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722147A - 一种极性聚合物的选择性加氢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极性聚合物的选择性加氢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722147A
CN107722147A CN201610649872.XA CN201610649872A CN107722147A CN 107722147 A CN107722147 A CN 107722147A CN 201610649872 A CN201610649872 A CN 201610649872A CN 107722147 A CN107722147 A CN 1077221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lladium
resin
catalysts
resin catalysts
polar polym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64987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722147B (zh
Inventor
毕海鹏
邵明波
佟辉
刘天鹤
李建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nopec Be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emical Industry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inopec Be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emical Industry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nopec Be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emical Industry,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filed Critical Sinopec Be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emical Industry
Priority to CN201610649872.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722147B/zh
Publication of CN1077221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221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7221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221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8/00Chemical modification by after-treatment
    • C08F8/04Reduction, e.g. hydrogen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31/00Catalysts comprising hydrides, coordination complexes or organic compounds
    • B01J31/02Catalysts comprising hydrides, coordination complexes or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or metal hydrides
    • B01J31/06Catalysts comprising hydrides, coordination complexes or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or metal hydrides containing polym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CTREATMENT OR CHEMICAL MODIFICATION OF RUBBERS
    • C08C19/00Chemical modification of rubber
    • C08C19/02Hydrogena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87/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monomers on to block polym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2231/00Catalytic reactions performed with catalysts classified in B01J31/00
    • B01J2231/60Reduction reactions, e.g. hydrogenation
    • B01J2231/64Reductions in general of organic substrates, e.g. hydride reductions or hydrogenations
