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64172A - 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的制造方法、夹具以及制造装置 - Google Patents

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的制造方法、夹具以及制造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64172A
CN107664172A CN201710476504.4A CN201710476504A CN107664172A CN 107664172 A CN107664172 A CN 107664172A CN 201710476504 A CN201710476504 A CN 201710476504A CN 107664172 A CN107664172 A CN 10766417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uid
cylinder member
outer cylinder
filled type
ax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47650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664172B (zh
Inventor
川地裕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Rik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Rik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Riko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Rik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6641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641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6641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6417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3/00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 F16F13/04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 F16F13/06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 F16F13/08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plastics spring form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 F16F13/14Units of the bushing type, i.e. loaded predominantly radially
    • F16F13/1445Units of the bushing type, i.e. loaded predominantly radially characterised by method of assembly, production or treat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mbined Devices Of Dampers And Springs (AREA)

Abstract

提供在外筒部件的缩径加工时降低封入区域的内压升高幅度而能够以较小的力进行缩径加工的、新型的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的制造方法、用于制造的新型构造的制造用夹具以及制造装置。一种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的制造方法,将外筒部件外嵌固定于由主体橡胶弹性体将内轴部件和中间筒部件连结而成的硫化成形品而形成非压缩性流体的封入区域,在非压缩性流体中对外筒部件进行缩径加工,将外筒部件嵌合安装固定于中间筒部件而密封形成封入区域,此时,在周向上局部地从外侧对兜状部的轴向壁部进行按压,由此对该兜状部的容积进行调节设定,并且在未被按压的部分允许轴向壁部朝向外侧的鼓出变形,在将封入区域密封之后也进一步对外筒部件进行缩径加工。

Description

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的制造方法、夹具以及制造装置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享有于2016年7月27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16-147654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汽车的发动机支架、悬架衬套等的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的制造方法、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的制造用夹具以及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的制造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用于汽车的发动机支架、悬架衬套等的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具有如下构造:相对于在内轴部件的外周配置有中间筒部件并利用主体橡胶弹性体将它们弹性连结而成的硫化成形品,外嵌固定有外筒部件。而且,通过设置于中间筒部件的窗部而在外周面开口的主体橡胶弹性体的兜状部的开口由外筒部件覆盖,由此形成非压缩性流体的封入区域,从而发挥基于封入的非压缩性流体的流动阻力、共振作用等的防振效果。
可是,当制造这样的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时,公知如下制造方法:在由非压缩性流体充满的水槽中进行外筒部件相对于硫化成形品的组装,从而在外筒部件相对于硫化成形品的组装的同时进行非压缩性流体向封入区域的封入。另外,为了稳定地获得作为目的的防振性能、耐久性,对封入流体量进行调节设定的方式较为有效。
因此,本发明的申请人在日本实公平7-12749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如下方案:在水槽中进行外筒部件相对于硫化成形品的组装时,在轴向上对主体橡胶弹性体进行按压,由此使得主体橡胶弹性体的构成封入区域的壁部的部分发生弹性变形。由此,对封入于封入区域的非压缩性流体的量、封入区域内的压力等进行调节,从而能够实现所制造的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的防振性能的提高、稳定化等。
