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109948A - 一种双经四纬提花织物的双纬渐变显色织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经四纬提花织物的双纬渐变显色织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109948A
CN118109948A CN202410402274.7A CN202410402274A CN118109948A CN 118109948 A CN118109948 A CN 118109948A CN 202410402274 A CN202410402274 A CN 202410402274A CN 118109948 A CN118109948 A CN 11810994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eft
warp
tissue
color development
back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40227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赳
陆爽怿
杨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ci Tech University ZSTU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ci Tech University ZSTU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ci Tech University ZSTU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ci Tech University ZSTU
Publication of CN1181099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10994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双经四纬提花织物的双纬渐变显色织造方法,属于提花织物织造技术领域。将由甲经J1和乙经J2构成的经向丝线组合,以及由甲纬W1、乙纬W2、丙纬W3和丁纬W4构成的纬向丝线组合作为实施对象,任意两组纬线在织物表层渐变显色,其余两组纬线在织物里层背衬不显色,经纬丝线基于双层组织配置原理进行双纬渐变显色结构模型的建立、表层显色组织设计、里层背衬组织设计、织物表层与里层关系设计、组合组织流程设计、数码纹样设计、组合结构图设计,最后通过设计织造参数,依据组合结构图织造即可获得双经四纬提花结构模型下双纬渐变显色的提花织物。上述方法得到的双经四纬织物可实现双纬渐变显色的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双经四纬提花织物的双纬渐变显色织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双经四纬提花织物的双纬渐变显色织造方法,属于提花织物织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分层组合设计模式的发明与实践,直接将数码图案中的色彩与分层组合设计模式下形成的全息组织库中的全息组织对应,用于新颖提花织物的开发,突破了传统提花织物单一平面设计模式所存在的对织物结构成型和色彩表达局限等不足。双向多组丝线配置结构能够解决单向多组丝线配置结构显色模型的色域空间较小的不足,由此延伸出双经三纬结构模型下的双纬渐变显色方法,但提花结构模型构建决定了显色丝线组数,从而决定织物显色效果,基于此,双经三纬结构模型仍然存在一些显色上的不足,目前也未见有关于双经四纬提花织物结构的双纬渐变显色织造方法的相关文献记载。
基于此,做出本申请。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双经四纬提花织物的双纬渐变显色织造方法,配合分层组合设计模式,实现任意两组纬线在织物表面的组合渐变显色,赋予织物更充分的色彩表达。
具体地,本申请是通过以下方案实现的:
一种双经四纬提花织物的双纬渐变显色织造方法,步骤如下:
步骤一,构建结构模型:
织物经向排布两组丝线,即经向组合为甲经J1与乙经J2,甲经J1与乙经J2从左至右按1:1排列比配置,织物纬向排列四组丝线,即纬向组合为甲纬W1、乙纬W2、丙纬W3与丁纬W4,甲纬W1、乙纬W2、丙纬W3与丁纬W4从上至下按1:1:1:1排列比配置。仅两组纬线与一组经线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另两组纬线与另一组经线在织物背面交织背衬,由此,形成若干双经四纬提花结构的双纬渐变显色结构模型。
步骤二,表层显色组合组织设计:
选取三原组织中的斜纹或缎纹为基本组织I和基本组织II,均为纬面组织或经面组织,且它们的组织循环数相同,均为N(5≤N≤48,N为整数),飞数S(S为整数)相同,但起始点位置不同,基本组织I和基本组织II用于设计表层显色组织I与表层显色组织II,依据纬线排列相对顺序从上至下按1:1排列比配置形成表层显色组合组织,可选基本组织数量QB由组织循环数N和组织循环数为N时的飞数S数量QNSN决定,其中,基本组织I可选组织数量QBI=N×QNSN,对应基本组织II可选组织数量QBII=(N-2),可选基本组织数量QB=QBI×QBII。依据基本组织I与基本组织II设定对应的全显色技术点组织,其中,依据基本组织I,对基本组织II设计全显色技术点组织,方法是将基本组织I的组织点反转,以反转后的组织点为起始端,沿经向向上加强1个组织点;依据基本组织II,对基本组织I设计全显色技术点组织,方法是将基本组织II的组织点反转,以反转后的组织点为起始端,沿经向向下加强1个组织点。
以基本组织I为初始组织,以其全显色技术点组织为终末组织,在规避全显色技术点的情况下增加/减少组织点设计一组基本组织I影光组织库,即表层显色组织库I;同时,以基本组织II为初始组织,以其全显色技术点组织为终末组织,在规避全显色技术点的情况下增加/减少组织点设计一组基本组织II影光组织库,即表层显色组织库II。表层显色组织库I和表层显色组织库II共同构成表层显色组织库,从表层显色组织库I与表层显色组织库II中各取1个组织,从上至下按照1:1排列比组合后形成的组合组织,即为双经四纬提花结构下双纬渐变显色的表层显色组合组织。
