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82510U - 色彩變化梭織織物 - Google Patents
色彩變化梭織織物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M582510U TWM582510U TW108201658U TW108201658U TWM582510U TW M582510 U TWM582510 U TW M582510U TW 108201658 U TW108201658 U TW 108201658U TW 108201658 U TW108201658 U TW 108201658U TW M582510 U TWM582510 U TW M582510U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yarn
- weft
- warp
- weft yarn
- warp yarn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Woven Fabrics (AREA)
Abstract
本創作公開一種色彩變化梭織織物,其由多條經紗以及多條緯紗交織而成,本創作的色彩變化梭織織物經染整後收縮率介於25%至50%,且產生彎曲,使得交織較密集的組織點形成凹陷結構,交織較少的組織點形成凸出結構,未交織的組織點則被包在其中,藉由此凹凸結構,提供在相對應的視角可以看到不同顏色的變化。
Description
本創作涉及一種梭織織物,特別是涉及一種在不同視角可看到色彩變化的梭織織物。
「紡織」原是將纖維「紡」成紗,再將紗「織」成布的兩道生產工序的合稱,將紗線藉由結構設計與組織排列形成不同特性的布料即是所謂的「織造」,一般而言,織造分為梭織(weaving)與針織(knitting),其生產設備以及原理全然不同。梭織織物主要是由縱向的經紗(warp yarn)以及橫向的緯紗(weft yarn)互相交錯交織而成,不同的交錯方式形成了不同的組織紋路,並影響其織物的性質,如紋路、光澤、耐磨程度。
紡織織品在人類生活的應用層面相當廣泛,不僅是民生基本更帶領了整個時尚產業,在科技的進步下,紡織產業更進一步追求各種機能性的改良或視覺美觀性。
本創作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於,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色彩變化梭織織物,其可使得使用者在視角轉換時,可見到織物不同顏色的效果。
在日常生活中,藉由「彩蝶效應」可以見到五彩繽紛的色彩變化,而彩蝶效應主要是藉由光的干涉現象產生,當白光入射到多層結構的表面,經過不同層表面進行反射,導致光的入射與反射產生了光程差,特定波長色光的顏色被反射,造成在不同的視角見到不同顏色的效果。藉由「彩蝶效應」的啟發,為提供織物表面呈現更動態的變色效果,來提供更豐富的色彩變化效果。
為了解決上述的技術問題,本創作所採用的其中一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色彩變化梭織織物,其由多條經紗以及多條緯紗交織而成,多條所述經紗包括相同顏色的一第一經紗、一第二經紗、一第三經紗以及一第四經紗,所述色彩變化梭織織物包括:一底紋組織以及至少一色紋組織,其中,所述底紋組織是由多條所述經紗以及多條所述緯紗交織而成;至少一所述色紋組織包括:一第一緯紗單元、一第二緯紗單元、一第三緯紗單元以及一第四緯紗單元;其中,所述第一緯紗單元包括相同顏色的一第一緯紗以及一第二緯紗,其中,所述第一緯紗與所述第二緯紗兩者至少其中之一浮於所述第二經紗的上方,且所述第一緯紗與所述第二緯紗兩者至少其中之一浮於所述第四經紗的上方;所述第二緯紗單元包括相同顏色的一第三緯紗以及一第四緯紗,其中,所述第三緯紗浮於所述第一經紗與所述第二經紗兩者至少其中之一的上方,且所述第四緯紗浮於所述第三經紗與所述第四經紗兩者至少其中之一的上方;所述第三緯紗單元包括相同顏色的一第五緯紗以及一第六緯紗,其中,所述第五緯紗與所述第六緯紗兩者至少其中之一浮於所述第二經紗的上方,且所述第五緯紗與所述第六緯紗兩者至少其中之一浮於所述第四經紗的上方;所述第四緯紗單元包括相同顏色的一第七緯紗以及一第八緯紗,其中,所述第七緯紗浮於所述第一經紗與所述第二經紗兩者至少其中之一的上方,且所述第八緯紗浮於所述第三經紗與所述第四經紗兩者至少其中之一的上方;其中,所述色彩變化梭織織物經染整後收縮率介於25%至50%,且所述第二緯紗單元或者所述第四緯紗單元交織形成一凸出結構。
