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08333A - 双面全显色提花织物织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双面全显色提花织物织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908333A
CN105908333A CN201610338400.2A CN201610338400A CN105908333A CN 105908333 A CN105908333 A CN 105908333A CN 201610338400 A CN201610338400 A CN 201610338400A CN 105908333 A CN105908333 A CN 1059083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titude
tissue
color
full colour
nex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33840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908333B (zh
Inventor
周赳
张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ci Tech University ZSTU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ci Tech University ZST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ci Tech University ZSTU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ci Tech University ZSTU
Priority to CN201610338400.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908333B/zh
Publication of CN1059083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083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9083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083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15/0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13/0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special disposition of the warp or weft threads, e.g. with curved weft threads, with discontinuous warp threads, with diagonal warp or weft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13/0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special disposition of the warp or weft threads, e.g. with curved weft threads, with discontinuous warp threads, with diagonal warp or weft
    • D03D13/004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special disposition of the warp or weft threads, e.g. with curved weft threads, with discontinuous warp threads, with diagonal warp or weft with weave pattern being non-standard or providing special effec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Woven Fabric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面全显色提花织物织造方法,属于织物花型设计技术领域。包括设计全显色组织库和接结组织、织物表层和里层计算机数码图像、组织替换表层组织结构图、组织替换里层组织结构图、水平翻转表层和里层的组织结构图、表里层组合双面全显色换层织物结构图、组织点反转双面全显色换层织物结构图以及双面全显色换层织物结构织造。将发明应用于提花织物织造,具有双面显色、色泽不限等优点。

Description

双面全显色提花织物织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面全显色提花织物织造方法,属于织物花型设计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双面花纹提花织物的正面和反面的图案和色彩形成主要是:一是单层组织结构双面面料,呈现的正反面图案为阴阳互补效应,色彩也多是经纬颜色互补,但色彩数单一;二是重组织结构双面面料,包括重经组织结构和重纬组织结构,其正面和反面的图案可相互独立,但多为简单图案,正面和反面的色彩关系是经向或纬向有一组纱线颜色相同,另一组不同,相互交织而成,色彩数仍较为单一;三是双层组织结构双面面料,正反面的图案同样相互独立,其正面色彩由表经和表纬相互交织而成,反面色彩由里经和里纬相互交织而成,色彩也可相互自由,且不相同;第四种则如专利“一种双面全显色的提花织物结构设计方法”中的结构设计使双面提花面料的正面和反面的色彩相互独立不加影响,且色彩丰富都具有晕纹效果,织物正面的色彩由表经和表纬交织而成,织物反面的色彩由里经和里纬交织而成,但该方法所形成的织物正面只有表经和表纬的色彩,反面只有里经和里纬色彩的这一色彩,仍然存在缺陷。
