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41703B - 具有正反对角提花效果方巾的组织和纹织工艺设计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具有正反对角提花效果方巾的组织和纹织工艺设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941703B
CN112941703B CN202110117068.8A CN202110117068A CN112941703B CN 112941703 B CN112941703 B CN 112941703B CN 202110117068 A CN202110117068 A CN 202110117068A CN 112941703 B CN112941703 B CN 11294170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eft
weave
warp
fabric
jacqu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11706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941703A (zh
Inventor
金子敏
钱逍敏
陈佳雪
钱之毅
王元元
钱道明
阎玉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Huiming Jacquard Weaving Co ltd
Zhejiang Sci Tech University ZSTU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Huiming Jacquard Weaving Co ltd
Zhejiang Sci Tech University ZST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Huiming Jacquard Weaving Co ltd, Zhejiang Sci Tech University ZSTU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Huiming Jacquard Weav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117068.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941703B/zh
Publication of CN1129417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417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9417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4170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21/00Lappet- or swivel-woven fabric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Woven Fabric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正反对角提花效果方巾的组织和纹织工艺设计方法。本发明使得织物正面与背面获得具有正反对角提花效果的方巾织物,其特征在于根据合理的织物组织以及纹织工艺设计方法使得所获的方巾织物正面以对角线划分一半的上三角区域形成的由各组经纬纱织造而成的提花花纹效果,该区域所对应的背面为一组纬线形成的纯色效果;方巾织物正面对角线划分一半的下三角区域为一组纬线形成的纯色效果,该区域所对应的背面为由各组经纬纱织造而成的提花花纹效果。本发明中正反两面的提花花纹效果与纯色遮盖效果相互对应与匹配,所制提花方巾无杂乱色点,具备美观性、舒适性的同时还满足企业生产需求。

Description

具有正反对角提花效果方巾的组织和纹织工艺设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正反对角提花效果的方巾织物,具体涉及一种通过合理的组织和纹织工艺设计,使得织物正面与背面获得具有正反对角提花效果的方巾织物。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在精神、审美及文化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高。简单的服饰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需求,围巾作为整体装扮中的一种亮点存在,逐渐被很多的时尚消费者所喜爱追捧。一直以来,围巾作为服饰市场衍生出来的附加品,在服装的使用上多是作为点缀少量使用。近些年来,随着社会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围巾的消费观念与以往有着很大的区别:不仅注重单一产品的实用性,同时更加注重创造将实用性、欣赏性、艺术性、装饰性、情趣性、时尚性结合于一体的产品。其中提花方巾面料的出现,给服饰品行业增添了不少生气,也满足了消费者对纺织面料个性化的需求。
