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54987A - 蒸汽发生装置 - Google Patents

蒸汽发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54987A
CN107654987A CN201710883990.1A CN201710883990A CN107654987A CN 107654987 A CN107654987 A CN 107654987A CN 201710883990 A CN201710883990 A CN 201710883990A CN 107654987 A CN107654987 A CN 1076549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steam
storage room
water storage
f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88399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654987B (zh
Inventor
澁谷昌树
早川雄二
阿部邦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6549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549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6549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5498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27/00Cooking-vessels
    • A47J27/04Cooking-vessels for cooking food in steam; Devices for extracting fruit juice by means of steam ; Vacuum cooking vesse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2STEAM GENERATION
    • F22BMETHODS OF STEAM GENERATION; STEAM BOILERS
    • F22B1/00Methods of steam generation characterised by form of heating method
    • F22B1/28Methods of steam generation characterised by form of heating method in boilers heated electricall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2STEAM GENERATION
    • F22BMETHODS OF STEAM GENERATION; STEAM BOILERS
    • F22B37/00Component parts or details of steam boilers
    • F22B37/02Component parts or details of steam boilers applicable to more than one kind or type of steam boiler
    • F22B37/48Devices for removing water, salt, or sludge from boilers; Arrangements of cleaning apparatus in boilers; Combinations thereof with boilers
    • F22B37/50Devices for removing water, salt, or sludge from boilers; Arrangements of cleaning apparatus in boilers; Combinations thereof with boilers for draining or expelling wat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1/00Stoves or ranges in which the fuel or energy supply is not restricted to solid fuel or to a type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the following groups F24C3/00 - F24C9/00; Stoves or ranges in which the type of fuel or energy supply is not specifi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15/00Details
    • F24C15/32Arrangements of ducts for hot gases, e.g. in or around baking ovens
    • F24C15/322Arrangements of ducts for hot gases, e.g. in or around baking ovens with forced circulation
    • F24C15/327Arrangements of ducts for hot gases, e.g. in or around baking ovens with forced circulation with air moisturis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27/00Cooking-vessels
    • A47J27/04Cooking-vessels for cooking food in steam; Devices for extracting fruit juice by means of steam ; Vacuum cooking vessels
    • A47J2027/043Cooking-vessels for cooking food in steam; Devices for extracting fruit juice by means of steam ; Vacuum cooking vessels for cooking food in steam

Abstract

本发明的蒸汽发生装置具有:贮水室,其用于储存水;至少一个加热部,其用于对贮水室内的水进行加热以产生蒸汽;供水装置,其用于向贮水室内供水;蒸汽喷出口,其用于喷出在贮水室内产生的蒸汽;以及多个散热片,该多个散热片在蒸汽喷出口的下方,沿着蒸汽产生方向形成,并且该多个散热片配置成彼此之间隔开间隔,作为多个散热片之间的间隔的第1间隔与作为散热片和贮水室内壁侧面之间的间隔的第2间隔不同。

Description

蒸汽发生装置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4年3月13日、申请号为201480002281.2、发明名称为“蒸汽发生装置”的发明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水进行加热来产生蒸汽的蒸汽发生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该种蒸汽发生装置进行供水直到作为贮水室的第2罐内的水位达到超过弯曲的排液管的顶点的程度,并利用虹吸原理排出第2罐中的水,从而排出水垢成分(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05409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若水垢逐渐附着在蒸汽发生装置内,则蒸汽流路会变窄,有时会导致蒸汽无法从蒸汽喷出口喷出。在这样的情况下,蒸汽发生装置内的压力升高,因此存在如下这样的问题,即供水口的管、排水口的管等脱落,蒸汽、水发生泄漏。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以往的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抑制贮水室内被水垢完全堵塞,从而在长时间持续使用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蒸汽发生性能的可靠性较高的蒸汽发生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以往的课题,本发明的蒸汽发生装置具有:贮水室,其用于储存水;至少一个加热部,其用于对贮水室内的水进行加热以产生蒸汽;供水装置,其用于向贮水室内供给水;蒸汽喷出口,其用于喷出在贮水室内产生的蒸汽;以及多个散热片,该多个散热片在蒸汽喷出口的下方,沿着蒸汽产生方向形成,并且该多个散热片配置成彼此之间隔开间隔,作为多个散热片之间的间隔的第1间隔与作为散热片和贮水室内壁侧面之间的间隔的第2间隔不同。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蒸汽发生装置通过抑制设有散热片的贮水室内被水垢完全堵塞,从而在长时间使用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蒸汽发生性能。
附图说明
从与附带的附图的优选实施方式相关的以下描述,能够明确本发明的这些技术方案和特征。
图1是表示具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蒸汽发生装置的加热烹调器的、门被打开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从蒸汽发生部侧观察具有实施方式1的蒸汽发生装置的、外箱被去除后的加热烹调器所得到的立体图。
图3是具有实施方式1的蒸汽发生装置的、外箱被去除后的加热烹调器的主剖视图。
