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50057A - 一种针织流苏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 Google Patents

一种针织流苏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50057A
CN113550057A CN202110886555.0A CN202110886555A CN113550057A CN 113550057 A CN113550057 A CN 113550057A CN 202110886555 A CN202110886555 A CN 202110886555A CN 113550057 A CN113550057 A CN 1135500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w
knitting
weaving
needle plate
need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88655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550057B (zh
Inventor
任丽平
高丽忠
李娜
罗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ner Mongolia Erdos Resourc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ner Mongolia Erdos Resourc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ner Mongolia Erdos Resourc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Inner Mongolia Erdos Resourc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886555.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550057B/zh
Publication of CN1135500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500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5500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5005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10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 D04B1/102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with stitch patter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 Y02P70/62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related technologies for production or treatment of textile or flexible materials or products thereof, including footwear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针织流苏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属于纺织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按预设编织方案,通过电脑横机将针织纱线编织成底组织,随后按照a方式或b方式制备流苏;其中,a方式包括:于底组织的表面制备虚提提花组织,随后将虚提提花组织中的浮线按流苏的预设长度剪开以使剪开后的两段浮线自然下垂形成流苏;b方式包括:于底组织的表面编织阿兰花组织或绞花,随后再根据需要在阿兰花组织或绞花的基础上编织提花花型,再在提花花型的周围编织流苏。该方法提供了一种可代替传统手钩流苏的方法,具有上述制备方法制得的流苏的针织物具有时尚美观、凸凹立体感强、张弛有度、飘逸动感以及设计感强的特点。

Description

一种针织流苏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纺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针织流苏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背景技术
流苏又称穗子,为一种下垂的、以五彩羽毛或丝绒等扎成、如禾穗状的饰物,常见挂于帐中窗帘四角或玉佩扇子手柄。有道是“道家崇紫色,释门尚姜黄,才子香红佳人绿”,流苏,随风飘摇荡漾,传递着古雅与婉约的韵味。
目前,服装上的流苏均为手工制作,生产效率低,且手钩的流苏稳定性差,其位置、长短和多少均无法统一,流苏所具有的装饰效果差。