但是,本发明的发明人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而明确发现仍然存有改良的余地。即,在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中,有时还出于改善耐久性等的目的而对主体橡胶弹性体施加径向上的预压缩,但若要自封入区域中封入有非压缩性流体的状态起通过使外筒部件进一步缩径而对主体橡胶弹性体施加预压缩,则封入区域的内压会升高而使得外筒部件的缩径加工变得困难。特别是在通过外筒部件的缩径而在轴向两端部分完成向中间筒部件的嵌合安装之后,通过使外筒部件的轴向中间部分缩径而对主体橡胶弹性体进行预压缩的方式因封入区域的内压而变得更加困难,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以更大的力对外筒部件进行缩径加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公平7-1274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是以上述情形为背景而完成的,其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在外筒部件的缩径加工时降低封入区域的内压升高幅度而能够以较小的力容易地进行缩径加工的、新型的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的制造方法。另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用于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的制造的新型构造的制造用夹具和制造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下,对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记载。此外,能够尽可能地以任意的组合方式而采用以下记载的各方式中所采用的结构要素。
即,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是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的制造方法,将外筒部件外嵌固定于在内轴部件的外周配置有中间筒部件且由主体橡胶弹性体连结而成的硫化成形品,利用该外筒部件将通过设置于该中间筒部件的窗部而在外周面开口的该主体橡胶弹性体的兜状部的该开口覆盖,由此形成非压缩性流体的封入区域,所述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在所述非压缩性流体中对外插于所述硫化成形品的所述外筒部件进行缩径加工,以流体密封的方式将该外筒部件的轴向两侧部分嵌合安装固定于在所述中间筒部件的轴向两侧设置的环状嵌合安装部而密封形成封入有该非压缩性流体的所述封入区域,此时,在周向上局部地从外侧对所述主体橡胶弹性体的所述兜状部的轴向壁部进行按压,由此对该兜状部的容积进行调节设定,并且在周向上未被从外侧按压的部分允许该轴向壁部朝向外侧的鼓出变形,在所述外筒部件以流体密封的方式与所述环状嵌合安装部抵接而将所述封入区域密封之后也进一步对该外筒部件进行缩径加工。
根据依照第一方式的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的制造方法,在周向上局部地对主体橡胶弹性体的兜状部的轴向壁部进行按压,并且在未被按压的轴向壁部的周向上的其他部分允许轴向壁部朝向外侧的鼓出变形,从而即使在将封入区域密封之后对外筒部件进行缩径加工,也能够对兜状部的容积进行调节设定,并能够降低封入区域的内压升高幅度。故此,即使在封入区域被密封之后也能够以比较小的力容易地对外筒部件进行缩径加工,例如能够有效地基于外筒部件的缩径加工而实现对主体橡胶弹性体的预压缩等。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是根据第一方式所记载的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的制造方法,所述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形成为如下构造:在所述主体橡胶弹性体在与轴成直角的方向上的两侧形成有一对所述兜状部,这样的一对兜状部通过在所述中间筒部件的与轴成直角的方向上的两侧设置的一对窗部而分别在外周面开口,另一方面,在该主体橡胶弹性体的该一对兜状部的周向之间,设置有在与轴成直角的方向上将所述内轴部件和所述中间筒部件连结的连结臂部,在根据第一方式所记载的制造方法密封形成所述封入区域而制造所述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时,以不在轴向上直接对所述主体橡胶弹性体的所述连结臂部进行按压的方式,对在周向上偏离该连结臂部的位置从外侧进行按压。
根据第二方式,在各兜状部的轴向壁部在周向上局部地允许朝向轴向外侧的鼓出变形,从而能够分别降低在外筒部件的缩径加工时由各兜状部构成的封入区域的内压升高幅度,使外筒部件的缩径加工变得容易。
进一步,在对各兜状部的轴向壁部进行按压时,在周向上偏离主体橡胶弹性体的连结臂部的位置处,从外侧对轴向壁部进行按压,由此能够防止针对连结臂部在轴向上的直接的压缩,从而能够通过外筒部件的缩径加工而在径向上有效地对连结臂部进行预压缩。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在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所记载的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基础上,在密封形成所述封入区域时,在从外侧对所述主体橡胶弹性体的轴向一侧的所述兜状部的轴向壁部进行抵接支承的状态下,在周向上局部地从外侧对轴向另一侧的该兜状部的轴向壁部进行按压。
根据第三方式,从外侧对主体橡胶弹性体的兜状部的一方的轴向壁部进行抵接支承,且在周向上局部地从外侧对兜状部的另一方的轴向壁部进行按压,由此能够以更高的精度对封入区域的容积进行调节设定。
本发明的第四方式是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的制造用夹具,在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的制造工序中,将外筒部件外嵌固定于在内轴部件的外周配置有中间筒部件且由主体橡胶弹性体连结而成的硫化成形品,利用该外筒部件将通过设置于该中间筒部件的窗部而在外周面开口的该主体橡胶弹性体的兜状部的该开口覆盖,由此形成非压缩性流体的封入区域,并且,在所述非压缩性流体中对外插于所述硫化成形品的所述外筒部件进行缩径加工,以流体密封的方式将该外筒部件的轴向两侧部分嵌合安装固定于在所述中间筒部件的轴向两侧设置的环状嵌合安装部而密封形成封入有该非压缩性流体的所述封入区域,此时使用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的制造用夹具,所述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的制造用夹具的特征在于,具有相对于所述内轴部件从轴向端部而外插的环状基部,并且,在该环状基部的朝向所述主体橡胶弹性体的轴向内表面,在周向上不同的位置设置有:按压突部,其朝向轴向突出,且相对于所述主体橡胶弹性体的所述兜状部的轴向壁部而从外侧抵接;以及非抵接部,即使在上述按压突部相对于上述兜状部的轴向壁部的抵接状态下,该非抵接部也不与上述轴向壁部抵接。
根据依照第四方式的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的制造用夹具,能够利用按压突部在周向上局部地对主体橡胶弹性体的兜状部的轴向壁部进行按压,并能够利用非抵接部而允许轴向壁部朝向外侧的鼓出变形。故此,通过一边使本方式所涉及的夹具的按压突部与轴向壁部抵接、一边对外筒部件进行缩径加工,能够对封入区域的容积进行调节设定,并且,即使在将封入区域密封之后,也能够以比较小的力容易地对外筒部件进行缩径加工。
本发明的第五方式在第四方式所记载的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的制造用夹具的基础上,所述按压突部在突出前端面的所述环状基部的周向两端缘部,形成为相对于从该环状基部在突出方向上立起的周向两侧面以平滑的弯曲面形状而连接的无边缘的表面形状。