图4A是实施方式1的蒸汽发生装置的侧剖视图。
图4B是实施方式1的蒸汽发生装置的侧剖视图。
图5是从蒸汽发生部侧观察实施方式1的加热烹调器所得到的侧视图。
图6是实施方式1的贮水室的主视图。
图7A是实施方式1的贮水室的立体图。
图7B是实施方式1的贮水室的立体图。
图8是实施方式1的蒸汽发生装置的俯视剖视图。
图9是实施方式1的蒸汽发生装置的蒸汽加热模式的流程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蒸汽发生装置的贮水室热敏电阻的温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1A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1的利用虹吸原理的排水工序的蒸汽发生装置的第1剖视图。
图11B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1的利用虹吸原理的排水工序的蒸汽发生装置的第2剖视图。
图11C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1的利用虹吸原理的排水工序的蒸汽发生装置的第3剖视图。
图11D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1的利用虹吸原理的排水工序的蒸汽发生装置的第4剖视图。
图12A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1的排出供水路的水的排水工序的蒸汽发生装置的第1剖视图。
图12B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1的排出供水路的水的排水工序的蒸汽发生装置的第2剖视图。
图12C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1的排出供水路的水的排水工序的蒸汽发生装置的第3剖视图。
图12D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1的排出供水路的水的排水工序的蒸汽发生装置的第4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技术方案是一种蒸汽发生装置,其具有:贮水室,其用于储存水;至少一个加热部,其用于对贮水室内的水进行加热以产生蒸汽;供水装置,其用于向贮水室内供水;蒸汽喷出口,其用于喷出在贮水室内产生的蒸汽;以及多个散热片,该多个散热片在蒸汽喷出口的下方,沿着蒸汽产生方向形成,并且该多个散热片配置成彼此之间隔开间隔,作为多个散热片之间的间隔的第1间隔与作为散热片和贮水室内壁侧面之间的间隔的第2间隔不同。由此,在第1间隔和第2间隔中较窄的间隔处,增加了散热片与水之间的接触面积,能够提高传热效率。另一方面,在较宽的间隔处,水垢会在完全堵塞间隔前发生剥落,因此难以完全堵塞间隔。因此,能够提高散热片与水之间的传热效率,并且能够始终从蒸汽喷出口喷出蒸汽。即,即使蒸汽发生装置的内部压力升高,也能够防止蒸汽、水从贮水室泄漏,因此能够提供一种在长时间连续使用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蒸汽产生性能的可靠性较高的蒸汽发生装置。
在第1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在第2技术方案中,特别是加热部是加热器,至少一个散热片以与加热器交叉的方式设置。由此,特别是温度较高的加热部的热量,利用散热片传递到热量难以传递到的、贮水室内的水的内部。另外,利用散热片增加贮水室与水之间的接触面积,能够高效地向水传递热量,因此加热器附近的温度下降。因此,能够抑制越是高温越容易附着的水垢附着在加热器上。
在第2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在第3技术方案中,特别是第1间隔比第2间隔小。由此,能够提高散热片与水之间的传热效率,并且能够始终从蒸汽喷出口喷出蒸汽。即,即使蒸汽发生装置的内部压力升高,也能够防止蒸汽、水从贮水室泄漏,因此,能够提供一种在长时间连续使用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蒸汽产生性能的可靠性较高的蒸汽发生装置。
在第1技术方案~第3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在第4技术方案中,特别是在贮水室的内壁面中的与加热部相对的位置处设有凹部。由此,特别是在因高温水垢容易附着的加热器附近的贮水室内的内部容积增加,因此水垢难以堵塞。因此,能够提高散热片与水的之间传热效率,并且能够始终从蒸汽喷出口喷出蒸汽。即,即使蒸汽发生装置的内部压力升高,也能够防止蒸汽、水从贮水室泄漏,因此,能够提供一种在长时间连续使用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蒸汽产生性能的可靠性较高的蒸汽发生装置。
第5技术方案是特别具有第1技术方案~第4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案的蒸汽发生装置的加热烹调器。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本发明并不限于该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具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蒸汽发生装置的加热烹调器的立体图。在图1中,示出了加热烹调器的门被打开后的状态。
在图1中,加热烹调器1具有壳体4。壳体4是前表面2形成为加热室开口部3的长方体状的箱。壳体4具有内箱5和外箱6。内箱5是在内侧划分出加热室10的箱。内箱5是对镀铝钢板的表面进行氟涂装而形成的。外箱6是覆盖内箱5的外侧的PCM钢板。载置盘9和食品11经过加热室开口部3被放入加热室10内或者从加热室10内被取出。在加热室10内,载置有食品11的载置盘9在内箱5的轨道12上滑动。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通过对内箱5进行氟涂装,而使附着于内箱5的污物容易被擦拭掉,但并不限于这样的涂装。也可以进行搪瓷涂装或其他的耐热用涂装。另外,作为内箱5的材质例如可以是不锈钢。
载置盘9由镀铝钢板形成。另外,通过压制成型对载置盘9进行凹凸加工,使得在对载置盘9上的食品11进行加热时,来自食品11的油脂成分容易流出。另外,对载置盘9的表面进行氟涂装,在载置盘9的背面具有吸收微波而发热的发热体。像这样,在载置盘9的背面具有发热体,能够通过设置于载置盘9上方的加热室加热器15(参照图3)与载置盘9的背面的发热体的组合来对食品11的双面进行加热。另外,在载置盘9的下部设置有轨道座13。轨道座13配置在载置盘9的与轨道12的接触部分,且以螺纹固定的方式被固定在载置盘9的下部。轨道座13是由PPS树脂的成型品形成的,因此载置盘9和加热室10绝缘。
在实施方式1中,在载置盘9的表面实施了容易使污物被擦拭掉的氟涂装,但也可以进行搪瓷涂装或其他的耐热用涂装。另外,作为载置盘9的材质也可以是铝、不锈钢。
在壳体4的前表面3上安装有门7。门7以能够以水平方向的轴为中心进行转动(开闭自如)的方式被安装在前表面3上。当门7转动到铅垂状态时(关闭门7),则加热室10封闭。当门7转动到水平状态时(打开门7),则加热室10开放。在壳体4的前表面3上安装有安全开关8。在打开门7时,安全开关8停止磁控管、各加热器的工作。
图2是去除了外箱6的、实施方式1的加热烹调器1的立体图。在图2中,示出了将蒸汽发生装置27暴露出来的情况。
在图2中,在门7上配置有触摸屏57和操作部58。触摸屏57是由可供使用者接触的画面构成的。使用者能够通过用手指接触触摸屏57的画面,对烹调菜单、烹调时间进行详细设定。操作部58能够通过被使用者操作而执行“返回”、“取消”、“开始”的基本操作。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虽然设置有触摸屏57,但也可以只采用液晶显示屏来代替触摸屏57。在采用液晶显示屏来代替触摸屏57时,使用者使用操作部58的十字键、号码盘键来选择在液晶显示屏上显示出来的烹调菜单、烹调时间。
图3是表示去除了外箱6的、实施方式1的加热烹调器1的主剖视图。
如图3所示,加热烹调器1具有载置台14和加热室加热器15。载置台14是用于载置食品的台,固定于加热室10而构成加热室10的底面。载置台14是由微晶玻璃形成的。加热室加热器15是设置在加热室10的顶面附近的3根平行的加热器。在3根加热室加热器15中,配置于中央部的加热室加热器15的波长的峰值比其他两根加热室加热器15的波长峰值短。
构成加热室10的壁面利用地线(未图示)接地,与加热室10一体成型的轨道12也接地。
在作为加热室10内部的背面侧设置有循环风扇16和对流加热器17。循环风扇16是用于搅拌加热室10内的空气而使其循环的风扇。对流加热器17是用于对在加热室10内循环的空气进行加热的室内空气加热器,以包围循环风扇16的方式设置。
在加热室10的背面中央附近,在彼此不同的区域设置有多个吸气用通风口18和多个送风用通风口19。吸气用通风口18是用于从加热室10侧向循环风扇16侧进行吸气的孔。反之,送风用通风口19是用于从循环风扇16侧向加热室10侧进行送风的孔。吸气用通风口18和送风用通风口19是由许多冲孔形成的。
在图3中的加热室10的右上方设置有红外线传感器21和箱内热敏电阻22。红外线传感器21通过设置于加热室10的壁面的检测用孔20来检测加热室10内的食品的温度。箱内热敏电阻22用于检测加热室10的温度(箱内温度)。
在图3中的加热室10的下方设置有磁控管23、波导管24、旋转天线25以及电动机26。磁控管23是使微波产生的微波发生部的一个例子,在从左方观察时,具有80mm×80mm的形状,并且设置在水平方向上。磁控管23与波导管24相连。波导管24是用于传送来自磁控管23的微波的管,使镀铝钢板弯曲成大致字母L状,而形成内部通路。旋转天线25是设置于加热室10的水平方向中央附近的电波搅动单元的一个例子,由铝构成。旋转天线25与电动机26相连。
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磁控管23、旋转天线25、电动机26以及波导管24设置于加热室10的下侧,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这些构件设置在加热室10的上侧或者侧面侧。另外,这些构件的设置方向也能够设定成任何方向。另外,并非一定需要旋转天线25和电动机26。