目前市场上的提花方巾多为着重突显正面花纹效果的常规织物为主,如图1a为常规提花方巾织物的正面效果图,图1b为常规提花方巾织物的反面效果图,图2a为常规提花方巾织物折叠一部分的效果图,图2b为按照对角线折叠的效果图。这类提花方巾织物一般是正面具有花纹效果,反面通常是没有花纹的普通织造状态,反面与正面相比,色彩布局复杂无规律,因此在影响美观性能的同时,在使用上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图3所示为常规提花方巾的穿戴效果图,在佩戴时容易露出背面的交织线,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美观效果,因而在佩戴时需要使用者按照一定的折叠方式使用,在日常生活中极易造成不便,同时限制了丝巾的佩戴方式。目前,相关企业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制作提花方巾时,通常会通过二次加工的方式在方巾反面另外缝制一层织物,使得提花方巾整体由两部分组成,虽然从外观上解决了方巾使用局限性的问题,但是这样的方式增加了方巾的厚度,同时降低了舒适性,加大了生产流程,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方巾产品的工艺及其使用的局限性,提供一种具有正反对角提花效果的方巾织物的工艺设计。本发明提供的提花方巾不会出现其它多组纬杂乱交织无规律的色彩布局,并且通过该工艺设计能一次性形成正反面不同的外观效果,不需要二次加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为优化提花方巾织物的外观效果提供一种技术参考。
本发明具有以下特点:通过对工艺的设计使得所制备的方巾织物具有比常规织物更加优越的外观特征,对角折叠佩戴该提花方巾织物时,不会出现杂乱色点,具有很好的美观效果。本发明按照方巾对角线配置不同的织造工艺条件,如图4所示,沿着对角线将方巾意匠图分为A、B两部分,A、B两部分均可作为方巾正面的花纹效果,且A、B两部分作为方巾织物正面时的花纹外观效果一致。如提花方巾的花纹由图4中A部分提供且作为方巾的正面时,如图5a中Ac部分所示,而按照图4中B部分在织物正面呈现纯色显色效果,如图5a中Bd所示,该纯色效果由从织物正面看的第一组纬线提供,织物正面外观效果如图5a所示;此时图4中A部分所对应的背面则应由一组纬作为纯色遮盖,即从织物正面看的最后一组纬线起遮盖作用,如图5b中 Ae部分所示,而B部分所对应的背面则为,由除起遮盖作用的第一组纬线之外的纬线提供的花纹效果,如图5b中的Bf部分所示。事实上,所涉及的Ac、 Bd部分分别与Bf、Ae部分所配置的组织相同。
本发明在织物组织设计时用其中一组纬(一般多选择最后一组纬)在反面采用较长的纬浮线遮盖前面几组纬线与经线交织后产生的杂色。其中,背衬时要考虑好组织点的配置,达到反面纱线颜色不暴露在表面的效果,同时采用较长纬浮线的这组纬线遮盖住背面其余的纱线后,在反面呈现一定的纯色效果。为更好的体现发明效果,本发明以方巾为织物规格设计基础,采用 M组经N组纬进行织物组织工艺设计,实际可应用一组或多组经线以及多组纬线进行组织工艺设计。同时在纱线的选择上也具有多样性,可以选择天然纤维、化学纤维、合成纤维等。方巾织物正面及背面各具有提花花纹区域及纯色遮盖区域,提花织物正面与背面的提花花纹区域及纯色遮盖区域组织配合原则一致,织物缩率也一致
经纬线的具体组合如下:使用M组经线和N组纬线(经纬线不限原料),其中M=1、2等,N=2、3、4、5等;根据反面遮盖杂乱色彩的要求,在突显正面提花花纹的同时将该部分所对应的反面设置为纯色的布面效果,为了使反面达到更好的遮盖效果,纯色遮盖部分使用纬线中的一组纬线(通常选择第N组纬线),该组纬线要比其他N-1组纬线稍粗。
组织设计主要从正面的提花花纹部分以及该部分对应的反面纯色遮盖部分来进行说明。提花花纹部分根据设计需要按组织结构的不同分为四大类组织,分别为平纹组织、纬面单组纬显花组织、纬面两组混色纬显花组织以及经面组织,四大类组织的共同点为最后一组纬线用作浮长设计,最终实现达到正面为提花花纹同时对应背面为纯色遮盖的效果。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正反对角提花效果的方巾织物,如图5a与图5b所示,方巾织物两面呈现出相同的外观效果,其中图5a为Ac部分作为方巾正面的花纹效果图,Bd部分呈现纯色遮盖效果;图5b为Bf部分作为方巾正面的花纹效果图,Ae部分呈现纯色遮盖效果。事实上,Ae部分为Ac部分所对应的背面,即为Ac部分对应的背面的纯色遮盖部分;Bf部分为Bd部分所对应的背面,即为Bd部分对应的背面的提花花纹效果。也可以将图5b看作为方巾织物的正面效果图,此时Ac对应为Ae的反面提花花纹部分;Bd对应为B 面Bf背面的纯色遮盖部分。
由于沿对角线可将方巾意匠图分为A、B两部分,如图4所示,且A、B 两部分均可作为方巾正面的花纹效果,并且这两种显花方式设计的方巾在织物外观上没有差别,因此,在后文的详细组织配置说明中按照以A部分显示织物正面花纹为例,所得方巾正面外观效果如图5a所示,此时方巾背面外观效果如图5b所示,根据设计需要按组织结构的不同分为四大类组织,四大类组织的共同点为最后一组纬用作浮长设计,即图5a中的Bd部分与图5b中的 Ae部分为最后一组纬为浮长设计。其中经浮长循环数设置最大值不超过 0.3cm×纬密,从而达到提花花纹的背面为纯色遮盖的效果。
第一类组织为平纹组织;
第二类组织为纬面单组纬显花组织;
第三类组织为纬面两组混色纬显花组织;
第四类组织为经面组织;
每一类组织都分别对应着相应的反面组织,且经纬组织点完全相反,其中第j纬用作织物表面显花(j=1,2,3……),第N纬为从织物正面开始的第最后一组纬,以达到纯色遮盖效果,使得织物表面呈现如图5a中的Bd部分与图5b中的Ae部分。
