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75499B - 医疗用导线 - Google Patents

医疗用导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875499B
CN107875499B CN201710903263.7A CN201710903263A CN107875499B CN 107875499 B CN107875499 B CN 107875499B CN 201710903263 A CN201710903263 A CN 201710903263A CN 107875499 B CN107875499 B CN 10787549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rsional rigidity
rear end
small diameter
diameter portion
core wi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90326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875499A (zh
Inventor
寺师刚
志村诚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M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M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MD Co Ltd filed Critical FMD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8754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754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8754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754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9Guide wir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22Implements for squeezing-off ulcers or the like on the inside of inner organs of the body; Implements for scraping-out cavities of body organs, e.g. bones; Calculus removers; Calculus smashing apparatus; Apparatus for removing obstructions in blood vesse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31/00Materials for other surgical articles, e.g. stents, stent-grafts, shunts, surgical drapes, guide wires, materials for adhesion prevention, occluding devices, surgical gloves, tissue fixation devices
    • A61L31/02Inorganic materials
    • A61L31/022Metals or alloy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31/00Materials for other surgical articles, e.g. stents, stent-grafts, shunts, surgical drapes, guide wires, materials for adhesion prevention, occluding devices, surgical gloves, tissue fixation devices
    • A61L31/08Materials for coatings
    • A61L31/10Macromolecular materia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2017/00477Coupl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2017/00831Material properties
    • A61B2017/00862Material properties elastic or resilien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2017/00831Material properties
    • A61B2017/00867Material properties shape memory effec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2017/00831Material properties
    • A61B2017/00942Material properties hydrophilic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22Implements for squeezing-off ulcers or the like on the inside of inner organs of the body; Implements for scraping-out cavities of body organs, e.g. bones; Calculus removers; Calculus smashing apparatus; Apparatus for removing obstructions in blood vesse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61B2017/22038Implements for squeezing-off ulcers or the like on the inside of inner organs of the body; Implements for scraping-out cavities of body organs, e.g. bones; Calculus removers; Calculus smashing apparatus; Apparatus for removing obstructions in blood vesse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with a guide wir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9Guide wires
    • A61M2025/09058Basic structures of guide wires
    • A61M2025/09075Basic structures of guide wires having a core without a coil possibly combined with a sheath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9Guide wires
    • A61M2025/09108Methods for making a guide wir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9Guide wires
    • A61M2025/09133Guide wires having specific material compositions or coatings; Materials with specific mechanical behaviours, e.g. stiffness, strength to transmit torqu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9Guide wires
    • A61M2025/0915Guide wires having features for changing the stiffnes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9Guide wires
    • A61M2025/09166Guide wires having radio-opaque featur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Surger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Biophysics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thopedic Medicine & Surger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医疗用导线。在具有由管状连接用具、第一芯线以及第二芯线这三个构件构成的连接构造的医疗用导线中,例如在一个构件的扭转刚度比两端部的构件的扭转刚度低的情况下,在各构件间产生扭转集中,朝前端侧的旋转传递性大幅降低。在上述情况下,存在用于提高朝前端侧的旋转传递性的技术课题。在由三个构件构成的连接构造中,着眼于各构件的扭转刚度,考察了各构件间的扭转刚度比,其结果是,通过使扭转刚度比具有一定的关系,能够克服使朝前端侧的旋转传递性提高的技术课题。

