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172815U - 叶状针织物结构 - Google Patents

叶状针织物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172815U
CN213172815U CN202021105684.9U CN202021105684U CN213172815U CN 213172815 U CN213172815 U CN 213172815U CN 202021105684 U CN202021105684 U CN 202021105684U CN 213172815 U CN213172815 U CN 2131728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edle
stitch
coils
tissue
rever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10568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新泉
董瑞兰
丁慧
乔建成
郭建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NER MONGOLIA KINGDEER CASHME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NER MONGOLIA KINGDEER CASHME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NER MONGOLIA KINGDEER CASHME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INNER MONGOLIA KINGDEER CASHME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10568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1728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1728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1728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叶状针织物结构,包括:正针组织、正针移圈组织,反针组织、反针移圈组织,浮线组织,堕套组织、空起线圈;正针组织包括多个正针线圈,正针线圈向两侧移针后形成正针移圈,多个正针移圈组成正针移圈组织;反针组织包括多个反针线圈,反针线圈位于中心基础列两侧,反针线圈向两侧移针后形成反针移圈,多个反针移圈组成反针移圈组织;正针线圈与反针线圈循环编织,正针线圈、反针线圈移位后形成的空起线圈,最外侧一列正针线圈与正针移圈、反针移圈编织连接后形成堕套线圈,多个堕套线圈形成有列堕套组织;多个浮线线圈形成浮线组织,浮线线圈位于同一行的正针线圈、反针线圈之间。本实用新型具有鲜明的立体效果。

Description

叶状针织物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针织物,具体说,涉及一种叶状针织物结构。
背景技术
树叶是树进行光合作用的部位。在我国的北方地区,每年八月份立秋之后,由于天气逐渐转凉,枝叶繁茂的树叶纷纷从树上飘落,叶子偶尔聚成一簇或遍地散落,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目前,树叶图案在针织物中都是平面图案,如何设计出一种具有立体效果的织物图案,并符合人的审美情趣,是目前针织物在结构上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叶状针织物结构,具有鲜明的立体效果。
