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51544B - 触点装置和使用该触点装置的电磁接触器 - Google Patents

触点装置和使用该触点装置的电磁接触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851544B
CN107851544B CN201780002491.5A CN201780002491A CN107851544B CN 107851544 B CN107851544 B CN 107851544B CN 201780002491 A CN201780002491 A CN 201780002491A CN 107851544 B CN107851544 B CN 10785154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fixed
movable
making device
auxilia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0249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851544A (zh
Inventor
高谷幸悦
田嶋友树
足立日出央
中康弘
樱井裕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and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and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and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and System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8515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515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8515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5154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4Terminal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36Stationary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 e.g. yok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41Auxiliary contact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46Contact arrangements for contactors having bridging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64Protective enclosures, baffle plates, or screens for contacts
    • H01H1/66Contacts sealed in an evacuated or gas-filled envelope, e.g. magnetic dry-reed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01H50/023Details concerning sealing, e.g. sealing casing with resin
    • H01H2050/025Details concerning sealing, e.g. sealing casing with resin containing inert or dielectric gasses, e.g. SF6, for arc prevention or arc extin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01H2050/028Means to improve the overall withstanding voltage, e.g. creepage distan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05/00Movable contacts
    • H01H2205/002Movable contacts fixed to operating pa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35/00Springs
    • H01H2235/01Spiral spr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18Movable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s, e.g. armature
    • H01H50/20Movable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s, e.g. armature movable inside coil and substantially lengthwise with respect to axis thereof; movable coaxially with respect to coi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36Stationary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 e.g. yoke
    • H01H50/42Auxiliary magnetic circuits, e.g. for maintaining armature in, or returning armature to, position of rest, for damping or accelerating mov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30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 H01H9/44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using blow-out magnet
    • H01H9/443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using blow-out magnet using permanent magne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nta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将主触部和辅助触点部与连结轴连结的状态下能够避开主触点部而将辅助触点部的外部连接端子向上方抽出的触点装置和使用该触点装置的电磁接触器。其包括:主触点部(10),其具有保持规定间隔配置的一对固定触头(11)、(12),和配置成被弹性支承于连结轴(14)而能够一对固定触头接触和分离的可动触头(13);辅助触点部(20),其配置在与主触点部不同的位置,具有保持规定间隔配置的一对固定触点(23A)~(23D),和配置成与连结轴(14)连结而能够与一对固定触点可接触和分离的可动触点(25A)、(25B);收纳主触点部和辅助触点部的触点收纳部(5);和外部连接端子(29A)~(29D),其与辅助触点部的一对固定触点电连结,从触点收纳部突出。

Description

触点装置和使用该触点装置的电磁接触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进行电流路径的开闭的触点装置和使用该触点装置的电磁接触器。
背景技术
作为进行电流路的开闭的触点装置,现有技术中,例如已知有专利文献1和2所记载的触点装置。
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触点装置,尽管具有主触点部和辅助触点部但是主触点部和辅助触点部彼此不连结,例如在主触点部发生熔接的情况下,存在无法用辅助触点部检测出该熔接的课题。