    • B01J2231/641Hydrogenation of organic substrates, i.e. H2 or H-transfer hydrogenations, e.g. Fischer-Tropsch processes
    • B01J2231/645Hydrogenation of organic substrates, i.e. H2 or H-transfer hydrogenations, e.g. Fischer-Tropsch processes of C=C or C-C triple bo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800/00Copolyme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portions of the comonomers expressed
    • C08F2800/20Copolyme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portions of the comonomers expressed as weight or mass percentag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810/00Chemical modification of a polymer
    • C08F2810/50Chemical modification of a polymer wherein the polymer is a copolymer and the modification is taking place only on one or more of the monomers present in minorit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2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emical industry
    • Y02P20/50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the production of bulk chemicals
    • Y02P20/584Recycling of catalyst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atalysts (AREA)
  • Addition Polymer Or Copolymer, Post-Treatments, Or Chemical Modifications (AREA)
  • Organic Low-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And Preparation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聚合物领域,公开了一种极性聚合物的选择性加氢方法,该方法包括:在有机溶剂、Pd/树脂催化剂和氢气存在下,将极性聚合物进行加氢反应;其中,所述Pd/树脂催化剂为钯负载于树脂上的非均相催化剂,所述树脂为螯合树脂。本发明的方法具有加氢活性高、选择性好、催化剂易于脱除、催化剂可高效循环使用等特点。

Description

一种极性聚合物的选择性加氢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聚合物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极性聚合物的选择性加氢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汽车制造、冶金密封、航空航天、石油工业等行业的不断发展,对于高性能聚合物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各类极性聚合物由于其具有的独特性质,备受行业界的关注。例如环氧化SBS(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的出现,对于沥青改性用SBS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极性溶聚丁苯橡胶的出现,使得白炭黑能够更加均匀的分散,极大的提升了橡胶产品的综合性能。然而,一些含有极性基团的聚合物产品在耐老化、耐腐蚀等方面依然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在应用范围和使用周期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通过高效的选择性氢化反应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美国专利申请US4452951、US4954576、US4853441和US4384081分别报道了Pd或Pd/第二金属负载在二氧化硅、无机盐、炭黑等表面,形成非均相催化剂,对丁腈橡胶进行选择性加氢。但是这类催化剂所用载体要么由于颗粒太小而难于从催化剂体系中除去,要么无法实现或未报道催化剂的循环再使用,要么需要经过专门的制备方法才能得到粒径、孔径等符合要求的载体材料,生产成本较高,且并不涉及对于其它极性聚合物的加氢。
专利申请CN1229397C公开了一种使用VIII族金属为催化剂、离子液为溶剂对极性嵌段共聚物进行加氢的方法,但是该方法依然存在催化剂回收工艺繁琐、离子液成本高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极性聚合物的选择性加氢方法,该方法具有加氢活性高、选择性好、催化剂易于脱除、催化剂可高效循环使用等特点。
本发明的发明人在研究中惊奇发现,将钯负载于螯合树脂上,形成Pd/树脂催化剂,利用该Pd/树脂催化剂对极性聚合物进行非均相溶液加氢,具有加氢活性高、选择性好、催化剂易于脱除、催化剂可高效循环使用等特点。