第一类组织,织物正面组织设置为:表组织为经纱与除去遮盖使用的一组纬外的其他N-1组纬中的一组纬交织而成的平纹,并且织物表面显示该平纹的颜色和质地;中组织为经纱与除去表纬和遮盖使用的一组纬外的其他 N-2组纬中的一组纬交织而成的经面组织,其中,中i组织为与中i-1组织的组织循环数相同的经面组织,或为中i-1组织的组织循环数倍数的经面组织(i=1,2,3……N-2);里组织为经纱与遮盖使用的一组纬形成的经浮长,且经浮长设置为不超过0.3cm×纬密的经浮长。对应的反面组织为(从织物反面看):表组织为经纱与遮盖使用的一组纬形成的纬浮长,且纬浮长设置为不超过0.3cm×经密的纬浮长,织物表面显示该纬浮长所用的纬纱颜色和质地;中组织为经纱与除去遮盖使用的一组纬和里纬外的其他N-2组纬中的其中一组纬交织而成的纬面组织,其中,中i组织为与中i-1组织的组织循环数相同的纬面组织,或为中i-1组织的组织循环数约数的纬面组织(i=1,2,3……N -2);里组织为经纱与除去遮盖使用的一组纬外的其他N-1组纬中的一组纬交织而成的平纹组织。
第二类组织,织物正面组织设置为:表组织为经纱与除去遮盖使用的一组纬外的其他N-1组纬中的其中一组纬交织而成的纬面组织,织物表面显示该纬面组织所用的纱线的颜色和质地;中组织为经纱与除去表纬和遮盖使用的一组纬外的其他N-2组纬中的一组纬交织而成的经面组织,其中,中i 组织为与中i-1组织的组织循环数相同的经面组织,或为中i-1组织的组织循环数倍数的经面组织(i=1,2,3……N-2);里组织为经纱与遮盖使用的一组纬形成的经浮长,且经浮长设置为不超过0.3cm×纬密的经浮长。对应的反面组织设置为(从织物反面看):表组织为经纱与遮盖使用的一组纬形成的纬浮长,且纬浮长设置为不超过0.3cm×经密的纬浮长,织物表面显示该纬浮长使用的纬纱的颜色和质地;中组织为经纱与除去遮盖使用的一组纬和里纬外的其他N-2组纬中的一组纬线交织而成的纬面组织,其中,中i组织为与中i -1组织的组织循环数相同的纬面组织,或为中i-1组织的组织循环数约数的纬面组织(i=1,2,3……N-2);里组织为经纱与除去遮盖使用的一组纬外的其他N-1组纬中的一组纬交织而成的经面组织。
第三类组织,织物正面组织设置为:表组织为经纱与除去遮盖使用的一组纬外的其他N-1组纬中的两组纬交织而成的纬面组织(包含共口纬面组织),两组纬在与经线交织过程中经纬组织点均匀分布,织物表面显示经纱和除去遮盖使用的一组纬外的其他N-1组纬中的两组纬纱混合后的颜色和质地;中组织为经纱与除去表组织使用的两组纬和遮盖使用的一组纬外的其他 N-3组纬中的一组纬交织而成的经面组织,其中,中i组织为与中i-1组织的组织循环数相同的经面组织,或为中i-1组织的组织循环数倍数的经面组织(i=1,2,3……N-2);里组织为经纱与遮盖使用的一组纬形成的经浮长,且经浮长设置为不超过0.3cm×纬密的经浮长。对应的反面组织设置为(从织物反面看):表组织为经纱与遮盖使用的一组纬形成的纬浮长,且纬浮长设置为不超过0.3cm×经密的纬浮长,织物表面显示遮盖使用的纬纱的颜色和质地;中组织为经纱与除去遮盖使用的一组纬和里组织使用的两组纬外的其他N- 3组纬中的一组纬交织而成的纬面组织,其中,中i组织为与中i-1组织的组织循环数相同的纬面组织,或为中i-1组织的组织循环数约数的纬面组织 (i=1,2,3……N-2);里组织为经纱与除去遮盖使用的一组纬外的其他N-1 组纬中的两组纬交织而成的经面组织(包含共口经面组织),两组纬在与经线交织过程中经纬组织点均匀分布。
第四类组织,织物正面组织设置为:表组织为经纱与除去遮盖使用的一组纬外的其他N-1组纬中的一组纬交织而成的经面组织;中组织为经纱与除去表纬和遮盖使用的一组纬外的其他N-2组纬中的一组纬交织而成的经面组织(包含共口经面组织),其中,中i组织为与中i-1组织的组织循环数相同的经面组织,或为中i-1组织的组织循环数倍数的经面组织 (i=1,2,3……N-2);里组织为经纱与遮盖使用的一组纬形成的经浮长,且经浮长最大值不超过0.3cm×纬密的经浮长。对应的反面组织设置为(从织物反面看),表组织为经纱与遮盖使用的一组纬形成的纬浮长,且最大值不超过 0.3cm×经密的纬浮长,织物表面显示该纬浮长使用的纬纱的纬纱颜色和质地;中组织为经纱与除去遮盖使用的一组纬和里纬外的其他N-2组纬中的一组纬交织而成的纬面组织(包含共口纬面组织),其中,中i组织为与中i-1 组织的组织循环数相同的纬面组织,或为中i-1组织组织循环数约数的纬面组织(i=1,2,3……N-2);里组织为经纱与除去遮盖使用的一组纬外的其他N -1组纬中的一组纬交织而成的纬面组织。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制备出正反对角提花效果方巾织物的组织工艺,方巾织物正面与反面呈现出相同的外观效果,如图4所示,其中图5a为提花方巾织物A面(正面)效果图,图5b为方巾B面(反面)效果图,图6a为方巾织物的折叠状态图,图6b为方巾织物按照对角线的折叠效果图。以图5a织物正面为例,A面的Ac部分为方巾正面的提花花纹效果,A面的Bd部分为方巾正面的纯色效果,且该部分用于遮盖其所对应的B面(反面)的Bf部分产生的无规律色彩分布部分。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工艺设计方面:在传统提花织物的工艺设计方法中加入了浮长设计如图 5a中的Bd部分与图5b中的Ae部分,通过对织物组织合理的设计,使得织物呈现出一定的纯色遮盖效果,以获得更具有实用性及装饰性的提花织物;织物不同组织交接处,合理设置组织点,避免造成织物纹路不清晰的现象;同时,组织的选择具有多样性,参照不同的组织,合理设置反面纯色遮盖部分所需浮长。
以本发明制备的提花方巾织物实际作为三角巾穿戴的使用效果如图7所示,该类提花方巾在佩戴时无需按一定的使用方法佩戴,即无论以什么方式佩戴,外观上呈现的都是一定的纹样效果,不会暴露织物背面由于纱线交织而产生的杂乱色彩。因此该方巾正反两面都具备常规提花方巾具备的美观性,并且比常规提花方巾织物具有更好的服用装饰效果,如图7佩戴效果图所示,打破了常规提花方巾在使用上的局限性,更便于穿戴。
附图说明