另外,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触点装置,主触点部和辅助触点部被支承于连结轴而用电磁铁单元驱动,所以在主触点部发生熔接的情况下,能够用辅助触点部检测出该熔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7944333号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232340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在该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触点装置中,主触点部的可动触头和辅助触点部的可动触头保持部以正交的方式配置,并且主触点部和辅助触点部被收纳在不同的收纳部中,存在难以将辅助触点部的外部连接端子避开主触点部的可动触头向上方抽出的课题。
因此,本发明着眼于上述专利文献1和2所记载的现有例的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将主触点部和辅助触点部与连结轴连结的状态下能够避开主触点部将辅助触点部的外部连接端子向上方抽出的触点装置和使用该触点装置的电磁接触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触点装置包括:主触点部,其具有保持规定间隔配置的一对固定触头,和配置成被弹性支承于可动轴而能够与所述一对固定触头接触和分离的可动触头;辅助触点部,其在可动轴的轴向上配置在与主触点部不同的位置,具有保持规定间隔配置的一对固定触点,和配置成与可动轴连结而能够与一对固定触点接触和分离的可动触点;收纳主触点部和辅助触点部的触点收纳部;和外部连接端子,其与辅助触点部的一对固定触点电连结,从所述触点收纳部突出。辅助触点部和主触点部依次配置在可动轴的轴向上,外部连接端子经过主触点部的侧部而从触点收纳部突出。
另外,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电磁接触器,包括具有上述结构的触点装置,上述可动轴与可动铁芯连结,所述电磁接触器具有使该可动铁芯可动的电磁铁单元。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触点装置的一个方式,在将主触点部的可动触头和辅助触点部的可动触点与同一可动轴连结的状态下,能够将辅助触点部的外部连接端子避开主触点部的可动触头而从触点收纳部向上方抽出,能够提供结构简单且组装容易的具有辅助触点的触点装置。
另外,本发明的电磁接触器的一个方式,能够提供结构简单且具有辅助触点的电磁接触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有本发明的触点装置的电磁接触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电磁接触器的主触点部的截面图。
图3是构成图1的电磁接触器的触点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图1的电磁接触器的辅助触点部的第一辅助触点机构的截面图。
图5是表示图1的电磁接触器的辅助触点部的第二辅助触点机构的截面图。
图6是表示图1的电磁接触器的辅助触点部的外部连接端子的截面图。
图7是将图1的电磁接触器的触点收纳盒卸下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图7的电磁接触器的辅助触点部的外部连接端子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图8的电磁接触器的辅助触点部的固定触点和外部连接端子的立体图。
图10是将表示本发明的触点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外部连接端子位置作为截面表示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图10的固定触点和外部连接端子的立体图。
图12是图10的电磁接触器的XII-XII线上的截面图。
图13是将表示本发明的触点装置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外部连接端子位置作为截面表示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图13的电磁接触器的固定触点和外部连接端子的立体图。
图15是图13的电磁接触器的XV-XV线上的截面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触点装置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图16的触点装置的主触点部的截面图。
图18是将图16的触点装置的辅助触点部作为截面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触点装置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触点装置的第六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以下的附图的记载中,对于相同或类似的部分标注相同或类似的符号。但是,附图是示意性图,应留意厚度和平面尺寸的关系、各层的厚度的比率等与现实不同。因此,具体的厚度或尺寸应参照以下的说明来判断。另外,附图彼此之间当然包含彼此的尺寸关系或比例不同的部分。
另外,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示例用于将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具体化的装置和方法,本发明的技术思想不是将构成部件的材质、形状、构造、配置等特定为如下所述。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在要求保护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以下,对包含本发明的触点装置的电磁接触器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图8所示,电磁接触器1包括触点装置2和驱动触点装置2的电磁铁单元3。
触点装置2包括收纳触点机构4的触点收纳部5。该触点收纳部5包括:开放一端的高度较高且由绝缘材料形成的有底上部方筒体6;和封闭该有底上部方筒体6的开放端且高度较低的例如作为金属制的盖体的有底下部方筒体7。
有底上部方筒体6形成为俯视时为长方形,做成底部侧逐渐展开的形状的扩张筒部6a。另外,在有底上部方筒体6的上面板部6b上,形成有使后述的辅助触点部20的4个外部连接端子独立地向外部露出的贯通孔6c。
有底下部方筒体7由成为高度较低的周凸缘部的方筒部7a和封闭该方筒部7a的底面的底板部7b构成。有底上部方筒体6和有底下部方筒体7,通过在内部收纳有触点机构4的状态下,在有底上部方筒体6的扩张筒部6a和有底下部方筒体7的方筒部7a之间填充粘接剂而形成第一粘接剂层8,被密封。
触点机构4包括主触点部10和辅助触点部20。主触点部10开闭通电路径。该主触点部10包括:在与触点收纳部5的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中央部在长边方向上保持规定间隔地被固定的一对固定触头11和12;和与该一对固定触头11和12可接触分离地配置的在长边方向延伸的可动触头13。
一对固定触头11和12分别包括:在上表面形成有固定触点11a、12a的上板部11b、12b;从该上板部11b、12b的外方侧端部沿有底上部方筒体6的内周面延伸的垂直板部11c、12c;从该垂直板部11c、12c的底部U字状折返的折返部11d、12d;和形成于该折返部11d、12d的折返端部曲的端子部11e、12e。在此,上板部11b、12b被后述的辅助触点盒的触点承接部支承。
可动触头13包括:形成于中央部的凹部13a;和从该凹部13a的长边方向的两端向外方延伸的延伸端部13b和13c。在延伸端部13b和13c的前端侧下表面,在与固定触头11和12的固定触点11a和12a从上方相对的位置形成有可动触点13d和13e。在可动触头13的凹部13a的中央部形成有贯通孔13f,连结轴14插通该贯通孔13f。
在该连结轴14形成有保持可动触头13的下表面的凸缘部14a,在可动触头13的上表面侧配置有接触弹簧15,该接触弹簧15的上端经由弹簧承接部16被安装于连结轴14的上端部的例如E形环17固定。在连结轴14的下端连结有后述的可动柱塞37,可动触头13通过该可动柱塞37与一对固定触头11、12接触和分离。
辅助触点部20如图4和图5所示,包括由合成树脂等绝缘部件形成的辅助触点盒21和收纳于该辅助触点盒21的辅助触点机构22。辅助触点盒21如图2、图4、图5和图7所示,配置于主触点部10的一对固定触头11、12的上板部11b、12b的下侧。该辅助触点盒21包括:内装辅助触点机构22的开放下端的有底方筒状的触点收纳部21a;在夹着该触点收纳部21a的上表面侧的主触点部10的一对固定触头11、12和可动触头13的位置一体形成的与触点收纳部21a连通的一对端子收纳筒部21b、21c。
在触点收纳部21a,如图2所示,从上面俯视时在中央部形成有供连结轴14插通的贯通孔21d。另外,在触点收纳部21a形成有将在夹着贯通孔21d的长边方向的两端侧载置一对固定触头11、12的上板部11b、12b的上表面封闭的圆筒状的一对触点承接部21e和21f。
