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975040U - 色彩变化梭织织物 - Google Patents

色彩变化梭织织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975040U
CN209975040U CN201920488783.0U CN201920488783U CN209975040U CN 209975040 U CN209975040 U CN 209975040U CN 201920488783 U CN201920488783 U CN 201920488783U CN 209975040 U CN209975040 U CN 2099750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yarn
warp
weft
yarns
weft yar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48878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黃炤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iwan Precision Text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aiwan Precision Text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iwan Precision Text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Taiwan Precision Textile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9750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975040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色彩变化梭织织物,其由多条经纱以及多条纬纱交织而成,本实用新型的色彩变化梭织织物经印染后收缩率介于25%至50%,且产生弯曲,使得交织较密集的组织点形成凹陷结构,交织较少的组织点形成凸出结构,未交织的组织点则被包在其中,通过此凹凸结构,提供在不同视角可以看到色彩变化的梭织织物。

Description

色彩变化梭织织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梭织织物,特别是涉及一种在不同视角可看到色彩变化的梭织织物。
背景技术
“纺织”原是将纤维“纺”成纱,再将纱“织”成布的两道生产工序的合称,将纱线借由结构设计与组织排列形成不同特性的布料即是所谓的“织造”。一般而言,织造分为梭织(weaving)与针织(knitting),其生产设备以及原理全然不同。梭织织物主要是由纵向的经纱(warp yarn)以及横向的纬纱(weft yarn)互相交错交织而成,不同的交错方式形成了不同的组织纹路,并影响其织物的性质,如纹路、光泽、耐磨程度。
纺织织品在人类生活的应用层面相当广泛,不仅是民生基本,更带领了整个时尚产业,在科技的进步下,纺织产业更进一步追求各种功能性的改良或视觉美观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色彩变化梭织织物,其可使得用户在转换视角时,可见到织物不同颜色的效果。
在日常生活中,借由“彩蝶效应”可以见到五彩缤纷的色彩变化,而彩蝶效应主要是借由光的干涉现象产生,当白光入射到多层结构的表面,经过不同层表面进行反射,导致光的入射与反射产生了光程差,特定波长色光的颜色被反射,造成在不同的视角见到不同颜色的效果。借由“彩蝶效应”的启发,为提供织物表面呈现更动态的变色效果,来提供更丰富的色彩变化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其中一种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色彩变化梭织织物,所述色彩变化梭织织物由多条经纱以及多条纬纱交织而成,多条所述经纱包括相同颜色的第一经纱、第二经纱、第三经纱以及第四经纱,所述色彩变化梭织织物包括:底纹组织以及至少一个色纹组织,其中,所述底纹组织是由多条所述经纱以及多条所述纬纱交织而成;至少一个所述色纹组织包括:第一纬纱单元、第二纬纱单元、第三纬纱单元以及第四纬纱单元;其中,所述第一纬纱单元包括相同颜色的第一纬纱以及第二纬纱,其中,所述第一纬纱与所述第二纬纱两者中的至少一个浮于所述第二经纱的上方,且所述第一纬纱与所述第二纬纱两者中的至少一个浮于所述第四经纱的上方;所述第二纬纱单元包括相同颜色的第三纬纱以及第四纬纱,其中,所述第三纬纱浮于所述第一经纱与所述第二经纱两者中的至少一个的上方,且所述第四纬纱浮于所述第三经纱与所述第四经纱两者中的至少一个的上方;所述第三纬纱单元包括相同颜色的第五纬纱以及第六纬纱,其中,所述第五纬纱与所述第六纬纱两者中的至少一个浮于所述第二经纱的上方,且所述第五纬纱与所述第六纬纱两者中的至少一个浮于所述第四经纱的上方;所述第四纬纱单元包括相同颜色的第七纬纱以及第八纬纱,其中,所述第七纬纱浮于所述第一经纱与所述第二经纱两者中的至少一个的上方,且所述第八纬纱浮于所述第三经纱与所述第四经纱两者中的至少一个的上方;其中,所述色彩变化梭织织物经印染后收缩率介于25%至50%,且所述第二纬纱单元或者所述第四纬纱单元交织形成凸出结构。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三纬纱浮于所述第四经纱的上方,所述第四纬纱浮于所述第二经纱的上方;以及,所述第七纬纱浮于所述第三经纱以及所述第四经纱的上方,所述第八纬纱浮于所述第一经纱以及所述第二经纱的上方,以使所述第二纬纱单元形成所述凸出结构。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三纬纱浮于所述第三经纱以及所述第四经纱的上方,所述第四纬纱浮于所述第一经纱以及所述第二经纱的上方;以及,所述第七纬纱浮于所述第四经纱的上方,所述第八纬纱浮于所述第二经纱的上方,以使所述第四纬纱单元形成所述凸出结构。