鉴于此,特提出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针织流苏的编织方法,其通过电脑横机编织代替传统的手工钩织,可有效提高编织效率和流苏效果。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编织方法编织得到的流苏的针织物。
本申请可这样实现: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针织流苏的编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按预设编织方案,通过电脑横机将针织纱线编织成底组织,随后按照a方式或b方式制备流苏;
其中,a方式包括:于底组织的表面制备虚提提花组织,随后将虚提提花组织中的浮线按流苏的预设长度剪开以使剪开后的两段浮线自然下垂形成流苏;
b方式包括:于底组织的表面编织阿兰花组织或绞花,随后再根据需要在阿兰花组织或绞花的基础上编织提花花型,再在提花花型的周围编织流苏。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a方式中,底组织采用带翻针的正针线圈或带翻针的反针线圈编织而成。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a方式中,虚提提花组织采用带翻针的正针线圈和正针浮线共同组合编织而成或采用带翻针的反针线圈和反针浮线共同组合编织而成。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b方式中,底组织采用带翻针的反针线圈编织而成。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b方式中,阿兰花组织采用带翻针的正针线圈、正针浮线、带翻针的反针线圈和反针浮线组合编织而成。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b方式中,流苏采用带翻针的正针线圈和正针浮线组合编织而成。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流苏编织后,还包括采用反针线圈使流苏与底组织交接。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交接采用压针方式。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流苏与底组织交接后,还包括将线圈进行脱套以使流苏形成下垂松散的状态。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编织过程中主要的基本线圈结构还包括正针集圈、反针集圈和前后板翻针中的至少一种。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针织物,其具有前述实施方式任一项的编织方法编织而得的流苏。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包括:
通过电脑横机编织,可有效提高编织效率和流苏效果,采用a方式可获得长度较长的流苏,采用b方式可获得长度较短的流苏。通过本申请提供的方法制得的流苏能够在位置、长短以及多少方面统一。具有上述制备方法制得的流苏的针织物具有时尚美观、凸凹立体感强、张弛有度、飘逸动感以及设计感强的特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a方式中底组织采用的带翻针的正针线圈的编织单元的模拟图;
图2为本申请a方式中底组织采用的带翻针的反针线圈的编织单元的模拟图;
图3为本申请a方式中虚提提花组织采用的带翻针的正针线圈和正针浮线的编织单元的模拟图;
图4为本申请a方式中虚提提花组织采用的带翻针的反针线圈和反针浮线的编织单元的模拟图;
图5和图7分别为对应图3中的拉线剪开的模拟图和织物图;
图6和图8分别为对应图4中的拉线剪开的模拟图和织物图;
图9为本申请中具有a方式制作得到的流苏的织物成品图;
图10和图11分别为本申请b方式中阿兰花组织中第一斜边的编织单元的模拟图和织物图;
图12和图13分别为本申请b方式中阿兰花组织中第二斜边的编织单元的模拟图和织物图;
图14和图15分别为本申请b方式中阿兰花组织中连接部的编织单元的模拟图和织物图;
图16为本申请b方式的阿兰花组织的织物图;
图17为本申请b方式的提花花型的织物图;
图18为本申请b方式的制作流苏、压针和脱套的编织单元的模拟图;
图19为本申请b方式制作得到的流苏的织物成品图;
图20和图21为本申请提供的具有相应流苏的针织物实物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者,按照常规条件或制造商建议的条件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售购买获得的常规产品。
下面对本申请提供的针织流苏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进行具体说明。
本申请提出一种针织流苏的编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按预设编织方案,通过电脑横机将针织纱线编织成底组织,随后按照a方式或b方式制备流苏;
其中,a方式包括:于底组织的表面制备虚提提花组织,随后将虚提提花组织中的浮线按流苏的预设长度剪开以使剪开后的两段浮线自然下垂形成流苏;