在实施方式1中,在波导管24的下方设置有控制部34。控制部34基于使用者对烹调菜单的选择来控制磁控管23、电动机26、循环风扇16、加热室加热器15、第1蒸汽发生加热器50、第2蒸汽发生加热器51、对流加热器17、箱内热敏电阻22、贮水室热敏电阻33、红外线传感器21、供水泵41、触摸屏57、操作部58以及箱内灯(未图示)等。
在加热室10的左方设置有蒸汽发生装置27。蒸汽发生装置27具有贮水室28、贮水室密封件29、贮水室罩30、蒸汽导入通路31以及蒸汽喷出口32。贮水室28是储存用于产生蒸汽的水的容器,由铝压铸件形成。贮水室罩30以与贮水室28相对的方式设置,借助有机硅制的贮水室密封件29安装于贮水室28。另外,贮水室罩30设置在比贮水室28靠近加热室10侧的位置,由铝压铸件形成。有时也将贮水室28和贮水室罩30这两者合称为“贮水室”。蒸汽导入通路31是在贮水室28的上方与贮水室28相连的管,从加热室10的上方的侧面向加热室10内供给蒸汽。蒸汽导入通路31是由内径φ10mm的有机硅管形成。蒸汽喷出口32与蒸汽导入通路31相连,从加热室10的侧面的、处于最上段的轨道12上方的部位向加热室10内吹送蒸汽。即,蒸汽喷出口32将贮水室28内产生的蒸汽向加热室10内喷出。蒸汽喷出口32是由PPS树脂形成的。
蒸汽喷出口32是从蒸汽导入通路31朝向加热室10以自水平方向向下方倾斜大致30°的方式延伸,并与加热室10的凹面相连。蒸汽喷出口32的顶端未从加热室10的侧面向加热室10内突出。在蒸汽喷出口32的顶端部设置有两个日文假名“コ”字状的缺口。在实施方式1中,蒸汽喷出口32自水平方向向下方倾斜大致30°,但角度不限于30°。
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蒸汽导入通路31和蒸汽喷出口32的截面形状是圆形形状,但也可以是椭圆形形状、矩形形状。蒸汽喷出口32在加热室10的侧面的上方设置有1个,但其设置位置、数量并不限于此。只要是能够向加热室10供给蒸汽的位置,就可以将蒸汽喷出口32配置在任何一处,例如加热室10的顶面、底面以及里面等。另外,蒸汽喷出口32可以不只设置1个而是设置多个。蒸汽发生装置27的位置也不限于加热室10的侧方,也可以设置在加热室10的上侧、下侧以及里侧等。
另外,蒸汽喷出口32的孔的最大内径优选的是微波的波长的1/2以下,以使加热室10内的微波不会泄漏。在实施方式1中,微波的波长大约是120mm,因此期望蒸汽喷出口32的孔的最大内径为60mm以下。
图4A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蒸汽发生装置27的整体结构的侧剖视图,图4B是实施方式1的蒸汽发生装置27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如图4A、图4B所示,蒸汽发生装置27具有第1蒸汽发生加热器50和第2蒸汽发生加热器51。第1蒸汽发生加热器50是用于对贮水室28内的水进行加热以产生蒸汽的第1加热部的一个例子,由输出650W的直线状的夹套加热器构成。第1蒸汽发生加热器50以相对于贮水室28的高度方向在中央附近沿大致水平方向延伸的方式熔铸于贮水室28的铝压铸件。第2蒸汽发生加热器51是用于对贮水室28内的水进行加热以产生蒸汽的第2加热部的一个例子,由输出350W的直线状的夹套加热器构成。第2蒸汽发生加热器51在第1蒸汽发生加热器50的上方沿着大致水平方向设置。第2蒸汽发生加热器51与第1蒸汽发生加热器50一样,熔铸于贮水室28的铝压铸件。另外,加热部也可以是加热器以外的构件,例如,可以是IH式的加热部。
贮水室28内的相对的第1侧面53和第2侧面54之间的间隔在比第1蒸汽发生加热器50靠下方的位置变大(L1>L2)。即,对于贮水室28和贮水室罩30之间的距离而言,与贮水室28的位于第1蒸汽发生加热器50和第2蒸汽发生加热器51附近的部分相比,位于第1蒸汽发生加热器50的下方的贮水室凹部28a处较大,截面积也较大。另外,在贮水室罩30的内壁面中的、与第1蒸汽发生加热器50相对的位置设有凹部30a。即,贮水室罩30在与第1蒸汽发生加热器50相对的位置形成有以与第1蒸汽发生加热器50呈同心圆的形状向右方鼓出的凹部30a。
在第1蒸汽发生加热器50和第2蒸汽发生加热器51之间设置有贮水室热敏电阻33。贮水室热敏电阻33是用于检测贮水室28的温度的温度检测部的一个例子,涂布有导热油脂,并且与贮水室28相接触地设置。
在实施方式1中,作为加热部的第1蒸汽发生加热器50和第2蒸汽发生加热器51使用两根输出不同的直线状的夹套加热器,合计输出为1000W(下方为650W、上方为350W)。但并不限于这样的情况,也可以根据所需的蒸汽量等,设置具有所期望的输出的加热器。例如,可以使用输出合计超过1000W的加热器或者输出相同的多根加热器或者3根以上的加热器或者仅1根加热器。另外,对于加热器的形状,可以使用直线状的加热器以外的各种形状的加热器,例如能够使用字母U形形状的加热器、字母L形形状的加热器等。另外,也可以是位于上方的加热器的输出比位于下方的加热器的输出大。
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贮水室罩30的凹部30a形成为以与第1蒸汽发生加热器50呈同心圆的形状向右方鼓出的形状,但并不限于这样的情况。例如,也可以在贮水室罩30上,在与第2蒸汽发生加热器51或其他的加热器相对的位置上设置成与上述加热器相同的形状,能获得与凹部30a相同的效果。
另外,为了减少水垢附着,可以在利用氟、有机硅等使贮水室28的内表面或者贮水室罩30的内表面形成表面涂层。
另外,使用贮水室热敏电阻33那样的温度检测部,与用于直接检测水位的浮标等的水位检测部不同,即使在检测部上附着水垢,也能够长时间持续地检测温度。由此,能够提高对于抵抗水垢的可靠性。
图5是表示从蒸汽发生部27侧观察具有实施方式1的蒸汽发生装置27的加热烹调器1的侧视图。
如图5所示,蒸汽导入通路31从蒸汽发生装置27的中央部向上方延伸,并向大致水平方向(图5中的右方)弯曲。在蒸汽发生装置27的左上部设置有两个温度开关60。温度开关60是当温度达到135℃以上时就不使蒸汽的导通的开关。温度开关60隔着厚度1mm的铝板被螺丝固定于贮水室28。在贮水室28的左下方设置有供水口38、供水路40、供水泵41以及供水罐42。供水路40是配置在供水口38的上游侧的管,由半透明的有机硅弹性体形成。供水路40的内径是φ3mm、外径是φ5mm。供水泵41是用于输送水的泵。供水罐42是用于储存从供水泵41输送到贮水室28的水的罐。像这样,设置有供水泵41作为将水经由供水路40和设置于贮水室28的供水口38进行输送的供水装置。
另一方面,在贮水室28的右下方设置有排水口39、排水路43、排水路出口46以及排水罐47。排水路43是连接于排水口39的管,排水路43是由半透明的弹性体有机硅形成的,其内径为φ7mm、外径为φ11mm。排水路43从排水口39沿大致水平方向向右方延伸,然后向铅垂方向弯曲,一边稍微向右上方倾斜一边延伸。而且,排水路43还以排水路顶点44为顶点,借助管弯曲构件61弯曲180°,向大致铅垂方向下方延伸。排水路顶点44位于与设置于贮水室28上侧的蒸汽喷出口45的高度大致相同的高度处。之后,排水路43一边稍微向右下方倾斜一边延伸,并在与排水口39的高度大致相同的高度的位置连接于排水路出口46(内径φ8mm)。在排水路出口46的下方设置有用于储存排水的排水罐47。像这样,具有将贮水室28内的水经由设置于贮水室28的排水口39排出的排水路43。
在实施方式中,排水路43由有机硅形成,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由氟、聚丙烯、聚乙烯等形成。
供水罐42由容器部和盖部这两个构件构成,各自由透明的AS树脂形成。供水罐42的容器部和盖部以夹着密封件(未图示)来防止水泄漏的方式被密闭起来。在供水罐42的侧面上通过丝网印刷呈现有排水线49和满水线52。当注水到供水罐42的排水线49时,供水罐42所收纳的水的容量大约为100ml。该水容量比贮水室28内的内部容积大10ml左右。当注水到供水罐42的满水线52时,收纳于供水罐42的水的容量大约为650ml。
排水罐47由容器部这1个部件构成,由ABS树脂形成。另外,在加热烹调器1上设置有排水罐装卸检测构件(未图示)。通过使用排水罐装卸检测构件,能够确认排水罐47是安装在了加热烹调器1上还是未安装在加热烹调器1上。
在实施方式1中,通过丝网印刷呈现有排水线49和满水线52,但并不限于这样的丝网印刷。例如,也可以在供水罐42进行刻印或者在供水罐42设置凹部、凸部来进行呈现。
图6是构成实施方式1的蒸汽发生装置27的贮水室28的主视图,图7A、图7B是构成实施方式1的蒸汽发生装置27的贮水室28的立体图。图7A是从右下方观察构成实施方式1的蒸汽发生装置27的贮水室28所得到的立体图,图7B是从左上方观察构成实施方式1的蒸汽发生装置27的贮水室28所得到的立体图。
如图6所示,在贮水室28设置有隔板56和多个散热片36。隔板56是用于防止贮水室28内的水从贮水室28溢出的板。隔板56具有顶点位于贮水室28的中央上部那样的大致圆弧形状。多个散热片36是与贮水室28的内壁一体形成的散热片,各自的厚度大约为2mm。散热片36的长度方向是以大致铅垂地横跨第1蒸汽发生加热器50和第2蒸汽发生加热器51的方式延伸的方向。多个散热片36沿着蒸汽产生的方向即蒸汽产生方向(在图6中,是从下向上的方向)形成,且彼此分开配置。在多个散热片36中,位于贮水室28中央部(第1范围e1)的散热片36在水平方向上以第1间隔d1(大约5mm)排列,位于贮水室28的左端部侧(第2范围e2)的散热片36a在水平方向上以第2间隔d2(大约12mm)排列,位于贮水室28的右端部侧(第2范围e2)的散热片36b在水平方向上以第2间隔d2(大约12mm)的方式排列。另外,第1范围e1和第2范围e2×2之比为5:6。具体而言,第1范围e1是50mm、第2范围e2是30mm。在散热片36中,位于贮水室28的中央部的散热片36c、36d与贮水室热敏电阻33的安装部相连。
另外,散热片36的厚度、长度以及间隔并不限于这样的数值,也可以考虑散热片36的导热性来适当地确定。例如,也可以考虑贮水室28的形状、第1蒸汽发生加热器50的结构和第2蒸汽发生加热器51的结构等,适当地确定散热片36的厚度、长度以及间隔。