更进一步地,所述色彩变化梭织织物还包括第五纬纱单元,所述第五纬纱单元排序于所述第一纬纱单元的上方或下方,且所述第五纬纱单元包括相同颜色的第九纬纱以及第十纬纱,其中,所述第二经纱以及所述第四经纱浮于所述第九纬纱与所述第十纬纱的上方;以及第六纬纱单元,所述第六纬纱单元排序于所述第三纬纱单元的上方或下方,且所述第六纬纱单元包括相同颜色的第十一纬纱以及第十二纬纱,其中,所述第二经纱以及所述第四经纱浮于所述第十一纬纱与所述第十二纬纱的上方。
更进一步地,经印染后的所述第五纬纱单元内缩而被所述第一纬纱单元所遮蔽,且所述第六纬纱单元内缩而被所述第三纬纱单元所遮蔽。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色彩变化梭织织物,所述色彩变化梭织织物由多条纬纱以及多条经纱交织而成,多条所述纬纱包括相同颜色的第一纬纱、第二纬纱、第三纬纱以及第四纬纱,所述色彩变化梭织织物包括:底纹组织以及至少一个色纹组织,其中,所述底纹组织是由多条所述纬纱以及多条所述经纱交织而成;所述至少一个所述色纹组织包括:第一经纱单元、第二经纱单元、第三经纱单元以及第四经纱单元;其中,所述第一经纱单元包括相同颜色的第一经纱以及第二经纱,其中,所述第一经纱与所述第二经纱两者中的至少一个浮于所述第二纬纱的上方,且所述第一经纱与所述第二经纱两者中的至少一个浮于所述第四纬纱的上方;所述第二经纱单元包括相同颜色的第三经纱以及第四经纱,其中,所述第三经纱浮于所述第一纬纱与所述第二纬纱两者中的至少一个的上方,且所述第四经纱浮于所述第三纬纱与所述第四纬纱两者中的至少一个的上方;所述第三经纱单元包括相同颜色的一第五经纱以及一第六经纱,其中,所述第五经纱与所述第六经纱两者中的至少一个浮于所述第二纬纱的上方,且所述第五经纱与所述第六经纱两者中的至少一个浮于所述第四纬纱的上方;以及所述第四经纱单元包括相同颜色的第七经纱以及第八经纱,其中,所述第七经纱浮于所述第一纬纱与所述第二纬纱两者中的至少一个的上方,且所述第八经纱浮于所述第三纬纱与所述第四纬纱两者中的至少一个的上方;其中,所述色彩变化梭织织物经印染后收缩率介于25%至50%,且所述第二经纱单元或者所述第四经纱单元交织形成凸出结构。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四经纱沉于所述第二纬纱的下方,所述第三经纱沉于所述第四纬纱的下方;以及,所述第二纬纱沉于所述第七经纱以及所述第八经纱的下方,所述第四纬纱沉于所述第七经纱以及所述第八经纱的下方,以使所述第二经纱单元形成所述凸出结构。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三经纱浮于所述第三纬纱以及所述第四纬纱的上方,所述第四经纱浮于所述第一纬纱以及所述第二纬纱的上方;以及,所述第七经纱浮于所述第四纬纱的上方,所述第八经纱浮于所述第二纬纱的上方,以使所述第四经纱单元形成所述凸出结构。
更进一步地,所述色彩变化梭织织物还包括:第五经纱单元,所述第五经纱单元排序于所述第一经纱单元的左方或右方,且所述第五经纱单元包括相同颜色的第九经纱以及第十经纱;其中,所述第九经纱以及所述第十经纱浮于所述第二纬纱的上方,所述第九经纱以及所述第十经纱浮于所述第四经纱的上方;以及第六经纱单元,所述第六经纱单元排序于所述第三经纱单元的左方或右方,且所述第六经纱单元包括相同颜色的第十一经纱以及第十二经纱;其中,所述第十一经纱以及所述第十二经纱浮于所述第二纬纱的上方,所述第十一经纱以及所述第十二经纱浮于所述第四经纱的上方。
更进一步地,经印染后的所述第五经纱单元内缩而被所述第一经纱单元所遮蔽,且所述第六经纱单元内缩而被所述第三经纱单元所遮蔽。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色彩变化梭织织物,所述色彩变化梭织织物包括多条第一方向纱以及多条第二方向纱,多条所述第一方向纱与多条所述第二方向纱相互交织以形成底纹组织以及至少一个色纹组织;其中,每一条所述第一方向纱与每一条所述第二方向纱互相垂直并交错形成一个交织点,所述交织点包括所述第一方向纱压迭在所述第二方向纱上的第一方向浮点以及所述第二方向纱压迭在所述第一方向纱上的第二方向浮点;其中,至少一个所述色纹组织中的第m条所述第一方向纱只有一个所述第一方向浮点;其中,n及m皆为正整数。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色彩变化梭织织物,其能通过“至少一个色纹组织,其包括:第一纬纱单元,所述第一纬纱单元包括相同颜色的第一纬纱以及一第二纬纱,其中,所述第一纬纱与所述第二纬纱两者中的至少一个浮于所述第二经纱的上方,且所述第一纬纱与所述第二纬纱两者中的至少一个浮于所述第四经纱的上方;第二纬纱单元,所述第二纬纱单元包括相同颜色的第三纬纱以及第四纬纱,其中,所述第三纬纱浮于所述第一经纱与所述第二经纱两者中的至少一个的上方,且所述第四纬纱浮于所述第三经纱与所述第四经纱两者中的至少一个的上方;第三纬纱单元,所述第三纬纱单元包括相同颜色的第五纬纱以及第六纬纱,其中,所述第五纬纱与所述第六纬纱两者中的至少一个浮于所述第二经纱的上方,且所述第五纬纱与所述第六纬纱两者中的至少一个浮于所述第四经纱的上方;以及第四纬纱单元,所述第四纬纱单元包括相同颜色的第七纬纱以及第八纬纱,其中,所述第七纬纱浮于所述第一经纱与所述第二经纱两者中的至少一个的上方,且所述第八纬纱浮于所述第三经纱与所述第四经纱两者中的至少一个的上方”以及“所述色彩变化梭织织物经印染后收缩率介于25%至50%,且所述第二纬纱单元或者所述第四纬纱单元交织形成凸出结构”的技术方案,以提供不同视角的变色视觉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色彩变化梭织织物,其能通过“至少一个所述色纹组织中的第m条所述第一方向纱只有一个所述第一方向浮点”的技术方案,使得本实用新型的色彩变化梭织织物在印染后收缩即会产生弯曲,交织较密集的组织点因而下沉,交织较少的组织点形成凸出结构,通过此凸出结构,提供用户在相对应的视角可以看到不同颜色的变化。