在触点收纳部21a内收纳有辅助触点机构22。该辅助触点机构22如图3所示,包括保持例如由弹簧件形成的固定触点23A~23D的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的固定触点保持部24;和保持可动触点25A、25B的可动触点支承件26。
固定触点23A如图9所示,由在前端上表面形成有触点部23a的以从内方向外方延伸的长方形的板部构成的作为第一导电板部的触点座部23b、从该触点座部23b的一端向前方侧保持规定间隔折返的作为连结板部的折返部23c、和从该折返部23c的前端与触点座部23b平行地向内方延伸的作为第二导电板部的弹性板部23d形成为U字状。
在此,就折返部23c而言,内周缘的间隔被设定为与形成后述的触点收纳部的侧壁嵌合的长度。另外,折返部23c如图4所示,板宽度被设定为在使折返部23c与固定触点保持部24的前侧壁嵌合的状态下外方端部与触点收纳部21a的左侧壁的内周面空开稍微的间隙而靠近相对的宽度。
而且,弹性板部23d包括:从折返部23c的前端向右下方倾斜延伸的较短的倾斜板部23e;和从该倾斜板部23e的前端与触点座部23b平行地延伸的接触板部23f。
固定触点23B如图3所示,与固定触点23A关于前后方向的垂直面面对称地形成,与固定触点23A同样,包括:具有触点部23a的触点座部23b、折返部23c、和由倾斜板部23e和接触板部23f构成的弹性板部23d。
固定触点23C如图3所示,与固定触点23A关于左右方向的水平线线对称地形成,与固定触点23A同样,包括:具有触点部23a的触点座部23b、折返部23c、和由倾斜板部23e和接触板部23f构成的弹性板部23d。
固定触点23D如图3所示,与固定触点23C关于前后方向的垂直面面对称地形成,与固定触点23C同样,包括:具有触点部23a的触点座部23b、折返部23c、和由倾斜板部23e和接触板部23f构成的弹性板部23d。
固定触点保持部24固定保持固定触点23A~23D。该固定触点保持部24包括:配置在沿主触点部10的一对固定触头11和12的两腋(两侧)的4个部位的触点保持部24A、24B和24C、24D;和收纳设置于这些触点保持部24A~24D间的中央部的可动触点支承件26的触点支承件收纳部24E。
触点保持部24A~24D如图3~图5所示,具有保持固定触点23A~23D的触点部23a的在左右方向延伸而贯通触点支承件收纳部24E的贯通孔24a。在该贯通孔24a的前后内表面上,在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向内方突出的突条24b和24c在左右方向延伸而形成,用这些突条24b和24c分割形成上部触点插通部24d和下部触点插通部24e。
在这些触点保持部24A和24B中,固定触点23A和23B的触点座部23b以触点部23a向上方的方式插通到下部触点插通部24e,折返部23c与前侧壁嵌合。另外,在该触点保持部24C和24D中,固定触点23C和23D以触点部23a向下方的方式插通到上部触点插通部24d,折返部23c与后侧壁嵌合。在这些触点保持部24A和24B被固定触点23A和23B保持的状态下,触点部23a向触点支承件收纳部24E内突出。
触点支承件收纳部24E在前后侧壁形成有引导可动触点支承件26的两端部的凹部24f和24g。
可动触点支承件26如图3所示,具有在与主触点部10的可动触头13正交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由合成树脂材料等绝缘部件形成的扁平的方筒体26a。在该方筒体26a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并从左右端面突出的分隔壁26b,在前后方向形成有2个触点收纳室26c和26d。
在这些触点收纳室26c和26d中单独保持可动触点25A和25B。可动触点25A如图4所示,形成为在长边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凹板部25a的俯视长方形的板状。可动触点25B如图5所示,形成为在长边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凸板部25b的俯视长方形状的板状。
另外,可动触点25A如图4所示,被接触弹簧27A向下方施力以使得该凹板部25a的底面与触点收纳室26c的下板部接触。另外,可动触点25B如图5所示,被接触弹簧27B向上方施力以使得该凸板部25b的上表面与触点收纳室26d的上板部接触。
而且,通过将可动触点支承件26收纳到触点支承件收纳部24E,可动触点25A如图4所示成为相对于固定触点23A和23B的触点部23a向上方离开的状态,可动触点25B如图5所示成为相对于固定触点23C和23D的触点部23a从下方接触的状态。因此,由固定触点23A和23B与可动触点25A构成成为常开触点(a触点)的第一辅助触点机构28A,由固定触点23C和23D和可动触点25B构成成为常闭触点(b触点)的第二辅助触点机构28B。
端子收纳筒部21b和21c由从触点收纳部21a的上表面通过主触点部10的可动触头13的两侧部延伸至构成触点收纳部5的有底上部方筒体6的上面板部6b附近的方筒部构成。在这些端子收纳筒部21b和21c形成有在与固定触点23A~23D的弹性板部23d的前端相对的位置分别从触点收纳部21a贯通至上端的贯通孔21g。
另外,在固定触点23A~23D的弹性板部23d分别连接有外部连接端子29A~29D。这些外部连接端子29A~29D分别由导电性金属形成,如图8和图9所示,头部的宽度宽端子部29a和从该宽度宽端子部29a的下端中央部向下方延伸的长条板部29b一体地形成。
这些外部连接端子29A~29D如图8所示,使长条板部29b的前端通过形成于构成触点收纳部5的有底上部方筒体6的贯通孔6c,通过辅助触点盒21的端子收纳筒部21b和21c内的贯通孔21g向触点收纳部21a内突出。然后,通过将固定触点23A~23D的弹性板部23d的接触板部23f在向下方按压的状态下绕有底上部方筒体6的贯通孔6c填充粘接剂而形成第二粘接剂层30来固定。因此,固定触点23A~23D的弹性板部23d与外部连接端子29A~29D以弹性接触状态电连结。
另外,在主触点部10的固定触头11、12和可动触头13与端子收纳筒部21b和21c之间,形成有避免固定触头11、12和可动触头13的开路时产生的电弧的影响的绝缘分隔壁21h和21i。在这些绝缘分隔壁21h和21i的端子收纳筒部21b和21c侧形成有在形成有供外部连接端子29A~29D插通的贯通孔21g的筒部间延伸的绝缘突条21j。
如图2所示,电磁铁单元3具有从侧面看U字形状的下部磁轭31,在该下部磁轭31的底板部的中央部配置有固定柱塞32。而且,在固定柱塞32的外侧配置有绕线架33。
如图2所示,该绕线架33包括插通固定柱塞32的中央圆筒部33a、从中央圆筒部33a的下端部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下凸缘部33b、和从中央圆筒部33a的上端部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上凸缘部33c。
而且,在由绕线架33的中央圆筒部33a、下凸缘部33b和上凸缘部33c构成的收纳空间卷绕有励磁线圈34。
在下部磁轭31的成为开放端的上端,固定有板状的磁轭35。在该磁轭35的上表面紧贴固定有构成触点收纳部5的有底下部方筒体7的底面。另外,在磁轭35的中央部形成有可动柱塞贯通孔35a。
在配置于绕线架33的中央圆筒部33a内的固定柱塞32的上部配置有形成为有底筒状的盖36,形成于该盖36的开放端的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36a与磁轭35的下表面密封接合。由此,触点收纳部5和盖36形成经由磁轭35的可动柱塞贯通孔35a连通的被密封的触点装置2。
在该盖36的内部以可动柱塞37在上下方向可移动的方式收纳有可动柱塞37。该可动柱塞37包括:以在盖36的内部在上下方向可移动的方式被收纳的圆筒部37a;和设置于该圆筒部37a的上端的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周凸缘部37b。可动柱塞37的圆筒部37a在上下方向插通磁轭35的可动柱塞贯通孔35a,可动柱塞37的周凸缘部37b具有比可动柱塞贯通孔35a大的外径且配置于磁轭35的上方。
在可动柱塞37的圆筒部37a形成有从其下端面向上方延伸的回位弹簧收纳凹部37c。在盖36的底部与回位弹簧收纳凹部37c的上端面之间配置有将可动柱塞37向上方施力的回位弹簧38。
如图1和图2所示,外形呈方形且具有圆形的中心开口并形成为环状的永磁铁39以围绕可动柱塞37的周凸缘部37b的方式被固定在磁轭35的上表面。永磁铁39以在上下方向即厚度方向上例如上端侧为N极、下端侧为S极的方式磁化。
在永磁铁39的上表面固定有与永磁铁39相同外形且具有比可动柱塞37的周凸缘部37b小的内径的贯通孔40a的辅助轭40。连结轴14在上下方向插通贯通孔40a。
在此,由具有供可动柱塞37在上下方向插通的可动柱塞贯通孔35a的板状的磁轭35、与磁轭35的上表面接合且在内部收纳触点机构4的触点收纳部5、和与磁轭35的下表面接合且在内部收纳可动柱塞37的盖36,构成收纳触点机构4、连结轴14和可动柱塞37的被密封的触点收纳部5。在被密封的触点收纳部5内封入有例如氢气等电弧消弧用气体。