因此,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极性聚合物的选择性加氢方法,该方法包括:在有机溶剂、Pd/树脂催化剂和氢气存在下,将极性聚合物进行加氢反应;其中,所述Pd/树脂催化剂为钯负载于树脂上的非均相催化剂,所述树脂为螯合树脂。
本发明的方法,利用钯负载于螯合树脂上的Pd/树脂催化剂对极性聚合物进行加氢,具有加氢活性高、选择性好、催化剂易于脱除、催化剂可高效循环使用等特点。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在本文中所披露的范围的端点和任何值都不限于该精确的范围或值,这些范围或值应当理解为包含接近这些范围或值的值。对于数值范围来说,各个范围的端点值之间、各个范围的端点值和单独的点值之间,以及单独的点值之间可以彼此组合而得到一个或多个新的数值范围,这些数值范围应被视为在本文中具体公开。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极性聚合物的选择性加氢方法,该方法包括:在有机溶剂、Pd/树脂催化剂和氢气存在下,将极性聚合物进行加氢反应;其中,所述Pd/树脂催化剂为钯负载于树脂上的非均相催化剂,所述树脂为螯合树脂。
本发明方法中,选择性加氢是指仅对极性聚合物上的碳碳双键进行加氢反应,而不对其他的不饱和键进行加氢反应。
本发明方法中,具体地,加氢反应的步骤可以包括:将极性聚合物溶于有机溶剂中,形成极性聚合物的溶液,然后向所述极性聚合物的溶液中加入Pd/树脂催化剂,在氢气存在下进行加氢反应。
本发明方法中,对于极性聚合物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为本领域常见的各种极性聚合物,优选情况下,极性聚合物为丁二烯、异戊二烯、苯乙烯和甲基苯乙烯中的至少一种与至少一种含有极性基团的单体经聚合反应形成的聚合物。
本发明方法中,对于极性基团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为本领域常见的各种极性基团,优选情况下,极性基团为羧酸、酸酐、羧酸酯、环氧基、醛类、酮类、羧酸盐、卤化芳基、硫醚、巯基、硼酸、硼酸盐、异氰酸酯、磺酸盐和磺酸酯中的一种或多种,进一步优选地,极性基团为羧酸、酸酐和羧酸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地,以极性聚合物的重量计,极性聚合物中极性基团的含量为0.01-30wt%,进一步优选为0.1-15wt%,更进一步优选为0.2-10wt%。
本发明方法中,对于有机溶剂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为本领域中能够溶解极性聚合物的各种有机溶剂,优选情况下,有机溶剂为芳烃、芳烃被烷基或卤素取代的衍生物、卤代烷烃、酮和酰胺中的一种或多种;进一步优选地,有机溶剂为苯、甲苯、二甲苯、氯苯、二氯苯、三氯苯、二氯甲烷、三氯甲烷、1,2-二氯乙烷、丙酮、丁酮和N,N-二甲基甲酰胺中的一种或多种;更进一步优选地,有机溶剂为二甲苯、氯苯、丙酮和丁酮中的一种或多种。
对于有机溶剂和极性聚合物的用量(对应于极性聚合物的溶液中极性聚合物的质量百分浓度,即极性聚合物的质量除以极性聚合物与有机溶剂的质量之和)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为本领域常用的用量(对应于浓度),优选情况下,控制有机溶剂和极性聚合物的用量,使得到的极性聚合物的溶液中极性聚合物的浓度为2-40wt%,进一步优选为4-25wt%。
本发明方法中,Pd/树脂催化剂中,对于钯源的种类没有特别的限定,只要能够很好的吸附于树脂表面形成Pd/树脂催化剂即可,优选情况下,钯源选自四(三苯基膦)钯、二(三苯基膦)二氯化钯、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1,1’-双二苯基膦二茂铁二氯化钯、1,4-双(二苯基膦丁烷)二氯化钯、1,3-双(二苯基膦丙烷)二氯化钯、1,2-双(二苯基膦乙烷)二氯化钯、氯化钯、醋酸钯、硝酸钯、氢氧化钯、氧化钯、双(乙腈)氯化钯和双(苯甲腈)氯化钯中的一种或几种,进一步优选地,钯源为双(乙腈)氯化钯和/或双(苯甲腈)氯化钯。
本发明方法中,Pd/树脂催化剂中,对于树脂的种类没有特别的限定,只要树脂为螯合树脂即可,优选情况下,螯合树脂为含有氨基、巯基、羧基、酯基、羟基、羰基、酰胺和醚基中的一种或多种基团的螯合树脂。
为了提高Pd/树脂催化剂的加氢活性,优选情况下,Pd/树脂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为10-1000m2/g,进一步优选为20-500m2/g,更进一步优选为20-300m2/g。
为了提高Pd/树脂催化剂的加氢活性,优选情况下,Pd/树脂催化剂的平均孔径为2-200nm,进一步优选为2-100nm,更进一步优选为2-50nm。
为了能够方便容易的从反应后的溶液中除去Pd/树脂催化剂,优选情况下,Pd/树脂催化剂的粒径范围为0.1-2mm,进一步优选为0.15-2mm。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的是,Pd/树脂催化剂的平均孔径是指孔体中孔隙的名义直径,Pd/树脂催化剂的粒径是指颗粒的大小。
为了在不造成催化剂浪费的同时,进一步提高Pd/树脂催化剂的加氢活性并结合实际的加氢需求,优选情况下,以树脂的重量计,负载于树脂上的钯含量为0.05-10wt%,进一步优选为0.2-8wt%。此处含量为钯元素的含量。
对于Pd/树脂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为本领域常用的各种方法,例如可以包括:(1)将钯源溶解于第一溶剂中,并向得到的混合物中加入螯合树脂,加热,然后除去所述第一溶剂,得到Pd/树脂催化剂。
Pd/树脂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中,还可以包括还原步骤(2):在步骤(1)之后,在第二溶剂存在下,将得到的固体产物用还原剂进行还原,然后除去所述第二溶剂,得到Pd/树脂催化剂。