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提供的附图仅用于提供参考与说明,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附图说明
图1A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色彩变化梭织织物的示意图;
图1B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具体实施例的色彩变化梭织织物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底纹组织的织纹图案的放大示意图;
图3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色纹组织的织纹图案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图3的截面示意图;
图5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图4经印染后的截面示意图;
图6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图7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图6经印染后的截面示意图;
图8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图9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图8经印染后的截面示意图;
图10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底纹组织A的织纹图案示意图;
图1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色纹组织B的织纹图案示意图;
图12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另一个色纹组织(第二色纹组织)C的织纹图案示意图。
附图标记:
A 底纹组织
B 色纹组织
C 第二色纹组织
1 经纱
2 纬纱
3 交织点
11 第一经纱
12 第二经纱
13 第三经纱
14 第四经纱
21 第一纬纱单元
22 第二纬纱单元
23 第三纬纱单元
24 第四纬纱单元
25 第五纬纱单元
26 第六纬纱单元
211 第一纬纱
212 第二纬纱
221 第三纬纱
222 第四纬纱
231 第五纬纱
232 第六纬纱
241 第七纬纱
242 第八纬纱
251 第九纬纱
252 第十纬纱
261 第十一经纱
262 第十二经纱
22’ 第二’纬纱单元
221’ 第三’纬纱
222’ 第四’纬纱
24’ 第四’纬纱单元
241’ 第七’纬纱
242’ 第八’纬纱
31 第一方向浮点
32 第二方向浮点
T、T’ 视角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通过特定的具体实施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有关“色彩变化梭织织物”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了解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与效果。本实用新型可通过其他不同的具体实施例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不悖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进行各种修改与变更。另外,本实用新型的附图仅为简单示意说明,并非依实际尺寸的描绘,事先声明。以下的实施方式将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相关技术内容,但所公开的内容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应当可以理解的是,虽然本文中可能会使用到“第一”、“第二”、“第三”等术语来描述各种组件,但这些组件不应受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主要是用以区分一组件与另一组件。另外,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或”,应视实际情况可能包括相关联的列出项目中的任一个或者多个的组合。