基于此,做出本申请。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传统双面提花织物上正面和反面图案单一、色彩相互制约所存在的上述缺陷,本申请提供一种双面全显色提花织物织造方法,其运用组织结构的变化使双面提花织物具有更丰富的色彩,正面不再局限于表经和表纬的交织色彩,反面也不再局限于里经和里纬的交织色彩,正反面均可出现所有经纬的色彩,并且织物的一面可同时出现正反面两种图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双面全显色提花织物织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全显色组织库和接结组织的设计
选择所需的两个基本组织A和B,A和B组织特征相同,但具有不同的起始点,基本组织的有效选择范围为原组织中的斜纹和缎纹,经、纬组织循环N相同,且在3到48之间,
①根据基本组织B的组织特征,对基本组织A设定全显色技术点AB,全显色技术点效果如同一种原组织加强组织,方法是将基本组织B的组织点反转,并向上沿经向加强M点,在不破坏全显色技术点的情况下设计一组影光组织作为基础组织,
当M=N时,基础组织的数目最小,为(N-2)个,
当M=1时,基础组织的数目最大,为(N-2)+(N-3)×(N-1)个,
N表示组织循环数,M为影光组织组织点加强数,
②根据基本组织A的组织特征,对基本组织B设定全显色技术点BA,方法是将基本组织A的组织点反转,并向下沿经向加强M点,在不破坏全显色技术点的情况下设计一组影光组织作为配合组织,
当M=N时,配合组织的数目最小,为(N-2)个,
当M=1时,配合组织的数目最大,为(N-2)+(N-3)×(N-1)个,
N表示组织循环数,M为影光组织组织点加强数,
③以基本组织A和B沿纬向1:1组合后的组织为基础,设计一种接结组织,属于里经接表纬的接结组织,方法是将组合后的组织中的经组织点均匀减少,组织循环数整数倍增加,并确保每一经或每一纬上有且只有一个交织点,完成的接结组织具有规则组织的特征,称之为接结组织JA,
④以基本组织A和B的全显色技术点AB、BA沿纬向1:1组合后的组织为基础,设计一种接结组织,属于表经接里纬的接结组织,方法是将组合后的组织中的经组织点均匀减少,组织循环数整数倍增加,并确保每一经或每一纬上有且只有一个交织点,完成的接结组织同样具有规则组织的特征,称之为接结组织JB
(2)织物表层和里层计算机数码图像的设计
用于织物表层和里层的计算机数码图像具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在图像的技术特征满足的前提下,图像的效果可以多样,从而在织物的正面和反面产生不同的图案效果,
①该计算机图像为位图模式,设计时可以是彩色图也可以是灰度图,但最后需消色为灰度模式的图像,灰度级别不超过设计的全显色组织中的基础组织和配合组织的数目,
②将完成的织物表层偶数个计算机灰度图像依次排列成A1、B1、A2、B2、……,
③将完成的织物里层偶数个计算机灰度图像依次排列成C1、D1、C2、D2、……;
(3)组织替换形成织物表层图案正面朝上和朝下组织结构图
灰度图像表层中黑白和全显色组织库中经纬组织的更换关系存在变化,分别组织替换表层的灰度级和与其相对应的全显色组织,形成表层两个组织结构图,
①将完成的计算机灰度图像A1、A2、……的图像灰度黑到白与基础组织的纬面组织到经面组织一一替换,形成各自的正面朝上大循环组织图,对应称为ZSA1、ZSA2、……,同样的,将完成的计算机灰度图像B1、B2、……的图像灰度黑到白与配合组织纬面组织到经面组织一一替换,形成各自的正面朝上大循环组织图,对应称为ZSB1、ZSB2、……,
②将完成的计算机灰度图像A1、A2、……的图像灰度黑到白与基础组织的经面组织到纬面组织一一替换,形成各自的正面朝下大循环组织图,对应称为ZXA1、ZXA2、……,同样的,将完成的计算机灰度图像B1、B2、……的图像灰度黑到白与配合组织经面组织到纬面组织一一替换,形成各自的正面朝下大循环组织图,对应称为ZXB1、ZXB2、……,
③将大循环组织图ZSA1、ZSB1按相同起始位置沿纬向1:1组合可以设计两色纬正面朝上表层织物结构图,即按ZSA1第一纬∶ZSB1第一纬依次排列;将大循环组织图ZSA1、ZSB1、ZSA2和ZSB2沿纬向1:1:1:1组合可以设计四色纬正面朝上表层织物结构图,即按ZSA1第一纬∶ZSB1第一纬∶ZSA2第一纬∶ZSB2第一纬依次排列,依次类推,可以设计偶数组纬的正面朝上表层织物结构图ZS
④将大循环组织图ZXA1、ZXB1按相同起始位置沿纬向1:1组合可以设计两色纬正面朝下表层织物结构图,即按ZXA1第一纬∶ZXB1第一纬依次排列;将大循环组织图ZXA1、ZXB1、ZXA2和ZXB2沿纬向1:1:1:1组合可以设计四色纬正面朝下表层织物结构图,即按ZXA1第一纬∶ZXB1第一纬∶ZXA2第一纬∶ZXB2第一纬依次排列,依次类推,可以设计偶数组纬的正面朝下表层织物结构图ZX
(4)组织替换形成织物里层图案正面朝上和朝下组织结构图
灰度图像里层中黑白和全显色组织库中经纬组织的更换关系存在变化,分别组织替换里层的灰度级和与其相对应的全显色组织,形成里层两个组织结构图,
①将完成的计算机灰度图像C1、C2、……的图像灰度黑到白与基础组织的纬面组织到经面组织一一替换,形成各自的正面朝上大循环组织图,对应称为FSC1、FSC2、……,同样的,将完成的计算机灰度图像D1、D2、……的图像灰度黑到白与配合组织纬面组织到经面组织一一替换,形成各自的正面朝上大循环组织图,对应称为FSD1、FSD2、……,
②将完成的计算机灰度图像C1、C2、……的图像灰度黑到白与基础组织的经面组织到纬面组织一一替换,形成各自的正面朝下大循环组织图,对应称为FXC1、FXC2、……,同样的,将完成的计算机灰度图像D1、D2、……的图像灰度黑到白与配合组织经面组织到纬面组织一一替换,形成各自的正面朝下大循环组织图,对应称为FXD1、FXD2、……,
③将大循环组织图FSA1、FSB1按相同起始位置沿纬向1:1组合可以设计两色纬正面朝上里层织物结构图,即按FSA1第一纬∶FSB1第一纬依次排列;将大循环组织图FSA1、FSB1、FSA2和FSB2沿纬向1:1:1:1组合可以设计四色纬正面朝上里层织物结构图,即按FSA1第一纬∶FSB1第一纬∶FSA2第一纬∶FSB2第一纬依次排列,依次类推,可以设计偶数组纬的正面朝上里层织物结构图FS