本发明以纬四重组织织物即M=1,N=4设计为例,12个层次的组织结构设计部分,其中包含表组织、中组织以及里组织的配置情况如表1所示,表2 为提花方巾织物实例意匠图颜色及对应组织。
图1a为常规提花方巾织物的正面效果图;
图1b为常规提花方巾织物的反面效果图;
图2a为常规提花方巾织物折叠一部分的效果图;
图2b为按照对角线折叠的效果图;
图3为常规提花方巾的穿戴效果图;
图4为正反对角提花方巾织物意匠图;
图5a为图4中A部分提供花纹时方巾正面效果图;
图5b为图4中B部分提供花纹时方巾正面效果图;
图6a为方巾织物的折叠状态图;
图6b为方巾织物按照对角线的折叠效果图;
图7正反对角提花方巾穿戴效果图;
图8a为第一类组织中的甲纬做平纹组织图;
图8b为第一类组织中的乙纬平纹组织图;
图8c为第一类组织中的丙纬平纹组织图;
图9a为第二类组织中的甲纬单组纬显花组织图;
图9b为第二类组织中的乙纬单组纬显花组织图;
图9c为第二类组织中的丙纬单组纬显花组织图;
图10a为第三类组织中的甲乙纬两组纬混色显花组织图;
图10b为第三类组织中的甲丙纬两组纬混色显花组织图;
图10c为第三类组织中的乙丙纬两组纬混色显花组织图;
图11a为第四类组织中的甲纬经显花组织图;
图11b为第四类组织中的乙纬经显花组织图;
图11c为第四类组织中的丙纬经显花组织图;
图12a为与图8a组织对应的反面即经纬组织点完全相反的组织图;
图12b为与图8b组织对应的反面即经纬组织点完全相反的组织图;
图12c为与图8c组织对应的反面即经纬组织点完全相反的组织图;
图13a为与图9a组织对应的反面即经纬组织点完全相反的组织图;
图13b为与图9b组织对应的反面即经纬组织点完全相反的组织图;
图13c为与图9c组织对应的反面即经纬组织点完全相反的组织图;
图14a为与图10a组织对应的反面即经纬组织点完全相反的组织图;
图14b为与图10b组织对应的反面即经纬组织点完全相反的组织图;
图14c为与图10c组织对应的反面即经纬组织点完全相反的组织图;
图15a为与图11a组织对应的反面即经纬组织点完全相反的组织图;
图15b为与图11b组织对应的反面即经纬组织点完全相反的组织图;
图15c为与图12a组织对应的反面即经纬组织点完全相反的组织图;
图16为组织搭配刨面图;
图17为纹样意匠图中的纬排图。
说明:组织搭配方式如图16所示,所有组织图中,如图17所示的纬纱排列方式,纬纱排列从上到下为:甲纬、乙纬、丙纬、丁纬。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本发明包括方巾织物组织以及纹织工艺设计,所述方巾织物按照方巾对角线划分后,当所述方巾织物正面以对角线划分一半的上三角区域形成由各组经纬纱织造而成的提花花纹效果,该区域所对应的背面为一组纬线形成的纯色效果;方巾织物正面对角线划分一半的下三角区域为一组纬线形成的纯色效果,该区域所对应的背面为由各组经纬纱织造而成的提花花纹效果;
对于整块提花方巾织物来说,其正面与背面分别具有提花花纹区域及纯色区域,当对角折叠佩戴该提花方巾织物时,视线所看到的两个三角区域均显示提花花纹效果;
组织设计主要从正面的提花花纹部分以及该部分对应的反面纯色遮盖部分来进行:其中提花花纹部分根据设计需要按组织结构的不同分为四大类组织,分别为平纹组织、纬面单组纬显花组织、纬面两组混色纬显花组织以及经面组织,四大类组织的共同点为最后一组纬线用作浮长设计,最终实现达到正面为提花花纹同时对应背面为纯色遮盖的效果;
纹织工艺设计包括意匠图处理和纬排信息建立
所述意匠图处理:
首先取纹样对角线左部分图案修改意匠图;修改好后选中对角线左部分图案,
其次通过纹织CAD软件对图案进行处理,依次对选中区域进行水平、垂直翻转;
之后再用换色工具,将颜色依次替换,最终可得到整体方巾意匠图;
所述纬排信息建立:
设计一组或多组经线以及多组纬线,意匠图按照展纬的方式进行投梭。
本实施例针对市面上流行的提花方巾织物存在的不足,对提花方巾织物组织进行创新设计,从而弥补市面上流行提花方巾产品的不足,提高其美观性能和实用性能。
图5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花方巾织物A部分效果图,图5b为本发明实施例提花方巾织物B部分效果图,本实施例提花织物中A面设计部分Ac部分呈现提花花纹效果,Bd部分呈现为纯色效果。B面Ae部分呈现纯色效果, Bf部分呈现提花花纹效果。当将织物A面视为提花方巾的正面时,此时织物 B面的纯色部分(Ae部分)用于遮挡A面的Ac部分产生的无规则色疵,此时的B面为A面的反面;同理,将织物B面视为提花方巾的正面时,此时的织物A面的纯色部分(Bd部分)用于遮挡B面的Bf部分产生的无规则色疵,此时的A面为B面的反面。提花花纹效果部分,根据设计需要按组织结构的不同分为四大类组织,四大类组织的共同点均为使用最后一组纬为浮长设计,以达到提花花纹的背面为纯色遮盖的效果。
组织结构的设计以正面提花花纹效果部分即A面Ac部分组织设计来进行说明。
组织设计为:按经纬线显色分类为四大类组织。
第一类:平纹组织;
第二类:纬面单组纬显花组织;纬纱排列为甲乙丙丁,其中一组纬纱作表纬时,另外三组纬纱背衬,同时用作纯色遮盖的一组纬要考虑反面的背衬,使得反面具有纯色效果;
第三类:纬面两组纬纱混色显花组织,纬线排列为甲乙丙丁,此时另外两组纬纱背衬,原则同样和前面一样,不露底,要考虑反面背衬;
第四类:经面组织。
四类组织共同特点是:用作遮盖使用的一组纬始终不参与正面显色,只用来作为经浮长背衬,在反面显色。
图8a至图15c为纬四重组织的组织图,实际应用时可根据需要选用组织。
本设计采用一组经线与四组纬线交织而成,纬纱排列比为甲纬∶乙纬∶丙纬∶丁纬=1∶1∶1∶1,纱线原料均为桑蚕丝,其中丁纬所用纱线比其他纱线稍粗。丁纬经浮长,纬线为甲乙丙丁排列方式,相应的组织设计说明如下:
第一类组织:如图8a至图8c所示;第一类组织对应的反面组织如图12a
至图12c所示。
