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961270A - 大黄配方颗粒的制备方法及其泻下作用的量效评价方法 - Google Patents

大黄配方颗粒的制备方法及其泻下作用的量效评价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961270A
CN107961270A CN201711432302.6A CN201711432302A CN107961270A CN 107961270 A CN107961270 A CN 107961270A CN 201711432302 A CN201711432302 A CN 201711432302A CN 107961270 A CN107961270 A CN 1079612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hubarb
dose
formula granules
group
clini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43230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盛君
于燕
王书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yin Tianjiang Pharmaceut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yin Tianjiang Pharmaceut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yin Tianjiang Pharmaceut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yin Tianjiang Pharmaceut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1432302.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961270A/zh
Publication of CN1079612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6127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6/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s
    • A61K36/18Magnoliophyta (angiosperms)
    • A61K36/185Magnoliopsida (dicotyledons)
    • A61K36/70Polygonaceae (Buckwheat family), e.g. spineflower or dock
    • A61K36/708Rheum (rhubarb)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physical form
    • A61K9/14Particulate form, e.g. powders, Processes for size reducing of pure drugs or the resulting products, Pure drug nanoparticles
    • A61K9/16Agglomerates; Granulates; Microbeadlets ; Microspheres; Pellets; Solid products obtained by spray drying, spray freeze drying, spray congealing,(multiple) emulsion solvent evaporation or extrac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2236/00Isolation or extraction methods of 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
    • A61K2236/30Extraction of the material
    • A61K2236/33Extraction of the material involving extraction with hydrophilic solvents, e.g. lower alcohols, esters or ketones
    • A61K2236/331Extraction of the material involving extraction with hydrophilic solvents, e.g. lower alcohols, esters or ketones using water, e.g. cold water, infusion, tea, steam distillation, decoc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2236/00Isolation or extraction methods of 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
    • A61K2236/50Methods involving additional extraction steps
    • A61K2236/51Concentration or drying of the extract, e.g. Lyophilisation, freeze-drying or spray-drying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Natural Medicines & Medicinal Plant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Alternative & Traditional Medicine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Botan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Mycology (AREA)