④将大循环组织图FXA1、FXB1按相同起始位置沿纬向1:1组合可以设计两色纬正面朝下里层织物结构图,即按FXA1第一纬∶FXB1第一纬依次排列;将大循环组织图FXA1、FXB1、FXA2和FXB2沿纬向1:1:1:1组合可以设计四色纬正面朝下里层织物结构图,即按FXA1第一纬∶FXB1第一纬∶FXA2第一纬∶FXB2第一纬依次排列,依次类推,可以设计偶数组纬的正面朝下里层织物结构图FX
(5)水平翻转表层和里层的组织结构图
①将表层组织结构图ZS和ZX水平翻转,分别得到ZSJ和ZXJ,将ZS、ZX、ZSJ和ZXJ统一命名为Za,其中a=S、X、SJ、XJ,
②将里层组织结构图FS和FX水平翻转,分别得到FSJ和FXJ,将FS、FX、FSJ和FXJ统一命名为Fa,其中a=S、X、SJ、XJ;
(6)表里层组合形成表层图案在正面里层图案在反面的双面全显色换层织物结构图
将Za、Fa、接结组织JA和接结组织JB以不同的方式组合形成表层图案在正面、里层图案在反面的双面全显色纱线换层织物结构图ZaFa,个数为C1 4×C1 4=16,其中a=S、X、SJ、XJ,其中每个纱线换层织物结构图均存在以下4种组合效果,组合效果总个数为C1 16×C1 4=64,
①将表层织物结构图Za和接结组织JB沿经向1:1排列,获得复合结构图ZaJB,再将接结组织JA和里层织物结构图Fa沿经向1:1排列,获得复合结构图JAFa,最后将ZaJB和JAFa沿纬向1:1排列,获得具有偶数组纬双面全显色换层织物结构图ZaFa-1,ZaFa-1的正面色彩即正面图案色彩由表经表纬交织构成,反面色彩即反面图案色彩由里经里纬交织构成,
②将接结组织JB和表层织物结构图Za沿经向1:1排列,获得复合结构图JBZa,再将里层织物结构图Fa和接结组织JA沿经向1:1排列,获得复合结构图FaJA,最后将JBZa和FaJA沿纬向1:1排列,获得具有偶数组纬双面全显色换层织物结构图ZaFa-2,ZaFa-2的正面色彩即正面图案色彩由里经表纬交织构成,反面色彩即反面图案色彩由表经里纬交织构成,
③将里层织物结构图Fa和接结组织JA沿经向1:1排列,获得复合结构图FaJA,再将接结组织JB和里层织物结构图Za沿经向1:1排列,获得复合结构图JBZa,最后将FaJA和JBZa沿纬向1:1排列,获得具有偶数组纬双面全显色换层织物结构图ZaFa-3,ZaFa-3的正面色彩即正面图案色彩由里经里纬交织构成,反面色彩即反面图案色彩由表经表纬交织构成,
④将接结组织JA和里层织物结构图Fa沿经向1:1排列,获得复合结构图JAFa,再将表层织物结构图Za和接结组织JB沿经向1:1排列,获得复合结构图ZaJB,最后将JAFa和ZaJB沿纬向1:1排列,获得具有偶数组纬双面全显色换层织物结构图ZaFa-4,ZaFa-4的正面色彩即正面图案色彩由表经里纬交织构成,反面色彩即反面图案色彩由里经表纬交织构成,
(7)组织点反转形成表层图案在反面里层图案在正面的双面全显色换层织物结构图
将表层图案在正面、里层图案在反面的双面全显色换层织物结构图ZaFa的组织点反转,即经组织点和纬组织点互换,得到表层图案在反面、里层图案在正面的双面全显色图案换层织物结构图FaZa,个数为C1 4×C1 4=16,其中a=S、X、SJ、XJ,其中每个图案换层织物结构图均存在以下4种组合效果,组合效果总个数为C1 16×C1 4=64,
①将双面全显色换层织物结构图ZaFa-1组织点反转可得到表里图案换层的双面全显色换层提花织物结构图FaZa-1,FaZa-1的正面色彩即反面图案色彩由里经里纬交织构成,反面色彩即正面图案色彩由表经表纬交织构成,
②将双面全显色换层织物结构图ZaFa-2组织点反转可得到表里图案换层的双面全显色换层提花织物结构图FaZa-2,FaZa-2的正面色彩即反面图案色彩由表经里纬交织构成,反面色彩即正面图案色彩由里经表纬交织构成,
③将双面全显色换层织物结构图ZaFa-3组织点反转可得到表里图案换层的双面全显色换层提花织物结构图FaZa-3,FaZa-3的正面色彩即反面图案色彩由表经表纬交织构成,反面色彩即正面图案色彩由里经里纬交织构成,
④将双面全显色换层织物结构图ZaFa-4组织点反转可得到表里图案换层的双面全显色换层提花织物结构图FaZa-4,FaZa-4的正面色彩即反面图案色彩由里经表纬交织构成,反面色彩即正面图案色彩由表经里纬交织构成,
(8)双面全显色换层织物结构图的应用
根据以上技术方案设计所得的偶数组纬双面全显色换层织物结构图,包括纱线换层和图案换层,总个数为64+64=128,设定合适的经纬密度,可以用于生产正反面为单经偶数纬或偶数经单纬的双面全显色换层提花织物,方法是:对应正反面效果,将偶数组纬的双面全显色换层织物结构图加上选纬信息,设定经纬密度,或将偶数组纬双面全显色换层织物结构图旋转90度,加上选纬信息,设定经纬密度,该织物结构图能直接用于设计生产偶数组纬的双面全显色换层提花织物;将2种或2种以上双面全显色换层织物结构图运用于一块面料的织造可丰富面料的图案和色彩效果。
本申请的织造原理和有益效果如下:
(1)本申请用于设计生产双面复杂花纹的换层提花织物,具有双面全显色提花织物的所有效果,即织物正反面的任意一个交织方向具有偶数组丝线,而另一个方向为一组丝线;用于表现正面或反面花纹效果的同向偶数组丝线之间不会相会覆盖,具有全显色的特征,并可以在织物正反面表现多色晕纹效果和复杂花纹,克服了传统织造方式所存在的图案单一、色彩有限的缺陷。
(2)本申请通过规则的接结组织,使织物的正反面组合成一体,接结组织的规则性使其应用于提花织物设计在上机织造时,不会因为不满足交织平衡而出现断经等问题,其满足了交织结构平衡的技术要求,支持大批量生产。
(3)本申请在一块织物上运用2种或2种以上不同的双面全显色换层提花织物结构图,织物上会出现不同的图案和色彩组合,使织物表面图案和色彩更加丰富。
(4)本发明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将织物结构设计与数码图像设计相对分离,仅通过计算机数码图像的内容和组合方法来实现正反面不同图案和不同色彩效果的双面提花织物设计生产,实际操作非常方便。
本申请运用组织结构的变化使双面提花织物具有更丰富的色彩,正面不再局限于表经和表纬的交织色彩,反面也不再局限于里经和里纬的交织色彩,正反面均可出现所有经纬的色彩,并且织物的一面可同时出现正反面两种图案。