為了解決上述的技術問題,本創作所採用的另外一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色彩變化梭織織物,其包括多條第一方向紗以及多條第二方向紗,多條所述第一方向紗與多條所述第二方向紗相互交織以形成一底紋組織以及至少一色紋組織;其中,每一所述第一方向紗與每一所述第二方向紗互相垂直並交錯形成一交織點,所述交織點包括所述第一方向紗壓疊在所述第二方向紗上的一第一方向浮點以及所述第二方向紗壓疊在所述第一方向紗上的一第二方向浮點;其中,至少一所述色紋組織中的第m條所述第一方向紗只有一個所述第一方向浮點;其中,n及m皆為正整數。
本創作的其中一有益效果在於,本創作所提供的色彩變化梭織織物,其能通過“至少一色紋組織,其包括: 一第一緯紗單元,其包括相同顏色的一第一緯紗以及一第二緯紗,其中,所述第一緯紗與所述第二緯紗兩者至少其中之一浮於所述第二經紗的上方,且所述第一緯紗與所述第二緯紗兩者至少其中之一浮於所述第四經紗的上方;一第二緯紗單元,其包括相同顏色的一第三緯紗以及一第四緯紗,其中,所述第三緯紗浮於所述第一經紗與所述第二經紗兩者至少其中之一的上方,且所述第四緯紗浮於所述第三經紗與所述第四經紗兩者至少其中之一的上方;一第三緯紗單元,其包括相同顏色的一第五緯紗以及一第六緯紗,其中,所述第五緯紗與所述第六緯紗兩者至少其中之一浮於所述第二經紗的上方,且所述第五緯紗與所述第六緯紗兩者至少其中之一浮於所述第四經紗的上方;以及一第四緯紗單元,其包括相同顏色的一第七緯紗以及一第八緯紗,其中,所述第七緯紗浮於所述第一經紗與所述第二經紗兩者至少其中之一的上方,且所述第八緯紗浮於所述第三經紗與所述第四經紗兩者至少其中之一的上方”以及“所述色彩變化梭織織物經染整後收縮率介於25%至50%,且所述第二緯紗單元或者所述第四緯紗單元交織形成一凸出結構”的技術方案,以提供不同視角的變色視覺效果。
本創作的另一有益效果在於,本創作所提供的色彩變化梭織織物,其能通過以及“至少一所述色紋組織中的第m條所述第一方向紗只有一個所述第一方向浮點”的技術方案,使得本創作的色彩變化梭織織物在染整後收縮即會產生彎曲,交織較密集的組織點因而下沉,交織較少的組織點形成凸出結構,藉由此凸出結構,提供使用者在相對應的視角可以看到不同顏色的變化。
為使能更進一步瞭解本創作的特徵及技術內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創作的詳細說明與圖式,然而所提供的圖式僅用於提供參考與說明,並非用來對本創作加以限制。
以下是通過特定的具體實施例來說明本創作所公開有關“色彩變化梭織織物”的實施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可由本說明書所公開的內容瞭解本創作的優點與效果。本創作可通過其他不同的具體實施例加以施行或應用,本說明書中的各項細節也可基於不同觀點與應用,在不悖離本創作的構思下進行各種修改與變更。另外,本創作的附圖僅為簡單示意說明,並非依實際尺寸的描繪,事先聲明。以下的實施方式將進一步詳細說明本創作的相關技術內容,但所公開的內容並非用以限制本創作的保護範圍。
應當可以理解的是,雖然本文中可能會使用到“第一”、“第二”、“第三”等術語來描述各種元件,但這些元件不應受這些術語的限制。這些術語主要是用以區分一元件與另一元件。另外,本文中所使用的術語“或”,應視實際情況可能包括相關聯的列出項目中的任一個或者多個的組合。
「紡織」原是將纖維「紡」成紗,再將紗「織」成布的兩道生產工序的合稱,將紗線藉由結構設計與組織排列形成不同特性的布料即是所謂的「織造」,一般而言,織造分為梭織(weaving)與針織(knitting),其生產設備以及原理全然不同。梭織織物主要是由縱向的經紗(warp yarn)以及橫向的緯紗(weft yarn)互相交錯交織而成,不同的交錯方式形成了不同的組織紋路,並影響其織物的性質,如紋路、光澤、耐磨程度。除了布料本身特性之外,布料的圖案花紋也是紡織產業的重要環節,Dobby多臂織機一般提供幾何形的規則性圖案,然而,Dobby多臂織機僅能提供較小面積的規則性循環,Jacquard緹花機則提供了更複雜的大面積圖案的改良。
本創作提供了一種適用於Jacquard緹花機的色彩變化梭織織物,如圖1A所示,本創作的色彩變化梭織織物包括一底紋組織A以及至少一色紋組織B, 底紋組織A提供了圖案的基本襯底,底紋組織A可以是一般圖案,如平紋組織(Plaim weave)、斜紋組織(Twill weave)或緞紋組織(Satin weave)..等一般常見組織,不僅須考量色彩搭配也必須考量色紋組織B的結構,色紋組織B即是一般所見的主要花紋、提花圖案。