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叶状针织物结构,包括:正针组织、正针移圈组织、反针组织、反针移圈组织、浮线组织,堕套组织、空起线圈;正针组织包括多个正针线圈,中部纵向列为中心基础列,正针线圈向两侧移针后形成正针移圈,多个正针移圈组成正针移圈组织;反针组织包括多个反针线圈,反针线圈位于中心基础列两侧,反针线圈向两侧移针后形成反针移圈,多个反针移圈组成反针移圈组织;正针线圈与反针线圈循环编织,形成单针罗纹线圈,正针线圈、反针线圈移位后形成的空起线圈,最外侧一列正针线圈与正针移圈、反针移圈编织连接后形成堕套线圈,多个堕套线圈形成有列堕套组织;多个浮线线圈形成浮线组织,浮线线圈位于同一行的正针线圈、反针线圈之间。
进一步,单针罗纹组织线圈由1针正针线圈与1针反针线圈循环编织构成。
进一步,单针罗纹线圈排列的形状为S形。
进一步,浮线组织的形状为S形。
进一步,两列浮线组织之间,分布有1针正针组织和1针反针组织。
进一步,单针罗纹线圈移针高度为每编织2行移位一次。
进一步,正针组织、正针移圈组织,反针组织、反针移圈组织、浮线组织、堕套组织、空起线圈位于中心基础列两侧。
本实用新型技术效果包括:
本实用新型所编织的叶片结构,脉络清晰、结构分明,具有鲜明的立体效果。茂盛的树叶往往让人感觉到生机,也让人看到了希望和光明,在针织产品设计中,可以零星点缀,也可聚成一簇或整体有序散落,开发设计带有叶状组织结构的针织服装产品,更能够体现穿着者高贵典雅、姿态万千、绚丽多彩的时尚风范。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叶状针织物结构的线圈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充分地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案,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和再现。
树叶包括:叶片、叶柄和托叶,叶状针织物结构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树叶,通过对一片完整树叶构造的分析,以及叶片花纹及分布特点进行观察,将实体叶子的形状结构转化为针织组织结构设计,用在针织产品研发设计中,效果明显、立体感强,增加产品的花色品种,是针织产品组织结构的一次创新和延伸。
如图1所示,是本实用新型中叶状针织物结构的线圈结构图。
叶状针织物结构包括:正针组织a、正针移圈组织a’,反针组织b、反针移圈组织b’,浮线组织c,堕套组织d、空起线圈e。
正针组织a包括多个正针线圈,中部纵向列为中心基础列,中心基础列作为图案的叶柄;正针线圈向两侧移针后形成正针移圈,多个正针移圈形成正针移圈组织a’,多个正针线圈形成正针组织a。
反针组织b包括多个反针线圈,反针线圈位于中心基础列两侧;反针线圈向两侧移针后形成反针移圈,多个反针移圈组成反针移圈组织b’,多个反针线圈形成反针组织b。
正针线圈与反针线圈循环编织,形成单针罗纹线圈。1+1单针罗纹组织线圈由1针正针线圈与1针反针线圈循环编织构成。
正针线圈、反针线圈移位后形成的空起线圈e。
最外侧一列正针线圈与正针移圈、反针移圈编织连接后形成堕套线圈,多个堕套线圈形成有1列堕套组织d。
正针线圈、反针线圈在针拉浮线,不起针,形成浮线线圈,多个浮线线圈形成浮线组织c;浮线线圈位于同一行的正针线圈、反针线圈之间。浮线组织的编织宽度为2针,保持不变。两列浮线组织c之间,分布有1针正针组织a、1针反针组织b,且这针正针组织a每编织2行(1转)移位一次,始终位于两列浮线组织c中间。
叶片组织结构中的不同区域单元可以列数不同,行数不同,移圈针数不同,这样就可以编织出形状、大小、和多种变化、外观效果平展的、交叉生长的多种树叶状的图案结构。
在中心基础列的两侧,通过正针线圈、反针线圈对称移针,浮线组织c随着线圈被互相移位,变为左右对称的“S”形状,形成立体的树叶图案。由大小不等的1+1单针罗纹组织和浮线组织c构成叶片上粗细不等的叶脉,且叶脉间互不交错、平行分布,构成树叶独特的花纹。1+1单针罗纹组织线圈移针宽度为8针、7针、6针、5针、4针、3针、2针、1针渐变减少与按照1针、2针、3针、4针、5针、6针、7针渐变增加。1+1单针罗纹组织线圈移针高度为每编织2行(1转)移位一次。
