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52787A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852787A
CN107852787A CN201680042296.0A CN201680042296A CN107852787A CN 107852787 A CN107852787 A CN 107852787A CN 201680042296 A CN201680042296 A CN 201680042296A CN 107852787 A CN107852787 A CN 1078527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ayer
substrate
display device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4229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852787B (zh
Inventor
杉山浩平
福田俊广
田中进
田中进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8527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527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8527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5278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 H10K50/115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comprising active inorganic nanostructures, e.g. luminescent quantum do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02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02Details
    • H05B33/04Seal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humidity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12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4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10K50/841Self-supporting seal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0/854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scatter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0/858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refractive means, e.g. lens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6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 H10K50/865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comprising light absorbing layers, e.g. light-blocking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8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colour filters or colour changing media [CCM]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9/876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a resonant cavity structure, e.g. Bragg reflector pair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9/879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refractive means, e.g. lens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71/50Forming devices by joining two substrates together, e.g. lamination techniqu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2102/301Details of OLEDs
    • H10K2102/302Details of OLEDs of OLED structures
    • H10K2102/3023Direction of light emission
    • H10K2102/3026Top emission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05Electrodes
    • H10K59/8051Anodes
    • H10K59/80518Reflective anodes, e.g. ITO combined with thick metallic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9/877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scattering mea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anotechnolo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Optical Filter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其中:设置有第一基板11、第二基板12、以及多个发光元件10;光通过第二基板12输出;每一个发光元件10通过从第一基板侧层压第一电极51、具有发光层的有机层70、第二电极52、以及密封层15而形成;包含细微粒子81的光漫射层80形成在密封层15与第二基板12之间,并且光漫射层80中的细微粒子81的正射图像在第二基板12上彼此不重叠;和/或光漫射层形成在密封层与第二基板之间,并且光漫射层由平坦部和多个突出部配置,突出部由从平坦部突出的球形表面的部分配置。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用于显示图像的显示装置,已经开发出将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在下文中,也简单地缩写为“有机EL元件”)用作发光元件(显示元件)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在下文中,也简单地缩写为“有机EL显示装置”)。在显示装置中,如果外部光的反射大,则显示品质劣化,并且因此必须抑制外部光的反射。外部光的反射大致分成两种分量。一种分量是在构成显示装置的最外表面的构件与空气之间的界面处发生的菲涅耳反射的分量,并且另一种分量是通过入射在显示装置上的光线发射到显示装置的外部获得的反射分量(在下文中,该反射分量缩写为“反射分量”)。
有机EL显示装置具有通过在基板上层压透明电极、具有发光层的有机层、以及金属电极而获得的有机EL元件。因此,经由基板入射在有机EL显示装置上的光穿过透明电极和有机层、由金属电极反射、并且发射到有机EL显示装置的外部。此外,除滤色器层以外的构成构件的透光率高,并且因此,在光未被构成构件充分吸收的状态下光发射到有机EL显示装置的外部。因此,反射分量增加。
用于减少这种反射分量的措施从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9-127885号是众所周知的。在该专利公开所公开的技术中,圆形偏振单元布置在发光元件的发光面的一侧上。
此外,从发光层发射的光在所有方向上传播。因此,如在图7的示意性部分截面图中示出的,从某个发光元件(由图7中的粗实线表示)发射的光可以进入邻近于该某个发光元件的发光元件(为了方便,称为“相邻发光元件”)、并且可以从相邻发光元件发射到外部。应注意,为了方便,这种光称为“从相邻发光元件发射的光”。有关图7中的参考标号参考图1。因此,可能会发生显示图像的质量劣化,诸如,图像模糊、渗色、或分辨率降低。
用于减少从相邻发光元件发射的这种光的技术从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06-073219号是众所周知的。在该专利公开所公开的技术中,基于构成发光元件的各种构件之间的几何距离及其折射率来定义透明树脂层的厚度。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9-127885号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06-073219号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10-186613号
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14-191980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9-127885号中公开的技术对于减少反射分量是非常有效的。然而,由于圆形偏振单元的使用,从发光层发射的光的二分之一或更多丢失,功率消耗增加,并且由于在发光元件中流动的电流增加,因此发光元件可能劣化。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06-073219号中公开的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颜色从相邻发光元件泄漏,但是不利的是发光元件的设计存在很大的限制。从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10-186613号或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14-192980号已知用于提供包含粒子的高折射率凹凸层或者高折射率树脂层以便将从发光层发射的光有效地发射到外部的技术。然而,这些专利公开没有提及有关用于减少从相邻发光元件发射的光的技术的任何事,并且高折射率凹凸层或高折射率树脂层形成为以便与构成发光元件的透明电极直接接触。因此,难以通过高折射率凹凸层或高折射率树脂层防止光进入相邻发光元件。
因此,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具有能够减少通过从外部入射在显示装置上的光发射到显示装置外部而获得的反射分量并且能够有效地减少从相邻发光元件发射的光的配置和结构的一种显示装置。
问题的解决方法
用于实现以上目的的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的显示装置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以及位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并且布置成二维矩阵的多个发光元件,并且经由第二基板发光。每个发光元件通过从第一基板的一侧层压第一电极、具有发光层的有机层、第二电极以及密封层而形成。
此外,在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的显示装置中,包含粒子的光漫射层进一步形成在密封层与第二基板之间,并且在光漫射层中的粒子的正射图像在第二基板上彼此不重叠。顺便说一下,如果重叠量是35%以下,优选地30%以下,则可以说在第二基板上,在光漫射层中的粒子的正射图像彼此不重叠。本文中,如果假定粒子是具有直径R的球体,则“重叠量”由重叠量={(L'/R)-1}×100(%)表示,并且在两个粒子在第二基板上的彼此重叠的正射图像中,两个粒子的中心间的距离由L'表示。
此外,在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的显示装置中,光漫射层进一步形成在密封层与第二基板之间,并且光漫射层包括平坦部和多个突出部,每个突出部由从平坦部突出的球形表面的一部分构成。