b方式包括:于底组织的表面编织阿兰花组织或绞花,随后再根据需要在阿兰花组织或绞花的基础上编织提花花型,再在提花花型的周围编织流苏。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a方式中,底组织采用带翻针的正针线圈或带翻针的反针线圈编织而成。
具体的,可参照图1和图2。其中,图1为带翻针的正针线圈的编织单元,在该编织单元中,编织单元包括2行编织区(编织时,按由下至上的顺序对各编织区进行编织,下同),每行编织区均包括位于下方的1排前针板和位于上方的1排后针板,每行编织区内的前针板和每排后针板均包括多列(如8列)针孔,每个编织区内的前针板的针孔与后针板的针孔交错设置,也即后针板的针孔分别对应设置在前针板的两个针孔之间的位置。编织时,对每个编织单元中的前针板的所有针孔依次连续编织且每列编织线均相互连接。以图1为例,底组织则由多个上述带翻针的正针线圈的编织单元共同编织而得。
图2为带翻针的反针线圈的编织单元,该编织单元与上述带翻针的正针线圈的编织单元相同,只是在编织时,对每个编织单元中的后针板的所有针孔进行编织且每列编织线均相互连接。也即,以图2为例,底组织由多个上述带翻针的反针线圈的编织单元共同编织而得。
a方式中,虚提提花组织可采用带翻针的正针线圈(或带翻针的反针线圈)和正针浮线(或反针浮线)组合编织而成。
具体的,可参照图3和图4。其中,图3为带翻针的正针线圈和正针浮线的编织单元,在该编织单元中,编织单元包括2行编织区,每行编织区均包括位于下方的1排前针板和位于上方的1排后针板,每行编织区内的前针板和每排后针板均包括多列(图3为19列)针孔,每个编织区内的前针板的针孔与后针板的针孔交错设置,也即后针板的针孔分别对应设置在前针板的两个针孔之间的位置。编织时,正针浮线线圈是对第1行(由上至下计,下同)编织区中的前针板的第1列、第3列、第17列和第19列(从左至右计,下同)进行编织(前后两针的编织线相互连接,下同),第3列至第17列之间形成拉线。带翻针的正针线圈是对第2行编织区中的前针板的第2列、第4列至第16列以及第18列进行编织。也即在同一编织单元中,正针浮线线圈的编织位置和带翻针的正针线圈的编织位置是相互错开的。虚提提花组织则由多个具有上述由正针浮线线圈和带翻针的正针线圈的编织单元共同编织而得。
图4为带翻针的反针线圈和反针浮线的编织单元,该编织单元与图3中的编织单元相同,区别在于,每行编织区内的前针板和每排后针板均包括多列(图4为16列)针孔只是在编织时,反针浮线线圈是对第1行(由上至下计,下同)编织区中的后针板的第1列、第3列、第14列和第16列(从左至右计,下同)进行编织,第3列至第14列之间形成拉线。带翻针的反针线圈是对第2行编织区中的后针板的第2列、第4列至第13列以及第15列进行编织。虚提提花组织则由多个具有上述由反针浮线线圈和带翻针的反针线圈的编织单元共同编织而得。
可以理解地,当以图1为第一层面时,图3即为图1的第二层面。当以图2为第一层面时,图4即为图2的第二层面。在第一层面和第二层面完成后,把第二层面的拉线按照预设的流苏长度剪开(模拟图如图5和图6所示,织物实物图如图7和图8所示,图5、图7与图3对应,图6、图8与图4对应,图5至图8中的竖线即代表剪开位置),浮线自然下垂,形成针织组织的流苏效果,其成品图可参照图9。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b方式中,底组织采用带翻针的反针线圈编织而成。其编织单元同图2。底组织由多个上述带翻针的反针线圈的编织单元共同编织而得。
b方式中,阿兰花组织采用带翻针的正针线圈、正针浮线、带翻针的反针线圈和反针浮线组合编织而成。
可参考地,阿兰花组织包括呈菱形的框架以及对框架中相邻两边的连接处进行连接的连接部。上述框架由2条的第一斜边(由左向右倾斜)和2条第二斜边(由右向左倾斜)形成。
其中,第一斜边可按图10的方式进行编织,具体可参照:图10为第一斜边的编织单元,在该编织单元中,编织单元包括5行编织区,每行编织区均包括位于下方的1排前针板和位于上方的1排后针板,每行编织区内的前针板和每排后针板均包括多列(如3列)针孔,每个编织区内的前针板的针孔与后针板的针孔交错设置,也即后针板的针孔分别对应设置在前针板的两个针孔之间的位置。编织时,第1编织区中,对前针板的第2列和第3列以及后针板的第1列进行编织,且前针板的第2列分别与前针板的第3列以及后针板的第1列同时连接。第2编织区中,仅对前针板的第2列和第3列进行编织。第3编织区中,先对后针板的第1列进行编织,随后将该针编至前针板的第1列。第4编织区中,先对前针板的第1列进行编织,随后将该针编至后针板的第3列。第5编织区中,分别对前针板的第2列和第3列进行编织,随后将该2列针分别再编至后针板的第1列和第2列。第一斜边则由多个图10的编织单元共同编织而得,其对应的织物图如图11所示。
第二斜边可按图12的方式进行编织,具体可参照:图12为第二斜边的编织单元,在该编织单元中,编织单元包括5行编织区,每行编织区均包括位于下方的1排前针板和位于上方的1排后针板,每行编织区内的前针板和每排后针板均包括多列(如3列)针孔,每个编织区内的前针板的针孔与后针板的针孔交错设置,也即后针板的针孔分别对应设置在前针板的两个针孔之间的位置。编织时,第1编织区中,对前针板的第1列和第2列以及后针板的第3列进行编织,且前针板的第2列分别与前针板的第1列以及后针板的第3列同时连接。第2编织区中,仅对前针板的第1列和第2列进行编织。第3编织区中,先对后针板的第3列进行编织,随后将该针编至前针板的第3列。第4编织区中,先对前针板的第3列进行编织,随后将该针编至后针板的第1列。第5编织区中,分别对前针板的第1列和第2列进行编织,随后将该2列针分别再编至后针板的第2列和第3列。第一斜边则由多个图12的编织单元共同编织而得,其对应的织物图如图13所示。