附图说明
图1为基本组织A的示意图;
图2为全显色技术点AB的示意图;
图3为基本组织B的示意图;
图4为全显色技术点BA的示意图;
图5为基本组织A为基础的全显色基础组织图;
图6为基本组织B为基础的全显色配合组织图;
图7为基本组织A和B组合的示意图;
图8为接结组织JA的示意图;
图9为全显色技术点AB、BA组合的示意图;
图10为接结组织JB的示意图;
图11为双面全显色换层织物结构图的局部效果图;
图12为表里图案换层后的双面全显色织物换层结构图的局部效果图;
图13为双面全显色换层提花织物表层效果图;
图14为双面全显色换层提花织物里层效果图;
图15为对比实施例方法织造的双面全显色织物的表层效果图;
图16为对比实施例方法织造的双面全显色织物的里层效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12枚组织设计正反面均为单经二组纬双面全显色换层提花织物为例,详细说明该发明的实施方法。
实施例1
(1)全显色组织库和接结组织的设计
①选择12枚5飞纬面缎纹组织,根据全显色要求,确定组织起始点为左下角(经,纬)=(1,1)的组织为基本组织A;组织起始点为左下角(经,纬)=(10,1)的组织为基本组织B。根据A、B两个基本组织的特点,分别设定全显色技术点。根据B的组织特征,对基本组织A设定全显色技术点AB,方法是将B的组织点反转,并向上沿经向加强1,该全显色技术点为12枚5飞的经面加强缎纹,起始点为(10,1);根据A的组织特征,对基本组织B设定全显色技术点BA,方法是将基本组织A的组织点反转,并向下沿经向加强1(加强点M=1),该全显色技术点为12枚5飞的经面加强缎纹,起始点为(6,1),
②以基本组织A为基础设计的一组影光组织,当遇到全显色技术点时越过,形成一组基础组织,
③以基本组织B为基础设计的一组影光组织,当遇到全显色技术点时越过,形成一组配合组织,
④将基本组织A和B沿纬向1∶1组合,组合后的组织循环为12×24,以此为基础,通过减少组织点设计里经接表纬的接结组织,组织循环为24×48,每一纬上有且只有一个交织点,称为接结组织JA,完成的接结组织具有规则组织的特征,
⑤将基本组织A和B的全显色技术点AB和BA沿纬向1∶1组合,组合后的组织循环为12×24,以此为基础,通过减少组织点设计表经接里纬的接结组织,组织循环为24×48,每一纬上有且只有一个交织点,称为接结组织JB,完成的接结组织具有规则组织的特征。
(2)织物表层和里层计算机数码图像的设计
根据织物正面和反面效果要求,设计四幅计算机图像分别用于织物表层和里层各二幅,表层图像称为A1、B1,里层图像称为C1、D1,均为位图模式的灰度图,规格相同,横向1200像素,纵向600像素。
(3)组织替换形成织物表层图案正面朝上和朝下组织结构图
灰度图像表层中黑白和全显色组织库中经纬组织的更换关系存在变化,分别组织替换表层的灰度级和与其相对应的全显色组织,形成表层正面朝上和正面朝下两个组织结构图,
①将完成的计算机灰度图像A1的图像灰度黑到白与基础组织的纬面组织到经面组织一一替换,形成正面朝上大循环组织图,对应称为ZSA1;将完成的计算机灰度图像B1的图像灰度黑到白与配合组织纬面组织到经面组织一一替换,形成正面朝上大循环组织图,对应称为ZSB1
②将完成的计算机灰度图像A1的图像灰度黑到白与基础组织的经面组织到纬面组织一一替换,形成正面朝下大循环组织图,对应称为ZXA1;将完成的计算机灰度图像B1的图像灰度黑到白与配合组织经面组织到纬面组织一一替换,形成正面朝下大循环组织图,对应称为ZXB1
③将大循环组织图ZSA1、ZSB1按相同起始位置沿纬向1:1组合后设计完成两色纬正面朝上表层织物结构图ZS,规格为1200×1200像素,即按ZSA1第一纬∶ZSB1第一纬依次排列,
④将大循环组织图ZXA1、ZXB1按相同起始位置沿纬向1:1组合后设计完成两色纬正面朝下表层织物结构图ZX,规格为1200×1200像素,即按ZXA1第一纬∶ZXB1第一纬依次排列。
(4)组织替换形成织物里层图案正面朝上和朝下组织结构图
灰度图像里层中黑白和全显色组织库中经纬组织的更换关系存在变化,分别组织替换里层的灰度级和与其相对应的全显色组织,形成里层两个组织结构图,
①将完成的计算机灰度图像C1的图像灰度黑到白与基础组织的纬面组织到经面组织一一替换,形成正面朝上大循环组织图,对应称为FSC1;将完成的计算机灰度图像D1的图像灰度黑到白与配合组织纬面组织到经面组织一一替换,形成正面朝上大循环组织图,对应称为FSD1
②将完成的计算机灰度图像C1的图像灰度黑到白与基础组织的经面组织到纬面组织一一替换,形成正面朝下大循环组织图,对应称为FXC1;将完成的计算机灰度图像D1的图像灰度黑到白与配合组织经面组织到纬面组织一一替换,形成正面朝下大循环组织图,对应称为FXD1,
③将大循环组织图FSC1、FSD1按相同起始位置沿纬向1:1组合后设计完成两色纬正面朝上里层织物结构图FS,规格为1200×1200像素,即按FSC1第一纬∶FSD1第一纬依次排列,
④将大循环组织图FXC1、FXD1按相同起始位置沿纬向1:1组合后设计完成两色纬正面朝下里层织物结构图FX,规格为1200×1200像素,即按FXC1第一纬∶FXD1第一纬依次排列。
(5)水平翻转表层和里层的组织结构图
①将表层组织结构图ZS和ZX水平翻转,分别得到ZSJ和ZXJ,将ZS、ZX、ZSJ和ZXJ统一命名为Za,其中a=S、X、SJ、XJ,规格均为1200×1200像素,
②将里层组织结构图FS和FX水平翻转,分别得到FSJ和FXJ,将FS、FX、FSJ和FXJ统一命名为Fa,其中a=S、X、SJ、XJ,规格均为1200×1200像素。
(6)表里层组合形成表层图案在正面里层图案在反面的双面全显色换层织物结构图
将Za、Fa、接结组织JA和接结组织JB以不同的方式组合形成表层图案在正面、里层图案在反面的双面全显色纱线换层织物结构图ZaFa,个数为C1 4×C1 4=16,其中a=S、X、SJ、XJ,其中每个纱线换层织物结构图存在以下4种组合效果,组合效果总个数为C1 4×C1 4=16,
①将两色纬表层织物结构图Za和接结组织JB沿经向1:1排列,获得复合结构图ZaJB,将接结组织JA和两色纬里层织物结构图Fa沿经向1:1排列,获得复合结构图JAFa,ZaJB和JAFa规格均为1200×2400像素;再将ZaJB和JAFa沿纬向1:1排列,获得正反面均为单经二组纬双面全显色换层织物结构图ZaFa-1,规格为2400×2400像素,ZaFa-1的正面色彩即正面图案色彩由表经和一、三组纬交织构成,反面色彩即反面图案色彩由里经和二、四组纬交织构成。