本发明的效果
在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的显示装置中,包含粒子的光漫射层形成在密封层与第二基板之间,并且因此可以减少通过从外部入射在显示装置上的光发射到显示装置的外部而获得的反射分量。此外,在光漫射层中的粒子的正射图像在第二基板上彼此不重叠。因此,粒子中的每一个用作一种透镜。当从某个发光元件发射的光进入相邻发光元件并且从相邻发光元件发射到外部时,全反射在第二基板的外表面上的光与返回到相邻发光元件的光的比例增加。因此,可以有效减少从相邻发光元件发射的光,并且可以抑制显示图像的质量出现劣化,诸如,图像模糊、渗色或分辨率降低。如果粒子在光漫射层中彼此重叠,这种光漫射层变成一种光散射层。难以减少从相邻发光元件发射的光,并且容易出现显示图像的质量劣化,诸如,图像模糊、渗色,或者分辨率降低。在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的显示装置中,包括平坦部和多个突出部的光漫射层形成在密封层与第二基板之间。因此,可以减少通过从外部入射在显示装置上的光发射到显示装置的外部而获得的反射分量。此外,光漫射层包括平坦部和多个突出部,每个突出部由球形表面的一部分构成。因此,突出部中的每一个用作一种透镜。当从某个发光元件发射的光进入相邻发光元件并且从相邻发光元件发射到外部时,全反射在第二基板的外表面上的光与返回到相邻发光元件的光的比例增加。因此,可以有效减少从相邻发光元件发射的光,并且可以抑制显示图像的质量出现劣化,诸如,图像模糊、渗色或分辨率降低。应注意本文所描述的效果仅是说明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此外,可以存在额外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图1是实例1的显示装置的示意性局部截面图。
[图2]图2A和图2B分别是当平行光入射在一个粒子上时的模式图以及示意性地示出实例1的显示装置内部的光的行为的示图。
[图3]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在显示装置的变形例内部的光的行为的示图。
[图4]图4是实例2的显示装置的示意性局部截面图。
[图5]图5是实例3的显示装置的示意性局部截面图。
[图6]图6是实例3的显示装置的变形例的示意性局部截面图。
[图7]图7是用于说明常规显示装置的问题的显示装置的示意性局部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基于参照附图的实例描述本公开。然而,本公开不限于实例,并且实例中的各种数值和材料是示例性的。应注意,将按以下顺序进行描述。
1.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的显示装置的总体描述
2.实例1(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的显示装置)
3.实例2(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的显示装置)
4.实例3(实例1和实例2的变形)
5.其他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的显示装置的总体描述>
在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的显示装置中,粒子是球形的并且被认为是球面透镜(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的显示装置),或者突出部被认为是球面透镜的一部分(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的显示装置)。当平行光线入射在球面透镜上并且从球面透镜发射时,如果由球面透镜的光轴和从球面透镜发射的光线形成的角度的最大值(最大角度)由θmax表示,则第二电极与光漫射层之间的平均距离由T表示,彼此相邻的发光元件之间的最短距离由L表示,在第二基板的一侧上与光漫射层接触的介质的折射率由n'表示,并且空气折射率由n0表示,
假设满足tan(α)=L/T
则满足α≥θmax+arc·sin(n0/n')。通过采用这些形式,当从某个发光元件发射的光进入相邻发光元件并且从相邻发光元件发射到外部时,全反射在第二基板的外表面上的光与返回到相邻发光元件的光的比例进一步增加。因此,可以更有效地减少从相邻发光元件发射的光。此外,在这些情况下,更优选地,满足α≥0.9{θmax+arc·sin(n0/n')}。“在第二基板的一侧上与光漫射层接触的介质”在滤色器层形成在光漫射层与第二基板之间的情况下是指滤色器层,并且在光漫射层形成在第二基板上的情况下是指第二基板。
本文中,“彼此相邻的发光元件之间的最短距离L”是指在光漫射层形成在第二基板上的情况下,构成某个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的边缘与构成邻近于某个发光元件的相邻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的边缘之间的最短距离。此外,在滤色器层形成在光漫射层与第二基板之间的情况下,“距相邻发光元件的最短距离L”是指从第二电极与将构成某个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的边缘和构成邻近于某个发光元件的相邻发光元件的滤色器层的边缘连接的最短直线相交的点到构成相邻发光元件的滤色器层的边缘的最短水平距离。“球面透镜的光轴”是指入射在球面透镜上的平行光线并且与穿过球面透镜的中心的光线重合。“粒子的正射图像”是指当用垂直于第二基板的平行光线照射粒子时在第二基板上获得的粒子的阴影。最大角度θmax是取决于构成粒子和突出部的材料的折射率以及构成以下描述的透明材料层的材料的折射率的值。
在包括以上优选形式的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的显示装置中,粒子是球形的并且粒子的直径可以是从发光层发射的光的波长的1/10以上。在包括以上优选形式的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的显示装置中,构成突出部的球形表面的一部分的直径可以是从发光层发射的光的波长的1/10以上。通过采用这些配置,在粒子或者突出部中,瑞利散射不再是主导的(即,背散射减少),并且可以抑制发光元件的发光效率降低。此外,在这些配置中,优选地,构成突出部的球形表面的一部分的直径不超过从发光层发射的光的波长。通过采用这种配置,在突出部中,米氏散射不再是主导的(即,由于光扩散至周围,因此光难以被观察到)。可以更可靠地抑制图像渗色、分辨率降低或者锐度降低的发生。此外,在包括上述优选形式和配置的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的显示装置中,当光漫射层的厚度由t表示并且粒子的直径由R表示时,优选地满足1<t/R<2。本文中,“从发光层发射的光的波长”被定义为可见光的波长的最大波长(例如,650nm)。例如,可以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测量构成突出部的球形表面的一部分的直径。在包括上述优选形式和配置的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的显示装置中,以发光元件的有效面积为基准的光漫射层中的粒子在第二基板上的正射图像的面积变化可以在3%以内。可替换地,以发光元件的有效面积为基准的突出部的面积变化可以在3%以内。以发光元件的有效面积为基准的光漫射层中的粒子在第二基板上的正射图像的总面积的比例对应于粒子占有比例。本文中,在光漫射层形成在第二基板上的情况下,“发光元件的有效面积”是指第一电极的与构成发光元件中的每一个的有机层接触的一部分的面积。此外,在滤色器层形成在光漫射层与第二基板之间的情况下,“发光元件的有效面积”是指滤色器层的面积。“面积变化”确定如下。即,在靠近显示装置的图像显示区域的右上角的区域、靠近上侧的中心的区域、靠近左上角的区域、靠近右侧的中心的区域、图像显示区域、靠近左侧的中心的区域、靠近右下角的区域、靠近下侧的中心的区域、以及靠近左下角的区域的九个区域中的每一个区域内,选择十个发光元件。在总计90个发光元件中的每一个,确定光漫射层中的粒子在第二基板上的正射图像的总面积S1,或者确定突出部的总面积S1',并且从S1或S1'的平均值和标准偏差确定变化系数CV(标准偏差/平均值)。变化系数CV的值采用为面积变化。由各种实验的结果获得面积变化在3%以内的条件。如果以发光元件的有效面积为基准的光漫射层中的粒子在第二基板上的正射图像的总面积或突出部的总面积在发光元件之间变化,光漫射层的透镜效应发生变化,并且显示装置在视觉上识别为显示装置部分亮的眩光。作为实验的结果,已经发现在发光元件中的粒子占有比例或者突出部的总面积变化超过3%的情况下,识别出这种眩光。为了抑制这种面积变化,重要的是几个或更多的粒子或者突起存在于发光元件中。仅需要基于粒子或者突起的直径和粒子或者突起的期望密度(发光元件的每个有效面积的粒子或者突起的数量)来确定每个发光元件中的粒子或突起的数量。
在包括上述优选形式和配置的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的显示装置中,当光漫射层中的粒子在第二基板上的正射图像的总面积由S1表示并且发光元件的有效面积由S0表示时,优选地满足S1/S0≤0.9。此外,在包括上述优选形式和配置的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的显示装置中,当突出部的总面积由S1'表示并且发光元件的有效面积由S0表示时,优选地满足S1'/S0≤0.9。应注意,S1/S0的下限值和S1'/S0的下限值的实例包括0.1。
在包括上述优选形式和配置的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和第二方面的显示装置中,滤色器层形成在光漫射层与第二基板之间,并且遮光层可以形成在滤色器层与滤色器层之间。滤色器层和遮光层形成在第二基板上。
构成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的显示装置中的粒子的材料的实例包括:无机材料,诸如二氧化钛(TiO2)、钛酸钡(BaTiO3)、ZnS、ZrO2、ZnO、玻璃;石英基材料,诸如,氧化硅、氮化硅、氧化铝、氧化钡或硫酸钡;以及有机材料,诸如,丙烯酸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基树脂、二乙烯基苯基树脂、苯代三聚氰胺基树脂、苯乙烯基树脂、三聚氰胺基树脂、丙烯酸苯乙烯共聚物类树脂、聚碳酸酯基树脂、聚乙烯基树脂、聚氯乙烯基树脂、或者硅树脂基树脂。此外,在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的显示装置中的光漫射层中,粒子之间的空间填充有透明材料层。构成透明材料层的材料的实例包括丙烯酸树脂。当构成粒子的材料的折射率由n11表示并且构成透明材料层的材料的折射率由n12表示时,优选地满足|n11-n12|≥0.1。在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的显示装置中的光漫射层中,构成平坦部和突出部的材料的实例包括密封树脂、涂层树脂、以及无机介电材料。此外,在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的显示装置中的光漫射层中,突出部填充有透明材料层。构成透明材料层的材料的实例包括丙烯酸树脂。当构成平坦部和突出部的材料的折射率由n21表示并且构成透明材料层的材料的折射率由n22表示时,优选地满足|n21-n22|≥0.1。应注意,视为球面透镜的粒子和视为球面透镜的一部分的突出部可以用作具有正光焦度的凸透镜,或者可以用作具有负光焦度的凹透镜,这取决于构成粒子和突出部的材料的折射率n11和n21与透明材料层的折射率n12和n22之间的关系。
用于形成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的显示装置中的光漫射层的方法的具体实例包括用于应用SiO2等的球形粒子分散在其中的感光性树脂并且固化该感光性树脂的方法。
在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的显示装置的光漫射层中,用于形成突出部和平坦部的方法的具体实例包括在支撑基板上形成或者布置突出部并且将突出部转移至第二基板(当突出部被转移至第二基板时,突出部从支撑基板剥离)的方法,以及光刻技术和蚀刻技术的组合。