贮水室28的内底面37形成为与水平面所成的角度大约为5°的锥形。在贮水室28的处于内底面37右上方的右下端设置有供水口38。在贮水室28的处于内底面37左下方的左下端设置有排水口39。供水口38和排水口39分开设置,并且各自朝向彼此相反的方向延伸。内底面37从供水口38朝向排水口39地向下方倾斜。
在实施方式1中,内底面37形成为与水平面所成的角度大约为5°的锥形,但角度并不限于此。内底面37上的水的流动不同,因此,也可以考虑到贮水室28的形状、排水路43的形状以及排水时的供水量等,适当地确定内底面37的角度。另外,内底面37既可以与水平面平行,也可以不是直线状。
在第1蒸汽发生加热器50的下方,在散热片36的下端设置有肋55。肋55以连结贮水室28的内壁侧面28A与散热片36的方式一体与贮水室28形成为一体,并且肋55与内底面37平行地延伸。肋55的厚度大约为2mm。肋55在散热片36的下端将多个散热片36连结在一起。利用肋55和内底面37形成从排水口39连接到供水口38的内部流路。
另外,虽然将肋55设置在散热片36的下端,但肋55的位置并不限于此,只要是比排水口39靠上游的位置,就可以是任何位置。例如,只要将贮水室28的内壁侧面28A和散热片36连结起来,就可以将肋55设置在散热片36的任何部位。另外,虽然与内底面37平行地设置肋55,但肋55无需与内底面37平行,既可以是水平的也可以是曲线。而且,虽然以使散热片36和肋55相连结的方式进行设置,但散热片36和肋55无需完全连结在一起,也可以以散热片36和肋55隔开微小间隙的方式进行配置。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蒸汽发生装置27俯视剖视图。
如图8所示,散热片36从贮水室28的第1侧面53突出形成。散热片36的顶端36A离开贮水室第2侧面54(参照图4B中的侧剖视图),第2侧面54由与第1侧面53相对的贮水室罩30形成。在这里,第2侧面54和散热片36的顶端36A之间的间隙大约为2mm。另一方面,散热片36的位于肋55附近的顶端36B设置为与第2侧面54大致接触。另外,肋55和第2侧面54之间的间隙(图8)大约为5mm。
肋55具有由多个凹部55A形成的多个开口59。开口59由散热片36、第2侧面54以及肋55的凹部55A形成,其截面为大致四边形。开口59的大致四边形的对角线的长度小于图7A所示的排水口39的排水口入口39A的直径。即,开口59配置在排水口39的上游,开口59的大小比排水口入口39A小。
另外,散热片36和肋55随着从第1侧面53向第2侧面54靠近而以大约2°的倾斜角度逐渐变细。由第1侧面53、第2侧面54以及散热片36形成的空间的截面积大于或等于蒸汽喷出口32的截面积。
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从贮水室28突出形成的散热片36的顶端36A与贮水室罩30的第2侧面54之间设置有大约2mm的间隙,但间隙的大小并不限于此。只要是能够供水从散热片36和贮水室罩30之间通过的间隙,就可以适当地设定散热片36的顶端36A和第2侧面54之间的间隙。
以下,对具有如上那样构成的蒸汽发生装置27的加热烹调器1的动作、作用进行说明。
当使用者利用触摸屏57选择微波加热模式,并按下操作部58的开始键时,从磁控管23发出微波。从磁控管23发出的微波经过波导管24而传递到旋转天线25。通过利用电动机26而旋转的旋转天线25,微波一边被搅动一边被供给到加热室10内。被供给到加热室10内的微波有的被作为被加热物的食品11直接吸收,有的在加热室10的壁面反射后被食品11吸收,从而对食品11进行加热。在微波中,也存在返回到磁控管23的微波。另外,在进行自动加热时,主要是使用红外线传感器15、箱内热敏电阻9来检测食品和箱内的状态,控制部34根据检测到的状态控制微波的输出、发出方向。另外,在进行该微波加热模式时,从加热室1的内部取出载置盘9,以在载置台14之上载置有食品11的状态进行加热。
当使用者利用触摸屏57选择烤箱加热模式,并按下操作部58的开始键时,对加热室加热器15或者对流加热器17进行通电而使加热室加热器15或者对流加热器17发热,利用循环风扇16使热风在加热室10内循环以加热食品11。另外,在进行自动加热时,主要是使用红外线传感器21、箱内热敏电阻22来检测食品和箱内的状态,控制部34根据检测到状态进行对加热室加热器15、对流加热器17以及循环风扇16的切换、或者进行对输出的控制。
当使用者将载置盘9放置在加热室10内,利用触摸屏57选择烤架加热模式,并按下操作部58的开始键时,与微波加热模式一样,向加热室10内供给微波,而使载置盘9的底面的发热体发热。发热后的发热体的热量通过热传递传递到载置盘9以加热载置盘9,从而从下方加热食品11。
与此同时,微波从载置盘9和加热室10的壁面之间的间隙绕进来以对食品11进行加热。另外,在烤架加热模式下,加热室加热器15与微波协同发热、或者加热室加热器15与微波单独通电来进行发热,利用该辐射热量从上方对食品11进行加热。
另外,在进行自动加热时,主要使用红外线传感器21、箱内热敏电阻22来检测食品和箱内的状态,控制部34根据检测到的状态进行对微波和加热室加热器15的切换、或者进行对输出控制。像这样,从上下两个面烧制食品11。
图9表示实施方式1的蒸汽发生装置27的蒸汽加热模式的流程图。图10表示实施方式1的蒸汽发生装置27所具有的贮水室热敏电阻的温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首先,使用者将水补充至供水罐42的满水线52,之后利用触摸屏57选择蒸汽加热模式,并按下操作部58的开始键(步骤S10)。这样的话,控制部34启动第1蒸汽发生加热器50和第2蒸汽发生加热器51(ON)而使它们发热(步骤S11)。
接着,如图10中的A1所示,在贮水室热敏电阻33检测到的贮水室28的温度从通电开始30秒内上升到60℃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12),控制部34向供水泵41发出供水命令,并进行大约40ml的供水(S13)。通过由供水泵41进行供水,供水罐42的水从供水泵41经由供水路40和供水口38被供给到贮水室28。当完成规定量的供水时,供水泵41的动作停止。另一方面,如图10中的A2所示,在贮水室28的温度上升值在30秒内为60℃以下并且超过50℃的情况下(S14),控制部34向供水泵41发出供水命令,并进行大约20ml的供水(S15)。
如图10中的A3所示,在贮水室28的温度上升值在50℃以下的情况下,判断为初期贮水室28内积存有足够的水而不使供水泵41进行供水(S16)。
在S13、S15中利用供水泵41进行了供水之后,有时在供水后的5秒内贮水室28的温度上升值超过7℃(S17)。在该情况下,控制部34向供水泵41发出供水命令,并且进行大约10ml的供水(S18)。重复进行S18步骤的供水,直到上述的在5秒内的贮水室28的温度上升值低于7℃。
这样的话,当向贮水室28内供水时,水位上升到第2蒸汽发生加热器51的下方,并且在散热片36之间充满了水。在该状态下,利用第1蒸汽发生加热器50和第2蒸汽发生加热器51进行加热,从而直接地或者借助散热片36对贮水室28内的水进行加热,被加热后的水蒸发而产生蒸汽。在贮水室28内产生的蒸汽经由蒸汽喷出口45和蒸汽导入通路31从蒸汽喷出口32喷出到加热室10内。利用喷出到加热室10的蒸汽,对加热室10内部和食品11进行加热。此时,若将食品11载置在载置盘9之上,并将载置盘9放置在轨道12之上,则加热室10内的空间被载置盘9区划开,使充满蒸汽的空间变窄。由此,能够高效地只对食品11存在的空间进行加热。
另外,贮水室28和排水路43相连通,因此当贮水室28内的水位上升时,排水路43内的水位也同时上升。另外,调整供水泵41的供水量,使得贮水室28内的水位不超过第2蒸汽发生加热器51。即,在产生蒸汽时,控制部34控制对贮水室28的供水,使得从第1蒸汽发生加热器50到水位的水的容量(体积或者距离)比从第1蒸汽发生加热器50到贮水室28内的底面37的水的容量(体积或者距离)小。
另外,在进行自动加热时,只要是使用红外线传感器21、箱内热敏电阻22来检测食品和箱内的状态,并根据检测到状态,进行对第1蒸汽发生加热器50和第2蒸汽发生加热器51的切换、对输出的控制以及对供水泵41的控制。
采用上述控制,不是向贮水室28供给少量的水并使被供给的水瞬间蒸发,而是使水在存储于贮水室28的状态下蒸发。由此,即使正在进行蒸发,贮水室28内的水也容易残留下来,因此,能够抑制水垢的析出。即,能够提供可靠性较高的蒸汽发生装置27。
实施方式1的蒸汽发生装置27具有:贮水室28,其用于储存水;第1加热部(第1蒸汽发生加热器50),其用于对贮水室28内的水进行加热以产生蒸汽;供水装置(供水泵41),其用于向贮水室28内供水;控制部34,其用于控制供水装置的供水;蒸汽喷出口32,其用于喷出在贮水室28内产生的蒸汽;以及温度检测部(贮水室热敏电阻33),其用于检测贮水室28内的温度。另外,根据温度检测部检测到的温度,计算贮水室28内的水位,在产生蒸汽时,控制部34根据被计算出的水位来控制供水,使得从第1加热部到水位的水的容量比从第1加热部到贮水室内的底面的水的容量小。由此,能够利用第1蒸汽发生加热器50对贮水室28内的水面附近的水进行集中加热而使水蒸发,因此,能够迅速产生蒸汽。因此,能够提供一种即使在贮水室28内储存大量的水,也能够使蒸汽在初期的产生较快的蒸汽发生装置27。另外,通过将对贮水室28内的下方的水的加热抑制在最小限度,从而能够抑制在贮水室28内的下方的沸腾。由此,能够减少由以下情况所引起的沸腾水上冒,即因沸腾而产生的气泡一边上升一边变大而成为较大的气泡,并上升到水面处发生破裂,从而能够防止沸腾水从蒸汽喷出口32喷出。另外,能够抑制产生气泡的破裂声。
另外,实施方式1的蒸汽发生装置27还具有配置在比第1蒸汽发生加热器50靠上方的第2蒸汽发生加热器51,第1蒸汽发生加热器50的输出大于或等于第2蒸汽发生加热器51的输出。由此,能够更有效地对贮水室28内的水面附近的水进行加热,因此,能够迅速产生蒸汽。因此,能够提供一种即使在贮水室28内储存了大量的水,也能够使蒸汽在初期的产生较快的蒸汽发生装置27。
而且,采用实施方式1的蒸汽发生装置27,贮水室28内的相对的第1侧面53和第2侧面之间的间隔在比第1蒸汽发生加热器50靠下方的位置变大。由此,能够在贮水室28的下方(贮水室凹部28a)储存大量的水,即使在进行蒸发的过程中,也能够使所储存的水的量增加。由此,水垢难以聚集,从而能够抑制水垢析出并且迅速产生蒸汽。因此,能够提供一种即使在贮水室28内储存大量的水,也能够使蒸汽在初期的产生较快的蒸汽发生装置27。