如前所述,优选情况下,螯合树脂含有氨基、巯基、羧基、酯基、羟基、羰基、酰胺和醚基中的一种或多种基团。前述螯合树脂可以通过商购获得或自行制备获得,为了进一步提高制备得到的Pd/树脂催化剂的加氢活性,优选情况下,螯合树脂的制备方法包括:在第三溶剂存在下,将氯球与单体A在70-120℃下反应5-12小时,过滤、洗涤、真空干燥,得到树脂;其中,氯球与单体A的重量比为1:0.5-5。
螯合树脂的制备方法中,氯球是指氯甲基化后的聚苯乙烯—二苯乙烯微球。优选地,氯球的比表面积为10-1000m2/g,进一步优选为20-500m2/g,更进一步优选为20-300m2/g;氯球的粒径范围优选为0.1-2mm,进一步优选为0.15-2mm;氯球的平均孔径优选为2-200nm,进一步优选为2-100nm,更进一步优选为2-50nm;氯球的氯含量优选为5-30wt%,进一步优选为15-25wt%;氯球的交联度优选为2-12wt%,进一步优选为6-10wt%。其中,交联度是指树脂基体聚合时所用二苯乙烯的重量百分数,即二苯乙烯的重量占苯乙烯和二苯乙烯的总重量的百分比。
螯合树脂的制备方法中,优选情况下,单体A为三甲基乙二胺、邻甲氧基苯酚、N,N-二甲基乙胺、N,N-二甲基乙醇胺、邻羟基苯甲酸乙酯、1,2-乙二硫醇、邻甲氧基苯甲酸钠、邻羟基苯乙酮、邻苯二甲酸和N-乙酰基-N’,N’-二甲基乙二胺中的一种或多种,进一步优选为N,N-二甲基乙醇胺、N-乙酰基-N’,N’-二甲基乙二胺、邻甲氧基苯甲酸钠、邻甲氧基苯酚和三甲基乙二胺中的一种或多种。
Pd/树脂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中,对于制备螯合树脂时所用的第三溶剂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为本领域常用的各种用于溶解相应单体A的溶剂,例如第三溶剂可以为有机溶剂和/或无机溶剂,优选情况下,有机溶剂为苯、甲苯、二甲苯、氯苯、二氯苯、三氯苯、丙酮、丁酮、N,N-二甲基甲酰胺(DMF)、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氢呋喃、乙腈、1,4-二氧六环、1,2-二氯乙烷和二甲亚砜中的至少一种,无机溶剂为水。其中,在将氯球与单体A反应之前,先将氯球用所述第三溶剂浸泡8-48h。
制备螯合树脂的方法中,优选情况下,真空干燥的条件包括:温度为30-80℃,时间为1-12h。
Pd/树脂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中,对于步骤(1)中所用的第一溶剂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为本领域常用的各种用于溶解相应钯源的溶剂,例如第一溶剂可以为有机溶剂和/或无机溶剂,优选情况下,有机溶剂为苯、甲苯、二甲苯、氯苯、二氯苯、三氯苯、丙酮、丁酮、N,N-二甲基甲酰胺、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氢呋喃、乙腈、1,4-二氧六环、1,2-二氯乙烷和二甲亚砜中的至少一种,无机溶剂为水、盐酸溶液、硫酸溶液和硝酸溶液中的至少一种或者为水、氢氧化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中的至少一种。
Pd/树脂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中,优选情况下,步骤(1)中,无还原步骤(2)时加热的条件包括:温度为60-70℃,时间为2-48h;有还原步骤(2)时加热的条件包括:温度为25-35℃,时间为0.5-48h。
Pd/树脂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中,对于步骤(2)中所用的第二溶剂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为本领域常用的与相应还原剂搭配使用的各种溶剂,例如第二溶剂可以为有机溶剂和/或无机溶剂,优选情况下,有机溶剂为无水乙醇、无水甲醇、异丙醇、苯、甲苯、二甲苯、氯苯、二氯苯、三氯苯、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氢呋喃、1,4-二氧六环和1,2-二氯乙烷中的至少一种,无机溶剂为水、盐酸溶液、硫酸溶液和硝酸溶液中的至少一种。
Pd/树脂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中,对于步骤(2)中所用的还原剂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为本领域常用的各种用于将二价钯还原为零价钯的还原剂,优选情况下,还原剂为氢气、水合肼、甲醛、硼烷、NaBH4和KBH4中的至少一种,进一步优选为氢气、甲醛和KBH4中的至少一种。另外,对于还原剂的用量没有特别的限定,只要能够将钯源中的二价钯还原为零价钯即可。
如前所述,为了兼顾成本和催化剂的加氢活性,Pd/树脂催化剂中,以树脂的重量计,负载于树脂上的钯含量优选为0.05-10wt%,进一步优选为0.2-8wt%。对于极性聚合物的加氢而言,在前述Pd/树脂催化剂组成确定的情况下,催化剂的质量与极性聚合物的质量之比越高,一般加氢活性越高,但同时浪费也越严重,因此,结合实际的加氢需求,并出于综合考虑,优选情况下,Pd/树脂催化剂与极性聚合物的质量比为0.0001-1:1,进一步优选为0.001-0.3:1。
本发明方法中,对于加氢反应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为各种常规的条件。优选情况下,加氢反应的条件包括:反应温度为20℃-150℃,进一步优选为30℃-120℃;反应压力为0.1MPa-20Mpa,进一步优选为2Mpa-15MPa。
本发明方法中,优选情况下,该方法还包括:在加氢反应结束后,回收反应体系中的Pd/树脂催化剂以进行循环回用。