本优选实施例中,所用纱线原料成份由100%纯羊绒纱线组成,通过日本岛精SSR112-S车型、12针/Inch的电脑横机,26S/2支纱线织造完成的粗纺织物。电脑横编机至少包括前后相向的一对前针板与后针板,前针板或者后针板可以前向后或后向前相互翻针,且前后针板至少有一块针板可以左右摇床错位。
编织:出针高度3/4,形成新线圈(成圈);
不织:出针高度0,不出针,带纱线不起针,无任何编织动作,拉浮线;
翻针:出针高度4/4,形成翻针;
接针:出针高度1/4,接走翻针上的线圈;
本实施例中,由A、B、C、D、E、F、G、H、I九个区域的1-31列和1-41行共同形成一个基本循环单元。其中E区域为1针宽度的中心基础列,两侧分别对称分布有A、B、C、D和F、G、H、I四个区域的移圈组织e和浮线组织c、叶脉与堕套组织d,叶片结构是平展的,叶片边缘是光滑的,共同编织出叶状针织物组织结构。
编织时:以中心基础列16列为准,说明其左面部分结构的编织原理。
编织第1行时,第1、3、5、7、8、9、12、15、16针编织正针组织a,第2、4、6针编织反针组织b,第10、11、13、14针拉浮线,不起针,编织浮线组织c。
编织第2行时,第1、3、5、7、8、9、12、15、16针编织正针组织a,第2、4、6针编织反针组织b,第10、11、13、14针拉浮线,不起针,编织浮线组织c。编织完成后,将第3、5、7、8、9、12、15针正针组织a翻针到后床,后床向左移动1个针位后,同时将2、3、4、5、6、7、8、9、12、15针线圈翻针到前床,然后再将第3、5针前床线圈翻针到后床,线圈整体移动1个针位,在第1列形成有堕套组织d,线圈被移位后,在下一行编织时,形成1针空起线圈e。浮线组织c随着线圈被移位,也跟随相应向左移动1个针位。
编织第3行时,第1、2、4、6、7、8、11、14、16针编织正针组织a,第3、5针编织反针组织b,第9、10、12、13针拉浮线,不起针,编织浮线组织c,由于在上一行线圈被移位后,在第15针形成空起线圈e,空起线圈编织正针组织a。
编织第4行时,第1、2、4、6、7、8、11、14、15、16针编织正针组织a,第3、5针编织反针组织b,第9、10、12、13针拉浮线,不起针,编织浮线组织c。编织完成后,将第2、4、6、7、8、11、14、15针正针组织a翻针到后床,后床向左移动1个针位后,同时将2、3、4、5、6、7、8、11、14、15针线圈翻针到前床,然后再将第2、4针前床线圈翻针到后床,线圈整体移动1个针位,在第1列形成有堕套组织d,线圈被移位后,在下一行编织时,形成1针空起线圈e。浮线组织c随着线圈被移位,也跟随相应向左移动1个针位。
编织第5行时,第1、3、5、6、7、10、13、14、16针编织正针组织a,第2、4针编织反针组织b,第8、9、11、12针拉浮线,不起针,编织浮线组织c,由于在上一行线圈被移位后,在第15针形成空起线圈e,空起线圈编织正针组织a。
编织第6行时,第1、3、5、6、7、10、13、14、15、16针编织正针组织a,第2、4针编织反针组织b,第8、9、11、12针拉浮线,不起针,编织浮线组织c。编织完成后,将第3、5、6、7、10、13、14、15针正针组织a的正针线圈翻针到后床,后床向左移动1个针位后,同时将2、3、4、5、6、7、10、13、14、15针线圈翻针到前床,然后再将第3针前床线圈翻针到后床,线圈整体移动1个针位,在第1列形成有堕套组织d,线圈被移位后,在下一行编织时,形成1针空起线圈e。浮线组织c随着线圈被移位,也跟随相应向左移动1个针位。
编织第7行时,第1、2、4、5、6、9、12、13、14、16针编织正针组织a,第3针编织反针组织b,第7、8、10、11针拉浮线,不起针,编织浮线组织c,由于在上一行线圈被移位后,在第15针形成空起线圈e,空起线圈编织反针组织。
编织第8行时,第1、2、4、5、6、9、12、13、14、16针编织正针组织a,第3、15针编织反针组织b,第7、8、10、11针拉浮线,不起针,编织浮线组织c。编织完成后,将第2、4、5、6、9、12、13、14针正针组织a’翻针到后床,后床向左移动1个针位后,同时将2、3、4、5、6、9、12、13、14、15针线圈翻针到前床,然后再将第2、14针前床线圈翻针到后床,线圈整体移动1个针位,在第1列形成有堕套组织,线圈被移位后,在下一行编织时,形成1针空起线圈e。浮线组织c随着线圈被移位,也跟随相应向左移动1个针位。