  • Acyclic And Carbocyclic Compounds In Medicinal Composi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大黄配方颗粒的制备方法及其泻下作用的量效评价方法,取大黄饮片粉碎成2cm以下粗颗粒于提取罐中,加入50~100℃热水,加水量8~16倍,加热至沸后保沸0.5~2.5h,采用离心或过滤方式进行固液分离,在70℃以下减压浓缩,真空干燥或喷雾干燥制成浸膏粉,然后采用干法或湿法制粒,即得大黄配方颗粒。另外,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大黄配方颗粒的泻下作用的评价方法,评价大黄配方颗粒的泻下作用,对有效剂量进行探索以提供最佳的临床给药方式。

Description

大黄配方颗粒的制备方法及其泻下作用的量效评价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大黄配方颗粒的制备方法,属于中药配方颗粒制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Maxim.ex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性味苦寒,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的功效。大黄中含有蒽醌类、蒽酮类化合物、芪类化合物、鞣质类化合物等化学成分,其中蒽醌类和蒽酮类化合物是大黄主要的活性成分,包括游离蒽醌和结合蒽醌如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甲醚,蒽酮类如番泻苷A、B等,以及其它鞣质、没食子酸、多糖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和无机物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大黄有泻下、抗炎、抗病毒、抑菌、保肝利胆、止血、保护心血管、抗肿瘤、免疫调节、抗衰老等作用。大黄的临床应用非常广泛,主要用于便秘、肝胆疾病、肾脏疾病、消化道出血等病症的治疗。
中药配方颗粒是参照传统汤剂,以经规范炮制的中药饮片作为原料,经提取、浓缩、干燥等工艺制成的颗粒剂,供临床医生组方使用,具有携带保存方便、服用量少、安全卫生、易于调剂等优点。大黄配方颗粒的制备工艺也应坚持该基本研究思想,即以传统汤剂为基础,开展相关制备工艺研究。CN104523862A公开了一种具有泻下作用的高浓缩大黄配方颗粒及其制备方法,但是该方法采用50-80%乙醇提取,与中药配方颗粒以水为溶媒的制备原则不符,中药配方颗粒原则上应以水为溶媒,参照传统汤剂的物质基础,若采用含有部分乙醇为溶媒进行提取,所制备的大黄提取液物质基础与传统汤剂可能不一致,影响大黄配方颗粒在临床上的应用。而CN1850171A所公开的大黄配方颗粒的制备方法,介绍了大黄配方颗粒制备流程,但对影响大黄多种药效相关化学成分的因素未作细致考察。本发明则是采用水提取工艺,遵循中药配方颗粒的制备原则,并结合大黄泻下、抗消化道出血等药效评价,以及效应成分量效关系研究,优化合理的大黄配方颗粒制备工艺参数,所确定的制备方法更有说服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提供一种科学合理的大黄配方颗粒制备方法,该大黄配方颗粒药效确切、显著,充分满足大黄配方颗粒在临床上的多种用药需求,同时兼顾大黄泻下、抗炎、抗溃疡等多种临床疗效;且各成分含量控制恰当,临床使用安全性更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大黄配方颗粒的制备方法,取大黄饮片粉碎成2cm以下粗颗粒于提取罐中,加入50~100℃热水,加水量8~16倍,加热至沸后保沸0.5~2.5h,采用离心或过滤方式进行固液分离,在70℃以下减压浓缩,真空干燥或喷雾干燥制成浸膏粉,然后采用干法或湿法制粒,即得大黄配方颗粒。
本发明研究了大黄常规煎煮和模拟后下煎煮两种方式制得的汤剂,结果发现。大黄传统汤剂中蒽醌类成分多以结合蒽醌的形式存在,后下汤剂中总蒽醌、游离蒽醌、结合蒽醌含量均略高于同煎汤剂煎液中各成分含量,番泻苷A含量明显高于同煎汤剂中番泻苷A含量,而后下汤剂中没食子酸含量略低于同煎汤剂煎液中没食子酸含量。这些指标中,结合蒽醌和番泻苷A是大黄主要的泻下成分,而没食子酸具有止泻作用,游离蒽醌与大黄的抗炎抗菌有关。考虑到生大黄临床上适应症主要是泻下、抗炎等功效,故本发明参考大黄后下传统汤剂物质基础,优选大黄配方颗粒的制备方法。
发明人通过大量大黄提取实验研究,考察比较了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加水量、饮片粒度、投料温度共5个工艺因素,结合正交试验法及单因素考察法,以提取得率和总蒽醌、游离蒽醌、结合蒽醌、番泻苷A及没食子酸5类化学成分转移率为指标,并结合大黄提取物的药效学实验结果,优选大黄提取工艺。
并通过多次研究发现,浓缩液的干燥温度对蒽醌类成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对结合蒽醌影响较大,干燥温度越高,结合蒽醌损失越多,采用喷雾干燥工艺,与干燥前相比减少约30%~55%,而游离蒽醌增加了约20%,说明喷雾干燥过程中游离蒽醌和结合蒽醌的组成比例发生了改变,可能会影响疗效。故上述制备方法中浓缩液喷雾干燥时,设置进风温度为175℃,出风温度90~95℃。
根据以上情况,上述大黄配方颗粒制备方法优选如下步骤:取大黄饮片粉碎成粗颗粒,粒径在2cm以下,加8-16倍水,进行提取,加热至沸后保沸0.5-2.5hr,上述参数优选大黄饮片粒度为1cm以下,加水量为10倍,提取时间为0.5hr。按此工艺所得提取液中各指标成分转移率与后下传统汤剂煎液中各指标转移率基本一致。
根据上述方法制得的大黄配方颗粒,泻下及抗炎作用药效学实验结果表明:
1.对小鼠粪便的影响:采用粪便观察法对给药后6h内小鼠粪便进行观察,给予小鼠2.25~6.75g/kg(饮片量g/体重kg)剂量的大黄配方颗粒均促进小鼠排便,且呈量效关系,如表1所示。
2.对小鼠小肠推进作用的影响:采用小肠推进法对给药0.5h后小鼠的小肠推进率进行测定,给予小鼠2.25~6.75g/kg(饮片量g/体重kg)剂量的大黄配方颗粒均可以显著增加小鼠的小肠推进率,如图1所示。
3.对胃溃疡小鼠的抗溃疡作用:采用酒精性胃溃疡小鼠模型,给药7天后处死小鼠并剖取胃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给予小鼠2-6g/kg(饮片量g/体重kg)剂量的大黄配方颗粒可显著降低胃溃疡小鼠的溃疡指数,病理结果显示大黄配方颗粒高剂量组和后下汤剂组效果接近,如表2所示。
表1大黄配方颗粒泻下作用的量效时观察结果(n=10)
不同大黄配方颗粒剂量和大黄粉、后下汤剂小肠推进率情况
表2.大黄样品对酒精性胃溃疡小鼠各指标的影响
由上表可知,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溃疡指数和血清中MPO含量显著增加,而各给药组与模型组相比溃疡指数和血清中MPO含量显著降低。小鼠的胃部病理切片显示,空白组腺胃粘膜上皮细胞无变性坏死,无炎细胞浸润;模型组胃粘膜有轻度变性坏死,炎细胞浸润,胃粘膜下层伴有轻度或中度水肿;各给药组病变程度均有减轻,炎细胞浸润减少乃至消失。可见,高低剂量的大黄配方颗粒均对小鼠酒精性胃溃疡具有保护作用,对酒精性胃溃疡引起的炎症具有较好的抗炎作用。其中,低剂量的大黄配方颗粒不影响小鼠体重,无副作用,安全性更高,小鼠的综合生存质量最佳。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大黄中含有的结合蒽醌及番泻苷A均为热敏性成分,该方法中直接加入一定温度的水加热提取,缩短了加热时间,可减少蒽苷类成分的受热分解,从而保证药效。
2、该法中将大黄饮片粉碎成粗颗粒,增大了与溶剂接触的表面积,利于渗透与扩散,提高了浸取率。此外,在动态提取过程中,采用强制循环方式,使药材中的溶质向溶剂中的传递总保持相对浓度差,提高溶出效率,缩短提取时间。
3、本发明在研究过程中,兼顾多个指标成分的含量,并根据药理实验结果合理调整工艺参数,使各工艺参数最优化。
3、药理实验证明,本发明制成的大黄配方颗粒安全性高,泻下效果好,对胃溃疡小鼠具保护作用,较传统汤剂使用范围更广。
4、将大黄制成大黄配方颗粒即满足了现代人对中药服用、携带方便的要求又保留了中药汤剂传统特色。
该方法过程简单,工艺合理,药效成分损失少,提取效率高,可在大生产中广泛使用。
本申请另外提供一种对大黄配方颗粒泻下作用的量效评价方法,用于评价(但不限于本申请)大黄配方颗粒的泻下作用,对有效剂量进行探索以提供最佳的临床给药方式。包括如下步骤:
(一)、预实验
不同种属动物的消化系统差异较大,直接影响到药物的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动力学、起效时间、药物作用效果等。故设计预实验对有效剂量进行探索,以确定正式实验中的给药剂量。
临床大黄的常用剂量为3-15克,以该临床常用剂量为基础换算为实验小鼠的对应剂量,以饮片计,将预实验中小鼠的给药剂量分别设置为低剂量0.75g/kg,相当于临床5g/人,中剂量1.5g/kg,相当于临床10g/人,高剂量2.25g/kg,相当于临床15g/人,空白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给药后观察24h内小鼠的粪便的泻下情况,根据实验小鼠排便情况中的致泄作用对应的剂量确定正式实验中的低剂量。
(二)、泻下作用量效关系的正式实验
(2.1)基于排便观测的量效关系试验
实验(昆明种)小鼠,18-22g,随机分组,预饲养三天,禁食后分组给药,分别设置大黄配方颗粒低剂量,低剂量的设置基于预实验而定,中剂量,高剂量;
大黄粉组;
后下汤剂组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且换算成的临床给药量与大黄配方颗粒的换算成的临床给药量可不要求一致,空白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给药后观察小鼠粪便的泻下情况:不同时间段内的泻下个数、排便量、粪便性状;
通过绘制大黄配方颗粒、大黄粉组、后下汤剂三组的时-效曲线,从而确定大黄配方颗粒与大黄粉等效时的换算比例,与临床实际应用情况对比,为大黄配方颗粒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2.2)基于小肠推进的量效关系试验
实验(昆明种)小鼠,18-22g,随机分组,预饲养三天,禁食4h后分组给药,分别设置大黄配方颗粒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大黄粉组;后下汤剂组,空白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之后灌胃炭末混悬液,25min后用颈椎脱臼法将动物处死,剖开腹腔,剖腹剥离胃肠道,放在玻璃平板上,测定幽门至回盲部全长及幽门到炭末前沿的距离,用公式计算炭末推进百分率:
炭末推进百分率%=炭末前端与幽门的距离/小肠全长×100%
绘制小肠推进率随给试验组的图标关系,观察大黄配方颗粒的量效关系,并确定大黄配方颗粒与大黄粉等效时的换算比例;
(三)、大黄配方颗粒各指标成分含量与泻下作用的相关性
以后下汤剂试验组作为对比,各指标成分涉及番泻苷A、没食子酸、游离蒽醌、结合蒽醌、总蒽醌,分别设置大黄配方颗粒组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以及后下汤剂组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
结合给药剂量计算各组试验小鼠灌胃给予的指标成分剂量,按质量体重比计算;然后观察各试验组小鼠的泻下情况:不同时间段内小鼠的泻下比例、同一试验时间内小肠推进率;采raphpad prism 5软件对各指标成分的含量和试验数据中的泻下比例及小肠推进率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从而获得大黄配方颗粒中各指标成分与泻下药效的量效关系,同时考察了这种量效关系随服用时间的变化,为临床给药提供参考。