对于回收Pd/树脂催化剂的方法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想到的各种方法,优选情况下,回收Pd/树脂催化剂的方法为过滤、抽滤、压滤或离心分离。
本发明方法中,优选情况下,该方法还包括:在回收反应体系中的Pd/树脂催化剂之后,除去反应产物中的有机溶剂。对于除去有机溶剂的方法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常用的各种方法,例如可以为常压蒸馏、减压蒸馏、水蒸气蒸馏、真空干燥或先通过凝聚去除反应产物中的大部分有机溶剂,然后进行真空干燥。其中,真空干燥的温度可以为50-100℃,时间可以为1-10小时。
本发明方法中,本发明的Pd/树脂催化剂可进行高效循环使用,因此,兼顾成本和催化剂加氢活性,优选情况下,加氢反应所用的Pd/树脂催化剂为新鲜的Pd/树脂催化剂和/或回收的Pd/树脂催化剂。
实施例
以下实施例将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因此限制本发明,如无特别说明,各方法均为本领域的常规方法,各试剂均可商购获得。
以下实施例和对比例中,加氢度的测定方法为溴碘法(具体参见溴碘法测定氢化丁腈橡胶加氢度.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2,29(3),46-48)。
过氧化苯甲酰(BPO)购自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马来酸酐(MAH)购自百灵威科技有限公司。
SBS 1301购自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燕山分公司。
含有1重量%的羧基的丁苯橡胶购自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牌号为XSBRL53B,记为S2。
氯球购自江苏苏青水处理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粒径范围为0.4-1.25mm(氯球的粒径范围与Pd/树脂催化剂的粒径范围一致),氯含量为17wt%,交联度为9wt%,比表面积为120m2/g,平均孔径为14nm。其中,氯球的比表面积和平均孔径采用美国Quantachrome公司生产的Autosorb-I型吸附仪测定,氯球的粒径范围、氯含量和交联度均由氯球生产厂家提供。
Pd/树脂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平均孔径采用美国Quantachrome公司生产的Autosorb-I型吸附仪测定。
制备例1
将100克SBS 1301溶于2.5L甲苯溶液中,向其中加入8克MAH和1克BPO,在70℃反应3小时,产物用丙酮凝聚析出,以重量比计,得到的产物中聚苯乙烯-聚丁二烯-马来酸酐的组成为66.9:28.9:4.2,记为S1。
制备例2
(1)将氯球在DMF溶液中浸泡24小时,然后与单体A在80℃下反应8小时,过滤后先后用蒸馏水和无水乙醇进行洗涤,在室温下真空干燥,得到树脂小球,其中,氯球与单体A的重量比为1:1。
(2)将钯源按照1g/10mL的浓度溶解于甲苯中,并向其中加入步骤(1)得到的树脂小球,混合,60℃加热36小时,然后除去甲苯,得到Pd/树脂催化剂。
制备例3
(1)将氯球在DMF溶液中浸泡24小时,然后与单体A在80℃下反应8小时,过滤后先后用蒸馏水和无水乙醇进行洗涤,在室温下真空干燥,得到树脂小球,其中,氯球与单体A的重量比为1:1。
(2)将钯源按照1g/10mL的浓度溶解于盐酸溶液中,并向其中加入步骤(1)得到的树脂小球,混合,30℃反应24小时,然后除去盐酸溶液。
(3)将步骤(2)得到的固体产物在无水乙醇中用KBH4进行还原,然后除去无水乙醇,得到Pd/树脂催化剂。
实施例1-11
(1)在氮气保护下,将40克极性聚合物溶解于360克丙酮中,向其中加入以极性聚合物的重量计为10wt%的Pd/树脂催化剂,用氢气进行3次置换,然后在6MPa、55℃下反应6小时;
(2)抽滤回收Pd/树脂催化剂,乙醇凝聚,然后在60℃真空干燥6小时。
极性聚合物、Pd/树脂催化剂的钯源、单体A、Pd/树脂催化剂的粒径范围、比表面积和平均孔径、钯负载量、加氢度、抽滤效果具体见表1。
表1
将表1中实施例4与实施例8-11的结果比较可知,在极性聚合物加氢过程中,在树脂种类(包括粒径范围、比表面积、平均孔径等)、Pd/树脂催化剂中Pd含量、Pd/树脂催化剂与极性聚合物的用量比等参数一定的情况下,钯源为双(乙腈)氯化钯和/或双(苯甲腈)氯化钯时,能够进一步提高Pd/树脂催化剂对极性聚合物的加氢活性(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的是,不同的钯源和相同的树脂制备得到的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平均孔径略有不同)。
实施例12
(1)在氮气保护下,将40克极性聚合物溶解于360克丙酮中,向其中加入以极性聚合物的重量计为20wt%的Pd/树脂催化剂(该催化剂为新鲜催化剂,即循环次数为0),用氢气进行3次置换,然后在6MPa、55℃下反应6小时;
(2)抽滤回收Pd/树脂催化剂,乙醇凝聚,然后在60℃真空干燥6小时。结果具体见表2。
实施例13-14
实施例13中,将实施例12步骤(2)回收得到的Pd/树脂催化剂用丙酮洗涤2次后,按照实施例12的加氢过程再次开展加氢实验(除了催化剂不同外,其他条件同实施例12,即循环次数为1),用于评价Pd/树脂催化剂的循环回用效果;实施例14的加氢实验中使用的Pd/树脂催化剂为实施例13步骤(2)回收得到的Pd/树脂催化剂(除了催化剂不同外,加氢反应的其他条件同实施例12,即循环次数为2)。实施例13-14的结果具体见表2。
表2
由表2结果可知,本发明的方法中,Pd/树脂催化剂可高效循环使用。
对比例1-2