连接部可按图14的方式进行编织,具体可参照:图14为连接部的编织单元,在该编织单元中,编织单元包括9行编织区,每行编织区均包括位于下方的1排前针板和位于上方的1排后针板,每行编织区内的前针板和每排后针板均包括多列(如4列)针孔,每个编织区内的前针板的针孔与后针板的针孔交错设置,也即后针板的针孔分别对应设置在前针板的两个针孔之间的位置。编织时,第1编织区中,对前针板的第1列至第4列连续编织。第2编织区中,分别对前针板的第1列和第2列进行编织,随后将该2列针分别再编至后针板的第2列和第3列。第3编织区中,分别对前针板的第3列和第4列以及后针板的第1列和第2列进行编织,且前针板的第3列分别与前针板的第4列以及后针板的第2列同时连接。第4编织区中,对前针板的第3列和第4列进行编织。第5编织区中,分别对前针板的第3列和第4列进行编织,随后将该2列针分别再编至后针板的第3列和第4列。第6编织区中,分别对后针板的第3列和第4列进行编织,随后将该2列针分别再编至前针板的第1列和第2列。第7编织区中,对后针板的第1列进行编织,随后将该列针编至前针板的第3列。第8编织区中,对前针板的第1列至第4列连续编织。连接部则由多个图14的编织单元共同编织而得,其对应的织物图如图15所示。
经上述方法编织后的阿兰花织物图如图16所示。
此外,还可将阿兰花组织替换成绞花,其相应的编织工序可在上述阿兰花组织的基础上做相应调整,在此不做过多赘述。
进一步地,再根据需要在所述阿兰花组织或所述绞花的基础上编织提花花型(如图17所示),具体的可根据所需颜色进行相应设置,上述颜色需在机器所能编织的颜色范围内。
b方式中,流苏可在提花花型的周围(例如提花花型的两侧)进行编织。可参考地,流苏组织可采用带翻针的正针线圈和正针浮线组合编织而成。其大致方案可参照a方式。
进一步地,流苏编织后,还包括采用反针线圈使流苏与底组织交接。可参考地,交接可采用压针方式。
流苏与底组织交接后,还包括将线圈进行脱套以使流苏形成下垂松散的状态,上述处理方法,可更好地增加流苏形成后,与之相连接的部分线圈的稳定性。
b方式中,流苏至脱套可参照图18进行。图18为b方式中制作流苏、压针和脱套的编织单元。在该编织单元中,编织单元包括4行编织区,每行编织区均包括位于下方的1排前针板和位于上方的1排后针板,每行编织区内的前针板和每排后针板均包括多列(如9列)针孔,每个编织区内的前针板的针孔与后针板的针孔交错设置,也即后针板的针孔分别对应设置在前针板的两个针孔之间的位置。编织时,第1编织区中,对后针板的第1列至第9列连续编织。第2编织区中,对前针板的第3列、第5列和第7列连续编织,随后对后针板的第9列进行编织,其中,前针板的第7列与前针板的第5列和后针板的第9列同时连接。第3编织区中,对前针板的第2列、第4列和第6列连续编织,随后对后针板的第8列进行编织,其中,前针板的第6列与前针板的第4列和后针板的第8列同时连接。第4编织区中,对前针板的第2列至第7列均分别采用压针线圈进行编织,对前针板的第8列、第9列以及后针板的第8列和第9列均进行脱圈。相应的流苏由多个图18的编织单元共同编织而得,其对应的织物图如图19所示。
值得说明的是,编织过程中主要的基本线圈结构还可根据需要选择正针集圈、反针集圈和前后板翻针中的至少一种。此外,各组织的颜色和形状可根据所需进行适当调整。
对应的,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针织物(如图20和图21),其具有由上述编织方法编织而得的流苏。所得的针织类产品时尚美观、凸凹立体感强、张弛有度、飘逸动感,设计感强。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特征和性能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针织流苏的编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按预设编织方案,通过电脑横机将针织纱线编织成底组织,随后按照以下方式制备流苏。
其中,底组织采用带翻针的正针线圈编织而成。
具体的,可参照图1,该图为带翻针的正针线圈的编织单元,在该编织单元中,编织单元包括2行编织区(编织时,按由下至上的顺序对各编织区进行编织,下同),每行编织区均包括位于下方的1排前针板和位于上方的1排后针板,每行编织区内的前针板和每排后针板均包括8列针孔,每个编织区内的前针板的针孔与后针板的针孔交错设置。编织时,对每个编织单元中的前针板的所有针孔依次连续编织且每列编织线均相互连接。以图1为例,底组织则由多个上述带翻针的正针线圈的编织单元共同编织而得。
随后,于底组织的表面制备虚提提花组织,虚提提花组织采用带翻针的正针线圈和正针浮线组合编织而成。
具体的,参照图3,该图为带翻针的正针线圈和正针浮线的编织单元,在该编织单元中,编织单元包括2行编织区,每行编织区均包括位于下方的1排前针板和位于上方的1排后针板,每行编织区内的前针板和每排后针板均包括19列针孔,每个编织区内的前针板的针孔与后针板的针孔交错设置,也即后针板的针孔分别对应设置在前针板的两个针孔之间的位置。编织时,正针浮线线圈是对第1行(由上至下计,下同)编织区中的前针板的第1列、第3列、第17列和第19列(从左至右计,下同)进行编织(前后两针的编织线相互连接,下同),第3列至第17列之间形成拉线。带翻针的正针线圈是对第2行编织区中的前针板的第2列、第4列至第16列以及第18列进行编织。也即在同一编织单元中,正针浮线线圈的编织位置和带翻针的正针线圈的编织位置是相互错开的。虚提提花组织则由多个具有上述由正针浮线线圈和带翻针的正针线圈的编织单元共同编织而得。