设定经组织点增加速率为M,1≤M≤N,M为整数。当M=N时,表层显色组织库I和表层显色组织库II中的组织数目最少,均为(N-2)个,对应形成的表层显色组合组织数目最少,为(N-2)2个;当M=1时,表层显色组织库I和表层显色组织库II中的组织数目最多,均为(N-2)+(N-3)×(N-1)个,对应形成的表层显色组合组织数目最多,为[(N-2)+(N-3)×(N-1)]2个。
步骤三,里层背衬组织设计:
依据双层结构设计中表层显色组织与里层背衬组织选择的要求,里层背衬组织的组织循环数与表层显色组织的组织循环数相同或互为整倍数关系。
双纬渐变时,除两组表纬外,剩余两组里纬与里经交织,依据纬二重组织设计方法,按照纬线排列顺序,分别形成里层背衬组织I与里层背衬组织II,按照1:1排列比组合叠加后形成的组合组织,里层背衬组织I与里层背衬组织II可选组合方法数量为Qb,按从纬面组织到经面组织的排列顺序将组织循环数为N、N的约数及N的整倍数的组织从左至右排列,数量为n,第i位组织循环数为N或其约数(不等于1)或其整倍数的组织的组织循环数为Ni,第i位组织循环数为N或其约数(不等于1)或其整倍数的组织的飞数Si数量为
步骤四,织物表层与里层关系设计:
织物的表层与里层有不接结与接结两种关系。
表层与里层不接结时,从织物正面看,表经始终位于里纬上,同时里经始终位于表纬下。
表层与里层接结时,从织物正面看,接结组织循环数与表层显色组织循环数相同或互为整倍数关系,表层显色组合组织通过组合加强的基本组织I与基本组织II形成,为有利于接结组织点的遮盖,选择自身接结法固结织物表层与里层。
此时,在一个组织循环内,接结组织点的分布应均匀,且接结组织点的分布方向应与表层显色组织I或表层显色组织II或表层显色组合组织的组织点分布方向一致。从织物正面看,使用里经表纬接结法时,设计接结组织点为经组织点,由此,接结组织点所在里经的左、右相邻表经或至少一侧表经的组织点必须是经组织点,从而保证里经与表纬的接结组织点能够始终被表经遮盖;使用表经里纬接结法时,设计接结组织点为纬组织点,由此,接结组织点所在里纬的上、下相邻表纬或至少一侧表纬的组织点必须是纬组织点,从而保证表经与里纬的接结组织点能够始终被表纬遮盖;使用联合接结法时,即同时要求运用里经表纬接结法与表经里纬接结法。
接结位置组织配置方法数量为QS。当表层与里层不接结时,QNS=1;当表层与里层接结时,当接结组织的组织循环数为N或N的约数(不等于1)或N的整倍数时,表经里纬接结组织的接结纬组织点数可选数量的组合数为QFSP,里经表纬接结组织的接结经组织点数可选数量的组合数为QBSP,满足:
步骤五,组合组织流程设计:
设定甲经J1与乙经J2从左至右按照1:1排列比排列,甲纬W1、乙纬W2、丙纬W3与丁纬W4从上至下按照1:1:1:1排列比排列。
在表经与表纬交织的位置按照纬线排列顺序配置表层显色组织I以及表层显色组织II,在里经与里纬交织的位置配置里层背衬组织I和里层背衬组织II,表经与里纬交织的位置经线全部提升,即配置经组织点,在里经与表纬交织的位置经线全部下沉,即配置纬组织点。
若表层与里层不接结,表经与里纬交织的位置配置经浮长、里经与表位交织的位置配置纬浮长。
若表层与里层接结,当使用里经表纬接结法时,在里经与表纬交织的位置配置里经表纬接结组织;当使用表经里纬接结法时,在表经与里纬交织的位置配置表经里纬接结组织;当使用联合接结法时,同时在里经与表纬交织的位置配置里经表纬接结组织,在表经与里纬交织的位置配置表经里纬接结组织。
依据双经四纬提花结构的双纬渐变显色结构模型特征,依次完成各结构模型的组合组织设计,组合组织数目最大为12×QB×[(N-2)+(N-3)×(N-1)]2×Qb×QS个。
步骤六,数码图案设计:
在计算机位图模式下设计数码纹样,数码纹样题材任意,选定色彩,在每种色彩的基础上设计系列渐变色,其中,任一系列渐变色的级数小于等于表层显色组织库I或表层显色组织库II内影光组织数目的最大值,为(N-2)+(N-3)×(N-1),数码纹样中的各系列渐变色效果互不重叠,最大显色数目为12×[(N-2)+(N-3)×(N-1)]2个。
步骤七,组合结构图设计:
将表经与表纬交织形成的表层显色组织I和表层显色组织II、里经与里纬交织形成的里层背衬组织、表经与里纬交织形成的表经里纬阶级组织或不交织形成的经浮长、里经与表纬交织形成的接里经表纬结组织或不交织形成的纬浮长依据提花结构模型组合,其中,任一系列渐变色分别对应表层显色组织库I和表层显色组织库II中的各影光组织,一一对应铺设后,形成双经四纬提花结构下的双纬渐变显色组合结构图。
步骤八,织造:
为双经四纬提花结构的双纬渐变显色组合结构图添加牵经与选纬信息,设定经、纬密度,选择两组经线、四组纬线,将步骤七中所得组合结构图用于织造,即获得具有双纬渐变显色特征的双经四纬提花织物。
上述织造方法使用两组经线与四组纬线交织,且任意两组纬线和一组经线在织物表层交织表达渐变显色效果,其余两组纬线与另一组经线在织物里层交织作为背衬不在织物表面显色,并遵循双层结构的设计要求,从而完成双经四纬提花织物的双纬渐变显色结构设计。
进一步的,作为优选:
步骤一中,双纬渐变显色结构模型有十二个:
1)当甲经J1为显色表经,与作为显色表纬的甲纬W1、乙纬W2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时,作为背衬里经的乙经J2与背衬里纬的丙纬W3、丁纬W4在织物背面交织背衬;
2)当甲经J1为显色表经,与作为显色表纬的甲纬W1、丙纬W3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时,作为背衬里经的乙经J2与背衬里纬的乙纬W2、丁纬W4在织物背面交织背衬;
3)当甲经J1为显色表经,与作为显色表纬的甲纬W1、丁纬W4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时,作为背衬里经的乙经J2与背衬里纬的乙纬W2、丙纬W3在织物背面交织背衬;
4)当甲经J1为显色表经,与作为显色表纬的乙纬W2、丙纬W3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时,作为背衬里经的乙经J2与背衬里纬的甲纬W1、丁纬W4在织物背面交织背衬;
5)当甲经J1作为显色表经,与作为显色表纬的乙纬W2、丁纬W4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时,作为背衬里经的乙经J2与背衬里纬的甲纬W1、丙纬W3在织物背面交织背衬;
6)当甲经J1作为显色表经,与作为显色表纬的丙纬W3、丁纬W4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时,作为背衬里经的乙经J2与背衬里纬的甲纬W1、乙纬W2在织物背面交织背衬;
7)当乙经J2作为显色表经,与作为显色表纬的甲纬W1、乙纬W2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时,作为背衬里经的甲经J1与背衬里纬的丙纬W3、丁纬W4在织物背面交织背衬;