②将接结组织JB和两色纬表层织物结构图Za沿经向1:1排列,获得复合结构图JBZa,将两色纬里层织物结构图Fa和接结组织JA沿经向1:1排列,获得复合结构图FaJA,JBZa和FaJA规格均为1200×2400像素;再将JBZa和FaJA沿纬向1:1排列,获得正反面均为单经二组纬双面全显色换层织物结构图ZaFa-2,规格为2400×2400像素,ZaFa-2的正面色彩即正面图案色彩由里经和一、三组纬交织构成,反面色彩即反面图案色彩由表经和二、四组纬交织构成。
③将两色纬里层织物结构图Fa和接结组织JA沿经向1:1排列,获得复合结构图FaJA,将接结组织JB和两色纬里层织物结构图Za沿经向1:1排列,获得复合结构图JBZa,FaJA和JBZa规格均为1200×2400像素;再将FaJA和JBZa沿纬向1:1排列,获得正反面均为单经二组纬双面全显色换层织物结构图ZaFa-3,规格为2400×2400像素,ZaFa-3的正面色彩即正面图案色彩由里经和二、四组纬交织构成,反面色彩即反面图案色彩由表经和一、三组纬交织构成。
④将接结组织JA和两色纬里层织物结构图Fa沿经向1:1排列,获得复合结构图JAFa,将两色纬表层织物结构图Za和接结组织JB沿经向1:1排列,获得复合结构图ZaJB,JAFa和ZaJB规格均为1200×2400像素;再将JAFa和ZaJB沿纬向1:1排列,获得正反面均为单经二组纬双面全显色换层织物结构图ZaFa-4,规格为2400×2400像素,ZaFa-4的正面色彩即正面图案色彩由表经和二、四组纬交织构成,反面色彩即反面图案色彩由里经和一、三组纬交织构成。
(7)组织点反转形成表层图案在反面里层图案在正面的双面全显色换层织物结构图
将表层图案在正面、里层图案在反面的双面全显色换层织物结构图ZaFa的组织点反转,即经组织点和纬组织点互换,得到表层图案在反面、里层图案在正面的双面全显色图案换层织物结构图FaZa,个数为C1 4×C1 4=16,其中a=S、X、SJ、XJ,其中每个图案换层织物结构图存在以下4种组合效果,组合效果总个数为C1 16×C1 4=64,
①将正反面均为单经二组纬双面全显色换层织物结构图ZaFa-1组织点反转可得到表里图案换层的正反面均为单经二组纬双面全显色换层提花织物结构图FaZa-1,FaZa-1的正面色彩即反面图案色彩由里经和二、四组纬交织构成,反面色彩即正面图案色彩由表经和一、三组纬交织构成。
②将正反面均为单经二组纬双面全显色换层织物结构图ZaFa-2组织点反转可得到表里图案换层的正反面均为单经二组纬双面全显色换层提花织物结构图FaZa-2,FaZa-2的正面色彩即反面图案色彩由表经和二、四组纬交织构成,反面色彩即正面图案色彩由表经和一、三组纬交织构成。
③将正反面均为单经二组纬双面全显色换层织物结构图ZaFa-3组织点反转可得到表里图案换层的正反面均为单经二组纬双面全显色换层提花织物结构图FaZa-3,FaZa-3的正面色彩即反面图案色彩由表经和一、三组纬交织构成,反面色彩即正面图案色彩由里经和二、四组纬交织构成。
④将正反面均为单经二组纬双面全显色换层织物结构图ZaFa-4组织点反转可得到表里图案换层的正反面均为单经二组纬双面全显色换层提花织物结构图FaZa-4,FaZa-4的正面色彩即反面图案色彩由里经和一、三组纬交织构成,反面色彩即正面图案色彩由表经和二、四组纬交织构成。
(8)双面全显色换层织物结构图的应用
设定经密和纬密为114×120,加上正反各两组纬的选纬信息,设计所得的双面全显色换层织物结构图,包括纱线换层和图案换层,总个数为64+64=128,用于生产正反面均为单经二组纬的双面全显色换层提花织物;将设计所得的双面全显色换层织物结构图旋转90度,加上正反各一纬的选纬信息,设定经密和纬密为120×114,可以设计生产正反面均为双经单纬的双面全显色换层提花织物,将4个双面全显色换层织物结构图用于一块双面全显色换层面料时,其正面和反面的图案及色彩会更加丰富。
对比实施例
以专利2012103252359作为对比实施例。
对比实施例所形成的织物正面的色彩由表经和表纬交织而成,织物反面的色彩由里经和里纬交织而成,但织物正面只有表经和表纬的色彩,反面只有里经和里纬色彩的这一色彩,传统双面提花织物上正面和反面图案单一、色彩相互制约所存在的上述缺陷,本申请提供一种双面全显色提花织物织造方法,其运用组织结构的变化使双面提花织物具有更丰富的色彩,正面不再局限于表经和表纬的交织色彩,反面也不再局限于里经和里纬的交织色彩,正反面均可出现所有经纬的色彩,并且织物的一面可同时出现正反面两种图案。

Claims (10)

1.双面全显色提花织物织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全显色组织库和接结组织的设计:选择所需的两个基本组织A和B,A和B组织特征相同,但具有不同的起始点;
(2)织物表层和里层计算机数码图像的设计:用于织物表层和里层的计算机数码图像具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在图像的技术特征满足的前提下,图像的效果可以多样,从而在织物的正面和反面产生不同的图案效果;
(3)组织替换形成织物表层图案正面朝上和朝下组织结构图:灰度图像表层中黑白和全显色组织库中经纬组织的更换关系存在变化,分别组织替换表层的灰度级和与其相对应的全显色组织,进行组合形成表层正面朝上和朝下的两个组织结构图;
(4)组织替换形成织物里层图案正面朝上和朝下组织结构图:灰度图像里层中黑白和全显色组织库中经纬组织的更换关系存在变化,分别组织替换里层的灰度级和与其相对应的全显色组织,进行组合形成里层正面朝上和朝下的两个组织结构图;
(5)水平翻转表层和里层的组织结构图:将表层组织结构图ZS和ZX水平翻转,分别得到ZSJ和ZXJ,表层组织结构图统称为Za,其中a=S、X、SJ、XJ,将里层组织结构图FS和FX水平翻转,分别得到FSJ和FXJ,里层组织结构图统称为Fa,其中a=S、X、SJ、XJ;
(6)表里层组合形成表层图案在正面里层图案在反面的双面全显色换层织物结构图:将Za、Fa、接结组织JA和接结组织JB以不同的方式组合形成表层图案在正面、里层图案在反面的双面全显色纱线换层织物结构图ZaFa