按照实施例4的方法,不同的是,对比例1和对比例2中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为:将钯源按照1g/10mL的浓度溶解于甲苯中,并向其中加入相应载体,混合,30℃反应24小时,除去甲苯,得到非均相催化剂。对比例1-2中钯源、载体选择、非均相催化剂的平均粒径、比表面积和平均孔径、Pd负载量、加氢度和抽滤效果具体见表3。
表3
将表1中实施例4和表3结果比较可知,本发明的方法,利用钯负载于树脂上的非均相催化剂Pd/树脂催化剂对极性聚合物进行加氢,具有加氢活性高、选择性好、催化剂易于脱除等特点。其中,炭黑由于其具有极大的比表面积和极小的粒径尺寸,在抽滤时很容易出现筛板堵塞的现象,导致胶液无法过滤;二氧化硅虽然具有较为适中的比表面积和粒径尺寸,但是相比较树脂载体而言,需要更长的过滤时间、更大的压滤压力或更高的抽滤真空度。同时,以炭黑或二氧化硅为载体得到的催化剂,在过滤后很难再进行二次循环使用。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发明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发明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发明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发明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发明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2)

1.一种极性聚合物的选择性加氢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在有机溶剂、Pd/树脂催化剂和氢气存在下,将极性聚合物进行加氢反应;其中,所述Pd/树脂催化剂为钯负载于树脂上的非均相催化剂,所述树脂为螯合树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该方法还包括:在加氢反应结束后,回收反应体系中的Pd/树脂催化剂以进行循环回用;
优选地,回收Pd/树脂催化剂的方法为过滤、抽滤、压滤或离心分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Pd/树脂催化剂中,钯源选自四(三苯基膦)钯、二(三苯基膦)二氯化钯、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1,1’-双二苯基膦二茂铁二氯化钯、1,4-双(二苯基膦丁烷)二氯化钯、1,3-双(二苯基膦丙烷)二氯化钯、1,2-双(二苯基膦乙烷)二氯化钯、氯化钯、醋酸钯、硝酸钯、氢氧化钯、氧化钯、双(乙腈)氯化钯和双(苯甲腈)氯化钯中的一种或几种,优选为双(乙腈)氯化钯和/或双(苯甲腈)氯化钯。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Pd/树脂催化剂中,所述螯合树脂为含有氨基、巯基、羧基、酯基、羟基、羰基、酰胺和醚基中的一种或多种基团的螯合树脂。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Pd/树脂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为10-1000m2/g,优选为20-500m2/g,进一步优选为20-300m2/g。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Pd/树脂催化剂的粒径范围为0.1-2mm,优选为0.15-2mm。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Pd/树脂催化剂的平均孔径为2-200nm,优选为2-100nm,进一步优选为2-50nm。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中,以树脂的重量计,负载于树脂上的钯含量为0.05-10wt%,优选为0.2-8wt%。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中,Pd/树脂催化剂与极性聚合物的质量比为0.0001-1:1,优选为0.001-0.3:1。
10.根据权利要求1、2或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极性聚合物为丁二烯、异戊二烯、苯乙烯和甲基苯乙烯中的至少一种与至少一种含有极性基团的单体经聚合反应形成的聚合物,所述极性基团为羧酸、酸酐、羧酸酯、环氧基、醛类、酮类、羧酸盐、卤化芳基、硫醚、巯基、硼酸、硼酸盐、异氰酸酯、磺酸盐和磺酸酯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为羧酸、酸酐和羧酸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以极性聚合物的重量计,所述极性聚合物中极性基团的含量为0.01-30wt%,优选为0.1-15wt%,进一步优选为0.2-10wt%。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Pd/树脂催化剂为新鲜的Pd/树脂催化剂和/或回收的Pd/树脂催化剂。
CN201610649872.XA 2016-08-10 2016-08-10 一种极性聚合物的选择性加氢方法 Active CN10772214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649872.XA CN107722147B (zh) 2016-08-10 2016-08-10 一种极性聚合物的选择性加氢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649872.XA CN107722147B (zh) 2016-08-10 2016-08-10 一种极性聚合物的选择性加氢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722147A true CN107722147A (zh) 2018-02-23