编织第9行时,第1、3、4、5、8、11、12、13、16针编织正针组织a,第2、14针编织反针组织b,第6、7、9、10针拉浮线,不起针,编织浮线组织c,由于在上一行线圈被移位后,在第15针形成空起线圈e,空起线圈编织正针组织。
编织第10行时,第1、3、4、5、8、11、12、13、15、16针编织正针组织a,第2、14针编织反针组织b,第6、7、9、10针拉浮线,不起针,编织浮线组织c。编织完成后,将第3、4、5、8、11、12、13、15针正针线圈翻针到后床,后床向左移动1个针位后,同时将2、3、4、5、8、11、12、13、14、15针线圈翻针到前床,然后再将第13针前床线圈翻针到后床,线圈整体移动1个针位,在第1列形成有堕套组织,线圈被移位后,在下一行编织时,形成1针空起线圈e。浮线组织c随着线圈被移位,也跟随相应向左移动1个针位。
编织第11行时,第1、2、3、4、7、10、11、12、14、16针编织正针组织a,第13针编织反针组织b,第5、6、8、9针拉浮线,不起针,编织浮线组织c,由于在上一行线圈被移位后,在第15针形成空起线圈e,空起线圈编织反针组织b。
编织第12行时,第1、2、3、4、7、10、11、12、14、16针编织正针组织a,第13、15针编织反针组织b,第5、6、8、9针拉浮线,不起针,编织浮线组织c。编织完成后,将第2、3、4、7、10、11、12、14针正针线圈翻针到后床,后床向左移动1个针位后,同时将2、3、4、7、10、11、12、13、14、15针线圈翻针到前床,然后再将第12、14针前床线圈翻针到后床,线圈整体移动1个针位,在第1列形成有堕套组织,线圈被移位后,在下一行编织时,形成1针空起线圈e。浮线组织c随着线圈被移位,也跟随相应向左移动1个针位。
编织第13行时,第1、2、3、6、9、10、11、13、16针编织正针组织a,第12、14针编织反针组织b,第4、5、7、8针拉浮线,不起针,编织浮线组织c,由于在上一行线圈被移位后,在第15针形成空起线圈e,空起线圈编织正针组织a。
编织第14行时,第1、2、3、6、9、10、11、13、15、16针编织正针组织a,第12、14针编织反针组织b,第4、5、7、8针拉浮线,不起针,编织浮线组织c。编织完成后,将第2、3、6、9、10、11、13、15针正针线圈翻针到后床,后床向左移动1个针位后,同时将2、3、6、9、10、11、12、13、14、15针线圈翻针到前床,然后再将第11、13针前床线圈翻针到后床,线圈整体移动1个针位,在第1列形成有堕套组织,线圈被移位后,在下一行编织时,形成1针空起线圈e。浮线组织c随着线圈被移位,也跟随相应向左移动1个针位。
编织第15行时,第1、2、5、8、9、10、12、14、16针编织正针组织a,第11、13针编织反针组织b,第3、4、6、7针拉浮线,不起针,编织浮线组织c,由于在上一行线圈被移位后,在第15针形成空起线圈e,空起线圈编织反针组织b。
编织第16行时,第1、2、5、8、9、10、12、14、16针编织正针组织a,第11、13、15针编织反针组织b,第3、4、6、7针拉浮线,不起针,编织浮线组织c。编织完成后,将第2针正针线圈翻针到后床,后床向左移动1个针位后,将2针线圈翻针到前床,线圈移动1个针位,在第1列形成有堕套组织d。
从E区域的第16列为中心基础列A、B、C、D四个区域的左下部分1-16行的线圈被逐渐移位,向外扩散,叶片平行分布的叶脉花纹组织结构显现。
编织第17行到22行时,此段编织方法与编织原理相同,第1、2、5、8、9、10、12、14、16针编织正针组织a,第11、13、15针编织反针组织b,第3、4、6、7针拉浮线,不起针,编织浮线组织c,此部分为叶脉花纹的过渡编织行与树叶形状外观为椭圆型叶状片形态构成。
编织第23行时,第1、2、5、8、9、10、12、14、16针编织正针组织a,第11、13、15针编织反针组织b,第3、4、6、7针拉浮线,不起针,编织浮线组织c。编织完成后,将第2、5、8、9、10、12、14针正针线圈翻针到后床,后床向右移动1个针位后,同时将2、5、8、9、10、11、12、13、14、15针线圈翻针到前床,然后再将第12、14针前床线圈翻针到后床,线圈整体移动1个针位,在第16列形成有堕套组织d,线圈被移位后,在下一行编织时,在第2列形成1针空起线圈e。浮线组织c随着线圈被移位,也跟随相应向右移动1个针位。