Description

医疗用导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血管的病变部治疗用等中使用的医疗用导线。
背景技术
以往,在血管的狭窄部以及完全堵塞部等的血管病变部治疗时,使用将两个芯线的后端与前端直接焊接、或者将两端部向管状构件分别插入而连接的医疗用导线(以下称作导线),使柔软性高的前端部到达病变部来进行血管的狭窄部以及完全堵塞病变部等的扩径治疗等。
在上述情况下,为了使导线贯穿血管病变部内,从手边侧(后端侧)到前端侧需要高度的旋转传递性能、压入特性、以及反复耐疲劳特性。
尤其是在使用不同种类的金属线连接前端侧与后端侧的导线中,更加需要所述性能等。
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使用管状构件的连接器将前端侧的前端区域的芯线与后端侧的基端区域的芯线连接的导线。
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利用接合构件将不同材质的金属线材连接的导线。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10-50348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13582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导线是如下的技术内容:利用管状构件的连接器将前端区域被进行了直线化处理的线形弹性金属等的后端与基端区域被进行了直线化处理的不锈钢线等的前端连接,或者使用钎焊等将前端区域被进行了直线化处理的线形弹性金属等的后端与基端区域被进行了直线化处理的不锈钢线等的前端焊接,从而提高手术人员的操作性。
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导线是如下的技术内容:利用线圈状的接合构件将形态适应性优异的插入部与转矩性优异的导入部卷绕之后进行缩径,从而提高接合强度。
而且,专利文献1、2均是对于导线的芯线而使用管状构件将不同种类的金属线连接的连接构造,关于如本发明那样的、着眼于管状构件即管状连接用具与各个不同种类的金属线的扭转刚度比、并将连接部处的扭转刚度比设为一定的关系从而飞跃性地提高从后端侧到前端侧的旋转传递性的技术内容,在专利文献1、2中均未记载。该技术内容是用于使导线在血管病变部通过的重要的技术课题。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技术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血管病变部处的导线的通过性飞跃性地提高的导线。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导线利用管状连接用具将第一芯线的后端与第二芯线的前端连接固定。第一芯线具有伪弹性特性,且从后端朝前端具备后端连接小径部和第一芯线后端大径部。
第二芯线具有加工诱导马氏体转变相,且从后端朝前端具备第二芯线大径部和前端连接小径部。
从一侧向管状连接用具插入所述后端连接小径部,从另一侧向管状连接用具插入所述前端连接小径部。
管状连接用具至少将一侧的第一芯线后端大径部与另一侧的第二芯线大径部连接固定,在将第一芯线后端大径部的扭转刚度设为K1、将第二芯线大径部的扭转刚度设为K2、将管状连接用具的扭转刚度设为J1的情况下,
管状连接用具的扭转刚度J1相对于第一芯线后端大径部的扭转刚度K1的扭转刚度比(J1/K1)与第二芯线大径部的扭转刚度K2相对于第一芯线后端大径部的扭转刚度K1的扭转刚度比(K2/K1)满足一定的关系式。
第一芯线后端大径部和管状连接用具是具有伪弹性特性、且在40℃时示出奥氏体相时的横向弹性模量为17650Mpa以上且21575Mpa以下的NiTi合金,第二芯线大径部是向加工诱导马氏体相转变的转变比例为20%以上且80%以下时的横向弹性模量为68500Mpa以上的奥氏体系不锈钢线,管状连接用具的扭转刚度J1相对于第一芯线后端大径部的扭转刚度K1的扭转刚度比(J1/K1)与第二芯线大径部的扭转刚度K2相对于第一芯线后端大径部的扭转刚度K1的扭转刚度比(K2/K1)满足一定的关系式。
管状连接用具将一侧的后端连接小径部与另一侧的前端连接小径部连接固定,
在将后端连接小径部的扭转刚度设为k11、将前端连接小径部的扭转刚度设为k22的情况下,管状连接用具的扭转刚度J1相对于后端连接小径部的扭转刚度k11的扭转刚度比(J1/k11)与前端连接小径部的扭转刚度k22相对于后端连接小径部的扭转刚度k11的扭转刚度比(k22/k11)满足一定的关系式。
管状连接用具具有伪弹性特性,后端连接小径部和管状连接用具是在40℃时示出奥氏体相时的横向弹性模量为17650Mpa以上且21575Mpa以下的NiTi合金,前端连接小径部是向加工诱导马氏体相转变的转变比例为20%以上且80%以下时的横向弹性模量为68500Mpa以上的奥氏体系不锈钢线,管状连接用具的扭转刚度J1相对于后端连接小径部的扭转刚度k11的扭转刚度比(J1/k11)与前端连接小径部的扭转刚度k22相对于后端连接小径部的扭转刚度k11的扭转刚度比(k22/k11)满足一定的关系式。
至少在管状连接用具的外周与第一芯线后端大径部的外周形成有亲水性被膜。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导线的特征在于,利用管状连接用具将后端侧的具有加工诱导马氏体转变相的第二芯线后端大径部与前端侧的具有伪弹性特性的第一芯线后端大径部连接固定,后端侧的管状连接用具的扭转刚度J1相对于前端侧的第一芯线后端大径部的扭转刚度K1的扭转刚度比(J1/K1)与后端侧的第二芯线大径部的扭转刚度K2相对于前端侧的第一芯线后端大径部的扭转刚度K1的扭转刚度比(K2/K1)满足从前端侧朝向后端侧逐渐增大的一定的关系式。
其原因为,为了使从后端侧朝前端侧的旋转传递性提高。
由此,在成为利用管状连接用具连接不同种类的金属线彼此的导线的同时,能够提高到达血管病变部的到达性以及在血管病变部的通过性。
第一芯线后端大径部和管状连接用具是具有伪弹性特性、且在40℃时示出奥氏体相时的横向弹性模量示出一定范围的NiTi合金,第二芯线大径部是向加工诱导马氏体相转变的转变比例为20%以上且80%以下时的横向弹性模量示出一定以上的值的奥氏体系不锈钢线,
后端侧的管状连接用具的扭转刚度J1相对于前端侧的第一芯线后端大径部的扭转刚度K1的扭转刚度比(J1/K1)与后端侧的第二芯线大径部的扭转刚度K2相对于前端侧的第一芯线后端大径部的扭转刚度K1的扭转刚度比(K2/K1)满足从前端侧朝向后端侧超过1且为5.85以下并且逐渐增大的一定的关系式。
由此,进一步提高从后端侧朝前端侧的旋转传递性,从而在成为利用管状连接用具连接不同种类的金属线彼此的导线的同时,能够进一步提高到达血管病变部的到达性以及在血管病变部的通过性。
利用管状连接用具将前端侧的具有伪弹性特性的后端连接小径部与后端侧的具有加工诱导马氏体转变相的前端连接小径部连接固定,
后端侧的管状连接用具的扭转刚度J1相对于前端侧的后端连接小径部的扭转刚度k11的扭转刚度比(J1/k11)与后端侧的前端连接小径部的扭转刚度k22相对于前端侧的后端连接小径部的扭转刚度k11的扭转刚度比(k22/k11)满足从前端侧朝向后端侧逐渐增大的一定的关系式。
由此,能够防止在使后端侧旋转了的情况下,局部的扭转集中偏向将扭转刚度不同的不同种类的金属线连接的连接部处,且能够实现向前端侧的高度的旋转传递性和压入特性的提高,并且提高操作性。
后端连接小径部和管状连接用具是具有伪弹性特性,且在40℃时示出奥氏体相时的横向弹性模量示出一定范围的NiTi合金,前端连接小径部是向加工诱导马氏体相转变的转变比例为20%以上且80%以下时的横向弹性模量示出一定以上的值的奥氏体系不锈钢线,后端侧的管状连接用具的扭转刚度J1相对于前端侧的后端连接小径部的扭转刚度k11的扭转刚度比(J1/k11)与后端侧的前端连接小径部的扭转刚度k22相对于前端侧的后端连接小径部的扭转刚度k11的扭转刚度比(k22/k11)满足从前端侧朝向后端侧超过1且为5.00以下并且逐渐增大的一定的关系式。
由此,能够进一步防止在使后端侧旋转了的情况下,局部的扭转集中偏向将扭转刚度不同的不同种类的金属线连接的连接部处,且能够进一步实现向前端侧的高度的旋转传递性和压入特性的提高,并且进一步提高操作性。
至少在管状连接用具的外周和第一芯线后端大径部的外周形成有亲水性被膜。
由此,在使用具备将扭转刚度不同的不同种类的金属线连接的连接部的导线的同时,能够提高与使导线的外侧沿前后方向移动的导管等之间的滑动性。
此外,在手术中由于血管等的收缩而使导线被血管壁等束缚的情况下,通过在滑动性尤为降低的连接部形成亲水性被膜,从而容易使导线从束缚的部位解放。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线整体的局部剖切侧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部的主要部分放大后的局部剖切侧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部的主要部分放大后的局部剖切侧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部的、用于说明连接固定的主要部分放大后的局部剖切侧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部的、用于说明变形例的连接固定的主要部分放大后的局部剖切侧视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导线整体的局部剖切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医疗用导线(第一实施方式);