第一类组织,表组织为经纱/甲乙丙纬中的一组纬:平纹,织物表面显示经纱和甲乙丙纬中的一组纬混合后的颜色和质地;中1组织为经纱/甲乙丙中剩余两组纬中的一组纬:4枚经面斜纹;中2组织为经纱/甲乙丙中剩余纬:8 枚经面缎纹;里组织为经纱/丁纬:24枚经浮长。对应的反面组织,表组织为经纱/丁纬:24枚纬浮长,织物表面显示丁纬的颜色和质地;中1组织为经纱 /甲乙丙中除去里纬和中2组织所用纬的剩余纬:8枚纬面缎纹;中2组织为经纱/甲乙丙中除去里纬剩余两组纬中的一组纬:4枚纬面斜纹;里组织:经纱/甲乙丙纬中的一组纬:平纹。
第二类组织:如图9a至图9c所示;第二类组织对应的反面组织如图13a 至图13c所示。
第二类组织,表组织为经纱/甲乙丙纬中的一组纬:8枚纬面缎纹,织物表面显示甲乙丙纬中的一组纬纬纱的颜色和质地,中1组织为经纱/甲乙丙纬中除表纬外剩余两纬中的一纬:4枚经面斜纹;中2组织为经纱/甲乙丙中剩余一纬:平纹;里组织为经纱/丁纬:24枚经浮长。第二类组织有3种颜色,分别为甲纬色、乙纬色、丙纬色。对应的反面组织,表组织为经纱/丁纬:24 枚纬浮长,织物表面显示丁纬的颜色和质地;中1组织为经纱/甲乙丙中除里纬剩余两组纬中的一组纬:平纹;中2组织为经纱/甲乙丙中剩余纬:4枚纬面斜纹;里组织:经纱/甲乙丙纬中的一组纬:8枚经面缎纹。
第三类组织:如图10a至图10c所示;第三类组织对应的反面组织如图 14a至图14c所示。
第三类组织,表组织为经纱/甲乙丙中的两组纬:8枚纬面缎纹,织物表面显示甲乙丙中两组纬纬纱的混合颜色和质地;中组织为经纱/甲乙丙纬中剩余纬:4枚经面斜纹;里组织为经纱/丁纬:24枚经浮长。第三类组织有3种颜色,分别为甲乙纬混色、甲丙纬混色、乙丙纬混色。对应的反面组织,表组织为经纱/丁纬:24枚纬浮长,织物表面显示丁纬的颜色和质地;中组织为经纱/甲乙丙中除去里纬所用纬的剩余一纬:4枚纬面斜纹;里组织:经纱/ 甲乙丙纬中的两组纬:8枚经面缎纹。
第四类组织:如图11a至图11c所示;第四类组织对应的反面组织如图 15a至图15c所示。
第四类组织,表组织为经纱/甲乙丙中的一组纬:4枚经面斜纹,织物表面显示经纱和甲乙丙中的一组纬的混合颜色和质地;中组织为经纱/甲乙丙中剩余两组纬:共口8枚经面缎纹;里组织为经纱/丁纬:24枚经浮长。对应的反面组织,表组织为经纱/丁纬:24枚纬浮长,织物表面显示丁纬的颜色和质地;中组织为经纱/甲乙丙中除去里纬的剩余两组纬:共口8枚纬面缎纹,里组织:经纱/甲乙丙纬中的一组纬:4枚纬面斜纹。
设计重纬织物的组织结构、投纬信息、主纹针轧法、辅助针轧法等纹织工艺,然后生成纹板文件,再上提花机织造制成织物。具体工艺设计流程如下:
1.意匠图处理
由于在意匠图中,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组织,因而根据对角正反图案的定义,需要对意匠图进行一定的变换,使其能够接着进行接下来的工艺步骤。由于图案左上右下部分完全对角正反,因此首先取纹样对角线左部分图案修改意匠图。修改好后选中对角线左部分图案,通过纹织CAD软件对图案进行处理,依次对选中区域进行水平、垂直翻转,之后再用换色工具,将颜色依次替换,最终可得到整体方巾意匠图,如图4所示。
2.纬排信息建立
纬纱排列信息:本方案设计共有四组纬,意匠图按照展纬的方式进行投梭。如图4意匠图中所示,纬线为甲乙丙丁排列方式,甲纬︰乙纬︰丙纬︰丁纬=1︰1︰1︰1。
3.组织设计
四大类组织如图8a-图15c所示,组织图中的“■”表示经纱甲纬交织时经纱浮点,
Figure BDA0002921116000000151
表示经纱乙纬交织经纱浮点,
Figure BDA0002921116000000152
表示经纱丙纬交织经纱浮点,
Figure BDA0002921116000000153
表示经纱丁纬交织经纱浮点。丁纬组织循环数为24经4纬。12个层次的组织结构及表中里组织点配置如表1所示。
表1 12个层次对应的组织
Figure BDA0002921116000000154
Figure BDA0002921116000000161
Figure BDA0002921116000000171
Figure BDA0002921116000000181
Figure BDA0002921116000000191
Figure BDA0002921116000000201
第一类组织:如图8a至图8c所示;第一类组织对应的反面组织如图12a 至图12c所示。
第1种组织对应层次1,表组织为经纱/甲纬:平纹,织物表面显示经纱和甲纬混合后的颜色和质地;中1组织为经纱/乙纬:4枚经面斜纹;中2组织为经纱/丙纬:8枚经面缎纹;里组织为经纱/丁纬:24枚经浮长;如图8a 所示。对应的反面组织,表组织为经纱/丁纬:24枚纬浮长,织物表面显示丁纬的颜色和质地;中1组织为经纱/丙纬:8枚纬面缎纹;中2组织为经纱/ 乙纬:4枚纬面斜纹;里组织:经纱/甲纬:平纹;如图12a所示。
第2种组织对应层次2,表组织为经纱/乙纬:平纹,织物表面显示经纱和乙纬混合后的颜色和质地;中1组织为经纱/甲纬:4枚经面斜纹;中2组织为经纱/丙纬:8枚经面缎纹;里组织为经纱/丁纬:24枚经浮长;如图8b 所示。对应的反面组织,表组织为经纱/丁纬:24枚纬浮长,织物表面显示丁纬的颜色和质地;中1组织为经纱/丙纬:8枚纬面缎纹;中2组织为经纱/ 甲纬:4枚纬面斜纹;里组织:经纱/乙纬:平纹;如图12b所示。
第3种组织对应层次3,表组织为经纱/丙纬:平纹,织物表面显示经纱和丙纬混合后的颜色和质地;中1组织为经纱/乙纬:8枚经面缎纹;中2组织为经纱/甲纬:4枚经面斜纹;里组织为经纱/丁纬:24枚经浮长;如图8c 所示。对应的反面组织,表组织为经纱/丁纬:24枚纬浮长,织物表面显示丁纬的颜色和质地;中1组织为经纱/甲纬:4枚纬面斜纹;中2组织为经纱/ 乙纬:8枚纬面缎纹;里组织:经纱/丙纬:平纹;如图12c所示。
第二类组织:如图9a至图9c所示;第二类组织对应的反面组织如图13a 至图13c所示。