接着,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固定触头11的端子部11e例如与供给大电流的电力供给源连接,将固定触头12的端子部12e与负载连接。
此时,电磁铁单元3中的励磁线圈34处于非励磁状态,成为不通过电磁铁单元3产生使可动柱塞37下降的励磁力的释放状态。
在该释放状态下,可动柱塞37被回位弹簧38向周凸缘部37b从磁轭35离开的上方向施力。与此同时,永磁铁39的磁力的吸引力作用于辅助轭40,可动柱塞37的周凸缘部37b被吸引。因此,可动柱塞37的周凸缘部37b的上表面与辅助轭40的下表面接触。
因此,经由连结轴14与可动柱塞37连结的构成触点机构4的主触点部10的可动触头13的可动触点13d和13e,相对于固定触头11的固定触点11a、固定触头12的固定触点12a向上方离开规定距离。因此,固定触头11和12之间的电流路成为开路状态,触点机构4成为释放状态。
另一方面,在辅助触点部20中,可动柱塞37通过回位弹簧38而向上方移动,所以与该可动柱塞37连结的连结轴14也向上方移动。因此,与连结轴14连结的可动触点支承件26如图4所示向上方移动。因此,第一辅助触点机构28A如图4所示,成为可动触点25A从固定触点23A和23B向上方离开的状态,成为固定触点23A和23B之间被切断的常开状态。反之,第二辅助触点机构28B如图5所示,成为可动触点25B因接触弹簧27的接触压而与固定触点23C和23D接触的状态,成为固定触点23C和23D之间被导通的常闭状态。
因此,第一辅助触点机构28A的固定触点23A和23B中,形成触点部23a的触点座部23b经由折返部23c与配置于固定触点保持部24的前侧壁的外侧的弹性板部23d连结。外部连接端子29A和29B的长条板部29b的前端,经由形成于构成触点收纳部5的有底上部方筒体6的贯通孔6c和形成于辅助触点盒21的端子收纳筒部21b的贯通孔21g与这些固定触点23A和23B的弹性板部23d弹性接触。
而且,通过在外部连接端子29A和29B的上端的宽度宽端子部29a连接检测主触点部10的连接状态的动作检测电路,能够检测第一辅助触点机构28A处于开路状态、且主触点部10处于开路状态的情况。
同样,第二辅助触点机构28B的固定触点23C和23D中,形成触点部23a的触点座部23b经由折返部23c与配置于固定触点保持部24的后侧壁的外侧的弹性板部23d连结。外部连接端子29C和29D的长条板部29b的前端,经由形成于构成触点收纳部5的有底上部方筒体6的贯通孔6c和形成于辅助触点盒21的端子收纳筒部21b的贯通孔21g与这些固定触点23C和23D的弹性板部23d弹性接触。
因此,通过在外部连接端子29C和29D的上端的宽度宽端子部29a连接检测主触点部10的连接状态的连接检测电路,能够检测第二辅助触点机构28B处于闭路状态、且主触点部10处于开路状态的情况。
如果从该释放状态对电磁铁单元3的励磁线圈34通电,则由该电磁铁单元3产生励磁力,对抗回位弹簧38的作用力和永磁铁39的吸引力将可动柱塞37向下方推下。该可动柱塞37的下降通过周凸缘部37b的下表面与磁轭35的上表面抵接而停止。
像这样,通过可动柱塞37下降,经由连结轴14与可动柱塞37连结的可动触头13也下降,触点机构4的可动触头13的可动触点13d和13e各自因接触弹簧15的接触压而与固定触头11的固定触点11a和固定触头12的固定触点12a分别接触。
因此,成为电力供给源的大电流通过固定触头11、可动触头13、固定触头12向负载供给的闭路状态。
在该主触点部10的闭路状态下,第一辅助触点机构28A的可动触点25A与固定触点23A和23B间接触而成为闭路状态。因此,外部连接端子29A和29B之间成为导通状态,利用连接于外部连接端子29A和29B之间的检测装置能够检测主触点部10的闭路状态。同样,第二辅助触点机构28B中,可动触点25B从固定触点23C和23D间向下方离开而成为开路状态。因此,外部连接端子29C和29D之间成为切断状态,利用连接于外部连接端子29C和29D之间的检测装置能够检测主触点部10的闭路状态。
此时,第一辅助触点机构28A和第二辅助触点机构28B配置在相对于主触点部10的可动触头13配置于下侧的辅助触点盒21的触点收纳部21a内,主触点部10和辅助触点部20可靠地绝缘,能够防止第一辅助触点机构28A和第二辅助触点机构28B误动作。另外,外部连接端子29A~29D通过端子收纳筒部21b和21c内而到达触点收纳部5的上端侧,所以能够可靠地进行与主触点部10的可动触头13的绝缘。
而且,在从触点机构4的闭路状态将向负载的电流供给切断的情况下,停止向电磁铁单元3的励磁线圈34的通电。
当停止向励磁线圈34通电时,在电磁铁单元3使可动柱塞37向下方移动的励磁力消失,由此,可动柱塞37因回位弹簧38的作用力而上升,随着周凸缘部37b靠近辅助轭40,永磁铁39的吸引力增加。
通过该可动柱塞37上升,经由连结轴14连结的可动触头13上升。与之相应地在由接触弹簧15给予接触压时,可动触头13的可动触点13d和13e各自与固定触头11的固定触点11a和固定触头12的固定触点12a分别接触。之后,在接触弹簧15的接触压消失的时刻,成为可动触头13从固定触头11和12向上方离开的开路状态。
当成为这种开路状态时,在可动触头13的可动触点13d和13e与固定触头11的固定触点11a和固定触头12的固定触点12a之间产生电弧,因电弧而持续电流的通电状态。
然后,在可动触头13的可动触点13d和13e与固定触头11的固定触点11a和固定触头12的固定触点12a之间产生的电弧,因这些电弧的电流的流动与由未图示的电弧消弧用永磁铁产生的磁通的关系而根据弗莱明的左手定则产生的洛伦兹力而被拉伸,并且被封入于触点收纳部5的电弧消弧用气体冷却而被消弧。因此,固定触头11和12之间成为开路状态而恢复到释放状态。该电弧的产生时,辅助触点部20由于第一辅助触点机构28A和第二辅助触点机构被辅助触点盒21的触点收纳部21a包围,外部连接端子29A~29D也被端子收纳筒部21b和21c与绝缘分隔壁21h和21i包围,所以不受电弧的影响,并且能够确保绝缘。
像这样,当主触点部10恢复到释放状态时,第一辅助触点机构28A也成为可动触点25A从固定触点23A和23B向上方分离的开路状态,外部连接端子29A和29B间成为切断状态,能够检测主触点部10恢复到释放状态。同样,第二辅助触点机构28B也成为可动触点25B与固定触点23C和23D接触的闭路状态,外部连接端子29C和29D间成为导通状态,能够检测主触点部10恢复到释放状态。
但是,有时在主触点部10因从闭路状态成为开路状态时产生的电弧而可动触头13与固定触头11和12熔接。在这种情况下,在切断电磁铁单元3的励磁线圈34的通电想要利用回位弹簧38使可动柱塞37向上方移动的情况下,由于可动触头13熔接于固定触头11和12间,所以连结轴14的上升被阻止。
因此,在第一辅助触点机构28A中,因可动触点支承件26不上升,可动触点25A保持与固定触点23A和23B接触,外部连接端子29A和29B间保持导通状态。因此,通过利用动作检测装置检测外部连接端子29A和29B间的导通状态,确认向励磁线圈34的通电停止,能够可靠地检测在主触点部10发生了熔接的情况。
同样,在第二辅助触点机构28B中,也因可动触点支承件26不上升,可动触点25B保持从固定触点23C和23D向下方离开,外部连接端子29C和29D间保持切断状态。因此,通过利用动作检测装置检测外部连接端子29C和29D间的切断状态,确认向励磁线圈34的通电停止,能够可靠地检测在主触点部10发生了熔接的情况。
像这样,根据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由于主触点部10的可动触头13和辅助触点部20的可动触点25A、25B与成为可动轴的连结轴14直接连结,所以能够利用辅助触点部可靠地检测主触点的可动状态,能够可靠地检测在主触点部10的熔接状态的发生。
而且,尽管辅助触点部20配置于主触点部10的下侧,但是能够将外部连接端子29A~29D通过主触点部10的两腋从触点收纳部5的上部引出,能够容易地进行配线向辅助触点部20的连接。
该外部连接端子29A~29D插通到设置于辅助触点盒21的端子收纳筒部21b和21c内,所以不受在主触点部10产生的电弧的影响,并且能够确保绝缘。而且,在固定触头11、12和可动触头13与端子收纳筒部21b和21c之间形成绝缘分隔壁21h、21i,能够进一步防止电弧的影响并确保绝缘。
另外,辅助触点部20将可动触点支承件26与连结轴14连结,该可动触点支承件26配置在与主触点部10的可动触头13正交的方向,将2个可动触点25A和25B与可动触头13平行地配置于该可动触点支承件26,所以能够将辅助触点部20的结构小型化,能够将带辅助触点的触点装置小型化,并且能够将具有该触点装置的电磁接触器小型化。
另外,由第一辅助触点机构28A和第二辅助触点机构28B构成辅助触点部20,所以通过令一者为常开触点,另一者为常闭触点,能够可靠地检测主触点部10的动作状态。
而且,通过将辅助触点部20的固定触点23A~23D形成为U字状,能够在与主触点部10的可动触头13正交的方向进行与外部连接端子29A~29D的连接,不需要在触点装置2的长边方向即可动触头13的延伸方向设置外部连接端子用接触部,相应地能够缩短触点装置的长边方向的长度从而对小型化作出贡献。