包括上述各种优选形式和配置的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和第二方面的显示装置(在下文中,这些统称为“本公开的显示装置等”)是从第二基板发射光的顶部发射型显示装置。此外,显示装置具有多个发光元件,但是每个发光元件构成子像素。此外,有机EL元件可以构成发光元件。发光层可以由发射不同的颜色的至少两个发光层构成。在这种情况下,从有机层发射的光可以是白色。具体地,发光层可具有通过层压发射红色光(波长:620nm至750nm)的红色发光层、发射绿色光(波长:495nm至570nm)的绿色发光层、以及发射蓝色光(波长:450nm至495nm)的蓝色发光层的三层而获得的结构,并且可以整体发射白色光。可替换地,发光层可具有通过层压发射蓝色光的蓝色发光层和发射黄色光的黄色发光层的两层而获得的结构,并且可以整体发射白色光。可替换地,发光层可具有通过层压发射蓝色光的蓝色发光层和发射橙色光的橙色发光层的两层而获得的结构,并且可以整体发射白色光。此外,发射白色光的这种白色发光元件包括红色滤色器层以构成红色发光元件。白色发光元件包括绿色滤色器层以构成绿色发光元件。白色发光元件包括蓝色滤色器层以构成蓝色发光元件。一个像素由红色发光元件、绿色发光元件、以及蓝色发光元件构成。在一些情况下,一个像素可以由红色发光元件、绿色发光元件、蓝色发光元件、以及发射白光的发光元件(或者发射补色光的发光元件)构成。应当注意,在由发射不同颜色的光的至少两个发光层构成的以上形式中,实际上存在发射不同颜色的光的发光层混合并且没有清楚地分成各层的情况。可替换地,一个像素可以由三个子像素(发光元件)构成,即具有红色发光层并由发射红色光的发光元件构成的子像素,具有绿色发光层并由发射绿色光的发光元件构成的子像素,以及具有蓝色发光层并由发射蓝色光的发光元件构成的子像素。可替换地,一个像素可以由四个子像素(发光元件)构成,即具有红色发光层并由发射红色光的发光元件构成的子像素,具有绿色发光层并由发射绿色光的发光元件构成的子像素,具有蓝色发光层并由发射蓝色光的发光元件构成的子像素以及由发射白色光的发光元件(或者发射补色光的发光元件)构成的子像素。
第一基板或第二基板可以由高应变点玻璃基板、钠玻璃(Na2O·CaO·SiO2)基板、硼硅玻璃(Na2O·B2O3·SiO2)基板、镁橄榄石(2MgO·SiO2)基板、铅玻璃(Na2O·PbO·SiO2)基板、各自在其表面上形成有绝缘膜的各种玻璃基板、石英基板、其表面上形成有绝缘膜的石英基板、硅半导体基板,或者有机聚合物诸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乙烯醇(PVA)、聚乙烯苯酚(PVP)、聚醚砜(PES)、聚酰亚胺、聚碳酸酯、或者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具有由聚合物材料构成的诸如塑料膜、塑料片或塑料基板的聚合物材料的形式并且具有柔性)构成。构成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的材料可以相同或者彼此不同。然而,第二基板要求对于从发光元件发射的光是透明的。
在使得第一电极用作阳极电极的情况下,构成第一电极的材料的实例包括铝(Al)和含铝的合金,以及具有高功函数的金属,诸如,铂(Pt)、金(Au)、银(Ag)、铬(Cr)、钼(Mo)、钛(Ti)、钨(W)、镍(Ni)、铜(Cu)、铁(Fe)、钴(Co)、或者钽(Ta)、或者它们的合金(例如,包含银作为主要成分并且包含按质量计0.3%至按质量计1%的钯(Pd)和按质量计0.3%至按质量计1%的铜(Cu)的Ag-Pd-Cu合金、Al-Nd合金、或者Al-Ni合金)。例如,第一电极的厚度可以是0.1μm至1μm。可替换地,构成第一电极的材料可以是具有优良的空穴注入特性的透明导电材料,诸如,铟和锡的氧化物(ITO)或者铟和锌的氧化物(IZO),或者可具有通过层压在电介质多层膜或者具有高光反射率的反射膜(包含铝(Al)等)上的具有优良的空穴注入特性的透明导电材料(诸如,铟和锡的氧化物(ITO)或者铟和锌的氧化物(IZO))而获得的结构。同时,在使第一电极用作阴极电极的情况下,第一电极理想地由具有小功函数值和高光反射率的导电材料构成。然而,通过提高电子注入性能,例如,通过在用作阳极电极的具有高光反射率的导电材料中布置合适的电子注入层,得到的导电材料也可以用作阴极电极。
同时,在使第二电极用作阴极电极的情况下,构成第二电极的材料(半透光材料或者透光材料)理想地由具有小功函数值的导电材料构成,以便能够透射发射的光并且将电子有效地注入到有机层中。构成第二电极的材料的实例包括具有小功函数的金属及其合金,诸如,铝(Al)、银(Ag)、镁(Mg)、钙(Ca)、钠(Na)、锶(Sr),碱金属或者碱土金属和银(Ag)[例如,镁(Mg)和银(Ag)的合金(Mg-Ag合金)],镁钙合金(Mg-Ca合金),或者铝(Al)和锂(Li)的合金(Al-Li合金)。在这些材料之中,Mg-Ag合金是优选的,并且镁与银之间的体积比可以是例如Mg:Ag=5:1至30:1。可替换地,例如,由于镁与钙之间的体积比可以是Mg:Ca=2:1至10:1。例如,第二电极的厚度可以是4nm至50nm,优选地为4nm至20nm,并且更优选地为6nm至12nm。可替换地,第二电极从有机层可具有以上材料层和包括例如ITO或IZO的所谓透明电极(例如,厚度3×10-8m至1×10-6m)的层压结构。包括诸如铝、铝合金、银、银合金、铜、铜合金、金、或金合金的低电阻材料的总线电极(辅助电极)可以布置在第二电极中以减小第二电极整体上的电阻。同时,在使第二电极用作阳极电极的情况下,第二电极理想地由透射发射的光并且具有大功函数值的导电材料构成。第二电极的平均透光率是50%至90%,并且优选地是60%至90%。
用于形成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的方法的实例包括气相沉积法(包括电子束气相沉积法、热丝气相沉积法、以及真空气相沉积法)、溅射方法、化学气相淀积法(CVD方法)、MOCVD方法、以及伴随蚀刻法的离子电镀法的组合;各种印刷法,诸如丝网印刷法、墨喷式印刷法、以及金属掩膜印刷法;喷镀方法(电镀法或化学镀法);剥离法;激光熔蚀法;以及溶胶-凝胶法。根据各种印刷方法和喷镀方法,可直接形成具有期望形状(图案)的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应当注意,从防止有机层损坏的观点来看,在有机层形成之后形成第二电极的情况下,优选地,特别地基于其中膜形成粒子的能量小的膜形成方法(诸如,真空气相沉积法)或诸如MOCVD方法的膜形成方法形成第二电极。当有机层损坏时,由于漏电流的产生,可能产生称为“黑点”的非发光像素(或非发光子像素)。此外,从防止有机层由于大气中的湿气而劣化的观点来看,优选地,在不暴露于大气中的情况下执行有机层形成的处理以形成这些电极。在一些情况下,第二电极不需要图案化,并且可以是所谓的共用电极。
有机层包括包含有机发光材料的发光层。具体地,例如,有机层可以由空穴传输层、发光层和电子传输层的层压结构,空穴传输层和还用作电子传输层的发光层的层压结构,或者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发光层、电子传输层和电子注入层的层压结构构成。如上所述,发光层可以由发射单一颜色的光的单个发光层构成,或者可以由发射多种颜色的光的多个发光层构成。此外,可以获得整体发射白光的有机层。然而,在后者的情况中,如上所述,存在不能清楚地识别发光层由多个发光层构成的情况。此外,在这些层压结构等形成为“串联单元”的情况下,有机层可具有拥有通过层压第一串联单元、连接层以及第二串联单元而获得的两级的串联结构。此外,有机层可具有拥有通过层压三个以上的串联单元而获得的三级或更多级的串联结构。在这些情况下,通过使发光颜色(诸如红色、绿色、或者蓝色)在串联单元中是不同的,可以获得整体发射白色光的有机层。形成有机层的方法的实例包括物理气相沉积法(PVD方法),诸如,真空气相沉积法;印刷法,诸如,丝网印刷法或者墨喷式印刷法;激光转印法,其中通过用激光照射激光吸收层和形成在转印基板上的有机层的层压结构而使激光吸收层上的有机层分离并且转印有机层,以及各种涂覆方法。在基于真空气相沉积法形成有机层的情况下,例如使用所谓的金属掩模,可以通过沉积已穿过布置在金属掩模中的开口的材料而获得有机层,或者有机层可以形成在整个表面上而没有图案化。
构成密封层的材料的实例包括热固性粘合剂,诸如,丙烯酸粘合剂、环氧类粘合剂、聚氨酯类粘合剂、硅酮类粘合剂、或者氰基丙烯酸酯基粘合剂以及紫外线固化粘合剂。
优选地,绝缘或导电保护膜布置在第二电极上,即,在第二电极与密封层之间以免湿气到达有机层。优选地,保护膜特别地基于其中膜形成粒子的能量小的膜形成方法(诸如,真空气相沉积法)或者诸如CVD方法或者MOCVD方法的膜形成方法形成,这是因为可以减小对基部的影响。可替换地,为了避免由于有机层劣化而引起的亮度劣化,期望将膜形成温度设置为室温。此外,为了避免保护膜剥离,期望在使保护膜的应力最小化的条件下形成保护膜。此外,优选地,在已形成的电极不暴露于大气的情况下形成保护膜。因此,可防止由于大气中的湿气或氧气导致的有机层劣化。此外,期望保护膜由透射有机层中产生的光(例如,80%以上)的材料构成。材料的具体实例包括诸如以下材料的无机不定形绝缘材料。这种无机不定形绝缘材料不产生颗粒,并且因此具有低水分渗透性并且构成良好的的保护膜。具体地,作为构成保护膜的材料,优选地使用对于从发光层发射的光透明、密集且不透湿气的材料。材料的更具体的实例包括非晶硅(α-Si)、非晶碳化硅(α-SiC)、非晶氮化硅(α-Si1-xNx)、非晶氧化硅(α-Si1-yOy)、非晶碳(α-C)、非晶氧化硅/非晶氮化硅(α-SiON)、以及Al2O3。在保护膜由导电材料构成的情况下,保护膜仅需要由透明导电材料(诸如ITO或IZO)构成。
保护膜和光漫射层通过密封层粘接。平坦化膜可以形成在光漫射层与密封层之间。此外,在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的显示装置中,平坦化膜可以形成在光漫射层与第二基板之间(或者滤色器层与遮光层之间)。
滤色器层由向其中添加包含期望颜料或染料的着色剂的树脂构成。通过选择颜料或染料,进行调整使得红色、绿色、蓝色等的目标波长范围内的透光率高并且其他波长范围内的透光率低。对于发射白色光的发光元件,仅需要布置透明滤色器层。如上所述,遮光层(黑色矩阵层)形成在滤色器层与滤色器层之间。例如,遮光层由混合有黑色着色剂的具有1以上光密度的黑色树脂膜(具体地,例如包含黑色聚酰亚胺树脂)或利用薄膜干涉的薄膜滤光器构成。薄膜滤光器是通过层压包含例如金属、金属氮化物、或金属氧化物的两个以上薄膜而形成,并且通过利用薄膜干涉而衰减光。薄膜滤光器的具体实例包括通过交替地层压Cr和氧化铬(III)(Cr2O3)而获得的薄膜滤光器。在包含粒子的光漫射层与遮光层重叠的一部分中,光漫射层中的粒子的正射图像在第二基板上可以彼此不重叠或者可以彼此重叠。
例如,在显示装置中,第一电极布置在层间绝缘层上。此外,该层间绝缘层覆盖形成在第一基板上的发光元件驱动单元(或者第一基板)。发光元件驱动单元由一个或多个晶体管(例如,MOSFET或TFT)构成。晶体管经由布置在层间绝缘层中的接触孔(接触插栓)电连接至第一电极。发光元件驱动单元可具有已知的电路配置。作为层间绝缘层的构成材料,可以单独使用SiO2基材料,诸如,SiO2、BPSG、PSG、BSG、AsSG、PbSG、SOG(旋涂玻璃)、低熔点玻璃、或者玻璃浆料;包含SiON基材料的SiN基材料;或者诸如丙烯酸树脂或者聚酰亚胺树脂的绝缘树脂,或将它们适当组合使用。为了形成层间绝缘层,可使用已知工艺,诸如,CVD方法、涂覆方法、溅射方法或各种印刷方法。
可以采用其中绝缘层可以形成在层间绝缘层和第一电极上的结构,开口可以布置在第一电极上的绝缘层中,并且第一电极可以暴露于开口的底部。有机层从暴露于开口的底部的第一电极上方形成在绝缘层上。可替换地,绝缘层可以形成在暴露在第一电极与第一电极之间的层间绝缘层上。有机层从第一电极上方形成在绝缘层上。绝缘层可以由构成以上层间绝缘层的材料构成。构成绝缘层的材料和构成层间绝缘层的材料可以相同或者彼此不同。通常,开口的边缘对应于第一电极与有机层接触的一部分的边缘。
有机EL显示装置可具有谐振器结构以便进一步改善光提取效率。具体地,可以使从发光层发射的光在由第一电极(或者经由层间绝缘层布置在第一电极下方的光反射层)和有机层之间的界面构成的第一界面与由第二电极和有机层之间的界面构成的第二界面之间谐振,并且一部分光可以从第二电极发射。此外,当从发光层的最大发射位置到第一界面的距离由L1表示、其光学距离由OL1表示、从发光层的最大发射位置到第二界面的距离由L2表示、其光学距离由OL2表示、并且m1和m2均表示整数时,满足以下式(1-1)、式(1-2)、式(1-3)、以及式(1-4)。
0.7{-Φ1/(2π)+m1}≤2×OL1/λ≤1.2{-Φ1/(2π)+m1}(1-1)
0.7{-Φ2/(2π)+m2}≤2×OL2/λ≤1.2{-Φ2/(2π)+m2}(1-2)
L1<L2(1-3)
m1<m2(1-4)
本文中,
λ:在发光层中产生的光的频谱的最大峰值波长(或者在发光层中产生的光的波长中的期望波长)
Φ1:在第一界面反射的光的相移量(单位:弧度)
假设满足-2π<Φ1≤0。
Φ2:在第二界面反射的光的相移量(单位:弧度)
假设满足-2π<Φ2≤0。
本文中,可以满足可以使光提取效率最大化的m1=0且m2=1。
顺便说一下,从发光层的最大发射位置到第一界面的距离L1是指从发光层的最大发射位置到第一界面的实际距离(物理距离),并且从发光层的最大发射位置到第二界面的距离L2是指从发光层的最大发射位置到第二界面的实际距离(物理距离)。此外,光学距离也称为光学路径长度,并且当光线穿过折射率为n的介质以距离L时通常指n×L。这同样适用于以下描述。因此,当有机层(或者有机层和层间绝缘层)的平均折射率为nave时,存在关系:
OL1=L1×nave并且
OL2=L2×nave
本文中,通过将折射率与构成有机层(或有机层和层间绝缘层)的每层的厚度的乘积相加,并且将得到的和除以有机层(或有机层和层间绝缘层)的厚度,获得平均折射率nave