另外,采用实施方式1的蒸汽发生装置27,在比贮水室28内的第1蒸汽发生加热器50靠下方的位置,设置用于供供水装置(供水泵41)向贮水室28内供水的供水口38。由此,不向温度较高的第1蒸汽发生加热器50附近的水面附近供水,这样会导致水面附近的温度下降,而是向温度较低的贮水室28内的下方供水。因此,通过将已被加热的水推压到第1蒸汽发生加热器50处,从而能够高效地迅速产生蒸汽。即,能够提供一种即使在贮水室28内储存大量的水,也能够使蒸汽在初期的产生较快的蒸汽发生装置27。
而且,在实施方式1中,将水补充到了满水线52,但即使不将水补充到满水线52,只要不是长时间地进行蒸汽加热,也能够进行蒸汽加热。
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供水口38和排水口39设置于贮水室28内的下方。由此,在产生蒸汽时,供水口38和排水口39处于浸在水中的状态,因此,供水口38和排水口39的温度上升幅度降低,从而难以在供水口38和排水口39处附着水垢。因此,能够防止水垢堵塞供水口38和排水口39而无法进行供水和排水,能够提供一种即使长时间使用也能够维持蒸汽发生性能的可靠性较高的蒸汽发生装置27。
当持续利用第1蒸汽发生加热器50和第2蒸汽发生加热器51的加热进行的蒸发时,随着贮水室28的水位和排水路43的水位下降,贮水室28的温度上升。
之后,判定为预先设定的蒸汽加热时间结束,或者蒸汽加热被取消(S19)。在该判定结果均为NO的情况下,若贮水室热敏电阻33检测到的温度为110℃以上时(S20),则控制部34向供水泵41发出供水命令,供水泵41自动进行大约10ml的供水(S21)。
当在S21中利用供水泵41进行供水时,贮水室28的温度下降。在进行了一次供水后继续进行水的蒸发,不进行下一次的供水直到水位下降而温度上升。通过这样的控制,能够将贮水室28内的水位维持在固定水位以上。即,即使不使用水位传感器,也能够容易地检测水位并进行供水。
在这里,在贮水室热敏电阻33检测到供水时刻,即贮水室28的温度超过110℃时的、图6中的供水前水位h1设定在比第1蒸汽发生加热器50的中心位置靠下方的位置。另外,图6中的供水后水位h2设定在比第1蒸汽发生加热器50的中心位置靠上方的位置。利用这样的设定,将产生蒸汽的过程中的水位维持在第1蒸汽发生加热器50附近。
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在水位降到比第1蒸汽发生加热器50的中心位置靠下方的位置时,进行供水使水位到达比第1蒸汽发生加热器50的中心位置靠上方的位置,但并不限于这样的情况。例如,只要是在第1蒸汽发生加热器50附近,那么供水前水位h1和供水后水位h2也可以均位于比第1蒸汽发生加热器50的中心位置靠下方的位置。同样,只要是在第1蒸汽发生加热器50附近,那么供水前水位h1和供水后水位h2也可以均位于比第1蒸汽发生加热器50的中心位置靠上方的位置。像这样,只要能够将在产生蒸汽的过程中的水位始终维持在第1蒸汽发生加热器50的附近即可。
另一方面,在即使向供水泵41发出供水命令,贮水室28的温度上升仍没有停止的情况下,判断为供水罐42内没有水了或者供水泵41等发生了故障。在进行这样的判定的情况下,结束蒸汽加热,并且发出蜂鸣声,在触摸屏57上显示出需要向供水罐29注水的内容来告知使用者。另外,对于不会因为蒸汽加热的有无,而对烹调性能产生较大影响的菜单而言,有时不产生蜂鸣声而继续进行烹调。
最终,在S19中,在对蒸汽加热时间结束或者蒸汽加热被取消的判定结果为YES的情况下,停止(OFF)向第1蒸汽发生加热器50和第2蒸汽发生加热器51的通电(S22),结束烹调(S23)。
另外,图9所示的流程所使用的贮水室28的温度上升的阈值、进行供水的时机根据第1蒸汽发生加热器50的输出、第2蒸汽发生加热器51的输出、贮水室28的形状而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也要考虑供水量来适当地决定。
图11A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1的利用虹吸原理的排水工序的蒸汽发生装置27的第1剖视图。图11B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1的利用虹吸原理的排水工序的蒸汽发生装置27的第2剖视图。图11C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1的利用虹吸原理的排水工序的蒸汽发生装置27的第3剖视图。图11D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1的利用虹吸原理的排水工序的蒸汽发生装置27的第4剖视图。
如图11A所示,在进行通常加热时,通过自供水泵41的供水将水储存到直到处于贮水室28内的第2蒸汽发生加热器51下方的水位(通常水位H),同时排水路43内的水位也上升。当在贮水室28内不产生蒸汽时,贮水室28内的水位与排水路43内的水位相同。另一方面,当贮水室28内在产生蒸汽时,贮水室28内部的压力升高,排水路43内的水位上升。在该情况下,贮水室28内的水位和排水路43内的水位并非一定相同。
使用者将水补充到供水罐42的满水线52,之后利用触摸屏57选择排水模式,并按下操作部58的开始键,从而进行供水。具体而言,如图11B所示,使供水泵41自动地工作来进行供水,直到贮水室28内的水位到达比通常加热时的水位靠上方的排水路顶点44。当水位上升到排水路顶点44时,在贮水室28内的水位和排水路43内的水位之间产生高度差a。如图11C所示,利用虹吸原理,贮水室28内和排水路43内的水垢冷凝水和析出的水垢经由排水口39、排水路43以及排水路出口46流向排水罐47。
另外,当贮水室28内的水位和排水路43内的水位产生高度差a时,开始进行排水,但有时供水流量比排水流量小。在该情况下,即使进行供水,贮水室28内的水位也不会上升,即使供水泵41供给比排水所需的供水量稍多的水,水也不会从贮水室28溢出。因此,在实施方式1的蒸汽发生装置27中,考虑到供水泵41的动作偏差,以使供水量比排水所需的供水量稍多的方式来设定驱动时间。因此,对于实施方式1的蒸汽发生装置27而言,能够省略用于检测排水时的贮水室28内的水位的检测单元。
最后,如图11D所示,贮水室28内和排水路43内没有水了,排出来的水被储存在排水罐47。使用者从加热烹调器1取下排水罐47,并将储存在排水罐47内的水倒掉。另外,在该排水工序中,作为与供水泵41相连的上游侧和下游侧的、供水泵41的前后的供水路40的水没有被排出。
通过采用这样的排水路43的结构,并且供水至排水路顶点44,从而将在贮水室28内析出的水垢清理掉。由此,仅通过进行供水,就能够利用虹吸原理来排水。因此,能够使用简单的结构,并且执行对水垢和水垢冷凝水的排出。即,能够提供一种可靠性较高、价格便宜并且减轻了使用者的负担的蒸汽发生装置27。
另外,在实施方式1的蒸汽发生装置27中,在使用者选择了排水模式的情况下进行排水,但并不限于这样的情况。例如,也可以是,以在烹调后有充足的水残留在供水罐42的方式进行设定,每当进行蒸汽加热时,都执行自动排水。
图12A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1的排出供水路40的水的排水工序的蒸汽发生装置27的第1剖视图。图12B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1的排出供水路40的水的排水工序的蒸汽发生装置27的第2剖视图。图12C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1的排出供水路40的水的排水工序的蒸汽发生装置27的第3剖视图。图12D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1的排出供水路40的水的排水工序的蒸汽发生装置27的第4剖视图。
使用者将水补充到供水罐42的排水线49,之后利用触摸屏57选择供水路径排水模式,并按下操作部58的开始键。这样一来,如图12A所示,供水罐42的水在供水泵41的作用下经由供水路40和供水口38被供给到贮水室28。
而且在继续进行供水时,如图12B所示,贮水室28内的水位和排水路43内的水位到达排水路顶点44。在供水罐42中只储存比贮水室28内的内部容积多10ml左右的容量的水,因此供水罐42内的水几乎没有了。
而且,如图12C所示,利用虹吸原理经由排水口39、排水路43以及排水路出口46朝向排水罐47进行排水。在像这样执行向排水罐47排水的期间,供水泵41继续进行工作。供水泵41继续工作,从而供水罐42内的水被抽空,供水泵41将空气而非水送入供水路40。其结果,供水泵41利用空气将供水路40内的水压入贮水室28内,并将其从排水路43排出。供水泵41经过固定时间后停止工作。
最后,如图12D所示,被压入贮水室28内的水与利用虹吸原理的排水合流并同时朝向排水罐47被排出。由此,供水罐42、供水泵41、供水路40、贮水室28以及排水路43中都没有水了。
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在供水罐42上设有排水线49,但也可以在触摸屏57显示出需要排水量100ml,并由使用者补充水。另外,也可以使用柠檬酸水等洗涤剂代替水,并且在排水时利用第1蒸汽发生加热器50和第2蒸汽发生加热器51进行加热。由此,能够提供一种贮水室28内的水垢、水锈等污物容易掉落的、更清洁的蒸汽发生装置27。
像这样,在向供水罐42内注入有规定容量的水的状态下,使供水泵41工作,使水位上升到排水路顶点44,从而利用虹吸原理进行排水。在执行这样的排水的期间,也使供水泵41工作,继续进行供水。采用这样的控制,即使在供水罐42没有水了的情况下,供水泵41也会将空气而非水送入供水路40,因此,能够利用空气将残留在供水路40内的水压出并将其排出。被排出来的水与利用虹吸原理的排水合流并同时被排出。因此,能够将无法利用虹吸原理进行排水的、位于供水泵41的上游和下游的供水路40内的水和供水泵41内的水排出。即,能够提供一种可执行廉价排水的蒸汽发生装置27。
如上所述,实施方式1的蒸汽发生装置27具有:贮水室28,其用于储存水;至少一个加热部(第1蒸汽发生加热器50),其用于对贮水室28内的水进行加热以产生蒸汽;供水装置(供水泵41),其用于向贮水室28内供水;蒸汽喷出口32,其用于喷出在贮水室28内产生的蒸汽;多个散热片36,其在蒸汽喷出口32的下方,沿着蒸汽产生方向形成,并且该多个散热片36配置成彼此之间隔开间隔。另外,作为多个散热片36之间的间隔的第1间隔d1与作为散热片36和贮水室28的内壁侧面28A之间的间隔的第2间隔d2不同。由此,在第1间隔d1和第2间隔d2中较窄的间隔处,增加了散热片36与水之间的接触面积,能够提高传热效率。另一方面,在较宽的间隔处,水垢会在完全堵塞间隔前发生剥落,因此难以完全堵塞间隔。因此,能够提高散热片36与水之间的传热效率,并且能够始终从蒸汽喷出口32喷出蒸汽。即,即使蒸汽发生装置27的内部压力升高,也能够防止蒸汽、水从贮水室28泄漏,因此能够提供一种即使长时间连续使用,也能够维持蒸汽发生性能的、可靠性较高的蒸汽发生装置27。