2 芯线;
2A 第一芯线(第一实施方式);
2AA 第一芯线(第二实施方式);
2B 第二芯线(第一实施方式);
2C 第二芯线(第二实施方式);
3 线圈体;
5 氟树脂被膜;
6 润滑性被膜;
7 连接部;
10 医疗用导线(第二实施方式);
21A 第一芯线后端大径部;
21B 第二芯线大径部;
27 后端连接小径部(第一实施方式);
28 前端连接小径部(第一实施方式);
71 管状连接用具;
100 医疗用导线(第三实施方式);
271 后端连接小径部(第二实施方式);
281 前端连接小径部(第二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导线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线1,图1示出整体图,图2示出连接部7的主要部分。
导线1具有:芯线2、管状连接用具71、线圈体3、氟树脂被膜5以及润滑性被膜6。
芯线2具备前端侧的第一芯线2A和后端侧的第二芯线2B,管状连接用具71将第一芯线2A的后端部与第二芯线2B的前端部连接并固定(以下称作连接固定)。
第一芯线2A在后端部具备后端连接小径部27和第一芯线后端大径部21A,具有从第一芯线后端大径部21A朝前端侧逐渐缩径的部分,并具有第一锥部22、第一等径部23、第二锥部24以及第二等径部25。
第二芯线2B具有前端部的前端连接小径部28和第二芯线大径部21B。
管状连接用具71从一侧插入第一芯线2A的后端连接小径部27,从另一侧插入第二芯线2B的前端连接小径部28,管状连接用具71的一侧将第一芯线2A的第一芯线后端大径部21A连接固定,另一侧与第二芯线2B的第二芯线大径部21B连接固定。
线圈体3具有前端侧的放射线不透过的线圈体31和后端侧的放射线透过的线圈体32,第二锥部24与第二等径部25贯插线圈体3内。使用接合构件将线圈体3的前端与第二等径部25的前端接合而形成前端接合部4a,将线圈体3的后端与第二锥部24的后端接合而形成后端接合部4b。
氟树脂被膜5至少形成在第二芯线2B的第二芯线大径部21B的外周即可,也可以形成在第一芯线2A的第一芯线后端大径部21A、第一锥部22、第一等径部23的外周。
润滑性被膜6至少形成在线圈体3、前端接合部4a以及后端接合部4b的外周。优选在管状连接用具71的外周以及第一芯线2A的第一芯线后端大径部21A的外周形成亲水性被膜。
导线1中,芯线2的前端侧的第一芯线2A的长度L1为600mm,后端侧的第二芯线2B的长度L2为1765mm,管状连接用具71的长度lo为35mm,全长Lo为2400mm。
第一芯线2A的第一芯线后端大径部21A的长度L11为100mm,外径D1为0.312mm。
第一芯线2A的后端部的后端连接小径部27的长度lo为17mm,且具备长度l1为11mm、外径d1为0.220mm的后端第一小径部27a;以及长度为6mm、外径从0.220mm逐渐减少到0.100mm、外径d11为0.100mm且为等径的后端第二小径部27b。
第二芯线2B的第二芯线后端大径部21B是后端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为2mm以下的圆弧状,且长度L2为1765mm,外径D2为0.340mm。
第二芯线2B的前端部的前端连接小径部28的长度l2为17mm,且具备长度l21为11mm、外径d2为0.220mm的前端第一小径部28a;以及长度为6mm、外径从0.220mm逐渐减少到0.100mm、外径d21为0.100mm且为等径的前端第二小径部28b。
管状连接用具71的长度lo为35mm,外径do为0.356mm,内径do1为0.256mm。管状连接用具71从一侧插入长度l1为17mm的后端连接小径部27,从另一侧插入长度l2为17mm的前端连接小径部28。
第一芯线2A中,第一芯线后端大径部21A的外径D1为0.312mm,前端侧的第二等径部25的外径D11为0.08mm的等径,且具有朝前端侧逐渐缩径的部分。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等径部25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为10mm,且横截面的形状为圆形,但也可以通过按压加工将横截面的形状形成为矩形。
第一芯线2A使用具有伪弹性特性的NiTi合金或NiTi系合金等。这里所说的伪弹性特性是指,因原子间隔的变化引起的弹性以外的、例如孪晶变形等的由机构产生的表观弹性特性,包括形状存储效果以及超弹性(转变伪弹性或孪晶伪弹性)。
具体地说,具有日本特公平2-24548号公报等所公开的超弹性金属(NiTi合金)、日本特公平6-83726号公报等所公开的加工固化型NiTi系合金、日本特开2001-164348号公报等所公开的宽应变范围弹性NiTi系合金、日本特开2002-69555号公报等所公开的线形弹性NiTi系合金等。
作为具有伪弹性特性的NiTi合金、NiTi系合金,具有Ni含有48at%~52.0at%且剩余部分为Ti的NiTi合金;Ni含有48.0at%~52.0at%、此外含有0.05at%~3.0at%的Cr、Fe、Co、Mo、V、Al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剩余部分由Ti构成的NiTi系合金;Ni含有36.0at%~48.0at%、此外Cu含有5.0at%~12.0at%、剩余部分由Ti构成的NiTi系合金等。
第二芯线2B使用SUS403、SUS410等马氏体系不锈钢线;SUS405、SUS430等铁氧体系不锈钢线、SUS630、SUS631等析出固化系不锈钢线等。尤其是优选增加了通过加工而向马氏体相转变的转变比例的具有加工诱导马氏体转变相的奥氏体系不锈钢线的SUS304、SUS316等。
其原因为,由于不锈钢线中的焊接性优异、缩径拉丝加工的加工率(或者总面积减少率)等的增大,从而容易增加通过加工向马氏体相转变的转变比例,不仅能够提高拉伸强度,还能够提高作为提高扭转刚度的重要技术因素的横向弹性模量。
由此,能够实现从后端侧的第二芯线2B经由管状连接用具71朝前端侧的第一芯线2A的旋转传递性的提高。
管状连接用具71使用具有所述伪弹性特性的NiTi合金或NiTi系合金。或者使用所述马氏体系不锈钢、铁氧体系不锈钢、析出固化系不锈钢、奥氏体系不锈钢等。
而且,在第一芯线2A使用NiTi合金、NiTi系合金等、第二芯线2B使用所述不锈钢线而与管状连接用具71焊接接合的情况下,优选管状连接用具71为NiTi合金、NiTi系合金,从焊接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为镍铬铁合金。
另外,在将管状连接用具71与第一芯线2A以及第二芯线2B的双方粘合接合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所述任一材料。
而且,在本发明的连接部7的连接构造中,用于提高从后端侧朝前端侧的旋转传递性的重点在于,由于旋转传递性受到所连接的各构件具有的扭转刚度的较大影响,因此,从多次试验中找出三个构件(第一芯线2A、第二芯线2B、管状连接用具71)的各构件间的扭转刚度比的适当值。
线圈体3通过使用线直径t1为0.060mm的具有固定的线直径的线材而卷绕成形。线圈体3的外径A1为0.3556mm,长度L12为50mm至100mm。
线圈体3的前端侧使用将钨、金、铂或者在掺杂钨、金、铂中包含镍等的放射线不透过的线材卷绕成形而成的线圈体31,后端侧使用利用不锈钢线等的放射线透过的线材进行卷绕成形而得到的线圈体32。或者,也可以形成为利用一根放射线不透过的线材进行卷绕成形而得到的线圈体3。
润滑性被膜6也可以采用由硅油形成的被膜、或者由在湿润时示出润滑特性的亲水性物质形成的亲水性被膜。
作为硅油而采用二甲基硅油、甲基苯基硅油、反应性硅油,优选采用反应性硅油。
其原因为,与金属线材(第一芯线2A、管状连接用具71、线圈体3等)的密接性高。
作为亲水性被膜的亲水性物质,采用羧甲基纤维素等的纤维素系高分子物质、甲基乙烯基醚马来酸酐共聚物等的马来酸酐高分子物质、聚环氧乙烷等的聚环氧乙烷系高分子物质、聚乙烯吡咯烷酮等的丙烯酰胺系高分子物质等。另外,使用亲水性物质的亲水性被膜的膨胀率(从膨胀状态的膜厚减去干燥状态的膜厚而得到的值的百分率)为20%至500%,膨胀率越高(基于亲水性物质的水性的膜厚越厚)则亲水性被膜的膜厚越为增大,存在以无负荷滑动的导线的滑动性提高的趋势。
连接部7中,管状连接用具71的一方的端部与第一芯线后端大径部21A的后端抵接,至少在抵接位置处连接固定,管状连接用具71的另一方的端部与第二芯线大径部21B的前端抵接,至少在抵接位置处连接固定。
连接固定的部位至少是所述各抵接部位,且连接固定的方法采用在管状连接用具71的一侧的端部与第一芯线后端大径部21A的后端端部的边界位置处跨越双方的焊接接合、钎焊接合、粘合接合、以及在管状连接用具71的另一侧的端部与第二芯线大径部21B的前端端部的边界位置处跨越双方的焊接接合、钎焊接合、粘合接合。
只要第一芯线后端大径部21A的后端端部以及第二芯线大径部21B的前端端部的双方与管状连接用具71的两端部连接固定即可,也可以使用在形成于管状连接用具71的内侧、后端连接小径部27以及前端连接小径部28之间的间隙8内的钎焊接合或粘合接合,或者使用管状连接用具71的一侧的外周与后端第一小径部27a的外周的焊接接合、以及管状连接用具71的另一侧的外周与前端第一小径部28a的外周的焊接接合。
连接固定的方法也可以使用焊接接合、钎焊接合、粘合接合中的任一种,或者组合两种以上进行使用。
作为焊接接合,采用激光焊接、电阻焊接、电子束焊接等。作为钎焊接合的焊料,使用作为将线圈体3与芯线2接合的接合构件的共晶合金,作为共晶合金,采用熔融温度为210℃至450℃的金锡系合金材料、熔融温度为220℃至470℃的银锡系合金材料等。
作为粘合接合,使用聚氨酯系树脂、环氧系树脂、丙烯酸酯系树脂、聚氨基甲酸酯系树脂等的粘合剂。