第1种组织对应层次4,表组织为经纱/甲纬:8枚纬面缎纹,织物表面显示甲纬纬纱的颜色和质地;中1组织为经纱/乙纬:4枚经面斜纹;中2组织为经纱/丙纬:平纹;里组织为经纱/丁纬:24枚经浮长。如图9a所示。对应的反面组织,表组织为经纱/丁纬:24枚纬浮长,织物表面显示丁纬的颜色和质地;中1组织为经纱/丙纬:平纹;中2组织为经纱/乙纬:4枚纬面斜纹;里组织:经纱/甲纬:8枚经面缎纹;如图13a所示。
第2种组织对应层次5,表组织为经纱/乙纬:8枚纬面缎纹,织物表面显示乙纬纬纱的颜色和质地;中1组织为经纱/甲纬:平纹;中2组织为经纱 /丙纬:4枚经面斜纹;里组织为经纱/丁纬:24枚经浮长。如图9b所示。对应的反面组织,表组织为经纱/丁纬:24枚纬浮长,织物表面显示丁纬的颜色和质地;中1组织为经纱/丙纬:4枚纬面斜纹;中2组织为经纱/甲纬:平纹;里组织:经纱/乙纬:8枚经面缎纹;如图13b所示。
第3种组织对应层次6,表组织为经纱/丙纬:8枚纬面缎纹,织物表面显示丙纬纬纱的颜色和质地;中1组织为经纱/乙纬:平纹;中2组织为经纱 /甲纬:4枚经面斜纹,里组织为经纱/丁纬:24枚经浮长。如图9c所示。对应的反面组织,表组织为经纱/丁纬:24枚纬浮长,织物表面显示丁纬的颜色和质地;中1组织为经纱/甲纬:4枚纬面斜纹;中2组织为经纱/乙纬:平纹;里组织:经纱/丙纬:8枚经面缎纹;如图13c所示。
第三类组织:如图10a至图10c所示;第三类组织对应的反面组织如图 14a至图14c所示。
第1种组织对应层次7,表组织为经纱/甲乙纬:8枚纬面缎纹,织物表面显示甲乙两组纬纬纱的混合颜色和质地;中组织为经纱/丙纬:4枚经面斜纹;里组织为经纱/丁纬:24枚经浮长。如图10a所示。对应的反面组织,表组织为经纱/丁纬:24枚纬浮长,织物表面显示丁纬的颜色和质地;中组织为经纱/丙纬:4枚纬面斜纹;里组织:经纱/甲乙纬:8枚经面缎纹;如图14a 所示。
第2种组织对应层次8,表组织为经纱/甲丙纬:8枚纬面缎纹,织物表面显示甲丙两组纬纬纱的混合颜色和质地;中组织为经纱/乙纬:4枚经面斜纹;里组织为经纱/丁纬:24枚经浮长。如图10b所示。对应的反面组织,表组织为经纱/丁纬:24枚纬浮长,织物表面显示丁纬的颜色和质地;中组织为经纱/乙纬:4枚纬面斜纹;里组织:经纱/甲丙纬:8枚经面缎纹;如图14b 所示。
第3种组织对应层次9,表组织为经纱/乙丙纬:8枚纬面缎纹,织物表面显示乙丙两组纬纬纱的混合颜色和质地;中组织为经纱/甲纬:4枚经面斜纹;里组织为经纱/丁纬:24枚经浮长。如图10c所示。对应的反面组织,表组织为经纱/丁纬:24枚纬浮长,织物表面显示丁纬的颜色和质地;中组织为经纱/甲纬:4枚纬面斜纹;里组织:经纱/乙丙纬:8枚经面缎纹;如图14c 所示。
第四类组织:如图11a至图11c所示;第四类组织对应的反面组织如图 15a至图15c所示。
第1种组织对应层次10,表组织为经纱/甲纬:4枚经面斜纹,织物表面显示经纱和甲纬混合颜色和质地;中组织为经纱/乙丙两纬:共口8枚经面缎纹;里组织为经纱/丁纬:24枚经浮长。如图11a所示。对应的反面组织,表组织为经纱/丁纬:24枚纬浮长,织物表面显示丁纬的颜色和质地;中组织为经纱/乙丙纬:共口8枚纬面缎纹;里组织:经纱/甲纬:4枚纬面斜纹;如图 15a所示。
第2种组织对应层次11,表组织为经纱/乙纬:4枚经面斜纹,织物表面显示经纱和乙纬混合颜色和质地;中组织为经纱/甲丙中纬:共口8枚经面缎纹;里组织为经纱/丁纬:24枚经浮长。如图11b所示。对应的反面组织,表组织为经纱/丁纬:24枚纬浮长,织物表面显示丁纬的颜色和质地;中组织为经纱/甲丙纬:共口8枚纬面缎纹;里组织:经纱/乙纬:4枚纬面斜纹;如图 15b所示。
第3种组织对应层次12,表组织为经纱/丙纬:4枚经面斜纹,织物表面显示经纱和丙纬混合颜色和质地;中组织为经纱/甲乙两纬:共口8枚经面缎纹,里组织为经纱/丁纬:24枚经浮长。如图11c所示。对应的反面组织,表组织为经纱/丁纬:24枚纬浮长,织物表面显示丁纬的颜色和质地;中组织为经纱/甲乙纬:共口8枚纬面缎纹,里组织:经纱/丙纬:4枚纬面斜纹;如图 15c所示。
图8a至图15c为纬四重组织的组织图,表1将四类组织的表中里组织点配置情况列出,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需要进行选用。在本发明提花方巾织物实施例A面即正面意匠颜色组织分布图,如图5a和图5b所示,用到的组织图有图8a、图9b、图9c、图10a、图10b、图11a;本发明提花方巾织物实施例B面即反面意匠颜色组织分布图,如图6a和图6b所示,用到的组织图有图12a、图13b、图1 3c、图14a、图14b、图15a。本发明提花方巾织物实施例中的织物整体意匠颜色组织分布图,如图4所示,其中,意匠图颜色及对应组织如表2所示。
表2提花方巾织物实例意匠图颜色及对应组织
Figure BDA0002921116000000241
Figure BDA0002921116000000251

Claims (6)

1.具有正反对角提花效果方巾的组织和纹织工艺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方巾织物组织以及纹织工艺设计,所述方巾织物按照方巾对角线划分后,当所述方巾织物正面以对角线划分一半的上三角区域形成由各组经纬纱织造而成的提花花纹效果,该区域所对应的背面为一组纬线形成的纯色效果;方巾织物正面对角线划分一半的下三角区域为一组纬线形成的纯色效果,该区域所对应的背面为由各组经纬纱织造而成的提花花纹效果;
对于整块提花方巾织物来说,其正面与背面分别具有提花花纹区域及纯色区域,当对角折叠佩戴该提花方巾织物时,视线所看到的两个三角区域均显示提花花纹效果;