编织第24行时,第1、3、6、9、10、11、13、15、16针编织正针组织a,第12、14针编织反针组织b,第4、5、7、8针拉浮线,不起针,编织浮线组织c,由于在上一行线圈被移位后,在第2针形成空起线圈e,空起线圈编织正针组织a。
编织第25行时,第1、2、3、6、9、10、11、13、15、16针编织正针组织a,第12、14针编织反针组织b,第4、5、7、8针拉浮线,不起针,编织浮线组织c。编织完成后,将第2、3、6、9、10、11、13、15针正针线圈翻针到后床,后床向右移动1个针位后,同时将2、3、6、9、10、11、12、13、14、15针线圈翻针到前床,然后再将第13、15针前床线圈翻针到后床,线圈整体移动1个针位,在第16列形成有堕套组织d,线圈被移位后,在下一行编织时,在第2列形成1针空起线圈e。浮线组织c随着线圈被移位,也跟随相应向右移动1个针位。
编织第26行时,第1、3、4、7、10、11、12、14、16针编织正针组织a,第13、15针编织反针组织b,第5、6、8、9针拉浮线,不起针,编织浮线组织c,由于在上一行线圈被移位后,在第2针形成空起线圈e,空起线圈编织正针组织a。
编织第27行时,第1、2、3、4、7、10、11、12、14、16针编织正针组织a,第13、15针编织反针组织b,第5、6、8、9针拉浮线,不起针,编织浮线组织c。编织完成后,将第2、3、4、7、10、11、12、14针正针线圈翻针到后床,后床向右移动1个针位后,同时将2、3、4、7、10、11、12、13、14、15针线圈翻针到前床,然后再将第14针前床线圈翻针到后床,线圈整体移动1个针位,在第16列形成有堕套组织d,线圈被移位后,在下一行编织时,在第2列形成1针空起线圈e。浮线组织c随着线圈被移位,也跟随相应向右移动1个针位。
编织第28行时,第1、3、4、5、8、11、12、13、15、16针编织正针组织a,第14针编织反针组织b,第6、7、9、10针拉浮线,不起针,编织浮线组织c,由于在上一行线圈被移位后,在第2针形成空起线圈e,空起线圈编织反针组织b。
编织第29行时,第1、3、4、5、8、11、12、13、15、16针编织正针组织a,第2、14针编织反针组织b,第6、7、9、10针拉浮线,不起针,编织浮线组织c。编织完成后,将第3、4、5、8、11、12、13、15针正针线圈翻针到后床,后床向右移动1个针位后,同时将2、3、4、5、8、11、12、13、14、15针线圈翻针到前床,然后再将第3、15针前床线圈翻针到后床,线圈整体移动1个针位,在第16列形成有堕套组织d,线圈被移位后,在下一行编织时,在第2列形成1针空起线圈e。浮线组织c随着线圈被移位,也跟随相应向右移动1个针位。
编织第30行时,第1、4、5、6、9、12、13、14、16针编织正针组织a,第3、15针编织反针组织b,第7、8、10、11针拉浮线,不起针,编织浮线组织c,由于在上一行线圈被移位后,在第2针形成空起线圈e,空起线圈编织正针组织a。
编织第31行时,第1、2、4、5、6、9、12、13、14、16针编织正针组织a,第3、15针编织反针组织b,第7、8、10、11针拉浮线,不起针,编织浮线组织c。编织完成后,将第2、4、5、6、9、12、13、14针正针线圈翻针到后床,后床向右移动1个针位后,同时将2、3、4、5、6、9、12、13、14、15针线圈翻针到前床,然后再将第4针前床线圈翻针到后床,线圈整体移动1个针位,在第16列形成有堕套组织d,线圈被移位后,在下一行编织时,在第2列形成1针空起线圈e。浮线组织c随着线圈被移位,也跟随相应向右移动1个针位。
编织第32行时,第1、3、5、6、7、10、13、14、15、16针编织正针组织a,第4针编织反针组织b,第8、9、11、12针拉浮线,不起针,编织浮线组织c,由于在上一行线圈被移位后,在第2针形成空起线圈e,空起线圈编织反针组织b。
编织第33行时,第1、3、5、6、7、10、13、14、15、16针编织正针组织a,第2、4针编织反针组织b,第8、9、11、12针拉浮线,不起针,编织浮线组织c。编织完成后,将第3、5、6、7、10、13、14、15针正针线圈翻针到后床,后床向右移动1个针位后,同时将2、3、4、5、6、7、10、13、14、15针线圈翻针到前床,然后再将第3、5针前床线圈翻针到后床,线圈整体移动1个针位,在第16列形成有堕套组织d,线圈被移位后,在下一行编织时,在第2列形成1针空起线圈e。浮线组织c随着线圈被移位,也跟随相应向右移动1个针位。
