纱线组合为甲纬3、乙纬2、丙纬1从上至下按1:1:1排列比排列。图1中黑色部分代表表经、表纬交织位置,灰色部分代表里经、里纬交织位置。当甲经4作表经,甲纬3作表纬时,甲经4与甲纬3以显色组织的交织规律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乙经5与乙纬2、丙纬1以里组织的交织规律背衬在织物反面(见图1中A结构型),图1中B结构型、C结构型、D结构型、E结构型、F结构型的组织配置规律同A结构型。
2.由于双经三纬渐变显色提花织物主要通过纬纱的变化在织物表面显色,为了不切断纬浮长而影响织物表面显色效果,采用纬向过渡加强组织点,图2中,以8枚5飞经锻为基本组织按照纬向加强的方法设计一组影光组织作为显色组织,影光组织的组织点加强可以选择1-8之间的各种数值,为表述方便,本例采用N=R=8点加强,加强方向为纬向,形成一组(R-1)=7的影光组织。
3.根据显色组织的特点并遵循交织平衡的原则,里组织的组织循环数与显色组织循环数相同或互为整倍数关系,为满足织物结构交织平衡的技术要求,显色组织和里组织的经、纬交织次数要求相同,在单纬渐变显色里组织结构设计中,有两组纬纱分别与里经交织,形成里组织一和里组织二,考虑到经纬交织平衡和织物反面显色效果,在里层的两纬采用全遮盖结构设计方法,里组织一始终遮盖里组织二,纬向加强影光组织设计的里组一和里组织二如图3、图4所示。
4.通过分析8枚纬向过渡影光组织显色组织的结构特点,选择里经表纬接结法对表里组织进行接结,接结点为经点,保证接结点分布于左、右表经的经组织点之间,从而使接结点很好的被表经遮盖。在设计接结组织时,为了使单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提花织物在织物表面均匀显色,选择8枚纬向影光过渡显色组织中的第七个组织作显色组织,则所得的接结组织满足全部的影光过渡显色组织。根据显色组织和里组织一结构特点,可得到唯一合理的接结组织,接结组织和里组织一为相同的组织,如图3所示。
5.根据单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提花织物组织模型的设计,单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提花织物色卡的组织结构可按照双层结构的设计思路设计完成,确定甲经4、乙经5从左到右1:1排列,甲纬3、乙纬2、丙纬1从上到下1:1:1排列,在表经与表纬的交织位置绘制显色组织,在里经与里纬的交织位置绘制里组织,表经与里纬的交织点经线全部提升,即全部为经组织点,里经与表纬的交织点经线全部下沉,即全部为纬组织点,在里经与表纬交织位置绘制接结组织。
根据单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组织结构模型特征,将设计的显色组织、里组织和接结组织按固定的位置进行组合,由于具有六种显色经纬和背衬经纬的组合方式,组合后可以获得六组渐变显色组织,构建起六个组织库;本例以图1中A结构型为例来说明单纬渐变显色色卡组织设计流程,以图2中纬向加强影光组织的第一个组织作为显色组织为例,在甲经与甲纬交织位置绘制显色组织,在乙经与乙纬、丙纬交织位置绘制里组织一和里组织二,在甲经与乙纬、丙纬交织位置绘制经组织点,在乙经与甲纬交织位置绘制接结组织,单纬渐变显色色卡组织流程设计示意图如图5所示的a、b、c、d、e、f。
6.基于以上对显色组织、里组织及接结组织的设计,考虑到组织的方便应用,将单纬渐变显色色卡组织进行归纳整理,建立完整的色卡组织库。以A结构型为例,以8枚纬向过渡影光组织作为显色组织的单纬渐变显色色卡组织库如图6所示。(为观察方便甲、乙、丙纬上的经组织点分别用黑、深灰、浅灰表示)
7.设计的数码图案是计算机位图模式,数码图案由六种色彩构成,图案题材不限,在每种色彩上再设计渐变色,形成具有六种渐变色效果的数码图案,六种渐变色效果在数码图案中不能形成重叠,数码图案最大的色彩数为[N(N-2)+1]×6。
8.将数码图案中的六种渐变色分别对应六个组织库,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将每种渐变色替换成对应组织库中的组织,形成单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织物组合结构图。
9.将单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织物组合结构图加上选纬信息,设定合适的经纬密度,选择二组彩色丝线做经线,选择三组彩色丝线做纬线,该织物结构图能直接用于生产单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提花织物。织物效果如图7所示:织物表面包括六种色相渐变显色效果。
以上内容是结合本发明创造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所提供技术方案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创造具体实施只局限于上述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创造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