随后将虚提提花组织中的浮线按流苏的预设长度剪开(模拟图如图5所示,织物实物图如图7所示,图5和图7中的竖线即代表剪开位置)以使剪开后的两段浮线自然下垂形成流苏。
成品图参照图9。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针织流苏的编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按预设编织方案,通过电脑横机将针织纱线编织成底组织,随后按照以下方式制备流苏。
其中,底组织采用带翻针的反针线圈编织而成。
具体的,可参照图2,该图为带翻针的反针线圈的编织单元,该编织单元与实施例1中带翻针的正针线圈的编织单元相同,只是在编织时,对每个编织单元中的后针板的所有针孔进行编织且每列编织线均相互连接。也即,以图2为例,底组织由多个上述带翻针的反针线圈的编织单元共同编织而得。
随后,于底组织的表面制备虚提提花组织,虚提提花组织采用带翻针的反针线圈和反针浮线组合编织而成。
具体的,可参照图4,图4为带翻针的反针线圈和反针浮线的编织单元,该编织单元与图3中的编织单元大致相同,区别在于每行编织区内的前针板和每排后针板均包括16列针孔。只是在编织时,反针浮线线圈是对第1行编织区中的后针板的第1列、第3列、第14列和第16列进行编织,第3列至第14列之间形成拉线。带翻针的反针线圈是对第2行编织区中的后针板的第2列、第4列至第13列以及第15列进行编织。虚提提花组织则由多个具有上述由反针浮线线圈和带翻针的反针线圈的编织单元共同编织而得。
随后将虚提提花组织中的浮线按流苏的预设长度剪开(模拟图如图6所示,织物实物图如图8所示,图6和图8中的竖线即代表剪开位置)以使剪开后的两段浮线自然下垂形成流苏。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针织流苏的编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按预设编织方案,通过电脑横机将针织纱线编织成底组织,随后按照以下方式制备流苏。
其中,底组织同实施例1。
随后,于底组织的表面编织阿兰花组织。阿兰花组织采用带翻针的正针线圈、正针浮线、反针线圈和反针浮线组合编织而成。
阿兰花组织包括呈菱形的框架以及对框架中相邻两边的连接处进行连接的连接部。上述框架由2条的第一斜边(由左向右倾斜)和2条第二斜边(由右向左倾斜)形成。
其中,第一斜边按图10的方式进行编织,具体可参照:图10为第一斜边的编织单元,在该编织单元中,编织单元包括5行编织区,每行编织区均包括位于下方的1排前针板和位于上方的1排后针板,每行编织区内的前针板和每排后针板均包括多列(如3列)针孔,每个编织区内的前针板的针孔与后针板的针孔交错设置,也即后针板的针孔分别对应设置在前针板的两个针孔之间的位置。编织时,第1编织区中,对前针板的第2列和第3列以及后针板的第1列进行编织,且前针板的第2列分别与前针板的第3列以及后针板的第1列同时连接。第2编织区中,仅对前针板的第2列和第3列进行编织。第3编织区中,先对后针板的第1列进行编织,随后将该针编至前针板的第1列。第4编织区中,先对前针板的第1列进行编织,随后将该针编至后针板的第3列。第5编织区中,分别对前针板的第2列和第3列进行编织,随后将该2列针分别再编至后针板的第1列和第2列。第一斜边则由多个图10的编织单元共同编织而得,其对应的织物图如图11所示。
第二斜边按图12的方式进行编织,具体可参照:图12为第二斜边的编织单元,在该编织单元中,编织单元包括5行编织区,每行编织区均包括位于下方的1排前针板和位于上方的1排后针板,每行编织区内的前针板和每排后针板均包括多列(如3列)针孔,每个编织区内的前针板的针孔与后针板的针孔交错设置,也即后针板的针孔分别对应设置在前针板的两个针孔之间的位置。编织时,第1编织区中,对前针板的第1列和第2列以及后针板的第3列进行编织,且前针板的第2列分别与前针板的第1列以及后针板的第3列同时连接。第2编织区中,仅对前针板的第1列和第2列进行编织。第3编织区中,先对后针板的第3列进行编织,随后将该针编至前针板的第3列。第4编织区中,先对前针板的第3列进行编织,随后将该针编至后针板的第1列。第5编织区中,分别对前针板的第1列和第2列进行编织,随后将该2列针分别再编至后针板的第2列和第3列。第一斜边则由多个图12的编织单元共同编织而得,其对应的织物图如图13所示。
连接部按图14的方式进行编织,具体可参照:图14为连接部的编织单元,在该编织单元中,编织单元包括9行编织区,每行编织区均包括位于下方的1排前针板和位于上方的1排后针板,每行编织区内的前针板和每排后针板均包括多列(如4列)针孔,每个编织区内的前针板的针孔与后针板的针孔交错设置,也即后针板的针孔分别对应设置在前针板的两个针孔之间的位置。编织时,第1编织区中,对前针板的第1列至第4列连续编织。第2编织区中,分别对前针板的第1列和第2列进行编织,随后将该2列针分别再编至后针板的第2列和第3列。第3编织区中,分别对前针板的第3列和第4列以及后针板的第1列和第2列进行编织,且前针板的第3列分别与前针板的第4列以及后针板的第2列同时连接。第4编织区中,对前针板的第3列和第4列进行编织。第5编织区中,分别对前针板的第3列和第4列进行编织,随后将该2列针分别再编至后针板的第3列和第4列。第6编织区中,分别对后针板的第3列和第4列进行编织,随后将该2列针分别再编至前针板的第1列和第2列。第7编织区中,对后针板的第1列进行编织,随后将该列针编至前针板的第3列。第8编织区中,对前针板的第1列至第4列连续编织。连接部则由多个图14的编织单元共同编织而得,其对应的织物图如图15所示。
经上述方法编织后的阿兰花织物图如图16所示。