根据第五方式,通过将按压突部的周向两端缘部形成为无边缘的平滑的表面形状,在主体橡胶弹性体(轴向壁部)的按压突部的抵接部分处,通过应力的分散化而防止产生龟裂等。
本发明的第六方式是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的制造装置,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将外筒部件外嵌固定于在内轴部件的外周配置有中间筒部件且由主体橡胶弹性体连结的而成硫化成形品,利用该外筒部件将通过设置于该中间筒部件的窗部而在外周面开口的该主体橡胶弹性体的兜状部的该开口覆盖,由此形成非压缩性流体的封入区域,当制造上述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时,利用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的制造装置在所述非压缩性流体中对外插于所述硫化成形品的所述外筒部件进行缩径加工,以流体密封的方式将该外筒部件的轴向两侧部分嵌合安装固定于在所述中间筒部件的轴向两侧设置的环状嵌合安装部而密封形成封入有该非压缩性流体的所述封入区域,所述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的制造装置的特征在于,在周向上不同的位置设置有:按压突部,其相对于所述主体橡胶弹性体的所述兜状部的轴向壁部而从外侧抵接,且对该轴向壁部朝轴向内侧进行按压而使其变形;以及非抵接部,其与上述兜状部的轴向壁部不抵接,且允许因所述封入区域的内压而引起的该轴向壁部朝向外侧的鼓出变形。
根据依照第六方式的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的制造装置,能够利用按压突部在周向上局部地对主体橡胶弹性体的兜状部的轴向壁部进行按压,并能够利用非抵接部而允许轴向壁部朝向外侧的鼓出变形。故此,通过利用本方式所涉及的制造装置一边使按压突部与轴向壁部抵接、一边对外筒部件进行缩径加工,能够对封入区域的容积进行调节设定,并且,即使在封入区域被密封之后,也能够以比较小的力容易地对外筒部件进行缩径加工。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周向上局部地对主体橡胶弹性体的兜状部的轴向壁部进行按压,并且在未被按压的轴向壁部的周向上的其他部分允许轴向壁部朝向外侧的鼓出变形,由此,即使在封入区域被密封之后对外筒部件进行缩径加工,也能对兜状部的容积进行调节设定、且能降低封入区域的内压升高幅度。故此,即使在封入区域被密封之后,也能够以比较小的力容易地对外筒部件进行缩径加工,例如能够通过外筒部件的缩径加工而有效地实现对主体橡胶弹性体的预压缩等。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通过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的制造方法而制造的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的剖视图。
图2是图1的II-II剖视图。
图3是对图1所示的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的制造方法中的外筒部件的缩径加工工序进行说明的剖视图,且是表示缩径加工的完毕状态的图。
图4是构成用于图1所示的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的制造的制造装置的缩径加工部的仰视图。
图5是对图1所示的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的制造方法中的外筒部件的缩径加工工序进行说明的剖视图,且是表示缩径加工前的状态的图。
图6是用于图3所示的外筒部件的缩径加工工序的上侧夹具的立体图。
图7是图6所示的上侧夹具的剖视图,且是相当于图8中的VII-VII截面的图。
图8是图6所示的上侧夹具的仰视图。
图9是放大表示外筒部件的缩径加工工序中的主要部分的图。
图10是示意性地表示外筒部件的缩径加工工序中的主要部分的展开截面的图。
图11是表示用于作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的制造方法的上侧夹具的剖视图,且是相当于图12中的XI-XI截面的图。
图12是图11所示的上侧夹具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图2中作为本发明所涉及的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而示出了汽车用的发动机支架10。发动机支架10具有如下构造:在由主体橡胶弹性体16将内轴部件12和中间筒部件14相互弹性连结而成的硫化成形品18外嵌固定有外筒部件20。在以下说明中,原则上,上下方向是指图1中的上下方向。
更详细而言,内轴部件12形成为直线状地延伸的厚壁小径的近似圆筒形状,且形成为由铁、铝合金等金属或合成树脂等形成的高刚性的部件。进一步,在内轴部件12固定设置有由合成树脂或金属形成的一对止动突部22、22,该止动突部22、22从内轴部件12朝径向两侧突出。
在该内轴部件12的外周配设有中间筒部件14。中间筒部件14具有薄壁大径的近似圆筒形状,在轴向中间部分具备小径的嵌合槽部24,并且在轴向两端部分分别设置有大径的环状嵌合安装部26。进一步,在中间筒部件14的轴向中间部分,形成有在径向两侧开口的一对窗部28、28。
而且,中间筒部件14以外插于内轴部件12的方式配置于外周,并利用主体橡胶弹性体16将上述内轴部件12和中间筒部件14相互弹性连结。主体橡胶弹性体16具有厚壁的近似圆筒形状,其内周面硫化粘接于内轴部件12的外周面,并且,其外周面硫化粘接于中间筒部件14的内周面。由此,形成利用主体橡胶弹性体16将内轴部件12和中间筒部件14连结而成的硫化成形品18。
进一步,在主体橡胶弹性体16形成有一对兜状部30。兜状部30形成于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轴向中间部分且在外周面开口,并形成有朝向径向中的一个径向的两侧开口的一对。而且,对一对兜状部30、30的开口部和中间筒部件14的一对窗部28、28进行定位,使得上述一对兜状部30、30通过一对窗部28、28而朝外周敞开。此外,设置于内轴部件12的止动突部22、22从一对兜状部30、30的内周面在径向上突出,并且,止动突部22、22的表面由与主体橡胶弹性体16一体形成的缓冲橡胶38覆盖。
通过形成该兜状部30、30,使得主体橡胶弹性体16形成为具备作为兜状部30、30的上壁部的上侧轴向壁部32、作为兜状部30、30的下壁部的下侧轴向壁部34、以及作为兜状部30、30的周向两端的壁部的连结臂部36、36的构造。连结臂部36、36在与轴成直角的方向上将内轴部件12和中间筒部件14连结,该连结臂部36、36形成于一对兜状部30、30的周向之间、且固接于中间筒部件14的嵌合槽部24、24的形成部分。
另外,外筒部件20以外插状态而固定于中间筒部件14。外筒部件20是由金属或合成树脂等形成的高刚性的部件,并具有薄壁大径的近似圆筒形状。进一步,由密封橡胶层40将外筒部件20的内周面的大致整体覆盖。
而且,外筒部件20以外插于中间筒部件14的方式而配置于外周,并且,通过对外筒部件20实施八向拉深(日语:八方絞り)等缩径加工而使得外筒部件20的轴向两端部分嵌合安装固定于中间筒部件14的上下的环状嵌合安装部26、26。此外,在中间筒部件14的环状嵌合安装部26、26与外筒部件20的轴向两端部的径向之间夹入有密封橡胶层40,从而以流体密封的方式将上述中间筒部件14和外筒部件20之间密封。
这样,将外筒部件20安装于硫化成形品18的中间筒部件14,从而利用外筒部件20将一对窗部28、28封闭,并利用外筒部件20以流体密封的方式将通过上述一对窗部28、28而朝外周敞开的一对兜状部30、30的开口覆盖。由此,由一对兜状部30、30形成作为壁部的至少一部分由主体橡胶弹性体16构成的封入区域的第一流体室42和第二流体室44。