如圖1B所示,本創作的另一具體實施例的色彩變化梭織織物,其包括一底紋組織A以及第一色紋組織B以及第二色紋組織C。換句話說,本創作的色紋組織藉由經緯紗的搭配可以呈現多種組合。
本創作色彩變化梭織織物由經紗以及緯紗交織而成,於本創作的一具體實施例中,本創作的完全組織(Reapeat)包括四條經紗,以及至少四組緯紗單元,每一組緯紗單元中更進一步包括顏色相同的二條緯紗,除此所界定的經緯紗織外,進一步包括更多條經紗、緯紗依據完全組織重複延伸。
經紗以及緯紗的材料選擇可選自具有彈性的聚酯雙組分長絲紗、彈性纖維(spandex)、熔融紡絲彈性體,或彈性較低的紡絲短纖維紗,如棉、羊毛或亞麻、單組分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纖維、單組分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酯)纖維、聚己內醯胺纖維、聚(己二醯己二胺)纖維、丙烯酸系纖維、改質丙烯酸系纖維、醋酸纖維、嫘縈纖維(rayon fiber)及其組合。然而,本創作不以上述所舉的例子為限。
本創作的色彩變化梭織織物經染整後收縮率介於25%至50%,較佳是50%,在50%的收縮率下使得紗線更密集,提供了更高的色彩飽和度。當收縮率為25%時,本創作的色彩變化梭織織物即為原染整前的尺寸的75%。
[第一實施例]
參閱圖2至圖5所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提供一種色彩變化梭織織物,其包括:底紋組織A以及至少一色紋組織B,圖2表示第一實施例的底紋組織A的織紋圖案的完全組織(Reapeat),圖3表示色紋組織B的織紋圖案的完全組織(Reapeat)。
參閱圖2及圖3,其包括縱向的經紗1以及橫向的緯紗2,經紗1包括相同顏色的第一經紗11、第二經紗12、第三經紗13以及第四經紗14,緯紗2包括第一緯紗單元21、第二緯紗單元22、第三緯紗單元23以及第四緯紗單元24,其中第二緯紗單元22以及第四緯紗單元24的顏色相同,第一緯紗單元21以及第三緯紗單元23的顏色不同,每一緯紗單元中更進一步包括顏色相同的2條緯紗,第一緯紗單元21包括第一緯紗211、第二緯紗212,第二緯紗單元22包括第三緯紗221、第四緯紗222,第三緯紗單元23包括第五緯紗231、第六緯紗232,第四緯紗單元24包括第七緯紗241以及第八緯紗242,除此所界定的經緯紗織外,進一步包括更多條經紗、緯紗依據完全組織重複延伸。
如圖2所示,其為底紋組織A的織紋圖案,其中,第二經紗12以及第四經紗14與多條緯紗為一浮一沉交錯,更具體來說,其交織方式是“經紗浮於緯紗”、“緯紗浮於經紗”交錯。如圖所示,第二經紗12分別依序浮於第一緯紗211、沉於第二緯紗212、浮於第三緯紗221、沉於第四緯紗222、浮於第五緯紗231、沉於第六緯紗232、浮於第七緯紗241、沉於第八緯紗242,並可以據此規律重複延伸。第四經紗14分別依序沉於第一緯紗211、浮於第二緯紗212、沉於第三緯紗221、沉於第四緯紗222、浮於第五緯紗231、沉於第六緯紗232、浮於第七緯紗241、浮於第八緯紗242,並可以據此規律重複延伸。第一經紗11與第三經紗13則與第二緯紗單元22以及第四緯紗單元24有兩個交織點,以使得底紋組織A的結構平均。
色紋組織B的織紋圖案中,第一緯紗單元21包括第一緯紗211以及第二緯紗212,第一緯紗211與第二緯紗212兩者至少其中之一浮於第二經紗12的上方,且第一緯紗211與第二緯紗212兩者至少其中之一浮於第四經紗14的上方;第二緯紗單元22包括第三緯紗221以及第四緯紗222,第三緯紗221浮於第一經紗11與第二經紗12兩者至少其中之一的上方,且第四緯紗222浮於第三經紗13與第四經紗14兩者至少其中之一的上方;第三緯紗單元23包括第五緯紗231以及第六緯紗232,第五緯紗231與第六緯紗232兩者至少其中之一浮於第二經紗12的上方,且第五緯紗231與第六緯紗232兩者至少其中之一浮於第四經紗14的上方;第四緯紗單元24包括第七緯紗241以及第八緯紗242,第七緯紗241浮於第一經紗11與第二經紗12兩者至少其中之一的上方,且第八緯紗242浮於第三經紗13與第四經紗14兩者至少其中之一的上方。
如圖3所示,於第一實施例中的組織圖案,第一緯紗211浮於第二經紗12的上方,第二緯紗212浮於第四經紗14的上方;第三緯紗221浮於第一經紗11與第二經紗12的上方,且第四緯紗222浮於第三經紗13與第四經紗14的上方;第五緯紗231浮於第二經紗12的上方,且第六緯紗232浮於第四經紗14的上方;第七緯紗241浮於第一經紗11與第二經紗12的上方,且第八緯紗242浮於第三經紗13與第四經紗14的上方。