“纺织”原是将纤维“纺”成纱,再将纱“织”成布的两道生产工序的合称,将纱线借由结构设计与组织排列形成不同特性的布料即是所谓的“织造”,一般而言,织造分为梭织(weaving)与针织(knitting),其生产设备以及原理全然不同。梭织织物主要是由纵向的经纱(warp yarn)以及横向的纬纱(weft yarn)互相交错交织而成,不同的交错方式形成了不同的组织纹路,并影响其织物的性质,如纹路、光泽、耐磨程度。除了布料本身特性之外,布料的图案花纹也是纺织产业的重要环节,Dobby多臂织机一般提供几何形的规则性图案,然而,Dobby多臂织机仅能提供较小面积的规则性循环,Jacquard缇花机则提供了更复杂的大面积图案的改良。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适用于Jacquard缇花机的色彩变化梭织织物,如图1A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色彩变化梭织织物包括底纹组织A以及至少一个色纹组织B,底纹组织A提供了图案的基本衬底,底纹组织A可以是一般图案,如平纹组织(Plaim weave)、斜纹组织(Twill weave)或缎纹组织(Satin weave)等一般常见组织,不仅须考虑色彩搭配也必须考虑色纹组织B的结构,色纹组织B即是一般所见的主要花纹、提花图案。
如图1B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例的色彩变化梭织织物,其包括底纹组织A以及第一色纹组织B以及第二色纹组织C。换句话说,本实用新型的色纹组织借由经纬纱的搭配可以呈现多种组合。
本实用新型色彩变化梭织织物由经纱以及纬纱交织而成,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完全组织(Reapeat)包括四条经纱,以及至少四组纬纱单元,每一组纬纱单元中更进一步包括颜色相同的二条纬纱,除此所界定的经纬纱织外,进一步包括更多条经纱、纬纱依据完全组织重复延伸。
经纱以及纬纱的材料选择可选自具有弹性的聚酯双组分长丝纱、弹性纤维(spandex)、熔融纺丝弹性体,或弹性较低的纺丝短纤维纱,如棉、羊毛或亚麻、单组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纤维、单组分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酯)纤维、聚己内酰胺纤维、聚(己二酰己二胺)纤维、丙烯酸系纤维、改性丙烯酸系纤维、醋酸纤维、嫘萦纤维(rayon fiber)及其组合。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所举的例子。
本实用新型的色彩变化梭织织物经印染后收缩率介于25%至50%,优选是50%,在50%的收缩率下使得纱线更密集,提供了更高的色彩饱和度。当收缩率为25%时,本实用新型的色彩变化梭织织物即为原印染前的尺寸的75%。
第一实施例
参阅图2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色彩变化梭织织物,其包括:底纹组织A以及至少一个色纹组织B,图2表示第一实施例的底纹组织A的织纹图案的完全组织(Reapeat),图3表示色纹组织B的织纹图案的完全组织(Reapeat)。
参阅图2及图3,其包括纵向的经纱1以及横向的纬纱2,经纱1包括相同颜色的第一经纱11、第二经纱12、第三经纱13以及第四经纱14,纬纱2包括第一纬纱单元21、第二纬纱单元22、第三纬纱单元23以及第四纬纱单元24,其中第二纬纱单元22以及第四纬纱单元24的颜色相同,第一纬纱单元21以及第三纬纱单元23的颜色不同,每一纬纱单元中更进一步包括颜色相同的2条纬纱,第一纬纱单元21包括第一纬纱211、第二纬纱212,第二纬纱单元22包括第三纬纱221、第四纬纱222,第三纬纱单元23包括第五纬纱231、第六纬纱232,第四纬纱单元24包括第七纬纱241以及第八纬纱242,除此所界定的经纬纱织外,进一步包括更多条经纱、纬纱依据完全组织重复延伸。
如图2所示,其为底纹组织A的织纹图案,其中,第二经纱12以及第四经纱14与多条纬纱为一浮一沉交错,更具体来说,其交织方式是“经纱浮于纬纱”、“纬纱浮于经纱”交错。如图所示,第二经纱12分别依序浮于第一纬纱211、沉于第二纬纱212、浮于第三纬纱221、沉于第四纬纱222、浮于第五纬纱231、沉于第六纬纱232、浮于第七纬纱241、沉于第八纬纱242,并可以据此规律重复延伸。第四经纱14分别依序沉于第一纬纱211、浮于第二纬纱212、沉于第三纬纱221、浮于第四纬纱222、沉于第五纬纱231、浮于第六纬纱232、沉于第七纬纱241、浮于第八纬纱242,并可以据此规律重复延伸。第一经纱11与第三经纱13则与第二纬纱单元22以及第四纬纱单元24有两个交织点,以使得底纹组织A的结构平均。
色纹组织B的织纹图案中,第一纬纱单元21包括第一纬纱211以及第二纬纱212,第一纬纱211与第二纬纱212两者中的至少一个浮于第二经纱12的上方,且第一纬纱211与第二纬纱212两者中的至少一个浮于第四经纱14的上方;第二纬纱单元22包括第三纬纱221以及第四纬纱222,第三纬纱221浮于第一经纱11与第二经纱12两者中的至少一个的上方,且第四纬纱222浮于第三经纱13与第四经纱14两者中的至少一个的上方;第三纬纱单元23包括第五纬纱231以及第六纬纱232,第五纬纱231与第六纬纱232两者中的至少一个浮于第二经纱12的上方,且第五纬纱231与第六纬纱232两者中的至少一个浮于第四经纱14的上方;第四纬纱单元24包括第七纬纱241以及第八纬纱242,第七纬纱241沉于第一经纱11与第二经纱12两者中的至少一个的上方,且第八纬纱242沉于第三经纱13与第四经纱14两者中的至少一个的上方。
如图3所示为第一实施例中的组织结构图案,第二纬纱212浮于第二经纱12的上方,第一纬纱211浮于第四经纱14的上方;第四纬纱222浮于第一经纱11与第二经纱12的上方,且第三纬纱221浮于第三经纱13与第四经纱14的上方;第六纬纱232浮于第二经纱12的上方,且第五纬纱231浮于第四经纱14的上方;第八纬纱242浮于第一经纱11与第二经纱12的上方,且第七纬纱241浮于第三经纱13与第四经纱14的上方。