组织设计主要从正面的提花花纹部分以及该部分对应的反面纯色遮盖部分来进行:其中提花花纹部分根据设计需要按组织结构的不同分为四大类组织,分别为平纹组织、纬面单组纬显花组织、纬面两组混色纬显花组织以及经面组织,四大类组织的共同点为最后一组纬线用作浮长设计,最终实现达到正面为提花花纹同时对应背面为纯色遮盖的效果;
纹织工艺设计包括意匠图处理和纬排信息建立
所述意匠图处理:
首先取纹样对角线左部分图案修改意匠图;修改好后选中对角线左部分图案,
其次通过纹织CAD软件对图案进行处理,依次对选中区域进行水平、垂直翻转;
之后再用换色工具,将颜色依次替换,最终可得到整体方巾意匠图;
所述纬排信息建立:
设计一组或多组经线以及多组纬线,意匠图按照展纬的方式进行投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正反对角提花效果方巾的组织和纹织工艺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提花花纹部分由织物正面作为表组织的平纹提供时;中组织则为经面组织,中i组织为与中i-1组织的组织循环数相同或为其组织循环数倍数的经面组织;里组织为经纱与遮盖使用的一组纬形成符合织物牢度要求的经浮长;
此时对应的反面组织为:表组织为经纱与遮盖使用的一组纬形成的符合织物牢度要求的纬浮长;中组织为经纱与除去遮盖使用的一组纬和里纬外的其他N-2组纬中的其中一组纬交织而成的纬面组织,其中,中i组织为与中i-1组织的组织循环数相同或为其组织循环数约数的纬面组织;里组织为经纱与除去遮盖使用的一组纬外的其他N-1组纬中的一组纬交织而成的平纹组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正反对角提花效果方巾的组织和纹织工艺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提花花纹部分由织物正面作为表组织的纬面组织提供:表组织为经纱与除去遮盖使用的一组纬外的其他N-1组纬中的其中一组纬交织而成的纬面组织;中组织为经纱与除去表纬和遮盖使用的一组纬外的其他N-2组纬中的一组纬交织而成的经面组织,其中,中i组织为与中i-1组织的组织循环数相同或为其组织循环数倍数的经面组织;里组织为经纱与遮盖使用的一组纬形成符合织物牢度要求的经浮长;
对应的反面组织为:表组织为经纱与遮盖使用的一组纬形成的符合织物牢度要求的纬浮长;中组织为经纱与除去遮盖使用的一组纬和里纬外的其他N-2组纬中的一组纬线形成的纬面组织,其中,中i组织为中i-1组织的组织循环数相同或为其组织循环数约数的纬面组织;里组织为经纱与除去遮盖使用的一组纬外的其他N-1组纬中的一组纬交织而成的经面组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正反对角提花效果方巾的组织和纹织工艺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提花花纹部分由织物正面作为表组织的两组纬线与经线交织形成的纬面组织提供时:表组织为经纱与除去遮盖使用的一组纬外的其他N-1组纬中的两组纬交织而成的纬面组织时;中组织为经纱与除去表组织使用的两组纬和遮盖使用的一组纬外的其他N-3组纬中的一组纬交织而成的经面组织,其中,中i组织为与中i-1组织的组织循环数相同或为其组织循环数倍数的经面组织;里组织为经纱与遮盖使用的一组纬形成的符合织物牢度要求的经浮长;
对应的反面组织设置为:表组织为经纱与遮盖使用的一组纬形成的符合织物牢度的纬浮长;中组织为经纱与除去遮盖使用的一组纬和里组织使用的两组纬外的其他N-3组纬中的一组纬交织而成的纬面组织,其中,中i组织为与中i-1组织的组织循环数相同或为其组织循环数约数的纬面组织;里组织为经纱与除去遮盖使用的一组纬外的其他N-1组纬中的两组纬交织而成的经面组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正反对角提花效果方巾的组织和纹织工艺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提花花纹部分由织物正面作为表组织的经面组织提供时:表组织为经纱与除去遮盖使用的一组纬外的其他N-1组纬中的一组纬交织而成的经面组织;中组织为经纱与除去表纬和遮盖使用的一组纬外的其他N-2组纬中的一组纬交织而成的经面组织,其中,中i组织为与中i-1组织的组织循环数相同或为其组织循环数倍数的经面组织;里组织为经纱与遮盖使用的一组纬形成的符合织物牢度的经浮长;
对应的反面组织设置为:表组织为经纱与遮盖使用的一组纬形成的符合织物牢度的纬浮长;中组织为经纱与除去遮盖使用的一组纬和里纬外的其他N-2组纬中的一组纬交织而成的纬面组织,其中,中i组织为与中i-1组织的组织循环数相同或为其组织循环数约数的纬面组织;里组织为经纱与除去遮盖使用的一组纬外的其他N-1组纬中的一组纬交织而成的纬面组织。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具有正反对角提花效果方巾的组织和纹织工艺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巾织物正面及背面各具有提花花纹区域及纯色遮盖区域,所述提花织物正面与背面的提花花纹区域及纯色遮盖区域组织配合原则一致,织物缩率也一致。
CN202110117068.8A 2021-01-28 2021-01-28 具有正反对角提花效果方巾的组织和纹织工艺设计方法 Active CN11294170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17068.8A CN112941703B (zh) 2021-01-28 2021-01-28 具有正反对角提花效果方巾的组织和纹织工艺设计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17068.8A CN112941703B (zh) 2021-01-28 2021-01-28 具有正反对角提花效果方巾的组织和纹织工艺设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41703A CN112941703A (zh) 2021-06-11