本发明的导线1中,前端侧的第一芯线2A具有伪弹性特性,后端侧的第二芯线2B具有加工诱导马氏体转变相,管状连接用具71将第一芯线2A的后端部与第二芯线2B的前端部连接固定。
在该结构中,为了提高从后端侧朝前端侧的旋转传递性,找出连接部7的与第一芯线2A的第一芯线后端大径部21A、管状连接用具71、以及第二芯线大径部21B连接的各构件间的扭转刚度比的适当值。
其原因为,在由三个构件(第一芯线2A、第二芯线2B以及管状连接用具71)构成的连接构造中,若一方的构件的扭转刚度的值高,而中央部的构件的扭转刚度的值比一方的构件以及另一方的构件的扭转刚度的值低,则在中央部产生扭转集中,即便旋转手边侧,也难以将其旋转力朝前端侧传递。
另外,扭转刚度的值不仅受到各构件具有的固有的弹性系数的较大影响,还受到形成各构件的构造差(形状、各尺寸等)的较大影响。
其原因为,各构件的扭转刚度能够由横向弹性模量与截面二次极矩之积来表示。
本发明是关于如下技术的发明:在由三个构件构成的连接构造中,着眼于各构件的扭转刚度,通过掌握各构件的扭转刚度,从多次实验中找出并确定三个各构件间的扭转刚度比的相关关系,由此进一步提高从后端侧朝前端侧的旋转传递性。
详细而言,在将具有伪弹性特性的第一芯线2A的第一芯线后端大径部21A的扭转刚度设为K1、将横向弹性模量设为G1、将截面二次极矩设为Ip1时,由于外径为D1,因此截面二次极矩Ip1由(π×D14/32)表示,第一芯线后端大径部21A的扭转刚度K1能够由如下的关系式(1)来表示。
K1=G1×(π×D14/32)……(1)
在将具有加工诱导马氏体转变相的第二芯线2B的第二芯线大径部21B的扭转刚度设为K2、将横向弹性模量设为G2、将截面二次极矩设为Ip2时,由于外径为D2,因此与上述同样地,截面二次极矩Ip2由(π×D24/32)表示,第二芯线大径部21B的扭转刚度K2能够由如下的关系式(2)来表示。
K2=G2×(π×D24/32)……(2)
在将管状连接用具71的扭转刚度设为J1、将横向弹性模量设为G3、将截面二次极矩设为Ip3时,由于外径为do,内径为do1,因此截面二次极矩Ip3由{π×(do4-do14)/32}表示,管状连接用具71的扭转刚度J1能够由如下的关系式(3)来表示。
J1=G3×{π×(do4-do14)/32}……(3)
而且,根据所述关系式(1)、(3),管状连接用具71的扭转刚度J1相对于第一芯线后端大径部21A的扭转刚度K1的扭转刚度比J1/K1(管状连接用具71的扭转刚度/第一芯线后端大径部21A的扭转刚度)能够由关系式(4)来表示。
J1/K1=G3×(do4-do14)/(G1×D14)……(4)
另外,根据所述关系式(1)、(2),第二芯线大径部21B的扭转刚度K2相对于第一芯线后端大径部21A的扭转刚度K1的扭转刚度比K2/K1(第二芯线大径部21B的扭转刚度/第一芯线后端大径部21A的扭转刚度)能够由关系式(5)来表示。
K2/K1=G2×D24/(G1×D14)……(5)
这里,前端侧的第一芯线2A是具有伪弹性特性的NiTi合金,且在40℃时示出奥氏体相时的横向弹性模量G1为17650Mpa至21575Mpa,平均值为19612.5Mpa。
在管状连接用具71也与第一芯线2A同样地是具有伪弹性特性的NiTi合金的情况下,横向弹性模量G3与所述横向弹性模量G1相同,所述关系式(4)能够由关系式(6)来表示。
J1/K1=(do4-do14)/D14……(6)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芯线2A的第一芯线后端大径部21A的外径D1为0.312mm,管状连接用具71的外径do为0.356mm,内径do1为0.256mm,因此,管状连接用具71的扭转刚度J1相对于第一芯线后端大径部21A的扭转刚度K1的扭转刚度比J1/K1使用关系式(6)而成为约1.242。
接着,增加后端侧的第二芯线2B的通过加工而向马氏体相转变的转变比例,使具有加工诱导马氏体转变相的奥氏体系不锈钢线的横向弹性模量G2为68500Mpa以上,且在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其平均值为69000Mpa。需要说明的是,关于通过确定化学成分量和加工率来提高横向弹性模量的具有加工诱导马氏体相的奥氏体系不锈钢线,之后进行叙述。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芯线2A的第一芯线后端大径部21A的外径D1为0.312mm、横向弹性模量G1的平均值为19612.5Mpa、第二芯线2B的第二芯线大径部21B的外径D2为0.340mm、横向弹性模量G2的平均值为69000Mpa的情况下的、第二芯线大径部21B的扭转刚度K2相对于第一芯线后端大径部21A的扭转刚度K1的扭转刚度比K2/K1使用关系式(5)而成为约4.962。
管状连接用具71的扭转刚度J1相对于第一芯线后端大径部21A的扭转刚度K1的扭转刚度比J1/K1成为约1.242,第二芯线大径部21B的扭转刚度K2相对于第一芯线后端大径部21A的扭转刚度K1的扭转刚度比K2/K1成为约4.962,将第一芯线后端大径部21A的扭转刚度K1设为1时的扭转刚度比J1/K1与K2/K1的相关关系能够由关系式(7)来表示。
(K2/K1)>(J1/K1)>1……(7)
该关系式(7)意味着从前端侧向后端侧的扭转刚度比增大。
在由第一芯线2A、第二芯线2B以及管状连接用具71的三个构件构成的连接构造中,通过各构件间的扭转刚度比满足所述关系式(7)的关系,能够提高从后端侧朝前端侧的旋转传递性。
其原因为,例如在关系式(7)中,若扭转刚度比J1/K1的值低于1,则在后端侧的第二芯线大径部21B与前端侧的第一芯线后端大径部21A之间产生挠曲变形和扭转集中,难以将后端侧的旋转朝前端侧传递,若施加更强的旋转,则发生屈曲变形,无法朝前端侧进行旋转传递。
另外,扭转刚度比K2/K1低于1的情况也是同样的,此外,即便在扭转刚度比K2/K1与扭转刚度比J1/K1的大小关系相反的情况{(K2/K1)<(J1/K1)}下,也产生同样的现象。
因此,为了提高从后端侧朝前端侧的旋转传递性,不仅后端侧的第二芯线大径部21B与前端侧的第一芯线后端大径部21A这两个材料所具有的刚度关系是重要的,包含管状连接用具71的所述三个各构件间的扭转刚度比的相关关系满足所述关系式(7)也是重要的。
而且,从多次实验中得出三个各构件间的优选扭转刚度比的相关关系满足如下的关系式(8)。
5.85≥(K2/K1)>(J1/K1)>1……(8)
其原因为,在关系式(7)中,在一方的扭转刚度比K2/K1的值超过所述关系式(8)的上限值的情况下,第一芯线后端大径部21A的扭转刚度K1与第二芯线大径部2B的扭转刚度K2的扭转刚度之差扩大,尽管第二芯线大径部2B的扭转刚度K2变高,却相反地成为柔软性变差的结果,屈曲蜿蜒血管内的第二芯线大径部21B与血管壁的摩擦阻力增大,反倒降低了朝前端侧的旋转传递性。
更优选的是,5.65≥(K2/K1)>(J1/K1)>1,且4.48≥(J1/K1)。
图3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导线10,与图2同样地示出连接部7的主要部分。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连接部7中的芯线(第一芯线2AA和第二芯线2C)与管状连接用具71的连接构造。需要说明的是,氟树脂被膜5和润滑性被膜6省略。后述的图4和图5也同样。
本发明的导线10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前端侧的第一芯线2AA具有伪弹性特性,后端侧的第二芯线2C具有加工诱导马氏体转变相,管状连接用具71将第一芯线2AA的后端部与第二芯线2C的前端部连接固定。
第一芯线2AA具有外径D1为0.312mm的第一芯线后端大径部21A和长度l10为19mm的后端连接小径部271。
后端连接小径部271具备:具有长度l13为4mm、外径从0.312mm逐渐减少到0.220mm的锥部的后端第一小径部271a;以及在后端侧外径d12为0.220mm且为等径的后端第二小径部271b。
第二芯线2C具有外径D2为0.340mm的第二芯线大径部21B和长度l20为19mm的前端连接小径部281。
前端连接小径部281具备:具有长度l23为4mm、外径从0.340mm逐渐减少到0.220mm的锥部的前端第一小径部281a;以及在前端侧外径d22为0.220mm且为等径的前端第二小径部281b。
管状连接用具71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长度lo为35mm,外径do为0.356mm,内径do1为0.256mm。
管状连接用具71从一侧起到孔深为17mm的位置为止插入后端第二小径部271b和后端第一小径部271a,从另一侧起到孔深为17mm的位置为止插入前端第二小径部281b和前端第一小径部281a。
管状连接用具71的一方的内侧端部与后端第一小径部271a在大致锥部的中央位置处抵接,抵接位置的外径d13是与管状连接用具71的内径相同尺寸的0.256mm。另外,管状连接用具71的另一方的内侧端部与前端第一小径部281a在大致锥部的中央位置处抵接,抵接位置的外径d23是与管状连接用具71的内径相同尺寸的0.256mm。
连接部7中,管状连接用具71的一侧的内侧端部与后端第一小径部271a的锥部抵接,至少在抵接位置处连接固定,管状连接用具71的另一侧的内侧端部与前端第一小径部281a的锥部抵接,至少在抵接位置处连接固定。
连接固定的部位至少是所述各抵接部位,且连接固定的方法采用跨越所述各抵接部位的双方的焊接接合、钎焊接合、粘合接合。
另外,只要第一芯线2AA的后端连接小径部271的抵接端即后端第一小径部271a以及第二芯线2C的前端连接小径部281的抵接端即前端第一小径部281a的双方与管状连接用具71的两端部连接固定即可,也可以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使用在形成于管状连接用具71的内侧、后端连接小径部271以及前端连接小径部281之间的间隙8内的钎焊接合或粘合接合,还可以使用管状连接用具71的一侧的外周与后端连接小径部271的外周的焊接接合、以及管状连接用具71的另一侧的外周与前端连接小径部281的外周的焊接接合。