编织第34行时,第1、4、6、7、8、11、14、15、16针编织正针组织a,第3、5针编织反针组织b,第9、10、12、13针拉浮线,不起针,编织浮线组织c,由于在上一行线圈被移位后,在第2针形成空起线圈e,空起线圈编织正针组织a。
编织第35行时,第1、2、4、6、7、8、11、14、15、16针编织正针组织a,第3、5针编织反针组织b,第9、10、12、13针拉浮线,不起针,编织浮线组织c。编织完成后,将第2、4、6、7、8、11、14、15针正针线圈翻针到后床,后床向右移动1个针位后,同时将2、3、4、5、6、7、8、11、14、15针线圈翻针到前床,然后再将第4、6针前床线圈翻针到后床,线圈整体移动1个针位,在第16列形成有堕套组织d,线圈被移位后,在下一行编织时,在第2列形成1针空起线圈e。浮线组织c随着线圈被移位,也跟随相应向右移动1个针位。
编织第36行时,第1、3、5、7、8、9、12、15、16针编织正针组织a,第4、6针编织反针组织b,第10、11、13、14针拉浮线,不起针,编织浮线组织c,由于在上一行线圈被移位后,在第2针形成空起线圈e,空起线圈编织反针组织b。
编织第37行时,第1、3、5、7、8、9、12、15、16针编织正针组织a,第2、4、6针编织反针组织b,第10、11、13、14针拉浮线,不起针,编织浮线组织c。编织完成后,将第15针正针组织线圈a’翻针到后床,后床向右移动1个针位后,将15针线圈翻针到前床,线圈移动1个针位,在第16列形成有堕套组织d。
从E区域的第16列为中心基础列A、B、C、D四个区域的左上部分22-37行的线圈被逐渐移位,向内收拢,叶片平行分布的叶脉花纹组织结构显现。
为叶脉花纹组织结构的过渡结束行编织。
编织第38行到41行时,此段编织方法与编织原理相同,第1、3、5、7、8、9、12、15、16针编织正针组织a,第2、4、6针编织反针组织b,第10、11、13、14针拉浮线,不起针,编织浮线组织c,此部分为叶脉花纹的过渡编织行与树叶形状外观为椭圆型叶状片形态构成。
至此,以E区域的第16列为中心基础列的第1行到第41行的A、B、C、D区域编织完成。同理,以E区域的第16列为中心基础列的第1行到第41行的F、G、H、I区域编织原理或编织方法完全相同,仅针床摇床方向相反。
以上线圈组织结构和实施例可知,由此A、B、C、D、E、F、G、H、I九个区域的1-31列和1-41行共同形成一个基本循环单元。以E区域为1针宽度的中心基础列为依托,两侧对称分布有A、B、C、D和F、G、H、I四个区域的移圈组织、浮线组织c,由正针组织a、反针组织b构成的平行叶脉与堕套组织d,叶片结构是平展的,叶片边缘是光滑的,共同编织出叶状针织物组织结构。
本实用新型所用编织车型,纱线支数和原料成份均无限制要求。适合于多种车型,3G、5G、7G、12G、14G、16G、18G车型。
本实用新型组织结构的行数和针数不仅限于本实施例中所列举的行数和针数,可根据不同叶片组织的形状及大小调整。
本实用新型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例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7)

1.一种叶状针织物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正针组织、正针移圈组织、反针组织、反针移圈组织、浮线组织、堕套组织、空起线圈;正针组织包括多个正针线圈,中部纵向列为中心基础列,正针线圈向两侧移针后形成正针移圈,多个正针移圈组成正针移圈组织;反针组织包括多个反针线圈,反针线圈位于中心基础列两侧,反针线圈向两侧移针后形成反针移圈,多个反针移圈组成反针移圈组织;正针线圈与反针线圈循环编织,形成单针罗纹线圈,正针线圈、反针线圈移位后形成的空起线圈,最外侧一列正针线圈与正针移圈、反针移圈编织连接后形成堕套线圈,多个堕套线圈形成有列堕套组织;多个浮线线圈形成浮线组织,浮线线圈位于同一行的正针线圈、反针线圈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叶状针织物结构,其特征在于,单针罗纹组织线圈由1针正针线圈与1针反针线圈循环编织构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叶状针织物结构,其特征在于,单针罗纹线圈排列的形状为S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叶状针织物结构,其特征在于,单针罗纹线圈移针高度为每编织2行移位一次。