进一步,将非压缩性流体封入于第一、第二流体室42、44。非压缩性流体并未被特别限定,例如可采用水、乙二醇、亚烷基二醇、聚亚烷基二醇、硅油、或者上述物质的混合液等。进一步,为了有效地获得后述的基于流体的流动作用的防振效果,封入于第一、第二流体室42、44的非压缩性流体优选为0.1Pa·s以下的低粘性流体。
另外,在第一流体室42配设有第一节流部件46。第一节流部件46形成为沿中间筒部件14的周向延伸的弯曲板状,其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分分别嵌合安装于中间筒部件14的各嵌合槽部24、24的一方,并且其长度方向上的中间部分以在周向上跨越第一流体室42的方式而延伸。另外,在第一节流部件46形成有在外周面开口、且沿周向延伸的第一周向槽48,第一周向槽48的一方的端部在第一节流部件46的周向端面开口,并且另一方的端部通过将第一节流部件46贯通的第一连通孔50而在第一节流部件46的内周面开口。
另外,在第二流体室44配设有第二节流部件52。第二节流部件52形成为相对于第一节流部件46而面对称的形状,形成有与第一节流部件46的第一周向槽48对应的第二周向槽54,并且,与第一连通孔50对应的第二连通孔56形成为将第二节流部件52贯通且与第二周向槽54连接。
而且,第一节流部件46和第二节流部件52的两端部插入于中间筒部件14的嵌合槽部24、24,并在径向上夹持支承于中间筒部件14与外筒部件20的径向之间。在这样的配设状态下,第一节流部件46的第一周向槽48和第二节流部件52的第二周向槽54在周向上连接,并且,第一、第二节流部件46、52的外周面隔着密封橡胶层40而以流体密封的方式与外筒部件20重叠,第一、第二周向槽48、54的外周开口由外筒部件20封闭。由此,将第一流体室42和第二流体室44相互连通的节流通路58形成于第一、第二节流部件46、52,并在周向上以不足一圈的长度延伸。此外,在考虑到第一、第二流体室42、44的壁部弹性刚性的同时,对节流通路58的通路截面积与通路长度之比进行调节,由此适当地设定作为流动流体的共振频率的调谐频率,例如调谐为与发动机抖动相当的低频、与空转振动或行驶轰鸣音相当的中频或高频。
对于这样的构造的发动机支架10,利用图3所示的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的制造装置60而对非压缩性流体向第一、第二流体室42、44的封入量进行调节,并通过外筒部件20的缩径而实施向中间筒部件14的安装、对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预压缩等。该制造装置60具备后述的下侧按压体62、缩径加工部77以及上侧按压体108。以下,对发动机支架10的制造方法和发动机支架10的制造装置60的构造一并进行说明。
首先,在预先准备的硫化成形品18的外周面安装同样预先准备的第一、第二节流部件46、52,并且将外筒部件20外插于硫化成形品18,将这些部件设置于制造装置60的下侧按压体62。
下侧按压体62具备下侧夹具64,下侧夹具64具备:多个抵接突部68,它们从形成为近似圆板形状的基部66的外周端部朝上方突出;以及定位销70,其从基部66的径向中央部分朝上方突出。另外,在下侧夹具64的下方连结有固定部72,固定部72以内插于环状的保持体74的状态而被固定,并且,保持体74与旋转台76连结,通过使旋转台76在周向上旋转而能够对与固定部72连结的下侧夹具64在周向上的朝向进行调节。而且,使硫化成形品18从上方接近下侧夹具64,将定位销70插入于硫化成形品18的内轴部件12,由此在与轴成直角的方向上将硫化成形品18定位设置于下侧按压体62。进一步,利用保持体74的上表面对外插于硫化成形品18的外筒部件20的下表面进行抵接支承,从而以相对于硫化成形品18定位保持于规定的轴向位置的状态将外筒部件20设置于下侧按压体62。
另外,相对于设置于下侧按压体62的硫化成形品18以及外筒部件20,以外插状态设置缩径加工部77。如图4所示,缩径加工部77具备在外筒部件20的外周配置的多个拉深模具78。
拉深模具78是在上下方向上观察时呈近似扇形的高刚性的块状体,多个拉深模具78在周向上排列配置并在径向中央部分形成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贯通孔,并且外周面形成为随着趋向上方而向内周倾斜的锥状外周面80。另外,如图3~图5所示,在拉深模具78固定有滑动突部82。滑动突部82形成为以朝向径向中间部分而宽度逐渐缩窄的截面形状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杆状,使比宽度最窄部靠内周侧的部位与在拉深模具78的外周面的周向中央部分形成的嵌合槽84嵌合,而将滑动突部82螺纹固定于拉深模具78。
进一步,拉深模具78配设为能够相对于配置于外周侧的加压部86滑动。该加压部86的内周面形成为与锥状外周面80对应的锥状内周面88,并且,在与各拉深模具78的周向中央部分对应的位置,以在内周面开口的方式形成有相对于径向倾斜、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引导槽90。而且,使滑动突部82的比宽度最窄部靠外周侧的部位与加压部86的引导槽90嵌合,利用引导槽90对滑动突部82进行引导,由此使拉深模具78相对于加压部86能够上下滑动。另外,由于加压部86的内周面形成为随着趋向上方而朝内周倾斜的锥状内周面88,因此,拉深模具78在相对于加压部86朝上方移位的同时朝内周移位。
更进一步,在加压部86的上下侧分别设置有形成为近似圆环板形状的上下的移位限制部92、94,比加压部86的锥状内周面88更朝内周突出的移位限制部92、94固定设置于加压部86,由此防止拉深模具78相对于加压部86而朝上下侧脱离。此外,下侧的移位限制部94具备能够供保持体74在上下方向上插通的大小的贯通孔。
而且,如图5中箭头所示,利用未图示的致动器使加压部86朝下方移位,将加压部86配置于外筒部件20的外周,并且,将保持体74的上表面按压抵靠于拉深模具78的下表面,使拉深模具78相对于加压部86朝上方相对移动,由此将拉深模具78压入于加压部86与外筒部件20之间。由此,如图3所示,将被加压部86的锥状内周面88朝径向内侧按压的拉深模具78的内周面按压抵靠于外筒部件20的外周面,利用多个拉深模具78对外筒部件20进行缩径加工。此外,可以利用螺旋弹簧、使用压缩性流体的缸体-活塞构造等弹性单元对拉深模具78朝下方施力而将由致动器引起的加压部86的移位解除,由此使拉深模具78更可靠地朝下端的初始位置移动。
在非压缩性流体中进行这样的外筒部件20的缩径加工工序,从而使得中间筒部件14的环状嵌合安装部26、26和外筒部件20隔着密封橡胶层40而密接,并在划分出第一、第二流体室42、44的同时,将非压缩性流体封入于上述第一、第二流体室42、44。进一步,即使在将中间筒部件14和外筒部件20隔着密封橡胶层40密接而将第一、第二流体室42、44密封之后,通过进一步对外筒部件20进行缩径加工也能在径向上对主体橡胶弹性体16进行预压缩。
如图3所示,一边使下侧夹具64与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下侧轴向壁部34抵接、且将上侧夹具96按压抵靠于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上侧轴向壁部32,一边进行利用上述这样的拉深模具78对外筒部件20进行缩径加工的外筒部件20的缩径加工工序。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支架10的制造方法中,首先,完成如下下侧夹具设置工序:将硫化成形品18、第一、第二节流部件46、52以及外筒部件20设置于下侧按压体62,并使下侧夹具64与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下侧轴向壁部34抵接。接下来,完成如下上侧夹具设置工序:使后述的上侧按压体108向设置于下侧按压体62的硫化成形品18接近,将中间筒部件14和外筒部件20夹持于上侧按压体108与保持体74之间,并且使上侧夹具96与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上侧轴向壁部32抵接。然后,完成利用拉深模具78对外筒部件20进行缩径加工的缩径加工工序而获得发动机支架10。