另外,连接固定的方法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也可以使用焊接接合、钎焊接合、粘合接合中的任一种、或者组合两种以上进行使用。
焊接接合、钎焊接合、粘合接合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
在图3中,连接部7处的从后端侧朝前端侧的旋转传递为,从后端侧的第二芯线2C朝管状连接用具71传递,然后从管状连接用具71朝第一芯线2AA传递。在上述情况下,从第二芯线2C朝管状连接用具71的旋转传递为,经由第二芯线2C与管状连接用具71的抵接端即锥部的前端第一小径部281a而朝管状连接用具71的后端侧的端部传递。
然后,传递到管状连接用具71的后端侧的端部的旋转经由第一芯线2AA与管状连接用具71的抵接端即管状连接用具71的前端侧的端部而朝锥部的后端第一小径部271a传递。
因此,对于从后端侧朝前端侧的旋转传递而言,前端第一小径部281a的与管状连接用具71抵接的抵接端的扭转刚度、管状连接用具71的扭转刚度、以及后端第一小径部271a的与管状连接用具71抵接的抵接端的扭转刚度的相关关系是重要的。
前端第一小径部281a、后端第一小径部271a以及管状连接用具71的抵接端的扭转刚度之所以重要,其原因为,该各抵接端位置是被施加了旋转所产生的高扭转应力的位置。
这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也是同样的,因为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二芯线大径部21B以及第一芯线后端大径部21A的与管状连接用具71抵接的各抵接端是被施加了旋转所产生的高扭转应力的位置。
而且,第一芯线2AA的后端第一小径部271a与管状连接用具71的抵接端的外径d13为0.256mm,第二芯线2C的前端第一小径部281a与管状连接用具71的抵接端的外径d23为0.256mm。
在将具有伪弹性特性的第一芯线2AA的后端连接小径部271的扭转刚度设为k11、将截面二次极矩设为Ip11时,横向弹性模量与所述第一芯线后端后端大径部21A相同,成为G1,另外,由于与管状连接用具71抵接的抵接端的外径为d13,因此,截面二次极矩Ip11由(π×d134/32)表示,后端连接小径部271的扭转刚度k11能够由如下的关系式(9)来表示。
k11=G1×(π×d134/32)......(9)
在将具有加工诱导马氏体转变相的第二芯线2C的前端连接小径部281的扭转刚度设为k22、将截面二次极矩设为Ip22时,横向弹性模量与所述第二芯线大径部21B相同,成为G2,另外,由于与管状连接用具71抵接的抵接端的外径为d23,因此,截面二次极矩Ip22由(π×d234/32)表示,后端连接小径部281的扭转刚度k22能够由关系式(10)来表示。
k22=G2×(π×d234/32)……(10)
而且,根据所述关系式(3)、(9),管状连接用具71的扭转刚度J1相对于后端连接小径部271的扭转刚度k11的扭转刚度比J1/k11(管状连接用具的扭转刚度/后端连接小径部的扭转刚度)能够由关系式(11)来表示。
J1/K11=G3×(do4-do14)/(G1×d134)(11)
另外,根据所述关系式(9)、(10),前端连接小径部281的扭转刚度k22相对于后端连接小径部271的扭转刚度k11的扭转刚度比k22/k11(前端连接小径部的扭转刚度/后端连接小径部的扭转刚度)能够由关系式(12)来表示。
k22/k11=G2×d234/(G1×d134)……(12)
在此,前端侧的具有伪弹性特性的第一芯线2AA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芯线2A相同,具有横向弹性模量,因此,横向弹性模量成为G1,另外,在管状连接用具71也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情况下,横向弹性模量G3与所述横向弹性模量G1相同,所述关系式(11)能够由如下的关系式(13)来表示。
J1/k11=(do4-do14)/d134……(13)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芯线2AA的后端连接小径部271的与管状连接用具71抵接的抵接端的外径d13为0.256mm,管状连接用具71的外径do为0.356mm,内径do1为0.256mm,因此,管状连接用具71的扭转刚度J1相对于后端连接小径部271的扭转刚度k11的扭转刚度比J1/k11使用关系式(13)而成为约2.740。
接着,具有后端侧的加工诱导马氏体转变相的第二芯线2C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芯线2B相同,具有横向弹性模量,因此,横向弹性模量成为G2。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芯线2AA的后端连接小径部271的与管状连接用具71抵接的抵接端的外径d13为0.256mm、横向弹性模量G1的平均值为19612.5Mpa、第二芯线2C的前端连接小径部281的与管状连接用具71抵接的抵接端的外径d23为0.256mm、横向弹性模量G2的平均值为69000Mpa的情况下的、前端连接小径部281的扭转刚度k22相对于后端连接小径部271的扭转刚度k11的扭转刚度比k22/k11使用关系式(12)而成为约3.518。
管状连接用具71的扭转刚度J1相对于后端连接小径部271的扭转刚度k11的扭转刚度比J1/k11成为约2.740,前端连接小径部281的扭转刚度J1相对于后端连接小径部271的扭转刚度k11的扭转刚度比k22/k11成为约3.518,将后端连接小径部271的扭转刚度k11设为1时的扭转刚度比J1/k11与k22/k11的相关关系能够由如下的关系式(14)来表示。
(k22/k11)>(J1/k11)>1……(14)
该关系式(14)与所述关系式(7)同样意味着从前端侧朝后端侧的扭转刚度比逐渐增大。
在由第一芯线2AA、第二芯线2C以及管状连接用具71的三个构件构成的连接构造中,通过各构件间的扭转刚度比满足所述关系式(14)的关系,能过提高从后端侧朝前端侧的旋转传递性。
其原因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为,例如在关系式(14)中,若扭转刚度比J1/k11的值低于1,则在后端侧的前端连接小径部281与前端侧的后端连接小径部271之间产生挠曲变形和扭转集中,难以将后端侧的旋转朝前端侧传递,若施加更强的旋转,则发生屈曲变形,无法朝前端侧进行旋转传递。
另外,扭转刚度比k22/k11低于1的情况也是同样的,此外,即便在扭转刚度比k22/k11与扭转刚度比J1/k11的大小关系相反的情况{(k22/k11)<(J1/k11)}下,也产生同样的现象。
因此,为了提高从后端侧朝前端侧的旋转传递性,不仅后端侧的第二芯线2C的第二芯线大径部21B与前端侧的第一芯线2AA的第一芯线后端大径部21A这两个材料所具有的刚度关系是重要的,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包含与管状连接用具71抵接的两抵接端即第一芯线2AA的后端连接小径部271和第二芯线2C的前端连接小径部281、以及管状连接用具71在内的三个各构件间的扭转刚度比的相关关系满足所述关系式(14)尤为重要。
而且,从多次实验中得出三个各构件间的优选扭转刚度比的相关关系满足如下的关系式(15)。
5.00≥(k22/k11)>(J1/k11)>1……(15)
其原因为,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在关系式(15)中,在一方的扭转刚度比k22/k11的值超过所述关系式(15)的上限值的情况下,后端连接小径部271的扭转刚度k11与前端连接小径部281的扭转刚度k22的扭转刚度之差放大,尽管前端连接小径部281的扭转刚度k22变高,却相反地成为柔软性变差的结果,屈曲蜿蜒血管内的第二芯线大径部21B与血管壁的摩擦阻力增大,反倒降低了朝前端侧的旋转传递性。
而且,对于管状连接用具71、与管状连接用具71抵接的抵接端即后端连接小径部271、以及前端连接小径部281这三个各构件间的扭转刚度比,重复进行了包含旋转性以及滑动性的多个实验并对多个结果进行了解析,更为优选的扭转刚度比的相关关系满足如下的关系式(16),
4.85≥(k22/k11)>(J1/k11)>1且,
3.40≥(J1/k11)……(16)
进一步优选的是满足如下的关系式(17)。
4.50≥(k22/k11)>(J1/k11)且,
3.20≥(J1/k11)≥1.20……(17)
关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芯线2B、第二芯线2C,为了得到增加了通过加工向马氏体相转变的转变比例的具有加工诱导马氏体转变相的奥氏体系不锈钢线,提高拉丝加工的加工率(或者指重复进行多次拉丝加工和热处理之后的、表示拉丝加工前的线直径与最终拉丝加工后的线直径的比率的总面积减少率,包含总面积减少率在内,以下称作加工率),或者确定拉丝加工的线材的化学成分量,或者进行低温退火处理,而且,组合这些处理的一个或两个以上进行使用。
而且,作为提高拉丝加工的加工率等的例子,将进行了固溶热处理的线材的拉丝加工的加工率设为70%以上且99.6%以下。另外,作为确定拉丝加工的线材的化学成分量的例子,在使用奥氏体系不锈钢线的SUS304的情况下,将Ni和Cr的添加量设为接近JIS规格的下限值的值,相对于Ni的规格值8.00%~10.50%而使用8.00%~8.20%的Ni。或者相对于Cr的规格值18.00%~20.00%而使用18.00%~18.20%的Cr。或者所述Ni使用8.00%~8.20%,且Cr使用18.00%~18.20%。