而且,仅通过使外部连接端子29A~29D按压接触到形成于固定触点23A~23D的弹性板部23d就能够实现辅助触点部20的固定触点23A~23D和外部连接端子29A~29D的电连接,所以能够容易地进行触点装置2的组装,也能够容易地进行使用该触点装置2的电磁接触器的组装。
另外,就触点收纳部5而言,通过对有底上部方筒体6与有底下部方筒体7的接合部填充粘接剂,并且在从有底上部方筒体6的上表面突出的外部连接端子29A~29D的周围填充粘接剂,并用盖36覆盖使连结轴14可动的可动柱塞37,能够容易地形成密封的触点收纳部5,可靠地进行适用于在高电流路径中插入触点装置时的电弧消弧用气体的封入,能够可靠地防止电弧消弧用气体的泄漏。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0~图12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
该第二实施方式中,更可靠地进行辅助触点部的固定触点与外部连接端子的电连接。
即,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在辅助触点部20的固定触点23A~23D的弹性板部23d的接触板部23f形成有卡合外部连接端子29A~29D的卡合孔23g。
与之相应地,用具有导电性的弹簧件形成外部连接端子29A~29D,在长条板部29b的前端形成向上方折返从侧面看为レ字状的具有弹性的折返部29c。
而且,供外部连接端子29A~29D插通的端子收纳筒部21b和21c的贯通孔21g如图12所示,在上端做成外部连接端子29A~29D的折返部以折叠状态可压入的宽度窄的截面形状的开口部21m,将从该开口部21m至下端侧的触点收纳部21a的开口部之间做成宽度宽的截面形状的插通部21n。
关于其他结构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具有同样的结构,在对应部分附加相同符号,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
根据该第二实施方式,在将外部连接端子29A~29D与辅助触点部20的固定触点23A~23D的弹性板部23d电连接的情况下,如图10所示,将外部连接端子29A~29D的折返部29c以抵抗弹性向长条板部29b侧按压折叠的状态插通到有底上部方筒体6的贯通孔6c内。在该状态下,通过将外部连接端子29A~29D向下方压入,折返部29c以折叠的状态通过端子收纳筒部21b和21c的开口部21m,从开口部21m到达宽度宽的插通部21n时,折返部29c因自身的弹性而恢复到原形。进而,当压入外部连接端子29A~29D时,折返部29c进入到触点收纳部21a内,卡合到固定触点23A~23D的卡合孔23g内。此时,通过将固定触点23A~23D的弹簧常数设定得比外部连接端子29A~29D的折返部29c的弹簧常数大,折返部29c挠曲着插入到卡合孔23g。
因此,固定触点23A~23D以弹性接触状态连结,所以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利用固定触点23A~23D的弹性板部23d的弹性的接触相比能够得到可靠的接触压,并且能够增加接触面积。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3~图15说明本发明的触点装置的第三实施方式。
该第三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同样,更牢固地进行辅助触点部的固定触点与外部连接端子的电连接。
即,第三实施方式中,辅助触点部20的固定触点23A~23D如图14所示,省略了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的弹性板部23d,代之以在折返部23c形成夹持外部连接端子29A~29D的长条板部29b的前端的夹持部23h。
该夹持部23h如图14所示,包括:在折返部23c向上方弯折且与触点座部23b平行地延伸的第一板部23i;和从该第一板部23i的前端折返而沿着第一板部23i延伸的夹持用板部23j。在此,在夹持用板部23j上,与外部连接端子29A~29D的长条板部29b的前端相对的位置与第一板部23i接触或空开稍微一点点间隙相对地形成有按压部23k。另外,第一板部23i和夹持用板部23j的长边方向的中间部下表面侧如图13所示,被形成于触点收纳部21a的底板部的支承片50支承。
关于其他结构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具有同样的结构,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对应部分附加相同符号,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
根据该第三实施方式,辅助触点部20的固定触点23A~23D与外部连接端子29A~29D的电连接,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将外部连接端子29A~29D的长条板部29b的前端从形成于触点收纳部5的有底上部方筒体6的贯通孔6c插入。
而且,当将长条板部29b的前端通过端子收纳筒部21b和21c的贯通孔21g压入到触点收纳部21a时,夹持部23h被支承片50支承,所以在长条板部29b的前端将固定触点23A~23D的夹持部23h的夹持用板部23j的按压部23k向从第一板部23i离开的方向撬开地向下方移动。然后,在外部连接端子29A~29D的宽度宽端子部29a的下表面与有底上部方筒体6的上表面接触的状态下,成为长条板部29b的前端向按压部23k的下侧突出的状态。
因此,长条板部29b成为被夹持部23h的按压部23k向第一板部23i按压而夹持的状态,能够更加可靠地机械能固定触点23A~23D和外部连接端子29A~29D的电连接。
之后,通过在形成于有底上部方筒体6的贯通孔6c的周围填充粘接剂使外部连接端子29A~29D的宽度宽端子部29a固化而形成第二粘接剂层30,同时进行触点收纳部5的密封和外部连接端子29A~29D的固定。
根据该第三实施方式,利用形成于辅助触点部20的固定触点23A~23D的夹持部23h夹持外部连接端子29A~29D的长条板部29b的前端,所以能够牢固地进行固定触点23A~23D与外部连接端子29A~29D的电连接。
〔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6~图18说明本发明的触点装置的第四实施方式。
该第四实施方式中,主触点部的固定触头与辅助触点部的外部连接端子同样配置于触点收纳部的顶板部。
即,第四实施方式中,如图16和图18所示,辅助触点部20的结构除了外部连接端子29A~29D形成为截面圆形的棒状以外与第一实施方式具有同样的结构。
另一方面,触点收纳部5如图17所示,包括:开放下方的例如由陶瓷形成的有底方筒体61;和与该有底方筒体61的下端面密封接合的金属制方筒体62。在金属制方筒体62的下端形成有向外方突出的周凸缘部62a,该周凸缘部62a与磁轭35密封接合。
另外,主触点部10在有底方筒体61的顶板部61a在长边方向保持规定间隔配置有一对固定触头71和72。该固定触头71和72包括:在顶板部61a的上表面突出的连接端子部71a和72a;和在顶板部61a的下表面侧与该连接端子部71a和72a连接的触点保持部71b和72b。
触点保持部71b和72b分别由沿顶板部61a向有底方筒体61的左右侧壁侧延伸的上板部71c和72c、从该上板部71c和72c的左右侧壁侧端部沿左右侧壁向下方延伸的中间板部71d和72d、和从该中间板部71d和72d的下端向从左右侧壁部离开的方向与上板部71c和72c平行地延伸的触点板部71e和72e形成为开放内侧的C字状。在触点板部71e和72e,在前端侧上表面形成有固定触点71f和72f。另外,以覆盖上板部71c和72c、和中间板部71d和72d的内周面和前后侧面的方式配置有绝缘盖73和74。
而且,可动触头13的两端在触点保持部71b和72b的上板部71c和72c与触点板部71e和72e之间延伸,在与固定触头71和72的固定触点71f和72f相对的下表面形成有可动触点13d和13e。
关于主触点部10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具有同样的结构,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对应部分附加相同符号,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
根据该第四实施方式,主触点部10的结构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进行了改变,但形成于可动触头13的可动触点13d和13e与固定触头71和72的触点板部71e和72e的固定触点71f和72f的位置关系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所以主触点部10的动作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动作相同。