第一电极或光反射层和第二电极吸收一部分入射光并且反射剩余部分的入射光。因此,在反射光中发生相移。可以通过例如使用椭偏仪测量构成第一电极或光反射层和第二电极的材料的复折射率的实数部分和虚数部分的值并且基于这些值执行计算确定相移量Φ1和Φ2(例如,参考“Principles of Optic”,Max Born and Emil Wolf,1974(PERGAMONPRESS))。应注意,也可以通过用椭偏仪测量来确定有机层、层间绝缘层等的折射率。
如上所述,在具有谐振器结构的有机EL显示装置中,实际上,通过在白色发光元件中包括红色滤色器层而构成的红色发光元件使从发光层发射的红光谐振,并且从第二电极发射微红的光(在红色区域具有光谱峰值的光)。此外,通过在白色发光元件中包括绿色滤色器层而构成的绿色发光元件使从发光层发射的绿光谐振,并且从第二电极发射微绿的光(在绿色区域具有光谱峰值的光)。此外,通过在白色发光元件中包括蓝色滤色器层构成的蓝色发光元件使得从发光层发射的蓝光谐振,并且从第二电极发射微蓝的光(在蓝色区域具有光谱峰值的光)。即,仅需要通过确定在发光层中产生的光的波长中的期望波长λ(具体地,红色光、绿色光以及蓝色光的波长)并且基于式(1-2)、(1-2)、(1-3)、以及(1-4)确定红色发光元件、绿色发光元件、以及蓝色发光元件中的每一个的各种参数(诸如,OL1和OL2)来设计每个发光元件。
构成光反射层的材料的实例包括铝、铝合金(例如,Al-Nd)、Ti/Al层压结构、铬(Cr)、银(Ag)、以及银合金(例如,Ag-Pd-Cu或Ag-Sm-Cu)。例如,可以通过气相沉积法(包括电子束气相沉积法、热丝气相沉积法、以及真空气相沉积法)、溅射方法、CVD方法、以及离子电镀法;喷镀方法(电镀法或化学镀法);剥离法;激光熔蚀法;以及溶胶-凝胶法等形成光反射层。
在有机EL显示装置中,期望空穴传输层(空穴供给层)的厚度和电子传输层(电子供给层)的厚度基本上彼此相等。可替换地,电子传输层(电子供给层)的厚度可以大于空穴传输层(空穴供给层)的厚度。因此,可以以低驱动电压下的高效所需的量向发光层充分地供给电子。即,通过在对应于阳极电极的第一电极与发光层之间布置空穴传输层,并且利用膜厚度小于电子传输层的膜形成空穴传输层,可以增加空穴的供给。然后,这使得可以获得载流子平衡而没有空穴和电子的过量或不足,并且获得充分大的载流子供给量。因此,可以获得高发射效率。此外,由于空穴和电子没有过量或不足,因此载流子平衡难以打破,驱动劣化得到抑制,并且可以延长发射寿命。
在本公开的显示装置等中,在一个像素(或子像素)由一个发光元件(显示元件)构成的形式中,像素(或子像素)的排列的实例包括条带排列、对角排列、△(delta)排列以及矩形排列,但不限于此。此外,在一个像素(或子像素)由组装多个发光元件(显示元件)而构成的形式中,像素(或子像素)的排列的实例包括条带排列,但不限于此。
在显示装置的最外层表面(第二基板的外表面),可以形成紫外线吸收层、防污染层、硬涂层和抗静电层,或可以布置保护构件。
例如,可以使用本公开的显示装置等,作为构成个人计算机的监控装置,或者合并在电视接收器、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DA)、或游戏机中的监控装置。可替换地,本公开的显示装置等可以应用于电子取景器(EVF)或头戴式显示器(HMD)。
[实例1]
实例1涉及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的显示装置(具体地,有机EL显示装置)。图1示出了实例1的显示装置的示意性局部截面图。应当注意,在以下描述的图1或图5中,对于光漫射层、粒子、以及透明材料层省略阴影线。以下描述的实例1的显示装置或实例2或3的显示装置是彩色显示器的有源矩阵型显示装置,并且是顶部发射型显示装置。即,光经由第二电极发射。
即,以下描述的实例1的显示装置或实例2或3的显示装置包括第一基板11、第二基板12、以及位于第一基板11与第二基板12之间并排列成二维矩阵的多个发光元件(显示元件)10,并且经由第二基板12发射光。发光元件10中的每一个通过从第一基板的一侧层压第一电极51、具有发光层的有机层70、第二电极52、以及密封层15而形成。作为发光元件的有机EL元件在第一方向和沿与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第二方向上以二维矩阵排列。
可替换地,在另一种表达中,以下描述的实例1的显示装置或实例2或3的显示装置包括第一基板11、第二基板12、以及夹设在第一基板11与第二基板12之间的图像显示单元13。在图像显示单元13中,多个发光元件10排列成二维矩阵。
此外,在实例1的显示装置中,包含粒子(细微粒子)81的光漫射层80进一步形成在密封层15与第二基板12之间,并且光漫射层80中的粒子81的正射图像在第二基板12上彼此不重叠。即,在光漫射层80中,粒子81彼此不重叠,并且粒子81排列为单层状态和最密集填充状态、或随机状态、或形成间隙的状态。在以下描述的实例1的显示装置或实例2或3的显示装置中,滤色器层CF形成在光漫射层80或90与第二基板12之间,并且遮光层(黑色矩阵层)BM形成在滤色器层CF与滤色器层CF之间。滤色器层CF和遮光层BM形成为与第二基板12接触。因此,具体地,光漫射层80或90形成在密封层15与滤色器层CF之间。
在此,粒子81中的每一个是球形的。具体地,粒子81中的每一个包括直径为1×10- 6m(1μm)的二氧化硅(SiO2),并且折射率n11的值为1.46。从发光层发射的光的波长是430nm至650nm。从发光层发射的光的波长是可见光的最大波长(具体地,650nm)。粒子81中的每一个的直径是从发光层发射的光的波长的1/10以上并且不大于从发光层发射的光的波长。此外,当光漫射层80的厚度由t表示并且粒子81中的每一个的直径由R表示时,满足1<t/R<2。具体地,光漫射层80的厚度t是1.5μm。
粒子81之间的空间填充有透明材料层82。透明材料层82包括丙烯酸树脂,并且折射率n12的值为1.7至1.8。满足|n11-n12|≥0.1。
此外,在实例1的显示装置中,以发光元件10的有效面积(在实例1中,具体地是构成每个发光元件的滤色器层CF的面积,并且这同样适用于以下实例)为基准的光漫射层80中的粒子81在第二基板12上的正射图像的面积变化在3%(具体地是1%)以内。此外,在实例1的显示装置中,当光漫射层80中的粒子81在第二基板12上的正射图像的总面积由S1表示并且发光元件10的有效面积由S0表示时,满足S1/S0≤0.9。具体地,满足S1/S0=0.2。
一个像素由红色显示子像素SPR(红色发光元件10R)、绿色显示子像素SPG(绿色发光元件10G)、以及蓝色显示子像素SPB(蓝色发光元件10B)的三个子像素(三个发光元件)构成。第二基板12包括滤色器层CFR、CFG、以及CFB。每个彩色发光子像素由发射白色光的发光元件(有机EL元件)构成并且包括滤色层CFR、CFG、以及CFB。即,发光层本身作为整体发射白色光。除滤色器层CF之外,红色发光元件(红色显示元件)10R、绿色发光元件(绿色显示元件)10G、以及蓝色发光元件(蓝色显示元件)10B具有相同的配置和结构。此外,如上所述,遮光层(黑色矩阵层)BM布置在滤色器层CF与滤色器层CF之间。例如,像素的数量是1920×1080。一个发光元件10构成一个子像素,并且发光元件(具体地,有机EL元件)10的数量是像素的数量的三倍。
在以下描述的实例1的显示装置或者实例2或3的显示装置中,第一电极51用作阳极电极,第二电极52用作阴极电极,并且第二电极52包括透明导电材料(诸如,ITO)。此外,第二基板12包括玻璃基板。第一电极51基于真空沉积法和蚀刻法的组合来形成。第二电极52的膜具体地通过其中成膜粒子具有小能量的膜形成方法(诸如,真空气相沉积法)而形成,并且不被图案化。或者有机层70不被图案化。此外,在以下描述的实例1的显示装置或者实例2或3的显示装置中,第一基板11包括玻璃基板,并且第一电极51包括光反射材料,具体地,Al-Nd合金或者Al-Ni合金。
第一电极51布置在包含SiON的层间绝缘层40上并且基于CVD方法形成。此外,层间绝缘层40覆盖形成在第一基板11上的有机EL元件驱动单元。有机EL元件驱动单元由多个TFT(薄膜晶体管)20构成。TFT20经由布置在层间绝缘层40中的接触插栓26电连接至第一电极51。有机层70的实际发光部由包含SiO2的绝缘层60围绕。应当注意,在附图中,一个TFT20示出为用于一个有机EL元件驱动单元。
具有包含有机发光材料的发光层的有机层70布置成为所有像素所共用的连续层。例如,有机层70具有通过从第一电极的一侧依次层压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发光层(具体地由红色发光层、绿色发光层、以及蓝色发光层构成的通过色彩混合产生白色光的发光层)、以及电子传输层而获得的层压结构,并且产生白色光。应注意,存在红色发光层、绿色发光层、以及蓝色发光层不能明显彼此区分开的情况。例如,空穴注入层将空穴注入到空穴传输层中,并且包括三亚吡嗪(hexaazatriphenylene)衍生物。例如,空穴传输层传输从空穴注入层注入到发光层的空穴,并且包括4,4',4"-三(3-甲基苯基苯基氨基)三苯胺(m-MTDATA)或α-萘基苯基二胺(αNPD)。例如,红色发光层利用有机EL现象产生红色光,并且通过将按质量计30%的2,6-二[(4'-甲氧基二苯基氨基)苯乙烯基]-1,5-二腈基萘(BSN)与4,4-二(2,2-二苯基乙烯基)联二苯(DPVBi)混合而形成。例如,绿色发光层利用有机EL现象产生绿色光并且通过将按质量计5%的香豆素6与DPVBi混合而形成。例如,蓝色发光层利用有机EL现象产生蓝色光,并且通过将按质量计2.5%的4,4'-二[2-{4-(N,N-二苯基氨基)苯基}乙烯基]联二苯(DPAVBi)与DPVBi混合而形成。例如,电子传输层将电子传输至发光层,并且包括8-羟基喹啉铝(Alq3)。然而,构成层的材料是说明性的,并且不限于这些材料。此外,例如,发光层可以由蓝色发光层和黄色发光层构成,或者可以由蓝色发光层和橙色发光层构成。
发光元件10中的每一个可具有有机层70是谐振部分的谐振器结构。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适当调整从发光面到反射面(具体地,例如,第一电极51和第二电极52)的距离,优选地,有机层70的厚度是8×10-8m以上且5×10-7m以下,并且更优选地,1.5×10-7m以上且3.5×10-7m以下。
绝缘或导电保护膜14(具体地,例如,包含SiO2基材料或SiN基材料)布置在第二电极52上方,即,在第二电极52与密封层(密封树脂层)15之间以便防止湿气到达有机层70。保护膜14经由例如包括丙烯酸粘合剂或环氧类粘合剂的密封层(密封树脂层)15粘结至第二基板12(更具体地,光漫射层80)。
TFT 20由形成在第一基板11上的栅电极21、形成在第一基板11和栅电极21上的栅极绝缘层22、形成在栅极绝缘层22上的源极/漏极区24、以及形成在源极/漏极区24之间的沟道形成区23构成,以便面向栅电极21。
在下文中,将描述用于制造实例1的显示装置(有机EL显示装置)的方法的概要。
制备第二基板12。具体地,通过已知的方法将滤色器层CF和遮光层BM形成在第二基板12上。然后,光漫射层80形成在滤色器层CF和遮光层BM上。具体地,光漫射层80可以通过应用具有SiO2的球形粒子分散在其中的感光性树脂并且固化感光性树脂的方法而形成。此后,为了填充粒子81之间的空间,根据构成透明材料层82的材料通过CVD方法和蚀刻方法或涂覆方法的组合将透明材料层82形成在光漫射层80上。此后,透明材料层82的顶面被平坦化,以使透明材料层82平坦化。
[步骤-100]
同时,发光元件驱动单元基于已知的TFT制造工艺形成在第一基板11上,并且然后层间绝缘层40基于CVD方法形成在整个表面上。然后,在位于TFT 20的源极/漏极区24中的一个上方的层间绝缘层40的一部分中,基于光刻技术和蚀刻技术形成连接空穴。此后,例如,基于溅射方法,在包含连接空穴的层间绝缘层40上形成金属层。随后,基于光刻技术和蚀刻技术将金属层图案化,并且第一电极51因此可以形成在层间绝缘层40上。此外,接触插栓26可以形成在层间绝缘层40中。第一电极51对于每个发光元件是分离的。
[步骤-110]
此后,基于CVD方法,在整个表面上形成包含SiO2的绝缘层60。此后,基于光刻技术和蚀刻技术,在位于第一电极51上方的绝缘层60的一部分中形成开口61,并且第一电极51暴露于开口61的底部。开口61的平面形状的实例包括正方形形状、带四个圆角的正方形形状、矩形形状、带四个圆角的矩形形状、圆形形状、以及椭圆形形状。
[步骤-120]
此后,例如,通过诸如真空气相沉积法的PVD方法或溅射方法或者诸如旋涂法或模涂法的涂覆方法,在暴露于开口61和绝缘层60的底部的第一电极51的一部分上形成有机层70。随后,例如,基于真空气相沉积法,在有机层70的整个表面上形成第二电极52。以这种方式,例如,在真空大气中,有机层70和第二电极52的膜可以连续地形成在第一电极51上。此后,例如,通过CVD方法或PVD方法,在整个表面上形成保护膜14。
顺便说一下,有机层70的最下层可以由电荷注入/传输层构成,并且在形成有机层70的时候,电荷注入/传输层的至少一部分在绝缘层60中开口61的边缘61A处可以处于不连续的状态(阶段不连续的状态)。即,使电荷注入/传输层处于不连续的状态或者处于高电阻状态。此外,因此,电荷注入/传输层的电阻增加。因此,可以防止漏电流经由在某个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与构成相邻发光元件的第二电极之间的电荷注入/传输层而流动的现象出现。顺便说一下,具体地,电荷注入/传输层可以由空穴注入层构成。在没有形成空穴注入层但形成空穴传输层的情况下,电荷注入/传输层可以由空穴传输层构成。