圖4及圖5進一步表示組織圖案的截面圖,縱向為經紗、圓點為緯紗,分別為第一經紗11、第二經紗12、第三經紗13以及第四經紗14,以及第一緯紗單元21、第二緯紗單元22、第三緯紗單元23以及第四緯紗單元24,每一的緯紗單元包括兩條緯紗,如第一實施例所述,而第四’緯紗單元24’包括第七’緯紗241’以及第八’緯紗242’,即為第七緯紗241以及第八緯紗242的重複延伸片段。
藉由此組織結構,在染整後織物收縮,即會形成如圖5的結構,第四緯紗單元24以及第四’緯紗單元24’因交織較密集而下沉,第二緯紗單元22受到擠壓而形成凸出結構。當第一緯紗單元21以及第三緯紗單元23的顏色不同時,使用者在視角T的時候會看到第一緯紗單元21的顏色,在視角T’的時候會看到第三緯紗單元23的顏色,呈現上下角度不同時色彩變化的視覺感受。
本創作的色彩變化梭織織物經染整後收縮率介於25%至50%,較佳是50%,在50%的收縮率下使得紗線更密集,提供了更高的色彩飽和度。
[第二實施例]
參閱圖6至圖9所示,本創作第二實施例提供另一種色彩變化梭織織物,其具有相較於第一實施例更多的顏色紗線組合,藉由紗線變化,可提供更多種配色的色紋組織。底紋組織A與第一實施例具有相同規則,在此不在墜述。圖6表示色紋組織B組織圖案的截面圖,縱向為經紗、圓點為緯紗,分別為相同顏色的第一經紗11、第二經紗12、第三經紗13以及第四經紗14,以及第一緯紗單元21、第二緯紗單元22、第三緯紗單元23以及第四緯紗單元24,,每一的緯紗單元包括兩條緯紗,如第一實施例所述,而第四’緯紗單元24’包括第七’緯紗241’以及第八’緯紗242’,即為第七緯紗241以及第八緯紗242的重複延伸片段。
第二實施例進一步包括:第五緯紗單元25以及第六緯紗單元26,第五緯紗單元25可排序於所述第一緯紗單元21的上方或下方,第六緯紗單元26可排序於所述第三緯紗單元23上方或下方。其中,第一緯紗單元21、第三緯紗單元23、第五緯紗單元25及第六緯紗單元26的顏色不同,第二緯紗單元22以及第四緯紗單元的顏色相同。
第五緯紗單元25包括相同顏色的第九緯紗251以及第十緯紗252,第九緯紗251與第十緯紗252皆浮於第二經紗12以及第四經紗14上方;第六緯紗單元26包括相同顏色的第十一緯紗261以及第十二緯紗262,第十一緯紗261與第十二緯紗262皆浮於第二經紗12以及第四經紗14上方。
如圖7所示,藉由此組織結構,在染整後織物收縮即會產生彎曲,第四緯紗單元24以及第四’緯紗單元24’因交織較密集而下沉,第二緯紗單元22受到擠壓而形成凸出結構。而第五緯紗單元25以及第六緯紗單元26藉由其皆沉於經紗下方,並未交與經紗錯纏繞的結構設計,經過染整收縮後便會內縮且被遮蔽,第五緯紗單元25被第一緯紗單元21所遮蔽,第六緯紗單元26被第三緯紗單元23所遮蔽。
藉由此結構設計,當使用者在視角T的時候會看到第一緯紗單元21的顏色,在視角T’的時候會看到第三緯紗單元23的顏色,呈現上下方向不同時色彩變化的視覺感受。
除了色紋組織B之外,還包括色紋組織C,如圖8所示,依序為第二’緯紗單元22’(重複延伸片段)、第六緯紗單元26、第三緯紗單元23、第四緯紗單元24、第五緯紗單元25、第一緯紗單元以及第二緯紗單元22。具體來說,緯紗是以完全組織為最小單位重複延伸,因此,藉由經紗的交織可以使得所呈現的組織變化更為豐富。
如圖9所示,藉由此組織結構,在染整後織物收縮即會產生彎曲,第二緯紗單元22以及第二’緯紗單元22’因交織較密集而下沉,第四緯紗單元24受到擠壓而形成凸出結構。而第六緯紗單元26以及第五緯紗單元25藉由其皆沉於經紗下方,並未交與經紗錯纏繞的結構設計,經過染整收縮後便會內縮且被遮蔽,第六緯紗單元26被第三緯紗單元23所遮蔽,第五緯紗單元25被第一緯紗單元21所遮蔽。
藉此,在同一平面的梭織織物上,當使用者在視角T的時候會看到第三緯紗單元23的顏色,在視角T’的時候會看到第一緯紗單元21的顏色,呈現上下方向不同時色彩變化的視覺感受。相較於圖7所示的組織結構,圖7顯示了上方(視角T) 第一緯紗單元21的顏色、下方(視角T’) 第三緯紗單元23的顏色,而圖9顯示了上方(視角T) 第三緯紗單元23的顏色、下方(視角T’)第一緯紗單元21的顏色,在本創作的色彩變化梭織織物同一平面上呈現更多元的色彩顯示方式。
除此之外,藉由第五緯紗單元25以及第六緯紗單元26的結構設計,本創作的色彩變化梭織織物可包括更多顏色不同的色紋組織,且可藉由調整與經紗的交織,舉例來說,使得第一緯紗單元21、第三緯紗單元23未經交錯纏繞,即會變成第三緯紗單元23被第五緯紗單元25所遮蔽,第一緯紗單元21被第六緯紗單元26所遮蔽,進而在同一塊織物中顯示第五緯紗單元25以及第六緯紗單元26的顏色,換句話說,本創作的色彩變化梭織織物的一平面中可同時包括不同顏色的第一緯紗單元21、第二緯紗單元22、第三緯紗單元23以及第四緯紗單元24、第五緯紗單元25以及第六緯紗單元26,並藉由調整經紗緯紗的交織位置,可同時在織物上顯現更豐富的變色效果。