CN107722147B CN107722147B (zh) 2020-06-09

Family

ID=611993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649872.XA Active CN107722147B (zh) 2016-08-10 2016-08-10 一种极性聚合物的选择性加氢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722147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84835A (en) * 1979-07-05 1981-08-18 Shell Oil Company Hydrogenation process
CN1443784A (zh) * 2002-03-07 2003-09-24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氢化丁腈橡胶残余铑催化剂的脱除方法
CN101700494A (zh) * 2009-10-22 2010-05-05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加氢催化剂的制备和用途
CN102698804A (zh) * 2012-06-01 2012-10-03 凯瑞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载钯树脂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84835A (en) * 1979-07-05 1981-08-18 Shell Oil Company Hydrogenation process
CN1443784A (zh) * 2002-03-07 2003-09-24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氢化丁腈橡胶残余铑催化剂的脱除方法
CN101700494A (zh) * 2009-10-22 2010-05-05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加氢催化剂的制备和用途
CN102698804A (zh) * 2012-06-01 2012-10-03 凯瑞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载钯树脂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722147B (zh) 2020-06-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S63186748A (ja) 変性ゴム組成物
JPS63168402A (ja) 変性ジエン系重合体ゴムの製造方法
JP2006306962A (ja) 変性重合体組成物
CN1858088A (zh) 一种吡啶基修饰复合功能超高交联吸附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CN101538338B (zh) 无凝胶含双键聚合物的环氧化方法
Moulay Functionalized polystyrene and polystyrene-containing material platforms for various applications
JP2001089524A (ja) チオ尿素基をもった新規単一分散型の交叉結合したビーズ状重合体を製造する方法、および金属化合物の吸着に対するその使用
CN108250603B (zh) 一种碳纳米管导电改性的聚苯乙烯载带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7722145A (zh) 一种氢化丁腈橡胶的制备方法
CN107262057B (zh) 一种胆红素阴离子树脂吸附剂的制备方法
JPH01217011A (ja) 変性ジエン系重合体ゴムの製造方法
CN107722147A (zh) 一种极性聚合物的选择性加氢方法
JP4255150B2 (ja) ポリマ−水素化方法
JP4706478B2 (ja) 環化ゴ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0523055C (zh) 双酚a的制造方法
JPH01284503A (ja) 変性ジエン系重合体ゴムの製造方法
Prabhu C et al. Modification of Polybutadiene Rubber: A Review
JPS63278946A (ja) 変性ゴム組成物
JP5815317B2 (ja) アニオン重合開始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5056905A (zh) 一种五氧化二钒吸附剂的制备方法
CN110776596A (zh) 一种对羟基苯甲酸选择性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JPH01284504A (ja) 変性ジエン系重合体ゴムの製造方法
JPH0532714A (ja) アミノリン酸型キレート樹脂の製造方法
WO2020139111A1 (en) Modified diene-containing (co)polymer,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and use of the same as a flame retardant
JPS63278947A (ja) 変性ゴム組成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