具体地,预实验中,从排便情况看,高、中、低剂量组的大黄配方颗粒对小鼠的排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大黄配方颗粒高、中剂量组表现出了一定的致泻作用,因此,将2.25g/kg设为正式实验中的低剂量,另将中剂量设为4.5g/kg,高剂量设为6.75g/kg。
具体地,基于排便观测的量效关系试验中,设置大黄配方颗粒低剂量2.25g/kg,相当于临床15g/人,中剂量4.5g/kg,相当于临床30g/人,高剂量6.75g/kg,相当于临床45g/人;大黄粉组1g/kg,相当于临床6.7g/人;后下汤剂组1.5g/kg,相当于临床10g/人,后下汤剂组2.25g/kg,相当于临床15g/人,后下汤剂组3g/kg,相当于临床20g/人。
基于上述试验组数据的试验结果:高、中、低剂量组的大黄配方颗粒均可使小鼠产生泻下反应,随着剂量的增加,小鼠出现泻下反应的时间缩短,给药时间相同时,小鼠的泻下程度及排便重量随给药剂量的增加而增加,由此说明,大黄配方颗粒高、中、低剂量对小鼠的促排便作用呈量效关系。此外,基于试验组的图表显示,大黄配方颗粒低剂量组2.25g/kg、大黄粉组1g/kg、后下汤剂组3g/kg三组的时-效曲线较一致,提示本大黄配方颗粒(以饮片量计)与大黄粉等效时的换算比例约为3:1,与临床实际应用情况一致,为大黄配方颗粒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具体地,基于小肠推进的量效关系试验中,设置大黄配方颗粒低剂量2.25g/kg,相当于临床15g/人,中剂量4.5g/kg,相当于临床30g/人,高剂量6.75g/kg,相当于临床45g/人;大黄粉组1g/kg,相当于临床6.7g/人;后下汤剂组3g/kg,相当于临床20g/人;基于上述试验组数据的试验结果:高、中、低剂量组的大黄配方颗粒均可以显著促进小鼠的小肠推进率,且小鼠的小肠推进作用随给药剂量的增加而增强,由此说明,大黄配方颗粒高、中、低剂量对小鼠的促小肠推进作用呈量效关系;大黄配方颗粒高、中、低剂量对小鼠的泻下作用呈量效关系。且与大黄粉等效时的换算比例约为3:1。
具体地,在大黄配方颗粒各指标成分含量与泻下作用的相关性的考察实验中,大黄配方颗粒中各指标成分含量(质量含量)为番泻苷A0.0.45%、没食子酸0.46%、游离蒽醌0.45%、结合蒽醌1.26%、总蒽醌1.72%,后下汤剂中各指标成分含量为番泻苷A0.52%、没食子酸0.53%、游离蒽醌0.39%、结合蒽醌1.73%、总蒽醌1.82%。
分别设置大黄配方颗粒组中低剂量2.25g/kg,相当于临床15g/人,中剂量4.5g/kg,相当于临床30g/人,高剂量6.75g/kg,相当于临床45g/人;后下汤剂组1.5g/kg,相当于临床10g/人,后下汤剂组2.25g/kg,相当于临床15g/人,后下汤剂组3g/kg,相当于临床20g/人;
分别观察小鼠1h、2h、3h、4h、5h、6h的小肠推进率数据以及小肠推进率均值;
基于上述试验组数据的试验结果:在给药后1-4h间,小鼠的泻下比例与总蒽醌、游离蒽醌、结合蒽醌和番泻苷A的含量是呈显著正相关的,P<0.01或P<0.05;此外,总蒽醌和游离蒽醌的含量与小肠推进率呈正相关,P<0.05,说明本大黄配方颗粒主要成分的含量与泻下药效之间呈量效关系;
当给药时间超过4h后,大黄配方颗粒高、中、低剂量均使小鼠完全产生了泻下反应,故5-6h的数据未呈现相关性;没食子酸一向被认为是具有收敛作用的止泻成分,然而在本实验中,其含量与小鼠的泻下比例在1-4h时也成正相关,与传统观点不符,其原因可能是因为番泻苷A和蒽醌类成分的致泻作用强于没食子酸的收敛作用,使得整体药效呈泻下作用。
对于采用本申请制备方法制得的大黄配方颗粒,采用上述量效评价方法所得出的给药参考结论为,该大黄配方颗粒对小鼠泻下作用的起效剂量为2.25g/kg,按传统换算方法换算到人体的剂量为15g/人,临床使用时建议在传统方法换算出来的剂量下除以3作为泻下的最低使用剂量,即5g/人;同时,由于该大黄配方颗粒与1g/kg的大黄粉具有同等泻下作用,以饮片计,剂量比例约为3:1,故临床使用时也可以将大黄粉的给药剂量乘以3,作为该大黄配方颗粒临床给药(以饮片计)的参考剂量。
附图说明
图1为不同大黄配方颗粒剂量和大黄粉、后下汤剂小肠推进率情况;
图2为大黄配方颗粒量-效-时曲线图;
图3为实施例3中各组小鼠灌胃给予的指标成分剂量;
图4为实施例3中1-6h内泻下比例及3h时各组小肠推进率数据;
图5为实施例3中番泻苷对泻下小鼠比例/小肠推进率的相关性曲线;
图6为实施例3中游离蒽醌对泻下小鼠比例/小肠推进率的相关性曲线;
图7为实施例3中结合蒽醌对泻下小鼠比例/小肠推进率的相关性曲线;
图8为实施例3中总蒽醌对泻下小鼠比例/小肠推进率的相关性曲线;
图9为实施例3中没食子酸对泻下小鼠比例/小肠推进率的相关性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取大黄饮片2kg,粉碎过0.8cm筛,投入提取罐中,加入14倍量的70~80℃水,动态循环提取,加热至沸,保沸0.5h,滤过,滤液真空度0.08Mpa下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8(60℃)的清膏;喷雾干燥,干燥机的进风温度175℃、出风温度90℃,制成干浸膏粉;加入辅料混匀后干法制粒,即得大黄配方颗粒。
小鼠粪便实验:
A、受试药物
大黄提取物喷干粉(1g相当于4-8克原药),配制成最大浓度为6.75g/kg的大黄提取物,按比例稀释,实验时供小鼠灌胃用。
B、受试动物
昆明种小鼠,由扬州大学比较医学中心提供,实验室温度控制为20-24℃,湿度控制在50%-60%。
C、泻下作用的量效评价方法
一、预实验
不同种属动物的消化系统差异较大,直接影响到胃肠动力药及消化系统药的起效与吸收。故设计预实验对有效剂量进行探索,以确定正式实验中的给药剂量。
临床大黄的常用剂量为5-15克,因此,以饮片计,将预实验中小鼠的给药剂量分别设置为低剂量0.75g/kg(相当于临床5g/人),中剂量1.5g/kg(相当于临床10g/人),高剂量2.25g/kg(相当于临床15g/人),空白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给药后观察24h内小鼠的粪便的泻下情况。
大黄配方颗粒泻下作用的量效时观察结果(n=10)