[步骤-140]
最后,保护膜14经由密封层(密封树脂层)15粘结至光漫射层80(具体地,透明材料层82)。以这种方式,可以获得图1中示出的显示装置。
图2A示出了当平行光入射在粒子81中的一个上时的模型图。图2B和图3示意性地示出在实例1的显示装置内部的光的行为。应注意,在图2B和图3中省略了阴影线。
在实例1的显示装置中,将粒子81中的每一个视为球面透镜。此外,如图2A所示,当假定平行光线入射在球面透镜上并且从球面透镜发射时,由球面透镜的光轴与从球面透镜发射的光线形成的角度的最大值(最大角度)由θmax表示。此外,第二电极52与光漫射层80之间的平均距离由T表示,彼此相邻的发光元件10之间的最短距离由L表示,构成第二基板的材料的折射率由n2表示,并且在第二基板的一侧上与光漫射层80接触的介质的折射率由n'表示。假设满足n'>n2。本文中,形成滤色器层CF。因此,如图2B所示,当第二电极52与将构成某个发光元件10的第一电极51的边缘与构成邻近于某个发光元件10的相邻发光元件的滤色器层CF的边缘Q相连接的最短直线相交的点由P表示,最短距离L是指从点P到构成相邻发光元件的滤色器层的边缘Q的最短水平距离(参见图2B)。最大角度是取决于构成粒子81的材料的折射率和构成透明材料层82的材料的折射率的值。
在从位于开口61的边缘61A附近的发光层发射的光线中,假定入射在相邻发光元件10上并且是入射在构成相邻发光元件10的滤色器层CF的边缘Q上的最短光线的光线(由图2B中的直线Ln表示的光线)。顺便说一下,在以下描述中,为了简化讨论,构成密封层(密封树脂层)15的材料的折射率与构成保护膜14的材料的折射率相同,并且构成透明材料层82的材料的折射率与构成滤色器层CF的材料的折射率相同。由第二基板12的垂直线(这同样适用于以下情况)与该光线形成的角度是α。顺便说一下,在构成密封层(密封树脂层)15的材料的折射率不同于构成保护膜14的材料的折射率的情况下,仅需要考虑密封层(密封树脂层)15的厚度和折射率以及保护膜14的厚度和折射率来定义角度α。如图2A所示,当该光线入射在粒子81中的一个上并且从其中发射时,由发射的一条光线与垂直线形成的最大角度是(α-θmax)。为了方便,具有这样的角度的发射的光称为“最大角度的发射光”。
在穿过滤色器层CF并且入射在第二基板12上的最大角度的发射光中,当对于第二基板12的发射角度由表示时,满足
的关系。在此,当空气的折射率由n0表示时,如果发射角度满足
则最大角度的发射光在第二基板12与空气之间的界面上全反射,并且返回到第二基板12。
因此,从公式(a)和(b)中导出
n'·sin(α-θmax)≥n0 (c)
此外,从公式(c)导出
α≥θmax+arc·sin(n0/n') (d)
假设满足tan(α)=L/T。
如上所述,通过适当确定参数L和T、构成粒子81和透明材料层82的材料的折射率以及在第二基板的一侧上与光漫射层80接触的介质的折射率n'满足公式(d),从相邻发光元件10发射的光可以被有效并且可靠地减少。
具体地,在实例1的显示装置中,
L=20μm,
T=15μm
粒子81的折射率:1.46,并且
使用透明材料层82的折射率:1.8。
顺便说一下,根据由于微腔效应、所需色域等引起的光分布特性,存在这样的情况,即,即使出现某种色彩混合也不会有问题。因此,有关公式(d),仅需要几乎满足公式(d)的关系。具体地,可以使用通过用0.9乘以公式(d)的右侧而获得的值。
α≥0.9{θmax+arc·sin(n0/n')} (d')
在图3示出的实例中,与图2B中示出的实例不同,没有形成滤色器层,并且光漫射层80直接形成在第二基板12上。在这种情况下,在第二基板的一侧上与光漫射层80接触的介质是第二基板12。此外,同样在这种情况下,满足公式(d)。因此,通过适当确定参数L和T、构成粒子81和透明材料层82的材料的折射率以及构成第二基板12的材料的折射率n'以满足公式(d)或(d'),从相邻发光元件10发射的光可以被有效并且可靠地减少。
<比较例1A的显示装置>
制造通过将抗反射(AR)膜粘结到第二基板的外表面上获得的除了没有形成光漫射层之外具有与实例1中相同的配置和结构的显示装置,作为比较例1A的显示装置。
<比较例1B的显示装置>
制造通过将圆形偏振板粘结到第二基板的外表面上获得的除了没有形成光漫射层之外具有与实例1中相同的配置和结构的显示装置,作为比较例1B的显示装置。
<比较例1C的显示装置>
制造通过将防眩(AG)膜粘结到第二基板的外表面上获得的除了没有形成光漫射层之外具有与实例1中相同的配置和结构的显示装置,作为比较例1C的显示装置。
此外,将比较例1A的显示装置用作参考,在实例1的显示装置、比较例1B的显示装置、以及比较例1C的显示装置中考察发光效率、渗色/眩光感、以及反射状态。结果在下表1中指出。应注意,渗色/眩光感是由从相邻发光元件发射的光所引起的,并且反射由反射分量引起。在表1中,“◎”是指非常好,“○”是指良好,并且“×”是指不良。
<表1>
比较例1A的显示装置没有渗色/眩光感并且关于渗色/眩光感的结果非常好,但具有强烈的反射并且反射结果不良。比较例1B的显示装置没有渗色/眩光感或者没有反射并且关于渗色/眩光感和反射的结果非常好,但是发光效率低。比较例1C的显示装置没有反射并且反射结果非常好,但具有强烈的渗色/眩光感并且关于渗色/眩光感的结果不良。
实例1的显示装置没有反射或者没有渗色/眩光感并且关于反射和渗色/眩光感的结果非常好,并且具有高发光效率。实例1的显示装置是具有平衡的特性的显示装置。
如上所述,在实例1的显示装置中,包含粒子(细微颗粒)的光漫射层形成在密封层与第二基板之间,并且因此反射分量可以被减少,并且反射可以减少。此外,光漫射层中的粒子在第二基板上的正射图像彼此不重叠,并且因此每个粒子用作一种透镜。因此,当从某个发光元件发射的光进入相邻发光元件并且从相邻发光元件发射到外部时,在第二基板的外表面上全反射的光与返回到相邻发光元件的光的比例增加。即,可以减少从相邻发光元件发射的光。因此,可以抑制显示图像的质量劣化(诸如,图像模糊、渗色或者分辨率降低)的发生。此外,可以抑制相邻发光元件中的色彩混合。因此,可以实现宽色域,并且可以提供具有高质量并且低功耗的显示装置。
[实例2]
实例2涉及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的显示装置。图4示出了实例2的显示装置的示意性局部截面图。应当注意,在以下描述的图4或图6中,对于光漫射层、平坦部、以及平坦部省略阴影线。在实例2的显示装置中,光漫射层90形成在密封层15与第二基板12之间,并且光漫射层90包括平坦部91和多个突出部92,每个突出部由从平坦部91突出的球形表面的一部分构成。具体地,突出部92中的每一个具有半球形状。
在实例2中,当突出部92中的每一个被视为球面透镜的一部分时,满足以上公式(c)或(d)以及(d')。此外,构成突出部92中的每一个的球形表面的一部分的直径是从发光层发射的光的波长的1/10以上并且不大于从发光层发射的光的波长。在此,从发光层发射的光的波长与实例1中的光的波长相似,并且构成突出部92中的每一个的球形表面的一部分的直径是1.5μm。
此外,在实例2的显示装置的光漫射层90中,构成平坦部91和突出部92的材料包括SiO2。在实例2的显示装置中的光漫射层90中,突出部92填充有透明材料层93。构成透明材料层93的材料包括丙烯酸树脂。当构成平坦部和突出部的材料的折射率由n21表示并且构成透明材料层的材料的折射率由n22表示时,
满足|n21-n22|≥0.1。在此,n21=1.46,并且
满足n22=1.8。
在实例2的显示装置中,以发光元件10的有效面积为基准的突出部92的面积变化在3%以内,具体地是1%。通过将面积变化设置在这种范围以内,可以抑制由于突出部92的规则性引起的衍射图案、眩光的发生等。此外,当突出部92的总面积由S1'表示并且发光元件10的有效面积由S0表示时,满足S1'/S0≤0.9。具体地,满足S1'/S0=0.2。
在实例2的显示装置中的光漫射层90中,平坦部91和突出部92具体通过用于形成显微透镜的众所周知的方法形成,更具体地,例如通过众所周知的方法通过在构成光漫射层90的材料层上形成半球抗蚀层,并然后回蚀构成光漫射层90的材料层和抗蚀层而形成。
除了上述光漫射层90的配置和结构之外,实例2的显示装置的配置和结构可以与实例1的显示装置的配置和结构相似,并且因此将省略详细描述。
在实例2的显示装置中,包含平坦部和多个突出部的光漫射层形成在密封层与第二基板之间,并且因此反射分量可以减少,并且反射可以减少。此外,光漫射层包括平坦部和多个突出部,每个突出部由球形表面的一部分构成,并且因此每个突出部用作一种透镜。因此,当从某个发光元件发射的光进入相邻发光元件并且从相邻发光元件发射到外部时,在第二基板的外表面上全反射的光与返回到相邻发光元件的光的比例增加。即,可以减少从相邻发光元件发射的光。因此,可以抑制显示图像的质量劣化(诸如,图像模糊、渗色或者分辨率降低)的发生。此外,可以抑制相邻发光元件中的色彩混合。因此,可以实现宽色域,并且可以提供具有高质量并且低功耗的显示装置。
[实例3]
实例3是实例1和2的变形。在实例3中,光反射层经由层间绝缘层形成在第一电极下面,并且谐振器结构形成在光反射层与第二电极之间。图5示出了通过修改实例1的显示装置获得的实例3的显示装置的示意性局部截面图。此外,图6示出了通过修改实例2的显示装置获得的实例3的显示装置的示意性局部截面图。
实例3的发光元件10中的每一个包括下层/层间绝缘层31、形成在下层/层间绝缘层31上的光反射层37、覆盖下层/层间绝缘层31和光反射层37的上层/层间绝缘层32、形成在上层/层间绝缘层32上的第一电极51、至少形成在上层/层间绝缘层32的其上没有形成第一电极51的区域上的绝缘层60、从第一电极51上方形成在绝缘层60上并且具有包含有机发光材料的发光层的有机层70、以及形成在有机层70上的第二电极52。
此外,实例3的显示装置是多个像素以二维矩阵排列的显示装置,每个像素由第一发光元件10R、第二发光元件10G以及第三发光元件10B构成。多个像素具有通过依次层压最下层/层间绝缘层33、第一层间绝缘层34、第二层间绝缘层35、以及最上层/层间绝缘层36而获得的层压结构。此外,发光元件10R、10G、以及10B中的每一个包括形成在最上层/层间绝缘层36上的第一电极51、至少形成在最上层/层间绝缘层36的其上没有形成第一电极51的区域上的绝缘层60、从第一电极51上方形成在绝缘层60上并且具有包含有机发光材料的发光层的有机层70、以及形成在有机层70上的第二电极52。第一发光元件10R包括形成在最下层/层间绝缘层33与第一层间绝缘层34之间的第一光反射层38R。第二发光元件10G包括形成在第一层间绝缘层34与第二层间绝缘层35之间的第二光反射层38G。第三发光元件10B包括形成在第二层间绝缘层35与最上层/层间绝缘层36之间的第三光反射层38B。
应注意,第一层间绝缘层34、第二层间绝缘层35和最上层/层间绝缘层36统称为层间绝缘层/层压结构体30。
可替换地,在另一种表达中,实例3的显示装置包括第一基板11、第二基板12和夹在第一基板11和第二基板12之间的图像显示单元13。在图像显示单元13中,实例3的多个发光元件10(10R、10G、以及10B)以二维矩阵排列。本文中,发光元件形成在第一基板的一侧上。
第一电极51包括ITO。光反射层37(第一光反射层38R、第二光反射层38G、以及第三光反射层38B)具有钛(Ti)/铝(Al)的层压结构。此外,第一基板11包括硅半导体基板,并且第二基板12包括玻璃基板。此外,MOSFET代替TFT形成在硅半导体基板上。
在实例3中,有机层70可以包括在实例1中例示的材料,或者可以包括如下例示的材料。同样在实例1中,有机层70可以包括如下例示的材料。
即,在实例3中,有机层70具有空穴注入层(HIL)、空穴传输层(HTL)、发光层、电子传输层(ETL)和电子注入层(EIL)的层压结构。发光层由发射不同颜色的至少两个发光层构成,并且从有机层70发射的光是白色的。具体地,发光层具有其中发射红色光的红色发射层、发射绿色光的绿色发射层和发射蓝色光的蓝色发射层的三层层压的结构。除了滤色器和光反射层的位置之外,红色发光元件10R、绿色发光元件10G和蓝色发光元件10B具有相同的配置和结构。
空穴注入层提高空穴注入效率,用作防止泄漏的缓冲层,并具有例如约2nm至10nm的厚度。例如,空穴注入层包括由以下式(A)或(B)表示的三亚吡嗪衍生物。
本文中,R1至R6各自独立地表示选自氢原子、卤原子、羟基基团、氨基基团、芳基氨基基团、具有20个以下的碳原子的取代的或未取代的羰基基团、具有20个碳原子以下的取代的或未取代的羰基酯基、具有20个以下的碳原子的取代的或未取代的烷基基团,具有20个以下的碳原子的取代的或未取代的烯基基团、具有20个以下的碳原子的取代的或未取代的烷氧基基团,具有30个以下碳原子的取代的或未取代的芳基基团、具有30个以下碳原子的取代的或未取代的杂环基团、腈基基团、氰基基团、硝基基团、以及甲硅烷基,并且相邻的Rms(m=1to 6)可以经由环状结构彼此粘结。另外,X1至X6各自独立地表示碳原子或氮原子。
空穴传输层是提高发光层的空穴传输效率的层。当将电场施加于发光层时,发生电子和空穴的重新结合,产生光。电子传输层是提高发光层的电子传输效率的层,并且电子注入层是提高发光层的电子注入效率的层。
例如,空穴传输层包括具有约40nm的厚度的4,4',4"-三(3-甲基苯基苯基氨基)三苯胺(m-MTDATA)或α-萘基苯基二胺(αNPD)。