随后再在阿兰花组织的基础上根据颜色编织提花花型(如图17所示),再在提花花型的周围编织流苏,流苏编织后,采用反针线圈(压针方式)使流苏与底组织交接。流苏与底组织交接后,将线圈进行脱套以使流苏形成下垂松散的状态。
流苏至脱套参照图18进行,图18为制作流苏、压针和脱套的编织单元。在该编织单元中,编织单元包括4行编织区,每行编织区均包括位于下方的1排前针板和位于上方的1排后针板,每行编织区内的前针板和每排后针板均包括多列(9列)针孔,每个编织区内的前针板的针孔与后针板的针孔交错设置,也即后针板的针孔分别对应设置在前针板的两个针孔之间的位置。编织时,第1编织区中,对后针板的第1列至第9列连续编织。第2编织区中,对前针板的第3列、第5列和第7列连续编织,随后对后针板的第9列进行编织,其中,前针板的第7列与前针板的第5列和后针板的第9列同时连接。第3编织区中,对前针板的第2列、第4列和第6列连续编织,随后对后针板的第8列进行编织,其中,前针板的第6列与前针板的第4列和后针板的第8列同时连接。第4编织区中,对前针板的第2列至第7列均分别采用压针线圈进行编织,对前针板的第8列、第9列以及后针板的第8列和第9列均进行脱圈。相应的流苏由多个图18的编织单元共同编织而得,其对应的织物图如图19所示。
综上所述,本申请通过电脑横机编织代替传统的手工钩织,可有效提高编织效率和流苏效果,由此制得的流苏能够在位置、长短以及多少方面统一,同时在复杂的花型连接处进行的特殊处理,使其更具有稳定性。具有上述制备方法制得的流苏的针织物具有时尚美观、凸凹立体感强、张弛有度、飘逸动感以及设计感强的特点。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针织流苏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按预设编织方案,通过电脑横机将针织纱线编织成底组织,随后按照a方式或b方式制备流苏;
其中,a方式包括:于所述底组织的表面制备虚提提花组织,随后将所述虚提提花组织中的浮线按流苏的预设长度剪开以使剪开后的两段浮线自然下垂形成流苏;
b方式包括:于所述底组织的表面编织阿兰花组织或绞花,随后再根据需要在所述阿兰花组织或所述绞花的基础上编织提花花型,再在所述提花花型的周围编织流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流苏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a方式中,所述底组织采用带翻针的正针线圈或带翻针的反针线圈编织而成;
优选地,当底组织由多个带翻针的正针线圈的编织单元共同编织而得时,带翻针的正针线圈的编织单元包括2行编织区,每行编织区均包括位于下方的1排前针板和位于上方的1排后针板,每行编织区内的前针板和每排后针板均包括多列针孔,每个编织区内的前针板的针孔与后针板的针孔交错设置;编织时,对每个编织单元中的前针板的所有针孔依次连续编织且每列编织线均相互连接;
优选地,当底组织由多个带翻针的反针线圈的编织单元共同编织而得时,带翻针的反针线圈的编织单元包括2行编织区,每行编织区均包括位于下方的1排前针板和位于上方的1排后针板,每行编织区内的前针板和每排后针板均包括多列针孔,每个编织区内的前针板的针孔与后针板的针孔交错设置;编织时,对每个编织单元中的后针板的所有针孔依次连续编织且每列编织线均相互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流苏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a方式中,所述虚提提花组织采用带翻针的正针线圈和正针浮线共同组合编织而成或采用带翻针的反针线圈和反针浮线共同组合编织而成;
优选地,虚提提花组织由多个具有由正针浮线线圈和带翻针的正针线圈的编织单元共同编织而得;
带翻针的正针线圈和正针浮线的编织单元包括2行编织区,每行编织区均包括位于下方的1排前针板和位于上方的1排后针板,每行编织区内的前针板和每排后针板均包括多列针孔,每个编织区内的前针板的针孔与后针板的针孔交错设置;编织时,正针浮线线圈是对第1行编织区中的前针板的第1列、第3列、第17列和第19列进行编织,第3列至第17列之间形成拉线;带翻针的正针线圈是对第2行编织区中的前针板的第2列、第4列至第16列以及第18列进行编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流苏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b方式中,所述底组织采用带翻针的反针线圈编织而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针织流苏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b方式中,所述阿兰花组织采用带翻针的正针线圈、正针浮线、带翻针的反针线圈和反针浮线组合编织而成;
优选地,阿兰花组织包括呈菱形的框架以及对框架中相邻两边的连接处进行连接的连接部;所述框架由2条的第一斜边和2条第二斜边形成;
第一斜边的编织单元包括5行编织区,每行编织区均包括位于下方的1排前针板和位于上方的1排后针板,每行编织区内的前针板和每排后针板均包括多列针孔,每个编织区内的前针板的针孔与后针板的针孔交错设置;编织时,第1编织区中,对前针板的第2列和第3列以及后针板的第1列进行编织,且前针板的第2列分别与前针板的第3列以及后针板的第1列同时连接;第2编织区中,仅对前针板的第2列和第3列进行编织;第3编织区中,先对后针板的第1列进行编织,随后将该针编至前针板的第1列;第4编织区中,先对前针板的第1列进行编织,随后将该针编至后针板的第3列;第5编织区中,分别对前针板的第2列和第3列进行编织,随后将该2列针分别再编至后针板的第1列和第2列;