[第三實施例]
本創作不僅可提供上下視角不同顏色的色彩變化效果,更進一步提供了左右視角不同的變化效果。如圖8至圖9所示,本創作的第三實施例提供再一種色彩變化梭織織物,其包括多條第一方向紗以及多條第二方向紗,多條第一方向紗與多條第二方向紗相互交織以形成底紋組織A以及至少一色紋組織B,每一第一方向紗與每一第二方向紗互相垂直並交錯形成一交織點3,且交織點包括第一方向紗壓疊在第二方向紗上的第一方向浮點31以及第二方向紗壓疊在第一方向紗上的第二方向浮點32。
如圖10所示,其為底紋組織A的組織圖,其中,第n條第一方向紗包括兩個第一方向浮點31,且第n+1條第一方向紗包括第一方向浮點31以及第二方向浮點32連續交錯排列。更具體來說,參閱圖10,由上往下數的第2條為第n條第一方向紗,其包括兩個第二方向浮點32,第n+1條(即為第3條)則包括第一方向浮點31以及第二方向浮點32連續交錯排列。除此之外,第n+2、n+4、n+6、…條第一方向紗,也同樣包括兩個第二方向浮點32。而第n+1、n+3、n+5、…條第一方向紗則包括第一方向浮點31以及第二方向浮點32連續交錯排列。
如圖11所示,其為色紋組織B的組織圖,其中,第m條(圖11中的由上往下數第2條)第一方向紗只有一個第二方向浮點32。此外,第m+2、m+4、m+6、…條第一方向紗也皆只有一個第二方向浮點32。除了所界定的第一方向紗以及第二方向紗之外,本創作的色彩變化梭織織物整體的紗線數量是視需求依據完全組織重複延伸。
藉由此組織圖案設計,在染整後織物收縮即會產生彎曲,交織較密集的組織點因而下沉,交織較少的組織點形成凸出結構。藉由此凸出結構,當使用者在左方以及右方的視角可以看到不同顏色的變化。
除此之外,還可進一步包括另一色紋組織C,如圖12所示,同樣地,第m條(圖12中的由上往下數第2條)第一方向紗只有一個第一方向浮點31。此外,第m+2、m+4、m+6、…條第一方向紗也皆只有一個第一方向浮點31。除了所界定的第一方向紗以及第二方向紗之外,本創作的色彩變化梭織織物整體的紗線數量是視需求依據完全組織重複延伸。
相較於圖11以及圖12,圖11在第3、第4條第二方向紗與第m-1、m+1、m+3...條第一方向紗交織的時候具有第一方向浮點31,而圖12則是在第1、第2條第二方向紗與第m-1、m+1、m+3...條第一方向紗交織的時候具有第一方向浮點31。藉由此差異,圖11的第1、第2條第二方向紗的顏色會被遮蔽,而顯示第3、第4條第二方向紗的顏色,相反地,圖12的第3、第4條第二方向紗的顏色會被遮蔽,而顯示第1、第2條第二方向紗的顏色。
[實施例的有益效果]
本創作的其中一有益效果在於,本創作所提供的色彩變化梭織織物,其能通過“至少一色紋組織,其包括: 一第一緯紗單元,其包括相同顏色的一第一緯紗以及一第二緯紗,其中,所述第一緯紗與所述第二緯紗兩者至少其中之一浮於所述第二經紗的上方,且所述第一緯紗與所述第二緯紗兩者至少其中之一浮於所述第四經紗的上方;一第二緯紗單元,其包括相同顏色的一第三緯紗以及一第四緯紗,其中,所述第三緯紗浮於所述第一經紗與所述第二經紗兩者至少其中之一的上方,且所述第四緯紗浮於所述第三經紗與所述第四經紗兩者至少其中之一的上方;一第三緯紗單元,其包括相同顏色的一第五緯紗以及一第六緯紗,其中,所述第五緯紗與所述第六緯紗兩者至少其中之一浮於所述第二經紗的上方,且所述第五緯紗與所述第六緯紗兩者至少其中之一浮於所述第四經紗的上方;以及一第四緯紗單元,其包括相同顏色的一第七緯紗以及一第八緯紗,其中,所述第七緯紗浮於所述第一經紗與所述第二經紗兩者至少其中之一的上方,且所述第八緯紗浮於所述第三經紗與所述第四經紗兩者至少其中之一的上方”以及“所述色彩變化梭織織物經染整後收縮率介於25%至50%,且所述第二緯紗單元或者所述第四緯紗單元交織形成一凸出結構”的技術方案,以提供不同視角的變色視覺效果。
更進一步來說,藉由本創作的組織圖案,第四緯紗單元24以及第四’緯紗單元24’因交織較密集而下沉,第二緯紗單元22受到擠壓而形成凸出結構,使得使用者在不同視角可看到不同的顏色。
除此之外,本創作的色彩變化梭織織物還進一步包括第五緯紗單元25以及第六緯紗單元26,且其包括“所述第二經紗以及所述第四經紗浮於所述第九緯紗與所述第十緯紗上方”以及“所述第二經紗以及所述第四經紗浮於所述第十一緯紗與所述第十二緯紗上方”的技術特徵,藉由第五緯紗單元25以及第六緯紗單元26的結構設計,本創作的色彩變化梭織織物可同時包括更多顏色組合的色紋組織,可同時在織物上顯現更豐富的變色效果。