同样,辅助触点部20也与第一实施方式为相同结构,所以辅助触点部20的动作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动作相同。
但是,第四实施方式中,构成主触点部10的固定触头71和72配置于构成触点收纳部5的有底方筒体61的顶板部61a,连接端子部71a和72a配置于顶板部61a的上表面。因此,主触点部10的连接端子部71a和72a和辅助触点部20的外部连接端子29A~29D的连接端子部配置在触点收纳部5的上表面。
因此,能够在有底方筒体61的顶板部61a进行主触点部10和辅助触点部20向电磁接触器的布线,能够容易地进行配线连接。此时,通过将辅助触点部20的外部连接端子29A~29D形成为截面圆形的棒状,与将外部连接端子29A~29D做成板状的情况相比,能够将主触点部10的固定触头71和72与连接端子部71a和72a的绝缘距离确保得较长。
以上,对本发明的第一~第四实施方式的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能够进行各种变更、改良。
例如,第一~第三实施方式的触点收纳部5可以与第四实施方式同样由有底方筒体和金属制方筒体构成,或者仅将顶板做成绝缘板,在该绝缘板的下表面密封接合金属制方筒体。
同样,关于第四实施方式,与第一~第三实施方式同样能够使触点收纳部5由有底上部方筒体和有底下部方筒体构成。
另外,上述第一~第四实施方式中,对主触点部10的可动触头13与辅助触点部20的可动触点25A和25B以彼此平行的方式配置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可动触点25A和25B配置在相对于可动触头13直行的方向或交叉的方向。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根据可动触点25A和25B的配置位置变更固定触点23A~23D和外部连接端子29A~29D的配置即可。
另外,上述第一~第四实施方式中,对主触点部10的可动触头的可动触点相对于固定触头的固定触点从上方侧接触分离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可动触头的可动触点相对于固定触头的固定触点从下方侧接触和分离。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将用于将可动触头安装到连结轴14的凸缘部、接触弹簧、弹簧承接部、E形环颠倒配置,并且在电磁铁单元3的盖36内的下侧配置可动柱塞,在该可动柱塞上经由回位弹簧配置固定柱塞,使与可动柱塞连结的连结轴通过固定柱塞的中心开口向上方突出即可。进而,只要将辅助触点部20的第一辅助触点机构28A和第二辅助触点机构28B的可动触点和固定触点的配置取颠倒关系即可。
根据该结构,在励磁线圈34为非通电状态时成为可动柱塞因回位弹簧而与下方的盖36底面抵接的状态,通过从该状态对励磁线圈34通电,利用固定柱塞使可动柱塞抵抗回位弹簧被吸引而向上方移动。由此,连结轴14上升,可动触头的可动触点与固定触头的固定触点接触,能够得到与第一~第四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另外,在上述第一~第四实施方式中,如示意性的表示和图19(a)和(b)所示,对将主触点部10配置于连结轴14的上方侧,将辅助触点部20串列地配置于连结轴的下方侧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结构,也能够如图20(a)和(b)所示,将辅助触点部20配置于连结轴14的上部侧,将主触点部10串列地配置于下部侧。而且,也可以如图21所示,将主触点部10、和辅助触点部20的第一辅助触点机构28A和第二辅助触点机构28B并列地配置于连结轴14。
另外,上述第一~第四实施方式中,对由动合触点和动断触点构成辅助触点2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也能够由2个常开触点或2个常闭触点构成。
附图标记说明
1…电磁接触器;2…触点装置;3…电磁铁单元;4…触点机构;5…触点收纳部;6…有底上部方筒体;6a…扩张筒部;6b…上面板部;6c…贯通孔;7…有底下部方筒体;10…主触点部;11、12…固定触头;13…可动触头;14…连结轴;20…辅助触点部;21…辅助触点盒;21a…触点收纳部;21b、21c…端子收纳筒部;21h、21i…绝缘分隔壁;22…辅助触点机构;23A~23D…固定触点;25A、25B…可动触点;26…可动触点支承件;28A…第一辅助触点机构;28B…第二辅助触点机构;29A~29D…外部连接端子;29a…宽度宽端子部;29b…长条板部;31…下部磁轭;32…固定柱塞;33…绕线架;34…励磁线圈;35…磁轭;36…盖;37…可动柱塞;38…回位弹簧;61…有底方筒体;62…金属制方筒体;71、72…固定触头。

Claims (21)

1.一种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于开闭通电路径的主触点部,其具有保持规定间隔配置的一对固定触头,和配置成被弹性支承于可动轴而能够与所述一对固定触头接触和分离的可动触头;
与所述主触点部绝缘并能够检测所述主触点部的可动状态的辅助触点部,其在所述可动轴的轴向上配置在与所述主触点部不同的位置,具有保持规定间隔配置的一对固定触点,和配置成与所述可动轴连结而能够与所述一对固定触点接触和分离的可动触点;
收纳所述主触点部和所述辅助触点部的触点收纳部;和
外部连接端子,其与所述辅助触点部的一对固定触点电连结,从所述触点收纳部突出,
所述辅助触点部和所述主触点部依次配置在所述可动轴的轴向上,所述外部连接端子经过主触点部的侧部而从所述触点收纳部突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触点部包括将固定于所述可动轴的所述可动触点保持的可动触点支承件,该可动触点支承件将所述可动触点弹性支承于从外部连接端子在所述触点收纳部上的突出位置看时相对于所述主触点部的所述可动触头在与该可动触头的延伸方向成直角的方向上偏离的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触点部具有将一对固定触点彼此相对地固定保持的绝缘性的触点保持部,所述可动触点支承件配置在该触点保持部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主触点部侧看时,所述一对固定触点分别由与可动触点接触的第一导电板部、与所述外部连接端子连结的第二导电板部和将所述第一导电板部与所述第二导电板部连结的连结板部形成为U字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电板部以顶端部与所述可动触点相对的方式配置在所述触点保持部的内侧,所述第二导电板部配置在该触点保持部的外侧。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导电板部具有:从所述连结板部延伸的倾斜部;和从该倾斜部与所述第一导电板部平行地延伸而与所述外部连接端子接触的接触板部。
7.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部连接端子与所述一对固定触点的第二导电板部弹性接触。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部连接端子是棒状的。
9.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部连接端子包括卡合到形成于所述一对固定触点的所述第二导电板部的卡合孔内的弹性折返部。
10.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部连接端子被形成于所述一对固定触点的第二导电板部的弹性夹持部夹持。
11.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触点保持部中,在所述可动轴的轴向上进行分割而形成有供固定触点插通的触点插通部。
12.如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点保持部和所述外部连接端子内置于绝缘性的辅助触点盒。
13.如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触点支承件弹性保持2组可动触点,与各可动触点的两端分别相对地配置有一对固定触点而构成2组辅助触点机构。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触点支承件具有在所述可动触头的延伸方向上延伸的分隔壁,隔着该分隔壁弹性保持2组可动触点。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2组辅助触点机构的一组构成常开触点,另一组构成常闭触点。
1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点收纳部包括:由形成有使所述外部连接端子突出的贯通孔的顶板部与覆盖该顶板部的周围的筒状部构成的有底筒体;和由封闭该有底筒体的开放端的底板部与形成于该底板部的外周缘并从外侧覆盖所述筒状部的开放端侧的周凸缘部构成的盖体,并且形成有将所述有底筒体与所述盖体粘接的第一粘接剂层和以使所述外部连接端子突出的状态密封所述贯通孔的第二粘接剂层。