如图6~图8所示,作为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的制造用夹具的上侧夹具96具有如下构造:多个按压突部100突出设置于环状基部98的下表面。环状基部98为以大致恒定的截面形状而延伸的环状,在径向中的一个径向的两侧分别形成有螺孔102,该螺孔102在内表面形成有螺纹牙、且上下贯通。
按压突部100与环状基部98一体形成,并在环状基部98的周向上的多处部位从作为环状基部98的轴向内表面的下表面朝下方突出。另外,按压突部100的突出前端面形成为在径向上弯曲的弯曲面,其突出尺寸在径向中间部分为最大,并且随着趋向内周及外周而朝上倾斜。本实施方式中的按压突部100,作为突出前端面的下表面的内周端和内周面的下端以弯曲形状而平滑地连续,并且下表面的外周端和外周面的下端以弯曲形状而平滑地连续,从而使得下表面的内外周端形成为无边缘的表面形状。进一步,按压突部100的周向两端面形成为与径向大致平行地扩展的平面,并随着趋向内周侧而宽度在周向上缩窄。更进一步,按压突部100的周向两端面和下表面的连接部分的表面形成为弯曲面形状,并形成为在连接部分无折线状的边缘而平滑地连续的表面形状。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按压突部100的外周面位于比环状基部98的外周面更靠内周的位置,并且,在比按压突部100更靠外周侧的部位,环状基部98比后述的非抵接部106更朝下方突出。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按压突部100相对于螺孔102在周向两侧分别形成有三个,上述单侧的三个按压突部100在周向上以规定的距离而大致相等间隔地形成,并且,隔着螺孔102、102的形成部分的两侧的按压突部100、100配置为在周向上大幅分离。
更进一步,在各按压突部100形成有上下贯通的通孔104。该通孔104以大致恒定的圆形截面在上下方向上直线状地延伸、且将上侧夹具96贯通,一方的端部在按压突部100的下表面开口,并且另一方的端部在环状基部98的上表面开口。此外,在图6中,虽然将几个通孔104封闭,但这不过是出于确认通孔104的效果等目的而实验性地将其封闭而已。
进一步,在多个按压突部100的周向之间分别形成有非抵接部106。与按压突部100相比,非抵接部106从环状基部98朝下方的突出高度更小,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非抵接部106从环状基部98的突出高度设为0,非抵接部106由环状基部98构成。另外,形成有螺孔102、102的两个非抵接部106a、106a与其他四个非抵接部106b、106b、106b、106b相比,周向上的宽度更大,优选将周向上的宽度设为大于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连结臂部36、36的周向宽度。
这样的构造的上侧夹具96构成能够上下移位的上侧按压体108的下端部。上侧按压体108具有利用销将夹具保持部110和连结部112连结为能够相对地倾转的构造,其中,该夹具保持部110对上侧夹具96进行保持,该连结部112将夹具保持部110和未图示的致动器连结。另外,夹具保持部110具有方向颠倒的有底圆筒形状,形成有在径向上将周壁部贯通的液体排出孔114,并且,沿轴向延伸且将液体排出孔114和上侧夹具96的通孔104连通的连通孔116形成于周向上的多处部位。进一步,在夹具保持部110形成有在轴向的上下侧将周壁部贯通的螺栓孔118,将插通于螺栓孔118的连结螺栓120螺合安装于上侧夹具96的螺孔102,由此将上侧夹具96固定于夹具保持部110。
而且,在通过上侧按压体108向下方的移动而将固定于夹具保持部110的上侧夹具96按压抵靠于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上侧轴向壁部32的上表面的状态下,利用拉深模具78对外筒部件20进行缩径加工。上侧夹具96的相对于上侧轴向壁部32的抵接部分形成为在周向上设置有多个的按压突部100,上侧夹具96在周向上局部地在多处部位对上侧轴向壁部32进行按压。另外,使上侧夹具96的形成有螺孔102、102的非抵接部106a、106a相对于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连结臂部36、36而在周向上定位,并将按压突部100配置于相对于连结臂部36、36的上方而在周向上偏离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上侧夹具96的通孔104和上侧按压体108的液体排出孔114以及连通孔116将主体橡胶弹性体16与上侧夹具96之间的非压缩性流体向外部排出,因此,能够容易地将上侧夹具96的按压突部100按压抵靠于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上侧轴向壁部32。
这样,一边将上侧夹具96的按压突部100和下侧夹具64的抵接突部68按压抵靠于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上下端面,一边对外筒部件20进行缩径加工,由此能够对各兜状部30向轴向壁部32、34的上下外侧的鼓出变形量进行限制,从而能够对第一、第二流体室42、44的容积进行调节。故此,针对配置有第一、第二流体室42、44时的径向上的振动的输入,能够有效地获得基于通过节流通路58而流动的流体的流动作用的防振效果等。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外筒部件20隔着密封橡胶层40而以流体密封的方式与中间筒部件14的环状嵌合安装部26、26抵接,在密封形成第一、第二流体室42、44之后,也进一步对外筒部件20进行缩径加工。此处,在按压突部100在周向上局部地与上侧轴向壁部32的上表面抵接的状态下,在上侧夹具96的按压突部100的周向之间设置的非抵接部106相对于上侧轴向壁部32朝上方分离而不与其抵接。
其结果是,在密封形成第一、第二流体室42、44之后进一步对外筒部件20进行缩径加工时,如图9、图10所示,在按压突部100的周向之间允许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上侧轴向壁部32朝轴向外侧的鼓出变形。由此,通过上侧轴向壁部32的弹性变形而在某种程度上允许封入有非压缩性流体的第一、第二流体室42、44的容积变化,从而能够防止在外筒部件20的缩径加工时密封的第一、第二流体室42、44的内压显著升高。故此,能够以比较小的力而进行外筒部件20的缩径加工,还容易高精度地对外筒部件20进行缩径加工,并且,作为使加压部86朝向下方移动而使得朝向径向内侧的力作用于拉深模具78的未图示的致动器,还可以采用所产生的力较小的小型的结构。此外,在图9、图10中,为了容易理解上侧轴向壁部32的鼓出变形,由双点划线示出鼓出变形前的上侧轴向壁部32,并且,对于由实线示出的鼓出变形后的上侧轴向壁部32,夸张地示出其变形量。另外,图10是示意性地展开示出上侧夹具96和上侧轴向壁部32的抵接部分的图,将图中的左右方向设为周向。