8)当乙经J2作为显色表经,与作为显色表纬的甲纬W1、丙纬W3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时,作为背衬里经的甲经J1与背衬里纬的乙纬W2、丁纬W4在织物背面交织背衬;
9)当乙经J2作为显色表经,与作为显色表纬的甲纬W1、丁纬W4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时,作为背衬里经的甲经J1与背衬里纬的乙纬W2、丙纬W3在织物背面交织背衬;
10)当乙经J2为显色表经,与作为显色表纬的乙纬W2、丙纬W3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时,作为背衬里经的甲经J1与背衬里纬的甲纬W1、丁纬W4在织物背面交织背衬;
11)当乙经J2为显色表经,与作为显色表纬的乙纬W2、丁纬W4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时,作为背衬里经的甲经J1与背衬里纬的甲纬W1、丙纬W3在织物背面交织背衬;
12)当乙经J2为显色表经,与作为显色表纬的丙纬W3、丁纬W4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时,作为背衬里经的甲经J1与背衬里纬的甲纬W1、乙纬W2在织物背面交织背衬。
在进行表层显色组织设计时,依据十二个双经四纬提花结构的双纬渐变显色结构模型,共可建立12组表层显色组织库,分别为甲经J1与甲纬W1、乙纬W2表层显色组织库,甲经J1与甲纬W1、丙纬W3表层显色组织库,甲经J1与甲纬W1、丁纬W4表层显色组织库,甲经J1与乙纬W2、丙纬W3表层显色组织库,甲经J1与乙纬W2、丁纬W4表层显色组织库,甲经J1与丙纬W3、丁纬W4表层显色组织库,乙经J2与甲纬W1、乙纬W2表层显色组织库,乙经J2与甲纬W1、丙纬W3表层显色组织库,乙经J2与甲纬W1、丁纬W4表层显色组织库,乙经J2与乙纬W2、丙纬W3表层显色组织库,乙经J2与乙纬W2、丁纬W4表层显色组织库,乙经J2与丙纬W3、丁纬W4表层显色组织库。
在进行里层背衬组织设计时,任一双经四纬提花结构的双纬渐变显色结构模型中的两组里纬依据纬二重组织设计方法,共可形成种里层背衬组织纬二重结构模型,故12个双经四纬提花结构的双纬渐变显色结构模型下,共可形成种里层背衬组织纬二重结构模型。
以两组里纬按照1:1排列比由上至下排列与里经交织为例:
当显色表经为甲经J1,显色表纬为甲纬W1与乙纬W2时,乙经J2与丙纬W3可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或里层背衬组织II的规律交织,对应地,乙经J2与丁纬W4只能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I或里层背衬组织I的规律交织。
当显色表经为甲经J1,显色表纬为甲纬W1与丙纬W3时,乙经J2与乙纬W2可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或里层背衬组织II的规律交织,对应地,乙经J2与丁纬W4只能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I或里层背衬组织I的规律交织。
当显色表经为甲经J1,显色表纬为甲纬W1与丁纬W4时,乙经J2与乙纬W2可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或里层背衬组织II的规律交织,对应地,乙经J2与丙纬W3只能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I或里层背衬组织I的规律交织。
当显色表经为甲经J1,显色表纬为乙纬W2与丙纬W3时,乙经J2与甲纬W1可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或里层背衬组织II的规律交织,对应地,乙经J2与丁纬W4只能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I或里层背衬组织I的规律交织。
当显色表经为甲经J1,显色表纬为乙纬W2与丁纬W4时,乙经J2与甲纬W1可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或里层背衬组织II的规律交织,对应地,乙经J2与丙纬W3只能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I或里层背衬组织I的规律交织。
当显色表经为甲经J1,显色表纬为丙纬W3与丁纬W4时,乙经J2与甲纬W1可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或里层背衬组织II的规律交织,对应地,乙经J2与乙纬W2只能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I或里层背衬组织I的规律交织。
当显色表经为乙经J2,显色表纬为甲纬W1与乙纬W2时,甲经J1与丙纬W3可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或里层背衬组织II的规律交织,对应地,甲经J1与丁纬W4只能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I或里层背衬组织I的规律交织。
当显色表经为乙经J2,显色表纬为甲纬W1与丙纬W3时,甲经J1与乙纬W2可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或里层背衬组织II的规律交织,对应地,甲经J1与丁纬W4只能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I或里层背衬组织I的规律交织。
当显色表经为乙经J2,显色表纬为甲纬W1与丁纬W4时,甲经J1与乙纬W2可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或里层背衬组织II的规律交织,对应地,甲经J1与丙纬W3只能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I或里层背衬组织I的规律交织。
当显色表经为乙经J2,显色表纬为乙纬W2与丙纬W3时,甲经J1与甲纬W1可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或里层背衬组织II的规律交织,对应地,甲经J1与丁纬W4只能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I或里层背衬组织I的规律交织。