实验结果:从排便情况看,高、中、低剂量组的大黄配方颗粒对小鼠的排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大黄配方颗粒高、中剂量组表现出了一定的致泻作用。因此,将2.25g/kg设为正式实验中的低剂量,另将中剂量设为4.5g/kg,高剂量设为6.75g/kg。
二、正式试验
排便观测法
取体重18-22g的小鼠80只,随机分组,预饲养三天,禁食4h后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大黄配方颗粒,分别为低剂量2.25g/kg,中剂量4.5g/kg,高剂量6.75g/kg,以大黄粉(1g/kg)作为阳性对照组,另设后下汤剂组1.5g/kg、2.25g/kg、3g/kg作为对照,空白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所有剂量皆以饮片计。给药后观察6h内小鼠的粪便性状及泻下情况。
D、实验结果
如表1所示,高、中、低剂量组的大黄配方颗粒均可使小鼠产生泻下反应。随着剂量的增加,小鼠出现泻下反应的时间缩短。给药时间相同时,小鼠的泻下程度及排便重量随给药剂量的增加而增加。由此说明,大黄配方颗粒高、中、低剂量对小鼠的促排便作用呈量效关系。
由图2可见,大黄配方颗粒低剂量组(2.25g/kg)、大黄粉组(1g/kg)、后下汤剂组(3g/kg)三组的时-效曲线较一致,提示本大黄配方颗粒与大黄粉等效时的换算比例约为3:1,与临床实际应用情况一致。可为大黄配方颗粒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大黄配方颗粒对小鼠排便的影响(n=10)
实施例2
取大黄饮片2kg,粉碎过0.8cm筛,投入提取罐中,加入12倍量的70~80℃水,动态循环提取,加热至沸,保沸1h,滤过,滤液真空度0.08Mpa下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60℃)的清膏;喷雾干燥,干燥机的进风温度180℃、出风温度90℃,制成干浸膏粉;加入辅料混匀后干法制粒,即得大黄配方颗粒。
小肠推进法
昆明种小鼠,18-22g,随机分组,预饲养三天,禁食4h后分组给药。分别为大黄配方颗粒低剂量2.25g/kg(相当于临床15g/人),中剂量4.5g/kg(相当于临床30g/人),高剂量6.75g/kg(相当于临床45g/人),大黄粉组1g/kg(相当于临床6.7g/人)、后下汤剂组3g/kg(相当于临床20g/人),空白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3h后灌胃炭末混悬液,25min后,用颈椎脱臼法将动物处死,剖开腹腔。剖腹剥离胃肠道,放在玻璃平板上,测定幽门至回盲部全长及幽门到炭末前沿的距离,用公式计算炭末推进百分率。
炭末推进百分率%=炭末前端与幽门的距离/小肠全长×100%
实验结果:
大黄配方颗粒对小鼠小肠推进率的影响
由图1所示,高、中、低剂量组的大黄配方颗粒均可以显著促进小鼠的小肠推进率。且小鼠的小肠推进作用随给药剂量的增加而增强。由此说明,大黄配方颗粒高、中、低剂量对小鼠的促小肠推进作用呈量效关系。
综上,大黄配方颗粒高、中、低剂量对小鼠的泻下作用呈量效关系。且与大黄粉等效时的换算比例约为3:1。
实施例3
取大黄饮片2kg,粉碎过1cm筛,投入提取罐中,加入10倍量的80~90℃水,动态循环提取,加热至沸,保沸1.5h,滤过,滤液真空度0.08Mpa下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7(60℃)的清膏;喷雾干燥,干燥机的进风温度175℃、出风温度90℃,制成干浸膏粉;加入辅料混匀后干法制粒,即得大黄配方颗粒。
大黄配方颗粒对酒精性胃溃疡小鼠的保护作用:
昆明种小鼠,22-26克,随机分为空白、模型、颗粒高、颗粒低、后下、大黄粉共6组。禁食12h,除空白组外,按6ml/kg的剂量灌胃给予小鼠乙醇,连续10d,第3天开始于给乙醇1h后按组别给予药物,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第10d,给药4h后,各组小鼠摘眼球取血,血清备用供试剂盒检测。各组小鼠剖腹取胃,沿胃大弯剪开,4℃生理盐水冲洗,滤纸吸干水分后观察形态,检查溃疡指数:完整黏膜为0级;点状出血直径≥1mm,1-5点为1级;6-10点为2级;10点以上为3级;条状出血1-5条为4级;6-10条为5级;10条以上为6级(直径≤1mm计1条,1mm<直径≤2mm计2条,2mm<直径≤3mm计3条,以此类推)。结果如下:
大黄配方颗粒对酒精性胃溃疡小鼠溃疡指数的影响
可见,模型组小鼠的溃疡指数显著高于空白组,2-6g/kg的大黄配方颗粒均可显著降低模型小鼠的溃疡指数,说明本大黄配方颗粒对胃溃疡具保护作用。
大黄配方颗粒指标成分含量与泻下作用的相关性分析
1.指标成分含量数据:
大黄配方颗粒中各指标成分含量为番泻苷A0.45%、没食子酸0.46%、游离蒽醌0.45%、结合蒽醌1.26%、总蒽醌1.72%,后下汤剂中各指标成分含量为番泻苷A0.52%、没食子酸0.53%、游离蒽醌0.39%、结合蒽醌1.73%、总蒽醌1.82%
结合给药剂量计算,各组小鼠灌胃给予的指标成分剂量(质量体重比)如图3所示:
1-6h内泻下比例及3h时各组小肠推进率数据如图4所示:
2.分析方法:用graphpad prism 5软件对各指标成分的含量和1-6h内的泻下比例及3h的小肠推进率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各指标成分的相关性如图5-9所示,α=0.05,*代表呈显著相关性,**代表P<0.01;*代表P<0.05。
3.结论
在给药后1-4h间,小鼠的泻下比例与总蒽醌、游离蒽醌、结合蒽醌和番泻苷A的含量是呈显著正相关的(P<0.01或P<0.05)。此外,总蒽醌和游离蒽醌的含量与小肠推进率呈正相关(P<0.05)。说明本大黄配方颗粒主要成分的含量与泻下药效之间呈量效关系。
当给药时间超过4h后,大黄配方颗粒高、中、低剂量均使小鼠完全产生了泻下反应,故5-6h的数据未呈现相关性。没食子酸一向被认为是具有收敛作用的止泻成分,然而在本实验中,其含量与小鼠的泻下比例在1-4h时也成正相关,与传统观点不符。可能是因为番泻苷A和蒽醌类成分的致泻作用强于没食子酸的收敛作用,使得整体药效呈泻下作用。