特别地,第一、第二流体室42、44形成为内周及外周的壁部实质上不变形的构造,并非内周及外周的至少一方的壁部由挠性膜构成而允许容积变化的平衡室。当制造具备如此构造的第一、第二流体室42、44的发动机支架10时,利用设置有非抵接部106的上侧夹具96对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上侧轴向壁部32进行按压,从而,在外筒部件20的缩径加工时能够抑制第一、第二流体室42、44的内压升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上侧夹具96中,形成有螺孔102、102的一对非抵接部106a、106a形成为周向宽度比其他非抵接部106b的周向宽度大,这些大宽度的非抵接部106a、106a的周向位置与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一对连结臂部36、36的周向位置一致。由此,上侧夹具96在相对于一对连结臂部36、36的形成部分在周向上偏离的位置处对主体橡胶弹性体16(上侧轴向壁部32)进行按压,由此防止直接对一对连结臂部36、36进行按压。故此,能够防止对一对连结臂部36、36在轴向上进行不必要的大幅压缩,从而能够实现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耐久性的提高、作为目的的弹性特性的实现等。而且,通过防止在轴向上对一对连结臂部36、36进行大幅压缩,能通过外筒部件20的缩径加工而在径向上充分对主体橡胶弹性体16进行预压缩。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下侧夹具64的抵接突部68相对于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下侧轴向壁部34遍及整周地抵接,并且,上侧夹具96的按压突部100在周向上局部地对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上侧轴向壁部32进行按压。故此,能够高精度地对第一、第二流体室42、44的容积进行调节,并能够通过上侧轴向壁部32的鼓出变形而允许外筒部件20的缩径加工时的第一、第二流体室42、44的容积变化,从而能够容易地实现外筒部件20的缩径加工。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周向上断续地设置有多个的按压突部100的突出前端面(下表面)相对于周向两侧面以弯曲面形状而平滑地连接,周向端缘部的下端形成为无边缘的平滑的表面形状。由此,即使将按压突部100按压抵靠于主体橡胶弹性体16,也能使由抵接产生的应力分散地作用,从而能够防止在按压突部100的抵接部分产生龟裂。
在图11、图12中,作为本发明所涉及的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的制造用夹具的第二实施方式而示出了上侧夹具130。在以下说明中,对于实质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以及部位,在图中标注相同的符号而将说明省略。另外,具备上侧夹具130的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的制造装置、利用上侧夹具130制造的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的具体构造可以采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造。
更详细而言,上侧夹具130具有在环状基部98形成有多个按压突部100和非抵接部106的构造。
按压突部100在周向上相互分离地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八个按压突部100在周向上大致均匀地配置。另外,在环状基部98形成的螺孔102、102形成为到达在径向上对置的位置所设置的两个按压突部100、100内,螺孔102、102未将上侧夹具130贯通而是仅在环状基部98的上表面开口。
由于按压突部100在周向上大致均匀地配置,因此,非抵接部106的周向上的宽度大致恒定,并以大致恒定的宽度在径向上直线状地延伸。总之,本实施方式中的非抵接部106全部都形成为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非抵接部106b相同的构造。
根据依照这样的本实施方式的构造的上侧夹具130,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外筒部件20的缩径加工时,能够利用多个按压突部100在周向上局部地对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上侧轴向壁部32的上表面进行按压,并能够利用非抵接部106而允许上侧轴向壁部32朝向上方的鼓出变形。由此,能够对第一、第二流体室42、44的容积进行调节设定,并且,即使在将第一、第二流体室42、44密封之后也能够使外筒部件20进一步进行缩径变形。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上侧夹具130的按压突部100的数量多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上侧夹具130的按压突部100的数量,因此,能够以更高的精度对第一、第二流体室42、44的容积进行调节设定。此外,若增大按压突部100的周向宽度,则容易以高精度对第一、第二流体室42、44的容积进行调节设定而无需增加按压突部100的数量。另一方面,若减少按压突部100的数量,或减小按压突部100的周向宽度,则在第一、第二流体室42、44的密封之后也能够容易地使外筒部件20进一步缩径变形。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叙述,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具体记载。例如,形成于上侧夹具96的按压突部100的数量、配置等终究是示例,并未被特别限定。进一步,拉深模具78的数量、进行缩径加工的制造装置60的具体构造等并不限定于实施方式中的记载,能够适当地进行变更。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对利用具备按压突部100和非抵接部106的上侧夹具96按压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兜状部30、30的上侧轴向壁部32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例如,也可以利用作为具有使得上侧夹具96上下颠倒后的构造的制造用夹具的下侧夹具在周向上局部地按压下侧轴向壁部34,并且在周向上局部地允许下侧轴向壁部34朝向下方的鼓出变形。总之,在对外筒部件20进行缩径加工时,只要在周向上局部地按压上侧轴向壁部32和下侧轴向壁部34的至少一方、且在周向上的其他部分允许朝向外侧的鼓出变形即可。
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的具体构造也能够根据要求特性等而适当地变更。具体而言,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封入区域构成为包括在径向中的一个径向的两侧形成的两个流体室42、44,但是,对于作为封入区域而四个流体室在相互正交的径向中的两个径向各自的两侧形成、且相对于径向中的两个径向上的振动而能发挥基于流体的流动作用的防振效果的构造的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也能够应用本发明所涉及的制造方法、制造用夹具、制造装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外筒部件20遍及全长地以大致恒定的直径而形成,但是,例如,对于具备比轴向两端部更靠轴向中央的部分形成为大径的构造的外筒部件的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也能够应用本发明。在该情况下,可以对外筒部件的整体进行同样的缩径加工,但是,例如,也可以对外筒部件的轴向两端部进行缩径加工,并在将非压缩性流体封入于封入区域之后对外筒部件的轴向中间部进一步进行缩径加工。
另外,可以对上侧夹具96的按压突部100的突出高度(非抵接部106的深度)进行调节,从而使得上侧轴向壁部32在上侧轴向壁部32朝向轴向外侧的鼓出变形时与非抵接部106抵接。由此,能够限制上侧轴向壁部32朝向外侧的鼓出变形量,例如还能够实现对外筒部件20的缩径加工量的限制设定等。