当显色表经为乙经J2,显色表纬为乙纬W2与丁纬W4时,甲经J1与甲纬W1可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或里层背衬组织II的规律交织,对应地,甲经J1与丙纬W3只能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I或里层背衬组织I的规律交织。
当显色表经为乙经J2,显色表纬为丙纬W3与丁纬W4时,甲经J1与甲纬W1可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或里层背衬组织II的规律交织,对应地,甲经J1与乙纬W2只能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I或里层背衬组织I的规律交织。
本申请的工作原理及效益如下:
本申请将由甲经J1和乙经J2构成的经向丝线组合,以及由甲纬W1、乙纬W2、丙纬W3和丁纬W4构成的纬向丝线组合作为实施对象,即在两组经线与四组纬线交织时,任意两组纬线在织物表层渐变显色,其余两组纬线在织物里层背衬不显色,经纬丝线基于双层组织的配置原理,进行双经四纬提花结构的双纬渐变显色结构模型的建立、表层显色组织设计、里层背衬组织设计、织物表层与里层关系设计、组合组织流程设计、数码纹样设计、组合结构图设计,最后通过设计织造参数,依据组合结构图织造即可织造获得双经四纬提花结构模型下双纬渐变显色的提花织物。
应用上述技术手段,可以开发双经四纬提花结构模型下的双纬渐变显色的提花织物,织物结构中的两组经线和四组纬线共同参与渐变显色,织物表面可形成12系列渐变色。在本发明技术方案约束下,数码纹样设计中的12系列渐变色可随机穿插,将各系列色与表层显色组合组织库中各表层显色组合组织一一对应配置,可实现多种仿真和创新效果的双经四纬提花结构模型下双纬渐变显色提花织物设计与生产,满足织物大批量生产的要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实施例中提花织物的结构模型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中提花织物的基本组织及其全显色技术点组织,
(a)-基本组织I(左)及其全显色技术点组织(右),
(b)-基本组织II(左)及其全显色技术点组织(右);
图3为纬向加强最少级数(M=N)的表层显色组织库,
(a)-表层显色组织库I,(b)-表层显色组织库II;
图4为实施例中里层背衬组织I的组织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中里层背衬组织II的组织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中位于表经与里纬交织位置的经组织点的组织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中织物表层与里层接结时里经表纬接结组织的组织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中位于里经与表纬交织位置的纬组织点的组织示意图;
图9为图1中结构模型①双纬渐变显色的组合组织流程设计示意图;
图10为使用图3中表层显色组织库I中序号1对应的组织与表层显色组织库II及图4-图8依据图9流程铺入图1中结构模型①后形成的双经四纬提花结构的部分双纬渐变显色组合组织库;
图11为使用图3中表层显色组织库I中序号2对应的组织与表层显色组织库II及图4-图8依据图9流程铺入图1中结构模型①后形成的双经四纬提花结构的部分双纬渐变显色组合组织库;
图12为使用图3中表层显色组织库I中序号3对应的组织与表层显色组织库II及图4-图8依据图9流程铺入图1中结构模型①后形成的双经四纬提花结构的部分双纬渐变显色组合组织库;
图13为使用图3中表层显色组织库I中序号4对应的组织与表层显色组织库II及图4-图8依据图9流程铺入图1中结构模型①后形成的双经四纬提花结构的部分双纬渐变显色组合组织库;
图14为使用图3中表层显色组织库I中序号5对应的组织与表层显色组织库II及图4-图8依据图9流程铺入图1中结构模型①后形成的双经四纬提花结构的部分双纬渐变显色组合组织库;
图15为使用图3中表层显色组织库I中序号6对应的组织与表层显色组织库II及图4-图8依据图9流程铺入图1中结构模型①后形成的双经四纬提花结构的部分双纬渐变显色组合组织库;
图16为使用图3中表层显色组织库I中序号7对应的组织与表层显色组织库II及图4-图8依据图9流程铺入图1中结构模型①后形成的双经四纬提花结构的部分双纬渐变显色组合组织库;
图17为使用图3中表层显色组织库I中序号8对应的组织与表层显色组织库II及图4-图8依据图9流程铺入图1中结构模型①后形成的双经四纬提花结构的部分双纬渐变显色组合组织库;
图18为使用图3中表层显色组织库I中序号9对应的组织与表层显色组织库II及图4-图8依据图9流程铺入图1中结构模型①后形成的双经四纬提花结构的部分双纬渐变显色组合组织库;
图19为使用图3中表层显色组织库I中序号10对应的组织与表层显色组织库II及图4-图8依据图9流程铺入图1中结构模型①后形成的双经四纬提花结构的部分双纬渐变显色组合组织库;
图20为使用图3中表层显色组织库I中序号11对应的组织与表层显色组织库II及图4-图8依据图9流程铺入图1中结构模型①后形成的双经四纬提花结构的部分双纬渐变显色组合组织库;
图21为使用图3中表层显色组织库I中序号12对应的组织与表层显色组织库II及图4-图8依据图9流程铺入图1中结构模型①后形成的双经四纬提花结构的部分双纬渐变显色组合组织库;
图22为使用图3中表层显色组织库I中序号13对应的组织与表层显色组织库II及图4-图8依据图9流程铺入图1中结构模型①后形成的双经四纬提花结构的部分双纬渐变显色组合组织库;
图23为使用图3中表层显色组织库I中序号14对应的组织与表层显色组织库II及图4-图8依据图9流程铺入图1中结构模型①后形成的双经四纬提花结构的部分双纬渐变显色组合组织库;
图24为依据本申请图10-图23所示双纬渐变显色组合组织与结构模型⑦织造形成的实物效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仅是为了便于描述,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方案的限制。
另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便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多”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以基本组织I、基本组织II均选用16枚纬向5飞纬面缎纹为例,详细说明该发明的实施方法。