第二斜边的编织单元包括5行编织区,每行编织区均包括位于下方的1排前针板和位于上方的1排后针板,每行编织区内的前针板和每排后针板均包括多列针孔,每个编织区内的前针板的针孔与后针板的针孔交错设置;编织时,第1编织区中,对前针板的第1列和第2列以及后针板的第3列进行编织,且前针板的第2列分别与前针板的第1列以及后针板的第3列同时连接;第2编织区中,仅对前针板的第1列和第2列进行编织;第3编织区中,先对后针板的第3列进行编织,随后将该针编至前针板的第3列;第4编织区中,先对前针板的第3列进行编织,随后将该针编至后针板的第1列;第5编织区中,分别对前针板的第1列和第2列进行编织,随后将该2列针分别再编至后针板的第2列和第3列;
连接部的编织单元包括9行编织区,每行编织区均包括位于下方的1排前针板和位于上方的1排后针板,每行编织区内的前针板和每排后针板均包括多列针孔,每个编织区内的前针板的针孔与后针板的针孔交错设置;编织时,第1编织区中,对前针板的第1列至第4列连续编织;第2编织区中,分别对前针板的第1列和第2列进行编织,随后将该2列针分别再编至后针板的第2列和第3列;第3编织区中,分别对前针板的第3列和第4列以及后针板的第1列和第2列进行编织,且前针板的第3列分别与前针板的第4列以及后针板的第2列同时连接;第4编织区中,对前针板的第3列和第4列进行编织;第5编织区中,分别对前针板的第3列和第4列进行编织,随后将该2列针分别再编至后针板的第3列和第4列;第6编织区中,分别对后针板的第3列和第4列进行编织,随后将该2列针分别再编至前针板的第1列和第2列;第7编织区中,对后针板的第1列进行编织,随后将该列针编至前针板的第3列;第8编织区中,对前针板的第1列至第4列连续编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针织流苏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b方式中,所述流苏采用带翻针的正针线圈和正针浮线组合编织而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针织流苏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流苏编织后,还包括采用反针线圈使所述流苏与所述底组织交接;
优选地,交接采用压针方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针织流苏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流苏与所述底组织交接后,还包括将线圈进行脱套以使所述流苏形成下垂松散的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流苏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编织过程中主要的基本线圈结构还包括正针集圈、反针集圈和前后板翻针中的至少一种。
10.一种针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织物具有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编织方法编织而得的流苏。
CN202110886555.0A 2021-08-03 2021-08-03 一种针织流苏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Active CN11355005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86555.0A CN113550057B (zh) 2021-08-03 2021-08-03 一种针织流苏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86555.0A CN113550057B (zh) 2021-08-03 2021-08-03 一种针织流苏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50057A true CN113550057A (zh) 2021-10-26
CN113550057B CN113550057B (zh) 2022-09-06

Family

ID=781336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86555.0A Active CN113550057B (zh) 2021-08-03 2021-08-03 一种针织流苏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550057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522308A (zh) * 2022-08-19 2022-12-27 闽南理工学院 一种仿流苏效果的长浮线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191547A (en) * 1967-12-06 1970-05-13 Renato Tosco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the Manufacture of Tasseled Fringes.