而且,作为同时使用的例子,使用确定了所述化学成分量的线材而进行加工率为70%以上99.6%以下的拉丝加工。
然后,在以所述加工率进行最终拉丝加工后,进行低温退火处理(360℃至480℃)。
通过组合这些处理的一个或两个以上,能够使通过加工向加工诱导马氏体相转变的转变比例成为20%以上80%以下。
能够在所述加工率为70%以上到85%的状态下使横向弹性模量65000Mpa从68500Mpa提高至69500Mpa(平均值69000Mpa)。另外,通过使加工率超过85%而成为99.6%,在最终拉丝后施加所述低温退火处理,从而能够使横向弹性模量超过69500Mpa而提高至73000Mpa。
而且,SUS304H、304L等的SUS304系以及SUS301系、SUS302系、SUS303系等也是同样的,另外,包含Mo的SUS316、SUS316L等的SUS316系也是同样的。
而且,通过使用确定了所述化学成分量的线材,提高所述加工率并进行所述低温退火处理,从而能够得到具有高稳定值的横向弹性模量的奥氏体系不锈钢线。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芯线2B和第二芯线2C,对连接部7的所述三个各构件间的扭转刚度比进行计算的情况下的横向弹性模量G2使用所述平均值69000Mpa,关于扭转刚度比(K2/K1,k22/k11)的上限值的计算,考虑了所述最大值的73000Mpa。
图4是用于更具体地对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部7中的、管状连接用具71、第一芯线后端大径部21A以及第二芯线大径部21B的连接固定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管状连接用具71的一侧的端部与第一芯线后端大径部21A的后端抵接的一方的边界位置为标号81,管状连接用具71的另一侧的端部与第二芯线大径部21B的前端抵接的另一方的边界位置为标号82。
第一实施方式所说的连接固定是指,至少在各边界位置81、82处将双方(管状连接用具71的一侧的端部与第一芯线后端大径部21A的后端端部、以及管状连接用具71的另一侧的端部与第二芯线大径部21B的前端端部)连接并固定。
边界位置81、82处的连接固定的方法采用所述焊接接合(标号91)、钎焊接合(标号92)、粘合接合(标号93)。
只要在边界位置81、82处将所述双方连接固定即可,也可以向间隙8内进行钎焊(标号92)、粘合接合(标号93)。另外,管状连接用具71的一侧的外周与第一芯线2A的后端第一小径部27a的外周的焊接接合、以及管状连接用具71的另一侧的外周与第二芯线2B的前端第一小径部28a的外周的焊接接合也可以采用如下面的图5所说明的焊接接合(标号91)。
图5是连接部7中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后端连接小径部271A具备:具有锥部的后端第一小径部271a、等径的后端第二小径部271b、以及后端凸部271c。
前端连接小径部281A具备:具有锥部的前端第一小径部281a、等径的前端第二小径部281b、以及前端凸部281c。
连接部7将管状连接用具71的一侧与后端第二小径部271b连接固定,并将管状连接用具71的另一侧与前端第二小径部281b连接固定。
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说的连接固定是指,至少在管状连接用具71的两端侧将双方(管状连接用具71的一侧的外周与后端第二小径部271b、以及管状连接用具71的另一侧的外周与前端第二小径部281b)连接固定。
该连接固定是管状连接用具71的一侧的外周与后端第二小径部271b的焊接接合(标号91)、以及管状连接用具71的另一侧的外周与前端第二小径部281b的焊接接合(标号91)。
另外,管状连接用具71的两端的边界位置81A、82A处的与后端第二小径部271b以及前端第二小径部281b的连接固定是焊接接合(标号91)、钎焊接合(标号92)、粘合接合(标号93)。
只要在至少管状连接用具71的所述两端侧或所述两端的边界位置81A、82A处连接固定即可,也可以与所述同样地,向间隙8内进行钎焊接合(标号92)、粘合接合(标号93)。
而且,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在对由三个构件构成的连接构造的各构件间的扭转刚度比进行计算的情况下,关于后端连接小径部271A的扭转刚度的计算,使用与管状连接用具71连接的连接端的外径d13,另外,关于前端连接小径部281A的扭转刚度的计算,使用与管状连接用具71连接的连接端的外径d23。
其原因为,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这两连接端是被施加了旋转所产生的高扭转应力的位置。
图6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导线100,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具备在外侧形成了合成树脂被膜30的前端侧100A,以及不具备线圈体3、前端接合部4a及后端接合部4b。另外,在合成树脂被膜30的外周具备润滑性被膜6,其他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同样。需要说明的是,连接部7具备所述第一实施方式或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部7的连接构造的任一者。
由此,即便代替前端侧的线圈体3而使用形成有合成树脂被膜30的导线100,也起到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合成树脂被膜30而使用聚氨酯树脂、聚酰胺树脂、聚乙烯树脂、氟树脂等。
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部7的连接构造中,针对第一芯线2A、2AA的横向弹性模量G1的值与管状连接用具71的横向弹性模量G3的值相同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同情况下的各构件间的扭转刚度比的相关关系为以下的内容。需要说明的是,在括号内标注了主要构成构件的标号。
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是利用管状连接用具(71)将第一芯线(2A)的后端与第二芯线(2B)的前端连接固定的医疗用导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芯线(2A)具有伪弹性特性,且从后端朝前端具备后端连接小径部(27)和第一芯线后端大径部(21A),
所述第二芯线(2B)具有加工诱导马氏体转变相,且从后端朝前端具备第二芯线大径部(21B)和前端连接小径部(28),
从一侧向所述管状连接用具(71)插入所述后端连接小径部(27),从另一侧向所述管状连接用具(71)插入所述前端连接小径部(28),
所述管状连接用具(71)至少将一侧的所述第一芯线后端大径部(21A)与另一侧的所述第二芯线大径部(21B)连接固定,
在将所述第一芯线后端大径部(21A)的扭转刚度设为K1、横向弹性模量设为G1、截面二次极矩设为Ip1、外径设为D1时,由于截面二次极矩Ip1由(π×D14/32)表示,因此,所述第一芯线后端大径部(21A)的扭转刚度K1能够由G1×(π×D14/32)来表示,
在将所述第二芯线大径部(21B)的扭转刚度设为K2、横向弹性模量设为G2、截面二次极矩设为Ip2、外径设为D2时,由于截面二次极矩Ip2由(π×D24/32)表示,因此,所述第二芯线大径部(21B)的扭转刚度K2能够由G2×(π×D24/32)来表示,
在将所述管状连接用具(71)的扭转刚度设为J1、横向弹性模量设为G3、截面二次极矩设为Ip3、外径设为do、内径设为do1时,由于截面二次极矩Ip3由{π×(do4-do14)/32}表示,因此,所述管状连接用具(71)的扭转刚度J1能够由G3×{π×(do4-do14)/32}来表示,
根据所述关系式(4)、(5),所述管状连接用具(71)的扭转刚度J1相对于所述第一芯线后端大径部(21A)的扭转刚度K1的扭转刚度比(J1/K1)、以及所述第二芯线大径部(21B)的扭转刚度K2相对于所述第一芯线后端大径部(21A)的扭转刚度K1的扭转刚度比(K2/K1)的关系式(K2/K1)>(J1/K1)>1
满足{G2×D24/(G1×D14)}>{G3×(do4-do14)/(G1×D14)}>1的关系式。
优选的是,
满足5.85≥{G2×D24/(G1×D14)}>{G3×(do4-do14)/(G1×D14)}>1的关系式,
更优选的是,
满足5.65≥{G2×D24/(G1×D14)}>{G3×(do4-do14)/(G1×D14)}>1,并且,
4.48≥{G3×(do4-do14)/(G1×D14)}的关系式。
所述第二实施方式的情况是利用管状连接用具(71)将第一芯线(2AA)的后端与第二芯线(2C)的前端连接固定的医疗用导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芯线(2AA)具有伪弹性特性,且从后端朝前端具备后端连接小径部(271)和第一芯线后端大径部(21A),
所述第二芯线(2C)具有加工诱导马氏体转变相,且从后端朝前端具备第二芯线大径部(21B)和前端连接小径部(281),
从一侧向所述管状连接用具(71)插入所述后端连接小径部(271),从另一侧向所述管状连接用具(71)插入所述前端连接小径部(281),
所述管状连接用具(71)将一侧的所述后端连接小径部(271)与另一侧的所述前端连接小径部(281)连接固定,
在将所述后端连接小径部(271)的扭转刚度设为k11、截面二次极矩设为Ip11、横向弹性模量设为与所述第一芯线后端大径部(21A)相同的G1、与所述管状连接用具(71)抵接的抵接端的外径设为d13时,由于截面二次极矩Ip1由(π×d134/32)表示,因此,所述后端连接小径部(271)的扭转刚度k11能够由G1×(π×d134/32)表示,