Claims (1)

1.单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提花织物织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组织结构模型的构建:在组织结构设计中,根据表里经及表里纬的不同选择及组合,确定织物的组织结构模型,其中,经向纱线包括甲经和乙经,两者从左向右按1:1排列形成织物的经向组织组合,纬向纱线包括甲纬、乙纬和丙纬,三者从上至下按1:1:1排列形成织物的纬向组织组合;
上述织物组织结构中,所述显色表经为甲经,显色表纬为甲纬时,甲经与甲纬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乙经与乙纬、丙纬作为里经、里纬,背衬在织物反面;当显色表经为甲经,显色表纬为乙纬时,甲经与乙纬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乙经与甲纬、丙纬作为里经、里纬,背衬在织物反面;当显色表经为甲经,显色表纬为丙纬时,甲经与丙纬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乙经与甲纬、乙纬作为里经、里纬,背衬在织物反面;当显色表经为乙经,显色表纬为甲纬时,乙经与甲纬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甲经与乙纬、丙纬作为里经、里纬,背衬在织物反面;当显色表经为乙经,显色表纬为乙纬时,乙经与乙纬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甲经与甲纬、丙纬作为里经、里纬,背衬在织物反面;当显色表经为乙经,显色表纬为丙纬时,乙经与丙纬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甲经与甲纬、乙纬作为里经、里纬,背衬在织物反面;
(2)显色组织设计:选择所需的基本组织,设计显色组织,基本组织的有效选择范围为原组织中的斜纹或缎纹,经、纬组织循环数相同为N,N在5到48之间,以基本组织为基础,设计一组影光组织作为显色组织,组织点加强方向为纬向,
当M=N时,显色组织的数目最小,为(N-1)个,
当M=1时,显色组织的数目最大,为[N(N-2)+1]个,
其中,N表示组织循环数,M为影光组织组织点加强数;
(3)里组织设计
根据显色组织的特点并遵循交织平衡的原则,里组织的组织循环数与显色组织循环数相同或互为整倍数关系,为满足织物结构交织平衡的技术要求,显色组织和里组织的经、纬交织次数要求相同,在单纬渐变显色里组织结构设计中,有两组纬纱分别与里经交织,形成里组织一和里组织二,考虑到经纬交织平衡和织物反面显色效果,在里层的两纬采用全遮盖结构设计方法,里组织一始终遮盖里组织二,所述里层的两纬采用全遮盖结构设计方法,以确保经纬交织平衡和织物反面显色效果,使里组织一始终遮盖里组织二;
(4)接结组织设计:接结组织的组织循环数与显色组织循环数相同或成整倍数关系,所述显色组织为基本组织纬向加强得到的影光组织时,选择里经表纬接结法对显色组织及里组织进行接结,设计接结点为经组织点,与接结点相邻的左、右表经的组织点必须是经组织点,确保接结点能被表经遮盖;
(5)色卡组织流程设计
①在表经与表纬的交织位置绘制显色组织,在里经与里纬的交织位置绘制里组织,表经与里纬的交织点经线全部提升,即全部为经组织点;里经与表纬的交织点经线全部下沉,即全部为纬组织点,②当显色组织为基本组织纬向加强得到的影光组织时,在里经与表纬的交织位置绘制接结组织,③根据单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组织结构模型特征,依次完成六种交织结构的组合设计,并建立组织库,分别是甲经甲纬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组织库、甲经乙纬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组织库、甲经丙纬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组织库、乙经甲纬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组织库、乙经乙纬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组织库、乙经丙纬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组织库;
(6)数码图案设计:设计的数码图案是计算机位图模式,数码图案由六种色彩构成,在每种色彩上再设计渐变色,渐变色的级别少于最大显色组织数,形成具有六种渐变色效果的数码图案,其中,单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提花织物结构的最大显色能力与基本组织循环成正比;最大显色数目为:[N(N-2)+1]×6,N表示基本组织循环数;
(7)组合结构设计:将步骤(6)的数码图案中的六种渐变色分别对应六个组织库,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将每种渐变色替换成对应组织库中的组织,形成单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组合结构图;
(9)织造:将单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组合结构图加上选纬信息,设定经纬密度,选择二组经线、三组纬线,按照上述步骤得到的织物结构图,织造即得单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提花织物。
CN201810013861.1A 2018-01-08 2018-01-08 单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提花织物织造方法 Active CN10798868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013861.1A CN107988682B (zh) 2018-01-08 2018-01-08 单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提花织物织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013861.1A CN107988682B (zh) 2018-01-08 2018-01-08 单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提花织物织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988682A CN107988682A (zh) 2018-05-04
CN107988682B true CN107988682B (zh) 2020-11-10