另外,采用实施方式1的蒸汽发生装置27,加热部是加热器(第1蒸汽发生加热器50和第2蒸汽发生加热器51),至少一个散热片36以与加热器交叉的方式设置。由此,特别是温度较高的第1蒸汽发生加热器50和第2蒸汽发生加热器51附近的热量,利用散热片36传递到热量难以传递到的、贮水室28内的水的内部。另外,利用散热片36增加贮水室28与水之间的接触面积,能够高效地向水传递热量,因此,第1蒸汽发生加热器50和第2蒸汽发生加热器51附近的温度下降。由此,能够抑制越是高温越容易附着的水垢附着于第1蒸汽发生加热器50和第2蒸汽发生加热器51。
而且,采用实施方式1的蒸汽发生装置27,贮水室28内的第1范围e1中的第1间隔d1比第2范围e2中的第2间隔d2小。与第2范围e2相比,在位于中央部的第1范围e1内蒸汽发生加热器50、51的温度较高,因此,通过使第1间隔d1小于第2间隔d2,能够增加贮水室28与水之间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传热效率。另一方面,由于第2间隔d2比第1间隔d1大,因此,在蒸汽发生加热器50、51的温度较低的第2范围e2内水垢难以堵塞。因此,能够提高散热片36与水之间的传热效率,并且能够始终从蒸汽喷出口32喷出蒸汽。即,即使蒸汽发生装置27的内部压力升高,也能够防止蒸汽、水从贮水室28泄漏,因此,能够提供一种即使长时间连续使用,也能够维持蒸汽发生性能的可靠性较高的蒸汽发生装置27。
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第1范围e1中的第1间隔d1比第2范围e2中的第2间隔d2小,但是有时也可以是第1间隔d1比第2间隔d2大。
另外,采用实施方式1的蒸汽发生装置27,在贮水室28的内壁面中的与加热部(第1蒸汽发生加热器50)相对的位置处设有凹部30a。即,在贮水室罩30上,在与贮水室28的贮水室凸部28b相对的位置处设有贮水室罩凹部30a。由此,特别是在高温下水垢容易附着的第1蒸汽发生加热器50附近的贮水室凸部28b和贮水室罩凹部30a之间的内部容积增加,因此水垢难以堵塞。因此,能够提高散热片36与水之间的传热效率,并且能够始终从蒸汽喷出口32喷出蒸汽。即,即使蒸汽发生装置27的内部压力升高,也能够防止蒸汽、水从贮水室28泄漏,因此,能够提供一种即使长时间连续使用,也能够维持蒸汽发生性能的可靠性较高的蒸汽发生装置27。
另外,实施方式1的蒸汽发生装置27具有:贮水室28,其用于储存水;加热部(第1蒸汽发生加热器50),其用于对贮水室28内的水进行加热以产生蒸汽;供水装置(供水泵41),其用于向贮水室28内供水;排水路43,其用于将水经由设于贮水室28的排水口39排出;蒸汽喷出口32,其用于喷出在贮水室28内产生的蒸汽;以及肋55,该肋55以横跨在贮水室28内的方式与贮水室28的内壁面一体形成,且该肋55具有多个开口59。另外,肋55的开口59比排水口39小。由此,能够利用具有开口59的肋55阻拦水垢,因此,无需使用过滤器等独立设置的其他构件,就能够防止水垢堵塞排水口39。在使用了作为独立设置的其他构件的过滤器的情况下,在利用焊接等方法固定过滤器时,有时因固定位置发生偏差,或者由于贮水室28和过滤器由不同的金属构成而导致贮水室28和过滤器之间的接触部发生腐蚀,而产生间隙。由此,有时水垢经过该间隙而堵塞排水口39。与此相对,如实施方式1那样,利用具有比排水口39小的开口59的肋55阻拦水垢,能够防止发生由水垢堵塞造成无法排水的情况。即,能够提供一种在长时间连续使用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蒸汽发生性能的可靠性较高的蒸汽发生装置27。
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利用形成于肋55的凹部55A形成开口59,但并不限于这样的情况,也可以形成开口59来作为肋55的贯通孔。另外,肋55的开口59的截面形状并不限于四边形,也可以是圆形、椭圆形或者其他多边形。
另外,采用实施方式1的蒸汽发生装置27,肋55的开口59形成于加热部(第1蒸汽发生加热器50和第2蒸汽发生加热器51)的下方。由此,在特别是温度较高水垢容易附着的第1蒸汽发生加热器50和第2蒸汽发生加热器51附近所附着的水垢剥落时,位于其下方的肋55的开口59能够可靠地阻拦水垢。
另外,采用实施方式1的蒸汽发生装置27,还具有用于控制贮水室28内的水面高度位置的控制部34,肋55的开口59形成于比在产生蒸汽时由控制部34控制的水面高度位置的下限靠下方的位置。由此,形成有开口59的肋55与水接触,因此,能够抑制肋55的温度上升,能够防止水垢附着在由肋55形成的流路自身。因此,能够防止发生水垢堵塞排水口39而无法排水的情况。
另外,实施方式1的蒸汽发生装置27还具有多个散热片36,该多个散热片36在蒸汽喷出口32的下方,沿着蒸汽产生方向形成,且该多个散热片36配置成彼此之间隔开间隔,肋55以横跨散热片36的方式形成,肋55的开口59配置在散热片36和散热片36之间。由此,多个散热片36将附着于贮水室28的水垢分割开,能够防止水垢变得较大。因此,即使水垢剥落,也能够防止发生开口59、排水口入口39A堵塞而无法排水的情况。另外,贮水室28被多个散热片36隔开,各个开口59是独立的,因此能够防止较大的水垢同时堵塞多个开口59。
而且,采用实施方式1的蒸汽发生装置27,散热片36的位于肋55附近的顶端36B设置为与第2侧面54大致接触。由此,水垢难以穿过第2侧面54和散热片36的顶端36B之间的间隙,因此,能够防止发生水垢堵塞排水口入口39A而无法排水的情况。因此,能够提供一种即使长时间连续使用,也能够维持蒸汽发生性能的可靠性较高的蒸汽发生装置27。
另外,实施方式1的蒸汽发生装置27具有:贮水室28,其用于储存水;至少一个加热部(第1蒸汽发生加热器50、第2蒸汽发生加热器51),其用于对贮水室28内的水进行加热以产生蒸汽;供水装置(例如,供水泵41),其用于向贮水室28内供水;以及多个散热片36,其设置于贮水室28内。另外,在贮水室28设有用于喷出利用加热部产生的蒸汽的蒸汽喷出口32,在蒸汽喷出口32的下方,多个散热片36沿着蒸汽产生方向形成,并且以横跨加热部的方式彼此分开地配置。由此,特别是温度较高的加热部附近的热量,可以利用散热片36传递到热量难以传递的、贮水室28内的水的内部。另外,利用散热片36增加贮水室28与水之间的接触面积,能够将来自加热部的热量高效地传递给水。由此,贮水室28与水接触的部分的温度下降,而能够在温度较高的部分产生的较大气泡变少。因此,能够减少由较大的气泡上升到水面并破裂所导致的沸腾水上冒的情况,能够防止沸腾水从蒸汽喷出口32喷出。另外,由于减少了较大气泡的产生,因此能够抑制产生气泡的破裂声。另外,贮水室28和水接触的部分的温度下降,因此,能够抑制越是高温越容易附着的水垢的附着。
另外,采用实施方式1的蒸汽发生装置27,利用散热片36对贮水室28进行细致区划。由此,能够使沸腾时的气泡物理性地减少,能够进一步减少较大气泡的产生。另外,在实施方式1的蒸汽发生装置27中,散热片36沿着蒸汽产生方向设置。由此,不妨碍蒸汽的流动,因此,能够使蒸汽量和蒸汽流速提高。
另外,采用实施方式1的蒸汽发生装置27,在垂直于蒸汽产生方向的截面中的、由贮水室28和散热片36形成的空间的截面积大于或等于蒸汽喷出口32的截面积。由此,在蒸汽的流路上的截面积减少,因此与截面积增加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由蒸汽产生的流路压力损耗,能够抑制蒸汽量的降低。即,能够抑制蒸汽量的下降,并且能够减少沸腾水上冒,防止沸腾水从蒸汽喷出口32喷出,而且能够抑制产生气泡的破裂声。
而且,在实施方式1的蒸汽发生装置27中,散热片36从贮水室28的第1侧面53延伸出来,并且散热片36的顶端相对于与第1侧面53相对的第2侧面54分开。由此,水也绕到散热片36和第2侧面54之间,因此增加了贮水室28与水的接触面积。因此,通过促进水的对流,而使贮水室28内的水的温度分布更均匀。由此,通过减少较大气泡的产生,能够减少沸腾水上冒,防止沸腾水从蒸汽喷出口32喷出,而且能够抑制产生气泡的破裂声。
另外,在实施方式1的蒸汽发生装置27中,在加热时的贮水室28内的水面的上侧和下侧各设置至少一个加热部(第1蒸汽发生加热器50、第2蒸汽发生加热器51)。由此,即使在沸腾时产生的气泡在水面破裂而要向上冒,也能够利用位于水面上侧的加热部进行加热以使其变为蒸汽。因此,能够防止沸腾水从蒸汽喷出口32喷出。
另外,实施方式1的蒸汽发生装置27具有:贮水室28,其用于储存水;加热部,其用于对贮水室28内的水进行加热以产生蒸汽;以及供水装置,其用于向贮水室28内供水。另外,在贮水室28的内壁上设有用于喷出由加热部产生的蒸汽的蒸汽喷出口32。另外,在加热时的贮水室28内的水面的上侧和下侧各设置至少一个加热部。由此,即使沸腾时产生的气泡在水面破裂而要向上冒,也能够利用位于水面上侧的加热部进行加热以使其变为蒸汽,能够防止沸腾水从蒸汽喷出口32喷出。
另外,实施方式1的蒸汽发生装置27具有:贮水室28,其用于储存水;第1蒸汽发生加热器50和第2蒸汽发生加热器51,其用于对贮水室28内的水进行加热以产生蒸汽;供水泵41,其用于将水经由供水路40和设置于贮水室28的供水口38进行输送;蒸汽喷出口32,其用于喷出在贮水室28内产生的蒸汽;贮水室热敏电阻33,其用于检测贮水室28内的温度。而且,在开始工作后,控制部34开始利用第1蒸汽发生加热器50和第2蒸汽发生加热器51对贮水室28进行的加热,并且,控制部34根据贮水室热敏电阻33检测到的贮水室28内的规定时间内的温度上升率,来决定初期供水量。通过决定这样的初期供水量,将水储存在贮水室28内而产生蒸汽,能够在不使用水位检测单元的前提下,防止水从贮水室28溢出,并且能够防止贮水室28成为空烧。因此,能够防止第1蒸汽发生加热器50和第2蒸汽发生加热器51的过度加热所导致的故障、蒸汽产生效率的降低。即,能够提供一种可靠性和安全性较高的蒸汽发生装置27。