17.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触点部的连接端子部和所述辅助触点部的外部连接端子部的连接端子部配置在所述触点收纳部的的上表面。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触点收纳部内封入有电弧消弧用气体。
19.一种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于开闭通电路径的主触点部,其具有保持规定间隔配置的一对固定触头和配置成被弹性支承于可动轴而能够与所述一对固定触头接触和分离的可动触头;
与所述主触点部绝缘并能够检测所述主触点部的可动状态的辅助触点部,其配置在与所述主触点部不同的位置,具有保持规定间隔配置的一对固定触点,和配置成与所述可动轴连结而能够与所述一对固定触点接触和分离的可动触点;
收纳所述主触点部和所述辅助触点部的触点收纳部;和
外部连接端子,其与所述辅助触点部的一对固定触点电连结,从所述触点收纳部突出,
所述辅助触点部包括将固定于所述可动轴的所述可动触点保持的可动触点支承件,该可动触点支承件将所述可动触点弹性支承于相对于该可动触头在所述可动轴的轴向上偏离的位置,
所述可动触点支承件具有在所述可动触头的延伸方向延伸的分隔壁,隔着该分隔壁弹性保持2组可动触点,与各可动触点的两端分别相对地配置有一对固定触点而构成2组辅助触点机构。
20.一种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权利要求1~19中任一项所述的触点装置,
所述可动轴与可动铁芯连结,
所述电磁接触器具有使该可动铁芯可动的电磁铁单元。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磁铁单元包括:与可动铁芯相对的固定铁芯、卷绕在该固定铁芯的周围的励磁线圈和包围该励磁线圈的外周侧的磁轭,
在设置于形成所述磁轭的上部磁轭的中央部的贯通孔内配置有与所述可动轴连结的可动铁芯,该可动铁芯的周围被密封盖覆盖。
CN201780002491.5A 2016-01-27 2017-01-26 触点装置和使用该触点装置的电磁接触器 Active CN10785154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13587A JP6274229B2 (ja) 2016-01-27 2016-01-27 接点装置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電磁接触器
JP2016-013587 2016-01-27
PCT/JP2017/002720 WO2017131083A1 (ja) 2016-01-27 2017-01-26 接点装置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電磁接触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51544A CN107851544A (zh) 2018-03-27
CN107851544B true CN107851544B (zh) 2019-06-07

Family

ID=593981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02491.5A Active CN107851544B (zh) 2016-01-27 2017-01-26 触点装置和使用该触点装置的电磁接触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80144894A1 (zh)
EP (1) EP3410459A4 (zh)
JP (1) JP6274229B2 (zh)
CN (1) CN107851544B (zh)
WO (1) WO201713108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05207B2 (ja) * 2016-02-25 2020-06-03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
US10950402B2 (en) * 2017-10-17 2021-03-16 Solarbos, Inc. Electrical contactor
JP6919504B2 (ja) * 2017-10-31 2021-08-18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7024350B2 (ja) * 2017-11-24 2022-02-24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電磁接触器、並びに接点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13939889B (zh) * 2019-12-02 2024-06-21 富士电机机器制御株式会社 电气装置
DE102020114385B4 (de) * 2020-05-28 2022-06-15 Tdk Electronics Ag Schaltvorrichtung
EP4233085A1 (en) * 2020-10-23 2023-08-30 Safran Power USA,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setting arc gaps on a plurality of auxiliary switches of an electrical contactor
JP7380608B2 (ja) * 2021-01-22 2023-11-15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密閉型電磁接触器
JP2023039059A (ja) * 2021-09-08 2023-03-20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
EP4156222A1 (en) 2021-09-23 2023-03-29 Xiamen Hongfa Electric Power Controls Co., Ltd. High-voltage dc relay with auxiliary contac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149866U (zh) * 1977-04-30 1978-11-25
JPS54107869U (zh) * 1978-01-18 1979-07-30
JPS5512561U (zh) * 1978-07-13 1980-01-26
CN1317810A (zh) * 2001-06-08 2001-10-17 刘英来 触头结构和交流无弧接触器
CN2632841Y (zh) * 2003-06-20 2004-08-11 永济电机厂天作新型电器有限责任公司 直流无弧电磁接触器
JP2005015773A (ja) * 2003-06-05 2005-01-20 Omron Corp 端子のシール構造およびそれに用いるシール材
CN201000864Y (zh) * 2007-01-15 2008-01-02 陈守约 换向直流接触器
CN202487501U (zh) * 2012-02-15 2012-10-10 南京全宁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可延长使用寿命的接触器
CN202855646U (zh) * 2012-10-17 2013-04-03 贵州振华群英电器有限公司 带控制接口单相直流接触器
JP2013222560A (ja) * 2012-04-13 2013-10-28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 Systems Co Ltd 開閉器
CN104246956A (zh) * 2012-04-27 2014-12-24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电磁开关
CN204230166U (zh) * 2014-10-20 2015-03-25 李聪 一种接触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T254305B (de) * 1960-11-21 1967-05-26 Es Eupen Atelier De Const Elec Elektromagnetisches Schütz
US7944333B2 (en) 2006-09-11 2011-05-17 Gigavac Llc Sealed contactor
JP5029731B2 (ja) * 2010-07-08 2012-09-19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