图4及图5是进一步表示组织结构图案的截面图,纵向为经纱、圆点为纬纱,分别为第一经纱11、第二经纱12、第三经纱13以及第四经纱14,以及第一纬纱单元21、第二纬纱单元22、第三纬纱单元23以及第四纬纱单元24,每一个纬纱单元包括两条纬纱,如第一实施例所述,而第四’纬纱单元24’包括第七’纬纱241’以及第八’纬纱242’,即为第七纬纱241以及第八纬纱242的重复延伸片段。
通过此组织结构,在印染后织物收缩,即会形成如图5的结构,第四纬纱单元24以及第四’纬纱单元24’因交织较密集而下沉,第二纬纱单元22受到挤压而形成凸出结构。当第一纬纱单元21以及第三纬纱单元23的颜色不同时,用户在视角T的时候会看到第一纬纱单元21的颜色,在视角T’的时候会看到第三纬纱单元23的颜色,呈现上下角度不同时色彩变化的视觉感受。
本实用新型的色彩变化梭织织物经印染后收缩率介于25%至50%,优选是50%,在50%的收缩率下使得纱线更密集,提供了更高的色彩饱和度。
第二实施例
参阅图6至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另一种色彩变化梭织织物,其具有相较于第一实施例更多的颜色纱线组合,通过纱线变化,可提供更多种配色的色纹组织。底纹组织A与第一实施例具有相同规则,在此不在赘述。图6表示色纹组织B组织结构图案的截面图,纵向为经纱、圆点为纬纱,分别为相同颜色的第一经纱11、第二经纱12、第三经纱13以及第四经纱14,以及第一纬纱单元21、第二纬纱单元22、第三纬纱单元23以及第四纬纱单元24,,每一个纬纱单元包括两条纬纱,如第一实施例所述,而第四’纬纱单元24’包括第七’纬纱241’以及第八’纬纱242’,即为第七纬纱241以及第八纬纱242的重复延伸片段。
第二实施例进一步包括:第五纬纱单元25以及第六纬纱单元26,第五纬纱单元25可排序于所述第一纬纱单元21的上方或下方,第六纬纱单元26可排序于所述第三纬纱单元23的上方或下方。其中,第一纬纱单元21、第三纬纱单元23、第五纬纱单元25及第六纬纱单元26的颜色不同,第二纬纱单元22以及第四纬纱单元的颜色相同。
第五纬纱单元25包括相同颜色的第九纬纱251以及第十纬纱252,第九纬纱251与第十纬纱252皆浮于第二经纱12以及第四经纱14的上方;第六纬纱单元26包括相同颜色的第十一纬纱261以及第十二纬纱262,第十一纬纱261与第十二纬纱262皆浮于第二经纱12以及第四经纱14的上方。
如图7所示,借由此组织结构,在印染后织物收缩即会产生弯曲,第四纬纱单元24以及第四’纬纱单元24’因交织较密集而下沉,第二纬纱单元22受到挤压而形成凸出结构。而第五纬纱单元25以及第六纬纱单元26借由其皆沉于经纱下方,并未相交与经纱交错缠绕的结构设计,经过印染收缩后便会内缩且被遮蔽,第五纬纱单元25被第一纬纱单元21所遮蔽,第六纬纱单元26被第三纬纱单元23所遮蔽。
通过此结构设计,当用户在视角T的时候会看到第一纬纱单元21的颜色,在视角T’的时候会看到第三纬纱单元23的颜色,呈现上下方向不同时色彩变化的视觉感受。
除了色纹组织B之外,还包括色纹组织C,如图8所示,依序为第二’纬纱单元22’(重复延伸片段)、第六纬纱单元26、第三纬纱单元23、第四纬纱单元24、第五纬纱单元25、第一纬纱单元21以及第二纬纱单元22。具体来说,纬纱是以完全组织为最小单位重复延伸,因此,通过经纱的交织可以使得所呈现的组织变化更为丰富。
如图9所示,通过此组织结构,在印染后织物收缩即会产生弯曲,第二纬纱单元22以及第二’纬纱单元22’因交织较密集而下沉,第四纬纱单元24受到挤压而形成凸出结构。而第六纬纱单元26以及第五纬纱单元25通过其均沉于经纱下方,并未相交与经纱交错缠绕的结构设计,经过印染收缩后便会内缩且被遮蔽,第六纬纱单元26被第三纬纱单元23所遮蔽,第五纬纱单元25被第一纬纱单元21所遮蔽。
借此,在同一平面的梭织织物上,当用户在视角T的时候会看到第三纬纱单元23的颜色,在视角T’的时候会看到第一纬纱单元21的颜色,呈现上下方向不同时色彩变化的视觉感受。相较于图7所示的组织结构,图7显示了上方(视角T)第一纬纱单元21的颜色、下方(视角T’)第三纬纱单元23的颜色,而图9显示了上方(视角T)第三纬纱单元23的颜色、下方(视角T’)第一纬纱单元21的颜色,在本实用新型的色彩变化梭织织物同一平面上呈现更多元的色彩显示方式。
除此之外,通过第五纬纱单元25以及第六纬纱单元26的结构设计,本实用新型的色彩变化梭织织物可包括更多颜色不同的色纹组织,且可通过调整与经纱的交织,举例来说,使得第一纬纱单元21、第三纬纱单元23未经交错缠绕,即会变成第三纬纱单元23被第五纬纱单元25所遮蔽,第一纬纱单元21被第六纬纱单元26所遮蔽,进而在同一块织物中显示第五纬纱单元25以及第六纬纱单元26的颜色,换句话说,本实用新型的色彩变化梭织织物的一个平面中可同时包括不同颜色的第一纬纱单元21、第二纬纱单元22、第三纬纱单元23以及第四纬纱单元24、第五纬纱单元25以及第六纬纱单元26,并通过调整经纱纬纱的交织位置,可同时在织物上显现更丰富的变色效果。
第三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不仅可提供上下视角不同颜色的色彩变化效果,更进一步提供了左右视角不同的变化效果。如图10至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提供另一种色彩变化梭织织物,其包括多条第一方向纱以及多条第二方向纱,多条第一方向纱与多条第二方向纱相互交织以形成底纹组织A以及至少一个色纹组织B,每一条第一方向纱与每一条第二方向纱互相垂直并交错形成一个交织点3,且交织点包括第一方向纱压迭在第二方向纱上的第一方向浮点31以及第二方向纱压迭在第一方向纱上的第二方向浮点32。