表经、里经,表纬、里纬经过排列组合,共可获得12类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甲经J1与乙经J2由左至右按1:1排列比配置,甲纬W1、乙纬W2、丙纬W3与丁纬W4由上至下按1:1:1:1排列比配置。图1中黑色、深灰部分(2个16×16方格)分别代表表经与两组表纬的交织位置,中灰、浅灰部分(2个16×16方格)分别代表里经与两组里纬的交织位置。
以结构模型①为例,当甲经J1作表经,甲纬W1、乙纬W2作表纬时,甲经J1与甲纬W1按照表层显色组织I的规律交织、甲经J1与乙纬W2按照表层显色组织II的规律交织,乙经J2与丙纬W3、丁纬W4分别交织为里层背衬组织I和里层背衬组织II,图1中结构模型②、结构模型③、结构模型④、结构模型⑤、结构模型⑥、结构模型⑦、结构模型⑧、结构模型⑨的、结构模型⑩、结构模型和结构模型/>组织配置规律与结构模型①相同。
由于双经四纬提花结构的双纬渐变显色结构模型主要通过两组纬线的变化在织物表面显色,为避免纬浮长被截断而影响显色效果,使用纬向过渡增加经组织点的加强方法。以16枚纬向5飞纬面缎纹为基本组织,设定左上角为起始点(1,1),从而设计起始点为(1,1)的基本组织I以及起始点为(14,1)的基本组织II,并基于基本组织I设定基本组织II的全显色技术点组织,方法是将基本组织I的组织点反转,以反转后的纬组织点为起始端,沿经向向上加强1个纬组织点,基于基本组织II设定基本组织I的全显色技术点组织,方法是将基本组织II的组织点反转,以反转后的纬组织点为起始端,沿经向向下加强1个纬组织点。见图2。
以基本组织I为基础,在不破坏全显色技术点的情况下,本例采用每次增加M=N=16个经组织点的增点速率加强,纬向加强先向右,当遇到全显色技术点后规避,返回起始点位置向左加强,形成一组组织数目为N-2=14的表层显色组织库I。以基本组织II为基础,在不破坏全显色技术点的情况下,本例采用每次增加M=N=16个经组织点的增点速率加强,纬向加强先向右,当遇到全显色技术点后规避,返回起始点位置向左加强,形成一组组织数目为N-2=14的表层显色组织库II。在表层显色组织库I与表层显色组织库II中,组织序号从左至右,从上至下,由1编号至14,见图3。
本案中,丙纬W3和丁纬W4共2组里纬从上至下按照1:1排列比依据纬二重组织设计方法,与乙经J2交织分别形成里层背衬组织I与里层背衬组织II,里层背衬组织I遮盖里层背衬组织II。依据表层显色组织特点以及交织平衡的原则,里层背衬组织与表层显色组织的组织循环数相同或互为整倍数关系,选择表层显色组织库I中的起始点为(1,1)的16枚纬向5飞纬面缎纹作为里层背衬组织I,选择起始点为(11,1)的16枚纬向5飞经面缎纹作为里层背衬组织II,如图4、图5所示。
因表经与表纬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且以16枚纬向5飞纬面缎纹为基本组织,经过纬向加强经组织点形成的表层显色组织库I和表层显色组织库II通过经纬丝线凭借连续的纬浮长与经组织点的交织混合显色,故选择里经表纬接结法对织物表层与里层接结,接结点为经组织点,接结点左、右相邻或至少一侧的表经的组织点必须为经组织点,确保接结组织点始终被表经遮盖。在接结组织设计过程中,为使双经四纬提花结构的双纬渐变显色的提花织物表面实现双纬均匀渐变的过渡效果,选择16枚纬向5飞纬面缎纹的基本组织I作为接结组织,所得接结组织的经组织点始终被表层显色组织库中影光组织的经组织点遮盖,满足双层结构设计要求。根据表层显色组织I的特征,可确定接结组织具有唯一合理性,见图7。
依据双经四纬提花结构的双纬渐变显色结构模型设计,其组合组织依据双层结构的设计方法成型。首先,在组合结构模型中,设定甲经J1与乙经J2由左至右1:1排列,甲纬W1、乙纬W2、丙纬W3与丁纬W4由上至下1:1:1:1排列;其次,在表经与表纬交织的位置配置表层显色组织,在里经与里纬交织的位置配置里层背衬组织,表经与里纬交织的位置经线全部提升,即配置经组织点,里经与表纬交织的位置配置接结组织与纬组织点。
根据12种双经四纬提花结构的双纬渐变显色结构模型特征,将配置在对应位置的表层显色组织、里层背衬组织、接结组织、纬组织点和经组织点组合,即建立起12个双经四纬提花结构的双纬渐变显色组合组织库。
在设定图1中结构模型①后(图9中(a)),说明双纬渐变显色组合组织设计流程:在甲经J1与甲纬W1交织位置绘制表层显色组织I,在甲经J1与乙纬W2交织位置绘制表层显色组织II,在乙经J2与丙纬W3交织位置绘制里层背衬组织I以及在乙经J2与丁纬W4交织位置绘制里层背衬组织II(图9中(b))→在甲经J1与丙纬W3、丁纬W4交织位置配置经组织点(图9中(c))→在乙经J2与甲纬W1交织位置绘制接结组织以及在乙经J2与乙纬W2交织位置配置纬组织点(图9中(d))→从上至下按1:1:1:1排列比组合甲经J1与甲纬W1、乙纬W2、丙纬W3和丁纬W4交织规律,从上至下按1:1:1:1排列比组合乙经J2与甲纬W1、乙纬W2、丙纬W3和丁纬W4交织规律(图9中(e))→从左至右按1:1排列比展开前述甲经J1与甲纬W1、乙纬W2、丙纬W3和丁纬W4交织规律以及乙经J2与甲纬W1、乙纬W2、丙纬W3和丁纬W4交织规律,形成组合组织(图9中(f))。
基于上述实施步骤,将双经四纬提花结构的双纬渐变显色的组合组织归纳,建立完整的组合组织库。以图1中结构模型①为例,以图3(a)所示14个基于起始点(1,1)的16枚纬向5飞纬面缎纹表层显色组织I,以图3(b)所示14个基于起始点(14,1)的16枚纬向5飞纬面缎纹表层显色组织II;以起始点为(1,1)的16枚纬向5飞纬面缎纹的基本组织I作为里层背衬组织I,以图5所示里层背衬组织I组织点反相后起始点向上平移2行的16枚纬向5飞经面缎纹组织作为里层背衬组织II;表经不与里纬交织,作图6所示经组织点;里经与表纬甲纬W1交织,以图7所示16枚纬向5飞纬面缎纹的基本组织I作为接结组织;里经与表纬乙纬W2不交织,作图8所示纬组织点,形成双经四纬提花结构下双纬渐变显色组合组织库,见图10至图23。除表层显色组织外,里层背衬组织、接结组织等均固定不变,因此,组合组织按照“ZH”“基本组织I序号”-“基本组织II序号”编号,例如“ZH1-1”表示该双经四纬提花结构的双纬渐变显色组合组织由表层显色组织库I中1号组织与表层显色组织库II中1号组织组合形成(为加以区分,甲纬W1、乙纬W2、丙纬W3和丁纬W4经组织点使用黑色,深灰,中灰和浅灰表示,而纬组织点均使用白色表示)。
在计算机位图模式下进行数码纹样的设计,数码纹样题材任意,色彩包括12种,在每种色彩的基础上设计系列渐变色,所获得的12系列渐变色在数码纹样中可穿插但不可重叠,本例中,最大显色数目为:12×(N-2)2=12×(16-2)2=2352。
将数码纹样中12系列渐变色分别使用12组双经四纬提花结构的双纬渐变显色表层显色组合组织库对应,使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将每种渐变色替换成对应组织库中由表经与表纬交织形成的表层显色组织,同时,将里经与里纬交织形成的里层背衬组织、表经与里纬不交织形成的经组织点、里经与表纬交织形成的接结组织和不交织形成的纬组织点,根据12类双经四纬提花结构模型进行组合,形成双经四纬提花结构的双纬渐变显色的提花织物组合结构图。