例如,发光层是通过色彩混合产生白色光的发光层,并且该发光层是通过如上所述层压红色发光层、绿色发光层和蓝色发光层而形成的。
当将电场施加于红色发光层时,从第一电极51注入的空穴的一部分和从第二电极52注入的电子的一部分重新结合以产生红色光。例如,这种红色发光层包含红色发光材料、空穴传输材料、电子传输材料、以及两种电荷传输材料中的至少一种材料。红色发光材料可以是荧光或磷光材料。具有约5nm厚度的红色发光层通过混合按质量计30%的2,6-二[(4'-甲氧基二苯基氨基)苯乙烯基]-1,5-二腈基萘(BSN)与4,4-二(2,2-二苯基乙烯基)联二苯(DPVBi)而形成。
当将电场施加于绿色发光层时,从第一电极51注入的空穴的一部分和从第二电极52注入的电子的一部分重新结合以产生绿色光。例如,这种绿色发光层包含绿色发光材料、空穴传输材料、电子传输材料、以及两种电荷传输材料中的至少一种材料。绿色发光材料可以是荧光材料或磷光材料。例如,通过混合按质量计5%的香豆素6与DPVBi而形成具有约10nm的厚度的绿色发光层。
当将电场施加于蓝色发光层时,从第一电极51注入的空穴的一部分和从第二电极52注入的电子的一部分重新结合以产生蓝色光。例如,这种蓝色发光层包含蓝色发光材料、空穴传输材料、电子传输材料、以及两种电荷传输材料中的至少一种材料。蓝色发光材料可以是荧光材料或磷光材料。通过混合例如按质量计2.5%的4,4'-二[2-{4-(N,N-二苯基氨基)苯基}乙烯基]联二苯(DPAVBi)与DPVBi而形成具有约30nm的厚度的蓝色发光层。
具有约20nm的厚度的电子传输层包括例如8-羟基喹啉铝<Alq3>。例如,具有约0.3nm的厚度的电子注入层包括LiF或Li2O。
在多个发光元件中,最下层/层间绝缘层33、层间绝缘层/层压结构体30、有机层70和第二电极52可以是共用的。即,最下层/层间绝缘层33、层间绝缘层/层压结构体30、有机层70以及第二电极52没有被图案化,而是处于所谓的固态膜状态。如上所述,例如,在没有单独针对每个发光元件形成发光层(形成图案)的情况下,通过在所有的发光元件中形成共用的发光层的固态膜,发光元件也可以应用于具有几英寸以下的视场角和几十微米以下的像素间距的小且分辨率高的显示装置。
发光元件10中的每一个具有其中有机层70是谐振部分的谐振器结构。顺便说一下,为了适当调整从发光面到反射面的距离(具体地,从发光面到光反射层37和第二电极52的距离),优选地,有机层70的厚度为8×10-8m以上且5×10-7m以下,并且更优选地,1.5×10-7m以上且3.5×10-7m以下。在具有谐振器结构的有机EL显示装置中,实际上,红色发光元件10R导致从发光层发射的红色光谐振,并从第二电极52发射微红的光(在红色区域具有光谱峰值的光)。此外,绿色发光元件10G使得从发光层发射的绿光谐振,并且从第二电极52发射微绿的光(在绿色区域具有光谱峰值的光)。此外,蓝色发光元件10B使得从发光层发射的蓝光谐振,并且从第二电极52发射微蓝的光(在蓝色区域具有光谱峰值的光)。
在实例3中,将形成在硅半导体基板(第一基板11)上的晶体管(具体地,例如MOSFET)120布置在下层/层间绝缘层31(最下层/层间绝缘层33)之下。形成在硅半导体基板(第一基板11)上的第一电极51和晶体管120经由形成在最下层/层间绝缘层33和层间绝缘层/层压结构体30中的接触孔(接触插栓)26而彼此连接。本文中,晶体管120包括通过栅电极121、栅极绝缘层122、沟道形成区123以及源极/漏极区124构成的MOSFET。元件隔离区125形成在晶体管120之间,并且晶体管120因此彼此分离。
除了以上点之外,实例3的显示装置的配置和结构可与实例1和2的显示装置的配置和结构相似,并且因此将省略详细说明。
迄今,已经基于优选的实例描述了本公开的显示装置。然而,本公开的显示装置不限于这些实例。在实例中描述的显示装置和发光元件的配置和结构、构成显示装置和发光元件的各种材料、制造显示装置和发光元件的方法等是说明性的并且可以适当改变。每个粒子的直径和构成光漫射层的每个突出部在红色发光元件、绿色发光元件、以及蓝色发光元件中可以是不同的。发光元件的每个有效面积的粒子或突起的数量在红色发光元件、绿色发光元件、以及蓝色发光元件中是不同的。此外,可以根据发光元件的位置改变每个突出部的形状。在实例中,一个像素仅由通过白色发光元件和滤色器层的组合形成的三个子像素构成。然而,可以由通过添加发射白色光的发光元件获得的四个子像素构成一个像素。可替换地,一个像素可以由具有红色发光层并且由发射红色光的发光元件构成的子像素,具有绿色发光层并由发射绿色光的发光元件构成的子像素,具有蓝色发光层并由发射蓝色光的发光元件构成的子像素的三个子像素(发光元件)构成,或者可以由通过添加由发射白色光的发光元件(或者发射补色光的发光元件)构成的子像素而获得的四个子像素(发光元件)构成。
在实例中,已基于从第二基板发射光的顶部发射型显示装置进行描述。然而,可以使用从第一基板发射光的底部发射型显示装置。此外,滤色器层布置在第二基板上。然而,可替换地,可以使用具有其中滤色器层布置在第一基板上的片上滤色器(OCCF)结构的显示装置。此外,已基于球状(真正球状的)粒子进行说明。然而,可以使用具有非球面(诸如,球体)的粒子。在这种情况下,仅需基于长轴定义公式tan(α)=L/T的“T”,并且仅需要基于短轴定义与最大角度θmax有关的值或公式。
应注意,本公开可以具有以下配置。
[A01]<<显示装置:第一方面>>
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第一基板;
第二基板;以及
多个发光元件,位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并且排列成二维矩阵,显示装置经由第二基板发射光,其中,
每个发光元件通过从第一基板的一侧层压第一电极、具有发光层的有机层、第二电极以及密封层而形成,
包括粒子的光漫射层形成在密封层与第二基板之间,并且
在光漫射层中的粒子在第二基板上的正射图像彼此不重叠。
[A02]根据[A0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每个粒子是球形的,
当每个粒子被视为球面透镜并且平行光线入射在球面透镜上并且从球面透镜发射时,如果由球面透镜的光轴和从球面透镜发射的光线形成的角度的最大值由θmax表示,第二电极与光漫射层之间的平均距离由T表示,彼此相邻的发光元件之间的最短距离由L表示,在第二基板的一侧上与光漫射层接触的介质的折射率由n'表示,并且空气折射率由n0表示,
假设满足tan(α)=L/T,
则满足α≥θmax+arc·sin(n0/n')。
[A03]根据[A0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满足α≥0.9{θmax+arc·sin(n0/n')}。
[A04]根据[A01]至[A03]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每个粒子是球形的,并且
每个粒子的直径是从发光层发射的光的波长的1/10以上。
[A05]根据[A01]至[A04]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当光漫射层的厚度由t表示并且每个粒子的直径由R表示时,
满足1<t/R<2。
[A06]根据[A01]至[A05]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以发光元件的有效面积为基准的光漫射层中的粒子在第二基板上的正射图像的面积变化在3%以内。
[A07]根据[A01]至[A06]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当光漫射层中的粒子在第二基板上的正射图像的总面积由S1表示,并且发光元件的有效面积由S0表示时,
满足S1/S0≤0.9。
[A08]根据[A01]至[A07]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滤色器层形成在光漫射层与第二基板之间,并且遮光层形成在滤色器层与滤色器层之间。
[B01]<<显示装置:第二方面>>
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第一基板;
第二基板;以及
多个发光元件,位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并且排列成二维矩阵,显示装置经由第二基板发射光,其中,
每个发光元件通过从第一基板的一侧层压第一电极、具有发光层的有机层、第二电极、以及密封层而形成,
光漫射层形成在密封层与第二基板之间,并且
光漫射层包括平坦部和多个突出部,每个突出部通过从平坦部突出的球形表面的一部分构成。
[B02]根据[B0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当每个突出部被视为球面透镜的一部分并且平行光线入射在球面透镜上并且从球面透镜发射时,如果由球面透镜的光轴和从球面透镜发射的光线形成的角度的最大值由θmax表示,第二电极与光漫射层之间的平均距离由T表示,彼此相邻的发光元件之间的最短距离由L表示,在第二基板的一侧上与光漫射层接触的介质的折射率由n'表示,并且空气折射率由n0表示,
假设满足tan(α)=L/T,
则满足α≥θmax+arc·sin(n0/n')。
[B03]根据[B0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满足α≥0.9{θmax+arc·sin(n0/n')}。
[B04]根据[B01]至[B03]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构成突出部中的每一个突出部的球形表面的一部分的直径是从发光层发射的光的波长的1/10以上。
[B05]根据[B0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构成突出部中的每一个突出部的球形表面的一部分的直径不大于从发光层发射的光的波长。
[B06]根据[B01]至[B04]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以发光元件的有效面积为基准的突出部的面积变化在3%以内。
[B07]根据[B01]至[B06]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当突出部的总面积由S1'表示,并且发光元件的有效面积由S0表示时,
满足S1'/S0≤0.9。
[B08]根据[B01]至[B07]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滤色器层形成在光漫射层与第二基板之间,并且遮光层形成在滤色器层与滤色器层之间。
参考标号列表
10发光元件(显示元件)、10R红色发光元件(第一发光元件)、10G绿色发光元件(第二发光元件)、10B蓝色发光元件(第三发光元件)、SPR红色显示子像素、SPG绿色显示子像素、SPB蓝色显示子像素、11第一基板、12第二基板、13图像显示单元、14保护膜、15密封层(密封树脂层)、20TFT(薄膜晶体管)、120MOSFET、21、121栅电极、22、122栅极绝缘层、23、123沟道形成区、24、124源极/漏极区、125元件隔离区、26接触孔(接触插栓)、30层间绝缘层/层压结构体、31下层/层间绝缘层、32上层/层间绝缘层、33最下层/层间绝缘层、34第一层间绝缘层、35第二层间绝缘层、36最上层/层间绝缘层、37光反射层、38R第一光反射层、38G第二光反射层、38B第三光反射层、40层间绝缘层、51第一电极、52第二电极、60绝缘层、61开口、61开口的边缘、70有机层、81粒子、80光漫射层、82透明材料层、90光漫射层、91平坦部、92突出部、93透明材料层、CF、CFR、CFG、CFB滤色器、BM遮光层(黑色矩阵层)。

Claims (16)

1.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第一基板;
第二基板;以及
多个发光元件,位于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并且排列成二维矩阵,所述显示装置经由所述第二基板发射光,其中,
每个发光元件通过从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层压第一电极、具有发光层的有机层、第二电极以及密封层而形成,
包括粒子的光漫射层形成在所述密封层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并且
在所述光漫射层中的所述粒子在所述第二基板上的正射图像彼此不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粒子是球形的,
当所述粒子被视为球面透镜并且平行光线入射在所述球面透镜上并且从所述球面透镜发射时,如果由所述球面透镜的光轴和从所述球面透镜发射的光线形成的角度的最大值由θmax表示,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光漫射层之间的平均距离由T表示,彼此相邻的发光元件之间的最短距离由L表示,在所述第二基板的一侧上与所述光漫射层接触的介质的折射率由n'表示,并且空气折射率由n0表示,
假设满足tan(α)=L/T,