另外,采用实施方式1的蒸汽发生装置27,在利用贮水室热敏电阻33检测到的贮水室28的温度上升在30秒内为50℃以下的情况下(图10中的A3),供水泵41不进行供水。另一方面,在贮水室28的温度上升在30秒内超过50℃的情况下(图10中的A2),使用供水泵41向贮水室28供给大约20ml的水。即,在贮水室28的温度上升在30秒内为50℃以下的情况下,推断为贮水室28内的水位较高,而不进行供水。由此,能够防止水从贮水室28溢出。另外,在贮水室28的温度上升在30秒内超过50℃的情况下,推断为贮水室28内的水位较低,而进行规定量的供水。由此,通过降低贮水室28的温度,能够防止贮水室28成为空烧。因此,能够防止第1蒸汽发生加热器50和第2蒸汽发生加热器51的过度加热所导致的故障、蒸汽产生效率的降低。即,能够提供一种可靠性和安全性较高的蒸汽发生装置27。
而且,在实施方式1的蒸汽发生装置27中,在贮水室28的温度上升在30秒内超过60℃的情况下(图10中的A1)的供水量比在贮水室28的温度上升在30秒内为60℃以下并且超过50℃的情况下(图10中的A2)的供水量大。即,在贮水室28的温度上升率更高的情况下,推断为贮水室28的水位更低,与温度上升率较低的情况相比,需要供给更多的水。由此,能够降低贮水室28的温度,防止水从贮水室28溢出。而且,通过进行规定量的供水,能够防止贮水室28成为空烧,因此,能够防止第1蒸汽发生加热器50和第2蒸汽发生加热器51的过度加热所导致的故障、蒸汽产生效率的降低。即,能够提供一种可靠性和安全性较高的蒸汽发生装置27。
另外,在实施方式1的蒸汽发生装置27中,设置有排水路43,该排水路43从设置于贮水室28的排水口39经由比在贮水室28内进行通常加热时所储存的水的水面靠上方的位置进行延伸。通过供水泵41的供水按压该排水路43中的水使得排水路43中的水位超过排水路顶点44,由此,能够利用虹吸原理,使储存在贮水室28的水经由排水口39和排水路43排出。由此,即使在无论贮水室28的水位有多高都供给大量的水的情况下,只要排水路43的水位未到达排水路顶点44就不进行排水。因此,能够防止排水的误动作。
另外,在实施方式1的蒸汽发生装置27中,利用有机硅构成排水路43。由此,排水路43与水垢之间的结合变弱,因此,水垢难以牢固地附着在排水路43上。因此,在利用虹吸原理排水时,能够容易且可靠地从排水路43排出水垢。其结果,能够提供一种即使长时间连续使用,也能够维持蒸汽发生性能的可靠性较高的蒸汽发生装置27。
另外,由于利用弹性体构成排水路43,能够在不使用管等其他构件的情况下构成排水口39和排水路出口46之间的连接部分。因此,能够防止由于部件数量增加所导致的漏水等,能够提供可靠性较高且廉价的蒸汽发生装置27。
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使用1个贮水室热敏电阻33来简单地推断了贮水室28内的水位,但并不限于这样的情况。例如,可以在贮水室28内设置多个贮水室热敏电阻33。另外,也可以使用直接检测贮水室28内水位的水位传感器,来测定贮水室28的水位或者排水路43的水位,由此,能够更正确地调整供水量。即,蒸汽发生装置可以如以下那样构成:具有:贮水室28,其用于储存水;第1加热部(第1蒸汽发生加热器50),其用于对贮水室28内的水进行加热以产生蒸汽;供水装置(供水泵41),其用于向贮水室28内供水;控制部34,其用于控制供水装置的供水;蒸汽喷出口32,其用于喷出在贮水室28内产生的蒸汽;水位检测单元(贮水室热敏电阻33或者直接检测水位的水位传感器),其用于直接地或者间接地对贮水室28内的水位进行检测,在产生蒸汽时,控制部34根据水位检测单元检测到的水位而控制供水,使得从第1加热部到水位的水的容量比从第1加热部到贮水室内的底面的水的容量小。
而且,在实施方式1中,供水罐42和排水罐47单独形成,但也可以通过将这两者形成为一体,来防止忘记安装排水罐47,防止排出的水洒到地面上。另外,通过将供水罐42和排水罐47形成为一体,在向供水罐42注水时也会将排水罐47取出,因此,能够防止由于忘记取出排水罐47导致忘记倒掉水的情况发生。另外,能够防止发生排水罐47达到满水而有水溢出的情况。
另外,在实施方式1的蒸汽发生装置27中,设置有排水罐装卸检测装置(未图示)。在忘记安装排水罐47时或者中途取下排水罐47时,排水罐装卸检测装置停止第1蒸汽发生加热器50、第2蒸汽发生加热器51以及供水泵41的工作。由此,能够防止排出的水洒到地面上。
而且,在实施方式1的蒸汽发生装置27中,将贮水室28的内底面37形成为朝向排水口39而向下方倾斜的锥形,将供水口38和排水口39以各自朝向彼此相反的方向的方式配置在彼此相对的位置上。由此,能够利用来自供水口38的水流容易地将残留在贮水室28的内底面37上的较小的水垢冲到排水口39。因此,也能够减少在利用虹吸原理排水时残留的水。
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在蒸汽加热结束后,能够在为了执行利用虹吸原理的排水而进行供水的同时降低贮水室28内的水的温度,因此,可以立即进入排水工序。但是,并不限于这样的情况,也可以是,在蒸汽加热结束后,暂时进行自然冷却直到在贮水室28内的水的温度达到规定温度以下,随后再进行排水。这是由于,作为水垢的一种的碳酸钙,随着温度降低而溶解度变大,另外,这也是为了即使使用者接触到刚排出的水,也不会被烫伤。另外,优选的是,作为排出的水的温度越低越好,但排水温度越低,自然冷却的时间就越长。因此,也可以考虑与冷却时间的平衡,适当地设定排水温度。
另外,对于实施方式1的加热烹调器1而言,也能够使微波加热模式、烤箱加热模式、烤架加热模式、蒸汽加热模式分别单独工作,但也能够将各个加热方式组合起来,通过手动或者自动来进行加热。
本发明的蒸汽发生装置能够适用于作为使用蒸汽的烹调器具的微波炉、带烤箱功能的微波炉、电烤箱、电饭煲以及业务用的解冻装置等各种用途。
本发明参照附图对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充分记载,但可以明确的是作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进行各种变形、修改。这样的变形、修改在不超出附带的权利要求所规定的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应理解为包含在该范围中。

Claims (5)

1.一种蒸汽发生装置,其具有:
贮水室,其用于储存水;
至少一个加热部,其用于对贮水室内的水进行加热以产生蒸汽;
供水装置,其用于向贮水室内供水;
蒸汽喷出口,其用于喷出在贮水室内产生的蒸汽;以及
多个散热片,该多个散热片在蒸汽喷出口的下方,沿着蒸汽产生方向形成,并且该多个散热片配置成彼此之间隔开间隔,
作为多个散热片之间的间隔的第1间隔与作为散热片和贮水室内壁侧面之间的间隔的第2间隔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发生装置,其中,
加热部是加热器,
至少一个散热片以与加热器交叉的方式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蒸汽发生装置,其中,
第1间隔比第2间隔小。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蒸汽发生装置,其中,
在贮水室的内壁面中的与加热部相对的位置处设有凹部。
5.一种加热烹调器,其中,
该加热烹调器具有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蒸汽发生装置。
CN201710883990.1A 2013-03-13 2014-03-13 蒸汽发生装置 Active CN10765498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50022 2013-03-13
JP2013050022A JP6010764B2 (ja) 2013-03-13 2013-03-13 蒸気発生装置
CN201480002281.2A CN104603536B (zh) 2013-03-13 2014-03-13 蒸汽发生装置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02281.2A Division CN104603536B (zh) 2013-03-13 2014-03-13 蒸汽发生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54987A true CN107654987A (zh) 2018-02-02
CN107654987B CN107654987B (zh) 2019-08-02

Family

ID=51536391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883990.1A Active CN107654987B (zh) 2013-03-13 2014-03-13 蒸汽发生装置
CN201710884010.XA Active CN107763594B (zh) 2013-03-13 2014-03-13 蒸汽发生装置
CN201480002281.2A Active CN104603536B (zh) 2013-03-13 2014-03-13 蒸汽发生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884010.XA Active CN107763594B (zh) 2013-03-13 2014-03-13 蒸汽发生装置
CN201480002281.2A Active CN104603536B (zh) 2013-03-13 2014-03-13 蒸汽发生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743794B2 (zh)
EP (1) EP2975320B1 (zh)
JP (1) JP6010764B2 (zh)
CN (3) CN107654987B (zh)
WO (1) WO2014141713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35231A (zh) * 2018-10-15 2020-04-21 E.G.O.电气设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蒸发器设备以及具有蒸发器设备的电气器具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82988B2 (ja) * 2013-03-14 2017-02-2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蒸気発生装置と蒸気発生装置を備えた加熱調理器