本研究表明,该大黄配方颗粒对小鼠泻下作用的起效剂量为2.25g/kg,按传统换算方法换算到人体的剂量为15g/人。然而临床试用结果表明,5g/人时即出现了显著的泻下作用。可能是因为大黄属于胃肠动力药及消化系统药,而不同种属动物的消化系统差异较大,直接影响到药物的起效与吸收,具体换算方法应按实际情况定才更科学可行。故临床使用时建议在传统方法换算出来的剂量下除以3作为泻下的最低使用剂量,即5g/人。
同时,由于该大黄配方颗粒与1g/kg的大黄粉具有同等泻下作用,剂量比例约为3:1,故临床使用大黄配方颗粒时也可以将大黄粉的给药剂量乘以3,作为该大黄配方颗粒的参考剂量(以饮片计)。
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发明还包括有其他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变换或者等效替换方式形成的技术方案,均应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大黄配方颗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取大黄饮片粉碎成2cm以下粗颗粒于提取罐中,加入50~100℃热水,加水量8~16倍,加热至沸后保沸0.5~2.5h,采用离心或过滤方式进行固液分离,在70℃以下减压浓缩,真空干燥或喷雾干燥制成浸膏粉,然后采用干法或湿法制粒,即得大黄配方颗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黄配方颗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水量10倍,加热至沸后保沸0.5h。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黄配方颗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真空干燥时,干燥温度为50~70℃,或者采用喷雾干燥,进风温度165~185℃、出风温度90~95℃。
4.一种大黄配方颗粒泻下作用的量效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一)、预实验
临床大黄的常用剂量为5-15克,以该临床常用剂量为基础换算为实验小鼠的对应剂量,以饮片计,将预实验中小鼠的给药剂量分别设置为低剂量0.75g/kg,相当于临床5g/人,中剂量1.5g/kg,相当于临床10g/人,高剂量2.25g/kg,相当于临床15g/人,空白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给药后观察24h内小鼠的粪便的泻下情况,根据实验小鼠排便情况中的致泄作用对应的剂量确定正式实验中的低剂量;
(二)、泻下作用量效关系的正式实验
(2.1)基于排便观测的量效关系试验
实验(昆明种)小鼠,18-22g,随机分组,预饲养三天,禁食后分组给药,分别设置大黄配方颗粒低剂量,低剂量的设置基于预实验而定,中剂量,高剂量;
大黄粉组;
后下汤剂组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且换算成的临床给药量与大黄配方颗粒的换算成的临床给药量可不要求一致,空白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给药后观察小鼠粪便的泻下情况:不同时间段内的泻下个数、排便量、粪便性状;
通过绘制大黄配方颗粒、大黄粉组、后下汤剂三组的量-效-时曲线,从而确定大黄配方颗粒与大黄粉等效时的换算比例,与临床实际应用情况对比,为大黄配方颗粒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2.2)基于小肠推进的量效关系试验
实验(昆明种)小鼠,18-22g,随机分组,预饲养三天,禁食后分组给药,分别设置大黄配方颗粒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大黄粉组;后下汤剂组,空白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之后灌胃炭末混悬液,用颈椎脱臼法将动物处死,剖开腹腔,剖腹剥离胃肠道,放在玻璃平板上,测定幽门至回盲部全长及幽门到炭末前沿的距离,用公式计算炭末推进百分率:
炭末推进百分率%=炭末前端与幽门的距离/小肠全长×100%
绘制小肠推进率随给试验组的图标关系,观察大黄配方颗粒的量效关系,并确定大黄配方颗粒与大黄粉等效时的换算比例;
(三)、大黄配方颗粒各指标成分含量与泻下作用的相关性
以后下汤剂试验组作为对比,各指标成分涉及番泻苷A、没食子酸、游离蒽醌、结合蒽醌、总蒽醌,分别设置大黄配方颗粒组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以及后下汤剂组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
结合给药剂量计算各组试验小鼠灌胃给予的指标成分剂量,按质量体重比计算;然后观察各试验组小鼠的泻下情况:不同时间段内小鼠的泻下比例、同一试验时间内小肠推进率;采raphpad prism 5软件对各指标成分的含量和试验数据中的泻下比例及小肠推进率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从而获得大黄配方颗粒中各指标成分与泻下药效的量效关系,同时考察了这种量效关系随服用时间的变化,为临床给药提供参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大黄配方颗粒泻下作用的量效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预实验中,从排便情况看,高、中、低剂量组的大黄配方颗粒对小鼠的排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大黄配方颗粒高、中剂量组表现出了一定的致泻作用,因此,将2.25g/kg设为正式实验中的低剂量,另将中剂量设为4.5g/kg,高剂量设为6.75g/kg。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大黄配方颗粒泻下作用的量效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排便观测的量效关系试验中,设置大黄配方颗粒低剂量2.25g/kg,相当于临床15g/人,中剂量4.5g/kg,相当于临床30g/人,高剂量6.75g/kg,相当于临床45g/人;