如图10所示,其为底纹组织A的组织结构,其中,第n条第一方向纱包括两个第一方向浮点31,且第n+1条第一方向纱包括第一方向浮点31以及第二方向浮点32连续交错排列。更具体来说,参阅图10,由上往下数的第2条为第n条第一方向纱,其包括两个第二方向浮点32,第n+1条(即为第3条)则包括第一方向浮点31以及第二方向浮点32连续交错排列。除此之外,第n+2、n+4、n+6……条第一方向纱,也同样包括两个第二方向浮点32。而第n+1、n+3、n+5……条第一方向纱则包括第一方向浮点31以及第二方向浮点32连续交错排列。
如图11所示,其为色纹组织B的组织结构,其中,第m条(图11中的由上往下数第2条)第一方向纱只有一个第二方向浮点32。此外,第m+2、m+4、m+6……条第一方向纱也皆只有一个第二方向浮点32。除了所界定的第一方向纱以及第二方向纱之外,本实用新型的色彩变化梭织织物整体的纱线数量是视需求依据完全组织重复延伸。
通过此组织结构图案设计,在印染后织物收缩即会产生弯曲,交织较密集的组织点因而下沉,交织较少的组织点形成凸出结构。通过此凸出结构,当用户在左方以及右方的视角可以看到不同颜色的变化。
除此之外,还可进一步包括另一个色纹组织C,如图12所示,同样地,第m条(图12中的由上往下数第2条)第一方向纱只有一个第一方向浮点31。此外,第m+2、m+4、m+6……条第一方向纱也均只有一个第一方向浮点31。除了所界定的第一方向纱以及第二方向纱之外,本实用新型的色彩变化梭织织物整体的纱线数量可以根据需求完全组织重复延伸。
比较图11以及图12,图11在第3、第4条第二方向纱与第m-1、m+1、m+3……条第一方向纱交织的时候具有第一方向浮点31,而图12则是在第1、第2条第二方向纱与第m-1、m+1、m+3……条第一方向纱交织的时候具有第一方向浮点31。通过上述差异,图11的第1、第2条第二方向纱的颜色会被遮蔽,而显示第3、第4条第二方向纱的颜色,相反地,图12的第3、第4条第二方向纱的颜色会被遮蔽,而显示第1、第2条第二方向纱的颜色。
实施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色彩变化梭织织物,其能通过“至少一个色纹组织,其包括:第一纬纱单元,所述第一纬纱单元包括相同颜色的第一纬纱以及第二纬纱,其中,所述第一纬纱与所述第二纬纱两者中的至少一个浮于所述第二经纱的上方,且所述第一纬纱与所述第二纬纱两者中的至少一个浮于所述第四经纱的上方;第二纬纱单元,所述第二纬纱单元包括相同颜色的第三纬纱以及第四纬纱,其中,所述第三纬纱浮于所述第一经纱与所述第二经纱两者中的至少一个的上方,且所述第四纬纱浮于所述第三经纱与所述第四经纱两者中的至少一个的上方;第三纬纱单元,所述第三纬纱单元包括相同颜色的第五纬纱以及第六纬纱,其中,所述第五纬纱与所述第六纬纱两者中的至少一个浮于所述第二经纱的上方,且所述第五纬纱与所述第六纬纱两者中的至少一个浮于所述第四经纱的上方;以及第四纬纱单元,所述第四纬纱单元包括相同颜色的第七纬纱以及第八纬纱,其中,所述第七纬纱浮于所述第一经纱与所述第二经纱两者中的至少一个的上方,且所述第八纬纱浮于所述第三经纱与所述第四经纱两者中的至少一个的上方”以及“所述色彩变化梭织织物经印染后收缩率介于25%至50%,且所述第二纬纱单元或者所述第四纬纱单元交织形成凸出结构”的技术方案,以提供不同视角的变色视觉效果。
更进一步来说,通过本实用新型的组织结构图案,第四纬纱单元24以及第四’纬纱单元24’因交织较密集而下沉,第二纬纱单元22受到挤压而形成凸出结构,使得用户在不同视角可看到不同的颜色。
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的色彩变化梭织织物还进一步包括第五纬纱单元25以及第六纬纱单元26,且其包括“所述第二经纱以及所述第四经纱浮于所述第九纬纱与所述第十纬纱的上方”以及“所述第二经纱以及所述第四经纱浮于所述第十一纬纱与所述第十二纬纱的上方”的技术特征,通过第五纬纱单元25以及第六纬纱单元26的结构设计,本实用新型的色彩变化梭织织物可同时包括更多颜色组合的色纹组织,可同时在织物上显现更丰富的变色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色彩变化梭织织物,其能通过“所述底纹组织中的第n条所述第一方向纱包括两个所述第一方向浮点,所述底纹组织中的第n+1条所述第一方向纱包括所述第一方向浮点以及所述第二方向浮点连续交错排列”以及“至少一个所述色纹组织中的第m条所述第一方向纱只有一个所述第一方向浮点”的技术方案,提供更丰富的视角色彩变化,不仅可以提供上下视角颜色不同、也可提供左右视角颜色不同的视觉效果。
更进一步来说,本实用新型的色彩变化梭织织物在印染后收缩即会产生弯曲,交织较密集的组织点因而下沉,交织较少的组织点形成凸出结构,通过此凸出结构,当用户在相对应的视角可以看到不同颜色的变化。
以上所公开的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可行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申请专利范围,所以凡是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申请专利范围内。
以上所公开的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可行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所以凡是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色彩变化梭织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色彩变化梭织织物由多条经纱以及多条纬纱交织而成,多条所述经纱包括相同颜色的第一经纱、第二经纱、第三经纱以及第四经纱,所述色彩变化梭织织物包括:
底纹组织,所述底纹组织是由多条所述经纱以及多条所述纬纱交织而成;以及
至少一个色纹组织,所述色纹组织包括:
第一纬纱单元,所述第一纬纱单元包括相同颜色的第一纬纱以及第二纬纱,其中,所述第一纬纱与所述第二纬纱两者中的至少一个浮于所述第二经纱的上方,且所述第一纬纱与所述第二纬纱两者中的至少一个浮于所述第四经纱的上方;
第二纬纱单元,所述第二纬纱单元包括相同颜色的第三纬纱以及第四纬纱,其中,所述第三纬纱浮于所述第一经纱与所述第二经纱两者中的至少一个的上方,且所述第四纬纱浮于所述第三经纱与所述第四经纱两者中的至少一个的上方;
第三纬纱单元,所述第三纬纱单元包括相同颜色的第五纬纱以及第六纬纱,其中,所述第五纬纱与所述第六纬纱两者中的至少一个浮于所述第二经纱的上方,且所述第五纬纱与所述第六纬纱两者中的至少一个浮于所述第四经纱的上方;以及
第四纬纱单元,所述第四纬纱包括相同颜色的第七纬纱以及第八纬纱,其中,所述第七纬纱浮于所述第一经纱与所述第二经纱两者中的至少一个的上方,且所述第八纬纱浮于所述第三经纱与所述第四经纱两者中的至少一个的上方;
其中,所述色彩变化梭织织物经印染后收缩率介于25%至50%,且所述第二纬纱单元或者所述第四纬纱单元交织形成凸出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色彩变化梭织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纬纱浮于所述第四经纱的上方,所述第四纬纱浮于所述第二经纱的上方;以及,所述第七纬纱浮于所述第三经纱以及所述第四经纱的上方,所述第八纬纱浮于所述第一经纱以及所述第二经纱的上方,以使所述第二纬纱单元形成所述凸出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色彩变化梭织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纬纱浮于所述第三经纱以及所述第四经纱的上方,所述第四纬纱浮于所述第一经纱以及所述第二经纱的上方;以及,所述第七纬纱浮于所述第四经纱的上方,所述第八纬纱浮于所述第二经纱的上方,以使所述第四纬纱单元形成所述凸出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色彩变化梭织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色彩变化梭织织物还包括:
第五纬纱单元,所述第五纬纱单元排序于所述第一纬纱单元的上方或下方,且所述第五纬纱单元包括相同颜色的第九纬纱以及第十纬纱,其中,所述第二经纱以及所述第四经纱浮于所述第九纬纱与所述第十纬纱的上方;以及
第六纬纱单元,所述第六纬纱单元排序于所述第三纬纱单元的上方或下方,且所述第六纬纱单元包括相同颜色的第十一纬纱以及第十二纬纱,其中,所述第二经纱以及所述第四经纱浮于所述第十一纬纱与所述第十二纬纱的上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色彩变化梭织织物,其特征在于,经印染后的所述第五纬纱单元内缩而被所述第一纬纱单元所遮蔽,且所述第六纬纱单元内缩而被所述第三纬纱单元所遮蔽。
6.一种色彩变化梭织织物,所述色彩变化梭织织物由多条纬纱以及多条经纱交织而成,多条所述纬纱包括相同颜色的第一纬纱、第二纬纱、第三纬纱以及第四纬纱,所述色彩变化梭织织物包括:
底纹组织,其中,所述底纹组织是由多条所述经纱以及多条所述纬纱交织而成;以及
至少一个色纹组织,所述色纹组织包括:
第一经纱单元,所述第一经纱单元包括相同颜色的第一经纱以及第二经纱,其中,所述第一经纱与所述第二经纱两者中的至少一个沉于所述第一纬纱的下方,且所述第一经纱与所述第二经纱两者中的至少一个沉于所述第三纬纱的下方;
第二经纱单元,所述第二经纱单元包括相同颜色的第三经纱以及第四经纱,其中,所述第三经纱沉于所述第三纬纱与所述第四纬纱两者中的至少一个的下方,且所述第四经纱沉于所述第一纬纱与所述第二纬纱两者中的至少一个的下方;
第三经纱单元,所述第三经纱单元包括相同颜色的第五经纱以及第六经纱,其中,所述第五经纱与所述第六经纱两者中的至少一个沉于所述第一纬纱的下方,且所述第五经纱与所述第六经纱两者中的至少一个沉于所述第三纬纱的下方;以及
第四经纱单元,所述第四经纱单元包括相同颜色的第七经纱以及第八经纱,其中,所述第七经纱沉于所述第三纬纱与所述第四纬纱两者中的至少一个的下方,且所述第八经纱浮于所述第一纬纱与所述第二纬纱两者中的至少一个的下方;
其中,所述色彩变化梭织织物经印染后收缩率介于25%至50%,且所述第二经纱单元或者所述第四经纱单元交织形成凸出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色彩变化梭织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经纱沉于所述第二纬纱的下方,所述第三经纱沉于所述第四纬纱的下方;以及,所述第二纬纱沉于所述第七经纱以及所述第八经纱的下方,所述第四纬纱沉于所述第七经纱以及所述第八经纱的下方,以使所述第二经纱单元形成所述凸出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色彩变化梭织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经纱浮于所述第三纬纱以及所述第四纬纱的上方,所述第四经纱浮于所述第一纬纱以及所述第二纬纱的上方;以及,所述第七经纱浮于所述第四纬纱的上方,所述第八经纱浮于所述第二纬纱的上方,以使所述第四经纱单元形成所述凸出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色彩变化梭织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色彩变化梭织织物还包括:
第五经纱单元,所述第五经纱单元排序于所述第一经纱单元的左方或右方,且所述第五经纱单元包括相同颜色的第九经纱以及第十经纱;其中,所述第九经纱以及所述第十经纱浮于所述第二纬纱的上方,所述第九经纱以及所述第十经纱浮于所述第四经纱的上方;以及