(7)组织点反转形成表层图案在反面里层图案在正面的双面全显色换层织物结构图:将表层图案在正面、里层图案在反面的双面全显色换层织物结构图ZaFa的组织点反转,即经组织点和纬组织点互换,得到表层图案在反面、里层图案在正面的双面全显色图案换层织物结构图FaZa
(8)双面全显色换层织物结构图应用于织造:
根据以上步骤设计所得的偶数组纬双面全显色换层织物结构图,设定经纬密度,即可进行正反面为单经偶数纬或偶数经单纬的双面全显色换层提花织物织造:对应正反面效果,将偶数组纬的双面全显色换层织物结构图加上选纬信息,设定经纬密度,或将偶数组纬双面全显色换层织物结构图旋转90度,加上选纬信息,并设定经纬密度,即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全显色提花织物织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本组织的有效选择范围为原组织中的斜纹和缎纹,经、纬组织循环相同,且在3到48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全显色提花织物织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1)具体为:
①根据基础组织B的组织特征,对基础组织A设定全显色技术点AB,全显色技术点效果如同一种原组织加强组织,方法是将基础组织B的组织点反转,并向上沿经向加强M点,在不破坏全显色技术点的情况下设计一组影光组织作为基础组织;
②根据基础组织A的组织特征,对基础组织B设定全显色技术点BA,方法是将基础组织A的组织点反转,并向下沿经向加强M点,在不破坏全显色技术点的情况下设计一组影光组织作为配合组织;
③以基础组织A和B沿纬向1:1组合后的组织为基础,设计一种接结组织,属于里经接表纬的接结组织,方法是将组合后的组织中的经组织点均匀减少,组织循环数整数倍增加,并确保每一经或每一纬上有且只有一个交织点,完成的接结组织具有规则组织的特征,称之为接结组织JA,
⑤以基本组织A和B的全显色技术点AB和BA沿纬向1:1组合后的组织为基础,设计一种接结组织,属于表经接里纬的接结组织,方法是将组合后的组织中的经组织点均匀减少,组织循环数整数倍增加,并确保每一经或每一纬上有且只有一个交织点,完成的接结组织同样具有规则组织的特征,称之为接结组织JB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全显色提花织物织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2)具体为:
①该计算机图像为位图模式,设计时可以是彩色图也可以是灰度图,但最后需消色为灰度模式的图像,灰度级别不超过设计的全显色组织中的基础组织和配合组织的数目;
②将完成的织物表层偶数个计算机灰度图像依次排列成A1、B1、A2、B2、……;
③将完成的织物里层偶数个计算机灰度图像依次排列成C1、D1、C2、D2、……。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全显色提花织物织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3)具体为:
①将完成的计算机灰度图像A1、A2、……的图像灰度黑到白与基础组织的纬面组织到经面组织一一替换,形成各自的正面朝上大循环组织图,对应称为ZSA1、ZSA2、……,同样的,将完成的计算机灰度图像B1、B2、……的图像灰度黑到白与配合组织纬面组织到经面组织一一替换,形成各自的正面朝上大循环组织图,对应称为ZSB1、ZSB2、……,
②将完成的计算机灰度图像A1、A2、……的图像灰度黑到白与基础组织的经面组织到纬面组织一一替换,形成各自的正面朝下大循环组织图,对应称为ZXA1、ZXA2、……,同样的,将完成的计算机灰度图像B1、B2、……的图像灰度黑到白与配合组织经面组织到纬面组织一一替换,形成各自的正面朝下大循环组织图,对应称为ZXB1、ZXB2、……,
③将大循环组织图ZSA1、ZSB1按相同起始位置沿纬向1:1组合可以设计两色纬正面朝上表层织物结构图,即按ZSA1第一纬∶ZSB1第一纬依次排列;将大循环组织图ZSA1、ZSB1、ZSA2和ZSB2沿纬向1:1:1:1组合可以设计四色纬正面朝上表层织物结构图,即按ZSA1第一纬∶ZSB1第一纬∶ZSA2第一纬∶ZSB2第一纬依次排列,依次类推,可以设计偶数组纬的正面朝上表层织物结构图ZS
④将大循环组织图ZXA1、ZXB1按相同起始位置沿纬向1:1组合可以设计两色纬正面朝下表层织物结构图,即按ZXA1第一纬∶ZXB1第一纬依次排列;将大循环组织图ZXA1、ZXB1、ZXA2和ZXB2沿纬向1:1:1:1组合可以设计四色纬正面朝下表层织物结构图,即按ZXA1第一纬∶ZXB1第一纬∶ZXA2第一纬∶ZXB2第一纬依次排列,依次类推,可以设计偶数组纬的正面朝下表层织物结构图ZX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绣双面全显色提花织物织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4)具体为:
①将完成的计算机灰度图像C1、C2、……的图像灰度黑到白与基础组织的纬面组织到经面组织一一替换,形成各自的正面朝上大循环组织图,对应称为FSC1、FSC2、……,同样的,将完成的计算机灰度图像D1、D2、……的图像灰度黑到白与配合组织纬面组织到经面组织一一替换,形成各自的正面朝上大循环组织图,对应称为FSD1、FSD2、……,
②将完成的计算机灰度图像C1、C2、……的图像灰度黑到白与基础组织的经面组织到纬面组织一一替换,形成各自的正面朝下大循环组织图,对应称为FXC1、FXC2、……,同样的,将完成的计算机灰度图像D1、D2、……的图像灰度黑到白与配合组织经面组织到纬面组织一一替换,形成各自的正面朝下大循环组织图,对应称为FXD1、FXD2、……,
③将大循环组织图FSA1、FSB1按相同起始位置沿纬向1:1组合可以设计两色纬正面朝上里层织物结构图,即按FSA1第一纬∶FSB1第一纬依次排列;将大循环组织图FSA1、FSB1、FSA2和FSB2沿纬向1:1:1:1组合可以设计四色纬正面朝上里层织物结构图,即按FSA1第一纬∶FSB1第一纬∶FSA2第一纬∶FSB2第一纬依次排列,依次类推,可以设计偶数组纬的正面朝上里层织物结构图FS