本創作的另一有益效果在於,本創作所提供的色彩變化梭織織物,其能通過“所述底紋組織中的第n條所述第一方向紗包括兩個所述第一方向浮點,所述底紋組織中的第n+1條所述第一方向紗包括所述第一方向浮點以及所述第二方向浮點連續交錯排列”以及“至少一所述色紋組織中的第m條所述第一方向紗只有一個所述第一方向浮點”的技術方案,提供更豐富的視角色彩變化,不僅可以提供上下視角顏色不同、也可提供左右視角顏色不同的視覺效果。
更進一步來說,本創作的色彩變化梭織織物在染整後收縮即會產生彎曲,交織較密集的組織點因而下沉,交織較少的組織點形成凸出結構,藉由此凸出結構,當使用者在相對應的視角可以看到不同顏色的變化。
以上所公開的內容僅為本創作的優選可行實施例,並非因此侷限本創作的申請專利範圍,所以凡是運用本創作說明書及圖式內容所做的等效技術變化,均包含於本創作的申請專利範圍內。
A‧‧‧底紋組織
B‧‧‧色紋組織
1‧‧‧經紗
11‧‧‧第一經紗
12‧‧‧第二經紗
13‧‧‧第三經紗
14‧‧‧第四經紗
2‧‧‧緯紗
21‧‧‧第一緯紗單元
211‧‧‧第一緯紗
212‧‧‧第二緯紗
22‧‧‧第二緯紗單元
221‧‧‧第三緯紗
222‧‧‧第四緯紗
23‧‧‧第三緯紗單元
231‧‧‧第五緯紗
232‧‧‧第六緯紗
24‧‧‧第四緯紗單元
241‧‧‧第七緯紗
242‧‧‧第八緯紗
25‧‧‧第五緯紗單元
251‧‧‧第九緯紗
252‧‧‧第十緯紗
26‧‧‧第六緯紗單元
261‧‧‧第十一緯紗
262‧‧‧第十二緯紗
3‧‧‧交織點
31‧‧‧第一方向浮點
32‧‧‧第二方向浮點
圖1A為本創作一具體實施例的色彩變化梭織織物的示意圖。
圖1B為本創作另一具體實施例的色彩變化梭織織物的示意圖。
圖2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的底紋組織的織紋圖案的放大示意圖。
圖3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的色紋組織的織紋圖案的放大示意圖。
圖4創作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的圖3的截面示意圖。
圖5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的圖4經染整後的截面示意圖。
圖6為本創作第二實施例的截面示意圖。
圖7為本創作第二實施例的圖6經染整後的截面示意圖。
圖8為本創作第二實施例的截面示意圖。
圖9為本創作第二實施例的圖8經染整後的截面示意圖。
圖10為本創作第三實施例的底紋組織A的織紋圖案示意圖。
圖11為本創作第三實施例的色紋組織B的織紋圖案示意圖。
圖12為本創作第三實施例的另一色紋組織C的織紋圖案示意圖。
Claims (11)
- 一種色彩變化梭織織物,其由多條經紗以及多條緯紗交織而成,多條所述經紗包括相同顏色的一第一經紗、一第二經紗、一第三經紗以及一第四經紗,所述色彩變化梭織織物包括:一底紋組織,其是由多條所述經紗以及多條所述緯紗交織而成;以及至少一色紋組織,其包括:一第一緯紗單元,其包括相同顏色的一第一緯紗以及一第二緯紗,其中,所述第一緯紗與所述第二緯紗兩者至少其中之一浮於所述第二經紗的上方,且所述第一緯紗與所述第二緯紗兩者至少其中之一浮於所述第四經紗的上方;一第二緯紗單元,其包括相同顏色的一第三緯紗以及一第四緯紗,其中,所述第三緯紗浮於所述第一經紗與所述第二經紗兩者至少其中之一的上方,且所述第四緯紗浮於所述第三經紗與所述第四經紗兩者至少其中之一的上方;一第三緯紗單元,其包括相同顏色的一第五緯紗以及一第六緯紗,其中,所述第五緯紗與所述第六緯紗兩者至少其中之一浮於所述第二經紗的上方,且所述第五緯紗與所述第六緯紗兩者至少其中之一浮於所述第四經紗的上方;以及一第四緯紗單元,其包括相同顏色的一第七緯紗以及一第八緯紗,其中,所述第七緯紗浮於所述第一經紗與所述第二經紗兩者至少其中之一的上方,且所述第八緯紗浮於所述第三經紗與所述第四經紗兩者至少其中之一的上方;其中,所述色彩變化梭織織物經染整後收縮率介於25%至50%,且所述第二緯紗單元或者所述第四緯紗單元交織形成一凸出結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色彩變化梭織織物,其中,所述 第三緯紗浮於所述第四經紗的上方,所述第四緯紗浮於所述第二經紗的上方;以及,所述第七緯紗浮於所述第三經紗以及第四經紗的上方,所述第八緯紗浮於所述第一經紗以及第二經紗的上方,以使所述第二緯紗單元形成所述凸出結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色彩變化梭織織物,其中,所述第三緯紗浮於所述第三經紗以及第四經紗的上方,所述第四緯紗浮於所述第一經紗以及第二經紗的上方;以及,所述第七緯紗浮於所述第四經紗的上方,所述第八緯紗浮於所述第二經紗的上方,以使所述第四緯紗單元形成所述凸出結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色彩變化梭織織物,進一步包括:一第五緯紗單元,其排序於所述第一緯紗單元的上方或下方,且所述第五緯紗單元包括相同顏色的一第九緯紗以及一第十緯紗,其中,所述第二經紗以及所述第四經紗浮於所述第九緯紗與所述第十緯紗上方;以及一第六緯紗單元,其排序於所述第三緯紗單元上方或下方,且所述第六緯紗單元包括相同顏色的一第十一緯紗以及一第十二緯紗,其中,所述第二經紗以及所述第四經紗浮於所述第十一緯紗與所述第十二緯紗上方。