第六经纱单元,所述第六经纱单元排序于所述第三经纱单元的左方或右方,且所述第六经纱单元包括相同颜色的第十一经纱以及十二经纱;其中,所述第十一经纱以及所述第十二经纱浮于所述第二纬纱的上方,所述第十一经纱以及所述第十二经纱浮于所述第四经纱的上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色彩变化梭织织物,其特征在于,经印染后的所述第五经纱单元内缩而被所述第一经纱单元所遮蔽,且所述第六经纱单元内缩而被所述第三经纱单元所遮蔽。
11.一种色彩变化梭织织物,所述色彩变化梭织织物包括多条第一方向纱以及多条第二方向纱,多条所述第一方向纱与多条所述第二方向纱相互交织以形成底纹组织以及至少一个色纹组织;其中,每一条所述第一方向纱与每一条所述第二方向纱互相垂直并交错形成一个交织点,所述交织点包括所述第一方向纱压迭在所述第二方向纱上的第一方向浮点以及所述第二方向纱压迭在所述第一方向纱上的第二方向浮点;其中,至少一个所述色纹组织中的第m条所述第一方向纱只有一个所述第一方向浮点;其中,n及m皆为正整数。
CN201920488783.0U 2019-01-31 2019-04-11 色彩变化梭织织物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997504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201658 2019-01-31
TW108201658U TWM582510U (zh) 2019-01-31 2019-01-31 色彩變化梭織織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975040U true CN209975040U (zh) 2020-01-21

Family

ID=683180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488783.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9975040U (zh) 2019-01-31 2019-04-11 色彩变化梭织织物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9975040U (zh)
TW (1) TWM58251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202100006965A1 (it) * 2021-03-23 2022-09-23 Intrecci di Roncelli Alberto Tessuto ortogonale avente una pluralità di motivi.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202100006965A1 (it) * 2021-03-23 2022-09-23 Intrecci di Roncelli Alberto Tessuto ortogonale avente una pluralità di motivi.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82510U (zh) 2019-08-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70342658A1 (en) Fabric having uneven-surface design,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CN209975040U (zh) 色彩变化梭织织物
CN108589012A (zh) 一种单面双贾卡提花网布编织工艺
CN218026566U (zh) 一种变色效果的梭织织物
CN109763233A (zh) 仿针织结构的织物组织的织造方法
CN102212921A (zh) 一种具有提花效果的纺织面料
KR101237863B1 (ko) 이수축 혼섬사를 이용한 자카드 직물
CN207362410U (zh) 换层剪花梭织面料
CN107190396B (zh) 换层剪花梭织面料
CN104988630B (zh) 一种假绞综纹路面料及其制造方法
CN211227536U (zh) 一种立体质感的牛仔面料
CN211227531U (zh) 一种多层结构的纺织品
CN106958069B (zh) 一种仿缂丝效果的电子提花织物
CN219326887U (zh) 一种涤纶提花多色织物
CN205741421U (zh) 一种波浪纹花式组织面料
CN205590865U (zh) 一种空变丝装饰面料
Mamdouh et al. Overview of different fabric structures
JPH0949178A (ja) ぼかし調の意匠布帛
CN205893535U (zh) 一种色织太阳花面料
TW202030389A (zh) 色彩變化梭織織物
CN216330486U (zh) 一种经编织物花纹多色物料
CN218089984U (zh) 一种布料
CN217149492U (zh) 一种具有快干功能的双面网孔针织面料
CN215757868U (zh) 一种双面钢丝型多梳提花经编间隔织物
CN218812409U (zh) 机织变化凸条组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121

Termination date: 2021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