④将大循环组织图FXA1、FXB1按相同起始位置沿纬向1:1组合可以设计两色纬正面朝下里层织物结构图,即按FXA1第一纬∶FXB1第一纬依次排列;将大循环组织图FXA1、FXB1、FXA2和FXB2沿纬向1:1:1:1组合可以设计四色纬正面朝下里层织物结构图,即按FXA1第一纬∶FXB1第一纬∶FXA2第一纬∶FXB2第一纬依次排列,依次类推,可以设计偶数组纬的正面朝下里层织物结构图FX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全显色提花织物织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5)具体为:
①将表层组织结构图ZS和ZX水平翻转,分别得到ZSJ和ZXJ,将ZS、ZX、ZSJ和ZXJ统一命名为Za,其中a=S、X、SJ、XJ,
②将里层组织结构图FS和FX水平翻转,分别得到FSJ和FXJ,将FS、FX、FSJ和FXJ统一命名为Fa,其中a=S、X、SJ、XJ。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全显色提花织物织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6)具体为:
①将表层织物结构图Za和接结组织JB沿经向1:1排列,获得复合结构图ZaJB,再将接结组织JA和里层织物结构图Fa沿经向1:1排列,获得复合结构图JAFa,最后将ZaJB和JAFa沿纬向1:1排列,获得具有偶数组纬双面全显色换层织物结构图ZaFa-1,ZaFa-1的正面色彩即正面图案色彩由表经表纬交织构成,反面色彩即反面图案色彩由里经里纬交织构成,
②将接结组织JB和表层织物结构图Za沿经向1:1排列,获得复合结构图JBZa,再将里层织物结构图Fa和接结组织JA沿经向1:1排列,获得复合结构图FaJA,最后将JBZa和FaJA沿纬向1:1排列,获得具有偶数组纬双面全显色换层织物结构图ZaFa-2,ZaFa-2的正面色彩即正面图案色彩由里经表纬交织构成,反面色彩即反面图案色彩由表经里纬交织构成,
③将里层织物结构图Fa和接结组织JA沿经向1:1排列,获得复合结构图FaJA,再将接结组织JB和里层织物结构图Za沿经向1:1排列,获得复合结构图JBZa,最后将FaJA和JBZa沿纬向1:1排列,获得具有偶数组纬双面全显色换层织物结构图ZaFa-3,ZaFa-3的正面色彩即正面图案色彩由里经里纬交织构成,反面色彩即反面图案色彩由表经表纬交织构成,
④将接结组织JA和里层织物结构图Fa沿经向1:1排列,获得复合结构图JAFa,再将表层织物结构图Za和接结组织JB沿经向1:1排列,获得复合结构图ZaJB,最后将JAFa和ZaJB沿纬向1:1排列,获得具有偶数组纬双面全显色换层织物结构图ZaFa-4,ZaFa-4的正面色彩即正面图案色彩由表经里纬交织构成,反面色彩即反面图案色彩由里经表纬交织构成。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全显色提花织物织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7)具体为:
①将双面全显色换层织物结构图ZaFa-1组织点反转可得到表里图案换层的双面全显色换层提花织物结构图FaZa-1,FaZa-1的正面色彩即反面图案色彩由里经里纬交织构成,反面色彩即正面图案色彩由表经表纬交织构成,
②将双面全显色换层织物结构图ZaFa-2组织点反转可得到表里图案换层的双面全显色换层提花织物结构图FaZa-2,FaZa-2的正面色彩即反面图案色彩由表经里纬交织构成,反面色彩即正面图案色彩由里经表纬交织构成,
③将双面全显色换层织物结构图ZaFa-3组织点反转可得到表里图案换层的双面全显色换层提花织物结构图FaZa-3,FaZa-3的正面色彩即反面图案色彩由表经表纬交织构成,反面色彩即正面图案色彩由里经里纬交织构成,
④将双面全显色换层织物结构图ZaFa-4组织点反转可得到表里图案换层的双面全显色换层提花织物结构图FaZa-4,FaZa-4的正面色彩即反面图案色彩由里经表纬交织构成,反面色彩即正面图案色彩由表经里纬交织构成。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全显色提花织物织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织造过程中,可将2种或2种以上双面全显色换层织物结构图运用于一块面料的织造。
CN201610338400.2A 2016-05-19 2016-05-19 双面全显色提花织物织造方法 Active CN10590833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338400.2A CN105908333B (zh) 2016-05-19 2016-05-19 双面全显色提花织物织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338400.2A CN105908333B (zh) 2016-05-19 2016-05-19 双面全显色提花织物织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08333A true CN105908333A (zh) 2016-08-31
CN105908333B CN105908333B (zh) 2017-07-18

Family

ID=567483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338400.2A Active CN105908333B (zh) 2016-05-19 2016-05-19 双面全显色提花织物织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908333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95448A (zh) * 2018-03-23 2019-10-01 上海水星家用纺织品股份有限公司 双面提花印花家纺面料的制备方法