为双经四纬提花织物的双纬渐变显色组合结构添加牵经与选纬信息,设定经、纬密度,选择两组经线(黑、白)、四组彩色纬线,该提花织物的组合结构图可直接用于生产双经四纬提花结构的双纬渐变显色的提花织物。依据图1中结构模型①与结构模型⑦配置组织后实现的织物效果图见图24,其中,织物表面方格部分依据图1中结构模型①呈现由两组表纬,即甲纬与乙纬,分别配置红色与黄色,与一组表经,即甲经,配置黑色,产生的1类色彩渐变显色效果,织物表面方格外框部分依据图1中结构模⑦呈现由两组表纬,即甲纬与乙纬,分别配置红色与黄色,与一组表经,即乙经,配置白色产生的1类纯色效果。
以上内容是结合本发明创造的一个具体实施案例,仅用于解释和说明本发明,而不是限制本发明,在本发明的精神和权利要求保护范围内,对本发明做出任何修改、替换和推演,或在面料局部位置使用本发明内容等,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双经四纬提花织物的双纬渐变显色织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步骤一,构建结构模型:
将由甲经J1和乙经J2构成的经线组合,以及由甲纬W1、乙纬W2、丙纬W3和丁纬W4构成的纬线组合作为实施对象,取任意两组纬线与一组经线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另外两组纬线与另一组经线在织物背面交织背衬,形成若干个双经四纬提花结构的双纬渐变显色结构模型,
步骤二,表层显色组合组织设计:
第一步,选定纬面或经面状态的斜纹或缎纹为基本组织I和基本组织II,且它们的组织循环数N相同、飞数S相同,但起始点位置不同,
第二步,依据基本组织I、基本组织II设定对应的全显色技术点组织,方法是:将基本组织I的组织点反转,以反转后的组织点为起始端,沿经向向上/下加强1个组织点,得到基本组织II的全显色技术点组织;将基本组织II的组织点反转,以反转后的组织点为起始端,沿经向向下/上加强1个组织点,得到基本组织I的全显色技术点组织,
第三步,以基本组织I为初始组织,以其全显色技术点组织为终末组织,在规避全显色技术点的情况下增加/减少组织点设计一组基本组织I影光组织库,即表层显色组织库I;同时,以基本组织II为初始组织,以其全显色技术点组织为终末组织,在规避全显色技术点的情况下增加/减少组织点设计一组基本组织II影光组织库,即表层显色组织库II;从表层显色组织库I、表层显色组织库II中各取1个组织,纵向组合后形成双经四纬提花结构下双纬渐变显色的表层显色组合组织,
步骤三,里层背衬组织设计:
依据双层结构设计中表层显色组织与里层背衬组织选择的要求,里层背衬组织的组织循环数与表层显色组织的组织循环数相同或互为整倍数关系,得到里层背衬组织I、里层背衬组织II,
步骤四,织物表层与里层关系设计:
织物的表层与里层不接结时,从织物正面看,表经始终位于里纬上,同时里经始终位于表纬下,
织物的表层与里层接结时,从织物正面看,接结组织循环数与表层组织循环数相同或互为整倍数关系,选择自身接结法固结织物表层与里层,
步骤五,组合组织流程设计:
第一步,设定甲经J1与乙经J2的排列比并横向排列,甲纬W1、乙纬W2、丙纬W3与丁纬W4的排列比并纵向排列,
第二步,在表经与表纬交织的位置按照纬线排列顺序配置表层显色组织I、表层显色组织II,在里经与里纬交织的位置配置里层背衬组织I、里层背衬组织II,在表经与里纬交织处的经线全部提升,即配置经组织点,在里经与表纬交织处的经线全部下沉,即配置纬组织点,
第三步,匹配织物表层与里层关系,
第四步,依据双经四纬提花结构的双纬渐变显色结构模型特征,依次完成各结构模型的组合组织设计,
步骤六,数码图案设计:
在计算机位图模式下设计数码图案,选定色彩,在每种色彩的基础上设计系列渐变色,其中,任一系列渐变色的级数小于等于表层显色组织库I或表层显色组织库II内影光组织数目的最大值,为(N-2)+(N-3)×(N-1),数码图案中的各系列渐变色效果互不重叠,最大显色数目为12×[(N-2)+(N-3)×(N-1)]2个,
步骤七,组合结构图设计:
将表经与表纬交织形成的表层组织库I、II,里经与里纬交织形成的里层背衬组织I、II及织物表层与里层关系产生的经浮长、纬浮长和/或接结组织依据提花结构模型组合,其中,任一系列渐变色分别对应表层显色组织库I、II中的各影光组织,一一对应铺设形成双经四纬提花结构下的双纬渐变显色组合结构图,
步骤八,织造:
为双经四纬提花结构的双纬渐变显色组合结构图添加牵经与选纬信息,设定经、纬密度,选择两组经线、四组纬线,将步骤七中所得组合结构图用于织造,即可获得具有双纬渐变显色特征的双经四纬提花织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经四纬提花织物的双纬渐变显色织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N为整数,且5≤N≤48,S为整数,组织循环数为N时的飞数S数量为QNSN,基本组织I的可选组织数量QBI=N×QNSN,基本组织II的可选组织数量QBII=N-2;设定经组织点增加速率为M,1≤M≤N,M为整数,M=N时表层显色组织库I、II中的组织数目最少,均为N-2个,对应形成的表层组合组织数目最少,为(N-2)2个;当M=1时,表层显色组织库I、II中的组织数目最多,为(N-2)+(N-3)×(N-1)个,对应形成的表层组合组织数目最多,为[(N-2)+(N-3)×(N-1)]2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经四纬提花织物的双纬渐变显色织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中,里层背衬组织的可选数量为Qb,按从纬面组织到经面组织的排列顺序将组织循环数为N、N的约数及N的整倍数的组织从左至右排列,数量为n,第i位组织循环数为N或其约数或其整倍数的组织的组织循环数为Ni,第i位组织循环数为N或其约数或其整倍数的组织的飞数Si数量为QSi1≤i≤n。