5.如权利要求1所述叶状针织物结构,其特征在于,浮线组织的形状为S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叶状针织物结构,其特征在于,两列浮线组织之间,分布有1针正针组织和1针反针组织。
7.如权利要求1所述叶状针织物结构,其特征在于,正针组织、正针移圈组织,反针组织、反针移圈组织、浮线组织、堕套组织、空起线圈位于中心基础列两侧。
CN202021105684.9U 2020-06-15 2020-06-15 叶状针织物结构 Active CN2131728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105684.9U CN213172815U (zh) 2020-06-15 2020-06-15 叶状针织物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105684.9U CN213172815U (zh) 2020-06-15 2020-06-15 叶状针织物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172815U true CN213172815U (zh) 2021-05-11

Family

ID=757881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105684.9U Active CN213172815U (zh) 2020-06-15 2020-06-15 叶状针织物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17281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778622B (zh) 仿雕花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KR100229116B1 (ko) 첩부형포켓을 가지는 편지 및 그 편성방법
CN108842269A (zh) 双面针织物的双层流苏复合结构的编织方法
CN111844970A (zh) 一种新型透气面料、鞋面及其制作方法
CN113914002A (zh) 一种全成型仿绞花组织结构及其编织方法
CN102517770B (zh) 一种在普通手动横机上编织毛圈的方法
CN108754805B (zh) 一种针织编织方法、编织结构、编织面料及服装
CN213172815U (zh) 叶状针织物结构
CN110747571B (zh) 提花毛圈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提花毛圈针织物
CN201390848Y (zh) 一种针织单面布
CN113550057B (zh) 一种针织流苏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CN201390847Y (zh) 一种针织双面布
CN201390846Y (zh) 一种针织双面布
CN210237953U (zh) 龟背纹针织组织
CN202054997U (zh) 一种菱形针织双面布
CN1563537A (zh) 仿烂花效应针织绒头织物的编织方法
CN201520860U (zh) 一种网眼型针织单面组织布
CN201520859U (zh) 一种方格型针织单面组织布
CN210826563U (zh) 一种具有横条效应的纬编抗菌速干面料
CN211036282U (zh) 鳞片组织结构
CN207919080U (zh) 一种鱼鳞结构针织面料
CN213172814U (zh) 刺果状针织组织
CN215828982U (zh) 羽翼纹花样针织组织结构
CN215440877U (zh) 铜钱花针织组织结构
CN213172812U (zh) 鸡爪纹针织组织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