则满足α≥θmax+arc·sin(n0/n')。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满足α≥0.9{θmax+arc·sin(n0/n')}。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粒子是球形的,并且
所述粒子的直径是从所述发光层发射的光的波长的1/10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当所述光漫射层的厚度由t表示并且所述粒子的直径由R表示时,
满足1<t/R<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以所述发光元件的有效面积为基准的所述光漫射层中的所述粒子在所述第二基板上的正射图像的面积变化在3%以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当所述光漫射层中的所述粒子在所述第二基板上的正射图像的总面积由S1表示,并且所述发光元件的有效面积由S0表示时,
满足S1/S0≤0.9。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滤色器层形成在所述光漫射层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并且遮光层形成在所述滤色器层与所述滤色器层之间。
9.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第一基板;
第二基板;以及
多个发光元件,位于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并且排列成二维矩阵,所述显示装置经由所述第二基板发射光,其中,
每个发光元件通过从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层压第一电极、具有发光层的有机层、第二电极、以及密封层而形成,
光漫射层形成在所述密封层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并且
所述光漫射层包括平坦部和多个突出部,所述突出部通过从平坦部突出的球形表面的一部分构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当所述突出部被视为球面透镜的一部分并且平行光线入射在所述球面透镜上并且从所述球面透镜发射时,如果由所述球面透镜的光轴和从所述球面透镜发射的光线形成的角度的最大值由θmax表示,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光漫射层之间的平均距离由T表示,彼此相邻的发光元件之间的最短距离由L表示,在所述第二基板的一侧上与所述光漫射层接触的介质的折射率由n'表示,并且空气折射率由n0表示,
假设满足tan(α)=L/T,
则满足α≥θmax+arc·sin(n0/n')。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满足α≥0.9{θmax+arc·sin(n0/n')}。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构成所述突出部的所述球形表面的一部分的直径是从所述发光层发射的光的波长的1/10以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构成所述突出部的所述球形表面的一部分的直径不大于从所述发光层发射的光的波长。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以所述发光元件的有效面积为基准的所述突出部的面积变化在3%以内。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当所述突出部的总面积由S1'表示,并且所述发光元件的有效面积由S0表示时,
满足S1'/S0≤0.9。
16.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滤色器层形成在所述光漫射层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并且遮光层形成在所述滤色器层与所述滤色器层之间。
CN201680042296.0A 2015-07-27 2016-05-25 显示装置 Active CN10785278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47359 2015-07-27
JP2015147359A JP2017027872A (ja) 2015-07-27 2015-07-27 表示装置
PCT/JP2016/065465 WO2017018041A1 (ja) 2015-07-27 2016-05-25 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52787A true CN107852787A (zh) 2018-03-27
CN107852787B CN107852787B (zh) 2021-04-06

Family

ID=578854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42296.0A Active CN107852787B (zh) 2015-07-27 2016-05-25 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818906B2 (zh)
JP (1) JP2017027872A (zh)
CN (1) CN107852787B (zh)
WO (1) WO2017018041A1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65758A (zh) * 2018-08-10 2018-12-2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柔性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9671871A (zh) * 2018-12-20 2019-04-23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制造有机发光显示装置的封装结构的方法
CN109860249A (zh) * 2019-01-25 2019-06-07 昆山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彩色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
CN111628109A (zh) * 2020-06-10 2020-09-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显示模组、显示装置
TWI719823B (zh) * 2020-02-05 2021-02-21 聚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板上封裝顯示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CN112436097A (zh) * 2020-11-19 2021-03-02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13167934A (zh) * 2018-11-30 2021-07-23 索尼集团公司 显示装置
CN113383610A (zh) * 2019-02-08 2021-09-10 索尼集团公司 发光元件和显示装置
CN114005856A (zh) * 2021-09-28 2022-02-01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92522B2 (ja) * 2017-01-24 2021-06-23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製造方法及び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DE112019001178T5 (de) * 2018-03-06 2020-12-10 Sony Semiconductor Solutions Corporation Lichtemissionselementeinheit
TWI684028B (zh) * 2018-03-28 2020-02-01 世界先進積體電路股份有限公司 半導體裝置及其形成方法
JP7054808B2 (ja) * 2018-06-26 2022-04-1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突板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KR20200100903A (ko) * 2019-02-18 2020-08-2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광 변환 기판, 표시 장치와 그의 제조 방법
KR20200145900A (ko) * 2019-06-19 2020-12-3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EP4064377A4 (en) * 2019-11-20 2023-03-08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OLED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TWI756680B (zh) * 2020-05-06 2022-03-0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裝置
JP7476696B2 (ja) 2020-07-08 2024-05-01 Toppan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ブラックマトリクス基板及びこれを備えたledディスプレイ、液晶表示装置
CN111969032B (zh) * 2020-08-31 2023-08-01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2420952B (zh) * 2020-11-18 2022-08-05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WO2023002773A1 (ja) * 2021-07-19 2023-01-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撮像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353367A (ja) * 2004-06-09 2005-12-22 Toshiba Corp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1030627A (zh) * 2006-03-03 2007-09-05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发光元件、发光器件、发光器件的制造方法以及片状密封材料
CN101772717A (zh) * 2007-08-02 2010-07-07 大赛璐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光漫射膜及装有该光漫射膜的装置
CN103370807A (zh) * 2010-12-27 2013-10-23 株式会社Lg化学 有机发光器件用衬底及其制造方法
US20130328943A1 (en) * 2012-06-12 2013-12-12 Qualcomm Mems Technologies, Inc. Diffuser including particles and binder
JP2014132525A (ja) * 2013-01-04 2014-07-17 Japan Display Inc 有機el表示装置
CN104662689A (zh) * 2012-02-28 2015-05-27 3M创新有限公司 适于光学耦合层的包含表面改性高折射率纳米粒子的组合物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27885A (ja) 1995-10-30 1997-05-16 Sony Corp 表示素子
US7248315B2 (en) * 2002-08-30 2007-07-24 Casio Computer Co.,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apable of transmission display and reflection display