符号说明
10:发动机支架(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12:内轴部件、14:中间筒部件、16:主体橡胶弹性体、18:硫化成形品、20:外筒部件、26:环状嵌合安装部、28:窗部、30:兜状部、32:上侧轴向壁部(轴向另一侧的兜状部的轴向壁部)、34:下侧轴向壁部(轴向一侧的兜状部的轴向壁部)、36:连结臂部、42:第一流体室(封入区域)、44:第二流体室(封入区域)、60:制造装置(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的制造装置)、96、130:上侧夹具(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的制造用夹具)、98:环状基部、100:按压突部、106:非抵接部。

Claims (6)

1.一种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的制造方法,将外筒部件外嵌固定于在内轴部件的外周配置有中间筒部件且由主体橡胶弹性体连结而成的硫化成形品,利用该外筒部件将通过设置于该中间筒部件的窗部而在外周面开口的该主体橡胶弹性体的兜状部的该开口覆盖,由此形成非压缩性流体的封入区域,
所述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非压缩性流体中对外插于所述硫化成形品的所述外筒部件进行缩径加工,以流体密封的方式将该外筒部件的轴向两侧部分嵌合安装固定于在所述中间筒部件的轴向两侧设置的环状嵌合安装部而密封形成封入有该非压缩性流体的所述封入区域,
此时,在周向上局部地从外侧对所述主体橡胶弹性体的所述兜状部的轴向壁部进行按压,由此对该兜状部的容积进行调节设定,并且在周向上未被从外侧按压的部分允许该轴向壁部朝向外侧的鼓出变形,在所述外筒部件以流体密封的方式与所述环状嵌合安装部抵接而将所述封入区域密封之后也进一步对该外筒部件进行缩径加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形成为如下构造:在所述主体橡胶弹性体在与轴成直角的方向上的两侧形成有一对所述兜状部,这样的一对兜状部通过在所述中间筒部件的与轴成直角的方向上的两侧设置的一对所述窗部而分别在外周面开口,另一方面,在该主体橡胶弹性体的该一对兜状部的周向之间,设置有在与轴成直角的方向上将所述内轴部件和所述中间筒部件连结的连结臂部,
在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方法密封形成所述封入区域而制造所述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时,以不在轴向上直接对所述主体橡胶弹性体的所述连结臂部进行按压的方式,对在周向上偏离该连结臂部的位置从外侧进行按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密封形成所述封入区域时,在从外侧对所述主体橡胶弹性体的轴向一侧的所述兜状部的轴向壁部进行抵接支承的状态下,在周向上局部地从外侧对轴向另一侧的该兜状部的轴向壁部进行按压。
4.一种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的制造用夹具,在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的制造工序中,将外筒部件外嵌固定于在内轴部件的外周配置有中间筒部件且由主体橡胶弹性体连结而成的硫化成形品,利用该外筒部件将通过设置于该中间筒部件的窗部而在外周面开口的该主体橡胶弹性体的兜状部的该开口覆盖,由此形成非压缩性流体的封入区域,并且,在所述非压缩性流体中对外插于所述硫化成形品的所述外筒部件进行缩径加工,以流体密封的方式将该外筒部件的轴向两侧部分嵌合安装固定于在所述中间筒部件的轴向两侧设置的环状嵌合安装部而密封形成封入有该非压缩性流体的所述封入区域,此时使用所述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的制造用夹具,
所述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的制造用夹具的特征在于,
具有相对于所述内轴部件从轴向端部而外插的环状基部,并且,在该环状基部的朝向所述主体橡胶弹性体的轴向内表面,在周向上不同的位置设置有:按压突部,其朝向轴向突出,且相对于所述主体橡胶弹性体的所述兜状部的轴向壁部而从外侧抵接;以及非抵接部,即使在上述按压突部相对于上述兜状部的轴向壁部的抵接状态下,该非抵接部也不与上述轴向壁部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的制造用夹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压突部在突出前端面的所述环状基部的周向两端缘部,形成为相对于从该环状基部在突出方向上立起的周向两侧面以平滑的弯曲面形状而连接的无边缘的表面形状。
6.一种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的制造装置,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将外筒部件外嵌固定于在内轴部件的外周配置有中间筒部件且由主体橡胶弹性体连结而成的硫化成形品,利用该外筒部件将通过设置于该中间筒部件的窗部而在外周面开口的该主体橡胶弹性体的兜状部的该开口覆盖,由此形成非压缩性流体的封入区域,当制造上述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时,利用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的制造装置在所述非压缩性流体中对外插于所述硫化成形品的所述外筒部件进行缩径加工,以流体密封的方式将该外筒部件的轴向两侧部分嵌合安装固定于在所述中间筒部件的轴向两侧设置的环状嵌合安装部而密封形成封入有该非压缩性流体的所述封入区域,
所述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的制造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周向上不同的位置设置有:按压突部,其相对于所述主体橡胶弹性体的所述兜状部的轴向壁部而从外侧抵接,且对该轴向壁部朝轴向内侧进行按压而使其变形;以及非抵接部,其与上述兜状部的轴向壁部不抵接,且允许因所述封入区域的内压而引起的该轴向壁部朝向外侧的鼓出变形。
CN201710476504.4A 2016-07-27 2017-06-21 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的制造方法、夹具以及制造装置 Active CN10766417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47654A JP6739270B2 (ja) 2016-07-27 2016-07-27 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の製造方法と、それに用いられる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の製造用冶具および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の製造装置
JP2016-147654 2016-07-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64172A true CN107664172A (zh) 2018-02-06
CN107664172B CN107664172B (zh) 2020-07-24

Family