CN112941703B true CN112941703B (zh) 2022-05-03

Family

ID=762385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117068.8A Active CN112941703B (zh) 2021-01-28 2021-01-28 具有正反对角提花效果方巾的组织和纹织工艺设计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941703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50870A (zh) * 2014-10-20 2014-12-31 扬中市华强丝绒制线有限公司 单面凹凸提花丝绒织物及其织造方法
CN205258751U (zh) * 2015-11-09 2016-05-25 吴江市鼎盛丝绸有限公司 附加纬接结的双面异效保暖提花织物
CN107988682A (zh) * 2018-01-08 2018-05-04 浙江理工大学 单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提花织物织造方法
CN108265364A (zh) * 2018-01-19 2018-07-10 浙江理工大学 一种双面效应的三层绡类提花织物
CN109576864A (zh) * 2019-01-21 2019-04-05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基于表里换层的双面配色模纹小花纹织物的设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50870A (zh) * 2014-10-20 2014-12-31 扬中市华强丝绒制线有限公司 单面凹凸提花丝绒织物及其织造方法
CN205258751U (zh) * 2015-11-09 2016-05-25 吴江市鼎盛丝绸有限公司 附加纬接结的双面异效保暖提花织物
CN107988682A (zh) * 2018-01-08 2018-05-04 浙江理工大学 单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提花织物织造方法
CN108265364A (zh) * 2018-01-19 2018-07-10 浙江理工大学 一种双面效应的三层绡类提花织物
CN109576864A (zh) * 2019-01-21 2019-04-05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基于表里换层的双面配色模纹小花纹织物的设计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基于分层组合模式的双面效果提花织物设计研究与实践";张萌;《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博士)(电子期刊)工程科技Ⅰ辑》;20190615(第6期);16-37,63,87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41703A (zh) 2021-06-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404690B (zh) 一种两面正面提花缎档毛巾及其织造工艺
CN101265632B (zh) 剪花布的制造方法
CN111118705B (zh) 一种花型组织多样化的多色多层色织毛巾及其织造方法
CN206477093U (zh) 一种3d多色家纺面料
CN112746377A (zh) 一种内部可视立体纹路组织的针织鞋面及其制作方法
CN106757652A (zh) 一种3d多色家纺面料
CN105297255B (zh) 一种填芯纬加弹性纬的凹凸提花壁挂织物
CN107151851B (zh) 一种仿贴布绣花缎档毛巾及其织造工艺
CN112941703B (zh) 具有正反对角提花效果方巾的组织和纹织工艺设计方法
CN108085842B (zh) 独幅定位丝质花型面料及其生产方法
CN203807660U (zh) 一面毛圈一面丝绒的双色提花织物
CN203569294U (zh) 缂丝面料
Kovačević et al. Weaving complex patterns-from weaving looms to weaving machines
JP2004263317A (ja) 模様織物
CN201206185Y (zh) 剪花布
CN1609301A (zh) 机织面料和服装同步成形的制作和生产方法
CN209652512U (zh) 一种人丝金银丝剪花面料
CN114232174B (zh) 一种ab双面异花型六层毯子面料及其织造工艺
CN216998753U (zh) 一种具有色纹层次微妙变化的大提花面料
CN111364145B (zh) 一种沙发布的织造方法
CN215440840U (zh) 一种表里换层欧普视觉面料
CN108265364A (zh) 一种双面效应的三层绡类提花织物
CN216378581U (zh) 一种具有标识织带的花呢面料
CN211734623U (zh) 一种具有多色纬风格的大提花面料
CN215289130U (zh) 一种三色提花毛巾混纺组织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