JP2012038684A (ja) * 2010-08-11 2012-02-23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 Systems Co Ltd 接点装置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電磁開閉器
JP5307779B2 (ja) * 2010-08-31 2013-10-02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電磁開閉器
JP5778989B2 (ja) * 2011-05-19 2015-09-16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
JP5727860B2 (ja) * 2011-05-19 2015-06-03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
JP5684649B2 (ja) * 2011-05-19 2015-03-18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
JP5981756B2 (ja) * 2012-04-13 2016-08-31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
JP5986421B2 (ja) * 2012-04-27 2016-09-06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電磁開閉器及びその接点位置調整方法
JP5965218B2 (ja) * 2012-06-08 2016-08-03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
JP5990090B2 (ja) * 2012-11-09 2016-09-07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電磁開閉器
JP5990091B2 (ja) * 2012-11-13 2016-09-07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電磁開閉器
JP6110109B2 (ja) * 2012-11-15 2017-04-05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
JP6111610B2 (ja) * 2012-11-15 2017-04-12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
JP6119216B2 (ja) * 2012-12-05 2017-04-26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
JP6175764B2 (ja) * 2012-12-12 2017-08-09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
JP6705207B2 (ja) * 2016-02-25 2020-06-03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
JP6146504B1 (ja) * 2016-03-10 2017-06-14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
CN108292575A (zh) * 2016-06-14 2018-07-17 富士电机机器制御株式会社 触点装置和利用其的电磁接触器
JP6176364B1 (ja) * 2016-06-14 2017-08-09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電磁接触器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149866U (zh) * 1977-04-30 1978-11-25
JPS54107869U (zh) * 1978-01-18 1979-07-30
JPS5512561U (zh) * 1978-07-13 1980-01-26
CN1317810A (zh) * 2001-06-08 2001-10-17 刘英来 触头结构和交流无弧接触器
JP2005015773A (ja) * 2003-06-05 2005-01-20 Omron Corp 端子のシール構造およびそれに用いるシール材
CN2632841Y (zh) * 2003-06-20 2004-08-11 永济电机厂天作新型电器有限责任公司 直流无弧电磁接触器
CN201000864Y (zh) * 2007-01-15 2008-01-02 陈守约 换向直流接触器
CN202487501U (zh) * 2012-02-15 2012-10-10 南京全宁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可延长使用寿命的接触器
JP2013222560A (ja) * 2012-04-13 2013-10-28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 Systems Co Ltd 開閉器
CN104246956A (zh) * 2012-04-27 2014-12-24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电磁开关
CN202855646U (zh) * 2012-10-17 2013-04-03 贵州振华群英电器有限公司 带控制接口单相直流接触器
CN204230166U (zh) * 2014-10-20 2015-03-25 李聪 一种接触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410459A1 (en) 2018-12-05
EP3410459A4 (en) 2019-07-31
JP2017134989A (ja) 2017-08-03
CN107851544A (zh) 2018-03-27
US20180144894A1 (en) 2018-05-24
WO2017131083A1 (ja) 2017-08-03
JP6274229B2 (ja) 2018-0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851544B (zh) 触点装置和使用该触点装置的电磁接触器
JP5829618B2 (ja) 継電器
US9576760B2 (en) Contact device
JP5876270B2 (ja) 電磁接触器
JP5727862B2 (ja) 電磁接触器
JP5806562B2 (ja) 電磁接触器
US11574784B2 (en) Direct current relay
JP6081787B2 (ja) 接点装置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電磁開閉器
JP5918424B2 (ja) 電磁接触器
US8901445B2 (en) Magnetic contactor
CN112543987A (zh) 继电器
US11387063B2 (en) Contact point device and electromagnetic relay
JP2021535549A (ja) 直流リレー
CN106062913A (zh) 电磁接触器
JP2023178482A (ja) 接点装置
WO2022123873A1 (ja) 接点装置及び電磁継電器
JP2018113139A (ja) 接点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利用した電磁接触器
JP2012212668A (ja) 接点装置及び電磁開閉器
JPWO2019167825A1 (ja) 接点装置モジュール、電磁継電器モジュール及び電気機器
JP5853223B2 (ja) リレー装置
JP2019197608A (ja) 電磁継電器
JP2022170571A (ja) 接点装置及び電磁継電器
KR102216727B1 (ko) 가동 접점대의 회전 규제 구조를 갖는 직류 접점 장치
JP7065388B2 (ja) 電磁石装置、及び電磁リレー
JP6994672B2 (ja) 電磁リレ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Saitam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 SYSTEMS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 SYSTEMS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