ID=610817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476504.4A Active CN107664172B (zh) 2016-07-27 2017-06-21 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的制造方法、夹具以及制造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739270B2 (zh)
CN (1) CN107664172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19134A (zh) * 2018-03-30 2019-10-11 仓敷化工株式会社 防振装置的制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398103B1 (ko) * 2021-07-15 2022-05-17 평화산업주식회사 하이드로 다이나믹 댐퍼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99325A (ja) * 1986-02-21 1987-09-03 Tokai Rubber Ind Ltd 液中組立装置
JPS62199330A (ja) * 1985-03-25 1987-09-03 Tokai Rubber Ind Ltd 液入りブツシユの液封入組立装置
JPH0712749Y2 (ja) * 1990-03-29 1995-03-29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外筒金具付きゴム品の組付装置
JPH07269634A (ja) * 1994-03-31 1995-10-20 Kinugawa Rubber Ind Co Ltd 防振部材の加締構造
JPH09229128A (ja) * 1996-02-21 1997-09-02 Kinugawa Rubber Ind Co Ltd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05163839A (ja) * 2003-11-28 2005-06-23 Tokai Rubber Ind Ltd 流体封入式筒型防振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7056898A (ja) * 2005-08-22 2007-03-08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液封防振部材の製造方法
CN101057087A (zh) * 2004-11-29 2007-10-17 洛德公司 车辆驾驶室悬架系统阻尼衬套及其制造方法
CN101338807A (zh) * 2007-07-06 2009-01-07 F.波尔希名誉工学博士公司 液压减震轴承
CN104675920A (zh) * 2013-11-28 2015-06-0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液体封入减振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99330A (ja) * 1985-03-25 1987-09-03 Tokai Rubber Ind Ltd 液入りブツシユの液封入組立装置
JPS62199325A (ja) * 1986-02-21 1987-09-03 Tokai Rubber Ind Ltd 液中組立装置
JPH0712749Y2 (ja) * 1990-03-29 1995-03-29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外筒金具付きゴム品の組付装置
JPH07269634A (ja) * 1994-03-31 1995-10-20 Kinugawa Rubber Ind Co Ltd 防振部材の加締構造
JPH09229128A (ja) * 1996-02-21 1997-09-02 Kinugawa Rubber Ind Co Ltd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05163839A (ja) * 2003-11-28 2005-06-23 Tokai Rubber Ind Ltd 流体封入式筒型防振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1057087A (zh) * 2004-11-29 2007-10-17 洛德公司 车辆驾驶室悬架系统阻尼衬套及其制造方法
JP2007056898A (ja) * 2005-08-22 2007-03-08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液封防振部材の製造方法
CN101338807A (zh) * 2007-07-06 2009-01-07 F.波尔希名誉工学博士公司 液压减震轴承
CN104675920A (zh) * 2013-11-28 2015-06-0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液体封入减振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19134A (zh) * 2018-03-30 2019-10-11 仓敷化工株式会社 防振装置的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64172B (zh) 2020-07-24
JP6739270B2 (ja) 2020-08-12
JP2018017305A (ja) 2018-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37304B (zh) 缓冲装置
CN104769311A (zh)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JP5941966B2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CN102927190A (zh) 减震器的活塞组件
CN107664172A (zh) 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的制造方法、夹具以及制造装置
WO2016088629A1 (ja) 緩衝器
CN103534507B (zh) 阀构造
JP2007255688A (ja) 流体封入式筒型防振組付体の製造方法
CN109927499A (zh) 悬架用上支撑件
CN105840715A (zh) 电子控制的内置阻尼器
JP2010270815A (ja) 減衰バルブ
CN108027004B (zh) 缓冲器
JP6942185B2 (ja) 緩衝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1883932B (zh) 防振装置
JP5390866B2 (ja) バルブ
CN105020332B (zh) 隔振装置
CN105658988B (zh)
JP6779027B2 (ja) 緩衝器及び緩衝器の製造方法
US10253840B2 (en) Cylinder apparatus
JP2009533623A (ja) 構造的に最適化された流力弾性継手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6013129A1 (ja) ピストンおよび緩衝器
JP4241478B2 (ja) 流体封入式の防振連結ロッド
JP2014532847A (ja) ベローズ貯蔵器の形式の液体貯蔵器
CN105917135B (zh) 阻尼流体装置、系统及方法
JP6990141B2 (ja) 液圧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