在将所述前端连接小径部(281)的扭转刚度设为k22、截面二次极矩设为Ip22、横向弹性模量设为与所述第二芯线大径部(21B)相同的G2、与所述管状连接用具(71)抵接的抵接端的外径设为d23时,由于截面二次极矩Ip22由(π×d234/32)表示,因此,所述前端连接小径部(281)的扭转刚度k22能够由G2×(π×d234/32)表示,
在将所述管状连接用具(71)的扭转刚度设为J1、横向弹性模量设为G3、截面二次极矩设为Ip3、外径设为do、内径设为do1时,由于截面二次极矩Ip3由{π×(do4-do14)/32}表示,因此,所述管状连接用具(71)的扭转刚度J1能够由G3×{π×(do4-do14)/32}表示,
根据所述关系式(12)、(13),所述管状连接用具(71)的扭转刚度J1相对于所述后端连接小径部(271)的扭转刚度k11的扭转刚度比(J1/k11)与所述前端连接小径部(281)的扭转刚度k22相对于所述后端连接小径部(271)的扭转刚度k11的扭转刚度比(k22/k11)的关系式(k22/k11)>(J1/k11)>1满足
{G2×d234/(G1×d134)}>{G3×(do4-do14)/(G1×d134)}>1的关系式。
优选的是,
满足5.00≥{G2×d234/(G1×d134)}>{G3×(do4-do14)/(G1×d134)}>1的关系式,
更优选的是,
满足4.85≥{G2×d234/(G1××d134)}>{G3×(do4-do14)/(G1×d134)}>1,并且,
3.40≥{G3×(do4-do14)/(G1×d134)}的关系式。
进一步优选的是,
满足4.50≥{G2×d234/(G1×d134)}>{G3×(do4-do14)/(G1×d134)},并且,
3.20≥{G3×(do4-do14)/(G1×d134)}≥1.20的关系式。
而且,具备连接构造的导线的制造方法为以下的内容。
是包括具有伪弹性特性的第一芯线(2A)、具有加工诱导马氏体转变相的第二芯线(2B)、以及管状连接用具(71)的医疗用导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第二芯线(2B)具备如下工序:
对奥氏体系不锈钢线进行固溶热处理的工序;
反复进行使加工率成为70%以上且99.6%以下的多次拉丝加工的工序;以及
在所述多次拉丝加工中的最终拉丝加工之后进行低温退火处理的工序,
所述医疗用导线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工序:
将通过所述各工序而使向加工诱导马氏体转变相转变的转变比例成为20%以上且80%以下的所述第二芯线(2B)的前端从管状连接用具(71)的一侧插入的工序;
将所述第一芯线(2A)的后端从管状连接用具(71)的另一侧插入的工序;以及
将所述管状连接用具(71)、所述第一芯线(2A)以及所述第二芯线(2B)连接固定的工序,
所述第二芯线(2B)的拉丝加工的工序也可以为:反复进行使加工率成为70%以上且85%以下的多次拉丝加工的工序,或者反复进行使加工率成为超过85%且99.6%以下的多次拉丝加工的工序。
另外,第二芯线(2B)的固溶热处理的工序也可以为,对确定为规格值的下限值的奥氏体系不锈钢线(SUS304、SUS316等)进行固溶热处理以使化学成分量成为所述成分量的工序。
由此,如上所述,能够制造具备如下连接构造的医疗用导线,该连接构造具有可使横向弹性模量飞跃性地提高的第二芯线(2B)。

Claims (3)

1.一种医疗用导线,其具备第一芯线、第二芯线、以及管状连接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芯线具有伪弹性特性,且从后端朝前端具备后端连接小径部和第一芯线后端大径部,
所述管状连接用具具有伪弹性特性,所述后端连接小径部和所述管状连接用具是示出奥氏体相时的横向弹性模量为17650Mpa以上且21575Mpa以下的NiTi合金,
所述第二芯线具有加工诱导马氏体转变相,且从后端朝前端具备第二芯线大径部和前端连接小径部,
所述前端连接小径部是横向弹性模量为68500Mpa以上的奥氏体系不锈钢线,
所述管状连接用具在全长范围内外径恒定,
对于所述管状连接用具来说,
在一方的前端侧的内侧配备具有锥部的后端第一小径部的所述后端连接小径部,
在另一方的后端侧的内侧配备具有锥部的前端第一小径部的所述前端连接小径部,
所述管状连接用具的一方的前端侧的内侧端部与所述后端第一小径部的锥部抵接,
所述管状连接用具的另一方的后端侧的内侧端部与所述前端第一小径部的锥部抵接,
在将所述后端连接小径部的扭转刚度设为k11,将横向弹性模量设为G1,将抵接位置的外径设为d13,
将所述前端连接小径部的扭转刚度设为k22,将横向弹性模量设为G2,将抵接位置的外径设为d23,
将所述管状连接用具的扭转刚度设为J1,将横向弹性模量设为G3,将外径设为do,将内径设为dol的情况下,
所述前端连接小径部的扭转刚度k22相对于所述后端连接小径部的扭转刚度k11的扭转刚度比(k22/k11)由G2×d234/(G1×d134)的关系来表示,
所述管状连接用具的扭转刚度J1相对于所述后端连接小径部的扭转刚度k11的扭转刚度比(J1/k11)由G3×(do4-do14)/(G1×d134)的关系来表示,
所述前端连接小径部的扭转刚度k22相对于所述后端连接小径部的扭转刚度k11的扭转刚度比(k22/k11)与所述管状连接用具的扭转刚度J1相对于所述后端连接小径部的扭转刚度k11的扭转刚度比(J1/k11)满足
4.85≥(k22/k11)>(J1/k11)>1且,
3.40≥(J1/k11)的关系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疗用导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端连接小径部的扭转刚度k22相对于所述后端连接小径部的扭转刚度k11的扭转刚度比(k22/k11)与所述管状连接用具的扭转刚度J1相对于所述后端连接小径部的扭转刚度k11的扭转刚度比(J1/k11)满足
4.50≥(k22/k11)>(J1/k11)>1且,
3.20≥(J1/k11)≥1.20的关系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医疗用导线,其特征在于,
至少在所述管状连接用具的外周和所述第一芯线后端大径部的外周形成有亲水性被膜。
CN201710903263.7A 2016-09-30 2017-09-28 医疗用导线 Active CN10787549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05555 2016-09-30
JP2016205555A JP6399460B2 (ja) 2016-09-30 2016-09-30 医療用ガイドワイ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75499A CN107875499A (zh) 2018-04-06
CN107875499B true CN107875499B (zh) 2021-08-17

Family

ID=601381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903263.7A Active CN107875499B (zh) 2016-09-30 2017-09-28 医疗用导线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492806B2 (zh)
EP (1) EP3300764B1 (zh)
JP (1) JP6399460B2 (zh)
CN (1) CN10787549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016986A1 (ja) * 2018-07-19 2020-01-23 朝日イ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ガイドワイヤ及びガイドワイヤを製造する方法
CN109719186B (zh) * 2018-12-14 2020-05-22 南京理工大学 一种异构医用不锈钢微创管及其制备方法和模具
CN113967306A (zh) * 2020-07-22 2022-01-25 巴德阿克塞斯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减少血液流出的集成导管放置装置和方法
WO2022072795A1 (en) 2020-10-01 2022-04-07 Teleflex Medical Incorporated Stylet with improved threadability
JP2023180260A (ja) * 2020-11-12 2023-12-21 テルモ株式会社 ガイドワイヤ
US20230110647A1 (en) * 2021-08-16 2023-04-13 Northgate Technologies Inc. Multi-modulus probe design and assembly
CN116422718B (zh) * 2023-03-08 2023-11-07 湖州金钛导体技术有限公司 连续旋压减径加工方法及铜锡铁合金微细线的制造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161219A (ja) * 2006-12-26 2008-07-17 Terumo Corp ガイドワイヤ
JP2010227136A (ja) * 2009-03-25 2010-10-14 Japan Lifeline Co Ltd ガイドワイヤ
JP2011206174A (ja) * 2010-03-29 2011-10-20 Terumo Corp ガイドワイヤ