大黄粉组1g/kg,相当于临床6.7g/人;
后下汤剂组1.5g/kg,相当于临床10g/人,后下汤剂组2.25g/kg,相当于临床15g/人,后下汤剂组3g/kg,相当于临床20g/人;
基于上述试验组数据的试验结果:高、中、低剂量组的大黄配方颗粒均可使小鼠产生泻下反应,随着剂量的增加,小鼠出现泻下反应的时间缩短,给药时间相同时,小鼠的泻下程度及排便重量随给药剂量的增加而增加,由此说明,大黄配方颗粒高、中、低剂量对小鼠的促排便作用呈量效关系;
此外,基于试验组的图表显示,大黄配方颗粒低剂量组,2.25g/kg、大黄粉组1g/kg、后下汤剂组3g/kg三组的时-效曲线较一致,提示本大黄配方颗粒与大黄粉等效时的换算比例约为3:1,与临床实际应用情况一致,为大黄配方颗粒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大黄配方颗粒泻下作用的量效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小肠推进的量效关系试验中,设置大黄配方颗粒低剂量2.25g/kg,相当于临床15g/人,中剂量4.5g/kg,相当于临床30g/人,高剂量6.75g/kg,相当于临床45g/人;
大黄粉组1g/kg,相当于临床6.7g/人;
后下汤剂组3g/kg,相当于临床20g/人;
基于上述试验组数据的试验结果:高、中、低剂量组的大黄配方颗粒均可以显著促进小鼠的小肠推进率,且小鼠的小肠推进作用随给药剂量的增加而增强,由此说明,大黄配方颗粒高、中、低剂量对小鼠的促小肠推进作用呈量效关系;大黄配方颗粒高、中、低剂量对小鼠的泻下作用呈量效关系。且与大黄粉等效时的换算比例约为3:1。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大黄配方颗粒泻下作用的量效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大黄配方颗粒各指标成分含量与泻下作用的相关性的考察实验中,大黄配方颗粒中各指标成分含量为番泻苷A0.45%、没食子酸0.46%、游离蒽醌0.45%、结合蒽醌1.26%、总蒽醌1.72%,后下汤剂中各指标成分含量为番泻苷A0.52%、没食子酸0.53%、游离蒽醌0.39%、结合蒽醌1.73%、总蒽醌1.82%;
分别设置大黄配方颗粒组中低剂量2.25g/kg,相当于临床15g/人,中剂量4.5g/kg,相当于临床30g/人,高剂量6.75g/kg,相当于临床45g/人;后下汤剂组1.5g/kg,相当于临床10g/人,后下汤剂组2.25g/kg,相当于临床15g/人,后下汤剂组3g/kg,相当于临床20g/人;
分别观察小鼠1h、2h、3h、4h、5h、6h的小肠推进率数据以及小肠推进率均值;
基于上述试验组数据的试验结果:在给药后1-4h间,小鼠的泻下比例与总蒽醌、游离蒽醌、结合蒽醌和番泻苷A的含量是呈显著正相关的,P<0.01或P<0.05;此外,总蒽醌和游离蒽醌的含量与小肠推进率呈正相关,P<0.05,说明本大黄配方颗粒主要成分的含量与泻下药效之间呈量效关系;
当给药时间超过4h后,大黄配方颗粒高、中、低剂量均使小鼠完全产生了泻下反应,故5-6h的数据未呈现相关性;没食子酸一向被认为是具有收敛作用的止泻成分,然而在本实验中,其含量与小鼠的泻下比例在1-4h时也成正相关,与传统观点不符,其原因可能是因为番泻苷A和蒽醌类成分的致泻作用强于没食子酸的收敛作用,使得整体药效呈泻下作用。
9.一种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大黄配方颗粒泻下作用的量效评价方法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大黄配方颗粒的制备方法:取大黄饮片粉碎成2cm以下粗颗粒于提取罐中,加入50~100℃热水,加水量8~16倍,加热至沸后保沸0.5~2.5h,采用离心或过滤方式进行固液分离,在70℃以下减压浓缩,真空干燥或喷雾干燥制成浸膏粉,然后采用干法或湿法制粒;该大黄配方颗粒对小鼠泻下作用的起效剂量为2.25g/kg,按传统换算方法换算到人体的剂量为15g/人,临床使用大黄配方颗粒时建议在传统方法换算出来的剂量下除以3作为泻下的最低使用剂量,即5g/人;同时,由于该大黄配方颗粒与1g/kg的大黄粉具有同等泻下作用,剂量比例约为3:1(以饮片计),故临床使用时也可以将大黄粉的给药剂量乘以3,作为该大黄配方颗粒的参考剂量(以饮片计)。
CN201711432302.6A 2017-12-26 2017-12-26 大黄配方颗粒的制备方法及其泻下作用的量效评价方法 Pending CN10796127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432302.6A CN107961270A (zh) 2017-12-26 2017-12-26 大黄配方颗粒的制备方法及其泻下作用的量效评价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432302.6A CN107961270A (zh) 2017-12-26 2017-12-26 大黄配方颗粒的制备方法及其泻下作用的量效评价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961270A true CN107961270A (zh) 2018-04-27

Family

ID=619959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432302.6A Pending CN107961270A (zh) 2017-12-26 2017-12-26 大黄配方颗粒的制备方法及其泻下作用的量效评价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961270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38875A (zh) * 2019-10-25 2020-01-03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 一种大黄配方颗粒的制备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986750B2 (en) * 2010-09-17 2015-03-24 Jiangzhong Pharmaceutical Co., Ltd. Use of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osition for manufacturing a health food or medicament for preventing and alleviating physical fatigue