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色彩變化梭織織物,其中,經染整後的所述第五緯紗單元內縮而被所述第一緯紗單元所遮蔽,且所述第六緯紗單元內縮而被所述第三緯紗單元所遮蔽。
- 一種色彩變化梭織織物,其由多條緯紗以及多條經紗交織而成,多條所述緯紗包括相同顏色的一第一緯紗、一第二緯紗、一第三緯紗以及一第四緯紗,所述色彩變化梭織織物包括:一底紋組織,其中,其是由多條所述經紗以及多條所述緯紗交織而成;以及 至少一色紋組織,其包括:一第一經紗單元,其包括相同顏色的一第一經紗以及一第二經紗,其中,所述第一經紗與所述第二經紗兩者至少其中之一沉於所述第一緯紗的下方,且所述第一經紗與所述第二經紗兩者至少其中之一沉於所述第三緯紗的下方;一第二經紗單元,其包括相同顏色的一第三經紗以及一第四經紗,其中,所述第三經紗沉於所述第三緯紗與所述第四緯紗兩者至少其中之一的下方,且所述第四經紗沉於所述第一緯紗與所述第二緯紗兩者至少其中之一的下方;一第三經紗單元,其包括相同顏色的一第五經紗以及一第六經紗,其中,所述第五經紗與所述第六經紗兩者至少其中之一沉於所述第一緯紗的下方,且所述第五經紗與所述第六經紗兩者至少其中之一沉於所述第三緯紗的下方;以及一第四經紗單元,其包括相同顏色的一第七經紗以及一第八經紗,其中,所述第七經紗沉於所述第三緯紗與所述第四緯紗兩者至少其中之一的下方,且所述第八經紗沉於所述第一緯紗與所述第二緯紗兩者至少其中之一的下方;其中,所述色彩變化梭織織物經染整後收縮率介於25%至50%,且所述第二經紗單元或者所述第四經紗單元交織形成一凸出結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色彩變化梭織織物,其中,所述第四經紗沉於所述第二緯紗的下方,所述第三經紗沉於所述第四緯紗的下方;以及,所述第二緯紗沉於所述第七經紗以及第八經紗的下方,所述第四緯紗沉於所述第七經紗以及第八經紗的下方,以使所述第二經紗單元形成所述凸出結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色彩變化梭織織物,其中,所述第三經紗浮於所述第三緯紗以及第四緯紗的上方,所述第四經 紗浮於所述第一緯紗以及第二緯紗的上方;以及,所述第七經紗浮於所述第四緯紗的上方,所述第八經紗浮於所述第二緯紗的上方,以使所述第四經紗單元形成所述凸出結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色彩變化梭織織物,進一步包括:一第五經紗單元,其排序於所述第一經紗單元的左方或右方,且所述第五經紗單元包括相同顏色的一第九經紗以及一第十經紗;其中,所述第九經紗以及所述第十經紗浮於所述第二緯紗上方,所述第九經紗以及所述第十經紗浮於所述第四經紗上方;以及一第六經紗單元,其排序於所述第三經紗單元左方或右方,且所述第六經紗單元包括相同顏色的一第十一經紗以及一第十二經紗;其中,所述第十一經紗以及所述第十二經紗浮於所述第二緯紗上方,所述第十一經紗以及所述第十二經紗浮於所述第四經紗上方。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色彩變化梭織織物,其中,經染整後的所述第五經紗單元內縮而被所述第一經紗單元所遮蔽,且所述第六經紗單元內縮而被所述第三經紗單元所遮蔽。
- 一種色彩變化梭織織物,其包括多條第一方向紗以及多條第二方向紗,多條所述第一方向紗與多條所述第二方向紗相互交織以形成一底紋組織以及至少一色紋組織;其中,每一所述第一方向紗與每一所述第二方向紗互相垂直並交錯形成一交織點,所述交織點包括所述第一方向紗壓疊在所述第二方向紗上的一第一方向浮點以及所述第二方向紗壓疊在所述第一方向紗上的一第二方向浮點;其中,至少一所述色紋組織中的第m條所述第一方向紗只有一個所述第一方向浮點;其中,n及m皆為正整數。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8201658U TWM582510U (zh) | 2019-01-31 | 2019-01-31 | 色彩變化梭織織物 |