JP2001254253A (ja) * 2000-03-10 2001-09-21 Yonezawa Bussan:Kk タッセルの止着ループを形成するためのループ状紐が並列されてなるループ状紐並列編物
US20040076007A1 (en) * 2002-10-22 2004-04-22 Koichi Hamazaki Decorative wall hanging
JP2007277743A (ja) * 2006-04-04 2007-10-25 Kaneka Corp 毛先縺れの少ないシープ形状立毛パイル布帛
RO127302A2 (ro) * 2010-10-04 2012-04-30 Universitatea Tehnică ''gheorghe Asachi'' Din Iaşi Tricot cu ochiuri încrucişate şi procedeu de realizare a acestuia
CN107881638A (zh) * 2017-10-30 2018-04-06 惠州学院 一种编织流苏色彩图案的方法
CN108842269A (zh) * 2018-08-03 2018-11-20 内蒙古鹿王羊绒有限公司 双面针织物的双层流苏复合结构的编织方法
CN108893846A (zh) * 2018-07-27 2018-11-27 珠海建轩服装有限公司 织物中制作流苏的方法
CN110453353A (zh) * 2019-08-16 2019-11-15 内蒙古鄂尔多斯资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针织编织方法及针织产品结构
CN112481787A (zh) * 2020-12-07 2021-03-12 斓帛职业培训学校(桐乡)有限公司 一种织带状流苏组织及其编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191547A (en) * 1967-12-06 1970-05-13 Renato Tosco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the Manufacture of Tasseled Fringes.
JP2001254253A (ja) * 2000-03-10 2001-09-21 Yonezawa Bussan:Kk タッセルの止着ループを形成するためのループ状紐が並列されてなるループ状紐並列編物
US20040076007A1 (en) * 2002-10-22 2004-04-22 Koichi Hamazaki Decorative wall hanging
JP2007277743A (ja) * 2006-04-04 2007-10-25 Kaneka Corp 毛先縺れの少ないシープ形状立毛パイル布帛
RO127302A2 (ro) * 2010-10-04 2012-04-30 Universitatea Tehnică ''gheorghe Asachi'' Din Iaşi Tricot cu ochiuri încrucişate şi procedeu de realizare a acestuia
CN107881638A (zh) * 2017-10-30 2018-04-06 惠州学院 一种编织流苏色彩图案的方法
CN108893846A (zh) * 2018-07-27 2018-11-27 珠海建轩服装有限公司 织物中制作流苏的方法
CN108842269A (zh) * 2018-08-03 2018-11-20 内蒙古鹿王羊绒有限公司 双面针织物的双层流苏复合结构的编织方法
CN110453353A (zh) * 2019-08-16 2019-11-15 内蒙古鄂尔多斯资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针织编织方法及针织产品结构
CN112481787A (zh) * 2020-12-07 2021-03-12 斓帛职业培训学校(桐乡)有限公司 一种织带状流苏组织及其编织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522308A (zh) * 2022-08-19 2022-12-27 闽南理工学院 一种仿流苏效果的长浮线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50057B (zh) 2022-09-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404690B (zh) 一种两面正面提花缎档毛巾及其织造工艺
JP5939782B2 (ja) 凹凸模様装飾帯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05576409U (zh) 一种具有浮雕云斑横条效应的轻质纬编面料
CN107268171A (zh) 一种多层次立体蕾丝花边生产方法
CN112481787B (zh) 一种织带状流苏组织及其编织方法
CN112708992A (zh) 一种仿镶嵌装饰的针织鞋面及其制作方法
CN113550057B (zh) 一种针织流苏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CN105297255B (zh) 一种填芯纬加弹性纬的凹凸提花壁挂织物
KR101468706B1 (ko) 자카드 질감의 디자인 문양을 그라운드조직에 표출하는 직물화된 경편 생지
CN216193151U (zh) 具有可视立体效果的三明治面料
CN110055669A (zh) 单面衬纬针织物的毛圈组织编织方法
CN111020825A (zh) 一种立体纬编面料
KR101468705B1 (ko) 자카드 질감의 디자인 문양을 그라운드조직에 표출하는 경편 생지
CN113502593A (zh) 具有可视立体效果的三明治面料及其制作方法
CN114232188A (zh) 一种全成型竖向流苏组织结构及其编织方法
CN1760420A (zh) 一种抗脱散纬编织物结构
CN104141193B (zh) 装饰画编织方法和编织装饰画
CN204039643U (zh) 编织装饰画
US2427891A (en) Art of ornamented knitted article manufacture
CN215040994U (zh) 一种提花图案面料
CN104790140A (zh) 一种鳞形刺绣的方法
CN213172815U (zh) 叶状针织物结构
CN219886340U (zh) 一种蕾丝绣品
CN103397442A (zh) 缂丝面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8754820A (zh) 一体编织成型的多边体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