CN104274898A (zh) * 2013-05-31 2015-01-14 株式会社Fmd 医疗用导丝
CN104689457A (zh) * 2013-12-06 2015-06-10 朝日英达科株式会社 导线
JP2016154821A (ja) * 2015-02-24 2016-09-01 株式会社エフエムディ 医療用ガイドワイヤ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7862A (ja) 1983-06-27 1985-01-16 テルモ株式会社 カテ−テル用ガイドワイヤ
JPH0683726B2 (ja) 1990-10-12 1994-10-26 日本精線株式会社 カテーテル用ガイドワイヤ
US5341818A (en) * 1992-12-22 1994-08-30 Advanced Cardiovascular Systems, Inc. Guidewire with superelastic distal portion
US6682608B2 (en) * 1990-12-18 2004-01-27 Advanced Cardiovascular Systems, Inc. Superelastic guiding member
US5188621A (en) * 1991-08-26 1993-02-23 Target Therapeutics Inc. Extendable guidewire assembly
DE69433668T2 (de) * 1994-01-14 2004-08-05 Advanced Cardiovascular Systems, Inc., Santa Clara Führungsdraht mit einem superelastischen distalen teilstück
US5980471A (en) 1997-10-10 1999-11-09 Advanced Cardiovascular System, Inc. Guidewire with tubular connector
JP3547366B2 (ja) 1999-09-27 2004-07-28 株式会社古河テクノマテリアル 医療用ガイドワイヤに用いられる広ひずみ範囲高弾性Ni−Ti系合金ワイヤの製造方法
JP3560907B2 (ja) 2000-09-05 2004-09-02 株式会社古河テクノマテリアル NiTi系合金ワイヤ、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前記NiTi系合金ワイヤを用いたカテーテル用ガイドワイヤ
US6918882B2 (en) 2001-10-05 2005-07-19 Scimed Life Systems, Inc. Guidewire with stiffness blending connection
DE60208057T2 (de) * 2001-10-05 2006-06-29 Boston Scientific Ltd. Kompositführungsdraht
US6799067B2 (en) * 2001-12-26 2004-09-28 Advanced Cardiovascular Systems, Inc. MRI compatible guide wire
JP2004016359A (ja) * 2002-06-13 2004-01-22 Terumo Corp ガイドワイヤ
JP4551054B2 (ja) 2002-10-17 2010-09-22 トクセン工業株式会社 医療用ガイドワイヤ
US7153277B2 (en) 2002-12-03 2006-12-26 Scimed Life Systems, Inc. Composite medical device with markers
US7954822B2 (en) * 2004-01-09 2011-06-07 Nippon Piston Ring Co., Ltd. Wire material for coil expander and coil expander
CN101031234B (zh) * 2004-06-22 2010-08-04 湖区制造公司 可变刚度的导丝
JP2010503484A (ja) * 2006-09-13 2010-02-04 ボストン サイエンティフィック リミテッド 横断ガイドワイヤ
US7896820B2 (en) 2006-12-26 2011-03-01 Terumo Kabushiki Kaisha Guide wire
JP4917900B2 (ja) * 2007-01-12 2012-04-18 テルモ株式会社 ガイドワイヤ用中間部材およびガイドワイヤ
US8105246B2 (en) * 2007-08-03 2012-01-31 Boston Scientific Scimed, Inc. Elongate medical device having enhanced torque and methods thereof
JP5816411B2 (ja) 2010-03-24 2015-11-18 セイコーインスツル株式会社 高強度、高弾性率および塑性加工性に優れたNiフリー生体用Co基合金およびステント
US20130331735A1 (en) * 2010-12-14 2013-12-12 Henry W. Lupton Interventional guidewire
JP2013116252A (ja) 2011-12-05 2013-06-13 Japan Lifeline Co Ltd 医療用ガイドワイヤ
US9061088B2 (en) * 2012-02-02 2015-06-23 Abbott Cardiovascular Systems, Inc. Guide wire core wire made from a substantially titanium-free alloy for enhanced guide wire steering response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161219A (ja) * 2006-12-26 2008-07-17 Terumo Corp ガイドワイヤ
JP2010227136A (ja) * 2009-03-25 2010-10-14 Japan Lifeline Co Ltd ガイドワイヤ
JP2011206174A (ja) * 2010-03-29 2011-10-20 Terumo Corp ガイドワイヤ
CN104274898A (zh) * 2013-05-31 2015-01-14 株式会社Fmd 医疗用导丝
CN104689457A (zh) * 2013-12-06 2015-06-10 朝日英达科株式会社 导线
JP2016154821A (ja) * 2015-02-24 2016-09-01 株式会社エフエムディ 医療用ガイドワイヤ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492806B2 (en) 2019-12-03
JP2018057767A (ja) 2018-04-12
EP3300764B1 (en) 2022-10-26
CN107875499A (zh) 2018-04-06
EP3300764A1 (en) 2018-04-04
JP6399460B2 (ja) 2018-10-03
US20180092651A1 (en) 2018-04-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875499B (zh) 医疗用导线
US7074197B2 (en) Composite guidewire
US7993286B2 (en) Composite guidewire
CA2507845C (en) Composite medical device with markers
US7607561B2 (en) Guide wire
JP5295104B2 (ja) ガイドワイヤ及びステント
US7722551B2 (en) Guide wire
US8206837B2 (en) Interventional medical device
US11806488B2 (en) Medical device including a solderable linear elastic nickel-titanium distal end section and methods of preparation therefor
AU5445298A (en) Medical guidewire with fully hardened core
EP2921197B1 (en) Guidewire
JP6627023B2 (ja) 医療用ガイドワイヤ
JP6562143B2 (ja) 医療用ガイドワイヤ及びその第2芯線の製造方法
JP2003159333A (ja) 医療用ガイドワイヤ用芯材および医療用ガイドワイヤ
WO2022215211A1 (ja) 医療用線材、および、ガイドワイヤ
JP4375951B2 (ja) ガイドワイヤ
JP4455808B2 (ja) ガイドワイヤ
JPH10179758A (ja) カテーテル用ガイドワイ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6263083A (ja) 医療用ガイドワイ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FMD CO., LTD.

Address before: Kosaw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before: FMD CO., 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