JP6010765B2 (ja) * 2013-03-14 2016-10-1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蒸気発生装置
KR102521502B1 (ko) * 2016-09-09 2023-04-1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조리기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CN112716274A (zh) 2017-08-09 2021-04-30 沙克忍者运营有限责任公司 烹饪系统
CN110960077B (zh) * 2018-09-30 2021-07-20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器具及其控制方法
US11051654B2 (en) 2019-02-25 2021-07-06 Sharkninja Operating Llc Cooking device and components thereof
US11751710B2 (en) 2019-02-25 2023-09-12 Sharkninja Operating Llc Guard for cooking system
CN111012190B (zh) * 2019-11-29 2021-04-02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蒸汽发生器的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067375B (zh) * 2020-01-14 2022-11-15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一种蒸烤一体机及其烹饪方法
US11647861B2 (en) 2020-03-30 2023-05-16 Sharkninja Operating Llc Cooking device and components thereof
JP7381401B2 (ja) 2020-05-13 2023-11-15 日立グローバルライフ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加熱調理器
CN111990898B (zh) * 2020-08-19 2022-08-09 宁波嘉乐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蒸煮功能空气炸锅的出风结构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28578A (ja) * 2003-08-29 2004-01-2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高周波加熱装置
JP2009058185A (ja) * 2007-08-31 2009-03-1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蒸気発生器及びそれを使用した加熱調理器
CN201318664Y (zh) * 2008-08-28 2009-09-30 李承圜 电致冷热芯片节能制热装置
CN102132101A (zh) * 2008-06-26 2011-07-20 夏普株式会社 蒸汽发生装置以及加热烹饪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47606U (zh) * 1989-04-28 1990-12-14
JP2889780B2 (ja) * 1992-12-22 1999-05-10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スチーム発生器の洗浄装置
CA2148211C (en) * 1994-06-15 2006-07-11 David A. Gloyd Heated humidifier for incubator
CN2414333Y (zh) 2000-01-28 2001-01-10 洪燉波 改良型电动排水器
DE10259829B4 (de) * 2002-12-19 2005-10-06 Convotherm Elektrogeräte GmbH Verfahren zum Entkalken von Dampferzeugern für Gargeräte
ITUD20030130A1 (it) 2003-06-12 2004-12-13 De Longhi Spa Apparecchiatura per generare vapore utilizzabile in un elettrodomestico.
JP3722820B2 (ja) * 2004-02-27 2005-11-3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蒸気調理器
JP4211690B2 (ja) * 2004-06-14 2009-01-21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スチーム式美容器
JP3779977B2 (ja) * 2004-08-03 2006-05-3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蒸気調理器
JP3921226B2 (ja) 2005-07-29 2007-05-3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加熱調理器
JP3876267B1 (ja) 2005-08-01 2007-01-3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加熱調理器
DE102011102878B4 (de) * 2011-05-31 2014-10-23 Rational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zur Steuerung eines Dampfgenerators
CN202747315U (zh) * 2012-11-07 2013-02-20 广东和平君乐药业有限公司 蒸汽加热器
JP6082988B2 (ja) * 2013-03-14 2017-02-2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蒸気発生装置と蒸気発生装置を備えた加熱調理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28578A (ja) * 2003-08-29 2004-01-2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高周波加熱装置
JP2009058185A (ja) * 2007-08-31 2009-03-1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蒸気発生器及びそれを使用した加熱調理器
CN102132101A (zh) * 2008-06-26 2011-07-20 夏普株式会社 蒸汽发生装置以及加热烹饪器
CN201318664Y (zh) * 2008-08-28 2009-09-30 李承圜 电致冷热芯片节能制热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35231A (zh) * 2018-10-15 2020-04-21 E.G.O.电气设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蒸发器设备以及具有蒸发器设备的电气器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975320B1 (en) 2017-02-15
CN107763594A (zh) 2018-03-06
JP6010764B2 (ja) 2016-10-19
US20150230650A1 (en) 2015-08-20
CN107763594B (zh) 2019-08-23
EP2975320A1 (en) 2016-01-20
CN104603536B (zh) 2017-10-10
JP2014173824A (ja) 2014-09-22
EP2975320A4 (en) 2016-03-02
CN104603536A (zh) 2015-05-06
US9743794B2 (en) 2017-08-29
WO2014141713A1 (ja) 2014-09-18
CN107654987B (zh) 2019-08-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03536B (zh) 蒸汽发生装置
CN105209827B (zh) 蒸汽产生装置
CN104603537A (zh) 蒸汽发生装置
CN104603535A (zh) 蒸汽发生装置
CN104471315B (zh) 蒸汽发生装置以及具备蒸汽发生装置的加热烹调器
JP6074724B2 (ja) 蒸気発生装置および蒸気発生装置を備えた加熱調理器
CN106923653A (zh) 蒸汽烹饪装置
JP3737094B2 (ja) 蒸気調理器
JP2008008539A (ja) 加熱調理器
CN207428944U (zh) 蒸汽烹饪装置
CN107003004A (zh) 加热烹调器
JP2014020705A (ja) 蒸気発生装置
CN105917171B (zh) 微波加热烹调器
JP2005195248A (ja) 蒸気調理器
JP4416610B2 (ja) 過熱蒸気調理器
CN217390441U (zh) 蒸汽烹饪设备
CN111692523B (zh) 一种用于sf6液体高速汽化的加热装置
CN108369007B (zh) 加热烹调器
JP2007185530A (ja) 調理装置
JP2007185531A (ja) 調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