Family

ID=620406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013861.1A Active CN107988682B (zh) 2018-01-08 2018-01-08 单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提花织物织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98868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41703B (zh) * 2021-01-28 2022-05-03 浙江汇明提花织造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正反对角提花效果方巾的组织和纹织工艺设计方法
CN114232181B (zh) * 2021-11-15 2023-07-21 佛山市南海区源志诚织造有限公司 一种用双把吊提花机织造独幅渐变提花织物的制造方法
CN114232172A (zh) * 2021-12-14 2022-03-25 浙江丝绸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无级渐变纹理的面料的制作方法及其面料
CN115305621B (zh) * 2022-08-29 2024-01-30 浙江理工大学 一种双经四纬提花织物的单纬渐变显色织造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080178U (zh) * 2013-03-15 2013-07-24 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双经三纬提花保暖机织面料
CN105780245A (zh) * 2016-03-18 2016-07-20 浙江理工大学 双经双纬渐变显色提花织物结构设计方法
CN105926139A (zh) * 2016-07-08 2016-09-07 浙江理工大学 纬二重全遮盖提花织物及其织造方法
CN105951276A (zh) * 2016-07-08 2016-09-21 浙江理工大学 纬三重全遮盖提花织物及其织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080178U (zh) * 2013-03-15 2013-07-24 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双经三纬提花保暖机织面料
CN105780245A (zh) * 2016-03-18 2016-07-20 浙江理工大学 双经双纬渐变显色提花织物结构设计方法
CN105926139A (zh) * 2016-07-08 2016-09-07 浙江理工大学 纬二重全遮盖提花织物及其织造方法
CN105951276A (zh) * 2016-07-08 2016-09-21 浙江理工大学 纬三重全遮盖提花织物及其织造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段丽娜.双经双纬渐变显色提花织物设计研究与实践.《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6,(第07期),B024-1.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988682A (zh) 2018-05-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988682B (zh) 单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提花织物织造方法
CN108035048B (zh) 双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提花织物织造方法
US10519583B2 (en) Method of weaving camouflage fabric of three-ply jacquard texture using jacquard loom
CN105780245B (zh) 双经双纬渐变显色提花织物结构设计方法
CN104532439B (zh) 一种基于全显色结构的织印结合提花织物设计方法
CN108691057B (zh) 一种基于影光组织的高花效果提花织物设计和织造方法
US9920464B2 (en) Camouflage clothing woven using dyed threads and jacquard weaving machine and method of weaving the same
CN106757681B (zh) 一种全彩色经显色提花织物的设计方法
CN102828319B (zh) 一种双面全显色的提花织物结构设计方法
CN112553743B (zh) 一种渐变遮盖提花织物的织造方法
CN104073949B (zh) 基于组合全显色结构的肌理效果提花织物设计方法
CN105926139A (zh) 纬二重全遮盖提花织物及其织造方法
CN102425024B (zh) 一种彩色图案设计黑白仿真效果提花织物的方法
CN101457433A (zh) 双面异效应数码提花服饰面料的设计方法
CN105951276A (zh) 纬三重全遮盖提花织物及其织造方法
CN105696148B (zh) 一种三组纬组合非遮盖织物组织结构设计方法
CN113737352B (zh) 一种多组纬组合全遮盖结构的提花织物组织结构设计方法
CN115305621B (zh) 一种双经四纬提花织物的单纬渐变显色织造方法
CN108691060A (zh) 一种附加纬接结双面全显色提花织物结构设计方法
CN105908333A (zh) 双面全显色提花织物织造方法
CN108130648B (zh) 四色纬纯棉色织大提花面料及其生产方法
CN118109947A (zh) 一种双经四纬提花织物的三纬渐变显色织造方法
CN118109948A (zh) 一种双经四纬提花织物的双纬渐变显色织造方法
CN113802244B (zh) 一种透叠效果的提花织物及其织造方法
CN114561733B (zh) 一种基于图形组合表现的彩色提花织物设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Zhou Jiu

Inventor after: Peng Xi

Inventor after: Liu Zhijuan

Inventor before: Zhou Jiu

Inventor before: Liu Zhijua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