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经四纬提花织物的双纬渐变显色织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四中,所述自身接结法采用里经表纬接结,设计接结组织点为经组织点,接结组织点所在里经的左、右相邻表经或至少一侧表经的组织点是经组织点,保证里经与表纬的接结组织点能够始终被表经遮盖,或者,采用表经里纬接结,设计接结组织点为纬组织点,接结组织点所在里纬的上、下相邻表经或至少一侧表纬的组织点是纬组织点,保证表经与里纬的接结组织点能够始终被表纬遮盖,或者,采用联合接结法,里经表纬与表经里纬同时接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双经四纬提花织物的双纬渐变显色织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接结位置组织配置方法总数为QS,其中,表层与里层不接结时配置方法数量QNS=1,表层与里层接结时,接结组织的组织循环数为N或N的非1约数或N的整倍数,表经里纬接结组织的接结纬组织点数可选数量的组合数为QFSP,里经表纬接结组织的接结经组织点数可选数量的组合数为QBSP,满足: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双经四纬提花织物的双纬渐变显色织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甲经J1与乙经J2横向按1:1排列比配置;甲纬W1、乙纬W2、丙纬W3与丁纬W4纵向按照排列比1:1:1:1排列。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双经四纬提花织物的双纬渐变显色织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双纬渐变显色结构模型有十二个:
1)甲经J1为显色表经,与显色表纬甲纬W1、乙纬W2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此时,背衬里经乙经J2与背衬里纬丙纬W3、丁纬W4在织物背面交织背衬;
2)甲经J1为显色表经,与显色表纬甲纬W1、丙纬W3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此时,背衬里经乙经J2与背衬里纬乙纬W2、丁纬W4在织物背面交织背衬;
3)甲经J1为显色表经,与显色表纬甲纬W1、丁纬W4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此时,背衬里经乙经J2与背衬里纬乙纬W2、丙纬W3在织物背面交织背衬;
4)甲经J1为显色表经,与显色表纬乙纬W2、丙纬W3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此时,背衬里经乙经J2与背衬里纬甲纬W1、丁纬W4在织物背面交织背衬;
5)甲经J1为显色表经,与显色表纬乙纬W2、丁纬W4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此时,背衬里经甲经J1与背衬里纬甲纬W1、丙纬W3在织物背面交织背衬;
6)甲经J1为显色表经,与显色表纬丙纬W3、丁纬W4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此时,背衬里经甲经J1与背衬里纬甲纬W1、乙纬W2在织物背面交织背衬;
7)乙经J2为显色表经,与显色表纬甲纬W1、乙纬W2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此时,背衬里经甲经J1与背衬里纬丙纬W3、丁纬W4在织物背面交织背衬;
8)乙经J2为显色表经,与显色表纬甲纬W1、丙纬W3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此时,背衬里经甲经J1与背衬里纬乙纬W2、丁纬W4在织物背面交织背衬;
9)乙经J2为显色表经,与显色表纬甲纬W1、丁纬W4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此时,背衬里经甲经J1与背衬里纬乙纬W2、丙纬W3在织物背面交织背衬;
10)乙经J2为显色表经,与显色表纬乙纬W2、丙纬W3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此时,背衬里经甲经J1与背衬里纬甲纬W1、丁纬W4在织物背面交织背衬;
11)乙经J2为显色表经,与显色表纬乙纬W2、丁纬W4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此时,背衬里经甲经J1与背衬里纬甲纬W1、丙纬W3在织物背面交织背衬;
12)乙经J2为显色表经,与显色表纬丙纬W3、丁纬W4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此时,背衬里经甲经J1与背衬里纬甲纬W1、乙纬W2在织物背面交织背衬。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双经四纬提花织物的双纬渐变显色织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纵向组合的排列比为1:1,表层显色组织库有十二组,分别为:甲经J1与甲纬W1、乙纬W2表层显色组织库,甲经J1与甲纬W1、丙纬W3表层显色组织库,甲经J1与甲纬W1、丁纬W4表层显色组织库,甲经J1与乙纬W2、丙纬W3表层显色组织库,甲经J1与乙纬W2、丁纬W4表层显色组织库,甲经J1与丙纬W3、丁纬W4表层显色组织库,乙经J2与甲纬W1、乙纬W2表层显色组织库,乙经J2与甲纬W1、丙纬W3表层显色组织库,乙经J2与甲纬W1、丁纬W4表层显色组织库,乙经J2与乙纬W2、丙纬W3表层显色组织库,乙经J2与乙纬W2、丁纬W4表层显色组织库,乙经J2与丙纬W3、丁纬W4表层显色组织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双经四纬提花织物的双纬渐变显色织造方法,其特征在于,里层背衬组织的设计中,两组里纬按照1:1排列比纵向排列与里经交织,配置位置满足:
显色表经为甲经J1,显色表纬为甲纬W1与乙纬W2,乙经J2与丙纬W3可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或里层背衬组织II的规律交织,对应地,乙经J2与丁纬W4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I或里层背衬组织I的规律交织;或者,显色表经为甲经J1,显色表纬为甲纬W1与丙纬W3,乙经J2与乙纬W2可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或里层背衬组织II的规律交织,对应地,乙经J2与丁纬W4只能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I或里层背衬组织I的规律交织;或者,显色表经为甲经J1,显色表纬为甲纬W1与丁纬W4时,乙经J2与乙纬W2可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或里层背衬组织II的规律交织,对应地,乙经J2与丙纬W3只能