CN201920488783.0U CN209975040U (zh) | 2019-01-31 | 2019-04-11 | 色彩变化梭织织物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8201658U TWM582510U (zh) | 2019-01-31 | 2019-01-31 | 色彩變化梭織織物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582510U true TWM582510U (zh) | 2019-08-21 |
Family
ID=683180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8201658U TWM582510U (zh) | 2019-01-31 | 2019-01-31 | 色彩變化梭織織物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975040U (zh) |
TW (1) | TWM582510U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IT202100006965A1 (it) * | 2021-03-23 | 2022-09-23 | Intrecci di Roncelli Alberto | Tessuto ortogonale avente una pluralità di motivi. |
-
2019
- 2019-01-31 TW TW108201658U patent/TWM582510U/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9-04-11 CN CN201920488783.0U patent/CN209975040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975040U (zh) | 2020-01-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023664A (zh) | 一种家纺丝绒的生产工艺 | |
JP7410218B2 (ja) | 織布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US10570537B2 (en) | Fabric manufacturing method | |
TWM582510U (zh) | 色彩變化梭織織物 | |
CN105937079B (zh) | 一种仿针织布外观的组织结构的织造方法 | |
CN109763233A (zh) | 仿针织结构的织物组织的织造方法 | |
CN212357521U (zh) | 一种山形斜纹外观效果色纺面料 | |
CN104988630B (zh) | 一种假绞综纹路面料及其制造方法 | |
TW202030389A (zh) | 色彩變化梭織織物 | |
CN204370117U (zh) | 具有3d效果的立体感面料 | |
JPH0949178A (ja) | ぼかし調の意匠布帛 | |
CN220116762U (zh) | 一种纬向无色差的面料及具有其的服饰 | |
CN217351690U (zh) | 一种色织条格底牛仔面料 | |
CN220183491U (zh) | 一种四面弹力纱布 | |
CN204370110U (zh) | 仿金属质感面料 | |
CN220482786U (zh) | 一种遮光涤纶面料 | |
CN215713684U (zh) | 具有透视效果的双面缇花带 | |
CN219856269U (zh) | 一种弹力三层纱布 | |
CN220887857U (zh) | 一种顺纡缎条绸 | |
CN104357997B (zh) | 仿金属质感面料 | |
JP4740573B2 (ja) | 織物 | |
CN221320240U (zh) | 一种网纹凸点色织提花服装面料 | |
CN217203120U (zh) | 一种双色涤纶仿麻面料 | |
CN218026565U (zh) | 一种具有晶亮外观的大提花面料 | |
CN218089984U (zh) | 一种布料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K |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