JP2006073219A (ja) 2004-08-31 2006-03-16 Sony Corp 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TWI294252B (en) * 2004-09-28 2008-03-01 Toshiba Matsushita Display Tec Display
KR100721009B1 (ko) * 2005-10-27 2007-05-2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복수의 확산시트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 표시 소자
US20070103056A1 (en) * 2005-11-08 2007-05-10 Eastman Kodak Company OLED device having improved light output
US20070201056A1 (en) 2006-02-24 2007-08-30 Eastman Kodak Company Light-scattering color-conversion material layer
US7750558B2 (en) * 2006-12-27 2010-07-06 Global Oled Technology Llc OLED with protective electrode
JP2010186613A (ja) 2009-02-12 2010-08-26 Hitachi Displays Ltd 有機発光素子及びその作製方法、並びに表示装置
JP2011204377A (ja) * 2010-03-24 2011-10-13 Sony Corp 光学機能膜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835216B2 (ja) * 2010-05-26 2015-12-24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光取り出しシート、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照明装置
JP2014141415A (ja) * 2011-05-19 2014-08-07 Sharp Corp 遷移金属錯体、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有機発光素子、色変換発光素子、光変換発光素子、有機レーザーダイオード発光素子、色素レーザー、表示装置、照明装置並びに電子機器
KR101251815B1 (ko) * 2011-11-07 2013-04-09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광학 시트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장치
KR101946391B1 (ko) * 2012-05-31 2019-02-1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JPWO2014006987A1 (ja) * 2012-07-04 2016-06-0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蛍光材料、蛍光塗料、蛍光体基板、電子機器およびledパッケージ
CN102830539B (zh) * 2012-09-06 2015-09-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
WO2014084012A1 (ja) * 2012-11-30 2014-06-0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散乱体基板
JP2014191980A (ja) 2013-03-27 2014-10-06 Toppan Printing Co Ltd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2015050022A (ja) * 2013-08-30 2015-03-16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有機el表示装置
JP6275439B2 (ja) * 2013-09-30 2018-02-07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センス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5128027A (ja) * 2013-12-27 2015-07-0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有機el装置、表示装置
KR102346679B1 (ko) * 2014-09-16 2022-01-0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6892522B2 (ja) * 2017-01-24 2021-06-23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製造方法及び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353367A (ja) * 2004-06-09 2005-12-22 Toshiba Corp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1030627A (zh) * 2006-03-03 2007-09-05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发光元件、发光器件、发光器件的制造方法以及片状密封材料
CN101772717A (zh) * 2007-08-02 2010-07-07 大赛璐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光漫射膜及装有该光漫射膜的装置
CN103370807A (zh) * 2010-12-27 2013-10-23 株式会社Lg化学 有机发光器件用衬底及其制造方法
CN104662689A (zh) * 2012-02-28 2015-05-27 3M创新有限公司 适于光学耦合层的包含表面改性高折射率纳米粒子的组合物
US20130328943A1 (en) * 2012-06-12 2013-12-12 Qualcomm Mems Technologies, Inc. Diffuser including particles and binder
JP2014132525A (ja) * 2013-01-04 2014-07-17 Japan Display Inc 有機el表示装置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65758A (zh) * 2018-08-10 2018-12-2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柔性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US11264585B2 (en) 2018-08-10 2022-03-01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lexible display device with improved packaging structur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13167934A (zh) * 2018-11-30 2021-07-23 索尼集团公司 显示装置
CN109671871A (zh) * 2018-12-20 2019-04-23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制造有机发光显示装置的封装结构的方法
CN109860249A (zh) * 2019-01-25 2019-06-07 昆山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彩色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
CN113383610A (zh) * 2019-02-08 2021-09-10 索尼集团公司 发光元件和显示装置
TWI719823B (zh) * 2020-02-05 2021-02-21 聚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板上封裝顯示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CN111628109A (zh) * 2020-06-10 2020-09-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显示模组、显示装置
WO2021249246A1 (zh) * 2020-06-10 2021-12-1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2436097A (zh) * 2020-11-19 2021-03-02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14005856A (zh) * 2021-09-28 2022-02-01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7027872A (ja) 2017-02-02
WO2017018041A1 (ja) 2017-02-02
US20200058888A1 (en) 2020-02-20
US11818906B2 (en) 2023-11-14
CN107852787B (zh) 2021-04-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852787A (zh) 显示装置
CN108029175A (zh) 显示装置以及用于制造其的方法
CN104218062B (zh) 显示单元、制造显示单元的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CN101599536B (zh)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装置
WO2018179914A1 (ja) 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CN104244488B (zh) 发光装置、显示设备以及照明设备
CN107852788A (zh) 发光元件、用于制造其的方法及显示装置
CN103165645A (zh) 显示单元及其制造方法,电子装置,照明单元,和发光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US11417708B2 (en) Light emitting element and display device
WO2002017689A1 (fr) Afficheur electroluminescent organique
CN104185331B (zh) 发光元件、显示设备和照明设备
KR20190015207A (ko) 발광 소자, 및, 발광 소자를 구비한 표시 장치
WO2016084759A1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装置、照明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CN113168079B (zh) 发光元件、投影型显示装置和平面发光装置
KR20070049638A (ko) 발광 디바이스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2013137931A (ja) 発光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7007366B2 (ja) 発光素子、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CN111819909A (zh) 发光元件单元
CN108029177A (zh) 显示装置和发光装置
JP2009158140A (ja) 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こ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並びに照明装置
CN108447894A (zh)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CN114725178A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