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I或里层背衬组织I的规律交织;或者,显色表经为甲经J1,显色表纬为乙纬W2与丙纬W3时,乙经J2与甲纬W1可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或里层背衬组织II的规律交织,对应地,乙经J2与丁纬W4只能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I或里层背衬组织I的规律交织;或者,显色表经为甲经J1,显色表纬为乙纬W2与丁纬W4,乙经J2与甲纬W1可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或里层背衬组织II的规律交织,对应地,乙经J2与丙纬W3只能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I或里层背衬组织I的规律交织;或者,显色表经为甲经J1,显色表纬为丙纬W3与丁纬W4时,乙经J2与甲纬W1可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或里层背衬组织II的规律交织,对应地,乙经J2与乙纬W2只能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I或里层背衬组织I的规律交织;或者,显色表经为乙经J2,显色表纬为甲纬W1与乙纬W2时,甲经J1与丙纬W3可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或里层背衬组织II的规律交织,对应地,甲经J1与丁纬W4只能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I或里层背衬组织I的规律交织;或者,显色表经为乙经J2,显色表纬为甲纬W1与丙纬W3时,甲经J1与乙纬W2可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或里层背衬组织II的规律交织,对应地,甲经J1与丁纬W4只能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I或里层背衬组织I的规律交织;或者,显色表经为乙经J2,显色表纬为甲纬W1与丁纬W4时,甲经J1与乙纬W2可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或里层背衬组织II的规律交织,对应地,甲经J1与丙纬W3只能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I或里层背衬组织I的规律交织;或者,显色表经为乙经J2,显色表纬为乙纬W2与丙纬W3时,甲经J1与甲纬W1可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或里层背衬组织II的规律交织,对应地,甲经J1与丁纬W4只能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I或里层背衬组织I的规律交织;或者,显色表经为乙经J2,显色表纬为乙纬W2与丁纬W4时,甲经J1与甲纬W1可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或里层背衬组织II的规律交织,对应地,甲经J1与丙纬W3只能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I或里层背衬组织I的规律交织;或者,显色表经为乙经J2,显色表纬为丙纬W3与丁纬W4时,甲经J1与甲纬W1可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或里层背衬组织II的规律交织,对应地,甲经J1与乙纬W2只能依据里层背衬组织II或里层背衬组织I的规律交织。
CN202410402274.7A 2024-04-03 一种双经四纬提花织物的双纬渐变显色织造方法 Pending CN118109948A (zh)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109948A true CN118109948A (zh) 2024-05-31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80245B (zh) 双经双纬渐变显色提花织物结构设计方法
CN107988682B (zh) 单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提花织物织造方法
CN108035048B (zh) 双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提花织物织造方法
CN108691057B (zh) 一种基于影光组织的高花效果提花织物设计和织造方法
CN102733036B (zh) 一种多臂提花联合开口多层大提花织物的制作方法
CN105951276A (zh) 纬三重全遮盖提花织物及其织造方法
CN112553743B (zh) 一种渐变遮盖提花织物的织造方法
CN102828319B (zh) 一种双面全显色的提花织物结构设计方法
CN105926139A (zh) 纬二重全遮盖提花织物及其织造方法
CN106757681A (zh) 一种全彩色经显色提花织物的设计方法
CN104073949A (zh) 基于组合全显色结构的肌理效果提花织物设计方法
CN118109948A (zh) 一种双经四纬提花织物的双纬渐变显色织造方法
CN109576864A (zh) 一种基于表里换层的双面配色模纹小花纹织物的设计方法
CN108823733B (zh) 单色经多色纬机织物的表面显色和织造方法
CN115305621B (zh) 一种双经四纬提花织物的单纬渐变显色织造方法
CN118109947A (zh) 一种双经四纬提花织物的三纬渐变显色织造方法
CN105696148A (zh) 一种三组纬组合非遮盖织物组织结构设计方法
CN105908333B (zh) 双面全显色提花织物织造方法
CN2578355Y (zh) 双面织锦提花织物
CN113737352B (zh) 一种多组纬组合全遮盖结构的提花织物组织结构设计方法
CN111020796B (zh) 基于网点叠加组合的彩色仿真提花织物设计方法
CN108691060B (zh) 一种附加纬接结双面全显色提花织物结构设计方法
CN113802244B (zh) 一种透叠效果的提花织物及其织造方法
CN106637599A (zh) 一种2.5d类缎纹织物结构设计方法
CN109735997A (zh) 一种自接结三维整体夹芯机织结构及其织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