CN113403722A (zh) * 2021-07-07 2021-09-17 内蒙古鄂尔多斯资源股份有限公司 纯羊绒弹力轻薄花呢及其织造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44035A (en) * 1971-06-01 1973-07-03 Grosse Webereimaschinen Gmbh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preparing a program for a textile machine
CN1710171A (zh) * 2005-06-13 2005-12-21 浙江理工大学 全显色提花织物结构设计方法
CN1730749A (zh) * 2005-08-11 2006-02-08 浙江理工大学 闪色织物设计方法
CN101457433A (zh) * 2008-11-24 2009-06-17 嘉兴市越龙提花织造有限公司 双面异效应数码提花服饰面料的设计方法
CN102828319A (zh) * 2012-09-04 2012-12-19 浙江理工大学 一种双面全显色的提花织物结构设计方法
CN104532439A (zh) * 2014-12-22 2015-04-22 浙江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全显色结构的织印结合提花织物设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44035A (en) * 1971-06-01 1973-07-03 Grosse Webereimaschinen Gmbh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preparing a program for a textile machine
CN1710171A (zh) * 2005-06-13 2005-12-21 浙江理工大学 全显色提花织物结构设计方法
CN1730749A (zh) * 2005-08-11 2006-02-08 浙江理工大学 闪色织物设计方法
CN101457433A (zh) * 2008-11-24 2009-06-17 嘉兴市越龙提花织造有限公司 双面异效应数码提花服饰面料的设计方法
CN102828319A (zh) * 2012-09-04 2012-12-19 浙江理工大学 一种双面全显色的提花织物结构设计方法
CN104532439A (zh) * 2014-12-22 2015-04-22 浙江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全显色结构的织印结合提花织物设计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周赳等: "《数码纺织技术与产品开发》", 31 October 2012, 中国纺织出版社 *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95448A (zh) * 2018-03-23 2019-10-01 上海水星家用纺织品股份有限公司 双面提花印花家纺面料的制备方法
CN113403722A (zh) * 2021-07-07 2021-09-17 内蒙古鄂尔多斯资源股份有限公司 纯羊绒弹力轻薄花呢及其织造方法
CN113403722B (zh) * 2021-07-07 2023-04-07 内蒙古鄂尔多斯资源股份有限公司 纯羊绒弹力轻薄花呢及其织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08333B (zh) 2017-07-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786308B (zh) 数码提花双面锦绣的制作方法
CN104532439B (zh) 一种基于全显色结构的织印结合提花织物设计方法
CN105780245B (zh) 双经双纬渐变显色提花织物结构设计方法
CN102828319B (zh) 一种双面全显色的提花织物结构设计方法
CN106757681B (zh) 一种全彩色经显色提花织物的设计方法
CN101781823B (zh) 一种灰度仿真的提花织物设计方法
CN102425024B (zh) 一种彩色图案设计黑白仿真效果提花织物的方法
CN108035048B (zh) 双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提花织物织造方法
CN104073949B (zh) 基于组合全显色结构的肌理效果提花织物设计方法
CN102505243A (zh) 一种运用补色原理设计制作双面彩色提花织物的方法
CN105926139A (zh) 纬二重全遮盖提花织物及其织造方法
CN107988682B (zh) 单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提花织物织造方法
CN102140721B (zh) 扩散仿色显像彩色织锦的制作方法
CN107345331B (zh) 数码提花机织物多基色分区混色模型的构建及其应用方法
CN105908333B (zh) 双面全显色提花织物织造方法
CN109576864A (zh) 一种基于表里换层的双面配色模纹小花纹织物的设计方法
CN105696148B (zh) 一种三组纬组合非遮盖织物组织结构设计方法
CN105256435A (zh) 一种水墨风格织物的组织结构设计方法
CN103409922B (zh) 少颜色多层次纬编灰度像景针织物的加工方法
CN2578355Y (zh) 双面织锦提花织物
CN111020796B (zh) 基于网点叠加组合的彩色仿真提花织物设计方法
CN108130648B (zh) 四色纬纯棉色织大提花面料及其生产方法
CN108691060B (zh) 一种附加纬接结双面全显色提花织物结构设计方法
Kim et al. Weave structure development to improve the current design capability for double cloth fabrication via digital Jacquard weaving
Ahmed et al. Monochrome Map Weaving with Truchet-Like Til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