CN104523862A (zh) * 2015-01-15 2015-04-22 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泻下作用的高浓缩大黄配方颗粒及其制备方法
CN104605350A (zh) * 2015-01-21 2015-05-13 天津科技大学 一种具有降血糖功能的保健品及功能学评价方法
CN106983737A (zh) * 2017-05-19 2017-07-28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胡黄连提取物香草酸的新用途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986750B2 (en) * 2010-09-17 2015-03-24 Jiangzhong Pharmaceutical Co., Ltd. Use of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osition for manufacturing a health food or medicament for preventing and alleviating physical fatigue
CN104523862A (zh) * 2015-01-15 2015-04-22 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泻下作用的高浓缩大黄配方颗粒及其制备方法
CN104605350A (zh) * 2015-01-21 2015-05-13 天津科技大学 一种具有降血糖功能的保健品及功能学评价方法
CN106983737A (zh) * 2017-05-19 2017-07-28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胡黄连提取物香草酸的新用途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38875A (zh) * 2019-10-25 2020-01-03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 一种大黄配方颗粒的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20020B (zh) 一种治疗乳腺增生病和子宫肌瘤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3520293A (zh) 改善和治疗便秘的内服中药
CN102068507A (zh) 一种用于补肺活血的中药胶囊制备方法
CN1315504C (zh) 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提取物及其药物组合物
CN102228551B (zh) 一种防治胃粘膜损伤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7961270A (zh) 大黄配方颗粒的制备方法及其泻下作用的量效评价方法
CN104524480A (zh) 一种治疗湿热蕴结型痛经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1298123A (zh) 抗病毒组合物及其在抗人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中的应用
CN101390970B (zh) 一种治疗乙肝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CN101269138B (zh) 一种用于痔疮的中药
CN103110884B (zh) 一种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中药组合物
CN102293923B (zh) 一种藏药组合物在制备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药物中的应用
CN101199806A (zh) 一种治疗腹泻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和质量控制方法
CN103751650B (zh) 一种治疗痛风缓解期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7468865A (zh) 蒲苓盆炎康颗粒的制备工艺
CN111265554A (zh) 抗病毒复方组合物在抗hiv病毒、sars病毒和白血病病毒中的应用
CN103006782A (zh) 大果榕提取物及其在制备治疗骨质疏松药物中的应用
CN101797365B (zh) 一种开胸顺气胶囊的制备工艺
WO2021063016A1 (zh) 一种具有降血脂功能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5663079B (zh) 一种制备减味牛黄解毒胶囊的方法
CN101919919A (zh) 腹可安分散片及其制备方法
CN100398097C (zh) 一种四季三黄新制剂和制备方法及用途
CN104383050A (zh) 一种内外结合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及制备方法
CN103463204A (zh) 一种治疗便秘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8159377A (zh) 一种用于降尿酸的中药配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